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5474A - 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5474A
CN112005474A CN201980027820.0A CN201980027820A CN112005474A CN 112005474 A CN112005474 A CN 112005474A CN 201980027820 A CN201980027820 A CN 201980027820A CN 112005474 A CN112005474 A CN 112005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inverter
bolt
case
inverter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78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5474B (zh
Inventor
石川勇树
宫田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05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5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5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5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马达轴;逆变器,其向马达提供电力;壳体,其在内部支承马达;逆变器外壳,其固定于壳体的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收纳逆变器;多个螺栓,它们将壳体和逆变器外壳紧固。多个螺栓包含:第1螺栓,其沿第1方向延伸;第2螺栓,其沿第2方向延伸;第3螺栓,其沿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双方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以及第4螺栓,其沿与第1方向、第2方向以及第3方向全部交叉的第4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本申请基于2018年4月25日提出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8-084484号。本申请对该申请主张优先权的利益。通过参照而将其全部内容引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公知有逆变器外壳固定于壳体的马达驱动单元。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2011-10383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紧固销将逆变器外壳和壳体固定的马达驱动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2011-103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马达驱动单元中,逆变器外壳配置于壳体的铅直方向上侧,因此存在马达驱动单元在铅直方向上大型化的问题。对于此,考虑了将逆变器外壳在与铅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固定于壳体的一侧。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逆变器外壳被壳体以大致悬臂状态支承,因此容易对逆变器外壳与壳体的连结部施加较大的力。因此,需要将逆变器外壳和壳体牢固地固定。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逆变器外壳和壳体被牢固地固定的马达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单元具有:马达,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马达轴;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壳体,其在内部支承所述马达;逆变器外壳,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收纳所述逆变器;以及多个螺栓,它们将所述壳体和所述逆变器外壳紧固。所述多个螺栓包含:第1螺栓,其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第2螺栓,其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第3螺栓,其沿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双方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以及第4螺栓,其沿与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方向以及所述第3方向全部交叉的第4方向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逆变器外壳和壳体被牢固地固定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中卸下了逆变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方观察逆变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逆变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局部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但是,也可以是,+X方向是车辆后方,-X方向是车辆前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左侧,-Y方向是车辆右侧。但是,在+X方向为车辆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是,+Y方向是车辆右侧,-Y方向是车辆左侧。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作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作为中心的周向、即绕着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但是,上述的“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另外,将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X轴方向的正侧称作“前侧”,将X轴方向的负侧称作“后侧”。将Y轴方向的正侧称作“左侧”,将Y轴方向的负侧称作“右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前后方向相当于第2方向。铅直方向相当于第3方向。左侧相当于第1方向一侧,右侧相当于第1方向另一侧。后侧相当于第2方向一侧,前侧相当于第2方向另一侧。下侧相当于第3方向一侧,上侧相当于第3方向另一侧。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电动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卸下了逆变器单元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方观察逆变器单元8的立体图。图4是从前方观察逆变器单元8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局部侧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局部主视图。
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用作其动力源。
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主马达)2、齿轮部3、收纳马达2和齿轮部3的壳体6、以及固定于壳体6的逆变器单元8。
