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31238A - 注塑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注塑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31238A
CN111231238A CN201911070162.1A CN201911070162A CN111231238A CN 111231238 A CN111231238 A CN 111231238A CN 201911070162 A CN201911070162 A CN 201911070162A CN 111231238 A CN111231238 A CN 111231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core
orthogonal direction
closing direc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701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31238B (zh
Inventor
小野寺州
飞鸟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31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1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31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1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602Mould construction elements
    • B29C45/2606Guiding or center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4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for undercut articles
    • B29C45/4407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for undercut articles by flexible movement of undercut portions of th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6Moul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or centering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3Moulds having transversely, e.g. radially, movable mould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6Moul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or centering cores
    • B29C2045/363Moul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or centering cores using a movable core or core pa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0Vehicles, e.g. ships or aircraft, or body parts thereof
    • B29L2031/3044Bu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模具,其具备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对移动的固定模和可动模,在合模状态下形成于固定模与可动模之间的型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侧方型腔部。该注塑成型模具具备脱模型芯和追随型芯,脱模型芯和追随型芯在第二正交方向跨固定模和可动模地划分出侧方型腔部的端部。脱模型芯和追随型芯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跨固定模和可动模地划分出侧方型腔部的端部的同时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固定模卡合。

Description

注塑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型腔的注塑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在注塑成型中,通过向形成于成型出成型品的外表面侧的外模与成型出成型品的内表面侧的内模之间的型腔(空间)注入熔融树脂来成型出成型品,当成型品大型化时,为了使熔融树脂遍布型腔内,需要高的注塑压力。
因此,在注塑成型出相对大型的成型品的情况下,恐怕外模与内模的接合面(模具分开面)会因高的注塑压力而打开,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具分开面,在成型品中产生飞边。
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168547中公开了一种模具,其具备中央部镶块、底盘、外框部板以及多个构成片,与固定于外框部板的构成片对置的构成片能够通过第一浮动机构在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并且被施力单元向中央部镶块的方向施力,能够通过第二浮动机构来应对中央部镶块、底盘的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变形/移动。
根据该日本特开2008-168547的模具,能够利用能够通过第一浮动机构进行移动且被向中央部镶块的方向施力的构成片来吸收构成构件间的热膨胀差,并且能够通过第二浮动机构来抑制中央部镶块、底盘的变形和翘曲的发生。
如所述日本特开2008-168547的模具那样,在成型出平板等比较简单的形状的成型品的情况下,成型时的树脂压力比较均等地施加于镶块、构成片,并且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施加使模具分开面不打开的合模力来抑制飞边的产生。
然而,在成型出车辆的保险杠等大型且比较复杂的形状的设计部件的情况下,在沿着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型腔部(例如与保险杠正面部对应)中,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另一方面,在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型腔部(例如与保险杠侧面部对应)中,有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这样,当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不同的方向时,合模力不以克服树脂压力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在模具强度相对于树脂压力不足的情况下,恐怕外模会在弹性区域变形而模具分开面打开,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具分开面,由此产生飞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技术:在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中,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注塑成型模具中,使划分出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型腔部的端部的型芯维持划分出该端部的状态的同时,使该型芯追随外模的变形。
具体而言,本发明以注塑成型模具为对象,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具备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对移动的、成型出成型品的外表面侧的外模和成型出成型品的内表面侧的内模,在合模状态下形成于该外模与该内模之间的型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型腔部。
并且,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型芯,所述型芯在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二正交方向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型芯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出所述端部的同时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外模卡合。
在该构成中,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型腔部,因此,外模中的划分出第一型腔部的部位有时会因成型时的树脂压力而在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二正交方向)向外侧变形。
