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7720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47720A CN111247720A CN201880067970.XA CN201880067970A CN111247720A CN 111247720 A CN111247720 A CN 111247720A CN 201880067970 A CN201880067970 A CN 201880067970A CN 111247720 A CN111247720 A CN 1112477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 bar
- bar terminal
- hole
- terminal support
- st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马达具备: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隔着间隙配置于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外壳,其收纳转子和定子。外壳具有:盖部,其覆盖定子的轴向一侧;以及筒状的筒部,其从盖部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在转子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多个线圈,它们安装于定子铁芯;汇流条端子,其与线圈电连接;以及树脂部,其具有汇流条端子支承部,汇流条端子的一部分埋入该汇流条端子支承部而被支承。盖部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的贯通孔。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贯通孔。在沿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在整周范围内隔着间隙配置于贯通孔的内缘的内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连接端子插入贯通外壳的贯通孔的结构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样的马达,记载了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的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4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有时设置有具有支承连接端子的部分的树脂部。在该情况下,树脂部中的支承连接端子的部分插入外壳的贯通孔。在这里,在相对于外壳固定树脂部时,树脂部中的支承连接端子的部分与贯通孔的内周面接触时,外壳的形状有时会变形。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汇流条端子支承部插入外壳的贯通孔的马达,该马达具有能够抑制外壳变形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备: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隔着间隙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所述外壳具有:盖部,其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以及筒状的筒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多个线圈,它们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汇流条端子,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以及树脂部,其具有汇流条端子支承部,所述汇流条端子的一部分埋入该汇流条端子支承部而被支承。所述盖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盖部的贯通孔。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贯通孔。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在整周范围内隔着间隙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缘的内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插入外壳的贯通孔的马达中抑制外壳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图,是沿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图,是沿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备外壳11、接触部件70、转子20、轴承24、25、安装部件26、传感器磁铁27以及定子30。
如图2所示,外壳11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外壳11具有盖部12、筒部13以及轴承保持部14。如图1和图2所示,盖部12为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并且为沿周向的圆环状。盖部12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盖部12覆盖定子30的上侧。更详细而言,盖部12覆盖后述的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以及线圈35的上侧。盖部12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12的贯通孔17。贯通孔17为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贯通孔17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7例如设置有贯通孔17a、贯通孔17b以及贯通孔17c这三个贯通孔。另外,在不特别区分贯通孔17a、贯通孔17b以及贯通孔17c的情况下,简称为贯通孔17。
如图3所示,各贯通孔17的周向的尺寸M1大于在周向上相邻的贯通孔17彼此之间的距离L。因此,能够增大贯通孔17,从而容易使外壳11轻量化。贯通孔17a的周向的尺寸M1大于贯通孔17b的周向的尺寸M1以及贯通孔17c的周向的尺寸M1。贯通孔17b的周向的尺寸M1与贯通孔17c的周向的尺寸M1大致相同。贯通孔17b与贯通孔17c之间的距离L大于贯通孔17c与贯通孔17a之间的距离L。贯通孔17a与贯通孔17b之间的距离L大于贯通孔17b与贯通孔17c之间的距离L。贯通孔17a与贯通孔17b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于径向的相反侧。
如图4所示,盖部12的一部分具有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12a。突出部12a的上侧的面是平面部15。即,盖部12的上侧的面中的一部分是向上侧突出的平面部15。平面部15配置于盖部12的在周向上相邻的贯通孔17a、17b彼此之间。平面部15配置于盖部12的径向内缘与盖部12的径向外缘的径向的大致中央。因此,例如,在通过冲压加工制作平面部15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平面部15的制作。平面部15是与轴向垂直的平坦的面。平面部15为矩形状。平面部15的平面度大于盖部12的上侧的面中的平面部15以外的部分的平面度。
盖部12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12的安装孔部16。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部16沿轴向贯通盖部12中的突出部12a的中央。即,安装孔部16配置于平面部15。安装孔部16例如为圆形状。
