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2052A -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2052A
CN110612052A CN201780090478.XA CN201780090478A CN110612052A CN 110612052 A CN110612052 A CN 110612052A CN 201780090478 A CN201780090478 A CN 201780090478A CN 110612052 A CN110612052 A CN 1106120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state
dust collecting
collecting chamb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4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2052B (zh
Inventor
朝日洋平
志贺彰
高野浩志郎
服卷茉莉花
相马公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12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0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2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0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83Dust collecting chambers; Dust collecting recepta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旋风分离装置具备:回旋室(29),其使含尘空气在内部沿着侧壁回旋并从含尘空气分离尘埃;及集尘室,其与回旋室(29)的内部连通,并能够成为用于在内部收集在回旋室中分离得到的尘埃的收集状态和用于丢弃收集到的尘埃的丢弃状态。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在集尘室为收集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状态,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成为第二状态。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相对于尘埃的性质在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不同。

Description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旋风分离装置具备使包含尘埃的空气回旋并将空气与尘埃分离的回旋室和对在回旋室中分离出的尘埃进行积存的集尘室。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01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旋风分离装置中,不少的空气与尘埃一起流入集尘室的内部。因此,在集尘室的内部会产生气流。由于该气流,尘埃有时会从集尘室返回到回旋室。为了防止尘埃返回到回旋室,最好使尘埃更难以从集尘室离开。
另一方面,在将集尘室收集到的尘埃丢弃到外部时,最好使尘埃更容易从集尘室离开。这样,在收集尘埃时和丢弃尘埃时,集尘室所要求的特性不同。在以往的旋风分离装置中,不能兼顾收集尘埃的性能和丢弃收集到的尘埃的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兼顾了收集尘埃的性能和丢弃尘埃的性能的旋风分离装置及具备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旋风分离装置具备:回旋室,所述回旋室使含尘空气在内部沿着侧壁回旋并从含尘空气分离尘埃;及集尘室,所述集尘室与回旋室的内部连通,并能够成为用于在内部收集在回旋室中分离得到的尘埃的收集状态和用于丢弃收集到的尘埃的丢弃状态。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在集尘室为收集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状态,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成为第二状态。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相对于尘埃的性质在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不同。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备上述旋风分离装置和在上述旋风分离装置具备的回旋室的内部产生气流的送风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旋风分离装置及具备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能够兼顾收集尘埃的性能和丢弃尘埃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拆下集尘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拆下集尘单元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A-A截面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的分解图。
图8是示出图6的B-B截面的图。
图9是示出图8的C-C截面的图。
图10是示出图8的D-D截面的图。
图11是在与图3的A-A截面相同的截面切断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而得到的图。
图12是示出形成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的复合材料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纤维材料的构造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尘埃的积存方法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的该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关系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一个变形例的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集尘单元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集尘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各图中的同一附图标记示出同一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另外,在本公开中,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本公开可以将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能够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包括在内。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1的立体图。图1将无绳型的纵型电动吸尘器1作为一例并示出。无绳型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充电电池。经由未图示的充电台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台利用电源线缆与外部的电源连接。当将电动吸尘器1放置于充电台时,电动吸尘器1的充电电池与充电台电连接。由此,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此外,电动吸尘器1不限于无绳型的电动吸尘器。电动吸尘器1可以具备用于与外部的电源连接的电源线。
