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6788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6788B
CN111446788B CN202010044583.3A CN202010044583A CN111446788B CN 111446788 B CN111446788 B CN 111446788B CN 202010044583 A CN202010044583 A CN 202010044583A CN 111446788 B CN111446788 B CN 1114467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core
peripheral edge
fastening
housing
buff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445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6788A (zh
Inventor
金田和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46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6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6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67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绝缘部件损坏、线圈短路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具备:定子(5),其具有定子铁芯(6)以及安装于定子铁芯(6)的线圈(7);壳体(9);以及紧固部件(8),其将定子(5)固定于壳体(9)。壳体(9)由线膨胀系数比定子铁芯(6)高的材料形成。在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插入有缓冲板(50),缓冲板(50)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的摩擦系数小于缓冲板(5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系数,并且为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系数以下。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电动车辆等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旋转电机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动力源、发电源。旋转电机具备定子。
例如,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具备具有定子铁芯和线圈的定子。定子铁芯通过在轴向上层叠多个环状板而形成为环状。在线圈上围绕有覆膜、绝缘纸等绝缘部。定子铁芯的安装部例如通过螺栓等相对于壳体(定子支撑部件)固定。
多个齿在磁轭部的内周缘沿周向隔开间隔设置。在周向上相邻的齿间形成有收纳线圈的插槽。齿具有齿主体和凸缘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923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这种旋转电机有可能因为齿的凸缘部从径向接触围绕线圈的绝缘覆膜、绝缘纸等绝缘部件而损坏绝缘部件,导致产生短路。对此,参考图10进行说明。
如图10的(a)~(d)所示,定子铁芯106通过螺栓的轴向力AR固定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定子铁芯106通过在轴向上层叠电磁钢板110构成。电磁钢板110的表面例如用树脂涂覆。壳体的材料例如为铝。壳体109的线膨胀系数比电磁钢板110大。
首先,如图10的(a)所示,电磁钢板110的外周缘112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的端部193在径向上位于同一面。此时,旋转电机的温度为常温(例如,20摄氏度)。
接着,如图10的(b)所示,当旋转电机变为高负载状态时,旋转电机的温度上升,变为高温(例如,150摄氏度)。如此,定子铁芯106以及壳体109均热膨胀,然而,线膨胀系数较大的壳体109比定子铁芯106膨胀得更大。
此时,由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与电磁钢板110的摩擦系数比电磁钢板110彼此的摩擦系数大,因此,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抵接的电磁钢板110A被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的摩擦力向径向外侧拉拽。其结果是,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抵接的电磁钢板110A向与电磁钢板110A相邻的电磁钢板110B的径向外侧突出。进而,由于因螺栓的轴向力AR而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向电磁钢板110A输入的载荷,电磁钢板110A的外周缘112A变形为向电磁钢板110B侧翘曲。
接着,如图10的(c)所示,当旋转电机从高负载状态变为低负载状态或空载状态时,旋转电机的温度下降。如此,定子铁芯106以及壳体109均收缩,然而,线膨胀系数较大的壳体109的抵接部190相较于定子铁芯更加收缩。
此时,由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与电磁钢板110的摩擦系数比电磁钢板110彼此的摩擦系数大,因此,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抵接的电磁钢板110A被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的摩擦力而向径向内侧拉拽。然而,由于电磁钢板110A的外周缘112A向电磁钢板110B侧翘曲,因此电磁钢板110A的弯曲部113A挂在电磁钢板110B上。
其结果是,如图10的(d)所示,即使返回到常温时,与壳体109的抵接部190抵接的电磁钢板110A也不会返回到外周缘112A与电磁钢板110B的外周缘112B在径向上为同一面的位置。因此,电磁钢板110A的齿的凸缘部位于比电磁钢板110B的齿的凸缘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有可能因为电磁钢板110A的齿的凸缘部从径向接触围绕线圈的绝缘覆膜、绝缘纸等绝缘部件而损坏绝缘部件,导致产生短路。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绝缘部件损坏、线圈短路的旋转电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
