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4465A - 悬架支撑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悬架支撑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4465A
CN104554465A CN201410589334.7A CN201410589334A CN104554465A CN 104554465 A CN104554465 A CN 104554465A CN 201410589334 A CN201410589334 A CN 201410589334A CN 104554465 A CN104554465 A CN 1045544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tower
upper arm
installation portion
main body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893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上浩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54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44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5/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 B60G15/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 B60G15/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 B60G15/067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of the spring and damper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2Attaching arms to sprung part of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4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 B60G2204/143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1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 B60G2206/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the arm forming a U-shaped recess for fitting a bus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悬架支撑罩构造包括:悬架支撑罩主体,其设置在车辆前部的沿车辆横向方向的外侧;前侧上臂安装部,其为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一部分,且构成悬架一部分的上臂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安装至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后侧上臂安装部,其为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一部分,且所述上臂的沿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端部安装至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加强部,当沿车辆正面观看时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或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重叠,且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和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之间。

Description

悬架支撑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支撑罩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悬架支撑罩构造,有一种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号为2009-35106中所公开的构造。
为了能够自由地摇动,通过在悬架的上臂的车身侧的一对安装部处的橡胶衬套和轴体,将所述上臂安装在悬架支撑罩上。轴体通过前侧肋和前壁支撑,其中,所述前侧肋形成为从悬架支撑罩的沿车辆横向方向的内侧壁朝向车辆横向方向的外侧突出,所述前壁是悬架支撑罩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壁;或者,轴体通过后侧肋和后壁支撑,所述后侧肋形成为从悬架支撑罩的沿车辆横向方向的内侧壁朝向车辆横向方向的外侧突出,所述后壁是悬架支撑罩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壁。
在车辆行进时,当侧向力从上臂输入至悬架支撑罩时,所担忧的是,支撑轴体的前侧肋和后侧肋、或者形成有所述前侧肋和后侧肋的侧壁将会由于该输入而变形。
进一步地,由于从上臂输入的侧向力,因此旋转力矩基本上沿车辆平面观看的纵向方向且基本上沿车辆正面方向观看的竖直方向施加至悬架支撑罩。
关于变形和旋转力矩的施加的这种担忧,存在改进悬架支撑罩的空间。
注意的是,序号为2009-35059的JP-A公开了一种安装加强补丁的结构,该加强补丁从前壁沿着顶壁延伸至悬架支撑罩的后壁。即使在悬架支撑罩上以这种方式设置了加强补丁,在来自悬架支撑罩处的上臂的力输入位置(轴体)和加强补丁(例如,安装至顶壁的部分)之间也存在均匀的距离,且与该距离对应的旋转力矩施加至悬架支撑罩。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标是改进在悬架支撑罩处的上臂安装部的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具有:悬架支撑罩主体,其设置在车辆前部的沿车辆横向方向的外侧;前侧上臂安装部,其为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一部分,且构成悬架一部分的上臂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安装至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后侧上臂安装部,其为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一部分,且所述上臂的沿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端部安装至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加强部,其在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内,当沿车辆正面观看时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或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重叠,且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和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之间。