电动吸尘器1例如具备吸入口体2、吸引管3及吸尘器主体6。在吸入口体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另外,在吸入口体2设置有圆筒形状的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吸入口体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在吸入口体2的底面的开口与上述连接部经由吸入口体2的内部连通。
吸引管3例如是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形状的构件。吸引管3的一方的端部与设置于吸入口体2的连接部连接。吸入口体2能够相对于吸引管3拆装。吸引管3的另一方的端部与吸尘器主体6连接。吸引管3能够相对于吸尘器主体6拆装。
吸入口体2及吸引管3形成用于使包含尘埃的空气从外部流入吸尘器主体6的风路。此外,在本公开中,将垃圾、灰尘、尘土、毛发、纤维等成为电动吸尘器1的清扫对象的事物总称为“尘埃”。另外,在本公开中,将包含尘埃的空气称为“含尘空气”。
吸尘器主体6具有从含尘空气分离尘埃的功能。另外,吸尘器主体6具有将分离出的案例收集的功能。吸尘器主体6例如具备主体单元12和集尘单元13。集尘单元13能够相对于主体单元12拆装。集尘单元13是从含尘空气分离尘埃并收集该尘埃的装置。
图2是示出从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1拆下集尘单元1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从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1拆下集尘单元13的状态的后视图。图4是示出图3的A-A截面的图。
主体单元12例如具备吸气风路形成部16、握持部7及收容体14。另外,主体单元12例如具备充电电池、电动送风机10及排气风路形成部17。充电电池、电动送风机10及排气风路形成部17收容在收容体14的内部。
在吸气风路形成部16的内部形成有吸气风路19。吸气风路19是用于从吸引管3向集尘单元13引导含尘空气的风路。吸气风路形成部16例如是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形状的构件。如上所述,吸引管3的一方的端部与设置于吸入口体2的连接部连接。吸引管3的另一方的端部与吸气风路形成部16的一方的端部连接。与吸尘器主体6适当连接的吸引管3相对于吸气风路形成部16呈一条直线状配置。另外,在吸气风路形成部16的另一方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侧方的连接口20。连接口20是将吸气风路19与集尘单元13连接的开口。
集尘单元13从经由吸气风路19流入的含尘空气分离尘埃。集尘单元13使含尘空气回旋并利用离心力分离尘埃。即,集尘单元13具有旋风分离功能。本实施方式的集尘单元13是旋风分离装置的一例。集尘单元13收集分离出的尘埃。集尘单元13暂时积存收集到的尘埃。后面说明集尘单元13的更具体的结构及功能。
握持部7是电动吸尘器1的使用者握持的部分。如上所述,在吸气风路形成部16的一方的端部连接有吸引管3。作为一例,握持部7配置在吸气风路形成部16的另一方的端部侧。另外,在握持部7设置有操作开关8。操作开关8例如包括用于控制电动吸尘器1的运转的多个按钮。
收容体14形成主体单元12的主要部分的外部轮廓。收容体14例如是树脂成型件。作为一例,收容体14配置在集尘单元13的正上方。
排气风路形成部17在主体单元12内形成排气风路21。排气风路21是用于向排气口引导利用集尘单元13去除尘埃而得到的空气的风路。清洁空气从集尘单元13流入排气风路21。此外,省略排气口的图示。另外,排气风路形成部17在收容体14的下表面形成连接口22。排气风路21与连接口22连通。
电动送风机10是在形成于电动吸尘器1的风路中产生气流的装置。形成于电动吸尘器1的风路例如包括用于使含尘空气从外部流入吸尘器主体6的风路、吸气风路19、形成于集尘单元13的风路及排气风路21等。作为一例,电动送风机10配置在排气风路21内。
电动送风机10根据对操作开关8的操作而进行预先设定的工作。通过电动送风机10工作,从而在形成于电动吸尘器1的风路中产生气流。由此,地面上的尘埃与空气一起从形成在吸入口体2的下表面的开口被吸入。即,向吸入口体2吸入含尘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体2中的含尘空气通过吸引管3而被取入到吸尘器主体6的内部。
被取入到吸尘器主体6的内部的含尘空气通过吸气风路19而从连接口20被送到集尘单元13。后面更详细地说明在集尘单元13的内部产生的气流。从集尘单元13排出的空气通过连接口22而被送到排气风路21。从集尘单元13排出的空气在排气风路21内通过电动送风机10。通过电动送风机10后的空气进一步在排气风路21中行进,并从排气口排出到吸尘器主体6的外部。通过电动送风机10后的空气例如从排气口返回到正在打扫的房间。
接着,更详细地说明集尘单元13。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13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13的主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13的分解图。在与集尘单元13相关的以下的说明中,以图6的纸面上的方向为基准来确定上下。
集尘单元13整体的概略形状为圆柱形状。集尘单元13例如具备过滤部壳体61、流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过滤部壳体61、流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例如是树脂成型件。
过滤部壳体61、流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能够通过预先设定的操作分解为图7所示的状态。另外,过滤部壳体61、流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能够通过预先设定的操作组装为图5所示的状态。
例如,通过对固定过滤部壳体61、流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的锁定机构进行解除操作,从而能够分解为图7所示的状态。另外,也能够从图5所示的状态仅拆下集尘部壳体26。另外,在过滤部壳体61收纳有过滤器62。此外,过滤部壳体61及过滤器62也可以不设置于集尘单元13。另外,过滤器62也可以设置在集尘单元13以外的部位。
另外,图8是示出图6的B-B截面的图。图9是示出图8的C-C截面的图。图10是示出图8的D-D截面的图。
流入部壳体25例如具备圆筒部33、圆锥部34、隔壁部35、流入管36及外壁部38。圆筒部33是中空的圆筒形状。圆筒部33被配置成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圆锥部34为前端部被切除而成的中空圆锥状。圆锥部34被配置成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例如,圆锥部34的中心轴与圆筒部33的中心轴排列成一条直线状。
圆锥部34的上端部与圆筒部33的下端部连接。圆锥部34随着从上端部趋向下方而直径变小。在圆锥部34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在圆锥部34的下端部的该开口设为一次开口39。
圆筒部33的内侧的空间与圆锥部34的内侧的空间形成连续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连续空间及形成该空间的部分作为回旋室2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单元13具备回旋室29。回旋室29使含尘空气在内部回旋。回旋室29的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回旋室29的侧壁的与回旋室29的中心轴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形状。回旋室29使含尘空气沿着该侧壁回旋。回旋室29通过使含尘空气回旋,从而从该含尘空气分离尘埃。
在回旋室29的侧壁形成有零次开口48。零次开口48例如从圆筒部33的下端部形成到圆锥部34的上端部。零次开口48形成在比一次开口39高的位置。即,零次开口48形成在一次开口39的上游侧。另外,零次开口48形成在比外壁部38低的位置。
隔壁部35例如为圆筒形状。隔壁部35的直径小于圆筒部33的直径。圆锥部34和隔壁部35被配置成圆锥部34从上方插入到隔壁部35的内侧的空间中。隔壁部35的上端部与圆锥部34的外周面连接。作为一例,隔壁部35的中心轴与圆锥部34的中心轴一致。
外壁部38例如为圆筒形状。外壁部38的直径大于圆筒部33的直径。外壁部38被设置成包围圆筒部33的上端部的周围。另外,外壁部38被设置成向比圆筒部33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延伸。外壁部38的中心轴与圆筒部33的中心轴隔开一定的间隔平行地配置。即,外壁部38的中心轴与圆筒部33的中心轴不一致。在外壁部38与圆筒部33之间设置有连接外壁部38与圆筒部33的构件。外壁部38与圆筒部33之间由该构件完全堵塞。
