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7303A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7303A
CN111837303A CN201980015276.8A CN201980015276A CN111837303A CN 111837303 A CN111837303 A CN 111837303A CN 201980015276 A CN201980015276 A CN 201980015276A CN 111837303 A CN111837303 A CN 111837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conductive member
heat conductive
groove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52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浩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37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73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6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joint between insulation and body, e.g. using c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16Means for dissipating heat

Landscapes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火花塞,确保从绝缘体向主体配件的热移动,并能够进一步将导热构件简易地固定于绝缘体。火花塞具备:筒状的绝缘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在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及筒状的主体配件,固定于绝缘体的外周并在自身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外螺纹。绝缘体在自身的外周侧的与主体配件的外螺纹在轴线的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有槽,在槽中配置有导热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通过轴线且沿轴线的截面中,槽的深度随着朝向槽的前端侧的开口端和后端侧的开口端中的至少一方而变小。

Description

火花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花塞,特别是涉及在绝缘体的外周固定导热构件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已知在形成有与内燃机结合的外螺纹的筒状的主体配件保持绝缘体的火花塞。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绝缘体的外周面钎焊有金属制的套筒(导热构件)的火花塞。在专利文献1的火花塞中,被燃烧气体加热的绝缘体的热量的一部分通过热传导移动到套筒,并进一步地从套筒向主体配件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22747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将套筒(导热构件)接合于绝缘体的钎料与绝缘体的润湿性和反应性、套筒与绝缘体的线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必须对在绝缘体产生的应力等各种参数进行控制,其控制繁琐。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被做出,目的在于提供确保从绝缘体向主体配件的热移动,并能够进一步将导热构件简易地固定于绝缘体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火花塞具备从前端侧向后端侧在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的绝缘体和固定于绝缘体的外周并在自身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外螺纹的筒状的主体配件。绝缘体在自身的外周侧且与主体配件的外螺纹在轴线的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有槽,在槽中配置有导热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通过轴线且沿轴线的截面中,槽的深度随着朝向槽的前端侧的开口端或者后端侧的开口端中的至少一方而变小。
发明效果
根据请求保护的范围1记载的火花塞,在形成于绝缘体的外周面的槽中配置导热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简易地将导热构件固定于绝缘体。进一步地,槽随着朝向前端侧的开口端或者后端侧的开口端中的至少一方而深度变小,因此,当由于热量而绝缘体相对于主体配件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发生变化,或者由于进气、排气等而燃烧室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绝缘体的槽抵碰于导热构件时,导热构件能够将朝向径向的内侧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绝缘体。由此,由于能够容易使导热构件与绝缘体密接,因此能够容易使绝缘体的热量的一部分通过热传导移动到导热构件,并进一步地从导热构件向主体配件移动。因此,能够确保从绝缘体向主体配件的热移动。
根据请求保护的范围2记载的火花塞,绝缘体的槽中的朝向前端的面以随着朝向槽的开口端而位于后端侧的方式倾斜,或者绝缘体的槽中的朝向后端的面以随着朝向槽的开口端而位于前端侧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在对绝缘体施加了弯曲载荷时缓和在槽的角部产生的应力,因此除了请求保护的范围1的效果,还能够抑制以槽为起点的绝缘体的破损。
根据请求保护的范围3记载的火花塞,导热构件的后端面沿朝向前端的面倾斜,或者导热构件的前端面沿朝向后端的面倾斜,因此能够增大槽的朝向前端的面、朝向后端的面与导热构件的接触面积。因此,除了请求保护的范围2的效果,还能够通过热传导而容易使绝缘体的热量进一步移动到导热构件。
根据请求保护的范围4记载的火花塞,导热构件与主体配件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因此除了请求保护的范围1~3中的任一个的效果,还能够通过热传导使导热构件的热量移动到主体配件。
