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6979B -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 Google Patents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6979B
CN111376979B CN201811645877.0A CN201811645877A CN111376979B CN 111376979 B CN111376979 B CN 111376979B CN 201811645877 A CN201811645877 A CN 201811645877A CN 111376979 B CN111376979 B CN 1113769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main body
support
hol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458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6979A (zh
Inventor
许晓楠
马广
王志平
王毅
孙喜冬
王蒙
朱景鑫
邢俊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4587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769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6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6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9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01Arrang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dampers
    • B60G13/003Arrang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dam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of the damper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包括分设于两侧的前减震器塔,以及连接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塔之间的加强支架,前减震器塔包括减震器塔本体,所述减震器塔本体具有本体支架,以及罩扣于本体支架顶部的安装支架,还包括于本体支架内侧设置的传力加强支架;加强支架则包括对应于两侧的前减震器塔分别设置的两个连接体,以及可拆卸连接于两侧的连接体之间的连接梁。本发明通过在前减震器塔中设置传力加强支架,不仅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车辆前部所受的碰撞力向车辆后部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减轻车辆所受到的损伤,另外,通过在两侧前减震器塔之间设置加强支架,能够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提高两侧前减震器塔的安装稳定性。

Description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背景技术
前减震器塔作为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通常在汽车车架上对称布置两个,其主要用于承载两侧的前减震器,因此前减震器塔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对前减震器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的前减震器塔不仅功能单一,且结构强度较弱,对减震器的承载效果较差,同时,在车辆碰撞时无法向车辆后部传递碰撞力,导致车辆碰撞时受损较大。另外,现有车型中,通常在两侧前减震器塔之间无加强结构,导致两侧前减震器塔的结构强度相对较弱,而即使部分车型中在两侧前减震器塔之间设有加强结构,也因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加强结构无法拆卸而影响整车装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前减震器塔安装总成,以提高前减震器塔的结构强度及其安装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包括分设于两侧的前减震器塔,以及连接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塔之间的加强支架,
所述前减震器塔包括减震器塔本体,所述减震器塔本体具有由截面呈“U”字形的第一主体、与固连于所述第一主体顶端的“C”字形的第二主体构成的本体支架,以及罩扣于所述本体支架顶部的安装支架;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围构形成有通孔,并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底端形成有半轴通道,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固连,并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构造有与所述通孔贯通的减震器过孔、和位于所述减震器过孔一侧的减震器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前减震器塔还包括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设置的传力加强支架,所述传力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半轴通道的上方,并至少与所述第一主体的两侧内侧壁固连在一起,且所述传力加强支架的截面具有交替设置的凸起部与凹入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入部平行设置,并均沿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对应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塔分别设置的两个连接体,以及可拆卸连接于两侧的所述连接体之间的连接梁,各所述连接体固连于对应侧的所述安装支架上,并于各所述连接体上形成有与相应侧的所述减震器过孔贯通布置的连接体过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本体支架内嵌装有本体加强支架,所述本体加强支架与所述第一主体及所述第二主体分别固连,并于所述本体加强支架上对应于所述减震器过孔设有加强支架过孔。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架过孔与所述连接体过孔均随形于所述减震器过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为于所述减震器过孔一侧设置的减震器安装孔,且对应于所述减震器安装孔,于所述本体加强支架及所述连接体上分别设有加强支架安装过孔和连接体安装过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主体的敞口处固连有本体支架加强板,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沿所述第一主体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对应于所述半轴通道,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上构造有半轴过孔。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的底端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外伸设置,并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的外伸端设置有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搭接固连于所述前减震器塔的顶部;于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对应于所述连接孔,于两侧的所述连接体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通过穿设所述连接孔及所述安装孔的连接件和所述连接体相连。