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
定子,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定子铁芯以及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圈;
壳体,其由线膨胀系数比所述定子铁芯高的材料形成;以及
紧固部件,其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定子铁芯由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构成,且具有:圆环形状的磁轭部;多个齿部,它们从所述磁轭部的内周缘在径向上向中心突出,并在所述磁轭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形成;插槽部,其形成于所述多个齿部之间;以及多个紧固部,它们从所述磁轭部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形成有供紧固部件穿过的贯穿孔,
所述线圈具有插入所述插槽部的多个插槽线圈部,
所述多个插槽线圈部通过绝缘部件与相邻的所述插槽线圈部绝缘,
所述壳体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在所述多个电磁钢板的层叠方向上对置,并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紧固的紧固孔,
所述紧固部件穿过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贯穿孔,并紧固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紧固孔,由此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其中,
在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之间插入有缓冲板,
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的摩擦系数小于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的摩擦系数,并且为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的摩擦系数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定子铁芯的紧固部与壳体的抵接部之间插入有缓冲板,因此,能够抑制在旋转电机的温度上升时,电磁钢板被向径向外侧拉拽。由此,在旋转电机的温度上升后、返回常温时,能够防止由电磁钢板引起绝缘部件损坏、线圈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和壳体而得到的图。
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齿的形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区域ER的放大图,是说明实施方式中定子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缓冲板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缓冲板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缓冲板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缓冲板的第三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缓冲板的第四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说明课题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旋转电机
5 定子
6 定子铁芯
7 线圈
7A 插槽线圈部
7B 绝缘部件
8 紧固部件
9 壳体
10 电磁钢板
20 磁轭部
21 内周缘
22 外周缘
30 齿部
39 插槽部
40 紧固部
41 贯穿孔
50、50A~50D 缓冲板
52 外周缘
52W 宽幅外周缘部
60 圆环部
61 内周缘
70 缓冲部
71 贯穿孔
73 顶部
80A、80B、80C 圆弧部
81A、81B、81C 内周缘
90 抵接部
91 紧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至少包括发电用和驱动用的旋转电机。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1进行说明。在附图中,为了易于观察,有时对于存在多个相同属性的部位仅对其中的一部分标注参照符号。此外,当部件具有相同形状、结构等时,为了容易理解附图,有时分别标注相同的符号。
<旋转电机的构成>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具备转子3、定子5以及壳体9。
转子3具有转子轴2。在转子轴2的中心具有中心轴C。该中心轴C与转子轴2平行,并且为一条在三维空间中定义的直线。图1是从轴向观察中心轴C而得到的图,且是中心轴C看起来为一个点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外侧的情况是指,在中心轴C看起来为一个点的状态下以该点为中心画一个圆而从点朝向圆的方向。此外,径向内侧的情况是指,在中心轴C看起来为一个点的状态下以该点为中心画一个圆而从圆朝向点的方向。另外,周向是指沿着圆的方向。
定子5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定子铁芯6以及安装于定子铁芯6的线圈7。定子5通过紧固部件8固定于壳体9。紧固部件8例如为螺栓。
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6通过在轴向上层叠多个电磁钢板10而构成。电磁钢板10的表面用树脂涂覆。
定子铁芯6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磁轭部20;多个齿部30,这些齿部30从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向径向内侧突出形成,并在周向上配置成环状;以及多个紧固部40,这些紧固部40从磁轭部20的外周缘22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形成有供紧固部件8穿过的贯穿孔41。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部40形成有6个。
在齿部30的前端形成有向周向两侧突出的两个凸缘部31。在齿部30之间形成有由底壁面33、第一侧壁面35以及第二侧壁面37围成的插槽部39。插槽部39中收纳有线圈7。
