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3325U -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3325U
CN203933325U CN201420332958.6U CN201420332958U CN203933325U CN 203933325 U CN203933325 U CN 203933325U CN 201420332958 U CN201420332958 U CN 201420332958U CN 203933325 U CN203933325 U CN 203933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ircuit board
protuberance
sees
magnetic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329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川敬三
北地一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390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93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390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484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3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332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所述马达为内转子型马达。电枢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件以及线圈,所述定子铁芯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齿,所述绝缘件覆盖定子铁芯的磁极齿的至少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线圈通过将导线隔着绝缘件卷绕到所述磁极齿上而构成。绝缘件具有凸部。凸部的上端比电路板的下表面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电路板具有由缺口或者孔构成的透过部,凸部位于该透过部的内侧。导线穿过透过部,被从电枢朝向电路板的轴向上侧引出,并被锡焊到电路板上表面的焊盘部。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转子型马达。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内转子型马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例如要求利用交流电源进行直流驱动。例如还要求进行步进控制。另外,例如还要求使用编码器来提高旋转精度等。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在电路板上安装多个电子元件。但是,在内转子型马达中,在结构上需要将电路板容纳在马达内部。因此存在有不能将电路板的尺寸扩大的问题。
并且,除此之外,作为这种马达的用途,家电、IT以及工业等不断要求轻薄短小化。并且,装设在这些设备的内转子型马达也要求小型化和薄型化。在一部分的用途中,虽然没有关于控制的要求,但是具有与马达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对应的要求。也就是说存在不能将电路板的尺寸扩大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07-135357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控制电路板9的印刷配线部穿设有多个小孔,使导线10的一端部10a贯通插入一个小孔,并从控制电路板9的表面突出适当的长度。定子2的卷线5的一端部卷绕于该突出部,将该突出部呈大致直角弯折从而使其沿着控制电路板9的表面,将卷线5的一端部利用焊锡11锡焊到突出部而固定。导线10的另一端部10c贯通插入其他小孔,并且将导线10的另一端部10c利用焊锡12锡焊到控制电路板9的印刷配线部而固定。
在日本特开2007-166851中公开了将定子卷线的引线端子锡焊到位于基板的背面的焊盘的技术。在基板3的外周设置缺口7,引线端子5被夹持固定在缺口7的部分,将突出到基板3的背面的引线端子5通过锡焊而连接到位于基板3的背面的焊盘6。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7-135357中,存在有如下问题:如果必须在印刷配线部穿设多个小孔并对多个卷线进行锡焊,则控制电路板的安装空间相应地减少。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7-166851中,由于基板固定于托架的上侧,因此存在有导致马达大型化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的结构的内转子型马达。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马达包括:轴,其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并且被轴承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磁铁,其与所述轴一起旋转;电枢,其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外侧;电路板,其保持在所述电枢的轴向上侧并且向所述电枢提供电力,所述电枢包括:定子铁芯,其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齿;绝缘件,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极齿的至少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线圈,其通过将导线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到所述磁极齿上而构成,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具有凸部,所述凸部的上端比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朝向轴向上侧突出,所述电路板具有透过部,所述透过部由缺口或者孔构成,并且所述凸部位于所述透过部的内侧,所述导线穿过所述透过部被从所述电枢引出到所述电路板的轴向上侧,并且被锡焊到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的焊盘部。
所述凸部包括比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延伸的钩部,并且所述钩部包括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或者对置的钩状的部位。
并且,所述钩部配置在所述磁极齿与所述磁极齿的周向之间的位置,且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在所述钩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位置不存在所述绝缘件。
并且,所述透过部从包括所述钩部的所述凸部沿周向延伸,所述导线被从该延伸的部分引出。
并且,所述凸部具有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过部的轮廓的形状。
并且,所述凸部包括在周向或者径向上与所述透过部接触的定位部。
并且,所述透过部从所述定位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导线穿过所述透过部的该径向内侧的部分而引出。
并且,在所述绝缘件中的与所述透过部在径向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切除到比电路板的下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而成的窗部。
并且,配置有多个所述透过部,所述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所述凸部的周向一侧的侧面接触,所述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所述凸部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接触。
并且,至少有三处所述透过部,其中一处透过部与作为所述凸部的所述钩部的周向一侧接触,另一处透过部与作为所述凸部的所述钩部的周向另一侧接触,还有一处透过部比作为所述凸部的定位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并且,沿周向配置有四处所述透过部。
并且,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从轴向上侧覆盖所述电路板的上托架的下表面接触。
并且,所述上托架呈轴向上侧的端部被盖部封闭的有盖圆筒状,所述上托架的圆筒部的下表面与电路板接触。
并且,在所述盖部的中心具有保持所述轴承部的保持部。
并且,所述电枢的极数为6。
并且,所述电路板还具有由缺口或者孔构成的固定透过部,固定部件穿过所述固定透过部而与所述电枢相固定,从而所述上托架与所述电枢相固定。
