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6104B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6104B
CN105816104B CN201510958820.6A CN201510958820A CN105816104B CN 105816104 B CN105816104 B CN 105816104B CN 201510958820 A CN201510958820 A CN 201510958820A CN 105816104 B CN105816104 B CN 1058161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llector
mentioned
main body
telescoping tube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588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6104A (zh
Inventor
矢吹佑辅
安倍新平
横山大史
橘川拓也
山本亘
矢部启
矢部启一
多田健
多田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816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6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6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61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32Handles
    • A47L9/322Handles for 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不论是作为杆式使用的情况还是作为手提式使用的情况都重心平衡良好而易于操作。具备吸尘器主体(1),其具备:具有电动鼓风机的主体部(10)、伸缩自如地安装于主体部(10)的伸缩管(20)、以及以能够朝向伸缩管(20)的伸缩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伸缩管(20)的顶端部的旋转手柄(30)。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作为杆式及手提式使用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通常,能够杆式或手提式两用的电动吸尘器构成为具有电动鼓风机,将从吸口吸入的含尘空气导入吸尘器主体,并通过该吸尘器主体内的集尘装置除尘,将经除尘而净化的空气排出到吸尘器主体外。
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吸尘器,通过在作为手提式使用的吸尘器主体的吸入口上安装延长管,并且在其顶端安装吸口而能够作为杆式使用。
非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吸尘器,将在顶端设置手柄部的伸缩管内置于吸尘器主体,通过使伸缩管伸缩而既可以作为手提式也可以作为杆式进行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22237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株式会社多利科(Dretec)VC-100旋风式除尘器“清洁风暴”[2015年1月6日检索]互联网
(URL:http://www.dretec.co.jp/products/other/VC-100.html)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作为杆式使用的情况下,吸尘器主体的重心集中于手而存在对手造成较大负担的问题。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作为手提式使用的情况下,吸尘器主体的重心相对于把持手的位置位于前方而存在对手造成较大负担的问题。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以往问题的方案,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无论是作为杆式使用的情况还是作为手提式使用的情况都能够保持重心平衡而易于操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而该吸尘器主体具有:具备电动鼓风机的主体部;伸缩自如地安装于上述主体部的伸缩管;以及以能够向上述伸缩管的伸缩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伸缩管的顶端部的旋转手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不论在作为杆式使用的情况还是作为手提式使用的情况都能够保持重心平衡而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电动吸尘器作为杆式使用时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电动吸尘器作为手提式使用时的整体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吸尘器主体的中央剖视图。
图4是图1的A方向的向视图。
图5表示图2的C-C剖视图,是伸缩管的锁定状态。
图6表示图2的C-C剖视图,是伸缩管的解锁状态。
图7是表示旋转手柄的旋转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1的B-B剖面的旋转手柄的锁定状态。
图9是图1的B-B剖面的旋转手柄的解锁状态。
图10(a)是杆状态下的旋转手柄内的导线的状态,(b)是手提状态下的旋转手柄内的导线的状态。
图11是旋转手柄的夹紧状态。
图12是旋转手柄的夹紧解除状态。
图13是表示将电动吸尘器作为手提式使用时的整体的右侧视图。
图14是集尘箱的外观主视图。
图15是集尘箱的分解图。
图16是图14的D-D剖视图。
图17是内筒的主视图。
图18是内筒的分解图。
图19是图17的E-E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外筒底盖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外筒底盖打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图21的F-F剖视图。
图23是图21的G-G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尘屑回返防止面的其它方式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尘屑回返防止面的另一其它方式的剖视图。
图26是图16的H-H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倾倒垃圾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集尘箱与导入管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管壳部内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30是图29的I-I剖视图。
图31是表示集尘箱与导入管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32是表示集尘箱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33是表示集尘箱与吸尘器主体的气密构造的剖视图。
图34是充电座的外观立体图。
图35是表示充电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充电座的充电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37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主体端子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充电端子与主体端子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39是将电动吸尘器以手提状态安装于充电座时的立体图。
图40是将电动吸尘器以杆状态安装于充电座时的立体图。
图41是表示吸口体的剖视图。
图42是使电动吸尘器以手提状态自立时的侧视图。
图43是表示被褥吸口的侧视图。
图44是表示被褥吸口的仰视图。
图45是表示使接头横置时的被褥吸口的剖视图。
图46是表示使接头立起时的被褥吸口的剖视图。
图47是表示安装了被褥吸口的手提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48是表示安装了被褥吸口的杆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49是表示旋转刷的收纳状态的立体图。
图50是表示旋转刷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51是表示旋转刷使用时的手提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52是表示安装了吸口体的杆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53是表示安装了其它吸口体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其中:
1—吸尘器主体;2—集尘箱;3—吸口体;6—被褥吸口;6a—吸口主体;6b—旋转体;6c—接头;6j—开口;6m—下表面(吸口主体的下表面的前部);6n—下表面(吸口主体的下表面的后部);6p—转动轴;10—主体部;12d—主体端子;20—伸缩管;21a—顶端部;25—手柄夹(夹紧单元);30—旋转手柄;30s、30t—把手部;32—开口部;40—电动鼓风机;50—主体基板(控制基板);60—蓄电池(蓄电装置);70—充电座;71—基座部;71a—载置面;72—桩部;73—充电座端子部;73a—端子座;73c—充电端子;75—压重块;100—电动吸尘器;Ga—重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对于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在作为杆式及手提式使用的情况下,以图1所示的前后上下左右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并且,在将电动吸尘器收纳于充电座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以图34所示的前后上下左右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将电动吸尘器作为杆式使用时的整体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00构成为具备吸尘器主体1及集尘箱2(集尘装置)。并且,在图1中示出了在电动吸尘器100安装吸口体3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适当地切换使用间隙吸嘴4(参照图2)、应用吸口体5(参照图53)、被褥吸口6(参照图47)、旋转刷80(参照图50)。
吸尘器主体1构成为具备主体部10、伸缩管20及旋转手柄30。集尘箱2及吸口体3在吸尘器主体1上装拆自如地安装。吸口体3为电动刷式。
主体部10具备电机壳部11、蓄电池盒部12及管壳部13。并且,在主体部10上能够装拆自如地安装集尘箱2,并且具备将从吸口体3吸入的包含尘屑的空气送入集尘箱2的导入路14。
在电机壳部11中内包电动鼓风机40(参照图3),在蓄电池盒部12中内包蓄电池60(参照图3),在管壳部13中内包伸缩管20。
在吸尘器主体1的前端设有吸口体装拆按钮16。通过按压该吸口体装拆按钮16而能够取下吸口体3。
伸缩管20在设于吸尘器主体1的管壳部13内被伸缩自如地支撑。并且,伸缩管20从主体部10的后表面向后方引出。通过按压设置在主体部10侧面的推压式按钮24e,能够使伸缩管20在前后方向上伸缩。并且,具备在使用者使用吸尘器主体1时防止伸缩管20收缩的锁定机构。并且,对于伸缩管20的伸缩机构及锁定机构将在后面详述。
旋转手柄30是使用者以手握持的部分,并被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伸缩管20的顶端部。另外,对于旋转手柄30的旋转机构部33将在后面详述。并且,旋转手柄30形成为侧视呈大致椭圆形状且为环状。并且,旋转手柄30具有:在作为杆式使用时供使用者以手握持的部分即把手部30s;以及在作为手提式使用时供使用者以手握持的部分即把手部30t。
并且,旋转手柄30具备操作按钮31a、31b(参照图3)。操作按钮31a在作为杆式使用时被操作而设于把手部30s的外表面(图1的上表面)。操作按钮31b(参照图3)在作为手提式使用时被操作而设于把手部30t的外表面(图2的上表面)。
操作按钮31a在杆状态下使用,由“强”、“标准”、“关”3个按钮构成。操作按钮31b在手提状态下使用,以一个按钮构成为循环地执行“强”、“标准”、“关”。这样,以一个按钮构成操作按钮31b,从而能够降低在以杆状态使用时错按操作按钮31b的可能性。
图2是表示将电动吸尘器作为手提式使用时的整体的左侧视图。另外,图2示出了取代吸口体3(参照图1)装设间隙吸嘴4的状态。并且,也可以不装设吸口体3或间隙吸嘴4来使用。
如图2所示,伸缩管20能够使该伸缩管20的大致整体收纳于主体部10内。
管壳部13在前后方向上延设,伸缩管20从管壳部13的后端部向前方插入,在管壳部13的前端部连接间隙吸嘴4。
电机壳部11从管壳部13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起位于后方且位于管壳部13的下侧。并且,在电机壳部11的前方设有集尘箱2。
