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4950U - 定子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14950U CN212114950U CN201890001297.5U CN201890001297U CN212114950U CN 212114950 U CN212114950 U CN 212114950U CN 201890001297 U CN201890001297 U CN 201890001297U CN 212114950 U CN212114950 U CN 2121149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 bar
- bar terminal
- stator
- resin
- support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将中心轴线作为中心;支承部件,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线圈,其安装于定子铁芯;以及汇流条端子,其被支承部件支承,并与线圈连接。汇流条端子具有与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的连接部。支承部件具有对汇流条端子进行保持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沿径向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的贯通部。连接部和贯通部在径向上重叠而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定子和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马达中有时具有定子和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端子。例如,在专利文献 1的马达中,将定子与外部电源连接起来的端子设置在端子台上。端子台具有收纳槽。端子的一部分与绕组的端部接合而成的接合部收纳在收纳槽中。在收纳槽中填充有粘接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03396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在通过凿紧等将端子的一部分与绕组的端部接合起来之后,将接合部收纳在收纳槽中。在端子台保持着端子的状态下,难以将端子和绕组接合起来。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使汇流条端子保持部保持汇流条端子,并且能够连接汇流条端子和引出线的定子、马达、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的一个方式具有: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将中心轴线作为中心;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线圈,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汇流条端子,其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并与所述线圈连接,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对所述汇流条端子进行保持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沿径向贯通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的贯通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贯通部在径向上重叠而配置。
优选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内部保持所述汇流条端子。
优选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导通部,该导通部插入到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的内部而被保持,并且比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向轴向一侧突出,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通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比所述导通部向径向一侧突出,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贯通部靠径向一侧的位置。
优选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一对突起部,该一对突起部从所述导通部向周向两侧突出,被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从轴向另一侧支承。
优选所述支承部件是树脂制的,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的主体部,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所述主体部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沿轴向贯通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贯通部相连,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贯通部配置在所述贯通孔内。
优选该定子具有树脂制的模制树脂部,该模制树脂部覆盖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汇流条端子的至少一部分。
优选所述连接部被所述模制树脂部覆盖。
优选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配置于所述贯通部的部分。
优选所述连接部具有:一对保持壁部,它们沿径向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连结部,其将一对所述保持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引出线配置在一对所述保持壁部之间而与一对所述保持壁部和所述连结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接触。
优选一对所述保持壁部之间的间隙配置在比所述贯通部靠径向一侧的位置。
优选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引出线被焊接。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上述定子;以及转子,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绕所述中心轴线进行旋转。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定子,该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将中心轴线作为中心;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线圈,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汇流条端子,其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并与所述线圈连接,其中,该定子是通过如下的工序而制造的:在所述汇流条端子上形成U字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纵剖面上向轴向一侧开口;使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使所述线圈的引出线在所述连接部内通过;使一对焊接端子中的一个所述焊接端子从径向一侧与所述连接部接触,使另一个所述焊接端子通过沿径向贯通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的贯通部而从径向另一侧与所述连接部接触;以及通过焊接将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引出线固定。
优选该定子是通过如下的工序而制造的:将所述定子保持在模具内;以及使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所述模具内,利用所述树脂覆盖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汇流条端子的至少一部分。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一个方式是通过如下的工序而制造的:将上述定子与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绕所述中心轴线进行旋转的转子组合起来。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定子、马达、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能够使汇流条端子保持部保持汇流条端子,并且能够连接汇流条端子和引出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汇流条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剖视图,是对汇流条端子与引出线的焊接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示出支承部件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支承部件的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了图9的X-X剖面。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的一侧为上侧、以负的一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向平行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壳体11、接触部件70、转子80、轴承24、25、安装部件26、传感器磁铁27以及定子10。
