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0864B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0864B
CN111720864B CN202010144949.4A CN202010144949A CN111720864B CN 111720864 B CN111720864 B CN 111720864B CN 202010144949 A CN202010144949 A CN 202010144949A CN 111720864 B CN111720864 B CN 1117208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ing cooker
top plate
ven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449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20864A (zh
Inventor
关真人
川村光辉
和田直树
本间满
山田清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523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422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00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9678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720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0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20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0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0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 F24C15/102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electrically heated
    • F24C15/105Constructive details concerning the reg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F24C7/06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on r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 F24C7/08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on tops, hot plat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确保玻璃制顶板的强度并抑制破损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在上方形成有主体开口部的主体(1);设于主体(1)的上方且载置被加热物的玻璃制的顶板(2);设于顶板(2)的下方的加热线圈(3a、3b、3c);设置在顶板(2)与加热线圈(3a、3b、3c)之间的加强板(40);覆盖顶板(2)的周围的框架(80);喷出冷却加热线圈(3a、3b、3c)的冷却风的风扇装置(9);以及向加热线圈(3a、3b、3c)供给电力的逆变器。在顶板(2)设有用于至少排出流向风扇装置(9)的空气的通气口(H2),在加强板(40),且在与主体开口部及通气口(H2)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部(42)。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现有的加热烹调器中,作为加热锅的热源,使用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并且载置锅的顶板使用耐热性较高的结晶玻璃。由于加热线圈配置于顶板的下方,所以顶板上呈平坦状,设计性、清洁性优异。在感应加热式加热烹调器中,为了保护加热线圈、驱动控制加热线圈的电路基板等器件不受热的影响,在加热烹调器主体内部形成有冷却风道。为了排出冷却风,在顶板形成有使主体内部与外部空气通气的通气部。作为这样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86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加热烹调器收纳在整体厨房内,载置在台面上来使用。当向整体厨房安装加热烹调器时,以使加热烹调器主体的近前侧位于下方的方式使加热烹调器倾斜,并从形成于台面的上表面开口插入加热烹调器,使加热烹调器主体的前面与形成于整体厨房的前侧的前面开口一致,之后将加热烹调器主体的后方载置在台面上。感应加热式加热烹调器在顶板固定于加热烹调器主体的状态下安装于整体厨房。作业员一边把持顶板一边进行安装,但在使加热烹调器主体的前面一致后误使加热烹调器主体落下的情况下,台面与顶板的后部相碰撞,对顶板的后部施加较强的冲击。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所述,若直至形成通气部的顶板的后部为止都由玻璃材料形成,则在台面与顶板的后部碰撞的情况下,有顶板因冲击而产生破损、玻璃片向周围飞散的担忧。并且,在将加热烹调器安装于整体厨房后,在某物体落下到顶板的后部而加热烹调器受到了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有顶板因冲击而产生破损、玻璃片向周围飞散的担忧。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是仅在顶板的前侧安装顶棚框的结构,所以对于顶板后部所受到的冲击的对策是不充分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玻璃制顶板的强度并抑制破损的加热烹调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其形成外部轮廓,并在上方形成有主体开口部;玻璃制的板,其设于上述主体的上方,且载置被加热物;加热线圈,其设于上述板的下方;加强板,其设置在上述板与上述加热线圈之间;框架,其覆盖上述板的周围;冷却单元,其喷出冷却上述加热线圈的冷却风;以及逆变器,其向上述加热线圈供给电力,在上述板设有用于至少排出流向上述冷却单元的空气的通气口,在上述加强板,且在与上述主体开口部及上述通气口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玻璃制顶板的强度并抑制破损的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在图1的A-A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在图1的B-B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在图1的C-C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
