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8500A -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8500A
CN111938500A CN202010141925.3A CN202010141925A CN111938500A CN 111938500 A CN111938500 A CN 111938500A CN 202010141925 A CN202010141925 A CN 202010141925A CN 111938500 A CN111938500 A CN 111938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filter
dust collecting
umbrella
collec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419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38500B (zh
Inventor
田岛泰治
长田刚一
横山大史
仓田敦史
中野俊
川本孔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938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8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38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8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36Suction cleaners with hose between nozzle and casing; Suction cleaners for fixing on staircases; Suction cleaners for carrying on the 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83Dust collecting chambers; Dust collecting recepta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由于在伞部内部垃圾被压缩,能够增加垃圾的集尘量,并且能够抑制从集尘蓄积部向集尘分离部的返回,能够提高尘埃分离性能、抑制毛发向吸气部等的缠绕,并且由于在伞部内部垃圾被压缩,能够抑制在垃圾排出时垃圾的飞扬,与垃圾丢弃同时地排出附着在辅助过滤器(过滤器2)的尘埃,因此减少过滤器清扫的工作,能够提供维护性良好的电动吸尘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中,在内筒的上部设置有大致筒状的具有第1过滤器的吸气部,在内筒的下部具有开口的伞部,吸气部与伞部经由第2过滤器连通,并且伞部具有当将底盖开口时向开口的方向突出的滑动机构。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大致分为两种的集尘装置,即:将所吸引的垃圾压缩在纸袋内的纸袋式的集尘装置;和通过旋转气流进行离心分离而将垃圾收纳在集尘装置内的气旋方式的集尘装置。气旋方式由于产生旋转气流,与纸袋方式相比存在集尘装置的维护工作增加的倾向。
日本特开2007-167450号(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包括:通过离心力将所吸引的尘埃与吸引风分离的旋转室;位于旋转室与电动风机之间,对通过旋转室后的吸引风进行过滤的过滤室;和蓄积所分离的尘埃的尘埃室,将过滤室或旋转室的尘埃室侧形成为大致平面,在上述平面部分具有与尘埃室连通的辅助通路。
日本特开2015-20492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电动吸尘器,其包括:吸尘器主体,其具有主体吸气口和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风机;和在主体吸气口与电动风机之间可拆装的集尘装置,集尘装置具有形成外壳的大致圆筒状的外筒,和在外筒内与外筒大致同心圆状地形成的内筒,在外筒的下部具有能够开闭的底盖,内筒中上部是具有过滤器的大致圆筒状的框体、在下部具有底面开口的伞部,伞部具有以大致相同形状嵌合于内部的内伞部,在内伞部中将延伸至底盖的的筒体与上述内筒大致同心圆状地形成,内伞部具有当将底盖开口时向开口方向突出的滑动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61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04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动吸尘器,其目的是提供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动吸尘器,其进行尘埃室中的尘埃的压缩,防止堆积在尘埃室中的尘埃飞扬、在旋转室中逆流而进入过滤器室,并且减少尘埃的排出作业的次数。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电动吸尘器,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垃圾废弃时不用手触碰集尘容器内的尘埃就能够排出尘埃的、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动吸尘器。