在此,划分出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型芯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外模卡合,因此,当外模因成型时的树脂压力而变形时,追随外模而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移动。在该情况下,在追随外模而移动的型芯与内模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产生间隙,但型芯在跨外模和内模地划分出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同时进行移动,换言之,在与第一型腔部无关的位置产生间隙,因此熔融树脂不会进入该间隙。这样,在第一型腔部的端部,即使外模与内模的间隔扩大,也会维持通过型芯划分出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因外模和内模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根据以上内容,在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中,换言之,在具有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中,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外模和内模)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此外,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可以是如下构成,即,所述型芯与所述外模通过凸部和凹部进行卡合,所述凸部设于所述型芯和所述外模中的任意一方,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突出,所述凹部能够供该凸部嵌合,设于所述型芯和所述外模中的任意另一方,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凹陷。
根据该构成,当外模与内模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对接近时,凸部嵌入凹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实现在合模状态下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外模卡合的型芯。另一方面,当外模与内模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对远离时,凸部从凹部脱出,因此,即使在设有型芯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外模与内模的开模,而不需要复杂的操作。
而且,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可以是如下构成,即,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正交方向具有游隙地装配于所述内模中的不形成所述型腔的部位。
在该构成中,当型芯追随外模而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移动时,在内模与型芯之间产生间隙,但型芯装配于内模中的不形成型腔的部位,因此,熔融树脂不会进入该间隙,能够抑制在成型品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产生飞边。此外,与外模卡合的型芯仅能够在游隙的范围内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外模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的变形,并且限制外模的过度变形。
再者,与大多设有倒扣(undercut)的、第一型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不同,在通过型芯划分出第一型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情况下,在将成型品从内模进行脱模时,型芯很少会成为障碍。但是,根据成型品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形状,有时在不存在划分出端部的型芯的情况下能更顺畅地进行脱模。
因此,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可以是,所述型芯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正交方向移动的滑动型芯。
根据该构成,若在使型芯向第一正交方向内侧移动后进行合模,则能够容易地实现由型芯划分出第一型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状态,由此,能够在抑制飞边的产生的同时成型出成型品。此外,若在开模后使型芯向第一正交方向外侧移动,则成型品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被释放,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成型品从内模的脱模。
此外,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可以是如下构成,即,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在大多形成有倒扣部的、成型品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产生飞边。
再者,在通过型芯划分出第一型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的情况下,该型芯作为针对成型品的倒扣部的脱模型芯发挥功能,但若脱模型芯在第二正交方向上的动作量大(倒扣部相对长),则在脱模时,有时会因与脱模型芯的干涉而损伤成型品。因此,考虑将脱模型芯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为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脱模时在外侧部件和成型品设置间隙。然而,若将脱模型芯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为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则当在成型时外侧部件追随外模而移动时,有时会在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产生间隙,熔融树脂进入该间隙,会在成型品中产生飞边等。
因此,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可以是如下构成,即,所述第一型腔部具有与所述成型品中的相对长的倒扣部对应的、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向所述内模侧在第二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二型腔部,所述型芯具有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所述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以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的方式组合,并且在组合的状态下共同划分出所述第二型腔部,所述外侧型芯部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外模卡合,所述注塑成型模具还具备在合模状态下禁止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分开的禁止单元。
根据该构成,型芯具有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所述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以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的方式组合,并且在组合的状态下共同划分出与倒扣部对应的第二型腔部,因此,通过在脱模时将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分开,并使外侧型芯部从倒扣部分离,能够抑制成型品因与脱模型芯的干涉而损伤。
此外,由于具备在合模状态下禁止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分开的禁止单元,因此,即使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外模卡合的外侧型芯部追随外模而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移动,内侧型芯部也与外侧型芯部一起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成型时在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之间产生间隙。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的打开而产生飞边,并且能够抑制成型品损伤。
而且,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可以是,所述禁止单元具有:第一孔部,形成于所述内侧型芯部,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伸;第二孔部,在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组合的状态下轴心与所述第一孔部一致,形成于所述外侧型芯部,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伸;定位销,被插入所述第二孔部;以及弹簧,对所述定位销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孔部的相反侧施力,所述定位销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被所述外模推压,由此克服所述弹簧的施加力而被插入所述第一孔部。
