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22247U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22247U CN205322247U CN201521101392.7U CN201521101392U CN205322247U CN 205322247 U CN205322247 U CN 205322247U CN 201521101392 U CN201521101392 U CN 201521101392U CN 205322247 U CN205322247 U CN 2053222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 urceolus
- dust collector
- main body
- collect pl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其既能够作为推杆型又能够作为手持型使用,具备抑制返回、小型轻量且能够维持吸引力的气旋式集尘装置。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和集尘装置,该吸尘器主体具备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的主体吸气口和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鼓风机,该集尘装置在上述吸气口与上述电动鼓风机之间装卸自如,该集尘装置具有形成外壳的大致圆筒状的外筒和在该外筒内以同心状设置的内筒,该电动吸尘器中,在上述外筒内壁具备在相对于该外筒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尘埃返回防止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吸尘器的形态多样化,除了现有的地面移动型吸尘器、立式吸尘器,还有机器人吸尘器、被褥清扫专用的吸尘器、立式(推杆型)/手持型可两用吸尘器等。其中,上述的推杆型/手持型可两用吸尘器一般被称作DC推杆吸尘器,多数产品搭载有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蓄电池,良好的使用便利性得到好评,需求有很大增长。
这样的DC推杆吸尘器为如下结构,利用蓄电池驱动电动鼓风机,将从吸口体吸入的含尘埃空气导向吸尘器主体,通过吸尘器主体内的集尘装置集尘,将清洁后的空气排到吸尘器主体外。DC推杆吸尘器要求小型轻量,集尘装置也有必要小型化。因此,在集尘装置采用气旋式时,存在如下问题:捕集的尘埃多时,吸入力降低。针对该课题,日本特开2013-31598号公开了一种在集尘装置内压缩垃圾从而抑制了垃圾返回的气旋集尘装置和具备该气旋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气旋集尘装置在筒状的垃圾箱主体内以同心状配置圆筒状的一次过滤器,在其下部设置伞状的伸出部,在伞状伸出部内侧形成有比伞状伸出部的下端部突出更长的圆筒状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1598号公报
专利文献1那样的气旋集尘装置通过形成在伞状伸出部内侧的圆筒状壁防止了尘埃再次返回一次过滤器侧,但是有可能尘埃再次沿着垃圾箱主体的内壁返回,吸入力的持续性产生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既能作为推杆型又能作为手持型使用,具备抑制返回、小型轻量且能维持吸引力的气旋式集尘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是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和集尘装置,该吸尘器主体具备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的主体吸气口和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鼓风机,该集尘装置在上述主体吸气口与上述电动鼓风机之间装卸自如,
该集尘装置具有形成外壳的大致圆筒状的外筒和在该外筒内以同心状设置的内筒,
上述电动吸尘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筒的内壁具备在相对于该外筒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尘埃返回防止面。
方案2是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和集尘装置,该吸尘器主体具备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的主体吸气口和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鼓风机,该集尘装置在上述主体吸气口与上述电动鼓风机之间装卸自如,
该集尘装置具有形成外壳的大致圆筒状的外筒和在该外筒内以同心状设置的内筒,
上述电动吸尘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筒的内壁具备相对于该外筒的中心轴形成于外侧的尘埃返回防止面,
上述外筒为从上述尘埃返回防止面起下方扩大成大致圆锥状的形状。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尘埃返回防止面在相对于上述外筒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形成。
方案4根据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尘埃返回防止面具备向下方突出的大致圆环状的肋。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具备抑制返回、小型轻量且能够维持吸引力的气旋式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收纳时整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吸尘器主体作为推杆型使用时整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吸尘器主体的手柄折叠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充电台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主体的吸口体拆除后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为手持型使用时的吸尘器主体的右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6所示的吸尘器主体的中央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为手持主体使用时采用前端刷的情况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外观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9所示集尘装置的A-A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内筒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内筒的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12所示内筒的B-B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外筒中底盖打开后的主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外筒中底盖打开后的右侧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16所示外筒的C-C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16所示外筒的D-D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尘埃返回防止面的其他形状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尘埃返回防止面的其他形状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11所示集尘装置的E-E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1中扔垃圾时动作的剖视图。
图23是仅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吸尘器主体的集尘装置和导入管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和导入管的主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图24所示F-F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和导入管的仰视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G-G剖视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吸尘器主体内部的空气的流动。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拉长伸缩管且不转动手柄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缩短伸缩管且转动手柄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中:
