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9525A - 空气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吹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9525A
CN111989525A CN201980024855.9A CN201980024855A CN111989525A CN 111989525 A CN111989525 A CN 111989525A CN 201980024855 A CN201980024855 A CN 201980024855A CN 111989525 A CN111989525 A CN 111989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rtex
edge
edge portion
pai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48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89525B (zh
Inventor
山冈润
酒井雅晴
冈村侑儿
早川将悟
大森康挥
蛸谷悟司
金子卓
长滨真梨惠
新美康彦
小松原祐介
中村隆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1465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98573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989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9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89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9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07Nozzles; Air-diffusers providing an air stream in a fixed direction, e.g. using a grid or porous pa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57Outlets providing a vortex, i.e. a spirally wound air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72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of elongated shape, e.g. between ceiling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2013/0612Induction nozzles without swir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空气吹出装置(1)具备:管道部(14),该管道部形成用于使朝向吹出对象(2)吹出的工作气流通过的流路(18);以及孔形成部(12),该孔形成部在管道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成为工作气流的吹出口的吹出孔(10)。孔形成部具有涡产生构造(20),该涡产生构造产生辅助涡,该辅助涡的包含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在内的涡特性与由工作气流在吹出孔的出口下游侧产生的横涡不同。涡产生构造以如下方式形成于所述孔形成部:辅助涡在具有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横涡不同的所述涡特性的状态下与横涡碰撞。

Description

空气吹出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4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76325号、在2018年7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135299号、在2018年10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199383号、在2018年12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240807号,并将其记载内容通过参照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吹出气流的空气吹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如下的空气喷嘴:为了延长成为工作气流的气流的到达距离而在形成工作气流的吹出口的周边设置有辅助吹出口,该辅助吹出口形成掩护气流,而该掩护气流阻止被引入工作气流的空气的引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18176号公报
本发明者们为了进一步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而对从吹出口吹出了工作气流时的空气的引入作用进行了锐意研究。其结果获知,在从吹出口吹出了工作气流时,空气的引入作用起因于横涡,而该横涡是由于工作气流的速度梯度所引起的剪切力而产生的。横涡是指涡的中心与工作气流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涡。以下,将涡的中心也称为涡轴。
本发明者们进一步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到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吹出口的出口下游附近,在速度边界层产生的无数的横涡合成而发展为大规模的涡,由此空气的引入作用变得更强。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仅公开了在吹出口的周围设置辅助吹出口,而对于本发明者们的见解没有任何示出。因此,难以预计气流的到达距离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空气吹出装置:能够抑制从吹出口吹出的工作气流的空气的引入作用而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空气吹出装置具备: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用于使朝向吹出对象吹出的工作气流通过的流路;以及孔形成部,该孔形成部在管道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成为工作气流的吹出口的吹出孔。孔形成部具有涡产生构造,该涡产生构造产生辅助涡,该辅助涡的包含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在内的涡特性与由工作气流在吹出孔的出口下游侧产生的横涡不同。涡产生构造以如下方式形成于孔形成部:辅助涡在具有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横涡不同的涡特性的状态下与横涡碰撞。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空气吹出装置具备: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用于使工作气流通过的流路;孔形成部,该孔形成部在管道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成为工作气流的吹出口的吹出孔;以及涡产生构造,该涡产生构造产生辅助涡,该辅助涡的包含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在内的涡特性与由工作气流在吹出孔的出口下游侧产生的横涡不同。涡产生构造包括多个涡产生体,该多个涡产生体沿着孔形成部中的包围吹出孔的周缘部排列配置,该涡产生构造成为如下的构造:在气流通过涡产生体的周围时,产生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横涡不同的辅助涡。
在这样构成的空气吹出装置中,当从吹出孔吹出气流时,在吹出孔的出口下游由工作气流产生横涡。另外,在该空气吹出装置中,当从吹出孔吹出气流时,由涡产生构造产生辅助涡。横涡和辅助涡具有不同的涡特性,因此当横涡与辅助涡碰撞时,横涡的发展被抑制。其结果是,抑制了被引入工作气流的空气的引入作用,工作气流的流速的衰减变小,因此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
此外,对各构成要素等附加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一比较例的第一吹出口的出口下游的气流的速度梯度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一比较例的第一吹出口的出口下游的横涡和工作气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孔的出口下游的气流的速度梯度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孔的出口下游的横涡和辅助涡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二比较例的第二吹出口的出口下游的工作气流的势核的说明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3是对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中存在孔形成部的短边缘部侧的辅助孔的情况和不存在该辅助孔的情况下对工作气流到达率带来的影响进行比较的图。
图14是对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中存在孔形成部的短边缘部侧的辅助孔的情况和不存在该辅助孔的情况下的气动噪声降低效果进行比较的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XIX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孔的出口下游的气流的速度梯度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孔的出口下游的横涡和辅助涡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涡产生构造的空气流下游的辅助涡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7是图26的XXVII-XXVII剖视图。
图2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9是图28的XXIX-XXIX剖视图。
图30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31是图30的XXXI-XXXI剖视图。
图32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产生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3是用于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产生体的下游形成的辅助涡的说明图。
图3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35是图34的XXXV-XXXV剖视图。
图3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3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3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39是图38的XXXIX-XXXIX剖视图。
图4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41是作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涡产生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2是作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涡产生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3是作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涡产生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4是作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涡产生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5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孔的开口形状的说明图。
图46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吹出孔的说明图。
