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314B - 电力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314B
CN111746314B CN202010216307.0A CN202010216307A CN111746314B CN 111746314 B CN111746314 B CN 111746314B CN 202010216307 A CN202010216307 A CN 202010216307A CN 111746314 B CN111746314 B CN 111746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device
housing
power cable
attachmen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63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314A (zh
Inventor
田中昌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6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6Data transfer between charging stations an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力供给装置,该电力供给装置能够减小从其保持器到其壳体的外力。该电力供给装置包括壳体(22)、插头、保持器(5)和附接构件(3)。该壳体(22)容纳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用于向用作可移动物体的驱动源的蓄电池输出用于充电的电力。该保持器(5)用于在插头未使用时保持该插头。该附接构件(3)待附接到安装表面。该附接构件(3)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该壳体(22)附接到该第一部分(31),该保持器(5)附接到该第二部分(32)。

Description

电力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供给装置。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能够保持用于对可移动物体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插头的电力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文献1(WO 2009/047988 A1)公开了一种传统的电力供给装置。该电力供给装置包括充电桨和桨附接部。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桨连接到车辆并向车辆供给电力。在非充电过程中,充电桨被附接到桨附接部。在文献1所公开的电力供给装置中,桨附接部被附接到壳体的侧表面。
在文献1所公开的电力供给装置中,桨附接部附接到壳体的侧表面。因此,当在不使用充电桨的情况下将充电桨附接到桨附接部时,桨附接部和充电桨的载荷被施加到壳体的侧表面。另外,在将附接到桨附接部的充电桨从桨附接部卸下时,在某些情况下,充电桨不能被顺利地卸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从桨附接部向壳体的侧表面施加外力。
因此,在文献1的电力供给装置中,施加在外壳上的外力可能引起壳体的变形或破损。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不足,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力供给装置,该电力供给装置能够减小从其保持器到其壳体的外力。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包括:壳体,其容纳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用于向用作可移动物体的驱动源的蓄电池输出用于充电的电力;插头,其通过电力线缆连接到所述充电单元,并且可连接到所述可移动物体的充电端口;保持器,其用于在所述插头未使用时保持所述插头;以及附接到安装表面的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壳体附接到所述第一部分,所述保持器附接到所述第二部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以上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可以提供减小从其保持器到其壳体的外力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可移动物体和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的附接构件的透视图。
图5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的外壳的内部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8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的插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例
(1.1)概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将被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安装表面10描述为竖直平面,并且将安装表面10面对的方向(与安装表面10正交并且远离安装表面10的方向)定义为向前方向。另外,与向前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向后方向,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统称为“前后方向”。正交于前后方向并沿着水平平面延伸的两个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左右方向”。
然而,这些方向的定义并不旨在限制电力供给装置1的使用。此外,在附图中示出表示相应方向的箭头仅仅是出于解释的目的,并且这些箭头是抽象(无形)的。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是用于向可移动物体9的蓄电池92供给用于充电的电力的装置。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是专用于可移动物体9的充电器。根据本实施例的充电器是普通充电器,但是在本公开中,它可以是快速充电器。
蓄电池92安装在可移动物体9中,并且可移动物体9可以通过使用充在蓄电池92中的电能行驶。根据本实施例的可移动物体9是电动车辆。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可移动物体9可以是例如通过组合发动机的输出和电动机的输出而行驶的插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电动(小)车、电动两轮车、电动三轮车、四轮越野车以及诸如无人机和飞机的飞行物体。这里的“电动两轮车”包括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辅助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包括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辅助三轮车。
如图2所示,可移动物体9包括蓄电池92和充电电路91。蓄电池92被安装在可移动物体9中,并且用作可移动物体9的驱动源。充电电路91是被配置为从电力供给装置1接收电力并且对蓄电池92进行充电的电路。
如图1所示,电力供给装置1沿着安装表面10安装。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通过多个紧固件(在此为螺钉)附接到安装表面10。在本公开中,所谓的“安装表面10”是指电力供给装置1的本体2附接到其上的表面,例如是例示的建筑物的壁面、立柱的一个表面、专用支座的附接表面等。具有安装表面10的建筑物的示例包括房屋、停车场、办公室、医院、福利设施、美术馆、博物馆、工厂、仓库、体育设施、商店、学校、大厅、工作室、酒店、旅馆、交通设施和农业设施。安装表面10可以是竖直平面或可以相对于竖直平面倾斜。安装表面10不限于平坦表面,并且可以是粗糙表面。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由控制装置8控制。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8是与电力供给装置1不同的装置,并且是用于控制各种将被控制的装置(包括设施)的装置。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8被安装在房屋内部。然而,控制装置8可以被安装在与电力供给装置1安装在房屋外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控制装置8可以向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至少输出指示开始充电的“充电命令”和指示停止充电的“停止命令”。通过输出“充电命令”或“停止命令”,控制装置8控制电力供给装置1并控制对蓄电池92的充电。