如图3和图4所示,线圈7具有在径向上层叠插入定子铁芯6的插槽部39的多个插槽线圈部7A,并且在多个插槽线圈部7A中,相邻的插槽线圈部7A通过绝缘部件7B绝缘。此外,各插槽线圈部7A在长度方向上与中心轴C大致平行,并且大致等间隔配置。
绝缘部件7B例如为绝缘纸。由此,插槽线圈部7A的制造较容易。
壳体9具有抵接部90,抵接部90与定子铁芯6抵接并形成有紧固有紧固部件8的紧固孔91。定子铁芯6以紧固部40在轴向上与壳体9的抵接部90抵接的方式进行配置。紧固部件8穿过形成于电磁钢板10的紧固部40的贯穿孔41,并紧固于在壳体9的抵接部90形成的紧固孔91,由此定子5固定于壳体9。
壳体9由线膨胀系数比构成定子铁芯6的电磁钢板10的高的材料形成。壳体9的材料例如为铝。另外,线膨胀系数是指,以每单位温度表示由温度上升引起的物体的长度、体积膨胀的比例。
在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插入有缓冲板50。缓冲板50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的摩擦系数小于缓冲板5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系数,并且为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系数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板50由与构成定子铁芯6的电磁钢板10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此,摩擦系数是指一种表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的滑动难度的系数,摩擦系数越大,则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越难滑动。
接着,参照图4,对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在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插入有缓冲板50,由此,即使旋转电机1的温度上升,也能够抑制向径向外侧拉拽构成定子铁芯6的电磁钢板10,并且能够防止由齿部30的凸缘部31引起绝缘部件7B损坏、线圈7短路。
定子铁芯6通过紧固部件8的轴向力AR固定于壳体9的抵接部90。紧固部件8的轴向力AR为与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的力。
当旋转电机1从低负载状态变为高负载状态时,旋转电机1的温度上升,例如,从20摄氏度的常温变为150摄氏度的高温。如此,壳体9、构成定子铁芯6的电磁钢板10、以及缓冲板50均热膨胀,但由于壳体9的线膨胀系数比电磁钢板10以及缓冲板50的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壳体9比电磁钢板10以及缓冲板50膨胀得更大。
此时,缓冲板5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缓冲板50与电磁钢板10之间的摩擦系数。因此,缓冲板50被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力向径向外侧拉拽。另一方面,由于缓冲板50与电磁钢板10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小,因此,即使缓冲板50被向径向外侧拉拽,在与缓冲板50在轴向上抵接的电磁钢板10和缓冲板50之间也会发生滑动。因此,抑制电磁钢板10被向径向外侧拉拽。
接着,当旋转电机1从高负载状态变为低负载状态或空载状态时,旋转电机1的温度下降,例如,从150摄氏度的高温返回20摄氏度的常温。如此,壳体9、构成定子铁芯6的电磁钢板10、以及缓冲板50均收缩,但线膨胀系数较大的壳体9的抵接部90相较于电磁钢板10以及缓冲板50更加收缩。
此时,缓冲板50被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力而向径向内侧拉拽,然而缓冲板50与在轴向上与缓冲板50抵接的电磁钢板10之间发生滑动。因此,能够抑制电磁钢板10被向径向内侧拉拽。
由此,即使旋转电机1的温度变化,也能够抑制电磁钢板10被其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力沿径向拉拽,因此能够防止由电磁钢板10的齿部30的凸缘部31引起绝缘部件7B损坏,并且能够防止线圈7短路。
<缓冲板的形状>
如图5所示,缓冲板50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缓冲板50具备圆环部60以及缓冲部70。
圆环部60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内周缘61以及外周缘62。圆环部60的内周缘61比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靠径向外侧,沿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形成。圆环部60的外周缘62具有与磁轭部20的外周缘22大致相同的形状。
缓冲部70具有从圆环部60的外周缘6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并形成有供紧固部件8穿过的贯穿孔71。缓冲部70配置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的数量相同,缓冲部70形成有6个。
因此,缓冲板50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缓冲板50的内周缘51通过圆环部60的内周缘61形成,缓冲板50的外周缘52通过圆环部60的外周缘62以及缓冲部70的外周缘形成,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外周缘大致相同的形状。
由此,在旋转电机1的组装中,当将缓冲板50与定子5对位时,以围绕从定子铁芯6的插槽部39沿轴向突出的线圈7的方式配置缓冲板50,由此能够沿着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容易地进行对位。此外,通过进行将缓冲板50向定子5组装的一次组装的作业,在定子铁芯6的6个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插入缓冲部70,因此旋转电机1的组装较容易。
返回图4,当旋转电机1的温度上升,缓冲板50被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力向径向外侧拉拽时,缓冲板50比电磁钢板10向径向外侧突出。如此,在因紧固部件8的轴向力AR而从壳体9的抵接部90向缓冲板50输入的载荷的作用下,缓冲板50的外周缘52有时变形为向电磁钢板10侧翘曲。