图47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吹出孔的说明图。
图48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吹出孔的说明图。
图49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吹出孔的说明图。
图50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吹出孔的说明图。
图51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吹出孔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说明过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关于构成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是在对组合不特别产生妨碍的范围,则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适用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口。并且,空调单元的吹出口设置在仪表板或仪表板的内侧。
如图1~图3所示,空气吹出装置1构成为包括:管道部14,该管道部形成用于使朝向吹出对象2吹出的工作气流Waf通过的流路18;孔形成部12,该孔形成部形成成为工作气流Waf的吹出口的吹出孔10;以及凸缘部40。
管道部14是筒状的部件。管道部14的空气流上游的部位与未图示的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口嵌合,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与孔形成部12的外周相连。另外,在管道部14的内部形成有流路18。
孔形成部12被定位于管道部14的空气流下游侧。孔形成部12以能够吹出空气的方式构成为筒状。
吹出孔10在孔形成部12的端部开口为单个孔。该吹出孔10为了吹出工作气流Waf而具有朝向吹出对象2开口的开口形状。
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为扁平形状。在此,扁平形状是指在短轴Ss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在长轴Ls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构成的形状。短轴Ss与长轴Ls正交。吹出孔10形成为,短边缘部104的长度比长边缘部102的长度短。此外,短轴Ss是通过相对的长边缘部102各自的中心点的中心线,长轴Ls是通过相对的短边缘部104各自的中心点的中心线。
扁平形状例如包含由将圆弧和直线结合而成的形状构成的椭圆形状、由将曲率半径大的圆弧和曲率半径小的圆弧结合而成的曲线形状构成的椭圆形状、将直线结合而成的六边形等多边形状、角部被倒圆的长方形状等形状。另外,长边缘部102和短边缘部10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直线、圆弧,也可以是具有凹凸的形状。
如图2所示,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通过在短轴Ss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在长轴Ls的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形成。短边缘部104是大致半圆的圆弧,其直径比长边缘部102的长度小。
更具体而言,包围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由以空开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彼此相对的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以及连接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的两端的第三边缘部104a和第四边缘部104b构成。第三边缘部104a是将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的一端彼此连接的部位。另外,第四边缘部104b是将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部位。
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以空开有恒定的间隔的状态呈直线状延伸。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的沿着边缘的长度比第三边缘部104a和第四边缘部104b的沿着边缘的长度长,并且以比第三边缘部104a与第四边缘部104b的间隔小的间隔相对。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构成上述的一对长边缘部102。
另外,第三边缘部104a和第四边缘部104b弯曲成圆弧状。第三边缘部104a和第四边缘部104b的沿着边缘的长度比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的沿着边缘的长度短,并且以比第一边缘部102a与第二边缘部102b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第三边缘部104a和第四边缘部104b构成上述的一对短边缘部104。
孔形成部12形成有多个辅助孔202作为涡产生构造20。具体而言,多个辅助孔202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及一对短边缘部104而在吹出孔10的整个周缘部100上空开恒定间隔地排列而形成。
辅助孔202的开口部的面积比吹出孔10的开口部的面积小。另外,辅助孔202的形状为圆形状。如图3所示,辅助孔202沿着流路18的延伸方向将孔形成部12的内部贯通而形成。此外,孔形成部12也可以形成为使空气流上游侧延伸至凸缘部40。在该情况下,辅助孔202形成为将孔形成部12贯通至凸缘部40。
凸缘部40设置为相对于管道部14的外周从管道部14突出。凸缘部40由角部被倒圆了的长方形状的部件构成。凸缘部40是用于安装于未图示的仪表板的部件。凸缘部40在管道部14的上游侧的部位与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口嵌合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等连结部件安装于仪表板。此外,在凸缘部40的构成角部的四角附近设置有用于使螺钉等连结部件通过的贯通孔402。
构成空气吹出装置1的孔形成部12、管道部14、凸缘部40分别由树脂构成。孔形成部12、管道部14以及凸缘部40由通过注塑成型等成型技术一体成型的一体成型物构成。此外,孔形成部12、管道部14以及凸缘部40的一部分也可以分体构成。这样构成的空气吹出装置1如上所述设置于未图示的仪表板。
在此,空气吹出装置1安装于在车室内的最前部设置的仪表板的内侧的空调单元。在该情况下,由空调单元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风从空气吹出装置1吹出。此时,空调风有时被要求不仅用于整个车室内的空气调节还向车室内的搭乘者直接吹出。在该情况下,需要不仅向成为车室内的最前列的驾驶座的就座者吹出,还向成为后列的后部座位的就座者吹出,要求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长。
为此,本发明者们研究了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短的主要原因。并且,得到了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附近,在速度边界层BL产生的无数的横涡Vt合成而发展为大规模的涡,由此空气的引入作用变得更强,这成为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吹出了工作气流Waf时,空气的引入作用起因于横涡Vt,而该横涡Vt是由于工作气流Waf的速度梯度所引起的剪切力而产生的。以下,参照图4及图5对空气的引入作用及由工作气流Waf产生的横涡Vt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成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的第一比较例的第一吹出口的示意图。第一吹出口的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是由圆弧和直线结合的形状构成的椭圆形状。此外,在第一比较例中,相当于辅助孔202的部分未设置于第一吹出口的孔形成部12。
如图4所示,当气流从管道部14的吹出孔10吹出时,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由于来自吹出孔10的气流与在其周围静止的空气的速度差而形成速度边界层BL。速度边界层BL是从吹出孔10吹出的气流中的受到静止空气的影响的层。
在速度边界层BL中,如图5所示,由于速度梯度所引起的剪切力而产生无数的横涡Vt。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可知,在速度边界层BL产生的无数的横涡Vt合成而发展为大规模的涡,由此空气的引入作用变得更强。
本发明者们认为,通过使涡特性与在工作气流Waf的速度边界层BL产生的横涡Vt不同的辅助涡Vs在涡特性不同的状态下与该横涡Vt碰撞,能够抑制横涡Vt的发展,能够延长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因此,在孔形成部12形成了用于产生辅助涡Vs的涡产生构造20。
在此,涡特性表示包括涡的旋转方向、涡轴的方向、涡的流动速度、流体的粘性、涡的半径等在内的涡的流动状态。
参照图6及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1的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的工作气流Waf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中,当由空调单元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风流入管道部14时,空调风经由流路18流动至吹出孔10及辅助孔202。
如图6所示,当工作气流Waf从吹出孔10吹出时,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形成工作气流Waf的速度边界层BL。该速度边界层BL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以与吹出孔10的内壁面110相连的方式延伸。由此,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无数的横涡Vt。
如图7所示,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无数的横涡Vt具有与工作气流Waf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涡轴,除了具有朝向与工作气流Waf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直行分量以外,还具有从吹出孔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旋转分量。
另外,当辅助气流Saf从辅助孔202吹出时,在辅助孔202的出口下游侧形成辅助气流Saf的速度边界层BL。该速度边界层BL在辅助孔202的出口下游以与辅助孔202的内壁面210相连的方式延伸。由此,在辅助孔202的出口下游侧产生无数的辅助涡Vs。
在辅助孔2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无数的辅助涡Vs具有与辅助气流Saf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涡轴,除了具有朝向与辅助气流Saf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直行分量以外,还具有从辅助孔202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旋转分量。辅助涡Vs的一部分的涡特性中的至少涡的旋转方向与横涡Vt不同。此外,辅助气流Saf的流动方向是与工作气流Waf相同的流动方向。
因此,在辅助孔202的出口下游(即,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涡的旋转方向与横涡Vt不同的辅助涡Vs与横涡Vt碰撞。当横涡Vt和辅助涡Vs碰撞时,横涡Vt大幅紊乱,从而难以产生横涡Vt的合成。即,抑制了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发展。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工作气流Waf中的空气的引入作用,因此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长。
以上,在已说明的空气吹出装置1中,通过形成于孔形成部12的辅助孔202来实现涡产生构造20。由此,抑制了被引入工作气流Waf的空气的引入作用,工作气流Waf的流速的衰减变小,因此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长。