如图1所示,筒部13为从盖部12的径向外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13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13向下侧开口。筒部13的下端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从筒部13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部14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连接。轴承保持部14为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轴承保持部14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并具有底部。轴承保持部14保持轴承25。轴承保持部14的内周面固定有轴承25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是金属制的,仅由具有盖部12、筒部13以及轴承保持部14的单个金属部件构成。即,外壳11具有金属制的金属部件,该金属部件具有盖部12和筒部13,并且金属部件是单个部件。外壳11例如是铝制的。外壳11例如通过对金属制的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另外,外壳11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而且,外壳11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或铸造等方法而制造。
图4所示的接触部件70安装于外壳11,是能够供未图示的外部装置的端子接触的部件。外部装置例如是对马达10提供电力并控制马达10的控制装置。与接触部件70接触的外部装置的端子例如是接地用的端子。外部装置的端子与接触部件70的上侧的面接触。在本说明书中,“外部装置的端子能够与接触部件接触”包括接触部件具有向马达的外部露出的部分。接触部件70配置于平面部15。
在这里,例如,当接触部件70的配置精度较低时,存在难以使外部装置的端子与接触部件70接触的情况。因此,需要某种程度地增大配置接触部件70的盖部12的部分的平面度。但是,在某种程度地增高盖部12的上侧的面整体的平面度时,存在制造外壳11的工夫和成本增大的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使盖部12的上侧的面的一部分突出的平面部15,接触部件70配置于平面部15。因此,以仅使盖部12的上侧的面中的平面部15的平面度某种程度地增大的方式制作即可,从而能够抑制制造外壳11的工夫和成本增大。而且,通过使平面部15的轴向位置不同于盖部12的上侧的面中的平面部15以外的部分,容易部分地将盖部12的平面度加工为较大,从而容易制作平面度较大的平面部15。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外壳11的工夫和成本增大。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高精度地配置接触部件70,并且能够抑制制造外壳11的工夫和成本增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平面部15的平面度大于盖部12的上侧的面中的平面部15以外的部分的平面度。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配置接触部件7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平面部15向上侧突出。因此,与平面部15向下侧凹陷的情况相比,容易从盖部12的上侧将接触部件70配置于平面部15。而且,即使在接触部件70大于平面部15的情况下,也容易将接触部件70配置于平面部15。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平面部15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贯通孔17a、17b彼此之间。因此,容易确保平面部15的径向的尺寸。由此,容易将接触部件70配置于平面部15。
如图5和图6所示,接触部件70具有接触部件主体71和爪部72。接触部件主体71是与平面部15接触的部分。接触部件主体71的下侧的面与平面部15中的安装孔部16的周缘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主体71为在轴向上扁平的圆柱状。接触部件主体71的外径小于矩形状的平面部15的一边的长度。在沿轴向观察时,接触部件主体71的整体与平面部15重叠。接触部件主体71的外径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
爪部72是从接触部件主体71延伸的部分。更详细而言,爪部72从接触部件主体71的下侧的面向下侧延伸。因此,例如,与爪部72从接触部件主体71的外周面延伸这样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接触部件70的沿轴向观察到的配置面积。由此,能够增大盖部12的上侧的面中的未配置接触部件70的部分的面积,从而容易有效地利用盖部12的上侧的面。
爪部72具有基部72a和钩挂部72b。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72a呈从接触部件主体71的下侧的面中的中央部向下侧延伸的圆柱状。基部72a与接触部件主体71同轴地配置。基部72a插入安装孔部16。
在本实施方式中,钩挂部72b与基部72a的下侧的端部连接。钩挂部72b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内径和外径变大的筒状。钩挂部72b的下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突出部12a靠下侧的位置。钩挂部72b的下侧的端部的外缘部与突出部12a的下侧的面中的安装孔部16的周缘部接触。这样,爪部72经由安装孔部16比盖部12向下侧延伸,并钩挂于盖部12的下侧的面。由此,能够抑制接触部件70沿轴向脱落,从而能够相对于平面部15容易地安装接触部件70。
钩挂部72b例如通过将圆筒状的部分凿紧并扩展而制作。安装接触部件70的作业人员或组装装置等(以下称为作业人员等)在使与基部72a的下侧的端部连接的圆筒状的部分从上侧通过安装孔部16之后,将圆筒状的部分凿紧并扩展。由此,作业人员等制作钩挂于盖部12的下侧的面的钩挂部72b,将接触部件70安装于外壳11。
接触部件70是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70是金属制的。接触部件70的材料例如与外壳11的材料不同。因此,容易适当地选择接触部件70的材料,从而容易降低马达10的制造成本。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转子磁铁23。轴21沿中心轴线J配置。轴2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轴21的上端部固定有安装部件26。安装部件26为向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安装部件26的内部固定有传感器磁铁27。传感器磁铁27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在轴向上扁平的圆柱状。
转子铁芯22为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环状。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轴承24、25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4、25例如是球轴承。另外,轴承24、25只要能够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也可以是球轴承以外的轴承。而且,转子铁芯22可以直接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也可以经由部件等间接地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
定子30隔着间隙与转子20在径向上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隔着间隙配置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多个线圈35、支承部件50、汇流条端子60以及树脂部40。定子铁芯31为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环状。定子铁芯31配置为隔着间隙与转子磁铁23的径向外侧对置。定子铁芯31例如是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构成的层叠钢板。另外,定子铁芯31也可以是压粉磁芯等。
如图2和图7所示,定子铁芯31具有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的铁芯背部32以及从铁芯背部32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3。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外壳11的图示。如图2所示,铁芯背部32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3的内周面。铁芯背部32的外周面是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即,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3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31通过压入而固定于筒部13。虽然省略了图示,多个齿33沿周向在一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绝缘件34安装于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具有供各齿33通过的筒状的延伸部34a以及位于延伸部34a的径向外侧的外壁部34b。延伸部34a覆盖齿33。外壁部34b从延伸部34a向上侧延伸。绝缘件34的材料例如是树脂等绝缘材料。
