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83068B - 冲压机、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容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冲压机、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容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83068B
CN111283068B CN202010103349.3A CN202010103349A CN111283068B CN 111283068 B CN111283068 B CN 111283068B CN 202010103349 A CN202010103349 A CN 202010103349A CN 111283068 B CN111283068 B CN 1112830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nch
cooler
press machine
workpiec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33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83068A (zh
Inventor
铃木裕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83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83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830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830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6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8/00Shaping by press-cutting; Perforating
    • B21D28/24Perforating, i.e. punching holes
    • B21D28/34Perforating tools; Die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02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06Deep-drawing articles from a strip in several steps, the articles being coherent with the strip during the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08Dies with different parts for several steps in a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05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stage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5/00Ejecting or stripping-off devices arranged in machines or tools dealt with in this subclass
    • B21D45/06Stripping-off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1/00Making hollow objects
    • B21D51/16Making hollow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he objects
    • B21D51/18Making hollow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he objects vessels, e.g. tubs, vats, tanks, sink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Mounting, Exchange, And Manufacturing Of Dies (AREA)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冲头的冷却性能高且能够提高运转速度的冲压机及该冲压机的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冲压机的容器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冲压机(10)具备与冲头(20)的外侧嵌合的冲头冷却器(40),在该冲头冷却器(40)形成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路(43)。并且,冲头冷却器(40)相对于冲头(20)相对移动以对冲头(20)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冲压机、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压机及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使用冲压机的容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冲压机存在若运转速度升高则冲头的发热量及冲头的热变形量也增加且工件的形状超过容许误差等问题。对此,作为以往的冲压机,已知有在冲头上形成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路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1222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冲压机中,为了确保冲头的强度,限制流路的大小而无法提高冷却性能,其结果是,有时无法提高冲压机的运转速度。因此,要求开发能够使冲头的冷却性能高于以往并能够提升冲压机的运转速度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冲压机,其具备:冲头冷却器,其具有供冲头贯通的冲头贯通孔,对所述冲头进行冷却;流路,其形成于所述冲头冷却器,供冷却液以不与所述冲头接触的方式流动,所述冷却液经由所述冲头冷却器间接地对所述冲头进行冷却;以及冷却器支承部,其以所述冲头冷却器相对于所述冲头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压机的主视图。
