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3274A -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3274A
CN111293274A CN201811503053.XA CN201811503053A CN111293274A CN 111293274 A CN111293274 A CN 111293274A CN 201811503053 A CN201811503053 A CN 201811503053A CN 111293274 A CN111293274 A CN 111293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layer
negativ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030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骜
郑方明
李进
黄志彬
吴承仁
唐道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0305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93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93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3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为克服现有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颗粒膨胀收缩导致活性层剥离、容量衰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位于所述集流体外层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沿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连续过渡提升或呈梯度提升。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以及包括上述负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本发明提供的负极极片有效改善负极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结合强度,尤其是硅基、锡基等充放电过程体积变化较大的负极活性材料体系,延长电池的充放电寿命,改善电池倍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各项性能,尤其是能量密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前,各种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技术手段中,负极使用硅系材料正成为产业界研究最为广泛的方法。使用硅体系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以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例如,在石墨负极中添加大约10%左右的硅碳材料,即可将负极活性材料的放电克容量由350mAh/g提升至约500mAh/g。
然而,高克容量的硅系负极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需克服许多技术难点,主要是该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较短,尤其是当负极添加的硅系活性材料较多时,通常经过200次充放电循环,放电容量即衰减至初始放电容量的70%以下。如此低的循环寿命,阻碍了硅系高容量负极材料的应用。
造成硅负极电池循环寿命短的原因之一是循环过程中硅颗粒的膨胀收缩,活性层内部活性颗粒与导电剂之间容易丧失电接触,且容易造成与极片集流体的剥离,从而失去活性,造成容量衰减。因此,合理的极片设计与材料选择对于改善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含硅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大部分锂电池的负极极片通常设计为单层,极片内为均匀分布的电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导电剂的混合体。当前主要通过增大粘结剂的用量或者采用聚丙烯酸类、聚丙烯腈类、聚酰亚胺等新型粘结剂来改善极片稳定性。但该方法的缺点在于降低了极片中活性材料的比例,变向降低了极片的有效的容量,不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采用聚丙烯酸类和聚丙烯腈类粘结剂,极片较脆,弹性不足,影响极片加工性能,同时对于铜箔与活性层之间剥离强度改善不明显;采用聚酰亚胺类粘结剂,需要增加250℃以上的热处理过程,增加了工艺难度和成本。
另有一种方式是在极片的表面,或部分极片区域(通常是极片边缘),设置有一层保护层。如专利文献CN 108511740 A公开了一种高比容量硅碳电极涂层制备方法:先制备硅碳负极极片,然后配置PVA涂层液,将配置好的涂层液涂覆在制备好的硅碳负极极片表面,烘烤后得到高比容量硅碳电极。利用PVA材料具有合适的弹性模量及较强的粘结性能,可实现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伴随体积形变幅度较大时仍然保持材料结构完整,硅颗粒之间持续良好电子导电性,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于硅碳负极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采用表面涂覆PVA层的极片设计,虽然能够改善表层活性材料的粘结性能,但是活性层底部以及活性层与铜箔之间的结合强度没有有效地改善。同时表面涂覆PVA层势必会影响锂离子的传输,进而影响电池的倍率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颗粒膨胀收缩导致活性层剥离、容量衰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位于所述集流体外层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沿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连续过渡提升或呈梯度提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负极极片,在集流体的外部形成有负极活性材料层,靠近集流体的位置的负极活性材料含量较低,远离集流体的位置的负极活性材料含量较高,所述负极极片为多层结构或具有负极活性材料浓度梯度,极片的不同区域体现不同的特性,对整体极片起不同的作用。此外,对于极片的层数、厚度等有较灵活的设计。通过具有成分浓度梯度的多层结构增强了集流体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结合强度,降低了负极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接触电阻,缓冲负极活性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内部应力;有效改善负极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结合强度,尤其是硅基、锡基等充放电过程体积变化较大的负极活性材料体系,延长电池的充放电寿命,改善电池倍率性能。
可选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所述富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贫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
可选的,所述贫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70%~90%,所述富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80%~98%。
可选的,所述贫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一活性材料70~90份,第一粘结剂1~20份,第一导电剂1~10份;
所述富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二活性材料80~98份,第二粘结剂1~10份,第二导电剂1~10份。
可选的,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或锡基负极材料。
可选的,所述贫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5~70μm;富活性材料层为5~70μm。
可选的,所述负极极片还包括无活性材料层,所述无活性材料层位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无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三粘结剂1~20份,第三导电剂80~90份。
