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0938B - 嵌合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嵌合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0938B
CN111180938B CN201911088277.3A CN201911088277A CN111180938B CN 111180938 B CN111180938 B CN 111180938B CN 201911088277 A CN201911088277 A CN 201911088277A CN 111180938 B CN111180938 B CN 111180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holding
connector
release operation
secu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82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0938A (zh
Inventor
田中泰弘
早坂畅
柴田翔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80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0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0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0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01R13/4365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55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supplementary/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避免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动作。嵌合连接器具有:保持结构,利用第一卡定保持部和第二卡定保持部使连接器间保持在完全嵌合状态;保证部件,在完全嵌合状态时能在正式卡定位置和临时卡定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设置有第一卡定保持部的卡定保持体具有:卡定解除操作部;悬臂的卡定臂部;支点部,配置在第一卡定保持部与卡定解除操作部之间,在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以与接触操作力承受部的接触点为支点对第一卡定保持部施加从第二卡定保持部脱离方向的力,接触操作力承受部设置在保证部件且配置在处于正式卡定位置时不会因对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而与支点部解除、在临时卡定位置时因对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而与支点部接触的位置。

Description

嵌合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嵌合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嵌合连接器,其具备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这样的彼此嵌合的2个连接器,通过使其相互间完全嵌合从而使双方的端子彼此电连接。在该嵌合连接器中,为了使各个连接器间的嵌合状态保持在完全嵌合状态,在各个连接器的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持结构。该保持结构具备:第一卡定保持部,其设置在一个壳体;以及第二卡定保持部,其设置在另一个壳体,通过使该第一卡定保持部和第二卡定保持部在完全嵌合状态时在拔出方向卡定,从而使连接器间保持在完全嵌合状态。
此处,该保持结构也具备用于解除第一卡定保持部和第二卡定保持部的卡定状态的卡定解除功能。该卡定解除功能是指根据预定的卡定解除操作而使卡定状态的第一卡定保持部和第二卡定保持部相互间脱离的功能。例如,保持结构具备设置有第一卡定保持部的卡定保持体,并使该卡定保持体具有卡定解除功能。该卡定保持体具有:第一卡定保持部,其设置在卡定保持体的一端;卡定解除操作部,其设置在卡定保持体的另一端;悬臂的卡定臂部,其将第一卡定保持部设置在自由端,该卡定臂部配置在第一卡定保持部和卡定解除操作部之间;以及支点部,在卡定状态下对作为着力点的卡定解除操作部进行按动操作时,使卡定臂部弹性形变,并使作为作用点的第一卡定保持部从第二卡定保持部脱离。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这种保持结构的嵌合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292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这种保持结构中,希望即使意外对卡定解除操作部施加了卡定解除操作方向的力,也不会使第一卡定保持部从第二卡定保持部脱离。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能进行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动作的嵌合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备端子以及保持所述端子的壳体;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具备配对侧端子以及保持所述配对侧端子的配对侧壳体,在随着所述壳体和所述配对侧壳体之间的插入嵌合而相互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所述连接器使所述端子与所述配对侧端子电连接;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具备:第一卡定保持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及第二卡定保持部,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设置在所述配对侧壳体,所述保持结构在所述嵌合状态为所述完全嵌合状态时使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成为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卡定的状态,并使所述嵌合状态保持在所述完全嵌合状态;以及保证部件,所述保证部件作为能够在正式卡定位置和临时卡定位置之间相对移动的部件而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是所述嵌合状态为所述完全嵌合状态时限制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的脱离