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57044A -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 Google Patents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57044A
CN111457044A CN202010447103.8A CN202010447103A CN111457044A CN 111457044 A CN111457044 A CN 111457044A CN 202010447103 A CN202010447103 A CN 202010447103A CN 111457044 A CN111457044 A CN 111457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shell
base body
cushion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71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婷婷
龚耿标
徐耀挺
卢道枫
潘梦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471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570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57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5704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7519 priority patent/WO202123794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F16F1/3856Vulcanisation or gluing of interface between rigid and elastic slee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减震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包括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筒状结构,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套装在一起,且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减震筋安装于所述间隙内,所述减震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所述减震筋为弹性结构。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减震垫一般只能在该减震垫的厚度的方向上起到减震作用,在其他方向上难以起到减震作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Description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减震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背景技术
为了对车辆内部环境进行降温,车辆一般都安装有冷却装置,在车辆运行使,冷却装置会随着车辆的颠簸产生振动,在冷却装置与整车连接的位置会产生碰撞产生噪音。为此,目前在冷却装置通常会通过减震垫与整车连接,但现有的减震垫一般只能在该减震垫的厚度的方向上起到减震作用,在其他方向上难以起到减震作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减震垫一般只能在该减震垫的厚度的方向上起到减震作用,在其他方向上难以起到减震作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垫,包括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筒状结构,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套装在一起,且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减震筋安装于所述基体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减震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所述减震筋为弹性结构。
可选地,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线倾斜。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减震筋的长度方向上减震筋能够产生较大范围的弹力变化,进而能够提供较大幅度的缓冲,是减震筋用于减震的主要方向,相对于使减震筋的长度方向仅为基体连接部的轴向或径向,使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线倾斜,使减震筋在器长度上所产生的弹力既能够产生轴向上的分量又能产生径向上的分量,进而在轴向和径向上均能获得较好的缓冲效果。
可选地,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相交。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筋能够主要用于在基体连接部的轴向和径向进行减震。
可选地,所述减震筋有至少两个。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一个以上、数量适当的减震筋能够提供更好的减震效果。
可选地,所述减震筋有四个,各所述减震筋在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进而获得较理想的减震效果。
可选地,所述减震筋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二面背离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
所述减震垫具有纵向截面,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一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二面相交形成第二交线;
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假设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为Z向,X向和Y向为垂直于Z向的两个方向,且X向和Y向之间垂直,且通过对减震筋与基体连接部之间位置关系的设置,使减震垫在Z向、X向和Y向这三个方向上的刚度基本一致,进而使减震垫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减震效果基本能够达到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
当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时,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最接近或几乎相同,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最接近或几乎相同。
可选地,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外壳连接部的轴向上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外壳连接部的轴向上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均为弹性结构。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整车运行时,减震垫轴向上的两端通常会与外部产生碰撞或挤压,当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时,这种碰撞和挤压会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进行缓冲,进而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
可选地,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弹性结构。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进而使减震垫整体均能够起到减震效果。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垫组件,包括上述的减震垫,所述外壳为筒状结构,且所述外壳套装在所述外壳连接部外,所述外壳与所述外壳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为硬质结构并用于固定于模块。