根据请求保护的范围5记载的火花塞,导热构件为环的一部分缺失了的形状,因此除了请求保护的范围1~4中的任一个的效果,还能够使导热构件在环的径向上弹性变形从而增大主体配件与导热构件的接触面积,通过热传导而容易使导热构件的热量移动到主体配件。
根据请求保护的范围6记载的火花塞,导热构件在轴线的方向上的长度比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能够使供导热构件安装的槽的深度浅。结果,除了请求保护的范围1~5中的任一个的效果,还能够确保槽的部分的绝缘体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2是导热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在图1的III中示出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10的以轴线O为边界的单侧剖视图。在图1中,将纸面下侧称为火花塞10的前端侧,将纸面上侧称为火花塞10的后端侧(在其他图中也一样)。如图1所示火花塞10具备绝缘体11及主体配件40。
绝缘体11是由高温下的绝缘性、机械特性优良的氧化铝等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在绝缘体11中,轴孔12沿轴线O贯通。在轴孔12的前端侧形成有朝向前端侧缩径的缩径部13。绝缘体11沿轴线O从前端侧依次连接有前端部14、突出部15及后端部16。突出部15是绝缘体11中的外径最大的部分。
与突出部15的前端侧相邻的前端部14是绝缘体11中的配置于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后述)的内侧的部分。在前端部14中,第一部17、第二部18、第三部19从前端侧向后端侧依次相邻。第一部17是在第一部17的轴线O方向上的全长上外径大致相同的圆筒状的部位。第二部18是随着朝向后端侧外径变大的圆锥台状的部位。第三部19是在第三部19的轴线O方向上的全长上外径大致相同的圆筒状的部位。第三部19的外径比第一部17的外径大。在第三部19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槽20。在本实施方式中,槽20遍及第三部19的整周形成。在槽20安装有导热构件30。
图2是导热构件30的立体图。导热构件30是具有外周面31和内周面32的圆筒状的构件,由热传导性、耐氧化性优良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导热构件30的将环的一部分缺失的切缝35沿轴线O直线状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构件30的外周面31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导热构件30的内周面3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将外周面31与内周面32连接的后端面33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位于前端侧(图2下侧)的方式倾斜。将外周面31与内周面32连接的前端面34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位于后端侧(图2上侧)的方式倾斜。
返回图1进行说明。中心电极36是插入轴孔12的前端侧并沿轴线O保持于绝缘体11的棒状的电极。中心电极36卡定于绝缘体11的缩径部13,前端从绝缘体11突出。中心电极36在电极母材埋设有热传导性优良的芯材。电极母材利用由以Ni为主体的合金或者Ni构成的金属材料形成,芯材由铜或者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形成。芯材可以省略。
端子配件37是连接高压线缆(未图示)的棒状的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端子配件37在轴孔12内与中心电极36电连接。
主体配件40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主体配件40具备将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包围的主体部41、连接于主体部41的后端侧的座部42、夹着座部42而在主体部41的相反侧连接的后端部43。后端部43具备与座部42相比壁厚薄的薄壁部44和从薄壁部44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工具卡合部45。
主体部41在外周形成有与内燃机(未图示)的螺孔螺合的外螺纹46。外螺纹46与内燃机(未图示)的螺孔卡合而将主体配件40固定于内燃机。在利用垂直于轴线O的平面将主体部41切断的截面中,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的形状为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主体部41的内径设定为在主体部41的轴线方向上的全长上相同。在常温(15~25℃)下导热构件30(参照图2)未承受载荷时的导热构件30的外径与主体部41的内径大致相同。
座部42是用于对外螺纹46相对于内燃机的拧入量进行限制,并且将外螺纹46与螺孔的间隙堵塞的部位。薄壁部44是用于在将主体配件40组装于绝缘体11时塑性变形而敛紧固定的部位。工具卡合部45是在将外螺纹46拧入内燃机的螺孔时,使扳手等工具卡合的部位。
接地电极48是与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接合的棒状的金属制(例如镍基合金制)的构件。在接地电极48与中心电极36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电极48弯曲。在主体配件40的薄壁部44及工具卡合部45的径向的内侧且绝缘体11的突出部15的后端侧配置填充有滑石等的密封件49。通过密封件49确保绝缘体11与主体配件40之间的气密性。
图3是在图1(包含轴线O的剖视图)的III中示出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包含火花塞10的轴线O的截面中,槽20的槽底21与轴线O(参照图1)大致平行。槽20随着从槽底21的后端朝向后端侧的开口端22而深度逐渐变小,并且随着从槽底21的前端朝向前端侧的开口端24而深度逐渐变小。
与槽底21的后端相邻的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形成为以随着朝向开口端22而位于后端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状,与槽底21的前端相邻的槽20的朝向后端的面25形成为以随着朝向开口端24而位于前端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状。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槽底21与朝向前端的面23所成的角θ1大于90°,槽底21与朝向后端的面25所成的角θ2大于90°。θ1及θ2小于180°。