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所述临时卡定位置是所述嵌合状态为所述完全嵌合状态时不限制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的所述脱离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所述壳体具备卡定保持体,所述卡定保持体具有:第一卡定保持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设置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一端;卡定解除操作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设置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另一端;悬臂的卡定臂部,所述卡定臂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设置在其自由端;及支点部,所述支点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之间,并且在作为着力点的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所述支点部以所述支点部与解除操作力承受部的接触点作为支点而对作为作用点的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施加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脱离的脱离方向的力,所述解除操作力承受部设置在所述保证部件并且配置在以下位置:在所述保证部件位于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不会因对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而与所述支点部接触,而且,在所述保证部件位于所述临时卡定位置时,由于对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而与所述支点部接触的位置。
此处,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空间部,在所述保证部件位于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由于对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侧的部分进入所述空间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卡定保持体具有使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连结的卡定解除臂部,并将所述支点部设置在所述卡定解除臂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保证部件具有:位置限制部,所述位置限制部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将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侧卡定,并且限制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的所述脱离方向的移动;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在使所述保证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移动时被操作;以及悬臂的位置限制臂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配置在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间并且将所述位置限制部设置在其自由端,将所述解除操作力承受部设置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保证部件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进入到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侧的对所述解除操作部进行的按动操作方向侧,并且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对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侧进行卡定。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在伴随着对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的支点部的轨迹上不存解除操作力承受部。也就是说,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当保证部件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由于支点部和解除操作力承受部不接触,所以不会形成保持结构中的第一卡定保持部与第二卡定保持部之间的卡定解除操作所需要的支点。因此,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第一卡定保持部和第二卡定保持部的能够卡定的状态或卡定状态也不会解除。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不能够进行在保证部件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的保持结构中的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保证部件在正式卡定位置时的嵌合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保证部件在正式卡定位置时的嵌合连接器的俯视图,是保持结构和保证部件的周边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图2的X1-X1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X2-X2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X3-X3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一连接器的内部结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保证部件在临时卡定位置时的嵌合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保持结构和保证部件的周边的部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保证部件在临时卡定位置时的嵌合连接器的俯视图,是保持结构和保证部件的周边的部分放大图。
图12是图11的X2-X2线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第一连接器
