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67740B -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67740B
CN111267740B CN201911110598.9A CN201911110598A CN111267740B CN 111267740 B CN111267740 B CN 111267740B CN 201911110598 A CN201911110598 A CN 201911110598A CN 111267740 B CN111267740 B CN 1112677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bracket
vehicle
detection unit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105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67740A (zh
Inventor
中山真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67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7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67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7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48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obstacle sensors of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yp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50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 G06V20/56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exterior to a vehicle by using sensors mounted o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96Theft prevention of art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01S2013/9327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 G01S2013/93271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in the front of the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01S2013/9327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 G01S2013/93275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in the bumper are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对于用户来说容易操作的车载用检测装置的新构造。该检测装置具备:检测部,其检测车辆的周边环境;以及托架,其用于将所述检测部安装于车身,在所述托架和所述检测部一起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状态下,所述检测部在下侧端部具有能够输出表示所述周边环境的检测信号的连接器部,所述托架具有:一对支承部,它们在所述连接器部的两侧方从下方支承所述检测部;以及桥接部,其以不与所述连接器部干涉的方式跨设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

Description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车载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四轮车等车辆中,提出有通过在ECU(电子控制单元)侧进行一部分/全部的驾驶操作来实现自动驾驶的车辆(参照专利文献1)。基于对车辆周边环境的检测结果而进行自动驾驶,在该周边环境的检测中使用雷达等检测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97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07228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制造车辆时,要求设置于车身的检测装置对于用户(例如制造者、流通从业者等)来说是容易操作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于用户来说容易操作的车载用检测装置的新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涉及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具备:检测部(例如21),其检测车辆(例如1)的周边环境;以及托架(例如22),其用于将所述检测部安装于车身(例如10),所述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和所述检测部一起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状态下,所述检测部在下侧端部具有能够输出表示所述周边环境的检测信号的连接器部(例如211),所述托架具有:一对支承部(例如2211a、2211b),它们在所述连接器部的两侧方从下方支承所述检测部;以及桥接部(例如2212),其以不与所述连接器部发生干涉的方式跨设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对用户来说容易操作的检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构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用于对检测装置的安装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A和图3B是用于对作为检测部的一个例子的雷达的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对托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5A至图5C是用于对检测部相对于托架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对检测装置的构造进行说明的某个视点下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对检测装置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其他视点下的立体图。