可选的,所述第三导电剂为炭黑、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所述无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0.2~10μm。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如上所述的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制备贫活性材料浆料和富活性材料浆料,所述富活性材料浆料中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贫活性材料浆料中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
通过双挤出狭缝的挤压涂布方式同时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进行烘干后得到负极极片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
可选的,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之前还包括:
将第三粘结剂和第三导电剂分散于溶剂中形成无活性材料浆料,将无活性材料浆料通过微凹或凹版的方式涂布于集流体的表面,烘干后得到无活性材料层;
在无活性材料层的表面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如上所述的负极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位于所述集流体外层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沿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连续过渡提升或呈梯度提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负极极片,在集流体的外部形成有负极活性材料层,靠近集流体的位置的负极活性材料含量较低,远离集流体的位置的负极活性材料含量较高,所述负极极片为多层结构或具有负极活性材料浓度梯度,极片的不同区域体现不同的特性,对整体极片起不同的作用。此外,对于极片的层数、厚度等有较灵活的设计。通过具有成分浓度梯度的多层结构增强了集流体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结合强度,降低了负极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接触电阻,缓冲负极活性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内部应力;有效改善负极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结合强度,尤其是硅基、锡基等充放电过程体积变化较大的负极活性材料体系,延长电池的充放电寿命,改善电池倍率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所述富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贫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为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结合的双层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还可以是负极活性材料含量呈梯度变化的两层以上结构,或是负极活性材料含量呈连续性变化的单层结构。
所述富活性材料层内的负极活性材料浓度均一,所述贫活性材料层内的负极活性材料浓度均一。
所述集流体可采用各类金属材料,优选采用铜材料作为集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贫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70%~90%,所述富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80%~9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贫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一活性材料70~90份,第一粘结剂1~20份,第一导电剂1~10份。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贫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第一活性材料70%~90%,第一粘结剂1%~20%,第一导电剂1%~10%。
所述富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二活性材料80~98份,第二粘结剂1~10份,第二导电剂1~10份。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富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第二活性材料80%~98%,第二粘结剂1%~10%,第二导电剂1%~10%。
以上通过对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的组分限定,能够保证得到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具有较好的适应负极活性材料膨胀收缩的能力,避免负极活性材料层的剥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或锡基负极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述所述第二活性材料除硅基负极材料或锡基负极材料外,还包括碳负极材料。
所述第一粘结剂和所述第二粘结剂各自独立的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海藻酸钠、聚丙烯酸、聚酰亚胺、聚丙烯酸锂(LiPAA)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结剂和/或所述第二粘结剂还加入有纤维素类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丁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二羟基丙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导电剂和所述第二导电剂各自独立的选自炭黑、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贫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5~70μm;富活性材料层为5~70μm。
具体的,所述贫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5μm、6μm、10μm、14μm、21μm、25μm、31μm、35μm、41μm、45μm、51μm、55μm、61μm、65μm、70μm。
所述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5μm、6μm、10μm、14μm、21μm、25μm、31μm、35μm、41μm、45μm、51μm、55μm、61μm、65μm、70μm。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极片还包括无活性材料层,所述无活性材料层位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之间。
所述无活性材料层不添加负极活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三粘结剂1~20份,第三导电剂80~90份。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无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第三粘结剂1%~20%,第三导电剂80%~98%。
所述无活性材料层中包括有较大比例的第三导电剂和第三粘结剂,其中,第三导电剂能够有效提高所述集流体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电子传导率,第三粘结剂用于提高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与所述集流体之间的结合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剂为炭黑、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三粘结剂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海藻酸钠、聚丙烯酸、聚酰亚胺、聚丙烯酸锂(LiPAA)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粘结剂还加入有纤维素类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丁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二羟基丙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0.2~10μm。
具体的,所述无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0.2μm、0.4μm、0.7μm、1.0μm、1.5μm、2μm、3μm、5μm、7μm、8μm、9μm、10μm。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如上所述的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制备贫活性材料浆料和富活性材料浆料,所述富活性材料浆料中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贫活性材料浆料中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