流入管36形成流入风路27。流入风路27是形成于集尘单元13的风路。流入风路27是用于向回旋室29引导来自吸气风路形成部16的含尘空气的风路。来自吸气风路19的含尘空气通过流入风路27流入回旋室29。
流入管36例如是四方筒形状。在流入管36的内侧形成有流入风路27。流入管36的一端部与外壁部38连接。流入管36的一端在外壁部38的外表面开口。流入管36的该一端形成单元流入口40。单元流入口40是用于将含尘空气取入到集尘单元13的开口。流入管36的另一端部与圆筒部33连接。流入管36的另一端在圆筒部33的内表面开口。流入管36的该另一端形成流入口41。流入口41是用于将通过流入风路27后的含尘取入到回旋室29的开口。
流入管36与圆筒部33的上部连接。流入口41形成在圆筒部33的上部。流入口41例如形成在回旋室29的侧壁的最上部。零次开口48形成在比流入口41低的位置。即,零次开口48形成在流入口41的下游侧。流入管36例如是一条直线状的构件。流入管36以来自流入风路27的含尘空气从回旋室29的切线方向流入该回旋室29的方式与圆筒部33连接。流入管36的轴例如相对于圆筒部33的中心轴形成为直角。
另外,集尘部壳体26例如具备底部46及外壁部47。底部46的整体形状为圆形形状。外壁部47例如为圆筒形状。外壁部47的直径大于圆筒部33的直径。外壁部47例如被设置成从底部46的边缘直立。利用底部46及外壁部47形成上方开口且下方闭合的筒状的构件。
当相对于流入部壳体25适当配置集尘部壳体26时,隔壁部35配置在外壁部47的内侧。隔壁部35的下端部与底部46接触。隔壁部35的中心轴与外壁部47的中心轴隔开一定的间隔平行地配置。隔壁部35的中心轴与外壁部47的中心轴不一致。外壁部47的上端部与外壁部38的下端部接触。外壁部47的中心轴和外壁部38的中心轴配置成一条直线状。当相对于流入部壳体25适当配置集尘部壳体26时,在集尘部壳体26的内部,除了回旋室29以外,还形成有利用隔壁部35划分的两个空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集尘单元13具备集尘室。集尘室是积存尘埃的空间及形成该空间的构件。集尘室具有收集在回旋室29中分离出的尘埃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集尘室包括零次集尘室30和一次集尘室31。在零次集尘室30中积存垃圾α。在一次集尘室31中积存垃圾β。垃圾α例如是纤维垃圾及毛发这样的体积比较大的尘埃。垃圾β例如是沙尘及细微的纤维垃圾这样的体积比较小的尘埃。
形成在隔壁部35的内侧的空间中的、除去形成在圆锥部34的内侧的空间而成的空间为一次集尘室31。一次集尘室31经由一次开口39与回旋室29连通。一次集尘室31形成为覆盖圆锥部34的下方。一次集尘室31形成为包围圆锥部34的下端部的周围。
形成在外壁部47的内侧的空间中的、除去回旋室29及一次集尘室31的空间为零次集尘室30。零次集尘室30是形成在外壁部47与隔壁部35之间、外壁部47与圆筒部33之间以及外壁部47与圆锥部34之间的连续空间。隔壁部35、圆筒部33及圆锥部34形成零次集尘室30的内壁。外壁部47形成零次集尘室30的外壁。
零次集尘室30的整体形状为圆筒形状。零次集尘室30的上方部分由连接圆筒部33与外壁部38的构件堵塞。零次集尘室30的下方部分由底部46堵塞。零次集尘室30包围回旋室29的大部分的周围。另外,零次集尘室30包围一次集尘室31的周围。零次集尘室30经由零次开口48与回旋室29连通。零次开口48形成在零次集尘室30的最上部。零次集尘室30被设置成从零次开口48向下方延伸。此外,优选零次开口48形成为使沿着圆筒部33的中心轴方向的宽度小于沿着圆筒部33的周向的宽度。即,优选零次开口48的形状为横向长度较长的形状。
如图10所示,圆筒部33在不与外壁部47接触的范围相对于外壁部47偏移地配置。圆筒部33的中心轴与外壁部47的中心轴未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圆筒部33的中心轴相对于外壁部47的中心轴隔开一定的间隔平行地配置。将圆筒部33与外壁部47的间隔较小的部分设为狭窄部59。圆筒部33与外壁部47的间隔等于圆筒部33的外表面与外壁部47的内表面的距离。
在图10中,圆筒部33与外壁部47的间隔随着远离狭窄部59而逐渐变大。圆筒部33与外壁部47的间隔在最远离狭窄部59的位置最大。流入管36例如配置在圆筒部33与外壁部47的间隔最大的位置的上方。
图9所示的点P示出从流入风路27流入到回旋室29的空气的行进方向与回旋室29的切线方向一致的点。在与圆筒部33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将以圆筒部33的中心轴为中心从点P起向回旋室29中空气回旋的方向旋转的角度设为θ1。优选狭窄部59被配置在角度θ1为0°至180°的范围。
另外,在与圆筒部33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将以圆筒部33的中心轴为中心从圆筒部33与外壁部47的间隔最窄的位置起向回旋室29中空气回旋的方向旋转的角度设为θ2。优选零次开口48被配置在角度θ2为90°~270°的范围。更优选的是,零次开口48形成在角度θ2为180°的位置。图10示出零次开口48形成在角度θ2为180°的位置的例子。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零次开口48配置在圆筒部33与外壁部47的间隔最大的位置。
流出部壳体24例如具备盖部49及流出部51。盖部49例如为板状。当相对于流入部壳体25适当配置流出部壳体24时,盖部49堵塞圆筒部33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盖部49形成回旋室29的上壁。
盖部49和流入部壳体25的外壁部38形成用于收纳过滤部壳体61的空间。过滤部壳体61以从上方覆盖流出部壳体24的方式设置在外壁部38的内侧的空间。过滤部壳体61以从上方紧贴的方式放置于流出部壳体24。在过滤部壳体61的上表面形成有单元流出口58。单元流出口58是用于使空气从集尘单元13流出的开口。
流出部51是用于使回旋室29内的空气流出到回旋室29之外的构件。流出部51设置在盖部49的中央部。流出部51从盖部49向下方突出。当相对于流入部壳体25适当配置流出部壳体24时,流出部51从回旋室29的上壁向回旋室29的内部突出。
流出部51的比预先设定的位置靠上方的部分为圆筒状。流出部51的上部在盖部49的上表面处开口。流出部51的下方的部分为随着趋向下方而直径变小的中空圆锥状。流出部51的下端例如配置在比零次开口48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流出部51的中心轴与圆筒部33的中心轴一致。
形成在流出部51的内侧的空间形成流出风路32的一部分。流出风路32是用于使回旋室29内的空气流出到集尘单元13之外的风路。流出风路32的上述一部分、回旋室29及一次集尘室31被配置成大致同心状。
在流出部51形成有流出口54。流出口54是用于使回旋室29内的空气流出到回旋室29之外的开口。回旋室29内的空气经由流出口54被取入到流出风路3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口54由多个微细的孔形成。例如,这些微细的孔的一部分形成在比流入口4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微细的孔的一部分形成在比零次开口48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流出部51的圆筒形状的部分中的、流入口41相向的部分,未形成上述微细的孔。
另外,图11是在与图3的A-A截面相同的截面切断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1而得到的图。在图11中,集尘单元13安装于主体单元12。当将集尘单元13适当安装于主体单元12时,过滤部壳体61的上表面与收容体14的下表面紧贴。单元流入口40与主体单元12的连接口20连接。单元流出口58与主体单元12的连接口22连接。
另外,集尘单元13的至少一部分利用复合材料80形成。复合材料80是包含多种原材料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零次集尘室30的内壁及形成一次集尘室31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利用该复合材料80形成。例如,隔壁部35、圆筒部33及圆锥部34的至少一部分利用复合材料80形成。
图12是示出形成实施方式1的集尘单元13的复合材料80的示意图。如上所述,复合材料80包含多种原材料。作为一例,如图12所示,复合材料80包含纤维材料81、软质材料82及树脂材料83。作为纤维材料81,例如使用片状的织布。此外,纤维材料81也可以是在FRP等中使用的碳纤维及玻璃纤维等。软质材料82例如为硅橡胶等。树脂材料例如为ABS等。