如图1和图6所示,马达2具有:转子20,其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作为中心而旋转;以及定子30,其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即,壳体6在内部支承马达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齿轮部3具有未图示的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马达2的马达轴21与减速装置连结。差动装置与减速装置连接。差动装置将从马达2经由减速装置输出的扭矩传递给车辆的车轮。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收纳于壳体6内。
如图2所示,壳体6具有第1壳体部件61、第2壳体部件62以及封闭部63。第2壳体部件62位于第1壳体部件61的左侧(+Y方向)。封闭部63相对于第1外壳部件61位于右侧(-Y方向)。另外,壳体6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第1壳体部件61具有在内部收纳马达2的筒状的周壁部61a和位于周壁部61a的轴向一侧的侧板部61b。第1壳体部件61在周壁部61a的后侧的面上具有第1开口孔61c。即,壳体6具有第1开口孔61c。第1开口孔61c沿前后方向贯通周壁部61a的后侧的壁部,并在后侧开口。从后侧观察时,第1开口孔61c呈在轴向上较长的长圆状。
侧板部61b相对于周壁部61a向径向外侧突出。侧板部61b具有供支承车轮的驱动轴(省略图示)通过的第1车轴通过孔61d。第1车轴通过孔61d沿轴向贯通侧板部61b。
封闭部63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61的周壁部61a。封闭部63封闭筒状的第1外壳部件61的右侧的开口。封闭部63具有封闭部主体63a和盖部件63b。在封闭部主体63a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窗部。盖部件63b从外侧将封闭部主体63a的窗部封闭。
第2壳体部件62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61的侧板部61b。第2壳体部件62的形状是在侧板部61b侧开口的凹形状。第2壳体部件62的开口被侧板部61b覆盖。第2壳体部件62与侧板部61b之间的空间构成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即,第2外壳部件62收纳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在第2壳体部件62设置有未图示的第2车轴通过孔。沿轴向观察时,第2车轴通过孔与第1车轴通过孔61d重叠。未图示的车辆的车轴穿过第1车轴通过孔61d和第2车轴通过孔而贯通第2壳体部件62。
第1壳体部件61的周壁部61a和封闭部63构成收纳马达2的马达室。即,周壁部61a和封闭部63构成图1所示的马达收纳部6a。同样地,第1外壳部件61的侧板部61b和第2外壳部件62构成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即,侧板部61b和第2外壳部件62构成图1所示的齿轮收纳部6b。
这样,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6a,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室;以及齿轮收纳部6b,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齿轮收纳部6b具有沿轴向观察时向马达收纳部6a的径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6c。即,壳体6具有向马达收纳部6a的径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6c。
如图2所示,壳体6具有供固定逆变器单元8的螺栓进行紧固的多个紧固部。具体而言,壳体6具有第1紧固部11、第2紧固部12、第3紧固部13a、13b、13c、第4紧固部14a、14b以及第5紧固部15。
第1紧固部11位于侧板部61b的后端部。第1紧固部11具有向右侧(-Y侧)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51。第1紧固部11的朝向右侧的面为从螺纹孔51的开口部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扩展的平坦面。
第2紧固部12位于周壁部61a的后侧的面。第2紧固部12位于第1开口孔61c的下侧。第2紧固部12具有向后侧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纹孔52。第2紧固部12的朝向后侧的面为从螺纹孔52的开口部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扩展的平坦面。
第3紧固部13a、13b、13c位于周壁部61a的后侧的上端部。第3紧固部13a、13b、13c按照该顺序沿轴向从左侧向右侧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第3紧固部13a具有向上侧开口并向下方向延伸的螺纹孔53a。第3紧固部13a的朝向上侧的面为从螺纹孔53a的开口部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平坦面。第3紧固部13b、13c与第3紧固部13a同样地分别具有螺纹孔53b、53c。第3紧固部13b、13c的朝向上侧的面分别为从螺纹孔53b、53c的开口部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平坦面。
第4紧固部14a位于周壁部61a的左后侧的端部。第4紧固部14a相邻配置于第3紧固部13a的左侧。第4紧固部14a具有向后方斜上侧开口并向前方斜下方向延伸的螺纹孔54a。第4紧固部14a的朝向后方斜上侧的面为从螺纹孔54a的开口部沿与螺纹孔54a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扩展的平坦面。
第4紧固部14b位于周壁部61a的右后侧的端部。第4紧固部14b相邻配置于第3紧固部13c的右侧。第4紧固部14b具有向后方斜上侧开口并向前方斜下方向延伸的螺纹孔54b。第4紧固部14b的朝向后方斜上侧的面为从螺纹孔54b的开口部沿与螺纹孔54b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扩展的平坦面。
第5紧固部15位于第2壳体部件62的后侧的面。第5紧固部15具有向后侧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螺纹孔55。第5紧固部15的朝向后侧的面为从两个螺纹孔55的开口部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扩展的平坦面。
逆变器单元8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单元8对向马达2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逆变器单元8固定于壳体6。更具体而言,逆变器单元8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
沿轴向观察时,逆变器单元8的至少一部分与齿轮收纳部6b的伸出部6c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逆变器单元8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与伸出部6c重叠,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因逆变器单元8而变大。由此,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变大,能够使马达单元1小型化。
如图3和图4所示,逆变器单元8具有逆变器80、收纳逆变器80的逆变器外壳81以及马达连接端子70。即,马达单元1具有逆变器80和逆变器外壳81。
逆变器外壳81固定于壳体6的后侧。逆变器外壳81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于壳体6。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外壳81固定于壳体6中的第1壳体部件61和第2壳体部件62双方。