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因为过滤器部是固定的,所以存在附着于辅助过滤器的尘埃在垃圾丢弃时难以被取出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因为在垃圾废弃时过滤器部也是固定的,所以存在附着于过滤器的尘埃在垃圾丢弃时难以取出的问题。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通过在垃圾废弃时过滤器部滑动,在垃圾废弃时,附着于过滤器的尘埃与所蓄积的垃圾同时被排出,能够减少过滤器清扫的工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中,在内筒的上部包括大致筒状的具有第1过滤器的吸气部,在内筒的下部具有开口的伞部,吸气部与伞部经由第2过滤器连通,并且伞部具有当将底盖开口时向开口的方向突出的滑动机构。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由于在伞部内部垃圾被压缩,能够增加垃圾的集尘量,并且能够抑制从集尘蓄积部向集尘分离部的飞扬,能够提高尘埃分离性能和抑制毛发向吸气部等的缠绕,并且由于在伞部内部垃圾被压缩,能够抑制在垃圾排出时垃圾的飞扬,而且与垃圾丢弃同时地排出附着于辅助过滤器(过滤器2)的尘埃,因此减少过滤器清扫的工作,能够提供维护性良好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吸尘器主体拆下了集尘装置和吸引软管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吸尘器主体的上壳体拆卸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集尘装置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集尘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6是表示集尘装置的背面图。
图7是表示集尘装置的分解图。
图8(a)是表示集尘装置的外观图,图8(b)是表示将图8(a)的过滤器壳体上部打开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9是关闭底盖的状态的图5的A-A截面图。
图10是打开底盖的状态的图5的A-A截面图。
图11是关闭底盖的状态的图5的A-A截面图。
图12是打开底盖的状态的图5的A-A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适当地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表示从吸尘器主体1拆除了集尘装置10和吸引软管2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此外,关于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采用图1中所示的方向。此外,左右方向是从吸尘器主体1侧观看的方向。
电动吸尘器S包括吸尘器主体1和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的气旋式的集尘装置10。
吸尘器主体1经由吸引软管2与手柄3连接,手柄3经由延长管6与吸入尘埃等的吸口体7连接。从吸口体7吸入的尘埃等垃圾被集尘在集尘装置10中。
在吸尘器主体1具有用于使吸尘器主体1自由移动的左右一对的轮子15a和在前部的一个万向脚轮15b。
在手柄3具有操作部4,该操作部4承担内置于吸尘器主体1的电动风机14(参照图4)和设置在吸口体7的电动转动刷(未图示)等的驱动控制。在操作部4配置有操作按钮5,其为开始运转时按压的(强、中、弱)按钮、停止运转时按压的(关断)按钮等。
<吸尘器主体1>
如图2所示,吸尘器主体1由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组合而形成外壳。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由轻量的树脂材料形成。在下壳体1b的前部形成有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的软管安装口(主体吸气口)11。
图3是表示将吸尘器主体1的上壳体1a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软管安装口11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内的包含尘埃的空气所通过的导入管20(参照图3、图4)。
在吸尘器主体1的内部,如图3所示,在电动机壳体16内收纳有电动风机14,该电动风机14产生在吸口体7(参照图1)处的吸引力。另外,在将由电动风机14所吸引的尘埃除去后的空气的流路上,配置有使排出气体清洁化的皱褶状的高滤尘过滤器29。
在图2所示的吸尘器主体1的正面即前面侧具有软管安装口11,在吸尘器主体1内的左侧,设置有以经由导入管20在内部流通气体的方式流体连接的导入管出口12。导入管出口12以气体流通到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的集尘装置10的方式流体连接。集尘装置10从由吸口体7吸入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分离尘埃,并收纳尘埃。
另一方面,在吸尘器主体1的正面上部,具有去向与电动风机14连通的管道21(参照图3)的管道入口部13。管道入口部13是由集尘装置10除去了尘埃后的空气被吸入的口。在管道入口部13,为了抑制向电动风机14侵入异物而设置有保护过滤器。保护过滤器设置成比栅格状的过滤器罩17(参照图3)靠上游。
<集尘装置10>
集尘装置10如图2的箭头α1所示,以吸尘器主体1的前上部向后侧倾斜的状态可拆装地安装(参照图1)。集尘装置10在尘埃积存在外筒30内时,通过向与图2所示的箭头α1相反方向移动,能够从吸尘器主体1拆除,在尘埃排出(扔掉垃圾)后向箭头α1方向移动,从而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
