CN112017870A -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7870A
CN112017870A CN202010887516.8A CN202010887516A CN112017870A CN 112017870 A CN112017870 A CN 112017870A CN 202010887516 A CN202010887516 A CN 202010887516A CN 112017870 A CN112017870 A CN 112017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porous carbon
based porous
lithium ion
ion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875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胐
陈玉成
王俊美
李金来
张勃
袁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ao Graphe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ao Graphe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ao Graphe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ao Graphe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8751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178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17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7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34Carbon-based characterised by carbonisation or activation of carb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5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thium-ion capacitors, e.g. for lithium-doping or for interca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用于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该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煤粉与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并在600℃~1000℃的温度下碳化1h~5h,得到煤基多孔碳。该煤基多孔碳由上述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制得。该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材料包括上述煤基多孔碳。该煤基多孔碳用于作为正极材料来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

Description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电化学储能器件,其包括正极、负极和填充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解液。并且,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材料为吸附储能为主的电容性电极材料,如活性炭。锂离子电容器的负极材料为电池性电极材料,如石墨。锂离子电容器的电解液为LiBF4或LiPF4
锂离子电容器在充电时,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基团(如BF4 -离子或PF4 -离子)会被掺杂入正极的电容性电极材料中,并且阴离子基团与正极表面的正电荷层对峙,在正极形成存储电层。
但是,由于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的电容性电极材料表面的微孔的密度较低,且活性炭表面用于容纳阴离子基团的微孔的孔径较小,而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基团的体积较大,因此,能够掺杂入正极的电容性电极材料中的阴离子基团较少。在此情况下,电容性电极材料的离子存储容量较低,导致在正极形成的存储电层的离子存储量较低,进而导致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用于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该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煤粉与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
在惰性气氛下,将所述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并在600℃~1000℃的温度下碳化1h~5h,得到碳化物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中,将混合物料从加热升温至600℃~1000℃的过程中,混合物料中的活化剂会逐渐熔融,使得活化剂能够流动至贴附在煤粉的表面。当温度达到600℃~1000℃后,活化剂会与煤中的碳原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刻蚀煤的表面,在煤的表面产生大量的微孔和介孔,并且随着碳化反应的持续进行,活化剂与煤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更加剧烈。当碳化反应持续至1h~5h时,煤表面产生的微孔和介孔相互连接,在煤的内壁形成三维孔道结构。此时,由于介孔的直径大于微孔的直径,因此,当煤基多孔碳应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时,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基团能够通过微孔和介孔掺杂入煤基多孔碳中,并通过三维孔道结构进入至煤基多孔碳的内部,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时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的存储电层存储的电荷,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该煤基多孔碳由上述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制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煤基多孔碳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容器。