图2是加工台的立体图。
图3是加工台的立体图。
图4是冲头位于上止点的加工台的侧剖视图。
图5是冲头位于下止点的加工台的侧剖视图。
图6是冲头位于下止点的加工台的正剖视图。
图7是加工台的立体图。
图8是冲头冷却器的正剖视图。
图9是层叠造形装置的概念图。
图10是冲压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头冷却器的立体图。
图12是加工台的侧剖视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工台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 冲压机
16 传送装置
19 支承杆(冷却器支承部)
20 冲头
24A、24B、24C 传感器收容孔
24S 温度传感器
30 冲模
40、50 冲头冷却器
41 基座部
42 重点冷却部
43、52 流路
49、51 冲头贯通孔
53 脚部(冷却器支承部)
85 均衡判定部
90 工件(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的整体。以下,将图1中的横向称为冲压机10的横向H1,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称为冲压机10的前后方向H2。另外,将冲压机10中的图1示出的一侧称为冲压机10的“前侧”,将其相反一侧称为后侧,将图1中的“右侧”及“左侧”简单地设为冲压机10等的“右侧”及“左侧”。
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是所谓的多工位冲压机,以横向排成一列的方式具备具有相互对置的冲头20和冲模30而成的多个加工台。该多个加工台的多个冲头20被保持于滑枕12的下表面的多个冲头保持器13,并等间隔地排成一列,多个冲模30保持于垫板14的上表面的多个冲模保持器15,并等间隔地排成一列。并且,传送装置16的一对导轨16A(图1中仅示出一个导轨16A)横跨多个加工台沿横向H1延伸且在前后方向H2上对置,在该一对导轨16A上对置配置有多对指状部17(参照图3)。另外,在左端的加工台的左侧方具备工件供给装置18,该工件供给装置18从金属板冲裁坯件并拉深成形为一端有底的筒状的工件90。
并且,每当滑枕12升降时,从工件供给装置18供给的工件90在传送装置16的作用下依次向右侧相邻的加工台移动而被冲压加工,以逐渐接近规定的产品形状。另外,在右端的最后工序的加工台上冲压加工出的工件90作为冲压产品被向未图示的滑槽排出。另外,在滑槽设置有OK品用的滑槽和NG品用的滑槽,通过分选装置99(参照图10)选择任一滑槽。
图2~图7中示出加工台的一例。如图5所示,在该加工台中,例如对圆筒状的工件90进行减薄拉深或拉深成形。因此,在冲模30的成形孔31具备使靠近其上端的位置缩径而成的缩径部32。另外,冲模保持器15在成形孔31的延伸下方形成有贯通孔15A,并在该贯通孔中收容顶出销33。
另一方面,冲头20形成为圆杆状的冲头主体22从保持于冲头保持器13的圆柱状的基座部21的下表面中央延伸的形状。另外,在冲头主体22的中心部形成有排气孔23。排气孔23由从冲头主体22的前端面延伸至靠近前端的位置的纵孔部23A和从该纵孔部23A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横孔部23B构成,在冲头主体22的前端面和外侧面开口。并且,在相对于工件90的内部插拔冲头20(详细来说是冲头主体22)时,空气从排气孔23中通过。
如图6所示,在冲头20形成有从上端面延伸至冲头主体22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位置的三个传感器收容孔24A、24B、24C。该传感器收容孔24A、24B、24C分散配置在与冲头20的中心轴分离相同距离的位置。另外,传感器收容孔24A、24B、24C的下端的位置相互不同,传感器收容孔24A的下端配置在冲头20的下端部,传感器收容孔24B的下端配置在冲头主体2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传感器收容孔24C的下端配置在冲头主体22的上端部。另外,在该传感器收容孔24A、24B、24C中分别收容温度传感器24S(例如热电偶),以检测冲头主体22的下端部、大致中央部、上端部的温度。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中,例如在所有的加工台具备用于冷却冲头20的冲头冷却器(Punch cooler)40。如图8所示,冲头冷却器40形成为具有上下贯通中心部的冲头贯通孔49的套筒形状,如图2所示,嵌合于冲头主体22的外侧。另外,冲头冷却器40中的外侧部分的上侧大致一半形成圆柱状的基座部41,另一方面,下侧大致一半成为前后方向H2上扁平的重点冷却部42。
详细来说,重点冷却部42的水平截面例如形成横向H1较长的扁平八边形的一对对置边为圆弧状的形状。并且,基座部41及重点冷却部42同轴配置,前述冲头贯通孔49贯通以上部分的中心部。需要说明的是,重点冷却部42的横向H1的两端的圆面与基座部41的外周面成为共面(参照图8)。
如图2所示,冲头冷却器40被支承杆19支承为能够上下移动。因此,在基座部41的外周面的横向H1的两侧位置形成有沿前后方向H2延伸的方槽状的一对卡合槽46。
支承杆19相当于技术方案的“冷却器支承部”,沿前后方向H2延伸,以能够在其长边方向的中途位置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另外,支承杆19的前端部分为两股而成为在横向H1上对置的一对支承臂19B。并且,冲头冷却器40的基座部41配置在一对支承臂19B之间。
如图6所示,在一对支承臂19B的前端部形成有沿横向H1贯通的铰接孔19C。并且,圆筒状的滑动轴环4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于各铰接孔19C。另外,凸缘47F从滑动轴环47的一端向侧方伸出,与一对支承臂19B的对置面重叠。