简单地说明复合材料8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首先,在软质材料82的基材的表面载置纤维材料81。接着,使固化前的液态的软质材料82浸渍于载置有纤维材料81的基材并使之固化。由此,在软质材料82的表面的附近埋入纤维材料81。另外,埋入有纤维材料81的状态下的软质材料82固定在树脂材料83上。由此,如图12所示,成为将纤维材料81、软质材料82及树脂材料83层叠的状态。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纤维材料81夹着软质材料82位于树脂材料83的相反侧。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复合材料80的两个面中的一侧设置有纤维材料81。复合材料8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利用纤维材料81形成复合材料80的两个面。另外,在复合材料80中,也可以不包含树脂材料83。换句话说,复合材料80也可以由纤维材料81和软质材料82形成。另外,在复合材料80中,也可以不包含软质材料82。换句话说,复合材料80也可以由树脂材料83和配置在该树脂材料83的表面的纤维材料81形成。另外,复合材料80也可以由位于该复合材料80的中心部的树脂材料83和夹着该树脂材料83的两侧的软质材料82及纤维材料81形成。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纤维材料81的构造的一例的示意图。如上所述,纤维材料81例如使用片状的织布。作为纤维材料81的构造的一例,图13示出平纹布的构造,所述平纹布是在纬纱85与经纱86交替地穿过的状态下被织成的布。构成纤维材料81的纬纱85彼此的间隔及经纱86的间隔被设定为比尘埃小。纬纱85彼此的间隔及经纱86的间隔例如为数百[nm]至数百[μm]。
按上述方式构成的复合材料80是受到外力时表面形状会变化的材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零次集尘室30的内壁的表面的形状及形成一次集尘室31的内壁的表面的形状当集尘单元13受到外力时会变化。
若更具体地说明,则复合材料80通过压缩而使其表面形状发生变化。例如,当纬纱85压缩时,伴随着该纬纱85的压缩,经纱86延伸。由此,在纤维材料81产生褶皱。即,在复合材料80的表面产生凹凸。这样,复合材料80在受到外力时其表面形状发生变化。另外,当施加于复合材料80的外力消失时,复合材料80的表面形状恢复原状。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材料80是其表面形状可逆地变化的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单元13以纤维材料81位于尘埃附着的面的方式利用复合材料80形成。换句话说,集尘单元13构成为利用纤维材料81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例如,在外壁部47的内表面设置有纤维材料81,外壁部47的外表面侧用树脂材料83形成。另外,例如,圆筒部33及圆锥部34也可以在外表面侧和内表面侧这两侧设置有纤维材料81。这样,优选集尘单元13中的有可能附着尘埃的部分利用复合材料80形成。
接着,更具体地说明集尘单元13的功能。当电动送风机10开始工作时,如上所述,向吸入口体2吸入含尘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体2中的含尘空气通过吸气风路19并到达连接口20。到达连接口20后的含尘空气流入到流入风路27。流入到流入风路27的含尘空气通过流入风路27,从流入口41流入回旋室29。通过流入风路27后的含尘空气以沿着圆筒部33的内表面即回旋室29的侧壁的方式流入回旋室29。含尘空气的上述路径在图9及图11中作为路径f而用实线箭头示出。
流入到回旋室29中的含尘空气沿着形成回旋室29的侧壁回旋。在本实施方式中,含尘空气在回旋室29内形成回旋气流。回旋室29内的回旋气流一边形成中心轴附近的强制涡流区域和外侧的自由涡流区域,一边向下流动。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尘埃的积存方法的图。图14与图6的B-B截面对应。图14示出利用电动吸尘器1清扫时的集尘单元13内部的状态。离心力作用于回旋室29内的回旋气流所包含的尘埃。例如,体积比较大的垃圾α一边由离心力向圆筒部33推压一边落下。垃圾α在到达零次开口48的高度时,通过该零次开口48。另外,空气也与垃圾α一起通过零次开口48。
通过零次开口48后的垃圾α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另外,通过零次开口48后的空气一边沿与回旋室29中空气回旋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回旋,一边在零次集尘室30内行进。即,当电动送风机10开始工作时,在零次集尘室30中也产生气流。从零次开口48进入到零次集尘室30的垃圾α一边在与回旋室29内的空气的回旋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一边落下。
未从零次开口48进入到零次集尘室30的尘埃一边随着回旋室29内的气流回旋,一边向下方移动。例如,体积比较小的垃圾β通过一次开口39。通过一次开口39后的垃圾β在一次集尘室31内落下并被收集。
回旋室29内的回旋气流在到达回旋室29的最下部时,将行进方向转变为向上。将行进方向转变为向上后的回旋气流沿着回旋室29的中心轴上升。从形成该上升气流的空气中除去包含垃圾α和垃圾β的尘埃。除去尘埃而得到的清洁空气通过流出口54并从回旋室29流出。通过流出口54后的清洁空气通过流出风路32并到达单元流出口58。然后,清洁空气通过单元流出口58及连接口22并被送到排气风路21。
本实施方式的集尘室按上述方式收集包含垃圾α及垃圾β的尘埃。通过使电动送风机10工作,从而使垃圾α积存于零次集尘室30。另外,使垃圾β积存于一次集尘室31。使用者能够通过从主体单元12拆下集尘单元13,并从流入部壳体25拆下集尘部壳体26,从而丢弃积存于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的尘埃。
如上所述,集尘室能够收集利用回旋室29分离出的尘埃。在本公开中,将集尘室用于收集尘埃的状态设为收集状态。具体而言,集尘单元13安装于主体单元12时的集尘室的状态对应于收集状态。集尘室在处于收集状态时能够收集尘埃。
另外,如上所述,集尘室能够将收集到的尘埃丢弃到外部。在本公开中,将集尘室用于丢弃尘埃的状态设为丢弃状态。具体而言,从主体单元12拆下集尘单元13时的集尘室的状态对应于丢弃状态。另外,从流入部壳体25拆下集尘部壳体26时的集尘室的状态也对应于丢弃状态。集尘室在处于丢弃状态时能够丢弃尘埃。
在按上述方式构成的集尘单元13中,集尘室能够成为收集状态和丢弃状态。换句话说,集尘单元13构成为能够使集尘室成为收集状态和丢弃状态。
在集尘室从收集状态成为丢弃状态时,由使用者等对集尘单元13的至少一部分施加力。由此,复合材料80的表面形状发生变化。即,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状态发生变化。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该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状态成为与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状态不同的状态。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关系的图。图15示出第一状态的一例。另外,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的该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关系的图。图16示出与上述第一状态不同的第二状态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从图15所示的状态变化为图16所示的状态。
如上所述,离心力作用于回旋室29内的回旋气流所包含的尘埃。另外,当电动送风机10开始工作时,在零次集尘室30中也产生气流。因此,离心力也作用于从回旋室29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中的垃圾α。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中的垃圾α沿着形成零次集尘室30的内壁的表面回旋。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中的垃圾α例如一边与外壁部47的内表面接触一边回旋。