根据该构成,在合模状态下,被插入外侧型芯部的第二孔部的定位销被外模推压,由此克服弹簧的施加力而被插入内侧型芯部的第一孔部,因此能够禁止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分开。另一方面,在开模状态下,定位销因弹簧的施加力而从第一孔部脱出,因此,能够将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由此,能够使外侧型芯部与倒扣部分离。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成型模具,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注塑成型模具成型出的保险杠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注塑成型模具的概念图。
图4A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注塑成型模具中的脱模型芯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4B是示意性地对成型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追随型芯的立体图。
图7A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装配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7B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装配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追随型芯的立体图。
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追随型芯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移动方向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1B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图13A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B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C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D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E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1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图16A是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6B是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7A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7B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7C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7D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示意性地对分开式的脱模型芯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注塑成型模具-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型模具1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注塑成型模具1成型出的保险杠9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该注塑成型模具1具备相对移动的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脱模型芯30以及追随型芯40,通过向由这些固定模10、可动模20、脱模型芯30以及追随型芯40划分出的型腔3注入熔融树脂,来成型出图2所示那样的车辆用的保险杠(成型品)90。
如图2所示,保险杠90具有:正面部90a,以沿着车宽方向(箭头W)和车辆上下方向(箭头H)的方式延伸;侧面部90b,从正面部90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箭头L)延伸;以及部位90c,从侧面部90b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
当在注塑成型模具1内以图3所示那样的姿势成型出保险杠90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固定模10与可动模20的相对移动方向(箭头Z)称为“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将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正交的方向(箭头Y)称为“第一正交方向Y”,将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和第一正交方向Y正交的方向(箭头X)称为“第二正交方向X”。于是,注塑成型模具1的型腔3包括:上方型腔部4,与正面部90a对应,以沿着第一正交方向Y和第二正交方向X的方式延伸;以及侧方型腔部(第一型腔部)5,与侧面部90b对应,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和第一正交方向Y的方式延伸。需要说明的是,部位90c是形成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大致垂直的方向的、被称为所谓倒扣部的部分,在侧方型腔部5的下端部中的向第二正交方向X内侧延伸的空间部5a内成型出。
如图1所示,固定模(外模)10隔着装配板12装配于成型机(未图示),并且具有供后述的引导销23插入的引导销衬套13。此外,在固定模10形成有直浇道(sprue)14,通过该直浇道14将熔融树脂注入注塑成型模具1内。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可动模(内模)20隔着装配板22装配于成型机(未图示),并且具有引导销23。可动模20被配置为:以接近固定模10的方式上升,或者以远离固定模10的方式下降。此时,引导销23被插入引导销衬套13,由此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在适当的位置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相对移动。此外,在可动模20的下侧部分20b,在其内部以能够相对于该下侧部分20b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相对移动的方式设有升降板25,另一方面,在可动模20的上侧部分20a,在其内部以能够相对于该上侧部分20a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相对移动的方式设有顶出型芯26。这些升降板25和顶出型芯26通过设为能够相对于上侧部分20a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滑动的顶出杆26a连结。通过这样的构成,当在脱模时升降板25通过成型机的气缸杆24的升降动作而升降时,顶出型芯26随之相对于上侧部分20a升降,由此使成型品90从可动模20起模。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以外的附图中,为了容易观察图,省略直浇道14、气缸杆24、升降板25、顶出杆26a、顶出型芯26等的图示。
在固定模10形成有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上侧凹陷的凹面11,另一方面,在可动模20形成有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上侧凸出的的凸面21,在可动模20最接近固定模10的合模状态下,在固定模10的凹面11与可动模20的凸面21之间形成有上述的型腔3。由此,凹面11成型出保险杠90的外表面侧,另一方面,凸面21成型出保险杠90的内表面侧。
因此,在与技术方案的关系中,固定模10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成型出成型品的外表面侧的外模”,可动模20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成型出成型品的内表面侧的内模”。此外,上述的与侧面部90b对应的侧方型腔部5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型腔部”。
接着,对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进行说明,但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在此之前,先对以往例1和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101、201进行说明。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1的注塑成型模具101的图,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的图,图16A、图16B是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图15以及图16A中,为了容易观察图,省略了填充于型腔103、上方型腔部204以及侧方型腔部205的熔融树脂的图示。
在以往例1的注塑成型模具101中,如图14所示,通过向形成于固定模110与可动模120之间的型腔103注入熔融树脂来成型出成型品,但当成型品大型化时,为了使熔融树脂遍布型腔103内,需要高的注塑压力。因此,在注塑成型出相对大型的成型品的情况下,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图14的上下方向)上的固定模110与可动模120的接合面(模具分开面)108有时会因高的注塑压力而打开,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具分开面108,在成型品中产生飞边。