控制装置8和电力供给装置1被配置为彼此可通信。本文所用的术语“可通信的”是指可以通过诸如有线通信方案和无线通信方案的适当通信方案经由网络、中继器等直接或间接地交换信息。简而言之,控制装置8和电力供给装置1可以彼此交换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8和电力供给装置1能够彼此双向通信,并且能够进行从控制装置8到电力供给装置1的信息传输以及从电力供给装置1到控制装置8的信息传输。
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8可以被配置为与例如用户拥有的信息终端81(例如,平板电脑、智能电话等)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可以基于来自信息终端81的电信号来执行电力供给装置1的控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包括本体2、附接构件3、插头4、电力线缆47、保持器5、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电力线缆支撑件62。
(1.2)本体
本体2向移动物体9的蓄电池92输出用于充电的电力。在本实施例中,本体2经由电力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电源(例如,商用AC电源)并接收电力。如图2所示,本体2包括充电单元21和容纳充电单元21的壳体22(见图3)。
(1.2.1)充电单元
充电单元21经由电力线缆47和插头4向蓄电池92输出用于充电的电力。如图2所示,充电单元21包括通信单元211、电力供给(通电)控制单元212、继电器213、保护电路214和车辆通信单元215。
通信单元211被配置为经由网络、中继器等直接或间接地与控制装置8通信。作为通信单元211与控制装置8(更具体地,控制装置8的通信单元)之间的通信方案,采用诸如无线通信方案或有线通信方案的适当的通信方案。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单元211与控制装置8之间的通信方案例如是基于诸如有线LAN(局域网)的通信标准的有线通信。通信单元211与控制装置8之间的通信中的通信协议例如是Ethernet(注册商标)、ECHONET Lite(注册商标)等。
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被配置为控制从电力供给装置1到可移动物体9的电力供给。这里,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通过根据来自控制装置8的充电命令或停止命令驱动继电器213来控制向可移动物体9的电力供给。基本上,当通信单元211从控制装置8接收到充电命令时,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使继电器213接通(处于接通状态),并允许从电力供给装置1到可移动物体9的电力供给,以便对蓄电池92进行充电。另一方面,当通信单元211从控制装置8接收到停止命令时,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断开继电器213(处于断开状态),并停止从电力供给装置1到可移动物体9的电力供给,从而停止对蓄电池92充电。
然而,控制装置8仅控制蓄电池92的充电。例如,在蓄电池92无法充电的状态下(例如,蓄电池92处于充满电的状态),蓄电池92不充电。类似地,即使当插头4没有连接到可移动物体9并且电力供给装置1和可移动物体9未电连接时,蓄电池92也不充电。因此,在蓄电池92处于无法充电的状态时,即使从控制装置8接收到充电指令,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也不会使继电器213接通(接通状态),也就不允许从电力供给装置1到可移动物体9进行电力供给。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主要包括具有内存和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即,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的功能通过处理器执行记录在计算机系统的内存中的程序来实现。程序可以预先记录在内存中,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的电信线路来提供,或者可以通过被记录在诸如内存卡的非暂时性记录介质中来提供。
继电器213设置在向蓄电池92的电力供给路径中。具体地,继电器213设置在电力输入侧连接端子和电力线缆47的连接端子之间。结果是,当继电器213接通(处于接通状态)时,可以从电力供给源(例如,电力系统或光伏发电设施)向可移动物体9的蓄电池92供给电力。另一方面,当继电器213断开(处于断开状态)时,则不会从电力供给源向可移动物体9的蓄电池92供给电力。继电器213可以由电力供给控制单元212控制,并且可以是具有机械触点的机械继电器或没有机械触点的半导体继电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示例,继电器213由机械继电器实现。
保护电路214是例如当检测到诸如漏电流或过电流的异常时通过断开继电器213来保护电力供给装置1和可移动物体9的电路。除了继电器213之外,保护电路214可以包括用于切断向可移动物体9的电力供给的元件。
车辆通信单元215被配置为经由网络、中继器等直接或间接地与可移动物体9通信。作为车辆通信单元215与可移动物体9之间的通信方案,采用诸如无线通信方案或有线通信方案的适当的通信方案。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通信单元215至少通过CPLT(控制先导)信号执行用于确认电力供给装置1与可移动物体9之间的连接、确认可移动物体9的状态等的通信。
在电力供给装置1中,如上所述,充电单元21经由电力线缆47电连接到插头4。当插头4连接到可移动物体9的充电端口时,充电单元21经由电力线缆47电连接到可移动物体9。结果是,充电单元21可以经由电力线缆47向蓄电池92输出用于充电的电力,并且能够与可移动物体9通信。
(1.2.2)壳体
壳体22是容纳充电单元21的盒。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22包括壳体本体23和盖24。
壳体本体23是用作壳体22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并且在一个表面(在此为前表面)上具有开口表面。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本体23由合成树脂制成。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本体23由作为合成树脂的示例的ASA(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橡胶)树脂制成。在根据本公开的壳体本体23中,合成树脂的其他示例可以包括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热固性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ABS树脂、AS树脂、丙烯酸树脂。根据本公开的壳体本体23的合成树脂可以是诸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或碳纤维增强塑料的复合材料。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壳体本体23不限于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可以例如由诸如钢板、不锈钢板的金属板、玻璃板等制成。
壳体本体23包括顶板231、底板232、一对侧板233和后板234。尽管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本体23形成为具有沿竖直方向的长度方向的长方体形状,但是根据本公开的壳体本体23可以形成为例如立方体形状、圆柱形状、五(或更多)棱柱形状等。
后板234经由附接构件3附接到安装表面10。在本实施例中,后板234的下端部面向附接构件3的一个表面(即,第一部分31的面向向前方向的表面),并且后板234的下端部以外的部分面向安装表面10。根据本实施例的后板234在正视图上形成为大致(基本上)矩形形状,并且形成为平板形状。