蓄电池盒部12从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起位于后方且位于电机壳部11的下侧。
旋转手柄30构成为能够在伸缩管20的伸缩方向(前后方向)上转动自如。并且,旋转手柄30在图2的侧面视图中呈具有细长形状的开口部32的大致操场跑道形状。该开口部32在将伸缩管20收纳于管壳部13且使旋转手柄30重叠于伸缩管20的上侧地进行折叠时,开口部32的长度方向与伸缩管20的轴向(伸缩方向)平行。
并且,在把手部30s、30t的开口部32侧的面上形成有手指固定凹部32a、32b。由此,在将吸尘器主体1作为手提式由使用者把持把手部30t的情况下,能够在手指固定凹部32a钩挂手指进行使用。并且,在将吸尘器主体1作为杆式(参照图1)由使用者把持把手部30s的情况下,能够在手指固定凹部32b钩挂手指进行使用。由此,能够牢固地握住旋转手柄30。并且,在把手部30s、30t内以能够前后改变位置的方式,在前后两处形成有手指固定凹部32a、32b。并且,旋转手柄30的表面可以由使用者易于用手握持的热塑性树脂等柔软的原料构成。
旋转手柄30在细长地形成的开口部32的周围具有把手部30s、30t,在伸缩管20收纳于主体部10的管壳部13且旋转手柄30转动到伸缩管20侧的状态下,开口部32位于电动鼓风机40的大致上方。并且,在伸缩管20收纳于主体部10的管壳部13且旋转手柄30转动到伸缩管20侧的状态下,开口部32位于蓄电池(蓄电装置)60(参照图3)的大致上方。
图3是图2所示的吸尘器主体的中央剖视图。另外,图3图示了吸尘器主体1上未装设吸口体3及间隙吸嘴4的状态。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0的电机壳部11内收容有电动鼓风机40。并且,在电机壳部11内设有固定壳11a,用以固定电动鼓风机40。在固定壳11a内,在电动鼓风机40的后方,固定有控制吸尘器主体1的主体基板50(控制基板)。以覆盖该固定壳11a的方式构成了电机壳部11。
电动鼓风机40配置为旋转驱动轴40a在伸缩管20的下方与伸缩管20平行。并且,从电动鼓风机40排出的空气,流向配置在电动鼓风机40后方的主体基板50,能够使主体基板50冷却。
主体基板50上下分割地配置,在对置面上实装有零件。从电动鼓风机40排出的空气大部分以使各主体基板50的对置配置的零件(发热零件)冷却的方式流动。
并且,电动鼓风机40构成为:在将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手提式使用的情况下,旋转手柄30的开口部32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S1,大致等于电动鼓风机4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与主体基板5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加的长度。由此,在将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手提式使用时,电动鼓风机40及主体基板50位于使用者握持的把手部30t的下方,因此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Ga(参照图2)靠近把手部30t,能够实现即便以手提式的方式也易于握持的电动吸尘器100。
在主体部10的蓄电池盒部12中收容蓄电池60,蓄电池60配置为在电动鼓风机40的下方邻接。该蓄电池60由锂离子电池或镍氢电池等可充电电池构成。并且,蓄电池60构成为:在将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手提式使用的情况下,旋转手柄30的开口部32的长度方向的范围S1,大致等于蓄电池6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这里,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60是使用多个单电池组装的电池组。另外,也可以根据使用条件等使用单电池。由此,在将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手提式使用时,蓄电池60位于使用者握持的把手部30t的下方,因此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Ga靠近把手部30t,能够实现即便以手提式的方式也易于握持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蓄电池60不限于如前所述在电动鼓风机40下方配置的结构,只要是位于开口部32下方而大致等于长度方向的长度S1的结构,则既可以围绕电动鼓风机40配置,也可以是将在电动鼓风机40下方配置的结构与围绕电动鼓风机40的结构组合进行配置。并且,主体基板50根据蓄电池60的配置,也可以设置在固定壳11a的上表面、侧面或下表面。
集尘箱2为旋风方式,在电机壳部11前方配置而呈大致圆柱形状。并且,集尘箱2的前端与形成在管壳部13的集尘箱固定突起13a嵌合,集尘箱2的后端通过滑动自如地构成的锁定按钮119与蓄电池盒部12卡合而锁定。
伸缩管20具备:铝合金等重量轻的金属管21;从该金属管21的顶端部21a(图3中的后端)插入的树脂管22;以及从金属管21的基端(图3中的前端)插入的树脂管23。
金属管21形成为与管壳部1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并且,在金属管21上沿轴向(伸缩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销座孔21b、21b、21b、21b。
树脂管22介由螺丝22a固定于金属管21。并且,在树脂管22的与销座孔21b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放出孔22b。
树脂管23内插入有形成为螺旋状的卷线(curl cord)23a。并且,在树脂管23的与销座孔21b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23b。卷线23a的前端与设置在管壳部13前端的端子(未图示)电连接,后端通过公知方法与主体基板50及蓄电池60电连接。
在主体部10上的电机壳部11与管壳部13的交界处设有使伸缩管20的长度阶段地固定的管锁定机构24。并且,在主体部10的管壳部13的上表面设有手柄夹25(夹紧单元),其在将电动吸尘器100作为手提式使用时将旋转手柄30的前端夹紧。操作按钮31b在作为手提式使用时朝上而易于通断电源。
并且,在主体部10的主体基板50的后方具备主体LED51。主体LED51能够点亮红绿两个颜色,显示吸尘器主体1的运转状态或蓄电池60的充电状态。并且,主体LED51的颜色数可以是一个颜色或两个颜色以上,也可以通过与点亮或闪光的组合,显示蓄电池60的充电完成状态或吸尘器主体1的运转故障状态,或者还可以作为美观装饰而点亮或闪光。
图4是图1的A方向的向视图。图4示出了伸缩管20最大伸展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金属管21上沿轴向(伸缩方向、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销座孔21b。该销座孔21b相对于金属管21向下开口,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时水等液体浸入金属管21内或者灰尘等侵入金属管21内。
图5表示图2的C-C剖视图,是伸缩管的锁定状态,图6表示图2的C-C剖视图,是伸缩管的解锁状态。另外,管锁定机构24呈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参照右侧的管锁定机构24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管锁定机构24构成为具备:基部24a;在该基部24a上沿上下方向动作的可动部24b;对可动部24b向上方施力的锁定弹簧24c、24c;与可动部24b一体动作的固定用销24d;以及将可动部24b向下方按压的推压式按钮24e。
基部24a固定于电机壳部11上部而夹持销24d在左右形成有支撑锁定弹簧24c下端的凸部24a1。
可动部24b的供锁定弹簧24c的上端插入的凹部24b1形成在与上述凸部24a1对置的位置。并且,在可动部24b的与推压式按钮24e对置的位置形成有锥部24b2。
锁定弹簧24c介入装设在凸部24a1与凹部24b1之间而始终对可动部24b向上方施力。
销24d的下端部被可动部24b保持,并能够与可动部24b一体动作。并且,销24d能够在形成于管壳部13的销保持孔13b内滑动并被引导。并且,销24d构成在管壳部13的内部,因此外观上看不到而能够获得高度设计感。
推压式按钮24e从管壳部13的侧面突出。并且,在推压式按钮24e的内面形成有与可动部24b的锥部24b2滑动的锥部24e1。
在这样构成的管锁定机构24中,如图5所示,在没有操作推压式按钮24e的情况下,利用锁定弹簧24c的弹性回复力将可动部24b向上方推压,从而使销24d上升并插入到伸缩管20的销座孔21b。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者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伸缩管20的长度发生变化。
并且,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例如将左侧(图示右侧)的推压式按钮24e压向右方(图示左侧)时,则推压式按钮24e的锥部24e1沿可动部24b的锥部24b2滑动。此时,利用推压式按钮24e的挤压力,可动部24b被按压而克服锁定弹簧24c的作用力,从而如图6所示,销24d从销座孔21b脱出。由此,能够使伸缩管20伸缩。
并且,当销24d从销座孔21b脱出后,销24d被锁定弹簧24c施力,因此伸缩管20移动,销24d的位置与销座孔21b一致时,销24d插入销座孔21b,伸缩管20被锁定。
并且,通过将推压式按钮24e设于管壳部13的左右两侧,无论使用者惯用右手还是惯用左手,都容易操作推压式按钮24e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伸缩管20的伸缩动作。并且,将推压式按钮24e设于左右两侧并通过按压两侧的推压式按钮24e,避免了悬臂而能够使销24d径直落下。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9对旋转手柄30的旋转机构部33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旋转手柄的旋转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1的B-B剖面的旋转手柄的锁定状态,图9是图1的B-B剖面的旋转手柄的解锁状态。另外,在图8及图9中表示的不是在旋转手柄30的转动轴的中心而是在图7所示的锁定销36b的位置切断时的状态。
如图7所示,旋转手柄30构成为包括手柄主体部34a、手柄罩34b、右手柄接口35a、左手柄接口35b、锁定板36a、锁定销36b、锁定弹簧36c、手柄螺丝37a、手柄螺母37b、锁定按钮38a、锁定弹簧38b、接口罩38c等。
手柄主体部34a具有在右手柄接口35a被转动自如地支撑的转动轴部34e。在该转动轴部34e的径向中心,形成有供手柄螺丝37a插通的手柄螺丝插通孔34d。
手柄罩34b具有在左手柄接口35b被转动自如地支撑的转动轴部34e。在该转动轴部34e的径向中心,形成有供手柄螺丝37a插通的手柄螺丝插通孔34f。并且,在转动轴部34e的与锁定销36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锁定孔34g。
右手柄接口35a具有:将手柄主体部34a支撑为自由转动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手柄固定部35c;以及外嵌于伸缩管20的圆筒形状的管固定部35d。
手柄固定部35c呈手柄罩34b侧(图示左侧)开放的有底圆筒形状,在径向中心部形成有供手柄螺丝37a插通的手柄螺丝插通部35e。并且,在手柄固定部35c的手柄螺丝插通部35e周围的多个部位形成有螺纹凸台35f。并且,在手柄固定部35c形成有支撑锁定弹簧36c的一端的弹簧支撑部35g。
左手柄接口35b固定于右手柄接口35a,并且在与锁定销36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35i。并且,在左手柄接口35b的径向中心上形成有供手柄螺丝37a插通的手柄螺丝插通孔35j。并且,在左手柄接口35b的与螺纹凸台35f对置的位置形成有螺丝插通孔35k。
锁定板36a由圆形金属板构成而在径向中心部形成有孔36d。并且,在锁定板36a的孔36d的外周侧形成有使锁定销36b进退自如的锁定孔36e。并且,形成有用于进行锁定板36a的正反朝向定位及旋转动作限制的切口36f、36f。
锁定销36b在转动轴部34e上沿左右方向(旋转手柄30的转动轴向)动作自如地被支撑。并且,锁定销36b被锁定弹簧36c向锁定板36a的锁定孔36e侧施力。
手柄螺丝37a顺次插通手柄主体部34a的手柄螺丝插通孔34d、右手柄接口35a的手柄螺丝插通部35e、左手柄接口35b的手柄螺丝插通孔35j、孔36d及手柄螺丝插通孔34f之后与手柄螺母37b螺合。
锁定按钮38a在手柄罩34b的旋转轴部34e上被按压自如地支撑。在锁定按钮38a内侧的与锁定孔34g对置的位置形成有解锁销38d(参照图8)。
锁定弹簧38b介入装设在转动轴部34e与锁定按钮38a之间,向挤压锁定按钮38a的方向(图示左方向)施力。
接口罩38c以覆盖手柄螺丝37a外侧的方式安装于转动轴部34c的外表面。
如图8所示,在旋转手柄30锁定的状态下,锁定销36b被锁定弹簧36c向锁定板36a侧施力而插入到锁定孔36e。由此,能够防止在使用者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旋转手柄30转动。
并且,在图8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按压锁定按钮38a时,形成在锁定按钮38a内侧的解锁销38d使锁定销36b边承受锁定弹簧36c作用力边被按下。此时,如图9所示,锁定销36b被按压至从锁定孔36e脱出的位置。由此,成为图9所示的解锁状态,并成为转动轴部34c、34e、锁定板36a及锁定按钮38a相对于右手柄接口35a及左手柄接口35b能够转动的状态。通过这样按压锁定按钮38a,能够使旋转手柄30转动,而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切换杆式和手提式。