多个线圈35经由绝缘件34安装于定子铁芯31。多个线圈35通过将导线经由绝缘件34卷绕于各齿33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5的卷绕方式是所谓的集中卷绕方式。另外,线圈35的卷绕方式也可以是集中卷绕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
支承部件50配置于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以及线圈35的上侧。支承部件50的材料是树脂等绝缘材料。如图8和图9所示,支承部件50具有主体部51和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另外,在图9中,省略了外壳11和树脂部40的图示。
主体部51为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主体部51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主体部51配置于外壳11的内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主体部51被绝缘件34从下侧支承而被固定。
如图9所示,主体部51具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51的第一孔部51a。第一孔部51a沿周向延伸。第一孔部51a例如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如图8所示,主体部51具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51的第二孔部51b。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孔部51b配置于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重叠的位置。
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为从主体部51向上侧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为从主体部51向上侧延伸的方筒状。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经由贯通孔17延伸至比盖部12靠上侧的位置,并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如图8和图9所示,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具有第一凹部52a、第二凹部52b、一对第三凹部52c以及贯通部52d。
如图9所示,第一凹部52a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中的径向内侧的壁部的上侧的端面向下侧凹陷。第一凹部52a沿径向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中的径向内侧的壁部。第一凹部52a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上侧的端部延伸至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下侧的端部。
第二凹部52b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中的径向外侧的壁部的上侧的端面向下侧凹陷。虽然省略了图示,第二凹部52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一对第三凹部52c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中的周向两侧的壁部的上侧的端面向下侧凹陷。第三凹部52c向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内侧面开口。
如图8所示,贯通部52d沿径向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贯通部52d从第二凹部52b的下侧到第一凹部52a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在沿轴向观察时,贯通部52d的整体与第二孔部51b重叠。因此,在通过使用树脂的注塑成型等对支承部件50进行成型时,能够仅使用沿轴向拔出的模具成型具有贯通部52d的支承部件50。因此,不需要使用滑动型芯等复杂的模具,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支承部件50的工夫和成本。如图1所示,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图1中,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例如设置有三个。
汇流条端子60由支承部件50支承。汇流条端子60是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60是铜和银等金属制的。汇流条端子60经由贯通孔17从外壳11的内部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如图9所示,汇流条端子60具有导通部61、连接部62以及一对突起部63。
导通部61为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并沿轴向延伸。导通部61插入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内部并被保持。导通部61的上侧的端部比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向上侧突出。导通部61的周向的尺寸小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内部的周向的尺寸以及贯通部52d的周向的尺寸。导通部61与马达10的控制装置等外部装置连接。
连接部62与导通部61的下侧的端部连接。连接部62配置于比导通部61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位置。在沿贯通部52d所贯通的径向观察时,连接部62与贯通部52d重叠。连接部62和贯通部52d在径向上排列配置。连接部62具有一对保持壁部62a、62b以及连结部62c。
一对保持壁部62a、62b在径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保持壁部62a、62b为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一对保持壁部62a、62b沿轴向延伸。保持壁部62a配置于保持壁部62b的径向内侧。保持壁部62a配置于第一凹部52a的径向外侧。保持壁部62b与导通部61的下侧的端部连接。保持壁部62b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配置于第一凹部52a的内部。连结部62c连接一对保持壁部62a、62b的下侧的端部彼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周向观察时,连接部62为向上侧开口的U字形状。连接部62通过将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折为U字形状而制作。另外,在沿周向观察时,连接部62也可以为向上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
连接部62连接有从线圈35向上侧引出的引出线36。由此,汇流条端子60与线圈35电连接。引出线36是构成线圈35的导线的端部。引出线36经由第一孔部51a从主体部51的下侧向主体部51的上侧引出,并沿周向延伸。
