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5540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55540B
CN111255540B CN201911200507.0A CN201911200507A CN111255540B CN 111255540 B CN111255540 B CN 111255540B CN 201911200507 A CN201911200507 A CN 201911200507A CN 111255540 B CN111255540 B CN 1112555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supply passage
oil supply
crank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005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55540A (zh
Inventor
胜田淳平
横谷仁
森山祐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55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5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55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5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1/00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1/00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1/002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involving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01M2001/062Crankshaft with passagew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即便使油泵的容量减少,也能够相对于曲轴的轴承,确保足够量的机油。内燃机具有:曲轴箱(29),其划分有由油泵供油、与曲轴(42)的轴承(43a、43b)连接的第一供油通路(175);缸体(31),其由与曲轴箱(29)的结合面(104)划分有与第一供油通路(175)连接的第二供油通路(93);垫圈(105),其夹持在曲轴箱(29)及缸体(31)之间,在缸周围对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进行密封。在垫圈(105)形成有节流孔(176),其具有比第一供油通路(175)小的截面积,将第一供油通路(175)与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其具有:曲轴箱,其划分有由油泵供油、与曲轴的轴承连接的第一供油通路;缸体,其对由连杆与曲轴连结的活塞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由与曲轴箱的结合面划分有与第一供油通路连接的第二供油通路;垫圈,其夹在曲轴箱及缸体之间,在缸周围对曲轴箱及缸体的结合面进行密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缸体,其划分有将从油泵排出的机油向凸轮轴引导的供油通路。在从供油通路分支出的通路连接有安装在缸体、并向凸轮链施加张力的液压张紧器。在缸体与缸盖之间夹有在缸周围对缸体及缸盖的结合面进行密封的垫圈。在垫圈形成有节流孔,其具有比供油通路小的截面积,在供油通路及凸轮轴之间缩窄流路。只要节流孔缩小,则能够维持供油通路内的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12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对于液压张紧器,会以较高的压力供给机油,机油从液压张紧器的开放部流出,相对于曲轴的轴承,机油的供给压减小。如果不使用大容量的油泵,则向曲轴的轴承供给的机油的量会减少。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其即使使油泵的容量减少,也能够相对于曲轴的轴承,确保足够量的机油。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侧面,内燃机具有:曲轴箱,其划分有由油泵供油、与曲轴的轴承连接的第一供油通路;缸体,其对由连杆与曲轴连结的活塞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由与曲轴箱的结合面划分有与第一供油通路连接的第二供油通路;垫圈,其夹在曲轴箱及缸体之间,在缸周围对曲轴箱及缸体的结合面进行密封。在垫圈形成有节流孔,其具有比第一供油通路小的截面积,将第二供油通路与第一供油通路连接。
根据第二侧面,除了第一侧面的结构以外,内燃机还具有:盖体,其与缸体结合,堵塞由缸体划分且与第二供油通路连接的油室的外端;第二垫圈,其夹在缸体及盖体之间,在油室周围对缸体及盖体的结合面进行密封。在第二垫圈形成有在第二供油通路及油室之间缩窄流路的第二节流孔。
根据第三侧面,除了第二侧面的结构以外,还在盖体形成有:在第二节流孔与第二供油通路连接并在油室开口的导入通路、以及与油室连接且向缸体内的空间开放的排出通路。
根据第四侧面,除了第三侧面的结构以外,油室收纳有向凸轮链施加张力的液压张紧器。
根据第五侧面,除了第一~第四侧面的任意一种结构以外,第一供油通路包括:与曲轴的轴承之中的第一轴承连接且与第二供油通路连接的第一通路、以及与曲轴的轴承之中的第二轴承连接且与凸轮轴连接的第二通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侧面,节流孔限制从第一供油通路向第二供油通路流入的机油的量,所以,在第一供油通路内有效地作用有油泵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从油泵向曲轴的轴承供给足够量的机油。因为节流孔形成在垫圈,所以,与第二供油通路整体在缸体内被细长地进行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减加工费用。并且,节流孔能够被尽可能地小径化。
