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7777A - 可偏移式联轴器 - Google Patents

可偏移式联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7777A
CN111677777A CN201910497506.0A CN201910497506A CN111677777A CN 111677777 A CN111677777 A CN 111677777A CN 201910497506 A CN201910497506 A CN 201910497506A CN 111677777 A CN111677777 A CN 111677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coupling
radial rod
rod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75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馥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1677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77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0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radial displacement, e.g. Oldham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偏移式联轴器,包括第一联轴盘、第二联轴盘及多连杆结构。第一联轴盘包括第一中心轴、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第三枢接部,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第三枢接部环绕第一中心轴设置。第二联轴盘包括第二中心轴、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及第六枢接部,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及第六枢接部环绕第二中心轴设置。多连杆结构位于第一联轴盘与第二联轴盘之间且包括第一连杆组、第二连杆组及第三连杆组,第一连杆组的二第一曲柄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部与第四枢接部,第二连杆组的二第二曲柄分别枢接于第二枢接部与第五枢接部,第三连杆组的二第三曲柄分别枢接于第三枢接部与第六枢接部。

Description

可偏移式联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联轴器,特别是指一种可偏移式联轴器。
背景技术
联轴器为十分常见的动力传递组件,其主要用以链接二个机械装置(如马达或螺杆)的转轴,且在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可以随时拆卸。联轴器的发展历史悠久,为了因应各种不同使用上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或性能的联轴器。
以最常见的刚性联轴器与挠性联轴器来说,刚性联轴器能使被连接的二转轴固定成为一体并且精确的传递扭矩,但被连接的二转轴不允许产生偏心、偏角的情形,因此,在使用上同心度的要求非常高。挠性联轴器虽具有缓和冲击、吸收平行、偏角、轴向偏差的功能,但也仅能容许少量的偏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可偏移式联轴器,包括第一联轴盘、第二联轴盘及多连杆结构。第一联轴盘包括第一中心轴、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第三枢接部,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第三枢接部环绕第一中心轴设置。第二联轴盘与第一联轴盘彼此平行设置,第二联轴盘包括第二中心轴、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及第六枢接部,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及第六枢接部环绕第二中心轴设置,且第一枢接部与第四枢接部分别位于第一中心轴的相对二侧,第二枢接部与第五枢接部分别位于第一中心轴的相对二侧,第三枢接部与第六枢接部分别位于第一中心轴的相对二侧。多连杆结构位于第一联轴盘与第二联轴盘之间,多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组、第二连杆组及第三连杆组,第一连杆组包括第一径向杆与分别枢接于第一径向杆二端的二第一曲柄,第二连杆组包括第二径向杆与分别枢接于第二径向杆二端的二第二曲柄,第三连杆组包括第三径向杆与分别枢接于第三径向杆二端的二第三曲柄,第一径向杆、第二径向杆及第三径向杆彼此同轴枢设而形成一枢接轴,且第一连杆组的二第一曲柄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部与第四枢接部,第二连杆组的二第二曲柄分别枢接于第二枢接部与第五枢接部,第三连杆组的二第三曲柄分别枢接于第三枢接部与第六枢接部。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偏移式联轴器,第一联轴盘与第二联轴盘可分别链接于二个机械装置(例如马达或螺杆)的转轴,透过第一联轴盘与第二联轴盘之间的多连杆结构设计,可使机械装置的二个转轴能够容许较大的偏移量并且在偏移过程中仍可保持同步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可偏移式联轴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可偏移式联轴器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可偏移式联轴器一实施例的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可偏移式联轴器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偏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可偏移式联轴器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偏移示意图。
【摘要附图的简单说明】
1 可偏移式联轴器
10 第一联轴盘
101 轴孔
A1 第一中心轴
11 第一枢接部
12 第二枢接部
13 第三枢接部
20 第二联轴盘
201 轴孔
A2 第二中心轴
21 第四枢接部
22 第五枢接部
23 第六枢接部
30 多连杆结构
31 第一连杆组
311 第一径向杆
3111 第一杆段
3112 第二杆段
312 第一曲柄
313、314 轴承
32 第二连杆组
321 第二径向杆
322 第二曲柄
323、324 轴承
325、326 轴杆
33 第三连杆组
331 第三径向杆
332 第三曲柄
333、334 轴承
M 枢接轴
【特征化学式】无