图10(a)是杆状态下的旋转手柄内的导线的状态,图10(b)是手提状态下的旋转手柄内的导线的状态。
如图10(a)所示,在旋转手柄30内设有导线39,其用于将操作按钮31a、31b与主体基板50(参照图3)连接。该导线39在一端与操作按钮31b连接后,与操作按钮31a连接,并在旋转机构部33的转动轴(手柄螺丝37a)周围卷绕一周后通过伸缩管20内,与主体基板50(参照图3)连接。
在图10(a)所示的杆状态下,位于旋转机构部33的转动轴周围的导线39位于外周侧。另一方面,在旋转手柄30折叠而如图10(b)所示的手提状态下,位于旋转机构部33的转动轴周围的导线39位于内周侧。通过这样将导线39卷绕于转动轴,能够避免弯曲部位相对于导线39集中于一个部位,并能够防止因导线39跟随旋转手柄30移动而导致导线39断线。
接下来,参照图11及图12对旋转手柄30的手柄夹25(夹紧机构)进行说明。图11是旋转手柄的夹紧状态,图12是旋转手柄的夹紧解除状态。
如图11所示,手柄夹25构成为具备:夹紧旋转手柄30的夹紧部件25a;将该夹紧部件25a滑动自如地支撑于管壳部13(主体部10)的安装部25b;对夹紧部件25a向夹紧旋转手柄30的方向(后方)施力的夹紧弹簧25c;以及设于旋转手柄30的钩挂部30a。
夹紧部件25a沿前后方向(伸缩方向)形成,在前端形成钩挂手指的挂指部25a1,在后端形成与旋转手柄30卡定的卡定部25a2。
安装部25b介由螺丝25d与在管壳部13的上表面形成的凸台13d螺合而固定。
夹紧弹簧25c对夹紧部件25a向后方(夹紧旋转手柄30的方向)施力,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并且,夹紧弹簧25c配设在立设于管壳部13上表面的壁部13e和夹紧部件25a之间。
钩挂部30a在形成于旋转手柄30的孔内构成。由此,防止使用者的手触碰钩挂部30a或衣物等与钩挂部30a发生钩挂。
在这样构成的手柄夹25中,如图11所示,在未操作夹紧部件25a的状态下,夹紧部件25a被夹紧弹簧25c的弹性回复力向后方挤压。由此,通过使卡定部25a2卡定在钩挂部30a上,而使旋转手柄30在折叠状态下被夹紧(锁定)。
并且,如图12所示,通过将手指钩挂于挂指部25a1,并在受到夹紧弹簧25c作用力的同时使夹紧部件25a向前方滑动,从而使卡定部25a2与旋转手柄30的钩挂部30a的卡定状态解除。由此,旋转手柄30的夹紧被解除,能够使旋转手柄30向上方转动,而将电动吸尘器100从手提式切换为杆式。
并且,在将电动吸尘器100以杆式使用的情况下,夹紧部件25a是图11所示的状态。如果从该状态起使旋转手柄30向折叠方向转动,则形成于旋转手柄30外表面的锥部30b与形成于卡定部25a2的锥部25a3抵接。并且,通过按压旋转手柄30而利用该按压力,在受到夹紧弹簧25c作用力的同时使夹紧部件25a向前方滑动。并且,当旋转手柄30的钩挂部30a越过卡定部25a2时,利用夹紧弹簧25c的弹性回复力将卡定部25a2卡定于钩挂部30a,则旋转手柄30被夹紧(固定)于主体部10。
如此,用手柄夹25将旋转手柄30固定于主体部10,由此能够防止旋转手柄30的松懈晃动。并且,能够通过使夹紧部件25a向前方滑动而解除锁定,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中发生旋转手柄30的锁定解除。
图13是表示将电动吸尘器作为手提式使用时的整体的右侧视图。
在主体部10(电机壳部11)的右侧面设有排气口10a,在该排气口10a内侧设有排气过滤器(未图示)。并且,虽然在图13中是以仅在左右方向一侧设置排气口10a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然而也可以是在主体部10(电机壳部11)的左右两侧设置。
排气口10a形成为相对于电机壳部1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格子状,并且形成在呈圆形突出的面的下部。由此,格子状的各开口向下形成,因此具有在使用者握持把手部30t而作为手提式使用时,电动鼓风机40的排气不会直接接触使用者的效果。并且,在作为手提式使用的情况下,有时会将吸尘器主体1暂时置于地面等处,但是即使在误将水等液体从主体部10上方溅洒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液体侵入主体部10内部,防止电动鼓风机40或蓄电池60的故障。并且,由于是设想使用者惯用右手,因此通过将排气口10a设于吸尘器主体1的右侧,能够防止排气直接接触使用者。并且,也可以在左侧设置排气口以适应使用者惯用左手的情况,由于不是单侧而是在左右两侧设置而使排气的风量分散,因此也可以抑制排气直接接触使用者。
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33对集尘箱2的结构及作用进行说明。图14是集尘箱的外观主视图。并且,图14是从管壳部13(参照图2)侧观察的状态。并且,在以下的图14至图33的说明中,将图示前后方向称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集尘箱2具有将从吸口体3(参照图1)或间隙吸嘴4(参照图2)吸入的包含尘屑的空气分离为尘屑和空气并收集尘屑的功能。
并且,集尘箱2具有与导入管14(参照图1)相连的流入口149。流入该流入口149的包含尘屑的空气在集尘箱2内被分离为尘屑和空气,之后从集尘箱2的上部排出。
图15是集尘箱的分解图。
如图15所示,集尘箱2构成为具备外筒128、内筒129、捕尘过滤器130、收纳捕尘过滤器130的过滤器盒131、上盖132及底盖133。
外筒128是上下形成有开口部的筒体,外筒128下部的开口部通过底盖133而开闭。
内筒129在该内筒129的上部具备过滤器盒131,是与过滤器盒131一体化的构造。并且,与内筒129一体化的过滤器盒131从外筒128上部的开口部插入。
在过滤器盒131中收纳捕尘过滤器130,通过将上盖132安装于外筒128的上部,从而获得如图14所示的一体化的集尘箱2。此时,内筒129与外筒128以大致同心圆状地装设。
图16是图14的D-D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在外筒128装设内筒129后,在外筒128与内筒129之间形成用于尘屑的分离、捕集的空间。在由外筒128和内筒129形成的空间中,后部(图示上部)成为尘屑分离部134(参照图16),前部(图示下部)成为尘屑收容部135(参照图16)。尘屑分离部134是将尘屑与搬运尘屑的空气分离的空间,而尘屑收容部135是捕集收容尘屑的空间。
上盖132是上下开口的大致筒体,以覆盖后述的在外筒128上部设置的过滤器盒座部128a的方式,形成为比过滤器盒座部128a的外径大一圈。
在集尘箱2中形成能够通过从盖在过滤器盒座部128a上的状态使上盖132旋转来固定上盖132和过滤器盒座部128a的构造。在过滤器盒座部128a上以仅能够在规定的位置盖住上盖132的方式,在上盖132的内面形成有切口部(未图示),并在过滤器盒座部128a形成有突起部(未图示)。在使切口部与突起部对合的状态下将上盖132压接于外筒128侧并使上盖132旋转,则突起部进入切口部的空间而能够将上盖132固定于外筒128。并且,在上盖132具备锁定按钮119来进行与吸尘器主体1的固定。
捕尘过滤器130由框体和在框体内折成褶皱状的过滤器部件147构成。过滤器部件147的波形方向优选为纵向(重力作用方向)(参照图15)。这是因为容易使过滤器部件147上附着的细尘落下。并且,通过将过滤器部件147折为褶皱状,能够增大过滤器面积并降低过滤器部件147引起的压力损失。
过滤器部件147是例如高密度的HEPA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Filter: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器是一种气体过滤器,其性能为在额定风量下对粒径为0.3μm的颗粒具有99.97%以上的颗粒捕集率且初始压力损失在245Pa以下。
并且,优选捕尘过滤器130能够由使用者水洗。并且,也可以在捕尘过滤器130前部设置海绵过滤器(未图示)等其它过滤器。优选海绵过滤器使捕尘过滤器130的框体向前侧延长并能够嵌入框体。并且,优选海绵过滤器能够由使用者水洗。由此,捕尘过滤器130不易直接被尘屑直接污染且易于收拾清理。
并且,捕尘过滤器130收纳在设于内筒129上部的过滤器盒131内。因此,捕尘过滤器130位于上述上盖132和过滤器盒131之间。通过内筒129的筛网部件136的空气会全部通过捕尘过滤器130,因此需要在上盖132与过滤器盒131之间压接捕尘过滤器130。因此,在捕尘过滤器130上将用于保持上盖132与过滤器盒131的气密的垫圈148设于外周。
垫圈148由橡胶部件等成形在设于捕尘过滤器130外周的凸沿部130a的上下表面。在过滤器盒131装设捕尘过滤器130时,垫圈148的下表面侧与过滤器盒131上部的凸缘部131a相接。在上盖132上部设有气密面132a,如前所述将上盖132从捕尘过滤器130上方盖上后,垫圈148的上表面侧与气密面132a相接,通过固定上盖132的操作,而在上盖132与过滤器盒131之间压接捕尘过滤器130。此时,能够如前所述进行压接而在设于过滤器盒131下部的垫圈137与外筒128之间也保持气密。
另外,在捕尘过滤器130的上表面也具有用于气密保持的垫圈130b。该垫圈130b设置为比上盖132的顶面更向上方突出。在将集尘箱2装设于吸尘器主体1时,利用该垫圈130b保持吸尘器主体1与集尘箱2的气密。
利用图17、图18及图19对内筒129进行说明。图17是内筒的主视图,图18是内筒的分解图,图19是图17的E-E剖视图。
如图17所示,内筒129构成为在上部具备设有吸气部129c的上部圆筒129a,并在下部具备直径比上部圆筒129a大的下部圆筒129b。
在上部圆筒129a的侧面(周面)具备吸气部129c,其由格子状的框体(支架)形成。并且,虽然在上述集尘箱2中采用了上下方向的框体(支架),但是也可以是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具有框体(支架)的格子状。
吸气部129c在外周面架设有筛网部件136。该筛网部件136通过被覆或插入成型等保持于框体(支架)。并且,通过在吸气部129c设置筛网部件136,上部圆筒129a具备过滤器功能,抑制了微细尘屑向内筒129内部的流入。并且,筛网部件136可以是聚酯,也可以是金属(例如不锈钢)。
并且,吸气部129c也可以不是框体(支架)而是设置多个小直径的贯通孔(能够用模具成型的程度的孔)。具有这种贯通孔与在框体(支架)上架设筛网部件136的情况不同,其优点是强度高,能够有效应避免筛网部件136的破损且无需二次成形。
在上部圆筒129a的上侧一体形成有过滤器盒131。该过滤器盒131呈大致圆筒状,与上部圆筒129a构成为同心圆状。并且,过滤器盒131的上部开口,且下部在大致中心部具有与上部圆筒129a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部131b。另外,虽然使上部圆筒129a与过滤器盒131一体构成,但是也可以形成能够装拆的构造。
并且,在过滤器盒131的下部设有垫圈137。该垫圈137在将过滤器盒131收纳于后述的外筒128的过滤器盒座部128a时,使外筒128与过滤器盒131以保持气密的状态相接。
设于过滤器盒131的垫圈137采用将环状的橡胶部件装设于过滤器盒131下部的凹陷部的构造(能够取下的构造)。但是,考虑到在清洗集尘箱2时取下垫圈137的情况,为了避免忘记装设垫圈137而也可以使过滤器盒131与垫圈137一体成型(二次成形)。
如图18所示,内筒129的下部圆筒129b与上部圆筒129a(参照图7)构成为同心圆状,呈大致圆筒状而上表面封闭。换言之,下部圆筒129b是底面开口而具有空间138(参照图19)的形状。
并且,内筒129构成为具备:以内包于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参照图19)的方式偏离下部圆筒129b的形状而成的伞部139;以及从在该伞部139内形成的空间139a的上表面向下方从空间139a内突出而呈凸状形成的筒体140。
筒体140与伞部139构成为同心圆状且底面140a封闭而呈大致半球状。并且,筒体140是朝向底面140a而前端变细的圆锥形状。通过使筒体140形成前端变细的圆锥形状,与后述的外筒128下部的前端变粗的锥部配合而成为向下扩展的容器形状,因此在倾倒垃圾时垃圾容易落下。另外,为了扩大集尘容积也可以减小筒体140的直径。
如前所述,将伞部139内包于下部圆筒129b,并设置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滑动机构,从而在倾倒垃圾时容易排出尘屑。伞部139在吸引时等倾倒垃圾时以外的情况下收纳于下部圆筒129b内,在倾倒垃圾时则通过向下方滑动而能够将集尘箱2内的尘屑推出。
滑动机构构成为在伞部139内的大致中央具备:有底圆筒状的弹簧盒141、活塞部142、挡块143、螺丝144、弹簧145。
如图19所示,弹簧盒141是具备弹簧座141a及弹簧轴141b且弹簧盒141的外周被上述筒体140覆盖的构造。
活塞部142构成为在弹簧盒141中呈嵌套状。形成以能够在弹簧轴141b上固定挡块143的方式利用螺丝144紧固的构造。从上方将弹簧145插入弹簧盒141,在装设与下部圆筒129b成为一体的嵌套状的活塞部142之后,利用螺丝144等将挡块143紧固于弹簧轴141b。
采用这种构造来构成伞部139的滑动机构。挡块143滑动到设于下部圆筒129b上表面的挡块座部129d为止。因此,如前所述滑动距离小于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的高度,挡块143的高度与滑动距离大致相等。
在上述集尘箱2中以单体零件形成有弹簧盒141而伞部139能够取下。伞部139与弹簧盒141的固定利用设于两者的锁定机构(未图示)进行,通过使伞部139旋转来进行装拆。并且,在弹簧盒141的侧面设有切口部141c,设置于活塞部142的突出部(未图示)与切口部141c嵌合,实现伞部139装拆时的止转。通过设置这种伞部139的装拆构造,即使在下部圆筒129b内有尘屑进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取下伞部139而除去尘屑。并且,在对内筒129进行清洗时,也能够通过分解容易地除去水分而容易收拾清理。另外,虽然使伞部139和弹簧盒141为单体零件,但是也可以使伞部139和弹簧盒141一体成形。此时,通过使筒体140为单体零件而能够利用模具成形。