在第一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悬架支撑罩主体处,加强部设置在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之间,因此,上臂安装部的刚性提高。因此,在侧向力从上臂输入至悬架支撑罩主体的情况下,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在形成上臂安装部处的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变形可被抑制。
进一步地,由于侧向力从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输入至悬架支撑罩主体,因此如沿车辆正面和车辆平面图观看时,旋转力矩施加至悬架支撑罩主体。然而,加强构件设置在上臂安装部之间,以便如沿车辆正面观看时,与前侧上臂安装部或后侧上臂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重叠,其中该前侧上臂安装部或后侧上臂安装部为来自上臂的力的输入点。因此,旋转力矩的施加导致的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变形可被抑制。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第一方案中,加强部与悬架支撑罩主体一体地形成。
在第二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加强部与悬架支撑罩主体一体地形成。因此,被加强部所加强的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的刚性更多地提高。
因此,前侧上臂安装部、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悬架支撑罩主体的由于侧向力从上臂输入导致的变形、以及悬架支撑罩主体的由于沿车辆正面和车辆平面的旋转力矩导致的变形可被更多地抑制,其中该旋转力矩由于来自上臂的输入而在悬架支撑罩主体处产生。
在本发明第三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中,加强部由加强前侧上臂安装部的前侧加强部以及加强后侧上臂安装部的后侧加强部所形成。
在第三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提供了分别加强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的前侧加强部和后侧加强部。因此,每一上臂安装部可相应地被加强。因此,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的刚性可有效地提高。
因此,前侧上臂安装部、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悬架支撑罩主体的由于侧向力从上臂的输入导致的变形、以及悬架支撑罩主体的由于沿车辆正面和车辆平面的旋转力矩导致的变形可被抑制,其中该旋转力矩由于来自上臂的输入而在悬架支撑罩主体处产生。
在本发明第四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第一至第三方案的发明中,加强部由板体形成。
在第四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加强部由板体形成。因此,可实现加强部和悬架支撑罩主体的轻量化。
在本发明第五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第二方案中,加强部为梁状体,该梁状体为从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向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一体地且连续地形成。
在第五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加强部以梁状体形成,该梁状体从前侧上臂安装部经由加强部至后侧上臂安装部为连续的。因此,前侧上臂安装部、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刚性甚至更高。因此,前侧上臂安装部、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悬架支撑罩主体的由于侧向力从上臂的输入导致的变形被更多地抑制。而且,悬架支撑罩主体的由于沿车辆正面和车辆平面的旋转力矩导致的变形可被更多地抑制,其中该旋转力矩由于来自上臂的输入而产生于悬架支撑罩主体处。
在本发明第六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第一至第五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进一步具有第一加强构件,该第一加强构件将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后壁与骨架构件连接,该骨架构件与悬架支撑罩主体相比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
在第六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悬架支撑罩主体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处的后壁以及骨架构件通过第一加强构件来连接,所述骨架构件与悬架支撑罩主体相比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结果,提高了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刚性。因此,即使由于侧向力从上臂输入,使得旋转力矩如沿车辆平面所见地施加至悬架支撑罩主体,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后壁也通过连接至骨架构件的第一加强构件所支撑,且因此,也抑制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变形。
在本发明第七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进一步具有第二加强构件,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将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前壁与骨架构件连接,所述骨架构件与悬架支撑罩主体相比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
在第七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悬架支撑罩主体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处的前壁以及骨架构件通过第二加强构件来连接,所述骨架构件与悬架支撑罩主体相比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结果,提高了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刚性。因此,即使由于侧向力从上臂输入,使得旋转力矩如沿车辆平面观看地被施加至悬架支撑罩主体,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前壁也被连接至骨架构件的第二加强构件所支撑,且因此,也抑制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在第一方案至第七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悬架支撑罩主体具有顶壁、定位在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处的前壁、定位在沿车辆横向方向的内侧处的侧壁、以及定位在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处的后壁,且一部分加强部接触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侧壁和顶壁。
