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11183A -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11183A
CN111511183A CN202010297576.4A CN202010297576A CN111511183A CN 111511183 A CN111511183 A CN 111511183A CN 202010297576 A CN202010297576 A CN 202010297576A CN 111511183 A CN111511183 A CN 1115111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joint
componen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975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11183B (zh
Inventor
江口亮司
金井一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11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1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11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1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02Web delivery apparatus, the web serving as support for articles, material or another we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5Interconnecting of containers, e.g. splicing of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1Integration of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in assembly lines; Processes using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or machines in assembly lines
    • H05K13/0813Controlling of single components prior to mounting, e.g. orientation, component geomet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42Web supporting regularly spaced non-adhesive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部件供给系统具有:部件供给部,其自动移送收纳部件并被外罩带覆盖的第1承载带,通过部件露出部来使所述部件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供给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的部件;接合判定部,其对将位于所述第1承载带的后方的第2承载带与所述第1承载带接合的接合部的有无进行判定;和控制部,其控制由所述部件供给部进行的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并且,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07月22日、申请号为201610585548.6、发明名称为“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对收纳有部件的承载带(carrier tape)进行间隔传送的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部件安装装置中的部件的供给装置,已知带式馈送器(tape feeder)。带式馈送器通过对保持部件的承载带进行间隔传送,来向基于部件安装机构的安装头的部件吸附位置供给部件。作为带式馈送器中不停止安装动作而连续地持续部件供给的方法,使用一种带搭接(tape splicing),其利用搭接带来将先行的已安装的承载带(先行带)的末尾部与后续的新的承载带(后续带)连接。
在该带搭接方式中,操作者每当进行供给卷盘更换时都需要执行繁琐的操作,希望减少这些操作负担。因此,使用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其作为带补充方式而不进行带搭接操作,将后续带设置于带式馈送器并自动装载,来对承载带进行间隔传送(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此外,承载带是将收纳部件的底带(base tape)由外罩带(cover tape)覆盖的结构,在被间隔传送到部件吸附位置的期间需要将外罩带剥离而使部件露出。专利文献1所示的在先技术具有部件露出部,该部件露出部具有剥离刀片,通过将剥离刀片插入到底带与外罩带之间来将外罩带从被间隔传送的承载带剥离而使部件露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11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系统具有:部件供给部,其自动地移送收纳部件并被外罩带覆盖的第1承载带,由部件露出部使所述部件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对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的部件进行供给;接合判定部,其判定将位于所述第1承载带的后方的第2承载带与所述第1承载带接合的接合部的有无;和控制部,其控制由所述部件供给部进行的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并且,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方法在具备部件供给部的部件供给系统中,该部件供给部自动地移送收纳部件并被外罩带覆盖的第1承载带,由部件露出部使所述部件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对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的部件进行供给,判定将位于所述第1承载带的后方的第2承载带与所述第1承载带接合的接合部的有无,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流水线的结构说明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的结构说明图。
图5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中用于带传送机构的链轮(sprocket)的功能说明图。
图5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中用于带传送机构的链轮的功能说明图。
图5C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中用于带传送机构的链轮的功能说明图。
图6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的外罩带剥离部所进行的外罩带剥离动作的说明图。
图6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的外罩带剥离部所进行的外罩带剥离动作的说明图。
图6C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的外罩带剥离部所进行的外罩带剥离动作的说明图。