该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材料包括上述煤基多孔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还提供了的锂离子电容器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煤基多孔碳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煤基多孔碳在制备锂离子电容器中的用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煤基多孔碳在制备锂离子电容器中的用途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煤基多孔碳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的制备流程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的制备流程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的制备流程图之三;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容器的制备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制得的锂离子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图,图中,线条1为电流密度为0.5A/g时,锂离子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线条2为电流密度为1.0A/g时,锂离子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线条3为电流密度为2.0A/g时,锂离子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线条4为电流密度为5A/g时,锂离子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制得的锂离子电容器的Ragone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能源和环境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特点的风能、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目前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储能器件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性能要求。
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其包括正极、负极和填充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解液。并且,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一般为吸附储能为主的电容性电极材料。锂离子电容器的负极一般为电池性电极材料。锂离子电容器的电解液为LiBF4或LiPF4
锂离子在充电的过程中,电解液中的Li+会被吸入至负极的电池性电极材料中,并且Li+与负极表面的负电荷层对峙,在负极形成一个存储电层。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基团(如BF4 -离子或PF4 -)会被掺杂入正极的电容性电极材料中,并且阴离子基团与正极表面的正电荷层对峙,在正极形成一个存储电层。此时,充电时锂离子电容器内能够形成双电层来存储电荷,使得锂离子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较高的静电容量高和较长循环寿命的优点,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的电容性电极材料的储能容量难以与富集的电池性负极相匹配,并且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的电容性电极材料表面的微孔的密度较低,且活性炭表面用于容纳阴离子基团的微孔的孔径较小,而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基团的体积较大,因此,能够掺杂入正极的电容性电极材料中的阴离子基团较少。在此情况下,电容性电极材料的离子存储容量较低,导致在正极形成的存储电层的离子存储量较低,进而导致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较低。
实施方案一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图1示出了该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参见图1,该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200~步骤300(S200~S 300):
S200:将煤粉与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煤粉的可选择范围比较广泛,如煤粉可以为无烟煤粉、烟煤粉、次烟煤粉和褐煤粉中的至少一种。活化剂也具有多种选择,如活化剂可以为氢氧化钾、碳酸钾、碳酸氢钾、醋酸钾、柠檬酸钾和高铁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S300: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并在600℃~1000℃的温度下碳化1h~5h,得到碳化物料。惰性气氛的可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例如:惰性气氛可以为氮气气氛、氩气气氛和氦气气氛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中,将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的过程中,混合物料中的活化剂会逐渐熔融,使得活化剂能够流动至贴附在煤粉的表面。当温度达到600℃~1000℃后,活化剂会与煤粉中的碳原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刻蚀煤的表面,在煤粉的表面产生大量的微孔和介孔,并且随着碳化反应的持续进行,活化剂与煤粉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更加剧烈。当碳化反应持续至1h~5h时,煤粉上产生的微孔和介孔相互连接,在煤的内壁形成三维孔道结构。此时,由于介孔的直径大于微孔的直径,因此,当煤基多孔碳应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时,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基团能够通过微孔和介孔掺杂入煤基多孔碳中,并通过三维孔道结构进入至煤基多孔碳的内部,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时锂离子电容器正极存储的阴离子基团的数量,进而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烧结过程中,活化剂能够有效地刻蚀煤粉表面,保证煤粉表面刻蚀得到的微孔结构和介孔结构的数量,提高煤基多孔碳的比较面积,上述混合物料中煤粉与活化剂应均匀混合。此时,混合物料中煤粉与活化剂均匀分布,使得活化剂能够与煤粉的表面充分接触,可以保证活化剂能够充分对煤粉的表面进行刻蚀,从而可以提高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此时,煤基多孔碳应用在锂离子电容器正极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煤基多孔碳中可以吸附的阴离子数量,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