支承销48被压入各滑动轴环47的内部。在各支承销48的一端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H2延伸的棱柱状的卡合突部48A。并且,一对支承销48的卡合突部48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于冲头冷却器40的一对卡合槽46。由此,冲头冷却器40与支承杆19的转动连动而上下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卡合突部48A在卡合槽46内沿前后方向滑动。
支承杆19的驱动机构虽未图示,但例如成为以下方式。即,支承杆1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从垫板14的后侧上部立起的第一支架。另外,在垫板14的后侧下部安装有第二支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第二支架的中继杆与支承杆19的后部经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杆连结。此外,中继杆在垫板14的下方与沿横向H1延伸的凸轮轴72(参照图1)的未图示的凸轮抵接。该凸轮轴72如图1所示,在冲压机10的左侧部经由沿上下方向沿延伸的中继轴73与驱动滑枕12的主凸轮轴71齿轮连结。由此,支承杆19与滑枕12的升降动作连动地转动而使冲头冷却器40升降。需要说明的是,主凸轮轴71由在冲压机10的上部配置的马达70驱动。
另外,传送装置16的前述一对导轨16A(参照图1)通过在中继轴73的中途位置具备的未图示的凸轮,与滑枕12的升降动作连动地在横向H1上直线移动。此外,一对指状部17由未图示的压缩螺旋弹簧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如后所述通过与冲头冷却器40的滑动接触而开闭。
冲头冷却器40在图5所示的相对上限位置与图4所示的相对下限位置之间相对于冲头20相对地直线移动。并且,在图5所示的相对上限位置处,例如冲头冷却器40的上表面与冲头20的基座部21的下表面邻接,冲头主体22的前端部向冲头冷却器40的下方突出。另外,在图4所示的相对下限位置处,例如冲头20的前端部被收容于冲头冷却器40的重点冷却部42内,冲头20的下端面位于比冲头冷却器40的下端面稍靠上方的位置。
为了避免冲头20的排气孔23的上部开口在相对上限位置与相对下限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被堵塞,冲头冷却器40在冲头贯通孔49中,使从其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到靠近下端的位置的范围稍微扩径而形成通气部49A,并形成有贯通通气部49A的内表面与冲头冷却器40的前侧外表面之间的通气孔49B。
如图7所示,在冲头冷却器40形成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路43,该流路43的两端的第一开口部43A与第二开口部43B在基座部41的前表面上下排列。该第一开口部43A及第二开口部43B形成为截面圆形,且从基座部41的前表面延伸至靠近冲头贯通孔49的位置,与流路主体43Z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弯曲部43C、43G连接。
流路主体43Z的一端的弯曲部43C在基座部41的上部处从冲头贯通孔49的前侧相邻到左侧相邻的位置沿着冲头贯通孔49的内周面弯曲延伸。另一端的弯曲部43G在基座部41的下部处从冲头贯通孔49的前侧相邻到右侧相邻的位置沿着冲头贯通孔49的内周面弯曲延伸。另外,流路主体43Z在该弯曲部43C、43G之间具有以下的第一发夹状部43D、中间弯曲部43E、第二发夹状部43F。
第一发夹状部43D从弯曲部43C的末端部向下方直角弯曲并延伸至冲头冷却器40的靠近下表面的位置,从该处向远离冲头贯通孔49一侧的上方折返,并延伸至基座部41的下部。
中间弯曲部43E从第一发夹状部43D的末端向后方直角弯曲,并从该处沿着基座部41的后侧外周面弯曲延伸至绕基座部41分开180度的相反位置。
第二发夹状部43F从中间弯曲部43E的末端向下方直角弯曲,延伸至冲头冷却器40的靠近下表面的位置,从该处向接近冲头贯通孔49一侧的上方折返而延伸至基座部41的下部,并与另一端的弯曲部43G连接。
另外,流路主体43Z的截面例如形成为椭圆形、长孔形等扁平形状,以其扁平形状的长边方向朝向冲头贯通孔49的轴向或周向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第一开口部43A及第二开口部43B的内表面形成有螺纹,软管接头44与该螺纹螺合。另外,和第一开口部43A的软管接头44连接的软管与未图示的泵的喷出口连接,另一方面,和第二开口部43B的软管接头44连接的软管与未图示的排水箱连接。并且,泵吸引排水箱内的冷却液(例如水、油)并朝向流路43的第一开口部43A喷出,从流路43的第二开口部43B排出的冷却液向排水箱返回。
冲头冷却器40利用图9中示意性示出的层叠造形法制造。该层叠造形法为,对如金属或热塑性树脂那样通过加热而软化的粉粒体的层即粉粒体层93进行层叠,针对每个粉粒体层93,通过来自激光振荡器92的激光的照射,仅使规定部位的粉粒体一体化而成为产品结构层94,将这样的产品结构层94层叠,制造层叠造形品。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马氏体时效钢的粉粒体层93层叠,以多个冲头冷却器40横向排列配置的状态一次制造。在此,冲头冷却器40由于形成在内部具有流路43等的繁杂形状,因此以切削加工制造冲头冷却器40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冲头冷却器40并非大量生产品,因此若通过铸造制造则成本增加。对此,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用层叠造形法制造冲头冷却器40,则能够容易且廉价地制造。另外,多个冲头冷却器40的形状与多个冲头20的形状差异相应地稍微不同。对此,仅对控制激光振荡器92的位置的程序稍微进行变更就能够应对。而且,由于多个冲头冷却器40的高度没有大的差别,因此若将多个冲头冷却器40横向排列一次制造,则能够减少不成为冲头冷却器40的粉粒体的量,成品率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冲头冷却器40也可以是由马氏体时效钢以外的金属制造。特别是,在如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不与传送装置16的指状部17滑动接触的冲头冷却器、以及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也不与工件90抵接的冲头冷却器中,优选使用低硬度的金属以抑制材料费用。