可选地,所述外壳连接部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整体段和连接于所述整体段的分体段,所述分体段有至少两个,各所述分体段沿所述整体段的周向分布,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分体段之间形成卡缝;所述减震筋的个数与所述分体段的个数相对应,且各所述减震筋与各所述分体段的位置一一对应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分体段能够与专门的减震筋连接,进而适当的增加分体段与减震筋的变形范围,进而获得较大的弹力变化范围,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
可选地,所述减震垫包括第一限位部,在各所述分体段远离所述整体段的一端均安装有所述第一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分体段之间形成台阶结构。
可选地,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个数与所述卡缝的个数相同,且各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各所述卡缝一一对应的卡合。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整车运行时,减震垫与外壳之间可能会出现周向的扭力,通过第一限位凸起与卡缝的配合则能够分担这一扭力,进而提高减震垫与外壳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个数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个数相同,且各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一一对应的相对设置。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整车运行时,如果出现基体连接部相对外壳连接部运动并使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凸起发生碰撞,在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凸起之间也能产生一定减震作用。
可选地,包括内衬,所述内衬包括均为圆柱形的伸入段和限位段,所述伸入段和所述限位段在轴向上分布且同轴设置,所述伸入段位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内,所述限位段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内径,且所述限位段与所述基体连接部抵接,所述内衬为硬质结构并用于与基体固定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采用内衬使整车与减震垫之间间接连接时,则能够比较容易的采用硫化成型工艺将内衬与减震垫连接到一起,并采用硬质结构的内侧与整车连接,获得较理想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所述内衬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所述伸入段和限位段的第一内孔。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可通过螺栓等杆状连接件贯穿第一内孔,连接减震垫组件和整车。
可选地,包括安装于所述限位段的垫片,所述垫片包括圆盘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安装于所述圆盘部的圆心处,所述凸起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孔,所述圆盘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壳连接部的内径,所述垫片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所述圆盘部和所述凸起部的第二内孔。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圆盘部能够限制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进而限定振动幅度,圆盘部与第二限位部抵接能够进一步对振动进行缓冲,提高减震效果。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内衬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之间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分别成型的所述内衬和所述垫片之间的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内衬和垫片分别成型,相对于使内衬和垫片一体成型,则能够降低生产难度,使更多生产环境均能够生产减震垫,便于减震垫的推广使用。
可选地,所述内衬与所述垫片一体成型。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相对于使衬和垫片分别成型,使所述内衬与所述垫片一体成型则能够增加内衬与所述垫片形成一体后的强度,降低在运输途中内衬和/或垫片丢失的风险,便于存储,也减小了使用过程中内衬与所述垫片之间连接失效的可能,进而提高减震垫的可靠性,而且,使所述内衬与所述垫片一体成型也能有效缩短减震垫的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孔和所述第二内孔均为椭圆形孔。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采用连接件,例如螺栓,穿过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以连接减震垫和基体时,使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均为椭圆形孔,则可在连接件与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的内壁之间留有一定余量,使连接件更容易伸入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中,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孔和所述第二内孔均为圆形孔。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采用连接件,例如螺栓,穿过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以连接减震垫与基体时,使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均为圆形孔,则能使连接件与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的内壁之间贴合的更加紧密,进而减震垫与基体之间连接更可靠。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在使用时,减震垫通过基体连接部与基体连接,通过外壳连接部与模块连接,当整车运行时,由于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之间通过减震筋连接,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运动,不论是在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上的运动,还是在基体连接部的径向上的运动,都会通过减震筋产生的弹力进行阻碍,相应的,整车与模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也会受到阻碍,进而减小模块相对整车的振动幅度,起到至少在基体连接部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减震作用。
本申请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垫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垫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的一个视角;
图4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的另一个视角;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垫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垫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壳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内衬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垫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外壳;
110-第一限位凸起;
200-内衬;
210-伸入段;
220-限位段;