如图2所示,壳体11收纳转子80和定子10。壳体11具有盖部12、筒部13以及轴承保持部14。如图1和图2所示,盖部12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并且呈沿着周向的圆环状。盖部12将中心轴线J作为中心。盖部12覆盖定子10的上侧。更详细来说,盖部12覆盖后述的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以及线圈40的上侧。盖部12 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12的窗孔17。窗孔17呈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窗孔17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
如图1所示,盖部12的一部分具有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12a。突出部12a例如是通过对盖部12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突出部12a的上侧的面是平面。突出部12a 的上侧的面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盖部12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12的安装孔部 (省略图示)。安装孔部沿轴向贯通突出部12a。
筒部13呈从盖部12的径向外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13呈以中心轴线J 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13在下侧开口。在筒部13的下端部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从筒部13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颚部。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部14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相连。轴承保持部14呈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轴承保持部1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具有底部。轴承保持部14对轴承25进行保持。在轴承保持部14的内周面上固定轴承25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是金属制的,仅由具有盖部12、筒部13以及轴承保持部14的单一的金属部件构成。即,壳体11具有具备盖部12和筒部13的金属制的金属部件,金属部件是单一部件。壳体11例如是铝制的。壳体11例如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的。另外,壳体11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并且,壳体11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或铸造等方法来制造。并且,壳体11的材料也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料。
图1所示的接触部件70是安装在壳体11上的、能够供未图示的外部装置的端子接触的部件。外部装置例如是向马达1提供电力而对马达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与接触部件70接触的外部装置的端子例如是接地用的端子。外部装置的端子与接触部件70的上侧的面接触。接触部件70配置于突出部12a。
接触部件70具有接触部件主体和爪部(省略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主体呈圆板状,与突出部12a的上侧的面接触。爪部从接触部件主体向下侧延伸。爪部插入到盖部12的安装孔部中并被凿紧,从而挂在突出部12a的下侧的面上。
接触部件70是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70是金属制的。接触部件70的材料例如与壳体11的材料不同。另外,接触部件70的材料也可以与壳体 11的材料相同。
转子80能够相对于定子10绕中心轴线J进行旋转。如图2所示,转子80具有轴81、转子铁芯82、转子磁铁83以及输出部84。轴81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81 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在轴81的上端部固定有安装部件26。安装部件26呈在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在安装部件26的内部固定有传感器磁铁27。传感器磁铁2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轴向扁平的圆柱状。输出部84安装于轴 81的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84呈圆筒状。输出部84例如是在将马达1 安装于装置等时的固定等中使用的。输出部84例如是联轴器部件等。
转子铁芯82呈固定在轴81的外周面上的大致圆环状。转子磁铁83固定于转子铁芯82的外周面。轴承24、25将轴8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4、 25例如是滚珠轴承。另外,轴承24、25只要能够将轴81支承为能够旋转,则也可以是滚珠轴承以外的轴承。并且,转子铁芯82可以直接固定于轴81的外周面,也可以经由部件等而间接地固定。
定子10与转子80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更详细来说,定子10在转子80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而配置。定子10具有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多个线圈40、支承部件31、汇流条端子43以及模制树脂部35。
定子铁芯2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20在转子8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80。定子铁芯20在转子磁铁83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地配置。定子铁芯20例如是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层叠钢板。另外,定子铁芯20也可以是压粉磁芯等。
定子铁芯20具有大致环状的铁芯背部21和多个齿22。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背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齿22从铁芯背部21的内侧面或外侧面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齿22从铁芯背部21向径向内侧延伸。如图2所示,铁芯背部21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3的内周面。铁芯背部21的外周面是定子铁芯20 的外周面。即,定子铁芯20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3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0通过压入而固定于筒部13。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多个齿22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齿22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一周。
绝缘件50安装于定子铁芯20。虽然省略了标号的图示,但绝缘件50具有供各齿22通过的筒状的延伸部和位于延伸部的径向外侧的外壁。延伸部覆盖齿22。外壁从延伸部向上侧延伸。外壁配置在线圈40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延伸。外壁比线圈40 向上侧突出。绝缘件50的材料例如是树脂等绝缘材料。
线圈40安装于定子铁芯20。多个线圈40隔着绝缘件50而安装在定子铁芯20 上。多个线圈40是通过隔着绝缘件50在各齿22上卷绕导线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40的绕组方式是所谓的集中绕线方式。另外,线圈40的绕组方式也可以是集中绕线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3相马达。3相是指U相、V相以及W相。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线圈40由3个导线(第1导线、第2导线以及第3导线)中的任意一个导线构成。如图3~图5所示,线圈40具有引出线42和搭接线41。另外,在图3~ 5中,省略了壳体11、接触部件70以及模制树脂部35的图示。引出线42从线圈40 引出。引出线42从线圈40向上侧延伸。引出线42是构成线圈40的导线的端部。引出线42例如是从线圈40在支承部件31的后述的孔33c内通过而向支承部件31的上侧引出的,并且沿周向延伸。搭接线41将至少两个线圈40彼此连接。搭接线41在线圈40的上侧且支承部件31的下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U相、V相以及 W相的各相的线圈40的第1~第3导线分别具有搭接线41和引出线42。即,各相的搭接线41和引出线42是构成各相的线圈40的导线(第1~第3导线)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是三相马达。但是,马达1并不限于三相马达,也可以是单相马达、2相马达、4相以上的多相马达。