参照图20至图26对外筒128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外筒的底盖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21是表示外筒的底盖打开状态的侧视图,图22是图21的F—F剖视图,图23是图21的G-G剖视图,图24是尘屑回返防止面的其它方式的剖视图,图25是表示尘屑回返防止面的另一其它方式的剖视图,图26是图16的H-H剖视图,图27是表示倾倒垃圾时的动作的剖视图。
如图20及图21所示,外筒128是上下开口的大致筒体,上部以内包过滤器盒131(参照图15)的方式设有外径比过滤器盒131大一圈的过滤器盒座部128a。
在过滤器盒座部128a形成有向外表面侧和内面侧突出的凸缘部128b。凸缘部128b的外表面侧连接上述上盖132(参照图15)的底面,凸缘部128b的外径与上盖132的外径大致相等。
并且,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在过滤器盒座部128a的一处部位设置切口部而切成避开设置在过滤器盒131外周的突起部的大小。因此,通过使该切口部与过滤器盒131的突起部的位置对合来进行内筒129向外筒128插入的定位。
并且,过滤器盒座部128a的高度比上述的内筒129的滑动距离大。这是因为:在后述的底盖133关闭的状态下装设内筒129时(伞部139(参照图17)突出的状态),过滤器盒131是收纳于过滤器盒座部128a内的高度,而过滤器盒131超过该高度则内筒129不稳定而难以装设。
凸缘部128b的内径比设置在过滤器盒131(参照图15)下部的垫圈137(参照图15)的外径小,在对过滤器盒131(参照图15)进行固定时,在凸缘部128b的上部压接垫圈137保持气密。
在过滤器盒座部128a的对面侧(外筒128下部)的开口能够开闭地设有底盖133。另外,对于底盖133形状的详情将在后面叙述。
在外筒128的侧面设有流入口149及盖锁定机构150。如图23所示,流入口149设置在与横轴中心线(II)平行的面(III)上,流入口外壁面149a比外筒128的外壁面靠近外侧,构成为与外筒128以切线S2相连。并且,流入口149的开口为大致四角形状。因此,流入口外壁面149a与纵轴中心线(IV)不并行。换言之,流入口149比外筒128的外径向外侧突出。这是为了与外筒128在同心轴上设置的内筒129和流入口149从流入口149的面观察时不会重叠。
另外,在采用从流入口149的正面(开口侧的面)面对内筒129的结构的情况下,流入的包含尘屑的空气与内筒129发生碰撞,尘屑的分离性能会降低。并且,内筒129的侧面采用如前所述架设筛网部件136(参照图15)的过滤器构造,因此会发生筛网部件136上粘附尘屑等问题而也有可能导致吸引力降低。
为此,如上述那样配置流入口149,则对于压力损失和噪音的减小都是有效的。另外,如果将与上述集尘箱2相同开口面积的流入口149收纳在外筒128的外径内,则由于从流入口149面对内筒129而会发生上述问题。因此,需要使流入口149的宽度方向较小,则流速会增加而压力损失和噪音会增加。为了避免压力损失和噪音增加,也可以考虑改变流入口149的纵横比,形成纵长的流入口149而确保开口面积,但是形成纵长(图20的上下方向)的流入口149则集尘箱2的高度增大,会导致集尘箱2大型化。电动吸尘器100是杆式、手提式两用的吸尘器,需要紧凑的吸尘器主体1,而集尘箱2也需要紧凑化。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的集尘箱2,能够提供使吸尘器主体1紧凑化的电动吸尘器100。
并且,流入口149设置在与图23所示的横轴中心线(II)平行的面(III面)上,并且流入口149的面比外筒128的外径靠近内侧(横轴中心线(II)侧)。在外筒128流体地连结后述的导入管14(参照图1),因此通过如前所述使流入口149的面比外筒128的外径靠近内侧,能够减小高度(上下方向的高度),提供使吸尘器主体1紧凑化的电动吸尘器100。
另外,虽然对流入口149是以在图20的图示中设于左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设于右侧。在将流入口149设于右侧的情况下,仅是流入的空气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对尘屑的分离性能等没有影响。
外筒128的上部呈圆筒形状。在外筒128上如图22中的虚线190围绕所示,在大致中央部上相对于外筒128的中心轴大致垂直方向外侧大致水平地设有尘屑回返防止面151。并且,外筒128具有从尘屑回返防止面151向下方以锥状扩径的形状。并且,尘屑回返防止面151从外筒128的上部圆筒状的内周面扩大了约2.5mm。
如图26所示,在外筒128装设了内筒129的状态下,内筒129的伞部139的下表面处于外筒128上方的圆筒内,内筒129的伞部139的下表面(凸沿部146(参照图17))的下方会堆积尘屑。因此,利用尘屑回返防止面151来防止:在外筒128的锥部的下部堆积的尘屑、从尘屑收容部135(参照图16)返回的空气所含的尘屑沿着外筒128内面回卷飞舞。由此,能够抑制内筒128的侧面的筛网部件136(参照图15)上的尘屑粘附、来自筛网部件136的微细尘屑的窜漏,从而能够提供具有抑制吸引力降低的集尘箱2的电动吸尘器100。
并且,设置尘屑回返防止面151,通过从尘屑回返防止面151起使下方呈锥状来扩大外筒128的容积,能够蓄积更多的尘屑。另外,使集尘箱2的中心轴在处于铅垂方向的状态下倾斜约8度。
另外,图22的虚线190包围的部分,如图24所示,也可以在尘屑回返防止面151的下方大致垂直方向上设置圆环状肋152。该圆环状肋152沿上方的圆筒部延伸而向锥部的内侧突出,更能防止尘屑沿着外筒128的内壁回卷飞舞。
并且,图22的虚线190包围的部分,如图25所示,上方为圆筒形状,从大致中央部起设置比相对于集尘箱2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尘屑回返防止面151A,从尘屑回返防止面151A起下方可以是以锥状扩大的形状。通过设置这种倾斜的尘屑回返防止面151A,能够抑制内筒129的侧面的筛网部件136上的尘屑粘附、来自筛网部件136的微细尘屑的窜漏,因此能够提供具有抑制吸引力降低的集尘箱2的电动吸尘器100。
如图26所示,底盖133是具有深度的皿状,在上表面的外周具备垫圈157,在关闭底盖133时,能够保持与外筒128的底部的气密。并且,底盖133通过形成皿状而增加了强度。并且,在底盖133的外周的一部分上,设有在上述外筒128上卡定底盖133的挂接部155(参照图21)。在外筒128设有在挂接部155的对面具备旋转轴158a(参照图21)的铰链部158(参照图21)。
如前所述,在向吸尘器主体1装设集尘箱2时,使底盖133的底面的凹陷部159(参照图33)与吸尘器主体1的集尘箱固定突起13a(参照图33)嵌合,以集尘箱固定突起13a为起点将集尘箱2向吸尘器主体1侧按压。并且,利用上述上盖132上部的锁定按钮119(参照图16)进行锁定,从而集尘箱2与吸尘器主体1成为一体。因此,在将集尘箱2装设于吸尘器主体1时,盖锁定机构150隐藏于吸尘器主体1侧。这是因为:在将盖锁定机构150设于相反侧(外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在扫除中发生盖锁定机构150被解除的问题,但是通过盖锁定机构150隐藏在吸尘器主体1侧,从而能够防止误动作。例如,在以杆状态对沙发或床的下方进行扫除时等情况下,有时会使吸尘器主体1相对于地面接近水平,如果此时是将盖锁定机构150设于正面侧的情况,则可能与地面接触而解除盖锁定机构150。盖锁定机构150与铰链部158的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在左右设置。通过在左右设置,能够防止上述的误动作,并且由于铰链部158不会突出,可以缩短前后方向的高度实现紧凑化。
并且,底盖133的皿状的中央突出且在中央从突出的部分起具有呈凹陷形状的凹陷部170。该凹陷部170比上述筒体140的底面140a的球形状的球半径大,凹陷部170在底盖133为打开状态(相对于外筒128的底面为垂直状态)时不会在凹陷部170上形成水平面。并且,凹陷部170尽量浅,在排出垃圾时不会在凹陷部170上残留尘屑。
并且,凹陷部170作为单体形成并采用了POM(聚甲醛)等材料,以减小在底盖133开闭时与筒体140摩擦所引起的部件磨耗。另外,凹陷部170也可以一体成形。
盖锁定机构150由盖锁定罩153、按钮154、弹簧(未图示)构成。
盖锁定罩153具备旋转轴和弹簧座(均未图示),并构成为在侧面的一部分和底面的一部分设置切口。
按钮154具备抓取部、爪部、轴孔及弹簧轴(均未图示)。在盖锁定罩153的旋转轴上,嵌合有按钮154的轴孔。在按钮154的弹簧轴上插入弹簧(未图示)的一端,并将另一端固定在盖锁定罩153的弹簧座上,则按钮154的抓取部从盖锁定罩153的侧面的切口突出,而爪部从底面的切口突出。外筒128具备使盖锁定罩153的位置对合的突起和螺纹凸台(未图示),通过将盖锁定罩153用螺丝紧固于外筒128而构成了盖锁定机构150。
以盖锁定罩153的侧面(抓取部的对面)为支点,抓住抓取部而使弹簧(未图示)压缩,爪部在可动范围内旋转,当抓力缓和后,则弹簧(未图示)恢复自然长度,而抓取部恢复从盖锁定罩153突出的状态。在关闭底盖133的状态下使盖锁定机构150动作,则从在底盖133上设置的挂接部156释放按钮154的爪部而底盖133打开。爪部及挂接部156彼此具有斜面,在关闭底盖133的动作中斜面彼此接触,进而通过推起底盖133,按钮154获得旋转力而弹簧(未图示)压缩,爪部越过挂接部156而底盖133再次关闭。
在具备以上这种外筒128及内筒129的集尘箱2的构造中,通过在外筒128中装设内筒129,设于内筒129的滑动机构通过在外筒128下端设置的底盖133的开闭进行动作。如图27所示,在底盖133打开的状态下,伞部139向下方突出,关闭底盖133时则弹簧145压缩,伞部139收纳到下部圆筒129b内。因此,在倾倒垃圾时将底盖133的盖锁定机构150解除后,伞部139向下脱出而推出尘屑。
在这种滑动机构中,弹簧145接近自然长度的状态,是伞部139最大程度脱出的状态。伞部139的上下的滑动距离,如前所述小于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的高度。换言之,伞部139的上表面139c(参照图18)不会越过下部圆筒129b的底面129e(参照图18)。这是为了通过在倾倒垃圾时的下部圆筒129b的底面129e与伞部139的上表面139c之间尽量消除间隙,从而抑制在底面129e与上表面139c之间夹入尘屑。并且,伞部139设有为了易于在下部圆筒129b内的空间138中滑动而所需的最小限度的缝隙。并且,由于伞部139处在尘屑收容部135内,因此也需要考虑当伞部139的外周与下部圆筒129b的缝隙(间隙)过小时,则尘屑进入间隙而难以滑动的情况。在上述集尘箱2中,考虑到尘屑的进入来设置缝隙,通过在伞部139的外周设置多个肋139b(参照图18),减小了因增大缝隙而引起的滑动时的松懈晃动。另外,伞部139设有台阶部139d(参照图18),在台阶部139d与下部圆筒129b的底面129e(参照图18)对合的状态(伞部139收纳于下部圆筒129b的空间138的状态)下,下部圆筒129b与伞部139的间隙被消除。由此,抑制了尘屑吸引时的尘屑向下部圆筒129b与伞部139内的间隙的侵入。并且,在伞部139的底部设有凸沿部146(参照图18),并利用该凸沿部146抑制了尘屑从尘屑收容部135(参照图16)向尘屑分离部134(参照图16)的返回。并且,尘屑在凸沿部146的下方堆积,因此只要将尘屑越过凸沿部146之前作为尘屑排出的时机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26及图27对倾倒垃圾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底盖133通过抓取在集尘箱2侧面设置的盖锁定机构150的按钮154(参照图20)而被解除。即,底盖133在与盖锁定机构150相反侧具备铰链部158(参照图21),以铰链部158的旋转轴158a(参照图21)为轴旋转,如图27所示,底盖133处于大致垂直(底盖133的上表面垂直)状态。
并且,若底盖133打开则同时地,因弹簧145的作用力而伞部139及筒体140从外筒128下端的开口向下脱出。由此,较之底盖133关闭的状态在底盖133打开的状态下,伞部139的位置更靠近外筒128的下表面开口。利用该伞部139的滑动动作,将捕集的尘屑向下方推出。
在倾倒垃圾后关闭底盖133时,脱出至下方的筒体140的底面140a与在底盖133的中央设置的凹陷部170接触,伞部139及筒体140被推向上方。筒体140的底面140a与凹陷部170以球状相接,因此在关闭底盖133的动作中即使底盖133的角度有所变化,也能够使筒体140的底面140a与凹陷部170的接触面积保持一定,并且通过使曲面彼此接触而始终在垂直方向上施加力,因此伞部139会顺利地收纳于下部圆筒129b内。即,在底盖133未设置凹陷部170而以平面接触的情况下,力作用的方向垂直于平面,因此伞部139难以恢复垂直,则底盖133难以关闭。并且,在底盖133关闭到大致水平状态时,挂接部156与挂接部155(参照图21)卡合,以通过设置于底盖133的垫圈157来保持气密的状态被锁定。
接下来,参照图28至图33对在电动吸尘器100中位于集尘箱2上流侧的向集尘箱2导入包含尘屑的空气的导入管14的形状及构造、空气流动进行说明。图28是表示集尘箱与导入管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管壳部内的空气流动的图,图30是图29的I-I剖视图,图31是表示集尘箱与导入管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图32是表示集尘箱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图,图33是表示集尘箱与吸尘器主体的气密构造的剖视图。并且,图中所示的符号171表示尘屑,而箭头A表示空气流动。
如图28所示,杆式、手提式两用的电动吸尘器100具备从吸尘器主体1顶端部的吸入口15直至集尘箱2(外筒128)的流入口149的流路即导入管14。在图28中从图1所示的在吸尘器主体1上装设有集尘箱2的状态省略各零件而仅示出导入管14和集尘箱2。
导入管14前后开口,在前方具备上述的吸入口15,在后方具备与集尘箱2(外筒128)的流入口149连接的导入管出口161。并且,导入管14具有直线配管160a、160b,直线配管160a位于集尘箱2的侧面,而直线配管160b位于底盖133前方。
如图29所示,集尘箱2的中心轴(V)从上方观察与吸尘器主体1的中心轴(未图示)在同一直线上(平行)。如前所述,集尘箱2位于直线部(直线配管160a)的下方。