通过双挤出狭缝的挤压涂布方式同时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进行烘干后得到负极极片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
在一实施例中,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之前还包括:
将第三粘结剂和第三导电剂分散于溶剂中形成无活性材料浆料,将无活性材料浆料通过微凹或凹版的方式涂布于集流体的表面,烘干后得到无活性材料层;
在无活性材料层的表面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如上所述的负极极片。
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有正极极片、隔膜和电解液。
所述正极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电解液均可采用现有各类材料,不在赘述。
由于采用了如上所述的负极极片,使得所述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长的充放电寿命和较好的倍率性能。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公开的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负极极片的制备:
(1)将导电碳黑(Super-P)与片状人造石墨(KS6),分散于PVA(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后通过微凹涂布的方式均匀涂覆在厚度为6μm的负极集流体Cu箔的正反两面上,干燥后得到厚度为2μm的无活性材料层,按重量百分比计,导电碳黑占65%,石墨占25%,PVA占10%。
(2)采用石墨负极和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为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碳黑与碳纳米管为复合导电剂,粘结剂为CMC(羧甲基纤维素)和SBR(丁苯橡胶)复合体系。通过行星搅拌的方式分别制备贫活性材料浆料和富活性材料浆料。通过具有双挤出狭缝的挤压式涂布方式,同时涂布出贫活性材料层与富活性材料层,最后进行极片的整体烘干干燥。按重量百分比计,贫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80%、石墨负极占14%,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CMC占1.3%,SBR占2.7%;富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94.6%、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CMC占1.3%,SBR占2.1%。经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无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1μm,贫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30μm,富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53μm。
二、正极极片的制备
按质量分数计,将96%的正极活性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2%的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2%的导电碳黑Super-P添加到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混合,得到均匀分散的黑色浆料。将该黑色浆料通过挤压涂布的方式涂覆到厚度为12μm的正极集流体Al箔的正反两面上后干燥,该黑色浆料干燥后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经过冷压后得到正极极片。
三、电解液制备
将等体积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乙酯(DEC)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剂,然后加入六氟磷酸锂(LiPF6),其中LiPF6的浓度为1mol/L,添加剂为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占电解液质量分数的10%。
四、电池组装及测试
将上述正极极片、负极极片进行切边、裁片、分条、极耳焊接、与隔膜通过卷绕工艺形成电芯,然后将电芯放入包装袋内,注入电解液后,经化成、封装、容量等工艺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公开的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
负极极片的制备:
(1)将导电碳黑(Super-P)与片状人造石墨(KS6),分散于PVDF的NMP溶液中,混合均匀后通过微凹涂布的方式均匀涂覆在厚度为6μm的负极集流体Cu箔的正反两面上,干燥后得到厚度为2μm的无活性材料层,按重量百分比计,导电碳黑占65%,石墨占25%,PVDF占10%。
(2)采用石墨负极和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为活性材料、导电碳黑与碳纳米管为复合导电剂,粘结剂为CMC和SBR复合体系。通过行星搅拌的方式分别制备贫活性材料浆料和富活性材料浆料。通过具有双挤出狭缝的挤压式涂布方式,同时涂布出贫活性材料层与富活性材料层,最后进行极片的整体烘干干燥。按重量百分比计,贫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80%、石墨负极占14%,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CMC占1.3%,SBR占2.7%;富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94.6%、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CMC占1.3%,SBR占2.1%。经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无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1μm,贫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30μm,富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53μ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公开的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
负极极片的制备:
(1)将导电碳黑(Super-P)与片状人造石墨(KS6),分散于PVDF的NMP溶液中,混合均匀后通过微凹涂布的方式均匀涂覆在厚度为6μm的负极集流体Cu箔的正反两面上,干燥后得到厚度为2μm的无活性材料层,按重量百分比计,导电碳黑占65%,石墨占25%,PVDF占10%。
(2)采用石墨负极和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为活性材料、导电碳黑与碳纳米管为复合导电剂,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锂(LiPAA)体系。通过行星搅拌的方式分别制备贫活性材料浆料和富活性材料浆料。通过具有双挤出狭缝的挤压式涂布方式,同时涂布出贫活性材料层与富活性材料层,最后进行极片的整体烘干干燥。按重量百分比计,贫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80%、石墨负极占12%,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LiPAA占6%;富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94.6%、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LiPAA占3.4%。经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无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1μm,贫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30μm,富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53μ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公开的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
负极极片的制备:
(1)将导电碳黑(Super-P)与碳纳米管,分散于PVDF的NMP溶液中,混合均匀后通过微凹涂布的方式均匀涂覆在厚度为6μm的负极集流体Cu箔的正反两面上,干燥后得到厚度为2μm的无活性材料层,按重量百分比计,导电碳黑占65%,石墨占25%,PVDF占10%。