并且,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所述磁极齿与所述磁极齿之间,设置有引导将所述多个线圈连接起来的连接线的连接线引导壁,所述连接线引导壁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下侧。
并且,在所述电路板安装有控制集成电路。
并且,马达为直流无刷马达,在所述电路基板上安装有交流-直流转换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基板的安装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在内置于小径的内转子型马达的电路板上安装控制集成电路或者交流-直流转换器等电子元件。并且能够将电路板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马达的剖视图。
图4是从马达取下上托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上绝缘件的立体图。
图6是上绝缘件的俯视图。
图7是下绝缘件的立体图。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外罩部件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马达
2 静止部
21 上托架
211 盖部
212 保持部
2121 内周面
2122 顶面
213 上突出部
214 贯通孔
2141 座面
215 开口
216 突起部
23 定子铁芯
231 铁芯背部
232 磁极齿
233 贯通孔
234 纵槽
24 线圈
25 上绝缘件
251 磁极齿绝缘部
252 铁芯背部绝缘部
253 环状壁部
2531 座面
254 定位凸部
2541 (第一)窗部
255 钩部
2552 (第二)窗部
256 固定部件插入凹部
27 电路板
271 磁传感器
272 定位部
273 连接器
274 钩部插入部
275 固定部件插入部
276 中心开口部
28 轴承部
281 上轴承
282 下轴承
29 电枢
31 轴
32 转子保持架
321 中央部
322 筒状部
33 转子磁铁
61 固定部件(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以沿马达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定子铁芯以电路板侧为上侧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定义的上下方向,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在使用时的姿势。
<1.马达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例如装设于空调或者空气净化器以及冰箱等家电产品等,作为风扇或者泵的驱动源使用。并且可以作为分类机等工业设备的驱动源使用。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为用于其他用途的马达。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装设于OA(办公自动化)设备、医疗设备以及汽车等,用于产生各种驱动力。以下,将装设了马达1的设备称为“驱动装置”。
图1以及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马达1的剖视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马达1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驱动装置(未图示)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包括上托架21、下托架22、定子铁芯23、线圈24、上绝缘件25、下绝缘件26、电路板27以及轴承部28。
上托架21保持定子铁芯23以及轴承部28(上轴承281)。上托架21呈有盖大致圆筒形状。上托架21为由金属制成的部件。上托架21通过冲裁钢板而成型,即通过所谓冲压法获得。另外,制造方法也可不使用冲压法而使用压铸法等其他加工方法进行加工。上托架21也可不由金属制成而由树脂制成。
下托架22保持定子铁芯23以及轴承部28(下轴承282)。下托架22呈有底大致圆筒形状。下托架22为由金属制成的部件。下托架22通过冲裁钢板而成型,即通过所谓的冲压法获得。另外制造方法也可不使用冲压法而使用压铸法等其他加工方法进行加工。上托架21也可不由金属制成而由树脂制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为单体部件的下托架22保持定子铁芯23和轴承部28(下轴承282)。因此,能够将定子铁芯23和后述轴31相互精确地定位。
定子铁芯23以及线圈24为作为马达1的电枢发挥作用的部位。定子铁芯23由沿轴向(沿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下同)层叠硅钢板等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23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231和从铁芯背部23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根磁极齿232。铁芯背部231通过被上托架21与下托架22夹持而被保持。除了轴向上部和轴向下部之外,铁芯背部231的外周面为马达1的外周面。定子铁芯23的各磁极齿232中的卷绕有线圈24的部位的周向宽度为铁芯背部231的径向宽度的两倍以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极齿232的个数为6根。
这里,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中的除了上端附近以及下端附近之外没有被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覆盖,而是从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露出。也就是说,与定子铁芯23的整个外周面被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覆盖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与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在径向上的对置面积小。因此,即使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为磁性体,磁通也不容易从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向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泄漏。因此,能够降低由于下托架22以及上托架21导致的铁损,从而能够提高马达1的能效。
在定子铁芯23的若干个铁芯背部231与磁极齿232之间的边界形成有贯通孔233。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33的个数为3个。优选贯通孔233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心轴线观察时,贯通孔233隔着120度间隔配置。贯通孔233不限定为这种结构,也可为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
在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纵槽。上托架21的突起部以及下托架22的突起部被插入纵槽或者与纵槽嵌合。由此,上托架21以及下托架22在径向上以及周向上被定位。
线圈24通过将导线卷绕于磁极齿232的周围而构成。导线隔着绝缘件卷绕于磁极齿232。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通过所谓的星形接线进行接线。因此,从线圈24引出U相、V相、W相以及公共线这四个端部。被引出的各端部分别被锡焊到电路板27。若通过电路板27向线圈24提供驱动电流,则在作为磁芯的磁极齿232产生径向的磁通。并且,通过磁极齿232与旋转部3侧的转子磁铁33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
绝缘件包括上绝缘件25和下绝缘件26。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为使定子铁芯23与线圈24电绝缘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上绝缘件25配置在定子铁芯23的上侧。下绝缘件26配置在定子铁芯23的下侧。换言之,在上绝缘件25与下绝缘件26之间夹着定子铁芯23。上绝缘件25覆盖磁极齿232的上表面。下绝缘件26覆盖磁极齿232的下表面。并且,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覆盖磁极齿232的侧面。由上绝缘件25和下绝缘件26构成绝缘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线圈24从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上卷绕到磁极齿232,绝缘件被固定到定子铁芯23。
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具有介于磁极齿232与线圈24之间并且使磁极齿232与线圈24电绝缘的部分。并且,上绝缘件25在线圈24的径向外侧具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环状的铁芯背部绝缘部252。铁芯背部绝缘部252配置在线圈24的径向外侧。铁芯背部绝缘部252为在线圈24卷绕溃散时进行线圈24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绝缘的部位。将定子铁芯23、线圈24、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的组装体定义为电枢29。关于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的详细结构将在下文叙述。