在形成零次集尘室30的内壁的表面与在零次集尘室30内回旋的垃圾α之间,摩擦力及静电力发挥作用。另外,空气阻力作用于在零次集尘室30内回旋的垃圾α。另外,在零次集尘室30内回旋的垃圾α彼此可相互碰撞。在零次集尘室30内回旋的垃圾α的速度由于摩擦力、静电力、空气阻力及尘埃彼此的碰撞而下降。由此,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中的垃圾α的一部分附着于形成零次集尘室30的内壁的表面并停留。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中的垃圾α的一部分例如附着于外壁部47的内表面并停留。
与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中的垃圾α同样地,被送到一次集尘室31中的垃圾β的一部分也附着于形成一次集尘室31的内壁的表面并停留。被送到一次集尘室31中的垃圾β的一部分例如附着于隔壁部35的内表面并停留。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送到包括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在内的集尘室中的尘埃的一部分附着于该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并停留。另外,在电动送风机10的工作停止后,被送到集尘室中的尘埃的一部分也会保持附着在该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状态不变。即,尘埃可能附着在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上,也可能附着在丢弃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上。
如图15所示,在收集状态下,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纤维材料81为光滑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如图16所示,在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纤维材料81产生凹凸。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相对于尘埃的状态在收集状态和丢弃状态下不同。例如,在收集状态下,如图15所示,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比较大。另一方面,当集尘室变化为丢弃状态时,如图16所示,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变得比较小。
当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变化时,在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摩擦力及静电力发生变化。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越小,则在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摩擦力及静电力变得越小。即,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越小,则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吸附尘埃的力变得越小。换句话说,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越大,则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吸附尘埃的力变得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大于丢弃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即,在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摩擦力及静电力大于在丢弃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摩擦力及静电力。根据本实施方式,附着在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尘埃变得更难以分离。由此,例如在电动送风机10工作时,可防止附着在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尘埃再次回旋。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在集尘室内被收集的尘埃再次返回到回旋室。
另外,通过防止尘埃再次返回到回旋室,从而也同样地防止尘埃返回到主体单元12。由此,例如可以防止主体单元12内的风路由于尘埃而变窄及尘埃堵塞在电动送风机10中等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能够维持分离尘埃的性能的电动吸尘器1。
另外,例如在尘埃累积于过滤器62的情况下,会引起在集尘单元13内流动的空气的风量的降低。即,在尘埃累积于过滤器62的情况下,会引起电动吸尘器1的吸引力的降低。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更多的尘埃附着在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累积于过滤器62的尘埃的量。由此,可维持集尘单元13及电动吸尘器1的性能。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进行的过滤器62的维护的频率变得更低。
如上所述,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由使用者等对集尘单元13的至少一部分施加力。由此,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状态从图15所示的状态变化为图16所示的状态。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的接触面积变小。由此,在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与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摩擦力及静电力变小。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附着在集尘室的表面的尘埃从该集尘室的表面离开。使用者能够通过使集尘室从收集状态变化为丢弃状态,从而容易地丢弃被集尘室收集的尘埃。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在丢弃被集尘室收集的尘埃时,例如可以不进行利用刷子的刮刷清扫及利用布的擦拭清扫。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在集尘室处于收集状态时成为图15所示的状态。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在集尘室处于丢弃状态时成为图16所示的状态。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相对于尘埃的性质在图15所示的状态和图16所示的状态下不同。根据具有按这种方式构成的集尘室的集尘单元13,能够兼顾收集尘埃的性能和丢弃收集到的尘埃的性能。
另外,通过再次安装从主体单元12拆下的集尘单元13,从而使集尘室从丢弃状态再次返回到收集状态。在返回到收集状态后,不对集尘单元13赋予来自使用者的力。即,当集尘室再次返回到收集状态时,该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状态返回到图15所示的状态。这样,通过利用复合材料80形成集尘室的内壁,从而使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状态可逆地变化。
另外,使用者例如可以在从流入部壳体25拆下集尘部壳体26后,在丢弃集尘部壳体26内的尘埃时,轻轻敲击该集尘部壳体26。即,使用者不仅在使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在丢弃尘埃时,也可以对集尘单元13施加力。另外,使用者例如可以在丢弃集尘部壳体26内的尘埃时握持该集尘部壳体26并使之变形。使用者例如可以在丢弃集尘部壳体26内的尘埃时继续使该集尘部壳体26变形。在上述各例中,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丢弃尘埃。