图6D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的外罩带剥离部所进行的外罩带剥离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中的承载带的补充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搭接的承载带的接合部的检测处理的说明图。
图9A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9B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馈送器的结构的图。
图10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流水线中使用的供给卷盘信息的结构说明图。
图10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流水线中使用的部件配置数据的结构说明图。
图1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
图13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工序说明图。
图13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工序说明图。
图13C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工序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先简单说明现有的装置中的问题。
没有设想过在包含专利文献1的在先技术中的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中投入被带搭接的承载带。因此,若错误地在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中投入被带搭接的承载带,则存在可能由于搭接带而使部件露出部的剥离刀片破损的问题。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以下所述的结构、形状等是用于说明的示例,根据部件安装流水线的规格,能够适当地变更。以下,在全部附图中,向对应的要素付与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以及后述的一部分中,作为在水平面内相互正交的2轴方向,表示了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与基板输送方向正交的Y方向(图2中的前后方向)。在图3以及后述的一部分中,作为与水平面正交的高度方向,表示Z方向。Z方向是部件安装流水线被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或者正交方向。
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部件安装流水线。图1中,部件安装流水线1具有将部件安装于基板来制造安装基板的功能。部件安装流水线1为如下结构:将印刷装置M1、部件安装装置M2~M4、回流装置M5的各装置连结并通过通信网络2来连接,通过管理计算机3来控制整体。印刷装置M1在形成于基板的部件接合用的电极丝网印刷糊膏状的焊料。部件安装装置M2~M4进行部件安装操作,其通过安装头来从被排列于部件供给部的带式馈送器等的零件馈送器取出部件并移送搭载于基板。回流装置M5使焊料熔融来将安装于基板的部件端子与基板的电极焊料接合。
接下来,参照图2、3,来对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局部表示图2中的A-A剖面。图2中,在基台4的中央,基板输送机构5被配设于X方向。基板输送机构5对从上游侧搬入的基板6进行输送,在为了执行部件安装操作而设定的安装台定位并保持。在基板输送机构5的两侧配置部件供给部7,在各个部件供给部7并列安装多个带式馈送器8。带式馈送器8通过在带传送方向上对收纳部件的承载带进行间隔传送,来向以下所说明的基于部件安装机构的安装头的部件吸附位置供给部件。
在基台4上表面,在X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配设具有线性驱动机构的Y轴移动工作台9。在Y轴移动工作台9,同样具有线性驱动机构的2个X轴移动工作台10在Y方向上能够自由移动地结合。在2个X轴移动工作台10,安装头11被在X方向上能够自由移动地分别安装。安装头11是具有多个保持头11a的多连型安装头,在各个保持头11a的下端部,如图3所示,安装有吸附保持部件并能够独立升降的吸附嘴11b。
通过驱动Y轴移动工作台9、X轴移动工作台10,安装头11在X方向、Y方向上移动。由此,2个安装头11通过吸附嘴11b来从分别对应的部件供给部7所配置的带式馈送器8的部件吸附位置吸附保持并取出部件,移送搭载至被定位于基板输送机构5的基板6的安装点。Y轴移动工作台9、X轴移动工作台10以及安装头11构成通过使保持部件的安装头11移动,来将部件移送搭载于基板6的部件安装机构12。
在部件供给部7与基板输送机构5之间,配设部件识别相机13。在从部件供给部7取出部件的安装头11向部件识别相机13的上方移动时,部件识别相机13对被保持于安装头11的状态的部件进行拍摄来识别部件的保持姿势。在X轴移动工作台10的下表面,分别安装与安装头11一体移动的基板识别相机14。
通过安装头11移动,基板识别相机14向被定位于基板输送机构5的基板6的上方移动,拍摄基板6并识别基板6的状态。在基于安装头11的向基板6的部件安装动作中,考虑基于部件识别相机13的部件的识别结果和基于基板识别相机14的基板识别结果来进行安装位置修正。
如图3所示,在部件供给部7设置预先在馈送器基座15a安装有多个带式馈送器8的状态的台车15。在馈送器基座15a设定用于确定安装有各个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位置的馈送器地址,在部件安装操作中,经由这些馈送器地址,来确定馈送器基座15a中的各带式馈送器8。
通过利用夹紧机构(省略图示)来将馈送器基座15a相对于基台4夹紧,从而部件供给部7中台车15的位置被固定。在台车15保持将保持部件的承载带16以卷绕状态收纳的供给卷盘17。从供给卷盘17引出的承载带16通过带式馈送器8而被间隔传送到基于吸附嘴11b的部件吸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4,对带式馈送器8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带式馈送器8为具有主体部8a以及从主体部8a的下表面向下方凸设的安装部8b的结构。在使主体部8a的下表面沿着馈送器基座15a来安装了带式馈送器8的状态下,带式馈送器8被固定安装于部件供给部7,并且为了控制带式馈送器8中的带传送而被内置的馈送器控制部21与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装置控制部22电连接。
在主体部8a的内部,设置对从供给卷盘17引出并被取入到主体部8a内的承载带16进行引导的带移动路径8c。带移动路径8c被从主体部8a中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端部开口的承载带16被插入的插入口8d到通过安装头11来取出部件的部件吸附位置连通设置。在持续执行部件安装操作的过程中,多个承载带16被依次从插入口8d插入并向带式馈送器8供给。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式馈送器8采用将被先后传送的2个承载带16在彼此分离的状态下依次插入到插入口8d来进行供给的非搭接方式(自动装载方式)。因此,不需要通过接合带来将已安装于带式馈送器8而成为基于安装头11的部件取出对象的承载带16(1)(以下,简记为先行带16(1))的末尾端部与部件切割时新追加安装的承载带16(2)(以下,简记为后续带16(2))的前端端部接合。
图4中,在带移动路径8c的下游侧、上游侧,配设用于对先行带16(1)、后续带16(2)进行带传送的第1带传送机构23A、第2带传送机构23B。设置于上游侧的第2带传送机构23B具有将新安装的后续带16(2)从插入口8d一侧连续带传送至第1带传送机构23A一侧的功能,成为通过第2电机E2来对链轮24B进行旋转驱动的结构。