图4是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取下上托架21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电路板27为具有用于从外部电源向线圈24提供驱动电流的配线的基板。电路板27在俯视时呈大致圆板形状。电路板27的外形与后述上绝缘件25的外形大致一致。电路板27固定于为上绝缘件25的上表面的座面上。并且,在电路板27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检测旋转部3的转速的磁传感器271。磁传感器271例如使用霍尔元件。
如图3所示,轴承部28为将旋转部3的轴31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的部件。轴承部28由上轴承281和下轴承282构成。上轴承281保持在上托架21的保持部212的内周面2121。下轴承282被保持在下托架22。轴承部28例如使用借助球体使外圈和内圈相对旋转的球轴承。但是轴承部28也可以使用滑动轴承或者流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3具有轴31、转子保持架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为沿中心轴线J1朝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轴31被上述轴承部28支承并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轴31的下端部朝向下托架22的下方突出。并且,轴31的上端部朝向电路板27的上方突出。轴31的下端部或者上端部借助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驱动装置的驱动部连接。但是,驱动装置的驱动部也可被轴31直接驱动。
转子保持架32为在定子铁芯23以及线圈24的径向内侧与轴31一起旋转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转子保持架32通过将有底圆筒形状的下转子保持架部件324与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背对背配置而构成。也就是说,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的底面与下转子保持架部件324的底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以及下转子保持架部件324分别通过冲裁钢板而成型,即通过所谓的冲压法获得。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保持架32通过将上转子保持架部件323以及下转子保持架324背对背配置而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单体部件构成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切削快削钢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层叠磁性钢板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烧结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将层叠磁性钢板而形成的部件和通过冲压加工而获得的有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组合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也可通过树脂模制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谓的SPM型(表面磁铁型)转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为所谓IPM型(埋入磁铁型)转子。在为IPM转子的情况下,优选通过层叠磁性钢板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
转子磁铁33为圆筒形状,并且转子磁铁33固定在转子保持架32的外周面。转子磁铁33的径向外侧的面成为与定子铁芯23以及线圈24在径向对置的磁极面。转子磁铁33被磁化成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另外,关于转子磁铁33也可取代圆筒形状的磁铁而将多个磁铁配置成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并且,如上所述,也可将转子磁铁33埋入转子保持架32作为IPM型转子。
<2.关于电路板>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绝缘件25的外观立体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电路板27在俯视时呈大致圆板形状。在电路板27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这些缺口为定位部272。后述上绝缘件25的定位凸部254被插入到定位部272中。由此,在电路板27要相对于上绝缘件25移动时,凸部254与定位部272接触从而限制了电路板27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精确地进行上绝缘件25与电路板27在周向上以及径向上的定位。
并且,在电路板27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器273。马达1通过连接器273获得驱动电流。
并且,在电路板27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该缺口为钩部插入部274。钩部插入部274构成透过部的一部分。在电路板27的上表面中的与钩部插入部274相邻的区域设置有焊盘。后述上绝缘件25的钩部255被插入到钩部插入部274中。钩部插入部274具有:缺口的径向宽度小的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和钩部插入宽度宽广部2742,所述钩部插入宽度宽广部2742与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相邻配置,并且径向宽度比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的径向宽度大。更为详细地说,钩部255被插入到钩部插入宽度狭小部2741中。
在电路板27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该缺口为卷线引出部277。卷线引出部277构成透过部的一部分。在电路板的上表面中的与卷线引出部277相邻的区域设置有焊盘。
朝向轴向开口的中心开口部276位于电路板27的中央。轴31位于中心开口部的径向内侧。
另外,需要将配线图案配置在与电路板27的边缘隔着一定距离的位置。因此设置于电路板27的孔或者缺口少的情况更有益于扩大电路板27的配线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扩大钩部插入部274这样的供凸部插入的部位(透过部)来作为导线引出用缺口。由此,能够扩大电路板27的配线面积。
另外,如上所述,透过部包括钩部插入部274和卷线引出部277等,并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在周向上存在有四处透过部。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为三相马达,因此至少有三处透过部即可。
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凸部的周向一侧的侧面接触。并且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凸部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接触。
并且,透过部的一处与作为凸部的钩部的周向一侧接触。透过部的另一处与作为凸部的所述钩部的周向另一侧接触。透过部的其他另一处比作为所述凸部的定位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本技术在将控制集成电路、交流-直流转换器、编码器以及连接器等较大的电子元件安装到电路板的情况下、为了向基板流过大电流而扩展配线图案的宽度的情况下以及需要将电路板自身的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3.关于上托架以及上绝缘件>
首先,对上托架21进行详细叙述。上托架21具有盖部211、保持部212、上突出部213、贯通孔214以及开口215。盖部211呈平板状,且位于电路板27的轴向上侧。保持部212为位于盖部211的径向内侧且朝向轴向上侧开口的凹部。保持部212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2121和圆环状的顶面2122。内周面2121与上轴承281的外圈的外周面接触。顶面2122与上轴承281的外圈的上端面接触。由此,保持部212保持上轴承281。并且,上轴承281的外周面的直径比电路板27的中心开口部276的直径小。由此,能够防止上轴承281干涉电路板27,从而能够将马达1薄型化。
