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23599U - 传感器安装托架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安装托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23599U
CN214523599U CN202022958644.5U CN202022958644U CN214523599U CN 214523599 U CN214523599 U CN 214523599U CN 202022958644 U CN202022958644 U CN 202022958644U CN 214523599 U CN214523599 U CN 214523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bracket
positioning
vehicle bod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586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鲤鲋贵
北川明宏
中山真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23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235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共用且能够抑制车身安装时的安装误差的产生的传感器安装托架。传感器安装托架(10)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被共用。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托架主体(10a)具备安装于车身的车身安装部(20)、安装外界识别传感器的传感器安装部、以及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的多个定位部。

Description

传感器安装托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雷达或激光雷达等外界识别传感器安装于车身的传感器安装托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车辆的前部、后部安装雷达或激光雷达等外界识别传感器且通过该外界识别传感器来取得外部的信息的车辆不断增加。在这种车辆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外界识别传感器相对于车身而左右对称地安装(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121927号公报)。
另外,在车辆中,在将物品左右对称地安装于车身的情况下,存在将同一规格的托架在左右共用而将物品安装于车身的情况(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17243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安装中,若要将同一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在车身的左右共用,则外界识别传感器相对于车身的安装误差增大。在外界识别传感器中,存在要求相对于车身的高固定精度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车身的左用与右用中,不得不使用专用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因此,从生产成本的减少的观点出发,希望这一点的改善。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共用且能够抑制车身安装时的安装误差的产生的传感器安装托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安装托架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即,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被共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安装托架具备托架主体(例如,实施方式的托架主体10a、11a)。托架主体具备:车身安装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身安装部20、30),其安装于车身;传感器安装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固定孔21、固定孔31),其安装外界识别传感器(例如,实施方式的电磁波雷达2、激光雷达3);以及多个定位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定位孔22a、22b、22c、22d、32a、32b、32c、32d),它们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将托架主体安装于车身时,能够使用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的定位部而定位于车身。因此,能够将相同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使用,而且,能够使用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的专用的定位部而定位于车身,因此能够抑制车身安装时的安装误差的产生。
也可以是,所述定位部被定位于焊接夹具,该焊接夹具用于将所述托架主体的所述车身安装部焊接于车身的安装部位(例如,车身侧托架5(R)、5(L))。
在该情况下,将托架主体的定位部定位于在车身的安装部位上安设的焊接夹具,由此能够以准确地定位了的状态将托架主体焊接于规定的车身的安装部位。
也可以是,传感器安装托架将所述托架主体的上下反转而在车身的不同的安装部位使用。
在该情况下,将托架主体的上下反转而在车身的不同的安装部位使用,由此例如能够在车身的左右的对称部位容易地共用相同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
也可以是,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是保持于树脂制的传感器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壳体12)的电磁波雷达(例如,实施方式的电磁波雷达2),所述传感器壳体具有定位用的凸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凸台部16)和固定用的插通孔(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插通孔15),所述托架主体具有供穿过了所述插通孔后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7)的轴插入的作为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固定孔(例如,实施方式的固定孔21),所述定位部由定位孔(例如,实施方式的定位孔22a、22b、22c、22d)构成,所述传感器壳体的所述凸部与所述定位孔嵌合,在所述紧固连结构件的所述轴与所述插通孔之间确保有比所述凸部与所述定位孔之间的嵌合间隙大的间隙。
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树脂形成传感器壳体,因此不仅各部分的造形容易,而且能够实现产品成本的降低。另外,传感器壳体的凸部、插通孔能够通过注射模塑成形等而容易地形成。另外,在本结构中,将形成于传感器壳体的凸部与托架主体的定位孔嵌合来将传感器(传感器壳体)定位于托架主体,因此与通过紧固连结构件将传感器(传感器壳体)定位于托架主体的情况相比,定位作业变得容易。
优选的是,在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安装时供所述凸部嵌合的所述定位孔的个数设定得比所述插通孔的个数少。
在该情况下,将个数少的传感器壳体的凸部嵌入于托架主体的定位孔来将传感器壳体定位于托架主体,因此相比较于通过将紧固连结构件的轴与传感器壳体的插通孔和托架主体的固定孔嵌合来将传感器壳体定位于托架主体的情况,定位作业变得容易。
