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37666A -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便携通信终端以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便携通信终端以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37666A
CN111737666A CN202010213113.5A CN202010213113A CN111737666A CN 111737666 A CN111737666 A CN 111737666A CN 202010213113 A CN202010213113 A CN 202010213113A CN 111737666 A CN111737666 A CN 1117376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portable communication
state
mobile communication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31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本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37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76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5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an additional device, e.g. smartcard, SIM or a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30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 H04W12/33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using wearable devices, e.g. using a smartwatch or smart-gla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3Location-dependent; Proximity-depend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具备:多个第1便携通信终端,其包含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及第2便携通信终端,其向对规定功能施加了执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解除了限制状态的解除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转移,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具备的第1处理器判别与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以外的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和第2便携通信终端各自之间的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在判别为与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及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均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解除信号发送给第2便携通信终端,第2便携通信终端具备的第2处理器在从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接收到解除信号的情况下,执行使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解除状态的控制处理。

Description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便携通信终端以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便携通信终端以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防止第三者对终端装置的不正当使用,例如公开了仅在能够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用户所拥有的便携终端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将终端装置的锁定解除的系统(例如,参照特许第6211574号公报、特开2004-10268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系统中,在要彻底进行两人一组的作业(例如,现金输送等)的警备业务等当中使用终端装置的情况下,若拥有便携终端的作业者单独靠近终端装置,则即使两人不一定到齐也能够使用终端装置,无法彻底进行两人一组的作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具备:多个第1便携通信终端,其包含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以及第2便携通信终端,其向对规定的功能施加了执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解除了该限制状态的解除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转移,上述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具备第1处理器,上述第1处理器执行: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与该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以外的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和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中的每一个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以及发送控制处理,在通过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解除状态的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具备第2处理器,上述第2处理器在从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接收到上述解除信号的情况下,执行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解除状态的控制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示出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3是示出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4是示出第2便携通信终端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5是示出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作为中枢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状态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作为中枢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显示更新处理的流程图。
图7A是示出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作为中枢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和作为外围设备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建立状态时的各终端的显示部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图7B是示出作为中枢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和作为外围设备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切断状态时的各终端的显示部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作为外围设备发挥功能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的状态转移处理的流程图。
图9A是示出转移到第1解除状态时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的显示部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图9B是示出转移到第2解除状态时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的显示部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图9C是示出转移到锁定状态时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的显示部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例子。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的构成>
图1和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的构成的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构成为具备2个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10B和第2便携通信终端20。
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10B和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进行基于BLE(Bluetooth(注册商标)Low Energy:低功耗蓝牙)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具体地说,以其中一个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便携通信终端)为中枢(母机),以另一个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和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为外围设备(子机)来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10B例如是在警备业务中是以两人一组进行现金输送等作业的A人士和B人士分别佩戴使用的智能手表。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中,设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第1智能手表)由A人士(其中一个用户)佩戴,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第2智能手表)由B人士佩戴。
第2便携通信终端20是手持终端或智能电话等平板型终端,是A人士和B人士以两人一组进行现金输送等作业时使用的终端设备。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中,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设为由A人士携带。第2便携通信终端20安装有如上所述进行现金输送等作业时使用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1和应用程序2;后述)。该应用程序在A人士和B人士未到齐的情况下、即在A人士所佩戴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和B人士所佩戴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不在能够进行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是无法执行的。
<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3来说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10B。
在此,除了使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作为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中枢发挥功能、另一方面使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作为外围设备发挥功能之外,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10B的构成及动作是大致同样的,因此例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如图3所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构成为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1、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2、存储部13、操作部14、显示部15、通信部16、计时部17等,各部经由总线18连接。
