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5011U - 车辆用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65011U CN219565011U CN202320547093.4U CN202320547093U CN219565011U CN 219565011 U CN219565011 U CN 219565011U CN 202320547093 U CN202320547093 U CN 202320547093U CN 219565011 U CN219565011 U CN 2195650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member
- impact absorbing
- absorbing member
- vehicle
- bumper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车辆用检测装置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保险杠梁的内侧。车辆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部件,安装在车体上,且位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冲击吸收部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与所述车体之间,来吸收施加到所述保险杠梁上的冲击;以及盖部件,覆盖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上,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所述侧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盖部件形成有弯折部,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其中一侧的第一侧面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老年人、残障者或儿童等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提高安全性有关的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提高安全性有关的开发中,针对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所使用的车辆用检测装置是课题。
在现有技术中,车辆用检测装置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的保险杠(bumper)内侧,其利用如雷达(radar)等检测部件向车辆外侧发出电波,由此检测出车辆的周边环境等参数来作为自动驾驶的依据。然而,保险杠的内侧设有保险杠梁(bumper beam)、作为冲击吸收部件的背板(back plate)等强反射部件。因此,检测部件所发射的电波在经由保险杠梁的反射后可能进入这些强反射部件的孔洞结构中,在孔洞结构中产生乱反射后回到检测部件中,由此产生识别错误的状况。在此情况下,即使期望在这些强反射部件的周围不要设置检测部件,受限于车辆的布局空间狭窄,难以在抑制成本的情况下改变检测部件的配置位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达成提高安全性为目的。而且,进而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而有助于发展可持续输送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来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保险杠梁的内侧。车辆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部件,安装在车体上,且位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冲击吸收部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与所述车体之间,来吸收施加到所述保险杠梁上的冲击;以及盖部件,覆盖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上,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所述侧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盖部件形成有弯折部,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其中一侧的第一侧面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部件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件,且所述弯折部为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弯折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彼此垂直而构成为L字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的角部形成有倒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固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固定孔的其中一个为正圆孔,且所述两个固定孔的另一个为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中,盖部件以第一侧面覆盖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开口,且以第二侧面稳定地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如此,相较于改变检测部件的配置位置的作法,采用将盖部件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的具有开口的侧端上的作法,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阻断电波来降低乱反射的现象,由此提高安全性。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来提高安全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应用在车辆的车体结构中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安装在保险杠梁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移除盖部件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周边的局部前视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出的盖部件的前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车辆;
52:保险杠梁;
54:车体;
56:保险杠;
100:车辆用检测装置;
110:检测部件;
112:检测面;
120:冲击吸收部件;
122:侧端;
124:开口;
126:前表面;
130:盖部件;
132:弯折部;
134:第一侧面;
136:第二侧面;
138a、138b:固定孔;
140:保持部件;
150、160:固定件;
A:中心轴线;
C:角部;
D:下方向;
Fr:前方向;
L:左方向;
Rr:后方向;
R:右方向;
