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5539A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55539A CN111255539A CN201911201865.3A CN201911201865A CN111255539A CN 111255539 A CN111255539 A CN 111255539A CN 201911201865 A CN201911201865 A CN 201911201865A CN 111255539 A CN111255539 A CN 1112555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oil
- crankshaft
- crank chamber
- internal combus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4—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pressure in working cylinder or crankcase to operate lubricant feed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8—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positive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其能够对应于活塞的下降,无时间差地在曲轴室内建立正压。内燃机具有:曲轴箱(29),其划分有收纳曲轴的曲轴配重的曲轴室(41)、以及与曲轴室(41)分隔开并与油泵的机油室(134)连通;第一单向阀(139),其配置在曲轴室(41)及机油室(134)之间,对应于曲轴室(41)内的正压打开;箱罩(45),其与曲轴箱(29)结合,覆盖从曲轴箱(29)突出的曲轴的端部,在与曲轴箱(29)之间划分有收纳室(47)。在曲轴室(41)与收纳室(47)之间配置有对应于曲轴室(41)内的负压而打开的第二单向阀(16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其具有:曲轴箱,其划分有收纳曲轴的曲轴配重的曲轴室、以及与曲轴室分隔开并与油泵的机油室连通;第一单向阀,其配置在曲轴室及机油室之间,对应于曲轴室内的正压打开;箱罩,其与曲轴箱结合,覆盖从曲轴室突出的曲轴的端部,在与曲轴箱之间划分有收纳室。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内燃机,其具有配置在曲轴室及机油室之间、且对应于曲轴室内的正压打开的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配置在重力方向上比与曲轴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更靠近下方。机油能够有效地向第一单向阀流入。机油能够从第一单向阀有效地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86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977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活塞上升时,在曲轴室内负压被建立。对应于负压,第一单向阀关闭,阻止机油从机油室向曲轴室流入。当活塞的运动从上升转为下降时,曲轴室从负压变化为正压。然而,即使活塞开始下降,也必须在建立正压之前,消除负压,而不能在曲轴室内立即建立正压。在此期间,机油不能从曲轴室向机油室流入。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其对应于活塞的下降,无时间差地在曲轴室内建立正压。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侧面,内燃机具有:曲轴箱,其划分有收纳曲轴的曲轴配重的曲轴室、以及与曲轴室分隔开且与油泵的机油室连通;第一单向阀,其配置在曲轴室及机油室之间,对应于曲轴室内的正压打开;箱罩,其与曲轴箱结合,覆盖从曲轴室突出的曲轴的端部,在与曲轴箱之间划分有收纳室。在曲轴室与收纳室之间配置有对应于曲轴室内的负压而打开的第二单向阀。
根据第二侧面,除了第一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箱罩划分有收纳与所述曲轴连结的变速器的所述收纳室。
根据第三侧面,除了第一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箱罩划分有与所述机油室连接、且收纳与所述曲轴连结的发电机的所述收纳室。
根据第四侧面,除了第一~第三侧面的任意一个结构以外,所述第一单向阀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与所述曲轴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更靠近下方。
根据第五侧面,除了第一~第四侧面的任意一个结构以外,所述第二单向阀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从下方与所述曲轴的轨道外接的水平面更靠近上方。
根据第六侧面,除了第二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变速器为V带式无级变速器,传动带的旋转方向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第二单向阀在车宽方向上容许出入地进行设置。
根据第七侧面,除了第一~第四侧面的任意一个结构以外,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曲轴室的下端。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侧面,即使对应于活塞的往复运动,在曲轴室内产生负压,第一单向阀也仍然保持关闭,所以,机油室内的机油不会向曲轴室回流。另一方面,对应于负压,第二单向阀打开,所以,从收纳室向曲轴室导入空气,能够缓和(或消除)曲轴室内的负压。这样,对应于活塞的下降,能够无时间差地在曲轴室内建立正压。能够抑制曲轴室内的压力变化。内燃机的能量效率提高。
根据第二侧面,因为变速器的收纳室具有比较大的容积,所以,在第二单向阀开阀时能够向曲轴室内稳定地导入空气。能够有效地缓和(或消除)曲轴室内的负压。
根据第三侧面,因为发电机的收纳室与机油室连接,并具有比较大的容积,所以,在第二单向阀开阀时能够向曲轴室内稳定地导入空气。能够有效地缓和(或消除)曲轴室内的负压。
根据第四侧面,因为第一单向阀配置在比曲轴更靠近下方,所以,机油能够有效地向第一单向阀流入。机油能够从第一单向阀有效地排出。