支承部件31配置在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以及线圈40的上侧。支承部件31 的材料是树脂等绝缘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31是树脂制的。如图3~图6 所示,支承部件31具有主体部33和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
主体部33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主体部3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主体部33配置在壳体11的内部。主体部33被绝缘件50从下侧支承而固定。
主体部33具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33的孔33c。孔33c沿周向延伸。孔33c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如图5和图6所示,主体部33具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33 的贯通孔33a。贯通孔33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贯通孔33a呈四边形孔状。贯通孔33a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 重叠的位置。
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从主体部33向上侧延伸。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设置有3个,贯通孔33a也设置有3个。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对汇流条端子43进行保持。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内部保持汇流条端子43。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容易地保持汇流条端子43。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经由窗孔17而延伸到比盖部12靠上侧的位置,向壳体11的外部突出。如图4~图6所示,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具有周壁部32a、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凸部32g、第3凹部32e以及贯通部32h。
周壁部32a从主体部33向上侧延伸。周壁部32a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周壁部32a呈方筒状。在周壁部32a的内部插入汇流条端子43。周壁部32a的周向的长度比周壁部32a的径向的长度大。周壁部32a具有周向的长度大致恒定的上侧部分和配置在比上侧部分靠下侧的位置且周向的长度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的下侧部分。周壁部32a的朝向上侧的端面32b是平面。端面32b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
第1凹部32c沿径向贯通周壁部32a的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第1凹部32c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第1凹部32c的轴向的长度比第2凹部32d的轴向的长度和第3 凹部32e的轴向的长度大。第1凹部32c的下端部与贯通部32h的内部相连。第1凹部32c的周向的长度比第1凹部32c的径向的长度大。
第2凹部32d沿径向贯通周壁部32a的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第2凹部32d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利用树脂对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和汇流条端子43进行模制时,熔融的树脂容易通过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第1凹部32c和第2凹部32d而流入到汇流条端子43的后述的导通部43b附近。因此,能够抑制导通部43b附近的欠注。
第2凹部32d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2 凹部32d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根据本实施方式,树脂更容易通过多个第2 凹部32d而流入到导通部43b附近。第2凹部32d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
凸部32g在沿周向相邻的第2凹部32d彼此之间向上侧突出。凸部32g从径向外侧与汇流条端子43接触。凸部32g从径向外侧与导通部43b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凸部32g与汇流条端子43接触,能够抑制模制时等的向汇流条端子43的径向外侧的倒入。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凸部32g的朝向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端面32b 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并且,与凸部32g的周向的长度相比,第2凹部32d的周向的长度较大。
第3凹部32e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在周壁部32a的内周面(内侧面)上开口。第3凹部32e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上设置有多个。多个第3凹部32e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3凹部32e分别设置在周壁部32a的周向的两端部。第3凹部32e在第3凹部32e中的向上侧开口的部分中具有倒角部。在倒角部中,第3凹部32e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大。如图6所示,第3凹部32e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32f。底面32f的轴向位置是比第2凹部32d的底面的轴向位置靠下侧的位置。
贯通部32h沿径向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贯通部32h沿径向贯通周壁部32a。贯通部32h贯通周壁部32a中的至少下侧部分。贯通部32h在周壁部32a的内周面(内侧面)和外周面(外侧面)上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从径向观察时,贯通部32h呈四边形孔状。贯通部32h位于比第2凹部32d和第3凹部32e靠下侧的位置。贯通部32h的周向的长度比第1凹部32c的周向的长度大。贯通部32h的轴向的长度比第1凹部32c的轴向的长度大。
贯通部32h的下端部通过贯通孔33a。即,贯通孔33a与贯通部32h相连。在从轴向观察时,贯通部32h配置在贯通孔33a内。即,整个贯通部32h在沿轴向观察时与贯通孔33a重叠。并且,周壁部32a的内部空间(孔)的延伸方向(轴向)与贯通部32h的延伸方向(径向)大致垂直地相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使用了树脂的注射成型等使支承部件31成型时,如图9和图10所示,能够通过沿轴向移动的模具100使贯通孔33a和贯通部32h成型,容易制造。然后,仅通过沿轴向拔出模具便能够使具有贯通部32h的支承部件31成型。因此,不需要使用滑动芯等复杂的模具,能够降低制造支承部件31的工时和成本。
如图3~图5所示,汇流条端子43被支承部件31支承,并与线圈40连接。汇流条端子43是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43是铜和银等金属制的。汇流条端子43经由窗孔17而从壳体11的内部向壳体11的外部突出。如图7所示,汇流条端子43具有导通部43b、连接部43a以及突起部43c。
导通部43b呈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并沿轴向延伸。如图3~图5所示,导通部 43b插入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内部而被保持。导通部43b比汇流条端子保持部 32向上侧突出。导通部43b比周壁部32a的朝向上侧的端面32b向上侧突出。导通部43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端面32b靠上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上安装汇流条端子43。
导通部43b的周向的尺寸比周壁部32a的内部的周向的尺寸和贯通部32h的周向的尺寸小。导通部43b的周向的长度比第1凹部32c的周向的长度小。如图4所示,在导通部43b的周向的端缘与第1凹部32c的周向的端缘之间设置有周向的间隙G。因此,第3凹部32e中的位于后述的突起部43c的上侧的部分(凹部)与第1凹部 32c通过间隙G而相连。并且,在导通部43b的周向的端缘与第2凹部32d的周向的端缘之间设置有周向的间隙。因此,第3凹部32e中的位于突起部43c的上侧的部分与第2凹部32d通过间隙而相连。导通部43b与马达1的控制装置等外部装置连接。导通部43b例如能够与控制基板或外部电源等连接。
连接部43a与导通部43b的下侧的端部相连。连接部43a比导通部43b向径向一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接部43a比导通部43b向径向内侧突出。连接部 43a与引出线42连接。由此,汇流条端子43与线圈4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2条引出线42与连接部43a连接。2条引出线42互相沿轴向排列配置。
