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84567A - 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84567A
CN111284567A CN201910976832.XA CN201910976832A CN111284567A CN 111284567 A CN111284567 A CN 111284567A CN 201910976832 A CN201910976832 A CN 201910976832A CN 111284567 A CN111284567 A CN 111284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loor side
rear floor
side member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768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84567B (zh
Inventor
村田宗志朗
匈坂享史
各务绫加
田胡秀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84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84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84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84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具备: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以及金属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由相同壁厚的板状部件或筒状部件形成,将所述后地板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结合的结合部构成为包括:内侧结合部,设于所述后地板侧梁侧并构成所述结合部的内侧,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中,至少具有包括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设置的上表面和位于与所述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在内的三个面的结合面;以及外侧结合部,设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侧并构成所述结合部的外侧,从该内侧结合部的外侧分别抵接于所述内侧结合部的所述三个面的结合面而进行结合。

Description

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DE102007006722号公报中公开了将铝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与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的外侧盖部件结合的技术。在该后地板侧梁与外侧盖部件的结合部中,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中,形成了闭截面部。而且,在后地板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设置的由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形成的后地板侧梁后部以由该外侧盖部件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包裹的方式结合。
另外,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以下称为“车辆的后撞时”),输入到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碰撞载荷经由该外侧盖部件向后地板侧梁传递。
如前述那样,后地板侧梁通过铝压铸形成,以获得较高的刚性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后地板侧梁后部或外侧盖部件通过板状部件来形成,因此在车辆的后撞时,在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有可能后地板侧梁后部发生面外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能够在车辆的后撞时抑制该后地板侧梁后部的面外变形的车身构造。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身构造具备: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金属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在所述后地板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由相同壁厚的板状部件或筒状部件形成,将所述后地板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结合的结合部构成为包括:内侧结合部,设于所述后地板侧梁侧并构成所述结合部的内侧,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中,至少具有包括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设置的上表面和位于与所述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在内的三个面的结合面;以及外侧结合部,设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侧并构成所述结合部的外侧,分别从该内侧结合部的外侧抵接于所述内侧结合部的所述三个面的结合面而进行结合。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身构造中,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后地板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由相同壁厚的板状部件或筒状部件形成的金属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通常,用压铸形成的压铸部件的设计自由度较高,因此根据部位使壁厚变厚或者设置加强肋而以获得较高的刚性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此,例如,在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的情况下,壁厚大致恒定,因此该板状部件的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壁厚。因此,在压铸部件和板状部件中,板状部件的刚性较低的可能性高。因此,在将压铸部件与板状部件结合的结合部中,在车辆的碰撞时碰撞载荷从板状部件向压铸部件侧传递之际,板状部件有可能发生面外变形。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在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与用板状部件或筒状部件形成的金属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在设于后地板侧梁侧并构成结合部的内侧的内侧结合部的外侧,结合有设于后地板侧梁后部侧并构成结合部的外侧的外侧结合部。具体地说明的话,在该内侧结合部至少设有三个面的结合面,该三个面的结合面包括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设置的上表面和位于与该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在结合部中,外侧结合部从该内侧结合部的外侧抵接于至少所述三个面的结合面而进行结合。
即,例如与在后地板侧梁的内侧结合部中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外侧结合部之间的结合面仅设有两个面的情况相比较,在本发明中,在该结合部中至少具有三个面的结合面,因此能够使结合刚性相应提高结合面增加的量。由此,经由与后地板侧梁的结合部位而后地板侧梁后部被限制变形,在与后地板侧梁的结合部中,在车辆的后撞时抑制该后地板侧梁后部的面外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相同壁厚”并不是指壁厚与部位无关而完全相同,也包含制造时的偏差等,包括根据部位而壁厚少许不同的情况,是所谓“大致相同壁厚”的意思。并且,在此,作为以相同壁厚形成的部件,并不是单指板状部件,而是指壁厚大致恒定地形成的部件。例如,在使用了板状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冲压等塑性加工而形成后地板侧梁后部,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包括使用金属模具并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筒状部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的情况。