另外,在将由空调单元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风作为工作气流Waf从吹出孔10吹出的情况下,工作气流Waf的来自周围的空气的引入作用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工作气流Waf的温度变化。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能够使适当温度的气流到达所希望的位置,因此在实现车室内的点式空气调节方面特别有效。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辅助孔202偏向形成于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是在短轴Ss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在长轴Ls的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形成的扁平的形状。
另外,就沿着包围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形成的多个辅助孔202的数量而言,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形成的数量比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的数量多。也就是说,就孔形成部12中的多个辅助孔202的开口部所占的比例而言,一对长边缘部102侧整体中的每规定面积的比例比一对短边缘部104侧整体中的每规定面积的比例大。
在此,在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为扁平形状的情况下,当工作气流Waf从吹出孔10吹出时,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和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横涡Vt。而且,本发明者们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获知,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对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带来的影响,比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对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带来的影响小。
认为这是因为,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比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远离工作气流Waf的势核P。即,可认为,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受到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以及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距工作气流Waf的势核P的距离的影响。根据这样的考虑,可以说,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对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带来的影响比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对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带来的影响大。
因此,本发明者们认为,即使多个辅助孔202偏向形成于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也能够得到与沿着吹出孔10的整个周缘部100形成辅助孔202的情况相同程度的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
以下,参照图10对势核P进行说明。图10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二比较例的第二吹出口的出口下游的气流的势核P的说明图。第二吹出口的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形成为由圆弧和直线结合的形状构成的椭圆形状。在第二吹出口的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未形成辅助孔202。
如图10所示,当工作气流Waf从吹出孔10吹出时,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沿着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产生无数的横涡Vt。而且,横涡Vt随着距吹出孔10的距离变远,无数的横涡Vt合成而发展,引入空气的作用逐渐变强。由此,工作气流Waf的风速逐渐降低。
在此,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以吹出孔10为中心产生势核P,该势核P成为气流的紊乱少、气流速度和气流压力一直稳定的区域。势核P是难以受到周围的空气的影响的区域。因此,工作气流Waf在势核P中风速难以降低,到达距离最长。
在此,势核P的与工作气流Waf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随着远离吹出孔10而逐渐变小。另外,在吹出孔10的形状为扁平形状的情况下,势核P的该截面形状朝向工作气流Waf的流动方向下游从扁平形状朝着该扁平形状的中心向圆形状收敛。
与此相对,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的多个横涡Vt由于沿着吹出孔10的内壁面110产生,因此多个横涡Vt扩展成与吹出孔10的形状接近的扁平形状。因此,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在比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远离势核P的位置产生。
本发明者们认为,通过使涡特性与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不同的辅助涡Vs在涡特性不同的状态下与该横涡Vt碰撞,能够延长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因此,本发明者们将多个辅助孔202偏向形成于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为扁平形状,因此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在比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远离工作气流Waf的势核P的位置产生。因此,在短边缘部104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对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带来的影响比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对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带来的影响小。
多个辅助孔202偏向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而且,在该辅助孔2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辅助涡Vs与在一对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在涡的旋转方向不同的状态下碰撞。当对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带来的影响大的横涡Vt与辅助涡Vs碰撞时,该横涡Vt大幅紊乱,从而难以产生横涡Vt的合成。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工作气流Waf中的空气的引入作用,因此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长。
在此,当横涡Vt与辅助涡Vs碰撞时,因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而会产生气动噪声。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辅助孔202的数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而在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得较少。因此,与沿着吹出孔10的整个周缘部100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其结果是,既能够延长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又能够降低因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形状、大小相同的辅助孔202偏向形成于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在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比在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容易产生辅助涡Vs的方式,形成于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的辅助孔202的形状、大小与形成于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的辅助孔202不同。具体而言,形成于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的辅助孔202也可以是与形成于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的辅助孔202相比形成为一方较大而另一方较小的辅助孔、或一方形成为圆形状而另一方形成为多边形状的辅助孔。
根据辅助孔202的形状、大小,在辅助孔2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的涡特性不同。因此,辅助孔202的形状、大小优选根据空气吹出装置1的使用用途等适当设定。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辅助孔202形成于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而未形成于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在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11和图12所示,多个辅助孔202未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仅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产生的辅助涡Vs与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碰撞,能够抑制在长边缘部102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发展。
在此,图13表示在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有辅助孔202的情况和未形成辅助孔202的情况下的工作气流Waf的到达率。图13的左图表示形成有辅助孔202的情况下的工作气流Waf的到达率,图13的右图表示未形成辅助孔202的情况下的工作气流Waf的到达率。如图13所示,在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有辅助孔202的情况和未形成辅助孔202的情况下,工作气流Waf的到达率为相同的程度。
另外,图14表示在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有辅助孔202的情况和未形成辅助孔202的情况下的由于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图14的左图表示形成有辅助孔202的情况下的气动噪声,图14的右图表示未形成辅助孔202的情况下的气动噪声。如图14所示,未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辅助孔202的情况与形成有辅助孔202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气动噪声。
在此,从车室内的扩大、设计性的观点出发,仪表板正在被要求小型化。另外,仪表板存在如下的倾向: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搭乘者相对的部分上设置用于显示车辆状态等的大型信息设备。由此,需要使吹出孔10的宽度变薄等对策。