另外,集尘单元13也可以构成为:在集尘室处于收集状态时,该集尘室的内壁不会变形到一定量以上。集尘单元13可以具有限制收集状态下的集尘室的内壁的变形的构件。例如,集尘部壳体26的变形可以由流入部壳体25限制。由此,例如,即使在集尘室处于收集状态时集尘单元13受到外力,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状态也被维持在适合收集尘埃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及了各构件的形状,但它们并不意味着完全如字面那样的形状。例如,圆形形状的构件也可以不是完全圆形的构件。圆筒形状的构件也可以不是完全圆筒形的构件。例如,在圆筒形状的构件的表面,也可以包括用于进行与其他构件的连接等的凹凸。另外,为了进行与其他构件的连接等,各构件的表面的一部分可以平坦地形成。
作为旋风分离装置的一例的集尘单元13及具备该集尘单元13的电动吸尘器1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形。以下示出几个变形例。
例如,电动吸尘器1并不限定于纵型的吸尘器。电动吸尘器1也可以是在主体部分具备轮子的吸尘器。电动吸尘器1可以是罐式吸尘器。例如,罐式的电动吸尘器1可以具有通过电源线的卷绕而使集尘部壳体26振动的机构。可以通过该机构使集尘部壳体26振动,从而使该集尘部壳体26的内壁的表面形状变化。这样,例如,罐式的电动吸尘器1可以具有利用电源线的卷绕而使尘埃从集尘部壳体26分离的机构。
另外,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材料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复合材料80。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材料例如可以是压电元件及导电性聚合物等电特性会由于外力而变化的材料。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材料也可以是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被除电的材料。根据本例,通过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使在该集尘室的表面与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静电力变小,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在集尘室返回到收集状态时使在该集尘室的表面与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静电力变大,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材料例如可以是浸渍亲水性的药剂而成的树脂材料。集尘室的内壁可以构成为通过受到外力而使亲水性的药剂渗出。根据本例,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该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由亲水性的药剂覆盖。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水洗而有效地清洗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另外,使用者能够通过用布等擦拭水洗后的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从而使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复合材料80可以具有透光性。即,纤维材料81、软质材料82及树脂材料83可以具有透光性。在该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累积在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中的垃圾的量而无需进行集尘单元13的拆下及分解。通过使形成集尘室的内壁的复合材料80具有透光性,从而能够得到对使用者来说使用便利性更好的集尘单元13及具备该集尘单元13的电动吸尘器1。
回旋室29、零次集尘室30、一次集尘室31、流入管36及零次开口48的个数及配置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个数及配置。构成集尘单元13的各构件的规格例如根据回旋室29内的气流的速度、集尘单元13的大小、质量、集尘性能、维护性及电动送风机10的输出等而适当设定。对于构成集尘单元13的各构件的规格而言,优选选择与电动吸尘器1所要求的性能等相匹配的最佳的规格。
例如,集尘单元13所具备的集尘室可以仅包括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中的一方。集尘室可以在同一空间中积存垃圾α及垃圾β。
另外,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一个变形例的图。图17是与图14对应的图。如图17所示,集尘单元13可以具备解除按钮91。解除按钮91设置在集尘部壳体26的外壁部47的外表面。
如上所述,使用者通过对固定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的锁定机构进行解除操作,从而能够拆下集尘部壳体26。该锁定机构例如形成在集尘部壳体26的外壁部47的上部。解除按钮91用于一边使外壁部47变形一边将外壁部47的锁定机构解除。使用者通过向集尘部壳体26的中心侧按压解除按钮91,从而能够一边使外壁部47变形一边将外壁部47的锁定机构解除。
根据图17所示的变形例,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解除按钮91,从而在使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使集尘部壳体26较大地变形。由此,在集尘室成为丢弃状态时,附着在集尘部壳体26的内表面的垃圾α等尘埃容易地从集尘部壳体26的内表面离开。
当使用者使手从解除按钮91离开时,外壁部47从变形的状态返回到变形前的状态。本变形例中的解除按钮91是使集尘室的内壁可逆地变形的变形部件的一例。作为使集尘室的内壁可逆地变形的变形部件的其他例子,集尘单元13可以具备锁扣式或扳机式等机构。另外,也可以是,集尘单元13例如还具备保持解除按钮91被按压的状态不变的机构。即,集尘单元13可以具备保持使集尘室的内壁变形的状态不变的机构。
另外,作为使集尘室的内壁可逆地变形的变形部件的其他例子,集尘单元13可以具备产生振动的机构。产生振动的该机构例如设置在过滤部壳体61。产生振动的机构例如使集尘单元13整体或集尘部壳体26振动。由此,集尘室的内壁振动即变形。集尘单元13可以构成为: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的状态通过振动而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旋风分离装置并不限定于集尘单元13,也能够用于电动吸尘器1以外的装置。例如,本发明的旋风分离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分离粉状体的装置及分离制冷剂的装置等。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图18及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集尘单元13的剖视图。图18及图19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8对应。参照图18及图19,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2。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说明。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集尘单元13具备集尘部壳体26。集尘部壳体26具备底部46及外壁部47。底部46的整体形状为圆形形状。外壁部47为圆筒形状。此外,外壁部47可以不是圆筒形状。外壁部47例如可以是方形的筒状。另外,底部46的整体形状例如可以是多边形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46和外壁部47彼此分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及图19所示,底部46和外壁部47经由铰接件104连接。底部46能够以铰接件104为轴相对于外壁部47转动。底部46通过转动而进行开闭。图18示出底部46关闭的状态。图19示出底部46打开的状态。通过将底部46打开,从而如图19所示,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敞开。使用者能够通过打开底部46,从而将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内的尘埃丢弃到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部46设置有卡合部102。另外,在外壁部47的下部设置有卡合部103。卡合部102与卡合部103形成为相互啮合。另外,在外壁部47的外表面设置有解除按钮101。解除按钮101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解除按钮91同样的构件,是变形部件的一例。