如图8所示,连接部4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接部4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连接部4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比周壁部32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具体来说,连接部43a中的至少与引出线42连接的部分配置在比贯通部 32h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引出线42难以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附近迂回的情况,连接部43a与引出线42容易连接。
如图4所示,连接部43a的周向的长度比第1凹部32c的周向的长度小。连接部 43a的周向的长度比贯通部32h的周向的长度小。连接部43a能够朝向下侧通过第1 凹部32c,比第1凹部32c向径向内侧突出。连接部43a的一部分位于贯通部32h内。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连接部43a穿过第1凹部32c,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端子43 设置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
如图5所示,连接部43a和贯通部32h在径向上重叠配置。即,在沿着贯通部 32h所贯通的径向观察时,连接部43a与贯通部32h重叠。连接部43a和贯通部32h 沿径向排列配置。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例如在汇流条端子43的全长较短的情况下等,即使汇流条端子43的连接部43a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在径向上重叠而配置,也能够通过使冶具等穿过贯通部32h而将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在径向上夹住。因此,通过焊接或凿紧等,能够稳定地进行连接部43a与引出线42的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被焊接。如图8所示,由于连接部43a 和贯通部32h沿径向排列配置,所以通过使焊接用的冶具等穿过贯通部32h,能够通过焊接将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固定。具体来说,在对汇流条端子43和引出线42 进行焊接而固定时,能够利用焊接端子101、102从径向两侧夹住连接部43a。由此,能够将汇流条端子43保持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并且容易对引出线42和汇流条端子43进行焊接,并且容易减小进行焊接所需的空间。
如图8所示,在包含中心轴线J的纵剖面中,连接部43a呈在上侧开口的大致U 字状。连接部43a包含有在汇流条端子43中呈U字状弯曲的部分。连接部43a是通过将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折成U字形状而制作的。在连接部43a中夹入引出线42。
如图7所示,连接部43a具有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和连结部43h。保持壁部 43f、43g呈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保持壁部43f、43g沿轴向延伸。一对保持壁部43f、 43g中的一个保持壁部43f与导通部43b的下侧的端部相连。如图8所示,保持壁部 43f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配置在贯通部32h的内部。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中的另一个保持壁部43g配置在一个保持壁部43f的径向内侧。保持壁部43g配置在比贯通部32h 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一对保持壁部43f、43g沿径向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一对保持壁部43f、43g 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如图8所示,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的间隙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的间隙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的间隙位于比周壁部32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使引出线42穿过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彼此的间隙,能够容易地连接连接部43a 和引出线42。
连结部43h将一对保持壁部43f、43g的下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引出线42配置在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而与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和连结部43h中的至少任意 1个接触。引出线42配置在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彼此的径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与一对保持壁部43f、43g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的连接部43a,能够使汇流条端子43的结构紧凑且简单。
如图7所示,突起部43c从导通部43b朝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突起部43c从导通部43b朝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突起部43c朝与导通部43b的板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突起部43c呈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部43c在与导通部 43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凹陷部43d。凹陷部43d在突起部43c中从朝向与导通部 43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向导通部43b凹陷。
如图4和图6所示,突起部43c插入到第3凹部32e中而被底面32f从下侧支承。由此,汇流条端子43被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从下侧支承而在轴向上被定位。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突起部43c插入到第3凹部32e中而被底面32f支承,所以模制时的汇流条端子43的保持姿势稳定。
汇流条端子43具有多个突起部43c。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突起部43c分别设置在导通部43b的周向的两端部。一对突起部43c从导通部43b向周向两侧突出。一对突起部43c与一对第3凹部32e嵌合。一对突起部43c被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 从下侧支承。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模制时等,汇流条端子43的保持姿势更加稳定。如图4所示,突起部43c的上侧的端缘配置在比端面32b靠下侧的位置。即,在周壁部32a内,在汇流条端子43的周围通过突起部43c与端面32b的轴向的台阶来构成凹部。凹部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凹部包含第3凹部32e中的位于比突起部43c的上侧的面靠上侧的部分。
在从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1凹部32c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并且,在从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3 凹部32e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通过第2凹部32d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并且,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通过贯通部32h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在从径向内侧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通过第1凹部32c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贯通部32h、连接部43a 以及保持于连接部43a的引出线42沿径向排列配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43沿周向设置有3个。向3个汇流条端子43分别提供U相、V相、W相的交流电流。由此,经由3个汇流条端子43 向马达1提供三相交流电流。另外,根据马达1的相的数量,汇流条端子43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
模制树脂部35是树脂制的部件。如图2所示,模制树脂部35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如图1、图2以及图11所示,模制树脂部35覆盖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和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模制树脂部35来固定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使汇流条端子43的支承状态稳定。
