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6618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6618B
CN111976618B CN202010445960.4A CN202010445960A CN111976618B CN 111976618 B CN111976618 B CN 111976618B CN 202010445960 A CN202010445960 A CN 202010445960A CN 111976618 B CN111976618 B CN 111976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partition wall
vehicle
unit
moto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59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76618A (zh
Inventor
后藤优介
村上友厚
林明成
西尾仁志
北林达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76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6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76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6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高压电缆不受碰撞时等的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影响的车辆。将电动机控制装置(25)与蓄电池(30)连接的高压电缆(40)具备:电缆侧连接部(40a),其从上方连接于设置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的单元侧连接部(25b);第一电缆部(40b),其与电缆侧连接部(40a)连结并且朝向前围板(2)延伸;第二电缆部(40c),其至少一部分沿着前围板(2)布线;以及第一弯曲部(40d),其位于第一电缆部(40b)与第二电缆部(40c)之间并且从第一电缆部(40b)朝向第二电缆部(40c)向下方弯曲,第二电缆部(40c)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倾斜面(25a)重叠。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其具备将驱动单元和蓄电池连接的高压电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车辆,在该车辆中,为了使高压电缆在车辆碰撞时不易在单元与前围板之间被夹住,将高压电缆布线在电动机室内的单元与前围板之间的最大间隙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940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当由于车辆碰撞,而足以导致布线有高压电缆的间隙消失的较强的前后方向上的载荷作用于单元时,高压电缆会被夹在单元与前围板之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保护高压电缆不受碰撞时等的前后方向上载荷的影响。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
车室;
隔壁,其划分所述单元室和所述车室;
驱动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单元室;
蓄电池,其相对于所述隔壁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单元室相反的一侧;以及
高压电缆,其将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蓄电池连接,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在与所述隔壁对置的面上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越趋向一端侧则与所述隔壁距离越大的倾斜面,
所述高压电缆具备:
电缆侧连接部,其从上方连接至单元侧连接部,所述单元侧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一端侧且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
第一电缆部,其与所述电缆侧连接部连结并且朝向所述隔壁延伸;
第二电缆部,其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隔壁布线;以及
第一弯曲部,其位于所述第一电缆部与所述第二电缆部之间,并且从所述第一电缆部朝向所述第二电缆部向下方弯曲,
从所述前后方向看,所述第二电缆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倾斜面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保护高压电缆不受车辆碰撞时等的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的电动机室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车辆的电动机室内的高压电缆的布线状态的前围板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车辆的电动机室内的驱动单元及高压电缆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在车辆碰撞前的驱动单元、高压电缆及支架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B是表示在车辆碰撞后的驱动单元、高压电缆及支架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前围板(隔壁)
10   车室
20   电动机室(单元室)
24   变速器箱体
25   电动机控制装置(驱动单元)
25a  倾斜面
25b  单元侧连接部
30   蓄电池
40   高压电缆
40a  电缆侧连接部
40b  第一电缆部
40c  第二电缆部
40ca 第二电缆上部
40cb 第二电缆下部
40d  第一弯曲部
40e  第二弯曲部
40f  第一固定部
40g  第二固定部
41   支架
43   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沿着附图标记的方向观察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根据从车辆的操作者观看的方向进行描述,另外,在附图中,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侧表示为L,右侧表示为R,上侧表示为U,下侧表示为D。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通过前围板2划分形成为车室10和其前方的电动机室20。在车室10中设置有前部座位11和后部座位12。在后部座位12的后方的底板3的下方设置有蓄电池30。
