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4951U - 定子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4951U
CN212114951U CN201890001304.1U CN201890001304U CN212114951U CN 212114951 U CN212114951 U CN 212114951U CN 201890001304 U CN201890001304 U CN 201890001304U CN 212114951 U CN212114951 U CN 212114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bar terminal
resin
axial direction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3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北晃弘
安田裕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4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4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支承部件,其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线圈,其安装于定子铁芯;以及汇流条端子,其被支承部件支承,与线圈连接。支承部件具有保持汇流条端子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周壁部,其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汇流条端子插入于该周壁部的内部;第1凹部,其沿径向贯通周壁部的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以及第2凹部,其沿径向贯通周壁部的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汇流条端子具有导通部,该导通部比周壁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突出。

Description

定子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定子和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马达中存在具有定子和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端子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中,将定子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端子设置于端子台。端子台具有收纳槽。端子的一部分与卷线的端部接合的接合部收纳于收纳槽内。在收纳槽中填充有粘接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03396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泵等的用途所使用的马达中,在定子的至少一部分使用树脂进行模制而设置有树脂部。但是,在模制时,有时熔融的树脂未流入到端子附近,从而产生缺料(short-molding)。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的导通部附近的缺料的定子和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线圈,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汇流条端子,其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与所述线圈连接,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保持所述汇流条端子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周壁部,其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所述汇流条端子插入于该周壁部的内部;第1凹部,其沿径向贯通所述周壁部的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以及第2凹部,其沿径向贯通所述周壁部的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导通部,该导通部比所述周壁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突出。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第1凹部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所述第2 凹部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够朝向轴向另一侧通过所述第1凹部,所述连接部比所述第1 凹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并且在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开口的第3凹部,所述第3凹部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底面,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从所述导通部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插入于所述第3凹部内,被所述底面从轴向另一侧支承。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多个所述第3凹部,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突起部,所述第3凹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周向的两端部,所述突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通部的周向的两端部。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第2凹部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在沿周向相邻的所述第2凹部彼此之间具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凸部从径向外侧与所述汇流条端子接触。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定子具有覆盖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汇流条端子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制的模制树脂部,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第1树脂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凹部内;第2树脂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凹部内;以及第3树脂部,其配置在比所述端面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与所述导通部接触,所述第3树脂部与所述第1树脂部和所述第2树脂部相连。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并且在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开口的第3凹部,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从所述导通部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插入于所述第3凹部内,所述突起部的轴向一侧的端缘配置在比所述端面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凹部的比所述突起部靠轴向一侧的部分的第4树脂部。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位于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通部之间的第5树脂部,所述第5树脂部连接所述第1树脂部和所述第4树脂部。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位于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通部之间的第6树脂部,所述第6树脂部连接所述第2树脂部和所述第4树脂部。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第3树脂部呈包围所述导通部的环状。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第3树脂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是随着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近所述导通部而位于轴向一侧的倾斜面。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第1树脂部填充于所述第1凹部内,所述第2树脂部填充于所述第2凹部内。