在第八方案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中,所述一部分加强部接触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侧壁和顶壁。因此,可提高加强部的刚性,且由加强部所加强的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的刚性甚至提高更多。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构造,因此可提高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上臂安装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的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车辆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其中该车辆前部构造包括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
图2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A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侧视图;
图3B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立体图;
图4A是涉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仰视图;
图4B是涉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立体图;
图5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立体图;
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立体图;
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以及
图7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操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描述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
图1示出包括涉及本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示出悬架支撑罩构造的侧剖视图。在下文中,在相应的附图中,车辆横向外侧由箭头LH表示,车辆上侧由箭头UP表示,以及车辆前侧由箭头FR表示。
如图1所示,悬架支撑罩构造10是一种支撑例如车辆用双横臂式悬架设备,且布置在车辆前外侧部的构造。
注意的是,在图1中示出的是在车辆右侧的悬架支撑罩构造,并且由于在左侧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与其具有左右对称性,因此省略在左侧处的悬架支撑罩构造的描述。
首先,参考图1描述车辆前部构造,机动车的悬架支撑罩构造10在该车辆前部构造处形成。其次,描述作为主要部分的悬架支撑罩构造10。
如图1所示,机动车的悬架支撑罩12具有前侧构件14、裙板式上构件16以及挡板18,其中,前侧构件14是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的骨架构件,裙板式上构件16定位在前侧构件14的车辆横向方向的外侧和车辆垂直方向的上侧,且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挡板18在沿车辆横向方向的截面中,从裙板式上构件16朝向前侧构件14向下倾斜地延伸。
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20通过碰撞盒(crash box)19安装至前侧构件14的沿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进一步地,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散热器支架上构件22安装至裙板式上构件16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
悬架支撑罩12容置稍后描述的上臂32和减震器23等,且以基本上矩形的本体形成,该矩形的本体从挡板18朝向车辆垂直方向的上侧突出。
具体地,悬架支撑罩12具有顶壁24、前壁26、侧壁28以及后壁30,其中,减震器的上端及类似物锚固至该顶壁24,该前壁26定位在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侧壁28定位在车辆横向方向的内侧,后壁30定位在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用于减震器安装的孔部31在顶壁24中形成。
并入悬架支撑罩12内的悬架机构为双横臂式,且具有为了避免干涉减震器23的螺旋弹簧等而以基本上U形方式形成的上臂32。如图2所示,橡胶衬套34、36安装至上臂32的U形的两个远侧端部。
由于螺栓42从悬架支撑罩12的前壁26的孔部37插入穿过橡胶衬套34的内管38,且由于与设置在稍后描述的凸部50处的焊接螺母46螺合,因此橡胶衬套34被轴支撑在悬架支撑罩12处。橡胶衬套36相似地被轴支撑在悬架支撑罩12处。由此,上臂32被支撑以便相对于悬架支撑罩12自由地摇动。
注意的是,存在螺栓42被称作“轴体42”或“第一轴体42”,并且螺栓44被称作“轴体44”或“第二轴体44”的情况。
凸部50在由悬架支撑罩12处的侧壁28和顶壁24所形成的角部处形成,该凸部50是具有矩形截面的梁状体,且从支撑轴体42的位置(前侧上臂安装部)向支撑轴体44的位置(后侧上臂安装部)是连续的。注意的是,形成凸部50的截面矩形形状的两侧分别接触侧壁28和顶壁24。该凸部50通过铸造与悬架支撑罩12一体地形成。
注意的是,凸部50对应一个部分,本发明的一部分前侧上臂安装部、加强部以及一部分后侧上臂安装部在所述一个部分一体形成。
注意的是,前侧上臂安装部由在凸部50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端部的截面矩形部分、轴体42以及前壁26沿车辆正面观看时与凸部50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端部重叠的部分所构成。同样地,后侧上臂安装部由凸部50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端部的部分、轴体44、以及后壁30沿车辆正面观看时与凸部50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端部重叠的部分所构成。
进一步地,用于设置焊接螺母46、48的凹槽52、54在凸部50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两端部处形成。
描述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10的操作。
