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900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9005A
CN111509005A CN202010051697.0A CN202010051697A CN111509005A CN 111509005 A CN111509005 A CN 111509005A CN 202010051697 A CN202010051697 A CN 202010051697A CN 111509005 A CN111509005 A CN 111509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layer
sensing
electrod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516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惠允
方景楠
李昶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09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90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1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底,包括开口区域和至少部分地围绕开口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金属层,包括与开口区域和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者包括朝向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突起,并且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具有容纳突起的形状。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实施例的方面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显示装置的目的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此外,随着显示装置已经变得更薄且更轻质,显示装置的使用范围已经逐渐扩大。
随着由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占据的面积的增大,正在添加可以与显示装置组合或关联的功能。作为在增大面积的同时添加各种功能的方式,正在进行对在显示区域中包括开口的显示装置的研究。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方面,显示装置包括至少部分地被显示区域围绕的开口区域或开口。
附加的方面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部分地将通过描述而清楚,或者可以通过实践所提出的实施例而习得。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基底,包括开口区域和至少部分地围绕开口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金属层,包括与开口区域和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者包括朝向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突起,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具有容纳突起的形状。
金属层可以包括具有阻光特性的金属。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布置在围绕开口区域的边缘的周边方向上。
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输入感测层,位于显示区域中,并且包括第一感测电极和与第一感测电极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者可以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与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并且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可以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与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
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可以与第二感测电极中的同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并且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中的同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
第一感测电极可以布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感测电极可以布置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
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可以交替布置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布置在其上布置有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者的同一层上。
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子连接电极,位于非显示区域中,并且电连接到被开口区域间隔开的第一感测电极。
第一子连接电极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具有沿着围绕开口区域的边缘的周边方向的环形形状;以及第二电极,在开口区域的径向方向上从具有环形形状的第一电极突出。
第一区域可以与第一子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叠置,并且可以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
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子连接电极,位于非显示区域中,并且电连接到被开口区域间隔开的第二感测电极。
第二子连接电极和第二区域可以布置在同一层上。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基底,包括开口区域和至少部分地围绕开口区域的显示区域;多个像素,布置在显示区域中;封装层,覆盖所述多个像素;输入感测层,布置在封装层上方;以及金属层,布置在封装层上方并且包括与开口区域和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者包括朝向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突起,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具有容纳突起的形状。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布置在围绕开口区域的边缘的周边方向上。
输入感测层可以包括:第一感测电极;以及第二感测电极,与第一感测电极相邻。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者可以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与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并且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个可以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与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
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可以与第二感测电极中的同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并且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中的同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布置在其上布置有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者的同一层上。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的描述,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将变得明显且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4是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的一个的等效电路图;
图5和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输入感测层的平面图;
图8是沿图7的线II-II’截取的输入感测层的剖视图;
图9A是图8的第一导电层的平面图;以及图9B至图9D是图8的第二导电层的平面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开口区域的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图11是图10的区域“A”的放大平面图;以及图12是沿图11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0的区域“B”的放大平面图;
图14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金属层和感测电极的概念图;
图15A和图15B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金属层的面积或尺寸的视图;
图1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开口区域的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图17是图16的区域“C”的放大平面图;图18是沿图17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以及图19是根据实施例的与图16的区域“C”对应的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20和图21是根据实施例的与图16的区域“C”对应的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22是根据实施例的图16的区域“D”的放大平面图;
图23至图27是根据实施例的金属层的放大平面图;
图28是沿图10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30是图29的显示装置的金属层和输入感测层的平面图;
图31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输入感测层的平面图;以及
图32是沿图31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公开允许各种改变和许多实施例,所以一些示例实施例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将在书面描述中进行详细描述。当参考参照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时,该公开的效果和特性以及实现这些的方法将是明显的。然而,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而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所阐述的示例实施例。
这里,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该公开,在附图中示出了该公开的示例实施例。当参照附图进行描述时,附图中的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或相应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其重复描述。
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和全部组合。
诸如“……中的一个(种/者)”的表述放在一列要素(元件)之后时,修饰的是整列的要素(元件),而不是修饰该列的个别要素。
将理解的是,尽管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组件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区分开。
如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种/者)”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
还将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说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或组件。
将理解的是,当层、区域或组件被称为“形成在”另一层、区域或组件“上”时,该层、区域或组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在所述另一层、区域或组件上。也就是说,例如,可以存在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层、区域或组件。
为了便于解释,可以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尺寸。换言之,由于为了便于解释而任意地示出了附图中的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因此以下实施例不限于此。
当可以不同地实施某一实施例时,可以不同于所描述的顺序来执行特定的工艺顺序。例如,可以基本同时执行或者以与所描述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来执行两个连续描述的工艺。
将理解的是,当层、区域或组件被称为“连接”到另一层、区域或组件时,该层、区域或组件可以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层、区域或组件,或者可以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层、区域或组件并使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的层、区域或组件置于它们之间。例如,将理解的是,当层、区域或组件被称为“连接或电连接”到另一层、区域或组件时,该层、区域或组件可以直接连接或电连接到所述另一层、区域或组件,或者可以间接连接或电连接到所述另一层、区域或组件并使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的层、区域或组件置于它们之间。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发明构思的示例实施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将理解的是,术语(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背景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进行解释,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透视图。