但是,如以往例1的注塑成型模具101那样,在成型出平板等比较简单的形状的成型品的情况下,成型时的树脂压力(参照实心箭头)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施加使模具分开面108不打开的合模力(参照空心箭头)来抑制飞边的产生。
与此相对,如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那样,在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成型出相对大型且比较复杂的形状的设计部件的情况下,在上方型腔部204中,树脂压力(参照实心箭头)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图15的上下方向)相同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侧方型腔部205中,树脂压力(参照点箭头)施加于第二正交方向(图15的左右方向)。这样,当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不同的方向时,合模力(参照空心箭头)不以克服树脂压力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在模具强度相对于树脂压力不足的情况下,如图15的虚线所示,固定模210在弹性区域向外侧变形,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上的固定模210与可动模220的模具分开面208打开,由此有时会产生飞边。
此外,在侧方型腔部205中,在第一正交方向(图15的纸面正交方向)的端部,也大多如图16A所示设定有第二正交方向上的模具分开面209。因此,如图16B所示,当固定模210因成型时的树脂压力(参照点箭头)而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变形时(参照实心箭头),如空心箭头所示,有时第二正交方向上的模具分开面209打开,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具分开面209,由此会产生飞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划分出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不同的方向的侧方型腔部5的端部的型芯30、40维持划分出该端部的状态的同时,使该型芯30、40追随固定模10的变形。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型模具1中,如图1所示,将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配置为: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的端部的同时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X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固定模10卡合。以下,将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分开,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脱模型芯-
图4A、图4B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30进行说明的图,图4A是表示注塑成型模具1中的脱模型芯30的配置位置的图,图4B是示意性地对成型时的脱模型芯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A、图4B中,为了容易观察图,省略了填充于型腔3的熔融树脂的图示。此外,在图4B中,为了容易观察图,夸张地示出了间隙G1。
脱模型芯30形成为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长条状,如图4A所示,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遍及第一正交方向Y的全长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与保险杠90的侧面部90b的端部对应的部位)。更详细而言,在脱模型芯30形成有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凹条部31,通过该凹条部31划分出设于侧方型腔部5的下端部的空间部5a。
此外,脱模型芯30嵌入形成于可动模20的挖入部27,但未固定于可动模20,而是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而且,在脱模型芯30形成有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突出的凸部33,该凸部33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卡合)于形成于固定模10的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凹陷的凹部15。
当在将如上所述形成的脱模型芯30嵌入可动模20的挖入部27后,使可动模20接近固定模10进行合模时,脱模型芯30的凸部33与固定模10的凹部15嵌合,另一方面,当使可动模20与固定模10分离进行开模时,凸部33从凹部15脱离。这样,脱模型芯30与固定模10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可拆装地卡合,但在合模状态下,凸部33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于凹部15,因此,当固定模10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时,脱模型芯30追随固定模10而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
当脱模型芯3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如图4B所示,在可动模20与脱模型芯30之间产生间隙G1,但该间隙G1在与侧方型腔部5无关的位置产生,因此不会产生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那样的飞边。此外,当脱模型芯3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凹条部31的位置从双点划线所示的原来的位置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稍微偏移,但会维持通过凹条部31划分出空间部5a的状态。这样,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脱模型芯30,则因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成型品(保险杠90的侧面部90b)的厚度稍微变厚,但脱模型芯30会追随固定模10而跨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划分出空间部5a的同时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成型品90中产生飞边。
-追随型芯-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如上所述,也能够通过脱模型芯30来抑制侧方型腔部5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处的飞边的产生。此外,如图4A所示,通过使固定模10的开口销(cotter)18与可动模20接触,有时也能够抑制箭头A所示那样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处的固定模10的变形自身。
但是,即使能够抑制侧方型腔部5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处的固定模10的变形,如图4A的箭头B所示,侧方型腔部5有时也会中部鼓起。这样,当侧方型腔部5中部鼓起时,与图16B同样地,有时因第二正交方向X上的模具分开面打开而产生飞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一并使用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图5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40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追随型芯40的立体图,图7A、图7B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40的装配构造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的向视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和图8中,为了容易观察图,省略了填充于型腔3的熔融树脂的图示。此外,在图8中,为了容易观察图,夸张地示出了间隙G2。而且,图6示出了图3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里侧的追随型芯40。