根据第五侧面,因为机油难以流入第二单向阀,所以,能够在曲轴室内确保足够量的机油。
根据第六侧面,通过使传动带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单向阀的方向正交,伴随着传动带的旋转的气流难以影响第二单向阀的出入。
根据第七侧面,通过将第一单向阀设置在下端,能够在利用重力而使机油汇集的位置配置阀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括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的整体面貌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动力单元的水平剖视放大图。
图3是概括表示曲轴箱的发电机室内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4是以图3的箭头4表示的范围内的剖视放大图。
图5是内燃机的侧视放大图。
图6是概括表示第一半箱体的内表面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7是概括表示与第一半箱体结合的第二半箱体的内表面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8是概括表示第一半箱体的外表面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
图9是概括表示第一半箱体内的供油通路的垂直剖视放大图。
图10是概括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结构的垂直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7内燃机;29曲轴箱;41曲轴室;42曲轴;42a曲轴配重;45箱罩(发电机罩);46箱罩(变速器罩);47收纳室(发电机室);48交流发电机(ACG);52收纳室(变速器室);54变速器(带式无级变速器);121油泵;134机油室;139第一单向阀(第一簧片阀);167第二单向阀(第二簧片阀);181内燃机;182曲轴;183曲轴箱;186曲轴室;195机油室;196油泵;201第一单向阀(第一簧片阀);202第二单向阀(第二簧片阀);CR虚拟圆筒面;Hr(与轨道外接的)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以及左右各方向是搭乘机动二轮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图1概括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踏板式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1具有:车身框架12、以及在车身框架12安装的车身罩13。在车身框架12的头管可转向地支承有围绕车轴14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以及棒状的转向手柄16。
在车身罩13,在后车架的上方搭载有乘员座椅17。车身罩13具有:从前方覆盖头管的前罩18、从前罩18向后方连续的护腿挡风板19、从护腿挡风板19的下端连续并在乘员座椅17及前轮WF之间配置在主框架上方的脚踏板21、以及在后车架上支承乘员座椅17的后罩22。
在后罩22下方的空间配置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23。动力单元23经由连杆25,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地连结在与后车架的前端结合的支架24。在动力单元23的后端,围绕水平轴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后轮WR。在与连杆25及支架24分离的位置,在后车架与动力单元23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单元26。动力单元23具有:水冷式单缸内燃机27、以及与内燃机27的发动机主体27a结合且收纳有将内燃机27的输出向后轮WR传递的传动装置的传动箱28。
内燃机27的发动机主体27a具有:围绕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后面叙述)的曲轴箱29、与曲轴箱29结合的缸体31、与缸体31结合的缸盖32、以及与缸盖32结合的盖罩33。在缸盖32连接有进气装置34及排气装置35。进气装置34支承在传动箱28,具有吸收空气并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36、以及将空气滤清器36连接在缸盖32的作为进气系统配件的节气门主体37。
在节气门主体37中,在节气门的作用下,对从空气滤清器36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进行调整。在缸盖32的上部侧壁安装有燃料喷射装置38。从燃料喷射装置38向净化空气喷射燃料,形成混合气体。
排气装置35具有:从缸盖32的下部侧壁通过内燃机27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39、以及与排气管39的下游端连接且与曲轴箱29连结的排气消声器(未图示)。
如图2所示,曲轴箱29具有第一半箱体29a及第二半箱体29b。第一半箱体29a及第二半箱体29b共同划分曲轴室41。在曲轴室41收纳有曲轴42的曲轴配重42a。在第一半箱体29a安装有第一滑动轴承43a。第一滑动轴承43a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42的第一轴颈。在第二半箱体29b安装有第二滑动轴承43b。第二滑动轴承43b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42的第二轴颈。
在第二滑动轴承43b的外侧,在第二半箱体29b与曲轴42同轴地安装有衬垫44。衬垫44与曲轴42的外周接触,对第二半箱体29b与曲轴42之间进行密封。衬垫44确保曲轴室41的液密性。
曲轴箱29此外具有:作为第一箱罩的发电机罩45,其与第一半箱体29a结合,覆盖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向外侧突出的曲轴42的一端;作为第二箱罩的变速器罩46,其与第二半箱体29b结合,覆盖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向外侧突出的曲轴42的另一端。发电机罩45在与第一半箱体29a之间形成有发电机室47。