参照图1,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区域DA和不发射光的非显示区域NDA。非显示区域NDA与显示区域DA相邻。显示装置1可以通过使用从布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多个像素发射的光来产生图像(例如,预定图像)。
显示装置1包括至少部分地被显示区域DA围绕的开口区域OA。在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开口区域OA被显示区域DA完全围绕。在实施例中,非显示区域NDA包括围绕开口区域OA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和围绕显示区域DA的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在实施例中,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可以完全围绕开口区域OA,显示区域DA可以完全围绕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可以完全围绕显示区域DA。
尽管下面将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示例性地描述为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但是显示装置1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中的任何一种,诸如无机发光显示装置和量子点发光显示装置。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剖视图,并且可以对应于沿图1的线I-I’截取的剖面。
参照图2,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以及布置在显示面板10上的输入感测层40和光学功能层50。这些层可以被窗60覆盖。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各种电子装置中的任何一种,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计算机和智能手表。
显示面板10可以显示图像。显示面板10包括布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像素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显示元件和连接到显示元件的像素电路。显示元件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无机发光二极管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输入感测层40获得与外部输入(例如,触摸事件)对应的坐标信息。输入感测层40可以包括感测电极(或触摸电极)和连接到感测电极的迹线。输入感测层40可以布置在显示面板10上。
输入感测层40可以直接形成在显示面板10上,或者可以单独地形成然后通过使用诸如光学透明粘合剂(OCA)的粘合层结合到显示面板10。例如,输入感测层40可以在形成显示面板10的工艺之后相继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粘合层可以不布置在输入感测层40与显示面板10之间。尽管图2示出了输入感测层40布置在显示面板10与光学功能层50之间,但是在另一实施例中,输入感测层40可以布置在光学功能层50上。
光学功能层50可以包括防反射层。防反射层可以降低从外部通过窗60朝向显示面板10入射的光(外部光)的反射率。在实施例中,防反射层可以包括延迟器和偏振器。延迟器可以包括膜型延迟器或液晶型延迟器。延迟器可以包括λ/2延迟器和/或λ/4延迟器。偏振器可以包括膜型偏振器或液晶型偏振器。膜型偏振器可以包括可拉伸的合成树脂膜,液晶型偏振器可以包括以预定排列排列的液晶。延迟器和偏振器中的每个还可以包括保护膜。延迟器和偏振器它们自身或它们的保护膜可以被定义为防反射层的基体层。
在另一实施例中,防反射层可以包括黑色矩阵和滤色器。可以考虑分别从显示面板10的像素发射的光的颜色来布置滤色器。在另一实施例中,防反射层可以包括相消干涉结构。相消干涉结构可以包括分别布置在不同层中的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分别由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反射的第一反射光和第二反射光可以产生相消干涉,因此可以降低外部光的反射率。
光学功能层50可以包括透镜层。透镜层可以改善从显示面板10发射的光的发射效率或者降低光的颜色偏差。透镜层可以包括具有凹透镜形状或凸透镜形状的层并且/或者包括分别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个层。光学功能层50可以包括防反射层和透镜层两者,或者可以包括防反射层和透镜层中的一者。
显示面板10、输入感测层40和/或光学功能层50可以包括开口。关于此,图2示出了显示面板10、输入感测层40和光学功能层50分别包括第一开口10H、第二开口40H和第三开口50H,并且其第一开口10H、第二开口40H和第三开口50H彼此叠置。第一开口10H、第二开口40H和第三开口50H被定位为与开口区域OA对应。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输入感测层40和光学功能层5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不包括开口。例如,显示面板10、输入感测层40和光学功能层50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不包括开口。这里,开口区域OA可以表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开口10H、输入感测层40的第二开口40H和光学功能层50的第三开口50H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在本说明书中,开口区域OA可以表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开口10H。
组件20可以对应于开口区域OA。如由图2中的实线所示出的,组件20可以位于第一开口10H、第二开口40H和第三开口50H中,或者如由虚线所示出的,组件2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下方。
组件20可以包括电子元件。例如,组件20可以包括使用光或声音的电子元件等。例如,电子元件可以是发射和/或接收光的传感器(诸如红外传感器)、接收光并捕获图像的相机、输出并感测光或声音以测量距离或识别指纹的传感器、输出光的小灯和/或输出声音的扬声器。使用光的电子元件可以使用各种波段中的光,诸如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在实施例中,开口区域OA可以被理解为透射区域,从组件20输出到外部的光和/或声音或者从外部朝向电子元件传播的光和/或声音可以穿过该透射区域。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1被用作智能手表或用于汽车的仪表板的情况下,例如,组件20可以是包括指示预定信息(例如,车辆的速度等)的钟表指针或指针等的构件。在显示装置1包括组件20(诸如钟表指针或用于汽车的仪表板)的情况下,组件20可以通过窗60暴露于外部,窗60可以包括与开口区域OA对应的开口。
如上所述,组件20可以包括与显示面板10的功能相关的一个或更多个元件或者诸如提高显示面板10的美感的附件的元件。
尽管在图2中示出了窗60与光学功能层50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但是包括OCA的层可以位于窗60与光学功能层50之间。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平面图;图4是显示面板10的像素P中的一个的等效电路图。
参照图3,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域DA、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图3可以被理解为基底100的图。例如,可以理解的是,基底100包括开口区域OA、显示区域DA、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尽管未示出,但是基底100可以包括与开口区域OA对应的开口,例如,穿过基底100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开口。
显示面板10包括在显示区域DA中布置的多个像素P。如图4中所示,每个像素P包括像素电路PC和作为显示元件连接到像素电路PC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像素电路PC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和电容器Cst。每个像素P可以通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射例如红光、绿光、蓝光或白光。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可以被实施为薄膜晶体管。
第二晶体管T2为开关薄膜晶体管,连接到扫描线SL和数据线DL,并且可以响应于从扫描线SL输入的开关电压将从数据线DL输入的数据电压传输到第一晶体管T1。电容器Cst可以连接到第二晶体管T2和驱动电压线PL,并且可以存储与从第二晶体管T2传输的电压和从驱动电压线PL供应的第一电源电压ELVDD之间的差对应的电压。
第一晶体管T1为驱动薄膜晶体管,可以连接到驱动电压线PL和电容器Cst,并且可以响应于存储在电容器Cst中的电压控制从驱动电压线PL流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驱动电流。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通过使用驱动电流来发射具有亮度(例如,预定亮度)的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对电极(例如,阴极)可以接收第二电源电压ELVSS。
尽管图4中示出了像素电路PC包括两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晶体管的数量和电容器的数量可以根据像素电路PC的设计而各种改变。
再次参照图3,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可以围绕开口区域OA。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是其中未布置有诸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元件的区域。被构造为将信号提供到布置在开口区域OA周围的像素P的信号线可以跨过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或者下面将描述的凹槽可以布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被构造为将扫描信号提供到每个像素P的扫描驱动器1100、被构造为将数据信号提供到每个像素P的数据驱动器1200、被构造为提供第一电源电压ELVDD和第二电源电压ELVSS的主电源布线(未示出)等可以布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尽管在图3中示出了数据驱动器1200与基底100的一侧相邻,但是根据另一实施例,数据驱动器1200可以布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上,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电连接到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上的垫(pad,也可以称为“焊盘”)。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并且示出了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布线(例如,信号线)。
参照图5,像素P可以在显示区域DA中布置在开口区域OA的周围,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可以布置在开口区域OA与显示区域DA之间。
像素P可以在开口区域OA周围彼此间隔开。像素P可以在开口区域OA周围上下间隔开,或者可以在开口区域OA周围左右间隔开。
被构造为将信号供应到像素P的信号线之中的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信号线可以在开口区域OA周围绕过(或绕开)。数据线DL中的跨过显示区域DA的一些可以在y方向上延伸,以将数据信号提供到使开口区域OA置于其间的上下布置的像素P,并且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沿着开口区域OA的边缘绕过。扫描线SL中的跨过显示区域DA的一些扫描线SL可以在x方向上延伸,以将扫描信号提供到使开口区域OA置于其间的左右布置的像素P,并且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沿着开口区域OA的边缘绕过。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并且示出了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金属层30和信号线。
参照图6,金属层30布置在围绕开口区域OA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金属层30的宽度W1可以比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的宽度W0小。可选地,金属层30的宽度W1可以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的宽度W0相同。这里,金属层30的宽度W1和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的宽度W0可以分别是指在自开口区域OA的中心CO的径向方向上的距离。
金属层30可以包括不透射光(即,具有阻光特性)的金属。例如,金属层30可以包括Mo、Al、Cu和Ti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可以包括包含上述材料中的任何一种的单层或多层。在实施例中,金属层30可以包括包含Ti/Al/Ti的多层。
金属层30可以覆盖布置在其下方的信号线,例如,参照图5描述的数据线DL和/或扫描线SL。从外部朝向显示面板10入射的光可以被数据线DL和/或扫描线SL反射,并且可以行进到外部。通过阻挡从外部行进到数据线DL和/或扫描线SL的光,金属层30可以防止或基本防止由数据线DL和/或扫描线SL反射的光被提供到用户。
金属层30可以包括多个区域。多个区域可以彼此间隔开。关于此,尽管在图6中示出了金属层30包括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金属层30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区域,并且区域的数量可以各种改变。
在实施例中,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可以在围绕开口区域OA的边缘的周边方向上布置。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可以彼此间隔开。
在实施例中,可以在形成参照图2描述的输入感测层40的工艺期间同时(例如,同步)形成金属层30。关于金属层30的结构,下面首先描述输入感测层40,然后描述金属层30的结构。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输入感测层40的平面图;图8是沿图7的线II-II’截取的输入感测层40的剖视图;图9A是图8的第一导电层CML1的平面图;图9B至图9D是图8的第二导电层CML2的实施例的平面图。