作为一种实施例,参见图2,上述S200中,将煤粉与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包括步骤210~步骤220(S210~S220):
S210:将煤粉、活化剂和体系溶剂混合,以使活化剂溶解在体系溶剂中,得到混合分散液。此时,体系溶剂能够均匀地溶解在体系溶剂中,并且煤粉能够在体系溶剂中充分分散。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加料方式将煤粉、活化剂和体系溶剂混合。例如:可以将煤粉和活化剂同时添加至体系溶剂中,使得活化剂溶解在体系溶剂中,并使煤粉分散在溶剂中,即可得到混合分散液。也可以将煤粉与活化剂分步加入至体系溶剂中,使得活化剂溶解在体系溶剂中,并使煤粉分散在溶剂中,即可得到混合分散液。
体系溶剂的可选择的种类有多种,只要体系溶剂能够溶解活化剂,并且煤粉能够在体系溶剂中均匀分散即可。例如:体系溶剂为水、甲醇和乙醇中至少一种。
S220:将混合分散液中的体系溶剂蒸发,以使活化剂析出,使得析出的活化剂能够与煤粉均匀分散,得到混合物料。
此时,将煤粉和采用使用湿法混合的方式进行混合,活化剂溶解在体系溶剂后,活化剂的离子能够均匀地分布在体系溶剂中,煤粉也能够均匀地分散在体系溶剂中,使得当体系溶剂蒸干后,煤粉和析出的活化剂能够更均匀得分散,进而使得活化剂能够更充分地对煤粉的表面进行刻蚀,从而使得到的煤基多孔碳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进一步提高煤基多孔碳应用于锂离子电容器时,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
具体的,有多种方式能够将混合分散液中的体系溶剂进行蒸发。例如:可以将混合分散液放入至蒸发皿中,在室温下使混合分散液中的体系溶剂进行蒸发。随着体系溶剂的蒸发,活化剂能够逐渐从体系溶剂中析出。当体系溶剂完全蒸发时,活化剂也完全从体系溶剂中析出,得到混合物料。在蒸发的过程中,也可以对混合分散液进行加热,来提高混合分散液中体系溶剂的蒸发速率。
而对混合分散液进行加热时的温度则需要根据体系溶剂的种类进行确定,一般为80℃~120℃。此时,当体系溶剂为甲醇或乙醇时,甲醇和乙醇的沸点较低,可以将混合分散液加热至80℃即可使得体系溶剂充分蒸发。当体系溶剂包括水时,由于水的沸点较高,因此,需要将混合分散液加热至120℃左右来加速体系溶剂中水的挥发。
具体的,参见图3,S210中,将煤粉、活化剂和体系溶剂混合,以使所述活化剂溶解在体系溶剂中,得到混合分散液包括步骤211~步骤212(S211~S212):
S211:将活化剂与体系溶剂混合,以使活化剂溶解在体系溶剂中,得到活化剂溶液。
需要说明的是,将活化剂与体系溶剂混合后,可以进行适当的搅拌,使得活化剂更快地溶解在体系溶剂中。
而活化剂溶液中活化剂的浓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只要能够使得活化剂充分溶解在活化剂溶液中,并且随着体系溶剂的蒸发,活化剂能够逐渐析出剂即可。例如:上述活化剂溶液中活化剂的浓度为3mol/L~8mol/L。
S212:将煤粉与活化剂溶液混合,搅拌12h~30h后,使得煤粉在活化剂溶液中均匀分散,得到混合分散液。
此时,先将活化剂溶解在体系溶剂中,再将煤粉与活化剂溶液混合,能够加快活化剂的溶解和煤粉的分散,提高混合物料的混合速率。搅拌12h~30h能够进一步提高煤粉分散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混合物料中的煤粉和活化剂的分散的均匀性。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煤粉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1~1:6。煤粉与活化剂的质量比大于1:1,能够使得活化剂充分在煤的表面刻蚀,提高煤基多孔碳表面的微孔结构和介孔结构的分布密度,进而提高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且煤粉与活化剂的质量比小于1:6,能够避免活化剂过多导致的混合物料在烧结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活化剂阳离子蒸汽,进而避免过多的Na+蒸汽或者K+蒸汽遇到水分产生爆炸的现象。并且,煤粉与活化剂的质量比小于1:6能够避免活化剂过多导致的煤基多孔碳表面的微孔结构转化为介孔结构,介孔结构转化为大孔结构,进而能够保证煤基多孔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由此可知,煤粉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1~1:6,能够保证得到的煤基多孔碳表面的微孔结构和介孔结构的分布,使得煤基多孔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同时还能够防止烧结过程中出现爆炸的现象。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煤基多孔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同时进一步防止混合物料在烧结过程中出现爆炸现象,上述煤粉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2~1:4。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了调节煤基多孔碳表面的微孔结构和介孔结构的孔径和分布,使得煤基多孔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比容量,S200中,将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的过程中,混合物料的升温速率为5℃/min~10℃/min。此时,活化剂能够在升温的过程中充分熔融并均匀附着在煤的表面,使得活化剂对煤的表面的均匀刻蚀,进而可以保证煤基多孔碳表面的微孔结构和介孔结构的均匀分布,进一步提高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
作为一种实施例,参见图1,在S300中,将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并在600℃~1000℃的温度下碳化1h~5h之后,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还包括S400:
S400:将碳化后的混合物料进行洗涤,能够将碳化后的混合物料中活化剂的阳离子洗涤干净,使得到的煤基多孔碳中形成的三维孔道结构中不存在活化剂阳离子。此时,当煤基多孔碳应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时,煤基多孔碳的三维孔道结构中能够容纳更多的阴离子基团,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比容量。
示例性的,上述S400:碳化后的混合物料进行洗涤包括:
将碳化后的混合物料酸洗2次~3次后,再水洗2次~3次。酸洗时碳化后的混合物料中的活化剂阳离子溶解在酸溶液里面,使得活化剂阳离子能够随着酸溶液流出碳化后的混合物料的三维孔道结构。水洗能够对残留的酸溶液进行洗涤,使得到的煤基多孔碳呈中性。
具体的,上述酸洗时使用的酸溶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只要能够使活化剂阳离子溶解在酸溶液中即可。例如:上述酸洗时使用的酸溶液为1mol//L~2mol//L稀盐酸、1mol//L~2mol//L硫酸或1mol//L~2mol//L硝酸。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S200:将煤粉和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之前,该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还包括S100:
S100:将原煤进行粉碎筛分,得到煤粉。上述原煤的选择有多种,例如:原煤为无烟煤、烟煤、次烟煤和褐煤中的至少一种。
将粉碎后的原煤后的原煤进行筛分时,可以使用80目~100目筛,以使得到的煤粉的粒径为80目~100目,方便得到的煤基多孔碳应用到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
而将原煤进行粉碎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粉碎机械对原煤进行粉碎,例如:使用对辊式粉碎机或锤片式粉碎机对原煤进行粉碎。本申请中采用球磨的方式将原煤进行粉碎,能够使得粉碎后的原煤的粒径更加均匀,使粉碎后的原煤的粒径均匀分布在80目~100目,保证原煤的利用率。
实施方案二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该煤基多孔碳由上述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制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煤基多孔碳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上述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为1964.5m2 g-1~3214.5m2 g-1,煤基多孔碳的孔容为1.08cm3 g-1~1.83cm3 g-1,煤基多孔碳中微孔的体积为0.96cm3 g-1~1.64cm3 g-1,煤基多孔碳的振实密度为0.27g cm-3~0.46g cm-3
实施方案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容器。该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材料包括上述煤基多孔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容器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煤基多孔碳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该锂离子电容器的负极材料包括钛酸锂。此时,钛酸锂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储存容量,一般能够达到160mAh/g。此时,当锂离子电容器进行充电时,电解液中的Li+能够在钛酸锂中进行嵌入和脱出,能够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使得锂离子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和较长的循环寿命,满足锂离子电容器长循环的需求。
实施方案四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参见图4,该锂离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
第一步:制备正极极片:
将质量比为8:1:1:400的煤基多孔碳、导电剂、粘结剂和无水乙醇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
将正极浆料均匀涂布在铝箔上,然后进行干燥、辊压和分切后,得到正极极片。
制备负极极片:
将质量比为8:1:1:30的钛酸锂、导电剂、粘结剂和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得到负极浆料。
将负极浆料均匀涂布在铜箔上,然后进行鼓风干燥、辊压和分切后,得到负极极片。
第二步:对负极极片进行预锂化处理。
第三步:利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制作电芯:
将隔膜至于正极极片和预锂化后的负极极片之间,将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通过卷绕或者叠片的方式得到电芯。
第四步:组装锂离子电池:
将电芯放入至壳体中,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极耳伸出壳体外,向壳体内注入电解液,然后对壳体进行真空封装,得到锂离子电容器。
示例性的,第三步中采用锂片短接法对负极极片进行预锂化处理,具体包括:
在无水无氧手套箱中把负极极片放于玻璃板上,在负极极片涂覆有负极浆料的表面滴加8滴~10滴电解液,然后把厚度为0.5mm的锂片放于负极片上,并用玻璃盖板盖上。在玻璃盖板的上方施加3kg左右的重物使锂片与负极极片充分接触。2h后,撤走重物和锂片,得到预嵌锂的负极极片。
具体的,上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缩写为PVDF)、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缩写为PTFE)、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缩写为CMC)和丁苯橡胶(Styrene,1,3-butadienepolymer,缩写为SBR)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导电剂为导电炭黑、导电石墨和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溶液,其中LiPF6溶液的容积为质量比为1:1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
上述煤基多孔碳与上述钛酸锂之间的质量比为1:0.8~1:2。此时,根据煤基多孔碳与钛酸锂之间的吸附离子容量的大小,调配煤基多孔碳与钛酸锂的之间的重量比,使得锂离子电容器的首效达到最高。
实施方案五
本申请还提供了该煤基多孔碳作为正极材料在制备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