并且,当旋转电机1从高负载状态变为低负载状态或空载状态时,旋转电机1的温度下降,例如,从150摄氏度的高温返回20摄氏度的常温。如此,壳体9、构成定子铁芯6的电磁钢板10、以及缓冲板50均收缩,但线膨胀系数较大的壳体9的抵接部90相较于电磁钢板10以及缓冲板50更加收缩。
此时,缓冲板5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的摩擦系数比缓冲板50与电磁钢板10之间的摩擦系数大。因此,缓冲板50被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力向径向内侧拉拽。然而,缓冲板50的外周缘由于向电磁钢板10侧翘曲,因此挂在电磁钢板10上。因此,有时缓冲板50即使从150摄氏度的高温返回到20摄氏度的常温,也不会回到与旋转电机1温度上升前在径向上相同的位置。
然而,由于缓冲板50的圆环部60的内周缘61比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靠径向外侧,因此缓冲板50不与插槽线圈部7A以及绝缘部件7B接触。
由此,即使旋转电机1的温度上升之后、返回常温时,由于缓冲板50不与插槽线圈部7A以及绝缘部件7B接触,因此通过缓冲板50能够防止绝缘部件7B损坏,并且能够防止线圈7短路。
(第一变形例)
缓冲板50的外周缘52也可以不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外周缘大致相同的形状。
如图6所示,缓冲板50的外周缘52可以具有宽幅外周缘部52W以及窄幅外周缘部52N。宽幅外周缘部52W从一个缓冲部70的形成径向最外侧的顶部73向与该缓冲部70相邻的另一方的缓冲部70的顶部73延伸,并且具有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大致圆弧形状。即,宽幅外周缘部52W的大致圆弧形状与缓冲板50的内周缘51即圆环部60的内周缘61的大致圆环形状为同一中心。窄幅外周缘部52N形成于与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外周缘22在径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在第一变形例中,缓冲板50在周向上形成有6个缓冲部70,宽幅外周缘部52W以及窄幅外周缘部52N交替各配置有3个。
由此,由于缓冲板50具有在径向上的宽度比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宽的宽幅外周缘部52W,因此缓冲板50的强度以及刚性得以提高。因此,伴随着旋转电机1的温度变化,当缓冲板50被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力向径向外侧或者径向内侧拉拽时,缓冲板50的变形量降低。
(第二变形例)
缓冲板50可以不是一个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部件。
如图7所示,旋转电机1可以具备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的缓冲板50A以及缓冲板50B。
缓冲板50A具备圆弧部80A以及缓冲部70。
圆弧部80A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的内周缘81A以及外周缘82A。圆弧部80A的内周缘81A比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靠径向外侧,沿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形成。圆弧部80A的外周缘82A具有与磁轭部20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
缓冲部70具有从圆弧部80A的外周缘82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并形成有供紧固部件8穿过的贯穿孔71。缓冲部70配置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70共形成有3个,分别为圆弧部80A的周向两端的两个,以及圆弧部80A的周向两端之间的一个。
因此,缓冲板50A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缓冲板50A的内周缘51A通过圆弧部80A的内周缘81A形成,缓冲板50A的外周缘52A通过圆弧部80A的外周缘82A以及缓冲部70的外周缘形成,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
缓冲板50B具备圆弧部80B以及缓冲部70。在第二变形例中,缓冲板50B为缓冲板50A的翻转。
即,圆弧部80B的内周缘81B比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靠径向外侧,沿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形成。圆弧部80B的外周缘82B具有与磁轭部20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
因此,缓冲板50B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缓冲板50B的内周缘51B通过圆弧部80B的内周缘81B形成,缓冲板50B的外周缘52B通过圆弧部80B的外周缘82B以及缓冲部70的外周缘形成,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
缓冲部70具有从圆弧部80B的外周缘82B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并形成有供紧固部件8穿过的贯穿孔71。缓冲部70配置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70共形成有3个,分别为圆弧部80B的周向两端的两个,以及圆弧部80B的周向两端之间的一个。
并且,通过形成于缓冲板50A以及缓冲板50B的、共计6个的缓冲部70,以在形成于定子铁芯6的6个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分别插入缓冲部70的方式在周向配置有缓冲板50A以及缓冲板50B。
由此,在旋转电机1的组装中,当将缓冲板50A、50B与定子5对位时,以抵接从定子铁芯6的插槽部39沿轴向突出的线圈7的方式配置缓冲板50A、50B的内周缘51A、51B,由此能够沿着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容易地对位缓冲板50A、50B。此外,通过采用缓冲板50A、50B,没有必要将缓冲板插入定子铁芯6的全体磁轭部20中,能够减少用于缓冲板50A、50B的材料量,因此能够降低缓冲板的材料成本。
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由于缓冲板50B为缓冲板50A的翻转,因此,通过制造一个缓冲板就能够制造缓冲板50B以及缓冲板50A,能够降低缓冲板的制造成本。
(第三变形例)