更详细来说,定子铁芯20的一部分、绝缘件50的至少一部分、线圈40的至少一部分、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到模制树脂部35中。因此,能够通过模制树脂部35将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线圈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一体地集中固定。并且,容易使线圈40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50的整体和线圈40的整体被埋入到模制树脂部35中。
支承部件31的除了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上端面之外的部分整体上被埋入到模制树脂部35中。模制树脂部35具有配置于贯通部32h的部分。通过在贯通部32h 中埋入树脂,可提高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刚性。
汇流条端子43的连接部43a被模制树脂部35覆盖。由此,连接部43a和引出线 42的固定状态稳定,并且提高了连接部43a附近的密封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汇流条端子43的导通部43b以外的部位被模制树脂部35覆盖。导通部43b 的至少一部分从模制树脂部35露出。具体来说,导通部43b的至少上端部从模制树脂部35露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确保了导通部43b的导通,并且通过模制树脂部35 确保了汇流条端子43的导通部43b以外的部位的密封性。
模制树脂部35例如是通过使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插入有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线圈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的模具内并进行固化的嵌件成型而制造的。另外,熔融的树脂在模具内朝向轴向一侧流入。即,树脂在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 以及线圈40的周围流过之后,到达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具有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凹部(第3凹部32e的位于比突起部43c靠上侧的部分)以及贯通部32h,所以也容易使树脂流向保持有汇流条端子43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内部。即,在模制时,熔融的树脂流入到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凹部以及贯通部32h,汇流条端子43的周围的间隙被树脂填充。在这些间隙被树脂填充之后,熔融的树脂发生固化。因此,在通过将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作为嵌件部件的嵌件成型来制造模制树脂部35时,能够抑制产生欠注和气孔(空隙)。
模制树脂部35具有第1环状部36、第2环状部37、多个柱状部(省略图示)以及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第1环状部36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如图 2所示,第1环状部36位于比定子铁芯20的上侧的面靠上侧的位置。第1环状部36 配置在转子80的径向外侧而包围转子80的一部分。第1环状部36从径向外侧包围轴81的一部分和轴承25。第1环状部36的外周面配置在比定子铁芯2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1环状部36的外周面从铁芯背部21的上侧的端面向上侧延伸。第1环状部36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配置在与齿22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1环状部36配置在盖部12的下侧。第1环状部36的整体被收纳在壳体11的内部。第1环状部36从下侧覆盖窗孔17。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壳体11的外部经由窗孔17侵入到壳体11的内部。绝缘件5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上侧的部分、线圈 4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上侧的部分、支承部件31中的配置于壳体11的内部的部分、汇流条端子43中的配置于壳体11的内部的部分被埋入到第1环状部36中。
第1环状部36在周向的一个整周上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接触。详细来说,第1 环状部36的上端部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周向的整周上从下侧与盖部12的下表面中的位于比窗孔17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接触。
第1环状部36具有从第1环状部36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的第1孔部36a。如图1所示,第1孔部36a在沿轴向观察时与窗孔17重叠。由此,例如,通过使治具从盖部12的上侧经由窗孔17插入到第1孔部36a,能够将定子10相对于壳体11在周向上定位,并且能够将定子10固定于壳体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孔部36a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环状部3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2所示,第2环状部37位于比定子铁芯20的下侧的面靠下侧的位置。第2环状部37配置在转子80的径向外侧而包围转子80的一部分。第2环状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轴81 的一部分和轴承24的一部分。第2环状部37的外周面配置在比定子铁芯2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2环状部37的外周面从铁芯背部21的下侧的端面向下侧延伸。第2环状部37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配置在与齿22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2环状部37的下侧的端部从筒部13的下侧的开口比壳体11向下侧突出。在第2环状部37的下侧的端部的内侧嵌合并保持有轴承24。绝缘件5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下侧的部分以及线圈4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下侧的部分被埋入到第2环状部37中。
多个柱状部呈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多个柱状部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一周。多个柱状部分别配置在沿周向相邻的齿22彼此之间的部分。各柱状部填充在沿周向相邻的齿22彼此之间。柱状部的上侧的端部与第1环状部36相连。柱状部的下侧的端部与第2环状部37相连。柱状部连接第1环状部36和第2环状部 37。柱状部的径向内侧面在径向上配置在与齿22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1环状部36的内周面、第2环状部37的内周面、各柱状部的径向内侧面以及各齿22的径向内侧面的径向位置互相相同,构成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曲面。
如图1和图11所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呈从第1环状部36向上侧突出的柱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端面32b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上向外部露出。