也可以是,所述定位部在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安装时以定位状态卡合于该外界识别传感器,并且与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卡合后的所述定位部以与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的配置有连接器连接部的部位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设定。
在该情况下,将相同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上下反转而使用于车身的不同的部位时,无论在使用于哪个部位的情况下,实际上与外界识别传感器卡合的定位部都位于与连接器连接部偏置的部位。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器、配线与定位部和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卡合部干涉的情况。
也可以是,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是保持于金属制的保持板(例如,实施方式的保持板17)的激光雷达,所述保持板通过紧固连结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18)而固定于所述托架主体,在所述托架主体上设有供所述紧固连结构件的轴以定位状态卡合的定位卡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焊接螺母、固定孔31(a))。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金属制的保持板将重量重的激光雷达牢固地固定于托架主体。另外,在本结构中,将紧固连结构件卡合于托架主体的定位卡合部来进行保持板(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定位和紧固连结固定。因此,能够进行直接的位置管理,且保持板(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固定精度提高。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托架主体具备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的多个定位部,因此能够将相同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共用,而且,能够抑制车身安装时的安装误差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外界识别传感器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使用传感器安装托架将外界识别传感器安装于车身左右的车身侧托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从正面侧观察保持于传感器壳体的电磁波雷达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保持于传感器壳体的电磁波雷达的立体图。
图5是保持于保持板的激光雷达的立体图。
图6是保持于保持板的激光雷达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将电磁波雷达用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安装于左右的各车身侧托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将激光雷达用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安装于左右的各车身侧托架的状态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2…电磁波雷达(外界识别传感器)
2b…连接器连接部
3…激光雷达(外界识别传感器)
5(R)、5(L)…车身侧托架(车身的安装部位)
7…螺栓(紧固连结构件)
10、11…传感器安装托架
10a、11a…托架主体
12…传感器壳体
15…螺栓插通孔(固定用的插通孔)
16…凸台部(定位用的凸部)
17…保持板
18…螺栓(紧固连结构件)
20、30…车身安装部
21…固定孔(传感器安装部)
22a、32a…第一定位孔(定位孔、定位部)
22b、32b…第二定位孔(定位孔、定位部)
22c、32c…第三定位孔(定位孔、定位部)
22d、32d…第四定位孔(定位孔、定位部)
31…固定孔(传感器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关于左右,就是指关于车辆行进方向的左右。
图1是安装有外界识别传感器的车辆1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在车身的前表面的左右的拐角部分的附近安装有作为外界识别传感器的一方式的电磁波雷达2和激光雷达(LiDAR)3。激光雷达3以面向在前保险杠4的侧缘部的前表面形成的开口9内的方式配置于前保险杠4的内侧。电磁波雷达2配置在比树脂制的前保险杠4的内部的激光雷达3靠上方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左右的各电磁波雷达2和激光雷达3安装于由未图示的车架支承的车身侧托架5。
图2是将安装有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的车身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和安装有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的车身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一并记载的图。
在车身侧托架5(R)、5(L)的上方侧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倾斜侧部焊接有用于将电磁波雷达2安装于车身侧托架5(R)、5(L)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另外,在车身侧托架5(R)、5(L)的下方侧的前表面焊接有用于将激光雷达3安装于车身侧托架5(R)、5(L)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车身侧托架5(R)、5(L)和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都由被加工成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构成。
图3是从正面侧观察保持于传感器壳体12的电磁波雷达2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保持于传感器壳体12的电磁波雷达2的立体图。
电磁波雷达2具备:在壳体内收容高频电路、天线等而构成的雷达主体部2a;以及将外部的电力线、信号线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2b。
传感器壳体12由树脂一体形成。传感器壳体12在主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收容雷达主体部2a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形状部13。在凹形状部13的周壁形成有用于将雷达主体部2a卡止的多个卡止爪14。另外,在传感器壳体12的凹形状部13的外侧的四个角部形成有用于将传感器壳体12固定于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螺栓插通孔15(固定用的插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有电磁波雷达2的传感器壳体12以使电磁波雷达2的连接器连接部2b指向铅垂下方的方式固定于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另外,在图3、图4中,仅示出螺栓7的轴心。
另外,在传感器壳体12的背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上下分离地突出设置有两个圆柱状的凸台部16(定位用的凸部)。两个凸台部16不是隔着传感器壳体12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而突出设置于上下对称位置,而是配置于向上方侧(与配置有连接器连接部2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偏置的位置。
图5是从斜后部上方观察保持于保持板17的激光雷达3的立体图,图6是保持于保持板17的激光雷达3的主视图。