CPU(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单元(判别单元)、发送控制单元)11是控制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各部的处理器。CPU11读出存储部13中存储的程序并将该程序展开到RAM12,执行该程序来进行各种运算处理。CPU11(第1处理器)执行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处理)、发送控制处理、显示控制处理。
RAM12对CPU11提供作业用的存储空间,存储临时数据。RAM12也可以包含非易失性存储器。
存储部13存储诸如由CPU11执行的程序或设定数据这样的各种数据。程序以计算机可读取的程序代码的形式保存于存储部13。作为存储部13,可以使用例如HDD(Hard Disk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闪存等在数据的保存中不需要电源的存储装置。
作为存储部13中存储的设定数据,包含用于对通信部16进行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对象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或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进行识别、确定的识别数据等。
操作部14构成为具有按钮开关、设置于显示部15上的触摸传感器等,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将操作内容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输出到CPU11。
显示部15由LCD等构成,根据来自CPU11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画面显示。另外,在显示部15的显示屏幕上设置有上述触摸传感器,作为触摸面板方式的操作显示单元发挥功能。
通信部16是具有天线、调制/解调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等的通信模块,按照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标准,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部16或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部26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计时部17例如构成为具备计时器或计时电路等,对当前的时刻进行计时来取得时刻信息。
<第2便携通信终端的构成>
图4是示出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如图4所示,第2便携通信终端20构成为具备CPU21、RAM22、存储部23、操作部24、显示部25、通信部26等,各部经由总线27连接。
CPU(控制单元、第2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单元)21是控制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各部的处理器。CPU21读出存储部23中存储的程序(包含上述的应用程序等)并将该程序展开到RAM22,执行该程序来进行各种运算处理。CPU21(第2处理器)执行控制处理、第2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
RAM22对CPU21提供作业用的存储空间,存储临时数据。RAM22也可以包含非易失性存储器。
存储部23存储诸如由CPU21执行的程序或设定数据这样的各种数据。程序以计算机可读取的程序代码的形式保存于存储部23。作为存储部23,可以使用例如HDD、SSD、闪存等。
作为存储部23中存储的设定数据,包含对通信部26进行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对象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进行识别、确定的识别数据等。
操作部24构成为具有按钮开关、设置于显示部25上的触摸传感器等,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将操作内容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输出到CPU21。
显示部25由LCD、CRT等构成,根据来自CPU21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画面显示。另外,在显示部25的显示屏幕上设置有上述触摸传感器,作为触摸面板方式的操作显示单元发挥功能。
通信部26是具有天线、调制/解调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等的通信模块,按照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标准,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通信部16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的动作的概要>
接着,参照图5~图9C来说明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的动作。
[状态控制处理]
图5是示出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作为中枢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状态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首先,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判定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的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步骤S1)。即,在步骤S1中,进行A人士与B人士彼此是否从分离的状态转移到了到齐的状态(接近的状态)的判定。
在步骤S1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是”),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判定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的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已经是建立状态(步骤S2)。
在步骤S2中判定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已经是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是”),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经由通信部16将用于解除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全部应用程序的执行限制的第1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步骤S3)。即,CPU11执行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处理)、发送控制处理。然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2中判定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不是建立状态、即是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否”),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1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没有从切断状态转移到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否”),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判定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已经是建立状态(步骤S4)。
在步骤S4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已经是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4;“是”),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判定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步骤S5)。
在步骤S5中判定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5;“是”),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经由通信部16将第1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步骤S3)。然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5中判定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没有从切断状态转移到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5;“否”),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4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不是建立状态、即是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4;“否”),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判定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步骤S6)。
在步骤S6中判定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6;“是”),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经由通信部16将用于解除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一部分应用程序的执行限制的第2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步骤S7)。然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6中判定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没有从切断状态转移到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6;“否”),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显示更新处理]
图6是示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显示更新处理的流程图。图7A是示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和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转移到建立状态时的各终端的显示部15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图7B是示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和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转移到切断状态时的各终端的显示部15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
此外,该显示更新处理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作为外围设备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中也是进行同样的处理,因此例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显示更新处理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首先,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判定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的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步骤S11)。即,在步骤S11中,进行A人士和B人士彼此是否从分离的状态转移到了到齐的状态的判定。