进一步的,于所述连接体的连接所述连接梁的部位形成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梁的端部插设于所述连接槽中,且所述连接件横穿所述连接槽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梁为具有规则截面的型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通过在前减震器塔中设置传力加强支架,不仅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车辆前部所受的碰撞力向车辆后部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减轻车辆所受到的损伤,同时,也可提高前减震器塔的结构强度;另外,通过在两侧前减震器塔之间设置加强支架,能够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提高两侧前减震器塔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前减震器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前减震器塔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本体支架与传力加强支架的连接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一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二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本体支架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本体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传力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传力加强支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减震器塔,101-第一主体,1011-半轴通道,102-第二主体,1021-弯折边,103-本体支架加强板,1031-半轴过孔,1032-缺口,104-安装支架,1041-减震器过孔,1042-减震器安装孔,105-本体加强支架,106-传力加强支架,1061-凸起部,1062-凹入部;
2-加强支架,2011-连接梁,1011-连接孔,202-连接体,2021-连接体过孔,2022-连接体安装过孔,2023-安装孔,2024-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如图1中所示,其主要包括两侧的前减震器塔1,以及连接于两侧的前减震器塔1之间的加强支架2,其中,基于现有车辆车架的大致对称结构,本实施例的两侧的减震器塔的结构也为互为对称关系,下文仅以图1状态下所示的左侧的前减震器塔1为例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前减震器塔1的具体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3中所示,该前减震器塔1包括减震器塔本体,而该减震器塔本体在整体结构上主要包括可与车架纵梁固连的本体支架,罩扣于本体支架顶部的安装支架104,以及设于本体支架内侧的传力加强支架106。本实施例的前减震器塔1通过设置传力加强支架106,不仅可提高本前减震器塔1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构成车辆前部所受的碰撞力向车辆后部的传递,从而可有效减轻车辆碰撞受到的损伤。
具体而言,由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本体支架由第一主体101和固连于第一主体101顶端的第二主体102构成,且于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间围构形成有通孔,前述的安装支架104具体与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间构成固连。其中,第一主体101的结构由图5中所示,为了提高结构强度,并尽最大限度地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的第一主体101的截面被构造成“U”字形结构,且于第一主体101的两侧边及底边处分别形成有外翻边。另外,基于本前减震器塔1的使用性能,于第一主体101的底端形成有半轴通道1011。
第二主体102的结构由图6中所示,其截面大致被构造成“C”字形,且为了提高结构强度,于第二主体102的边缘处也构造有外翻边,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即经由分别构造于两者边缘处的翻边固连于一起,以此可提高本体支架的结构强度。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于第二主体102的底端构造有向背离第一主体101一侧延伸的弯折边1021。
仍由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本体支架的结构强度,于第一主体101的敞口处固连有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且该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顶部沉入第一主体101内部设置,以在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与第二主体102之间形成供减震器通过的通道。其中,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结构由图7中所示,其整体被构造成弯折状,并沿第一主体10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对应于半轴通道1011,于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上构造有半轴过孔1031。
此外,为了便于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与第一主体101间的固连,对应于第一主体101上的翻边,于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两相对边缘处也构造有外翻边,以可搭接固连于第一主体101的翻边上,而构成第一主体101与第二主体102之间的固连。与此同时,通过在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上设置翻边也可提高其结构强度,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本前减震器塔1的结构强度。另外,由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底端相对于第一主体101外伸设置,由此可便于该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与纵梁固连,而可进一步提高本前减震器塔1的安装强度。此时,为了防止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与固连于纵梁上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如图7中所示,于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外伸端设有以避让其他部件的缺口1032。
前述的安装支架104的结构结合图2和图8中所示,其整体被构造成圆台形的筒状结构,于安装支架104的顶部构造有与通孔贯通的减震器过孔1041,以及位于减震器过孔1041一侧的减震器安装部。且基于现有减震器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减震器过孔1041大致被构造成圆孔,并于该圆孔上构造有沿其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圆孔的径向外凸设置的三个凹口。另外,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减震器安装部具体采用于减震器过孔1041一侧设置的减震器安装孔1042。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减震器安装孔1042为相对布置的两个,以提高减震器的安装效果。且为了便于安装,其一减震器安装孔1042被进一步构造成长形孔。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减震器于本前减震器塔1上的安装效果,由图2和图3中所示,于本体支架内嵌装有本体加强支架105,且本体加强支架105与第一主体101及第二主体102分别固连。其中,该本体加强支架105的结构与安装支架104的结构类似,其整体也被构造成圆台形的筒状结构,对应于上述的减震器过孔1041,于本体加强支架105上也设有加强支架过孔,且该加强支架过孔随形于减震器过孔1041设置。与此同时,对应于减震器安装孔1042,于本体加强支架105上也设有加强支架安装过孔。