根据本实施方式,辅助孔202不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因此,在孔形成部12中,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不需要用于形成辅助孔202的形成部分。其结果是,孔形成部12、管道部14能够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孔形成部和管道部小,能够得到空气吹出装置1的设置自由度、搭载自由度的提高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辅助孔202的形状,对形成为圆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5的第一变形例所示,辅助孔202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狭缝状。
另外,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对将在短轴Ss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在长轴Ls的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6的第二变形例所示,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是在短轴Ss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在长轴Ls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短边缘部104全部以直线相连而形成为长方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图22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涡产生构造20成为凹部206和凸部208沿着孔形成部12中的包括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交替排列的构造,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17和图18所示,涡产生构造20由凹部206和凸部208沿着孔形成部12中的包括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交替排列的多个凹凸部204形成。另外,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是在短轴Ss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锯齿形状的长边缘部102和在长轴Ls的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形成的扁平的形状。在此,锯齿形状是使多个三角形的底边连续地排列而成的形状。
具体而言,三角形是具有一个底边和两个相等边的大致等腰三角形,是将底边沿着长边缘部102无间隙地排列的形状。另外,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在一对长边缘部102中形成为朝向相对的长边缘部102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突出。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比吹出孔10的开口部的面积小以免妨碍从吹出孔10吹出的工作气流Waf的流动。
另外,多个凹凸部204不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仅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形成。
此外,多个凹凸部204也可以除了沿着长边缘部102形成之外还沿着短边缘部104形成。
参照图19对吹出孔10的截面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多个凹凸部204由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构成。也就是说,多个凹凸部204的截面具有长方形状。
另外,多个凹凸部204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12中的形成周缘部100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换言之,多个凹凸部204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12中的吹出孔10开口的端面位于同一面。
参照图20~图22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吹出装置1的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的工作气流Waf、横涡Vt、辅助涡Vs各自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中,当由空调单元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风流入管道部14时,空调风经由流路18流动至吹出孔10。
如图20所示,当工作气流Waf从吹出孔10吹出时,形成速度边界层BL。由此,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无数的横涡Vt。
如图21所示,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无数的横涡Vt具有与工作气流Waf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涡轴,除了具有朝向与工作气流Waf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直行分量以外,还具有从吹出孔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旋转分量。
另外,当工作气流Waf从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多个凹凸部204的间隙吹出时,在多个凹凸部204的空气流下游侧产生无数的辅助涡Vs。
如图22所示,无数的辅助涡Vs在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多个凹凸部204的空气流下游侧且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各自的相等边侧产生。该辅助涡Vs具有与大致等腰三角形的相等边正交的涡轴。另外,在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各自的相等边侧产生的辅助涡Vs的涡的旋转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无数个地产生的辅助涡Vs的涡特性中的至少涡的旋转方向以及涡轴的方向与横涡Vt不同。
因此,在凹凸部204的出口下游即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涡的旋转方向以及涡轴的方向与横涡Vt不同的辅助涡Vs与横涡Vt碰撞。当横涡Vt和辅助涡Vs碰撞时,横涡Vt大幅紊乱,从而难以产生横涡Vt的合成。即,抑制了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发展。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工作气流Waf中的空气的引入作用,因此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凹凸部204未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形成,仅沿着一对长边部102的边缘侧形成。因此,与沿着整个周缘部100形成多个凹凸部204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由此,既能够延长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又能够降低因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凹凸部204仅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形成,因此,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不需要用于形成凹凸部204的形成部分。由此,孔形成部12、管道部14与沿着整个周缘部100形成多个凹凸部204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得较小,能够得到空气吹出装置1的设置自由度、搭载自由度的提高效果。
另外,多个凹凸部204由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构成。由此,与例如多个凹凸部204形成为延伸至凸缘部40的情况等相比,在气流通过凹凸部204之间时容易产生辅助涡Vs。由此,抑制了被引入工作气流Waf的空气的引入作用,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长。
另外,多个凹凸部204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12中的形成周缘部100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由此,通过凹凸部204来产生辅助涡Vs的位置与孔形成部12中的开始产生横涡Vt的位置接近,辅助涡Vs容易与横涡Vt碰撞,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横涡Vt发展。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形成为使大致等腰三角形连续排列的锯齿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23的第一变形例所示,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矩形状。另外,如图24的第二变形例所示,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如图25的第三变形例所示,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波状。另外,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大致正三角形状或大致直角三角形状。此外,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也可以通过组合三角形、矩形、圆弧状、波形等而形成。另外,凹部206与凸部208也可以具有恒定的间隙地排列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关于多个凹凸部204,对形成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朝向相对的长边缘部102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突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6的第四变形例所示形成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朝向管道部14的内部且空气流上游方向突出。具体而言,如图27对第四变形例的截面所示的,多个凹凸部204也可以形成为向管道部14的空气流上游方向倾斜。另外,也可以如图28的第五变形例所示形成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朝向管道部14的外部且空气流下游方向突出。具体而言,如图29对第五变形例的截面所示的,多个凹凸部204也可以形成为向管道部14的空气流下游方向倾斜。
另外,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形成为板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多个凹凸部204的吹出孔10的开口侧的形状为三角形,则孔形成部12的内侧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以三角锥或三棱柱的形状等从孔形成部12的端部朝向空气流上游在管道部14部的内部延伸而形成。
另外,关于多个凹凸部204的形状,对形成为朝向吹出孔10的内侧突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多个凹凸部204可以是从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向吹出孔10的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凹凸部、或多个凹凸部204也可以是向吹出孔10的内侧突出的凹凸部和向外侧凹陷的凹凸部交替地排列而形成的凹凸部。