1—吸尘器主体,2—手柄,3—吸口体,4—管壳,5—伸缩管,6—充电台,7—马达壳,8—蓄电池壳,9—主体端子部,10—伸缩按钮,11a、11b—操作按钮,12—集尘装置,13—吸口体装卸按钮,14—导入管壳部,15—吸入口,17—电动鼓风机,18—蓄电池,20—前端刷,24—手柄支撑轴,25—充电台基座部,26—充电台架部,28—充电台端子部,30—应用吸口体,32—应用吸口体固定突起,50—壳主体,101—手柄固定卡夹,106—排气口,108—手柄卡夹弹簧,109—固定壳,110—主体基板,111—主体LED,112—气密面,113—吸入部,115—保护罩,116—防振气密橡胶,117—集尘装置固定突起,118—集尘装置固定孔,119—D锁定按钮,120—D锁定按钮弹簧,128—外筒,128a—过滤器壳承受部,128b、131b—凸缘部,129—内筒,129a—上部圆筒,129b—下部圆筒,129c—吸气部,129d—止动件承受部,129e—底面,130—捕尘过滤器,130a—凸边部,130b、137、148、157、162—密封件,131—过滤器壳,131a—开口部,132—上盖,132a—气密面,133—底盖,134—尘埃分离部,135—尘埃容纳部,136—网眼部件,138—空间,139—伞部,139a—空间,139b—肋,139c—上表面,140—筒体,140a—底面,141—弹簧壳,141a—弹簧座,141b—弹簧轴,141c—切口部,142—活塞部,143—止动件,144—螺钉,145—弹簧,146—凸边部,147—过滤器部件,149—流入口,149a—流入口外壁面,150—盖锁定机构,151—尘埃返回防止面,152—圆环肋,153—盖锁定罩,154—按钮,155—爪部,156—勾挂部,158—铰链部,158a—旋转轴,159—凹部,170—凹部,160—导入管,160a、160b—直线配管,160c—斜置配管,161—导入管出口,170—尘埃,180—惯性力,200、201、202、203、204、205—流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实施方式例,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例。以下,如图1等所示,将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推杆型使用时手柄2所位于的方向作为上方,将吸入口15所位于的方向作为下方。就吸尘器主体1而言,将马达壳部7、蓄电池壳部8所在的方向作为上方,将吸入口15所在的方向作为下方。另外,如图1等所示,将电动吸尘器100的伸缩管5(管壳部4)所处一侧作为前方,将集尘装置12所位于的方向作为后方。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以前方作为正面,以此为基准来规定右方、左方,在图1的纸面上,将左侧作为右方,将右侧作为左方。而且,如图5等所示,在从电动吸尘器100拆除吸口体3作为手持型使用时的说明中,也是将吸尘器主体1的吸入口15所处的一侧作为下方,将褶皱过滤器130所处一侧作为上方,将管壳部4所处一侧作为前方,将集尘装置12所处一侧作为后方,将纸面左侧作为右方,将右侧作为左方来进行说明。另外,图4等所示充电台6、图9等所示集尘装置12的上下左右前后与图1的上下左右前后相同。
首先,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例的电动吸尘器100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吸尘器100能够主要以两种状态使用,即,如图1、图2、图5所示以手柄2相对于伸缩管5未转动的状态使用,以及,如图3、图6~图8所示在使手柄2相对于伸缩管5转动的状态下使用。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例中收纳时及充电时的电动吸尘器10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推杆型使用时的外观立体图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手柄折叠状态的电动吸尘器100的外观立体图。
<电动吸尘器100>
图1中所示的符号100是电动吸尘器,符号6是充电台。电动吸尘器100具有吸尘器主体1、吸口体3和集尘装置12。吸口体3能够装卸地设在吸尘器主体1的下部前端。集尘装置12能够装卸地设在吸尘器主体1的后部。
而且,本实施方式例的电动吸尘器100是利用充电台6对蓄电池18充电来作为电源使用的充电式吸尘器,也可以在吸尘器主体1具备电源线,作为商业用途所使用的AC式的电动吸尘器来使用。
<吸尘器主体1>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例中吸尘器主体1的结构。
吸尘器主体1具备壳主体50和手柄2,该壳主体50具有马达壳部7、蓄电池壳部8、管壳部4和导入管壳部14。
马达壳部7是大致圆筒形状部分。蓄电池壳部8是大致箱形状部分。管壳部4是大致筒形部分。马达壳部7内置有电动鼓风机17(参照图7)。在蓄电池壳部8内置有蓄电池18(参照图7)。在管壳部4能够内置伸缩管5。在导入管壳部14内置有导入管160。
吸尘器主体1中各部分的配置如下。
如图1、2、5所示那样不转动手柄2的状态下,手柄2位于吸尘器主体1的上部,吸入口15位于下部,管壳部4位于吸入口15与手柄2之间。马达壳部7位于管壳部4的后方上部。蓄电池壳部8位于管壳部4的后方上部且比马达壳部7靠后方。导入管壳部14位于管壳部4的右方。
另外,在吸尘器主体1(管壳部4)的下部具有吸口体装卸按钮13。通过压下吸口体装卸按钮13,能够从吸尘器主体1拆除吸口体3。
手柄2具有操作按钮11a及11b,在手柄2的下部设有相对于上下方向伸缩自如地设置的伸缩管5。另外,手柄2具备相对于伸缩管5转动自如的机构(手柄支撑轴24)。通过缩短伸缩管5,使手柄2相对于伸缩管5转动,能够将吸口体3从吸尘器主体1拆除,使得吸尘器主体1的上下方向紧凑,能够作为手持型使用。而且,也可以安装吸口体3,使手柄2相对于伸缩管5转动,以紧凑的状态(图3所示状态)使用。
另外,也可以除吸口体3之外,附带应用吸口体30。应用吸口体30安装在吸入口15上使用,为了能够清扫吸口体3进入不了的狭窄场所,应用吸口体30的前端优选为比吸口体3的前端小的形状。另外,为了清扫手持型时高不可及场所,优选为能够伸缩的构造。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手柄2及伸缩管5的结构。如上文所述,在手柄2具有操作按钮11a及11b,由于具有操作按钮11b,在如图3所示那样将手柄2转动大致180゜并固定在前侧(管壳部4)来作为手持型使用时,由于操作按钮11b在吸尘器的表面露出,所以也能容易通断电源。
手柄2的表面优选由热塑性树脂等软的原材料构成,从而使用者容易手持。另外,为了在使用者正清扫时吸尘器主体1不打滑,优选设置手柄防滑形状等。
图5表示伸缩管5缩至伸缩管部4内并收纳、拆除了吸口体3状态的吸尘器1的立体图,图6表示手柄2相对于伸缩管5转动并固定在管壳部4状态的吸尘器主体1从右侧看到的侧视图。
手柄2由设于伸缩管5一端的手柄支撑轴24转动自如地支撑。电动吸尘器100在作为推杆型使用时,竖起手柄2(不使其转动)并拉长伸缩管5来进行地面清扫。手柄支撑轴24内部的固定构造、旋转机构的细节省略,通过将手柄支撑轴24压下,旋转机构的锁定被解除,手柄2以手柄支撑轴24为中心转动到前侧(管壳部4侧)。
伸缩管5在设于吸尘器主体1的管壳部4内伸缩自如地被支撑。伸缩管5的伸缩及锁定机构的细节省略,通过将伸缩按钮10压下,伸缩管5在上下方向伸缩。另外,在使用者使用吸尘器主体1时,具备锁定机构使得伸缩管5不收缩。而且,伸缩管5的伸缩长度能够多阶段调节也可以。
这样,在通过伸缩管5的伸缩机构、手柄2的转动机构将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手持型使用时,使用者能任意地缩短伸缩管5,将手柄2折叠,变更形态。另外,通过作为手持型,在收纳时能够收纳在高度低的场所。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吸尘器主体1作为手持型使用时的状态。
在设于吸尘器主体1前侧的管壳部4,具备由手柄卡夹弹簧108向上侧加力的手柄固定卡夹101。手柄固定卡夹101与设在手柄2的端部的突起部(未图示)嵌合,能够将手柄2固定在管壳部4。若使手柄固定卡夹101向下滑动,则手柄固定卡夹101脱离突起部,能够使手柄2向从吸尘器主体1远离方向转动。
<前端刷20>
在吸尘器主体1的前端部(下侧),具备相对于前端部能转动的前端刷20。前端刷20在三个方向具有刷毛部。另外在吸尘器主体1的前端部的后侧具有刷毛部。在如图5所示那样为了收纳前端刷20而进行转动的情况下,成为前端刷20的刷毛部朝向上方、吸尘器主体1的前端部的刷毛部朝向前方的状态。在如图8所示那样为了使用前端刷20而进行转动的情况下,成为前端刷20的刷毛部和吸尘器主体1的前端部的刷毛部都朝向前方的状态,两刷毛部设置为一同包围在吸入口15的周围。为了使用前端刷20而进行转动从而使两刷毛部为清扫面侧,从而减少与清扫面之间的间隙,提高吸入性能,另外能够不损伤清扫面地进行清扫。
<充电台6>
说明本实施方式例中充电台6的结构。图4表示充电台6的外观立体图。
充电台6由基座部25和架部26构成,架部26相对于基座部25装卸自如。此外,基座部25和架部26可以不是装卸自如,但是为了提高收纳性/包装性,优选为装卸自如。
基座部25为大致箱形状。基座部25在后方具备电源线,在内部具有充电基板(未图示)。在基座部25的内部,具备配重(未图示)。在基座部25的后方,具备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应用吸口体固定突起32。能够将应用吸口体30插入应用吸口体固定突起32并保管。基座部25是载置吸口体3的部分。因此,基座部25的上表面的面积优选大于吸口体3的面积。