如图5所示,追随型芯40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与保险杠90的侧面部90b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对应的部位)的一部分。这样,追随型芯40划分出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倾斜的同时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延伸的、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因此,如图6所示,形成为斜向倾斜的大致柱状。如图8所示,在该追随型芯40形成有以沿着侧方型腔部5的形状的方式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延伸的凹条部41。追随型芯40设为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于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通过该凹条部41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的空间部5b。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通过固定模210和可动模220形成了模具分开面209的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不同,通过固定模10、可动模20以及追随型芯40形成了模具分开面9(参照图6)。
此外,如图7A所示,追随型芯40嵌入形成于可动模20的挖入部28,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可动模20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更详细而言,追随型芯40嵌入可动模20中的、形成于比侧方型腔部5靠第二正交方向X内侧的挖入部28,并且被组装为由于利用螺栓48、49装配至挖入部28的上下的压板46、47而不会从可动模20脱离。但是,追随型芯40并不是被压板46、47固定于可动模20,而是在追随型芯40的上侧抵接部42和下侧抵接部43与上下的压板46、47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X设有间隙C1。就是说,追随型芯40在第二正交方向X具有游隙地装配于可动模20中的不形成型腔3的部位。由此,如图7B所示,追随型芯40能够在挖入部28与压板46、47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直至上侧抵接部42和下侧抵接部43与压板46、47接触。
而且,如图5~图7B所示,在追随型芯40形成有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突出的凸部44、45,该凸部44、45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卡合)于形成于固定模10的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凹陷的凹部16、17。
对于如上所述形成的追随型芯40而言,当使可动模20接近固定模10进行合模时,追随型芯40的凸部44、45嵌合于固定模10的凹部16、17,另一方面,当使可动模20与固定模10分离进行开模时,凸部44、45从凹部16、17脱离。这样,追随型芯40与固定模10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可拆装地卡合,但在合模状态下,凸部44、45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于凹部16、17,因此,当固定模10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时,追随型芯40被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拉动。追随型芯40能够在游隙(间隙C1)的范围内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因此,如图5所示,追随型芯40追随固定模10的变形而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的变形,并且通过上侧抵接部42和下侧抵接部43与压板46、47接触来限制固定模10的过度变形。
如图8的空心箭头所示,当追随型芯4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在可动模20与追随型芯40之间产生间隙G2,但该间隙G2在与侧方型腔部5无关的位置产生,因此不会产生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那样的飞边。此外,当追随型芯4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凹条部41的位置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稍微偏移,但会维持通过凹条部41划分出空间部5b的状态。这样,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追随型芯40,则因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成型品(保险杠90的侧面部90b)的厚度稍微变厚,但追随型芯40会追随固定模10而跨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划分出空间部5b的同时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成型品90中产生飞边。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和第一正交方向Y的方式延伸的侧方型腔部5的注塑成型模具1中,换言之,在具有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不同的方向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1中,通过设置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这样的简单的构成,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变形例>
本变形例在追随型芯50构成为滑动型芯这点与所述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所述图8所示,在通过追随型芯40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的情况下,相对于在侧方型腔部5内成型出的成型品90,将可动模20和追随型芯40在图8的纸面正交方向拔出,因此在脱模时追随型芯40很少会成为障碍。然而,根据成型品90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的形状,有时在脱模时不存在追随型芯40的情况下能更顺畅地进行从可动模20的脱模。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将追随型芯5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正交方向Y移动的滑动型芯。图9A、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变形例的追随型芯50的图,图9A是立体图,图9B是侧视图。此外,图10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50的移动方向进行说明的图,图11A、图11B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5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9A、图9B所示,追随型芯50与追随型芯40同样地形成为斜向倾斜的大致柱状。追随型芯50设为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于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通过图9B所示的凹条部51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
此外,追随型芯50与追随型芯40同样地嵌入形成于可动模20的挖入部28,并且被利用螺栓装配于挖入部28的上下的压板56、57在第二正交方向X具有游隙(间隙)地装配。但是,与追随型芯40的情况不同,如图9A所示,压板56、57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与该压板56、57对置的追随型芯50的上侧抵接部52和下侧抵接部53也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由此,追随型芯50不仅能够在挖入部28与压板56、57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直至上侧抵接部52和下侧抵接部53与压板56、57接触,而且如图10所示也能够沿着长条的压板56、57在第一正交方向Y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追随型芯50向第一正交方向Y的移动例如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来进行。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追随型芯50沿着压板56、57向第一正交方向Y内侧移动直至形成有凹条部51的面与可动模20接触后,当使可动模20接近固定模10进行合模时,追随型芯50的凸部54、55嵌合于固定模10的凹部16、17。这样,在合模状态下,凸部54、55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于凹部16、17,因此追随型芯50不能在第一正交方向Y移动。但是,在上侧抵接部52和下侧抵接部53与上下的压板56、57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X设有间隙,因此,当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时,追随型芯50追随固定模10的变形而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因此,与追随型芯40同样地,能够抑制在成型品90中产生飞边。