图8A和图8B是用于对检测部的检测方向的评价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检测装置;
21:检测部(毫米波雷达);
22;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构造或者构成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各构件的尺寸并不一定反映现实的尺寸。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构件或者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以下内容中,可以省略重复内容的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前方部构造STFr的立体图。图1B是车辆1的后方部构造STRr的立体图。车辆1在车身10的前方部、后方部、侧方部等多个位置分别具备多个检测装置2。例如,几个检测装置2如图1A所示那样设置于车身10的前方部以及前侧方部,另外,如图1B所示那样设置于车身10的后侧方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1设为四轮车,但是也可以是跨骑型两轮车等其他车辆。
检测装置2构成为能够检测或者监视车辆1的周边环境。这里所说的周边环境例如是指车辆1周边的对象(行人、其他车辆、障碍物等)的有无、行驶中的车道(例如由规定颜色的区分线划分出的区域)的延伸设置方向、信号灯所表示的颜色等进行适当地驾驶所需要的车外的信息。检测装置2也可以表述为监视装置、传感器装置等。
车辆1还具备ECU(电子控制单元)3。ECU3例如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外部通信用接口等,基于按照规定的程序所做的运算处理的结果来进行车辆1的行驶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ECU3能够基于上述检测装置2的检测结果来进行车辆1的自动驾驶。这里所说的自动驾驶是指驾驶操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加速、制动以及转向)不是在驾驶员侧进行,而是在ECU3侧进行。即,在自动驾驶的概念中,包括在ECU3侧进行全部驾驶操作(所谓的完全自动驾驶)的情况、以及在ECU3侧仅进行一部分驾驶操作(所谓的驾驶辅助)的情况。作为驾驶辅助的例子,可以列举出车速控制(自动巡航控制)功能、车间距控制(自适应巡航控制)功能、车道脱离防止辅助(车道保持辅助)功能、碰撞避免辅助功能等。
作为检测装置2的典型例子,可以列举出雷达(毫米波雷达),但不限于此,可以将摄像机、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光学检测与测距)等多种摄像装置或者测距装置用作检测装置2。在以下说明中,检测装置2设为雷达。
图2A是表示向车身10设置检测装置2的设置方式的立体图。检测装置2具备作为雷达主体的检测部21,以及用于将检测部21安装于车身10的托架22。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叙述,但是托架22构成为能够装卸检测部21。通过将安装有检测部21的托架22安装于车身10来实现检测装置2向车身10的设置,如图2B所示,也可以在检测装置2之上进一步安装其他车辆构成构件4。车辆构成构件4只要构成为不影响检测装置2的检测性能即可,在此,以使检测部21露出并且和托架22的一部分卡合的方式而安装于车身10。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说明检测装置2的各要素或者各部位的位置关系,有时会使用上、下、左、右等表述,这些表述表示检测装置2在安装于车身10的状态下,从正面观察时的(参照图2A以及图2B)相对位置关系。
图3A是表示检测部21的构造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检测部21的构造的立体图,且是与图3A在不同视点下的立体图(即,从另一端部2102侧观察的立体图)。检测部21具有主体部210以及连接器部211。主体部210包含有实现雷达的功能的几个电子构件,另外,连接器部211设置为能够将通过主体部210获得的电信号向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ECU3)输出。
主体部210具有位于正面的检测面F1,另外,还具有位于侧面的基准面F2。主体部210从面F1朝向车辆1周边(车身10外侧)射出毫米波,另外,利用面F1检测来自对象等的反射波。在图中仅表示了一部分基准面F2,但是基准面F2环绕设置于主体部210的侧面(在检测部21被安装于车身10的状态下的上表面、右侧面、下表面以及左侧面)。基准面F2用作用于规定检测部21的检测方向的基准,检测面F1设置为相对于基准面F2而处于预先决定好的姿态,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叙述。此外,将和检测面F1相反侧的背面设为面F1b(参照图3B)。
主体部210包括一端部2101、以及其相反侧的另一端部2102,上述连接器部211设置于一端部2101。在连接器部211上电连接有未图示的线束。连接器部211能够将表示通过主体部210的检测面F1获得的检测结果的电信号作为表示车辆1的周边环境的检测信号而经由上述线束输出至ECU3。如也在图2A以及图2B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检测装置2以连接器部211位于下方侧的方式固定。因此,也可以将一端部2101表述为下侧端部,且将另一端部2102表述为上侧端部。通过使连接器部211位于下方侧,能够比较简单地(以不使车身构造复杂化、或者不影响其他车辆构成构件的配置的方式)配置对连接器部211和ECU3进行连接的上述线束。
此外,主体部210例如作为包含的电子构件而包括:处理部,其对由检测面F1检测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以及信号生成部,其生成基于该处理部的处理结果的检测信号。信号生成部位于比处理部更靠近面F1b侧的位置,输出由该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检测信号的连接器部211配置于比基准面F2更靠近面F1b侧。
图4是表示未安装检测部21的状态下的托架22的构造的立体图。托架22具有能够容纳检测部21的容纳部221,以及一对安装部222L以及222R。
容纳部221包括底部2210B以及侧壁部2210W。底部2210B是位于车身10侧的部位,且在容纳检测部21时、和检测部21的背面F1b相对。侧壁部2210W从底部2210B向车身10外侧延伸设置,包括用于在容纳检测部21时包围检测部21的侧面的上侧壁部2210U、下侧壁部2210D、左侧壁部2210L以及右侧壁部2210R。