凸部50为梁状体,该梁状体从橡胶衬套34的一端侧向橡胶衬套36的一端侧连续地形成。橡胶衬套34和36的端侧是轴支撑位置。进一步地,凸部50在由顶壁24和侧壁28形成的角部处形成。因此,凸部50的刚性为高的。因此,即使侧向力等从上臂32通过轴体42、44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凸部50以及与凸部50一体形成的侧壁28和顶壁24的变形也被抑制。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由于侧向力F从上臂32通过轴体42、44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因此以前侧构件14为中心的旋转力矩M2(F×1)施加至悬架支撑罩12。这里,沿车辆正面观看时,凸部50与成为来自上臂32侧向力的输入点的轴体42、44重叠(上臂安装部)。因此,施加至凸部50的旋转力矩M2被抑制,且悬架支撑罩12的变形被更多地抑制。
而且,在碰撞载荷从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下,从前壁26通过轴体42输入至凸部50的载荷被传递至顶壁24和侧壁28,且通过轴体44被传递至后壁30。即,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碰撞载荷被分散且被传递至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
第二实施例
描述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成元件相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且省略其详细的描述。注意的是,为解释方便,从图3上省略上臂的说明。
由于发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点基本上是在上臂安装部的构造中,因此描述该部分。
如图3A和图3B所示,悬架支撑罩构造60具有:支撑部62、64,其被定形为矩形板,且分别支撑轴体42、44的一个端部;以及加强部66、68,其被定形为沿车辆横向方向观看到的三角形板且布置在支撑部62、64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或前侧处。
支撑部62、64形成为使得在构成矩形形状的外周的四个边中,邻近的两边与顶壁24和侧壁28邻接。注意的是,支撑部62、64分别对应本发明的前侧上臂安装部和后侧上臂安装部的部分。
加强部66为直角三角形形状,且形成为使得所述直角三角形形状的形成直角的边中的一边邻接支撑部62的在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处的表面,而另一边邻接顶壁24。
加强部68基本上相似地构成,以便关于加强部66对称。注意的是,加强部66、68的顶点66A、68A设定成沿车辆纵向方向彼此分隔开。即,加强部66和加强部68形成为非连续的。
注意的是,加强部66、68形成为对准于轴体42、44沿车辆横向方向的轴线。因此,容置焊接螺母46、48的凹槽70、72在加强部66、68中形成,以便不干涉设置在支撑部62、64处的焊接螺母46、48。
注意的是,支撑部62、64以及加强部66、68通过与悬架支撑罩12的侧壁28和顶壁24等一起铸造来一体地形成。
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悬架支撑罩构造60中,由于支撑部62、64通过矩形加强部66、68来加强,因此,支撑部62、64的刚性提高。因此,即使侧向力从上臂32通过轴体42、44输入至支撑部62、64,支撑部62、64的变形以及悬架支撑罩12的顶壁24和侧壁28的在形成支撑部62、64处的变形也可被抑制。
进一步地,与在支撑部62、64之间的区域由定形为跟第一实施例一样的实心梁的凸部50形成的构造相比,在支撑部62、64之间的区域通过由三角形板形成的加强部66、68形成,且因此可实现悬架支撑罩12的轻量化。而且,由于支撑部62、64可分别通过加强部66、68来加强,因此支撑部62、64可被有效地加强。
又进一步地,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下,从前壁26通过轴体42输入至支撑部62的碰撞载荷通过加强部66被分散至顶壁24,且朝向车辆后侧传递。即,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碰撞载荷被分散且朝向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传递。
第三实施例
描述涉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构成元件相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且省略其详细说明。注意的是,为解释方便,从图4A和图4B上省略上臂的说明。
由于发现不同于第二实施例的点基本上在支撑支撑部62、64的加强构件中,因此描述该部分。
如图4A和图4B所示,悬架支撑罩构造80的加强构件82为如下形成的构件:四个矩形板体84以及三个矩形板体86在支撑部62、64之间形成具有等间隔的格子,其中所述四个矩形板体84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三个矩形板体86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仅仅在作为轴体的螺栓42、44插入格子的位置处形成实心部88、89,在实心部88、89处的这些格子部被制作成实心的。
注意的是,支撑部62、64以及加强构件82通过与悬架支撑罩12的侧壁28和顶壁24等一起铸造来一体形成。进一步地,该加强构件82相当于本发明的加强部。
描述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悬架支撑罩构造80的操作。
支撑部62、64的刚性由于支撑部62、64通过加强构件82来一体地形成而提高。因此,即使侧向力从上臂32通过轴体42、44输入至支撑部62、64,相应的支撑部62、64也被加强构件82支撑,且支撑部62、64的变形以及顶壁24和侧壁28的在形成支撑部62、64处的变形也可被抑制。
进一步地,与由定形为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的实心梁的凸部50形成支撑部62、64之间的区域的构造相比,加强构件82由以格子形式布置的板体84、86形成,且因此可实现悬架支撑罩12的轻量化。
而且,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下,从前壁26通过轴体42以及支撑部62输入至加强构件82的碰撞载荷通过板体84被分散至侧壁28,且通过板体86、支撑部64以及轴体44被分散至后壁30。即,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碰撞载荷被分散且朝向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传递。
第四实施例
描述涉及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成元件相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且省略其详细的描述。
如图5A所示,由于发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点基本上在设置于的悬架支撑罩12的后壁30处的加强构件92中,因此描述该部分。
如图5A所示,悬架支撑构造90的加强构件92为布置在悬架支撑罩12的后壁30和作为骨架构件的前围板(cowl)94之间的构件。加强构件92,在截面中,被定形为朝向车辆垂直方向的下侧开口的帽状。加强构件92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与后壁30连结,且后侧端部与前围板94连结。进一步地,加强构件92在对应轴体44位置的位置处与后壁30连结。