在上述方式的定子中,所述汇流条端子的所述导通部以外的部位被所述模制树脂部覆盖,所述导通部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模制树脂部露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上述的定子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绕着所述中心轴线旋转的转子。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定子和马达,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的导通部附近的缺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汇流条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剖视图,是对汇流条端子与引出线的熔接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示出支承部件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支承部件的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了沿图9的X-X线的截面。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马达的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与Z轴方向平行,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壳体11、接触部件70、转子80、轴承24、25、安装部件26、传感器磁铁27以及定子10。
如图2所示,壳体11收纳转子80和定子10。壳体11具有盖部12、筒部13以及轴承保持部14。如图1和图2所示,盖部12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呈沿着周向的圆环状。盖部12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盖部12覆盖定子10的上侧。更详细而言,盖部12覆盖后述的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以及线圈40的上侧。盖部12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12的窗孔17。窗孔17呈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窗孔17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如图1所示,盖部12的一部分具有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12a。突出部12a例如是通过对盖部12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突出部12a的上侧的面是平面。突出部12a 的上侧的面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盖部12具有沿轴向贯通盖部12的安装孔部 (省略图示)。安装孔部沿轴向贯通突出部12a。
筒部13呈从盖部12的径向外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13呈以中心轴线J 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13在下侧开口。在筒部13的下端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从筒部 13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部14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相连。轴承保持部14呈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轴承保持部1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并且具有底部。轴承保持部14保持轴承25。轴承25的外周面固定于轴承保持部14的内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是金属制的,仅由具有盖部12、筒部13以及轴承保持部14的一个金属部件构成。即,壳体11具有包含盖部12和筒部13的金属制的金属部件,金属部件是一个部件。壳体11例如是铝制的。壳体11例如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的。另外,壳体11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另外,壳体11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或铸造等方法来制造。另外,壳体11的材料也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料。
图1所示的接触部件70是安装于壳体11并且能够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的端子接触的部件。外部装置例如是向马达1提供电力、对马达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与接触部件70接触的外部装置的端子例如是接地用的端子。外部装置的端子与接触部件 70的上侧的面接触。接触部件70配置于突出部12a。
接触部件70具有接触部件主体和爪部(省略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主体呈圆板状,与突出部12a的上侧的面接触。爪部从接触部件主体向下侧延伸。爪部插入于盖部12的安装孔部,被凿紧而钩挂于突出部12a的下侧的面。
接触部件70是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70是金属制的。接触部件70的材料例如与壳体11的材料不同。另外,接触部件70的材料也可以与壳体 11的材料相同。
转子80能够相对于定子10绕中心轴线J旋转。如图2所示,转子80具有轴81、转子铁芯82、转子磁铁83以及输出部84。轴81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8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在轴81的上端部固定有安装部件26。安装部件26呈在上侧开口的圆筒状。传感器磁铁27固定于安装部件26的内部。传感器磁铁2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上扁平的圆柱状。输出部84安装于轴81的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84呈圆筒状。输出部84例如用于将马达1安装于装置等时的固定等。输出部84例如是轴接头部件等。
转子铁芯22呈固定于轴81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环状。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82的外周面。轴承24、25对轴81进行支承,使得该轴81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4、25是球轴承。另外,轴承24、25只要能够对轴81进行支承使得该轴81能够旋转即可,也可以是球轴承以外的轴承。转子铁芯82可以直接固定于轴 81的外周面,也可以经由部件等间接地固定于轴81的外周面。
定子10与转子80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10隔着间隙而配置于转子80的径向外侧。定子10具有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多个线圈40、支承部件31、汇流条端子43以及模制树脂部35。
定子铁芯2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20在转子8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80。定子铁芯20隔着间隙而对置配置于转子磁铁83的径向外侧。定子铁芯20例如是将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层叠钢板。另外,定子铁芯20也可以是压粉磁芯等。
定子铁芯20具有大致环状的铁芯背部21和多个齿22。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背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齿22从铁芯背部21的内侧面或外侧面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齿22从铁芯背部21向径向内侧延伸。如图2所示,铁芯背部21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3的内周面。铁芯背部21的外周面是定子铁芯20 的外周面。即,定子铁芯20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3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0通过压入而固定于筒部13。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多个齿22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齿22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绝缘件50安装于定子铁芯20。虽然省略了标号的图示,但绝缘件50具有供各齿22通过的筒状的延伸部和位于延伸部的径向外侧的外壁。延伸部覆盖齿22。外壁从延伸部向上侧延伸。外壁配置于线圈40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外壁突出到比线圈40靠上侧的位置。绝缘件50的材料例如是树脂等绝缘材料。