图6是在图1的D-D线处剖切的基板罩内的布局。
图7是实施例的电流共振逆变器的电路图。
图8是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内的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
图9是内置在整体厨房内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分解出顶板、框架、加强板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例的加强板的俯视图。
图12是在图1的E-E线处剖切的立体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G部放大图。
图14是从H方向观察图13的剖视图。
图15是在图1的F-F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
图16是在图1的F-F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污垢进入到顶板与排气窗格之间的情况的现有图。
图18是表示污垢进入到顶板与排气窗格之间的情况的图。
图19是表示污垢进入到顶板与排气窗格之间的情况的图。
图20是排气窗格的立体图。
图21是放大排气窗格的立体图。
图中:
1—主体,1a—接水部,1b—分隔板,2—顶板,3a、3b、3c—加热线圈,5—炙烤箱,6a、6b—基板罩,6c—盖部,7a、7b—基板,8a、8b—散热片,9—风扇装置,9a—吸气口,10—整体厨房,11—台面,21—锅载置部,22—操作部,23—排气窗格,23a—平端部,23b—左右板部,23c—堤部,23c1—倾斜部,23d—前后板部,23e—上唇部,23f—下唇部,23g—上方突出部,25—排气罩,26—透过部,27—显示窗,28—粘接剂,29—突出部,31—线圈基座,32—支撑部,34—温度传感器,40—加强板,41—板安装部,42—开口部,42a—大开口部,42b—通气开口,43—肋,44—基板保持部,50—加热室,51—上加热器,52—下加热器,53—承接盘,54—烤网,60a—喷出部,65a、65b—通风管道,66a、66b、66c—肋,71—电子器件,72—高发热元件,73a、73b—基板台,77—中继连接器,80—框架,80a—上端部,90a、90b—外壳,91—叶轮,92—马达,92a—旋转轴,94—接水部,94a—分隔件,95—喷出口,100—污垢,110—部件,F0—空腔部,F1—风道,F2—空气,H1—吸气开口部,H2—通气口,P1—显示部,P2—操作面板,Z—感应加热烹调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以面向感应加热烹调器Z(参照图1)的使用者的视线为基准,如图1等所示地定义前后、上下、左右。此外,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作为加热烹调器,以具有炙烤箱的内置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容易地用于固定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是在金属制的被烹调锅(未图示)的锅底产生涡流、该涡流所产生的焦耳热使被烹调锅本身发热的装置。图1是感应加热烹调器Z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在图1的A-A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图4是在图1的B-B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在图1的C-C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图6是在图1的D-D线处剖切的基板罩内的布局。
如图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Z主要具备主体1、顶板2、加热线圈3a、3b、3c、载置在基板台73a、73b上的基板7a、7b、设为覆盖基板7a、7b的基板罩6a、6b、以及风扇装置9(冷却单元)。在这样的结构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中,通过使例如20kHz~40kHz左右的高频电流流向加热线圈3a、3b、3c而磁通随时间变化,从而产生上述的涡流。
加热线圈3a、3b、3c设置在顶板2(板)的下方,并在其中心附近设置有检测锅底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4。在顶板2的锅载置部21,设有用于收发温度传感器34的信号的透过部26。并且,在顶板2的操作部22的后侧,设有使显示火力、菜单、时间、温度等的显示部P1的显示信息透过的显示窗27。顶板2由透明的硼硅酸盐玻璃等非结晶玻璃、结晶玻璃形成,在玻璃的下表面(背面)侧实施有基于耐热油墨的印刷。但是,为了收发温度传感器34的信号,并为了使显示部P1的显示信息透过,不对透过部26及显示窗27实施印刷。印刷可以使用丝网印刷。并且,加热线圈3a、3b、3c配置在风扇装置9的下游侧,从风扇装置9吹出的冷却风在冷却基板罩6a、6b、盖部6c下方的基板7a、7b后,经由主体前侧角部的喷出部60a来冷却加热线圈3a、3b、3c。加热线圈3a、3b、3c是通过下述的逆变电路的驱动而流动高频电流的线圈,载置在线圈基座31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俯视时,在右、左、中央里侧分别各设置一个加热线圈3a、3b、3c。线圈基座31由三个支撑部32(例如弹簧)支撑,由该支撑部32施加朝上的作用力。由此,加热线圈被按压至顶板2的下表面,被烹调锅与加热线圈3a、3b、3c的距离保持恒定。