在第2带传送机构23B的下方侧,配设带按压机构25以及带止动机构26。从插入口8d被插入的后续带16(2)通过带按压机构25而被相对于链轮24B按压,由此后续带16(2)与链轮24B卡合并成为能够进行基于第2带传送机构23B的带传送的状态。带止动机构26具有通过止动部件26a来使在安装有先行带16(1)的状态下被新插入的后续带16(2)的前端端部暂时停止的功能。
被设置于下游侧的第1带传送机构23A具有将先行带16(1)以规定的传送间隔而间隔传送至基于安装头11的部件吸附位置的功能,成为通过第1电机E1来对链轮24A进行旋转驱动的结构。在第1带传送机构23A的上方,安装将先行带16(1)从上方按压并且使收纳于先行带16(1)的部件露出的按压部件27。被间隔传送至部件吸附位置的部件经由形成于按压部件27的部件取出开口27a,利用安装头11的吸附嘴11b,通过真空吸附而被拾取。
这里,参照图5A~图5C,对这些链轮24A、24B的功能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在链轮24A、24B的外周面设置多个传送销24a。承载带16由底带16c和外罩带16d构成,该底带16c中,收纳供给对象的部件D的部件容器16a以及传送销24a所嵌入的传送孔16b以规定间隔而形成,外罩带16d覆盖部件容器16a。也就是说,承载带16收纳部件D并由外罩带16d覆盖。通过在传送销24a与传送孔16b卡合的状态下链轮24A、24B进行旋转,承载带16被带传送。
图5B表示第2带传送机构23B中的链轮24B的功能。如前面所述,链轮24B通过由第2电机E2旋转驱动,来连续地对后续带16(2)进行带传送。在该驱动方式中,在第2电机E2未被驱动控制的无励磁状态下,允许链轮24B的空转(空转模式),也允许处于与链轮24B为卡合状态的后续带16(2)的移动。链轮24B中内置作为旋转检测部的编码器28,若后续带16(2)向下游侧方向(箭头a)移动,则链轮24B在正向(箭头b)旋转,与该旋转状态相应的旋转检测信号被传递至馈送器控制部21。
若检测到链轮24B的正向(箭头b方向)的旋转,则馈送器控制部21判断为新的承载带16被插入,开始用于带传送的第2电机E2的驱动。由此,被插入的承载带16沿着带移动路径8c而被向下游侧传送(正旋转模式)。此外,根据来自馈送器控制部21的指令,第2带传送机构23B能够将第2电机E2在相反方向驱动,使链轮24B在相反方向(箭头c)旋转。由此,与链轮24B卡合的承载带16被向上游侧(箭头d)传送(逆旋转模式)。
图5C表示第1带传送机构23A中的链轮24A的功能。如前面所述,链轮24A通过第1电机E1而被间歇驱动,以规定的传送间隔而对先行带16(1)进行间隔传送(箭头e)。由此,被收纳于承载带16的部件容器16a内的部件D被供给到部件吸附位置。
图4中,在带移动路径8c中的第1带传送机构23A以及按压部件27的上游侧,设定用于检测承载带16的第1检测位置P1。在第2带传送机构23B的下游侧且比第1检测位置P1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同样设定用于检测承载带16的第2检测位置P2。分别配设于第1检测位置P1、第2检测位置P2的第1传感器S1、第2传感器S2对第1检测位置P1、第2检测位置P2处的承载带16的有无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在带止动机构26配设对止动部件26a与后续带16(2)抵接进行检测的第3传感器S3。第1传感器S1、第2传感器S2、第3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被传递到馈送器控制部21,馈送器控制部21基于这些检测结果以及编码器28所进行的旋转检测结果,控制第1带传送机构23A、第2带传送机构23B。由此,带式馈送器8中的先行带16(1)、后续带16(2)的带传送动作被执行。
若在带式馈送器8的带移动路径8c为空的状态下承载带16被从插入口8d插入,并通过编码器28来检测到承载带16的插入,则馈送器控制部21以正旋转模式开始驱动第2电机E2。由此,被插入的承载带16向下游传送。也就是说,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部)自动将被安装的承载带16(先行带16(1))向带式馈送器8内移送。若向下游传送的先行带16(1)的前端部在第1检测位置P1被第1传感器S1检测到,则馈送器控制部21停止第2电机E2的驱动。也就是说,若先行带16(1)的前端部到达第1检测位置P1则停止移动。
此外,在安装于带式馈送器8的先行带16(1)的后端部处于比止动部件26a更靠上游侧(插入口8d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后续带16(2)被从插入口8d插入的情况下,后续带16(2)的前端部与止动部件26a抵接。由此,能够阻止后续带16(2)侵入到带式馈送器8内,并且能够通过第3传感器S3来检测后续带16(2)的前端部与止动部件26a抵接。
图4中,在带式馈送器8的上游侧的上表面,配置与馈送器控制部21连接的操作/显示面板29。操作/显示面板29上设置有操作者进行规定的操作输入的操作按钮以及用于对操作者进行规定内容的告知的告知灯。操作者通过操作/显示面板29,能够进行带式馈送器8的动作状态的确认以及规定项目的操作输入。
接下来,参照图6A~图6D,来对设置于按压部件27的上部部件27b的外罩带剥离机构30进行说明。外罩带剥离机构30具有从承载带16的底带16c剥离外罩带16d,使部件容器16a内的部件D露出的功能。外罩带剥离机构30通过存在于底带16c与外罩带16d的贴合面,来将外罩带16d从设置有部件容器16a的一侧部(图6A~图6D中为朝向下游侧的右侧)剥离。
图6A中,在外罩带剥离机构30的上游侧的前端部,设置薄且前端尖锐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部件露出部)。若向下游侧移送中的承载带16的前端到达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则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进入底带16c与外罩带16d的贴合面,由此开始带剥离。进一步地,如图6B、图6C所示,随着承载带16被向下游侧带传送(箭头f、箭头g),外罩带16d的剥离范围扩大。
被剥离的外罩带16d沿着形成于外罩带剥离机构30的左侧面的侧端刀片前端部分30b的曲面,向与一侧部的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部(图6A~图6D中为朝向下游侧的左侧)弯曲。并且,如图6D所示,若承载带16被进一步带传送(箭头h),吸附对象的部件D到达与部件吸附位置对应设置的部件取出开口27a,则外罩带16d相对于底带16c被折回到平面上,成为部件D露出的状态。这样,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部)将利用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部件露出部)而从承载带16露出的部件D供给到部件吸附位置。
另外,外罩带剥离机构30不需要操作者所进行的事先的准备操作,自动将外罩带16d从被带传送的承载带16剥离并使部件D露出即可。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刀片部来将被带传送的承载带16的外罩带16d左右切开并剥离,使部件D露出的结构的外罩带剥离机构30。
图7表示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中的部件补充操作的概要。在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中,后续带16(2)被插入到安装有先行带16(1)的状态的带式馈送器8的插入口8d(箭头j)。在将补充的后续带16(2)插入带式馈送器8之前,操作者通过条形码读取器R来读取预先贴付于所准备的供给卷盘17的条形码标签L(卷盘ID)。
读取结果经由无线接收装置31(参照图9A)而被发送到管理计算机3,进一步从管理计算机3而被传递到部件安装装置M2~M4,进行后述的比较处理。这样,条形码读取器R为对收纳承载带16的供给卷盘17(卷盘)被赋予的卷盘ID(识别信息)进行读取的读取部。