线圈40安装于定子铁芯20。多个线圈40隔着绝缘件50而安装于定子铁芯20。多个线圈40是通过将导线隔着绝缘件50卷绕于各齿22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40的卷线方式是所谓的集中卷线方式。另外,线圈40的卷线方式也可以是集中卷线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3相马达。3相是指U相、V相以及W相。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线圈40由3根导线(第1导线、第2导线以及第3导线)中的任意导线构成。如图3~图5所示,线圈40具有引出线42和搭接线41。另外,在图3~图 5中,省略了壳体11、接触部件70以及模制树脂部35的图示。引出线42从线圈40 引出。引出线42从线圈40向上侧延伸。引出线42是构成线圈40的导线的端部。引出线42例如从线圈40通过支承部件31的后述的孔33c内而引出到支承部件31的上侧,再沿周向延伸。搭接线41将至少2个线圈40彼此连接起来。搭接线41在线圈 40的上侧并且支承部件31的下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U相、V相以及W 相的各相的线圈40的第1~第3导线分别具有搭接线41和引出线42。即,各相的搭接线41和引出线42是构成各相的线圈40的导线(第1~第3导线)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是3相马达。但是,马达1不限于3相马达,也可以是单相马达、2相马达、4相以上的多相马达。
支承部件31配置于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以及线圈40的上侧。支承部件31 的材料是树脂等绝缘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31是树脂制的。如图3~图6 所示,支承部件31具有主体部33和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
主体部33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主体部3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主体部33配置于壳体11的内部。主体部33被绝缘件50从下侧支承而被固定。
主体部33具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33的孔33c。孔33c沿周向延伸。孔33c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如图5和图6所示,主体部33具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 33的贯通孔33a。贯通孔33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贯通孔33a呈四边形孔状。沿轴向观察时,贯通孔33a配置在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重叠的位置。
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从主体部33向上侧延伸。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设置有3个,贯通孔33a也设置有3个。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保持汇流条端子43。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内部保持汇流条端子43。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端子43保持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经由窗孔17而延伸至比盖部12靠上侧的位置,突出到壳体11的外部。如图4~图6所示,汇流条端子保持部 32具有周壁部32a、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凸部32g、第3凹部32e以及贯通部32h。
周壁部32a从主体部33向上侧延伸。周壁部32a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周壁部32a呈方筒状。汇流条端子43插入于周壁部32a的内部。周壁部32a的周向上的长度大于周壁部32a的径向上的长度。周壁部32a具有:上侧部分,其周向上的长度大致恒定;以及下侧部分,其配置在比上侧部分靠下侧的位置,周向上的长度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周壁部32a的朝向上侧的端面32b是平面。端面 32b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
第1凹部32c沿径向贯通周壁部32a的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第1凹部32c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第1凹部32c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2凹部32d的轴向上的长度和第3凹部32e的轴向上的长度。第1凹部32c的下端部与贯通部32h的内部相连。第1凹部32c的周向上的长度大于第1凹部32c的径向上的长度。
第2凹部32d沿径向贯通周壁部32a的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第2凹部32d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树脂对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和汇流条端子43进行模制时,熔融的树脂易于通过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第1凹部32c和第 2凹部32d而流入到汇流条端子43的后述的导通部43b附近。因此,能够抑制导通部43b附近的缺料。
第2凹部32d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 2凹部32d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树脂更容易地通过多个第2凹部32d而流入到导通部43b附近。第2凹部32d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
凸部32g在沿周向相邻的第2凹部32d彼此之间向上侧突出。凸部32g从径向外侧与汇流条端子43接触。凸部32g从径向外侧与导通部43b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凸部32g与汇流条端子43接触,能够抑制在模制时等汇流条端子43向径向外侧倾倒。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凸部32g的朝向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端面32b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另外,第2凹部32d的周向上的长度大于凸部32g的周向上的长度。
第3凹部32e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在周壁部32a的内周面(内侧面)上开口。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中设置有多个第3凹部32e。多个第3凹部32e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3凹部32e分别设置于周壁部32a的周向的两端部。第3凹部32e在第3凹部32e中的在上侧开口的部分具有倒角部。在倒角部,第3凹部32e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上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大。如图 6所示,第3凹部32e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32f。底面32f的轴向位置比第2凹部32d 的底面的轴向位置靠下侧。
贯通部32h沿径向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贯通部32h沿径向贯通周壁部32a。贯通部32h贯通周壁部32a中的至少下侧部分。贯通部32h在周壁部32a的内周面(内侧面)和外周面(外侧面)上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沿径向观察时,贯通部 32h呈四边形孔状。贯通部32h位于比第2凹部32d和第3凹部32e靠下侧的位置。贯通部32h的周向上的长度大于第1凹部32c的周向上的长度。贯通部32h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1凹部32c的轴向上的长度。
贯通部32h的下端部与贯通孔33a相通。即,贯通孔33a与贯通部32h相连。沿轴向观察时,贯通部32h配置于贯通孔33a内。即,沿轴向观察时,贯通部32h整体与贯通孔33a重叠。另外,周壁部32a的内部空间(孔)的延伸方向(轴向)与贯通部32h的延伸方向(径向)大致垂直地相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使用了树脂的注射成型等来成型支承部件31时,如图9和图10所示,能够利用沿轴向移动的模具 100来成型贯通孔33a和贯通部32h,制造容易。而且,仅使用沿轴向拔出的模具就能够成型具有贯通部32h的支承部件31。因此,不需要使用滑动型芯等复杂的模具,能够降低制造支承部件31的工时和成本。
如图3~图5所示,汇流条端子43被支承部件31支承,与线圈40连接。汇流条端子43是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43是铜和银等金属制的。汇流条端子43经由窗孔17而从壳体11的内部突出到壳体11的外部。如图7所示,汇流条端子43具有导通部43b、连接部43a以及突起部43c。
导通部43b呈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沿轴向延伸。如图3~图5所示,导通部43b 插入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内部而被保持。导通部43b突出到比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靠上侧的位置。导通部43b突出到比周壁部32a的朝向上侧的端面32b靠上侧的位置。导通部43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端面32b靠上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易于将汇流条端子43安装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