描述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悬架支撑罩构造90的操作。
如图5B所示,在不同的侧向力从上臂32的两端部通过第一轴体42和第二轴体44输入的情况下,如平面图所见的,存在旋转力矩M1施加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即使旋转力矩M1施加至悬架支撑罩12,悬架支撑罩12也被加强构件92支撑,且悬架支撑罩12的刚性也提高,因此也可抑制悬架支撑罩12的向后倒塌。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侧向力从上臂32通过轴体42、44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下,如沿车辆正面观看时,以前侧构件14为中心的旋转力矩M2(F×1)施加至悬架支撑罩12。然而,由于加强构件92布置在后壁30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且在与轴体44相同的轴线上,所以旋转力矩M2导致的悬架支撑罩12的变形被抑制。
而且,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下,从前壁26通过轴体42输入至凸部50的载荷传递至顶壁24和侧壁28,且通过轴体44传递至后壁30。而且,碰撞载荷还从后壁30通过加强构件92传递至前围板94。即,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碰撞载荷被分散且传递至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
第五实施例
描述涉及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悬架支撑罩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成元件相似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其详细的描述。
如图6A所示,由于发现不同于第四实施例的点基本上在设置在悬架支撑罩12的前壁26处的加强构件102中,因此描述该部分。
如图6A所示,加强构件102布置在散热器支架上构件22和悬架支撑罩12的前壁26之间。加强构件102,在截面中,被定形为朝向车辆下侧开口的帽状。加强构件102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与散热器支架上构件22连结,且加强构件102的后侧端部与前壁26连结。进一步地,如沿车辆正面观看,加强构件102在对应轴体42、49的位置的位置处与前壁26连结。
描述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悬架支撑罩构造100的操作。
如图6B所示,在不同的侧向力从上臂32的两端部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下,如平面图所见的,存在旋转力矩M1施加至悬架支撑罩12的情况。在悬架支撑罩构造100中,由于悬架支撑罩12被与前围板94连接的加强构件92支撑,且被与散热器支架上构件22连接的加强构件102所支撑,因此悬架支撑罩12的刚性提高更多。因此,即使旋转力矩M1施加至悬架支撑罩12,也抑制悬架支撑罩12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倒塌。
进一步地,由于侧向力从上臂32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因此如沿车辆正面观看,以前侧构件14为中心的旋转力矩M2施加至悬架支撑罩12。然而,由于加强构件92、102布置在与轴体42、44相同的轴线上,因此由旋转力矩M2导致的悬架支撑罩12的变形被更多地抑制。
而且,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侧输入至散热器支架上构件22的情况下,碰撞载荷通过加强构件102传递至悬架支撑罩12。从悬架支撑罩12的前壁26通过轴体42输入至凸部50的碰撞载荷被传递至顶壁24和侧壁28,且通过轴体44被传递至后壁30。而且,碰撞载荷还从后壁30通过加强构件92传递至前围板94。即,输入至悬架支撑罩12的碰撞载荷被分散且被传递至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
注意的是,在一系列实施例中,凸部50、支撑部62、64、加强部66、68以及加强构件82通过铸造与悬架支撑罩12一体地形成,因此,存在制造工艺可被简化的优势。然而,凸部50、支撑部62、64、加强部66、68以及加强构件82可作为与悬架支撑罩12分离的本体来形成。
进一步地,如沿车辆正面观看,凸部50、加强部66、68以及加强构件82与轴体42、44重叠。然而,使凸部50、加强部66、68以及加强构件82能够与上臂安装部重叠。
而且,尽管在第五实施例中,加强构件92、102设置在悬架支撑罩12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两侧处,但是可存在仅仅加强构件102设置在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处的构造。
又进一步地,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描述凸部50形成在悬架支撑罩12内的情况。然而,代替地,与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的构造对应的构造可形成在悬架支撑罩12内。

Claims (8)

1.一种悬架支撑罩构造,包括:
悬架支撑罩主体,其设置在车辆前部的沿车辆横向方向的外侧;
前侧上臂安装部,其为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一部分,且构成悬架一部分的上臂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安装至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
后侧上臂安装部,其为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一部分,且所述上臂的沿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端部安装至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以及
加强部,其在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内,当沿车辆正面观看时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或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重叠,且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和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支撑罩构造,其中所述加强部与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支撑罩构造,其中所述加强部由加强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的前侧加强部以及加强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的后侧加强部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支撑罩构造,其中所述加强部由板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支撑罩构造,其中所述加强部为从所述前侧上臂安装部向所述后侧上臂安装部一体地且连续地形成的梁状