具体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可偏移式联轴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可偏移式联轴器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偏移式联轴器1包括第一联轴盘10、第二联轴盘20及多连杆结构30,多连杆结构30连接于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之间。可偏移式联轴器1为动力传递组件,用以链接二机械装置(例如马达或螺杆)的转轴,使二机械装置能够透过可偏移式联轴器1传动并可容许一定程度的偏移量。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联轴盘10为圆形盘体,第一联轴盘10包括第一中心轴A1与三个以上的枢接部(在此为第一枢接部11、第二枢接部12及第三枢接部13)。第一联轴盘10的中心设有轴孔101以供其中一个机械装置的旋转轴2组接,使第一联轴盘10与旋转轴2能够同步旋转。但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联轴盘10亦可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椭圆形、长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的盘体。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联轴盘10也可与机械装置的旋转轴2呈一体成型的结构。
再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枢接部11、第二枢接部12及第三枢接部13环绕第一中心轴A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1、第二枢接部12及第三枢接部13是沿着第一联轴盘10的外环周排列设置。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枢接部11、第二枢接部12及第三枢接部13是以第一中心轴A1为基准呈等角度(在此为120度)排列配置,但此并不局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1、第二枢接部12及第三枢接部13可为轴杆或轴孔以供其他构件枢接,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枢接部11、第二枢接部12及第三枢接部13为凸设于第一联轴盘10表面的轴杆,且各轴杆的轴向平行于第一中心轴A1。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联轴盘20也为圆形盘体,其中第二联轴盘20的尺寸可与第一联轴盘10相同或不同。第二联轴盘20包括第二中心轴A2与三个以上的枢接部(在此为第四枢接部21、第五枢接部22及第六枢接部23)。第二联轴盘20与第一联轴盘10彼此平行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彼此保持间距而互不接触,且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二中心轴A2彼此平行或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联轴盘20的中心设有轴孔201以供另一个机械装置的旋转轴3组接,使第二联轴盘20与旋转轴3能够同步旋转,但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联轴盘20亦可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椭圆形、长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的盘体。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联轴盘20也可与机械装置的旋转轴3呈一体成型的结构。
再如图1与图2所示,第二联轴盘20的第四枢接部21、第五枢接部22及第六枢接部23环绕第二中心轴A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枢接部21、第五枢接部22及第六枢接部23是沿着第二联轴盘20的外环周排列设置。此外,本实施例的第四枢接部21、第五枢接部22及第六枢接部23是以第二中心轴A2为基准呈等角度(在此为120度)排列配置,但此并不局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枢接部21、第五枢接部22及第六枢接部23可为轴杆或轴孔以供其他构件枢接,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四枢接部21、第五枢接部22及第六枢接部23为凸设于第二联轴盘20表面的轴杆,且各轴杆的轴向平行于第二中心轴A2。
如图2所示,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枢接部1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四枢接部21分别位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的相对二侧,第一联轴盘10的第二枢接部12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五枢接部22分别位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的相对二侧,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三枢接部13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六枢接部23分别位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的相对二侧。
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以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二中心轴A2彼此重合的状态来说,第一枢接部11相对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具有第一相位角θ1,第四枢接部21相对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具有第二相位角θ2,且第一相位角θ1与第二相位角θ2相差180°,也就是说,第二相位角θ2=π+第一相位角θ1,构成第一枢接部11、第四枢接部21及第一联轴盘10的中心投影到同一平面时,三者是位于同一直在线,使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枢接部1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四枢接部21分别位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的相对二侧。第二枢接部12与第五枢接部22相对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的相位角亦可相差180°,第三枢接部13与第六枢接部23相对于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中心轴A2的相位角亦可相差180°,在此则不多加赘述。然而,上述第一相位角θ1与第二相位角θ2相差的角度仅为举例,实际上,第一相位角θ1与第二相位角θ2相差的角度可能因可偏移式联轴器1的制造公差或其他需求而有所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联轴盘10的枢接部的数量与第二联轴盘20的枢接部的数量是彼此对应,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联轴盘10的枢接部的数量为三个(第一枢接部11、第二枢接部12及第三枢接部13),第二联轴盘20的枢接部的数量则对应为三个(第四枢接部21、第五枢接部22及第六枢接部23),但此并不局限。