架部26具有大致箱形状部分和位于箱形状部分上的大致半圆筒形状部分。架部26的上表面(架部26的大致半圆筒形状部分的上表面)具有突起形状的充电台端子部28。
基座部25中的电源线和充电基板与架部26的充电台端子部28通过配线(未图示)导通。配线收放在基座部25及架部26的内部。
突起形状的充电台端子部28能够与下文所述吸尘器主体1的凹陷形状的主体端子部9嵌合。此时,充电台端子部28与主体端子部9为导通状态下的嵌合固定。在充电台6的电源线与商用电源的插座连接的状态下,通过使充电台端子部28与主体端子部9嵌合,能够向蓄电池18充电。而且,在不将电源线与插座连接的状态下,充电台6能够作为将吸尘器主体1固定并收纳时的收纳架使用。通过基座部25内部的配重,取得在固定吸尘器主体1时难以倾倒的效果。
<马达壳部7、蓄电池壳部8>
接着,使用图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的马达壳部7及蓄电池壳部8的结构。图7是图6所示的手持型的形态的中央剖视图。在马达壳部7的中央,配置有电动鼓风机17。在将手柄2固定在管壳部4的手持型的形态中,马达壳部7、蓄电池壳部8配置在手柄2的后方。另外,在马达壳部7的下方安装下文所述的集尘装置12。安装了集尘装置12后的吸尘器主体1整体的重心接近固定在管壳部4的手柄2,即便是手持型的形态也为易于携带的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蓄电池壳部8配置在了马达壳部7的后方,但是不限于此,蓄电池18也可以配置为包围在电动鼓风机17的周围,也可以配置在电动鼓风机17周围的左右两方。另外,在蓄电池壳部8的下方,具备用于对蓄电池18充电的主体端子部9,通过与上文所述的充电台6的充电台端子部28嵌合并导通,能够对蓄电池18充电。
在电动鼓风机17周围,具有用于固定电动鼓风机17的固定壳109,控制吸尘器主体1的主体基板110固定在固定壳109的上部,以将它们覆盖的方式形成有马达壳部7。此外,根据蓄电池18的配置不同,也可以在固定壳109的前方或侧方、下方设置主体基板110。
在马达壳部7的上方具备主体LED111。主体LED111能够以红和绿两种颜色点亮,能够显示吸尘器主体1的运转状态、蓄电池18的充电状态。主体LED111的颜色数可以为单色或两色以上,通过与点亮、点灭的组合,显示蓄电池18的充电完成状态,显示电动吸尘器100的运转错误状态,也可以作为外观设计点亮或者点灭。
另外,如图6所示,在马达壳部7的侧面(本实施方式例中的右侧面)具备排气口106,在内部具备排气过滤器(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例中,设定使用者为右手比左手灵,因此通过将排气口106设在吸尘器主体1的右侧,防止了排气直接接触使用者。而且,也可以在左侧设置排气口106,来应对使用者为左撇子的情况,也可以不是设在单侧而是设在左右两侧来分散排气的风量,来抑制排气直接接触使用者的量。排气口106优选为与吸尘器主体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格子形状。在使用者作为手持型使用时,取得电动鼓风机17的排气不直接接触使用者的效果。另外,在作为手持型使用的情况下,也有时将吸尘器主体1暂时放置在地面等处,即使在误将水等液体从吸尘器主体1的前方洒落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液体侵入马达壳部7内部,能够防止电动鼓风机17、蓄电池18的故障。
在马达壳部7的下方,设有将电动鼓风机17与集尘装置12连通的吸入部113,端面具有用于保持马达壳部7与集尘装置12的气密的气密面112。在吸入部113的通气流路内具备保护罩115,在保护罩115的上游侧设置保护过滤器(未图示)。在将集尘装置12拆除状态下误运转时等情况下,保护过滤器防止尘埃向电动鼓风机17的内部侵入。另外,保护过滤器优选拆装自如、由能够水洗的原材料构成,从而在污浊时能够清扫。在保护过滤器的局部设有切口,通过使切口贯通设在保护罩115的突起部(未图示)来固定保护过滤器。保护罩115优选为以手指等不能进入大小的孔构成的格子状,使得使用者的手指不会碰到电动鼓风机。
在电动鼓风机17的上游侧,具备由橡胶等弹性体密封部件构成的防振气密橡胶116,防振气密橡胶116通过与保护罩115外周的平坦面密合,能够确保气密。另外,防振气密橡胶116由于在固定壳109内与电动鼓风机17一起固定,因此也起到吸收由电动鼓风机17的驱动产生的旋转振动的作用。
<集尘装置装卸机构>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装卸机构(D锁定按钮119)的结构。
在管壳部4具备用于固定集尘装置12的集尘装置固定突起117,在马达壳部7具备固定集尘装置12的集尘装置固定孔118。在集尘装置12具备由D锁定按钮弹簧120加力的D锁定按钮119。将集尘装置固定突起117插入集尘装置12底面的凹部159,使其以集尘装置固定突起117为起点转动到前方(管壳部4侧),通过将D锁定按钮119勾挂在集尘装置固定孔118,集尘装置12被安装到吸尘器主体1。
在拆去集尘装置12时,通过使D锁定按钮119向下方滑动,从集尘装置固定孔118脱离,通过使其向与安装集尘装置12时相反的方向转动,能够从集尘装置固定突起117脱离。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12的结构。
<集尘装置12>
集尘装置12具有将从吸口体3或者吸入口15吸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分离成尘埃和空气并收集尘埃的功能。
图9表示从吸尘器主体1(管壳部4)前方看到的集尘装置12的主视图,图10表示图11所示的集尘装置12的分解图,图11表示图9所示的集尘装置12的A-A剖视图。
集尘装置12大概由外筒128、内筒129、捕尘过滤器130、收纳捕尘过滤器130的过滤器壳131、上盖132及底盖133形成。内筒129与过滤器壳131为一体化的结构,在内筒129上部具备过滤器壳131。外筒128为上下开口的筒体,在外筒128下部具备底盖133,从外筒128上部的开口部插入与内筒129一体化的过滤器壳131。而且,在过滤器壳131中收纳捕尘过滤器130,将上盖132与外筒129上部紧固而一体化,从而形成集尘装置12。此时,内筒129被安装成与外筒128大致同心圆状。若将内筒129安装在外筒128,则在外筒128与内筒129之间具有用于尘埃的分离/容纳的空间。在由外筒128与内筒129形成的空间中,上部为尘埃分离部134,下部为尘埃容纳部135。尘埃分离部134是从运送尘埃的空气分离尘埃的空间,尘埃容纳部135是收集尘埃并容纳的空间。
<内筒129>
使用图12、图13及图14说明内筒129。图12是内筒129的主视图,图13是内筒129的分解图,图14是图12中B-B剖视图。
内筒129的上侧由具备吸气部129c的上部圆筒129a构成,下侧由直径大于上部圆筒129a的下部圆筒129b构成。在上部圆筒的129a侧面具备吸气部129c,由格子状的框体(支骨)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例中是上下方向的框体(支骨),但也可以是格子状的。在吸气部129c的外周面架设有网眼部件136,网眼部件136通过被覆或者镶嵌成型等被保持于框体(支骨)。通过在吸气部129c设置网眼部件136,从而上部圆筒129a具有过滤器功能,抑制微细尘埃流向内筒129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例中,网眼部件136使用的是聚酯,但也可以是金属(例如不锈钢),也可以不是框体(支骨)而是设有多个小直径贯通孔(由模具能够成型的程度的孔)的吸气部129c。不同于在框体(支骨)架设网眼部件136的情况,贯通孔对于强度、网眼部件136的破损是有效的,具有不需二次成形的优点。但是,贯通孔的直径大于网眼部件136的孔径,因此为了防止微细尘埃流向内筒129的内部,优选在考虑成型机的同时尽量使其为微小孔。
在上部圆筒129a的上侧,如上文所述具备过滤器壳131。过滤器壳131为大致圆筒状,设为与上部圆筒129a同心圆状。过滤器壳131上部开口,下部在大致中心部具备与上部圆筒129a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部131a。在本实施方式例中,上部圆筒129a与过滤器壳131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为能装卸的构造。另外,在过滤器壳131下部设有密封件137,以将过滤器壳131收纳在下文所述外筒128的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时保持外筒128与过滤器壳131气密的状态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例中,过滤器壳131所具备的密封件137为将环状的橡胶部件安装在过滤器壳131下部的凹部的构造(能拆除的构造),但是也考虑到清洗集尘装置12时将密封件137拆除的情况,为了防止忘记安装密封件137,也可以将过滤器壳131与密封件137成形(二次成形)为一体。
内筒129的下部圆筒129b与上部圆筒129a以同心圆状设置,为大致圆筒状,上表面闭塞。换言之,是底面开口的具有空间138的形状。而且,在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以内置的方式设置与下部圆筒129b的形状偏置的伞部139,在伞部139内部的空间139a,设有从上表面向下方凸出那样的筒体140。筒体140与伞部139以同心圆状设置,底面140a闭塞,为大致半球状,是朝向底面140a而前端变得尖细的大致圆锥形状。通过使筒体140为前端变得尖细那样的大致圆锥形状,成为与下文所述外筒128下部的前端粗的大致圆锥部组合并扩大的容器形状,因此在扔垃圾时垃圾容易落下。该筒体140为了扩大集尘容积也可以减小大致圆锥部的直径。