参照图7,输入感测层40可以包括第一感测电极410、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一迹线415-1、415-2、415-3和415-4、第二感测电极420以及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二迹线425-1、425-2、425-3、425-4和425-5。输入感测层40可以使用互电容方法和/或自电容方法来感测外部输入。
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布置在y方向上,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布置在与y方向相交或交叉的x方向上。布置在y方向上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通过位于彼此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10之间的第一连接电极411而彼此连接,并且可以构成相应的第一感测线410C1、410C2、410C3和410C4。布置在x方向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通过位于彼此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420之间的第二连接电极421而彼此连接,并且可以构成相应的第二感测线420R1、420R2、420R3、420R4和420R5。第一感测线410C1、410C2、410C3和410C4与第二感测线420R1、420R2、420R3、420R4和420R5可以彼此相交。例如,第一感测线410C1、410C2、410C3和410C4与第二感测线420R1、420R2、420R3、420R4和420R5可以彼此垂直。
第一感测线410C1、410C2、410C3和410C4与第二感测线420R1、420R2、420R3、420R4和420R5可以布置在显示区域DA中,并且可以通过第一迹线415-1、415-2、415-3和415-4与第二迹线425-1、425-2、425-3、425-4和425-5连接到感测信号垫440。第一感测线410C1、410C2、410C3和410C4可以分别连接到第一迹线415-1、415-2、415-3和415-4,第二感测线420R1、420R2、420R3、420R4和420R5可以分别连接到第二迹线425-1、425-2、425-3、425-4和425-5。
在图7中示出了第一迹线415-1、415-2、415-3和415-4连接到第一感测线410C1、410C2、410C3和410C4的顶侧和底侧。通过这种结构,可以改善感测灵敏度。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迹线415-1、415-2、415-3和415-4可以连接到第一感测线410C1、410C2、410C3和410C4的仅顶侧或底侧。第一迹线415-1、415-2、415-3和415-4以及第二迹线425-1、425-2、425-3、425-4和425-5的布置构造可以根据显示区域DA的形状、尺寸或者输入感测层410的感测方法等而各种改变。
在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具有菱形或大致菱形的形状。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具有其中其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至少一边已经沿着开口区域OA的周边变形的形状。因此,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面积可以比其它区域中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面积小。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彼此不同。在实施例中,布置在周边方向上的围绕开口区域OA的金属层30可以包括与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中的一者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并且可以在与形成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中的一者的工艺相同的工艺期间形成。
输入感测层40可以包括多个导电层。参照图8,输入感测层40可以包括布置在显示面板10上方的第一导电层CML1和第二导电层CML2。第一绝缘层41可以布置在第一导电层CML1与显示面板10之间,第二绝缘层43可以布置在第一导电层CML1与第二导电层CML2之间,第三绝缘层45可以布置在第二导电层CML2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41和第二绝缘层43可以包括包含氮化硅的无机绝缘层,第三绝缘层45可以包括有机绝缘层。尽管在图8中示出了第一绝缘层41布置在显示面板10与第一导电层CML1之间,但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省略第一绝缘层41并且第一导电层CML1可以直接布置在显示面板10上。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41和第二绝缘层43可以包括有机绝缘层。
如图9A中所示,第一导电层CML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电极411。如图9B中所示,第二导电层CML2可以包括第一感测电极410、第二感测电极420和第二连接电极421。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电极421彼此连接,第二连接电极421形成在其上布置有第二感测电极420的同一层上。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电极411彼此连接,第一连接电极411形成在与其上布置有第一感测电极410的层不同的层上。将彼此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电极411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二绝缘层43中的接触孔CNT连接到彼此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10。
在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CML1和第二导电层CML2包括金属。例如,第一导电层CML1和第二导电层CML2可以包括Mo、Al、Cu、Ti等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可以包括包含上述材料的单层或多层。在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CML1和第二导电层CML2可以包括包含Ti/Al/Ti的多层。
参照图9B至图9D的放大图,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具有包括多个孔410H的网格结构(或栅格结构)。孔410H可以与像素的发射区域P-E叠置。类似地,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具有包括多个孔420H的网格结构(或栅格结构)。孔420H可以与像素的发射区域P-E叠置。孔410H和420H可以各自具有不同的面积。在实施例中,栅格线中的每条的线宽可以为大约几微米。在实施例中,如图9C中所示,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彼此面对且使虚拟边界线BR置于其间。在实施例中,如图9D中所示,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具有其中其彼此面对的边界边通过具有突起图案而交替且使虚拟边界线BR置于其间的形状。根据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边界边的形状,虚拟边界线BR可以具有如图9C中所示的直线形状,或者虚拟边界线BR可以具有如图9D中所示的之字形或弯曲的形状。
在实施例中,可以在形成第一导电层CML1和第二导电层CML2中的一个的工艺期间同时(例如,同步)形成图7中示出的金属层30。例如,可以在形成第二导电层CML2的工艺期间形成金属层30。在实施例中,金属层30可以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一感测电极410、第二感测电极420和/或第二连接电极421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可以包括与第一感测电极410、第二感测电极420和/或第二连接电极42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在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电极421可以与第二感测电极420形成为一个主体。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形成第一导电层CML1的工艺期间形成金属层30。在实施例中,金属层30可以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一连接电极411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可以包括与第一连接电极41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尽管在图8至图9B中描述了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一连接电极411布置在不同的层上并且第二感测电极420和第二连接电极421布置在同一层上,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一连接电极411可以布置在同一层(例如,第二导电层CML2)上,并且第二感测电极420和第二连接电极421可以布置在不同的层上并通过穿过第二绝缘层43的接触孔彼此连接。
尽管在图8至图9B中描述了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被包括在第二导电层CML2中,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层上。例如,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中的一者可以形成在第一导电层CML1中,而另一者可以形成在第二导电层CML2中。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开口区域OA的附近的放大平面图;图11是图10的区域“A”的放大平面图;图12是沿图11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图13是图10的区域“B”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10,金属层3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以围绕开口区域OA。如上所述,金属层30可以位于与其上布置有针对输入感测层40(见图8)提供的第一导电层CML1和第二导电层CML2中的一个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可以包括与第一导电层CML1和第二导电层CML2中的一个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这里,对关于其中金属层30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二导电层CML2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包括与第二导电层CML2的材料相同的材料的情况进行描述。
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在开口区域OA周围彼此间隔开,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在开口区域OA周围彼此间隔开。在开口区域OA周围彼此相邻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通过使用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而彼此电连接。在开口区域OA周围彼此相邻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通过使用第二连接电极421或者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和/或所述区域中的一个而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0中所示,在开口区域OA周围彼此相邻且分别上下布置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通过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彼此电连接。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是第一连接电极411的变型元件,并且可以被包括在图8中所示的第一导电层CML1中。
在实施例中,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可以包括:第一电极411A,具有圆形带(环形)形状,并且围绕着开口区域OA布置在周边方向上;第二电极411B,从第一电极411A突出,具有线形状,并且与第一感测电极410接触。在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11A和第二电极411B可以形成为一个主体。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二电极411B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更多个。在实施例中,布置在开口区域OA上方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通过接触两个第二电极411B而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在实施例中,布置在开口区域OA下方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通过接触左侧上的两个第二电极411B和右侧上的两个第二电极411B而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由于第二电极411B和第一电极411A彼此连接,因此分别布置在开口区域OA上方和下方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彼此电连接。
彼此相邻且布置在开口区域OA的右上侧和左上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电极421电连接。如上所述,第二感测电极420和第二连接电极421可以被包括在第二导电层CML2中。
彼此相邻且布置在开口区域OA的右下侧和左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通过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和第五区域350彼此电连接。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是第二连接电极421的变型元件,并且可以被包括在图8中所示的第二导电层CML2中。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可以包括连接到布置在左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一电极421A和连接到布置在右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二电极421B。也就是说,在实施例中,第二感测电极420、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和第五区域350可以位于同一层上,可以包括相同的材料,并且可以连接为一个主体。