另外,在容纳部221设置有多个开口部OP1~OP3。开口部OP1设置于下侧壁部2210D,能够使检测部21的连接器部211插通。开口部OP2设置于底部2210B,能够使检测部21的背面F1b的一部分露出。在上侧壁部2210U上设置有一对开口部OP3,能够在对检测部21进行规定的评价时使用该开口部OP3。此外,这些开口部OP1等也可以仅表述为开口、孔等。关于它们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另外,下侧壁部2210D在上述开口部OP1的周边部具有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桥接部2212以及延伸部2213。在检测部21被容纳于容纳部221时,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从下方侧支承该检测部21。桥接部2212跨设于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之间,以提高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之间的强度。延伸部2213设为能够适当地保持容纳在容纳部221中的检测部21。关于它们的详细情况也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另外,托架22还具有按压部223、卡止部224、按压部225以及施力部226,它们分别设置于容纳部221的几处部位。按压部223设置于上侧壁部2210U中的上述一对开口部OP3之间。卡止部224分别从底部2210B延伸设置于上侧壁部2210U和左侧壁部2210L之间形成的角部、以及上侧壁部2210U和右侧壁部2210R之间形成的角部。按压部225分别设置于左侧壁部2210L以及右侧壁部2210R。以在开口部OP2的两侧方沿上下方向而具有对称性的方式在底部2210B上共设置有四个施力部226。
在将检测部21容纳于容纳部221时,按压部223、卡止部224以及按压部225将该检测部21牢固地固定。施力部226从底部2210B侧对容纳于容纳部221的上述检测部21施力,使该检测部21和卡止部224抵接从而限定容纳部221内的该检测部21的位置。另外,在将检测部21从容纳部221取出时,施力部226能够通过来自底部2210B侧的作用力而对其进行辅助。
一对安装部222L以及222R是用于通过托架22的安装来实现向车身10设置检测装置2的部位,分别从上述容纳部221向侧方延伸设置而成。安装部222L从左侧壁部2210L朝向容纳部221外侧而沿着与检测面F1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另外,安装部222R从右侧壁部2210R朝向容纳部221外侧而沿着与检测面F1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降低检测装置2整体的厚度(高度)而使检测装置2较为紧凑,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地将检测装置2设置于车身10的希望的位置。此外,安装部222R也可以表述为右侧安装部,另外,安装部222L也可以表述为左侧安装部。
例如,若着眼于安装部222R(参照图4),则安装部222R包括延伸设置部2221以及设置于该延伸设置部2221的多个孔2222以及2223。孔2222是用于将托架22本身安装于车身10的托架安装用孔。另外,孔2223是用于将其他构件相对于托架22安装的其他构件安装用孔,由此,例如可以参照图2B将上述的车辆构成构件4相对于托架22而进行安装。这些情况对于安装部222L来说也是同样的。
图5A~图5C是用于对将检测部21安装于托架22时的顺序进行说明的侧视图。首先,如图5A中箭头A1所示,将检测部21的连接器部211插入到托架22的开口部OP1中。然后,在主体部210的一端部2101和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抵接之后,如图5B中箭头A2所示,使主体部210以该一端部2101为中心转动。由此,如图5C所示,检测部21被安装于托架22。
通过卡止部224从侧方卡止主体部210而完成检测部21的上述安装。在该状态下,按压部223从上方按压主体部210。从下方支承检测部21的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形成和一端部2101抵接的凸状的抵接部,并作为接受检测部21的荷重的承受部发挥作用。由此,也可以说按压部223和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一起沿上下方向而夹持主体部210。另外,在上述安装的状态下,分别设置于壁部2210L和2210R的左右一对按压部225(参照图4)进一步从两侧方按压(沿左右方向夹持)主体部210。
在上述安装的状态下,施力部226从背面F1b侧对主体部210施力,该主体部210被卡止部224卡止,结果是被卡止部224以及施力部226所夹持。与此同时,该主体部210进一步被按压部223以及225按压或者夹持。因此,检测部21被牢固地固定于容纳部221内。
在从托架22卸下检测部21的情况下,通过在解除卡止部224的卡止之后进行和上述图5A~图5C相反的步骤,能够卸下检测部21。即,通过在使一端部2101和托架22抵接的状态下以一端部2101为中心转动而检测部21能够相对于托架22而装卸。
延伸部2213从桥接部2212朝向上方延伸,以限制检测部21向从托架22离开的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在装卸检测部21时误操作而使该检测部21掉落的情况。
图6A表示将检测部21安装于托架22而成的检测装置2的构造的立体图。如上所述,在将检测部21安装于托架22的状态下,连接器部211成为插通下侧壁部2210D的开口部OP1的状态。因此,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在连接器部211的两侧方从下方支承检测部21。
在此,可以认为:由于将开口部OP1设置于下侧壁部2210D,而下侧壁部2210D的强度比其他的壁部2210U、2210L以及2210R低。因此,在下侧壁部2210D设置桥接部2212。桥接部2212以不与对开口部OP1进行插通的连接器部211发生干涉的方式(以沿着开口部OP1的边缘的一部分而延伸设置的方式)跨设于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之间。在和检测部21的关系中,由于连接器部211配置于面F1b侧,因此桥接部2212在开口部OP1周边部处以从面F1b侧向检测面F1侧迂回的方式而设置成圆弧状。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在连接器部211的两侧方通过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而适当地支承检测部21,并且能够抑制该一对支承部2211a以及2211b之间的强度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桥接部2212以将分别从一对安装部222L以及222R朝向开口部OP1侧延伸的凸缘相互连结的方式跨设。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适当地提高设置有开口部OP1的下侧壁部2210D的强度。