在吸尘器主体1具有用于集尘装置10的定位的构造和用于进行固定的构造,以使得在将集尘装置1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时能够容易地保持气密。
如图2所示的吸尘器主体1中的凹状的把手收纳部22中,收纳有在集尘装置10的后方设置有的把手35(参照图5)。这是在将集尘装置10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时的用于集尘装置10的定位的构造。
另外,在吸尘器主体1的集尘装置10的安装部位的下部,设置有与集尘装置10的底盖31(参照图2)的底面的嵌合部1a1,作为用于集尘装置10的固定的构造。是用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的上部的盖体19固定集尘装置10的上部的结构。
在集尘装置1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的状态下,集尘装置10与管道21流体连接(流体式地连接)。管道21与邻接于软管安装口11的导入管20和由过滤器罩17覆盖的保护过滤器邻接。
电动风机14在其上游侧流体式地连接除去尘埃后的通过了保护过滤器的空气所流通的管道21,而在下游侧流体式地连接高滤尘过滤器29。
在电动吸尘器S中,集尘装置10位于比电动风机14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游侧起依次设置集尘装置10、管道21、电动风机14。另外,从集尘装置10至电动风机14,从集尘装置10的上部连通到管道21、从管道21连通到电动风机14的上部。
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提手55在将集尘装置1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时,被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的盖体19覆盖。这是为了防止在搬运吸尘器主体1时,不是提起主体拉手18(参照图1)而提起提手55(参照图2)。
<卷线器23和导入管20>
收纳电动风机14的电动机壳体16如图3所示配置在吸尘器主体1右侧后方,在左侧后方配置有卷线器23,该卷线器23用于收纳用于从插座等向电动风机14等供给电力的电源线缆2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壳体16和卷线器23的配置关系上,将导入管20和导入管出口12配置于左侧,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右侧。
不是将导入管20配置在吸尘器主体1的中央,而是配置在靠左右的侧部的任一者,其原因是通过使从集尘装置10的外筒30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位于吸尘器主体1的左右的侧部的任一者)吸入的空气流入,容易产生旋流,具体原因在后文说明。因此,根据导入管20的配置而旋流的转动方向不同,转动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任一者。例如,在将导入管20配置于左侧的情况下成为顺时针的旋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入管20配置在左侧而形成顺时针的旋流。
此外,例如,虽然也可以形成将导入管配置在左侧(或者中央),而导入管出口成为右侧这样的弯曲部较多的导入管的形状,但是压力损失增加。因此,导入管20如图3所示那样配置,为了尽可能抑制在导入管20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形成为从软管安装口11以尽可能大的半径与导入管出口12相连的形状。另外,为了极力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导入管20内的容积和截面积也尽可能大地形成。
<集尘装置10>
接着,关于集尘装置10使用图4至图10进行说明。图4中表示集尘装置10的正面图,图5表示集尘装置10的左侧面图。另外,图6表示集尘装置10的背面图,图7表示集尘装置10的分解图。图8(a)、图8(b)表示了后述的滤尘过滤器32、过滤器壳体34的拆装。图9表示图5所示的A-A截面图。此外,图5以后以单体对集尘装置10进行说明时,以底盖31侧为下方向。
集尘装置10具有从由吸口体7吸入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中分离尘埃,并收集尘埃的功能。
集尘装置10大致包括外筒30、内筒40、收纳滤尘过滤器32(参照图8(a)、图8(b))的过滤器壳体33和底盖31。在外筒30的上部配置过滤器壳体33、在下部配置底盖31。在外筒30内与外筒30同心状地设置有内筒40。
集尘装置10在外筒30与内筒40之间具有用于尘埃的分离/集尘的空间,详细内容在后文说明。即,在由外筒30和内筒40形成的空间中,在上部具有尘埃分离部10A,在下部具有尘埃收纳部10B。
尘埃分离部10A是从运送尘埃的空气分离尘埃的空间。尘埃收纳部10B是积存并收纳尘埃的空间。
<外筒30>
外筒30如图7所示形成为具有上下开口的上开口30i和下开口30j的大致圆筒形状,在侧面具有从导入管出口12流入包含尘埃的空气(气体)的流入管38。流入管38的外侧内表面(在图6中位于左侧的内表面)以与外筒30的内周面30n在大致切线方向上相连的方式形成。在流入管38形成有开口部38a,其为对导入管12的连接部,从导入管出口12流入包含尘埃的空气(参照图6)。另外,在流入管38的与开口部38a的相对面(流入管38与外筒30连接的部分的开口)具有缩窄部38b,比开口部38a的开口面积小,使流速加快。