导通部43b的周向上的尺寸小于周壁部32a的内部的周向上的尺寸和贯通部32h的周向上的尺寸。导通部43b的周向上的长度小于第1凹部32c的周向上的长度。如图4所示,在导通部43b的周向的端缘与第1凹部32c的周向的端缘之间设置有周向的间隙G。由此,第1凹部32c与第3凹部32e中的位于后述的突起部43c的上侧的部分(凹部)通过间隙G而相连。另外,在导通部43b的周向的端缘与第2凹部32d 的周向的端缘之间设置有周向的间隙。由此,第2凹部32d与第3凹部32e中的位于突起部43c上侧的部分通过间隙而相连。导通部43b与马达1的控制装置等外部装置连接。导通部43b例如能够与控制基板或外部电源等连接。
连接部43a与导通部43b的下侧的端部相连。连接部43a比导通部43b向径向一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接部43a比导通部43b向径向内侧突出。连接部 43a与引出线42连接。由此,汇流条端子43与线圈4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2根引出线42与连接部43a连接。两根引出线42彼此沿轴向排列配置。
如图8所示,连接部4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接部4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连接部4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比周壁部32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具体而言,连接部43a中的至少与引出线42连接的部分配置在比贯通部 32h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抑制了不容易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附近引绕引出线42,连接部43a与引出线42易于连接。
如图4所示,连接部43a的周向上的长度小于第1凹部32c的周向上的长度。连接部43a的周向上的长度小于贯通部32h的周向上的长度。连接部43a能够朝向下侧通过第1凹部32c,突出到比第1凹部32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连接部43a的一部分位于贯通部32h内。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使连接部43a通过第1凹部32c而容易地将汇流条端子43设置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
如图5所示,连接部43a与贯通部32h配置为在径向上重叠。即,沿着贯通部 32h所贯通的径向观察时,连接部43a与贯通部32h重叠。连接部43a与贯通部32h 沿径向排列配置。因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例如在汇流条端子43的全长较短的情况下等,即使汇流条端子43的连接部43a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在径向上重叠配置,也能够通过使治具等穿过贯通部32h而在径向上夹住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因此,能够通过熔接或凿紧等而稳定地进行连接部43a与引出线42的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被熔接起来。如图8所示,由于连接部43a和贯通部32h沿径向排列配置,因此能够使熔接用的治具等穿过贯通部32h,从而通过熔接对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进行固定。具体而言,在对汇流条端子43和引出线42进行熔接固定时,能够使用熔接端子101、102从径向两侧夹着连接部43a。由此,能够将汇流条端子43保持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并且容易地将引出线42 和汇流条端子43熔接起来,并且易于减小进行熔接所需的空间。
如图8所示,在包含中心轴线J的纵截面中,连接部43a呈在上侧开口的大致U 字状。连接部43a包含在汇流条端子43中呈U字状弯曲的部分。连接部43a是通过将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折成U字形状而制作的。在连接部43a中夹入有引出线42。
如图7所示,连接部43a具有连结部43h和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保持壁部 43f、43g呈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保持壁部43f、43g沿轴向延伸。一对保持壁部43f、 43g中的一个保持壁部43f与导通部43b的下侧的端部相连。如图8所示,保持壁部 43f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配置于贯通部32h的内部。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中的另一个保持壁部43g配置于一个保持壁部43f的径向内侧。保持壁部43g配置在比贯通部32h 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在径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在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如图8所示,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的间隙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的间隙配置在比贯通部32h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的间隙位于比周壁部32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易于使引出线42通过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彼此之间的间隙,能够容易地将连接部43a 和引出线42连接起来。
连结部43h将一对保持壁部43f、43g的下侧的端部彼此连接起来。引出线42配置于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与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和连结部43h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接触。引出线42配置在一对保持壁部43f、43g彼此的径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引出线42与一对保持壁部43f、43g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的连接部43a,能够使汇流条端子43成为紧凑并且简单的结构。
如图7所示,突起部43c从导通部43b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突起部43c从导通部43b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突起部43c向与导通部43b的板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突起部43c呈板面朝向径向的板状。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部43c在与导通部 43b为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凹陷部43d。凹陷部43d从突起部43c中的朝向与导通部43b 为相反侧的端面朝向导通部43b凹陷。
如图4和图6所示,突起部43c插入于第3凹部32e内,从下侧被底面32f支承。由此,汇流条端子43从下侧被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支承,在轴向上定位。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突起部43c插入于第3凹部32e并被底面32f支承,因此模制时的汇流条端子43的保持姿势稳定。
汇流条端子43具有多个突起部43c。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突起部43c分别设置于导通部43b的周向的两端部。一对突起部43c从导通部43b向周向两侧突出。一对突起部43c嵌合于一对第3凹部32e内。一对突起部43c从下侧被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支承。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模制时等,汇流条端子43的保持姿势更稳定。如图4所示,突起部43c的上侧的端缘配置在比端面32b靠下侧的位置。即,在周壁部 32a内,在汇流条端子43的周围,由突起部43c与端面32b之间的轴向上的台阶构成了凹部。凹部从端面32b向下侧凹陷。凹部包含第3凹部32e中的比突起部43c的上侧的面靠上侧的部分。