另外,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涡产生构造20由多个凹凸部204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涡产生构造20也可以构成为除了包括多个凹凸部204之外还包括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多个辅助孔202。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0、图31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涡产生构造20为包括多个涡产生体22的构造,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30所示,涡产生构造20由沿着孔形成部12中的包含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排列配置的多个涡产生体22形成。另外,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为扁平的形状,由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呈圆弧状延伸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形成。
多个涡产生体22由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形状的圆盘状的部件构成。多个涡产生体22在吹出孔10的内侧空开等间隔地沿着包含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排列配置。多个涡产生体22具有比吹出孔10的开口部的面积小的面积,以免妨碍从吹出孔10吹出的工作气流Waf的流动。此外,多个涡产生体22也可以在吹出孔10的内侧空开不等间隔地沿着包含吹出孔10的周缘部100排列配置。
多个涡产生体22以不与周缘部100直接接触的方式在吹出孔10的内侧被沿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正交的规定的方向延伸的支承部23支承。具体而言,多个涡产生体22分别与从周缘部100向内侧突出的棒状的支承部23的顶端部分连接。
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与配置于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相比偏向配置于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具体而言,多个涡产生体22未沿着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配置,而是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配置。此外,多个涡产生体22可以除了沿着长边缘部102形成之外还沿着短边缘部104形成。
如图31所示,多个涡产生体22由在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如图32所示,多个涡产生体22由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形状且从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四边形状的圆盘状的部件构成。
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12中的形成周缘部100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换言之,多个涡产生体2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12中的吹出孔10开口的端面位于同一面。
在这样构成的空气吹出装置1中,当由空调单元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风流入管道部14时,空调风经由流路18流动至吹出孔10。然后,当工作气流Waf从吹出孔10吹出时,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无数的横涡Vt。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在吹出孔10的内侧配置有多个涡产生体22。因此,经由流路18流动至吹出孔10的空调风的一部分在通过了多个涡产生体22的周围之后向室内吹出。在空调风通过多个涡产生体22的周围时,沿着涡产生体22的板面流动的气流从外缘剥离,从而产生具有各种涡轴的整周剥离涡。由此,如图33所示,在多个涡产生体22的空气流下游侧产生无数的辅助涡Vs。辅助涡Vs在涡产生体22的空气流下游侧产生。此外,辅助涡Vs的涡特性中的至少涡的旋转方向以及涡轴的方向与横涡Vt不同。
因此,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涡的旋转方向以及涡轴的方向与横涡Vt不同的辅助涡Vs与横涡Vt碰撞。当横涡Vt和辅助涡Vs碰撞时,横涡Vt大幅紊乱,从而难以产生横涡Vt的合成。即,抑制了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产生的横涡Vt发展。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工作气流Waf中的空气的引入作用,因此工作气流Waf的到达距离变长。
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的边缘侧配置,未配置于一对短边缘部104的边缘侧。因此,与沿着整个周缘部100形成多个涡产生体22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由此,能够降低因横涡Vt与辅助涡Vs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另外,能够抑制吹出孔10的开口面积随着多个涡产生体22的追加而减少。
在此,若将涡产生体22直接形成于周缘部100,则在涡产生体22与周缘部100直接接触的部位不产生气流,因此无法产生辅助涡Vs。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涡产生体22以不与周缘部100直接接触的方式在吹出孔10的内侧被沿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正交的规定的方向延伸的支承部23支承。这样,如果设为利用支承部23来支承涡产生体22的结构,则能够使涡产生体22与周缘部100分离。由此,能够在涡产生体22的外周缘的大致整个区域产生辅助涡Vs。因此,即使在涡产生体22与周缘部100之间产生了横涡Vt,也能够通过在涡产生体22的外周缘产生的辅助涡Vs来抑制横涡Vt发展。
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由在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构成。由此,在气流通过涡产生体22之间时容易产生辅助涡Vs。其结果是,辅助涡Vs容易与横涡Vt碰撞,从而能够充分地抑制横涡Vt发展。
特别是,多个涡产生体2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12中的形成周缘部100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由此,通过涡产生体22来产生辅助涡Vs的位置与孔形成部12中的开始产生横涡Vt的位置接近,辅助涡Vs容易与横涡Vt碰撞,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横涡Vt发展。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多个涡产生体22与从周缘部100朝向内侧突出的棒状的支承部23的顶端部分连接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多个涡产生体22例如也可以如图34以及图35的第一变形例所示那样由从管道部14中的形成流路18的内壁面朝向吹出孔10延伸的L字状的支承部23支承。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多个涡产生体22分别由独立的支承部23支承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多个涡产生体22例如也可以如图36的第二变形例所示那样至少一部分由沿着一对长边缘部10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支承部23支承。
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例如也可以如图37的第三变形例所示那样至少一部分由在与一对长边缘部10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支承部23支承。
如图38及图39的第四变形例所示,在对吹出孔10的内侧或流路18配置有用于调整风向或风量的百叶24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多个涡产生体22被支承于该百叶24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百叶24构成支承多个涡产生体22的支承部。由此,即使变更百叶24的姿势而使风向等发生了变化,也能够追随该变化而使多个涡产生体22的姿势变化。即,无需设置专用的机构,就能够配合风向变化而使多个涡产生体22的姿势变化。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多个涡产生体22由在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构成,并且该涡产生体22的板面与孔形成部12中的吹出孔10开口的端面位于同一面,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即使在多个涡产生体22由板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其板面也可以不与孔形成部12中的吹出孔10开口的端面位于同一面。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也可以如图40的第五变形例所示在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上排列配置。在该情况下,多个涡产生体22既可以以在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上彼此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也可以以在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上彼此不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多个涡产生体22由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形状的圆盘状的部件构成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多个涡产生体22例如也可以由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观察的形状为椭圆或多边形状的部件构成。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例如也可以由从与吹出孔10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形状、圆锥形状、多边形状的部件构成。
例如,多个涡产生体22也可以如图41的第一变形例所示那样由球体221构成。另外,多个涡产生体22也可以由图42的第二变形例所示的八面体222、图43的第三变形例所示的六面体223等多面体构成。而且,多个涡产生体22也可以如图44的第四变形例所示那样由形成为网眼状的网状体224构成。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对涡产生构造20由多个涡产生体22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涡产生构造20也可以构成为除了包含多个涡产生体22之外还包含多个辅助孔202和多个凹凸部204中的至少一者。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5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的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45所示,吹出孔10由构成一对长边缘部102的第一边缘部102a及第二边缘部102b、和构成一对短边缘部104的第三边缘部104a及第四边缘部104b构成。
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彼此的间隔在长轴Ls的方向上不同。即,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以长轴Ls的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的间隔比长轴Ls的方向的两端部上的间隔小的方式弯曲。