导入管14的直线部(直线配管160a)的中心轴(VI)与集尘箱2的中心轴(V)平行。导入管14呈大致S字形状,在顶端(前方)的吸入口15连接吸口体3(参照图1)等。并且,导入管14具备:以从外筒128的流入口149(参照图20)直至外筒128底部的长度形成的直线配管160a、沿底盖133的外表面在朝向底盖133中央的方向上弯曲的倾斜配管160c、以及向前方延设的直线配管160b。
直线配管160b的中心轴(VII)从上方观察与集尘箱2的中心轴(V)位于同一直线上。换言之,导入管14是直线配管160a的中心轴与具有吸入口15的直线配管160b的中心轴(VII)平行,并使两直线配管160a、160b在斜下方相连的配管形状。使两直线配管160a、160b在斜下方相连的倾斜配管160c的倾斜角度因吸入口15的位置而有所不同,但是采用了吸入口15的位置(范围)位于集尘箱2的底面内(底盖133外径内)的形状。
并且,导入管14收纳于吸尘器主体1的管壳部13内,管壳部13从上方观察是左侧隆起的形状。在与集尘箱2的流入口149连接的导入管出口161设有垫圈162,在将集尘箱2装设于吸尘器主体1时,垫圈162与流入口149压接而保持气密。
垫圈162使用橡胶制部件、无透气性的海绵状部件等,并且可以是与导入管出口161成为一体的成形(二次成形)、在导入管出口161与管壳部13之间被夹持固定等形式,是能够保持导入管出口161与垫圈162的气密的构造。并且,垫圈162可以不是在导入管出口161而是在集尘箱2的流入口149设置,但是在使集尘箱2能够水洗的情况下,如果垫圈162为单体零件则可能发生垫圈162的漏装,因此还是优选如前所述设于导入管出口161。
从吸入口15吸入的空气沿导入管14的形状如箭头A所示流动。此时,密度大于空气而具有重量的尘屑171经倾斜配管160c通过惯性力180而被推向直线配管160a的右内壁面侧(图示左内壁面侧),并沿着右内壁面侧(图示左内壁面侧)朝向集尘箱2被搬送。直线配管160a的右内壁面侧与设置于外筒128的流入口149的右内壁面相连,因此相对于外筒128的内壁面沿切线方向相连。因此,沿直线配管160a的右内壁面所搬送的尘屑171,在距离内筒129外周最远的外筒128的内壁面上旋转而提高了离心分离性能。
如图31所示,按照从吸入口15侧(前方)观察的图示,直线配管160a比具有吸入口15的直线配管160b位于上方,因此与上述流动同样地,尘屑171通过惯性力180而朝向直线配管160a的内壁面的上侧被搬送,因此尘屑171朝向外筒128上方被搬送。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流入口149的高度方向,并有效地利用尘屑分离部134(参照图16)的长度。
尘屑分离部134越高(在前后方向上越长)则尘屑的离心分离性能越高。因此,通过采用上述那样弯曲的导入管14,能够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100,其具备抑制了尘屑分离部134的高度(实现紧凑化)并确保了离心分离性能的集尘箱2。
并且,在导入管14设置弯曲部也有助于吸尘器主体1的紧凑化。例如,在以杆式的方式对沙发或床的下方进行扫除时,使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并使吸口体3进入狭窄间隙工作。此时,在导入管为笔直延伸的形状时,如果不伸长导入管则无法使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因此,通过使导入管14如上述那样弯曲,则能够缩短吸尘器主体1的前后长度,从而能够提供紧凑的电动吸尘器100。另外,作为缩短吸尘器主体1的前后长度的方法,虽然可以通过减小集尘箱2的直径而不必使导入管过长便能接近地面,但是由于减小了集尘箱2的直径,也有可能带来分离性能、集尘量降低、压力损失等不良状况。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使导入管14弯曲,能够获得分离性能提高、集尘量大且压力损失低的集尘箱2,从而能够提供紧凑的电动吸尘器100。
并且,在导入管14为笔直延伸的形状时,与上述电动吸尘器100不同,通过将集尘箱2设于吸尘器主体1的上部(管壳部13的上方),则也能够使上述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使吸口体3进入狭窄间隙工作。但是,由于集尘箱2的流入口149朝向上方,因此在使吸尘器主体1接近地面进行扫除时,或者在以手提式状态进行吸尘器主体1的姿态为集尘箱2的上部(捕尘过滤器130侧)向下的扫除时,如果停止运转则导入管14内的尘屑可能发生残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产品是在流入口149设置单向阀,但是单向阀会导致压力损失增加以及单向阀夹带尘屑等问题。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将集尘箱2设置在吸尘器主体1的下侧,通过使导入管14弯曲,则在各种扫除姿态中,都不易在流入口149侧残留尘屑,因此避免了设置单向阀等引起的压力损失增加、单向阀中夹带尘屑等问题,从而能够提供紧凑的电动吸尘器100。
并且,如前所述从上方观察吸尘器主体1时管壳部13的左侧呈隆起的形状。换言之,虽然集尘箱2的中心轴与吸尘器主体1的中心轴平行(在同一直线上),但是导入管14的直线配管160a的轴并不在两个轴的同一直线上。这样,通过使导入管14从吸尘器主体1(集尘箱2)向左右方向偏移而形成的不对称配置,能够在杆式的方式下避免吸尘器主体1与使用者身体发生接触。如上述那样从前方观察时在右侧(图示左侧)配置有导入管14的情况下,避免了吸尘器主体1的左侧突出而易于惯用右手的使用者使用,而在将导入管14配置于左侧时则易于惯用左手的使用者使用。右侧与左侧的切换仅通过交换外筒128、导入管14、管壳部13即可,从而能够提供以较少的零件交换实现通用设计的电动吸尘器100。
如图32所示,使用者通过在旋转手柄30(参照图1及图2)上设置的操作按钮31a或操作按钮31b开启运转,从蓄电池60向电动鼓风机40供电。并且,电动鼓风机40进行驱动而将空气吸入。吸入的空气从导入管14的吸入口15经由导入管出口161,从流入口149流入集尘箱2内(气流200)。此时,利用导入管14的弯曲部,将尘屑向导入管14的右内壁面推压(参照图29),并且从外筒128的切线S2方向(参照图23)向集尘箱2内搬送。流入的包含尘屑的空气成为回旋流,对尘屑作用离心力而使尘屑与空气分离(气流201)。即,在尘屑收容部135内的上部的尘屑分离部134将尘屑与空气分离。经过分离的空气大多从设于上部圆筒129a的吸气部129c流入内筒129内部(气流202)。并且,空气通过捕尘过滤器130,并经由上盖132的上部开口到达电动鼓风机40(气流203)。此时,通过吸气部129c的筛网部件136后的微细尘屑被捕尘过滤器130捕集。
另一方面,通过离心力而分离出的尘屑受到重力和一部分空气流作用而在外筒128与下部圆筒129b之间通过,并被搬送到尘屑收容部135内。此时,由于在尘屑上作用有离心力,因此尘屑会在收容部135内回旋(气流204)。并且,在持续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尘屑逐渐堆积,尘屑收容部135成为满杯状态(环状)而需要倾倒垃圾。
另外,流入到尘屑收容部135内的空气,有时会沿筒体140、伞部139的空间139a的形状,从下部圆筒129b的外周附近向上部圆筒129a侧流动(气流205)。为了抑制该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尘屑向上部圆筒129a侧的返回,伞部139需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在集尘箱2中,在下部圆筒129b设有推出尘屑的滑动机构,因此在伞部139设有足够的深度。并且,通过在外筒128的锥部上端设置的尘屑回返防止面151(参照图22),进一步抑制了尘屑向上部圆筒129a侧的返回。
尘屑收容部135中装满尘屑时则倾倒垃圾,垃圾排出机构如前所述,在所吸引的尘屑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伞部139的滑动机构以及外筒128的圆锥形状排出尘屑。
并且,这样具备从集尘箱2下方排出尘屑的机构,对于在集尘箱2后方设置主体端子12d的电动吸尘器(充电式电动吸尘器)是有效的,能够抑制在集尘箱2后方(上盖132侧)附着尘屑。
接下来,对集尘箱装拆机构(锁定按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3所示,在管壳部13具备用于固定集尘箱2的集尘箱固定突起13a,在电机壳部11具备固定集尘箱2的集尘箱固定孔118。在集尘箱2设有被锁定按钮弹簧120施力的锁定按钮119。将集尘箱固定突起13a插入集尘箱2底面的凹陷部159,并以集尘箱固定突起13a为起点向管壳部13侧转动,从而将锁定按钮119钩挂于集尘箱固定孔118,使集尘箱2与吸尘器主体1一体化。
在将集尘箱2取下时,使锁定按钮119向前侧滑动,从而使锁定按钮119从集尘箱固定孔118脱离,使集尘箱2向与安装时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能够将凹陷部159从集尘箱固定突起13a取下。
如图33所示,在底盖133的底面(背侧面)的、吸尘器主体1的管壳部13侧具备凹陷部159,形成吸尘器主体1的集尘箱固定突起13a与底盖133底面的凹陷部159(参照图3)嵌合的形状。另外,集尘箱固定突起13a及凹陷部159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图33的纸面垂直方向)上保持宽度。由此,在将集尘箱2装设于吸尘器主体1时,抑制了集尘箱2在旋转方向上动作。
在对配置于主体部10的电动鼓风机40和集尘箱2进行划分形成的气密面112上,设有使电动鼓风机40与集尘箱2连通的吸入部113。在该吸入部113的通气流路内设置保护过滤器115,能够在以取下了集尘箱2的状态运转时等情况下,防止尘屑侵入电动鼓风机40内部。
并且,保护过滤器115为了在沾污时能够进行清扫而构成为能够从主体部10自由装拆,并优选由能够水洗的原料构成。并且,保护过滤器115利用保护过滤器罩114而固定于主体部10。优选该保护过滤器罩114是由避免使用者的手指碰触电动鼓风机40而使手指无法进入的大小的孔构成的格子状。
在主体部10的电动鼓风机40的上流侧具备由橡胶等弹性体密封部件构成的防振气密橡胶116,防振气密橡胶116与保护过滤器罩114的外周的平坦面紧贴,从而能够确保气密。并且,防振气密橡胶116在固定壳11a内与电动鼓风机40一起固定,因此也具有吸收电动鼓风机40驱动时产生的旋转振动的作用。
另外,在将集尘箱2装设于主体部10的情况下,在从下方(水平方向)平行移动地压入后,垫圈130b可能会上翻而无法确保集尘箱2与吸入部113的气密。为此,在集尘箱2设置凹陷部159,在管壳部13(主体部10)设置与凹陷部159嵌合的集尘箱固定突起13a,从而以集尘箱固定突起13a为支点P转动。另外,气密面112比集尘箱2的上端面2s的转动切线S3靠近后方(图示上侧)。并且,在将集尘箱2压至最大程度时,集尘箱2的上端面2s与气密面112平行,垫圈130b与吸入部113的开口缘部的全周接触。另外,主体部10的气密面112相对于上下方向(图示水平方向)倾斜规定角度α(例如5度)。
并且,垫圈130b在图33所示的剖面中看时为向后方(图示上方)扩径的形状,并且在后端部是向前方(图示下方)折返的形状。通过形成这种形状,在进行集尘箱2的装拆时垫圈130b不易上翻。并且,即使不以强力将垫圈130b向吸入部113推压,也由于能够利用电动鼓风机40驱动时的吸入力形成负压,从而能够将垫圈130b吸附于吸入部113,可靠地确保集尘箱2与吸入部113的气密。
这样,在上述的电动吸尘器100中具备吸尘器主体1,该吸尘器主体1具有:设有电动鼓风机40的主体部10、伸缩自如地安装于主体部10的伸缩管20、以能够朝向该伸缩管20的伸缩方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伸缩管20的顶端部的旋转手柄30。由此,旋转手柄30的位置靠近主体部10的电动鼓风机40,因此在以手提状态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能够使旋转手柄30接近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Ga(参照图2),避免对使用者的手造成大的负担。并且,在以杆状态使用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Ga处于接近地面的位置,因此不会给使用者的手造成大的负担。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旋转手柄30在细长地形成的开口部32周围具有把手部30s、30t,在将伸缩管20收纳于主体部10且使旋转手柄30向伸缩管20侧转动而折叠的状态(手提状态)下,开口部32位于电动鼓风机40的上方。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使把手部30t的位置与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Ga(参照图2)一致,因此在以手提状态使用时,不会给使用者的手造成大的负担。
并且,在电动吸尘器100中构成为,在将伸缩管20收纳于主体部10且对旋转手柄30进行折叠时,使电动鼓风机4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与主体基板5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组合的长度(蓄电池6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与旋转手柄30的开口部3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由此,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Ga(参照图2)位于旋转手柄30下方(附近),因此在电动吸尘器100为手提式的方式时也易于握持,并且容易进行扫除而提高了使用性。并且,在以杆式的方式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不是在手里而是在地面侧,因此避免对手造成大的负担而能够进行扫除,使用性得到提高。这样,能够实现无论作为手提式还是杆式都易于使用的电动吸尘器100。并且,在收纳电动吸尘器100时成为手提式,因此能够收纳在高度低的场所。