图6B是表示检测装置2的构造的立体图,是与图6A不同的视点下的立体图(即,从车身10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前文所述,在底部2210B设置有开口部OP2,该开口部OP2使检测部21的背面F1b的一部分露出。在检测部21的背面F1b附着有标识符219,上述开口部OP2也使该标识符219露出。根据这样的构造,即使在检测部21安装于托架22的状态下也能识别检测部21的固定信息。因此,在制造车辆1时等,制造者等用户能够在检测部21安装于托架22的状态下对检测装置2进行操作。此外,标识符219只要是能够识别检测部21的固定信息的标识符即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QR码(注册商标),但代替地/附带地,也可以是字符、数字、符号、图形、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另外,在从托架22拆卸检测部21时也能够利用上述开口部OP2。开口部OP2可以设置为至少能够部分插入手指的尺寸。如上所述,在取下检测部21时,解除卡止部224的卡止之后,进行与前文所述的图5A~图5C相反的步骤。根据上述构造,在取下检测部21时,能够将手指插入于该开口部OP2中而从背面F1b侧按压检测部21。与此同时,施力部226从背面F1b对检测部21施力从而对由上述手指进行的按压进行辅助。因此,检测部21被从托架22推出。因此,根据上述构造,能够使从托架22拆卸检测部21比较简单。
如图4以及图6B所示开口部OP2可以为圆形,其尺寸(直径)例如可以为1cm以上。由此,容易将手指按压于开口部OP2,从而能够容易地按压检测部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OP2位于比起检测部21的一端部2101而更靠近另一端部2102的位置。由此,在从托架22卸下检测部21时,一端部2101侧成为支点,并且另一端部2102侧成为力点,因此,也不会使拆卸检测部21所需的力无用地变大。因此,能够比较简单地实现检测部21的拆卸。另外,由于连接器部211设置于一端部2101,因此在拆卸检测部21时,能够使连接器部211不与托架22发生干涉地进行该拆卸。
在此,再次参照图2A的话,通过使规定的紧固构件(螺钉等)和安装部222L以及222R的孔2222螺合而使托架22相对于车身10紧固,从而检测装置2设置于车身10上。在多数情况下,将托架22在安装有检测部21的状态下紧固于车身10,但是也能在将托架22紧固于车身10之后而将检测部21相对于该托架22而进行安装。附带地,如图2B所示,也可以以部分重叠的方式将前文所述的车辆构成构件4安装于检测装置2。在该情况下,车辆构成构件4能够使规定的紧固构件(螺钉等)和孔2223螺合而相对于托架22/相对于托架22以及车身10而进行紧固。此外,在将检测装置2设置于车身10之后,能够在连接器部211上电连接预定的线束。
图7是表示检测装置2的构造的立体图,且是与图6A及图6B不同的视点下的立体图(即,从上侧壁部2210U侧观察的立体图)。在此,关于设置于车身10的检测装置2,由于检测部21经由托架22而安装于车身10,因此为了规定检测部21的检测方向,可以要求对检测部21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姿态进行评价。参照图4已经进行了叙述,但是也如图7所示,在上侧壁部2210U设置有一对开口部OP3。这些开口部OP3设置于使主体部210侧面的基准面F2(参照图3A等)露出的位置,并可以用于评价检测部21的上述姿态。由此,能够评价检测部21的检测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相对于水平面的上述姿态仅表述为“姿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评价用治具以及水平仪进行该评价,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基于检测部21的检测范围、其宽度、其中心轴、检测距离等来进行该评价。关于检测部21的上述评价也可以表述为检测方向评价、姿态评价、指向性评价等。
图8A是表示检测部21的检测方向的评价方式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该方式的侧视图。在此,检测装置2设置于车身10的规定部位(设为部位10’),在该状态下进行上述评价。在上述评价中,使用评价用治具91以及水平仪92。治具91构成为能够安装于评价对象(此处为检测装置2)并且能够载置水平仪92。水平仪92直接测量治具91的姿态,由此,能够间接地评价评价对象的姿态。
如图8B所示,治具91具备基部910a、延伸设置部910b、载置部910c、以及抵接部911及912。基部910a是沿一个方向(此处为垂直方向)延伸设置的板材。延伸设置部910b是从基部910a的一端部(在此为上端部)向和基部910a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处为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板材。载置部910c是从基部910a的另一端部(此处为下端部)向和延伸设置部910b的延伸设置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板材。抵接部911是从延伸设置部910b向与延伸设置部910b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处为下方)延伸的部分。抵接部912是从基部910a向和延伸设置部910b的延伸设置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911设置为左右一对,抵接部912设置为上下一对。
此外,上述部位910a、910b、910c、911以及912也可以一体成形,但它们的一部分/全部也可以独立构成。
左右一对抵接部911分别插通一对开口部OP3,并与检测部21的基准面F2(上表面的一部分)抵接。上下一对抵接部912分别和检测部21的检测面F1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抵接。在此,基准面F2是成为用于规定检测部21的检测方向的基准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面F1设置为与基准面F2之间形成直角。因此,可以说治具91分别通过抵接部911以及912和基准面F2以及检测面F1抵接而成为能够测量检测部21的姿态的状态。