图10中示出冲压机10的控制结构。如前所述,各冲头20分别内置的三个温度传感器24S与冲压机10的控制器82具备的检测电路80连接,该检测电路80的输出(即,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经由放大器、A/D转换器等接口电路81被以规定周期(例如0.5~1秒)输入CPU83。并且,通过CPU83执行控制程序而构成的异常检测部84、均衡判定部85按照下述方式执行处理。
异常检测部84取入所有的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在任意检测结果很高而超过预先设定的上限警告值的情况下,将通知装置86具备的警告灯86A点亮。另外,在温度传感器24S的任意检测结果很高或很低而超过预先设定的上限异常值及下限异常值的情况下,将通知装置86具备的异常灯86B点亮,并控制分选装置99以将冲压产品向NG品用的滑槽排出,以及控制马达驱动电路70C使马达70(参照图1)停止。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异常降低的原因,考虑到温度传感器24S的故障或断线等。
均衡判定部85仅取入各冲头20的前端部的温度传感器24S。并且,由平均运算部85A运算各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的各规定时间(例如1~10秒)的平均值,由变化量运算部85B运算各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的每单位时间(例如0.5~1秒)的变化量。然后,通过对比运算部85C将各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化量与预先设定的基准变化量进行对比,在任意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化量大于基准变化量的情况下,判断为任意冲头20的温度未达到均衡状态,控制分选装置99以将冲压产品向NG品用的滑槽排出。另外,在所有的温度传感器24S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化量为基准变化量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所有的冲头20的温度达到均衡状态,控制分选装置99,以将冲压产品向OK品用的滑槽排出。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接下来说明该冲压机10的动作。若启动冲压机10,则冷却液被向所有的加工台的冲头冷却器40输送。然后,滑枕12反复进行升降动作,冲头冷却器40和传送装置16与之连动而按照以下方式动作,对工件90进行多次冲压加工,制造作为冲压产品的容器。
具体来说,在如图4所示冲头20位于上止点时,冲头冷却器40位于相对下限位置。此时,传送装置16位于横向H1的可动范围的右侧端部,由一对指状部17把持的工件90配置在冲模30的上方。然后,冲头冷却器40与冲头20以相同速度下降,直到冲头20朝向下止点下降的中途,从中途开始,冲头冷却器40的下降速度变得比冲头20慢,以相对于冲头20向上方相对移动。然后,冲头20向冲头冷却器40的下方突出而突出至工件90内,随后冲头冷却器40突出至一对指状部17之间。由此,一对指状部17之间被推开,在该状态下,指状部17开始向左侧移动。
之后,冲头冷却器40变为静止状态,冲头20进一步下降,从而如图5所示,冲头冷却器40相对于冲头20移动至相对上限位置。然后,通过冲头20将工件90压入成形孔31中,完成冲压加工。在此期间,从右侧接近冲头冷却器40的一对指状部17与冲头冷却器40滑动接触而被推开。之后,冲头20与顶出销33一起上升,工件90被从成形孔31排出。此时,冲头冷却器40以比冲头20慢的速度上升,移动至与一对指状部17不干涉的位置并静止。由此,工件90被从成形孔31排出,并被一对指状部17把持。然后,冲头20进一步上升,工件90与冲头冷却器40抵接而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冲头20从工件90脱离。也就是说,冲头冷却器40作为将工件90从冲头20拔出的脱模机发挥作用。然后,冲头冷却器40以相对于冲头20位于相对下限位置的状态以与冲头20相同的速度上升,冲头20到达上止点后恢复为初始状态,以下重复进行相同的动作。按照这种方式,冲头20在被冲头冷却器40冷却的状态下冲压加工工件90,制造冲压产品。
在此,冲压机10的运转速度越快,则冲头20的发热量越大。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中,内部流通冷却液的冲头冷却器40嵌合于冲头20并相对移动,能够对冲头20的发热部分进行冷却。由此,流路43的大小的制约与以往相比得到缓和,能够提高冷却性能,相应地,能够使运转速度高于以往并提高生产率。另外,在以与以往相同的运转速度使冲压机10运转的情况下,从冲压机10启动到冲头20的温度达到均衡状态的时间缩短,NG品减少,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生产率。
另外,根据冲头冷却器40,能够取消冲头20的流路,相应地,能够在自由度高的冲头20的内部内置温度传感器24S。并且,通过监视冲头20的温度,能够如下所述减少冲压机10启动时的麻烦。
即,在冲压机10刚刚启动后,冲头20的温度继续上升,冲压产品的形状不稳定,直到其达到均衡状态。对此,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自动判断冲头20的温度是否达到均衡状态,将冲压产品向NG品用的滑槽排出,直到达到均衡状态,若达到均衡状态,则将冲压产品向OK品用的滑槽排出。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能够在从启动到稳定运转后的期间自动进行NG品与OK品的切换,因此能够减少冲压机10启动时的麻烦。另外,在手动进行NG品与OK品的切换的情况下,也通过冲头20的温度管理容易地进行冲压产品的形状的管理,因此能够减少冲压机10启动时的麻烦。
另外,冲头20的前端部最大程度地发热。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中,在冲头20的上止点处,冲头20的前端部位于冲头冷却器40的内部,且在冲头20移动中,冲头冷却器40与之同方向地移动,冲头20的前端部维持在冲头冷却器40的内部,因此冲头20的前端部被长时间冷却,冷却效率提高。
另外,由于冲头冷却器40形成为套筒形状,因此包括冲头冷却器40在内的冲头20的周围变得紧凑。而且,冲头冷却器40兼作为使工件90从冲头20脱离的脱模机,因此与分别设置各部分的构造相比变得紧凑。另外,冲头冷却器40的前端侧的重点冷却部42形成为容易散热的扁平形状,因此冷却性能提高。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冲头20的前端部进行冷却。