如图1与图2所示,多连杆结构30位于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的间,多连杆结构30包括三个以上的连杆组(在此为第一连杆组31、第二连杆组32及第三连杆组33),以对应第一联轴盘10的枢接部的数量与第二联轴盘20的枢接部的数量。第一连杆组31、第二连杆组32及第三连杆组33分别为Z字型连杆件,第一连杆组31包括第一径向杆311与分别枢接于第一径向杆311二端的二第一曲柄312。第二连杆组32包括第二径向杆321与分别枢接于第二径向杆321二端的二第二曲柄322。第三连杆组33包括第三径向杆331与分别枢接于第三径向杆331二端的二第三曲柄332。其中第一径向杆311、第二径向杆321及第三径向杆331皆朝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的径向延伸,且第一径向杆311、第二径向杆321及第三径向杆331彼此同轴枢设而形成一枢接轴M(如图5所示),且枢接轴M平行于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二中心轴A2,使第一径向杆311、第二径向杆321及第三径向杆331都能分别以枢接轴M为转轴相对于彼此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径向杆321可轴向凸设有二轴杆325、326,第一径向杆311与第三径向杆331分别枢设于二轴杆325、326,但此并不局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径向杆311、第二径向杆321及第三径向杆331也可皆设轴孔,并另外透过枢轴穿设于各轴孔而达到枢接作用。
再如图2所示,第一连杆组31的二第一曲柄312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部11与第四枢接部21,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曲柄312的二端分别枢接于第一径向杆311与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枢接部11,另一个第一曲柄312的二端分别枢接于第一径向杆31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四枢接部21,使各第一曲柄312能相对于第一联轴盘10、第二联轴盘20及第一径向杆311旋摆。第二连杆组32的二第二曲柄322则分别枢接于第二枢接部12与第五枢接部22,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曲柄322的二端分别枢接于第二径向杆321与第一联轴盘10的第二枢接部12,另一个第二曲柄322的二端分别枢接于第二径向杆32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五枢接部22,使各第二曲柄322能相对于第一联轴盘10、第二联轴盘20及第二径向杆321旋摆。第三连杆组33的二第三曲柄332分别枢接于第三枢接部13与第六枢接部23,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三曲柄332的二端分别枢接于第三径向杆331与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三枢接部13,另一个第三曲柄332的二端分别枢接于第三径向杆33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六枢接部23,使各第三曲柄332能相对于第一联轴盘10、第二联轴盘20及第三径向杆331旋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31的第一径向杆311与各第一曲柄312的长度设计可取决于第一枢接部11及第四枢接部21位置,第二连杆组32的第二径向杆321与各第二曲柄322的长度设计可取决于第二枢接部12与第五枢接部22的位置,第三连杆组33的第三径向杆331与各第三曲柄332的长度设计可取决于第三枢接部13与第六枢接部23的位置。如图2与图3所示,以第一连杆组31为例,第一枢接部11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与第四枢接部21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具有距离比(例如1:1、1:2或2:1),第一连杆组31枢接于第一枢接部11的第一曲柄312与枢接于第四枢接部21的第一曲柄312的长度比等于上述距离比。第一连杆组31的第一径向杆311更以枢接轴M区分为第一杆段3111与第二杆段3112(如图2所示),第一杆段3111相对于第二杆段3112邻近于第一枢接部11,且第一杆段3111与第二杆段3112的长度比也等于上述距离比。
承上,进一步举例来说,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1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等于第四枢接部21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也就是距离比为1:1),第一连杆组31的二第一曲柄312的长度比即为1:1(也就是二第一曲柄312的长度相同),且第一径向杆311的第一杆段3111与第二杆段3112的长度比也为1:1(也就是第一杆段3111的长度与第二杆段3112的长度相同)。以此类推,假设第一枢接部11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与第四枢接部21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的距离比为1:2,枢接于第一枢接部11的第一曲柄312与枢接于第四枢接部21的第一曲柄312的长度比即为1:2,第一径向杆311的第一杆段3111与第二杆段3112的长度比也为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1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与第四枢接部21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具有第一距离比,第二枢接部12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与第五枢接部22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具有第二距离比,第三枢接部13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与第六枢接部23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具有第三距离比,上述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比与第三距离比相同。