上突出部213从盖部211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下方突出。上突出部213呈大致环状。并且,上突出部213呈大致圆筒状。上突出部213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23的上侧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提高中心轴线J1与上轴承281之间的同轴精度。并且,能够提高上托架21的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3通过压入到上突出部213中而与上托架21相固定。但是,不限于压入,定子铁芯23也可通过插入粘接的方法固定到上托架21。在通过插入粘接的方法将上托架21与定子铁芯23相固定时,上突出部213的内周面也可与电路板27的外周面或者绝缘件25的外周面接触。通过上突出部213的内周面与电路板27或者上绝缘件25接触,能够提高上托架21的刚性。
在盖部211上的径向外侧部沿周向配置有多个贯通孔214。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14的个数为6个。
并且,在电路板27上安装有发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的情况下,优选以上托架21与该电子元件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使电子元件与上托架21之间的距离靠近。其结果是,由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够从上托架21散发。并且,也可在电子元件与盖部211之间存在硅等导热材料。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另外,作为发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例如可列举场效晶体管(FET)。
开口215为配置在盖部211的贯通孔。安装到电路板27上的连接器273从开口215露出。通过穿过开口215与连接器273连接来向马达1提供电力。
参照图5对上绝缘件25的形状进行详细叙述。上绝缘件25具有磁极齿绝缘部251和铁芯背部绝缘部252。磁极齿绝缘部251覆盖各磁极齿232的上表面以及侧面。铁芯背部绝缘部252呈环状,并且将各磁极齿绝缘部251连接。在各磁极齿绝缘部251的径向内端设置有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的板部2511。铁芯背部绝缘部252在线圈24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上方延伸。铁芯背部绝缘部252的上端面位于比线圈24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线圈24与电路板27或者与上托架21等其他部件干涉。
铁芯背部绝缘部252具有环状壁部253、定位凸部254以及钩部255。环状壁部253为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2的径向外端沿轴向突出的大致环状的壁。环状壁部253的上表面为座面2531,且为与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的平面。座面2531与电路板27的下表面接触。更加具体地说,座面2531与电路板27的外缘附近的下表面接触。环状壁部253的外端位于比定子铁芯23的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定子铁芯23的位于比环状壁部253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为朝向轴向上侧露出的上铁芯背部露出部41。
定位凸部254在径向上位于与环状壁部253大致相同的位置且比座面2531朝向轴向上侧突出。并且,定位凸部254位于比电路板27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因此,定位凸部254容纳于电路板27的定位部272中。由此,如后所述,即使在上托架21的盖部211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接触时,定位凸部254也不会与上托架21接触。因此,电路板27被牢固地固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254在周向上设置有一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设置两处以上的定位凸部。
定位凸部254在俯视时的形状与定位部272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定位凸部254呈沿着定位部272的轮廓的形状。由此,能够相对于上绝缘件25精确地定位电路板27。
并且,更加优选定位凸部254的周向两端面与定位部272的周向端面接触。并且,定位凸部254的径向端面与定位部272的径向端面接触。由此,能够相对于上绝缘件25精确地定位电路板27。但是,只要定位凸部254的一部分的端面与定位部272的端面接触,就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若能够相对于上绝缘件25精确地定位电路板27,在后述锡焊导线的工序中,能够在避免将导线夹在上绝缘件25与电路板27之间的情况下进行锡焊。
被朝向轴向下侧切除一部分而成的第一窗部2541位于与定位凸部254的周向相邻的位置。第一窗部2541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磁极齿绝缘部251的板部2511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钩部255的一部分位于距中心轴线的距离与环状壁部253的一部分距中心轴线的距离相同的位置,并且钩部255为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2沿轴向突出的部位。钩部255在周向上位于与磁极齿绝缘部251不同的位置。钩部255的轴向上端位于比电路板27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且比座面2531以及定位凸部254朝向轴向上侧突出。钩部255在其上侧具有钩状的部位2551。钩状的部位251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钩状的部位2511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对置。
环状壁部253被朝向轴向下侧切除而形成的第二窗部2552位于与钩部255在周向上相邻的位置。第二窗部2552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磁极齿绝缘部251的板部2511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另外,定位凸部254以及钩部255为凸部。
并且,朝向轴向下侧切除而形成的第三窗部2532位于上绝缘件25的环状壁部253。第三窗部2532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磁极齿绝缘部251的板部2511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2532、窗部2552以间隔60度配置于四处,间隔120度配置于三处(其中的两处与间隔60度配置的窗部2532、窗部2553重复)的方式一共配置有五处。因此无论是利用星形接线的方式进行接线,还是利用三角形接线的方式进行接线,都能够引出导线。因此,即使在变更接线方法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通用的上绝缘件25。但是,若只利用星形接线的方法进行接线的话,则窗部2532、窗部2522在周向上配置于四处即可。
<4.下托架以及下绝缘件>
首先,对下托架22进行详细叙述。下托架22具有下盖部221、下保持部222以及下突出部223。下托架22为有盖圆筒形状。下盖部221呈大致圆环平板状。下保持部222为位于下盖部221的径向内侧且朝向轴向下侧开口的凹部。下保持部222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2221和圆环状的顶面2222。内周面2221与下轴承282的外圈的外周面接触。顶面2222隔着弹簧与下轴承282的外圈的下端面接触。由此,下保持部222保持下轴承282。
下突出部223从下盖部221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上方突出。下突出部223呈大致环状。并且,下突出部223呈大致圆筒形状。下突出部223的上方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23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提高中心轴线J1与下轴承282之间的同轴精度。并且,能够将下托架22与定子铁芯23牢固地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3通过被压入下突出部223中而与下托架22相固定。但是不限定压入,也可通过插入粘接而固定。并且,下突出部223具有内径变小的定位台阶部2231。定位台阶部2231的上表面与定子铁芯23的铁芯背部231直接接触。由此,抑制了下托架22相对于定子铁芯23的轴向定位的精度降低。
在下盖部221设置有开口部228。开口部228为沿轴向贯通下盖部221的多个孔。在开口部228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在将马达安装到装置主体时,通过将螺钉旋入开口部228内而将马达与装置主体相固定。