如图8所示,旋转电机1可以具备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的三个缓冲板50C。
缓冲板50C均具有相同形状,并且具备圆弧部80C以及缓冲部70。
圆弧部80C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的内周缘81C以及外周缘82C。圆弧部80C的内周缘81C比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靠径向外侧,沿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形成。圆弧部80C的外周缘82C具有与磁轭部20的外周缘22的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
缓冲部70形成于圆弧部80C的周向两端,具有从圆弧部80C的外周缘82C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并形成有供紧固部件8穿过的贯穿孔71。缓冲部70配置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大致相同的形状。
因此,缓冲板50C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缓冲板50C的内周缘51C通过圆弧部80C的内周缘81C形成,缓冲板50C的外周缘52C通过圆弧部80C的外周缘82C以及缓冲部70的外周缘形成,并且具有与定子铁芯6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
并且,以在形成于定子铁芯6的6个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分别插入有缓冲部70的方式于周向两端形成有缓冲部70的缓冲板50C在周向上配置有3个。
由此,在旋转电机1的组装中,当将缓冲板50C与定子5对位时,以抵接从定子铁芯6的插槽部39沿轴向突出的线圈7的方式配置缓冲板50C的内周缘51C,由此能够沿着定子铁芯6的磁轭部20的内周缘21容易地对位缓冲板50C。此外,通过采用缓冲板50C,没有必要将缓冲板插入定子铁芯6的全体磁轭部20中,能够减少用于缓冲板50C的材料量,因此能够降低缓冲板的材料成本。
此外,在采用缓冲板50C的情况下,能够缩小缓冲板的尺寸,此外,还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缓冲板,因此,能够降低缓冲板的制造成本。
(第四变形例)
如图9所示,在旋转电机1中,也可以在形成于定子铁芯6的6个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分别配置有缓冲板50D。即,也可以是,旋转电机1具备与形成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相同数量的缓冲板50D,各缓冲板50D配置于形成于定子铁芯6的各个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
缓冲板50D具有在中心具有供紧固部件8穿过的贯穿孔71的大致圆环形状。并且,6个大致圆环形状的缓冲板50D分别配置于形成于定子铁芯6的6个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之间。在第四变形例中,缓冲板50D的外周缘52D的一部分沿着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的外周缘形成。
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缓冲板50D的尺寸,此外,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缓冲板的材料成本以及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且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7B为绝缘纸,但绝缘部件7B也可以是覆盖于插槽线圈部7A的外周面的绝缘覆膜。由此,能够使将多个插槽线圈部7A插入插槽部39的作业容易化。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板50、50A~50D由与电磁钢板10相同的材料形成,但缓冲板50、50A~50D也可以由其与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的摩擦系数小于其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系数,并且为定子铁芯6的紧固部40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系数以下的任意材料形成。即使如此,与本实施方式相似,缓冲板50、50A~50D随着旋转电机1的温度变化,被缓冲板50、50A~50D与壳体9的抵接部90的摩擦力沿向径向拉拽,然而缓冲板50、50A~50D与在轴向上与缓冲板50抵接的电磁钢板10之间发生滑动。因此,能够抑制电磁钢板10被沿径向拉拽。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的事项。另外,在括号内,示出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1)一种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其具备:
定子(定子5),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定子铁芯(定子铁芯6)以及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圈(线圈7);
壳体(壳体9),其由线膨胀系数比所述定子铁芯高的材料形成;以及
紧固部件(紧固部件8),其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定子铁芯由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电磁钢板10)构成,且具有:圆环形状的磁轭部(磁轭部20);多个齿部(齿部30),它们从所述磁轭部的内周缘(内周缘21)在径向上向中心突出,并在所述磁轭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形成;插槽部(插槽部39),其形成于所述多个齿部之间;以及多个紧固部(紧固部40),它们从所述磁轭部的外周缘(外周缘22)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穿过的贯穿孔(贯穿孔41),
所述线圈具有插入所述插槽部的多个插槽线圈部(插槽线圈部7A),
所述多个插槽线圈部通过绝缘部件(绝缘部件7B)与相邻的所述插槽线圈部绝缘,
所述壳体具有抵接部(抵接部90),该抵接部(抵接部90)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在所述多个电磁钢板的层叠方向上对置,并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紧固的紧固孔(紧固孔91),