对于导热构件30,内周面3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槽20的槽底21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短。导热构件30的后端面33形成为沿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倾斜的圆锥状。导热构件30的前端面34形成为沿槽20的朝向后端的面25倾斜的圆锥状。由此,当导热构件30的后端面33与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接触时,在导热构件30的前端面34与槽20的朝向后端的面25之间会有间隙。同样地,当导热构件30的前端面34与槽20的朝向后端的面25接触时,在导热构件30的后端面33与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之间会有间隙。
对于导热构件30,轴线方向上的最大的长度L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周面31的长度)比与轴线O(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L2长。同样地,对于导热构件30,内周面3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长度L2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构件30的外周面31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接触。在绝缘体11的第三部19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之间存在间隙。
火花塞10例如通过如下的方法制造。首先,将中心电极36插入绝缘体11的轴孔12,并以中心电极36的前端从绝缘体11露出的方式配置。接下来,在确保端子配件37与中心电极36的导通的同时,将端子配件37固定于绝缘体11的后端。接下来,当将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从前端侧插入导热构件30时,第二部18及第三部19将切缝35的间隔拓宽而使导热构件30弹性变形。当安装于绝缘体11的槽20时导热构件30复原而切缝35的间隔变窄。
接下来,将绝缘体11插入预先接合有接地电极48的主体配件40,并使导热构件30的外周面31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接触。由于将绝缘体11插入主体配件40时的导热构件30的外周面31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的摩擦,导热构件30与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接触。在将主体配件40的后端弯曲而将主体配件40组装于绝缘体11之后,以使接地电极48与中心电极36对向的方式对接地电极48进行弯曲加工,得到火花塞10。
将主体配件40的外螺纹46紧固于内燃机(未图示)的螺孔而火花塞10安装于内燃机。当内燃机工作时绝缘体11被加热。绝缘体11的热量在经由安装于槽20的导热构件30传递到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之后,从外螺纹46向内燃机传递。
由于导热构件30安装于槽20而固定于绝缘体11,因此与通过钎料将导热构件接合于绝缘体11的情况相比,能够做到即使不对由于钎料与绝缘体11的润湿性和反应性、导热构件与绝缘体11的线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在绝缘体11产生的应力等各种参数进行控制也可以。因此,能够将导热构件30简易地固定于绝缘体11,进一步地,能够容易地确保固定有导热构件30的绝缘体11的可靠性。
由于在槽20中配置有导热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因此通过槽20确定了导热构件30相对于绝缘体11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能够做到火花塞10的热值不会因安装有火花塞10的内燃机的振动等而发生变化。
火花塞10根据绝缘体11的轴线方向上的槽20的位置、导热构件30的大小、热传导率等确定热值。结果,由于能够做到即使不针对每个热值准备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的形状不同的主体配件40也可以,因此能够减少主体配件40的预备件的数量。
当在内燃机的螺孔紧固主体配件40的外螺纹46时,外螺纹46(主体部41)被向轴线方向拉伸,产生轴向力。导热构件30仅通过主体部41与导热构件30的摩擦限制相对于主体配件40的轴线方向的位置,但未与主体部41一体化,因此即使由于外螺纹46的紧固而主体部41向轴线方向延伸,导热构件30也几乎不会对绝缘体11施加轴线方向上的力。因此,能够做到绝缘体11不会因外螺纹46的紧固而破损。
槽20随着从槽底21朝向开口端22而深度变小,因此在因热量而绝缘体11相对于主体配件40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发生变化,或者因进气、排气等而燃烧室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槽20抵碰于导热构件30的后端面33时,导热构件30能够对绝缘体11施加朝向径向的内侧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够容易使导热构件30与绝缘体11在轴线方向上密接。结果,能够使绝缘体11的热量的一部分通过热传导易于移动到导热构件30,并进一步地从导热构件30向主体配件40移动。因此,能够确保从绝缘体11向主体配件40的热移动。结果,能够抑制提前点火(过早点火)的发生。
同样地,槽20随着从槽底21朝向开口端24而深度变小,因此在槽20抵碰于导热构件30的前端面34时,能够容易使导热构件30和绝缘体11密接。结果,能够通过热传导而容易使绝缘体11的热量移动到导热构件30。
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以随着朝向开口端22而位于后端侧的方式倾斜(θ1>90°),因此在弯曲载荷施加于绝缘体11的第一部17、第二部18时能够缓和在槽20的后端侧的角部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难以以槽20为起点使绝缘体11破损。
同样地,槽20的朝向后端的面25以随着朝向开口端24而位于前端侧的方式倾斜(θ2>90°),因此在弯曲载荷施加于绝缘体11的第一部17、第二部18时能够缓和在槽20的前端侧的角部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难以以槽20为起点使绝缘体11破损。
导热构件30的后端面33沿朝向前端的面23倾斜,因此能够增大朝向前端的面23与导热构件30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通过热传导而容易使绝缘体11的热量进一步移动到导热构件30。同样地,导热构件30的前端面34沿朝向后端的面25倾斜,因此能够增大朝向后端的面25与导热构件30的接触面积并促进热传导。
导热构件30与主体配件40的内周面47接触,因此能够通过热传导促进从导热构件30向主体配件40的热移动。导热构件30为环的一部分缺失的形状,因此在制造火花塞10时,将切缝35拓宽而使导热构件30在环的径向上弹性变形,能够易于在绝缘体11的槽20安装导热构件30。