并且,关于“位于与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上表面”和“两个面”不需要一定分别连续地形成,是例如两个面中的任一个面可以相对于上表面以不连续的状态形成的意思。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身构造在第一方案的车身构造的基础上,所述车身构造还具备后地板侧板,该后地板侧板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外侧结合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所述外侧结合部在与所述后地板侧板之间形成了闭截面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身构造中,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后地板侧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在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设于该后地板侧梁后部的外侧结合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并且,该外侧结合部在与后地板侧板之间形成了闭截面部。由此,在该结合部中,能够使后地板侧梁后部的刚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身构造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车身构造的基础上,位于与所述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的结合面形成为在该内侧结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侧壁部、第二侧壁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身构造中,在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位于与在后地板侧梁的内侧结合部的上部设置的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的结合面形成为在该内侧结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侧壁部、第二侧壁部。
即,后地板侧梁后部的外侧结合部与后地板侧梁的内侧结合部的至少形成了上表面的上壁部、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结合。由此,能够使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的结合刚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身构造在第三方案的车身构造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结合部还包括横壁部,该横壁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身构造中,内侧结合部还包括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的横壁部,能够使内侧结合部自身的刚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身构造在第一~第四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车身构造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结合部在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观察时呈S字状。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身构造中,内侧结合部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观察时呈S字状,在考虑了压铸的开模的基础上,能够以简单的形状使与外侧结合部的结合部位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的“S字状”并不限定于各壁部呈曲线状并相互相连的形状,是也包括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等的各壁部呈直线状并相互相连的形状的概念,是所谓“大致S字状”的意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在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在车辆的后撞时能够抑制该后地板侧梁后部的面外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能够使后地板侧梁后部的刚性提高,在车辆的后撞时抑制该后地板侧梁后部的面外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能够使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的结合刚性提高,使操纵稳定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通过使内侧结合部自身的刚性提高,在车辆的后撞时能够进一步抑制该后地板侧梁后部的面外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通过在内侧结合部中以简单的形状使与外侧结合部的结合部位增加,能够使该内侧结合部与外侧结合部的结合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来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车辆下部中的后部侧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一部分的后地板侧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切断时的截面位置处的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B-B线切断时的截面位置处的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的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的从箭头C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6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中用于说明作用的车辆侧视图。
图7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处的变形例1的与图3对应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后地板侧梁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结合部处的变形例2的与图3对应的截面图。
图9是作为比较例的与图3对应的截面图。
图10是作为比较例的与图6对应的车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车身(车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并且,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车身构造的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了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车辆10的下部(以下称为“车辆下部”)12中的车辆10的后部(以下称为“车辆后部”)14侧的俯视图。
如该图所示,在车辆10的侧部(以下称为“车辆侧部”)16,左右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门槛18。该左右的门槛18的沿着与该门槛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闭截面形状,该左右的门槛18分别构成车辆侧部16的骨架的一部分。
在左右的门槛18之间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构成车室内(座舱)22的地面的地板24,该地板2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左右的门槛18分别结合。并且,在门槛1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18A侧,在该左右的门槛18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设有地板横梁28,该地板横梁28结合于地板24上。
并且,在左右的门槛1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后地板侧梁20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分别延伸。该后地板侧梁20以俯视下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并且如图2所示的那样以车辆侧视下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突出的方式弯曲。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示出了后地板侧梁20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在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之间设有中央地板26,该中央地板26位于地板2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构成车室内22的后部侧的地面。并且,该中央地板2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分别结合。