引出线36配置于一对保持壁部62a、62b彼此的径向之间,并与一对保持壁部62a、62b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保持壁部62a、62b彼此的径向之间位于比第一凹部5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容易将引出线36夹在一对保持壁部62a彼此的径向之间。虽然省略了图示,一对保持壁部62a、62b沿径向被凿紧,并在径向上夹持引出线36。一对保持壁部62a、62b与引出线36例如彼此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2和贯通部52d沿径向排列配置。因此,在焊接并固定汇流条端子60与引出线36时,能够从径向两侧用焊接端子夹持连接部62。由此,能够将汇流条端子60保持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同时容易地焊接引出线36与汇流条端子60,并且,容易缩小用于进行焊接所需的空间。在图9中,两根引出线36与汇流条端子60连接。两根引出线36沿轴向排列配置。
一对突起部63从导通部61向周向两侧突出。导通部61被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从下侧支承。由此,汇流条端子60在轴向上被定位。一对突起部63嵌合于一对第三凹部52c。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60沿周向设置有三个。分别向三个汇流条端子60提供U相、V相以及W相的交流电流。由此,经由三个汇流条端子60向马达10提供三相交流电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是三相马达。然而,马达10并不限于三相马达,也可以是单相马达、双相马达以及四相以上的多相马达。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马达的相的数量适当地变更汇流条端子60的数量。
树脂部40是树脂制的部件。如图2和图7所示,树脂部40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如图2所示,树脂部40埋入有定子铁芯31的一部分、绝缘件34的至少一部分、线圈35的至少一部分、支承部件50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6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通过树脂部40将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线圈35、支承部件50以及汇流条端子60集中为一体并进行固定。而且,容易对线圈35进行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34的整体和线圈35的整体埋入树脂部40。支承部件50的除了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上端面的部分整体埋入树脂部40。
树脂部40例如通过如下嵌件成型来制造:使熔融的树脂流入插入了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线圈35、支承部件50以及汇流条端子60的模具内并固化。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具有第一凹部52a、第二凹部52b以及贯通部52d,因此容易使树脂也流入保持有汇流条端子60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内部。因此,在通过以支承部件50和汇流条端子60为嵌件部件的嵌件成型来制造树脂部40时,不容易产生缺料。
树脂部40具有第一环状部41、第二环状部42、多个柱状部43以及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即,定子30具有第一环状部41、第二环状部42、多个柱状部43以及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第一环状部41相当于从定子铁芯31的上侧的面向上侧突出并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环状的环状部。第一环状部41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环状部41的外周面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环状部41的外周面从铁芯背部32的上侧的端面向上侧延伸。如图8所示,第一环状部41的内周面配置于在径向上与齿33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一环状部41配置于盖部12的下侧。第一环状部41的整体收纳于外壳11的内部。第一环状部41从下侧覆盖贯通孔17。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外壳11的外部经由贯通孔17进入外壳11的内部。第一环状部41埋入有绝缘件34中的比定子铁芯31靠上侧的部分、线圈35中的比定子铁芯31靠上侧的部分、支承部件50中的配置于外壳11的内部的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60中的配置于外壳11的内部的部分。
第一环状部41具有在周向的一周范围内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接触的接触部41b。接触部41b是第一环状部41的上侧的端部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接触部41b位于比贯通孔1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接触部41b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中的贯通孔17的径向外侧的缘部接触。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41b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
第一环状部41具有从第一环状部41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孔部41a。如图1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孔部41a与贯通孔17重叠。由此,例如,通过从盖部12的上侧经由贯通孔17将治具插入第一孔部41a,能够相对于外壳11在周向上对定子30进行定位,并且将定子30固定于外壳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孔部41a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如图2所示,第二环状部42为从定子铁芯31的下侧的面向下侧突出,并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环状部42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7所示,第二环状部42的外周面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二环状部42的外周面从铁芯背部32的下侧的端面向下侧延伸。如图2所示,第二环状部42的内周面配置于在径向上与齿33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二环状部42的下侧的端部从筒部13的下侧的开口比外壳11向下侧突出。轴承24嵌合并保持于第二环状部42的下侧的端部的内侧。第二环状部42埋入有绝缘件34中的比定子铁芯31靠下侧的部分以及线圈35中的比定子铁芯31靠下侧的部分。
多个柱状部43为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虽然省略了图示,多个柱状部43沿周向在一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柱状部43分别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33彼此之间的部分。各柱状部43填充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33彼此之间。柱状部43的上侧的端部与第一环状部41连接。柱状部43的下侧的端部与第二环状部42连接。柱状部43连接第一环状部41与第二环状部42。柱状部43的径向内侧面配置于在径向上与齿33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一环状部41的内周面、第二环状部42的内周面、各柱状部43的径向内侧面以及各齿33的径向内侧面彼此径向位置相同,从而构成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曲面。