如图8所示,在搭接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省略图示)中,若部件D被消耗从而向带式馈送器8供给的先行带(1)的剩余变少,则进行基于搭接的部件补充。在搭接中,使先行带16(1)的末尾端部与新补充的后续带16(2)的前端端部对接。接下来,将接合用的搭接带与夹着对接部的规定范围的承载带16的表面背面贴合来形成接合部T。由此,先行带16(1)与后续带16(2)接合,承载带16不被中断而连续地间隔传送。
操作者在搭接时,通过条形码读取器R来读取预先贴付于收纳后续带16(2)的供给卷盘17的条形码标签L(卷盘ID)。然后,基于被读取的卷盘ID,进行后述的比较处理。
然而,在部件安装流水线1中,存在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和搭接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被混合使用的情况。此外,也存在搭接的承载带16被从带式馈送器8取下,并在卷绕收纳于供给卷盘17的状态下而被保管的情况。若该被搭接保管的承载带16被错误地补充到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则由于接合部T,外罩带16d不能很好地剥离,外罩带剥离机构30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可能破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中,在比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更靠上游侧的第2检测位置P2,具备用于检测承载带16的第2传感器S2(参照图4)。如图8所示,第2传感器S2(传感器)是由照射光k的照射部Sa和检测被照射的光k的检测部Sb构成的透过型传感器,对由光k透过传送孔16b等的状态和不透过而被遮光的状态构成的检测信号N进行输出。这样,第2传感器S2检测承载带16的遮光状态。
第2传感器S2根据有无遮光状态来检测有无承载带16,并且也能够通过利用后述的接合检测部21a来对被输出的检测信号N进行接合检测处理,来检测接合部T。也就是说,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部)在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部件露出部)的近前的位置且作为承载带16的移送路径的带移动路径8c的中途,具有对承载带16的接合部T进行检测的第2传感器(传感器)。另外,检测接合部T的第2传感器S2能够根据形成接合部T的搭接带的种类而适当地变更。例如,在搭接带中包含金属薄膜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金属探测传感器来作为第2传感器S2。
接下来,参照图9A、图9B,来对部件安装流水线1以及在承载带16中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限制承载带16的移送的部件供给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A表示部件供给系统的整体结构,图9B分别表示在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部件供给部7安装有多个的带式馈送器8的结构。
图9A中,管理计算机3通过通信网络2来与部件安装装置M2~M4连接。管理计算机3具有接收来自条形码读取器R等移动终端的信号的无线接收装置31。在管理计算机3所具有的存储部3a中,存储由部件安装装置M2~M4用于部件安装操作的生产数据等各种数据。在基于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部件安装操作中,从管理计算机3下载生产数据并存储于装置存储部32,并且通过管理计算机3来收集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运转信息。另外,条形码读取器R也可以通过有线来分别与部件安装装置M2~M4连接。
部件安装装置M2~M4所具有的装置控制部22是具有CPU功能的运算处理装置,通过执行存储于装置存储部32的处理程序,来控制部件安装机构12、部件供给部7、显示部18的各部。此外,装置控制部22(控制部)对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部)中的承载带16的移送进行控制。此外,部件安装装置M2~M4具有作为信息处理部的馈送器确定部33、比较处理部34、判定部35。在基于装置控制部22的控制处理时,参照存储于装置存储部32的安装数据32a、供给卷盘信息32b、部件配置数据32c等各种生产数据。
安装数据32a是被安装的部件的部件种类、基板的安装位置坐标等数据,按照每个生产对象的基板种类而被存储。供给卷盘信息32b是使赋予给将承载带16卷绕收纳的供给卷盘17(卷盘)的条形码标签L的卷盘ID(识别信息)与对收纳于承载带16的部件D进行确定的部件ID对应的数据。部件配置数据32c是对部件供给部7中的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地址和馈送器ID、对处于向带式馈送器8供给的状态的承载带16进行收纳的供给卷盘17的卷盘ID进行规定的数据。
这里,对供给卷盘信息32b和部件配置数据32c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0A中,表示供给卷盘信息32b的一个例子。供给卷盘信息32b中,按照每个卷盘ID41,存储对被卷绕收纳于该供给卷盘17的先行带16(1)或者后续带16(2)中所收纳的部件D进行确定的部件ID42(1)或者部件ID42(2)这2个部件ID42。
图10A中,在卷盘ID41为Raaaa、Rbbbb、Rdddd的供给卷盘17中,卷绕收纳对各个部件ID42(1)为T1aaa、T1bbb、T1ddd的部件D进行收纳的承载带16。此外,在卷盘ID41为Rcccc的供给卷盘17中,卷绕收纳承载带16,该承载带16通过搭接来将收纳有部件ID42(1)为T1ccc的部件D的先行带16(1)与收纳有部件ID42(2)为T2ccc的部件D的后续带16(2)接合。
也就是说,根据供给卷盘信息32b可知,在卷盘ID41为Raaaa、Rbbbb、Rdddd的供给卷盘17所卷绕收纳的承载带16不存在接合部T,在卷盘ID41为Rcccc的供给卷盘17所卷绕收纳的承载带16存在接合部T。这样,供给卷盘信息32b中,供给卷盘17(卷盘)的卷盘ID41(识别信息)与被收纳的承载带16的接合部T的有无被建立关联来存储。
图10B中,表示部件配置数据32c的一个例子。在馈送器地址43为f1、f3的位置,安装馈送器ID44为Faaaa、Fcccc的带式馈送器8,供给被收纳于卷盘ID41(1)为Raaaa、Rcccc的供给卷盘17的承载带16。此外,在馈送器地址43为f2的位置,安装馈送器ID44为Fbbbb的带式馈送器8,供给被收纳于卷盘ID41(1)为Rbbbb的供给卷盘17的承载带16来作为先行带16(1),供给收纳于卷盘ID41(2)为Rdddd的供给卷盘17的承载带16来作为后续带16(2)。
图9A中,馈送器确定部33基于操作者所进行的带式馈送器8的操作/显示面板29的操作输入信息、或者各带式馈送器8所具有的编码器28的旋转检测结果,确定被插入承载带16的带式馈送器8和部件供给部7中的馈送器地址43。比较处理部34进行将由条形码读取器R读取的供给卷盘17的卷盘ID41与供给卷盘信息32b的卷盘ID41比较的比较处理。
此外,比较处理部34进行使被比较的卷盘ID41与由馈送器确定部33确定的带式馈送器8对应来更新部件配置数据32c的配置数据更新处理。具体来讲,在带式馈送器8为空的状态下补充承载带16的情况下,在部件配置数据32c中,通过被比较的卷盘ID41来覆盖更新被确定的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ID44所对应的“先行带的卷盘ID41(1)”。此外,在先行带16(1)被供给到带式馈送器8的状态下补充承载带16的情况下,通过被比较的卷盘ID41来覆盖更新被确定的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ID44所对应的“后续带的卷盘ID41(2)”。