在主体1的正面左侧的炙烤箱5,设有用于前后滑动来设置被烹调物(未图示)的投入口(未图示)。并且,在主体1的正面右侧,设有主要用于调整炙烤箱5内的加热程度的操作面板P2。顶板2由载置被烹调锅的板状玻璃(未图示)、和保持板状玻璃的四边的框部(未图示)构成,并从主体1上设置。顶板2具有与三个加热线圈3a、3b、3c的设置位置对应的三个锅载置部21、用于调整被烹调锅的火候的操作部22、以及通气口H2。此外,通气口H2是用于使从风扇装置9吹出的空气排出的多个孔,设于顶板2的后方(右侧、左侧)。
主体1是与设置感应加热烹调器Z的空间(预定的左右宽度、前后宽度、高度)对应地具有外部轮廓的箱体,并形成为具有上方敞开的主体开口部的箱状(凹状)。在该主体1的左下侧设有炙烤箱5,并且在覆盖炙烤箱5的分隔板1b载置基板台73a、73b,并在其上呈平面状地配置基板7a、7b以及构成风扇装置9的下侧的外壳90b、叶轮91。并且,如图3所示,作为风扇装置9的流出部的喷出口95配置于包括基板7a、7b面在内的高度。
此处,风扇装置9是由叶轮91、上下隔着叶轮91而设置的外壳90a、90b、以及贯通外壳90a并与叶轮91连结的马达92构成的离心风扇。也就是说,叶轮91收纳在由设有马达92的外壳90a和设有吸气口9a的外壳90b包围周围的空间内,并以不与外壳90a、90b接触的方式由马达92的旋转轴92a能够旋转地支撑。因而,风扇装置9在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具有叶轮91的旋转轴92a,从下方吸气,并从侧方的喷出口95向两个方向吹出空气。并且,如图3所示,外壳90b的吸气口9a呈喇叭口状。也就是说,将风扇装置9配置于基板7a、7b的上游侧,通过驱动马达92来从吸气口9a获取空气,并使之从喷出口95向两个方向分流,从而朝向基板7a、7b的散热片8a、8b供给冷却风。
并且,如图2等所示,基板7a、7b分别由基板罩6a、6b和盖部6c覆盖,并配置有与基板罩6a、6b并列并构成风扇装置9的上侧的外壳90a。并且,在它们的上方设置加热线圈3a、3b、3c、显示部P1等,进一步以从上覆盖的方式设有顶板2。
此处,基板7a、7b上的电子器件71是为了向加热线圈3a、3b供给高频电流、或者驱动风扇装置9而使用的集成电路、逆变电路、电容器、电阻器等。基板台73a、73b是用于固定基板7a、7b的绝缘部件(树脂部件),并固定于主体1的内壁、分隔板1b。
在基板7a的左侧(主体中央侧)设有中继连接器77,将设置在加热线圈3a、3b、3c的温度传感器34的信号线连接起来。并且,在基板罩6a、6b之间的未由基板罩覆盖的区域,嵌入有能够拆装的盖部6c。因此,通过拆下覆盖中继连接器77的上方的盖部6c,能够容易地从中继连接器77拆下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线。并且,中继连接器77和盖部6c的空间成为从风扇装置9朝向左侧的基板7b的风道。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由于能够使从风扇装置9朝向左侧的基板7b的风道成为较大截面积的风道,所以能够构成以较小的通风阻力高效地朝向左侧的基板7b的散热片8b供给冷却风的流路。
由于中继连接器77位于离各加热线圈3a、3b、3c的距离大致最短的右侧的基板7a上,即在俯视主体中位于加热线圈3a、3b、3c的间隙,所以在维护时,即使不使加热线圈3a、3b、3c大幅度地移动,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盖部6c的安装、拆卸,并且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温度传感器34的信号线从中继连接器77的拆卸等。
并且,由于从中继连接器77至设于各加热线圈3a、3b、3c的温度传感器34的信号线不需要多余的长度,所以能够容易地整理布线,例如能够抑制风道的通风阻力,或者能够进行难以导致基板7a、7b上的电磁噪声等可靠性较高的器件安装。
此外,若在俯视主体时,盖部6c位于加热线圈3a、3b、3c的间隙,则即使在利用螺丝而固定于基板罩6a、6b的情况下,盖部6c的拆装也不会花费劳力和时间。
图3是在图1所示的A-A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主要示出右侧的加热线圈3a与风扇装置9的位置关系。在主体1的背面侧分别设有用于利用风扇装置9的驱动来从外部获取空气的吸气开口部H1。并且,从风扇装置9向主体1内吹出的空气从设于顶板2的后方的通气口H2排出。此外,若除了主体1的后方之外,例如在正面下侧也设置吸气开口部,则容易向主体1内获取温度较低的空气。并且,通过在离位于左侧的炙烤箱5较远的背面侧设置吸气开口部H1(参照图2),能够难以吸入经由吸气开口部H1获取到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中,在风扇装置9的下侧即炙烤箱5的右侧设有空洞部(空腔部F0)。设于吸气开口部H1与风扇装置9之间的空腔部F0使由吸气开口部H1流入的空气的风速分布缓和,并沿吸气口9a的喇叭口供给乱流较少的气流。
因此,能够抑制吸气口9a下游的叶轮91处的流动的分散等,从而叶轮91能够高效率地送风。因而,风扇装置9成为能够低噪声、大风量地进行旋转驱动且运转声音较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也就是说,当将风扇装置9装入感应加热烹调器Z时,能够确保叶轮91的预定压力上升,从而可以不超过需要地使转速上升,能够低噪声地进行运转。
并且,风扇装置9的下侧外壳90b比载置基板台73a的分隔板1b(参照图2)更向下方突出,成为容易收纳口径较大且叶片厚度较大的叶轮的结构。
在感应加热烹调中的风扇装置9相对于主体1内的通风阻力(例如100至200Pa)具有足够余量的压力-风量的送风特性的情况下,能够以低速旋转来获得冷却所需的风量(例如1.0至1.5m3/min),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基板7a、7b、加热线圈3a、3b、3c,并且容易实现抑制使用时的运转声音的低噪声化。并且,若从吸气开口部H1至通气口H2的通风阻力较小,则即使抑制风扇装置9的转速,也流动冷却所需的风量,从而能够更加降低噪声。
从风扇装置9吹出的空气在设置于基板台73a与基板罩6a的间隙的基板7a上流动(F1),之后在基板罩6a与顶板2的间隙内朝向设置在其下游的基板罩6a上的加热线圈3a流动(F2)。在本实施例中,在基板罩6a的前侧,设有从侧方朝向加热线圈3a供给空气的喷出部60a(参照图2)。喷出部60a的开口部朝向加热线圈3a的侧面,即使从上方俯视时也看不到开口面。万一液体从顶板的龟裂部侵入,液体也不会从喷出部60a的开口部浸入到基板罩内,从而有效。