保持板17由金属材料形成。保持板17具有:在车身安装状态下与车辆前方侧正对的基壁17a;以及从基壁17a的左右的侧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伸出壁17b。在基壁17a的上边和下边分别延伸设置有一对紧固连结凸缘17c。在各紧固连结凸缘17c形成有供作为紧固连结构件的螺栓18的轴插入的固定孔40。各紧固连结凸缘17c通过螺栓18固定于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
激光雷达3在大致长方体状的主体部3a的内部内置有未图示的发光装置、受光装置。主体部3a的前表面侧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外界检测面3b。激光雷达3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保持板17的基壁17a,并通过位置调整机构19能够绕转动轴o1进行位置调整。
图7是表示将电磁波雷达2用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安装于左右的各车身侧托架5(L)、5(R)的状态的主视图。
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托架主体10a在主视观察下形成为横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传感器安装托架10在安装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的情况和安装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的情况下,将相同规格的托架上下反转地使用。
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安装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的情况下,托架主体10a的下缘部的一部分和右侧(朝向车辆行进方向而为右侧)的侧缘部的一部分成为焊接于车身侧托架5(L)的车身安装部20。另外,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安装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的情况下,托架主体10a的下缘部的一部分和左侧(朝向车辆行进方向而为左侧)的侧缘部的一部分成为焊接于车身侧托架5(R)的车身安装部20。另外,托架主体10a的四个角相对于车身安装部20向从车身侧托架5(L)、5(R)分离的方向隆起。在这些隆起的各角部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固定孔21。向传感器壳体12的螺栓插通孔15穿过后的螺栓7的轴插入于固定孔21。插入于固定孔21的螺栓7的轴在托架主体10a的背面侧与未图示的螺母螺合。由此,传感器壳体12和保持于该传感器壳体12的电磁波雷达2被固定于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托架主体10a的四个角形成的固定孔21成为传感器安装托架10中的传感器安装部。
另外,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沿上下方向分离地配置有四个定位孔22a、22b、22c、22d。以下,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安装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时,存在如下情况:将位于最上部的定位孔称为第一定位孔22a,将位于第一定位孔22a的正下方的定位孔称为第二定位孔22b,将位于第二定位孔22b的正下方的定位孔称为第三定位孔22c,将位于第三定位孔22c的正下方的定位孔称为第四定位孔22d。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22a和第四定位孔22d形成为正圆形状,第二定位孔22b和第三定位孔22c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长孔形状,并且短径方向的宽度形成得比第一定位孔22a和第四定位孔22d的内径稍宽。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定位孔22b和第三定位孔22d的短径方向的宽度也可以是与正圆形状的第一定位孔22a和第四定位孔22d的内径相同的宽度。
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安装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时,第一定位孔22a和第三定位孔22c相对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被定位。另一方面,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安装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时,第四定位孔22d和第二定位孔22b被定位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22a和第三定位孔22c、第二定位孔22b和第四定位孔22d分别构成与车身的安装部位(车身侧托架5(L)、5(R))对应的定位部。
实际上,在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焊接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的情况下,将在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上安设的未图示的焊接夹具的两个定位突起与第一定位孔22a和第三定位孔22c嵌合,由此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相对于焊接夹具定位。在该状态下通过焊接夹具使传感器安装托架10位移至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上的焊接位置,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车身安装部20焊接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的设定位置。
另外,在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焊接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的情况下,将在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上安设的未图示的焊接夹具的定位突起与上下反转后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第四定位孔22d和第二定位孔22b嵌合。通过这样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定位了的焊接夹具使传感器安装托架10位移至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上的焊接位置,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车身安装部20焊接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的设定位置。
在向这样焊接于左右的车身侧托架5(L)、5(R)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安装电磁波雷达2的情况下,首先,将保持有电磁波雷达2的传感器壳体12的两个凸台部16与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对应的定位孔嵌合。具体而言,对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将传感器壳体12的两个凸台部16与第一定位孔22a和第三定位孔22c嵌合,对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将传感器壳体12的两个凸台部16与第四定位孔22d和第二定位孔22b嵌合。