顶板231从后板234的上端部向前突出。顶板231包括用作壳体22的上表面的表面。顶板231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形成为平板形状。底板232从后板234的下端部向前突出。底板232包括用作壳体22的下表面的表面。底板232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形成为平板形状。底板232面向顶板231的下表面。
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平面图”是指从上方观察对象。类似地,表述“…视图”表示观察对象的方向。
侧板233从后板234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反端部向前突出。侧板233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形成为平板形状。侧板233的板表面的外表面面向左或右方向,并且侧板233包括用作壳体22的侧表面的表面。一对侧板233的内表面面向彼此。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231、后板234、一对侧板233和底板232被形成为一体部分。特别地,顶板231、一对侧板233和底板232(顶板231、一对侧板233和底板232可以被称为“周向壁”)在后板234附接到安装表面10的状态下在与安装表面10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具体地,周向壁在与安装表面10大致(基本上)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每个侧板233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宽度)比盖24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宽度)短。与侧板233类似,顶板231和底板2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宽度)比盖24的宽度短。
盖24封闭壳体本体23的开口表面。盖24可拆卸地附接到壳体本体23。根据本实施例的盖24通过固定装置(此处为螺钉)固定到壳体本体23。盖24通过螺纹连接、嵌合、卡扣配合、插入等固定到壳体本体23。
(1.3)附接构件
附接构件3是在至少壳体22和保持器5附接到其上的状态下将被附接到安装表面10的构件。因此,施加到保持器5的力首先被传递到附接构件3,因此可以抑制该力直接传递到壳体22。
附接构件3比壳体22具有更高的强度。这里,在本公开中,“附接构件3比壳体22具有更高的强度”是指当外力施加到附接到安装表面10的附接构件3时的断裂强度比当外力施加至附接到安装表面10的壳体22时的断裂强度高。本文的“外力”是指例如在大致正交于第二部分32的方向上施加至附接构件3的力,以及是指例如在大致正交于侧板233的方向上施加至壳体22的力。
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的第二部分32比壳体本体23的侧板233具有更高的刚度。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的第二部分32由金属板形成。该金属板由例如钢、铝、不锈钢、铜、锌等制成。然而,根据本公开的附接构件3不限于由金属制成,并且可以由诸如纤维增强塑料的工程塑料、碳等制成。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包括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
(1.3.1)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31是壳体22附接到其上的部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部分31沿着竖直平面形成为板状。第一部分31的前表面面向壳体22的后板234(见图6)。第一部分31的后表面面向安装表面10。然而,实际上,可以在第一部分31和安装表面10之间插入衬垫。多个第一插入孔311和多个第二插入孔312形成在第一部分31中。
如图6所示,用于将安装表面10和第一部分31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件101穿过第一插入孔311插入。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101是螺钉。除了螺钉之外,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固定件101的示例还可以包括例如钉子、销、铆钉等。第一插入孔311在第一部分3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穿过。
用于将第一部分31和壳体2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件102穿过第二插入孔312。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固定件102是螺钉。除了螺钉之外,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固定件102的示例还可以包括例如钉子、销、夹子、铆钉等。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插入孔312形成在通过沿向前方向拉伸而突出的突出部313的突出端面中,并且在第一部分3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穿透。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插入孔312可以是螺孔,但也可以是未加载通孔(卸载孔)。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部分31通过第一固定件101固定到安装表面10,并且通过第二固定件102固定到壳体22。
这里,如图5所示,在壳体22的后板234上形成有防干涉开口235。该防干涉开口235是用于避免与第一固定件101干涉的开口。防干涉开口235形成在后板234中对应于第一固定件101的位置处。根据本实施例的防干涉开口235是穿透后板234的孔。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的防干涉开口235可以是通过从侧面切割后板234而获得的切口。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中,如图6所示,将第一部分31和安装表面10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件101未锚固到壳体22,并且将第一部分31和壳体2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件102未锚固到安装表面10。简而言之,壳体22未锚固到安装表面10。因此,当外力施加到附接构件3时,附接构件3可以抑制力施加到壳体22,并且施加到附接构件3的外力可以仅由安装表面10接收。结果是,可减少壳体22的破损或变形。
(1.3.2)第二部分
如图4所示,第二部分32是保持器5附接到其上的部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部分32从第一部分31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在此为右侧端部)向前突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部分32在与安装表面10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其大致正交于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大致与竖直平面平行。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形成为一体部分。
这里,“形成为一体部分”是指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形成为一个部分而不是分别形成。因此,本公开中的“形成为一体部分”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通过弯曲平坦的金属板而形成以及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通过焊接一体地形成的变型。
第二部分32的沿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可以称为内表面)面向壳体22的侧板23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32的下边缘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以便随着其向前移动而向上移动。在第二部分32的沿厚度方向的另一个表面(外表面)上,附接稍后将描述的保持器5(具体地,附接座51)。保持器5将稍后在章节“(1.6)保持器”中详细描述。