并且,在将集尘箱2装设于吸尘器主体1时,集尘箱2上设置的盖锁定机构150位于隐藏盖锁定机构150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运转中解除盖锁定机构150而误将集尘箱2内收集的垃圾排出的情况。并且,在集尘箱2上装拆自如地设有清洁刷172,该清洁刷172也在集尘箱2装设于吸尘器主体1时被隐藏,因此在运转中不会脱落而无需将清洁刷172在电动吸尘器100之外另行保管。
并且,在将集尘箱2从吸尘器主体1取下时,锁定按钮119的操作方向朝向前方(在图33中为向下),因此在运转中能够防止集尘箱2从吸尘器主体1脱落。
接下来,参照图34至图40对充电座7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4是充电座的外观立体图,图35是表示充电座的分解立体图,图36是表示充电座的充电端子的立体图,图37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主体端子的立体图,图38是表示充电端子与主体端子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图39是将电动吸尘器以手提状态安装于充电座时的立体图,图40是将电动吸尘器以杆状态安装于充电座时的立体图。
如图34所示,充电座70构成为包含基座部71、桩部72和充电座端子部73。
基座部71具有载置吸口体3(参照图1)的大致矩形状的载置面71a。并且,基座部71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延出部71b。在该延出部71b左右的侧方设有应用吸口体固定突起71c、71c,用以装拆自如地安装应用吸口体5(参照图53)等。在附带应用吸口体5的情况下,能够插入应用吸口体固定突起71c进行保管。
桩部72从延出部71b的后端部沿铅垂方向(上下方向)向上延设。并且,桩部72形成为上下方向的中央以上的上部比下部在前后方向上要厚一些。
充电端子73c是通过与吸尘器主体1电连接而对蓄电池60进行充电的端子,形成为从上表面72a向上方突出。
如图35所示,桩部72自由装拆于基座部71。另外,虽然基座部71与桩部72也可以不能自由装拆,但是为了提高收纳性、捆包性,还是优选能够自由装拆。
基座部71在后表面具备电源线76,并在内部具有充电基板74。并且,在基座部71的内部设有压重块75,以便在将电动吸尘器100装设于充电座70时充电座70不易倾倒。
在桩部72的上表面72a设置充电座端子部73,通过与后述的设置在吸尘器主体1的蓄电池盒部12上的主体端子部12a导通,能够对蓄电池60充电。
在桩部72设置连接销72b,并在基座部71设置承接连接销72b的连接端子71d,在将基座部71与桩部72连接时导通。并且,在桩部72的上端前表面形成有凹部72c,用以避开锁定按钮119的突出部分。
如图36所示,充电座端子部73具有从桩部72的上表面72a向上方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端子座73a。该端子座73a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形成。并且,在端子座73a的左右两端形成有以前表面及上表面开放的方式切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凹部73b、73b。在各凹部73b内设有充电端子73c。充电端子73c在桩部72内进行螺丝固定。
在端子座73a中,在充电端子73c与充电端子73c之间,形成有以前表面及上表面开放的方式切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凹陷部73d、73d。
充电端子73c通过折弯细长的金属板而构成,在凹部73b内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挠曲变形。并且,充电端子73c与上述的连接销72b经由导线(未图示)电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37所示,在吸尘器主体1的蓄电池盒部12设有主体端子部12a。图37示出了从集尘箱2侧仰视主体端子部12a的状态。主体端子部12a具备端子盒12b,端子盒12b从蓄电池盒部12突出且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较长。
在端子盒12b的下表面形成有供充电座70的端子座73a嵌合的嵌合凹部12c。在嵌合凹部12c内配置有与充电座70的充电端子73c连接的主体端子12d。该主体端子12d在蓄电池盒部12内与蓄电池60经由导线电连接。并且,在嵌合凹部12c内形成有与充电座70的凹陷部73d(参照图36)嵌合的嵌合突起12e。
在对吸尘器主体1的蓄电池60充电的情况下,将吸尘器主体1从充电座70的上方位置向下方放下,从而设置在桩部72的上表面72a上的充电座端子部73与吸尘器主体1的嵌合凹部12c嵌合。
如图38所示,在主体端子部12与充电座端子部73嵌合时,主体端子12d接触充电端子73c,进而主体端子12d的缘部12f下降而充电端子73c向后方挠曲变形。充电端子73c具有向前方施力的弹簧特性,因此在吸尘器主体1装设于充电座70的期间,维持主体端子12d与充电端子73c接触的状态,持续向蓄电池60充电。
并且,充电座端子部73与主体端子部12凹凸嵌合,因此例如即使在充电中用户接触吸尘器主体1,也不会解除主体端子12d与充电端子73c的导通状态(接触状态)。
在这样构成的充电座70中,充电座端子部73形成在桩部72的上表面72a,因此在使充电座端子部73与主体端子部12对合时,是处于接近用户视线的位置,从而易于向充电座端子部73插入主体端子部12,容易将吸尘器主体1安放于充电座70。
并且,在充电座70中,充电座端子部73形成在桩部72的上表面72a。即,充电座端子部73形成在距离地面较高的位置,因此不易在充电座端子部73堆积垃圾,并且也能够减小从地面扬尘附着的情况。
并且,针对安放于充电座70的电动吸尘器100,充电座端子部73处于靠近电动吸尘器100的重心Ga(参照图2)的位置(电动鼓风机40及蓄电池60的位置),因此通过充电座端子部73承接重心Ga附近,能够在充电中稳定地将吸尘器主体1保持于充电座70。
并且,在充电座70上,在以使吸口体3与电动吸尘器100连接的状态充电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基座部71的载置面71a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利用充电座端子部73和吸口体3这两个部位支撑电动吸尘器100,从而能够在充电座70上稳定地保持电动吸尘器100。
并且,通过在充电座70上适用电动吸尘器100,能够以取下了集尘箱2的状态充电,因此在对集尘箱2进行清洗、干燥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充电。
如图39所示,能够以手提状态对电动吸尘器100充电,并且如图40,也能够以杆状态对电动吸尘器100充电。这样,无论在手提状态或杆状态何种状态下都能够将电动吸尘器100安放于充电座70。此时,装设吸口体3并安放电动吸尘器100,从而能够将吸口体3的下表面支撑于基座部71的载置面71a,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电动吸尘器100。
并且,由于充电座端子部73形成在桩部72的上表面72a的距离地面较高的位置,因此如图39所示,在将应用吸口体5保持于充电座70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在将电动吸尘器100向充电座70安装时电动吸尘器100与应用吸口体5的接触,即电动吸尘器100首先与桩部72接触而能够抑制应用吸口体5从应用吸口体固定突起71c脱落。
并且,充电座70在不连接电源线76而不进行蓄电池60的充电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作收纳吸尘器主体1时的载台。
在吸尘器主体1上能够装拆地设有吸口体3、充电座70。并且,虽然电动吸尘器100是利用充电座70向蓄电池60充电而将其用作电源的充电式吸尘器,但是也可以用作在吸尘器主体1具备电源线的交流式(AC式)电动吸尘器。
接下来,参照图41及图42对电动吸尘器100的自立构造进行说明。图41是表示吸口体的剖视图,图42是使电动吸尘器以手提状态自立时的侧视图。
如图41所示,吸口体3构成为具备吸口壳3a以及吸口接头3b。
吸口壳3a在下表面(与清扫面对置的面)形成了具有开口部的吸入室Q。并且,在该吸入室Q内设有第一旋转清扫体3c、第二旋转清扫体3d。
第一旋转清扫体3c利用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旋转,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吸口壳3a。第二旋转清扫体3d具有直径比第一旋转清扫体3c的直径小的小直径刷,并且配置在第一旋转清扫体3c后方。另外,在吸口壳3a的第二旋转清扫体3d的后方,设有用于将吸口壳3a支撑为与地面平行的辊子3e、3f。
吸口接头3b具备:在前后方向上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吸口壳3a的第一连接管3g;以及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该第一连接管3g的第二连接管3h。
第一连接管3g构成为能够从相对于地面(清扫面)大致平行的状态转动到大致垂直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即,通过使第一连接管3g相对于吸口壳3a以轴3i为支点转动,能够使第二连接管3h在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和大致垂直的状态之间转动。
第二连接管3h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管3g在左右方向上(图41的纸面垂直方向)转动。由此,例如能够使主体部10从相对于地面大致垂直的状态向使主体部10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倾转。
并且,在第二连接管3h设有从蓄电池60供电的给电端子3j。并且,在第二连接管3h形成有与吸尘器主体1的吸入口15连结的连结管3k。
并且,在第二连接管3h的顶端部形成有向连结管3k的轴向的前方突出的突起部3m。并且,在吸口壳3a的上表面形成有供突起部3m的顶端部抵接的抵接面3n。
如图41的假想线所示,在吸口接头3b向前方立起时,突起部3m的顶端与抵接面3n抵接,从而限制吸口接头3b向前方转动的动作。
如图42所示,在电动吸尘器100上,在吸口接头3b的转动受到限制时,吸尘器主体1的重心Ga位于通过吸口接头3b(第一连接管3g)的轴3i的铅垂线(VIII)上。由此,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自立。
另外,是否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自立,也会因吸口体3的吸口壳3a的前后方向的宽度而有所变化,因此并非局限于轴3i和重心Ga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43至图48对被褥吸口进行说明。图43是表示被褥吸口的侧视图,图44是表示被褥吸口的仰视图,图45是表示使接头横倒时的被褥吸口的剖视图,图46是表示使接头立起时的被褥吸口的剖视图,图47是表示安装有被褥吸口的手提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图48是表示安装有被褥吸口的杆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如图43所示,被褥吸口6构成为具备吸口主体6a、旋转体6b及接头6c。
吸口主体6a具有:收容旋转体6b的主体壳6d;以及连结部6e,其将接头6c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该主体壳6d的上表面。并且,主体壳6d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以直线状延设的中间部6f、位于该中间部6f前方而向上弯曲的前弯曲部6g、以及位于中间部6f后方而向上弯曲的后弯曲部6h。并且,主体壳6d以前后方向的中央部ST1为界前后对称地形成。
旋转体6b相对于主体壳6d的下表面6i使旋转体6b的一部分(小于半圆的区域)向下方突出。并且,旋转体6b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另外,虽然是以设有三个旋转体6b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三个而也可以是四个以上或者两个以下。并且,三个旋转体6b相对于中央部ST1靠后配置。
如图44所示,主体壳6d俯视呈横长的大致矩形状,并在主体壳6d的下表面6i形成有比主体壳6d小一圈的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6j。
旋转体6b从开口6j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延设地配置。并且,在旋转体6b上,板状的叶片部6k形成为向多个方向突出,并且在轴向上按照规定长度改变叶片朝向地配置。
另外,对于被褥吸口6,以能够整体清洗的方式构成。因此,在主体壳6d的下表面,在开口6j周围的多个部位形成有用作排水的孔6v。
如图45所示,主体壳6d的前弯曲部6g的下表面6m(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的前部),形成为比开口6j(中间部6f的下表面)上翘。并且,下表面6m的顶端(前端)P10比旋转体6b的上端靠近上侧位置。
主体壳6d的后弯曲部6h的下表面6n(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的后部),形成为比开口6j(中间部6f的下表面)上翘。并且,下表面6n的顶端(后端)P20比旋转体6b的上端靠近上侧位置。
在吸口主体6a的连结部6e形成有将接头6c的转动轴6p支撑为自由转动的轴承部6q。在转动轴6p形成有抵接部6u,该抵接部6u在使接头6c向上方转动时与连结部6e的开口缘6t抵接。并且,在转动轴6p形成有抵接部6s,该抵接部6s在使接头6c向下方转动时与连结部6e的开口缘6r抵接。