沿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1凹部32c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另外,沿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3凹部 32e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从径向外侧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通过第2凹部32d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另外,从径向外侧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 通过贯通部32h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从径向内侧观察时,汇流条端子43 通过第1凹部32c而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露出。贯通部32h、连接部43a以及由连接部43a保持的引出线42沿径向排列配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43沿周向设置有3个。向3个汇流条端子43分别提供U相、V相、W相的交流电流。由此,经由3个汇流条端子43 向马达1提供3相交流电流。另外,可以根据马达1的相的数量来适当变更汇流条端子43的数量。
模制树脂部35是树脂制的部件。如图2所示,模制树脂部35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如图1、图2以及图11所示,模制树脂部35覆盖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和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模制树脂部35将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固定,汇流条端子43的支承状态稳定。
更详细而言,定子铁芯20的一部分、绝缘件50的至少一部分、线圈40的至少一部分、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模制树脂部 35中。因此,能够利用模制树脂部35将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线圈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一体地集体固定起来。另外,易于使线圈40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50整体和线圈40整体埋入模制树脂部35中。
支承部件31中的除了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上端面以外的部分整体埋入模制树脂部35中。模制树脂部35具有配置于贯通部32h中的部分。通过将树脂埋入贯通部 32h中,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刚性提高。
汇流条端子43的连接部43a被模制树脂部35覆盖。由此,连接部43a与引出线 42的固定状态稳定,并且连接部43a附近的密封性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汇流条端子43的导通部43b以外的部位被模制树脂部35覆盖。导通部43b 的至少一部分从模制树脂部35露出。具体而言,导通部43b的至少上端部从模制树脂部35露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确保了导通部43b的导通,并且利用模制树脂部35 确保了汇流条端子43的导通部43b以外的部位的密封性。
模制树脂部35例如是通过如下的嵌件成型而制造的:使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插入有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线圈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的模具内并使其固化。另外,使熔融的树脂朝向轴向一侧流入模具内。即,树脂在流过了定子铁芯 20、绝缘件50以及线圈40的周围之后,到达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具有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凹部 (第3凹部32e的比突起部43c靠上侧的部分)以及贯通部32h,因此易于使树脂也流入到保持有汇流条端子43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内部。即,在模制时,熔融的树脂流入到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凹部以及贯通部32h,汇流条端子43周围的间隙被树脂填充。在这些间隙被树脂填充之后,熔融的树脂固化。因此,在通过以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作为嵌件部件的嵌件成型来制造模制树脂部35时,能够抑制产生缺料和气孔(空隙)。
模制树脂部35具有第1环状部36、第2环状部37、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以及多个柱状部(省略图示)。第1环状部36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如图 2所示,第1环状部36位于比定子铁芯20的上侧的面靠上侧的位置。第1环状部36 配置于转子8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80的一部分。第1环状部36从径向外侧包围轴81的一部分和轴承25。第1环状部36的外周面配置在比定子铁芯2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1环状部36的外周面从铁芯背部21的上侧的端面向上侧延伸。第1环状部36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配置在与齿22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1环状部36配置于盖部12的下侧。第1环状部36整体收纳于壳体11的内部。第1环状部36从下侧覆盖窗孔17。因此,能够抑制异物经由窗孔17从壳体11的外部进入到壳体11的内部。绝缘件5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上侧的部分、线圈4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上侧的部分、支承部件31中的配置于壳体11的内部的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43中的配置于壳体11的内部的部分埋入第1环状部36中。
第1环状部36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接触。详细而言,第1 环状部36的上端部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从下侧与盖部12的下表面中的比窗孔17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接触。
第1环状部36具有从第1环状部36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的第1孔部36a。如图1所示,沿轴向观察时,第1孔部36a与窗孔17重叠。由此,例如,通过将治具从盖部12的上侧经由窗孔17插入于第1孔部36a中,能够将定子10相对于壳体11 在周向上定位,并且能够将定子10固定于壳体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孔部36a 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环状部3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2所示,第2环状部37位于比定子铁芯20下侧的面靠下侧的位置。第2环状部37配置于转子8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80的一部分。第2环状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轴81的一部分和轴承24的一部分。第2环状部37的外周面配置在比定子铁芯2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2环状部37的外周面从铁芯背部21的下侧的端面向下侧延伸。第2环状部37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配置在与齿22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2环状部37的下侧的端部从筒部13的下侧的开口突出到比壳体11靠下侧的位置。在第2环状部37的下侧的端部的内侧嵌合并保持有轴承24。绝缘件5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下侧的部分和线圈40中的比定子铁芯20靠下侧的部分埋入第2环状部37中。
多个柱状部呈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多个柱状部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柱状部分别配置于沿周向相邻的齿22彼此之间的部分。各柱状部填充在沿周向相邻的齿22彼此之间。柱状部的上侧的端部与第1环状部36 相连。柱状部的下侧的端部与第2环状部37相连。柱状部将第1环状部36和第2 环状部37连起来。柱状部的径向内侧面在径向上配置在与齿22的径向内侧面相同的位置。
第1环状部36的内周面、第2环状部37的内周面、各柱状部的径向内侧面以及各齿22的径向内侧面彼此的径向位置相同,构成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曲面。
如图1和11所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呈从第1环状部36向上侧突出的柱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端面32b在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上向外部露出。