在发电机室47收纳有与曲轴42的一端连结的交流发电机(ACG)48。交流发电机48具有:在从第一半箱体29a的外表面突出的曲轴42的一端固定的筒形转子48a、以及被转子48a包围且在曲轴42周围配置的定子48b。定子48b具有固定在第一半箱体29a、且环状排列的多个定子铁芯。在各定子铁芯缠绕有线圈。转子48a具有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沿环状轨道运动的磁体。对应于转子48a与定子48b的相对旋转,交流发电机48进行发电。交流发电机48也可以作为ACG起动机而加以利用。
第二半箱体29b旋转自如地支承后轮WR的车轴49。变速器罩46在与第二半箱体29b之间形成有变速器室52。在变速器室52收纳有从曲轴42向从动轴53无级变速、同时传递旋转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下面称为“变速器”)54。变速器54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第二半箱体29b与变速器罩46形成传动箱28。
在第二半箱体29b紧固有从第二半箱体29b向后轮WR的车轴49侧突出的、覆盖从动轴53的一端的齿轮罩55。齿轮罩55在与第二半箱体29b之间形成有齿轮室56。在齿轮室56收纳有以规定的减速比、从从动轴53向后轮WR的车轴49传递旋转动力的减速齿轮机构57。
减速齿轮机构57具有:在向齿轮室56突出的从动轴53固定的驱动齿轮58a、在后轮WR的车轴49固定的最终齿轮58b、以及在驱动齿轮58a及最终齿轮58b之间配置的怠速齿轮58c、58d。怠速齿轮58c、58d固定在通用的中间轴59。驱动齿轮58a与怠速齿轮58c啮合,最终齿轮58b与怠速齿轮58d啮合。这样,从动轴53的旋转被减速,并向后轮WR车轴49传递。
变速器54具有:在从第二半箱体29b的外表面突出的曲轴42安装的驱动带轮61、在从动轴53安装的从动带轮62、以及缠绕在驱动带轮61及从动带轮62的V传动带(驱动带)63。V传动带63的旋转方向设定在车辆前后方向。
驱动带轮61具有:固定伞体61a,其在轴向上不可移动地固定在曲轴42,具有与曲轴42同轴且与第二半箱体29b面对的伞面64a;可动伞体61b,其在固定伞体61a及第二半箱体29b之间,在轴向上能够移动地安装在曲轴42,具有与曲轴42同轴且与固定伞体61a的伞面64a面对的伞面64b。固定伞体61a的伞面64a与可动伞体61b的伞面64b划分传动带槽。在传动带槽中缠绕有V传动带63。
使在轴向上不可移动地固定在曲轴42的配重保持板65与可动伞体61b的外表面(伞面64a的背侧)面对。在可动伞体61b的凸轮面66与配重保持板65之间夹持有辊配重67。凸轮面66随着曲轴42在与旋转轴线Rx的离心方向上远离而远离固定伞体61a。随着曲轴42的旋转,对辊配重67生成离心力。辊配重67由于离心力而在离心方向上移动。随着辊配重67在凸轮面66滚动并接触、同时在离心方向上移动,可动伞体61b被向固定伞体61a驱动。这样,对应于曲轴42的旋转,可动伞体61b在轴向上向固定伞体61a移动,V传动带63的缠绕半径增大。
从动带轮62具有:内筒68,其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的圆筒形,同轴地安装在从动轴53;固定伞体62a,其固定在内筒68,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且与变速器罩46面对的伞面69a;外筒71,其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的圆筒形,同轴地安装在内筒68;可动伞体62b,其在固定伞体62a及变速器罩46之间固定在外筒71,具有与从动轴53同轴且与固定伞体62a的伞面69a面对的伞面69b。在固定伞体62a的伞面69a与可动伞体62b的伞面69b之间划分有传动带槽。在传动带槽缠绕有V传动带63。内筒68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从动轴53。外筒71相对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自如地支承在内筒68。对应于外筒71及内筒68的轴向相对移动,可动伞体62b靠近固定伞体62a,或者远离固定伞体62a,由此而进行自动变速。
在从动轴53安装有离心离合器72。离心离合器72具有在内筒68固定的离合器片72a。在离合器片72a与可动伞体62b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70。螺旋弹簧70作用有向固定伞体62a按压可动伞体62b的弹力。当V传动带63的缠绕半径在驱动带轮61增大时,在从动带轮62中与螺旋弹簧70的弹力抗衡,可动伞体62b远离固定伞体62a,V传动带63的缠绕半径减小。
离心离合器72具有在从动轴53固定的外板72b。外板72b与离合器片72a面对。当离合器片72a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板72b与离合器片72a结合。这样,从动带轮62的旋转向从动轴53传递。当发动机旋转数超过设定旋转数时,离心离合器72确立动力传递状态。
在缸体31设置有缸膛73。在缸膛73,沿缸轴线C滑动自如地嵌入有活塞74。活塞74由连杆75与曲轴42的曲柄连结。缸轴线C自水平略微向前上方倾斜。缸体31沿缸轴线C,引导活塞74的直线往复运动。活塞74的直线往复运动被转换为曲轴42的旋转运动。在活塞74与缸盖32之间划分有燃烧室76。
内燃机27具有气门机构77,其抑制从进气装置34向燃烧室76导入混合气体,并控制从燃烧室76、经由排气装置35排出燃烧后的排气。气门机构77包括围绕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旋转轴线Cx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缸盖32、且在气门凸轮78a与进气阀及排气阀接触的凸轮轴78。
进气阀对应于气门凸轮78a的凸轮轮廓,开、闭在缸盖32形成并在燃烧室76的顶面开口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节气门主体37的气道连接。当进气阀打开时,混合气体经由进气装置34,从进气通道向燃烧室76导入。
排气阀对应于气门凸轮78a的凸轮轮廓,开、闭在缸盖32形成并在燃烧室76的顶面开口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与排气管连接。当排气阀打开时,燃烧后的排气从燃烧室76向排气装置35排出。
气门机构77具有在与曲轴42同轴固定的链轮79a、以及与凸轮轴78同轴固定的链轮79b缠绕的凸轮链81。凸轮链81在活塞74的往复运动中使进气阀及排气阀的开、闭动作联动。在曲轴箱29、缸体31及缸盖32划分有收纳凸轮链81的凸轮链室82。凸轮链室82与发电机室47在空间上连接。