如上所述,伞部139内置于下部圆筒129b中,通过设置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在扔垃圾时容易排出尘埃。伞部139在吸引时等扔垃圾时以外收纳于下部圆筒129b内,在扔垃圾时向下方滑动,从而将集尘装置12内的尘埃推出。
滑动机构如下。在伞部139内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底圆筒状的弹簧壳141,在弹簧壳141具备弹簧座141a及弹簧轴141b。因此,是弹簧壳141的外周由筒体140覆盖的构造。而且,在下部圆筒129b,在弹簧壳141具备嵌套状的活塞部142。是以在弹簧轴141b能够固定止动件143的方式利用螺钉144紧固的构造,从上方将弹簧145插入弹簧壳141,安装与下部圆筒129b成为一体的嵌套状的活塞部142后,利用螺钉144等将止动件143紧固在弹簧轴141b。根据这样的构造,构成伞部139的滑动机构。止动件143滑动至下部圆筒129b的上表面所具备的止动件承受部129d。因此,如上所述滑动距离为不足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的高度,止动件143的高度与滑动距离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弹簧壳141由非一体部件形成,伞部139能够拆除。伞部139与弹簧壳141的固定通过双方所具备的锁定机构(未图示)进行,通过使伞部139旋转来进行装卸。另外,在弹簧壳141的侧面设有切口部141c,设在活塞部142的突出部(未图示)与切口部141c嵌合,装卸伞部139时止转。通过设置这样的伞部139装卸构造,即使在尘埃进入到下部圆筒129b内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拆除伞部139将尘埃除去。另外,在清洗内筒129时,也能通过分解容易地将水分除去,清理容易。在本实施方式例中,伞部139和弹簧壳141为非一体部件,伞部139和弹簧壳141一体成形也可以。那时,通过使筒体140为非一体部件,能够通过模具来成形。
在这样的滑动机构中,弹簧145接近自然长的状态为伞部139最大量弹出状态。伞部139的上下滑动距离如上文所述小于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的高度。换言之,伞部139的上表面139c不超过下部圆筒129b的底面129e。这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减小扔垃圾时下部圆筒129b的底面129e与伞部139的上表面139c之间的间隙,来抑制尘埃夹在底面129e与上表面139c之间。另外,伞部139设有在下部圆筒129b内的空间138能够容易地滑动的所需最小限的间隔。另外,伞部139位于尘埃容纳部135内,因此如果伞部139外周与下部圆筒129b的间隔(间隙)过小,则也可以考虑到尘埃进入间隙从而难以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例中,设置考虑到尘埃进入的间隔,通过在伞部139的外周设置多个肋139b,来降低由于增大间隔导致的滑动时的晃动。进而,伞部139设有台阶部139d,在台阶部139d与下部圆筒129b的底面129e组合的状态(伞部139收纳于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的状态)下,下部圆筒129b与伞部139之间的间隙消失。由此,抑制了吸引尘埃时尘埃进入下部圆筒129b与伞部139内之间的间隙。另外,在伞部139的底部设有凸边部146,通过该凸边部146抑制了尘埃从尘埃容纳部135返回尘埃分离部134。另外,由于尘埃堆积到凸边部146以下,因此可以将尘埃超出凸边部146之前作为尘埃排出的时机。
<上盖132>
如上文所述,内筒129收纳在外筒128内,通过将外筒129与内筒128固定,而成为一体化的集尘装置12。外筒128与内筒129的固定通过上盖132进行。如图10及图11所示,上盖132为上下开口的大致筒体,比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的外径大一圈,以便覆盖后述外筒128的上部所具备的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具备通过从在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覆盖上盖132的状态进行旋转从而将上盖132与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固定的构造。以在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仅在预定位置覆盖上盖132的方式,在上盖132内面具备切口部,在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具备突起部(未图示)。在切口部与突起部组合的状态下若将上盖132向外筒128侧推压,使上盖132旋转,则突起部进入切口部空间,能够将上盖132和外筒128固定。
另外,在上盖132具备上述的D锁定按钮119,进行与吸尘器主体1的固定。
<捕尘过滤器130>
如图10及图11所示,捕尘过滤器130由框体和在框体内折成褶皱状的过滤器部件147形成。捕尘过滤器130的过滤器面优选为大致水平方向。这是因为,重力作用方向的力作用于附着在过滤器部件147的细尘,从而容易使尘埃脱落。另外,通过将过滤器部件147折成褶皱状,过滤器面积增大,因此能够降低过滤器部件147带来的压力损失。过滤器部147的材料例如是高密度的HEPA过滤器(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HEPA过滤器是指,以额定风量相对于粒径为0.3μm的粒子具有99.97%以上的粒子捕集率、且具有初期压力损失为245Pa以下的性能的气体过滤器。捕尘过滤器130优选使用者能够水洗。另外,也可以在捕尘过滤器130的前部设置海绵过滤器(未图示)。海绵过滤器优选在捕尘过滤器130的框体的前侧延长并嵌入框体。另外,海绵过滤器优选使用者能够水洗。由此,捕尘过滤器130难以被尘埃直接污染,清理性提高。
捕尘过滤器130收纳于内筒129上部所具备的过滤器壳131。因此,捕尘过滤器130位于上述的上盖132与过滤器壳131之间。为了使在内筒129的网眼部件136通过的空气全部在捕尘过滤器130通过,有必要在上盖132与过滤器壳131之间压接捕尘过滤器130。因此,在捕尘过滤器130的外周具备用于保持上盖132与过滤器壳131的气密的密封件148。密封件148在设于捕尘过滤器130的外周的凸边状的凸边部130a的上下表面由橡胶部件等成形。若在过滤器壳131安装捕尘过滤器130,则密封件148的下表面侧与过滤器壳131上部的凸缘部131a接触。在上盖132的上部设有气密面132a,若如上所述将上盖132从捕尘过滤器130上方覆盖,则密封件148的上表面侧与气密面132b相接,通过固定上盖132的动作,在上盖132与过滤器壳131之间压接捕尘过滤器130。此时,如上文所述,以设在过滤器壳131下部的密封件137与外筒128之间也能够保持气密的方式压接。
并且在捕尘过滤器130的上表面也具备用于保持气密的密封件130b。该密封件130b设置为相比上盖132的顶面向上方露出。在将集尘装置12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时,由该密封件130b保持吸尘器主体1与集尘装置12的气密。
<外筒128>
使用图15至图18说明外筒128。图15是外筒128的底盖133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16是外筒128的底盖133打开状态的右侧视图,图17是图16中C-C剖视图,图21是图19中D-D剖视图。
外筒128是上下开口的大致筒体,在上部以内置过滤器壳131的方式设有比过滤器壳131的外径大一圈的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在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具备突出到外侧和内侧的凸缘部128b。凸缘部128b的外侧与上文所述的上盖132的底面相接,凸缘部128b的外径为与上盖132的外径大致相等。另外,在过滤器承受部128a设有一处切口部,切口大小为避开设在过滤器壳132的外周的突起部,细节省略。因此,通过组合该切口部与过滤器壳132的突起部的位置来进行插入外筒128的内筒129的定位。过滤器承受部128a的高度高于上文所述的内筒129的滑动距离。这是在后述的底盖133关闭状态下安装内筒129时(以伞部139突出的状态),过滤器壳131收纳于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内的高度,如果过滤器壳131超出该高度,则内筒129不稳定,难以安装。凸缘部128b的内径小于过滤器壳131下部所具备的密封件137的外径,在固定过滤器壳131时,密封件137压接到凸缘部128b的上部,保持气密。
在过滤器壳承受部128a的相对侧(外筒128下部)的开口,设有能够开闭的底盖133。关于底盖133形状的详细,将于后文叙述。