(2)采用石墨负极和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为活性材料、导电碳黑与碳纳米管为复合导电剂,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锂(LiPAA)体系。通过行星搅拌的方式分别制备贫活性材料浆料和富活性材料浆料。通过具有双挤出狭缝的挤压式涂布方式,同时涂布出贫活性材料层与富活性材料层,最后进行极片的整体烘干干燥。按重量百分比计,贫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80%、石墨负极占12%,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LiPAA占6%;富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94.6%、导电碳黑占1.5%、碳纳米管0.5%,LiPAA占3.4%。经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无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1μm,贫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30μm,富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53μm。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用于对比说明本发明公开的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
负极极片的制备:
采用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为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碳黑与碳纳米管为复合导电剂,粘结剂为CMC(羧甲基纤维素)和SBR(丁苯橡胶)复合体系。通过行星搅拌的方式分别制备负极活性材料浆料。通过挤压涂布进行涂布,得到负极活性材料层,最后进行极片的整体烘干干燥。按重量百分比计,负极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92%、导电碳黑占2.5%、碳纳米管1.5%,CMC占2.3%,SBR占2.7%。经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负极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83μm。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用于对比说明本发明公开的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
负极极片的制备:
(1)将导电碳黑(Super-P)与片状人造石墨(KS6),分散于PVA的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后通过微凹涂布的方式均匀涂覆在厚度为6μm的负极集流体Cu箔的正反两面上,干燥后得到厚度为2μm的无活性材料层,按重量百分比计,导电碳黑占65%,石墨占25%,PVA占10%。
(2)采用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为活性材料、导电碳黑与碳纳米管为复合导电剂,粘结剂为CMC和SBR复合体系。通过行星搅拌的方式分别制备负极活性材料浆料。通过挤压涂布的方式进行涂布,得到负极活性材料层,最后进行极片的整体烘干干燥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按重量百分比计,负极活性材料层中硅基负极材料占92%、导电碳黑占2.5%、碳纳米管1.5%,CMC占1.3%,SBR占2.7%,无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1μm,富活性材料层厚度约为83μm。
性能测试
对上述实施例1~4和对比例1、2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进行电池容量、循环稳定性和极片剥离强度测试:
得到的测试结果填入表1。
表1
Figure BDA0001898703510000111
从表1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单层负极活性材料层或无活性材料层+负极活性材料层的对比例,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多层浓度梯度负极活性材料层的锂离子电池在电池循环性能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其负极极片的剥离强度也较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以及位于所述集流体外层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沿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连续过渡提升或呈梯度提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所述富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贫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贫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70%~90%,所述富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80%~9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贫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一活性材料70~90份,第一粘结剂1~20份,第一导电剂1~10份;
所述富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二活性材料80~98份,第二粘结剂1~10份,第二导电剂1~10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或锡基负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贫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5~70μm;富活性材料层为5~7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片还包括无活性材料层,所述无活性材料层位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活性材料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第三粘结剂1~20份,第三导电剂80~90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剂为炭黑、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0.2~10μm。
11.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制备贫活性材料浆料和富活性材料浆料,所述富活性材料浆料中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贫活性材料浆料中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
通过双挤出狭缝的挤压涂布方式同时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进行烘干后得到负极极片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之前还包括:
将第三粘结剂和第三导电剂分散于溶剂中形成无活性材料浆料,将无活性材料浆料通过微凹或凹版的方式涂布于集流体的表面,烘干后得到无活性材料层;
在无活性材料层的表面涂布形成贫活性材料层和富活性材料层。
13.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负极极片。
CN201811503053.XA 2018-12-10 2018-12-10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1293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03053.XA CN111293274A (zh) 2018-12-10 2018-12-10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03053.XA CN111293274A (zh) 2018-12-10 2018-12-10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3274A true CN111293274A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25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03053.XA Pending CN111293274A (zh) 2018-12-10 2018-12-10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9327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5520A (zh) * 2020-06-29 2020-09-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相关产品