此外,比较处理部34在搭接时,进行基于被比较的先行带16(1)和后续带16(2)的卷盘ID41,来更新供给卷盘信息32b的卷盘信息更新处理。具体来讲,在供给卷盘信息32b中,通过当前记录的“先行带的部件ID42(1)”来覆盖更新被比较的后续带16(2)的卷盘ID41所对应的“后续带的部件ID42(2)”。然后,通过被比较的先行带16(1)的“先行带的部件ID42(1)”来覆盖更新“先行带的部件ID42(1)”,并删除被比较的先行带16(1)的卷盘ID41。
图9A中,判定部35进行基于供给卷盘信息32b,判定被比较的供给卷盘17所收纳的承载带16的接合部T的有无的接合判定处理。具体来讲,基于条形码读取器R(读取部)所读取的卷盘ID41(识别信息)和存储于装置存储部32(存储部)的供给卷盘信息32b(被存储的信息),根据该卷盘ID41所对应的“先行带的部件ID42(1)”和“后续带的部件ID42(2)”的部件ID42的有无,判定接合部T的有无。也就是说,判定部35成为对将承载带16的前后2根承载带16接合的接合部的有无进行判定的接合判定部。
另外,这里,表示了将馈送器确定部33、比较处理部34、判定部35设为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处理功能的构成例,也可以将这些处理功能作为管理计算机3的处理功能而具有。显示部18对部件安装装置M2~M4所进行的部件安装操作的执行中所需的各种画面进行显示。这些显示画面在接合判定处理中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成为向操作者视觉上报知警告的报知部。另外,部件安装流水线1中除了显示部18,也可以设置报知警告的显示灯或蜂鸣器等报知部。
图9B中,馈送器控制部21(控制部)执行存储于馈送器存储部36的处理程序,通过控制第1带传送机构23A、第2带传送机构23B,来控制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部)中的承载带16的移送。该控制是基于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控制信号、来自操作/显示面板29的操作输入、来自内置于链轮24B的编码器28、第1传感器S1、第2传感器S2、第3传感器S3的信号而进行的。馈送器控制部21具有接合检测部21a来作为内部处理功能。接合检测部21a进行对由第2传感器S2检测到的检测信号N进行处理并对基于搭接的接合部T的有无进行检测的接合检测处理。
在接合检测处理中,接合检测部21a根据承载带16的带传送状态和检测信号N的遮光状态的持续时间,通过运算来求出传送孔16b持续未被检测到的遮光长度U(参照图8)。也就是说,接合检测部21a成为由第2传感器S2(传感器)检测到遮光状态的情况下运算遮光长度U的运算部。进一步地,接合检测部21a在遮光长度U超过作为阈值的搭接带的长度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也就是说,接合检测部21a(接合判定部)成为基于第2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N(检测信息)来判定接合部T的有无,并在遮光长度U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接合判定部。
(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依据图11的流程,对存在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流水线1(部件供给系统)的接合部T的情况下限制承载带16的移送的部件供给处理(部件供给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由条形码读取器R读取的卷盘ID41,判定接合部T的有无。首先,若通过条形码读取器R来读取到对补充到带式馈送器8的承载带16进行卷绕收纳的供给卷盘17的卷盘ID41(ST1中为是),则比较处理部34执行与存储被读取到的卷盘ID41的供给卷盘信息32b的卷盘ID41进行比较的比较处理(ST2:比较处理工序)。
接下来,判定部35进行基于被比较的供给卷盘信息32b的卷盘ID41所对应的部件ID42,判定被比较的承载带16的接合部T的有无的接合判定处理(ST3:接合判定工序)。在判定部35(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ST3中为是),装置控制部22(控制部)使显示部18(报知部)报知警告(ST4:报知工序)。进一步地,装置控制部22在带式馈送器8中被插入存在接合部T的承载带16的情况下,发送控制信号使得以逆旋转模式驱动链轮24B,使承载带16从带式馈送器8排出(ST5)。也就是说,将接合部T移送到能够目视观察的目视观察位置V(参照图13B)。
在判定部35(接合判定部)判定为不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ST3中为否),比较处理部34进行更新部件配置数据32c的配置数据更新处理(ST6),装置控制部22根据预先设定的控制图案,使被补充的承载带16移送到部件吸附位置(ST7)。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装置控制部22(控制部)通过警告的报知、承载带16的排出等,限制承载带16的移送,使得接合部T不被移送到外罩带剥离机构30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部件露出部)。由此,能够防止承载带16的接合部T所导致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的破损这一承载带16的移送中的异常。
另外,即使在比较处理工序(ST2)之前承载带16被插入并被自动移送至带式馈送器8内,在前端部到达比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更靠上游侧的第1检测位置P1的时刻,承载带16的移送也暂时停止。因此,之后,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通过限制向比第1检测位置P1更靠前方的移送,能够防止接合部T所导致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的破损这一承载带16的移送中的异常。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依据图12的流程,参照图13A~图13C,来对存在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流水线1(部件供给系统)的接合部T的情况下限制承载带16的移送的部件供给处理(部件供给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第2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N(检测信息),判定接合部T的有无。图13A中,带式馈送器8对承载带16的先行带16(1)进行间隔传送(箭头m),将通过外罩带剥离机构30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而露出的部件D供给到部件吸附位置(ST11)。
在该状态下,每当承载带16被间隔传送,接合检测部21a就运算第2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N并求出遮光长度U(ST12),进行对接合部T的有无进行检测的接合检测处理(ST13:接合检测工序)。在接合检测部21a(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ST13中为是),馈送器控制部21停止承载带16的间隔传送(ST14)。接下来,馈送器控制部21控制第2带传送机构23B,将接合部T移送到操作者能够目视观察的目视观察位置V(ST15:接合部移送工序)。另外,此时,也可以在操作/显示面板29或者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显示部18显示承载带16中存在接合部T,向操作者报知警告。