U: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应用在车辆的车体结构中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安装在保险杠梁上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移除盖部件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周边的局部前视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出的盖部件的前视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100的具体组成与应用,其中前后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前方向Fr与后方向Rr,左右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且上下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上方向U与下方向D,但此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用检测装置100适用于安装在车辆50的保险杠梁52的内侧。其中,保险杠梁52例如是安装在车辆50的车体54的前方或后方(例如图1与图2中设置在对应于前方向Fr的一侧),且构成为在左右方向(即,图2中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上延伸的梁结构,由此支撑位在车辆50的前侧或后侧(例如附图中设置在对应于前方向Fr的一侧)来作为碰撞结构的保险杠56。即,保险杠梁52设置在保险杠56的内侧,以将保险杠56连接至车体54。进而,车辆用检测装置100安装在保险杠梁52的内侧,较佳地是设置在对应于车辆50的四个角落的位置(图1与图2示出在保险杠梁52的对应于左方向L的一侧作为示例)。由此,车辆用检测装置100可用于向车辆50外侧发出电波来检测出车辆50的周边环境等参数,以作为自动驾驶的依据。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制,其可据需求调整。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车辆用检测装置100包括检测部件110、冲击吸收部件120、以及盖部件130。检测部件110(例如是雷达)安装在车体54上,且位于保险杠梁52的内侧。其中,检测部件110经由保持部件140(例如是支撑架)安装在车体54上,且检测部件110的检测面112朝向车体54外侧配置,由此用于往车体54外侧发送电波。冲击吸收部件120(例如是背板)设置在保险杠梁52与车体54之间,来吸收施加到保险杠梁52上的冲击。其中,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对应于外侧的侧端122邻近检测部件110的检测面112。进而,盖部件130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120的侧端122上。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冲击吸收部件120构成为侧端122具有开口124的管状结构。由此,保险杠梁52、作为冲击吸收部件120的背板等强反射部件可能会因检测部件110所发射的电波而产生乱反射的现象,从而导致识别错误的状况。对此,盖部件130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对应于外侧的侧端122上,例如是盖部件130覆盖侧端122上的开口124。其中,如图3与图4所示,盖部件130形成有弯折部132,盖部件130的以弯折部132为边界而位于其中一侧的第一侧面134覆盖开口124,且盖部件130的以弯折部132为边界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侧面136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120。如此,相较于改变检测部件的配置位置的作法,采用将盖部件130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具有开口124的侧端122上的作法,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阻断电波来降低乱反射的现象,由此提高安全性。据此,车辆用检测装置100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来提高安全性。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由于冲击吸收部件120的侧端122构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即,图3与图4中的上方向U与下方向D)延伸的狭长形端部,从而优选地,盖部件130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件,且弯折部132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弯折线。并且,第一侧面134与第二侧面136彼此垂直而构成为L字状。如此,第二侧面136形成在第一侧面134的前方,且第一侧面134与第二侧面136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当盖部件130以第一侧面134覆盖开口124时,第二侧面136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前表面126,从而盖部件130在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固定部位不会对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开口124产生破坏而能够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面136也可以形成在第一侧面134的后方而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后表面,或者形成在第一侧面134的上方或下方(即,盖部件130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折线为弯折部132)而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12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只要在盖部件130以第一侧面134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120的侧端122上来阻断电波(覆盖开口124)的前提下,能够以第二侧面136固定在侧端122的形成有开口124的表面以外的部位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用于进行固定的第二侧面136相对于第一侧面134的位置(即不限制盖部件130的形状与弯折部132的位置等),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由于盖部件130的第二侧面136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弯折线作为弯折部132区分出来的区域而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从而优选地,盖部件130的第二侧面136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固定孔138a、138b。两个固定孔138a、138b例如是用供固定件150穿入而将盖部件130的第二侧面136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前表面126上的孔,且两个固定孔138a、138b的中心所连接而成的中心轴线A平行于上下方向。如此,能够提高盖部件130的第二侧面136的固定效果。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两个固定孔138a、138b的其中一个(例如是位在上侧的固定孔138a)为正圆孔,且两个固定孔138a、138b的另一个(例如是位在下侧的固定孔138b)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两个固定孔138a、138b的中心所连接而成的中心轴线A平行于上下方向,从而构成为长孔的固定孔138b是沿着中心轴线A延伸而平行于上下方向。如此,当固定件150穿入两个固定孔138a、138b来对盖部件130进行固定时,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的固定孔138b能够吸收因制作误差产生的公差。即,在先对设置为正圆孔的固定孔138a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即使盖部件130在上下方向上产生制作误差,也能够容易地对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的固定孔138b进行固定。如此,盖部件130具有良好的组装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固定孔138a、138b的数量、形状、以及排列方式,其可依据需求由调整。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与图6所示,盖部件130的第二侧面136的角部C形成有倒角。所述倒角优选为圆倒角(R角)。也就是说,第二侧面136的角部C相较于第二侧面136的边缘往内退缩,而形成退避区域。