排水用的孔6v为了顺畅排水而形成在前弯曲部6g的下端及后弯曲部6h的下端。
由此,在被褥吸口6中构成为,在使接头6c横倒于地面(被清扫面)侧时,如图45所示,相对于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形成有开口6j的面)成γ1(例如15度)。另外,如果角度小于γ1(例如小于15度),则在使被褥吸口6后退时,吸口主体6a的前部容易翘起。
如图46所示,在被褥吸口6中构成为,在使接头6c距离地面(被清扫面)最远地立起时,相对于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形成有开口6j的面)成γ2(例如50度)。并且,如果角度大于γ2(例如超过50度),则容易潜入被褥而妨碍被褥吸口6的圆滑动作。
如图47所示,通过将相对于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的角度设定为γ1,在将吸尘器主体1作为手提式使用时,集尘箱2或主体部10不会接触被褥,能够使吸尘器主体1向前后圆滑地移动。
如图48所示,通过将相对于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的角度设定为γ2,能够防止在被褥上强烈地作用潜入力,能够使被褥吸口6向前后圆滑地移动。
这样,在被褥吸口6中,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6m比开口6j上翘,因此在使被褥吸口6前进时,利用下表面6m整平被褥表面的褶皱,能够越过被褥表面的凹凸。并且,吸口主体6a的下表面6n也比开口6j上翘,在使被褥吸口6后退时,利用下表面6n整平被褥表面的褶皱,能够越过被褥表面的凹凸。由此,能够抑制被褥吸口6钩挂于被褥。并且,即使适用于吸入力较弱的充电式的电动吸尘器100,也能够可靠地吸入。
并且,在被褥吸口6中,在吸口主体6a的上表面设有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接头6c,因此能够使被褥吸口6的吸入口即开口6j确实地朝向被褥。
并且,在被褥吸口6中,接头6c相对于下表面在15度到50度的范围内转动,因此能够使被褥吸口6的吸入口即开口6j确实地朝向被褥。
并且,在被褥吸口6中,接头6c的转动轴6p比吸口主体6a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ST1(参照图43)靠后配置,因此在使被褥吸口6前进时,被褥吸口6不易陷入被褥,能够使被褥吸口6顺畅地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49至图51对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的旋转刷80进行说明。图49是表示旋转刷的收纳状态的立体图,图50是表示旋转刷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51是表示旋转刷使用时的手提状态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如图49所示,旋转刷80构成为具备:在吸尘器主体1前端的吸入口15被转动自如地支撑的旋转刷部81、以及固定刷部82。
旋转刷部81构成为具有:旋转基座81a、在该旋转基座81a上植设的刷毛部81b。
旋转基座81a具有:在收纳状态下位于吸入口15右侧方的右边部81a1和位于吸入口15左侧方的左边部81a2以及位于吸入口15下方的下边部81a3。并且,右边部81a1和左边部81a2的各端部被转动自如地支撑在管壳部13的外表面上。并且,右边部81a1及左边部81a2形成为朝向下边部81a3使前后方向的宽度扩展。
刷毛部81b在右边部81a1、左边部81a2及下边部81a3上向后形成。并且,刷毛部81b的植设方向与吸入口15的轴向平行。
固定刷部82构成为具有:在管壳部13上固定的固定基座82a、以及在该固定基座82a上植设的刷毛部82b。并且,固定刷部82配置在管壳部13与旋转刷部81之间。刷毛部82b相对于固定基座82a朝向前方且向下形成。
如图50所示,使旋转刷部81转动后,刷毛部81b从朝向后方转动至前方侧并变为朝向斜下方。此时,在下边部81a3形成的板状部81a4与在吸入口15上方形成的抵接面15a(参照图49)抵接,从而限制旋转刷部81的转动动作。
这样,通过使旋转刷80成为使用状态,使吸入口15的周围整体被四边的刷毛部81b、82b包围,从而构成封闭的空间而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如图51所示,在将吸尘器主体1作为手提式使用时,通过使旋转刷80转动而将刷置于清扫面侧,能够使刷毛部81b、82b的顶端与平坦的清扫面接触。由此,能够减小与清扫面的间隙而提高吸入性能,并且避免损伤清扫面地进行扫除。
并且,如图52所示,在具备吸口体3的电动吸尘器100中,以杆状态进行使用而成为使吸尘器主体1横倒的状态,从而能够对床或沙发下的地面进行扫除。
并且,如图53所示,除了吸口体3之外,也可以附属应用吸口体5。应用吸口体5在吸入口15上装设使用,能够对吸口体3无法进入的狭窄场所进行清扫,因而优选应用吸口体5的顶端比吸口体3的顶端更小。并且,为了对在手提式状态下无法到达高处场所进行清扫,优选是可伸缩的构造。
另外,对于在管壳部的上侧配置集尘箱的情况,如果在集尘箱的上部(手侧)朝下时停止运转,则集尘箱内的垃圾可能会向管壳部倒流。在这种结构的电动吸尘器中,为了防止倒流而需要在集尘箱与管壳部的交界部设置倒流防止阀。与此相对,在电动吸尘器100上装设应用吸口体5使用而集尘箱2的上部(捕尘过滤器130侧)朝下的情况下,由于在管壳部13的下侧配置有集尘箱2,因此即使在图53所示的状态下运转停止,集尘箱2内收集的垃圾也不会向管壳部13侧倒流。并且,即使在集尘箱2的下部朝下的状态下停止运转,集尘箱2内收集尘的垃圾也不会向管壳部13侧倒流。这样,不设置倒流防止阀便能够防止从集尘箱2向管壳部13的倒流。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变更。例如在旋转手柄30的旋转机构部33中,不限于图1所示的杆状态和图2所示的手提状态这两种方式,而也可以在手提状态与杆状态的中间状态下使用。对于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增加图7所示的在锁定板36a上形成的锁定孔36e的数量来进行应对。
并且,伸缩管20为了将用于连接旋转手柄30的操作按钮31a、31b与主体基板50的导线收纳于内部而形成中空的管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将导线置于外部,或者在主体部10配置操作按钮,从而不必使伸缩管20为管形状,只要通过与管壳部13的组合能够伸缩即可,例如可以仅为棒形状。并且,虽然是按照主体部10、伸缩管20、旋转机构部33、旋转手柄30的顺序进行了记述,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主体部、旋转机构部、伸缩管、旋转手柄的顺序,将伸缩管20收纳在旋转手柄内而成为相对于主体部旋转的机构。

Claims (4)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
该吸尘器主体具有:主体部,其具备电动鼓风机;伸缩管,其伸缩自如地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以及旋转手柄,其以能够朝向上述伸缩管的伸缩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伸缩管的顶端部,
上述旋转手柄在细长地形成的开口部的周围具有把手部,
在上述伸缩管被收纳于上述主体部且该旋转手柄转动到上述伸缩管侧的状态下,上述开口部位于上述电动鼓风机的大致上方,
上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与上述电动鼓风机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和在上述电动鼓风机的后方控制上述吸尘器主体的控制基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总长度大致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备夹紧单元,该夹紧单元在上述伸缩管被收纳于上述主体部且该旋转手柄转动到上述伸缩管侧的状态下将上述旋转手柄夹紧。
3.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
该吸尘器主体具有:主体部,其具备电动鼓风机;伸缩管,其伸缩自如地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以及旋转手柄,其以能够朝向上述伸缩管的伸缩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伸缩管的顶端部,
上述旋转手柄在细长地形成的开口部的周围具有把手部,
该电动吸尘器还具备向上述电动鼓风机供电的蓄电装置,
在上述伸缩管被收纳于上述主体部且该旋转手柄转动到上述伸缩管侧的状态下,上述开口部位于上述蓄电装置的大致上方,
上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上述蓄电装置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备夹紧单元,该夹紧单元在上述伸缩管被收纳于上述主体部且该旋转手柄转动到上述伸缩管侧的状态下将上述旋转手柄夹紧。
CN201510958820.6A 2015-01-28 2015-12-18 电动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16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4843 2015-01-28
JP2015014843A JP6435204B2 (ja) 2015-01-28 2015-01-28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6104A CN105816104A (zh) 2016-08-03
CN105816104B true CN105816104B (zh) 2019-02-05

Family

ID=56513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5882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16104B (zh) 2015-01-28 2015-12-18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35204B2 (zh)
CN (1) CN105816104B (zh)
TW (1) TWI6827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88817B2 (en) 2014-12-17 2018-02-13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258208B2 (en) 2016-04-11 2019-04-16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722086B2 (en) 2017-07-06 2020-07-28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Handhel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9883781B2 (en) 2014-12-17 2018-02-06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All in the hea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1950745B2 (en) 2014-12-17 2024-04-09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251519B2 (en) 2014-12-17 2019-04-09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022027B2 (en) 2014-12-17 2018-07-17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All in the hea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136778B2 (en) 2014-12-17 2018-11-27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568477B2 (en) 2016-04-11 2020-02-25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016104B2 (en) 2016-04-11 2018-07-10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WO2017177318A1 (en) * 2016-04-11 2017-10-19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9986880B2 (en) 2016-04-11 2018-06-05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016105B2 (en) 2016-04-11 2018-07-10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1241129B2 (en) 2016-04-11 2022-02-08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JP6819222B2 (ja) * 2016-10-31 2021-0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手持ち型電気掃除機