如图7所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为从第一环状部41向上侧突出的柱状。在沿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沿周向呈圆弧状延伸。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周向两侧的侧面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彼此在周向上接近的方向倾斜。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周向的尺寸M2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由此,例如,在通过注塑成型对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进行成型时,能够容易取下模具。如图3所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周向的尺寸M2小于贯通孔17的周向的尺寸M1。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例如设置有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a、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b以及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c这三个。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a的周向的尺寸M2大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b的周向的尺寸以及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c的周向的尺寸M2。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b的周向的尺寸M2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c的周向的尺寸M2大致相同。另外,在不特别区分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a、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b以及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c的情况下,简称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
如图8所示,汇流条端子60的一部分埋入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并被支承。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埋入有汇流条端子60的下侧的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保持部52的上侧的部分。汇流条端子60的上侧的端部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向上侧突出。由此,在将外部装置配置于马达10的上侧时,容易将外部装置与汇流条端子60连接。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贯通孔17。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从第一环状部41经由贯通孔17比盖部12向上侧突出。如图1所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a通过贯通孔17a。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b通过贯通孔17b。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c通过贯通孔17c。
如图3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外缘在整周范围内隔开间隙地配置于贯通孔17的内缘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在使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通过贯通孔17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与贯通孔17的内缘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盖部12的形状发生变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插入外壳11的贯通孔17的马达中,能够抑制外壳11发生变形。而且,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与贯通孔17的内缘接触从而发生损伤。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11具有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连接的轴承保持部1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如上所述那样抑制盖部12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与盖部12连接的轴承保持部14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轴承25和轴21的配置精度降低。
在沿轴向观察时,贯通孔17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外缘的周向的间隙G3、G4大于贯通孔17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外缘的径向的间隙G1、G2。因此,即使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周向位置发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与贯通孔17的内缘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盖部12发生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上所述那样增大贯通孔17的周向的尺寸。因此,即使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周向位置发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与贯通孔17的内缘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盖部12发生变形。
间隙G1是贯通孔17的内缘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径向内侧面的径向之间的间隙。间隙G2是贯通孔17的内缘中的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之间的间隙。间隙G1的径向的尺寸与间隙G2的径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间隙G3是贯通孔17的内缘中的位于周向一侧的部分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周向一侧的面的周向之间的间隙。间隙G4是贯通孔17的内缘中的位于周向另一侧的部分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的周向之间的间隙。在沿轴向观察时,相对于平面部15在周向上相邻的贯通孔17a、17b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a、44b的外缘的周向两侧的间隙G3、G4中的周向上的配置有平面部15的一侧的间隙G3大于周向上的与配置有平面部1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间隙G4。即,间隙G3的周向的尺寸M3大于间隙G4的周向的尺寸M4。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a、44b与周向上配置有平面部15的一侧的贯通孔17a、17b的缘部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平面部15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接触部件70的配置精度降低。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中的一个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a具有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的第二孔部45。第二孔部45例如能够利用于定子30的周向的定位以及外部装置向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4的安装等。