上述煤基多孔碳作为正极材料在制备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煤基多孔碳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下述实施例中,均能采用产自新疆准东地区的准东煤作为原煤。并且对准东煤进行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得到准东煤的各个元素含量为:
Mar=11.79%,Ad=3.68%,Vd=32.70%,FCd=56.64%;Cdaf=73.52%,Hdaf=6.55%,Odaf*=18.51%,Ndaf=0.91%,Sdaf=0.51%。
其中,Mar表示准东煤的收到基水分含量;Ad表示准东煤的干燥基的灰分产率;Vd表示准东煤的干燥基的挥发分产率;FCd表示准东煤的干燥基的固定碳含量;Cdaf表示准东煤的干燥无灰基的碳含量;Hdaf表示准东煤的干燥无灰基的氢含量;Odaf*表示利用差减法得到的准东煤的干燥无灰基的氧含量;Ndaf表示准东煤的干燥无灰基的氮含量;Sdaf表示准东煤的干燥无灰基的硫含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煤粉碎后,过100目筛,得到粒径为150μm的煤粉。
步骤二:将3g粒径为150μm的煤粉和9g的氢氧化钠加入至50g的去离子水中,搅拌12h,得到混合分散液。
步骤三:将混合分散液置于加热温度为80℃的磁力搅拌器中,控制磁力搅拌器以500rad/min的速度对混合分散液进行搅拌蒸发,至混合分散液中的去离子水完全蒸发,得到混合物料。
步骤四:将混合物料转移至镍坩埚中,并将镍坩埚放入至管式炉中。以200mL/min的流量向管式炉中通入氮气,然后以10℃/min的升温速率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上升至900℃,并在900℃的温度下保温3h,得到烧结的混合物料。
步骤五:将烧结的混合物料用2mol/L的盐酸洗涤12h,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溶液澄清,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12h,得到煤基多孔碳。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煤粉碎后,过100目筛,得到粒径为150μm的煤粉。
步骤二:将3g粒径为150μm的煤粉和9g的氢氧化钠加入至50g的去离子水中,搅拌12h,得到混合分散液;
步骤三:将混合分散液置于加热温度为80℃的磁力搅拌器中,控制磁力搅拌器以500rad/min的速度对混合分散液进行搅拌蒸发,至混合分散液中的去离子水完全蒸发,得到混合物料。
步骤四:将混合物料转移至镍坩埚中,并将镍坩埚放入至管式炉中。以200mL/min的流量向管式炉中通入氮气,然后以10℃/min的升温速率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上升至1000℃,并在1000℃的温度下保温3h,得到烧结的混合物料。
步骤五:将烧结的混合物料用2mol/L的盐酸洗涤12h,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溶液澄清,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12h,得到煤基多孔碳。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煤粉碎后,过100目筛,得到粒径为150μm的煤粉。
步骤二:将3g粒径为150μm的煤粉和9g的氢氧化钠加入至50g的去离子水中,搅拌12h,得到混合分散液。
步骤三:将混合分散液置于加热温度为80℃的磁力搅拌器,控制磁力搅拌器以500rad/min的速度对混合分散液进行搅拌蒸发,至混合分散液中的去离子水完全蒸发,得到混合物料。
步骤四:将混合物料转移至镍坩埚中,并将镍坩埚放入至管式炉中。以200mL/min的流量向管式炉中通入氮气,然后以10℃/min的升温速率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上升至600℃,并在600℃的温度下保温3h,得到烧结的混合物料。
步骤五:将烧结的混合物料用2mol/L的盐酸洗涤12h,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溶液澄清,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12h,得到煤基多孔碳。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煤粉碎后,过80目筛,得到粒径为180μm的煤粉。
步骤二:将16g粒径为180μm的煤粉和16g的氢氧化钠加入至50g的去离子水中,搅拌30h,得到混合分散液。
步骤三:将混合分散液置于加热温度为120℃的磁力搅拌器,控制磁力搅拌器以500rad/min的速度对混合分散液进行搅拌蒸发,至混合分散液中的去离子水完全蒸发,得到混合物料。
步骤四:将混合物料转移至镍坩埚中,并将镍坩埚放入至管式炉中。以200mL/min的流量向管式炉中通入氮气,然后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上升至600℃,并在600℃的温度下保温5h,得到烧结的混合物料。
步骤五:将烧结的混合物料用2mol/L的硫酸洗涤12h,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溶液澄清,然后在60℃的温度下干燥24h,得到煤基多孔碳。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煤粉碎后,过120目筛,得到粒径为120μm的煤粉。
步骤二:将3g粒径为120μm的煤粉和6g的氢氧化钠加入至50g的去离子水中,搅拌20h,得到混合分散液;
步骤三:将混合分散液置于加热温度为90℃的磁力搅拌器,控制磁力搅拌器以500rad/min的速度对混合分散液进行搅拌蒸发,至混合分散液中的去离子水完全蒸发,得到混合物料。
步骤四:将混合物料转移至镍坩埚中,并将镍坩埚放入至管式炉中。以200mL/min的流量向管式炉中通入氮气,然后以7℃/min的升温速率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上升至800℃,并在800℃的温度下保温1h,得到烧结的混合物料。
步骤五:将烧结的混合物料用2mol/L的盐酸洗涤12h,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溶液澄清,然后在70℃的温度下干燥16h,得到煤基多孔碳。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煤粉碎后,过80目筛,得到粒径为180μm的煤粉。
步骤二:将4g粒径为120μm的煤粉和16g的氢氧化钠加入至50g的甲醇溶液中,搅拌25h,搅拌得到混合分散液;
步骤三:将混合分散液置于加热温度为100℃的磁力搅拌器,控制磁力搅拌器以500rad/min的速度对混合分散液进行搅拌蒸发,至混合分散液中的去离子水完全蒸发,得到混合物料。
步骤四:将混合物料转移至镍坩埚中,并将镍坩埚放入至管式炉中。以200mL/min的流量向管式炉中通入氮气,然后以8℃/min的升温速率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上升至1000℃,并在800℃的温度下保温2h,得到烧结的混合物料。
步骤五:将烧结的混合物料用1mol/L的盐酸洗涤12h,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溶液澄清,然后在80℃的温度下干燥20h,得到煤基多孔碳。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煤粉碎后,过120目筛,得到粒径为120μm的煤粉。