如图2及图3所示,在电动机室20中收容有发动机21、变速器23、和电动机控制装置25。变速器23及电动机控制装置25配置于比电动机室20的中央靠左侧的位置,在其右侧相邻配置有发动机21。电动机控制装置25例如是逆变器、转换器。
变速器23与电动机(未图示)一起收容于变速器箱体24。电动机控制装置25配置于变速器箱体24的上方。如图3所示,从侧方看,变速器箱体24的形状为大致圆形状,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形状为矩形形状。如图2所示,电动机控制装置25在与前围板2对置的面上具有倾斜面25a,该倾斜面25a越趋向左侧则与前围板2的距离越大。如图1所示,电动机控制装置25通过高压电缆40与蓄电池30连接。
如图4及图5所示,将电动机控制装置25与蓄电池30连接的高压电缆40具备:电缆侧连接部40a,其从上方连接至单元侧连接部25b,该单元侧连接部25b设置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左端侧且设置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朝向上方的面上;第一电缆部40b,其与电缆侧连接部40a连结并且向前围板2延伸;第二电缆部40c,其至少一部分沿着前围板2布线;以及第一弯曲部40d,其位于第一电缆部40b与第二电缆部40c之间并且从第一电缆部40b朝向第二电缆部40c向下方弯曲。如图4所示,从前后方向看,第二电缆部40c的上部(后述的第二电缆上部40ca)在车宽方向上与倾斜面25a重叠。在图2以及图4中,附图标记L是从前后方向看时第二电缆部40c的上部(后述的第二电缆上部40ca)与倾斜面25a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另外,倾斜面25a设定为由倾斜面25a和前围板2形成的电缆生存空间(电缆退避空间)S1(参照图6B)比高压电缆40的截面大。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高压电缆40来说,第一电缆部40b从电缆侧连接部40a向上方延伸,并从第一弯曲部40d朝向下方,因此在侧视时,高压电缆40为大致圆弧形状(参照图5)。因此,高压电缆40容易吸收伴随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摆动及碰撞等的前后方向位移,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电缆侧连接部40a、电缆固定部。另外,即使在碰撞时等电动机控制装置25发生较大位移,也能够以稳定的轨迹吸收摆动。而且,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正面碰撞时或者后方碰撞时,通过将高压电缆40的第二电缆部40c推出至形成于倾斜面25a与前围板2之间的电缆生存空间S1,从而防止第二电缆部40c被电动机控制装置25和前围板2夹住。此时,由于第二电缆部40c被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倾斜面25a按压,所以能够抑制第二电缆部40c损伤。由此,能够保护高压电缆40不受车辆1碰撞时等的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影响。因此,在侧视时高压电缆40具有大致圆弧形状,以及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具备倾斜面25a,可将第二电缆部40c推出至电缆生存空间S1,从而能够通过大致圆弧形状来吸收在电缆侧连接部40a产生的轴旋转方向上的位移,因此能够防止电缆侧连接部40a、电缆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以及轴旋转方向上的应力集中导致的损伤、以及因碰撞导致的高压电缆40的损伤这两者。
假设在将高压电缆40朝向前围板2平面地布线的情况下,在车辆1碰撞时高压电缆40被电动机控制装置25按压并移位而产生前后方向上的应力,需要通过在高压电缆40上设置两处以上的弯曲部而使其以S状等弯曲来吸收该应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弯曲点数量以上的位置处固定高压电缆40。与此相对,如上所述,通过从上方进行高压电缆40向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连接,能够使高压电缆40的弯曲点数量最小,所以可以将高压电缆40的固定位置设为最低限度。
如图2及图5所示,单元侧连接部25b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中央远离前围板2的位置即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前方。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单元侧连接部25b与前围板2的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吸收伴随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摆动、碰撞等的高压电缆40的位移。另外,单元侧连接部25b设置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左端侧,而且电动机控制装置25配置于电动机室20的左侧。因此,由于高压电缆40也布线于电动机室20的左侧,所以能够将第二电缆部40c推向在碰撞后容易确保安全空间的电动机室20的左角部。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电缆部40c具有第二弯曲部40e、位于比第二弯曲部40e靠上方的位置的第二电缆上部40ca、以及位于比第二弯曲部40e靠下方的位置且在车宽方向上向右方延伸的第二电缆下部40cb。
如图2以及图4所示,第二电缆上部40ca在车宽方向上与倾斜面25a重叠。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从侧方看,第二电缆下部40cb以至少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具有矩形形状的电动机控制装置25和具有大致圆形状的变速器箱体24之间的电缆生存空间S2重叠的方式配置。
这样,由于第二电缆上部40ca在车宽方向上与倾斜面25a重叠,所以在正面碰撞时或者后方碰撞时,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将第二电缆上部40ca推出至在倾斜面25a与前围板2之间形成的电缆生存空间S1(参照图2),从而能够防止第二电缆上部40ca被电动机控制装置25和前围板2夹住。
另一方面,由于从侧方看,第二电缆下部40cb以至少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具有矩形形状的电动机控制装置25和具有大致圆形状的变速器箱体24之间的电缆生存空间S2重叠的方式配置,所以在正面碰撞时或者后方碰撞时,能够抑制第二电缆下部40cb与变速器箱体24及电动机控制装置25发生干涉。