并且,在该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20A,在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设有地板横梁30,该地板横梁30结合于中央地板26上。
而且,在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20B,在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设有地板横梁32。与前述的地板横梁30一样,该地板横梁32也结合于中央地板26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20C侧即地板横梁28与地板横梁30之间,在中央地板26的下方侧配设有燃料罐34。并且,在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虽然未图示,但是设有供减震器安装的悬挂塔36等。
另外,在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后地板侧梁后部38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分别延伸。该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并且,左右的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38A以相对于该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20B从外侧覆盖的方式与该左右的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20B分别结合(结合部40)。
并且,在中央地板2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设有后地板42,该后地板4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构成行李厢内41的地面。并且,在该后地板4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地板侧板44,左右的后地板侧梁后部38与该后地板侧板44分别结合。
在此,对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20B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38A之间的结合部40进行说明。
图3中示出了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切断时的截面位置处的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的截面形状。并且,图4中示出了沿着图1所示的B-B线切断时的截面位置处的该结合部40的截面形状,图5中示出了图1中该结合部40的从箭头C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相对于后地板侧梁20的后端部(以下称为“内侧结合部”)46,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前端部(以下称为“外侧结合部”)48以从内侧结合部46的外侧覆盖的方式结合。即,结合部40通过内侧结合部46来构成该结合部40的内侧,通过外侧结合部48来构成该结合部40的外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后地板侧梁20由例如铝压铸形成,使用沿着后地板侧梁2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进行开模的金属模具。需要说明的是,该后地板侧梁20并不限于铝,也可以是基于锌·镁·铜等的合金的压铸产品,并且也可以通过基于砂型的铸件来形成。另一方面,后地板侧梁后部38作为以大致相同壁厚形成的板状部件,例如由钢板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限于钢板,也可以通过基于铝合金等其他的金属的板状部件来形成,这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在该结合部40中,对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的状态下,设于后地板侧梁20侧的内侧结合部46呈大致倒S字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该结合部40的状态下,该内侧结合部46呈大致S字状。
如图3、图5所示,在内侧结合部46中,在该内侧结合部46的上部46A处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上壁部50,该上壁部50的上表面50A为与后述的外侧结合部48结合的结合面。而且,内侧结合部46中构成为包括结合壁部52和下壁部54,该结合壁部52形成有位于与该上壁部50的上表面50A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的结合面56A、58A,该下壁部54设于该内侧结合部46的下部46B。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下壁部54的壁厚形成为比上壁部50的壁厚更厚。
该结合壁部52构成为包括在内侧结合部4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外壁部(第一侧壁部)56和在该内侧结合部4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配置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内壁部(第二侧壁部)58。并且,在外壁部56中,在该内侧结合部46的外表面侧形成有结合面56A,在内壁部58中,在该内侧结合部46的外表面侧形成有结合面58A。
需要说明的是,内壁部58设于内侧结合部46的上部46A侧,外壁部56设于内侧结合部46的下部46B侧。即,内壁部58的结合面58A以与上壁部50的上表面50A连续的状态形成,但是外壁部56的结合面56A以与上壁部50的上表面50A不连续的状态形成。而且,在内壁部58的下端与外壁部56的上端之间架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横壁部60。
接着,在该结合部40中,对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进行说明。
如前述那样,图3所示的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并且,在该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中设有上壁部62,该上壁部62设于该外侧结合部48的上部48A,能够与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的上壁部50抵接。该上壁部6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在该上壁部62中形成有能够与在内侧结合部46的上壁部50形成的上表面50A抵接的抵接面62A。
并且,在该外侧结合部48中设有外壁部64,该外壁部64与上壁部62相连并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能够与该内侧结合部46的外壁部56抵接。该外壁部64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该外壁部64中形成有能够与在内侧结合部46的外壁部56形成的结合面56A抵接的抵接面64A。
而且,在该外侧结合部48中设有内壁部66,该内壁部66与上壁部62相连并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能够与该内侧结合部46的内壁部58抵接。该内壁部66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该内壁部66中形成有能够与在内侧结合部46的内壁部58形成的结合面58A抵接的抵接面66A。
需要说明的是,在外侧结合部48的外壁部64上结合了轮罩内后部65A,该轮罩内后部65A构成轮罩65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从外侧结合部48的内壁部66的下端开始,凸缘部68朝向该外侧结合部48的外侧(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
如前述那样,图3图示了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切断时的截面位置处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的截面形状。并且,在此,外侧结合部48的外壁部64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延伸,在该外壁部64中没有延伸出朝向外侧结合部48的外侧(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凸缘部。
另一方面,图4图示了沿着图1所示的B-B线切断时的截面位置处的该结合部40的截面形状。在此,外侧结合部48在内壁部66侧形成了该凸缘部68,并且在外壁部64侧也与内壁部66一样形成了朝向该外侧结合部48的外侧(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69。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在内侧结合部46侧,与外壁部64的凸缘部69结合的凸缘部55从下壁部54延伸。