如图4中所示,前述的传力加强支架106具体位于半轴通道1011的上方,并沿纵梁的长度方向布置,且为了提高使用效果,该传力加强支架106至少与第一主体101的两侧内侧壁固连于一起,以提高传力加强支架106与第一主体101间的连接牢固性。结合图9和图10中所示,为了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的传力加强支架106的截面被构造成具有交替设置的凸起部1061与凹入部1062,如此设置,不仅可提高本传力加强支架106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提高传力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凸起部1061与凹入部1062平行设置,并均沿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以此可进一步提高碰撞力沿纵梁的传递效果。此外,为了便于本传力加强支架106与第一主体101间的固连,于传力加强支架106的边缘处形成有翻边,该传力加强支架106即通过形成于自身边缘的翻边与第一主体101的内侧壁固连。
本实施例的加强支架2的具体结构由图11中所示,包括对应于两侧的前减震器塔1分别设置的两个连接体202,以及连接于两侧的连接体202之间的连接梁201,其中,各连接体202固连于对应侧的前减震器塔1上。
本实施例的连接梁201的结构如图12中所示,其整体被构造成长条状,且为了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的连接梁201具体由型材制成。且基于现有技术中两侧前减震器塔1的对称设置,连接梁201具体采用具有规则截面的型材制成,如此可使得前减震器塔1加强支架2于两侧前减震器塔1上分配均衡的连接力。另外,为了便于连接梁201与连接体202配合,本实施例的连接梁201的截面被设置为矩形,如此在实际制造时,可直接采用矩形型材制造连接梁201。
此外,为了便于连接梁201与连接体202间的可拆卸连接,于连接梁201的两端分别构造有连接孔2011。且为了提高连接强度,本实施例的连接孔2011为呈矩形状布置的四个,进一步地,各连接孔2011贯穿连接梁201的两侧设置,由此可使得连接件贯穿连接梁201设置,而能够提高连接梁201与连接体202间的连接效果。
基于两侧前减震器塔1的结构相同,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两个连接体202的结构也基本相同,并具体呈左右对称布置的关系,下文仅以图11状态下所示的右侧的连接体202为例详细说明具体结构。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连接体202的结构由图13中所示,其整体可由钣金件冲压折弯形成,于连接体202上形成有与相应侧的前减震器塔1上的减震器过孔1041贯通布置的连接体过孔2021,以及对应于减震器安装孔1042,构造于连接体过孔2021一侧的供紧固件穿过的两个连接体安装过孔2022。且为了防止连接体202与减震器发生干涉,本实施例的连接体过孔2021与下述的减震器过孔1041随形设置。为了提高连接强度,具体应用时,本实施例的前减震器塔1加强支架2的连接体202搭接固连于前减震器塔1的顶部。
除此以外,对应于上述的连接孔2011,由图13中所示,于连接体202上分别设有安装孔2023,如此设置,可使得连接梁201的两端分别通过穿设连接孔2011及安装孔2023的连接件和连接体202相连,以此可实现连接体202与连接梁201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能够便于整车装配。仍由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用效果,尤其是提高前减震器加强支架2的结构强度,于连接体202用于连接连接梁201的部分也即连接的左端形成有可供连接梁201的端部插设的连接槽2024,上述的安装孔2023即被构造于连接槽2024处,且安装孔2023穿过该连接槽2024设置,如此设置,可使连接件横穿连接槽2024,从而可提高连接体202与连接梁201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本实施例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通过在前减震器塔1中设置传力加强支架106,不仅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车辆前部所受的碰撞力向车辆后部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减轻车辆所受到的损伤,同时,也可提高前减震器塔1的结构强度;另外,通过在两侧前减震器塔1之间设置加强支架2,能够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提高两侧前减震器塔1的安装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包括分设于两侧的前减震器塔(1),以及连接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塔(1)之间的加强支架(2),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减震器塔(1)包括减震器塔本体,所述减震器塔本体具有由截面呈“U”字形的第一主体(101)、与固连于所述第一主体(101)顶端的“C”字形的第二主体(102)构成的本体支架,以及罩扣于所述本体支架顶部的安装支架(104),于所述第一主体(101)和所述第二主体(102)间围构形成有通孔,并于所述第一主体(101)的底端形成有半轴通道(1011),所述安装支架(104)与所述第一主体(101)和所述第二主体(102)间固连,并于所述安装支架(104)上构造有与所述通孔贯通的减震器过孔(1041),和位于所述减震器过孔(1041)一侧的减震器安装部;
所述前减震器塔(1)还包括于所述第一主体(101)的内侧设置的传力加强支架(106),所述传力加强支架(106)位于所述半轴通道(1011)的上方,并至少与所述第一主体(101)的两侧内侧壁固连在一起,且所述传力加强支架(106)的截面具有交替设置的凸起部(1061)与凹入部(1062),所述凸起部(1061)与所述凹入部(1062)平行设置,并均沿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于所述传力加强支架(106)的边缘处形成有翻边,所述传力加强支架(106)通过形成于自身边缘的翻边与所述第一主体(101)的内侧壁固连;
于所述第一主体(101)的敞口处固连有覆盖在所述传力加强支架(106)上的本体支架加强板(103),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103)沿所述第一主体(101)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底端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101)外伸设置,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顶部沉入第一主体(101)内部设置,以在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与第二主体(102)之间形成供减震器通过的通道,且于所述第一主体(101)的两侧边处分别形成有外翻边,对应于所述第一主体(101)上的外翻边,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两相对边缘处构造有外翻边,并搭接固连于所述第一主体(101)的外翻边上;