2 第二连接器
10 阴端子(端子)
20 阴壳体(壳体)
20A 外壳体
60 保持结构
61 第一卡定保持部
62 第二卡定保持部
70 卡定保持体
72 卡定解除操作部
73 卡定臂部
75 卡定解除臂部
76 支点部
80 保证部件
81 位置限制部
82 操作部
83 位置限制臂部
85 解除操作力承受部
110 阳端子(配对侧端子)
120 阳壳体(配对侧壳体)
S0 空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嵌合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
嵌合连接器设置有随着相互间的插入动作而彼此嵌合的2个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该插入嵌合动作的同时,两个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嵌合,该端子彼此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另一方面,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各个连接器随着相互间的拔出动作而被拉开,随之而来地,双方连接器的端子彼此的物理且电气的连接被解除。该插入方向和拔出方向是彼此相反的方向。在下文中,将自身向对方的插入方向(嵌合方向)称为“连接器插入方向”,将自身从对方的拔出方向称为“连接器拔出方向”。另外,在不特指该两方向的朝向的情况下,将其称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且,将与该连接器插拔方向正交的某一个方向称为“第一正交方向”,将与该连接器插拔方向及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二正交方向”。
此处,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大致分为完全嵌合状态和半嵌合状态。完全嵌合状态是指完成将各连接器的壳体彼此插入到与设计同样的位置的状态,双方的端子彼此的物理连接且电连接成立的状态。半嵌合状态是指各连接器的壳体彼此嵌合的状态中的除完全嵌合状态以外的状态。例如,此处,若是各个连接器的插入嵌合动作正在进行中,则将成为完全嵌合状态之前的嵌合状态称为半嵌合状态,若是各连接器的拔出动作正在进行中,则将完全嵌合状态解除后的嵌合状态称为半嵌合状态。
以下,基于图1至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进行说明。
图1至图6的符号1、2分别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所具备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是具有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的阴阳连接器,将第一连接器1作为阴连接器进行说明,同时将第二连接器2作为阳连接器进行说明。
第一连接器1具备:端子(以下,称为“阴端子”)10;以及壳体(以下,称为“阴壳体”)20,其保持该阴端子10(图6至图8)。而且,该第一连接器1具备:屏蔽结构体30,其抑制来自外部的噪声侵入(图1至图8);以及密封部件40,其抑制来自外部的液体的浸入(图8)。第二连接器2是与该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配对侧连接器,具备:配对侧端子(以下,称为“阳端子”)110;配对侧壳体(以下,称为“阳壳体”)120,其保持该阳端子110;屏蔽结构体130,其抑制来自外部的噪声的侵入;以及密封部件140,其抑制来自外部的液体的浸入(图9)。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随着该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之间的插入嵌合而使相互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阴端子10和阳端子110电连接。在该示例中,阳壳体120插入到阴壳体20的内部。另外,在该示例中,设置有两组被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阴端子10和阳端子110的组合。在第一连接器1中,2个阴端子10在与连接器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处为第一正交方向)上被彼此隔开间隔地并排配置。另外,在第二连接器中,2个阳端子110在与连接器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处为第一正交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并排配置。
而且,在该嵌合连接器中,设置有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之间的嵌合部分的液密性提高的密封部件50(图7和图8)。在该示例中,将该密封部件50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另外进一步地,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之间,设置有将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之间(以下也称为“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保持在完全嵌合状态的保持结构60(图1至图3、图6、图7以及图9)。
阴端子10具有:端子连接部11,其与阳端子110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以及电线连接部12,其与电线W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图8)。阳端子110与阴端子10同样地,具有:端子连接部111,其与阴端子10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以及电线连接部112,其与电线W2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图9)。在该示例中,阳端子110的端子连接部111形成为使轴线方向与连接器插拔方向一致的圆柱状,为了使该端子连接部111插入嵌合在内部,阴端子10的端子连接部11与端子连接部111的形状匹配地形成为圆筒状。另外,各个电线连接部12、112形成为能够将各电线W1、W2向连接器的拔出方向拉出。该示例的电线连接部12、112通过紧固压接在电线W1、W2的末端的芯线W1a、W2a,从而与该芯线W1a、W2a电连接。
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由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性材料分别成形为预定的形状。如后详述的那样,该示例的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分别具有以连接器插拔方向为筒轴方向的筒状的罩。各个罩将其内部空间用作端子容纳室,以在该内部空间以一体化的状态配置端子保持体。在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为嵌合状态时,在一个罩的内部容纳有另一个罩。此时,各罩的筒轴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该嵌合连接器中,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各自的罩的筒轴方向成为连接器插拔方向。