所述紧固部件穿过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贯穿孔,并紧固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紧固孔,由此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其中,
在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之间插入有缓冲板(缓冲板50、50A~50D),
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的摩擦系数小于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的摩擦系数,并且为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的摩擦系数以下。
根据(1),在定子铁芯的紧固部与壳体的抵接部之间插入有缓冲板,缓冲板与定子铁芯的紧固部的摩擦系数小于缓冲板与壳体的抵接部的摩擦系数,并且为定子铁芯的紧固部与壳体的抵接部的摩擦系数以下,因此,由于旋转电机的温度上升,壳体相较于定子铁芯更加膨胀时,缓冲板被其与壳体的抵接部的摩擦力向径向外侧拉拽,但其与定子铁芯的紧固部的摩擦力较小,因此能够抑制构成定子铁芯的电磁钢板被向径向外侧拉拽。由此,即使在旋转电机1的温度变化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磁钢板被其与壳体的抵接部的摩擦力沿径向拉拽,因此能够防止由电磁钢板引起绝缘部件损坏,并且能够防止线圈7短路。
(2)根据(1)所述的旋转电机,
所述缓冲板(缓冲板50)具有大致圆环形状,
所述缓冲板具备:
圆环部(圆环部60),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内周缘(内周缘61),所述内周缘在比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靠径向外侧,沿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形成;以及
缓冲部(缓冲部70),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之间,并且具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穿过的贯穿孔(贯穿孔71)。
根据(2),由于缓冲板具有具备沿定子铁芯的磁轭部的内周缘形成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内周缘的圆环部的大致圆环形状,因此,在旋转电机的组装中,当将缓冲板与定子对位时,能够沿着定子铁芯的磁轭部的内周缘容易地进行对位。此外,通过进行将缓冲板向定子组装的一次组装的作业,能够在定子铁芯的多个紧固部与壳体的抵接部90之间插入缓冲板,因此旋转电机的组装较容易。
此外,由于缓冲板的圆环部的内周缘处于比定子铁芯的磁轭部的内周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旋转电机的温度上升之后,返回常温时,缓冲板电不与插槽线圈部以及绝缘部件接触。由此,通过缓冲板能够防止绝缘部件损坏,并且能够防止线圈短路。
(3)根据(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缓冲板的外周缘(外周缘52)具有宽幅外周缘部(宽幅外周缘部52W),所述宽幅外周缘部从至少一个所述缓冲部的形成径向最外侧的顶部(顶部73)向与该缓冲部相邻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缓冲部的所述顶部,呈与所述内周缘大致同心圆弧状进行延伸。
根据(3),由于缓冲板的外周缘具有宽幅外周缘部,该宽幅外周缘部从至少一个缓冲部的形成径向最外侧的顶部向与该缓冲部相邻的至少一方的缓冲部的顶部,呈与内周缘大致同心圆弧状进行延伸,因此,缓冲板的强度以及刚性得以提高,能够降低在旋转电机的温度变化的作用下,缓冲板由其与壳体的摩擦力导致在径向上变形的变形量。
(4)根据(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缓冲板(缓冲板50A、50B、50C)具有大致圆弧形状,
所述缓冲板具备:
圆弧部(圆弧部80A、80B、80C),其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的内周缘(内周缘81A、81B、81C),所述内周缘在比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靠径向外侧,沿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的一部分形成;以及
缓冲部(缓冲部70),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之间,并且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穿过的贯穿孔(贯穿孔71),
所述缓冲板沿周向配置多个。
根据(4),由于缓冲板具有具备沿定子铁芯的磁轭部的内周缘的一部分形成的大致圆弧形状的内周缘的圆弧部的大致圆弧形状,因此,能够沿着定子铁芯的磁轭部的内周缘将缓冲板对位,此外,还能够降低缓冲板的成本。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缓冲板由与所述电磁钢板相同的材料形成。
根据(5),由于缓冲板由与电磁钢板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即使伴随着旋转电机的温度上升,缓冲板被其与壳体的抵接部的摩擦力向径向外侧拉拽,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电磁钢板被向径向外侧拉拽。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为插入所述插槽线圈部与相邻的所述插槽线圈部之间的绝缘纸。
根据(6),由于绝缘部件为插入插槽线圈部与相邻的插槽线圈部之间的绝缘纸,因此,插槽线圈部的制造较容易。
(7)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为覆盖在所述插槽线圈部的外周面上的绝缘覆膜。
根据(7),由于是覆盖在插槽线圈部的外周面上的绝缘覆膜,因此能够使将多个插槽线圈部插入插槽部的作业容易化。

Claims (9)

1.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
定子,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定子铁芯以及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圈;
壳体,其由线膨胀系数比所述定子铁芯高的材料形成;以及