(1.3.3)第三部分
如图3所示,电力线缆保护管61附接到第三部分33。除了电力线缆保护管61之外,电力线缆支撑件62也附接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部分33。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部分33从第一部分31的下端部向前突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部分33在与安装表面10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更具体地,其大致正交于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两者。第三部分33大致平行于水平面。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和第三部分33形成为一体部分。
第三部分33形成有允许电力线缆47通过的电力线缆插入孔331和允许馈电线缆通过的多个馈电线缆插入孔332。电力线缆插入孔331和馈电线缆插入孔332在第三部分33的厚度方向上从一个表面穿透到另一表面。当不使用馈电线缆插入孔332时,馈电线缆插入孔332被如图3所示的封闭构件333封闭。
第三部分33的沿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可以称为内表面)面向壳体22的底板232。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电力线缆支撑件62(其将在稍后被描述)附接到第三部分33的沿厚度方向的另一个表面(可以称为外表面)。稍后将在“(1.7)电力线缆保护管”和“(1.8)电力线缆支撑件”两个章节中详细描述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电力线缆支撑件62。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包括将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分34。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部分34设置在第三部分33的左右方向上的边缘中与第二部分32更靠近的边缘的前端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部分33和连接部分34形成为一体部分。连接部分34和第二部分32通过诸如点焊的焊接方式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部分34比第三部分33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短。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部分33的前端部通过连接部分34由第二部分32支撑,并且可以减小第三部分33向下弯曲或弯折的可能性。特别地,由于电力线缆支撑件62被附接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部分33的前端部(与安装表面10相反的端部),因此向下的力容易被施加到第三部分33。因此,由于施加到第三部分33的力可以经由连接部分34被第二部分32接收,从电力线缆支撑件62施加的力可以被有效地接收。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部分34可以具有任何结构,只要其将第三部分33和第二部分32连接在一起即可,其可以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三部分33的整个长度,或者可以仅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形成。连接部分34还可以通过使用诸如螺钉、销、铆钉、钩子等的机械联接结构附接到第二部分32。连接部分34可以不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可以具有例如棒(杆)状形状、针状形状、(线)绳状形状等。
(1.4)插头
插头4是可以连接到可移动物体9的蓄电池92的充电端口的部分。当在插头4连接到充电端口时从充电单元21输出用于充电的电力时,电力可以被供给到蓄电池92。另外,在插头4连接到充电端口时,从可移动物体9输出的电信号可以经由插头4和电力线缆47传输到充电单元21。如图7所示,插头4包括插头本体41和端子部分46。
插头本体41支撑端子部分46并且连接到电力线缆47。电力线缆47和端子部分46经由插头本体41彼此连接。插头本体41包括手柄42、顶端(部)43、钩挂部分44和操作部分45。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头本体41形成为圆弧状,并且手柄42和顶端43沿着插头本体41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头本体41中,电力线缆47连接到手柄42的一端。
顶端43与手柄42一体地设置。端子部分46设置在顶端43的内部。顶端43包括被引导部分431。被引导部分431是将被保持器5的引导部分533引导的部分(见图8)。根据本实施例的被引导部分431是在径向方向上比顶端43的其它部分突出得更多的细长突出部。被引导部分431可以具有与引导部分533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可以是例如孔、导轨、壁等。
钩挂部分44是将钩挂在保持器5(更具体地,保持本体53)上的部分。根据本实施例的钩挂部分44被布置成与顶端43相邻。根据本实施例的钩挂部分44可以在钩挂位置(由实线表示)和释放位置(由虚线表示)之间移动。钩挂部分44与操作部分45互锁,并且用户可以通过对操作部分45进行操作来使钩挂部分44在钩挂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这里,“操作”包括例如推入操作部分45的“推压操作”、使操作部分45沿插头本体41的表面滑动的“滑动操作”、使用静电电容开关的“触摸操作”等。
由于力总是被朝着钩挂位置施加到根据本实施例的钩挂部分44,因此当插头4朝向保持器5插入时,钩挂部分44可以钩挂到保持器5的钩挂孔535(见图8)。然后,通过对操作部分45进行操作,可以使钩挂部分44移动到释放位置,并且可以从保持器5移除插头4。
(1.5)电力线缆
电力线缆47将充电单元21和插头4彼此电连接。电力线缆47至少将从充电单元21输出的电力传输到插头4。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线缆47还具有将从可移动物体9的蓄电池92输出的电信号传输到充电单元21的功能。电力线缆47具有挠性并且可以改变形状,例如可以拉直或缠绕。
(1.6)保持器
当不使用插头4时,保持器5保持插头4。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器5附接到第二部分32。如图8所示,保持器5包括附接座51、外壳52和保持本体53。
附接座51附接到保持器5和外壳52,并且附接到第二部分32。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座51通过弯曲金属板而一体地形成。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座51的横截面形成为大致帽状。附接座51包括固定部分511、一对互连部分512和一对外壳附接部分513。
固定部分511面向第二部分32的外表面。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部分511具有平板形状。固定部分511通过诸如螺钉的固定件附接到第二部分32的外表面,同时与第二部分32的外表面接触。除了通过固定件附接之外,将第二部分32和固定部分511附接在一起的示例可以包括例如通过钩挂、嵌合(配合)、焊接、铆接等来固定。
互连部分512使固定部分511与外壳附接部分513互连。根据本实施例的互连部分512从固定部分511的前后方向上的端部沿着左右方向突出。
外壳52附接到外壳附接部分513。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附接部分513从互连部分512的外端部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中的一个上突出。一对外壳附接部分513从互连部分512突出的方向是相反的方向。与互连部分512相反的表面(附接表面514)、即一对外壳附接部分513在厚度方向上的表面中的两个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表面514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并且相对于安装表面10倾斜。