在外筒128的侧面,具备流入口149及盖锁定机构150。流入口149如图18的D-D剖视图所示设在与中心线(H)平行的面(I),流入口外壁面149a相比外筒128的外径位于外侧,形成为与外筒128以大致切线相连。流入口149的开口为大致四边形状。因此,流入口外壁面149a不与中心线(J)平行。换言之,流入口149相比外筒128的外径露出到外面。这是为了使与外筒128配备在同心轴上的内筒129和流入口149从流入口149的面观察不重叠。在内筒129与流入口149的面相面对的情况下,流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与内筒129碰撞,尘埃的分离性能降低。另外,由于内筒129的侧面为架设有网眼部件136的过滤器构造,因此发生尘埃附着在网眼部件136等不良情况,也有可能吸引力降低。另外,本实施方式例那样的流入口149的配置对于压力损失、噪音的降低也是有效的。与本实施方式例相同开口面积的流入口149收纳于外筒128的外径内时,由于内筒129与流入口149相面对,因此发生上述的不良情况。因此,需要减小流入口149的宽度方向大小,流速增加导致压力损失、噪音增加。为了不增加压力损失、噪音,可考虑改变流入口149的纵横尺寸比,形成上下方向较长的流入口149来确保开口面积,但是如果使流入口149的开口在上下方向较长,则外筒128的上下方向增长,因此集尘装置12变大。本实施方式例是推杆型/手持型两用的吸尘器,期待紧凑的吸尘器主体1,集尘装置12也有必要小型化。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例的集尘装置12,能够提供吸尘器主体1小型化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如上文所述那样,流入口149在与图18的D-D剖视图所示中心线(H)平行的面(I面)设有开口。并且,具有流入口149的开口的面(I面)相比外筒128的外径位于内侧(中心线(H)侧)。由于外筒128与后述的导入管160流体性连接,因此通过使流入口149的面(I面)为小于外筒128的最大外径的面(I面),能够使包含导入管160的吸尘器主体1的前后高度减小。换言之,通过将导入管160不设在外筒128的中心轴(J)的同一线上而是错开,从而能够提供将吸尘器主体1小型化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例中,流入口149设在了右侧,但也可以设在左侧,流入的空气的回旋方向成为相反方向,但是没有必要考虑对尘埃的分离性能等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例的外筒128如图17的C-C剖面所示那样上方为圆筒状形状。另外,如图中的虚线190所围成的那样,从大致中央部起相对于集尘装置12的中心轴在大致垂直方向外侧大致水平地设有尘埃返回防止面151,是从尘埃返回防止面151起下方扩大成大致圆锥状的形状。尘埃返回防止面151从外筒128上部圆筒状的内周面向外径侧扩大大约2.5mm。在外筒128安装有内筒129的状态下,内筒129的伞部139的下表面位于外筒128上方的圆筒内,尘埃堆积在内筒129的伞部139的下表面(凸边部146以下)。因此,通过尘埃返回防止面151,防止堆积在下方的尘埃容纳部135的尘埃、从尘埃容纳部135返回的空气所含的尘埃沿着外筒128内表面返回。由此,能够抑制尘埃附着在内筒128侧面的网眼部件136,或者微细尘埃从网眼部件136吹出,因此能够提供具有抑制了吸引力降低的集尘装置12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设置尘埃返回防止面151,从尘埃返回防止面151起使下方为大致圆锥状从而扩大外筒128的容积,能够堆积更多尘埃。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在以集尘装置12的中心轴为垂直方向的状态下倾斜大约8度。
另外,图17的虚线190所围成的部分,也可以如图19所示剖视图那样,在尘埃返回防止面151的下方大致垂直方向设置圆环状肋152。该圆环状肋152在上方的圆筒部中延伸并向大致圆锥状的内侧突出,能够进一步防止尘埃沿着外筒128内壁返回。
并且,图17的虚线190所围成的部分,也可以是以下形状,如图20所示剖视图那样,上方为圆筒状的形状,从大致中央部起设置相比垂直于集尘装置12的中心轴的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尘埃返回防止面151,从尘埃返回防止面151起下方扩大为大致圆锥状。通过设置这样的倾斜的尘埃返回防止面151,能够抑制尘埃附着在内筒129侧面的网眼部件136,或者微细尘埃从网眼部件136吹出,因此能够提供具有抑制了吸引力降低的集尘装置12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本实施方式例的电动吸尘器100为推杆型/手持型两用的构造,在手持型的状态下,吸尘器主体1的姿势各种各样,有时集尘装置12的上部(捕尘过滤器130侧)向下。那时,通过设置上述那样的尘埃返回防止面151,能够有效抑制尘埃从尘埃容纳部135返回尘埃分离部134。
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叙述了推杆型/手持型两用的电动吸尘器100的集尘装置12,关于地面移动型的气旋吸尘器,通过设置上述那样的尘埃返回防止面151,也能抑制尘埃从尘埃容纳部135返回尘埃分离部134,因此对于微细尘埃的吹出、尘埃的压缩有效。
<盖锁定机构150>
外筒128侧面所具备的盖锁定机构150由盖锁定罩153、按钮154、弹簧(未图示)构成。虽然省略了详细内容,但按钮154由弹簧加力,通过按压按钮154,与按钮154成为一体的爪部155转动,按钮154的爪部155从设在底盖133的勾挂部156脱离,底盖133打开。在爪部155及勾挂部156分别形成有斜面(未图示),通过关闭底盖133的动作,斜面彼此接触,进一步向上推底盖133,按钮154得到旋转力,弹簧收缩,爪部155跃过勾挂部156,底盖133再次被关闭。
<底盖133>
底盖133是具有深度的盘子状,在上表面的外周具备密封件157,在关闭底盖133时,能够保持与外筒128底部的气密。通过使底盖133为盘子状,增加了强度。另外,在外周的一部分具备将上文所述的外筒128和底盖133卡定的勾挂部156,在对面具备具有旋转轴158a的铰链部158。
在底盖133的底面(背面),在吸尘器主体1的管壳部4侧具备凹部159,是吸尘器主体1的集尘装置固定突起117与底盖133底面的凹部159嵌合的形状。如上文所述,在向吸尘器主体1安装集尘装置12时,使底盖133底面的凹部159与吸尘器主体1的集尘装置固定突起117嵌合,以突起部为起点将集尘装置12向吸尘器主体1侧推压。然后,通过上文所述的上盖132上部的D锁定按钮119,集尘装置12与吸尘器主体1成为一体。因此,将集尘装置12安装到吸尘器主体1后,盖锁定机构150隐藏于吸尘器主体1侧。这是因为,在将盖锁定机构150设在相反侧(外侧)的情况下,在清扫时有可能解除盖锁定机构150,从而防止误动作。例如,在推杆型的状态下清扫沙发、床下时等情况下,有时将吸尘器主体1相对于地面接近水平,此时,在将盖锁定机构150设于后方的情况下,有可能与地面接触从而导致盖锁定机构150被解除。盖锁定机构150和铰链部158的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设在左右。通过设在左右,能够防止上文所述的误动作,并且由于铰链部158不突出,能够减小吸尘器主体1的前后方向的高度,能够小型化。
另外,盘子状的底盖133的中央突出,在中央具备从突出部分凹陷的凹部170。另外,使凹部170大于上述筒体140的底面140a的球形状的球半径,使凹部170的深度为在底盖133打开状态(相对于外筒128的底面为垂直状态)下在凹部170不能形成水平面。另外,凹部170尽量浅,使得在排出垃圾时尘埃不残留在凹部170。
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凹部170非一体形成,为了降低关闭底盖133时与筒体140的摩擦导致的部件磨耗而采用的是POM(聚甲醛)等材料,也可以一体成形。
在以上那样的外筒128及内筒129的构造中,通过在外筒128安装内筒129,设于内筒129的滑动机构通过设于外筒128下部的底盖133的开闭来进行。打开底盖133状态时,伞部139向下方突出,关闭底盖133时,弹簧145收缩,伞部139收纳于下部圆筒129b内。因此,扔垃圾时解除底盖133的盖锁定机构150,则伞部139向下弹出,将尘埃推出。
<扔垃圾时的动作>
在以上那样的外筒128、内筒129、垃圾排出的滑动机构中,使用图21及图22对扔垃圾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1是底盖133关闭状态的图11所示E-E剖视图,图22表示图21中排出垃圾后(底盖133打开状态)。
底盖133通过按压设在集尘装置12侧面的盖锁定机构150的按钮154来解除。底盖133在盖锁定机构150的相反侧具备铰链部158,以铰链部158的旋转轴158a为轴旋转,底盖133成为大致垂直(底盖133的上表面垂直)的状态。
在底盖133打开的同时,利用弹簧145使伞部139及筒体140向下弹出。由此,关于伞部139,相比底盖133关闭状态,在底盖133打开状态下成为靠外筒128的下表面的开口的位置。通过该伞部139的滑动,将捕集的尘埃向下方推出。
在扔垃圾后,关闭底盖133时,向下方弹出的筒体140的底面140a与设在底盖133的中央的凹部170接触,伞部139及筒体140被向上方推压。由于筒体140的底面140a与凹部170以球状相接,因此即使通过关闭底盖133的动作使得底盖133的角度改变,也能将筒体140的底面140a与凹部170的接触面积保持恒定,另外,由于通过使曲面彼此接触导致总是在垂直方向上作用力,因此伞部139顺畅地收纳于下部圆筒129b内。在底盖133不设置凹部170而是以平面接触的情况下,力的施加方向相对于平面垂直,因此伞部139难以返回为垂直,底盖133难以关闭。然后,将底盖133关闭至大致水平状态,则勾挂部156与爪部155接触,在通过设在底盖133的密封件157保持气密的状态下被锁定。
另外,如上所述具备从集尘装置12的下方排出尘埃的机构,对于在本实施方式例那样的集尘装置12上方具备主体端子部9的电动吸尘器100(充电式电动吸尘器)是有效的,由于能够抑制尘埃附着在集尘装置12上方(上盖132侧),因此能够防止尘埃附着在主体端子部9,是安全的。
接着,说明集尘装置12的上游侧的、向集尘装置12引导包含尘埃的空气的导入管160的形状及构造、空气的流动。