沿着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沿着周向呈圆弧状延伸。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周向两侧的侧面按照随着朝向上侧而彼此在周向上接近的方向倾斜。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周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由此,例如,在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型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时,能够容易地卸下模具。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周向上的尺寸小于窗孔17的周向上的尺寸。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支承部 38沿周向设置有3个。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中而被支承。汇流条端子43的下侧部分和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上侧的部分埋入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中。汇流条端子43的上侧的端部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向上侧突出。由此,在将外部装置配置于马达1的上侧时,易于将外部装置与汇流条端子43连接。
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窗孔17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从第1环状部36经由窗孔17而突出到比盖部12靠上侧的位置。沿着轴向观察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外缘在整周范围内隔开间隙地配置于窗孔17 的内缘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在使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通过窗孔17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与窗孔17的内缘接触,能够抑制盖部12的形状发生变形。另外,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与窗孔17的内缘接触而损伤。另外,汇流条端子支承部 38的外缘也可以与窗孔17的内缘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具有与盖部12的径向内缘部相连的轴承保持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抑制盖部12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与盖部 12相连的轴承保持部14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轴承25和轴81的配置精度降低。
多个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中的一个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具有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的第2孔部39。第2孔部39例如能够用于定子10的周向上的定位、以及外部装置向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安装等。
如图11所示,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具有第1树脂部38a、第2树脂部38b、第 3树脂部38c、第4树脂部38d、第5树脂部(省略图示)以及第6树脂部(省略图示)。即,模制树脂部35具有第1树脂部38a、第2树脂部38b、第3树脂部38c、第4树脂部38d、第5树脂部以及第6树脂部。
第1树脂部38a配置于第1凹部32c内。第1树脂部38a配置于第1凹部32c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1树脂部38a填充于第1凹部32c内。第1 树脂部38a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第1树脂部38a 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周壁部32a的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
第2树脂部38b配置于第2凹部32d内。第2树脂部38b配置于第2凹部32d 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2树脂部38b填充于第2凹部32d内。第 2树脂部38b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第2树脂部 38b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第2树脂部38b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2树脂部38b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1凹部32c和第2凹部32d内填充有树脂,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的欠缺,良好地维持外观及密封性。
第3树脂部38c配置在比端面32b靠上侧的位置。第3树脂部38c配置比第1树脂部38a和第2树脂部38b靠上侧的位置。第3树脂部38c与导通部43b接触。第3 树脂部38c位于从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向上侧突出的导通部43b的部分的根部。第 3树脂部38c与第1树脂部38a和第2树脂部38b相连。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树脂来模制出模制树脂部35时,树脂易于通过第1凹部32c和第2凹部32d而填充到第3树脂部38c。因此,能够抑制第3树脂部38c的缺料。
沿轴向观察时,第3树脂部38c呈包围导通部43b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沿轴向观察时,第3树脂部38c呈四边形的环状。第3树脂部38c的周向上的长度大于第3树脂部38c的径向上的长度。根据本实施方式,导通部43b的露出部分的根部被第3树脂部38c稳定地密封。
第3树脂部38c的朝向上侧的面是随着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近导通部43b而位于上侧的倾斜面。详细而言,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上侧。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位于上侧。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周向一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上侧。第3树脂部38c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导通部43b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位于上侧。根据本实施方式,易于将第3树脂部38c与导通部43b的接触面积确保得较大,密封性稳定。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模制时所使用的模具中设置有作为第3 树脂部38c的反转形状的锥状的引导凹部。能够通过该引导凹部而容易地将导通部 43b设置于模具,制造容易。
关于第3树脂部38c的朝向上侧的面(倾斜面),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的接近导通部43b的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朝向上侧的移位量(即倾斜)是恒定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例子中,第3树脂部38c的倾斜面呈平面状。但不限于此,第3树脂部38c的倾斜面也可以呈曲面状。详细而言,关于第3树脂部38c的朝向上侧的面,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的接近导通部43b的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朝向上侧的移位量 (倾斜)可以随着接近导通部43b而变大或变小。即,第3树脂部38c的倾斜面也包括弯曲面。
第4树脂部38d配置于第3凹部32e的比突起部43c靠上侧的部分(凹部)内。第4树脂部38d配置于第3凹部32e的比突起部43c靠上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4树脂部38d填充于第3凹部32e的比突起部43c靠上侧的部分内。第4树脂部38d的上侧的面呈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第4树脂部38d的上侧的面的轴向位置与端面32b的轴向位置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4树脂部38d而在突起部43c的上侧也配置有树脂。因此,汇流条端子43更稳定地被汇流条端子支承部38支承。另外,第4树脂部38d与第3树脂部38c相连。因此,在模制时,树脂易于从第3树脂部38c向第4树脂部38d流入。
第5树脂部位于周壁部32a的内周面与导通部43b之间。第5树脂部连接第1树脂部38a和第4树脂部38d。第5树脂部具有位于图4所示的间隙G中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模制时,树脂易于通过第5树脂部所处的预定的间隙G而从第1凹部32c流入到第3凹部32e。
第6树脂部位于周壁部32a的内周面与导通部43b之间。第6树脂部连接第2树脂部38b和第4树脂部38d。第6树脂部具有位于导通部43b的周向的端缘与第2凹部32d的周向的端缘之间的间隙中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模制时,树脂易于通过第6树脂部所处的预定的间隙而从第2凹部32d流入到第3凹部32e。沿轴向观察时,第3树脂部38c具有与第1树脂部38a、第2树脂部38b、第4树脂部38d、第5 树脂部以及第6树脂部重叠的部分。第5树脂部和第6树脂部被第3树脂部38c从上侧覆盖。