根据第二侧面,因为第二节流孔限制从第二供油通路向油室流入的机油的量,所以,例如即使油室开放,也能够在第二供油通路内有效地确保压力。能够在第二节流孔的作用下进一步限制向油室内流入的机油的量。因为第二节流孔形成在垫圈,所以,第二节流孔能够被尽可能地小径化。
根据第三侧面,从导入通路向油室供给机油。在油室中剩余的机油从返回通路向缸体内的空间释放。机油流出。因此,当由节流孔及第二节流孔限制机油的流量时,能够将从油室向缸体内的空间流出的机油的量抑制为最小限度。这样,能够向曲轴的轴承供给足够量的机油。
根据第四侧面,机油从液压张紧器向凸轮链室流出。因此,当由节流孔及第二节流孔限制机油的流量时,能够将从液压张紧器向凸轮链室流出的机油的量抑制为最小限度。这样,能够向曲轴的轴承供给足够量的机油。除此以外,能够对凸轮链与张紧器蹄片的滑动面稳定地进行润滑。
根据第五侧面,在节流孔的作用下,在第一供油通路的第一通路中有效地作用有油泵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向第一轴承供给足够量的机油。因为第一供油通路的第二通路与第二供油通路在节流孔分离,所以,在第二通路中有效地作用有油泵的压力。因此,能够向第二轴承及凸轮轴有效地供给机油。即使油泵的容量减少,也能够相对于凸轮轴,确保足够量的机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概括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的整体面貌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动力单元的水平剖视放大图。
图3是概括表示曲轴箱的发电机室内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4是以图3的箭头4表示的范围内的剖视放大图。
图5是内燃机的侧视放大图。
图6是概括表示第一半箱体的内表面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7是概括表示与第一半箱体结合的第二半箱体的内表面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8是概括表示第一半箱体的外表面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9是沿着图3的9-9线的切割面,是包括回油泵以及进给泵的驱动轴的轴心的剖视放大图。
图10是概括表示第一半箱体内的供油通路的垂直剖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27内燃机;29曲轴箱;31缸体;42曲轴;43a轴承(第一滑动轴承);43b轴承(第二滑动轴承);73缸(缸膛);74活塞;75连杆;78凸轮轴;81凸轮链;85液压张紧器;86油室(贯通孔);89a结合面(基座面);91张紧器盖;92(第二)垫圈;93第二供油通路(供油通路);94a导入通路;94b排出通路;96(第二)节流孔;104(曲轴箱及缸体的)结合面;147a作为第一通路的纵向油路;147b作为第二通路的纵向油路;168油泵(进给泵);175第一供油通路(横向油路);176节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以及左右各方向是搭乘机动二轮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图1概括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踏板式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1具有:车身框架12、以及在车身框架12安装的车身罩13。在车身框架12的头管可转向地支承有围绕车轴14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以及棒状的转向手柄16。
在车身罩13,在后车架的上方搭载有乘员座椅17。车身罩13具有:从前方覆盖头管的前罩18、从前罩18向后方连续的护腿挡风板19、从护腿挡风板19的下端连续并在乘员座椅17及前轮WF之间配置在主框架上方的脚踏板21、以及在后车架上支承乘员座椅17的后罩22。
在后罩22下方的空间配置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23。动力单元23经由连杆25,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地连结在与后车架的前端结合的支架24。在动力单元23的后端,围绕水平轴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后轮WR。在与连杆25及支架24分离的位置,在后车架与动力单元23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单元26。动力单元23具有:水冷式单缸内燃机27、以及与内燃机27的发动机主体27a结合且收纳有将内燃机27的输出向后轮WR传递的传动装置的传动箱28。
内燃机27的发动机主体27a具有:围绕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后面叙述)的曲轴箱29、与曲轴箱29结合的缸体31、与缸体31结合的缸盖32、以及与缸盖32结合的盖罩33。在缸盖32连接有进气装置34及排气装置35。进气装置34支承在传动箱28,具有吸收空气并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36、以及将空气滤清器36连接在缸盖32的作为进气系统配件的节气门主体37。
在节气门主体37中,在节气门的作用下,对从空气滤清器36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进行调整。在缸盖32的上部侧壁安装有燃料喷射装置38。从燃料喷射装置38向净化空气喷射燃料,形成混合气体。
排气装置35具有:从缸盖32的下部侧壁通过内燃机27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39、以及与排气管39的下游端连接且与曲轴箱29连结的排气消声器(未图示)。