如图3所示,气门机构77具有:张紧器蹄片84,其围绕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延伸的摆动轴83,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曲轴箱29,与凸轮链81滑动接触;液压张紧器85,其在与摆动轴83分离的位置,安装在缸体31,生成向凸轮链81按压张紧器蹄片84的推进力。在液压张紧器85的作用下,维持凸轮链81的张力。
如图4所示,液压张紧器85具有:在轴向上滑动自如地嵌入贯通孔86中的柱塞87、以及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自如地嵌入柱塞87中的内套筒88。柱塞87的前端从贯通孔86的内端向凸轮链室82突出。柱塞87的前端在凸轮链室82内被抵压在张紧器蹄片84。
贯通孔86在形成于缸体31、且从凸轮链室82的外壁突出的基座89穿过而形成。在基座89的基座面89a重合有张紧器盖91。基座面89a在与柱塞87的中心轴线Px正交的平面形成。
在张紧器盖91形成有止动件91a,其进入贯通孔86中,限制在轴向上远离柱塞87的前端的内套筒88的移动。止动件91a堵塞贯通孔86的外端。在基座89的基座面89a与张紧器盖91之间夹有垫圈92。垫圈92在贯通孔86周围,对缸体31与张紧器盖91的结合面进行密封。
在止动件91a内划分有油室93。油室93在形成于止动件91a的流通孔94a与供给通路95连接,在形成于止动件91a的流通孔94b与返回通路96连接。流通孔94a限制机油从供给通路95向油室93的流量。流通孔94b限制机油从油室93向返回通路96的流量。返回通路96向凸轮链室82开放。
在内套筒88内划分有与止动件91a的油室93连续的低压室97。低压室97由形成于内套筒88的通孔98,与在内套筒88与柱塞87之间划分的高压室99连接。在高压室99配置有堵塞通孔98的开口的球体101。在球体101与柱塞87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102。螺旋弹簧102向通孔98的开口座拥有按压球体101的弹力。在高压室99连接有沿着内套筒88的外表面及柱塞87的外表面到达凸轮链室82的泄漏间隙103。
当低压室97的压力增高,与螺旋弹簧102的弹力抗衡,球体101离开内套筒88。机油从通孔98向高压室99流入。这样,高压室99内的压力增高。即使低压室97内的压力降低,也因为球体101堵塞通孔98,所以能够维持高压室99内的压力。只要能够维持高压室99内的压力,低压室97内的压力不会比高压室99内的压力高,所以,流入低压室97的机油能够从返回通路96向凸轮链室82释放。
如图3所示,曲轴箱29及缸体31在由与缸轴线C正交的平面隔开的结合面104上相互重合。在结合面104,在曲轴箱29及缸体31之间夹持有垫圈105。垫圈105在缸周围,对曲轴箱29与缸体31的结合面104进行密封。
如图2所示,在缸体31及缸盖32形成有在燃烧室76周围引导冷却水流通的水套106a、106b。缸体31的水套106a沿着其与缸盖32的结合面,在缸膛73周围进行设置。缸盖32的水套106b与缸体31的水套106a连续,沿着燃烧室76的顶壁进行扩展。
如图5所示,在发电机罩45安装有水泵107。水泵107在其与发电机罩45之间具有划分泵室的泵罩108。在泵室收纳有围绕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旋转轴线Dx旋转的叶轮109。在发电机罩45划分有排出端口111。对应于叶轮109的旋转,冷却水从排出端口111排出。
在曲轴箱29的第一半箱体29a形成有与排出端口111连接的第一水路112。在缸体31形成有与第一水路112连接的第二水路113。第二水路113在缸体31内与水套106a连接。冷却水的流路在第一水路112及第二水路113之间贯通垫圈105。在缸盖32,温控器114与水套106b连接。冷却水经由第一水路112及第二水路113,流入水套106a、106b。冷却水在缸膛73周围,从缸体31及缸盖32吸收热能。由热能加热的冷却水流入温控器114。
在泵罩108形成有第一吸入端口115a及第二吸入端口115b。第一吸入端口115a由第一管116与温控器114连接。冷却水从温控器114,经由第一管116流入第一吸入端口115a。
第二吸入端口115b由第二管117与散热器118连接。由散热器118冷却的冷却水从第二吸入端口115b流入泵室。散热器118由第三管119与温控器114连接。冷却水从温控器114导入散热器118,由散热器118进行冷却,从第二吸入端口115b流入泵室。
温控器114向第一管116输送冷却水,直至冷却水达到规定温度。冷却水不经由散热器118进行循环。在内燃机27达到规定温度之前,能够避免内燃机27过度冷却。
当冷却水超过规定温度时,温控器114向第三管119输送冷却水。冷却水由散热器118进行冷却。因此,当内燃机27超过规定温度时,在散热器118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抑制内燃机27的温度上升。
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29的第一半箱体29a安装有向凸轮轴78、液压张紧器85、曲轴42、活塞喷嘴及供给机油的油泵121。油泵121具有与第一半箱体29a的外表面重合、且在与第一半箱体29a之间划分有泵室122的泵罩123。油泵121由余摆线泵构成。因此,泵室122在具有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中心轴线Mx的圆柱形的空间形成。
在泵室122旋转自如地收纳有具有与圆柱形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圆筒面的外部转子121a。在外部转子121a内装有围绕与泵室122的中心轴线Mx偏心的旋转轴线Dx进行旋转的内部转子121b。外部转子121a及内部转子121b的结构可以与普通的余摆线泵相同地构成。
在内部转子121b固定有具有与旋转轴线Dx同轴的轴心的驱动轴125。对应于驱动轴125的旋转,内部转子121b及外部转子121a相互啮合,同时旋转。在泵罩123的外侧,在驱动轴125固定有链轮126。驱动链128缠绕在链轮126、以及曲轴42的链轮127。驱动链128从曲轴42向驱动轴125传递曲轴42的旋转动力。对应于驱动轴125的旋转,机油被从曲轴室41吸引到油泵121。
在驱动轴125同轴地结合有与水泵107的叶轮109结合的驱动轴。这样,油泵121及水泵107具有通用的驱动轴。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曲轴箱29的第一半箱体29a及第二半箱体29b之间,在与曲轴室41分离且曲轴室41的下方划分有机油室134。在第一半箱体29a,沿着机油室134的底形成有机油的导入口135。曲轴室41由围壁136包围,该围壁沿着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同轴、且与曲轴42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CR延伸。在曲轴室41,在重力方向的最下位置连接有储油箱137。储油箱137由前倾姿势的底壁138间隔开。