如图3所示,逆变器外壳81具有逆变器外壳主体82、第1盖体83a以及第2盖体83b。逆变器外壳主体82呈在轴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呈在上侧开口的箱状。
如图4所示,逆变器外壳主体82在前侧的面的右侧部分具有端子支承部82a。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端子支承部82a是沿前后方向贯通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前侧的侧壁的贯通孔。在端子支承部82a固定有马达连接端子70。马达连接端子70位于第1盖体83a的前方。马达连接端子70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前侧的面向前方突出。马达连接端子70保持从逆变器外壳81内的逆变器80延伸的3根汇流条84。
马达连接端子70插入于图2所示的壳体6的第1开口孔61c中。被马达连接端子70支承的汇流条84在壳体6的内部与马达2电连接。马达连接端子70将马达2和逆变器80电连接。
在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前表面的左侧部分连接有电源端子9。电源端子9位于第2盖体83b的前方。电源端子9在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内部经由未图示的汇流条而与逆变器80电连接。
逆变器外壳主体82具有作为与壳体6固定的固定部的多个突出部。具体而言,如图3至图5所示,逆变器外壳81具有第1突出部91、第2突出部92、三处第3突出部93a、93b、93c、两处第4突出部94a、94b、以及第5突出部95。
第1突出部91位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下表面的后端部。第1突出部91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下端向下侧突出。第1突出部91具有沿轴向贯通第1突出部91的贯通孔101。
如图3和图5所示,第2突出部92位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下表面的前端部。第2突出部92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下端向下侧突出。第2突出部92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第2突出部92的贯通孔102。
第3突出部93a、93b以及93c位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上端部的前端。第3突出部93a、93b以及93c沿着轴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第3突出部93a、93b以及93c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上端向前侧突出。第3突出部93a、93b以及93c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3突出部93a、93b以及93c的贯通孔103a、103b及103c。
第4突出部94a和94b位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上端部的前端。第4突出部94a相邻配置于第3突出部93a的左侧。第4突出部94b相邻配置于第3突出部93c的右侧。第4突出部94a和94b分别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上端向前方斜上侧突出。第4突出部94a和94b具有分别从后侧朝向前方斜下侧贯通第4突出部94a和94b的贯通孔104a、104b。
如图4所示,第5突出部95位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下端部左侧的前端。即,第5突出部95位于与逆变器外壳主体82连接的电源端子9的下侧。第5突出部95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下端向下侧突出。第5突出部95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第5突出部95的两个贯通孔105。
逆变器外壳81螺栓紧固于壳体6的第1紧固部11~第5紧固部15。具体而言,逆变器外壳81的第1突出部91配置于第1紧固部11,并被第1螺栓41固定。第1螺栓41穿过贯通孔101而拧入螺纹孔51。第2突出部92配置于第2紧固部12,并被第2螺栓42固定。第2螺栓42穿过贯通孔102而拧入螺纹孔52。
第3突出部93a、93b以及93c分别配置于第3紧固部13a、13b以及13c,并被第3螺栓43a、43b以及43c固定。第3螺栓43a、43b以及43c分别穿过贯通孔103a、103b以及103c而拧入螺纹孔53a、53b以及53c。
第4突出部94a和94b分别配置于第4紧固部14a和14b,并被第4螺栓44a和44b固定。第4螺栓44a和44b分别穿过贯通孔104a和104b而拧入螺纹孔53a和53b。
第5突出部95配置于第5紧固部15,并被未图示的两根第5螺栓固定。两根第5螺栓分别穿过贯通孔105而拧入螺纹孔55。通过将第5突出部95和第5紧固部15螺栓紧固,逆变器外壳81的连接有电源端子9的右侧部分被壳体6稳定地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将壳体6和逆变器外壳81紧固的多个螺栓包含沿左右方向(第1方向)延伸的第1螺栓41、沿前后方向(第2方向)延伸的第2螺栓42、沿与轴向和前后方向双方垂直的上下方向(第3方向)延伸的第3螺栓43a、43b以及43c、以及沿与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全部交叉的倾斜方向(第4方向)延伸的第4螺栓44a和44b。
在不设置第4螺栓44a、44b的情况下、即在仅通过彼此垂直的三个方向的第1螺栓41、第2螺栓42以及第3螺栓43a~43c将壳体6和逆变器外壳81紧固的情况下,当由于动作时的振动等而导致对逆变器外壳81施加了力时,有时螺栓头部与座面之间的摩擦力成为主要的固定力。
作为一例,在图6所示的侧视图中,假设对马达单元1作用将逆变器外壳81从壳体6向后方(-X方向)拉开的力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假定没有设置第4螺栓44a、44b,则仅第2螺栓42通过轴力来支承逆变器外壳81,第1螺栓41和第3螺栓43a~43c通过螺栓头部与座面之间的摩擦力来支承逆变器外壳81。因此,当对逆变器外壳81施加较大的力时,有可能第1螺栓41和第3螺栓43a~43c的螺栓头部与座面滑动,逆变器外壳81以第2螺栓42作为支点而向后方下侧倾斜。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相对于彼此垂直的三个方向倾斜地延伸的第4螺栓44a、44b。由此,即使在例如对马达单元1作用将逆变器外壳81从壳体6向后方拉开的力的情况下,由于第4螺栓44a、44b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因此第4螺栓44a、44b的轴力中的水平方向的成分作为将逆变器外壳81和壳体6固定的力而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了壳体6和逆变器外壳81被牢固地固定、并且位于壳体6的侧方的逆变器外壳81被稳定地支承的马达单元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螺栓44a、44b位于逆变器外壳81的上端部。逆变器外壳81被第2螺栓42、第3螺栓43a~43c以及第4螺栓44a、44b紧固于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a。即,逆变器外壳81以大致悬臂状态被壳体6支承。因此,由于重力而对逆变器外壳81作用有使逆变器外壳81的后端部以第2螺栓42作为支点而向下侧移动的方向的力。因此,对逆变器外壳81的上端部的与壳体6的连结部施加较大的力。因此,通过将第4螺栓44a、44b配置于逆变器外壳81的上端部,能够对被施加较大的力的部位进行加强,能够由壳体6更稳定地支承逆变器外壳8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栓41和第2螺栓42位于逆变器外壳81的下端部,第3螺栓43a~43c位于逆变器外壳81的上端部。根据该结构,由于轴力的方向不同的螺栓分散配置于逆变器外壳81的上下端部,因此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承逆变器外壳81的整体。