另一方面,第三边缘部104a和第四边缘部104b以短轴Ss的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的间隔比短轴Ss的方向的两端部上的间隔大的方式弯曲。此外,第三边缘部104a和第四边缘部104b的沿着边缘的长度比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短,并且以比第一边缘部102a与第二边缘部102b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
第三边缘部104a以与第一边缘部102a及第二边缘部102b的连接部分具有圆角的方式与第一边缘部102a及第二边缘部102b的一端连接。同样地,第四边缘部104b以与第一边缘部102a及第二边缘部102b的连接部分具有圆角的方式与第一边缘部102a及第二边缘部102b的另一端连接。
这样构成的吹出孔10虽然成为相对于椭圆形状压扁的形状,但是第一边缘部102a及第二边缘部102b与第三边缘部104a及第四边缘部104b的连接部分具有圆角。因此,与在吹出孔10包含角部的情况相比,容易抑制在吹出孔10的出口下游附近处横涡Vt发展。
(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第一边缘部102a与第二边缘部102b的中央部分上的间隔比长轴Ls的方向的两端部的间隔小的方式弯曲的吹出孔10,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46的第一变形例所示,吹出孔10的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也可以以长轴Ls的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的间隔比长轴Ls的方向的两端部上的间隔大的方式弯曲。
另外,例如,如图47的第二变形例所示,吹出孔10的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也可以以长轴Ls的方向的一端侧的间隔比长轴Ls的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间隔大的方式弯曲。
另外,例如,如图48的第三变形例所示,吹出孔10也可以通过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而将第一边缘部102a与第二边缘部102b的间隔维持为恒定。
另外,例如,如图49的第四变形例所示,吹出孔10也可以通过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分别向相同的方向曲折而将第一边缘部102a与第二边缘部102b的间隔维持为恒定。
另外,例如,如图50的第五变形例所示,吹出孔10也可以对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设置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凹陷的凹陷部102c、102d。
另外,例如,如图51的第六变形例所示,吹出孔10也可以对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设置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102e、102f。
在此,上述的各变形例例示了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的一部分,作为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采用除上述的开口形状以外的形状。
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涡产生构造20由多个辅助孔202构成的空气吹出装置1中的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第六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也能够应用于涡产生构造20由多个凹凸部204、多个涡产生体22构成的空气吹出装置1。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下这样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辅助孔202的形状,对形成为圆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辅助孔202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或多边形状。除此以外,如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示,辅助孔202的形状还可以形成为狭缝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对直线状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圆弧状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由圆弧状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直线状的一对短边缘部104相连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如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那样形成为由直线状的一对长边缘部102和直线状的一对短边缘部104构成的长方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吹出孔10的形状形成为扁平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吹出孔1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状、椭圆形状、多边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这一点不言而喻。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当提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已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空气吹出装置具备: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用于使工作气流通过的流路;以及孔形成部,该孔形成部在管道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成为工作气流的吹出口的吹出孔。该孔形成部具有涡产生构造,该涡产生构造产生包含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在内的涡特性与横涡不同的辅助涡。该涡产生构造以如下方式形成于孔形成部:辅助涡在具有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横涡不同的涡特性的状态下与横涡碰撞。
根据第二观点,涡产生构造包括沿着包围吹出孔的周缘部排列形成的多个辅助孔,并成为如下的构造:通过从多个辅助孔吹出的气流而产生至少涡的旋转方向与横涡不同的辅助涡。通过使由该构造产生的辅助涡与横涡碰撞,能够抑制横涡的发展。由此,抑制了被引入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空气的引入作用,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
根据第三观点,周缘部具有: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以空开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相对地延伸;第三边缘部,该第三边缘部将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各自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第四边缘部,该第四边缘部将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各自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构成以比第三边缘部与第四边缘部的间隔小的间隔相对的一对长边缘部。第三边缘部和第四边缘部构成以比第一边缘部与第二边缘部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的一对短边缘部。多个辅助孔在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辅助涡。由此,与辅助孔沿着吹出孔的整个周缘部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因此,既能够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又能够降低因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根据第四观点,吹出孔具有扁平的开口形状,吹出孔的周缘部包括一对长边缘部和与一对长边缘部相连的一对短边缘部,多个辅助孔偏向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由此,与辅助孔沿着吹出孔的整个周缘部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其结果是,既能够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又能够降低因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根据第五观点,多个辅助孔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未形成于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由此,在孔形成部中,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不需要用于形成辅助孔的形成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既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又降低气动噪声,并减小孔形成部,能够得到空气吹出装置的设置自由度、搭载自由度的提高效果。
根据第六观点,涡产生构造包括凹部和凸部沿着包括吹出孔的周缘部交替排列而形成的多个凹凸部,并成为如下的构造:在气流通过凹凸部之间时,产生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与横涡不同的辅助涡。通过使由该构造产生的辅助涡与使工作气流大幅崩溃的横涡碰撞,能够抑制横涡的发展。由此,抑制了被引入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空气的引入作用,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
根据第七观点,周缘部具有: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以空开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相对地延伸;第三边缘部,该第三边缘部将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各自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第四边缘部,该第四边缘部将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各自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第一边缘部及第二边缘部构成以比第三边缘部与第四边缘部的间隔小的间隔相对的一对长边缘部。第三边缘部及第四边缘部构成以比第一边缘部与第二边缘部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的一对短边缘部。多个凹凸部在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辅助涡。由此,与凹凸部沿着吹出孔的整个周缘部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因此,既能够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又能够降低因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根据第八观点,吹出孔具有扁平的开口形状,吹出孔的周缘部包括一对长边缘部和与一对长边缘部相连的一对短边缘部,多个凹凸部偏向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由此,与凹凸部沿着吹出孔的整个周缘部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其结果是,既能够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又能够降低因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根据第九观点,多个凹凸部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未形成于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由此,在孔形成部中,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不需要用于形成凹凸部的形成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既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又降低气动噪声,并减小孔形成部,能够得到空气吹出装置的设置自由度、搭载自由度的提高效果。