并且,由于风扇装置9的喷出口95构成为与叶轮91连通的吸气口9a比基板台73a靠下方,所以空气朝向基板罩6a地向斜上方吹出。本结构抑制因经由基板罩6a使基板7a与加热线圈3a接近地设置而产生的基板罩6a的温度上升。由于烹调中的加热线圈3a上升至接近200℃的温度,所以基板罩6a因加热线圈3a的辐射热而温度上升。因而,通过构成朝向基板罩6a的喷出口95,主流偏向基板罩6a侧流动,从而抑制由辐射热导致的热变形。
在将基板7a(7b)设置于比炙烤箱5靠上方的位置的本实施例中,与将基板设置于炙烤箱的侧方的结构相比,由于加热线圈3a(3b、3c)与基板7a(7b)的距离也接近,所以容易受到加热线圈的温度上升的影响,但通过如本结构那样使风扇装置9的送风的流动的主流偏向基板罩6a(6b),能够防止经由基板罩6a向基板7a传导的热量,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主体1内的器件整体。
此处,冷却加热线圈3a并流经基板罩6a与顶板2的间隙的空气(F2)朝向主体1后方的通气口H2排出。通气口H2由在金属板设有多个小径孔的排气罩25覆盖,从而当在顶板上产生沸溢等时所流入的液体(未图示)难以直接进入。此外,排气罩25能够拆装,在脏污时能够拆下来清洗。并且,对于通过排气罩25后的液体而言,由设于排气罩25的下方的接水部94,以较大的面承接通过小径孔并落下的液滴并使之缓冲,从而不会流入到风扇装置9侧。在接水部94与马达92之间设有格子状的分隔件94a,抑制液体向主体1内部侵入。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通过在通气口H2附近配置风扇装置9,能够延长从右侧的通气口H2至基板7a为止的距离,成为液体难以向基板的充电部浸入的构造。因而,能够使液体从通气口H2向基板7a浸入的可能性极低,本实施例难以引起故障,成为安全性较高的构造。此外,如图2所示,在左侧的通气口H2处,在分隔板1b后方设有接水部1a,通过排气罩25后的液滴落下至炙烤箱5的后方,从而成为难以进入基板罩6b侧的构造。
图4是在图1所示的B-B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在图1所示的C-C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示出各加热线圈3a、3b、3c与基板7a、7b的位置关系。首先,炙烤箱5内的加热室50是配置例如烤鱼等烹调物的空间,具有作为热源的电热加热器(上加热器51、下加热器52)、载置鱼等的烤网54、以及配置于该烤网54的下方的承接盘53。如上所述,在俯视时,加热室50配置于主体1内的左侧区域,内部的承接盘53等能够相对于主体1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此外,加热室50的热源不限定于电热加热器,也可以利用微波、水蒸气、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加热食品。并且,也可以具备温度调节器来进行烘烤加热。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主体宽度的1/2以上的炙烤箱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
如上所述,安装有电子器件71的基板7a、7b和经由基板罩6a、6b内的风道使空气流通的风扇装置9配置于顶板2的通气口H2附近。因此,在示出加热线圈3c的正面截面的图4以及示出加热线圈3a、3b的正面截面的图5中,主体1内的右侧区域成为空间(空腔部F0)。并且,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右侧的加热线圈3a的下方分割地配置有基板7a,并在左侧的加热线圈3b的下方分割地配置有基板7b,在基板7a安装有向右侧的加热线圈3a供电的逆变电路,并在基板7b安装有向左侧的加热线圈3b和里侧的加热线圈3c供电的逆变电路。基板7a、7b分别配置在上下组合基板台73a和基板罩6a的空间内、上下组合基板台73b和基板罩6b的空间内,该空间内成为空气的风道(F1)。在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中,以当因故障等更换器件时能够按照每个逆变器基板地进行更换的方式,成为呈平面状地排列多个基板的结构,能够高效地进行器件更换,从而服务作业性良好。
图6是在图1所示的D-D线处剖切的基板罩内的基板和风扇装置的布局,示出由风扇装置9供给的空气的流动与基板7a、7b的关系。如图6所示,在风扇装置9的外壳90a的喷出口95的下游侧,分别在接近风扇装置9的位置配置有基板7a的散热片8a、中继连接器77、基板7b的散热片8b。散热片8a、8b是从作为发热性较高的电子器件的高发热元件72吸热、并向经由风扇装置9流入的空气散热的散热器。散热片8a、8b分别具有具备预定表面积的翅片(未图示),并设置于基板7a、7b。风扇装置9的喷出口95面向散热片8a、8b向两个部位分流,并伴随马达92的驱动而将预定流量的空气引导至散热片8a、8b。由于在散热片8a、8b设置构成逆变电路的高发热元件72,所以通过将其配置于接近风扇装置9的最上游侧,能够获得较高的冷却性能。此外,从风扇装置9至通气口H2为止,与流向散热片8a的空气的风道相比,流经散热片8b的空气的风道较长。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板罩6a、6b的上壁面分别设有向下方(基板侧)延伸的肋66a、66b、66c(参照图6),构成分别朝向散热片8a、8b的两个风道。因此,对于向散热片8a的风道而言,由成为风道上表面的基板罩6a、成为风道侧面的从基板罩6a向下方延伸的肋66a和肋66b、以及成为风道下表面的基板7a构成通风管道65a。另一方面,对于向散热片8b的风道而言,由成为风道上表面的基板罩6b和盖部6c、成为风道侧面的从基板罩6b向下方延伸的肋66c和肋66b、以及成为风道下表面的基板7a和基板7b构成通风管道65b。也就是说,使至通气口H2为止的风道较长的通风管道65b的风道截面积构成为比通风管道65a大,减少整体的通风阻力并减少对风扇装置9的负荷,从而抑制运转噪声。
散热片8a、8b设置于接近风扇装置9的上游侧。也就是说,以使利用经由喷出口95而流入的空气来最初冷却发热量最大的高发热元件72的方式配置散热片8a、8b。这样,通过在喷出口95的附近配置散热片8a、8b,并利用肋66a、66b、66c来集中流动,能够有效地冷却高发热元件72。此外,考虑向其它电子器件71的风量分配等来适当地设置设于基板罩6a、6b的肋即可。并且,也根据风量分配的状况来适当地决定肋的高度即可,另外也可以设于加热线圈侧的上壁面侧来作为线圈冷却风道而并非基板罩的内侧。并且,也可以是根据器件的外形来在基板罩的上壁面设置凹凸而并非肋形状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7对在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中使用的电流共振逆变器的电路图进行说明。此处,示出由图6所示的高发热元件72构成电流共振逆变器的半桥电路的例子,图7的(a)是左侧的加热线圈3b和里侧的加热线圈3c用的半桥电路图,图7的(b)是右侧的加热线圈3a用的半桥电路图。