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1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等于第四枢接部21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也就是第一距离比为1:1),第二枢接部12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等于第五枢接部22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也就是第二距离比为1:1),第三枢接部13至第一中心轴A1的距离等于第六枢接部23至第二中心轴A2的距离(也就是第三距离比为1:1)。但此不局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比与第三距离比也可为1:2、2:1、1:3或3:1等。
藉此,如图4与图6所示,当其中一个联轴盘(如第一联轴盘10)受到旋转轴2带动而旋转时,由于多连杆结构30的各连杆组(第一连杆组31、第二连杆组32及第三连杆组33)分别连接于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之间,因此,第一联轴盘10可经由多连杆结构30带动第二联轴盘20与旋转轴3同步转动而达到动力传递的作用。
如图5与图7所示,当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彼此产生偏移时,例如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受到碰撞或工作环境上的震动而造成偏移时,由于第一径向杆311、第二径向杆321及第三径向杆331能自由地相对于彼此旋转,且各第一曲柄312、各第二曲柄322及各第三曲柄332也能自由地旋摆,使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偏移的方向不受限制。此外,相较于习知联轴器来说,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能够容许较大的偏移量并且在偏移过程中仍可保持同步等速运转,再者,透过多个连杆组(第一连杆组31、第二连杆组32及第三连杆组33)的机构配置方式进行传动,可分散各连杆组的受力而达到提高使用寿命。此进一步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请对照图4与图5所示,当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彼此产生偏移时,例如第一联轴盘10朝箭号L的方向偏移,第一径向杆311、第二径向杆321及第三径向杆331彼此同轴枢设形成的枢接轴M会随着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中心轴A1与第二联轴盘20的第二中心轴A2同步偏移,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枢接轴M也会朝箭号L的方向偏移。再请对照图6与图7所示,在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的偏移过程,第一径向杆311、第二径向杆321及第三径向杆331可相对彼此转动,且各连杆组的二曲柄的旋摆角度相同。举例来说,如图6与图7所示,为清楚说明第一连杆组31、第二连杆组32及第三连杆组33的作动情况,在此第一连杆组31、第二连杆组32及第三连杆组33分别以不同线型表示,例如第一连杆组31以实线表示,第二连杆组32以点链线表示,第三连杆组33以虚线表示,先此叙明。从图6与图7的观视方向而言,在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的偏移过程(例如第一联轴盘10朝箭号L的方向偏移),第一连杆组31的第一径向杆311会略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二第一曲柄312则朝同一方向旋摆相同角度。第二连杆组32的第二径向杆321则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二第二曲柄322亦朝同一方向旋摆相同角度。第三连杆组33的第三径向杆331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二第三曲柄332朝同一方向旋摆相同角度。藉此,透过第一连杆组31、第二连杆组32及第三连杆组33的作动方式,能够使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偏移的方向不受限制、容许较大的偏移量并且在偏移过程中仍可保持同步等速运转。
再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311的各第一曲柄312的二端分别设有轴承313、314,第二连杆组32的各第二曲柄322的二端分别设有轴承323、324,各第三连杆组33的各第三曲柄332的二端亦设有轴承333、334。第一径向杆311、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一枢接部11及第二联轴盘20的第四枢接部21分别枢接于上述轴承313、314。第二径向杆321、第一联轴盘10的第二枢接部12及第二联轴盘20的第五枢接部22分别枢接于上述轴承323、324。第三径向杆331、第一联轴盘10的第三枢接部13及第二联轴盘20的第六枢接部23分别枢接于上述轴承333、334。藉此,使第一联轴盘10与第二联轴盘20彼此产生偏移时,能够大幅降低多连杆结构30运作的摩擦力而增加使用寿命。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所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发明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附图标号的说明】
1 可偏移式联轴器
2、3 旋转轴
10 第一联轴盘
101 轴孔
A1 第一中心轴
11 第一枢接部
θ1 第一相位角
12 第二枢接部
13 第三枢接部
20 第二联轴盘
201 轴孔
A2 第二中心轴
21 第四枢接部
θ2 第二相位角
22 第五枢接部
23 第六枢接部
30 多连杆结构
31 第一连杆组
311 第一径向杆
3111 第一杆段
3112 第二杆段
312 第一曲柄
313、314 轴承
32 第二连杆组
321 第二径向杆
322 第二曲柄
323、324 轴承
325、326 轴杆
33 第三连杆组
331 第三径向杆
332 第三曲柄
333、334 轴承
M 枢接轴
L 箭号

Claims (10)

1.一种可偏移式联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联轴盘,包括第一中心轴、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第三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及所述第三枢接部环绕所述第一中心轴设置;