另外,由于能够从逆变器外壳81的上侧拧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螺栓43a~43c,因此易于进行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螺栓44a、44b随着朝向马达单元1的前侧而向下侧延伸。根据该结构,通过拧入第4螺栓44a、44b,逆变器外壳81被按压于壳体6,因此逆变器外壳81被牢固地固定。另外,在对逆变器外壳81施加了在以第2螺栓42作为支点旋转的方向上移动的力的情况下,第4螺栓44a、44b通过它们的轴力来支承逆变器外壳81,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承逆变器外壳8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逆变器外壳81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两根第4螺栓44a、44b,在逆变器外壳81的下端部的两根第4螺栓44a、44b之间的区域配置有一根第2螺栓42。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根数少的螺栓将逆变器外壳81更稳定地固定于壳体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栓41将逆变器外壳81和壳体6的伸出部6c紧固,第2螺栓42、第3螺栓43a~43c以及第4螺栓44a、44b将逆变器外壳81的前侧的端部和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a紧固。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1螺栓41拧入伸出部6c的朝向左右方向的侧面,能够容易地对一般的箱形的逆变器外壳81进行固定。由于在设置有将逆变器80和马达2电连接的马达连接端子70的逆变器外壳81的前侧的端部配置有数量比较多的螺栓,因此能够牢固地对马达连接端子70的周围进行固定。
第1盖体83a和第2盖体83b安装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上侧。第1盖83a封闭逆变器外壳主体82中的收纳有逆变器80的右侧部分的上侧开口。第2盖体83b封闭逆变器外壳主体82中的收纳有连接逆变器80和电源端子9的汇流条84的左侧部分的上侧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仅卸下第2盖体83b而进行上述汇流条84与电源端子9的连接。由此,在端子连接时逆变器80不会暴露,能够防止手指等与逆变器80接触以及灰尘等粘附于逆变器80。
另外,如图6所示,侧视时,逆变器外壳主体82配置于马达2的后方。逆变器外壳主体82和第1车轴通过孔61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第1车轴通过孔61d位于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下侧。此外,逆变器外壳主体82的后端位于比第1轮轴通过孔61d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第1车轴通过孔61d和定子30的上下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重叠。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在驱动轴周边的空间有效地配置部件,能够在车辆中实现省空间化。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2:马达;6:壳体;6a:马达收纳部;6c:伸出部;21:马达轴;41:第1螺栓;42:第2螺栓;43a~43c:第3螺栓;44a、44b:第4螺栓;80:逆变器;81:逆变器外壳。

Claims (9)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马达轴;
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
壳体,其在内部支承所述马达;
逆变器外壳,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收纳所述逆变器;以及
多个螺栓,它们将所述壳体和所述逆变器外壳紧固,
所述多个螺栓包含:
第1螺栓,其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
第2螺栓,其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
第3螺栓,其沿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双方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以及
第4螺栓,其沿与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方向以及所述第3方向全部交叉的第4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第4螺栓位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上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第1螺栓和所述第2螺栓位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下端部,
所述第3螺栓位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上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第4螺栓随着朝向所述第2方向另一侧而向下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上端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两根所述第4螺栓,
在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下端部的所述两根第4螺栓之间的区域配置有一根所述第2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
筒状的马达收纳部,其沿轴向延伸,在内部支承所述马达;以及
伸出部,其从所述马达收纳部向所述马达轴的径向外侧突出,
沿轴向观察时,所述逆变器外壳与所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所述第1螺栓将所述逆变器外壳和所述伸出部紧固,
所述第2螺栓、所述第3螺栓以及所述第4螺栓将所述逆变器外壳的第2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和所述马达收纳部紧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逆变器外壳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后方,
所述壳体具有供驱动轴通过的车轴通过孔,
侧视时,
所述车轴通过孔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所述车轴通过孔位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下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逆变器外壳的后端位于比所述车轴通过孔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
转子,其以马达轴线作为中心而旋转;以及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所述车轴通过孔和所述定子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CN201980027820.0A 2018-04-25 2019-03-27 马达单元 Active CN112005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484 2018-04-25
JP2018084484 2018-04-25