另外,目视观察位置V只要是接合部T在外罩带剥离机构30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的近前,操作者通过目视观察能够确认接合部T的位置,则位置是在哪里都可以。图13B的例子中,通过逆旋转模式来将承载带16向上游侧移送(箭头n),使接合部T移送到比插入口8d更靠上游侧的目视观察位置V1。图13C的例子中,通过正旋转模式来将承载带16向下游侧移送(箭头p),并在带式馈送器8的上部移送到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的近前的目视观察位置V2。在接合检测工序(ST13)中判定为不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ST13中为否),返回到ST11并继续进行部件供给。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合检测部21a(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馈送器控制部21(控制部)在接合部T为比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部件露出部)更靠近前的位置,停止承载带16的移送。由此,能够防止承载带16的接合部T所导致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的破损这一承载带16的移送中的异常。进一步地,通过自动使接合部T移送到目视观察位置V,操作者能够在不进行追加操作的情况下容易地通过目视观察来确认接合部T的有无。
如上述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系统和部件供给方法对承载带16的接合部T的有无进行判定,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限制承载带的移送。由此,能够防止承载带16的接合部T所导致的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的破损这一承载带16的移送中的异常。
换句话说,本公开的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具有:带式馈送器8,其自动移送收纳部件D并被外罩带16d覆盖的承载带16(1),通过剥离刀片前端部分30a来使部件D从先行带16(1)露出,对从先行带16(1)露出的部件D进行供给;判定部35,其对将位于先行带16(1)的后方的后续带16(2)与先行带16(1)接合的接合部T的有无进行判定;和装置控制部22,其控制基于带式馈送器8的先行带16(1)的移送,并且,在判定部35判定为存在接合部T的情况下,装置控制部22限制先行带16(1)的移送。由此,在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中,能够防止承载带的移送中的异常的产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具有在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中能够防止承载带的移送中的异常的这种效果,在将从配置于部件供给部的带式馈送器取出的部件移送搭载于基板的部件安装领域中有用。

Claims (13)

1.一种部件供给系统,具备:
部件供给部,其自动地对收纳部件并被外罩带覆盖的第1承载带进行移送,由部件露出部使所述部件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供给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的部件;
接合判定部,其判定将位于所述第1承载带的后方的第2承载带与所述第1承载带接合的接合部的有无;和
控制部,其控制由所述部件供给部进行的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所述部件供给部是自动装载方式的部件供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系统,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系统还具备:
读取部,其对收纳所述第1承载带的卷盘被赋予的识别信息进行读取;
存储部,其将所述卷盘被赋予的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接合部的有无建立关联来进行存储;和
报知部,其报知产生了异常,
所述接合判定部基于所述读取部所读取出的识别信息和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信息,来判定所述接合部的有无,
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报知部报知警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系统,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部具有:在所述部件露出部的近前的位置且在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路径的中途来检测所述接合部的传感器,
所述接合判定部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判定所述接合部的有无,
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接合部比所述部件露出部更靠近前的位置,停止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系统,其中,
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的情况下,将所述接合部移送到能够目视观察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系统,其中,
所述传感器是对所述第1承载带的遮光状态进行检测的透过型传感器,
所述部件供给部还具有在由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遮光状态的情况下运算遮光长度的运算部,
所述接合判定部在所述遮光长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系统,其中,
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以使得所述接合部不会比所述部件露出部先被移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系统,其中,
所述部件露出部具有用于剥离所述外罩带的剥离刀片,
在所述接合判定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以使得所述接合部不与所述剥离刀片接触。
8.一种部件供给方法,在具备部件供给部的部件供给系统中,该部件供给部自动地对收纳部件并被外罩带覆盖的第1承载带进行移送,由部件露出部使所述部件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供给从所述第1承载带露出的部件,
判定将位于所述第1承载带的后方的第2承载带与所述第1承载带接合的接合部的有无,
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所述部件供给部是自动装载方式的部件供给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系统还具备:
读取部,其对收纳所述第1承载带的卷盘被赋予的识别信息进行读取;
存储部,其将所述卷盘的识别信息与所述接合部的有无建立关联来进行存储;和
报知部,其报知警告,
基于所述读取部所读取的识别信息与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信息,判定所述接合部的有无,
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报知部报知警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部具有:在所述部件露出部的近前的位置且在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路径的中途来检测所述接合部的传感器,