另外,由马氏体时效钢构成冲头冷却器40,因此与通常使用的碳素钢、超硬合金等相比能够提高硬度并提高耐久性。该马氏体时效钢的加工困难,但通过利用层叠造形法,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马氏体时效钢的冲头冷却器40。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A。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A具备多个加工台中的后工序侧的部分多个加工台的冲头20共用的冲头冷却器50。
该冲头冷却器50形成为沿横向H1延伸的长方体状,在其长边方向的多个部位具备供多个冲头20贯通的多个冲头贯通孔51。另外,冲头冷却器50形成为流路52环绕在多个冲头贯通孔51的整体周围的状态,该流路52的两端部在冲头冷却器50的一个端面开口。并且,冷却液从流路52的一端流向另一端。
另外,在冲头冷却器50具备沿前后方向H2伸出且朝向正下方而向下弯曲的多对脚部53(相当于技术方案的“冷却器支承部”)。并且,这些脚部53固定在冲模保持器15的上表面,以使传送装置16在冲头冷却器50的下方移动。在该传送装置16具备作为使一对导轨16A之间开闭的驱动源的气缸16V。
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A按照下述方式动作。即,若工件90被从成形孔31排出,则在该工件90与冲头冷却器50的下表面抵接时,通过气缸16V使一对指状部17闭合。然后,在冲头20从工件90脱离时,导轨16A向右侧移动,将工件90向右侧相邻的加工台移动。然后,冲头20下降,将工件90压入成形孔31。
如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A所示,即使冲头冷却器50被固定也能够进行冲头20的冷却。另外,由于冲头冷却器50被固定,因此容易进行冷却液的供给。而且,由于冲头冷却器50被多个冲头20共用,因此部件数量被抑制,冲压机10整体变得紧凑。另外,以围绕多个冲头贯通孔51整体的方式形成有流路52,因此能够减少流路52的进出口的数量,能够简化用于向冲头冷却器50供给冷却液的管。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3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B。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B由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A变形而成,在传送装置16的指状部17具备卡定爪17T,指状部17兼作为脱模机。即,在工件90被从成形孔31排出的中途,一对指状部17闭合而卡定爪17T卡定在工件90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冲头20上升而从工件90脱离。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B,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1)在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冲头冷却器40利用层叠造形法制造,但例如也可以将冲头冷却器分割为多个,通过切削来制造。另外,例如,在能够使冲头冷却器成为量产产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铸造来制造冲头冷却器。在情况下,通过砂模的型芯成形冲头冷却器的流路即可。
(2)前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压机10、10A、10B是具有传送装置16的所谓多工位冲压机,也可以使仅从金属板冲裁工件的冲压机、仅对工件进行一次冲压成形的冲压机上具备冲头冷却器。需要说明的是,多工位冲压机的冲头细且长的情况较多,且难以在冲头形成流路的情况较多,因此多工位冲压机具备冲头冷却器的效果显著。
(3)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件90为圆筒状,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长方体状、椭圆形状、异形状。
(4)在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未在冲头形成流路,但也可以在具备冲头冷却器的基础上,也在冲头上设置冷却液用的流路,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以进一步提高冲压机的运转速度。
(5)在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承冲头冷却器40的冷却器支承部(支承杆19)由滑枕12和驱动源(马达70)驱动,但也可以由其他驱动源驱动。另外,冲头冷却器的驱动机构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凸轮/杆机构,例如考虑齿条-小齿轮机构、滚珠丝杠机构、或者将其与杆机构等组合而成的多种机构。
(6)在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所有的加工台具备冲头冷却器40,但对于由冲头20的热变形引起的工件90的形状变化来说,越接近最后工序的加工台,对产品形状影响越大,因此也可以采用仅在最后工序的加工台或仅在最后工序侧的多个加工台具备冲头冷却器40的结构。
(7)前述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头冷却器50具备多个冲头贯通孔51共用的流路52,但也可以针对每个冲头贯通孔设置各自的流路。另外,也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套筒形状的冲头冷却器固定于冲模保持器、垫板。此外,也可以如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头冷却器50那样,将多个冲头共用的冲头冷却器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头冷却器40那样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