在相对于外壳11固定定子30的工序中,作业人员等从筒部13的下侧的开口将定子30压入外壳11的内部。作业人员等使定子30相对于外壳11向上侧移动,直至第一环状部41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接触。由此,定子30通过压入而相对于外壳11被固定。通过第一环状部41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接触而设置接触部41b,如图8所示,构成了由第一环状部41的外周面、盖部12的下侧的面、筒部13的内周面以及定子铁芯31的上侧的面包围而成的空间S。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制造方法包含从下侧将定子铁芯31压入筒部13,并使第一环状部41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接触从而构成空间S的工序。
在这里,在通过压入使定子30相对于外壳11固定时,彼此摩擦的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与筒部13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被切削,从而可能产生金属粉末等异物。在该情况下,异物在定子30相对于外壳11向上侧移动时产生,并积存于定子铁芯31的上侧的面。在该状态下,如果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空间S,则能够将异物捕捉在空间S内。因此,能够抑制异物向空间S的外部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异物向转子20与定子30之间以及轴承25等移动。由此,能够抑制转子20的旋转被妨碍。而且,能够抑制异物向外壳11的外部泄漏,从而能够抑制搭载有马达10的设备等产生不良情况。进而,能够通过使定子30相对于外壳11固定来构成空间S。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使用粘接剂等,从而能够抑制制造马达10的工夫和成本增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制造的工夫和成本增大,并且抑制异物在外壳11内移动。
如上所述,在通过压入使定子铁芯31相对于筒部13固定的情况下,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与筒部13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被切削,从而可能产生金属粉末等异物。这时,根据上述结构,在通过压入使定子铁芯31相对于筒部13固定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异物移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盖部12与筒部13是相同的单个金属部件的一部分。因此,在将定子铁芯31压入筒部13时,从与设置有盖部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将定子铁芯31压入筒部13,并使定子铁芯31朝向盖部12移动。因此,产生的异物积存于定子铁芯31的盖部12侧,从而容易将异物捕捉在由盖部12、筒部13以及定子30包围而形成的空间S。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相对于筒部13将盖部12配置于上侧的状态下,在从下侧压入定子铁芯31时,能够以将异物保持于定子铁芯31的上侧的面的状态构成空间S。因此,能够抑制在构成空间S之前异物向外壳11的外部移动。另外,即使盖部12与筒部13是不同的部件,只要通过焊接等将盖部12与筒部13构成为一个部件,就能够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空间S,从而能够抑制异物向外壳11的外部移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环状部41设置于树脂部40。因此,根据嵌件成型,能够容易制作第一环状部41。由此,能够按照外壳11的形状制作第一环状部41,从而能够适当地构成空间S。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环状部41从下侧覆盖贯通孔17。因此,能够抑制在外壳11内产生的异物经由贯通孔17向外壳11的外部泄漏。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贯通孔17沿周向延伸的情况下,贯通孔17容易变大,因此异物容易向外壳11的外部泄漏。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异物从贯通孔17向外壳11的外部泄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接触部41b位于比贯通孔1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贯通孔17不向空间S开口,从而能够抑制捕捉在空间S的异物经由贯通孔17向外壳11的外部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围空间S的定子铁芯31的上侧的面是铁芯背部32的上侧的面。空间S的形状例如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S是密闭空间。因此,能够防止捕捉在空间S内的异物向空间S的外部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外壳11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外壳11发生变形从而无法适当地制作空间S的情况。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空间S为密闭空间的情况下,如果外壳11发生变形,则空间S容易变得不密闭。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外壳11发生变形,从而容易使空间S构成为密闭空间。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例如,由第一环状部的外周面、盖部的下侧的面、筒部的内周面以及定子铁芯的上侧的面包围而成的空间S也可以不是密闭空间。与外壳的外部连接的间隙也可以向空间S开口。在该情况下,向空间S开口的间隙优选小于捕捉在空间S内的异物。在马达10中,也可以不设置空间S。
第一环状部只要是具有与盖部的下侧的面在周向的一周范围内接触的接触部并且能够构成空间S的定子的一部分,就没有特别限定。第一环状部也可以是树脂部以外的部分。第一环状部例如可以是绝缘件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绝缘件的一部分和树脂部的一部分构成。第一环状部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树脂以外的材料。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也可以不比盖部向上侧突出。只要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整周范围内设置,则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与贯通孔的内缘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贯通孔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周向的间隙可以是和贯通孔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径向的间隙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小于贯通孔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径向的间隙。贯通孔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周向两侧的间隙也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大小。贯通孔的内缘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径向两侧的间隙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大小。
贯通孔的周向的尺寸M1可以与在周向上相邻的贯通孔彼此之间的距离L相同,也可以小于距离L。贯通孔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定。贯通孔的数量和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