在成型完成后,当使可动模20与固定模10分离进行开模时,凸部54、55从凹部16、17脱离,由此,如图11A的阴影线箭头所示,追随型芯50能够再次在第一正交方向Y移动。这样,若使追随型芯50如图11B所示以与可动模20分离的方式沿着压板56、57向第一正交方向Y外侧移动,则成型品90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被释放,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成型品90从可动模20的脱模。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在脱模型芯60被配置为能够分开的这点与所述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7A~图17D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在将固定模10与可动模20进行开模后,当将倒扣部90c进行钩挂的成型品90从可动模20进行脱模时,大多如图17A的空心箭头所示,使用驱动机构(未图示)将脱模型芯3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拉动,如图17B所示,在解除了倒扣部90c的钩挂后,将成型品90从可动模20进行脱模。
然而,当脱模型芯30在第二正交方向X上的动作量大时,换言之,如图17C所示,若倒扣部90c相对长,则脱模时,在图17D的A部分,脱模型芯30的凹条部31会与倒扣部90c干涉,有时会损伤成型品90。
因此,如图18所示,考虑将脱模型芯330设为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X分开为内侧部件370和外侧部件380的分开式的脱模型芯,脱模时在外侧部件380与成型品设置间隙来抑制脱模型芯330与成型品的干涉。然而,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为了抑制在成型品90产生飞边,将脱模型芯30设为能够追随固定模10的变形而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因此,若将脱模型芯330在第二正交方向X分开为内侧部件370和外侧部件380,则当在成型时外侧部件380追随固定模310而移动时,恐怕会在内侧部件370与外侧部件380之间产生间隙G3,熔融树脂进入该间隙G3,在成型品中产生飞边等。
因此,为了应对倒扣部90c相对长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型模具1’中,通过以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X分开的方式组合的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来构成脱模型芯60,并且在合模状态下,禁止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分开。以下,对脱模型芯60进行详细说明。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型模具1’的图。在该注塑成型模具1’中,侧方型腔部5’具有与保险杠90的相对长的倒扣部90c对应的、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向第二正交方向X内侧延伸的空间部(第二型腔部)5c’。
脱模型芯60具有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长条状的内侧型芯部70和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长条状的外侧型芯部80,通过将这些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在第二正交方向X进行组合,形成为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长条状。更详细而言,内侧型芯部70具有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突出的凸条部71,另一方面,外侧型芯部80具有上下分离且分别向第二正交方向X内侧突出的上侧凸条部81和下侧凸条部82。凸条部71嵌入上侧凸条部81与下侧凸条部82之间,由此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以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X分开的方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被配置为:在与图12所示的剖面不同的剖面位置处,通过在第二正交方向X延伸的杆(未图示)和以将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在第二正交方向X拉开的方式施力的弹簧(未图示)相连,在没有其他的力作用的情况下,在第二正交方向X分离,但不会完全地分离。此外,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被配置为使用驱动机构(未图示)在第二正交方向X进退。
此外,内侧型芯部70的上端部的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的角部和上侧凸条部81的上端部的第二正交方向X内侧的角部均被切口,在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被组合的状态下,被切口的部分彼此组合而形成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凹条部61。因此,在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被组合的状态下,当脱模型芯60被配置为嵌入形成于可动模20’的挖入部27’并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于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时,通过该凹条部61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与倒扣部90c对应的空间部5c’。
而且,在外侧型芯部80形成有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突出的凸部83,该凸部83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卡合)于形成于固定模10’的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凹陷的凹部15’。因此,当使可动模20’接近固定模10’进行合模时,凸部83嵌合于凹部15’,另一方面,当使可动模20’与固定模10’分离进行开模时,凸部83从凹部15’脱离。这样,外侧型芯部80与固定模10’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可拆装地进行卡合,但在合模状态下,凸部83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于凹部15’,因此,当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时,外侧型芯部80被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拉动。
接着,对在合模状态下禁止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分开的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在可动模20’中,如图12所示,在供脱模型芯60嵌入的挖入部27’设有在第二正交方向X延伸的挡块73和对该挡块73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施力的碟形弹簧74。由此,嵌入挖入部27’的内侧型芯部70被由碟形弹簧74施力的挡块73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推压。需要说明的是,碟形弹簧74的施加力设定得比上述的以将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在第二正交方向X拉开的方式施力的弹簧的施加力大。
此外,在内侧型芯部70中,在嵌入上侧凸条部81与下侧凸条部82之间的凸条部71形成有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延伸的第一孔部72。另一方面,在外侧型芯部80的上侧凸条部81形成有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延伸的第二孔部84。该第一孔部72和第二孔部84形成于在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被组合的状态下使第一孔部72的轴心与第二孔部84的轴心一致的位置。
而且,如图12所示,在外侧型芯部80的第二孔部84插入有定位销85,并且设有对该定位销85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上侧(固定模10’侧)施力的弹簧86。
图13A~图13E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6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3A所示,当使用驱动机构将脱模型芯60嵌入挖入部27’时,内侧型芯部70被由碟形弹簧74施力的挡块73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推压,被按压至外侧型芯部80,凸条部71嵌入上侧凸条部81与下侧凸条部82之间。
这样,如图13B所示,当使可动模20’接近固定模10’进行合模时,外侧型芯部80的凸部83嵌合于固定模10’的凹部15’,并且被插入第二孔部84的定位销85被固定模10’推压,由此克服弹簧86的施加力而被插入第一孔部72。这样,在合模状态下,定位销85被插入内侧型芯部70的第一孔部72和外侧型芯部80的第二孔部84,因此会禁止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分开。因此,在与技术方案的关系中,第一孔部72、第二孔部84、定位销85以及弹簧86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在合模状态下禁止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分开的禁止单元”。