300-减震垫;
310-基体连接部;
320-第一限位部;
330-减震筋;
331-第一面;
332-第二面;
340-第二限位凸起;
350-外壳连接部;
350a-整体段;
350b-分体段;
360-第二限位部;
370-卡缝;
380-间隙;
400-第一内孔;
500-垫片;
510-凸起部;
520-圆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9所示,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垫300,包括基体连接部310、外壳连接部350和减震筋330;基体连接部310和外壳连接部350均为筒状结构,基体连接部310与外壳连接部350套装在一起,且基体连接部310与外壳连接部350间隙配合,减震筋330安装于基体连接部310与所述外壳连接部350之间的间隙380内,减震筋330的一端连接于基体连接部310、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350,减震筋330为弹性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体可为整车,模块可为作为模块的冷却装置,当然,减震垫300及减震垫组件也可用于连接任意两个部件,以起到对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处的减震效果;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之间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生产后装配到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垫300在使用时,减震垫300通过基体连接部310与基体连接,通过外壳连接部350与模块连接,当整车运行时,由于基体连接部310和外壳连接部350之间通过减震筋330连接,基体连接部310与外壳连接部350之间的相对运动,不论是在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上的运动,还是在基体连接部310的径向上的运动,都会通过减震筋330产生的弹力进行阻碍,相应的,整车与模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也会受到阻碍,进而减小模块相对整车的振动幅度,起到至少在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减震作用。
可选地,减震筋330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基体连接部310的轴线倾斜。
在减震筋330的长度方向上减震筋330能够产生较大范围的弹力变化,进而能够提供较大幅度的缓冲,是减震筋330用于减震的主要方向,相对于使减震筋330的长度方向仅为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或径向,使减震筋330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基体连接部310的轴线倾斜,使减震筋330在器长度上所产生的弹力既能够产生轴向上的分量又能产生径向上的分量,进而在轴向和径向上均能获得较好的缓冲效果。
可选地,减震筋330的长度延伸方向与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相交。这使得减震筋330能够主要用于在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和径向进行减震。
可选地,减震筋330有至少两个。一个以上、数量适当的减震筋330能够提供更好的减震效果。
可选地,减震筋330有四个,各减震筋330在基体连接部310的周向上均匀分布。进而获得较理想的减震效果。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一个、三个或五个减震筋330。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减震筋330具有第一面331和第二面332,所述第一面331面向所述基体连接部310设置,所述第二面332背离所述基体连接部310设置;
所述减震垫300具有纵向截面,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一面331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二面332相交形成第二交线;
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例如12度、15度、18度、32度、35度或38度等等,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例如12度、15度、18度、32度、35度或38度等等。
减震筋330有四个时,假设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为Z向,X向和Y向为垂直于Z向的两个方向,且X向和Y向之间垂直,且通过对减震筋330与基体连接部310之间位置关系的设置,使减震垫300在Z向、X向和Y向这三个方向上的刚度基本一致,进而使减震垫300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减震效果基本能够达到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例如22度、25度或28度等等,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例如22度、25度或28度等等。
这使得减震垫300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
这使得减震垫300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垫300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
当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时,减震垫300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最接近或几乎相同,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最接近或几乎相同。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垫300,包括第一限位部320和第二限位部360,外壳连接部350的轴向上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限位部320,外壳连接部35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限位部360,第一限位部320和第二限位部360均为弹性结构。
在整车运行时,减震垫300轴向上的两端通常会与外部产生碰撞或挤压,当设置第一限位部320和第二限位部360时,这种碰撞和挤压会通过第一限位部320和第二限位部360进行缓冲,进而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特别是,通过对第一限位部320和第二限位部360的宽度、高度、分布和数量的调整,可使减震垫动刚度的拐点出现在理想的压缩点。
可选地,基体连接部310和外壳连接部350均为弹性结构。进而使减震垫300整体均能够起到减震效果。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垫组件,包括外壳100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垫300,外壳100为筒状结构,且外壳100套装在外壳连接部350外,外壳100与外壳连接部350固定连接,外壳100为硬质结构并用于固定于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垫组件采用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垫300,在使用时,减震垫300通过基体连接部310与基体连接,通过外壳连接部350与外壳100固定连接,再通过外壳100与模块间接连接,当整车运行时,由于基体连接部310和外壳连接部350之间通过减震筋330连接,基体连接部310与外壳连接部350之间的相对运动,不论是在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上的运动,还是在基体连接部310的径向上的运动,都会通过减震筋330产生的弹力进行阻碍,相应的,整车与模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也会受到阻碍,进而减小模块相对整车的振动幅度,起到至少在基体连接部310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减震作用;而模块一般为金属或硬质结构,当减震垫300为弹性结构时难以保证模块与减震垫300之间的连接强度,模块的体积相对减震垫300较大,模块与减震垫300采用硫化成型等工艺连接会带来较大不变,而通过外壳100连接减震垫300成型较方便,再通过硬质的外壳100与模块连接,能够获得较理想的连接强度,使整车运行更加可靠。