根据第十观点,多个凹凸部由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构成。由此,与多个凹凸部形成为延伸至凸缘部的情况等相比,在气流通过凹凸部之间时容易产生辅助涡。由此,抑制了被引入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空气的引入作用,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
根据第十一观点,多个凹凸部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中的形成周缘部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由此,通过凹凸部来产生辅助涡的位置与孔形成部中的开始产生横涡的位置接近,辅助涡容易与横涡碰撞,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横涡的发展。
根据第十二观点,涡产生构造包括多个涡产生体,该多个涡产生体沿着孔形成部中的包围吹出孔的周缘部排列配置。涡产生构造成为如下的构造:在气流通过涡产生体的周围时,产生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横涡不同的所述辅助涡。通过使由该构造产生的辅助涡与使工作气流大幅崩溃的横涡碰撞,能够抑制横涡的发展。由此,抑制了被引入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空气的引入作用,从吹出孔吹出的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
根据第十三观点,多个涡产生体以不与周缘部直接接触的方式在吹出孔的内侧被支承部支承。这样,若设为利用支承部来支承涡产生体的结构,则能够使涡产生体与周缘部分离。由此,在涡产生体与周缘部之间也能够产生辅助涡,因此即使在涡产生体与周缘部之间产生了横涡,也能够抑制该横涡的发展。
根据第十四观点,周缘部具有: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以空开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相对地延伸;第三边缘部,该第三边缘部将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各自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第四边缘部,该第四边缘部将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各自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构成以比第三边缘部与第四边缘部的间隔小的间隔相对的一对长边缘部。第三边缘部和第四边缘部构成以比第一边缘部与第二边缘部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的一对短边缘部。多个涡产生体在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辅助涡。由此,与涡产生体沿着吹出孔的整个周缘部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因此,既能够延长工作气流的到达距离,又能够降低因横涡与辅助涡的碰撞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根据第十五观点,多个涡产生体形成于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未形成于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由此,能够抑制吹出孔的开口面积随着多个涡产生体的追加而减少。
根据第十六观点,多个涡产生体由在吹出孔的开口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构成。由此,在气流通过涡产生体之间时容易产生辅助涡。其结果是,辅助涡容易与横涡碰撞,从而能够充分地抑制横涡的发展。此外,开口方向是由吹出孔的边缘部包围的面的法线方向。
根据第十七观点,多个涡产生体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孔形成部中的形成周缘部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由此,通过涡产生体来产生辅助涡的位置与孔形成部中的开始产生横涡的位置接近,辅助涡容易与横涡碰撞,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横涡的发展。

Claims (17)

1.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管道部(14),该管道部形成用于使朝向吹出对象(2)吹出的工作气流通过的流路(18);以及
孔形成部(12),该孔形成部在所述管道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成为所述工作气流的吹出口的吹出孔(10),
所述孔形成部具有涡产生构造(20),该涡产生构造产生辅助涡,该辅助涡的包含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在内的涡特性与由所述工作气流在所述吹出孔的出口下游侧产生的横涡不同,
所述涡产生构造以如下方式形成于所述孔形成部:所述辅助涡在具有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涡不同的所述涡特性的状态下与所述横涡碰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产生构造包括多个辅助孔(202),该多个辅助孔沿着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100)排列形成,所述涡产生构造成为如下的构造:通过从多个所述辅助孔吹出的气流,产生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涡不同的多个所述辅助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具有: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以空开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相对地延伸;第三边缘部(104a),该第三边缘部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各自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第四边缘部(104b),该第四边缘部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各自的另一端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构成以比所述第三边缘部与所述第四边缘部的间隔小的间隔相对的一对长边缘部,
所述第三边缘部和所述第四边缘部构成以比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的一对短边缘部,
多个所述辅助孔在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所述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所述辅助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孔具有扁平的开口形状,
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包括一对长边缘部(102)和一对短边缘部(104),该一对长边缘部在所述吹出孔的短轴方向上相对,该一对短边缘部在所述吹出孔的长轴方向上相对,该一对短边缘部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相连并且长度比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长度小,
多个所述辅助孔在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所述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所述辅助涡。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辅助孔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未形成于所述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产生构造包括多个凹凸部(204),该多个凹凸部通过凹部(206)和凸部(208)沿着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交替地排列而形成,所述涡产生构造成为如下的构造:在气流通过所述凹凸部之间时,产生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涡不同的所述辅助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具有: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以空开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相对地延伸;第三边缘部(104a),该第三边缘部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各自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第四边缘部(104b),该第四边缘部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各自的另一端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构成以比所述第三边缘部与所述第四边缘部的间隔小的间隔相对的一对长边缘部,
所述第三边缘部和所述第四边缘部构成以比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的一对短边缘部,
多个所述凹凸部在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所述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所述辅助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孔具有扁平的开口形状,
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包括一对长边缘部(102)和一对短边缘部(104),该一对长边缘部在所述吹出孔的短轴方向上相对,该一对短边缘部在所述吹出孔的长轴方向上相对,该一对短边缘部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相连并且长度比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长度小,
多个所述凹凸部在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所述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所述辅助涡。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凹凸部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未形成于所述一对短边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凹凸部朝向所述吹出孔的内侧突出,并且形成为板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凹凸部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形成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
12.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管道部(14),该管道部形成用于使朝向吹出对象(2)吹出的工作气流通过的流路(18);
孔形成部(12),该孔形成部在所述管道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成为所述工作气流的吹出口的吹出孔(10);以及
涡产生构造(20),该涡产生构造产生辅助涡,该辅助涡的包含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在内的涡特性与由所述工作气流在所述吹出孔的出口下游侧产生的横涡不同,