第二联轴盘,与所述第一联轴盘彼此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联轴盘包括第二中心轴、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及第六枢接部,所述第四枢接部、所述第五枢接部及所述第六枢接部环绕所述第二中心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四枢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相对二侧,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相对二侧,所述第三枢接部与所述第六枢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相对二侧;以及
多连杆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联轴盘与所述第二联轴盘之间,所述多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组、第二连杆组及第三连杆组,所述第一连杆组包括第一径向杆与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径向杆二端的二第一曲柄,所述第二连杆组包括第二径向杆与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径向杆二端的二第二曲柄,所述第三连杆组包括第三径向杆与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三径向杆二端的二第三曲柄,所述第一径向杆、所述第二径向杆及所述第三径向杆彼此同轴枢设而形成一枢接轴,且所述第一连杆组的所述二第一曲柄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四枢接部,所述第二连杆组的所述二第二曲柄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第五枢接部,所述第三连杆组的所述二第三曲柄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三枢接部与所述第六枢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及所述第三枢接部沿所述第一联轴盘的外环周排列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及所述第三枢接部系以所述第一中心轴等角度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至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距离与所述第四枢接部至所述第二中心轴的距离具有第一距离比,所述第二枢接部至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距离与所述第五枢接部至所述第二中心轴的距离具有第二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比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至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距离与所述第四枢接部至所述第二中心轴的距离具有距离比,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的所述第一曲柄与枢接于所述第四枢接部的所述第一曲柄的第一长度比等于所述距离比,所述第一径向杆以所述枢接轴区分为第一杆段与一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相对于所述第二杆段邻近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且所述第一杆段与所述第二杆段的第二长度比等于所述距离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至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枢接部至所述第二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杆组的所述二第一曲柄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径向杆的所述第一杆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杆段的长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中心轴具有第一相位角,所述第四枢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中心轴具有第二相位角,所述第一相位角与所述第二相位角相差18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二径向杆轴向凸设有二轴杆,所述第一径向杆与所述第三径向杆系分别枢设于所述二轴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各所述第一曲柄的一端设有轴承,所述第一径向杆的二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轴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偏移式联轴器,其中各所述第一曲柄的一端设有轴承以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四枢接部。
CN201910497506.0A 2019-03-11 2019-06-10 可偏移式联轴器 Pending CN1116777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8101 2019-03-11
TW108108101A TWI717705B (zh) 2019-03-11 2019-03-11 可偏移式聯軸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7777A true CN111677777A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25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7506.0A Pending CN111677777A (zh) 2019-03-11 2019-06-10 可偏移式联轴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0564B2 (zh)
JP (1) JP6833222B2 (zh)
CN (1) CN111677777A (zh)