(8)在前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头冷却器40、50中,也可以在冲头贯通孔49、51周围形成例如网格结构的流路43、52。

Claims (13)

1.一种冲压机,其中,
所述冲压机具备:
冲头冷却器,其具有供冲头贯通的冲头贯通孔,对所述冲头进行冷却;
流路,其形成于所述冲头冷却器,供冷却液以不与所述冲头接触的方式流动,所述冷却液经由所述冲头冷却器间接地对所述冲头进行冷却;以及
冷却器支承部,其以所述冲头冷却器相对于所述冲头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冷却器支承部以在所述冲头的上止点处所述冲头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冲头贯通孔内的方式对所述冲头冷却器进行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冷却器支承部在所述冲头的移动中使所述冲头冷却器向与所述冲头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维持使所述冲头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冲头贯通孔内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冷却器支承部固定所述冲头冷却器,
通过所述冲头的直线移动,所述冲头冷却器相对于所述冲头相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冲头将工件成形为筒状,
所述冲头冷却器兼作为使所述工件从所述冲头脱离的脱模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多个所述冲头排成一列地将工件成形为筒状,
所述冲压机具备在多个所述冲头的排列方向上间歇地输送所述工件的传送装置,
所述冲头冷却器设置于多个所述冲头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冲头冷却器呈套筒形状并针对每个所述冲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冲头冷却器具有多个所述冲头贯通孔,针对多个所述冲头共用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冲头冷却器在所述冲头的轴向的中途部分具有台阶部,
所述冲头冷却器中的比所述台阶部靠基端侧的部分成为被所述冷却器支承部支承且具有所述流路的两端的开口的基座部,另一方面,比所述台阶部靠前端侧的部分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扁平的重点冷却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冲压机具有形成于所述冲头的传感器收容孔和收容于所述传感器收容孔的温度传感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压机,其中,
所述冲压机具备均衡判定部,所述均衡判定部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定所述冲头的温度是否达到均衡状态。
12.一种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利用使用了马氏体时效钢的层叠造形法制造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机的所述冲头冷却器。
13.一种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机来制造容器。
CN202010103349.3A 2019-02-19 2020-02-19 冲压机、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容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2830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7199 2019-02-19
JP2019027199A JP6593944B1 (ja) 2019-02-19 2019-02-19 プレス機、プレス機構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83068A CN111283068A (zh) 2020-06-16
CN111283068B true CN111283068B (zh) 2021-03-16

Family

ID=68314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3349.3A Active CN111283068B (zh) 2019-02-19 2020-02-19 冲压机、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容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93944B1 (zh)
KR (1) KR102131185B1 (zh)
CN (1) CN1112830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3944B1 (ja) * 2019-02-19 2019-10-23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機、プレス機構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CN113231878B (zh) * 2021-05-26 2021-12-07 黄醒参 一种机床自动清理检测机器人及其自动清理检测方法
CN114558920B (zh) * 2022-02-28 2022-09-13 江苏克诺斯精密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条高温折弯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749549B (zh) * 2022-04-29 2023-12-22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铝合金冲压模具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87888A1 (ja) * 2007-01-17 2008-07-24 Nagaok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深絞り加工装置