流入管38的缩窄部38b由沿着外筒30的圆弧形状形成的缩窄壁30b形成,是由铅垂方向的第1纵边38b1、相对于铅垂方向其上部向外侧倾斜而其下部向内侧倾斜的第2纵边38b2、水平方向的第1横边38b3、第2横辺38b4形成的大致梯形形状的开口。第1纵边38b1如上所述在外筒30的内周面30n的大致切线方向上形成。开口部38a为沿着外筒30的内周面30n的切线的形状,由此包含尘埃等的空气形成沿着外筒30的内周面30n的旋转状的气流。
而且,将第2纵边38b2形成为其上部向外侧倾斜而下部向内侧倾斜的结构,将缩窄部38b形成为下部比上部宽的开口,由此能够调节向尘埃收纳部10B流通的风量。
根据缩窄部38b的形状,从导入管出口12流入集尘装置10的外筒30内的空气,成为绕外筒30的中心轴O(集尘装置10的中心轴)旋转的气流,以中心轴O为中心地顺时针地在外筒30内旋转。通过该旋转的气流,在尘埃分离部10A中包含于空气中的尘埃利用离心力被分离。
另外,外筒30如图4所示,作为上部的尘埃分离部10A具有圆筒形状,作为下部的尘埃收纳部10B形成为将直径不同的圆筒形状的扩大部重叠的阶梯形状。外筒30的下部的阶梯形状越向下方直径越大。在本实施方式中阶梯形状包括3个扩大部。扩大部(台阶)是为了防止堆积在尘埃收纳部10B中的尘埃飞扬而返回到尘埃分离部10A中而设置的,并不一定需要扩大部(台阶)。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将外筒30下部形成为重叠了直径不同的圆筒形状的阶梯形状,通过将底部开口,能够提高后述的尘埃排出机构的尘埃的排出性。
另外,如图5所示,在集尘装置10具有用于搬运的把手35。在把手35的上部具有排出(废弃)垃圾时按压的垃圾丢弃按钮35a。在外筒30的前方下侧,可转动地支承有后述的底盖31,以使得外筒30的底面侧的下开口30j开闭。在把手35内置有杆80,其将按压垃圾丢弃按钮35a时的力传递到后述的滑动夹紧部81(参照图9),为了使杆80和滑动夹紧部(Slideclamps)81顺畅地动作,设置把手35的外筒30的侧面不是台阶或倾斜面而是大致垂直(向大致上下方向)的面。即,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从下方看外筒30,在将开口部38a侧形成为大致D字状(未图示)的位置设置后述的夹紧部机构,由此杆80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动作,因此能够使滑动夹紧部81顺畅地动作,能够容易地进行尘埃的排出。
<过滤器壳体33>
设置在外筒30的上部的过滤器壳体33,上表面部形成为盖构造,被分割为过滤器壳体上部(上盖)33a和过滤器壳体下部33b。过滤器壳体下部33b与外筒30上部形成为一体,收纳承接滤尘过滤器32的过滤器承接部34。另外,过滤器壳体下部33b与过滤器壳体上部33a通过上部铰链机构70连接(参照图8(a)、图8(b)),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
<滤尘过滤器>
滤尘过滤器32为了扩大通气面积而折成皱褶状(峰折状),与圆状的框体32a接合。过滤器承接部34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开口,与后述的内筒40流体式地连通。
图8(a)中表示关闭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状态的集尘装置10的外观图,图8(b)中表示打开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状态的集尘装置10的外观图。
如前文所述,过滤器壳体上部33a与过滤器壳体下部33b通过上部铰链机构70连接。上部铰链机构70,通过在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后方具有轴61,将设置于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轴61插入设置于过滤器壳体下部33b的后方的轴孔(未图示)而构成。该轴孔和轴61也可以是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结构,将轴61设置在过滤器壳体下部33b。另外,在过滤器壳体下部33b的前方具有锁定机构37。
锁定机构37由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爪部37a和设置于过滤器壳体下部33b的夹紧部37b构成。在过滤器壳体下部33b设置的夹紧部37b,在侧面的大致中央设置有轴部37c,在从外观看不到的背侧设置有爪部37a和弹簧轴。弹簧轴设置在上述的轴部37c与夹紧部37b最下部的大致中央,在夹紧部37b的最上部具有爪部37a。在过滤器壳体下部33a具有上述的夹紧部37b所收纳的弹簧轴夹紧部承接部,在弹簧轴夹紧部承接部中在下部具有弹簧承接部、在上部左右具有轴承部。在弹簧轴夹紧部承接部安装弹簧和夹紧部37b时,弹簧以接近自然长度的状态构成夹紧部37b上部向后方倾斜的状态。因此,通过从正面按压夹紧部37b的下部,夹紧部37b上部向前方倾斜。从过滤器壳体上部33a打开的状态关闭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由此在过滤器壳体上部33a设置的爪部37a与过滤器壳体下部33b的爪部37a抵接。这时,在过滤器壳体上部33a设置的爪部37a的底面倾斜,因此越过过滤器壳体下部33b的爪部37a而收纳到夹紧部内,过滤器壳体上部33a与过滤器壳体下部33b成为一体。通过这样的锁定机构37,能够使滤尘过滤器32的安装简单。
<盖体19>
盖体19可旋转地支承于在吸尘器主体1上部设置的转动轴部,该转动轴部具有向打开盖体19的方向施力的扭转弹簧(未图示)。