通过将水平仪92载置于这样的状态下的治具91中的载置部910c,能够基于该水平仪92而评价检测部21的姿态,并由此评价检测部21的检测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部OP3设置于作为侧壁部2210W的上方部的上侧壁部2210U,因此能够通过使抵接部911从上方抵接而比较容易地安装治具91,另外,能够防止该安装后的治具91发生掉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侧壁部2210U中将一对开口部OP3设置于按压部223的两侧方,能够使左右一对抵接部911恰当地和基准面F2抵接。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开口部OP3,也可以设置与其数量对应的抵接部911。除此之外,通过设置上下一对抵接部912,能够使治具91适当地和检测面F1抵接。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有利于将治具91安装于检测装置2时的安装方式的稳定化。
另外,侧壁部2210W形成为设置有开口部OP3的上侧壁部2210U相对于其他壁部(2210D、2210L以及2210R)而隆起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因设置开口部OP3而导致的侧壁部2210W的强度的降低。可以说这一点对于因设置按压部223而导致的强度的降低也是同样的。
根据以上实施方式,可以说能够使车载用检测装置2在各种各样的方面对用户来说容易操作。检测装置2具备检测部21、以及用于将检测部21安装于车身10的托架22。通过在使一端部2101和托架22抵接后的状态下以一端部2101为中心转动,使检测部21能够相对于托架22装卸。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托架22具有开口部OP2,开口部OP2在将检测部21安装于托架22的状态下使检测部21的背面F1b的一部分和标识符219一起露出。由于标识符219通过开口部OP2露出,因此即使在将检测部21安装于托架22的状态下,也能识别检测部21的固定信息。另外,也能利用该开口部OP2将检测部21从托架22拆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检测装置2对于用户来说而容易操作。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检测部21具有位于侧面的用于规定其检测方向的基准面F2。而且,托架22具有包围检测部21的该侧面的侧壁部2210W、以及以使基准面F2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设置于侧壁部2210W的开口部OP3。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在侧壁部2210W上设置多个按压部或者卡止部(223等),能够牢固地固定检测部21。与此同时,根据需要,也能经由开口部OP3使评价用治具91和检测部21的基准面F2抵接。例如,能够在检测部21安装于车身10的状态下评价该检测部21的检测方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这样的观点下,也能实现对于用户来说容易操作的检测装置。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的另一方面,在托架22和检测部21一起被安装于车身10的状态下,检测部21在其下侧端部2101具有能够输出表示周边环境的检测信号的连接器部211。而且,托架22具有一对支承部2211a和2211b、以及桥接部2212。一对支承部2211a和2211b在连接器部211的两侧从下方支承检测部21。桥接部2212以不与连接器部211发生干涉的方式而跨设于这一对支承部2211a和2211b之间。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在连接器部211的两侧方通过一对支承部2211a和2211b适当地支承检测部21,并且能够抑制该一对支承部2211a和2211b之间的强度的降低。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这样的观点下,也能实现对于用户来说容易操作的检测装置。
以上,示例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几个优选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部分变更。例如,也可以根据目的、用途等,在上述各例子的方式中组合其他要素,也可以在某个例子的方式中组合其他例子的方式的一部分。另外,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各个用语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使用的,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该用语的严密的意思,也能够包含其等同物。
以下总结上述实施方式的某个侧面的各项特征:
第一方式涉及车载用检测装置(例如2),所述检测装置具备:检测部(例如21),其检测车辆(例如1)的周边环境;以及托架(例如22),其用于将所述检测部安装于车身(例如10),所述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和所述检测部一起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状态下,所述检测部在下侧端部具有能够输出表示所述周边环境的检测信号的连接器部(例如211)。所述托架具有:一对支承部(例如2211a、2211b),它们在所述连接器部的两侧方从下方支承所述检测部;以及桥接部(例如2212),其以不与所述连接器部发生干涉的方式跨设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
由此,能够在连接器部的两侧方通过一对支承部支承检测部,并且能够抑制该一对支承部之间的强度的降低。因此,根据第一方式,能够实现对用户来说容易操作的检测装置。
在第二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有容纳所述检测部的容纳部(例如221),所述容纳部包括:底部(例如2210B),其位于所述车身侧;以及侧壁部(例如2210U、2210D、2210L、2210R、2210W),其以围绕所述检测部的侧面的方式从所述底部延伸,所述一对支承部是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
由此,能够将检测部恰当地安装于托架,并且能够以相对简单的构造来实现该检测部向车身的安装。
在第三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壁部(例如2210L)以及第二壁部(例如2210R)、以及沿上下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壁部(例如2210U)以及第四壁部(例如2210D),所述一对支承部形成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中的下方侧的一方。
由此,能够通过侧壁部将检测部牢固地固定。
在第四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中的另一方(例如2210U)中,设置有用于从上方按压所述检测部的按压部(例如223)。
由此,能够通过侧壁部将检测部牢固地固定。