这样,在合模状态下,会禁止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分开,并且凸部83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于凹部15’,因此,当固定模10’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时,整个脱模型芯60会追随固定模10’而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因此,不仅能够与脱模型芯30同样地抑制因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的打开而产生飞边,还能够抑制因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这样,在成型完成后,如图13C所示,当使可动模20’与固定模10’分离进行开模时,定位销85因弹簧86的施加力而从第一孔部72拔出,因此变为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能够分开的状态。
如上所述,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被配置为通过弹簧在第二正交方向X分离,因此,当变为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能够分开的状态时,如图13D的实心箭头所示,外侧型芯部80远离内侧型芯部70,在外侧型芯部80与倒扣部90c之间产生间隙。
这样,如图13E的空心箭头所示,当通过驱动机构将外侧型芯部8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拉动时,在内侧型芯部70与外侧型芯部80之间空出了间隙的状态下,内侧型芯部70和外侧型芯部8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当内侧型芯部7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倒扣部90c也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会解除倒扣部90c对可动模20’的钩挂。此时,在外侧型芯部80与倒扣部90c之间产生了间隙,因此脱模型芯60的凹条部61与倒扣部90c不会干涉,因此,能够抑制产生飞边,并且抑制成型品90损伤。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形式来实施。
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成型出保险杠90的注塑成型模具1,但只要是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型腔即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成型出保险杠90以外的成型品的注塑成型模具。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一并使用了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但例如只要能够通过使固定模10的开口销18与可动模20接触等来抑制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处的固定模10的变形本身,就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使用追随型芯40。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在成型出具有倒扣部的成型品的情况下,将脱模型芯30应用于侧方型腔部5的下端部,但不限于此,在成型出不具有倒扣部的成型品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除了不具有凹条部31以外与脱模型芯30大致相同的形状的追随型芯应用于侧方型腔部5的下端部。若使用这样的追随型芯,则在成型出不具有倒扣部的成型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追随型芯追随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的固定模而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来抑制在成型品中产生飞边。
这样,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不应限定地进行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变更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的打开而产生飞边,因此应用于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是极其有益的。

Claims (7)

1.一种注塑成型模具,具备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对移动的、成型出成型品的外表面侧的外模和成型出成型品的内表面侧的内模,在合模状态下形成于该外模与该内模之间的型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型腔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型芯,所述型芯在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二正交方向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型芯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出所述端部的同时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外模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与所述外模通过凸部和凹部进行卡合,所述凸部设于所述型芯和所述外模中的任意一方,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突出,所述凹部能够供该凸部嵌合,设于所述型芯和所述外模中的任意另一方,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正交方向具有游隙地装配于所述内模中的不形成所述型腔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正交方向移动的滑动型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型腔部具有与所述成型品中的相对长的倒扣部对应的、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向所述内模侧在第二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二型腔部,
所述型芯具有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所述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以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的方式组合,并且在组合的状态下共同划分出所述第二型腔部,
所述外侧型芯部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外模卡合,
所述注塑成型模具还具备在合模状态下禁止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分开的禁止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禁止单元具有:
第一孔部,形成于所述内侧型芯部,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伸;
第二孔部,在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组合的状态下轴心与所述第一孔部一致,形成于所述外侧型芯部,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伸;
定位销,被插入所述第二孔部;以及
弹簧,对所述定位销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孔部的相反侧施力,
所述定位销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被所述外模推压,由此克服所述弹簧的施加力而被插入所述第一孔部。
CN201911070162.1A 2018-11-29 2019-11-05 注塑成型模具 Active CN1112312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3308A JP7095573B2 (ja) 2018-11-29 2018-11-29 射出成形金型
JP2018-223308 2018-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31238A true CN111231238A (zh) 2020-06-05
CN111231238B CN111231238B (zh) 2022-08-09

Family

ID=70848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70162.1A Active CN111231238B (zh) 2018-11-29 2019-11-05 注塑成型模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0629B2 (zh)