CN112290000A (zh) * 2020-10-30 2021-01-29 华中科技大学 硅含量呈梭形梯度分布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156458A (zh) * 2021-11-29 2022-03-08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硅梯度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快充应用
CN114824164A (zh) * 2022-06-20 2022-07-2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5976A (ja) * 1996-03-29 1997-10-07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003257433A (ja) * 2002-02-28 2003-09-1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結着剤
CN103208611A (zh) * 2013-03-12 2013-07-17 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梯度负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6716683A (zh) * 2014-08-11 2017-05-2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非水电解质蓄电元件用正极板及非水电解质蓄电元件
CN107994218A (zh) * 2017-11-23 2018-05-04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CN108550857A (zh) * 2018-03-15 2018-09-18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梯度硅含量的负极片及锂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5976A (ja) * 1996-03-29 1997-10-07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003257433A (ja) * 2002-02-28 2003-09-1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結着剤
CN103208611A (zh) * 2013-03-12 2013-07-17 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梯度负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6716683A (zh) * 2014-08-11 2017-05-2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非水电解质蓄电元件用正极板及非水电解质蓄电元件
CN107994218A (zh) * 2017-11-23 2018-05-04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CN108550857A (zh) * 2018-03-15 2018-09-18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梯度硅含量的负极片及锂电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5520A (zh) * 2020-06-29 2020-09-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相关产品
CN111725520B (zh) * 2020-06-29 2022-02-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相关产品
CN112290000A (zh) * 2020-10-30 2021-01-29 华中科技大学 硅含量呈梭形梯度分布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156458A (zh) * 2021-11-29 2022-03-08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硅梯度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快充应用
CN114824164A (zh) * 2022-06-20 2022-07-2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4824164B (zh) * 2022-06-20 2022-10-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6010B2 (en) Agent for disper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arbon material, and dispersion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arbon material
EP4220755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for sodium-ion battery,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271271B (zh) 负极片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芯、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应用
CN11007129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正极极片
CN111293274A (zh)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WO2022037092A1 (zh) 一种集流体、极片和电池
CN10332602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锂离子电池
CN112002883A (zh) 一种负极活性物质用硅基复合材料及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08075125A (zh) 一种石墨烯/硅碳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24445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复合导电剂、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06006A (zh) 负极材料、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59104A (zh) 一种电池活性层的制备方法、电池极片和应用
CN111799470B (zh) 正极极片及钠离子电池
CN114665065A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03509B (zh) 正极集流体、正极片、锂离子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1234995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736247A (zh) 水系复合粘结剂、负极浆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锂离子电芯、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应用
CN106374083B (zh) 硅基负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2467086A (zh) 一种基于聚酰胺酸基电极粘结剂的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10379259U (zh) 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的正极片
CN112151757A (zh) 一种多层膜结构的负极片及其混合固液电解质锂蓄电池
CN116417658A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应用
KR101141060B1 (ko) 도전성을 부여한 복합체 바인더 및 이를 포함하고 있는이차전지
CN114142028B (zh) 负极材料、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666641A (zh) 多元纳米碳导电预涂层改性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