PCT/JP2019/013064 WO2019208069A1 (ja) 2018-04-25 2019-03-27 モー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5474A true CN112005474A (zh) 2020-11-27
CN112005474B CN112005474B (zh) 2022-12-27

Family

ID=68293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7820.0A Active CN112005474B (zh) 2018-04-25 2019-03-27 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0993B2 (zh)
JP (1) JP7230907B2 (zh)
CN (1) CN112005474B (zh)
DE (1) DE112019002144T5 (zh)
WO (1) WO20192080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4715B (zh) * 2018-02-12 2021-10-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JP1664735S (zh) * 2019-09-20 2020-07-27
JP1667806S (zh) * 2019-09-20 2020-09-07
DE102020201366A1 (de) * 2020-02-05 2021-08-05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E-Achsen-Modul
FR3122293A1 (fr) * 2021-04-27 2022-10-28 Psa Automobiles Sa Machine motrice électrique à carter partagé pour un gmp au moins partiellement électriqu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2618A (ja) * 2002-11-13 2004-06-10 Denso Corp 車両用インバータ横設型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CN101187364A (zh) * 2006-11-22 2008-05-2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CN103066754A (zh) * 2011-10-19 2013-04-24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设备
JP2017060225A (ja) * 2015-09-14 2017-03-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17100611A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Soken 電力制御装置の車載構造
JP2018027003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8046745A (ja) * 2017-12-05 2018-03-22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乗り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63026A3 (en) 2002-04-26 2004-09-01 Denso Corporation Invertor integrated motor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20090120712A1 (en) * 2005-07-11 2009-05-14 Keiji Kashimoto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11010383A (ja) 2009-06-23 2011-01-13 Nissan Motor Co Ltd 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
JP6222178B2 (ja) * 2015-07-16 2017-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2618A (ja) * 2002-11-13 2004-06-10 Denso Corp 車両用インバータ横設型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CN101187364A (zh) * 2006-11-22 2008-05-2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CN103066754A (zh) * 2011-10-19 2013-04-24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设备
JP2017060225A (ja) * 2015-09-14 2017-03-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17100611A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Soken 電力制御装置の車載構造
JP2018027003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8046745A (ja) * 2017-12-05 2018-03-22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乗り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2144T5 (de) 2021-01-07
JP7230907B2 (ja) 2023-03-01
US11670993B2 (en) 2023-06-06
CN112005474B (zh) 2022-12-27
WO2019208069A1 (ja) 2019-10-31
US20210044181A1 (en) 2021-02-11
JPWO2019208069A1 (ja)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05474B (zh) 马达单元
JP6573456B2 (ja) 一体型ユニット
US11239724B2 (en) Motor assembly
JP2013129220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2186978B (zh) 驱动单元
CN111756131B (zh) 马达以及驱动装置
US11365797B2 (en) Motor assembly
WO2019208096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11431220B2 (en) Motor assembly including inverter case and wiring harness
JP5998037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動力機構
JP2012256573A (ja) 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JP5141233B2 (ja) 駆動装置
US20230163656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2021109478A (ja) 電気機器の車載構造
US20200083777A1 (en) Vehicle
US20230361657A1 (en) Integrated unit
JP7346823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0099114A (ja) 端子台支持構造
JP6427429B2 (ja) 締結保持部材及び一体型ユニットの締結構造
WO2022180872A1 (ja) 駆動モータモジュール
JP2018046612A (ja) 電動車両
CN116918223A (zh) 驱动马达模块
CN118117798A (zh) 电动机单元
JP2020177868A (ja) 電気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