盖体19在从图2的打开状态(盖体19直立的状态)向前方倾倒时,施加由扭转弹簧的弹性产生的扭转力,将在盖体19底面的前侧设置的爪部19a与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夹紧部50卡合,盖体19成为关闭状态。这时,盖体19被施加扭转弹簧要恢复原状态的弹性力,作为其反作用能够将集尘装置10向吸尘器主体1侧按压。通过该结构,能够兼顾集尘装置10与吸尘器主体1的气密保持和集尘装置10向吸尘器主体1的固定这两者。
在关闭盖体19的状态,当按压过滤器壳体上部33a的按钮60(参照图1)时,夹紧部50被解除锁定,盖体19由扭转弹簧的弹性力抬起而露出提手55。在露出了提手55的状态下,使用者提起提手55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集尘装置10从吸尘器主体1卸下(参照图2)。
换言之,在盖体19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提起提手55而将集尘装置10从吸尘器主体1移除。像这样,构成为在盖体19关闭的状态下,不能用提手55抬起吸尘器主体1的构造,能够防止提起吸尘器主体1时和提起集尘装置10时的误动作。
<内筒40>
接着关于内筒40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内筒40为大致圆筒状,如上所述,以与外筒30成大致同心状的方式设置在集尘装置10。
内筒40包括设置在上部的具有吸气部42的上部内筒41,和设置在下部的伞部44。
<上部内筒41>
如图9所示,上部内筒41的吸气部(第1过滤器部)42由格子状的框体(骨架)形成。吸气部(第1过滤器部)42为大致筒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上下方向的框体(骨架),也可以是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具有框体(骨架)的格子状。吸气部42在整个外周面架设有网眼部件42a。网眼部件42a通过覆盖或者嵌件成形等保持于框体(骨架)。通过在吸气部42设置网眼部件42a,上部内筒41具有过滤功能,能够抑制细微的尘埃向内筒40内部流入。上部内筒41向上方向具有开口41b。
在本实施方式中,网眼部件42a使用聚酯形成,也可以是金属(例如不锈钢等),也可以不是框体(骨架)而是设置有多个小径的贯通孔(能够用模具成形的
Figure BDA0002399401560000101
程度的孔)的吸气部42。贯通孔与在框体(骨架)架设网眼部件42a的情况不同,对于强度或者破损是有效的,具有不需要二次成形的优点。但是,贯通孔的直径(开口面积)比网眼部件42a的开口面积大时,对于细微的尘埃向内筒40的内部流入是不利的。
<伞部44>
在内筒40的下部具有伞部44。伞部44与上部内筒41同心状地一体地设置成大致圆筒形状。上部内筒41与伞部44的内侧通过第2过滤器部85流体式地连通。第2过滤器部85的网眼部件使用聚酯形成,但也可以是金属(例如不锈钢等)。
<伞部44的滑动机构>
伞部44通过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机构,进行垃圾丢弃时的排出的协助。
接着,关于协助所收集的垃圾的排出的滑动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伞部44的滑动机构是,在上部内筒41的下表面的凸部形成弹簧座,伞部44中央的筒体(凹部44d)内承接压缩弹簧47,将压缩弹簧47的向下方的弹力传递到伞部44。因此,压缩弹簧47成为被伞部44中央的筒体(凹部44d)覆盖的状态。在内筒上部41的下表面设置的凸部49,是将伞部44的筒体(凹部44d)的形状偏移了的大致相似形状,在凸部49的下部具有爪部,在凹部44d的上部也具有爪部。将压缩弹簧47插入凹部44d、进而插入在内筒上部41的下表面设置的凸部49。这时,将压缩弹簧47的上部用在凸部49的下表面设置的弹簧座覆盖,爪部越过凸部49的下部,爪部也越过凹部44d的上部,由此内筒上部41与伞部44一体化。
通过这样的结构构成内筒40。因此,伞部44的滑动距离依赖于伞部44的凹部44d的深度,上部内筒41的凸部49的高度成为滑动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滑动距离作为凸部49的高度,但由于集尘装置10的高度、内筒40、伞部44的高度改变时会发生变化,所以能够适当变更。
在这样的滑动机构中,压缩弹簧47最接近自然长度的状态,是伞部44最从外筒30弹出的状态(参照图10),如图9所示,当关闭底盖31时压缩弹簧47成为被压缩的状态。因此,当垃圾丢弃时如果解除后述的底盖31的锁定,则如图10所示,压缩弹簧47变成接近自然长度的伸长状态,伞部44向下弹出,将伞部44内部的尘埃挤出到外部空间。由此,能够提供能够容易地排出装置内的尘埃的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动吸尘器。
<底盖31>
如图10所示,底盖31形成为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的具有深度的盘状,在中央部突出的部分的相反侧具有成为凹陷的凹部31b。通过底盖31形成为盘状,使构造体具有曲率而提高强度。另外,底盖31的凹部31b比筒体46的底面46t的球形状的球半径(曲率)大,凹部31b的深度形成为在底盖31为开状态时(相对于外筒30的底面成为垂直状态的开状态)(参照图10),在凹部31b不能形成水平的面。换言之,凹部31b的深度形成得尽可能浅。这是因为,在垃圾排出时,使尘埃不残留在凹部31b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凹部31b与底盖31分体地形成,为了减少在底盖31开闭时与筒体46的摩擦导致的部件磨耗,可以使用POM(polyoxymethylene:聚缩醛)等材料,也可以与底盖31一体成形。