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或第二感测电极420。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中的每个可以电连接到被施加与同它相邻的感测电极的电压不同的电压的感测电极。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之中的与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的区域可以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之中的与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的区域可以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一感测电极410。
在图10中示出了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中的每个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或第二感测电极420。第一区域310与具有变型的形状且布置在开口区域OA周围的右上侧、左上侧和左下侧上的三个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并且可以通过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与具有变型的形状且布置在开口区域OA周围的右侧上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并且可以通过连接部422和423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第四区域340与具有变型的形状且布置在开口区域OA周围的右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并且通过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第五区域350与具有变型的形状且布置在开口区域周围的下方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并且通过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二感测电极421S。
参照图10和图11,第一区域310可以与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至少部分地叠置,并且可以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第一区域310可以与第一电极411A或第二电极411B叠置,或者可以与第一电极411A和第二电极411B两者叠置。参照图12,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二导电层CML2(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的第一区域310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二绝缘层43中的接触孔接触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一导电层CML1(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的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至少一部分。电连接到连接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区域310可以包括一种第一感测电极410。
参照图10和图13,第二区域320可以通过经由连接部422接触第二感测电极420中的一个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例如,如图10中所示,位于开口区域OA的右上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连接部422和第二区域320可以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二导电层CML2(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可以形成为一个主体。第二区域320可以包括一种第二感测电极420。
第三区域330可以通过经由连接部423接触第二感测电极420中的一个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例如,如图10中所示,位于开口区域OA的右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连接部423和第三区域330可以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二导电层CML2(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可以形成为一个主体。第三区域330可以包括一种第二感测电极420。
类似于第一区域310,第四区域340可以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在实施例中,第四区域340与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电连接与参照图11和图12描述的结构相同。类似于第一区域310,第四区域340可以包括一种第一感测电极410。
第五区域350可以通过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连接到彼此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420。例如,如图10中所示,第五区域350可以通过第一电极421A连接到位于开口区域OA的左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并且可以通过第二电极421B连接到位于开口区域OA的右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在实施例中,第二感测电极420、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和第五区域350可以形成在同一层上,例如,形成在与其上布置有第二导电层CML2(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第五区域350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第二感测电极420或第二连接电极421。
图11示出了布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一区域310。具有网格结构/栅格结构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布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上方的显示区域DA中。如图11中所示,第一感测电极41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
图13示出了布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一区域310的一部分和第二区域320以及第三区域330的一部分。具有网格结构/栅格结构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布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的右侧上的显示区域DA中。如图13中所示,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区域(例如,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和第五区域350)不与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叠置。
尽管在图10中示出了两个第一感测电极410和四个第二感测电极420的面积由于开口区域OA而与其它感测电极的面积不同,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开口区域OA周围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布置可以变化,并且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面积可以根据开口区域OA的位置和/或尺寸而变化。根据开口区域OA的位置和/或尺寸,可以显著减小开口区域OA周围的触摸灵敏度或感测灵敏度。如上所述,在金属层30的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或第二感测电极420的情况下,一个或更多个区域可以执行感测电极的功能并且可以改善开口区域OA周围的触摸灵敏度。
尽管在图10中示出了金属层30的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的面积(或尺寸)是不同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是相同的。可以根据开口区域OA的位置和/或尺寸来确定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和第五区域350的面积或尺寸。根据开口区域OA的位置和/或尺寸,金属层30的区域的数量可以变化。尽管在图10中示出了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一区域310和第四区域340分别与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并且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和第五区域350分别与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这些区域的电连接和布置可以如下面参照图14所描述的而变化。
图14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金属层30和感测电极的概念图。在图14中示出了金属层30包括六个区域。
参照图14,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四区域340'、第五区域350'和第六区域360'中的每个可以电连接到被施加与同它相邻的感测电极的电压不同的电压的感测电极。例如,第一区域310'和第四区域340'中的每个可以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第五区域350'和第六区域360'可以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也就是说,布置在开口区域OA与感测电极中的一个之间的区域可以接收与感测电极中的所述一个的电压不同的电压。
如图10和图14中所示,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感测电极的面积或尺寸可以彼此不同。例如,第二感测电极42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比第一感测电极410的面积或尺寸大。在图14中示出了与开口区域OA周围的电极之中的具有相对小的面积的感测电极相邻的区域的面积或尺寸比与开口区域OA周围的电极之中的具有相对大的面积的感测电极相邻的区域的面积或尺寸大。例如,参照图10,与具有相对小的面积或尺寸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的第一区域310和第四区域34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比具有相对大的面积或尺寸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的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和第五区域350的面积或尺寸大。例如,参照图14,与具有相对小的面积或尺寸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的第二区域32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比与具有相对大的面积或尺寸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的第一区域310'的面积或尺寸大。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与具有相对小的面积或尺寸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的第二区域32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比与具有相对大的面积或尺寸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的第一区域310'的面积或尺寸小。尽管图14未单独示出,但是在开口区域OA周围彼此间隔开的感测电极可以彼此连接,以构成行或列。例如,开口区域OA上方和下方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可以通过上面参照图10描述的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彼此连接。同样地,开口区域OA的右下侧和左下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通过参照图10描述的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彼此连接,开口区域OA的右上侧和左上侧上的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通过与第二子连接电极421S相似的电极(未示出)彼此连接。
图15A和图15B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金属层30的面积或尺寸的视图。
参照图15A,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可以布置为对应于虚拟栅格线ML。可以去除布置在开口区域OA和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全部或一些(CA1、CA2、CA3、CA4、CA5、CA6和CA7)。在图15A的示例中,开口区域OA位于第一感测线410C3和410C4与第二感测线420R1和420R2的交叉区域中。
参照图15B,金属层30可以布置在其中已经去除了第一感测电极410和第二感测电极420的全部或一些(CA1、CA2、CA3、CA4、CA5、CA6和CA7)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金属层30围绕开口区域OA。金属层30可以包括具有与从第一感测电极410或第二感测电极420去除的电极面积对应的面积或尺寸的区域310、320、330、340和350。例如,当从第一感测电极410或第二感测电极420去除的电极面积大时,金属层30的与第一感测电极410或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的区域的面积或尺寸可以是大的。
尽管未示出,但是与已经被部分去除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的第二区域320、第三区域330和第五区域350可以电连接到开口区域OA周围的第二感测电极420。与已经被部分去除的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的第一区域310和第四区域340可以电连接到开口区域OA周围的第一感测电极410。