在常温下导热构件30未承受载荷时的导热构件30的外径与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当内燃机工作而导热构件30因热量膨胀时,导热构件30的外径扩大从而导热构件30与主体部41密接。因此,能够促进从导热构件30向主体配件40的热传导。虽然主体配件40限制导热构件30的外径的扩大,但是导热构件30的切缝35将由热膨胀造成的导热构件30的延伸吸收。
导热构件30除了切缝35的部分以外的外周面31的整体能够与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接触,因此能够确保导热面积。因此,能够促进基于从导热构件30向主体配件40的热传导的热移动。
当因热量而绝缘体11相对于主体配件40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发生变化,或者因进气、排气等而燃烧室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槽20抵碰于导热构件30的后端面33或前端面34时,通过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或朝向后端的面25的倾斜,朝向径向的外侧的力被施加于导热构件30。导热构件30通过弹性变形能够将切缝35的间隔拓宽而扩大外径,因此能够容易使绝缘体11和导热构件30在轴线方向上密接,进一步地容易使导热构件30和主体配件40在径向上密接。结果,由于能够扩大绝缘体11、主体配件40与导热构件30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从绝缘体11向主体配件40的热传导。
对于导热构件30,轴线O的方向上的长度L1比与轴线O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L2长,因此能够使供导热构件30安装的槽20的深度浅。结果,能够确保槽20的部分的绝缘体11的径向上的厚度,并确保绝缘体11的机械强度、绝缘强度。
另外,对于导热构件30,沿槽底21配置的内周面3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长度L2长,因此能够扩大有助于从槽底21导热的导热构件30的面积。结果,能够通过从导热构件30的槽底21向导热构件30的内周面32的热传递(对流)、热传导,促进从绝缘体11向导热构件30的热移动。
通过将导热构件30设为L1>L2,能够使槽20的深度浅并减小形成槽20的第三部19的外径与导热构件30的内径之差。由此,不仅能够使槽20的后端侧的开口端22靠近主体配件40的内周面47,还能够使在安装于槽20时导热构件30通过的前端侧的开口端24也靠近主体配件40的内周面47。结果,除了从导热构件30向主体配件40的热传导,还能够容易进行从第三部19向主体配件40热传递(对流),因此能够进一步地促进从绝缘体11向主体配件40的热移动。
至少在常温下,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或者朝向后端的面25与导热构件30分离,因此即使因导热构件30的线膨胀系数与绝缘体11的线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导热构件30在轴线方向上膨胀,也能够抑制在绝缘体11产生的轴线方向上的应力。结果,能够防止由导热构件30和绝缘体11的线膨胀差造成的绝缘体11的破损。
至少在常温下,导热构件30的内周面32与槽底21稍微分离。由此,即使因绝缘体11的热膨胀而槽底21的直径扩大,也能够抑制在绝缘体11产生的径向上的应力。因此,能够防止绝缘体11的破损。
参照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在实施方式中,对槽20的朝向前端的面23及朝向后端的面25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相对于轴线O直线状地倾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槽51的朝向前端的面54及朝向后端的面56在包含轴线O(参照图1)的截面中凹状地弯曲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50的局部放大图。图4与图3同样地,是在图1的III中示出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图5及图6中也一样)。
在火花塞50的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对于槽51,随着从槽底52朝向后端侧的开口端53而深度逐渐变小,随着从槽底52朝向前端侧的开口端55而深度逐渐变小。与槽底52的后端相邻的朝向前端的面54具有随着朝向开口端53而位于后端侧的凹状的弯曲面。与槽底52的前端相邻的朝向后端的面56具有随着朝向开口端55而位于前端侧的凹状的弯曲面。
导热构件60是具有使环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切缝35(图2参照)的圆筒状的金属制的构件。导热构件60的后端面63具有沿槽51的朝向前端的面54倾斜的凸状的弯曲面。导热构件60的前端面64具有沿槽51的朝向后端的面56倾斜的凸状的弯曲面。
导热构件60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当导热构件60的后端面63与槽51的朝向前端的面54接触时,在导热构件60的前端面64与槽51的朝向后端的面56之间有间隙。同样地,对于导热构件60,当导热构件60的前端面64与槽51的朝向后端的面56接触时,在导热构件60的后端面63与槽51的朝向前端的面54之间会有间隙。对于导热构件60,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面61的长度)比与轴线O(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L2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构件60的外周面61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接触。
第二在实施方式中,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从槽51的开口端53经过槽底52到达开口端55的形状为曲线状,因此能够在弯曲载荷施加于绝缘体11的第一部17、第二部18时缓和在槽51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难以以槽51为起点使绝缘体11破损。
导热构件60的形状设定为导热构件60的内周面62及后端面63能够与槽51的槽底52及朝向前端的面54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有助于热传导的绝缘体11与导热构件60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促进从绝缘体11向导热构件60的热移动。