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悬架支撑罩构造,进一步包括第一加强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将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后壁与骨架构件连接,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相比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悬架支撑罩构造,进一步包括第二加强构件,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将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所述前壁与骨架构件连接,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相比位于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悬架支撑罩构造,其中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具有顶壁、定位在沿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的前壁、定位在沿所述车辆横向方向的内侧的侧壁、以及定位在沿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后侧的后壁,并且所述加强部的一部分接触所述悬架支撑罩主体的所述侧壁和所述顶壁。
CN201410589334.7A 2013-10-28 2014-10-28 悬架支撑罩构造 Pending CN1045544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3748A JP5867480B2 (ja) 2013-10-28 2013-10-28 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構造
JP2013-223748 2013-10-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4465A true CN104554465A (zh) 2015-04-29

Family

ID=51752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89334.7A Pending CN104554465A (zh) 2013-10-28 2014-10-28 悬架支撑罩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15655A1 (zh)
EP (1) EP2865581A3 (zh)
JP (1) JP5867480B2 (zh)
CN (1) CN10455446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5210A (zh) * 2018-02-11 2018-07-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塔结构总成
CN110371196A (zh) * 2018-04-12 2019-10-25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塔
CN111376979A (zh) * 2018-12-30 2020-07-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03163A1 (de) * 2016-02-29 2017-08-3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arosserie
JP6282302B2 (ja) * 2016-03-31 2018-0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および車両の製造方法
JP6432568B2 (ja) * 2016-07-27 2018-12-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973327B2 (ja) * 2018-08-22 2021-11-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973329B2 (ja) * 2018-08-22 2021-11-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7067365B2 (ja) * 2018-08-22 2022-05-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1685446B2 (en) * 2021-01-19 2023-06-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vehicle strut tower to body structure interface bracke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6276A (en) * 1990-12-20 1994-09-13 Audi Ag Bearing structure for the bodywork of a passenger car
JPH07149259A (ja) * 1993-06-11 1995-06-13 Honda Motor Co Ltd 前輪懸架装置支持部の車体構造
US5536035A (en) * 1995-05-15 1996-07-1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ual suspension shock tower
JP2007050783A (ja) * 2005-08-18 2007-03-0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103711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1186223A (zh) * 2006-11-25 2008-05-28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减震支柱支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074Y2 (ja) * 1989-06-02 1996-03-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501686Y2 (ja) * 1989-08-21 1996-06-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ヨンアツパア―ム取付構造
JP3060772B2 (ja) * 1993-03-05 2000-07-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3518437B2 (ja) * 1999-09-17 2004-04-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部の構造
KR100335956B1 (ko) * 1999-11-23 2002-05-10 이계안 차량의 리어 서스펜션 장착 브라켓트
KR100599263B1 (ko) * 2003-10-29 2006-07-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프론트 서스펜션의 마운팅 구조
EP1834862B1 (en) * 2006-03-15 2010-05-0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2009035059A (ja) 2007-07-31 2009-02-1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スタワー構造