在步骤S11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从切断状态转移到了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1;“是”),如图7A所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转移到了建立状态这一情况(例如“与BBBB终端连接中”的文字信息)显示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显示部15(步骤S12)。即,CPU11执行显示控制处理。另外,此时,在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中,也将转移到了建立状态这一情况(例如“与AAAA终端连接中”的文字信息)显示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显示部15。在此,显示于各终端的显示部15的“AAAA”是用于识别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名称,“BBBB”是用于识别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名称(识别信息)。此外也可以是,此时,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通过使该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所具备的振动马达(省略图示)进行动作来报告转移到了建立状态这一情况。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没有从切断状态转移到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1;“否”),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跳过步骤S12,将处理推进至步骤S13。
接下来,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判定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的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从建立状态转移到了切断状态(步骤S13)。即,在步骤S13中,进行A人士和B人士彼此是否从到齐的状态转移到了分离的状态。
在步骤S13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从建立状态转移到了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3;“是”),如图7B所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转移到了切断状态这一情况(例如,“与BBBB终端切断中”的文字信息)显示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显示部15(步骤S14)。另外,此时,在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中,也将转移到了切断状态这一情况(例如“与AAAA终端切断中”的文字信息)显示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显示部15。然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此外也可以是,此时,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通过使该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所具备的振动马达(省略图示)进行动作来报告转移到了切断状态这一情况。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没有从建立状态转移到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3;“否”),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CPU1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1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状态转移处理]
图8是示出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作为外围设备发挥功能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状态转移处理的流程图。图9A是示出转移到第1解除状态时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显示部25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图9B是示出转移到第2解除状态时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显示部25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图9C是示出转移到锁定状态时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显示部25的显示样式的一例的图。
如图8所示,首先,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判定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中的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处于建立状态(步骤S21)。
在步骤S21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通信连接状态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1;“是”),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判定是否经由通信部26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了第1解除信号(步骤S22)。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通信连接状态未处于建立状态、即处于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1;“否”),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2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在步骤S22中判定为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了第1解除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2;“是”),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使该终端转移到针对该终端的全部应用程序的执行限制被解除的第1解除状态(步骤S23)。如图9A所示,当转移到第1解除状态时,在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显示部25中,用于使各应用程序起动的起动按钮B1、B2、B3、B4、…会分别以能够操作的状态被显示。在此,这些应用程序中的应用程序(应用)1和应用程序(应用)2是处理保密性高的信息(例如,金融信息或个人信息等)的程序,是要求在A人士和B人士到齐的状态下执行(要求安全性)的程序。在第1解除状态下,能够执行应用程序1和应用程序2。
然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2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22中判定为没有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第1解除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2;“否”),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判定是否经由通信部26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了第2解除信号(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判定为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了第2解除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4;“是”),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使该终端的状态转移到第2解除状态(步骤S25)。即,CPU21执行控制处理、第2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如图9B所示,当转移到第2解除状态时,在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显示部25中,用于使各应用程序中的应用程序1和应用程序2起动的起动按钮B1、B2会以无法操作的状态被显示。也就是说,在第2解除状态下,仅能够执行应用程序1和应用程序2以外的应用程序、即不要求在A人士和B人士到齐的状态下执行的程序。
然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2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24中判定为没有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第2解除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4;“否”),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判定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否从建立状态转移到了切断状态(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通信连接状态从建立状态转移到了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6;“是”),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使该终端的状态转移到锁定状态(步骤S27)。如图9C所示,当转移到锁定状态时,在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显示部25中,表示处于锁定状态的信息(例如,“终端锁定中”的文字信息)会被显示,是无法进行使各应用程序起动的操作的状态。另外,在锁定状态下,仅能够接受呼入和向特定的联络目的地进行呼出。
然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2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26中判定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通信连接状态没有从建立状态转移到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6;“否”),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CPU21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21,反复进行其后的处理。
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具备:多个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10B,其包含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以及第2便携通信终端20,其向对应用程序(规定的功能)施加了执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解除了该限制状态的解除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转移,在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100中,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判别与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和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中的每一个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在判别为与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之间的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之间的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转移到解除状态的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第2便携通信终端20在从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解除信号的情况下,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从限制状态转移到解除状态。