另外,第二电缆下部40cb被固定于前围板2且截面为大致U形的保护罩43覆盖。这样,由于第二电缆下部40cb被固定于前围板2的保护罩43覆盖,所以在正面碰撞时或者后方碰撞时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动机室20内的构件位移造成的影响。
另外,高压电缆40通过夹着第二弯曲部40e的两个固定部40f、40g固定于前围板2。即,第二电缆上部40ca通过固定部40f固定于前围板2,第二电缆下部40cb通过固定部40g固定于前围板2。
通过夹着第二弯曲部40e的两个固定部40f、40g将高压电缆40固定于前围板2,从而能够防止伴随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位移而产生的高压电缆40的扭曲。假设在通过两个固定部40f、40g将高压电缆40以直线方式固定的情况下,当伴随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位移而轴旋转力作用于高压电缆40时,高压电缆40自身会进行轴旋转而扭曲。与此相对,如果高压电缆40通过两个固定部40f、40g以曲线方式固定,则即使伴随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位移而轴旋转力作用于高压电缆40,该轴旋转力也不会以直线方式传递至两个固定部40f、40g,因此,高压电缆40自身的轴旋转被抑制,扭曲也减少。
另外,假设在通过两个固定部40f、40g将高压电缆40以直线方式固定的情况下,由于在高压电缆40上容易产生扭曲,因此容易使高压电缆40产生不希望的位移。发生扭曲后的高压电缆40的形状难以在设计上进行管理。与此相对,如上所述,高压电缆40通过夹着第二弯曲部40e的两个固定部40f、40g来固定,从而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旋转方向的位移极端大的情况下的扭曲能够在第二弯曲部40e的范围内被吸收,因此高压电缆40的形状在设计上的管理变得容易。
这样,能够在设计上管理高压电缆40在摆动时、碰撞时的形状,从而能够防止伴随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位移而产生的高压电缆40的扭曲、伴随于此的不希望的位移,能够以稳定的轨迹使高压电缆40吸收摆动。另外,即使高压电缆40被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倾斜面25a向左侧推出,通过存在两个固定部40f、40g,从而能够抑制高压电缆40的不稳定的变形、扭曲,因此也能够以稳定的轨道和位移量将高压电缆40向预先在电动机室20内的左角部确保的电缆生存空间S1推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弯曲部40e可以沿着前围板2的前表面在横向方向上回折,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回折。
如图5所示,两个固定部40f、40g中的相对于第二弯曲部40e位于第一弯曲部40d侧的第一固定部40f是固定于前围板2的支架41。如图6A所示,支架41和前围板2的固定点41a与支架41以悬臂状态保持高压电缆40的保持点41b相比,位于在车宽方向上靠右端侧且位于前围板2侧。
如上所述,支架41和前围板2的固定点41a与支架41保持高压电缆40的保持点41b相比,位于在车宽方向上靠右端侧且位于前围板2侧,因此如图6B所示,在碰撞时第二电缆部40c被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倾斜面25a推出时,支架41在车宽方向上容易向左端侧且向前围板2侧弯曲。因此,能够利用支架41防止第二电缆部40c损伤,并且能够使高压电缆40以稳定的轨迹位移。
另外,两个固定部40f、40g中的相对于第二弯曲部40e位于与第一弯曲部40d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固定部40g固定于保护罩43。通过使保护罩43也具有固定高压电缆40的支架的功能,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如图4所示,从前方看,第一电缆部40b及第二电缆部40c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变速器箱体24的左端侧与右端侧之间、即变速器箱体24的宽度范围内。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偏置碰撞等中从横向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变速器箱体24保护高压电缆40避免与其他构件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缆上部40ca在车宽方向上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倾斜面25a重叠,但是不限于第二电缆上部40ca,只要第二电缆部40c的至少一部分与倾斜面25a重叠即可。另外,倾斜面25a不限于直线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弧状的曲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高压电缆40通过夹着第二弯曲部40e的两个固定部40f、40g固定于前围板2,但是也可以由至少三个以上的固定部固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电动机控制装置作为驱动单元的例子进行了描述,但是该驱动单元也可以是通过高压电缆连接至蓄电池的其他车载装置。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车辆1的前方设置有电动机室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电动机室20设置在车辆1的后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如上述那样,从前后方向看时第二电缆部40c的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与倾斜面25a重叠,从而特别是在后方碰撞时,能够防止第二电缆部40c被电动机控制装置25和隔壁夹住。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的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在括号中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1)一种车辆(车辆1),其具备:
单元室(电动机室20);
车室(车室10);
隔壁(前围板2),其划分所述单元室和所述车室;
驱动单元(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其配置于所述单元室;
蓄电池(蓄电池30),其相对于所述隔壁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单元室相反的一侧;以及