可选地,外壳连接部350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整体段350a和连接于整体段350a的分体段350b,分体段350b有至少两个,各分体段350b沿整体段350a的周向分布,并在相邻的两个分体段350b之间形成卡缝370;减震筋330的个数与分体段350b的个数相对应,且各减震筋330与各分体段350b的位置一一对应连接。这使得分体段350b能够与专门的减震筋330连接,进而适当的增加分体段350b与减震筋330的变形范围,进而获得较大的弹力变化范围,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当然,减震筋330的个数与分体段350b的个数也可不是相对应的。
可选地,减震垫300包括第一限位部320,在各分体段350b远离整体段350a的一端均安装有第一限位部320。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320与分体段350b之间形成台阶结构。
可选地,在外壳10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110,第一限位凸起110的个数与卡缝370的个数相同,且各第一限位凸起110与各卡缝370一一对应的卡合。在整车运行时,减震垫300与外壳100之间可能会出现周向的扭力,通过第一限位凸起110与卡缝370的配合则能够分担这一扭力,进而提高减震垫300与外壳1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基体连接部310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340,第二限位凸起340的个数与第一限位凸起110的个数相同,且各第一限位凸起110与第二限位凸起340一一对应的相对设置。在整车运行时,如果出现基体连接部310相对外壳连接部350运动并使第一限位凸起110与第二限位凸起340发生碰撞,在第一限位凸起110与第二限位凸起340之间也能产生一定减震作用。当然,第二限位凸起340的个数与第一限位凸起110的个数也可以不同。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垫组件,包括内衬200,内衬200包括均为圆柱形的伸入段210和限位段220,伸入段210和限位段220在轴向上分布且同轴设置,伸入段210位于基体连接部310内,限位段220的横截面直径大于基体连接部310的内径,且限位段220与基体连接部310抵接,内衬200为硬质结构并用于与基体固定连接。由于整车通常采用金属等硬质结构制造,当减震垫300为弹性结构时,难以保证减震垫300与整车之间的连接强度,而整车体积较大,难以采用用于连接硬质结构与弹性结构的硫化成型等工艺,当采用内衬200使整车与减震垫300之间间接连接时,则能够比较容易的采用硫化成型工艺将内衬200与减震垫300连接到一起,并采用硬质结构的内侧与整车连接,获得较理想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内衬200具有在轴向上贯穿伸入段210和限位段220的第一内孔400。这使得可通过螺栓等杆状连接件贯穿第一内孔400,连接减震垫组件和整车。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减震垫组件,包括安装于限位段220的垫片500,垫片500包括圆盘部520和凸起部510,凸起部510安装于圆盘部520的圆心处,凸起部510固定连接于第一内孔400,圆盘部520的直径大于外壳连接部350的内径,垫片500具有在轴向上贯穿圆盘部520和凸起部510的第二内孔。通过该圆盘部520能够限制基体连接部310和外壳连接部350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进而限定振动幅度,圆盘部520与第二限位部360抵接能够进一步对振动进行缓冲,提高减震效果。垫片500优选为硬质结构。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510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内衬200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之间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分别成型的所述内衬200和所述垫片500之间的连接。使内衬200和垫片500分别成型,相对于使内衬200和垫片500一体成型,则能够降低生产难度,使更多生产环境均能够生产减震垫,便于减震垫的推广使用。
可选地,所述内衬200与所述垫片500一体成型。相对于使衬200和垫片500分别成型,使所述内衬200与所述垫片500一体成型则能够增加内衬200与所述垫片500形成一体后的强度,降低在运输途中内衬200和/或垫片500丢失的风险,便于存储,也减小了使用过程中内衬200与所述垫片500之间连接失效的可能,进而提高减震垫的可靠性,而且,使所述内衬200与所述垫片500一体成型也能有效缩短减震垫的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选地,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均为椭圆形孔。当采用连接件,例如螺栓,穿过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以连接减震垫和基体时,使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均为椭圆形孔,则可在连接件与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的内壁之间留有一定余量,使连接件更容易伸入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中,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孔400和所述第二内孔均为圆形孔。当采用连接件,例如螺栓,穿过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以连接减震垫与基体时,使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均为圆形孔,则能使连接件与第一内孔400和第二内孔的内壁之间贴合的更加紧密,进而减震垫与基体之间连接更可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3)

1.减震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筒状结构,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套装在一起,且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减震筋安装于所述基体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减震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所述减震筋为弹性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弹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线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数量为四个,各所述减震筋在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二面背离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
所述减震垫具有纵向截面,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一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二面相交形成第二交线;
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