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判定所述接合部的有无,
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在所述接合部比所述部件露出部更靠近前的位置,停止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在判定为存在所述接合部的情况下,将所述接合部移送到能够目视观察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以使得所述接合部不会比所述部件露出部先被移送。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所述部件露出部具有用于剥离所述外罩带的剥离刀片,
在判定为存在接合部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第1承载带的移送以使得所述接合部不与所述剥离刀片接触。
CN202010297576.4A 2015-07-29 2016-07-22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Active CN1115111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9112A JP6630914B2 (ja) 2015-07-29 2015-07-29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5-149112 2015-07-29
CN201610585548.6A CN106413373B (zh) 2015-07-29 2016-07-22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85548.6A Division CN106413373B (zh) 2015-07-29 2016-07-22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11183A true CN111511183A (zh) 2020-08-07
CN111511183B CN111511183B (zh) 2021-06-22

Family

ID=578833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85548.6A Active CN106413373B (zh) 2015-07-29 2016-07-22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N202010297576.4A Active CN111511183B (zh) 2015-07-29 2016-07-22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85548.6A Active CN106413373B (zh) 2015-07-29 2016-07-22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0268B2 (zh)
JP (1) JP6630914B2 (zh)
CN (2) CN1064133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0476A1 (ja) * 2017-02-14 2018-08-23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装置
JP6948518B2 (ja) * 2017-08-21 2021-10-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装置におけるテープ剥離方法
WO2019180884A1 (ja) * 2018-03-22 2019-09-26 株式会社Fuji オートローディングフィーダの検査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機
JP7129610B2 (ja) * 2018-03-30 2022-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の配置決定方法および部品供給ユニットの配置決定装置
JP7029596B2 (ja) * 2018-03-30 2022-03-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リールの配置決定方法および部品リールの配置決定装置
US11974402B2 (en) 2018-06-27 2024-04-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JP7300579B2 (ja) * 2019-03-11 2023-06-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実装基板製造システム
WO2020183942A1 (ja) * 2019-03-11 2020-09-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ならびに部品供給装置の動作方法
JP6830186B2 (ja) * 2019-08-26 2021-0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EP3872014A3 (en) * 2019-09-19 2021-11-10 Curt G. Jo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licing a web of materia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94451A1 (en) * 2002-11-15 2004-05-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n part supplying tape and electron part supplying tape connecting method
CN1774167A (zh) * 2004-11-12 2006-05-17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机的带进料器和用带进料器自动设定带的初始位置的方法
CN101035425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供料器的侧盖组件
CN102783263A (zh) * 2011-01-25 2012-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馈送器和在带式馈送器中的带安装方法
CN103098576A (zh) * 2010-10-14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馈送器和将带安装到带式馈送器上的方法
CN202931739U (zh) * 2009-05-13 2013-05-08 亚桥精准装配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拾取放置机器
CN103202109A (zh) * 2010-11-10 2013-07-10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误作业防止方法
WO2013157108A1 (ja) * 2012-04-18 2013-10-2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自動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8147B2 (ja) * 2001-12-03 2007-02-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2005123302A (ja) * 2003-10-15 2005-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US8530359B2 (en) * 2003-10-20 2013-09-10 Novellus Systems, Inc. Modulated metal removal using localized wet etching