外壳52覆盖附接座51的外周,并且保持本体53被附接到其上。外壳52包括外罩壳521和分隔件522。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52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
外罩壳521是覆盖附接座51的外周的部分。根据本实施例的外罩壳521形成为方柱(筒)形。外罩壳521的更靠近附接构件3的端面沿着竖直平面延伸。因此,当将外壳52附接到外壳附接部分513时,外罩壳521的更靠近附接构件3的端面面向第二部分32的外表面。与附接构件3相反的(外侧)端面、即外罩壳521在左右方向上的端面中的一个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以随着其沿左右方向向外行进而向上行进。
分隔件522附接到外壳附接部分513,并且保持本体53附接到分隔件522。分隔件522形成为板状,并且被设置为分隔外罩壳521的内部。分隔件522沿着外壳附接部分513的附接表面514延伸。简而言之,分隔件52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并且相对于安装表面10倾斜。根据本实施例的分隔件522通过诸如螺钉的固定件附接到外壳附接部分513。
保持本体53是用于在插头4插入其中时保持该插头4的部分。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本体53通过诸如螺钉的固定件附接到分隔件522。保持本体53包括固定板531、一体地设置到固定板531的保持管532、引导部分533和具有钩挂孔535的接合构件534。
固定板531附接到分隔件522。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板531形成为矩形板形状。在固定板53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551,并且所述通孔551分别形成在固定板531的四个角处。通过将固定件通过通孔551拧入到分隔件522中,固定板531被附接到分隔件522。
保持管532是插头4将插入其中的部分。保持管532的中心轴线大致正交于固定板531。保持管532的面向固定板531的开口端被固定板531封闭。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管532形成为大致圆柱(筒)形。
引导部分533是用作将插头4沿一个方向插入到保持器5中的引导件的部分。引导部分533与插头4的被引导部分431接触,以限制插头4在除了所述的一个方向之外的其它方向(与该特定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个方向”相对于竖直平面和安装平面10倾斜。
根据本实施例的引导部分533是形成在保持管532的一部分中的凹槽。该凹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保持管532的中心轴线。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个方向”平行于保持管532的中心轴线,并且相对于安装表面10倾斜,以随着相对于本体2在左右方向上向外行进而上下行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个方向”沿着直线,但是在本公开中,所述的“一个方向”可以沿着诸如螺旋、弧线等的一部分的曲线。
这里,根据本实施例的引导部分533形成在保持管532的一部分中,但是在本公开中,例如,可以在与保持管532不同的位置处设置平行于保持管532的中心轴线的引导导轨(或引导销)。
接合构件534是具有钩挂孔535的构件,插头4的钩挂部分44将钩挂到该钩挂孔535。根据本实施例的接合构件534被设置在保持管532上并且被拧到固定板531。结果是,接合构件534固定到保持管532。
(1.7)电力线缆保护管
如图9所示,电力线缆保护管61允许连接到本体2的电力线缆47穿过其中。电力线缆保护管61可以防止连接到本体2的电力线缆47被第三部分33的电力线缆插入孔331(图4)的开口边缘损坏。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线缆保护管61附接到第三部分33。电力线缆保护管61形成为圆柱(筒)状,并且例如由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制成的管子形成。
电力线缆保护管61附接到第三部分33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电力线缆保护管61通过诸如螺钉的固定件附接到第三部分33。电力线缆保护管61相对于电力线缆支撑件62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并且定位在电力线缆支撑件62的后方。简而言之,在第三部分33中,电力线缆保护管61与电力线缆支撑件62相比更靠近安装表面10。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与在左右方向上布置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电力线缆支撑件62的结构相比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更短的长度。在此,“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指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部分。
(1.8)电力线缆支撑件
电力线缆支撑件62可以支撑电力线缆47的一部分。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线缆支撑件62位于电力线缆保护管61在正交于安装表面10的方向(此处为前后方向)上与安装表面10相反的一侧。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线缆支撑件62附接到第三部分33的与安装表面10相反的端部(即,前端部)。电力线缆支撑件62包括一对悬垂部分621、一对支撑部分622和止动部分623。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线缆支撑件62通过弯曲金属制成的线材(棒材)而形成,所述的一对悬垂部分621、一对支撑部分622和止动部分623形成为一体部分。
悬垂部分621附接到第三部分33的前端部。每个悬垂部分62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一对悬垂部分621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悬垂部分621和连接部分34(图4)被布置在左右方向上。悬垂部分621通过螺纹连接附接到第三部分33。
支撑部分622从下方支撑电力线缆47的一部分。支撑部分622从悬垂部分621的下端部向前突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分622的长度方向与悬垂部分621的长度方向大致彼此正交。
止动部分623用于防止由支撑部分622支撑的电力线缆47沿向前方向从其掉落。根据本实施例的止动部分623从支撑部分622的前端部向上突出。如图9所示,止动部分623的前端位于与壳体22的前表面所在的平面大致相同的平面上。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线缆支撑件62设置在电力线缆保护管61的前面。因此,使电力线缆支撑件62支撑电力线缆47(例如,缠绕电力线缆支撑件62)变得更容易,因此可提高可操作性。
(1.9)防昆虫片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包括多个防昆虫片7。防昆虫片7是用于防止昆虫从构件之间的连结部分进入的片。本文所指的昆虫包括例如小昆虫(例如蚊子、小苍蝇、有翼昆虫、蠼螋和有翼蚂蚁)。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包括作为防昆虫片7的第一片71、第二片72和第三片73。
第一片71设置在第二部分32与保持器5之间。因此,可以防止昆虫侵入第二部分32与保持器5之间的间隙中。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片71被夹在第二部分32和外壳52之间,从而封闭第二部分32和外壳52之间的间隙。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片71的示例包括橡胶、软树脂、无纺织物(无纺布)、布等。第一片71优选地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片71形成为对应于外壳52的面向附接构件3的端面的整个周边,并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架形状。