作为一般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电路,有电流共振逆变器的半桥电路,例如如图7的(b)所示,由两个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72a和DB(Diode Bridge:二极管桥)72x构成。并且,如图7的(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成为共用向加热线圈3b、3c供电的逆变器的DB的结构。DB的共用构成为在一片基板7b上隔着DB而配置两个半桥电路,另外如图7所示,设为分别在主体前后方向上排列有高发热元件72的布局,作为冷却风道来使用。
图8是示出透过顶板2而从风扇装置9至通气口H2为止的主体1内的流动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从风扇装置9喷出的空气从后方朝向前方地流经主体1的左右中央附近的通风管道65a、65b(参照图6)。而且,通过通风管道65a后的空气的主流弯向主体右侧,冷却基板罩6a内的基板7a上的电子器件71(未图示),并且流向其下游的加热线圈3a(进行冷却)。
并且,对于通过通风管道65b后的空气而言,主流弯向主体左侧来冷却基板罩6b内的基板7b上的电子器件71(未图示),并且冷却其下游的加热线圈3b。也就是说,风扇装置9的冷却风的主流在基板罩6a、6b内分支地流向主体左右。其结果,流动不会交叉,容易高效地被引导至下游的通气口H2。并且,在本结构中,由于冷却风道由基板罩6a、6b内(F1)和顶板2下方(F2)这两层构成,所以从风扇装置9流出的主流遇到壁面而改变流动方向的部位变少,能够实现抑制了通风阻力的构造。
上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内装在整体厨房10内来使用。图9是内装在整体厨房内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在感应加热烹调器Z内装在整体厨房内的状态下,操作面板P2及炙烤箱5的门配置为封堵整体厨房10的前侧开口部,顶板2配置为封堵整体厨房的台面的开口部。
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的特征之一在于,在玻璃制的顶板2具备操作部22、显示窗27、锅载置部21、通气口H2。除此之外,在锅载置部21具备用于收发温度传感器34的信号的透过部26。操作部22和通气口H2配置为隔着锅载置部21对置。即,通气口H2配置为比加热线圈3a、3b、3c靠后方侧,操作部22配置为比加热线圈3a、3b、3c靠前方侧。由于感应加热烹调器Z的顶板2包括锅载置部21在内形成为平坦状,所以清洁性良好,设计性优异。
由于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Z的通气口H2也形成于玻璃制的顶板2,所以清洁性更好。另外,由于在顶板2具备操作部22、显示窗27,所以操作性优异。
在烹调后,在进行顶板2的清洁的情况下,可以一边使抹布等沿横向移动一边从前侧朝向后侧进行。在操作部22、显示窗27的附近附着操作者的指纹等,在锅载置部21的附近附着飞散出的油,在通气口H2附近,不仅飞散出的油,还附着在炙烤箱5中烹调并包含在烟中的油等。即,随着从前侧朝向后侧,污垢程度较大。因此,在烹调后,污垢程度较小,可以从前侧朝向后侧进行擦拭清扫。如本实施例所述,作为将通气口H2设于顶板2的技术,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4070号公报,但并非在顶板2具备操作部22、显示窗27。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玻璃制的顶板2具备操作部22、显示窗27、锅载置部21、通气口H2,从而操作性、清洁性、设计性优异。
当向整体厨房安装感应加热烹调器Z时,以使加热烹调器主体的近前侧位于下方的方式使感应加热烹调器Z倾斜,并从形成于台面11的上表面开口插入感应加热烹调器Z,使加热烹调器主体的前面与形成于整体厨房10的前侧的前面开口一致,之后将加热烹调器主体的后方载置在台面11上。感应加热烹调器Z在顶板2固定于加热烹调器主体的状态下安装于整体厨房10。作业员一边把持顶板2一边进行安装,但在使加热烹调器主体的前面一致后误使加热烹调器主体落下的情况下,台面11与顶板2的后部相碰撞,对顶板2的后部施加较强的冲击。由于在顶板2的后部,具有切掉顶板2的一部分而形成的通气口H2,所以在台面与顶板2的后部相碰撞的情况下,有顶板2因冲击而产生破损的担忧。并且,在将感应加热烹调器Z安装于整体厨房10后,在某物体落下到顶板2的后部而受到了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有顶板因冲击而产生破损的担忧。使用图10至图15对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案进行说明。
图10是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分解出顶板、框架、加强板的立体图。图10中,在顶板2的通气口H2设有排气窗格23。在顶板2与加热线圈3a、3b、3c之间设有加强板40。在顶板2的周缘设有框架80。
使用图11对加强板4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实施例的加强板的俯视图。顶板2的下表面形成为平坦。加强板40由钢板构成,外部轮廓形成为矩形,并形成有与顶板2的下表面相接的板安装部41。板安装部41与顶板2利用硅来粘接固定。在加强板40形成有贯通的加强板40的开口部42,该开口部42由与加热线圈3a、3b、3c对应的大开口部42a和与通气口H2对应的通气开口42b形成。通气开口42b以中央部为界线左右分割而形成为两个部分。并且,为了加强,在加强板40的前后左右具备朝向下方凹下的肋43。在加强板40的前侧具备保持操作部22的基板的基板保持部44。在本实施例中,具备12个基板保持部44。加强板40利用螺丝而固定于主体1。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加强支撑顶板2的加强板40之外,还具备框架80。