底盖31在外周具有转动轴31a,在与转动轴31a相对的位置具有夹紧部承接部31d。转动轴31a可转动地安装在下部铰链机构71的铰链罩75。下部铰链机构71构成为,将在底盖31设置的转动轴31a安装在铰链罩75,将铰链罩75通过螺钉等固定于设置在外筒30的前方下侧的铰链罩固定部30f。关于底盖31的开闭在后文说明,底盖31在转动轴31a设置有扭转弹簧,由此向底盖31打开的状态(参照图10)施力。
<集尘装置10内的垃圾的集聚作用>
接着,关于集尘装置10内的垃圾的集聚作用进行说明。
当使用者按压设置于操作部4的操作按钮5而开始运转时,电动风机14进行动作,将空气从吸口体7(参照图1)吸入。如上所述,由吸口体7(参照图1)吸入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如图3所示,从软管安装口11流入到吸尘器主体1内的导入管20,在导入管20内通过后经由导入管出口12到达集尘装置10。
到达集尘装置10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通过图7所示的开口部38a流入到集尘装置10内。这时,通过设置在开口部38a的下游侧的缩窄壁30b,使流速增加并且在向外筒30的内周面去的切线方向上流入。
图9中表示显示了集尘装置10内的气流的图4的A-A截面图。
集尘装置10内的在外筒30的切线方向上流入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如图12的箭头γ1所示成为旋流,在外筒30内沿着外筒30内表面绕上部内筒41旋转。由此,离心力作用于尘埃,将尘埃从空气分离。尘埃等的垃圾比空气重,因此如箭头γ2所示,沿着外筒30的内周面下落。即,在作为尘埃集尘部10内的上部的尘埃分离部10A,尘埃从空气分离。分离了尘埃的空气的大部分从设置在上部内筒41的吸气口42流入到内筒40的内部(箭头γ3)。
另一方面,由离心力分离了的尘埃利用重力和一部分的空气流通过外筒30与伞部44之间的尘埃集尘部10B的入口,被送入尘埃集尘部10B内。
因为内筒41和伞部44的内侧由第2过滤器部85流体式地连通,所以棉絮垃圾、毛发等的较轻的尘埃86由从伞部44的内侧向内筒41去的气流(箭头γ5)运送,第2过滤器部85的下流侧(内筒41的内侧)成为负压(比大气压低的压力),因此向第2过滤器部85的上游侧压缩、堆积。另一方面,碎石等的较重的尘埃积存在尘埃集尘部10B的底部附近。当继续使用电动吸尘器1时,更多的轻的尘埃86被压缩,尘埃堆积成圆环状。
由此,尘埃集尘部10B中能够蓄积的垃圾的量能够变多。
而且,能够抑制暂时蓄积在集尘部10B的较轻的尘埃返回尘埃分离部10A中的状况。
从吸气口42流入内筒40的内部的气流(箭头γ3)、与从伞部44的内侧流向内筒41的气流(箭头γ5)汇合,通过滤尘过滤器32,流入到吸尘器主体1的管道入口部13(参照图3)。
于是,尘埃达到规定的垃圾丢弃基准线90时,进行垃圾丢弃。
<垃圾丢弃时的动作>
图9中表示关闭底盖31的状态的图4的A-A截面图,图10中表示排出尘埃时(底盖31打开的状态)的图4所示的A-A截面图。
对垃圾丢弃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底盖31通过按压在集尘装置10设置的把手35上部设置的垃圾丢弃按钮35a而被解除锁定。底盖31在把手35的相反侧设置有可转动地支承于吸尘器主体1的转动轴31a,而在把手35侧设置有底盖31的开闭机构。
当按压在把手35的上部设置的垃圾丢弃按钮35a时,把手35内的杆80向下移动,滑动夹紧部81的爪部83脱离,底盖31开口。
在底盖31的转动轴31a设置有将底盖31向打开的方向施力的扭转弹簧,由于爪部83脱离,底盖21被扭转弹簧的弹性力打开。当解除垃圾丢弃按钮35a的按压时,设置在滑动夹紧部81的弹簧(未图示)恢复自然长度,由此杆80向上方恢复,滑动夹紧部81恢复到垃圾丢弃按钮35a按下前的位置。
在底盖31打开的同时,伞部44由于压缩弹簧47而向下弹出。由此,作为内筒40的一部分的伞部44,相比于底盖31关闭的状态的位置,底盖31打开的状态的位置成为更靠外筒30的下表面的开口的位置(参照图10)。
因此,伞部44向下弹出,在伞部44的内部蓄积的尘埃86排出到外部空间。这时,轻的尘埃86被压缩,尘埃堆积成圆环状,因此能够抑制尘埃的飞扬。
另外,第2过滤器部85也同时移动,附着在第2过滤器部85的尘埃也同时被除掉,因此第2过滤器部85的清扫变得容易。
在垃圾丢弃后,关闭底盖31时,在底盖31的中央设置的凹部31b接触向下方弹出的筒体46的底面46t,伞部44被向上方推压。
筒体46的底面46t与凹部31b以球状的曲率相接触,因此,即使由于关闭底盖31的动作而底盖31的角度改变,筒体46的底面47与凹部31b的接触面积也能够保持一定,另外,通过使曲面彼此接触,总是在垂直方向上施加力,因此伞部44顺畅地被收纳。
当将底盖31关闭至大致水平状态时,夹紧部承接部31d与爪部83接触,滑动夹紧部81中,设置于滑动夹紧部81的弹簧向收缩的方向移动,在爪部83越过夹紧部承接部31d的时刻弹簧恢复,底盖31以保持气密的状态被锁定。
另外,如图11的伞部88所示,通过将伞部形成为下侧(底盖31侧)扩展(变宽)的倒锥形形状,也能够使在伞部的内部蓄积的尘埃86更容易被排出到外部空间。
另外,如图12所示,将上部内筒41与伞部44一体地构成,且构成为在垃圾丢弃时第2过滤器部85和筒体46向下弹出的结构,在伞部的内部蓄积的尘埃86能够更容易地排出到外部空间。
<吸入到吸尘器主体1内的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路>
在集尘装置1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的状态下,从软管安装口11至高滤尘过滤器29形成一系列的流路。
在电动吸尘器S的吸尘器主体1中,从吸口体7吸入到吸尘器主体1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从软管安装口11流入到吸尘器主体1内的导入管20,在导入管20内通过后,通过导入管出口12到达集尘装置10。进入到集尘装置10内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形成围绕内筒40的周围的气流(图9的箭头γ1)。通过该气流产生的离心力将空气与尘埃分离,空气被吸入内筒40内,一部分的气流(图9的箭头γ2)流向集尘装置10的下部。尘埃利用该气流而沿着外筒30内表面下落,落向集尘装置10的下部。