如图6所示,在底壁138装有第一簧片阀(第一单向阀)139。第一簧片阀139在重力方向上比与曲轴42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CR更靠近下方进行配置。第一簧片阀139设置在曲轴室41的下端。第一簧片阀139在曲轴室41及机油室134之间,将储油箱137与机油室134连接。第一簧片阀139对应于曲轴室41内的正压打开。在曲轴室41内的正压的作用下,机油从曲轴室41向机油室134流入。当在曲轴室41内生成负压,则阻止机油从机油室134向储油箱137回流。
在机油室134配置有路壁142。在路壁142内划分有与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平行延伸的多个油路143a、143b、143c。油路包括:通过在第二半箱体29b的外侧装卸自如地安装的机油过滤器的流入端口144的第一油路143a、通过机油过滤器的流出端口145的第二油路143b、以及由连接通路146与第二油路143b连接的第三油路143c。第三油路143c与在第一半箱体29a内形成且与第一滑动轴承43a连接的线形纵向油路147a、以及在第二半箱体29b内形成且与第二滑动轴承43b连接的线形纵向油路147b连接。由机油过滤器净化的机油从第二油路143b,经由第三油路143c,流入第一滑动轴承43a及第二滑动轴承43b。
如图6所示,在第二半箱体29b,除了与曲轴42的第二滑动轴承43b连接的纵向油路147b及第三油路143c以外,还划分有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周围的油路148线性地至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的横向油路151。在缸体31划分有在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与横向油路151连接、且与凸轮轴78的油路连接的供给通路。机油的流路在横向油路151及供给通路之间贯通垫圈105。
在机油室134内配置有隔壁155,其在水平方向上扩展,将机油室134分割为上侧的第一流路空间153及下侧的第二流路空间154。在隔壁155形成有从第一流路空间153通过第二流路空间154的一个以上的连通孔156。
如图7所示,隔壁155进入发电机室47,在发电机室47内分割空间。在隔壁155的下方,在第一半箱体29a与发电机罩45之间划分有在导入口135开口的导入室157。在导入室157配置有过滤器159,其与隔壁155从下方面对且在其与隔壁155之间划分有清洁室158。机油室134内的机油从导入口135流入导入室157,由过滤器159进行过滤,并流入清洁室158。
在第一半箱体29a形成有在空间上将发电机室47与机油室134连接的第一开口161、第二开口162、第三开口163以及第四开口164。第一开口161及第二开口162在比路壁142更靠近前方进行配置。第三开口163配置在隔壁155的上方。第三开口163沿隔壁155在前后细长地形成。第四开口164配置在隔壁155的下方。在发电机室47中形成有将隔壁155的上空间与下空间连接的小孔165。从第一开口161及第二开口162流入发电机室47的机油沿着隔壁155,从小孔165流入第四开口164。机油从第四开口164向机油室134内流入。
如图7所示,在第一半箱体29a形成有在清洁室158开口、且与油泵121的吸入口连接的线形吸入通路166。对应于驱动轴125的旋转,经由进给吸入通路166,从机油室134吸起机油。油泵121的排出口与第一油路143a连接。从油泵121排出的机油流入机油过滤器。吸入通路166与纵向油路147a、147b立体地交叉。
如图5所示,在第二半箱体29b装有第二簧片阀(第二单向阀)167。第二簧片阀167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从下方与曲轴42的轨道外接的水平面Hr更靠近上方。如图7所示,第二簧片阀167开、闭将曲轴室41与发电机室47连接的开口168。第二簧片阀167容许在车宽方向上出入。第二簧片阀167对应于曲轴室41内的负压打开。在曲轴室41内的负压的作用下,空气从发电机室47流入曲轴室41。当在曲轴室41内生成正压时,阻止空气(含有机油的空气)从曲轴室41相对于发电机室47回流。
如图8所示,在第一半箱体29a,除了与曲轴42的第一滑动轴承43a连接的纵向油路147a及第三油路143c,还划分有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周围的油路171线性地直达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的横向油路172。在缸体31划分有在曲轴箱29及缸体31的结合面104与横油路172连接、且与液压张紧器85的供给通路95连接的供油通路173。在横油路172及供油通路173之间,机油的流路贯通垫圈105。
接着,概括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1的动作。当内燃机27启动,混合气体在燃烧室76内燃烧。活塞74在缸体31内往复运动。对应于活塞74的往复运动,曲轴42围绕旋转轴线Rx旋转。由于燃烧热及摩擦热而使缸体31及缸盖32被加热。
曲轴42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链128,向水泵107的驱动轴125传递。当叶轮109旋转时,冷却水从水泵107的排出端口111,经由第一水路112及第二水路113,流入水套106a、106b。冷却水在缸膛73周围从缸体31及缸盖32吸收热能。缸体31及缸盖32被冷却。这样,能够抑制过度的温度上升。
由热能加热的冷却水流入温控器114。温控器114向第一管116输送冷却水,直至冷却水达到规定温度。冷却水经由第一管116,流入水泵107的第一吸入端口115a。冷却水不经由散热器118进行循环。在内燃机27达到规定温度之前,能够避免内燃机27过度冷却。
当冷却水超过规定温度,温控器114向第三管119输送冷却水。冷却水经由第三管119,流入散热器118。散热器118向空气中释放冷却水的热能。冷却水被冷却。被冷却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管117,流入水泵107的第二吸入端口115b。这样,冷却水经由散热器118进行循环。因此,当内燃机27超过规定温度,在散热器118的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内燃机27的温度上升。