如图2所示,曲轴箱29具有第一半箱体29a及第二半箱体29b。第一半箱体29a及第二半箱体29b共同划分曲轴室41。在曲轴室41收纳有曲轴42的曲轴配重42a。在第一半箱体29a安装有第一滑动轴承43a。第一滑动轴承43a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42的第一轴颈。在第二半箱体29b安装有第二滑动轴承43b。第二滑动轴承43b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42的第二轴颈。
在第二滑动轴承43b的外侧,在第二半箱体29b与曲轴42同轴地安装有衬垫44。衬垫44与曲轴42的外周接触,对第二半箱体29b与曲轴42之间进行密封。衬垫44确保曲轴室41的液密性。
曲轴箱29此外具有:作为第一箱罩的发电机罩45,其与第一半箱体29a结合,覆盖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向外侧突出的曲轴42的一端;作为第二箱罩的变速器罩46,其与第二半箱体29b结合,覆盖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向外侧突出的曲轴42的另一端。发电机罩45在与第一半箱体29a之间形成有发电机室47。
在发电机室47收纳有与曲轴42的一端连结的交流发电机(ACG)48。交流发电机48具有:在从第一半箱体29a的外表面突出的曲轴42的一端固定的筒形转子48a、以及被转子48a包围且在曲轴42周围配置的定子48b。定子48b具有固定在第一半箱体29a、且环状排列的多个定子铁芯。在各定子铁芯缠绕有线圈。转子48a具有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沿环状轨道运动的磁体。对应于转子48a与定子48b的相对旋转,交流发电机48进行发电。交流发电机48也可以作为ACG起动机而加以利用。
第二半箱体29b旋转自如地支承后轮WR的车轴49。变速器罩46在与第二半箱体29b之间形成有变速器室52。在变速器室52收纳有从曲轴42向从动轴53无级变速、同时传递旋转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下面称为“变速器”)54。变速器54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第二半箱体29b与变速器罩46形成传动箱28。
在第二半箱体29b紧固有从第二半箱体29b向后轮WR的车轴49侧突出的、覆盖从动轴53的一端的齿轮罩55。齿轮罩55在与第二半箱体29b之间形成有齿轮室56。在齿轮室56收纳有以规定的减速比、从从动轴53向后轮WR的车轴49传递旋转动力的减速齿轮机构57。
减速齿轮机构57具有:在向齿轮室56突出的从动轴53固定的驱动齿轮58a、在后轮WR的车轴49固定的最终齿轮58b、以及在驱动齿轮58a及最终齿轮58b之间配置的怠速齿轮58c、58d。怠速齿轮58c、58d固定在通用的中间轴59。驱动齿轮58a与怠速齿轮58c啮合,最终齿轮58b与怠速齿轮58d啮合。这样,从动轴53的旋转被减速,并向后轮WR车轴49传递。
变速器54具有:在从第二半箱体29b的外表面突出的曲轴42安装的驱动带轮61、在从动轴53安装的从动带轮62、以及缠绕在驱动带轮61及从动带轮62的V传动带(驱动带)63。
驱动带轮61具有:固定伞体61a,其在轴向上不可移动地固定在曲轴42,具有与曲轴42同轴且与第二半箱体29b面对的伞面64a;可动伞体61b,其在固定伞体61a及第二半箱体29b之间,在轴向上能够移动地安装在曲轴42,具有与曲轴42同轴且与固定伞体61a的伞面64a面对的伞面64b。固定伞体61a的伞面64a与可动伞体61b的伞面64b划分传动带槽。在传动带槽中缠绕有V传动带63。
使在轴向上不可移动地固定在曲轴42的配重保持板65与可动伞体61b的外表面(伞面64a的背侧)面对。在可动伞体61b的凸轮面66与配重保持板65之间夹持有辊配重67。凸轮面66随着曲轴42在与旋转轴线Rx的离心方向上远离而远离固定伞体61a。随着曲轴42的旋转,对辊配重67生成离心力。辊配重67由于离心力而在离心方向上移动。随着辊配重67在凸轮面66滚动并接触、同时在离心方向上移动,可动伞体61b被向固定伞体61a驱动。这样,对应于曲轴42的旋转,可动伞体61b在轴向上向固定伞体61a移动,V传动带63的缠绕半径增大。
从动带轮62具有:内筒68,其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的圆筒形,同轴地安装在从动轴53;固定伞体62a,其固定在内筒68,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且与变速器罩46面对的伞面69a;外筒71,其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的圆筒形,同轴地安装在内筒68;可动伞体62b,其在固定伞体62a及变速器罩46之间固定在外筒71,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且与固定伞体62a的伞面69a面对的伞面69b。在固定伞体62a的伞面69a与可动伞体62b的伞面69b之间划分有传动带槽。在传动带槽缠绕有V传动带63。内筒68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从动轴53。外筒71相对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自如地支承在内筒68。对应于外筒71及内筒68的轴向相对移动,可动伞体62b靠近固定伞体62a,或者远离固定伞体62a,由此而进行自动变速。
在从动轴53安装有离心离合器72。离心离合器72具有在内筒68固定的离合器片72a。在离合器片72a与可动伞体62b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70。螺旋弹簧70作用有向固定伞体62a按压可动伞体62b的弹力。当V传动带63的缠绕半径在驱动带轮61增大时,在从动带轮62中与螺旋弹簧70的弹力抗衡,可动伞体62b远离固定伞体62a,V传动带63的缠绕半径减小。
离心离合器72具有在从动轴53固定的外板72b。外板72b与离合器片72a面对。当离合器片72a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板72b与离合器片72a结合。这样,从动带轮62的旋转向从动轴53传递。当发动机旋转数超过设定旋转数时,离心离合器72确立动力传递状态。
在缸体31设置有缸膛73。在缸膛73,沿缸轴线C滑动自如地嵌入有活塞74。活塞74由连杆75与曲轴42的曲柄连结。缸轴线C自水平略微向前上方倾斜。缸体31沿缸轴线C,引导活塞74的直线往复运动。活塞74的直线往复运动被转换为曲轴42的旋转运动。在活塞74与缸盖32之间划分有燃烧室76。