如以上那样,在外侧结合部48的内壁部66以及外壁部64中分别形成有朝向该外侧结合部48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68、69的情况下,外侧结合部48的截面形状被称为所谓帽型截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根据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位置而外侧结合部48、内侧结合部46的形状稍微不同。
并且,根据以上那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相对于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以从该内侧结合部46的外侧覆盖的方式设定。
由此,如图3所示,在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的上壁部62的抵接面62A与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的上壁部50的上表面50A抵接的状态下,外侧结合部48的上壁部62与内侧结合部46的上壁部50结合(结合部位A)。并且,在该外侧结合部48的外壁部64的抵接面64A与内侧结合部46的外壁部56的结合面56A抵接的状态下,外侧结合部48的外壁部64与内侧结合部46的外壁部56结合(结合部位B)。而且,在外侧结合部48的内壁部66的抵接面66A与内侧结合部46的内壁部58的结合面58A抵接的状态下,外侧结合部48的内壁部66与内侧结合部46的内壁部58结合(结合部位C)。并且,在外侧结合部48的凸缘部68的下表面68A与内侧结合部46的下壁部54的上表面54A抵接的状态下,外侧结合部48的凸缘部68与内侧结合部46的下壁部54结合(结合部位D)。
并且,在该结合部40中,通过基于FDS(流钻螺钉)等进行的单侧结合或基于SPR(自冲铆钉)等进行的两侧结合来使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与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的外侧结合。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结合部位A、结合部位B以及结合部位C进行单侧结合,对于结合部位D进行两侧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该外侧结合部48在除了结合部40以外的部位处与后地板侧板44结合,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中,在与后地板侧板44之间形成了闭截面部70。
(车身构造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车辆后部14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地板侧梁20通过铝压铸形成。并且,与该后地板侧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20B结合的后地板侧梁后部38由钢板形成。
通常,通过压铸形成的压铸部件的设计自由度较高,因此根据部位使壁厚变厚或者设置加强肋而以获得较高的刚性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此,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的壁厚大致恒定,因此该板状部件的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壁厚。在板状部件中,也能够使壁厚变厚而将刚性设定得较高,但是在该情况下,车辆质量会增加。
由于这种情况,在车辆用部件中,在压铸部件和板状部件中,存在板状部件的刚性较低的倾向。因此,在将压铸部件与板状部件结合的结合部中,在车辆的碰撞时碰撞载荷从板状部件向压铸部件侧传递之际,板状部件有可能发生面外变形。
作为比较例,例如图9所示,作为压铸部件的后地板侧梁200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因此,该后地板侧梁200由上壁部200A、内壁部200B和下壁部200C构成。
因此,作为板状部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202在与后地板侧梁200的结合部204中,与该后地板侧梁200的上壁部200A、内壁部200B分别结合的上壁部202A、内壁部202B的两个面为结合面。即,在比较例中,相对于后地板侧梁200,后地板侧梁后部202的结合面仅设有两个面。
因此,在比较例中,如图10所示,碰撞载荷F向作为板状部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202输入时,在与后地板侧梁后部202的结合部204中,后地板侧梁后部202会发生面外变形并压弯。
因此,基于该后地板侧梁后部202的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效率变差,在未充分降低的状态下碰撞载荷F向后地板侧梁200传递。由此,在该后地板侧梁200中,有可能在弯曲部206的顶部206A侧发生折断。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在通过铝压铸形成的后地板侧梁20与由钢板形成的后地板侧梁后部38之间的结合部40中,设于后地板侧梁后部38侧的外侧结合部48与设于后地板侧梁20侧的内侧结合部46的外侧结合。
并且,在该结合部40中,至少相对于内侧结合部46的上壁部50和形成了位于与该上壁部50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的结合壁部52,外侧结合部48从该内侧结合部46的外侧抵接并结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结合部40中,与如比较例那样结合面仅设有两个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结合刚性、结合强度相应提高结合面增加的量。
如此,在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通过结合刚性提高,后地板侧梁后部38经由与后地板侧梁20的结合部位A、结合部位B以及结合部位C而被限制变形。由此,在该结合部40中,在车辆10(参照图1)的后撞时抑制该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面外变形。因此,如图6所示的那样抑制由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面外变形产生的压弯。
并且,在图3、图5所示的该结合部40中,通过结合强度提高,能够确保载荷传递路径,提高载荷传递效率。由此,在后地板侧梁后部38中,能够提高能量吸收效率。即,如前述那样,在该结合部40中,抑制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面外变形,载荷传递效率提高,由此能够使后地板侧梁后部38充分地轴向压缩。
由此,基于该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能量吸收效率提高。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从后地板侧梁后部38向后地板侧梁20传递的碰撞载荷F,能够抑制该后地板侧梁20的折断,对乘员、蓄电池(图示省略)以及燃料罐34(参照图1)进行保护。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后部14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后地板侧板4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在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设于该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并且,该外侧结合部48在与后地板侧板44之间形成了闭截面部70。由此,在该结合部40中,能够使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刚性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位于与在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的上部46A设置的上表面50A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的结合面56A、58A形成为在该内侧结合部4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的外壁部56、内壁部58。
即,相对于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的至少形成了上表面50A的上壁部50、外壁部56以及内壁部58,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从该内侧结合部46的外侧抵接并结合。由此,能够使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的结合刚性提高,使操纵稳定性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结合部46还包括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外壁部56和内壁部58的横壁部60,使内侧结合部46自身的刚性提高。由此,在车辆10(参照图1)的后撞时能够进一步抑制该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面外变形。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地板侧梁20通过例如使用了沿着该后地板侧梁2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进行开模的金属模具的铝压铸来形成。因此,如图5所示,在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结合部40的状态下,后地板侧梁20的内侧结合部46呈大致倒S字状,由此该内侧结合部46以上壁部50、内壁部58、横壁部60、外壁部56以及下壁部54连续的状态形成。