第二片72设置在第三部分33与壳体22之间。因此,可以防止昆虫通过形成在壳体22的底板232中以允许插入电力线缆47的孔(未示出)侵入外壳22的内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片72被夹在形成于壳体22的底板232中以允许插入电力线缆47的孔的外周与第三部分33之间,由此封闭壳体22的底表面和第三部分33之间的间隙。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片72的示例包括橡胶、软树脂、无纺织物(无纺布)、布等。第二片72优选地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
第三片73设置在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第三部分33之间。因此,可以防止昆虫通过第三部分33和电力线缆保护管61之间的间隙侵入壳体22的内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片73被夹在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第三部分33之间,由此封闭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第三部分33之间的间隙。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片73的示例包括橡胶、软树脂、无纺织物(无纺布)、布等。第三片73优选地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
(2)变型
上面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的一个。可以根据设计等以各种方式修改该实施例,只要可以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即可。该实施例的其他变型在下面列出。下面描述的变型可以以适当的方式组合应用。
尽管根据上面的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由金属板形成,但是根据本公开的附接构件3可以由例如冲压金属、网形金属/金属网(expanded metal)、棒(杆)、线材、框架等形成。
在根据上面的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中,第一部分31附接到安装表面10,但是第二部分32可以附接到安装表面10,或者可以提供将附接到安装表面10的其它部分。
在根据上面的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中,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彼此连接,但是在根据本公开的附接构件3中,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可以彼此分离,并且每个部分可以不彼此连接。
在根据上面的实施例的附接构件3中,对于一个第一部分31仅设置一个第二部分32,但是在本公开中,可以为其设置多个第二部分32。所述多个第二部分32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部分31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上面的实施例的第一部分31通过固定件附接到安装表面10。然而,在本公开中,第一部分31到安装表面10的附接不限于通过使用固定件的附接来实现。例如,可以使用粘合剂、焊接、嵌合、钩挂、卡扣配合等来实现这种附接。这同样适用于壳体22到第一部分31的附接。
在根据上面的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提供防昆虫片7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昆虫侵入。当它们由橡胶等制成时,它们可以防止水的侵入以及昆虫的侵入。
在本公开中,可以使用带有“大致(基本上)”的表述(例如“大致平行”或“大致正交”)。例如,“大致平行”是指几乎“平行”,并且其含义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还包括具有百分之几量级的误差的平行。这同样适用于带有“大致(基本上)”的其他表述。
此外,在本公开中,诸如“前端部”和“前端”的表述“…端部”和“…端”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前端部”是指具有包括“前端”的特定区域的部分。这同样适用于“…端部”的其他表述。
(3)一些方面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包括壳体(22)、插头(4)、保持器(5)和附接构件(3)。所述壳体(22)容纳充电单元(21),所述充电单元(21)用于向用作可移动物体(9)的驱动源的蓄电池(92)输出用于充电的电力。所述插头(4)通过电力线缆(4)连接到所述充电单元(21),并且可连接到所述可移动物体(9)的充电端口。所述保持器(5)用于在所述插头(4)未使用时保持所述插头(4)。所述附接构件(3)待附接到安装表面(10)。所述附接构件(3)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其中所述壳体(22)附接到所述第一部分(31),所述保持器(5)附接到所述第二部分(32)。
根据该方面,即使在所述保持器(5)保持未使用的插头(4)时从插头(4)向保持器(5)施加了力,该力也可以由所述附接构件(3)接收,由此可以减少所述壳体(22)的变形或破损。
在根据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附接构件(3)的强度高于所述壳体(22)的强度。
根据该方面,与将保持器(5)直接附接到壳体(22)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破损。
在根据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附接构件(3)由金属制成,所述壳体(22)由树脂制成。
根据该方面,可以在仍使用由树脂制成的壳体(22)的情况下提高用于施加到保持器(5)的力的强度。
在根据基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四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二部分(32)形成为一体部分。
根据该方面,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二部分(32)被连接,因此不需要单独地将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二部分(32)附接到安装表面(10)。因此,可以利于附接构件(3)到安装表面(10)的附接。
在根据基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五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附接构件(3)包括第三部分(33),允许插入所述电力线缆(47)的电力线缆保护管(61)附接到所述第三部分(33)。
根据该方面,即使在所述插头(4)被使用时从电力线缆(47)向电力线缆保护管(61)施加了力,该力也可以由附接构件(3)接收,由此可以减少壳体(22)的变形或破损。
在根据基于第五方面的第六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用于支撑所述电力线缆(47)的电力线缆支撑件(62)附接到所述第三部分(33)。
根据该方面,例如,在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62)支撑所述电力线缆(47)时,施加到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62)的载荷可以由附接构件(3)接收,由此可以减少壳体(22)的变形或破损。
在根据基于第六方面的第七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第三部分(33)沿着与所述安装表面(10)相交或横穿所述安装表面(10)的方向延伸。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62)位于所述第三部分(33)的与所述安装表面(10)相反的一端。
根据该方面,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62)定位在远离所述安装表面(10)的位置,因此可以提高可用性。
在根据基于第七方面的第八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电力线缆保护管(61)在所述第三部分(33)上定位成比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62)更靠近所述安装表面(10)。
根据该方面,所述电力线缆保护管(61)和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62)不沿着所述安装表面(10)并排布置。因此,能够缩短壳体(22)沿着安装表面(10)的尺寸,并且能够实现尺寸减小。