<导入管160>
本实施方式例的推杆型/手持型两用的电动吸尘器100具备作为从吸尘器主体1的前端部的吸入口15达到集尘装置12(外筒128)的流入口149的流路的导入管160。图23是从图5所示在吸尘器主体1安装有集尘装置12的状态省去各部件而仅表示导入管160和集尘装置12的图。图24是图23的主视图,图25是图24所示的F-F剖视图。
导入管160上下开口,在下方具备上述的吸入口15,在上方具备与集尘装置12(外筒128)的流入口149流体性相连的导入管出口161。在下方的吸入口15连接吸口体3等。
另外,导入管160设在集尘装置12的侧面。图24所示的集尘装置12的中心轴(K)从上方观察与吸尘器主体1的中心轴(未图示)在同一线上(大致平行)。另外,如上文所述,集尘装置12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的后方。导入管160的直线部(直线配管160a)的中心轴(M)与集尘装置12的中心轴(K)大致平行。导入管160的直线配管160a的长度为从外筒128的流入口149到外筒128的底部为止,为了避开底盖133,在朝向底盖133的中央的方向上弯曲之后,设有进一步向下方延伸的直线配管160b。直线配管160b的中心轴(L)从上方观察与集尘装置12的中心轴(K)位于同一线上。换言之,导入管160是直线配管160a的中心轴与吸入口102所在直线配管160b的中心轴(L轴)大致平行、将两直线配管向斜下方连接成的配管形状。两直线配管向斜下方连接的斜置配管160c的倾斜角度根据吸入口15的位置而不同,吸入口15的位置(范围)为位于集尘装置12底面内(底盖133外径内)那样的形状。另外,导入管160收纳在吸尘器主体1的导入管壳部14内,导入管壳部14为从前方观察向管壳部4的左侧鼓出的形状(图1所示右侧)。
在与集尘装置12的流入口149连接的导入管出口161具备密封件162,将集尘装置12安装到吸尘器主体1后,密封件162与流入口149被压接,保持气密。密封件162使用橡胶制的部件、不具通气性的海绵状的部件、弹性体材料等,通过与导入管出口161成为一体的成形(二次成形)、以夹入导入管出口161与导入管壳部14之间的方式进行固定等方式,成为保持导入管出口161与密封件162的气密的构造。另外,密封件162也可以不设在导入管出口161,而是设在集尘装置12的流入口149,在集尘装置12能够水洗时,在密封件162为非一体部件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忘记安装密封件162等情况,因此优选如上所述那样设在导入管出口161。
图24、图25及图26示出本实施方式例那样导入管160弯曲引起的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动。图中所示170表示尘埃,空气的流动由箭头A表示。从吸入口15吸入的空气沿着导入管160的形状如箭头A那样流动。此时,密度大于空气的重量大的尘埃170由于斜置配管160c由惯性力180被推向直线配管160a的内壁面右侧,沿着内壁面右侧被运送至集尘装置12。直线配管160a的内壁面右侧与设在外筒128的流入口149的内壁面右侧相连,因此与外筒128的内壁面在大致切线方向相连。因此,沿着直线配管160a的内壁面右侧运送的尘埃170在距离尘埃分离部134的外径侧的内筒129的外周最远的外筒128内壁面附近回旋,因此离心分离性能提升。另外,根据从图25或者图26所示吸入口15侧(下方)看到的图,直线配管160a相比具有吸入口15的直线配管160b位于前方,因此与上文所述流动相同,尘埃170由惯性力180被运送至直线配管160a的内壁面前侧,因此尘埃170从外筒128所具备的流入口149的上方被运送。由此,能够有效使用流入口149的高度方向,因此能够有效使用尘埃分离部134的高度。尘埃分离部134越高(上下方向越长)则尘埃的离心分离性能越高。因此,通过为本实施方式例那样的弯曲的导入管160,从而能够提供具有在抑制尘埃分离部134高度的同时(在小型化的同时)确保了离心分离性能的集尘装置12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在导入管160设置弯曲部,关系到吸尘器主体1的小型化。例如,在推杆型的形态清扫沙发、床下时,使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进行将吸口体3放入上下狭窄间隙那样的动作。此时,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85297号公报那样导入管160笔直延伸的形状时,由于集尘装置12接触地面,因此不拉长导入管160就不能使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因此,通过使导入管160如本实施方式例那样弯曲能够缩短吸尘器主体1的前后长度,能提供紧凑的电动吸尘器100。作为缩短吸尘器主体1的前后长度的方法,通过减小集尘装置12的直径能够使导入管160不过长地接近地面,但是如果减小集尘装置12的直径,则有可能导致尘埃的分离性能、集尘量的降低,甚至压力损失恶化。通过如本实施方式例那样使导入管160弯曲,从而提高尘埃的分离性能,能够形成集尘量多、而且压力损失低的集尘装置12,并且能够提供小型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即使是导入管160笔直延伸的形状,通过不同于本实施方式例的电动吸尘器100,将集尘装置12配备在吸尘器主体1的前方(管壳部4的后方前方),能够进行上文所述的使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使吸口3进入狭窄间隙那样的动作(参照日本特开2004-24887号公报)。但是,如果将集尘装置12配备在吸尘器主体1的前方,由于集尘装置12的流入口149朝向后方,因此在使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进行清扫,或者在手持型的状态下吸尘器主体1的姿势为集尘装置12的上部(捕尘过滤器130侧)向下进行清扫中,在停止运转时,有可能尘埃残留在导入管160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可考虑在流入口149设置止回阀,但是有止回阀导致压力损失增加、尘埃夹在止回阀等的可能。因此,如本实施方式例那样将集尘装置12设在吸尘器主体1的后方,使导入管160弯曲,从而在各种清扫姿势下尘埃也难以残留在流入口149侧,因此能提供抑制了设置止回阀等所导致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尘埃夹在止回阀等的情况、并且小型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如上文所述,对吸尘器主体1从前方观察时,导入管壳部14为向管壳部4的左侧鼓出的形状(图1等中为管壳部的右侧)。图27中表示图6所示吸尘器主体1的G-G剖视图。如图所示,集尘装置12和吸尘器主体1的中心轴处于大致平行(同一线上),但是导入管160的直线配管160a的轴没有在两轴的同一线上。这样,通过将导入管160从吸尘器主体1(集尘装置12)在左右方向错开而形成左右非对称(asymmetry)的配置,能够使吸尘器主体1难以接触使用者的身体。图29、图30表示对电动吸尘器100从前方看到的图。图29是拉长伸缩管5且不转动手柄2状态的电动吸尘器100。图30是缩短伸缩管5且转动手柄2状态的电动吸尘器100。另外,通过使壳主体50中导入管壳部14为沿着导入管160形状的形状,实现壳主体50的轻量化带来的吸尘器主体1的轻量化。由此与左右对称的吸尘器相比,能够使吸尘器主体1的外观变小。换言之,对吸尘器主体1从前方观察时,壳主体50以导入管壳部14的量向左侧鼓出,壳主体50为左右非对称(asymmetry)的形状。即,电动吸尘器100整体也为左右非对称(asymmetry)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例那样从前方观察将导入管160配置在左侧的情况下,由于吸尘器主体1的左侧的突出量少,所以右撇子使用者使用方便,在将导入管160配置于右侧的情况下,左撇子使用者使用方便。右侧与左侧的切换只要交换外筒128和导入管160和导入管壳部14即可,因此能够提供以少量部件交换实现通用设计的电动吸尘器100。
<垃圾吸引时空气的流动>
使用图28说明以上那样由外筒128、内筒129、捕尘过滤器130、上盖132和底盖133组合成的集尘装置12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状态下空气的流动。图28表示在手持型状态下空气的流动,但是由于在推杆型状态下也相同,所以省略推杆型时的空气流动。
使用者利用设在手柄2的操作按钮11b开始运转后,电动鼓风机17进行驱动,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从导入管160的吸入口15经由导入管出口161,从流入口149流入集尘装置12内(流动200)。此时,由于导入管160的弯曲部,尘埃在被推向导入管160的内壁面左侧的同时,从外筒128的大致切线方向被运送至集尘装置12内。流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成为回旋流,离心力作用于尘埃,尘埃和空气分离(流动201)。也就是,通过尘埃分离部134,尘埃和空气分离。分离后的空气的大部分从设在上部圆筒129a的吸气口129c流入内筒129的内部(流动202)。然后,空气在捕尘过滤器130中通过,经由上盖132的上部开口,通向电动鼓风机17(流动203)。此时,在吸气口129c的网眼部件136通过的微细尘埃被捕尘过滤器130捕集。