内燃机27具有气门机构77,其抑制从进气装置34向燃烧室76导入混合气体,并控制从燃烧室76、经由排气装置35排出燃烧后的排气。气门机构77包括围绕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旋转轴线Cx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缸盖32、且在气门凸轮78a与进气阀及排气阀接触的凸轮轴78。
进气阀对应于气门凸轮78a的凸轮轮廓,开、闭在缸盖32形成并在燃烧室76的顶面开口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节气门主体37的气道连接。当进气阀打开时,混合气体经由进气装置34,从进气通道向燃烧室76导入。
排气阀对应于气门凸轮78a的凸轮轮廓,开、闭在缸盖32形成并在燃烧室76的顶面开口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与排气管连接。当排气阀打开时,燃烧后的排气从燃烧室76向排气装置35排出。
气门机构77具有在与曲轴42同轴固定的链轮79a、以及与凸轮轴78同轴固定的链轮79b缠绕的凸轮链81。凸轮链81在活塞74的往复运动中使进气阀及排气阀的开、闭动作联动。在曲轴箱29、缸体31及缸盖32划分有收纳凸轮链81的凸轮链室82。凸轮链室82与发电机室47在空间上连接。
如图3所示,曲轴箱29及缸体31在由与缸轴线C正交的平面隔开的结合面104上相互重合。在结合面104,在曲轴箱29及缸体31之间夹持有垫圈105。垫圈105在缸周围,对曲轴箱29与缸体31的结合面104进行密封。
如图2所示,在缸体31及缸盖32形成有在燃烧室76周围引导冷却水流通的水套106a、106b。缸体31的水套106a沿着其与缸盖32的结合面,在缸膛73周围进行设置。缸盖32的水套106b与缸体31的水套106a连续,沿着燃烧室76的顶壁进行扩展。
如图5所示,在发电机罩45安装有水泵107。水泵107在其与发电机罩45之间具有划分泵室的泵罩108。在泵室收纳有围绕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旋转轴线Dx旋转的叶轮109。在发电机罩45设置有排出端口111。对应于叶轮109的旋转,冷却水从排出端口111排出。
在曲轴箱29的第一半箱体29a形成有与排出端口111连接的第一水路112。在缸体31形成有与第一水路112连接的第二水路113。第二水路113在缸体31内与水套106a连接。冷却水的流路在第一水路112及第二水路113之间贯通垫圈105。在缸盖32,温控器114与水套106b连接。冷却水经由第一水路112及第二水路113,流入水套106a、106b。冷却水在缸膛73周围,从缸体31及缸盖32吸收热能。由热能加热的冷却水流入温控器114。
在泵罩108形成有第一吸入端口115a及第二吸入端口115b。第一吸入端口115a由第一管116与温控器114连接。冷却水从温控器114,经由第一管116流入第一吸入端口115a。
第二吸入端口115b由第二管117与散热器118连接。由散热器118冷却的冷却水从第二吸入端口115b流入泵室。散热器118由第三管119与温控器114连接。冷却水从温控器114导入散热器118,由散热器118进行冷却,从第二吸入端口115b流入泵室。
温控器114向第一管116输送冷却水,直至冷却水达到规定温度。冷却水不经由散热器118进行循环。在内燃机27达到规定温度之前,能够避免内燃机27过度冷却。
当冷却水超过规定温度时,温控器114向第三管119输送冷却水。冷却水由散热器118进行冷却。因此,当内燃机27超过规定温度时,在散热器118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抑制内燃机27的温度上升。
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29的第一半箱体29a安装有回收曲轴室41内的机油的回油泵121。回油泵121在与第一半箱体29a之间具有划分泵室122的泵罩(下面称为“回油罩”)123。回油泵121由余摆线泵构成。因此,泵室122在具有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中心轴线Mx的圆柱形的空间形成。
在泵室122旋转自如地收纳有具有与圆柱形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圆筒面的外部转子。在外部转子内装有围绕与泵室122的中心轴线Mx偏心的旋转轴线Dx进行旋转的内部转子。外部转子及内部转子的结构可以与普通的余摆线泵相同地构成。回油罩123与第一半箱体29a共同形成从泵室122的吸入口122a延伸、并在曲轴室41开口的吸入通路(下面称为“回油吸入通路”)124。
在内部转子固定有具有与旋转轴线Dx同轴的轴心的驱动轴125。对应于驱动轴125的旋转,内部转子及外部转子相互啮合,同时旋转。在回油罩123的外侧,在驱动轴125固定有链轮126。驱动链128缠绕在链轮126、以及曲轴42的链轮127。驱动链128从曲轴42向驱动轴125传递曲轴42的旋转动力。对应于驱动轴125的旋转,机油被从曲轴室41吸引到回油泵121。
回油泵121具有与曲轴箱29的内壁129面对的向上的排出口122b。内壁129包括从划分第一水路112的外壁131向上延伸的隔壁132。隔壁132划分有与凸轮链室82连续的机油储存空间133。在内壁129形成有与回油泵121的排出口122b面对的多个(至少一个)肋部件134。
如图6及图7所示,机油室135与曲轴室41分离,在曲轴室41的下方被划分在第一半箱体29a及第二半箱体29b之间。曲轴室41由围壁137包围,该围壁沿着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同轴、且与曲轴42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延伸。在曲轴室41,在重力方向的最下位置连接有储油箱138。储油箱138由前倾姿势的底壁139间隔。回油吸入通路124在储油箱138的前端开口。曲轴室41内的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收集在储油箱138中,被回油泵121有效地吸收。
如图3所示,在机油室135中,排出口122b在比回油吸入通路124高的位置开口。在机油室135中,与机油利用重力而从储油箱138落下的情况相比,落下的高低差增大。在第一半箱体29a,沿机油室135的底形成有机油的导入口141。