参照图5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对槽底21平行于轴线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包含轴线O(参照图1)的截面中槽底72相对于轴线O倾斜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70的局部放大图。
在包含火花塞70的轴线O的截面中,槽71的槽底72以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靠近轴线O的方式倾斜。槽71随着从槽底72的后端朝向后端侧的开口端73而深度逐渐变小,随着从槽底72的前端朝向前端侧的开口端75而深度逐渐变小。槽71的前端侧的开口端75位于比后端侧的开口端73靠径向的内侧处。
与槽底72的后端相邻的朝向前端的面74形成为以随着朝向开口端73而位于后端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状。与槽底72的前端相邻的朝向后端的面76形成为以随着朝向开口端75而位于前端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状。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槽底72与朝向前端的面74所成的角θ1为90°<θ1<180°,槽底72与朝向后端的面76所成的角θ2为90°<θ2<180°。
导热构件80是具有使环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切缝35(参照图2)的圆筒状的金属制的构件。对于导热构件80,导热构件80的内周面8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槽底7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短。导热构件80的后端面83形成为沿槽71的朝向前端的面74倾斜的圆锥状。导热构件80的前端面84形成为沿槽71的朝向后端的面76倾斜的圆锥状。连接面85是将导热构件80的外周面81与前端面84之间连接的圆环状的面。
对于导热构件80,轴线方向上的最大的长度L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面81的长度)比与轴线O(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上的最大的长度L2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构件80的外周面81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接触。在绝缘体11的第三部19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之间存在间隙。
第三在实施方式中,槽71的前端侧的开口端75位于比后端侧的开口端73靠径向的内侧处,因此能够扩大绝缘体11中的比槽71靠前端侧的部分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的间隔。结果,能够抑制因侵入了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与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之间的燃烧气体所含的碳附着于前端部14的表面而造成的绝缘电阻的降低。因此,能够提高耐污损性。
参照图6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槽51的朝向前端的面54及朝向后端的面56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凹状地弯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槽91的朝向前端的面94及朝向后端的面96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凸状地弯曲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90的局部放大图。
在火花塞90的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槽91随着从槽底92的后端朝向后端侧的开口端93而深度逐渐变小,随着从槽底92的前端朝向前端侧的开口端95而深度逐渐变小。与槽底92的后端相邻的朝向前端的面94具有向径向的外侧凸的弯曲面,与槽底92的前端相邻的朝向后端的面96具有向径向的外侧凸的弯曲面。
导热构件100是具有使环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切缝35(参照图2)的圆筒状的金属制的构件。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导热构件100的后端面103及前端面104是垂直于轴线O的平面。对于导热构件100,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1比与轴线O(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L2长。导热构件100的长度L1比槽底92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构件100的外周面101与主体部41的内周面47接触。导热构件100在常温下内径比槽底92大,因此在导热构件100的内周面102与槽底92之间会有间隙。对于导热构件100,当导热构件100的后端面103与朝向前端的面94接触时,在导热构件100的前端面104与朝向后端的面96之间会有间隙。同样地,对于导热构件100,当前端面104与朝向后端的面96接触时,在后端面103与朝向前端的面94之间会有间隙。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随着从槽底92朝向开口端93、95而槽91的深度变小,因此当因热量而绝缘体11相对于主体配件40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发生变化,或者因进气、排气等而燃烧室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槽91在朝向前端的面94或朝向后端的面96中的相对于轴线O倾斜的曲面的部分处抵碰于导热构件100的后端面103或前端面104时,导热构件100能够将朝向径向的内侧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绝缘体11。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容易使导热构件100与绝缘体11在轴线方向上密接。结果,由于能够确保从绝缘体11向主体配件40的热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提前点火(过早点火)的发生。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可以容易地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导热构件30、60、80、100的材料例示了不锈钢,但不必限定于此。使用耐氧化性和热传导性优良的铬等其他的金属材料、碳化硅或TiB2、ZrB2等陶瓷、碳等是当然可以的。另外,将利用碳、陶瓷等对金属等母材的表面进行涂覆而成的构件作为导热构件30、60、80、100是当然可以的。