图15A和图15B示出了其中根据开口区域OA的位置和/或尺寸来确定金属层30的面积或大小的示例,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1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开口区域OA附近的放大平面图;图17是图16的区域“C”的放大平面图;图18是沿图17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图19是根据实施例的与图18的区域“C”对应的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16,在实施例中,金属层30包括第一区域310A、第二区域320A、第三区域330A、第四区域340A和第五区域350A。第一区域310A、第二区域320A、第三区域330A、第四区域340A和第五区域350A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以围绕开口区域OA。图16中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5中所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域310A、第二区域320A、第三区域330A、第四区域340A和第五区域350A中的一些已经被变换为包括穿过虚拟边界线的突起或容纳突起的形状。虚拟边界线BL(这里被称为边界线BL)被定义为穿过金属层30的彼此相邻的一对区域的彼此面对的边之间的分离空间的中心线并使所述面对的边以直线连续地平行。也就是说,面对的边与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这里,省略了与图10至图13中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构造的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7,第二区域320A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1朝向第一区域310A延伸的突起320AP。第一区域310A可以具有不平坦形状,该不平坦形状包括容纳第二区域320A的突起320AP的凹槽310G。第三区域330A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2朝向第四区域340A延伸的突起330AP。第四区域340A可以具有不平坦形状,该不平坦形状包括容纳第三区域330A的突起330AP的凹槽340G。
第一区域310A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的凹槽310G限定的第一部分310Aa以及从第一部分310A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突出的第二部分310Ab。第二区域320A的突起320AP可以被容纳在第一区域310A的凹槽310G中。第二区域320A的突起320AP可以被第一区域310A的第二部分310Ab围绕。第一区域310A的第二部分310Ab和第二区域320A的突起320AP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使得在平面图中在自开口区域OA的中心的径向方向上彼此不叠置。第一区域310A的第二部分310Ab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一区域310A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二区域320A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参照图18,在实施例中,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二导电层CML2(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的第一区域310A的第二部分310Ab可以通过经由形成在第二绝缘层43中的接触孔接触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一导电层CML1(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的第一电极411A而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第二区域320A的突起320AP可以位于与其上布置有第二导电层CML2(见图8)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可以位于第一区域310A的第二部分310Ab之间。
第四区域340A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的凹槽340G限定的第一部分340Aa以及从第一部分340A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突出的第二部分340Ab。第三区域330A的突起330AP可以被容纳在第四区域340A的凹槽340G中。第三区域330A的突起330AP可以被第四区域340A的第二部分340Ab围绕。第四区域340A的第二部分340Ab和第三区域330A的突起330AP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使得在平面图中在自开口区域OA的中心的径向方向上彼此不叠置。第四区域340A的第二部分340Ab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二感测电极420相邻。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四区域340A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三区域330A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图16和图17示出了一个凹槽310G和340G分别形成在第一区域310A和第四区域340A的每个中。在另一实施例中,一个或更多个凹槽可以形成在第一区域310A和第四区域340A中。一个或更多个凹槽的形状和/或尺寸可以不同。第一区域310A和第四区域340A的凹槽的数量、形状和/或尺寸可以根据第二区域320A和第三区域330A中的每个的突起的数量、形状和/或尺寸来确定。
图17示出了其中均具有小的面积的第二区域320A和第三区域330A的各自的突起320AP和330AP分别插入到均具有相对大的面积的第一区域310A和第四区域340A的各自的凹槽310G和340G中的示例。
图19的实施例包括其中均具有大的面积的第一区域310B和第四区域340B的各自的突起310BP和340BP分别插入到具有相对小的面积的第二区域320B和第三区域330B的各自的凹槽320G和330G中的示例。第一区域310B、第二区域320B、第三区域330B和第四区域340B是图16的第一区域310A、第二区域320A、第三区域330A和第四区域340A的变型示例。
参照图19,第一区域310B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1朝向第二区域320B延伸的突起310BP。第二区域320B可以具有不平坦形状,该不平坦形状包括容纳第一区域310B的突起310BP的凹槽320G。第四区域340B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2朝向第三区域330B延伸的突起340BP。第三区域330B可以具有不平坦形状,该不平坦形状包括容纳第四区域340B的突起340BP的凹槽330G。第二区域320B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的凹槽320G限定的第一部分320Ba以及从第一部分320B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突出的第二部分320Bb。第一区域310B的突起310BP可以被容纳在第二区域320B的凹槽320G中。第一区域310B的突起310BP可以被第二区域320B的第二部分320Bb围绕。第二区域320B的第二部分320Bb和第一区域310B的突起310BP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使得在平面图中在自开口区域OA的中心的径向方向上彼此不叠置。第二区域320B的第二部分320Bb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一区域310B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二区域320B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第三区域330B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的凹槽330G限定的第一部分330Ba以及从第一部分330B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突出的第二部分330Bb。第四区域340B的突起340BP可以被容纳在第三区域330B的凹槽330G中。第四区域340B的突起340BP可以被第三区域330B的第二部分330Bb围绕。第三区域330B的第二部分330Bb和第四区域340B的突起340BP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使得在平面图中在自开口区域OA的中心的径向方向上彼此不叠置。第三区域330B的第二部分330Bb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四区域340B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三区域330B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图20和图21是根据实施例的与图16的区域“C”对应的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20,第一区域310C、第二区域320C、第三区域330C和第四区域340C是图16的第一区域310A、第二区域320A、第三区域330A和第四区域340A的变型示例。
参照图20,第一区域310C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1朝向第二区域320C延伸的突起310CP。第二区域320C的一侧可以具有不平坦形状,该不平坦形状包括容纳第一区域310C的突起310CP的凹槽320G'。第四区域340C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2朝向第三区域330C延伸的突起340CP。第三区域330C的一侧可以具有不平坦形状,该不平坦形状包括容纳第四区域340C的突起340CP的凹槽330G'。第一区域310C的突起310CP可以包括与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叠置的主体部分310CP1以及从主体部分310CP1朝向第二区域320C突出的多个分支310CP2。主体部分310CP1可以通过接触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而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
第二区域320C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并形成在面对开口区域OA的侧上的多个凹槽320G'限定的第一部分320Ca以及从第一部分320C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朝向开口区域OA的中心突出的多个第二部分320Cb。
第一区域310C的多个分支310CP2可以被容纳在第二区域320C的多个凹槽320G'中。第一区域310C的多个分支310CP2可以被第二区域320C的第二部分320Cb围绕。第二区域320C的第二部分320Cb和第一区域310C的多个分支310CP2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使得在平面图中彼此不叠置。第二区域320C的第一部分320Ca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一区域310C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二区域320C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第四区域340C的突起340CP可以包括与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叠置的主体部分340CP1以及从主体部分340CP1朝向第三区域330C突出的多个分支340CP2。主体部分340CP1可以通过接触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而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
第三区域330C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并形成在面对开口区域OA的侧上的多个凹槽330G'限定的第一部分330Ca以及从第一部分330C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朝向开口区域的OA的中心突出的多个第二部分330Cb。
第四区域340C的多个分支340CP2可以被容纳在第三区域330C的多个凹槽330G'中。第四区域340C的多个分支340CP2可以被第三区域330C的第二部分330Cb围绕。第三区域330C的第二部分330Cb和第四区域340C的多个分支340CP2可以彼此间隔开间距(例如,预定间距),使得在平面图中彼此不叠置。第三区域330C的第一部分330Ca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410相邻。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四区域340C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三区域330C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参照图20,尽管第一区域310C的突起310CP和第四区域340C的突起340CP彼此电连接,但是突起310CP和突起340CP彼此物理分离。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310C的突起310CP和第四区域340C的突起340CP可以彼此物理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区域310C的突起310CP和第四区域340C的突起340CP可以形成为一个主体。
参照图21,金属层3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310D、第二区域320D、第三区域330D、第四区域340D、第五区域(未示出)和第六区域360D。
第二区域320D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并形成在面对开口区域OA的侧上的多个凹槽320G”限定的第一部分320Da以及从第一部分320D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朝向开口区域的OA的中心突出的多个第二部分320Db。
第三区域330D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并形成在面对开口区域OA的侧上的多个凹槽330G”限定的第一部分330Da以及从第一部分330D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朝向开口区域的OA的中心突出的多个第二部分330Db。
第六区域360D可以布置在第二区域320D和第三区域330D与开口区域OA之间。第六区域360D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3朝向第二区域320D和第三区域330D延伸的多个突起360DP。第六区域360D可以与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叠置。第六区域360D可以通过接触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而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第六区域360D的突起360DP可以分别被容纳在第二区域320D的凹槽320G”和第三区域330D的凹槽330G”中。第六区域360D的突起360DP可以分别被第二区域320D的第二部分320Db和第三区域330D的第二部分330Db围绕。