在根据基于第五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九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三部分(33)形成为一体部分。
根据该方面,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三部分(33)被连接,因此不需要单独地将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三部分(33)附接到所述安装表面(10)。因此,可以便利于所述附接构件(3)到所述安装表面(10)的附接。
在根据基于第五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第二部分(32)面向所述壳体(22)的侧板(233)。所述第三部分(33)面向所述壳体(22)的底板(232)。
根据该方面,所述附接构件(3)具有适配所述壳体(22)的形状。因此,可以节省安装所述电力供给装置(1)所需的空间。
在根据基于第十方面的第十一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附接构件(3)包括将所述第二部分(32)和所述第三部分(33)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分(34)。
根据该方面,所述第二部分(32)可以承受倾向于受到向下的力的第三部分(33)。因此,可以减少所述第三部分(33)的变形。
根据基于第五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二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33)与所述壳体(22)之间的防昆虫片(7;72)。
根据该方面,可以防止昆虫通过所述第三部分(33)与所述壳体(22)之间的间隙侵入所述壳体(22)的内部。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三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32)与所述保持器(5)之间的防昆虫片(7;71)。
根据该方面,可以防止昆虫通过所述第二部分(32)与所述保持器(5)之间的间隙侵入所述保持器(5)的内部。
在根据基于第一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四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附接构件(3)还包括第一插入孔(311)和第二插入孔(312)。所述第一插入孔(311)允许插入用于将所述安装表面(10)和所述附接构件(3)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件(101)。所述第二插入孔(312)允许插入用于将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壳体(2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件(102)。
根据该方面,当外力施加到所述附接构件(3)时,可以降低附接构件(3)向壳体(22)施加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仅允许安装表面(10)接收施加到附接构件(3)的力。因此,可以减少壳体(22)的变形或破损。
在根据基于第十四方面的第十五方面的电力供给装置(1)中,所述壳体(22)包括防干涉开口(235),所述防干涉开口(235)部分地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件(101)形成,以避免与所述第一固定件(101)发生干涉。
根据该方面,当通过施加到所述附接构件(3)的外力使所述第一固定件(101)移动时,防止了所述第一固定件(101)与所述壳体(22)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从附接构件(3)向壳体(22)施加外力。
根据第二至第十五方面的构造对于电力供给装置(1)是可选的,因此可以适当地省略。
参考标记清单
1 电力供给装置
22 壳体
232 底板
233 侧板
235 防干涉开口
3 附接构件
31 第一部分
311 第一插入孔
312 第二插入孔
32 第二部分
33 第三部分
34 连接部分
4 插头
47 电力线缆
5 保持器
61 电力线缆保护管
62 电力线缆支撑件
7 防昆虫片
71 第一片
72 第二片
9 可移动物体
92 蓄电池
10 安装表面
101 第一固定件
102 第二固定件

Claims (15)

1.一种电力供给装置,其包括:
壳体,其容纳充电单元,所述充电单元用于向用作可移动物体的驱动源的蓄电池输出充电电力;
插头,其通过电力线缆连接到所述充电单元,并且可连接到所述可移动物体的充电端口;
保持器,其用于在所述插头未使用时保持所述插头;以及
附接构件,其待附接到安装表面,
所述附接构件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壳体附接到所述第一部分,以及
第二部分,所述保持器附接到所述第二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比所述壳体具有更高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由金属制成;并且
所述壳体由树脂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一体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包括第三部分,允许插入所述电力线缆的电力线缆保护管附接到所述第三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用于支撑所述电力线缆的电力线缆支撑件附接到所述第三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部分沿着与所述安装表面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
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与所述安装表面相反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线缆保护管在所述第三部分上定位成比所述电力线缆支撑件更靠近所述安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形成为一体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面向所述壳体的侧板;并且
所述第三部分面向所述壳体的底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包括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壳体之间的防昆虫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保持器之间的防昆虫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还包括:
第一插入孔,其允许插入用于将所述安装表面和所述附接构件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件,
第二插入孔,其允许插入用于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防干涉开口,所述防干涉开口部分地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形成,以避免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干涉。
CN202010216307.0A 2019-03-29 2020-03-25 电力供给装置 Active CN111746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211A JP7236693B2 (ja) 2019-03-29 2019-03-29 電力供給装置
JP2019-069211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314A CN111746314A (zh) 2020-10-09
CN111746314B true CN111746314B (zh) 2024-02-06

Family

ID=72673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6307.0A Active CN111746314B (zh) 2019-03-29 2020-03-25 电力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36693B2 (zh)