CN205341612U (zh) * 2016-02-23 2016-06-29 滁州美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安全冲压机
JP2017080758A (ja) * 2015-10-26 2017-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熱間プレス加工装置
CN206731901U (zh) * 2017-03-27 2017-12-12 上海弘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高压冷却切边模
CN107745035A (zh) * 2017-10-24 2018-03-02 岳西县永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连续冲孔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1222A (ja) 2005-03-31 2006-10-19 Watanabe Seisakusho:Kk プレス加工用パンチとプレス加工装置
JP2007175751A (ja) * 2005-12-28 2007-07-12 Aisin Seiki Co Ltd プレス金型
CN103801618A (zh) * 2014-02-21 2014-05-21 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连续冲孔设备
JP6593944B1 (ja) * 2019-02-19 2019-10-23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機、プレス機構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87888A1 (ja) * 2007-01-17 2008-07-24 Nagaok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深絞り加工装置
JP2017080758A (ja) * 2015-10-26 2017-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熱間プレス加工装置
CN205341612U (zh) * 2016-02-23 2016-06-29 滁州美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安全冲压机
CN206731901U (zh) * 2017-03-27 2017-12-12 上海弘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高压冷却切边模
CN107745035A (zh) * 2017-10-24 2018-03-02 岳西县永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连续冲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31185B1 (ko) 2020-07-07
CN111283068A (zh) 2020-06-16
JP6593944B1 (ja) 2019-10-23
JP2020131233A (ja)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83068B (zh) 冲压机、冲压机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容器的制造方法
EP2716378B1 (en) Hot press molding method and hot press molding die
US9321092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steel sheet by hot pressing
JP4608420B2 (ja) トランスファープレス装置
US862756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rankshaft and production apparatus therefor
US10672552B2 (en) Adhesive laminate cor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US20190109521A1 (en) Adhesive laminate cor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core laminator therefor
CN110418686B (zh) 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KR101689568B1 (ko) 프레스 장치
CN109894541B (zh) 纽扣制造装置
CN103286818A (zh) 多工位组合式保险杠倒车雷达的自动冲孔机
JP5334449B2 (ja) 鍛造加工装置
KR101314041B1 (ko) 후가공을 절감하는 핫스탬핑 성형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핫스탬핑 성형장치
JP2020146732A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CN109570353B (zh) 侧围外板的成型模具组件及汽车生产线
KR101811266B1 (ko) 접착식 적층코어 제조장치
CN110385374B (zh) 一种热冲压模具
JP3148647U (ja) 熱間圧造成形機
JP5389534B2 (ja) 積層コアの製造装置
CN111974892A (zh) 一种冲压机床的自动送料装置
KR101811268B1 (ko) 접착식 적층코어 제조장치
CN204638949U (zh) 送料臂超负荷装置
JP3758969B2 (ja)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
KR101355758B1 (ko) 캠 트리밍을 이용하여 후가공을 절감하는 핫스탬핑 성형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핫스탬핑 성형장치
CN108099244A (zh) 自冷却冲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