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六区域360D与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二区域320D和第三区域330D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图22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图16的区域“D”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22,金属层3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未示出)、第五区域350D和第七区域370D。
第五区域350D可以包括由具有U形形状并形成在面对开口区域OA的侧上的多个凹槽350G限定的第一部分350Da以及从第一部分350Da以梳齿形状或叉形形状朝向开口区域OA的中心突出的多个第二部分350Db。
第七区域370D可以布置在第五区域350D与开口区域OA之间。第七区域370D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4朝向第五区域350D延伸的多个突起370DP。第七区域370D可以与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叠置。第七区域370D可以通过接触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的第一电极411A而电连接到第一子连接电极411S。第七区域370D的突起370DP可以被容纳在第五区域350D的凹槽350G中。第七区域370D的突起370DP可以被第五区域350D的第二部分350Db围绕。
当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的第七区域370D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的第五区域350D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增加时,可以改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触摸灵敏度。
在图21和图22中,第一区域310D、第二区域320D、第三区域330D、第四区域340D和第五区域350D是图16的第一区域310A、第二区域320A、第三区域330A、第四区域340A和第五区域350A的变型示例。
图23至图27是根据实施例的金属层30的放大平面图。
这里,为了便于描述,将金属层30的彼此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示例进行描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可以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10,并且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另一个可以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20。
参照图23,第二区域30E21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朝向第一区域30E11延伸的突起30EP1,第一区域30E11可以具有容纳第二区域30E21的突起30EP1的形状。第二区域30E21的突起30EP1具有远离边界线BL而减小的宽度W,并且具有呈斜线形状的边。第一区域30E11的面对第二区域30E21的边可以具有与第二区域30E21的突起30EP1对应的斜线形状。因此,第一区域30E11和第二区域30E21按斜线交替地布置,并且与其中设置平行于边界线BL的边的情况相比,彼此面对的边的长度可以增加。
参照图24,第二区域30E22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朝向第一区域30E12延伸的突起30EP2,第一区域30E12可以具有容纳第二区域30E22的突起30EP2的形状。第二区域30E22的突起30EP2具有矩形线形状,并且可以被容纳在形成于第一区域30E12的一侧中的空间中。因此,第一区域30E12和第二区域30E22交替地布置,并且与其中设置平行于边界线BL的边的情况相比,彼此面对的边的长度可以增加。在实施例中,第二区域30E22的突起30EP2的宽度W2可以是恒定的。第二区域30E22的突起30EP2的宽度W2可以等于、大于或小于第一区域30E12的对应部分的宽度W1。图24示出了其中第二区域30E22的突起30EP2的宽度W2比第一区域30E12的与第二区域30E22的突起30EP2对应的部分的宽度W1大的示例。
参照图25,第二区域30E23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朝向第一区域30E13延伸的突起30EP3,第一区域30E13可以具有容纳第二区域30E23的突起30EP3的形状。在实施例中,第二区域30E23的突起30EP3可以包括具有矩形线形状的第一部分30EP31和具有方形形状的第二部分30EP32。第一部分30EP31的宽度W1可以比第二部分30EP32的宽度W2小。第二区域30E23的突起30EP3可以被容纳在形成于第一区域30E13中的空间中。因此,与其中将平行于边界线BL的边设置到第一区域30E13和第二区域30E23的情况相比,第一区域30E13和第二区域30E23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可以增加。
参照图26,第二区域30E24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朝向第一区域30E14延伸的突起30EP4,第一区域30E14可以具有容纳第二区域30E24的突起30EP4的形状。第二区域30E24的突起30EP4可以具有锯齿形状,并且可以被容纳在第一区域30E14的对应空间中。因此,与其中将平行于边界线BL的边设置到第一区域30E14和第二区域30E24的情况相比,第一区域30E14和第二区域30E24的面对的边的长度可以增加。
参照图27,第二区域30E25可以包括超过边界线BL朝向第一区域30E15延伸的突起30EP5,第一区域30E15可以具有容纳第二区域30E25的突起30EP5的形状。第二区域30E25的突起30EP5可以具有倒圆边缘形状,并且可以被容纳在第一区域30E15的对应空间中。因此,与将平行于边界线BL的边设置到第一区域30E15和第二区域30E25的情况相比,第一区域30E15和第二区域30E25的面对边的长度可以增加。
图23至图27是其中具有相对小的面积的第二区域包括朝向具有大的面积的第一区域突出的突起的示例。在另一实施例中,具有相对大的面积的第一区域可以包括朝向具有小的面积的第二区域突出的突起。
上面的实施例已经被作为示例提供,并且突起的形状可以变化。在实施例中,金属层30的彼此相邻的一对区域可以具有彼此关联的各种形状(例如,四边形、三角形、圆形形状、锯齿形状或其它任意合适的形状)中的任何一种而彼此不物理接触同时彼此电绝缘。
图28可以对应于沿图10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然而,图28同样适用于图16的对应区域。
首先,对图28的显示区域DA进行描述。
基底100可以包括聚合物树脂并且可以包括多个层。例如,基底100可以包括包含聚合物树脂的基体层与无机层。例如,基底100可以包括顺序堆叠的第一基体层101、第一无机层102、第二基体层103和第二无机层104。
在实施例中,第一基体层101和第二基体层103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合物树脂。例如,第一基体层101和第二基体层103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合物树脂,诸如聚醚砜(PES)、聚芳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乙酸纤维素(TAC)和乙酸丙酸纤维素(CAP)中的任何一种。聚合物树脂可以是透明的。
第一无机层102和第二无机层104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被构造为防止或基本防止外部异物的渗透的阻挡层,并且可以包括包含诸如氮化硅(SiNx)和氧化硅(SiOx)的无机材料的单层或多层。
形成为防止或基本防止杂质渗透到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层中的缓冲层201可以布置在基底100上。缓冲层201可以包括诸如氮化硅或氧化硅的无机材料,并且可以包括单层或多层。在实施例中,基底100的第二无机层104可以被理解为作为多层的缓冲层201的一部分。
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和电容器Cst的像素电路可以布置在缓冲层201上。
薄膜晶体管TFT可以包括处于缓冲层201上的半导体层、处于绝缘层203上的栅电极以及处于绝缘层207上的源电极和漏电极。
电容器Cst包括彼此叠置且使绝缘层205置于之间的下电极CE1和上电极CE2。电容器Cst可以与薄膜晶体管TFT叠置。关于此,在图28中示出了薄膜晶体管TFT的栅电极也用作电容器Cst的下电极CE1。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容器Cst可以不与薄膜晶体管TFT叠置。电容器Cst可以被绝缘层207覆盖。
在实施例中,绝缘层205和207可以包括无机绝缘材料,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钽和氧化铪。绝缘层205和207可以包括包含上述材料的单层或多层。
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和电容器Cst的像素电路被绝缘层209覆盖。绝缘层209是平坦化绝缘层,并且可以包括有机绝缘层。绝缘层209可以包括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苯乙烯(PS)中的任何一种的通用聚合物、具有酚类基团的聚合物衍生物、丙烯酰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芳醚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对二甲苯类聚合物、乙烯醇类聚合物或它们的共混物。在实施例中,绝缘层209可以包括聚酰亚胺。
显示元件(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布置在绝缘层209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像素电极221可以布置在绝缘层209上,并且可以通过绝缘层209的接触孔连接到像素电路。
像素电极221可以包括导电氧化物,诸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氧化铟镓(IGO)或氧化铝锌(AZO)。在另一实施例中,像素电极221可以包括包含Ag、Mg、Al、Pt、Pd、Au、Ni、Nd、Ir、Cr和/或它们的混合物的反射层。在另一实施例中,像素电极221还可以在上面的反射层上和/或下包括包含ITO、IZO、ZnO或In2O3的层。
像素限定层211包括暴露像素电极221的顶表面的开口,并且覆盖像素电极221的边缘。像素限定层211可以包括有机绝缘材料。可选地,像素限定层211可以包括无机绝缘材料或者包括有机绝缘材料和无机绝缘材料
中间层222包括发射层。发射层可以包括发射预定颜色的光的聚合物或低分子量有机材料。在实施例中,中间层222可以包括布置在发射层下方的第一功能层和/或布置在发射层上的第二功能层。
第一功能层可以包括单层或多层。例如,在第一功能层包括聚合物材料的情形下,第一功能层可以包括具有单层结构的空穴传输层(HTL),并且可以包括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或聚苯胺(PANI)。在第一功能层包括低分子量材料的情况下,第一功能层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HIL)和HTL中的任何一种。
在实施例中,可以省略第二功能层。例如,在第一功能层和发射层包括聚合物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第二功能层以使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特性优异。第二功能层可以是单层或多层。在实施例中,第二功能层可以包括电子传输层(ETL)和/或电子注入层(EIL)。
构成中间层222的多个层中的一些层(例如,功能层)不仅可以布置在显示区域DA中,而且也可以布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并且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通过下面将描述的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断开。
对电极223面对像素电极221并使中间层222置于它们之间。对电极223可以包括具有小逸出功的导电材料。例如,对电极223可以包括包含Ag、Mg、Al、Pt、Pd、Au、Ni、Nd、Ir、Cr、Li、Ca和/或它们的合金的(半)透明层。可选地,对电极223还可以包括处于包括上述材料的(半)透明层上的包括ITO、IZO、ZnO或In2O3的层。
显示元件可以被薄膜封装层230覆盖,以被保护免受外部异物、湿气等的影响。薄膜封装层230布置在对电极223上。薄膜封装层23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个无机封装层。在图28中示出了薄膜封装层230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23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233以及在第一无机封装层231与第二无机封装层233之间的有机封装层232。在另一实施例中,有机封装层的数量和无机封装层的数量以及堆叠顺序可以变化。
在实施例中,第一无机封装层23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233可以包括一种或更多种无机绝缘材料,诸如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铪、氧化锌、氧化硅、氮化硅和氮氧化硅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形成。有机封装层232可以包括聚合物类材料。在实施例中,聚合物类材料可以包括丙烯酸类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酸)、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和聚乙烯中的任何一种。
在实施例中,输入感测层布置在薄膜封装层230上。关于此,图28示出了布置在薄膜封装层230上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如上面参照图9B所描述的,第一感测电极410包括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区域对应的孔410H。如上面参照图11所描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上的第一感测电极410的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端部410E可以延伸到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
对图28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进行描述。
参照图28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可以包括相对远离开口区域OA的第一子非显示区域SNDA1和相对靠近开口区域OA的第二子非显示区域SNDA2。
第一子非显示区域SNDA1是信号线跨过的区域。第一子非显示区域SNDA1的数据线DL和扫描线SL可以与参照图5描述的绕过开口区域OA的数据线DL和扫描线SL对应。第一子非显示区域SNDA1可以包括信号线跨过的布线区域或绕行区域。
第二子非显示区域SNDA2是其中布置有凹槽的一种凹槽区域。图28示出了布置在第二子非显示区域SNDA2中的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在实施例中,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中的每个可以具有底切结构。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可以以包括无机层和有机层的多层来形成。例如,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可以通过去除包括多个层的基底100的一部分来形成。