在实施方式中,对在导热构件30、60、80、100形成沿轴线O的直线状的切缝3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将切缝35形成于相对于轴线O扭曲的位置,或者使切缝35为曲线状是当然可以的。此外,导热构件30、60、80、100的切缝35不是必须的。在使用没有切缝的圆环状的导热构件的情况下,例如,在对导热构件进行加热而使导热构件的内径扩大之后将导热构件安装于绝缘体11。
在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密封件49确保绝缘体11与主体配件40之间的气密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为了确保气密性,在绝缘体11的突出部15的前端面与主体配件40的座部42的内周面之间配置垫圈是当然可以的。垫圈是由与构成主体配件40的金属材料相比质软的软钢板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圆环状的板材。通过配置垫圈,可以省略密封件49。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至少在常温下导热构件30的内周面32与槽底21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以导热构件30的内周面32与槽底21接触的方式设定各自的尺寸是当然可以的。通过使导热构件30的内周面32与槽底21接触,能够促进基于热传导的从绝缘体11向导热构件30的热移动。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主体配件40的内周面47平行于轴线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配合于形成为尖细的锥形状的槽底72而使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的内径随着朝向前端侧而缩径是当然可以的。在该情况下,配合于内径缩径的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来设定导热构件80的材料厚度。由此由于缩短绝缘体11与主体配件40的主体部41的距离,因此能够促进基于从绝缘体11向主体配件40的热传递(对流)的热移动。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导热构件100形成导热构件100的后端面103与内周面102相交的角及前端面104与内周面102相交的角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对上述的角进行倒圆,或者实施倒角是当然可以的。通过对角进行倒圆或者对角实施倒角而形成棱面或圆面,能够增大导热构件100(棱面或圆面)与绝缘体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抑制导热构件100抵碰于绝缘体11时的朝向前端的面94、朝向后端的面96的损伤。
在实施方式中,对槽20、51、71、91的深度随着朝向后端侧的开口端22、53、73、93而变小,并且随着朝向前端侧的开口端24、55、75、95而变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当然,只要随着朝向后端侧的开口端22、53、73、93或者前端侧的开口端24、55、75、95中的至少一方而槽20、51、71、91的深度变小即可。这是由于在槽20、51、71、91的深度变小的部分,能够容易使导热构件30、60、80、100与绝缘体11密接。
标号说明
10、50、70、90火花塞
11绝缘体
20、51、71、91槽
22、53、73、93后端侧的开口端
24、55、75、95前端侧的开口端
23,54,74,94朝向前端的面
25,56,76,96朝向后端的面
30、60、80、100导热构件
33、63、83、103后端面
34、64、84、104前端面
40主体配件
47内周面
46外螺纹
L1、L2长度
O轴线

Claims (6)

1.一种火花塞,具备:
筒状的绝缘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在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及
筒状的主体配件,固定于所述绝缘体的外周并在自身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外螺纹,其中,
所述绝缘体在自身的外周侧且与所述主体配件的所述外螺纹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有槽,
在所述槽中配置有导热构件的至少一部分,
在通过所述轴线且沿所述轴线的截面中,所述槽的深度随着朝向所述槽的前端侧的开口端和后端侧的开口端中的至少一方而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绝缘体的所述槽中的朝向前端的面以随着朝向所述槽的开口端而位于后端侧的方式倾斜,或者所述绝缘体的所述槽中的朝向后端的面以随着朝向所述槽的开口端而位于前端侧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导热构件的后端面沿所述朝向前端的面倾斜,或者所述导热构件的前端面沿所述朝向后端的面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导热构件与所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导热构件为环的一部分缺失了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导热构件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长度比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长。
CN201980015276.8A 2018-05-23 2019-01-18 火花塞 Pending CN1118373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9042 2018-05-23
JP2018099042A JP6678199B2 (ja) 2018-05-23 2018-05-23 スパークプラグ
PCT/JP2019/001448 WO2019225054A1 (ja) 2018-05-23 2019-01-18 スパークプラ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7303A true CN111837303A (zh) 2020-10-27

Family

ID=68616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5276.8A Pending CN111837303A (zh) 2018-05-23 2019-01-18 火花塞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412104A1 (zh)