使用图12至图15对框架8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在图1的E-E线处剖切的立体剖视图,图13是图12的G部放大图,图14是从H方向观察图13的剖视图,图15是在图1的F-F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
如图12至图15所示,框架80配置为覆盖顶板2的周围。由框架80覆盖的顶板2的端面2a的上下方向的截面以上下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
如图14所示,框架80的上端部80a形成为沿顶板2的圆弧形状。即,框架80的上端部80a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外侧倾斜直至顶板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位置。框架80的比上端部80a靠下方的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向下方延伸,在加强板40的肋43的下表面的位置处朝向顶板2的内侧折弯,并与肋43的下表面接合。
并且,框架80的上端部80a的高度方向上的前端位置t1位于比顶板2的上表面位置t2低的位置(t1<t2)。由此,当用抹布等擦拭清扫顶板2的上表面时,能够抑制抹布等被框架80钩住。
本实施例的顶板2由作为两个器件的加强板40和框架80保护。而且,根据本实施例,顶板2的下表面由加强板40支撑,周围由框架80覆盖,从而能够提高玻璃制的顶板2的强度,进而能够抑制顶板2因冲击而产生破损。并且,即使顶板2因冲击而产生了破损,破损了的玻璃片也不会向周围飞散,从而能够确保安全性。
接下来,对排气窗格23和排气罩25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顶板2形成有通气口H2。在该通气口H2,以覆盖通气口H2的开口缘的方式设有排气窗格23。如图14所示,位于通气口H2的左右方向的排气窗格23具备:配置为跨越通气口H2的左右开口缘2b的平端部23a;从平端部23a的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板部23b;以及从平端部23a的外侧端部向上方立起的堤部23c。堤部23c的外周侧具备从上方朝向下方外周侧倾斜的倾斜部23c1。堤部23c位于顶板2的上表面。
在倾斜部23c1的下方配置有粘接剂28,由粘接剂28来接合排气窗格23和顶板2。由此能够防止水等从有可能在排气窗格23与顶板2之间稍微产生的缝隙向主体内流入。
排气罩25载置在排气窗格23上。由堤部23c进行排气罩25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如图15所示在主体1的前后方向也设有排气窗格23,以便覆盖通气口H2的开口缘。位于通气口H2的前后方向的排气窗格23具备:以沿通气口H2的前后开口缘2c覆盖前后开口缘2c的内侧的方式配置的前后板部23d;以跨越通气口H2的前后开口缘2c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的上唇部23e;以及以跨越前后开口缘2c的下方的方式配置的下唇部23f。并且,在上唇部23e的上表面设有堤部23c。还具备比上唇部23e更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23g。
由上方突出部23g进行排气罩25的前后方向的定位。
此外,也可以在上唇部23e与顶板2接触的面配置粘接剂28。由此能够封堵有可能在排气窗格23与顶板2之间稍微产生的缝隙,从而能够防止水等向主体内流入。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顶板2的上表面,以覆盖通气口H2的左右开口缘2b及前后开口缘2c的方式设置堤部23c,所以能够抑制洒落到顶板2的水等从通气口H2向感应加热烹调器Z内浸入,进而能够保护位于感应加热烹调器Z内的电气器件不受水等的影响。并且,通过以覆盖通气口H2的左右开口缘2b及前后开口缘2c的方式设置堤部23c,从而即使顶板2因冲击而产生了破损,排气窗格23也起到将破损了的玻璃片连接在一起的作用,从而能够防止玻璃片向周围飞散。
排气罩25载置在由堤部23c围起的排气窗格23上。形成于排气窗格23的平端部23a具备作为排气罩25的载置部的功能。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排气罩25仅载置在平端部23a上,所以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感应加热烹调器Z拆装排气罩25。
利用水射流加工,切断顶板2来形成顶板2的通气口H2。在切断后的通气口H2的左右开口缘2b及前后开口缘2c产生玻璃纤维的毛刺。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气口H2配置有排气窗格23,并由平端部23a、左右板部23b、上唇部23e、前后板部23d覆盖左右开口缘2b及前后开口缘2c,从而能够抑制使用者触摸到通气口H2的左右开口缘2b及前后开口缘2c,提高安全性。此外,为了更加提高安全性,优选用锉刀等对左右开口缘2b及前后开口缘2c施加倒角处理。
并且,在排气窗格23,隔着顶板2在上下配置有上唇部23e及下唇部23f。排气窗格23由耐热树脂形成,通过使左右板部23b向内侧挠曲,能够容易地相对于通气口H2拆装排气窗格23。下唇部23f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上唇部23e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容易解除顶板2与下唇部23f的卡合关系。
再者,由于在排气窗格23的上唇部23e与下唇部23f之间夹持地固定顶板2,所以顶板2与上唇部23e的紧贴性变高。由此能够防止水等从有可能在排气窗格23与顶板2之间稍微产生的缝隙向主体内流入。
此外,下唇部23f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上唇部23e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容易卡合顶板2与下唇部23f。
此外,也可以优先减少水等从排气窗格23与顶板2之间流入的可能性,组合基于在排气窗格2的上唇部23e与下唇部23f之间夹持顶板2的固定方法、和基于粘接剂28的粘接。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玻璃制顶板的强度并抑制破损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图16是在图1的F-F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的另一例。图16的排气窗格23与图15的排气窗格23相比,没有下唇部23f这一点不同。图16的排气罩25与图15的排气罩25相比,呈覆盖上唇部23e的侧面的形状。