流向集尘装置10的下部的气流(图9的箭头γ2)在圆筒状的伞部44的内部上升(图9的箭头γ4),通过第2过滤器部85被吸入到内筒40内。内筒40内的、通过了网眼部件42a而包含没有被完全离心分离的细微尘埃的空气与气流(图9的箭头γ3)汇合,由设置于集尘装置10的滤尘过滤器32除去细微的尘埃。除去了尘埃的空气通过管道21被吸入电动风机14。被吸入电动风机14的空气通过高滤尘过滤器29除去残留的细微的尘埃等,从吸尘器主体1的后方下部的排出口(未图示)排出到外部。
在此,高滤尘过滤器29将没有能够被滤尘过滤器32捕集的细微的尘埃、电动风机14的碳刷(未图示)的磨损屑从除去尘埃后的空气除去,形成几乎不含尘埃的清洁的空气,向吸尘器主体1的外部排出。
此外,虽然省略了详细内容,在被吸入到上述吸尘器主体1的空气的流路附近的各部件的连接部(接触部),设置有密封填料(未图示),能够保持运转中的气密性。
依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垃圾在伞部内部被压缩,所以能够增加垃圾的集尘量,并且能够抑制从集尘蓄积部向集尘分离部的返回,所以能够使尘埃分离性能提高、能够抑制毛发等向吸气部的卷绕,并且在伞部内部垃圾被压缩,因此能够抑制垃圾排出时的垃圾的飞扬,并且在垃圾丢弃的同时,能够排出附着在辅助过滤器(过滤器2)的尘埃,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减少过滤器清扫的工作的、维护性良好的电动吸尘器。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包括各种实施方式。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便于理解本发明进行的说明,并不限定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全部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包括所说明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吸尘器主体、1a上壳体、1b下壳体、10集尘装置、10A尘埃分离部、10B尘埃收纳部、11软管安装口(主体吸气口)、12导入管出口、13管道入口部、14电动风机、19盖体、20导入管、21管道、30外筒、31底盖、32滤尘过滤器、33过滤器壳体、34过滤器承接部、35把手、37锁定机构、38流入管、39开口部、40内筒、41上部内筒(框体)、42吸气部、44伞部、46筒体、46t底面、55提手、75铰链罩、80杆、81滑动夹紧部、83爪部、γ1~γ6空气流、O中心轴、S电动吸尘器。

Claims (3)

1.一种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电动风机的吸尘器主体;和
相对于该吸尘器主体可拆装的集尘装置,
该集尘装置包括外筒、设置于该外筒内的内筒和用于排出所集尘的垃圾的底盖,
该内筒中,在其上部设置有大致筒状的具有第1过滤器的吸气部,在其下部设置有向所述盖部侧开口的伞部,
所述吸气部与所述伞部经由第2过滤器连通,并且所述伞部具有当将底盖开口时向所述开口的方向突出的滑动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伞部形成为所述底盖侧变宽的倒锥形形状。
3.一种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动风机的吸尘器主体;和
相对于该吸尘器主体可拆装的集尘装置,
该集尘装置包括外筒、设置于该外筒内的内筒和用于排出所集尘的垃圾的底盖,
该内筒中,在其上部设置有大致筒状的具有第1过滤器的吸气部,在其下部设置有有向所述盖部侧开口的伞部,
所述吸气部与所述伞部经由第2过滤器连通,并且所述第二过滤器部具有当将底盖开口时向所述开口的方向突出的滑动机构。
CN202010141925.3A 2019-05-17 2020-03-04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Active CN1119385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3327A JP6818808B2 (ja) 2019-05-17 2019-05-17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集塵装置
JP2019-093327 2019-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8500A true CN111938500A (zh) 2020-11-17
CN111938500B CN111938500B (zh) 2021-12-28

Family

ID=7322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41925.3A Active CN111938500B (zh) 2019-05-17 2020-03-04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18808B2 (zh)
CN (1) CN111938500B (zh)
TW (1) TWI73517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8348A (zh) * 2011-06-24 2014-03-19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吸尘器