WO2018101085A1 (ja) * 2016-11-30 2018-06-07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KR102453842B1 (ko) * 2017-01-03 2022-10-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핸디-스틱형 진공청소기
US10702113B2 (en) 2017-07-06 2020-07-07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Handhel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842330B2 (en) 2017-07-06 2020-11-24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Handhel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750913B2 (en) 2017-07-06 2020-08-25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Handhel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537216B2 (en) 2017-07-06 2020-01-21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Handhel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506904B2 (en) 2017-07-06 2019-12-17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Handhel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10631693B2 (en) 2017-07-06 2020-04-28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Handhel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JP6811692B2 (ja) * 2017-08-08 2021-01-13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6710186B2 (ja) * 2017-08-08 2020-06-17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充電台
KR102372897B1 (ko) 2017-08-22 2022-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청소기
KR101992018B1 (ko) * 2017-09-19 2019-09-30 에이스전자(주) 접어지는 진공청소기
CN107928544B (zh) * 2017-12-01 2023-11-17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装配方法
WO2019114964A1 (en) * 2017-12-14 2019-06-20 Aktiebolaget Electrolux Vacuum cleaner assembly
JP6941784B2 (ja) * 2018-03-30 2021-09-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CN111818834B (zh) * 2018-03-30 2022-04-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7045922B2 (ja) * 2018-05-01 2022-04-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用のブラシノズ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CN108618699A (zh) * 2018-07-26 2018-10-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US11013384B2 (en) 2018-08-13 2021-05-25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Cyclonic air treatment member and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330478A (zh) * 2018-12-05 2019-02-15 索立沃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可变形的两用吸尘器
JP2020110472A (ja) * 2019-01-16 2020-07-27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6712658B2 (ja) * 2019-02-06 2020-06-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FR3092982B1 (fr) * 2019-02-21 2021-02-19 Seb Sa Aspirateur comprenant une partie de connecteur mobile
CN110313868A (zh) * 2019-07-29 2019-10-11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手柄延长式拉伸推杆组件及吸尘器
AU2020205211A1 (en) 2019-08-02 2021-02-18 Techtronic Cordless Gp Blowers having noise reduction features
CN112932321B (zh) * 2019-12-11 2022-04-26 苏州诚河清洁设备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
CN214742186U (zh) 2020-01-21 2021-11-16 创科无线普通合伙 鼓风机
AU2020286200A1 (en) 2020-01-21 2021-08-05 Techtronic Cordless Gp Power tool having noise reduction features
IT202200009203A1 (it) * 2022-05-05 2023-11-05 Lindhaus S R L Snodo regolabile e bloccabile per macchine per la pulizia dei pavimenti
CN114795034B (zh) * 2022-06-24 2022-09-06 苏州简单有为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8914A (en) * 1971-10-06 1973-09-18 Whirlpool Co Vacuum cleaner with movable handle structure
JPS5397873U (zh) * 1977-01-13 1978-08-08
JPH0662993A (ja) * 1992-08-19 1994-03-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CN104224051A (zh) * 2013-06-24 2014-12-24 株式会社富强Sems 真空吸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61173U (zh) * 1975-10-06 1977-05-04
US4660246A (en) * 1986-04-14 1987-04-28 The Singer Company Versatile vacuum cleaning appliance
TW339273B (en) * 1997-01-23 1998-09-01 Hitachi Taga Kogyo Kagi Kk A vacuum cleaner
KR20000011440A (ko) * 1998-07-06 2000-02-25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청소기
JP3482144B2 (ja) * 1998-12-25 2003-12-2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循環式電気掃除機
WO2005092017A2 (en) * 2004-03-19 2005-10-06 Electrolux Home Care Products, Ltd. Circular vacuum handle
JP2007089895A (ja) * 2005-09-29 2007-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JP4774925B2 (ja) * 2005-11-02 2011-09-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吸込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GB2433022A (en) * 2005-12-08 2007-06-13 Hoover Ltd Vacuum cleaner with folding handle
CN201821128U (zh) * 2010-09-13 2011-05-04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附件架的吸尘器充电座
TW201216912A (en) * 2010-10-27 2012-05-01 Panasonic Corp enabling the vacuum cleaner to become dual-use and to be stored in a compact manner even the handle is assembled on the main body
CN202313124U (zh) * 2011-10-21 2012-07-11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内置式推杆拉伸结构的简易手持立式除尘装置
CN104080384B (zh) * 2012-02-02 2016-10-12 伊莱克斯公司 用于真空吸尘器吸嘴的清洁装置
JP2014124443A (ja) * 2012-12-27 2014-07-07 Iris Ohyama Inc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8914A (en) * 1971-10-06 1973-09-18 Whirlpool Co Vacuum cleaner with movable handle structure
JPS5397873U (zh) * 1977-01-13 1978-08-08
JPH0662993A (ja) * 1992-08-19 1994-03-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CN104224051A (zh) * 2013-06-24 2014-12-24 株式会社富强Sems 真空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35204B2 (ja) 2018-12-05
CN105816104A (zh) 2016-08-03
TW201630556A (zh) 2016-09-01
TWI682758B (zh) 2020-01-21
JP2016137164A (ja)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6104B (zh) 电动吸尘器
CN105816101B (zh) 电动吸尘器
CN207384196U (zh) 吸尘器
CN205322247U (zh) 电动吸尘器
KR100437107B1 (ko) 진공청소기
US7555813B2 (en) Vacuum cleaner and dust collection unit thereof
AU2007274892B2 (en) Handheld cleaning appliance
JP6321560B2 (ja) 充電台
CN209404612U (zh) 手持式吸尘器及其组合件、推杆式吸尘器
KR102478855B1 (ko) 청소기
CN109381117A (zh) 电吸尘器
CN106388707B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5585957U (zh) 集尘装置和电动吸尘器
CN206687664U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102578960B (zh) 电动吸尘器
CN206687663U (zh) 手持吸尘器
US11234566B2 (en) Cleaner
CN207429057U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KR20050119738A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CN106419746B (zh) 尘杯和具有其的尘杯组件、手持吸尘器
CN102908104B (zh) 电动吸尘器
JP6523692B2 (ja) 電気掃除機
KR100587094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CN206621319U (zh) 手持吸尘器
JP6472255B2 (ja) ふとん吸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5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