接下来,对定子10的制造方法和马达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定子10的制造方法包含连接部形成工序、汇流条端子保持工序、引出线配置工序、熔接端子接触工序、熔接工序、定子保持工序以及模制工序。
连接部形成工序是在汇流条端子43上形成在包含中心轴线J的纵截面上在上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连接部43a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冲压加工等将板状的汇流条端子43的原材料的部分弯折成U字状,从而形成连接部43a。
汇流条端子保持工序是使支承部件31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保持汇流条端子 43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从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上侧的开口向内部,将汇流条端子43朝向下侧插入,从而使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保持汇流条端子43。
引出线配置工序是使线圈40的引出线42通过连接部43a内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引出线42通过连接部43a的一对保持壁部43f、43g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多根引出线42通过连接部43a内。
如图8所示,熔接端子接触工序是使一对熔接端子101、102中的一个熔接端子 101从径向一侧与连接部43a接触,使另一个熔接端子102通过沿径向贯通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的贯通部32h而从径向另一侧与连接部43a接触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一个熔接端子101从径向内侧与保持壁部43g接触,使另一个熔接端子 102通过贯通部32h而从径向外侧与保持壁部43f接触。
熔接工序是通过熔接对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进行固定的工序。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设置有贯通部32h,因此在通过熔接对连接部43a 和引出线42进行固定时,能够利用熔接所使用的熔接端子101、102从径向两侧夹住连接部43a和引出线42。由此,能够在使汇流条端子保持部32保持着汇流条端子43 的状态下,在小空间内容易地将引出线42和汇流条端子43熔接。
定子保持工序是将定子10保持于模具内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定子10中的除了模制树脂部35以外的部件插入到模具内并进行保持。即,将定子铁芯20、绝缘件 50、线圈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插入模具内并进行保持。
模制工序是使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模具内、用树脂来覆盖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和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流入到模具内的熔融的树脂在覆盖了支承部件 31的至少一部分和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固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树脂进行模制,支承部件31和汇流条端子43被固定起来,汇流条端子43的支承状态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工序中,用树脂来覆盖定子铁芯20的一部分、绝缘件50的至少一部分、线圈40的至少一部分、支承部件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汇流条端子43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利用树脂将定子铁芯20、绝缘件50、线圈40、支承部件31以及汇流条端子43固定。另外,能够稳定地确保线圈40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绝缘。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用树脂来覆盖绝缘件50整体和线圈40整体。
马达1的制造方法包含将定子10固定于壳体11内的工序以及组合定子10和转子80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定子10固定于壳体11内的工序中,从筒部13 的下侧的开口将定子10压入壳体11的内部。组装马达1的作业人员或组装装置等使定子10相对于壳体11向上侧移动,直至第1环状部36与盖部12的下侧的面接触。由此,定子10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壳体11。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像以下所说明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支承部件31的贯通孔33a也可以是四边形孔状以外的多边形孔状或圆孔状等。沿径向观察时,贯通部32h不限于四边形孔状,可以根据熔接端子101、102的形状而适当地变更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端子43等的说明中,径向一侧为径向内侧,径向另一侧为径向外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径向一侧为径向外侧,径向另一侧为径向内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导通部43b的至少一部分从模制树脂部35露出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汇流条端子43整体被模制树脂部35覆盖。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模制时,利用第1凹部32c、第2凹部32d以及贯通部32h来促进树脂向导通部43b 附近的流动,能够抑制在导通部43b附近产生缺料和气孔(空隙)。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能够用于泵、制动器、离合器、吸尘器、干燥机、吊扇、洗衣机、冰箱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多种设备。
此外,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组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补充说明等中所说明的各结构(结构要素),并且,也可以进行结构的追加、省略、置换、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定,仅受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限定。
标号说明
1:马达;10:定子;20:定子铁芯;31:支承部件;32:汇流条端子保持部; 32a:周壁部;32b:端面;32c:第1凹部;32d:第2凹部;32e:第3凹部;32f:底面;32g:凸部;35:模制树脂部;38a:第1树脂部;38b:第2树脂部;38c:第3树脂部;38d:第4树脂部;40:线圈;42:引出线;43:汇流条端子;43a:连接部;43b:导通部;43c:突起部;80:转子;J:中心轴线。

Claims (16)

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
该定子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芯,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
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
线圈,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汇流条端子,其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与所述线圈连接,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保持所述汇流条端子的汇流条端子保持部,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
周壁部,其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所述汇流条端子插入于该周壁部的内部;
第1凹部,其沿径向贯通所述周壁部的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以及
第2凹部,其沿径向贯通所述周壁部的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导通部,该导通部比所述周壁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凹部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
所述第2凹部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能够朝向轴向另一侧通过所述第1凹部,所述连接部比所述第1凹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并且在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开口的第3凹部,