如图6所示,在机油室135配置有路壁142。在路壁142内,由相互结合的第一半箱体29a及第二半箱体29b划分有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延伸的多个油路143a、143b、143c。油路包括:通过在第二半箱体29b的外侧装卸自如地安装的机油过滤器的流入端口144的第一油路143a、通过机油过滤器的流出端口145的第二油路143b、以及由连接通路146与第二油路143b连接的第三油路143c。第三油路143c与在第一半箱体29a内形成且与第一滑动轴承43a连接的线形纵向油路147a、以及在第二半箱体29b内形成且与第二滑动轴承43b连接的线形纵向油路147b连接。由机油过滤器净化的机油从第二油路143b,经由第三油路143c,流入第一滑动轴承43a及第二滑动轴承43b。
如图7所示,在第二半箱体29b,除了与曲轴42的第二滑动轴承43b连接的纵向油路147b及第三油路143c以外,还划分有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周围的油路148线性地至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的横向油路151。在缸体31划分有在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与横向油路151连接、且与凸轮轴78的油路连接的供给通路。机油的流路在横向油路151及供给通路之间贯通垫圈105。
路壁142在机油室135内形成有:通过路壁142的后方直至导入口141的第一引导流路152a、以及在路壁142与第一引导流路152a分隔且通过路壁142的前方直至导入口141的第二引导流路152b。在第一引导流路152a配置有隔壁155,其在机油室135内于水平方向上扩展,将机油室135分割为上侧的第一流路空间153及下侧的第二流路空间154。第一流路空间153相当于由曲轴室41的底壁与隔壁155包围的空间。第二流路空间154相当于由曲轴箱29的底壁与隔壁155包围的空间。在隔壁155形成有从第一流路空间153通过第二流路空间154的一个以上的连通孔156。
如图8所示,隔壁155进入发电机室47,在发电机室47内分割空间。在隔壁155的下方,在第一半箱体29a与发电机罩45之间划分有在导入口141开口的导入室157。在导入室157配置有过滤器159,其与隔壁155从下方面对且在与隔壁155之间划分有清洁室158。机油室135内的机油从导入口141流入导入室157,由过滤器159进行过滤,并流入清洁室158。
在第一半箱体29a形成有在空间上将发电机室47与机油室135连接的第一开口161、第二开口162、第三开口163以及第四开口164。第一开口161及第二开口162配置在第二引导流路152b内。第三开口163配置在隔壁155的上方。第三开口163沿隔壁155在前后细长地形成。第四开口164配置在隔壁155的下方。在发电机室47中形成有将隔壁155的上空间与下空间连接的小孔165。从第一开口161及第二开口162流入发电机室47的机油沿着隔壁155,从小孔165流入第四开口164。机油从第四开口164流入机油室135内的第一引导流路152a。
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29形成有连杆凸台167,其围绕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摆动轴线Sx旋转自如地支承轴体166,并在车身框架12连结有曲轴箱29。轴体166与连杆25结合。如图6所示,连杆凸台167在曲轴室41配置在比从下方相接的水平面Hr更靠近下方。回油泵121在车辆侧视中,配置在连杆凸台167与曲轴42之间。驱动轴125的轴心至少位于比虚拟圆筒面Sw更靠近内侧,该虚拟圆筒面Sw被规定与摆动轴线Sx同轴,且包括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
如图9所示,在曲轴箱29的第一半箱体29a安装有向凸轮轴78、液压张紧器85、曲轴42、活塞喷嘴及其它供给机油的进给泵168。进给泵168由余摆线泵构成。进给泵168具有与第一半箱体29a的外表面重合、且旋转自如地收纳外部转子的泵体169。在泵体169结合有泵罩(下面称为“进给罩”)171。进给罩171兼用作形成回油泵121的吸入端口及排出端口的泵体。
在外部转子内装有与驱动轴125结合、并在与回油泵121的内部转子同轴上进行旋转的内部转子。外部转子及内部转子的结构可以与普通的余摆线泵相同地构成。回油泵121与进给泵168具有通用的驱动轴125。在驱动轴125同轴地结合有与水泵107的叶轮109结合的驱动轴172。这样,回油泵121、进给泵168及水泵107具有通用的驱动轴。
如图8所示,在第一半箱体29a形成有在清洁室158开口、且与进给泵168的吸入口连接的线形吸入通路(下面称为“进给吸入通路”)173。对应于驱动轴125的旋转,经由进给吸入通路173,从机油室135吸起机油。进给泵168的排出口与第一油路143a连接。从进给泵168排出的机油流入机油过滤器。进给吸入通路173立体地与回油吸入通路124交叉。进给吸入通路173及回油吸入通路124与纵向油路147a、147b立体地交叉。
如图10所示,在第一半箱体29a,除了与曲轴42的第一滑动轴承43a连接的纵向油路147a及第三油路143c,还划分有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周围的油路174线性地直达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的横向油路175。横向油路175在结合面104与供油通路93连接。在横向油路175与供油通路93之间,在垫圈105形成有缩窄流路的节流孔176。节流孔176具有比横向油路175的截面积小的截面积。相对于横向油路175的圆形截面的直径6.0mm,节流孔176的圆形截面的直径设定为0.5~1.5mm。节流孔176限制机油从横向油路175向供油通路93的流量。
接着,概括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动作。当内燃机27启动,混合气体在燃烧室76内燃烧。活塞74在缸体31内往复运动。对应于活塞74的往复运动,曲轴42围绕旋转轴线Rx旋转。由于燃烧热及摩擦热而使缸体31及缸盖32被加热。
曲轴42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链128,向水泵107的驱动轴172传递。当叶轮109旋转时,冷却水从水泵107的排出端口111,经由第一水路112及第二水路113,流入水套106a、106b。冷却水在缸膛73周围从缸体31及缸盖32吸收热能。缸体31及缸盖32被冷却。这样,能够抑制过度的温度上升。