这里,在开口部228与电枢29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外罩部件7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1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并且通过将外罩部件71的外周面压入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而将外罩部件71与下突出部223固定。但是,只要外罩部件71配置在至少与开口部228对置的位置即可。通过使外罩部件71介于下盖部221与电枢29之间,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马达内部。特别是在将马达安装到装置主体时,能够防止由于螺钉与开口部228摩擦而产生的金属粉末进入到马达内部。因此,能够提高马达的可靠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1的上表面与电枢29的线圈24接触。外罩部件71有弹性。因此,通过使外罩部件71与线圈24接触,能够降低由电枢29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71具有:在开口部228的径向内侧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颈环部711;位于开口部228的径向外侧且轴向的壁厚较厚的厚壁部712;以及位于厚壁部712的径向外侧且轴向的壁厚比厚壁部712薄的围摆部713。颈环部711与下托架22的下盖部221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下轴承282或者转子保持架32侧。颈环部71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具有轴向高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低的倾斜部。由此,避免了外罩部件71与旋转部3接触。并且,外罩部件71的围摆部713被插入到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也就是说,不是外罩部件71的壁厚较厚的厚壁部712被插入到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而是壁厚较薄的围摆部713被插入到下突出部223的内周面。由此,能够顺利地插入外罩部件71。并且,在围摆部713的内侧设置有厚壁部712,从而能够抑制外罩部件71整体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灰尘进入到马达内部。另外,外罩部件71也可不由橡胶形成而由塑料等其他材料形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罩部件71插入,但是也可将外罩部件71压入。并且,外罩部件71也可不配置在下托架22侧而配置在上托架21侧,还可以配置在上托架21侧和下托架22侧双方。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内转子型马达中,若想要通过冲压法获得上托架21和下托架22,则需要将开口部228设置为贯通孔。其结果是,存在有灰尘进入到马达内部的可能性。但是通过使用上述外罩部件71,能够防止金属粉末或者灰尘等异物进入。
图6是下绝缘件26的俯视图,图7是下绝缘件26的立体图。参照图6以及图7对下绝缘件26的形状进行详细叙述。下绝缘件26具有下磁极齿绝缘部261和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下磁极齿绝缘部261覆盖各磁极齿232的下表面以及侧面。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呈环状且将各下磁极齿绝缘部261连接。下磁极齿绝缘部261在其径向内端具有沿轴向突出的板部2611。板部2611为在周向上延伸的板状的壁。板部2611与线圈24的内端在径向对置。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具有从覆盖铁芯背部231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的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以在周向上成为壁的方式设置。
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具有缺口部2622、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线引导壁2624、连接壁2625以及连接线保持部2626。缺口部2622是指将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在周向上连续而成的壁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在周向上连续而成的壁的部分为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线引导壁2624以及连接壁2625。缺口部2622设置在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中的与下磁极齿绝缘部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在缺口部2622的周向两端配置有线圈引导壁2623。缺口部2622的周向宽度设置得比卷绕有导线的磁极齿232的周向宽度窄。换言之,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除了缺口部2622以外的部位是连续地形成的。由此,能够提高下绝缘件26的刚性。
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磁极齿绝缘部261的径向外侧。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比后述连接线引导壁262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内表面与通过将导线卷绕到磁极齿232而构成的线圈24的径向外侧对置。优选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内表面与线圈24的径向外侧接触。线圈24通过向磁极齿232卷绕多层导线而构成。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绝缘件或者其他部件来防止多层导线的卷绕溃散。通过设置线圈引导壁2623能够防止线圈24的卷绕向径向外侧溃散。
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线圈引导壁2623以连为一体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线圈引导壁2623与连接线引导壁2624借助连接壁2625而连接。通过借助连接壁2625将线圈引导壁2623与连接线引导壁2624连接,提高了线圈引导壁2623的刚性。其结果是,即使由于卷绕导线而向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作用张力,也能够防止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倾倒。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比连接线引导壁262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径向厚度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厚度薄。
连接线引导壁2624为引导从线圈24导出的连接线的壁状的部位。连接线引导壁2624从覆盖铁芯背部的面朝向沿轴向远离该面的方向突出。在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连接线保持部2626。连接线保持部2626以径向外表面支承连接线。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内壁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在径向对置。作为连接线的导线被配置在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并被引导。在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斜面。这是因为:在将作为连接线的导线插入到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时,能够利用斜面引导导线,从而提高操作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线集中于下托架22侧。因此,在配置有电路板27的上托架21侧不形成连接线。其结果是,在电路板27的配线图案的配置中不必考虑连接线,从而提高了设计电路的自由度。
连接线引导壁2624具有倾斜部2629,所述倾斜部2629的轴向高度随着从周向两端朝向周向中心而逐渐变低。位于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周向中央的中央部2628的轴向位置比倾斜部2629的轴向位置低。也就是说,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中央部2628)的上端的轴向位置比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上端的轴向位置低。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在卷绕卷线时,能够将卷线机的嘴插入到里侧。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将连接线勾挂到连接线保持部2626。并且,由于抑制了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中央部2628的轴向的高度,因此能够相对降低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因此,能够将连接线勾挂到连接线保持部2626时施加的力矩负荷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连接线保持部2626在径向上倾倒。