所述加强支架(2)包括对应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塔(1)分别设置的两个连接体(202),以及可拆卸连接于两侧的所述连接体(202)之间的连接梁(201),各所述连接体(202)固连于对应侧的所述安装支架(104)上,并于各所述连接体(202)上形成有与相应侧的所述减震器过孔(1041)贯通布置的连接体过孔(20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本体支架内嵌装有本体加强支架(105),所述本体加强支架(105)与所述第一主体(101)及所述第二主体(102)分别固连,并于所述本体加强支架(105)上对应于所述减震器过孔(1041)设有加强支架过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过孔与所述连接体过孔(2021)均随形于所述减震器过孔(1041)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为于所述减震器过孔(1041)一侧设置的减震器安装孔(1042),且对应于所述减震器安装孔(1042),于所述本体加强支架(105)及所述连接体(202)上分别设有加强支架安装过孔和连接体安装过孔(20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半轴通道(1011),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103)上构造有半轴过孔(10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103)的外伸端设置有缺口(103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202)搭接固连于所述前减震器塔(1)的顶部;于所述连接梁(201)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2011),对应于所述连接孔(2011),于两侧的所述连接体(202)上分别设有安装孔(2023),所述连接梁(201)的两端分别通过穿设所述连接孔(2011)及所述安装孔(2023)的连接件和所述连接体(202)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连接体(202)的连接所述连接梁(201)的部位形成有连接槽(2024),所述连接梁(201)的端部插设于所述连接槽(2024)中,且所述连接件横穿所述连接槽(2024)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减震器安装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201)为具有规则截面的型材。
CN201811645877.0A 2018-12-30 2018-12-30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Active CN1113769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5877.0A CN111376979B (zh) 2018-12-30 2018-12-30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5877.0A CN111376979B (zh) 2018-12-30 2018-12-30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979A CN111376979A (zh) 2020-07-07
CN111376979B true CN111376979B (zh) 2022-06-28

Family

ID=71214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45877.0A Active CN111376979B (zh) 2018-12-30 2018-12-30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7697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21295A1 (en) * 1973-03-15 1974-10-11 Peugeot & Renault Car body and engine mounting assembly - engine has mounting points for wishbone and upper suspension fixings
EP1400437A2 (en) * 2002-09-18 2004-03-24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4554465A (zh) * 2013-10-28 2015-04-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悬架支撑罩构造
CN206243258U (zh) * 2016-12-08 2017-06-13 沈阳新宝路航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舱内饰零部件分总成
CN108275210A (zh) * 2018-02-11 2018-07-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塔结构总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21295A1 (en) * 1973-03-15 1974-10-11 Peugeot & Renault Car body and engine mounting assembly - engine has mounting points for wishbone and upper suspension fixings
EP1400437A2 (en) * 2002-09-18 2004-03-24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4554465A (zh) * 2013-10-28 2015-04-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悬架支撑罩构造
CN206243258U (zh) * 2016-12-08 2017-06-13 沈阳新宝路航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舱内饰零部件分总成
CN108275210A (zh) * 2018-02-11 2018-07-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塔结构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979A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1106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6575510B2 (en) Bumper system with face-abutting energy absorber
US7399014B2 (en) Bumper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CN111108036B (zh) 车辆侧部结构
US7066508B1 (en) Bumper cross-section with hinges
KR20140053698A (ko) 차량용 토잉 후크 어셈블리
US20090008891A1 (en) Lower arm of vehicle suspension
CN109229213B (zh) 用于车辆的中柱结构
US20150054308A1 (en) Vehicle body with structural component
CN205930602U (zh) 前防撞梁总成
CN111376979B (zh)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1364737U (zh) 一种汽车及其门槛总成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JP2010023692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CN106827960B (zh) 一种汽车后桥与纵梁的安装结构
US20130234457A1 (en) Connecting part for connecting a bumper covering on a vehicle body, vehicle body as well as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bumper covering on a vehicle body
KR101989453B1 (ko) 차량의 쿼터 패널 보강구조
CN211731303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CN210162162U (zh) 汽车后梁总成
CN107487361B (zh) 汽车后纵梁、后排座椅安装梁、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03198728U (zh) 一种汽车燃油箱吊带固定结构
KR20180107541A (ko) 연장된 차체프레임 구조
CN218287893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52841A (zh) 增程式混合动力车架
KR20160077790A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