在沿着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沿着周向呈圆弧状延伸。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周向两侧的侧面随着朝向上侧而互相向接近周向的方向倾斜。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周向的尺寸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由此,例如,在通过注射成型使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成型时,能够容易地取下模具。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周向的尺寸比窗孔17的周向的尺寸小。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沿着周向设置有3个。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埋入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 38中而被支承。汇流条端子43的下侧的部分和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上侧的部分埋入到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中。汇流条端子43的上侧的端部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 38向上侧突出。由此,在将外部装置配置于马达1的上侧时,容易将外部装置与汇流条端子43连接。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窗孔17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从第1环状部36经由窗孔17比盖部12向上侧突出。在沿着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外缘在整周上隔开间隙地配置在窗孔17的内缘的内侧。因此,在使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通过窗孔17时,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与窗孔17的内缘接触,能够抑制盖部12的形状发生变形。并且,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与窗孔17的内缘接触而损伤的情况。另外,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外缘也可以与窗孔17的内缘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具有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相连的轴承保持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如上述那样抑制盖部12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与盖部 12相连的轴承保持部14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轴承25和轴81的配置精度下降。
多个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中的1个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具有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的第2孔部39。第2孔部39例如能够用于定子10的周向的定位以及外部装置向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安装等。
如图11所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具有第1树脂部38a、第2树脂部38b、第 3树脂部38c、第4树脂部38d、第5树脂部(省略图示)以及第6树脂部(省略图示)。即,模制树脂部35具有第1树脂部38a、第2树脂部38b、第3树脂部38c、第4树脂部38d、第5树脂部以及第6树脂部。
第1树脂部38a配置于第1凹部32c。第1树脂部38a配置在第1凹部32c的至少一部分中。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1树脂部38a填充在第1凹部32c中。第1 树脂部38a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第1树脂部38a 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周壁部32a的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
第2树脂部38b配置于第2凹部32d。第2树脂部38b配置在第2凹部32d的至少一部分中。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2树脂部38b填充在第2凹部32d中。第2 树脂部38b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第2树脂部38b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第2树脂部38b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2树脂部38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1凹部32c和第2凹部32d中填充树脂,所以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缺壁,良好地维持外观和密封性。
第3树脂部38c配置在比端面32b靠上侧的位置。第3树脂部38c配置在比第1 树脂部38a和第2树脂部38b靠上侧的位置。第3树脂部38c与导通部43b接触。第 3树脂部38c位于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向上侧突出的导通部43b的部分的根部。第3树脂部38c与第1树脂部38a和第2树脂部38b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利用树脂对模制树脂部35进行模制时,树脂容易通过第1凹部32c和第2凹部32d而填充到第3树脂部38c。因此,能够抑制第3树脂部38c的欠注。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3树脂部38c呈包围导通部43b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从轴向观察时,第3树脂部38c呈四边形的环状。第3树脂部38c的周向的长度比第3树脂部38c的径向的长度大。根据本实施方式,导通部43b的露出部分的根部被第3树脂部38c更稳定地密封。
第3树脂部38c的朝向上侧的面是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随着接近导通部43b而位于上侧的倾斜面。详细来说,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上侧。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位于上侧。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周向一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上侧。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位于上侧。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确保第3树脂部38c与导通部43b的接触面积较大,密封性稳定。并且,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模制时使用的模具中设置有作为第3树脂部38c的反转形状的锥状的引导凹部。通过该引导凹部,能够容易将导通部43b设置于模具,容易制造。
第3树脂部38c的朝向上侧的面(倾斜面)的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的接近导通部43b的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朝向上侧的位移量(即倾斜度)是恒定的。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3树脂部38c的倾斜面呈平面状。但是不限于此,第3树脂部 38c的倾斜面也可以是曲面状。详细来说,第3树脂部38c的朝向上侧的面的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的接近导通部43b的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朝向上侧的位移量(倾斜度)可以随着接近导通部43b而变大,或者也可以变小。即,第3树脂部38c的倾斜面也包括弯曲面。
第4树脂部38d配置于第3凹部32e的位于比突起部43c靠上侧的部分(凹部)。第4树脂部38d配置在第3凹部32e的位于比突起部43c靠上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中。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4树脂部38d填充在第3凹部32e的位于比突起部 43c靠上侧的部分中。第4树脂部38d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第4树脂部38d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4树脂部38d,在突起部43c的上侧也配置有树脂。因此,汇流条端子43被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更稳定地支承。并且,第4树脂部38d与第3 树脂部38c相连。因此,在模制时,树脂容易从第3树脂部38c向第4树脂部38d流入。
第5树脂部位于周壁部32a的内周面与导通部43b之间。第5树脂部连接第1树脂部38a和第4树脂部38d。第5树脂部具有位于图4所示的间隙G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模制时,树脂容易通过第5树脂部所处的预定的间隙G而从第1凹部 32c向第3凹部32e流入。
第6树脂部位于周壁部32a的内周面与导通部43b之间。第6树脂部连接第2树脂部38b和第4树脂部38d。第6树脂部具有位于导通部43b的周向的端缘与第2凹部32d的周向的端缘之间的间隙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模制时,树脂容易通过第6树脂部所处的预定的间隙而从第2凹部32d向第3凹部32e流入。在从轴向观察时,第3树脂部38c具有与第1树脂部38a、第2树脂部38b、第4树脂部38d、第5 树脂部以及第6树脂部重叠的部分。第5树脂部和第6树脂部被第3树脂部38c从上侧覆盖。
接着,对定子10的制造方法和马达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定子10的制造方法包含连接部形成工序、汇流条端子保持工序、引出线配置工序、焊接端子接触工序、焊接工序、定子保持工序以及模制工序。
连接部形成工序是在汇流条端子43上形成在包含中心轴线J的纵剖面上向上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连接部43a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冲压加工等将板状的汇流条端子43原材料的部分弯折成U字状,从而形成连接部43a。