根据这种构成,仅在佩戴有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A人士与佩戴有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B人士彼此到齐且成为了两人一组的情况下,能够执行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1和应用程序2),因此,能够彻底进行A人士与B人士这两人为一组进行的作业。
另外,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在判别为与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之间的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之间的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转移到第1解除状态的第1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在判别为与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之间的通信连接未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之间的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转移到第2解除状态的第2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第2便携通信终端20在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第1解除信号的情况下,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转移到第1解除状态,在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接收到第2解除信号的情况下,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转移到第2解除状态。
根据这种构成,即使在佩戴有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A人士与佩戴有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B人士彼此没有到齐的情况下,若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之间的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则也能够执行应用程序1和应用程序2以外的应用程序、即不要求在A人士与B人士到齐的状态下执行的程序,因此能够提高该系统的作业性。
另外,第2便携通信终端20判别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之间的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在判别为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之间的通信连接未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从解除状态转移到限制状态。
由此,能够使得在佩戴有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的A人士从设置有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场所离开、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成为了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无法执行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应用程序。
因而,能够防止B人士单独执行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应用程序或者第三者执行该应用程序,因此,能够彻底进行A人士和B人士这两人为一组进行的作业。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描述是本发明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的一例,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2便携通信终端20作为A人士所携带的终端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由B人士携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A人士与B人士以两人一组进行现金输送等作业的场景进行了说明,但以一组进行该作业时的对象人员也可以是三人以上。在该情况下,各对象人员分别携带第1便携通信终端。具体地说,这些对象人员中的一个对象人员携带在基于BLE的近距离无线通信中作为中枢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该一个对象人员以外的对象人员持有作为外围设备发挥功能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对象人员中的某人携带有第2便携通信终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对第2便携通信终端20发送解除信号的条件,是将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与第1便携通信终端10B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建立状态并且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与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通信连接状态也是建立状态设为条件,但也可以是例如将第1便携通信终端10A与B人士所携带的智能电话等第3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连接状态是建立状态加入到上述条件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限制第2便携通信终端20的存储部2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的执行,但也可以设为限制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20本身的使用。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与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等同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具备:
多个第1便携通信终端,其包含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以及
第2便携通信终端,其向对规定的功能施加了执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解除了该限制状态的解除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转移,上述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具备第1处理器,上述第1处理器执行:
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与该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以外的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和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中的每一个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以及
发送控制处理,在通过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解除状态的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
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
具备第2处理器,上述第2处理器在从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接收到上述解除信号的情况下,执行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解除状态的控制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
上述解除状态包含:针对上述规定的功能中的全部功能的执行限制被解除的第1解除状态;以及针对上述规定的功能中的一部分功能的执行限制被解除的第2解除状态,
上述第1处理器在上述发送控制处理中,
在通过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第1解除状态的第1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
在通过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未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第2解除状态的第2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
上述第2处理器在上述控制处理中,
在从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接收到上述第1解除信号的情况下,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第1解除状态,
在从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接收到上述第2解除信号的情况下,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第2解除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
上述第2处理器
执行判别与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
在上述控制处理中,
在通过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未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从上述解除状态转移到上述限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
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是智能手表,
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是平板型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
上述特定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是一个用户佩戴使用的作为母机的第1智能手表,
上述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是与上述一个用户以到齐的状态进行规定业务的其他用户佩戴使用的作为子机的第2智能手表,
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是上述一个用户与上述其他用户进行上述业务时使用的平板型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
上述规定的功能是在佩戴有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多个用户以到齐的状态进行的规定业务中使用的应用程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
上述第1处理器执行使显示部显示通过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侧判别处理判别为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的上述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的显示控制处理。
8.一种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具备执行以下处理的处理器:
判别处理,判别与1个或2个以上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以及向对规定的功能施加了执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解除了该限制状态的解除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转移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中的每一个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以及
发送控制处理,在通过上述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解除状态的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
上述解除状态包含:针对上述规定的功能中的全部功能的执行限制被解除的第1解除状态;以及针对上述规定的功能中的一部分功能的执行限制被解除的第2解除状态,
上述处理器在上述发送控制处理中,
在通过上述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第1解除状态的第1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