具体地,阴壳体20为外壳体20A和内壳体20B的二分割结构(图3至图7)。
外壳体20A是以连接器插拔方向为筒轴方向的筒状壳体,构成前文所示的阴壳体20的罩。该外壳体20A使筒轴方向的两端开口。该示例的外壳体20A成形为方筒形状,该方筒形状具有:大致矩形的第一壁体20A1及第二壁体20A2,其在第一正交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大致矩形的第三壁体20A3及第四壁体20A4,其在第二正交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图6和图7)。在阴壳体20中,内壳体20B被容纳并保持在由该第一至第四壁体20A1、20A2、20A3、20A4所围成的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保证部件80安装在该外壳体20A,后文会进行说明。
内壳体20B具有:端子容纳部21,其容纳各个阴端子10;以及端子保持部22,其作为前文所示的端子保持体并且针对每个阴端子10而设置(图7和图8)。端子容纳部21被形成为将连接器插拔方向作为筒轴方向且使两端开口的筒状,其内部形成有针对每个阴端子10的各个端子容纳室(图示略)。另外,端子保持部22形成为将连接器插拔方向作为筒轴方向且使两端开口的筒状,并从端子容纳部21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沿着连接器插入方向延伸。该端子保持部22针对每个阴端子10而设置,并且2个端子保持部22并排地配置。在该示例中,使各端子保持部22在第一正交方向并排。各端子保持部22的内部的空间成为端子容纳室(图示略),使各个端子容纳室经由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与端子容纳部21的端子容纳室连通。
阴端子10与电线W1的末端一起从端子容纳部21中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插入,并被容纳在该端子容纳部21的端子容纳室和端子保持部22的端子容纳室。端子容纳部21的端子容纳室容纳有阴端子10的电线连接部12和已与该电线连接部12连接的电线W1的末端。另外,在端子保持部22的端子容纳室中容纳并保持阴端子10的端子连接部11。在该端子保持部22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安装有两端开口的筒状的盖部件23(图7和图8)。
电线W1被从端子容纳部21中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向外部拉出。因此,在端子容纳部21的各个端子容纳室中配置有与电线W1同心且使电线W1插通的环状的密封部件40。对于密封部件40,在使电线W1的覆皮W1b(图8)紧密贴合于其内周面的同时,使端子容纳部21的端子容纳室的内周面紧密贴合于其外周面,从而抑制液体(水等)从电线W1侧向端子保持部22内部浸入。
内壳体20B被从外壳体20A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开口插入到内部空间,在端子容纳部21用卡定机构24抑制内壳体20B从该开口脱离(图7和图8)。该卡定机构24包括在外壳体20A的内周面和端子容纳部21分别设置的爪部等卡定部,并限制内壳体20B相对于外壳体20A向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移动。对于该卡定机构24,随着内壳体20B向外壳体20A内部空间的插入动作,内壳体20B的爪部越过外壳体20A的爪部,从而配置成能够将各爪部彼此卡定的状态。
此处,在该阴壳体20中,在外壳体20A和内壳体20B之间插装有弹性部件25(图7和图8)。该弹性部件25分别配置在外壳体20A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4个角部且在各角部中的将开口部分封闭的壁面与端子容纳部21之间。各弹性部件25配置为使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弹力作用在其间。在该示例中,使用螺旋弹簧来作为弹性部件25,并在端子容纳部21的四角分别设置有插入到该弹性部件25并进行轴支承的轴部21a(图8)。各弹性部件25在内壳体20B的爪部越过外壳体20A的爪部时被压缩,利用作为其反力的伸长方向上的弹力来使卡定机构24的卡定部彼此卡定。
屏蔽结构体30是用于抑制来自外部的噪声向被容纳在该阴壳体20的阴端子10及电线W1的末端侵入的部件。该示例的屏蔽结构体30具备:屏蔽罩31、编组32以及连接部件33(图7和图8)。
屏蔽罩31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的筒状的部件,且成形为以连接器插拔方向作为筒轴方向且使两端开口的筒状。另外,在该屏蔽罩31中,内壳体20B的端子容纳部21被配置在同一筒轴上,并且在该端子容纳部21利用嵌件成形等一体成形内壳体20B。
该示例的屏蔽罩31在内壳体20B成形后的状态下,使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的外周面露出。在该屏蔽罩31中,在与第二连接器2嵌合完成后,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露出面与第二连接器2的屏蔽罩13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另外,该示例的屏蔽罩31从端子容纳部21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突出。在该屏蔽罩31中,2条电线W1被从该突出部分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拉出。在该屏蔽罩31的内部,嵌入有对该2条电线W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所谓后保持器)26(图8)。保持部件26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成形。拉出的电线W1被编组32覆盖。该编组32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编织成筒状且网眼状的部件。连接部件33以使该编组32位于连接部件33和屏蔽罩31之间的状态与该屏蔽罩31连接。该示例的连接部件33被嵌入到屏蔽罩31的内部,通过将编组32按压在该屏蔽罩31的内周面,从而保持屏蔽罩31与编组32的电连接状态。