汇流条端子保持工序是将汇流条端子43保持在支承部件31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上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将汇流条端子43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上侧的开口向内部并向下侧插入,使汇流条端子43保持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上。
引出线配置工序是使线圈40的引出线42在连接部43a内通过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引出线42在连接部43a的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多个引出线42在连接部43a内通过。
如图8所示,焊接端子接触工序是如下的工序:使一对焊接端子101、102中的一个焊接端子101从径向一侧与连接部43a接触,使另一个焊接端子102通过沿径向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贯通部32h而从径向另一侧与连接部43a接触。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一个焊接端子101从径向内侧与保持壁部43g接触,使另一个焊接端子102通过贯通部32h而从径向外侧与保持壁部43f接触。
焊接工序是通过焊接将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固定的工序。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上设置有贯通部32h,所以在利用焊接将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固定时,能够利用用于焊接的焊接端子101、102从径向两侧夹住连接部 43a和引出线42。由此,在使汇流条端子43保持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状态下,能够以较小的空间容易地焊接引出线42和汇流条端子43。
定子保持工序是将定子10保持在模具内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定子10中的除了模制树脂部35之外的部件插入到模具内而进行保持。即,将定子铁芯20、绝缘件 50、线圈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插入到模具内而进行保持。
模制工序是使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模具内并利用树脂覆盖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和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流入到模具内的熔融的树脂以覆盖着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和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固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树脂进行模制,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被固定,汇流条端子43的支承状态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工序中,利用树脂来覆盖定子铁芯20的一部分、绝缘件50的至少一部分、线圈40的至少一部分、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通过树脂将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线圈 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固定。并且,能够稳定地确保线圈40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绝缘。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利用树脂来覆盖绝缘件50的整体和线圈40 的整体。
马达1的制造方法包含将定子10固定在壳体11内的工序和将定子10和转子80 组合起来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定子10固定在壳体11内的工序中,将定子 10从筒部13的下侧的开口压入到壳体11的内部。组装马达1的作业者或组装装置等使定子10相对于壳体11向上侧移动,直到第1环状部36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接触。由此,定子10通过压入而被固定于壳体11。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述说明的那样,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支承部件31的贯通孔33a也可以是四边形孔状以外的多边形孔状或圆孔状等。在从径向观察时,贯通部32h并不限于四边形孔状,也可以根据焊接端子101、102 的形状来适当地变更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端子43等的说明中,径向一侧为径向内侧,径向另一侧为径向外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径向一侧为径向外侧,径向另一侧为径向内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导通部43b的至少一部分从模制树脂部35露出的例子,但汇流条端子43的整体也可以被模制树脂部35覆盖。在该情况下,在模制时,也能够通过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以及贯通部32h来促进导通部43b附近的树脂的流动,能够抑制在导通部43b附近产生欠注和气孔(空隙)。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能够用于泵、制动器、离合器、吸尘器、干燥器、密封风扇、洗衣机、冰箱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多种设备。
另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将在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补充说明等中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组合起来,并且还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其他变更。并且,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仅受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标号说明
1:马达;10:定子;20:定子铁芯;31:支承部件;32:汇流条端子保持部; 32h:贯通部;33:主体部;33a:贯通孔;35:模制树脂部;40:线圈;42:引出线; 43:汇流条端子;43a:连接部;43b:导通部;43c:突起部;43f、43g:保持壁部; 43h:连结部;80:转子;101、102:焊接端子;J:中心轴线。
Claims (15)
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
该定子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将中心轴线作为中心;
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
线圈,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汇流条端子,其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并与所述线圈连接,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对所述汇流条端子进行保持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沿径向贯通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的贯通部,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贯通部在径向上重叠而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内部保持所述汇流条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导通部,该导通部插入到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的内部而被保持,并且比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通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比所述导通部向径向一侧突出,