接下来,将向传感器壳体12的四个角的螺栓插通孔15穿过后的螺栓7的轴插入于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固定孔21,并向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背面的螺母拧入。由此,保持于传感器壳体12的电磁波雷达2以定位于左右的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状态被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感器壳体12的四个角的螺栓插通孔15与插入于该螺栓插通孔15的螺栓7的轴之间确保有比传感器壳体12的凸台部16与定位孔22a、22b、22c、22d之间的嵌合间隙大的间隙。
图8是表示将激光雷达3用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安装于左右的各车身侧托架5(L)、5(R)的状态的主视图。
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托架主体11a在主视观察下形成为横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传感器安装托架11与电磁波雷达2用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同样,在安装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的情况与安装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的情况下,将相同规格的托架上下反转地使用。
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托架主体11a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缘部成为焊接于车身侧托架5(L)、5(R)的车身安装部30。另外,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比左右的车身安装部30靠车宽内侧的位置相互分离地设有四个隆起部29,在各隆起部29形成有固定孔31。向保持板17(紧固连结凸缘17c)的固定孔40穿过后的螺栓18的轴插入于固定孔31。在各隆起部29的背面侧设有未图示的焊接螺母。插入到固定孔31内的螺栓18的轴在托架主体11a的背面侧与上述的焊接螺母螺合。由此,保持板17和固定于该保持板17的激光雷达3被固定于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托架主体11a的隆起部29形成的固定孔31和焊接螺母成为传感器安装托架11中的传感器安装部。
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沿上下方向分离地配置有四个定位孔32a、32b、32c、32d。以下,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安装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时,存在如下情况:将位于最上部的定位孔称为第一定位孔32a,将位于第一定位孔32a的正下方的定位孔称为第二定位孔32b,将位于第二定位孔32b的正下方的定位孔称为第三定位孔32c,将位于第三定位孔32c的正下方的定位孔称为第四定位孔32d。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32a和第四定位孔32d的内径形成得比第二定位孔32b和第三定位孔32c的内径大。
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安装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时,第一定位孔32a和第三定位孔32c相对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被定位。另一方面,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安装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时,第四定位孔32d和第二定位孔32b被定位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32a和第三定位孔32c、第四定位孔32d和第二定位孔32b分别构成与车身的安装部位(车身侧托架5(L)、5(R))对应的定位部。
在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1焊接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的情况下,将在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上安设的未图示的焊接夹具的定位突起与第一定位孔32a和第三定位孔32c嵌合,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1相对于焊接夹具定位。在该状态下通过焊接夹具使传感器安装托架11位移至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上的焊接位置,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车身安装部30焊接于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的设定位置。
在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1焊接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的情况下,将在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上安设的未图示的焊接夹具的定位突起与上下反转后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第四定位孔32d和第二定位孔32b嵌合。接下来,在该状态下,通过焊接夹具使传感器安装托架11位移至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上的焊接位置,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车身安装部30焊接于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的设定位置。
在向这样焊接于左右的车身侧托架5(L)、5(R)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安装激光雷达3的情况下,将螺栓18的轴插入于保持板17的各紧固连结凸缘17c的固定孔40,将各螺栓18的轴的前端部插入于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对应的固定孔31。在此,保持板17(紧固连结凸缘17c)的一个固定孔40与螺栓18的轴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比其他的固定孔40与螺栓18的轴之间的间隙小。将一个螺栓18的轴插入于上述间隙小的固定孔40,进而穿过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固定孔31而与该安装托架11的背面侧的焊接螺母螺合,由此将保持板17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L)、5(R)定位。在该状态下,将其他的螺栓18的轴的前端部拧入于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背面的焊接螺母。由此,保持于保持板17的激光雷达3以定位于左右的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状态被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板17(紧固连结凸缘17c)的上述其他的固定孔40可以将其中的一个设为长孔,并将其余的两个设为比上述一个固定孔40大径的正圆形状的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背面侧设有焊接螺母。然而,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背面侧与螺栓18的轴螺合的螺母没有限定为焊接螺母,也可以是未焊接于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背面的螺母。