紧固部件,其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定子铁芯由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构成,且具有:圆环形状的磁轭部;多个齿部,它们从所述磁轭部的内周缘在径向上向中心突出,并在所述磁轭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形成;插槽部,其形成于所述多个齿部之间;以及多个紧固部,它们从所述磁轭部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穿过的贯穿孔,
所述线圈具有插入所述插槽部的多个插槽线圈部,
所述多个插槽线圈部通过绝缘部件与相邻的所述插槽线圈部绝缘,
所述壳体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在所述多个电磁钢板的层叠方向上对置,并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紧固的紧固孔,
所述紧固部件穿过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贯穿孔,并紧固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紧固孔,由此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其中,
在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之间插入有缓冲板,
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的摩擦系数小于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的摩擦系数,并且为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的摩擦系数以下,
所述缓冲板的内周缘比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靠径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缓冲板具有大致圆环形状,
所述缓冲板具备:圆环部,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内周缘,所述内周缘在比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靠径向外侧,沿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形成;以及
缓冲部,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之间,并且具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穿过的贯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缓冲板的外周缘具有宽幅外周缘部,所述宽幅外周缘部从至少一个所述缓冲部的形成径向最外侧的顶部向与该缓冲部相邻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缓冲部的所述顶部,呈与所述内周缘大致同心圆弧状进行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缓冲板具有大致圆弧形状,
所述缓冲板具备:
缓冲部,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紧固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之间,并且形成有供所述紧固部件穿过的贯穿孔;以及
圆弧部,其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的内周缘,所述内周缘在比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靠径向外侧,沿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轭部的所述内周缘的一部分形成,
所述缓冲板沿周向配置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缓冲板由与所述电磁钢板相同的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为插入所述插槽线圈部与相邻的所述插槽线圈部之间的绝缘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为插入所述插槽线圈部与相邻的所述插槽线圈部之间的绝缘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为覆盖在所述插槽线圈部的外周面上的绝缘覆膜。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为覆盖在所述插槽线圈部的外周面上的绝缘覆膜。
CN202010044583.3A 2019-01-17 2020-01-15 旋转电机 Active CN1114467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6055 2019-01-17
JP2019006055A JP2020115709A (ja) 2019-01-17 2019-01-17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6788A CN111446788A (zh) 2020-07-24
CN111446788B true CN111446788B (zh) 2022-06-21

Family

ID=71627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44583.3A Active CN111446788B (zh) 2019-01-17 2020-01-15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15709A (zh)
CN (1) CN11144678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360U (ja) * 1992-10-26 1994-05-31 株式会社明電舎 フレームレス回転電機
JP2004215467A (ja) * 2003-01-09 2004-07-29 Denso Trim Kk 磁石式発電機のステータ
CN106464040A (zh) * 2014-05-15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和电枢的制造方法
CN109088491A (zh) * 2017-06-13 2018-1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88790B2 (en) * 2006-03-27 2010-09-07 Remy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forming a stator core