JP (1) JP6678199B2 (zh)
CN (1) CN111837303A (zh)
DE (1) DE112019002577T5 (zh)
WO (1) WO20192250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215946A1 (de) * 2020-12-15 2022-06-15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Wärmeoptimierte Vorkammerzündkerze
GB2608652B (en) * 2021-07-09 2023-08-30 Caterpillar Energy Solutions Gmbh Spark pl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0311A (zh) * 2010-10-12 2013-08-14 雷诺股份公司 Rf火花塞中的短路防护
CN104037619A (zh) * 2014-07-02 2014-09-10 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 火花塞
CN104303382A (zh) * 2012-03-23 2015-01-21 费德罗-莫格尔点火公司 具有改进的电气性能的电晕点火装置
CN204407689U (zh) * 2015-01-23 2015-06-17 刘伟民 一种高效散热的火花塞
WO2018034943A1 (en) * 2016-08-18 2018-02-22 Federal-Mogul Llc Corona ignition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5761B2 (ja) * 1993-06-16 2002-11-1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ヒーター付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0011739B4 (de) * 2010-03-17 2014-12-18 Federal-Mogul Ignition Gmbh Zündkerz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Zündkerze
JP6548610B2 (ja) * 2016-06-21 2019-07-24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プラ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0311A (zh) * 2010-10-12 2013-08-14 雷诺股份公司 Rf火花塞中的短路防护
CN104303382A (zh) * 2012-03-23 2015-01-21 费德罗-莫格尔点火公司 具有改进的电气性能的电晕点火装置
CN104037619A (zh) * 2014-07-02 2014-09-10 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 火花塞
CN204407689U (zh) * 2015-01-23 2015-06-17 刘伟民 一种高效散热的火花塞
WO2018034943A1 (en) * 2016-08-18 2018-02-22 Federal-Mogul Llc Corona ignition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25054A1 (ja) 2019-11-28
US20200412104A1 (en) 2020-12-31
JP6678199B2 (ja) 2020-04-08
JP2019204675A (ja) 2019-11-28
DE112019002577T5 (de)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51272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CN111837303A (zh) 火花塞
JP666637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CZ301907B6 (cs) Zapalovací svícka a zpusob zajištení vzájemné polohy telesa keramického izolátoru s pruchozí stredovou elektrodou vuci tepelne a elektricky vodivému pouzdru s bocní elektrodou zapalovací svícky
JP4103817B2 (ja) 多点点火プラグ
JP7063125B2 (ja)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内燃機関用の点火装置
JP674171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EP2669578B1 (en) Glow plug
JP442574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JP4758113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78114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16138514A (ja) アダプター、金具セットおよびスパークプラグ
KR101586878B1 (ko) 글로 플러그
JP6524136B2 (ja) 点火プラグ
JP5207309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20512674A (ja) 改良された密閉性を有する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096546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22049355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WO2019073646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291110B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333750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837858B2 (ja) 点火プラグ
JP6045902B2 (ja) グロープラグ
JP2019120228A (ja)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装置
JP2008078059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