US7380581B2 (en) * 2005-01-26 2008-06-03 Samsung Techwin Co., Ltd. Tape feeder and tape feeding and recovering modules therefor
JP2007188929A (ja) * 2006-01-11 2007-07-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継合部検出装置及びテープ継合部検出方法
US8678065B2 (en) 2010-03-30 2014-03-25 Sts Co., Ltd. Carrier tape feeder
US8430379B2 (en) * 2010-10-27 2013-04-30 Ido Goldstein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fog
JP5845414B2 (ja) * 2012-03-22 2016-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フィーダ状態監視方法
JP6082280B2 (ja) * 2013-03-08 2017-02-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94451A1 (en) * 2002-11-15 2004-05-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n part supplying tape and electron part supplying tape connecting method
CN1774167A (zh) * 2004-11-12 2006-05-17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机的带进料器和用带进料器自动设定带的初始位置的方法
CN101035425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供料器的侧盖组件
CN202931739U (zh) * 2009-05-13 2013-05-08 亚桥精准装配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拾取放置机器
CN103098576A (zh) * 2010-10-14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馈送器和将带安装到带式馈送器上的方法
CN103202109A (zh) * 2010-11-10 2013-07-10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误作业防止方法
CN102783263A (zh) * 2011-01-25 2012-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馈送器和在带式馈送器中的带安装方法
WO2013157108A1 (ja) * 2012-04-18 2013-10-2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自動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34969A1 (en) 2017-02-02
JP2017033968A (ja) 2017-02-09
CN111511183B (zh) 2021-06-22
US10420268B2 (en) 2019-09-17
CN106413373A (zh) 2017-02-15
CN106413373B (zh) 2020-05-12
JP6630914B2 (ja) 2020-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1183B (zh)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US9811078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instruction on setup changeover work in 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and 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JP4802751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WO2016174712A1 (ja) フィーダの管理装置
US10405469B2 (en) Component supplying device and component supplying method
JP6524416B2 (ja) 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5047031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部品認識方法
JP5293708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5027101B2 (ja) 電子部品装着方法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15279167A (zh)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CN106922113B (zh)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CN109906673B (zh) 料带误安装检测系统
JP5063198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検出方法
JP5885498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テープ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処理方法ならびに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US10356969B2 (en) Component mounter
JP6613455B2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4812816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6620306B2 (ja)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JP6709898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6830186B2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7118007A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CN111247883B (zh) 元件供断检测装置
WO2020116029A1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並びに部品実装装置
JP2000277981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ー
JP2012248585A (ja) 部品実装ラインの基板搬送制御方法および基板搬送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