高压电缆(高压电缆40),其将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蓄电池连接,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在与所述隔壁对置的面上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越趋向一端侧(左端侧)则与所述隔壁距离越大的倾斜面(倾斜面25a),
所述高压电缆具备:
电缆侧连接部(电缆侧连接部40a),其从上方连接至单元侧连接部(单元侧连接部25b),所述单元侧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一端侧且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
第一电缆部(第一电缆部40b),其与所述电缆侧连接部连结并且朝向所述隔壁延伸;
第二电缆部(第二电缆部40c),其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隔壁布线;以及
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部40d),其位于所述第一电缆部与所述第二电缆部之间,并且从所述第一电缆部朝向所述第二电缆部向下方弯曲,
从所述前后方向看,所述第二电缆部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电缆上部40ca)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倾斜面重叠。
根据(1),对于高压电缆来说,第一电缆部从电缆侧连接部向上方延伸,从第一弯曲部朝向下方,因此高压电缆为大致圆弧形状。因此,高压电缆容易吸收伴随驱动单元的摆动、碰撞等的位移,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电缆侧连接部、电缆固定部。另外,即使在碰撞时等驱动单元发生较大位移,也能够以稳定的轨迹吸收摆动。而且,在正面碰撞时或者后方碰撞时,通过将高压电缆的第二电缆部推出至形成于倾斜面与隔壁之间的空间,从而防止第二电缆部被驱动单元和隔壁夹住。此时,由于第二电缆部被驱动单元的倾斜面按压,所以能够抑制第二电缆部损伤。这样,能够保护高压电缆不受车辆碰撞时等的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影响。
(2)根据(1)记载的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单元室的中央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单元侧连接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驱动单元的中央远离所述隔壁的位置。
根据(2),通过确保单元侧连接部与隔壁的距离,从而容易吸收伴随驱动单元的摆动、碰撞等的高压电缆的位移。另外,通过将驱动单元配置于单元室的一端侧从而将高压电缆也布线于该一端侧,因此能够将第二电缆部推向在碰撞后容易确保安全空间的单元室的角部。
(3)根据(1)或(2)记载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电缆部具有第二弯曲部(第二弯曲部40e),
所述高压电缆通过夹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两个固定部(第一固定部40f、第二固定部40g)固定于所述隔壁。
根据(3),能够防止伴随驱动单元的位移而产生的高压电缆的扭曲、伴随于此的不希望的位移,并且能够以稳定的轨迹使高压电缆吸收摆动。另外,即使高压电缆被驱动单元的倾斜面向一端侧推出,通过存在两个固定部,从而能够抑制高压电缆的不稳定的变形、扭曲,因此也能够以稳定的轨道和位移量将高压电缆向预先在单元室内的一端侧的角部确保的空间推出。
(4)根据(3)记载的车辆,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侧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40f)是固定于所述隔壁的支架(支架41),所述支架和所述隔壁的固定点与所述支架保持所述高压电缆的保持点相比,位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靠另一端侧且位于所述隔壁侧。
根据(4),由于支架和隔壁的固定点与支架保持高压电缆的保持点相比,位于在车宽方向上靠另一端侧且位于所述隔壁侧,所以在碰撞时第二电缆部被驱动单元的倾斜面推出时,支架容易以固定点为支点向隔壁侧弯曲,因此能够利用支架防止第二电缆部损伤,而且使高压电缆以稳定的轨迹发生位移。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电缆部具有第二弯曲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部靠上方的位置的第二电缆上部(第二电缆上部40ca)、和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部靠下方的位置且沿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电缆下部(第二电缆下部40cb),
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电缆上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倾斜面重叠,
所述第二电缆下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固定于所述隔壁的保护罩(保护罩43)覆盖。
根据(5),由于第二电缆上部在车宽方向上与倾斜面重叠,所以在正面碰撞时或者后方碰撞时,该第二电缆上部被推向形成于倾斜面与隔壁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防止第二电缆上部被驱动单元和隔壁夹住。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电缆下部被固定于隔壁的保护罩覆盖,因此能够在正面碰撞时或者后方碰撞时抑制单元室内的构件位移造成的影响。
(6)根据(5)记载的车辆,其中,
所述高压电缆通过夹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两个固定部(第一固定部40f、第二固定部40g)固定于所述隔壁,
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40g)固定于所述保护罩。
根据(6),通过使保护罩也具有固定高压电缆的支架的功能,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7)根据(5)或(6)记载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单元室中收容有电动机、对所述电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变速器23)、收容所述电动机和所述变速器的变速器箱体(变速器箱体24)、以及配置于所述变速器箱体的上方且控制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电动机控制装置25),