另一方面,由离心力分离后的尘埃由于重力和一部分空气流而在外筒128和下部圆筒129b之间通过,被运送至尘埃容纳部135内。此时,由于离心力作用于尘埃,因此在尘埃容纳部135内回旋(流动204)。并且,若继续使用吸尘器,则尘埃逐渐堆积,在尘埃容纳部135已满的状态下,成为扔垃圾的时机。流入尘埃容纳部135内的空气沿着筒体140、伞部139的空间139a形状,从下部圆筒129b的外周附近向上部圆筒129a侧流动(流动205)。为了抑制该空气的流动引起的尘埃向上部圆筒129a侧返回,需要伞部139有深度。在本实施方式例中,由于设有向下部圆筒129b推出尘埃的滑动机构,因此伞部139设有充分的深度。另外,通过设在外筒128的锥形部上端的尘埃返回防止面151,进一步抑制了尘埃向上部圆筒129a侧返回。
尘埃容纳部135中尘埃已满则进行扔垃圾操作,垃圾排出机构为如上所述,即使在吸引的尘埃的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伞部139的滑动机构及外筒128的大致圆锥形状排出尘埃。
根据在以上本实施方式例所示那样既能作为推杆型也能作为手持型使用、具备能够维持吸引力的气旋式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能够提供兼顾小型轻量和吸引力强度的使用方便的电动吸尘器。
Claims (4)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和集尘装置,该吸尘器主体具备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的主体吸气口和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鼓风机,该集尘装置在上述主体吸气口与上述电动鼓风机之间装卸自如,
该集尘装置具有形成外壳的大致圆筒状的外筒和在该外筒内以同心状设置的内筒,
上述电动吸尘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筒的内壁具备在相对于该外筒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尘埃返回防止面。
2.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和集尘装置,该吸尘器主体具备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的主体吸气口和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鼓风机,该集尘装置在上述主体吸气口与上述电动鼓风机之间装卸自如,
该集尘装置具有形成外壳的大致圆筒状的外筒和在该外筒内以同心状设置的内筒,
上述电动吸尘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筒的内壁具备相对于该外筒的中心轴形成于外侧的尘埃返回防止面,
上述外筒为从上述尘埃返回防止面起下方扩大成大致圆锥状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尘埃返回防止面在相对于上述外筒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尘埃返回防止面具备向下方突出的大致圆环状的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13878A JP6488137B2 (ja) | 2015-01-28 | 2015-01-28 | 電気掃除機 |
JP2015-013878 | 2015-01-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22247U true CN205322247U (zh) | 2016-06-22 |
Family
ID=56312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101392.7U Active CN205322247U (zh) | 2015-01-28 | 2015-12-25 | 电动吸尘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88137B2 (zh) |
CN (1) | CN205322247U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8549A (zh) * | 2017-03-31 | 2018-04-20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US10405708B2 (en) | 2015-09-17 | 2019-09-10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Vacuum cleaner |
US10433687B2 (en) | 2015-09-17 | 2019-10-08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Vacuum cleaner |
US10470624B2 (en) | 2015-09-17 | 2019-11-12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Vacuum cleaner |
CN110612052A (zh) * | 2017-05-11 | 2019-12-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
CN111436855A (zh) * | 2019-01-16 | 2020-07-24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 |
CN111938500A (zh) * | 2019-05-17 | 2020-11-17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
CN112006606A (zh) * | 2019-05-30 | 2020-12-01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集尘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92155B2 (en) | 2015-10-28 | 2018-10-09 | Bissell Homecare, Inc. |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
KR102560970B1 (ko) * | 2016-03-31 | 2023-07-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WO2017171500A1 (ko) | 2016-03-31 | 2017-10-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WO2017171495A1 (ko) | 2016-03-31 | 2017-10-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DE112017001802T5 (de) | 2016-03-31 | 2019-01-03 | Lg Electronics Inc. | Reinigungsvorrichtung |
US11166607B2 (en) | 2016-03-31 | 2021-11-09 | Lg Electronics Inc. | Cleaner |
US10646082B2 (en) | 2016-03-31 | 2020-05-12 | Lg Electronics Inc. | Cleaner |
CN114305200B (zh) | 2016-03-31 | 2023-09-1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吸尘器 |
TWI749018B (zh) | 2016-08-25 | 2021-12-11 |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吸塵器 |
KR102323173B1 (ko) * | 2016-08-25 | 2021-11-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JP7138703B2 (ja) * | 2017-05-31 | 2022-09-16 | アウトゥア リトヴィンスキ, | ロックの開錠および施錠のための駆動装置 |
WO2018234722A1 (en) * | 2017-06-19 | 2018-12-27 | Tti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
CN208435500U (zh) * | 2018-03-08 | 2019-01-29 |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集尘盒及扫地机器人 |
KR101985529B1 (ko) * | 2018-05-09 | 2019-06-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JP7105108B2 (ja) * | 2018-05-28 | 2022-07-22 | ツインバード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システム |
KR102081942B1 (ko) | 2018-05-31 | 2020-02-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ES2914525T3 (es) * | 2018-06-22 | 2022-06-13 | Bissell Inc | Aparato de limpieza de superficies y bandeja |