由此,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内侧结合部46的上壁部50、内壁部58以及外壁部56,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外侧结合部48能够从该内侧结合部46的外侧抵接并进行结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结合部46在考虑了铝压铸的开模的基础上,能够以简单的形状使与外侧结合部48的结合部位A、B、C增加。如此,通过使内侧结合部46与外侧结合部48的结合部位A、B、C增加,能够在后地板侧梁20与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结合部40中使结合刚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后地板侧梁后部38由一个部件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第一变形例,如图7所示,后地板侧梁后部80可以构成为包括构成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后地板侧梁后部内部82和构成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后地板侧梁外部84。
在该例中,后地板侧梁后部内部82呈大致曲柄状。具体地说明的话,后地板侧梁后部内部82构成为包括构成后地板侧梁后部80的外侧结合部86的上部的上壁部88、构成该外侧结合部8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壁部90、从该内壁部90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开始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凸缘部92。并且,从上壁部88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开始,结合壁94下垂。
另一方面,后地板侧梁外部84构成为包括构成外侧结合部8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壁部96、从该外壁部96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开始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凸缘部98。并且,也可以后地板侧梁外部84的外壁部96通过点焊等与后地板侧梁后部内部82的结合壁94结合,由此将后地板侧梁外部84和后地板侧梁后部内部82设定成一体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但是后地板侧梁后部38的形状并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第二变形例,如图8所示,在后地板侧梁后部100中,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可以为作为呈矩形状的筒状部件的闭截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后地板侧梁后部100不是通过基于面板等板状部件的塑性加工来形成,而是通过所谓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来形成。并且,在该情况下,后地板侧梁20的下壁部54与在后地板侧梁后部100的下部100A设置的下壁部102结合。
(本实施方式的补充事项)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图3所示的内侧结合部46中,结合面设于上壁部50、内壁部58以及外壁部56,但是只要具有包括位于与上表面50A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在内的三个面的结合面即可,因此并不限于此。
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结合面也可以设于横壁部60、内壁部58以及外壁部56。并且,也可以设于上壁部50、横壁部60以及内壁部58或外壁部56。而且,该内侧结合部46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大致S字状,也可以为大致Z字状。并且,该截面形状并不限于用字母等表示的形状,也可以为上壁部50、横壁部60以及内壁部58或外壁部56简单相连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地板侧梁20通过使用了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进行开模的金属模具的铝压铸来形成,但是开模的方向并不限于此。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通过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进行开模的铝压铸来形成后地板侧梁。因此,根据开模的方向,也能够适当变更该后地板侧梁的截面形状。例如,该截面形状也可以呈大致N字状或大致H字状。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也可以将一实施方式以及各种变形例适当组合来使用,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案实施,这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7)

1.一种车身构造,具备:
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金属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在所述后地板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由相同壁厚的板状部件或筒状部件形成,
将所述后地板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结合的结合部构成为包括:
内侧结合部,设于所述后地板侧梁侧并构成所述结合部的内侧,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中,至少具有包括设置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的上表面和位于与所述上表面交叉的方向的两个面在内的三个面的结合面;以及
外侧结合部,设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侧并构成所述结合部的外侧,分别从该内侧结合部的外侧抵接于所述内侧结合部的所述三个面的结合面而进行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构造还具备后地板侧板,该后地板侧板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外侧结合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所述外侧结合部在与所述后地板侧板之间形成了闭截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位于与所述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面的结合面形成为在该内侧结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侧壁部、第二侧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所述内侧结合部还包括横壁部,该横壁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所述内侧结合部在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观察时呈S字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包括构成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后地板侧梁后部内部和构成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后地板侧梁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在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中,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作为呈矩形状的筒状部件的闭截面形状。
CN201910976832.XA 2018-12-06 2019-10-15 车身构造 Active CN111284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9287 2018-12-06
JP2018229287A JP7087973B2 (ja) 2018-12-06 2018-12-06 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84567A true CN111284567A (zh) 2020-06-16
CN111284567B CN111284567B (zh) 2022-08-16

Family