由热能加热的冷却水流入温控器114。温控器114向第一管116输送冷却水,直至冷却水达到规定温度。冷却水经由第一管116,流入水泵107的第一吸入端口115a。冷却水不经由散热器118进行循环。在内燃机27达到规定温度之前,能够避免内燃机27过度冷却。
当冷却水超过规定温度,温控器114向第三管119输送冷却水。冷却水经由第三管119,流入散热器118。散热器118向空气中释放冷却水的热能。冷却水被冷却。被冷却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管117,流入水泵107的第二吸入端口115b。这样,冷却水经由散热器118进行循环。因此,当内燃机27超过规定温度,在散热器118的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内燃机27的温度上升。
在机油室135内储存有发动机机油。对应于曲轴42的旋转,驱动轴125围绕旋转轴线Dx旋转。当内部转子在进给泵168旋转时,对应于内部转子及外部转子的旋转,发动机机油从导入口141流入导入室157。发动机机油由过滤器159进行过滤,从进给吸入通路173吸进进给泵168。进给泵168向第一油路143a排出发动机机油。发动机机油由机油过滤器进行过滤,从第二油路143b流入第三油路143c。
第三油路143c的发动机机油流入与第一滑动轴承43a连接且与横向油路175连接的作为第一通路的纵向油路147a、以及与第二滑动轴承43b连接且与凸轮轴78连接的作为第二通路的纵向油路147b。发动机机油从纵向油路147a向第一滑动轴承43a供给。第一滑动轴承43a利用发动机机油进行润滑。发动机机油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向曲轴室41内流入。
发动机机油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周围的油路174进一步流入横向油路175。发动机机油从横向油路175,经由节流孔176,向液压张紧器85供给。液压张紧器85在高压室99的作用下充分确保凸轮链81的张力。多余的发动机机油从液压张紧器85向凸轮链室82释放。
发动机机油从纵向油路147b向第二滑动轴承43b供给。第二滑动轴承43b利用发动机机油进行润滑。发动机机油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向曲轴室41内流入。
发动机机油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周围的油路148进一步流入横向油路151。发动机机油从横向油路151横穿过结合面104,向凸轮轴78的油路供给。对凸轮轴78的轴承及气门凸轮78a的摩擦面进行润滑。
发动机机油由曲轴室41的围壁137进行收集,从曲轴室41的最下位置流入储油箱138。在回油泵121中,对应于驱动轴125的旋转,内部转子及外部转子旋转。发动机机油从储油箱138流入回油吸入通路124。发动机机油在发电机室47内,经由回油吸入通路124,被吸入回油泵121。
回油泵121向着发电机室47,从排出口122b排出发动机机油。发动机机油从回油泵121的排出口122b排出,在发电机室47内沿壁向下流动。发动机机油从第一开口161及第二开口162流入机油室135。发动机机油流入:在路壁142的后方穿过连通孔156直至进给吸入通路173的上游端(清洁室158)的第一引导流路152a、以及在路壁142的前方绕过第一引导流路152a直至进给吸入通路173的上游端的第二引导流路152b。此外,发动机机油从第三开口163及第四开口164流入机油室135。发电机室47的发动机机油与第一引导流路152a的发动机机油汇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曲轴箱29及缸体31之间夹持有在缸膛73周围对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进行密封的垫圈105。在垫圈105形成有具有比横向油路(第一供油通路)175小的截面积、且将横向油路175与供油通路(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的节流孔176。因为节流孔176限制从横向油路175向供油通路93流入的发动机机油的量,所以,在横向油路175内有效地作用有进给泵168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从进给泵168向曲轴42的第一滑动轴承43a及第二滑动轴承43b供给足够量的发动机机油。因为节流孔176形成在垫圈105,所以,与在供油通路93整体被细长地在缸体31内进行加工的情况下相比,能够缩减加工费用。并且,节流孔176能够被尽可能地小径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7中,在缸体31及张紧器盖(盖体)91之间夹持有在贯通孔(油室)86周围对缸体31及张紧器盖91的结合面(基座面89a)进行密封的垫圈92。在垫圈92形成有在供油通路93及低压室97之间缩窄流路的节流孔96。因为节流孔96限制从供油通路93向低压室97流入的发动机机油的量,所以,例如即使低压室97向凸轮链室82开放,也能够在供油通路93内有效地确保压力。在节流孔96的作用下,进一步限制向低压室97内流入的发动机机油的量。因为节流孔96形成在垫圈92,所以,节流孔96能够被尽可能地小径化。
在张紧器盖91形成有:在节流孔96与供油通路93连接且在低压室97开口的导入通路94a、以及与低压室97连接且向凸轮链室82(缸体31内的空间)开放的排出通路94b。从导入通路94a向低压室97供给发动机机油。在低压室97中剩余的发动机机油从排出通路94b向凸轮链室82释放。发动机机油流出。因此,当由节流孔176及节流孔96限制发动机机油的流量时,从排出通路94b向凸轮链室82流出的发动机机油的量被抑制为最小限度。这样,能够向曲轴42的第一滑动轴承43a及第二滑动轴承43b供给足够量的发动机机油。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7中,液压张紧器85收纳在贯通孔86。发动机机油从液压张紧器85向凸轮链室82流出。因此,当由节流孔176及节流孔96限制发动机机油的流量时,能够将从液压张紧器85向凸轮链室82流出的发动机机油的量抑制为最小限度。这样,能够向曲轴42的第一滑动轴承43a及第二滑动轴承43b供给足够量的发动机机油。