定子铁芯也可以使用压入以外的方法而相对于筒部固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附着于定子铁芯的上侧的面的异物可能在外壳内剥离,因此通过将异物捕捉在空间S从而也能够抑制异物的移动。外壳也可以包含具有筒部和盖部的金属制的金属部件以外的其他部件。外壳的材料也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料。
平面部也可以是盖部的上侧的面中的向下侧凹陷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也容易部分地将盖部的平面度加工得较大,从而容易制作平面度较大的平面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外壳的工夫和成本增大。平面部的平面度也可以与盖部的上侧的面中的平面部以外的部分的平面度相同。
接触部件也可以是如图10至图12所示的马达110的接触部件170那样的结构。另外,在图11中,省略了接触部件170的图示。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马达110中,盖部112的安装孔部116配置于突出部112a中的平面部115的周向两侧。如图11所示,安装孔部116在安装孔部116的内缘中的位于平面部115侧的部分具有向平面部115侧凹陷的第一凹部116a。第一凹部116a设置于安装孔部116的内缘中的位于平面部115侧的部分的径向两侧的端部。安装孔部116的径向的尺寸小于平面部115的径向的尺寸。
如图10所示,接触部件主体171为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因此,容易通过对板部件进行冲裁等来制作接触部件主体171。在沿轴向观察时,接触部件主体171为圆角的大致矩形状。在沿轴向观察时,接触部件主体171的外形包围平面部115。接触部件主体171的沿轴向观察的面积大于平面部115的面积。因此,容易使外部装置的端子与接触部件主体171接触。
爪部172分别设置于接触部件主体171的周向两侧的端部。爪部172为板状。如图12所示,基部172a从接触部件主体171的周向端部向下侧延伸。基部172a插入安装孔部116。钩挂部172b从基部172a的下侧的端部向周向中的配置有另一个爪部172的一侧延伸。钩挂部172b的上侧的面与突出部112a的下侧的面接触并钩挂于突出部112a的下侧的面。
基部172a和钩挂部172b通过对从接触部件主体171向周向两侧延伸的板状的臂部进行弯折而制作。在这里,如图10所示,接触部件主体171中的连接有爪部172的部分的径向两侧设置有向朝向另一个爪部172的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部171a。因此,容易使从接触部件主体171延伸的臂部在与接触部件主体171连接的根部部分弯折,从而容易制作基部172a。
接触部件的形状只要是配置于平面部并能够与外部装置的端子接触,就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上述的接触部件70、170以外的形状。接触部件的材料也可以与外壳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设置接触部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平面部。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能够用于泵、制动器、离合器、吸尘器、干燥器、吊扇、洗衣机、冰箱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多种设备。而且,上述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
标号说明
10、110:马达;11:外壳;12、112:盖部;13:筒部;14:轴承保持部;15、115:平面部;17、17a、17b、17c:贯通孔;20:转子;21:轴;25:轴承;30:定子;31:定子铁芯;35:线圈;40:树脂部;41:第一环状部(环状部);41a:第一孔部;41b:接触部;44、44a、44b、44c:汇流条端子支承部;45:第二孔部;60:汇流条端子;70、170:接触部件;J:中心轴线;S:空间。
Claims (11)
1.一种马达,其具备:
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隔着间隙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
所述外壳具有:
盖部,其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以及
筒状的筒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
多个线圈,它们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
汇流条端子,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以及
树脂部,其具有汇流条端子支承部,所述汇流条端子的一部分埋入该汇流条端子支承部而被支承,
所述盖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盖部的贯通孔,
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贯通孔,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在整周范围内隔着间隙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缘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备对所述轴进行支承以使所述轴能够旋转的轴承,
所述外壳具有保持所述轴承的轴承保持部,
所述盖部为沿周向的圆环状,
所述轴承保持部与所述盖部的径向内缘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贯通孔沿周向延伸,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贯通孔的内缘与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周向的间隙大于所述贯通孔的内缘与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径向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贯通孔和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各所述贯通孔的周向的尺寸大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贯通孔彼此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备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且能够与外部装置的端子接触,
所述贯通孔和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所述盖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一部分是向轴向一侧突出或者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平面部,
所述平面部配置于所述盖部的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贯通孔彼此之间,
在沿轴向观察时,与所述平面部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贯通孔的内缘与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外缘的周向两侧的间隙中的周向上的配置有所述平面部的一侧的间隙大于周向上的与配置有所述平面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树脂部具有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环状部,
所述环状部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并且具有在周向的一周范围内与所述盖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从所述环状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构成了由所述环状部的外周面、所述盖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以及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面包围而成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所述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埋入于所述树脂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经由所述贯通孔比所述盖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所述汇流条端子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从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树脂部具有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的环状部,