在第五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还具有卡止部(例如224),所述卡止部设置为能够在所述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各自和所述检测部之间将所述检测部卡止。
由此,能够将检测部牢固地固定。
在第六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还具有延伸部(例如2213),所述延伸部从所述桥接部朝向上方延伸以限制所述检测部向从所述托架离开的方向移动。
由此,能够防止在装卸检测部时误操作而使该检测部掉落的情况。
第七方式涉及车辆(例如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备所述检测装置(例如2)、以及基于来自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而进行信号处理的电子控制单元(例如3)。
即,上述检测装置能够应用于多种车辆。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的典型例子示出了四轮车,但是上述检测装置能够应用于跨骑型两轮车等其他多种车辆。

Claims (6)

1.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具备:检测部,其检测车辆的周边环境;以及托架,其用于将所述检测部安装于车身,所述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和所述检测部一起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状态下,
所述检测部在下侧端部具有能够输出表示所述周边环境的检测信号的连接器部,
所述托架具有:
容纳部,其容纳所述检测部,且包括位于所述车身侧的底部、及以围绕所述检测部的侧面的方式从所述底部延伸的侧壁部;
一对支承部,它们在所述连接器部的两侧方从下方支承所述检测部,且是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
桥接部,其以不与所述连接器部发生干涉的方式跨设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
卡止部,其从所述底部延伸,且设置为能够以限制所述检测部在作为从所述托架离开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的动作的方式将所述检测部卡止;以及
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底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对所述检测部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以及沿上下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壁部以及第四壁部,
所述一对支承部形成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中的下方侧的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中的另一方中,设置有用于从上方按压所述检测部的按压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分别和所述检测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还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桥接部朝向上方延伸以限制所述检测部向从所述托架离开的方向移动。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以及基于来自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而进行信号处理的电子控制单元。
CN201911110598.9A 2018-12-04 2019-11-14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111267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7444A JP6960389B2 (ja) 2018-12-04 2018-12-04 検出装置および車両
JP2018-227444 2018-1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7740A CN111267740A (zh) 2020-06-12
CN111267740B true CN111267740B (zh) 2023-04-07

Family

ID=70850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10598.9A Active CN111267740B (zh) 2018-12-04 2019-11-14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7952B2 (zh)
JP (1) JP6960389B2 (zh)
CN (1) CN1112677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2947B2 (ja) * 2018-05-29 2022-07-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ンサ用プロテ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6786561B2 (ja) * 2018-09-26 2020-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188300B2 (ja) * 2019-07-02 2022-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ンサ取付構造
JP7264016B2 (ja) * 2019-11-14 2023-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ンサ取付構造
CN111775857B (zh) * 2020-06-22 2024-03-29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保结构
US11548563B2 (en) * 2021-02-04 2023-01-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Wheelhouse deflector