第三油路143c的发动机机油流入:与曲轴42的第一滑动轴承43a连接且与供油通路93连接的作为第一通路的纵向油路147a、以及与曲轴42的第二滑动轴承43b连接且与凸轮轴78连接的作为第二通路的纵向油路147b。在节流孔176的作用下,在纵向油路147a有效地作用有进给泵168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向第一滑动轴承43a供给足够量的发动机机油。因为纵向油路147b与供油通路93在节流孔176分离,所以,在纵向油路147b中,有效地作用有进给泵168的压力。因此,能够向第二滑动轴承43b及凸轮轴78有效地供给发动机机油。即使进给泵168的容量减少,也能够相对于凸轮轴78,确保足够量的发动机机油。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具有:
曲轴箱(29),其划分有由油泵(168)供油、与曲轴(42)的轴承(43a、43b)连接的第一供油通路(175);
缸体(31),其对与所述曲轴(42)由连杆(75)进行连结的活塞(74)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由所述缸体(31)与所述曲轴箱(29)的结合面(104)划分有与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连接的第二供油通路(93);
垫圈(105),其夹持在所述曲轴箱(29)与所述缸体(31)之间,在缸(73)周围对所述曲轴箱(29)与所述缸体(31)的结合面(104)进行密封;
该内燃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盖体(91),其与所述缸体(31)结合,堵塞由所述缸体(31)划分且与所述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的油室(86)的外端;
第二垫圈(92),其夹持在所述缸体(31)及所述盖体(91)之间,在所述油室(86)周围对所述缸体(31)及所述盖体(91)的结合面(89a)进行密封;
在所述垫圈(105)形成有节流孔(176),其具有比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小的截面积,将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与所述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
在所述第二垫圈(92)形成有在所述第二供油通路(93)及所述油室(86)之间缩窄流路的第二节流孔(9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包括:
第一通路(147a),其与所述曲轴(42)的所述轴承之中的第一轴承(43a)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
第二通路(147b),其与所述曲轴(42)的所述轴承之中的第二轴承(43b)连接,并与凸轮轴(78)连接。
3.一种内燃机,具有:
曲轴箱(29),其划分有由油泵(168)供油、与曲轴(42)的轴承(43a、43b)连接的第一供油通路(175);
缸体(31),其对与所述曲轴(42)由连杆(75)进行连结的活塞(74)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由所述缸体(31)与所述曲轴箱(29)的结合面(104)划分有与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连接的第二供油通路(93);
垫圈(105),其夹持在所述曲轴箱(29)与所述缸体(31)之间,在缸(73)周围对所述曲轴箱(29)与所述缸体(31)的结合面(104)进行密封;
该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垫圈(105)形成有节流孔(176),其具有比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小的截面积,将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与所述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
所述第一供油通路(175)包括:
第一通路(147a),其与所述曲轴(42)的所述轴承之中的第一轴承(43a)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
第二通路(147b),其与所述曲轴(42)的所述轴承之中的第二轴承(43b)连接,并与凸轮轴(78)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91)形成有:在所述第二节流孔(96)与所述第二供油通路(93)连接且在所述油室(86)开口的导入通路(94a)、以及与所述油室(86)连接且向所述缸体(31)内的空间开放的排出通路(94b)。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室(86)收纳有向凸轮链(81)施加张力的液压张紧器(85)。
CN201911200507.0A 2018-11-30 2019-11-29 内燃机 Active CN1112555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6045 2018-11-30
JP2018226045A JP6820118B2 (ja) 2018-11-30 2018-11-30 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5540A CN111255540A (zh) 2020-06-09
CN111255540B true CN111255540B (zh) 2022-01-04

Family

ID=70907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00507.0A Active CN111255540B (zh) 2018-11-30 2019-11-29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20118B2 (zh)
CN (1) CN11125554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6784A (ja) * 1993-06-07 1994-12-20 Suzuki Motor Corp 二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冷却構造