US11304581B2 (en) | 2019-01-08 | 2022-04-19 | Bissell Inc. |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
CN113347911A (zh) | 2019-01-25 | 2021-09-03 | 尚科宁家运营有限公司 | 用于真空清洁器的旋风分离器和具有旋风分离器的真空清洁器 |
CN113303728B (zh) * | 2021-06-21 | 2022-04-01 | 北京顺造科技有限公司 | 基站及表面清洁系统 |
CN113927609B (zh) * | 2021-10-18 | 2022-04-15 | 谢俊 | 一种智能管家机器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67944A1 (en) * | 2005-09-28 | 2007-03-29 | Panasonic Corporation Of North America | Vacuum cleaner with dirt collection vessel having a stepped sidewall |
US7581287B2 (en) * | 2006-06-14 | 2009-09-0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Of North America | Vacuum cleaner with spiral air guide |
AU2009202180B2 (en) * | 2008-06-05 | 2014-10-23 | Bissell Inc. | Cyclonic vacuum cleaner with improved collection chamber |
JP5193932B2 (ja) * | 2009-04-24 | 2013-05-08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JP2011161003A (ja) * | 2010-02-10 | 2011-08-25 | Panasonic Corp | 電気掃除機 |
JP5770029B2 (ja) * | 2011-06-24 | 2015-08-26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気掃除機 |
-
2015
- 2015-01-28 JP JP2015013878A patent/JP64881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2-25 CN CN201521101392.7U patent/CN20532224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05708B2 (en) | 2015-09-17 | 2019-09-10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Vacuum cleaner |
US10433687B2 (en) | 2015-09-17 | 2019-10-08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Vacuum cleaner |
US10470624B2 (en) | 2015-09-17 | 2019-11-12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Vacuum cleaner |
CN108158496B (zh) * | 2017-03-31 | 2024-03-08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08125613A (zh) * | 2017-03-31 | 2018-06-08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08158496A (zh) * | 2017-03-31 | 2018-06-15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08158498A (zh) * | 2017-03-31 | 2018-06-15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07928549A (zh) * | 2017-03-31 | 2018-04-20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08125613B (zh) * | 2017-03-31 | 2024-08-09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08158498B (zh) * | 2017-03-31 | 2024-05-03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07928549B (zh) * | 2017-03-31 | 2024-05-03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10612052A (zh) * | 2017-05-11 | 2019-12-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
CN111436855A (zh) * | 2019-01-16 | 2020-07-24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 |
CN111938500B (zh) * | 2019-05-17 | 2021-12-28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
CN111938500A (zh) * | 2019-05-17 | 2020-11-17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及其集尘装置 |
CN112006606B (zh) * | 2019-05-30 | 2022-03-18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集尘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
CN112006606A (zh) * | 2019-05-30 | 2020-12-01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集尘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88137B2 (ja) | 2019-03-20 |
JP2016137095A (ja) | 2016-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322247U (zh) | 电动吸尘器 | |
CN105816101B (zh) | 电动吸尘器 | |
CN105816104B (zh) | 电动吸尘器 | |
CN209404611U (zh) | 手持式吸尘器、手持式吸尘器组合件、推杆式吸尘器 | |
EP1996060B1 (en) | Vacuum cleaner with a removable cyclone array | |
EP1857032B1 (en) | Vacuum cleaner hav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cyclone units | |
RU2337603C2 (ru) | Компактный робот-пылесос | |
USRE42873E1 (en) | Hand-holdable vacuum cleaners | |
EP2043493B1 (en) | Handheld cleaning appliance | |
US8978199B2 (en) | Vacuum cleaner with debris collector | |
US8163051B2 (en) | Dust collector of vacuum cleaner | |
US20080010957A1 (en) | Dust collecting unit of vacuum cleaner | |
JP2003522573A (ja) | 多重サイクロン真空掃除機 | |
US10362912B2 (en) | Vacuum cleaner | |
AU2003285554A1 (en) | Cyclonic separators for suction cleaners | |
US20060277872A1 (en) | Vacuum cleaner | |
JP2016136982A (ja) | 電気掃除機 | |
TWI809524B (zh) | 吸塵器停靠站 | |
EP2612584A1 (en) | Dust coll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cleaner | |
JP5143093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3031598A (ja) | 集塵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
CN107303164A (zh) | 电吸尘器 | |
KR20220081704A (ko) | 청소기 | |
CN202010122U (zh) | 吸尘器用前置除尘装置 | |
JP5810272B2 (ja) |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