FR3120334B1 (fr) * 2021-03-03 2023-01-20 Psa Automobiles Sa Système de fixation d’un module de détection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JP2022158504A (ja) * 2021-04-02 2022-10-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CN113085769B (zh) * 2021-04-29 2023-04-21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自动驾驶测试用的毫米波雷达安装固定结构
US20230087119A1 (en) * 2021-09-22 2023-03-23 Motional Ad Llc Switchable wheel view mirr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7413A (ja) * 2004-01-19 2004-06-24 Fujitsu Ten Ltd ミリ波ユニットの構造
JP4605116B2 (ja) * 2006-07-24 2011-01-0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センサの支持構造
US20080315050A1 (en) * 2007-06-21 2008-12-25 Buckley Stephen J Vehicle blind spot radar sensor mount
TR201806919T4 (tr) * 2012-02-02 2018-06-21 Illinois Tool Works Araç kamerası-bağlama tertibatı.
JP5497870B2 (ja) * 2012-10-16 2014-05-21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車両用カメラの取付構造
US9038876B2 (en) * 2013-04-08 2015-05-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adar mounting device
US9995822B2 (en) * 2013-06-13 2018-06-1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Integration of a radar sensor in a vehicle
JP6032167B2 (ja) * 2013-09-25 2016-11-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物体検知装置の取付構造
WO2015072289A1 (ja) * 2013-11-14 2015-05-2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載用レーダ設置構造およびフェイシアリテーナ
JP6193177B2 (ja) 2014-05-16 2017-09-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作支援システム及び物体認識装置
JP6286711B2 (ja) * 2014-12-25 2018-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物体検知装置
US9769951B2 (en) * 2015-07-08 2017-09-19 Autoliv Asp, Inc. Automotive radar system and automotive radar sensor module with breather structure
JP6408505B2 (ja) * 2016-03-24 2018-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ブラケット
US9956993B1 (en) * 2017-01-20 2018-05-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impact sensor with impact resistant carriage
JP6995734B2 (ja) * 2018-12-07 2022-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7740A (zh) 2020-06-12
US20200172020A1 (en) 2020-06-04
JP2020091152A (ja) 2020-06-11
JP6960389B2 (ja) 2021-11-05
US10857952B2 (en)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67740B (zh)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EP3070489B1 (en) Vehicle rada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fascia retainer
US8096576B2 (en) Housing fixing structure
KR20180032699A (ko) 자동차용 카메라
KR101945587B1 (ko) 압력 센서
US9110537B2 (en) In-vehicle apparatus including distortion detection element
JP6276872B2 (ja) 車載用レーダ装置
US20210229754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use detection sensor and bracket
CN216611094U (zh) 摄像头装置
CN111267741B (zh)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JP2018189773A (ja) 車載カメラ
JP6171961B2 (ja) 電子装置
CN112714860A (zh) 带有能围绕轴线转动的传感器托架的传感器模块以及用于组装这种传感器模块的方法
CN111267742B (zh)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WO2014051313A2 (ko) 압력센서
CN114600442A (zh) 用于车辆的相机模块
CN214523599U (zh) 传感器安装托架
JP2022171101A (ja) 制御装置
JP7240595B2 (ja) 移動体検出装置、及び移動体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EP4254933A1 (en) A vehicle camera circuit board
CN215244633U (zh) 传感器模组及车辆
CN116299187A (zh) 一种车载雷达装置
CN116632530A (zh) 天线模块
JP2023006962A (ja) 撮像装置
JPH10151994A (ja) 車載用機器の取付け状態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