在该情况下,可以取代将保持板17(紧固连结凸缘17c)的一个固定孔40与螺栓18的轴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小的情况而将车身侧托架5(L)、5(R)的一个固定孔31(a)与螺栓18的轴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小。而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另一个固定孔31(b)设为长孔,并将其余的两个固定孔31(c)、31(d)设为比固定孔31(a)大径的正圆形状的孔。
另外,在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背面侧与螺栓18的轴螺合的螺母使用未焊接于传感器安装托架11的背面的螺母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上述那样设定车身侧托架5(L)、5(R)的固定孔31(a)~31(d),并且将保持板17(紧固连结凸缘17c)的一个固定孔40与螺栓18的轴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小,将另一个固定孔40设为长孔,并将其余的两个固定孔40设为比上述一个固定孔40大径的正圆形状的孔。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在将托架主体10a、11a安装于车身侧托架5(L)、5(R)时,能够使用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的定位部(定位孔22a、22c和22d、22b、定位孔32a、32c和32d、32b)来定位于车身。因此,能够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使用相同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另外,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能够使用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的专用的定位部(定位孔22a、22c和22d、22b、定位孔32a、32c和32d、32b)而定位于车身侧托架5(L)、5(R),因此能够抑制车身安装时的安装误差的产生。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是将托架主体10a、11a的定位部(定位孔22a、22c和22d、22b、定位孔32a、32c和32d、32b)定位于焊接夹具的结构,因此能够以准确地定位了的状态将托架主体10a、11a焊接于车身侧托架5(L)、5(R)。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是将托架主体10a、11a的上下反转而在车身的不同的安装部位使用的结构,因此能够在车身的左右对称部位容易地共用相同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是经由树脂制的传感器壳体12将电磁波雷达2安装于车身侧托架5(L)、5(R)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树脂来形成传感器壳体12,因此不仅各部分的造形容易,而且能够实现产品成本的降低。另外,能够通过注射模塑成形等容易地形成传感器壳体12的凸台部16、螺栓插通孔15。
而且,传感器安装托架10成为如下结构:具备供传感器壳体安装用的螺栓7的轴插入的固定孔21和定位孔22a、22b、22c、22d,且传感器壳体12的凸台部16与定位孔22a、22c和定位孔22d、22b的任一者嵌合。因此,与使用螺栓将传感器壳体12定位于托架主体10a的情况相比,定位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的情况下,在电磁波雷达2的安装时,传感器壳体12的凸台部16实际嵌合的定位孔22a、22c或定位孔22d、22b的个数设定得比螺栓插通孔15的个数少。因此,将个数少的传感器壳体12的凸台部16向托架主体10a的定位孔22a、22c或定位孔22d、22b嵌入而能够容易将传感器壳体12定位于托架主体10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在电磁波雷达2的安装时,将传感器壳体12的凸台部16以定位状态嵌合于定位孔22a、22c或定位孔22d、22b,与传感器壳体12的凸台部16嵌合后的定位孔22a、22c或定位孔22d、22b以与电磁波雷达2的配置有连接器连接部2b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设定。因此,在将相同规格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0上下反转而使用于车身的不同的部位时,无论在使用于哪个部位的情况下,实际上与电磁波雷达2的传感器壳体12卡合的定位孔22a、22c或定位孔22d、22b都位于与连接器连接部2b偏置的部位。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器、配线与定位孔和传感器壳体12的卡合部干涉的情况。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是经由金属制的保持板17将激光雷达3安装于车身侧托架5(L)、5(R)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用金属制的保持板17将重量重的激光雷达3牢固地固定于托架主体11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托架11将贯通了激光雷达3的保持板17的固定孔40和托架主体11a的固定孔31后的螺栓18的轴与托架主体11a的背面侧的焊接螺母螺合。传感器安装托架11由此能够进行保持板17(激光雷达3)相对于托架主体11a的定位和紧固连结固定。其结果是,能够进行直接的位置管理,且保持板17(激光雷达3)的固定精度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电磁波雷达2的传感器壳体12的两个凸台部16向上方侧偏置配置。然而,在电磁波雷达2的连接器连接部2b从雷达主体部2a的左右任一端部向侧方突出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传感器壳体12的两个凸台部16以与配置有连接器连接部2b的部位成为相反侧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偏置配置。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传感器安装托架在车身的左右对称位置共用,但是也可以在车身的不是左右对称位置的位置共用传感器安装托架。而且,共用传感器安装托架的部位也可以为三个部位以上。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的定位孔22a、22b、22c、22d、32a、32b、32c、32d而定位于焊接夹具,由此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L)、5(R)间接地定位。然而,也可以在车身侧托架5(L)、5(R)设置能够与定位孔22a、22b、22c、22d、32a、32b、32c、32d嵌合的定位突起,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L)、5(R)直接定位。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向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定位时,使用第一定位孔22a(32a)和第三定位孔22c(32c),在向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定位时,使用第四定位孔22d(32d)和第二定位孔22b(32b)。然而,只要根据托架10(11)的安装位置而分别使用专用的定位孔即可,使用的定位孔的组合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传感器安装托架10(11)向左侧的车身侧托架5(L)定位时,使用第一定位孔22a(32a)和第二定位孔22b(32b),在向右侧的车身侧托架5R定位时,使用第四定位孔22d(32d)和第三定位孔22c(32c)。

Claims (7)

1.一种传感器安装托架,其在车身的多个安装部位被共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安装托架具备托架主体,
所述托架主体具备:
车身安装部,其安装于车身;
传感器安装部,其安装外界识别传感器;以及