所述驱动单元是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
从侧方看,所述变速器箱体具有大致圆形状,并且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具有矩形形状,
从侧方看,所述第二电缆下部以至少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和所述变速器箱体之间的空间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7),由于从侧方看,第二电缆下部以至少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具有矩形形状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和具有大致圆形状的变速器箱体之间的空间重叠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在碰撞时等抑制第二电缆下部与变速器箱体及电动机控制装置发生干涉。
(8)根据(7)记载的车辆,其中,
从上方看,所述第一电缆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缆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变速器箱体的所述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
根据(8),由于从上方看,第一电缆部以及第二电缆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变速器箱体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即变速器箱体的宽度范围内,所以即使在偏置碰撞等中从横向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高压电缆避免与其他构件接触。

Claims (8)

1.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
车室;
隔壁,其划分所述单元室和所述车室;
驱动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单元室;
蓄电池,其相对于所述隔壁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单元室相反的一侧;以及
高压电缆,其将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蓄电池连接,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在与所述隔壁对置的面上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越趋向一端侧则与所述隔壁距离越大的倾斜面,
所述高压电缆具备:
电缆侧连接部,其从上方连接至单元侧连接部,所述单元侧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一端侧且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
第一电缆部,其与所述电缆侧连接部连结并且朝向所述隔壁延伸;
第二电缆部,其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隔壁布线;以及
第一弯曲部,其位于所述第一电缆部与所述第二电缆部之间,并且从所述第一电缆部朝向所述第二电缆部向下方弯曲,
从所述前后方向看,所述第二电缆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倾斜面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单元室的中央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单元侧连接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驱动单元的中央远离所述隔壁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电缆部具有第二弯曲部,
所述高压电缆通过夹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两个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隔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侧的第一固定部是固定于所述隔壁的支架,
所述支架和所述隔壁的固定点与所述支架保持所述高压电缆的保持点相比,位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靠另一端侧且位于所述隔壁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电缆部具有第二弯曲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部靠上方的位置的第二电缆上部、和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部靠下方的位置且沿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电缆下部,
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电缆上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倾斜面重叠,
所述第二电缆下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固定于所述隔壁的保护罩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高压电缆通过夹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两个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隔壁,
所述至少两个固定部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保护罩。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单元室中收容有电动机、对所述电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收容所述电动机和所述变速器的变速器箱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变速器箱体的上方且控制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控制装置,
所述驱动单元是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
从侧方看,所述变速器箱体具有大致圆形状,并且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具有矩形形状,