JP2005061274A (ja) * 2003-08-08 2005-03-10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ンジン
CN204082372U (zh) * 2014-08-28 2015-01-07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橡胶油底壳垫
CN206092207U (zh) * 2016-08-30 2017-04-12 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 发动机油底壳垫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6113A (ja) * 1990-03-31 1991-12-17 Suzuki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
WO1992011450A1 (en) * 1990-12-17 1992-07-09 Tsentralny Nauchno-Issledovatelsky Avtomobilny I Avtomotorny Institut Axial-piston machine
JP2005299589A (ja) * 2004-04-15 2005-10-27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US7938095B2 (en) * 2008-09-12 2011-05-10 Mann + Hummel Gmbh Oil pan baffle and gasket
US20100313860A1 (en) * 2009-06-15 2010-12-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pparatus for removal of oil from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JP5859493B2 (ja) * 2013-07-09 2016-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6784A (ja) * 1993-06-07 1994-12-20 Suzuki Motor Corp 二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冷却構造
JP2005061274A (ja) * 2003-08-08 2005-03-10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ンジン
CN204082372U (zh) * 2014-08-28 2015-01-07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橡胶油底壳垫
CN206092207U (zh) * 2016-08-30 2017-04-12 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 发动机油底壳垫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84975A (ja) 2020-06-04
CN111255540A (zh) 2020-06-09
JP6820118B2 (ja) 2021-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4985B2 (en) Engine cooling structure, and engine incorporating same
US7669573B2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EP1571309B1 (en) Power unit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20040244761A1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n engine
JP4663581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CA2438495C (en) Engine lubrication system
CN111255540B (zh) 内燃机
JP4906684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構造
JP717532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1255539A (zh) 内燃机
US7367293B2 (en) Four-stroke engine
JP709690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64223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210206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油路構造
JP4889541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
JP2005054698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4467377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
JP7022219B2 (ja) 内燃機関
JP4914877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JP7019831B2 (ja) 内燃機関
JP6958239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6996235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4892531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JPH03258917A (ja) スクータ形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2011047366A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