JP (1) JP7095573B2 (zh)
CN (1) CN1112312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3005A (zh) * 2021-01-15 2022-07-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成型模具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377A (en) * 1984-02-24 1985-12-03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Self-centering arrangement for coacting forming tools
JPH07241890A (ja) * 1994-03-07 1995-09-19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射出圧縮成形方法及び装置
JP2004181677A (ja) * 2002-11-29 2004-07-02 Araco Corp 射出発泡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成形型
CN1593892A (zh) * 2003-09-10 2005-03-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注射成形装置及注射成形方法
CN1795084A (zh) * 2003-05-22 2006-06-2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成型方法、成型用模具、成型品及成型机
CN101351321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成形件的金属模具
CN201559273U (zh) * 2009-09-17 2010-08-25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产品毛边的模具机构
US20170087752A1 (en) * 2015-09-30 2017-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jection mold, mold compon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ome-type cover
CN106626273A (zh) * 2015-11-02 2017-05-10 牟维军 滑块中设置滑块抽芯的模具机构
JP2018051922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株式会社ファルテック 射出成形用金型及び車両実装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8114616A (ja) * 2017-01-16 2018-07-26 株式会社テクノクラーツ 金型用アタッチメント、成形用金型及び成形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4748B2 (ja) 2003-10-24 2008-07-09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品の製造装置
JP2006289945A (ja) 2005-03-18 2006-10-26 Toyota Motor Corp 成形品の金型
JP4774878B2 (ja) * 2005-09-08 2011-09-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品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39949B2 (ja) 2007-01-12 2012-05-30 株式会社型システム 射出成形金型
CN201755897U (zh) * 2010-07-12 2011-03-09 浙江金典模具有限公司 注塑模具斜滑式二次抽芯机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377A (en) * 1984-02-24 1985-12-03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Self-centering arrangement for coacting forming tools
JPH07241890A (ja) * 1994-03-07 1995-09-19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射出圧縮成形方法及び装置
JP2004181677A (ja) * 2002-11-29 2004-07-02 Araco Corp 射出発泡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成形型
CN1795084A (zh) * 2003-05-22 2006-06-2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成型方法、成型用模具、成型品及成型机
CN1593892A (zh) * 2003-09-10 2005-03-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注射成形装置及注射成形方法
CN101351321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成形件的金属模具
CN201559273U (zh) * 2009-09-17 2010-08-25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产品毛边的模具机构
US20170087752A1 (en) * 2015-09-30 2017-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jection mold, mold compon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ome-type cover
CN106553313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佳能株式会社 注塑模具、模具构件、成形品制造方法和圆顶盖制造方法
CN106626273A (zh) * 2015-11-02 2017-05-10 牟维军 滑块中设置滑块抽芯的模具机构
JP2018051922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株式会社ファルテック 射出成形用金型及び車両実装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8114616A (ja) * 2017-01-16 2018-07-26 株式会社テクノクラーツ 金型用アタッチメント、成形用金型及び成形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3005A (zh) * 2021-01-15 2022-07-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成型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71726A1 (en) 2020-06-04
JP2020082598A (ja) 2020-06-04
CN111231238B (zh) 2022-08-09
JP7095573B2 (ja) 2022-07-05
US11400629B2 (en)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0084B2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KR102554618B1 (ko) 언더컷 처리 기구, 성형용 금형 및 성형품
CN108501332B (zh) 底切处理机构、成型用模具以及成型品
JP6892090B2 (ja) 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機構及び成形用金型
CN111432996B (zh) 底切处理机构、成型用模具以及成型品
CN111231238B (zh) 注塑成型模具
CN104690910A (zh) 射出成型模具
US11020887B2 (en) Resin molding method
CN109414852B (zh) 底切处理机构、成型用模具及成型品
JP2000052384A (ja) アンダーカットを有する成形品の射出成形用金型、射出成形品の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方法
KR101889364B1 (ko) 유압식 캠 슬라이드 조립체를 가진 사출금형기
JP7128558B2 (ja) 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機構、成形用金型
US9028244B1 (en) Lifter for an injection molding tool
JP3760384B2 (ja) 射出成形方法
JP6095216B2 (ja) プラスチック成形用金型及び射出成形方法
JP6137232B2 (ja) 射出成形金型
JP6925096B2 (ja) 射出成形金型
KR101655987B1 (ko) 수축, 확장되는 다수의 언더컷성형코어를 갖는 사출금형
JP7211335B2 (ja) 射出成形装置
JP6132927B2 (ja) 成型用金型と成型製品の製造方法
CN110039727B (zh) 一种头梳注塑模具
JPH08216189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7099948B2 (ja) 射出成型方法
JPH08142135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6314003B2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及び成形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