在盖部件130以第二侧面136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120上(例如固定在冲击吸收部件120的前表面126)之后,盖部件130的第二侧面136的角部C能够避开其他用于对冲击吸收部件120进行固定的固定件160(例如是将冲击吸收部件120固定于车体54的螺栓等,如图5所示),从而提升盖部件130的组装性能。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二侧面136的角部C的倒角类型(即不限制退避区域的形状与尺寸等)、以及倒角的设置与否(即不限制是否形成退避区域),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盖部件130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120的侧端122上来阻断电波,因而较佳的是,盖部件130为金属材质。例如,盖部件130为金属板。如此,覆盖冲击吸收部件120的侧端122的盖部件130能够有效地阻断电波,从而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并且,盖部件130可以例如使用单一金属板经由机械加工(例如,冲压、弯折等工序)在矩形的金属板中间形成弯折部132,从而在弯折部132的相对两侧容易地形成第一侧面134与第二侧面136。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盖部件130的材料组成、具体结构、以及制作方式,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中,盖部件以第一侧面覆盖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开口,且以第二侧面稳定地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如此,相较于改变检测部件的配置位置的作法,采用将盖部件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的具有开口的侧端上的作法,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阻断电波来降低乱反射的现象,由此提高安全性。较佳地,盖部件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件,且弯折部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弯折线,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彼此垂直而构成为L字状,且第二侧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固定孔,由此提高盖部件的组装效果。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来提高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保险杠梁的内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部件,安装在车体上,且位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
冲击吸收部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与所述车体之间,来吸收施加到所述保险杠梁上的冲击;以及
盖部件,覆盖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上,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所述侧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
所述盖部件形成有弯折部,
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其中一侧的第一侧面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件,且所述弯折部为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弯折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彼此垂直而构成为L字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面的角部形成有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固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固定孔的其中一个为正圆孔,且所述两个固定孔的另一个为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7093.4U CN219565011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车辆用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7093.4U CN219565011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车辆用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65011U true CN219565011U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7656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47093.4U Active CN219565011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车辆用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65011U (zh) |
-
2023
- 2023-03-20 CN CN202320547093.4U patent/CN2195650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33914B (zh) | 雷达设备安装结构 | |
CN108657280B (zh)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
US8684451B1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7009967B (zh) | 车辆用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 |
CN111417544A (zh) | 车辆的保险杠 | |
EP2871489A1 (en) | Obstruction detecting device | |
CN110154966B (zh) | 格栅内构件安装构造 | |
US10414262B2 (en) | Power unit mount structure | |
CN219565011U (zh) | 车辆用检测装置 | |
CN109421635B (zh) | 用于保险杠组件的保险杠盖保持器 | |
CN1325303C (zh) | 车辆的后保险杠装配机构 | |
JP2020082923A (ja) | 車両用センサの搭載構造 | |
CN214523599U (zh) | 传感器安装托架 | |
US8454211B2 (en) | Vehicle headlamp | |
CN212766012U (zh) | 车用前置雷达安装支架 | |
CN216994146U (zh) | 车辆用检测装置 | |
CN210390976U (zh) | 一种汽车碰撞传感器安装支架 | |
CN114954325A (zh) | 防撞梁和车辆 | |
JP2017083254A (ja) | 検出装置取付構造 | |
JP2001138840A (ja) | バンパ配設部構造 | |
CN219134321U (zh) | 汽车前轮罩的缓冲结构及汽车 | |
JP2000006833A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 |
CN217170620U (zh) | 一种车载雷达布置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109070823B (zh) | 模制结合了在碰撞情况下保护底盘的网屏的配备有照明装置的机动车辆的保险杠 | |
CN219446892U (zh) | 车辆的探测雷达安装组件以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