所述涡产生构造包括多个涡产生体(22),该多个涡产生体沿着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100)排列配置,所述涡产生构造成为如下的构造:在气流通过所述涡产生体的周围时,产生涡的旋转方向和涡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涡不同的所述辅助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涡产生体以不与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直接接触的方式在所述吹出孔的内侧被支承部(23、24)支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具有:第一边缘部(102a)和第二边缘部(102b),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以空开有规定的间隔的状态相对地延伸;第三边缘部(104a),该第三边缘部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各自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第四边缘部(104b),该第四边缘部将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各自的另一端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构成以比所述第三边缘部与所述第四边缘部的间隔小的间隔相对的一对长边缘部,
所述第三边缘部和所述第四边缘部构成以比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间隔大的间隔相对的一对短边缘部,
多个所述涡产生体在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中偏向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以使得在所述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比在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难以产生多个所述辅助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涡产生体形成于所述一对长边缘部的边缘侧,未形成于所述一对短边缘部的边缘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涡产生体由在所述吹出孔的开口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涡产生体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板面与所述孔形成部中的形成包围所述吹出孔的周缘部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面位于同一面。
CN201980024855.9A 2018-04-11 2019-04-02 空气吹出装置 Active CN1119895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6325 2018-04-11
JP2018-076325 2018-04-11
JP2018-135299 2018-07-18
JP2018135299 2018-07-18
JP2018199383 2018-10-23
JP2018-199383 2018-10-23
JP2018-240807 2018-12-25
JP2018240807A JP7255170B2 (ja) 2018-04-11 2018-12-25 空気吹出装置
PCT/JP2019/014659 WO2019198573A1 (ja) 2018-04-11 2019-04-02 空気吹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9525A true CN111989525A (zh) 2020-11-24
CN111989525B CN111989525B (zh) 2022-06-21

Family

ID=70390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4855.9A Active CN111989525B (zh) 2018-04-11 2019-04-02 空气吹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16634A1 (zh)
JP (1) JP7255170B2 (zh)
CN (1) CN1119895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4430B2 (ja) 2018-05-11 2022-08-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吹出装置
GB2600483B (en) * 2020-11-02 2023-05-10 Monodraught Ltd Ventilation apparatuses
CN112361456A (zh) * 2020-11-18 2021-0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送风距离长的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US20220349612A1 (en) * 2021-04-29 2022-11-03 Air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 Ip, Llc Vortex generator of an hvac uni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38328A1 (de) * 1973-07-27 1975-02-13 Aurora Fahrzeugheizungen Belueftungsduese, insbesondere fuer windschutzscheiben von fahrzeugen
JPH08230452A (ja) * 1995-02-21 1996-09-10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空調機の吹出装置
JPH08318176A (ja) * 1995-05-25 1996-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アーノズル
JP2003025836A (ja) * 2001-06-26 2003-01-29 J Eberspaesher Gmbh & Co Kg 暖房したい空間、特に車両の客室内に配置するために設けられた暖房装置
CN101835646A (zh) * 2008-10-30 2010-09-15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CN104769367A (zh) * 2012-07-24 2015-07-08 赤木富士雄 流体搬运装置以及流体搬运方法
CN106660433A (zh) * 2014-07-03 2017-05-10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衬板以及用于机动车的通风组件
JP2017116228A (ja) * 2015-12-25 2017-06-2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エアカーテン装置
JP3215056U (ja) * 2017-12-12 2018-02-22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5879A (ja) * 2005-07-20 2007-10-04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店舗用空調装置
US20110039491A1 (en) * 2009-08-17 2011-02-17 Syracuse University Low Mixing Ventilation Je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38328A1 (de) * 1973-07-27 1975-02-13 Aurora Fahrzeugheizungen Belueftungsduese, insbesondere fuer windschutzscheiben von fahrzeugen
JPH08230452A (ja) * 1995-02-21 1996-09-10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空調機の吹出装置
JPH08318176A (ja) * 1995-05-25 1996-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アーノズル
JP2003025836A (ja) * 2001-06-26 2003-01-29 J Eberspaesher Gmbh & Co Kg 暖房したい空間、特に車両の客室内に配置するために設けられた暖房装置
CN101835646A (zh) * 2008-10-30 2010-09-15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CN104769367A (zh) * 2012-07-24 2015-07-08 赤木富士雄 流体搬运装置以及流体搬运方法
CN106660433A (zh) * 2014-07-03 2017-05-10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衬板以及用于机动车的通风组件
JP2017116228A (ja) * 2015-12-25 2017-06-2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エアカーテン装置
JP3215056U (ja) * 2017-12-12 2018-02-22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16634A1 (en) 2021-01-21
JP2020067267A (ja) 2020-04-30
JP7255170B2 (ja) 2023-04-11
CN111989525B (zh) 202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89525B (zh) 空气吹出装置
US10330339B2 (en) Aerodynamic sound decreasing apparatus
JP6365759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6610784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US11987100B2 (en) Fluid discharge device
JP2020521911A (ja) ファン及びファン用事前案内格子
JPH09300943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11791676A (zh) 包括网眼面板的具有改善的方向性的通气装置
WO2019198573A1 (ja) 空気吹出装置
US20190283544A1 (en) Blowing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KR102087820B1 (ko) 치형 특징부를 가지는 난방, 환기, 공조 도어
EP3715730A1 (en) Ceiling 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112105516A (zh) 流体吹出装置
JP2006315437A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JP6512302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1122517A (ja)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11718157B2 (en) Air discharge device
US7195555B2 (en) Air duct outlets having return air passageways that facilitate oscillating air flow
JP2008080839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吹き出し口グリル
JP3215315B2 (ja) レジスタ
WO2019198571A1 (ja) 空気吹出装置
US20050176362A1 (en) Air duct outlets having self-oscillating air deflection members
JP2007163036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JPH07305869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ユニット
US20200139791A1 (en) Wind direc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