使用者能够通过按压解除按钮101而使外壁部47变形。通过使外壁部47变形,从而使设置于该外壁部47的卡合部103从卡合部102脱离。由此,底部46以铰接件104为轴进行转动。即,底部46如图19所示那样打开。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能够在使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敞开的同时,使外壁部47较大地变形。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丢弃尘埃。
本实施方式的集尘单元13可以构成为使底部46以外的部位进行开闭。例如,可以使外壁部47的一部分进行开闭。另外,用于将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敞开的机构并不限定于解除按钮101。用于将零次集尘室30及一次集尘室31敞开的机构例如也可以是从集尘部壳体26的上部向集尘部壳体26的下部被按入的机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旋风分离装置及具备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例如能够用于室内的清扫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动吸尘器,2吸入口体,3吸引管,6吸尘器主体,7握持部,8操作开关,10电动送风机,12主体单元,13集尘单元,14收容体,16吸气风路形成部,17排气风路形成部,19吸气风路,20连接口,21排气风路,22连接口,24流出部壳体,25流入部壳体,26集尘部壳体,27流入风路,29回旋室,30零次集尘室,31一次集尘室,32流出风路,33圆筒部,34圆锥部,35隔壁部,36流入管,38外壁部,39一次开口,40单元流入口,41流入口,46底部,47外壁部,48零次开口,49盖部,51流出部,54流出口,58单元流出口,59狭窄部,61过滤部壳体,62过滤器,80复合材料,81纤维材料,82软质材料,83树脂材料,85纬纱,86经纱,91解除按钮,101解除按钮,102卡合部,103卡合部,104铰接件。

Claims (11)

1.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其中,所述旋风分离装置具备:
回旋室,所述回旋室使含尘空气在内部沿着侧壁回旋并从含尘空气分离尘埃;及
集尘室,所述集尘室与所述回旋室的内部连通,并能够成为用于在内部收集在所述回旋室中分离得到的尘埃的收集状态和用于丢弃收集到的尘埃的丢弃状态,
所述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在所述集尘室为所述收集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集尘室成为所述丢弃状态时成为第二状态,所述集尘室的内壁的表面相对于尘埃的性质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表面吸附尘埃的力大于所述第二状态下的所述表面吸附尘埃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当所述表面从所述第一状态成为所述第二状态时,在所述表面与附着于该表面的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摩擦力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当所述表面从所述第一状态成为所述第二状态时,在所述表面与附着于该表面的尘埃之间发挥作用的静电力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当所述表面从所述第一状态成为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表面与附着于该表面的尘埃的接触面积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集尘室的所述内壁由在受到外力时表面形状发生变化的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材料具有软质材料和埋入该软质材料的纤维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材料具有透光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旋风分离装置具备使所述集尘室的所述内壁可逆地变形的变形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变形部件将所述集尘室敞开而将被所述集尘室收集的尘埃丢弃到外部。
1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中,所述电动吸尘器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及
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在所述旋风分离装置所具备的所述回旋室的内部产生气流。
CN201780090478.XA 2017-05-11 2017-05-11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12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7924 WO2018207327A1 (ja) 2017-05-11 2017-05-11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052A true CN110612052A (zh) 2019-12-24
CN110612052B CN110612052B (zh) 2021-06-15

Family

ID=64105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47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12052B (zh) 2017-05-11 2017-05-11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22873B1 (zh)
JP (1) JP6822559B2 (zh)
CN (1) CN110612052B (zh)
WO (1) WO2018207327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2756A1 (en) * 2002-03-29 2003-10-02 Hmi Industries,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Filtering system
JP2009089764A (ja) * 2007-10-04 2009-04-30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1953661A (zh) * 2009-07-20 2011-01-26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集尘盒
EP2505113A2 (de) * 2011-03-31 2012-10-0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taubsauger mit Filter-Halteeinrichtung
JP2013017665A (ja) * 2011-07-12 2013-01-31 Panasonic Corp 電気掃除機
JP2013085588A (ja) * 2011-10-14 2013-05-13 Panasonic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3442781A (zh) * 2011-04-05 2013-12-11 日本斯频德制造株式会社 集尘用过滤器、具备该集尘用过滤器的集尘装置及集尘用过滤器的制造方法
JP2015006623A (ja) * 2014-10-17 2015-01-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電気掃除機