图17是示出污垢进入顶板与排气窗格之间的情况的现有例子的图。
在通气口H2周边,部件110覆盖在加强板40上。而且,在部件110与顶板2之间产生缝隙。因而,从锅溢出并洒落的汤汁等积存在该缝隙内,从而污垢100积存。若该污垢100较多地积存,则人眼101会看到,失去洁净感。并且,即使污垢100少量,在透明的顶板2的情况下,人眼101也会经由顶板2而看到污垢100,从而同样失去洁净感。
即便覆盖嵌装在该缝隙的排气罩,经由顶板2仍然会看到污垢100。
图18是放大图15的一部分的图,示出污垢进入到顶板2与排气窗格23之间的情况。
考虑万一污垢100进入到顶板2与排气窗格23之间的情况。由于排气窗格23不透明,所以上唇部23e也不透明。由于上唇部23e覆盖污垢100,所以能够防止人眼101看到污垢100。
图19是放大图16的一部分的图,示出污垢进入到顶板2与排气窗格23之间的情况。
与图18不同,排气罩25呈覆盖上唇部23e的侧面的形状。此处,排气罩25由金属制成,从而是不透明的部件。此处,考虑万一污垢100进入到顶板2与排气窗格23之间的情况。由于排气罩25覆盖上唇部23e,所以与图18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防止人眼101看到污垢100。由此,从使用者看,能够维持干净的顶板2。
图20是排气窗格23的立体图。如图10中所记载,在顶板2的后方设有两个通气口H2。但是,设置跨越两个通气口H2的一个排气窗格23,而并非在两个通气口H2分别各设置一个排气窗格。若在两个通气口H2分别各配置一个排气窗格,则污垢积存在左侧两个排气窗格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内。因而,保养的劳力和时间增加。另一方面,通过设为一个排气窗格23,保养变得容易。图21是放大排气窗格23的立体图。在与通气口H2对应的排气窗格23的两个开口32之间设有突出部29。如图10所记载,排气罩25相对于一个开口32设置一个。由堤部23c及突出部29进行排气罩25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此外,本发明的排气罩25通过铝的挤出成形来制造。因而,难以通过使排气罩25呈箱型之类的形状并将其卡挂在排气窗格23上来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另一方面,本发明仅将排气罩25放置在排气窗格23上就能够进行定位,从而排气罩25的形状不需要变得复杂。因而,能够使用通过铝的挤出成形而制造出的排气罩25。并且,当清扫时能够容易地拆下排气罩25。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不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

Claims (11)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其形成外部轮廓,并在上方形成有主体开口部;
玻璃制的板,其设于上述主体的上方,且载置被加热物;
加热线圈,其设于上述板的下方;
加强板,其设置在上述板与上述加热线圈之间;
框架,其覆盖上述板的周围;
冷却单元,其喷出冷却上述加热线圈的冷却风;以及
逆变器,其向上述加热线圈供给电力,
在上述板设有用于至少排出流向上述冷却单元的空气的通气口,
在上述加强板,且在与上述主体开口部及上述通气口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部,
上述板的端面的上下方向的截面以上下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
上述框架的上端部以沿上述板的圆弧状的曲面的方式形成,并且,
上述框架的上端部的高度方向的前端位置位于比上述板的上表面靠下方。
2.一种加热烹调器,是装入整体厨房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烹调器具备:
主体,其形成外部轮廓,并在上方形成有主体开口部;
玻璃制的板,其设于上述主体的上方,一部分载置于上述整体厨房并且载置被加热物;
加热线圈,其设于上述板的下方;
加强板,其设置在上述板与上述加热线圈之间;
框架,其覆盖上述板的周围;
冷却单元,其喷出冷却上述加热线圈的冷却风;以及
逆变器,其向上述加热线圈供给电力,
在上述板设有用于至少排出流向上述冷却单元的空气的通气口,
在上述加强板,且在与上述主体开口部及上述通气口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部,
上述板的端面的上下方向的截面以上下方向中央部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
上述框架的上端部以沿上述板的圆弧状的曲面的方式形成,并且,
上述框架的上端部的高度方向的前端位置位于比上述板的上表面靠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通气口设有覆盖上述通气口的排气窗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设有操作上述加热线圈的操作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气口配置于比上述加热线圈靠后方侧,
上述操作部配置于比上述加热线圈靠前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上实施有印刷。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架的外周在上下方向的截面呈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气窗格从上方覆盖通气口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气窗格覆盖上述通气口的端部的整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载置于上述排气窗格的排气罩,
上述排气罩载置为覆盖上述排气窗格的长边方向的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设有多个上述通气口,
上述排气窗格是跨越上述多个通气口的形状。