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从所述环状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所述环状部配置于所述盖部的轴向另一侧并且具有从所述环状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一孔部,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孔部与所述贯通孔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具有从所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二孔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577788P | 2017-10-27 | 2017-10-27 | |
US62/577,788 | 2017-10-27 | ||
JP2018-043518 | 2018-03-09 | ||
JP2018043518 | 2018-03-09 | ||
PCT/JP2018/038229 WO2019082710A1 (ja) | 2017-10-27 | 2018-10-13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47720A true CN111247720A (zh) | 2020-06-05 |
CN111247720B CN111247720B (zh) | 2022-06-28 |
Family
ID=66246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67970.XA Active CN111247720B (zh) | 2017-10-27 | 2018-10-13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47720B (zh) |
WO (1) | WO201908271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136777A (ja) * | 2020-02-27 | 2021-09-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ー |
JP7539106B2 (ja) * | 2020-03-26 | 2024-08-2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
CN113726073A (zh) * | 2020-05-26 | 2021-11-30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电气产品 |
KR20220007449A (ko) * | 2020-07-10 | 2022-01-18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68617A1 (en) * | 2004-09-29 | 2006-03-30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bus bar |
JP2013090377A (ja) * | 2011-10-14 | 2013-05-13 | Mitsuba Corp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CN103997150A (zh) * | 2013-02-18 | 2014-08-20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4600896A (zh) * | 2013-10-30 | 2015-05-06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84782U (ja) * | 1993-05-10 | 1994-12-0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動機の位置検出用ホール素子取付構造 |
US5861689A (en) * | 1996-05-29 | 1999-01-19 | Emerson Electric Co. | Leadless motor construction |
JP5389559B2 (ja) * | 2009-07-23 | 2014-01-15 |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燃料ポンプ |
-
2018
- 2018-10-13 WO PCT/JP2018/038229 patent/WO201908271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0-13 CN CN201880067970.XA patent/CN1112477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68617A1 (en) * | 2004-09-29 | 2006-03-30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bus bar |
JP2013090377A (ja) * | 2011-10-14 | 2013-05-13 | Mitsuba Corp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CN103997150A (zh) * | 2013-02-18 | 2014-08-20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4600896A (zh) * | 2013-10-30 | 2015-05-06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82710A1 (ja) | 2019-05-02 |
CN111247720B (zh) | 2022-06-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47720B (zh) | 马达 | |
US10923981B2 (en) | Motor | |
US10903711B2 (en) | Motor | |
CN203967846U (zh) | 马达 | |
CN212114950U (zh) | 定子和马达 | |
KR101865230B1 (ko) | 분할 코어 형 모터 및 분할 코어 형 모터의 전기자의 제조 방법 | |
CN203933325U (zh) |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 |
US11881747B2 (en) | Motor | |
JP5998871B2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
CN111247723B (zh) |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 |
CN212114951U (zh) | 定子和马达 | |
JP2021058000A (ja) | モータおよび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装置 | |
CN111247722B (zh) | 定子和马达 | |
CN111247725B (zh) | 马达 | |
WO2017122606A1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6229331B2 (ja) | モータ | |
JP2006180618A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 |
US20200083773A1 (en) | Motor | |
CN112583170A (zh) | 汇流条装置、定子以及马达 | |
WO2020080548A1 (ja) | モータ | |
CN111247721B (zh) | 定子和马达 | |
CN210780273U (zh) | 转子和马达 | |
CN113452180A (zh) | 马达 | |
JP2020072578A (ja) | モータ | |
JP2023104065A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