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贯通部靠径向一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一对突起部,该一对突起部从所述导通部向周向两侧突出,被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从轴向另一侧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是树脂制的,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的主体部,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所述主体部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沿轴向贯通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贯通部相连,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贯通部配置在所述贯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该定子具有树脂制的模制树脂部,该模制树脂部覆盖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汇流条端子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被所述模制树脂部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配置于所述贯通部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
一对保持壁部,它们沿径向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
连结部,其将一对所述保持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
所述引出线配置在一对所述保持壁部之间而与一对所述保持壁部和所述连结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保持壁部之间的间隙配置在比所述贯通部靠径向一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引出线被焊接。
12.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绕所述中心轴线进行旋转。
13.一种定子,其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将中心轴线作为中心;
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
线圈,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汇流条端子,其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并与所述线圈连接,
其特征在于,
该定子是通过如下的工序而制造的:
在所述汇流条端子上形成U字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纵剖面上向轴向一侧开口;
使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
使所述线圈的引出线在所述连接部内通过;
使一对焊接端子中的一个所述焊接端子从径向一侧与所述连接部接触,使另一个所述焊接端子通过沿径向贯通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的贯通部而从径向另一侧与所述连接部接触;以及
通过焊接将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引出线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该定子是通过如下的工序而制造的:
将所述定子保持在模具内;以及
使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所述模具内,利用所述树脂覆盖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汇流条端子的至少一部分。
15.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是通过如下的工序而制造的:将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定子与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绕所述中心轴线进行旋转的转子组合起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577790P | 2017-10-27 | 2017-10-27 | |
US62/577,790 | 2017-10-27 | ||
JP2018-043517 | 2018-03-09 | ||
JP2018043517 | 2018-03-09 | ||
PCT/JP2018/037833 WO2019082665A1 (ja) | 2017-10-27 | 2018-10-11 | ステータ、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14950U true CN212114950U (zh) | 2020-12-08 |
Family
ID=66246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90001297.5U Active CN212114950U (zh) | 2017-10-27 | 2018-10-11 | 定子和马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14950U (zh) |
WO (1) | WO20190826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00436B2 (ja) * | 2019-12-17 | 2023-12-19 | ニデックパワートレイ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ポンプ |
CN113141076A (zh) * | 2020-01-19 | 2021-07-20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电气产品和将汇流条插入树脂保持部件的方法 |
JP2021145503A (ja) * | 2020-03-13 | 2021-09-24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KR20210123916A (ko) * | 2020-04-06 | 2021-10-1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JP7272317B2 (ja) * | 2020-05-15 | 2023-05-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コア支持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コアの支持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43096B1 (ko) * | 2003-11-28 | 2006-01-20 |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 모터 |
JP5980259B2 (ja) * | 2014-03-12 | 2016-08-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固定子の接続端子および固定子 |
-
2018
- 2018-10-11 CN CN201890001297.5U patent/CN212114950U/zh active Active
- 2018-10-11 WO PCT/JP2018/037833 patent/WO20190826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82665A1 (ja) | 2019-05-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114950U (zh) | 定子和马达 | |
CN107925300B (zh) | 马达 | |
KR101865230B1 (ko) | 분할 코어 형 모터 및 분할 코어 형 모터의 전기자의 제조 방법 | |
CN111247720B (zh) | 马达 | |
TW200934062A (en) |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ing the same | |
JP5959664B2 (ja) | 電動機、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
CN113472117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212114951U (zh) | 定子和马达 | |
US11881747B2 (en) | Motor | |
JP5998871B2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
CN104104179A (zh)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247722B (zh) | 定子和马达 | |
CN112787451A (zh)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
CN112564424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11247723B (zh) |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 |
JP2006180618A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 |
CN111247721B (zh) | 定子和马达 | |
CN111247725B (zh) | 马达 | |
WO2020080548A1 (ja) | モータ | |
CN110291698A (zh)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2583170A (zh) | 汇流条装置、定子以及马达 | |
CN210780273U (zh) | 转子和马达 | |
CN111342618B (zh) | 定子单元、马达以及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 | |
JP6719531B2 (ja) |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 |
WO2019082709A1 (ja) |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