在通过上述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其它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未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第2解除状态的第2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
该便携通信终端和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是智能手表,
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是平板型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
该便携通信终端是一个用户佩戴使用的作为母机的第1智能手表,
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是与上述一个用户以到齐的状态进行规定业务的其他用户佩戴使用的作为子机的第2智能手表,
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是上述一个用户与上述其他用户进行上述业务时使用的平板型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
上述规定的功能是在佩戴有该便携通信终端的一个用户与佩戴有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其他用户以到齐的状态进行的规定业务中使用的应用程序。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
上述处理器执行使显示部显示通过上述判别处理判别为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的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的显示控制处理。
14.一种记录介质,是记录能由便携通信终端的处理器执行的程序的非临时性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上述程序使上述处理器执行以下处理:
判别处理,判别与1个或2个以上的第1便携通信终端、以及向对规定的功能施加了执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解除了该限制状态的解除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转移的第2便携通信终端中的每一个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连接是否处于建立状态;以及
发送控制处理,在通过上述判别处理判别为与上述第1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处于建立状态并且判别为与上述第2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上述通信连接也处于建立状态的情况下,将用于使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转移到上述解除状态的解除信号发送给该第2便携通信终端。
CN202010213113.5A 2019-03-25 2020-03-24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便携通信终端以及记录介质 Pending CN1117376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5922A JP6933228B2 (ja) 2019-03-25 2019-03-25 携帯通信端末制御システム、携帯通信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055922 2019-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7666A true CN111737666A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04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3113.5A Pending CN111737666A (zh) 2019-03-25 2020-03-24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便携通信终端以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6329B2 (zh)
JP (2) JP6933228B2 (zh)
CN (1) CN11173766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2820A (ja) * 2012-05-23 2013-12-05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携帯端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20140074155A (ko) * 2012-12-03 2014-06-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면잠금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휴대 단말
JP2015153186A (ja) *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近距離通信デバイス、機能制御方法及び機能制御システム
CN108632493A (zh) * 2017-05-30 2018-10-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以及电子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7628A (ja) * 1993-10-20 1995-05-09 Kanto J C M Service Kk 車両防犯システム
JP2004102682A (ja) 2002-09-10 2004-04-02 Nec Corp 端末ロック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ロック方法
JP2007052514A (ja) * 2005-08-16 2007-03-01 Sony Corp 対象装置および認証方法
WO2008093868A1 (ja) * 2007-02-02 2008-08-07 Nec Corporation 周辺装置などの被制御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制御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018159B2 (ja) * 2007-03-20 2012-09-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使用権限情報更新システム
KR101788598B1 (ko) * 2010-09-01 2017-1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의 정보보안 설정방법
JP2014036358A (ja) * 2012-08-09 2014-02-24 Sharp Corp 携帯端末、携帯端末システム及び携帯端末の制御方法
JP6514437B2 (ja) * 2014-03-24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JP6375917B2 (ja) * 2014-03-25 2018-08-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近距離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登録管理プログラム
WO2016084275A1 (ja) * 2014-11-28 2016-06-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
JP2016146125A (ja) * 2015-02-09 2016-08-12 株式会社野村総合研究所 不正防止システムおよび不正防止方法
JP6211574B2 (ja) * 2015-12-10 2017-10-1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ロック状態制御システム
KR102422330B1 (ko) * 2017-09-13 2022-07-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차량과 통신하는 단말기, 및 차량의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2820A (ja) * 2012-05-23 2013-12-05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携帯端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20140074155A (ko) * 2012-12-03 2014-06-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면잠금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휴대 단말
JP2015153186A (ja) *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近距離通信デバイス、機能制御方法及び機能制御システム
CN108632493A (zh) * 2017-05-30 2018-10-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以及电子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1857A (ja) 2020-10-01
US11546329B2 (en) 2023-01-03
JP2021185696A (ja) 2021-12-09
JP6933228B2 (ja) 2021-09-08
US20200314097A1 (en)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6012B2 (ja) 携帯端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567572B2 (en) Mobile device lock-out system
CN102687492A (zh) 当设备被锁定时用于用户交互的方法和装置
KR100836617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원격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07229592B (zh) 通信设备、控制方法及记录了程序的记录介质
KR101626503B1 (ko) 탈부착식 버튼형 nfc 태그를 이용한 스마트 단말의 매크로 실행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02077372A (ja) 紛失、盗難または悪用される携帯電話の制御および保護方法ならびに装置
JP2009518919A (ja) 発呼中のキーロックを有する電子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EP2947860A1 (en) Ope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obile terminal
JP2007180804A (ja)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その使用制限方法
CN101663882A (zh) 便于用户指定设备功能的装置和方法
CN102402651B (zh) 信息保护装置和方法以及便携式终端
KR20000042952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분실/도난 상태 제어방법
US20190391670A1 (en) Terminal control method, system and setting adaptation apparatus
CN111737666A (zh) 便携通信终端控制系统、便携通信终端以及记录介质
CN100397813C (zh) 在射频网络中两个电话之间安全识别的方法
EP1705879A1 (en) Key system, key device and in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8117085A (ja) 携帯型電子装置および携帯型電子装置のセキュリティ制御プログラム
KR20140118532A (ko) 이동단말기 분실 방지 시스템
KR20070063649A (ko) 분실한 휴대용 단말기의 불법 사용을 방지하는 장치 및방법
JP6211574B2 (ja) 携帯端末、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ロック状態制御システム
EA013885B1 (ru) Система защиты персональ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от неса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ного доступа к нему
CN107770384B (zh) 一种好友添加方法、装置、系统及智能设备
CN202611356U (zh) 电子钥匙与电子锁
JP2016025568A (ja) 携帯通信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