ID=70776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76832.XA Active CN111284567B (zh) 2018-12-06 2019-10-15 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5651B2 (zh)
JP (1) JP7087973B2 (zh)
CN (1) CN111284567B (zh)
DE (1) DE102019127607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9378A (zh) * 2022-06-23 2022-09-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后纵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2628B2 (ja) * 2018-08-07 2022-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4435475A (zh) * 2020-11-02 2022-05-06 株式会社 F.泰克 车辆用副车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1990A (en) * 1993-04-02 1994-10-04 Great Dane Trailers Insulating floor forming trailer main beam upper flange
US6199894B1 (en) * 1998-06-05 2001-03-13 Leonard E. Anders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uck frame extender
JP2001328559A (ja) * 2000-05-19 2001-11-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DE102004019750A1 (de) * 2004-04-23 2005-12-01 Audi Ag Heckseitige Tragstruktur für ein Personenkraftfahrzeug
CN101913380A (zh) * 2009-03-17 2010-12-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US20120119546A1 (en) * 2010-11-11 2012-05-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4163207A (zh) * 2014-07-31 2014-11-2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5078A (ja) * 1991-09-09 1993-03-1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骨格部材の接合構造
JPH05305878A (ja) * 1992-04-30 1993-11-1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強度メンバの結合構造
JP3840879B2 (ja) * 2000-06-08 2006-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輌のフロアアンダーボデー構造
JP2005075018A (ja) * 2003-08-28 2005-03-24 Hino Motors Ltd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DE102007006722C5 (de) 2007-02-12 2021-03-11 Audi Ag Träger für eine Karosserie eines Kraftwagens
US7959197B2 (en) * 2008-10-30 2011-06-14 Shape Corp. Bumper beam with multi-concavity-defining cross section
JP5238539B2 (ja) * 2009-02-12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US8177292B1 (en) * 2010-12-24 2012-05-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Vehicl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for enhanced roof strength
DE102011077810B4 (de) 2011-06-20 2019-01-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 eines Kraftfahrzeugs
JP6319251B2 (ja) * 2015-09-28 2018-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1990A (en) * 1993-04-02 1994-10-04 Great Dane Trailers Insulating floor forming trailer main beam upper flange
US6199894B1 (en) * 1998-06-05 2001-03-13 Leonard E. Anders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uck frame extender
JP2001328559A (ja) * 2000-05-19 2001-11-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DE102004019750A1 (de) * 2004-04-23 2005-12-01 Audi Ag Heckseitige Tragstruktur für ein Personenkraftfahrzeug
CN101913380A (zh) * 2009-03-17 2010-12-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US20120119546A1 (en) * 2010-11-11 2012-05-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12101713A (ja) * 2010-11-11 2012-05-3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CN104163207A (zh) * 2014-07-31 2014-11-2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9378A (zh) * 2022-06-23 2022-09-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后纵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84567B (zh) 2022-08-16
US11325651B2 (en) 2022-05-10
DE102019127607A1 (de) 2020-06-10
JP2020090222A (ja) 2020-06-11
JP7087973B2 (ja) 2022-06-21
US20200180702A1 (en) 2020-06-11
DE102019127607B4 (de)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91768B (zh) 车辆侧部结构
CN109383257B (zh) 车辆侧部构造
JP548723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1284567B (zh) 车身构造
JP4301269B2 (ja) 車両用メンバ部材
US7677643B2 (en) Body framework construction
WO2019198753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825680B2 (ja) 車両のキャビン構造
CN211731584U (zh) 一种车辆的前舱总成及具有该前舱总成的车辆
CN110816675B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20140159422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9421815B (zh) 车体构造
CN111284568B (zh) 车身构造
JP2011136593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CN11088456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5411245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9789899B (zh) 车辆用结构体
CN111284569B (zh) 车身构造
US7165805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2014136436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7002430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61524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補強構造
JP6221164B2 (ja) 車体構造
US1162888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