步骤二:将2g粒径为120μm的煤粉和12g的氢氧化钠加入至50g的甲醇溶液中,搅拌18h,搅拌得到混合分散液。
步骤三:将混合分散液置于加热温度为110℃的磁力搅拌器,控制磁力搅拌器以500rad/min的速度对混合分散液进行搅拌蒸发,至混合分散液中的去离子水完全蒸发,得到混合物料。
步骤四:将混合物料转移至镍坩埚中,并将镍坩埚放入至管式炉中。以200mL/min的流量向管式炉中通入氮气,然后以9℃/min的升温速率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上升至900℃,并在900℃的温度下保温4h,得到烧结的混合物料。
步骤五:将烧结的混合物料用1mol/L的硫酸洗涤12h,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溶液澄清,然后在70℃的温度下干燥15h,得到煤基多孔碳。
对实施例一~实施例七得到的煤基多孔碳进行表面测试,其见表1。
表1煤基多孔碳的表面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656001570000151
实施例八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该正极极片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将质量份数为10的导电碳黑、质量份数为10的聚四氟乙烯和质量份数为80的实施例一制得的煤基多孔碳混合均匀后,加入至质量份数为400的无水乙醇中,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铝箔上,干燥、辊压和分切后,得到正极极片。
实施例九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该正极极片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将质量份数为10的导电碳黑、质量份数为10的聚四氟乙烯和质量份数为80的实施例二制得的煤基多孔碳混合均匀后,加入至质量份数为400的无水乙醇中,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铝箔上,干燥、辊压和分切后,得到正极极片。
实施例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该正极极片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将质量份数为10的导电碳黑、质量份数为10的聚四氟乙烯和质量份数为80的实施例三制得的煤基多孔碳混合均匀后,加入至质量份数为400的无水乙醇中,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铝箔上,干燥、辊压和分切后,得到正极极片。
采用2023扣电测试来对实施例八~实施例十制得的正极极片进行正极比容量测试。
正极比容量测试时分别采用实施例八~实施例十制得的正极极片作为正极极片,然后以锂片作为负极,以1mol/L的LiPF6电解液(溶剂为质量比为1:1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组装成纽扣电池,并将纽扣电池在1A/cm2、30A/cm2和120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正极极片的比容量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656001570000161
结合实施例一~实施例七和表1可以看出,烧结温度为600℃时,得到的煤基多孔碳表面的微孔结构的体积在煤基多孔碳的孔容的占比为88.9,并且,随着烧结温度的逐渐升高,得到的煤基多孔碳表面的微孔结构的体积在煤基多孔碳的孔容的占比变化较小,说明当烧结温度在600℃~1000℃时,得到的煤基多孔碳表面具有大量的微孔结构。
由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八~实施例十提供的正极极片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并且实施例八~实施例十提供的正极极片具有较高的120A/g高倍率性能比容量保持率。
并且,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烧结温度逐渐升高,得到的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也逐渐升高。实施例一中的烧结温度为900℃,实施例二得到的煤基多孔碳的烧结温度为1000℃,实施例一得到的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小于实施例二得到的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并且实施例一得到的煤基多孔碳的为空结构的体积占比小于实施例二得到的微孔结构的体积占比。而参见表2,实施例一得到的煤基多孔碳的比容量最大,说明实施例一得到的煤基多孔碳对PF6 -离子的吸附容量最大,且具有120A/g高倍率性能比容量保持率约为79.3%,高于1000℃得到的样品保持率75.1%。说明实施例一得到的煤基多孔碳的表面更多的孔为介孔结构,介孔结构的增多有利于PF6 -离子的吸附和嵌入,同时较多介孔结构的分布,更有利于在大电流密度下离子的快速吸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煤基多孔碳的比容量。
实施例十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容器。该锂离子电容器的负极由下述方法制得:
将质量份数为10的聚偏二氟乙烯、质量份数为10的导电炭黑和质量份数为80的钛酸锂,均匀混合,再加入质量份数为300的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
将负极浆料涂布到铜箔上,通过鼓风干燥后,辊压至压实密度为1.3g/cm3,然后进行分切和预嵌锂等工艺,制成负极极片。
将该负极极片和实施例八制得的正极极片制成锂离子电容器,并控制正极极片中的煤基多孔碳与负极极片中的钛酸锂的质量比为1:1.1。
分别在0.5A/g、1.0A/g、2.0A/g和5.0A/g的电流密度对锂离子电容器进行充放电测试,控制测试电压区间为1V~3V,并记录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如图5所示恒流充放电曲线图。
由图5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电流下,锂离子电容器的恒流充放电曲线均呈现出较为规整的线性特性,极化较小说明锂离子电容器具有较好的电容行为。
并且,当电流密度为0.5A/g时,参见图5中的线条锂离子电容器的软包比,容量约为89.24F g-1。
分别测试本发明实施例得到的锂离子电容器在不同功率密度下的对应的能量密度,得到如图6所示的锂离子电容器的Ragone曲线。根据图6可能够得出,本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能够达到51.32Wh/kg,功率密度能够达到15Kw/kg,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容器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煤粉与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