在机油室134内储存有发动机机油。对应于曲轴42的旋转,驱动轴125围绕旋转轴线Dx旋转。当内部转子121b在油泵121旋转时,对应于内部转子121b及外部转子121a的旋转,发动机机油从导入口135流入导入室157。发动机机油由过滤器159进行过滤,从吸入通路166吸进油泵121。油泵121向第一油路143a排出发动机机油。发动机机油由机油过滤器进行过滤,从第二油路143b流入第三油路143c。
第三油路143c的发动机机油流入:与第一滑动轴承43a连接且与供油通路173连接的作为第一通路的纵向油路147a、以及与第二滑动轴承43b连接且与凸轮轴78连接的作为第二通路的纵向油路147b。发动机机油从纵向油路147a向第一滑动轴承43a供给。第一滑动轴承43a利用发动机机油进行润滑。发动机机油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向曲轴室41内流入。
发动机机油从第一滑动轴承43a周围的油路171进一步流入横向油路172。发动机机油从横向油路172,经由供油通路173,向液压张紧器85供给。液压张紧器85在高压室99的作用下充分确保凸轮链81的张力。多余的发动机机油从液压张紧器85向凸轮链室82释放。
发动机机油从纵向油路147b向第二滑动轴承43b供给。第二滑动轴承43b利用发动机机油进行润滑。发动机机油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向曲轴室41内流入。
发动机机油从第二滑动轴承43b周围的油路148进一步流入横向油路151。发动机机油从横向油路151横穿过结合面104,向凸轮轴78的油路供给。对凸轮轴78的轴承及气门凸轮78a的摩擦面进行润滑。
发动机机油由曲轴室41的围壁136进行收集,从曲轴室41的最下位置流入储油箱137。当活塞74向曲轴42下降时,在曲轴室41内生成正压。在正压的作用下,发动机机油从储油箱137,经由第一簧片阀139,流入机油室134。此时,第二簧片阀167维持关闭的状态。阻止含有发动机机油(的挥发成分)的空气从曲轴室41向发电机室47流入。对应于正压,发动机机油从曲轴室41流出,所以,曲轴室41内的压力向气压下降。
发动机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在机油室134内向下方流动。发动机机油在路壁142的后方,通过连通孔156,流入吸入通路166的上游端(清洁室158)。发动机机油部分从第一开口161及第二开口162向发电机室47流入。发动机机油从第三开口163及第四开口164,再次流入机油室134。
当活塞74从下死点上升时,在曲轴室41内生成负压。因为第一簧片阀139维持在关闭的状态,所以,阻止发动机机油从机油室134向曲轴室41回流。另一方面,在负压的作用下,发电机室47内的空气经由第二簧片阀167,导入曲轴室41。因此,能够缓和(或消除)曲轴室41内的负压。其结果是,当接着活塞74从上死点下降时,在曲轴室41容易产生正压。这样,能够抑制曲轴室41内的压力变化。内燃机27的能量效率提高。
特别是因为第二簧片阀167配置在曲轴室41与发电机室47之间,所以,发电机室47具有比较大的容积,能够在第二簧片阀167开阀时,向曲轴室41内稳定地导入空气。能够有效地缓和(或消除)曲轴室41内的负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簧片阀139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与曲轴42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CR更靠近下方。这样,因为第一簧片阀139在比曲轴42更靠近下方进行配置,所以,发动机机油有效地向第一簧片阀139流入。发动机机油从第一簧片阀139有效地排出。
第二簧片阀167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从下方与曲轴42的轨道外接的水平面Hr更靠近上方。因为发动机机油难以流入第二簧片阀167,所以,在曲轴室41内能够确保足够量的发动机机油。能够阻止发动机机油进入发电机室47。
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7采用带式无级变速器54。V传动带63的旋转方向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另一方面,第二簧片阀167在车宽方向容许出入。V传动带63的旋转方向与第二簧片阀167的方向正交。其结果是,随着V传动带63的旋转的气流难以影响第二簧片阀167的出入。
第一簧片阀139设置在曲轴室41的下端。通过将第一簧片阀139设置在下端,能够在机油因重力而汇集的位置配置阀门。
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第二簧片阀167配置在曲轴室41与变速器室52之间。在该情况下,因为变速器室52具有比较大的容积,所以,在第二簧片阀167开阀时能够向曲轴室41内稳定地导入空气。能够有效地缓和(或消除)曲轴室41内的负压。此时,希望第二簧片阀167在曲轴室41内、在重力方向上尽可能的高的位置(例如比包括曲轴42的旋转轴线Rx的水平面更高的位置)进行配置。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发动机机油从曲轴室41向变速器室52流入。
图10概括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结构。内燃机181具有:围绕旋转轴线Rx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182的曲轴箱183、与曲轴箱183结合的缸体184、以及与缸体184结合的缸盖185。在曲轴箱183,在曲轴室186的后方划分有变速器室187。在变速器室187收纳有在主轴188a及副轴之间阶段性地确立变速比的多级变速器188。曲轴182与主轴188a由减速机构及摩擦离合器相互连结。在曲轴箱183结合有收纳减速机构及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盖(未图示)。
在缸体184设置有缸膛189。在缸膛189,沿缸轴线C滑动自如地嵌入有活塞191。活塞191通过连杆192与曲轴182的曲柄连结。缸轴线C从垂直面略微向前方倾斜。缸体184沿缸轴线C引导活塞191的直线往复运动。将活塞191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182的旋转运动。在活塞191与缸盖185之间划分有燃烧室193。
内燃机181具有气门机构194,其控制从进气装置向燃烧室194导入混合气体,并控制从燃烧室193、经由排气装置35排出燃烧后的排气。气门机构194具有相对于燃烧室193、在轴向上进退自如地支承的进气阀194a及排气阀194b。进气阀194a及排气阀194b由围绕与曲轴182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缸盖185的凸轮轴进行驱动。