在该示例的第一连接器1中,在比屏蔽罩31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露出面更靠连接器插入方向侧并且在外壳体20A与内壳体20B以及屏蔽罩31之间,形成有使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开口的筒状的空间S(图1和图6)。第二连接器2一边从该开口插入到筒状的空间S,一边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此时,在外壳体20A的内部容纳第二连接器2中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而且,端子容纳部21中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屏蔽罩31中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端子保持部22被插入到该第二连接器2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阳壳体120的内部。阳端子110随着该插入而经由端子保持部22的开口被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1的内部。因此,密封部件50成形为环状,并使该端子容纳部21中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插通。而且,该密封部件50使内周面紧密贴合在该端子容纳部21的端部,并使外周面紧密贴合在被插入到空间S中的阳壳体120的内周面。需要说明的是,端子容纳部21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的除了与端子保持部22的连通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封闭。
阳壳体120是以连接器插拔方向为筒轴方向的配对侧筒状壳体,被插入嵌合在阴壳体20的内部空间(第一连接器1的筒状的空间S)。该阳壳体120具有:端子容纳部121,其容纳各个阳端子110;以及端子保持部122,其具有作为前文所示的端子保持体的功能并且针对每个阳端子110而设置(图6和图9)。端子容纳部121被形成为将连接器插拔方向作为筒轴方向且使两端开口的筒状,其内部形成有针对每个阳端子110的各个端子容纳室(图示略)。该端子容纳部121中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构成前文的罩,并被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筒状的空间S。密封部件50的外周面与该端部的内周面紧密贴合。该示例的端子容纳部121成形为与内壳体20B的端子容纳部21的外周面、屏蔽罩31的外周面的形状匹配的筒状。另外,端子保持部122被形成为将连接器插拔方向作为筒轴方向且使两端开口的筒状,其内部形成有针对每个阳端子110的各个端子容纳室(图示略)。该端子保持部122配置在端子容纳室121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端子保持部122的端子容纳室经由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而与端子容纳室121的端子容纳室连通。
阳端子110与电线W2的末端一起从端子保持部122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插入,并被容纳在端子容纳部121的端子容纳室和端子保持部122的端子容纳室。在端子容纳部121的端子容纳室中容纳有阳端子110的端子连接部111。另外,在端子保持部122的端子容纳室中容纳有阳端子110的电线连接部112和已与该电线连接部112连接的电线W2的末端。
电线W2被从端子保持部122中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向外部拉出。因此,在端子保持部122的各个端子容纳室配置有与电线W2同心且使电线W2插通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40(图9)。使电线W2的覆皮W2b紧密贴合在密封部件140的内周面,同时,使端子保持部122的端子容纳室的内周面紧密贴合在密封部件140的外周面,从而抑制液体(水等)从电线W2侧向端子容纳部121的内部浸入。
屏蔽结构体130是用于抑制来自外部的噪声向容纳在该阳壳体120中的阳端子110及电线W2的末端侵入的部件。该示例的屏蔽结构体130具备:屏蔽罩131、编组132以及连接部件133(图6和图9)。
屏蔽罩131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的筒状的部件,且成形为以连接器插拔方向作为筒轴方向且使两端开口的筒状。另外,该屏蔽罩131从阳壳体120中的端子容纳部121配置到端子保持部122,且该阳壳体120通过嵌件成形等而一体成形。
该示例的屏蔽罩131在阳壳体120成形后的状态下,使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的内周面露出。在该屏蔽罩131中,在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完成后,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露出面与第一连接器1的屏蔽罩3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另外,该示例的屏蔽罩131从阳壳体120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突出。在该屏蔽罩131中,2条电线W2被从该突出部分的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端部拉出。在该屏蔽罩131的内部嵌入有对该2条电线W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所谓后保持器)126(图9)。保持部件126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成形。被拉出的电线W2被编组132覆盖。该编组132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编织成筒状且网眼状的部件。连接部件133以该编组132位于连接部件133和屏蔽罩131之间的状态与该屏蔽罩131连接。该示例的连接部件133被嵌入到屏蔽罩131的内部,通过将编组132按压在该屏蔽罩131的内周面,从而保持屏蔽罩131与编组132的电连接状态。
在该嵌合连接器中,保持结构60在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限制该壳体间的向各连接器拔出方向的相对移动,以使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保持在该完全嵌合状态。该保持结构60具备:第一卡定保持部61,其设置在阴壳体20;以及第二卡定保持部62,其设置在阳壳体120(图1至图3及图6),并且该保持结构60使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成为在阴壳体20和阳壳体120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卡定的状态,使该嵌合状态保持在完全嵌合状态。
该保持结构60具备设置有第一卡定保持部61的卡定保持体70(图1至图7)。该卡定保持体70设置在阴壳体20。在该示例中,与外壳体20A一体地形成卡定保持体70。