CN104302220A (zh) * 2012-05-11 2015-01-21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吸尘器
CN205322247U (zh) * 2015-01-28 2016-06-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17113444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7192408A (ja) * 2016-04-18 2017-10-2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0662B2 (ja) * 2011-07-21 2016-02-03 ツインバード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
JP5703408B1 (ja) * 2014-04-18 2015-04-2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6811692B2 (ja) * 2017-08-08 2021-01-13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KR102047332B1 (ko) * 2017-09-22 2019-1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청소기
KR102023396B1 (ko) * 2017-09-22 2019-09-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청소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8348A (zh) * 2011-06-24 2014-03-19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吸尘器
CN104302220A (zh) * 2012-05-11 2015-01-21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吸尘器
CN205322247U (zh) * 2015-01-28 2016-06-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17113444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7192408A (ja) * 2016-04-18 2017-10-2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18808B2 (ja) 2021-01-20
JP2020185298A (ja) 2020-11-19
TWI735170B (zh) 2021-08-01
CN111938500B (zh) 2021-12-28
TW202042730A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49967B1 (en) Dust collector of a vacuum cleaner
US7398578B2 (en) Cyclone dust collecting device for use in a vacuum cleaner
KR100651907B1 (ko) 진공 청소기
JP5703408B1 (ja) 電気掃除機
TWI576081B (zh) vacuum cleaner
JP6054626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8175521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7303164B (zh) 电吸尘器
CN111938500B (zh)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JP2017192408A (ja) 電気掃除機
JP6360543B2 (ja) 電気掃除機
JP7153708B2 (ja)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集塵装置
JP2015204929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7000581A (ja) 電気掃除機
JP630273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278851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4089264A (ja) 電気掃除機
JP7130020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13271832B (zh) 电吸尘器
JP6416517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8175612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6022086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7192407A (ja) 電気掃除機
JP5518014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3046650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