JP2009035106A (ja) * 2007-08-01 2009-02-19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8141904B2 (en) * 2008-08-21 2012-03-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5526644B2 (ja) * 2009-08-06 2014-06-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US8727380B2 (en) * 2010-02-18 2014-05-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uspension tower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8448966B2 (en) * 2011-01-05 2013-05-28 Tesla Motors, Inc. Vehicle front shock tower
JP5585480B2 (ja) * 2011-02-10 2014-09-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857412B2 (ja) * 2011-02-16 2016-02-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の補強構造
DE102011056737B4 (de) * 2011-12-21 2023-03-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orderwagen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s
KR101371466B1 (ko) * 2012-08-20 2014-03-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방 차체 보강 구조
JP5725005B2 (ja) * 2012-12-27 2015-05-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6276A (en) * 1990-12-20 1994-09-13 Audi Ag Bearing structure for the bodywork of a passenger car
JPH07149259A (ja) * 1993-06-11 1995-06-13 Honda Motor Co Ltd 前輪懸架装置支持部の車体構造
US5536035A (en) * 1995-05-15 1996-07-1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ual suspension shock tower
JP2007050783A (ja) * 2005-08-18 2007-03-0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103711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1186223A (zh) * 2006-11-25 2008-05-28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减震支柱支座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5210A (zh) * 2018-02-11 2018-07-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塔结构总成
CN110371196A (zh) * 2018-04-12 2019-10-25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塔
CN110371196B (zh) * 2018-04-12 2022-07-08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塔
CN111376979A (zh) * 2018-12-30 2020-07-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CN111376979B (zh) * 2018-12-30 2022-06-2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15655A1 (en) 2015-04-30
EP2865581A8 (en) 2015-07-15
EP2865581A2 (en) 2015-04-29
JP5867480B2 (ja) 2016-02-24
EP2865581A3 (en) 2015-12-23
JP2015085728A (ja)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54465A (zh) 悬架支撑罩构造
US10239560B2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US9751563B2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CN105172900A (zh) 悬架支撑罩和车辆前部结构
JP2020023242A (ja) 車両前部構造
US10479409B2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6427515A (zh) 动力传动系统安装组件
CN104302491B (zh) 车辆悬架和具有这种悬架的车辆
CN104015803A (zh) 悬挂车架的构造
US20190061823A1 (en) Vehicle
KR20130125815A (ko) 앞 차체 구조
CN111746648A (zh) 车辆用副车架
US20220185373A1 (en) Cross member and vehicle frame
EP4015354A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3738138A (zh) 一种扭转梁悬架
US9828029B2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KR101382337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필러 장치
CN104827926A (zh)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JP2010195257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KR102429001B1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보강유닛
JP5716361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構造
CN104590376A (zh) 一种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
CN213261849U (zh) 车辆的悬架组件以及车辆
US11884325B2 (en) Platform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US20230083528A1 (en) Lower bumper reinforcement an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