11.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减震垫,所述外壳为筒状结构,且所述外壳套装在所述外壳连接部外,所述外壳与所述外壳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为硬质结构并用于固定于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连接部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整体段和连接于所述整体段的分体段,所述分体段有至少两个,各所述分体段沿所述整体段的周向分布,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分体段之间形成卡缝;所述减震筋的个数与所述分体段的个数相对应,且各所述减震筋与各所述分体段的位置一一对应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垫包括第一限位部,在各所述分体段远离所述整体段的一端均安装有所述第一限位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分体段之间形成台阶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个数与所述卡缝的个数相同,且各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各所述卡缝一一对应的卡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个数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个数相同,且各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一一对应的相对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所述内衬包括均为圆柱形的伸入段和限位段,所述伸入段和所述限位段在轴向上分布且同轴设置,所述伸入段位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内,所述限位段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内径,且所述限位段与所述基体连接部抵接,所述内衬为硬质结构并用于与基体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所述伸入段和限位段的第一内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所述限位段的垫片,所述垫片包括圆盘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安装于所述圆盘部的圆心处,所述凸起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孔,所述圆盘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壳连接部的内径,所述垫片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所述圆盘部和所述凸起部的第二内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内衬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之间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分别成型的所述内衬和所述垫片之间的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与所述垫片一体成型。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孔和所述第二内孔均为椭圆形孔。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孔和所述第二内孔均为圆形孔。
CN202010447103.8A 2020-05-25 2020-05-25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Pending CN1114570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7103.8A CN111457044A (zh) 2020-05-25 2020-05-25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PCT/CN2020/107519 WO2021237940A1 (zh) 2020-05-25 2020-08-06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7103.8A CN111457044A (zh) 2020-05-25 2020-05-25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57044A true CN111457044A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77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7103.8A Pending CN111457044A (zh) 2020-05-25 2020-05-25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57044A (zh)
WO (1) WO202123794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0718A (zh) * 2021-01-15 2021-05-11 上海线友电子有限公司 气体传感器抗震塞及使用该抗震塞的气体传感器
WO2021237940A1 (zh) * 2020-05-25 2021-12-02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47610C2 (de) * 1994-09-06 1997-06-12 Clouth Gummiwerke Ag Schwingungstilger
KR101648427B1 (ko) * 2014-12-16 2016-08-16 주식회사 대흥알앤티 다이나믹 댐퍼
CN106427550B (zh) * 2016-08-29 2018-11-06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悬置
CN108266472A (zh) * 2018-01-16 2018-07-10 江苏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 弹性减震衬套总成
CN209756686U (zh) * 2019-04-08 2019-12-1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拖拽臂衬套、拖拽臂总成及汽车
CN209852006U (zh) * 2019-04-23 2019-12-27 建新赵氏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后副车架的后衬套结构
CN212297376U (zh) * 2020-05-25 2021-01-05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CN111457044A (zh) * 2020-05-25 2020-07-28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37940A1 (zh) * 2020-05-25 2021-12-02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CN112780718A (zh) * 2021-01-15 2021-05-11 上海线友电子有限公司 气体传感器抗震塞及使用该抗震塞的气体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37940A1 (zh)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065235B1 (en) Strut type suspension
CN111457044A (zh)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CN212297376U (zh)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WO2024067220A1 (zh)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CN111795104B (zh) 一种液压衬套及车辆
JPH08233030A (ja) 連結ロッド
CN115107918B (zh) 一种高减震性能的代步车
CN208153597U (zh) 一种汽车前端模块的复合型橡胶悬置
KR100489110B1 (ko) 자동차의 엔진 마운팅 구조
CN215567617U (zh) 一种减震器及汽车
CN108692386B (zh) 压缩机的脚垫及空调室外机
CN108312797B (zh) 板簧用减振装置、悬架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026999U (zh) 一种悬置装置和悬置总成及设置该悬置总成的车辆
CN216033577U (zh) 一种适用于乘用车底盘多连杆后轴纵臂的双胶料铰链
CN221049464U (zh) 悬置结构及车辆
JP2001063332A (ja)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用金具
CN217977142U (zh) 一种减震器上安装座总成
CN220523179U (zh) 一种新型的汽车减震垫结构
CN217270705U (zh) 用于安装打气泵的减震座及打气泵总成
CN216045188U (zh) 缓冲块、悬架及汽车
CN109353438B (zh) 一种减震平衡车
CN218906825U (zh) 减震器安装座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227283U (zh) 发动机减震支架
CN216200147U (zh) 减震机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09705139U (zh) 减震器上支座总成及减震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