CN (1) CN111746314B (zh)
TW (1) TWI749494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6821A (ja) * 2008-09-30 2010-04-1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給電装置
CN102044893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充电站
CN102163863A (zh) * 2010-02-23 2011-08-2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供电控制装置
CN102484344A (zh) * 2009-05-28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的充电站
CN102891510A (zh) * 2011-07-19 2013-01-23 西门子工业公司 指示电动车辆充电站的状态、光导组件和方法
CN102893462A (zh) * 2010-05-12 2013-01-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给电插头锁定装置的手动解锁结构
CN103858308A (zh) * 2011-10-24 2014-06-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充电连接器用保持器及利用该保持器的充电控制装置
JP2014176224A (ja) * 2013-03-11 2014-09-2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充電器
TW201535883A (zh) * 2013-12-13 2015-09-16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具有保持器組件之連接器
CN107867193A (zh) * 2016-09-26 2018-04-03 河村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充放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2815Y2 (ja) * 1974-12-05 1983-12-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ロシユツキグノ トリツケソウチ
JP2001169467A (ja) * 1999-12-08 2001-06-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充電装置
JP5640215B2 (ja) * 2009-08-25 2014-12-17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装置
JP5849217B2 (ja) * 2011-05-24 2016-0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セント
JP5879522B2 (ja) * 2011-09-06 2016-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充電装置
JP5878805B2 (ja) * 2012-03-23 2016-03-08 アイホン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ホン機器の防雨構造
CN206180634U (zh) * 2016-11-07 2017-05-17 林圣斌 一种安装于塔库停车板的充电桩
CN207942942U (zh) * 2018-02-09 2018-10-09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鹏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壁挂式充电桩
JP7308444B2 (ja) * 2018-10-04 2023-07-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6821A (ja) * 2008-09-30 2010-04-1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給電装置
CN102484344A (zh) * 2009-05-28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的充电站
CN102044893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充电站
CN102163863A (zh) * 2010-02-23 2011-08-2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供电控制装置
CN102893462A (zh) * 2010-05-12 2013-01-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给电插头锁定装置的手动解锁结构
CN102891510A (zh) * 2011-07-19 2013-01-23 西门子工业公司 指示电动车辆充电站的状态、光导组件和方法
CN103858308A (zh) * 2011-10-24 2014-06-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充电连接器用保持器及利用该保持器的充电控制装置
JP2014176224A (ja) * 2013-03-11 2014-09-2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充電器
TW201535883A (zh) * 2013-12-13 2015-09-16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具有保持器組件之連接器
CN107867193A (zh) * 2016-09-26 2018-04-03 河村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充放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314A (zh) 2020-10-09
JP2020167907A (ja) 2020-10-08
TW202035198A (zh) 2020-10-01
TWI749494B (zh) 2021-12-11
JP7236693B2 (ja)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5758B (zh) 電源裝置及插頭固持具
KR101530297B1 (ko) 전기 차량용 충전 스탠드
WO2010098412A1 (ja) 移動体の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5645266B2 (ja) 電気車両用充電設備の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車両用充電設備
KR101408444B1 (ko) 전기 차량용 충전 스탠드
JP2006340598A (ja) 一体化された無停電電源装置エンクロージャ
US20070108939A1 (en) Battery pack
JP5879539B2 (ja) 電気車両用充電設備
CN111819753A (zh) 车辆用充放电装置
CN111746314B (zh) 电力供给装置
JP6378881B2 (ja) 車両用充電装置
CA2898278A1 (en) Monitor system for an elevator door
TWI641514B (zh) 拉緊裝置及具有該拉緊裝置之供電系統
CN111002850A (zh) 电力供应装置和插头保持器
NL2009643C2 (en) Built-in power remote control system and remotely controllable outlet assembly.
JP2007174823A (ja) 携帯電話機用充電器
JP6074718B2 (ja) 車両用電源供給装置及び充電スタンド
KR102637265B1 (ko) 전동 모빌랙의 무선 충전장치
JP2024002236A (ja) 移動体用充電装置
CN111837310A (zh) 车辆用充电装置和车辆用充放电装置
CN217264635U (zh) 一种装有内置充电器的搬运车
CN220424139U (zh) 便于组装的台车及理疗仪
CN215548695U (zh) 四足机器人的机身及四足机器人
CN216507919U (zh) 一种搬运车充电器
CN218675917U (zh) 机箱和太阳能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