在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基底100的第二基体层103和其上的第二无机层104进行蚀刻来形成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中的每个。在图28中示出了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是通过去除第二基体层103的一部分以及第二无机层104的一部分来形成的。在图28中示出了第二无机层104上的缓冲层201与第二无机层104被同时(例如,同步)去除。尽管在图28中缓冲层201和第二无机层104分别由不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是缓冲层201可以被理解为作为多层的第二无机层104的层中的一个层,或者第二无机层104可以被理解为作为多层的缓冲层201的层中的一个层。
在实施例中,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中的每个可以具有底切结构,在该底切结构中穿过第二基体层103的宽度比穿过(一个或更多个)无机绝缘层(例如,第二无机层104和/或缓冲层201)的宽度大。通过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的底切结构,中间层222的部分222'(例如,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和对电极223可以是断开的。在图28中示出了中间层222的部分222'和对电极223在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周围是断开的。
在实施例中,薄膜封装层230的第一无机封装层231可以覆盖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的内表面。有机封装层232可以覆盖第一凹槽G1,并且可以在第一无机封装层231上填充第一凹槽G1。在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基底100上方涂覆单体并使单体硬化来形成有机封装层232。在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凹槽G1与第二凹槽G2之间设置分隔壁510,使得控制单体的流动并确保单体(或有机封装层232)的厚度。分隔壁510可以包括有机绝缘材料。
在实施例中,在形成有机封装层232的工艺期间,在一些凹槽中可能存在有机封装层232的材料。在图28中示出了在第二凹槽G2和第四凹槽G4中存在有机材料232A。
第二无机封装层233布置在有机封装层232上,并且可以在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上与第一无机封装层231直接接触。
平坦化层600可以位于第二子非显示区域SNDA2中,以覆盖至少一个凹槽。例如,平坦化层600可以覆盖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平坦化层600可以覆盖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并且可以填充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中的至少一个。如图28中所示,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的处于第二无机封装层233上方的空间可以填充有平坦化层600。
平坦化层600可以通过覆盖第二子非显示区域SNDA2的未被有机封装层232覆盖的区域来提高显示面板10的在开口区域OA周围的平坦度。平坦化层600可以包括有机绝缘材料。当诸如抗反射构件或窗等的元件布置在显示面板10上时,平坦化层600可以防止或基本防止元件从显示面板10分离或浮置或者被不适合地结合在显示面板10上。
平坦化层600可以在薄膜封装层230上延伸,并且可以通过第二无机封装层233与有机封装层232在空间上分离。例如,由于平坦化层600布置在第二无机封装层233上并且有机封装层232布置在第二无机封装层233下,因此有机封装层232和平坦化层600可以在空间上彼此分离。有机封装层232和平坦化层600可以不彼此直接接触。在实施例中,平坦化层600可以具有5μm或更大的厚度。
金属层30(见图10)可以布置在平坦化层600上。图28示出了作为金属层30的一部分的第一区域310。第一区域310(即,金属层30)可以覆盖布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信号线(例如,数据线DL和扫描线SL)。
如上面参照图6所描述的,金属层30(例如,第一区域310)的宽度可以比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的宽度小。在图28中示出了金属层30(例如,第一区域310)不与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叠置。在另一实施例中,金属层30(例如,第一区域310)可以与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中的至少一个叠置,并且可以覆盖第一凹槽G1、第二凹槽G2、第三凹槽G3、第四凹槽G4和第五凹槽G5中的至少一个。
尽管在图28中示出了金属层30和输入感测层40直接布置在平坦化层600上,但是这是为了便于描述。如图8中所示,至少一个绝缘层(例如,第一绝缘层41和第二绝缘层43)可以进一步布置在平坦化层600与金属层30之间以及平坦化层600与输入感测层40之间。
图29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30是图29的显示装置1'的金属层30和输入感测层40的平面图。
尽管已经描述了显示装置1的开口区域OA被显示区域DA完全地围绕,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如图29中所示,在显示装置1'中,开口区域OA可以被显示区域DA部分地围绕。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开口区域OA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可以连接到沿着基底100的边缘延伸的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
参照图30,金属层30布置在围绕开口区域OA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金属层30可以包括多个区域。例如,如图30中所示,金属层3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图30中示出的金属层30可以具有与上面参照图6至图27描述的实施例的结构和/或特性相同的结构和/或特性,且仅在区域的数量上具有差异。
图31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输入感测层40'的平面图;图32是沿图31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31,输入感测层40'可以包括第一感测电极450、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50的第一迹线455、第二感测电极460以及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460的第二迹线465。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可以布置在显示区域DA中,并且可以通过第一迹线455和第二迹线455和465连接到感测信号垫440。第一迹线455和第二迹线465的一部分可以布置在显示区域DA中。
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可以沿着y方向布置,并且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可以交替地布置在x方向上。第一感测电极450可以沿着y方向延伸。多个第二感测电极460可以布置在y方向上,并且可以布置在沿着x方向布置的第一感测电极450之间。多个第二感测电极460可以面对一个第一感测电极450。尽管在图31中示出了六个第二感测电极460对应于一个第一感测电极450,但是第一感测电极450的数量和第二感测电极460的数量可以根据输入感测层40的触摸分辨率来变化。
在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可以具有近似四边形的形状。与一个第一感测电极450对应的多个第二感测电极46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朝向感测信号垫440减小。
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的至少一条边可以具有沿着开口区域OA的周边变形的形状。因此,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的面积可以比其它区域中的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的面积小。与开口区域OA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的面积或尺寸可以彼此不同。在实施例中,金属层30可以包括与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中的一个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并且可以在与形成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的工艺相同的工艺期间形成。
金属层30布置在围绕开口区域OA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金属层30可以包括多个区域。关于此,在图31的示例中,金属层30包括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然而,金属层30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区域,并且区域的数量可以变化。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可以布置在围绕开口区域OA的边缘的周边方向上。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可以彼此间隔开。
尽管未示出,但是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450或第二感测电极460。第一区域310”'、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中的每个可以电连接到感测电极,该感测电极被施加与同其相邻的感测电极的电压不同的电压。与第一感测电极450相邻的第一区域310”'可以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二感测电极460。与第二感测电极460相邻的第二区域320”'和第三区域330”'可以电连接到附近的第一感测电极450。
如图32中所示,在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450、第二感测电极460和金属层30可以位于同一层上,并且可以包括相同的材料。第一感测电极450、第二感测电极460和金属层30可以形成在第二绝缘层43上。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包括金属。例如,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可以包括Mo、Al、Cu和Ti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可以包括包含以上材料的单层或多层。在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450和第二感测电极46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包含Ti/Al/Ti的多层。
根据实施例,开口区域的或开口周围的布线由于布置在开口区域中或开口周围的金属层而可以被防止或基本防止在外部被看到,开口区域或开口周围的触摸灵敏度可以被防止或基本防止减小。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中示出的一些实施例描述了公开,但是这仅作为示例提供,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如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中所阐述的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这里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基底,包括开口区域和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开口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
金属层,包括与所述开口区域和所述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者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突起,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另一者具有容纳所述突起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金属层包括具有阻光特性的金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布置在围绕所述开口区域的边缘的周边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输入感测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中,并且包括第一感测电极和与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者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与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并且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与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同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并且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同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布置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布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交替地布置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布置在同一层上,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者布置在所述同一层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子连接电极,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并且电连接到被所述开口区域间隔开的所述第一感测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子连接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具有沿着围绕所述开口区域的边缘的周边方向的环形形状;以及