进气阀194a开、闭在缸盖185形成并在燃烧室193的顶面开口的进气通道。当进气阀194a打开时,混合气体经由进气装置,从进气通道向燃烧室193导入。排气阀194b开、闭在缸盖185形成并在燃烧室193的顶面开口的排气通道。当排气阀194b打开时,从燃烧室193向排气装置排出燃烧后的排气。
在曲轴箱183,在与曲轴室186分离且曲轴室186的下方划分有机油室195。沿着机油室195的底形成有机油的导入口。机油的吸入口与油泵196连接。油泵196从吸入口吸入机油。
曲轴室186由围壁197包围,其沿着与曲轴182的旋转轴线Rx同轴、且与曲轴182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CR延伸。在曲轴室186,在重力方向的最下位置连接有储油箱198。储油箱198由前倾姿势的底壁199进行间隔。
在底壁199装有第一簧片阀(第一单向阀)201。第一簧片阀201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与曲轴182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CR更靠近下方。第一簧片阀201在曲轴室186及机油室195之间,将储油箱198与机油室195连接。第一簧片阀201对应于曲轴室186内的正压打开。在曲轴室186内的正压的作用下,机油从曲轴室186流入机油室195。当在曲轴室186内生成负压时,阻止机油从机油室195向储油箱198回流。
在曲轴箱183装有第二簧片阀(第二单向阀)202。第二簧片阀202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从下方与曲轴182的轨道外接的水平面Hr更靠近上方。第二簧片阀202开、闭将曲轴室186与离合器盖内侧的收纳室连接的开口。第二簧片阀202对应于曲轴室186内的负压打开。在曲轴室186内的负压的作用下,空气从离合器盖内侧的空间流入曲轴室186。当在曲轴室186内生成正压时,能够阻止空气(含有机油的空气)从曲轴室186向离合器盖的内侧的空间回流。
当活塞191从下死点上升时,在曲轴室186内生成负压。因为第一簧片阀201维持在关闭的状态,所以能够阻止发动机机油从机油室195向曲轴室186回流。另一方面,在负压的作用下,离合器盖内侧的空间内的空气经由第二簧片阀202,导入曲轴室186。因此,能够缓和(或消除)曲轴室186内的负压。其结果是,当接着活塞191从上死点下降时,在曲轴室186容易产生正压。这样,能够抑制曲轴室186内的压力变化。内燃机181的能量效率提高。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具有:
曲轴箱(29、183),其划分有收纳曲轴(42、182)的曲轴配重(42a)的曲轴室(41、186)、以及与所述曲轴室(41、186)分隔开并与油泵(121、196)连通的机油室(134、195);
第一单向阀(139、201),其配置在所述曲轴室(41、186)及所述机油室(134、195)之间,对应于所述曲轴室(41、186)内的正压而打开;
箱罩(45、46),其与所述曲轴箱(29、183)结合,覆盖从所述曲轴室(41、186)突出的所述曲轴(42、182)的端部,在与所述曲轴箱(29、183)之间划分有收纳室(47、52);
该内燃机(27、181)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室(41、186)与所述收纳室(47、52)之间,配置有对应于所述曲轴室(41、186)内的负压而打开的第二单向阀(167、2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罩(46)划分有收纳与所述曲轴(42)连结的变速器(54)的所述收纳室(5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罩(45)划分有与所述机油室(134)连接且收纳与所述曲轴(42)连结的发电机(48)的所述收纳室(47)。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向阀(139、201)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与所述曲轴(42、182)的轨道外接的虚拟圆筒面(CR)更靠近下方。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单向阀(167、202)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从下方与所述曲轴(42、182)的轨道外接的水平面(Hr)更靠近上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54)为V带式无级变速器,传动带的旋转方向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第二单向阀(167)设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容许出入。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向阀(139、201)设置在曲轴室(41、186)的下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26046A JP2020084976A (ja) | 2018-11-30 | 2018-11-30 | 内燃機関 |
JP2018-226046 | 2018-11-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55539A true CN111255539A (zh) | 2020-06-09 |
Family
ID=70907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01865.3A Pending CN111255539A (zh) | 2018-11-30 | 2019-11-29 | 内燃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0084976A (zh) |
CN (1) | CN11125553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70351B (zh) * | 2021-12-06 | 2023-03-31 | 江阴中玮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装配式柴油发动机齿轮室盖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62630A2 (en) * | 1998-06-03 | 1999-12-08 | Fuji Robin Kabushiki Kaisha | Lubricating apparatus in a four-stroke engines |