从侧方看,所述第二电缆下部以至少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电动机控制装置和所述变速器箱体之间的空间重叠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中,
从上方看,所述第一电缆部以及所述第二电缆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变速器箱体的所述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
CN202010445960.4A 2019-05-23 2020-05-22 车辆 Active CN111976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6832A JP7059225B2 (ja) 2019-05-23 2019-05-23 車両
JP2019-096832 2019-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6618A CN111976618A (zh) 2020-11-24
CN111976618B true CN111976618B (zh) 2023-04-07

Family

ID=73441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5960.4A Active CN111976618B (zh) 2019-05-23 2020-05-22 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9225B2 (zh)
CN (1) CN1119766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4930A1 (ja) * 2022-01-26 2023-08-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取付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70438A (ja) * 1999-03-15 2000-09-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取付構造
JP2011063147A (ja) * 2009-09-18 2011-03-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高電圧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CN107428304A (zh) * 2015-03-30 2017-12-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1754B2 (ja) * 2005-03-09 2011-06-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搭載構造
JP6012143B2 (ja) * 2011-05-17 2016-10-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充放電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5899748B2 (ja) 2011-09-27 2016-04-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3106423A (ja) * 2011-11-14 2013-05-30 Honda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の電力線保護構造
US8757304B2 (en) * 2011-11-14 2014-06-24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JP6460200B1 (ja) * 2017-10-19 2019-0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70438A (ja) * 1999-03-15 2000-09-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取付構造
JP2011063147A (ja) * 2009-09-18 2011-03-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高電圧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CN107428304A (zh) * 2015-03-30 2017-12-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89594A (ja) 2020-11-26
JP7059225B2 (ja) 2022-04-25
CN111976618A (zh)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89273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6222178B2 (ja) 電動車両
US8899360B2 (en) Cable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6035926B2 (ja) 車載搭載機器の固定構造
EP2873566B1 (en) High-voltage wire wiring structure in vehicle
JP6673094B2 (ja)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車載構造
CN111976618B (zh) 车辆
WO2013118523A1 (ja) 補機部品キャリア
JP6930379B2 (ja) 電力制御装置の車載構造
JP6914995B2 (ja) 駆動ユニット
JP7112371B2 (ja) 駆動ユニット
JP2014076745A (ja) 車両の高電圧ハーネス保護構造
JP2020044992A (ja) 車両
JP2019111837A (ja)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搭載構造
JP7447598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14097727A (ja) 車両用高電圧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CN110843520A (zh) 换挡支架
WO2021176603A1 (ja) 電動ユニットの車載構造
JP6740314B2 (ja) 車両
CN112078667B (zh) 车辆
JP7413946B2 (ja) 電装部品の取付構造
JP6873572B2 (ja) 配線部品の保護構造
JP5970962B2 (ja) 車両のハーネス支持構造
JP6996597B2 (ja) 電池パックの保護構造
JP7409256B2 (ja) 電装部品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