TW (1) TWI71770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6245A (zh) * 2022-07-19 2022-09-20 清华大学 柔性偏心联轴器、电动轮及电动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29303A1 (it) * 2021-11-19 2023-05-19 Automha S P A Dispositivo di movimentazione carico per magazzini automatici migliorato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4411A (en) * 1976-10-19 1978-04-18 Mayfield Alfred B Radial misalignment coupling
CN1089694A (zh) * 1992-11-05 1994-07-20 哈克福思股份公司 活节联轴器
CN2369029Y (zh) * 1998-01-20 2000-03-15 浙江大学 可移式刚性联轴器
CN2736600Y (zh) * 2004-08-13 2005-10-2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径向联轴器
TWI264629B (en) * 2005-08-29 2006-10-21 Univ Nat Formosa Motion adjustable standard cam system
CN106255834A (zh) * 2014-04-08 2016-12-21 盖茨公司 隔离断开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2694A (en) * 1964-10-27 1966-03-29 Schmidt Richard Torque transmitting system
US3791170A (en) * 1972-11-07 1974-02-12 Tool Steep Gear & Pinion Co Coupling
GB1505908A (en) * 1976-09-24 1978-04-05 Twiflex Couplings Flexible couplings and clutches for power transmission
CA2128982A1 (en) * 1993-07-28 1995-01-29 Sadatomo Kuribayashi Shaft coupling
US5951400A (en) * 1995-04-03 1999-09-14 Giere; David W. Flexible coupling for use between two shafts
US6213883B1 (en) * 1995-04-03 2001-04-10 David W. Giere Flexible coupling for steerable drive shaft
JP2006083895A (ja) * 2004-09-14 2006-03-30 Bridgestone Corp フレキシブルカップリング、及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ES2555403T3 (es) * 2011-08-08 2015-12-30 Centa-Antriebe Kirschey Gmbh Unidad de acoplamiento para conectar un accionamiento a un eje de salid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4411A (en) * 1976-10-19 1978-04-18 Mayfield Alfred B Radial misalignment coupling
CN1089694A (zh) * 1992-11-05 1994-07-20 哈克福思股份公司 活节联轴器
CN2369029Y (zh) * 1998-01-20 2000-03-15 浙江大学 可移式刚性联轴器
CN2736600Y (zh) * 2004-08-13 2005-10-2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径向联轴器
TWI264629B (en) * 2005-08-29 2006-10-21 Univ Nat Formosa Motion adjustable standard cam system
CN106255834A (zh) * 2014-04-08 2016-12-21 盖茨公司 隔离断开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6245A (zh) * 2022-07-19 2022-09-20 清华大学 柔性偏心联轴器、电动轮及电动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3895A (zh) 2020-09-16
JP6833222B2 (ja) 2021-02-24
US11060564B2 (en) 2021-07-13
JP2020148341A (ja) 2020-09-17
US20200292004A1 (en) 2020-09-17
TWI717705B (zh) 202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45163B2 (ja) チューブポンプ及びポンプ用ロータ
CN111677777A (zh) 可偏移式联轴器
JP6297622B2 (ja) リンク作動装置
JP6216410B2 (ja) シャフトカップリングアセンブリ並びにシャフトカップリングアセンブリによって二つのシャフトを連結する方法及び保守方法
US20160047424A1 (en) Centering mechanism for double cardan joints
KR20130120896A (ko) 엔드이펙터용 구동력 전달장치
US8763490B2 (en) Spherical transmission joint
CN209943370U (zh) 一种挠性联轴器
US7594857B2 (en) Double Cardan joint
US4084411A (en) Radial misalignment coupling
CN201963757U (zh) 一种万向传动机构及包含该机构的减速电机
JP2008185195A (ja) 回転伝達カップリング及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CN109764066B (zh) 一种挠性联轴器
JP2004144167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カップリング
KR100444082B1 (ko) 광각 유니버셜 조인트
WO1993013325A1 (en) Shaft coupling
JP2017155759A (ja) 回転伝達機構
JPH05346124A (ja) フレキシブル軸継手
JP2772026B2 (ja) 自在継手
JPS58200818A (ja) 偏心軸用接手
JP5780668B2 (ja) 撓み軸継手
JP2008185164A (ja) 回転伝達カップリング及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JPH02113124A (ja) トルク伝達装置
US1860552A (en) Coupling for shafts
US20050079915A1 (en) Cam system stabiliz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