第二电极,在所述开口区域的径向方向上从具有所述环形形状的所述第一电极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子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叠置,并且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子连接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子连接电极,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并且电连接到被所述开口区域间隔开的所述第二感测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子连接电极和所述第二区域布置在同一层上。
15.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基底,包括开口区域和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开口区域的显示区域;
多个像素,布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中;
封装层,覆盖所述多个像素;
输入感测层,布置在所述封装层上方;以及
金属层,布置在所述封装层上方并且包括与非显示区域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在所述开口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者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突起,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另一者具有容纳所述突起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布置在围绕所述开口区域的边缘的周边方向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输入感测层包括:
第一感测电极;以及
第二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相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者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同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并且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者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同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同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并且
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中的同所述开口区域相邻的一个相邻。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布置在同一层上,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中的一者布置在所述同一层上。
CN202010051697.0A 2019-01-30 2020-01-17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15090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11985 2019-01-30
KR1020190011985A KR20200094877A (ko) 2019-01-30 2019-01-30 표시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9005A true CN111509005A (zh) 2020-08-07

Family

ID=69156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51697.0A Pending CN111509005A (zh) 2019-01-30 2020-01-1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1121192B2 (zh)
EP (2) EP4221483A3 (zh)
KR (1) KR20200094877A (zh)
CN (1) CN11150900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17734B1 (ko) * 2018-12-17 2023-04-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센서패키지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20210024292A (ko) * 2019-08-21 2021-03-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21167991A1 (en) * 2020-02-18 2021-08-26 Google Llc Reducing hole bezel region in displays
CN111796719A (zh) * 2020-07-13 2020-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和触控显示面板
KR20220020478A (ko) * 2020-08-11 2022-02-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14730224A (zh) * 2020-09-07 2022-07-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和制造方法
KR20220039974A (ko) 2020-09-22 2022-03-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20051901A (ko) * 2020-10-19 2022-04-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30591B2 (en) * 2006-11-20 2010-11-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ctive-matrix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JP2009047902A (ja) * 2007-08-20 2009-03-05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10032760A (ja) * 2008-07-29 2010-02-12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KR102042711B1 (ko) 2011-07-22 2019-11-08 폴리아이씨 게엠베하 운트 코. 카게 정전식 터치 패널 장치
KR101908501B1 (ko) * 2011-12-07 2018-10-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일체형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407862B (zh) 2012-04-10 2022-03-11 傲迪司威生物识别公司 生物计量感测
KR20140040428A (ko) 2012-09-26 2014-04-0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윈도우
US9535544B2 (en) 2013-05-31 2017-01-03 Apple Inc. Reducing touch pixel coupling
KR101437034B1 (ko) 2014-01-21 2014-11-04 에스맥 (주) Gf2 터치스크린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KR101398171B1 (ko) 2014-02-06 2014-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KR102269919B1 (ko) 2014-12-12 2021-06-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60110861A (ko) 2015-03-13 2016-09-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연성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326069B1 (ko) * 2015-07-29 2021-1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KR101609992B1 (ko) 2015-10-05 2016-04-06 주식회사 지2터치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KR102414140B1 (ko) 2015-11-17 2022-06-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70111827A (ko) 2016-03-29 2017-10-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및 카메라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526110B1 (ko) 2016-04-12 2023-04-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517354B1 (ko) 2016-07-07 2023-04-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센서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운용 방법
JP2018017985A (ja) *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基板間導通構造
JP6879746B2 (ja) * 2017-01-13 2021-06-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2376502B1 (ko) 2017-04-19 2022-03-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터치 센서의 제조 방법
US11057554B2 (en) * 2017-05-22 2021-07-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with hollowed part in backlight
KR102333396B1 (ko) * 2017-06-01 2021-11-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WO2019009184A1 (ja) * 2017-07-05 2019-0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基板、表示装置、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938286B2 (ja) * 2017-09-05 2021-09-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KR101976735B1 (ko) * 2017-09-14 2019-05-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8649133A (zh) 2018-03-30 2018-10-1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8873515B (zh) * 2018-06-19 2021-04-0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803160B (zh) * 2018-06-29 2021-10-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806513B (zh) * 2018-06-29 2021-06-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957890B (zh) * 2018-07-27 2021-07-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957888B (zh) * 2018-07-27 2021-07-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598230B1 (ko) * 2018-08-13 2023-1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9064902B (zh) * 2018-09-20 2020-12-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663324B1 (ko) * 2018-11-01 2024-05-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영역 내에 관통-홀을 구비한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408142A1 (en) 2021-12-30
US11730041B2 (en) 2023-08-15
US11121192B2 (en) 2021-09-14
KR20200094877A (ko) 2020-08-10
US20200243610A1 (en) 2020-07-30
EP4221483A3 (en) 2023-10-25
EP3690950B1 (en) 2023-06-07
EP3690950A1 (en) 2020-08-05
US20230284504A1 (en) 2023-09-07
EP4221483A2 (en) 2023-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09547A (zh) 显示装置
CN111509005A (zh) 显示装置
US11723230B2 (en) Display panel
CN111261668A (zh) 在显示区域内包括非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板
CN111048551A (zh) 显示面板
CN111261797A (zh) 显示设备
CN111463358A (zh) 显示面板
CN111755477A (zh) 显示面板
CN111755474A (zh) 显示设备
US1111451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117301A (zh) 显示面板
CN113439349A (zh) 显示面板
US1179305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2599566A (zh) 显示设备
CN112736114A (zh) 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13053949A (zh) 显示装置
CN111697026A (zh) 显示面板
CN114156319A (zh) 显示设备
US1161621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11513652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4256300A (zh) 显示装置
KR20230016766A (ko)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