另外,优选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的径向间隙的宽度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高度之比为1比3。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相马达,三根连接线重叠。更加优选连接线引导壁2624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之间的径向间隙的宽度与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高度之比为1比4以下。这是因为:为了调整电感或者卷线的引出位置等还有可能另外设置连接线。通过以这种方式设定能够可靠地保持连接线。
并且,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中央部2628的轴向高度比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壁2625以及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低。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将连接线引导壁2624的轴向厚度变薄。其结果是,能够将下绝缘件26变薄进而能够将马达薄型化。
并且,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比线圈引导壁2623、连接壁2625的轴向高度低。并且,连接线保持部2626的轴向高度比下绝缘件26的板部2611的轴向高度低。
<5.关于电枢和电路板的组装>
接下来,对电枢29、电路板27以及上托架21、下托架22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另外,将定子铁芯23、线圈24、上绝缘件25以及下绝缘件26的组装体定义为电枢29。
首先,从上绝缘件25的窗部2541、2552将线圈24的U、V、W以及公共线的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引出。由此,即使将电路板27放置在电枢29上,导线也不会被夹在上绝缘件25与电路板27之间。
接下来,将电路板27放置到电枢29的上绝缘件25的座面2531上。此时,以将定位凸部254插入到电路板27的定位部272中的方式放置。由此,能够精确地进行电路板27相对于电枢29的定位。由此,能够精确地配置安装在电路板27上的磁传感器271。并且,将钩部255插入到电路板27的钩部插入部274中。钩部255发生弹性变形,从而部位2551与电路板27的上表面接触或者在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由此,能够限制电路板27相对于电枢29在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临时固定电路板27。
此时,各窗部2541、2552与钩部插入部274的周向的位置一致。优选各窗部2541、2552与钩部插入宽度宽广部2742的周向的位置一致。由此能够提高下述锡焊作业的可操作性。
接下来,将引出的各端部锡焊到位于电路板27的上表面上的焊盘。此时,一部分焊盘与钩部插入部274相邻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锡焊。
<3.变形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3-1.变形例1>
例如,图8是表示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在以下说明中,以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下托架22A覆盖电枢29的外周面。更为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中的下托架22A的轴向长度比定子铁芯23的轴向长度长。并且,下托架22A的轴向长度比上绝缘件25与下绝缘件26的轴向长度之和长。更为具体地说,下托架22A的下突出部223A的轴向长度比上绝缘件25与下绝缘件26的轴向长度之和长。在下托架22A的下突出部223A的上侧形成有固定后述上托架21A的铆接部224A。上托架21A呈大致圆板形状且没有上突出部213A。上托架214通过铆接部224A的塑性变形而固定于下托架。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外壳。
如此一来,通过利用外壳覆盖电枢29的整个外侧区域,能够抑制在马达内部产生的振动或者噪音。并且,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马达的内部。
<3-2.变形例2>
例如,图9是表示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如图9所示,下托架22B的下保持部222B朝向轴向上侧大幅延伸。并且,下保持部222B除了保持下轴承282B以外还保持上轴承281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上托架,电路板27是露出的。但是也能够取代上托架而配置覆盖电路板的部件。
并且,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下托架22C也可由内下托架22C1和外下托架22C2这两个部件构成。
<3-3变形例3>
例如,图11是表示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固定部件61D而将上托架21D以及下托架22D相对于电枢29D固定。首先,在电路板27D的外周面设置有从外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该缺口为固定部件插入部275D。固定部件插入部275D具有与固定部件(螺丝61D)的螺纹部在俯视时的投影形状对应的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托架21D以及下托架22D通过压铸法成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28不必为贯通孔。因此,即使省略外罩部件71,尘埃进入到马达内部的可能性也较小。
上托架21D具有贯通孔214D。在盖部211D上的径向外侧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贯通孔214D。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14D的个数为3个。螺丝61D被插入到各贯通孔214D中。在贯通孔214D的周围配置有座面2141D。座面2141D位于比盖部211D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螺丝61D的头部与座面2141D接触。换言之,螺丝61D具有与上托架21D的上表面接触的下表面。由此,即使在插入了螺丝61D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螺丝61D从盖部211D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由此,能够将马达1D薄型化。并且,螺丝61D的螺纹部的直径与贯通孔214D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贯通孔214D的直径稍小。由此,能够在将螺丝61D插入后,抑制上托架21D相对于电枢29D在周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加固上托架21D与电枢29D间的固定。另外,固定部件61D也可为铆钉。并且,也可在电路板27D的固定部件插入部275D的边缘设置地线图案。由此,通过螺丝61D能够在电路板27D的地线图案与上托架21D之间进行接地。
在上绝缘件25D设置有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为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2D的外缘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螺丝61D被插入到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中。固定部件插入凹部256D也可不为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而为朝向轴向上侧开口的孔。
下托架22D具有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在下盖部221D上的径向外侧部沿周向配置有多个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的个数为3个。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的配置位置与上托架的贯通孔214D在周向上的位置一致。螺丝61D被插入到各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为袋状孔而未贯通,但是下固定部件容纳部224D也可为贯通孔。