在惰性气氛下,将所述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并在600℃~1000℃的温度下碳化1h~5h,得到煤基多孔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具体为:
以5℃/min~10℃/min将所述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煤粉与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包括:
将所述煤粉、所述活化剂与体系溶剂混合,以使所述活化剂溶解在所述体系溶剂中,得到混合分散液;
将所述混合分散液中的所述体系溶剂蒸发,以使所述活化剂析出,得到所述混合物料;
优选的,所述将所述混合分散液中的所述体系溶剂蒸发具体为:
在80℃~120℃温度下将所述混合分散液中的所述体系溶剂蒸发;
优选的,所述将煤粉、活化剂和体系溶剂混合,以使所述活化剂溶解在所述体系溶剂中,得到混合分散液包括:
将所述活化剂与所述体系溶剂混合,以使所述活化剂溶解在所述体系溶剂中,得到活化剂溶液;
将所述煤粉与所述活化剂溶液混合,搅拌12h~30h后,得到所述混合分散液;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体系溶剂为水、甲醇和乙醇中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活化剂溶液的浓度为3mol/L~8mol/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粉为无烟煤粉、烟煤粉、次烟煤粉和褐煤粉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活化剂为氢氧化钾、碳酸钾、碳酸氢钾、醋酸钾、柠檬酸钾和高铁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粉的粒径为120μm~180μm;和/或,
所述煤粉与所述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1~1:6;
优选的,所述煤粉与所述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2~1:4。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600℃~1000℃,并在600℃~1000℃的温度下碳化1h~5h之后,所述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将碳化后的混合物料进行洗涤;
优选的,所述将碳化后的混合物料进行洗涤包括:
将碳化后的混合物料酸洗2次~3次后,再水洗2次~3次;
进一步优选的,使用1mol//L~2mol//L稀盐酸、1mol//L~2mol//L硫酸或1mol//L~2mol//L硝酸对所述煤基多孔碳进行酸洗。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煤粉和活化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料之前,所述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将原煤进行粉碎后筛分,得到煤粉;
优选的,采用球磨粉碎机将所述原煤进行粉碎。
8.一种煤基多孔碳,其特征在于,所述煤基多孔碳由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煤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制得;
优选的,所述煤基多孔碳的比表面积为1964.5m2 g-1~3214.5m2 g-1,所述煤基多孔碳的孔容为1.08cm3 g-1~1.83cm3 g-1,所述煤基多孔碳中微孔的体积为0.96cm3 g-1~1.64cm3 g-1,所述煤基多孔碳的振实密度为0.27g cm-3~0.46g cm-3
9.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容器的正极材料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煤基多孔碳;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包括钛酸锂。
10.权利要求8所述的煤基多孔碳作为正极材料在制备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
CN202010887516.8A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Pending CN1120178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7516.8A CN112017870A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7516.8A CN112017870A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7870A true CN112017870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3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87516.8A Pending CN112017870A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1787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4476A (zh) * 2021-12-30 2022-04-12 常州创明超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14620722A (zh) * 2022-03-17 2022-06-14 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多孔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其制得的电极、电池和电容器
CN116153672A (zh) * 2023-02-22 2023-05-23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包覆纳米零价铁的煤基分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3692A (zh) * 2013-08-25 2013-11-27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片及使用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容器