JP2007064081A (ja) * | 2005-08-30 | 2007-03-15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 |
US20100307448A1 (en) * | 2007-06-08 | 2010-12-09 | Husqvarna Ab |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four-stroke engine |
CN101960104A (zh) * | 2008-03-28 | 2011-01-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动力单元 |
JP2011074833A (ja) * | 2009-09-30 | 2011-04-14 | Makita Corp |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
CN104033205A (zh) * | 2014-06-09 | 2014-09-10 | 永康市威力园林机械有限公司 | 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09895B2 (ja) * | 2005-08-30 | 2010-07-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JP5168542B2 (ja) * | 2007-09-06 | 2013-03-21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用潤滑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内燃機関用潤滑装置 |
JP2011038437A (ja) * | 2009-08-07 | 2011-02-24 | Suzuki Motor Corp | 内燃機関 |
JP6299422B2 (ja) * | 2014-05-21 | 2018-03-2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及び内燃機関 |
JP5997790B2 (ja) * | 2015-02-09 | 2016-09-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
-
2018
- 2018-11-30 JP JP2018226046A patent/JP2020084976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11201865.3A patent/CN11125553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62630A2 (en) * | 1998-06-03 | 1999-12-08 | Fuji Robin Kabushiki Kaisha | Lubricating apparatus in a four-stroke engines |
JP2007064081A (ja) * | 2005-08-30 | 2007-03-15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 |
US20100307448A1 (en) * | 2007-06-08 | 2010-12-09 | Husqvarna Ab |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four-stroke engine |
CN101960104A (zh) * | 2008-03-28 | 2011-01-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动力单元 |
JP2011074833A (ja) * | 2009-09-30 | 2011-04-14 | Makita Corp |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
CN104033205A (zh) * | 2014-06-09 | 2014-09-10 | 永康市威力园林机械有限公司 | 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84976A (ja) | 2020-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RE42841E1 (en) | Engine with transmission | |
US8202181B2 (en) | Engine | |
EP1571309B1 (en) | Power unit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7669573B2 (en) | Scooter type vehicle | |
US6305332B1 (en) | Cooling assembly for engine | |
CA2438495C (en) | Engine lubrication system | |
CN111255539A (zh) | 内燃机 | |
US20140076268A1 (en) | Engine | |
JP7175329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09243288A (ja) | パワーユニット | |
CN111255540B (zh) | 内燃机 | |
US7367293B2 (en) | Four-stroke engine | |
JP709690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4386704B2 (ja)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溜構造 | |
JP4372481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 |
CN1174159C (zh) | 发动机润滑系统 | |
ITTO20060173A1 (it) | Gruppo motopropulsore con sistema di trasmissione a cinghia | |
JP6798355B2 (ja) | 内燃機関 | |
JP2005030325A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 |
JP2011047366A (ja) |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