本实施方式的下绝缘件26的形状与图5以及图6所示的形状相同。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的缺口部2622设置于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中的与下磁极齿绝缘部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定子铁芯23的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以及螺丝61D位于缺口部2622的径向外侧。也就是说,缺口部2622与螺丝61D在径向上对置。换言之,下铁芯背部绝缘突出部2621中的与螺丝61D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为被切除而成的缺口部2622。
线圈引导壁2623位于磁极齿绝缘部261的径向外侧。线圈引导壁2623的径向内表面与由导线卷绕到磁极齿232D上而构成的线圈24D的径向外侧接触。线圈24D通过将导线多层卷绕到磁极齿232D上而形成。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绝缘件或者其他部件来防止多层的导线的卷绕溃散。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以及螺丝61D位于线圈24D的径向外侧。在万一产生线圈24D的卷绕溃散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组装马达时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与线圈24D在俯视时重叠。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将螺丝61D插入到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并且,在螺丝61D被插入到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后,因固定变化而产生线圈24D的卷绕溃散情况下,螺丝61D有可能与线圈24D接触。在螺丝61D由导电体形成的情况下无法维持绝缘耐力。通过设置线圈引导壁2623,能够防止线圈24的卷绕朝向径向外侧溃散。
螺丝61D被插入到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从而将上托架21D、电枢29D以及下托架22D固定。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径向内端位于比线圈引导壁2623D的外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径向内端位于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内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铁芯背部绝缘部262D具有凹部2627。凹部2627位于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周缘并且朝向径向内侧凹陷。换言之,凹部2627沿固定部件配置部44D的周缘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由于下绝缘件26D与定子铁芯23D为批量产品,因此以具有一定尺寸公差的状态成型。因此,在将两者组合时,通过设置凹部2627能够防止下铁芯背部绝缘部262D与固定部件配置部44D在俯视时重叠。也就是说,能够在将螺丝61D插入到了固定部件配置部44D中时,防止螺丝61D与下绝缘件26D接触。凹部2627的径向内端位于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内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由于线圈24D容纳在比线圈引导壁2623的内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线圈24D与定子铁芯23D绝缘。
<3-4.外罩部件的变形例>
并且,图12是表示能够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外罩部件的变形例的图。如图12所示,外罩部件71E具有环状部714E、外周部715E以及容纳部716E、717E。本实施方式的外罩部件71E由树脂制成。但是外罩部件71E也可由橡胶制成。环状部714E呈环状的圆板形,且将各容纳部716E和717E连接。外周部715E位于环状部714E的径向外侧。外周部715E呈大致圆筒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外罩部件71E通过压入到下托架22的突出部223中而被固定。
容纳部716E、717E分别为有底圆筒形状。各容纳部716E、717E的周向位置与下托架22的各开口部228的周向位置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716E、717E分别以点对称的方式在周向上配置有3处。并且,各容纳部716E、717E的径向位置与下托架22的各开口部228的径向位置一致。各容纳部716E、717E分别朝向各开口部228开口。因此,在将螺钉插入到开口部228中时,各容纳部716E、717E能够容纳螺钉。因此,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马达内部。这里,各容纳部716E、717E的周向位置分别位于定子铁芯23的相邻的磁极齿232之间。并且,容纳部716E、717E的底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环状部714E的轴向位置靠定子铁芯23侧的位置。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加长插入到开口部228中的螺钉。
<3-5.其他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于三相无刷马达,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单相或者两相无刷马达。并且,也可使用于具有电刷和换向器的有刷马达。并且,也可使用于步进马达等其他类型马达。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呈环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突出部也可呈平板状等其他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轴承位于中心开口部的径向内侧的方式设置上托架21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并且,被旋转物既可固定在轴31的上侧和下侧中的任意一侧,也可固定于轴31的上侧和下侧双方。并且,上绝缘件25和下绝缘件26也可颠倒配置。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内转子型马达。

Claims (19)

1.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包括:
轴,其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并且被轴承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子磁铁,其与所述轴一起旋转;
电枢,其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外侧;以及
电路板,其保持在所述电枢的轴向上侧,并且向所述电枢提供电力,
所述电枢包括:
定子铁芯,其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齿;
绝缘件,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磁极齿的至少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
线圈,其通过将导线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到所述磁极齿上而构成,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凸部,
所述凸部的上端比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朝向轴向上侧突出,
所述电路板具有由缺口或者孔构成的透过部,并且所述凸部位于该透过部的内侧,
所述导线穿过所述透过部被从所述电枢引出到所述电路板的轴向上侧,并且被锡焊到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的焊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包括比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延伸的钩部,所述钩部包括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或者对置的钩状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配置在所述磁极齿与所述磁极齿的周向之间的位置,并且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在所述钩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位置不存在所述绝缘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过部从包括所述钩部的所述凸部沿周向延伸,所述导线被从该延伸的部分引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过部的轮廓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在周向或者径向上与所述透过部接触的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过部从所述定位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导线穿过所述透过部的该径向内侧的部分而引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件中的与所述透过部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切除到比电路板的下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而成的窗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多个所述透过部,