CN108054357A (zh) * 2017-12-06 2018-05-18 宁夏博尔特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锂离子电池用煤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30016A (zh) * 2019-08-10 2019-10-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无烟煤基多孔碳石墨微晶和孔隙的一步协同发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3692A (zh) * 2013-08-25 2013-11-27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片及使用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容器
CN108054357A (zh) * 2017-12-06 2018-05-18 宁夏博尔特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锂离子电池用煤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30016A (zh) * 2019-08-10 2019-10-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无烟煤基多孔碳石墨微晶和孔隙的一步协同发展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4476A (zh) * 2021-12-30 2022-04-12 常州创明超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14620722A (zh) * 2022-03-17 2022-06-14 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多孔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其制得的电极、电池和电容器
CN114620722B (zh) * 2022-03-17 2023-09-19 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多孔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其制得的电极、电池和电容器
CN116153672A (zh) * 2023-02-22 2023-05-23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包覆纳米零价铁的煤基分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45585B2 (ja) 多孔質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ミクロスフェ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使用、金属リチウム‐骨格炭素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負極、及び電池
CN108565446B (zh) 一种多孔氮掺杂碳包覆石墨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598414B (zh) 无定形氧化锌/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Huang et al. Calix [6] quinone as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y
CN112017870A (zh)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CN107221654B (zh) 一种三维多孔鸟巢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99522B (zh) 一种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0556530B (zh) 一种硫化钼/三维大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CN110993891A (zh) 一种含硅负极片、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KR101503807B1 (ko) 리튬 금속 분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온커패시터 제조방법
CN111916735A (zh) 一种无定形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JP7252988B2 (ja) プレリチオ化負極(Prelithiated negative electrode)、その作製方法、プレリチオ化負極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及びスーパーコンデンサー
CN108172744B (zh) 一种用于锂硫电池隔膜的Sb2Se3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600699B (zh) 一种三维有序介孔mof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817958B (zh) 一种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包覆Co-MOF中空纳米带、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993855A (zh) 一种高电压钠离子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
CN110577204A (zh) N/o共掺杂硬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钾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13903899A (zh) 一种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碳纳米管有机复合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14613613A (zh) 聚多巴胺/石墨烯复合材料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及制备方法
CN112421049A (zh) 一种球磨制备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硅碳负极材料
KR101098376B1 (ko) 리튬이온 커패시터용 음극 소재 제조방법
CN113471405A (zh) 预锂化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含预锂化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CN113078297A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64801B (zh) 一种石墨烯基致密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666532B (zh) 锂离子电池阳极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