CN104582555A (zh) * 2012-08-15 2015-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CN204950805U (zh) * 2015-09-21 2016-01-13 深圳市横河新高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除静电高密封的吸尘器滤尘网
CN205322247U (zh) * 2015-01-28 2016-06-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106308681A (zh) * 2016-11-15 2017-01-11 苏州海歌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CN206063066U (zh) * 2016-06-30 2017-04-05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59813A (ja) * 2002-11-12 2004-06-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集塵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2004267452A (ja) * 2003-03-07 2004-09-30 Sharp Corp 集塵容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2009112441A (ja) * 2007-11-05 2009-05-28 Sharp Corp 集塵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5070127B2 (ja) * 2008-05-21 2012-1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
JP2014171669A (ja) * 2013-03-08 2014-09-22 Toshiba Corp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6123696B2 (ja) 2014-02-13 2017-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6052273B2 (ja) * 2014-12-25 2016-1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JP2017018159A (ja) * 2015-07-07 2017-01-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2756A1 (en) * 2002-03-29 2003-10-02 Hmi Industries,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Filtering system
JP2009089764A (ja) * 2007-10-04 2009-04-30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1953661A (zh) * 2009-07-20 2011-01-26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集尘盒
EP2505113A2 (de) * 2011-03-31 2012-10-0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taubsauger mit Filter-Halteeinrichtung
CN103442781A (zh) * 2011-04-05 2013-12-11 日本斯频德制造株式会社 集尘用过滤器、具备该集尘用过滤器的集尘装置及集尘用过滤器的制造方法
JP2013017665A (ja) * 2011-07-12 2013-01-31 Panasonic Corp 電気掃除機
JP2013085588A (ja) * 2011-10-14 2013-05-13 Panasonic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4582555A (zh) * 2012-08-15 2015-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JP2015006623A (ja) * 2014-10-17 2015-01-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電気掃除機
CN205322247U (zh) * 2015-01-28 2016-06-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204950805U (zh) * 2015-09-21 2016-01-13 深圳市横河新高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除静电高密封的吸尘器滤尘网
CN206063066U (zh) * 2016-06-30 2017-04-05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106308681A (zh) * 2016-11-15 2017-01-11 苏州海歌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052B (zh) 2021-06-15
JPWO2018207327A1 (ja) 2019-11-07
EP3622873B1 (en) 2023-07-19
WO2018207327A1 (ja) 2018-11-15
JP6822559B2 (ja) 2021-01-27
EP3622873A4 (en) 2020-06-03
EP3622873A1 (en) 2020-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37611C2 (ru) Портативный чистящий прибор
RU2332920C2 (ru) Мультициклонное пылеотделя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арианты)
EP1652458B1 (en) Dust collection unit for vacuum cleaner
RU2337605C2 (ru) Мультициклонный пылеуловитель
EP1671569B1 (en) Dust collecting unit of vacuum cleaner and vacuum cleaner with the dust collecting unit
JP4947110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8618705B (zh) 旋风分离装置
EP2375953B1 (en) Dust receptacle for a vacuum cleaner
JP5703408B1 (ja) 電気掃除機
KR101390549B1 (ko) 전기 청소기
JP7362935B2 (ja) 真空掃除機
JP4950307B2 (ja) 真空掃除機
CN101588744A (zh) 真空清洁器
JP4950306B2 (ja) 真空掃除機
CN110612052B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US11234566B2 (en) Cleaner
JP2022095426A (ja)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JP2011055975A (ja) 電気掃除機
WO2018168142A1 (ja) 吸込み具と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2008043792A (ja) 電気掃除機
JP7466497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この集塵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6052273B2 (ja)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JP7153708B2 (ja)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集塵装置
JP7135404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6818808B2 (ja)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集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