所述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所述凸部的周向一侧的侧面接触,
所述透过部的至少一处与所述凸部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至少设置有三处所述透过部,
其中一处透过部与作为所述凸部的所述钩部的周向一侧接触,
另一处透过部与作为所述凸部的所述钩部的周向另一侧接触,
还有一处透过部比作为所述凸部的定位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配置有四处所述透过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从轴向上侧覆盖所述电路板的上托架的下表面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托架为轴向上侧的端部被盖部封闭的有盖圆筒状,
所述上托架的圆筒部的下表面与电路板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的中心具有保持所述轴承部的保持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的极数为6。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还具有由缺口或者孔构成的固定透过部,
固定部件穿过所述固定透过部而与所述电枢相固定,从而所述上托架与所述电枢相固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件的所述磁极齿与所述磁极齿之间,设置有引导将所述多个线圈连接起来的连接线的连接线引导壁,
所述连接线引导壁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下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板安装有控制集成电路。
19.一种直流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流无刷马达为权利要求1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在所述电路板安装有交流-直流转换器。
CN201420332958.6U 2013-07-02 2014-06-20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33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9027A JP6229331B2 (ja) 2013-07-02 2013-07-02 モータ
JP2013139028A JP6248433B2 (ja) 2013-07-02 2013-07-02 モータ
JP2013-139028 2013-07-02
JP2013-139027 2013-07-02
JP2014-004545 2014-01-14
JP2014004545 2014-0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3325U true CN203933325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32958.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3325U (zh) 2013-07-02 2014-06-20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332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3392A (zh) * 2013-07-02 2015-0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CN106849411A (zh) * 2015-10-29 2017-06-13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定子、电子换向电动机和相应的鼓风装置
CN107112865A (zh) * 2014-12-26 2017-08-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动机以及具备该电动机的电动工具
CN111033156A (zh) * 2017-08-03 2020-04-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US20220077750A1 (en) * 2018-03-02 2022-03-10 Black & Decker Inc. Circuit board for connecting motor windings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3392A (zh) * 2013-07-02 2015-0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CN104283392B (zh) * 2013-07-02 2017-04-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CN107112865A (zh) * 2014-12-26 2017-08-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动机以及具备该电动机的电动工具
CN107112865B (zh) * 2014-12-26 2019-05-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动机以及具备该电动机的电动工具
CN106849411A (zh) * 2015-10-29 2017-06-13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定子、电子换向电动机和相应的鼓风装置
CN106849411B (zh) * 2015-10-29 2020-12-15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定子、电子换向电动机和相应的鼓风装置
CN111033156A (zh) * 2017-08-03 2020-04-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CN111033156B (zh) * 2017-08-03 2022-05-13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US20220077750A1 (en) * 2018-03-02 2022-03-10 Black & Decker Inc. Circuit board for connecting motor winding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05896U (zh) 马达
JP6848886B2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コンプレッサ
CN203933325U (zh)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CN203660725U (zh) 马达
JP6651545B2 (ja) モータ
JP6243208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248433B2 (ja) モータ
CN204179803U (zh) 内转子型马达
KR20120030449A (ko) 보빈을 보유하기 위한 클립을 갖는 무브러시 직류 액추에이터
CN108336854A (zh) 内转子型马达
JP6766535B2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モータ
CN108933505A (zh) 马达
WO2017122606A1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1247720A (zh) 马达
JP6521137B2 (ja) モータ
JP6229331B2 (ja) モータ
JP6330333B2 (ja) モータ
JP2018093581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
JP2019062629A (ja) モータ
JP2020108183A (ja) モータ
CN111247725B (zh) 马达
CN111247723A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