多个定位部,它们与车身的安装部位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被定位于焊接夹具,该焊接夹具用于将所述托架主体的所述车身安装部焊接于车身的安装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主体的上下反转后配置在车身的不同的安装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是保持于树脂制的传感器壳体的电磁波雷达,所述传感器壳体具有定位用的凸部和固定用的插通孔,
所述托架主体具有供穿过了所述插通孔后的紧固连结构件的轴插入的作为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固定孔,
所述定位部由定位孔构成,
所述传感器壳体的所述凸部与所述定位孔嵌合,
在所述紧固连结构件的所述轴与所述插通孔之间确保有比所述凸部与所述定位孔之间的嵌合间隙大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安装时供所述凸部嵌合的所述定位孔的个数设定得比所述插通孔的个数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在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的安装时以定位状态卡合于该外界识别传感器,并且与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卡合后的所述定位部以与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的配置有连接器连接部的部位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设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感器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界识别传感器是保持于金属制的保持板的激光雷达,
所述保持板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固定于所述托架主体,
在所述托架主体上设有供所述紧固连结构件的轴以定位状态卡合的定位卡合部。
CN202022958644.5U 2020-01-08 2020-12-09 传感器安装托架 Active CN2145235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1490 2020-01-08
JP2020001490A JP7100072B2 (ja) 2020-01-08 2020-01-08 センサ取付ブラケ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23599U true CN214523599U (zh) 2021-10-29

Family

ID=77058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58644.5U Active CN214523599U (zh) 2020-01-08 2020-12-09 传感器安装托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00072B2 (zh)
CN (1) CN21452359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63471A (ja) * 2020-10-12 2022-04-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センサ取り付け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99728A (ja) * 1989-05-15 1990-12-12 Nissan Motor Co Ltd プレス装置
JP5128229B2 (ja) 2007-10-04 2013-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ラケット
JP2012177652A (ja) 2011-02-28 2012-09-13 Keihin Corp 電子制御装置
US10044099B2 (en) 2013-10-01 2018-08-07 Veoneer Us, Inc. Compact shielded automotive radar module and method
JP6390372B2 (ja) 2014-11-17 2018-09-19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車載部品取付用のブラケット
JP2017102338A (ja) 2015-12-03 2017-06-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載カメラ
JP2018134936A (ja) 2017-02-21 2018-08-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レーダー取付構造
JP6659743B2 (ja) 2018-01-18 2020-03-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外界センサユニット
JP6987461B2 (ja) 2018-05-09 2022-01-05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9493A (ja) 2021-08-02
JP7100072B2 (ja)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53188A1 (en) Housing structure for in-vehicle electronic device
JP6863209B2 (ja) センサ用プロテ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11267740B (zh)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CN107009967B (zh) 车辆用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EP2683566B1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onboard electrical equipment
CN107010114B (zh) 包括用于小偏置刚性壁障试验的支架的车辆车架
CN214523599U (zh) 传感器安装托架
US11130460B2 (en) Sensor protector
US20210229754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use detection sensor and bracket
EP2871489A1 (en) Obstruction detecting device
US9742170B2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and wire harness
US10486629B2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US20090198418A1 (en) Side impact detection apparatus
JP2010136487A (ja) 電気接続箱
US8454211B2 (en) Vehicle headlamp
CN211223621U (zh) 车辆前端模块加强件及包含其的车辆
CN111267741B (zh)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CN111312942B (zh) 一种动力电池安装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7170579U (zh) 一种雷达支架装置
CN217170620U (zh) 一种车载雷达布置安装结构及汽车
US20220154876A1 (en) Sensor bracket structure
US11794821B2 (en) Vehicle fender assembly including a charge port assembly
CN219565011U (zh) 车辆用检测装置
KR102209813B1 (ko) 레이더 장치 마운팅 어셈블리
CN111267742B (zh) 检测装置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