JP5263714B2 (ja) * 2009-01-09 2013-08-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10279232A (ja) * 2009-06-01 2010-12-09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US20110273055A1 (en) * 2010-05-06 2011-11-10 Baldor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aining Laminations of a Stator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JP5418471B2 (ja) * 2010-11-09 2014-0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絶縁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53874B2 (ja) * 2010-12-28 2013-11-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86555A (ja) * 2014-10-27 2016-05-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
KR102277482B1 (ko) * 2014-11-03 2021-07-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스테이터 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헤어핀 권선 모터 장치 및 그 구성 방법
JP6834285B2 (ja) * 2016-09-21 2021-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JP6364465B2 (ja) * 2016-12-09 2018-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コイル及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6813401B2 (ja) * 2017-03-21 2021-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
JP2018182873A (ja) * 2017-04-11 2018-11-15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回転電機
CN207652143U (zh) * 2017-09-20 2018-07-24 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力矩电机的模块化定子结构
CN207612135U (zh) * 2017-12-28 2018-07-13 南京越博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铁心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360U (ja) * 1992-10-26 1994-05-31 株式会社明電舎 フレームレス回転電機
JP2004215467A (ja) * 2003-01-09 2004-07-29 Denso Trim Kk 磁石式発電機のステータ
CN106464040A (zh) * 2014-05-15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和电枢的制造方法
CN109088491A (zh) * 2017-06-13 2018-1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15709A (ja) 2020-07-30
CN111446788A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77311B2 (ja) コイル固定部品を備えた固定子及び該固定子を備えた電動機
EP3890162A1 (en) Rotor for ipm motor
CN111200321A (zh) 旋转电机、定子及定子的组装方法
CN110635584A (zh) 定子及旋转电机
CN111446788B (zh) 旋转电机
CN113169596B (zh) 转子及包括该转子的旋转电机
US11515750B2 (en)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stator
CN111446786B (zh) 旋转电机
CN110277856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JP2017180426A (ja)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JP2017180425A (ja)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US11955842B2 (en)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JP2020010553A (ja) ステータコア
US11355982B2 (en) Stator and electric motor having an insulating sheet arranged between coils
CN111384801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WO2019181523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モータ
JP2021191091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2636554A (zh) 旋转电机
JP5343656B2 (ja)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コア組付体
JP6910413B2 (ja) 回転電機
WO2023026597A1 (ja) ロータ及びipmモータ
US20190372427A1 (en) Motor, power unit, and bulldozer
CN110797998B (zh) 转子和马达
EP3866304A1 (en) Ro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for vehicle
CN213147861U (zh) 旋转变压器以及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