CN202010144949.4A 2019-03-20 2020-03-04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11720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2399 2019-03-20
JP2019052399A JP7042234B2 (ja) 2019-03-20 2019-03-20 加熱調理器
JP2019110047A JP7096787B2 (ja) 2019-06-13 2019-06-13 加熱調理器
JP2019-110047 2019-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0864A CN111720864A (zh) 2020-09-29
CN111720864B true CN111720864B (zh) 2022-12-23

Family

ID=72564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44949.4A Active CN111720864B (zh) 2019-03-20 2020-03-04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086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6840A (zh) * 2002-05-09 2003-11-19 林内株式会社 带烧烤架炉具用玻璃面板
CN1477342A (zh) * 2002-08-02 2004-02-25 林内株式会社 炉具用玻璃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72221B1 (ko) * 2006-09-12 2008-12-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JP2008224082A (ja) * 2007-03-09 2008-09-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CN201177293Y (zh) * 2008-01-11 2009-01-07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炉
JP2010015763A (ja) * 2008-07-02 2010-01-21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CN201606922U (zh) * 2009-12-30 2010-10-13 浙江翔鹰厨房设备有限公司 多炉头电热煲仔炉
US9281114B2 (en) * 2014-03-11 2016-03-08 Buescher Developments, Llc Stator for electronic fuel injector
JP6476042B2 (ja) * 2015-04-08 2019-02-2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N204739635U (zh) * 2015-05-28 2015-11-04 厦门灶康电器有限公司 带有水壶定位结构的电磁炉
CN207720461U (zh) * 2018-02-05 2018-08-10 蓝成勇 一种电磁炉
CN108937608B (zh) * 2018-06-21 2020-10-30 湖北华强日用玻璃有限公司 玻璃导磁发热盘的加工工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6840A (zh) * 2002-05-09 2003-11-19 林内株式会社 带烧烤架炉具用玻璃面板
CN1477342A (zh) * 2002-08-02 2004-02-25 林内株式会社 炉具用玻璃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0864A (zh) 202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3020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2815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20090194527A1 (en)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apparatus
JP2008171720A (ja) 加熱調理器
JP424495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67056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8032352A (ja) 加熱調理器
CN111720864B (zh) 加热烹调器
JP7039522B2 (ja) 加熱調理器
US20110006056A1 (en) Microwave oven
JP7274848B2 (ja) 加熱調理器
JP7096787B2 (ja) 加熱調理器
JP704223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685810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30700B2 (ja) 加熱調理器
JP707254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4869025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1052130B1 (ko) 히트싱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호브
JP2017068940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63347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38409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29211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879887B2 (ja) 加熱調理器
JP6843031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393762B2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