所述第3凹部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底面,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从所述导通部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插入于所述第3凹部内,被所述底面从轴向另一侧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多个所述第3凹部,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突起部,
所述第3凹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周向的两端部,
所述突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通部的周向的两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凹部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在沿周向相邻的所述第2凹部彼此之间具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从径向外侧与所述汇流条端子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覆盖所述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汇流条端子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制的模制树脂部,
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
第1树脂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凹部内;
第2树脂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凹部内;以及
第3树脂部,其配置在比所述端面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与所述导通部接触,
所述第3树脂部与所述第1树脂部和所述第2树脂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保持部具有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并且在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开口的第3凹部,
所述汇流条端子具有从所述导通部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插入于所述第3凹部内,
所述突起部的轴向一侧的端缘配置在比所述端面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凹部的比所述突起部靠轴向一侧的部分的第4树脂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位于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通部之间的第5树脂部,
所述第5树脂部连接所述第1树脂部和所述第4树脂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制树脂部具有位于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通部之间的第6树脂部,
所述第6树脂部连接所述第2树脂部和所述第4树脂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第3树脂部呈包围所述导通部的环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树脂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是随着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近所述导通部而位于轴向一侧的倾斜面。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树脂部填充于所述第1凹部内,
所述第2树脂部填充于所述第2凹部内。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端子的所述导通部以外的部位被所述模制树脂部覆盖,
所述导通部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模制树脂部露出。
16.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绕着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CN201890001304.1U 2017-10-27 2018-10-13 定子和马达 Active CN2121149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77784P 2017-10-27 2017-10-27
US62/577,784 2017-10-27
JP2018-043515 2018-03-09
JP2018043515 2018-03-09
PCT/JP2018/038227 WO2019082708A1 (ja) 2017-10-27 2018-10-13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4951U true CN212114951U (zh) 2020-12-08

Family

ID=66246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304.1U Active CN212114951U (zh) 2017-10-27 2018-10-13 定子和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14951U (zh)
WO (1) WO20190827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21184A1 (de) * 2019-08-06 2021-02-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Elektrische Maschine
KR20220040266A (ko) * 2020-09-23 2022-03-3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7446A (en) * 1979-06-27 1981-09-01 Amp Incorporated Stator for stepper motor
JPH10174338A (ja) * 1996-12-06 1998-06-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US7135799B2 (en) * 2003-03-19 2006-11-14 Pacsci Motion Control, Inc. Method for winding a stator of multi-phase motors
JP5389559B2 (ja) * 2009-07-23 2014-01-15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燃料ポンプ
WO2014033833A1 (ja) * 2012-08-28 2014-03-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式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175708B2 (ja) * 2013-02-18 2017-08-09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82708A1 (ja) 2019-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14950U (zh) 定子和马达
JP5178292B2 (ja) 回転電機の集配電構造
JP2009261082A (ja) 回転電機の集配電リング
JP2011205875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モータ
CN208571864U (zh) 马达
WO2020026710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6248433B2 (ja) モータ
CN212114951U (zh) 定子和马达
CN111247720B (zh) 马达
CN114830506A (zh) 用于电机的汇流条
JP5998871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111247722B (zh) 定子和马达
EP3343736A1 (en) Terminal block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6229331B2 (ja) モータ
CN111247723B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10692180B (zh) 马达
JP2006180618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CN111247721B (zh) 定子和马达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CN111247725B (zh) 马达
JP4692386B2 (ja) 端末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回転機
JPWO2020026711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6719531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CN210780273U (zh) 转子和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