卡定保持体70具有:第一卡定保持部61,其设置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一端;以及卡定解除操作部72,其设置在连接器插拔方向的另一端(图1至图3、图6和图7)。该示例的卡定保持体70在外壳体20A中的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一端设置第一卡定保持部61,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另一端设置卡定解除操作部72。卡定解除操作部72是在将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的能够卡定的状态或卡定状态解除时被按动操作的部位。
另外,卡定保持体70具有悬臂的卡定臂部73,该卡定臂部73将第一卡定保持部61设置在自由端,且该卡定臂部73配置在该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卡定解除操作部72之间(图1至图3、图6和图7)。卡定臂部73在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该卡定臂部73将固定端与外壳体20A的外壁面连接。卡定保持体70经由该卡定臂部73的固定端而以悬臂状态连接在外壳体20A的外壁面。而且,在该卡定保持体70中,将卡定解除操作部72配置在比卡定臂部73的固定端更靠连接器拔出方向侧。
该示例的卡定保持体70具有在第一正交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2条卡定臂部73,并将连接各卡定臂部73自由端的矩形的平板状的片部用作第一卡定保持部61(图1、图2、图6和图7)。在该示例的卡定保持体70中,用连结部74将该2条卡定臂部73中的固定端侧连接(图2)。
另外,卡定保持体70具有将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卡定解除操作部72连结的卡定解除臂部75(图1、图2、图6以及图7)。卡定解除臂部75在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该卡定解除臂部75在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时,使与该按动操作力(解除操作力)对应的力作用在第一卡定保持部61。因此,该卡定保持体70具有设置在该卡定解除臂部75的支点部76(图4)。该支点部76配置在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卡定解除操作部72之间。在该卡定保持体70中,将该支点部76设置在卡定解除操作部72侧。而且,在该保持结构60中,与支点部76对应地设置承受部(以下,称为“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该承受部85承受该按动操作力(解除操作力)被施加到卡定解除操作部72时的力(图4)。在作为着力点的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时,支点部76以与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的接触点为支点,对作为作用点的第一卡定保持部61施加从第二卡定保持部62脱离的脱离方向的力。该支点部76可以利用卡定解除臂部75的一部分壁面,也可以利用从卡定解除臂部75的壁面突出的突出部。此处,在卡定解除臂部75设置作为突出部的支点部76。此外,对于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后文进行详述。
该示例的卡定保持体70具有2条卡定解除臂部75,该2条卡定解除臂部75以在第一正交方向上将2条卡定臂部73从外侧夹着的方式配置。一个卡定解除臂部75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相对于一个卡定臂部73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另一个卡定解除臂部75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相对于另一个卡定臂部73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各个卡定解除臂部75使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一端与第一卡定保持部61连结,使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另一端与卡定解除操作部72连结。
第二卡定保持部62形成为突起部,该突起部在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插入到该卡定保持体70的由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2条卡定臂部73围成的空间中,并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与第一卡定保持部61对置配置。在该保持结构60中,使第二卡定保持部62从阳壳体120的端子容纳部121的外壁面突出(图3、图6以及图9)。
在该示例中,在外壳体20A的外周壁设置有贯通孔27(图1及图3至图7)。使卡定保持体70的供第二卡定保持部62插入的空间至少与贯通孔27对置配置。在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在阳壳体120的外壁面设置的第二卡定保持部62也与该贯通孔27对置配置。
具体地,该示例的外壳体20A具有:主外壁面20Aa,其作为外壁面而构成外轮廓形状;以及副外壁面20Ab,其比该主外壁面20Aa向内部空间侧偏移(图3至图5和图7)。
卡定保持体70将卡定臂部73的固定端与副外壁面20Ab连接,且该卡定保持体70配置在比主外壁面20Aa更靠内部空间侧。前文所示的贯通孔27形成在比该副外壁面20Ab更靠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由此,该示例的卡定保持体70中,除了卡定臂部73的固定端及比该固定端更靠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部分之外,其他部分被配置在该贯通孔27,并相对于端子容纳部121的外壁面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因此,在该示例的卡定保持体70中,卡定解除操作部72相对于副外壁面20Ab在第二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
在该嵌合连接器中,随着壳体间的插入嵌合动作的进行,在卡定臂部73弹性形变的同时,第一卡定保持部61越上第二卡定保持部62。而且,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当该壳体间的嵌合状态成为完全嵌合状态时,第一卡定保持部61越过第二卡定保持部62,在卡定臂部73的弹性形变解除的同时,该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对置配置(图1至图3)。由此,保持结构60成为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能够卡定的状态。
该示例的嵌合连接器中,在对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进行插入嵌合时,由于从第二连接器2侧向内壳体20B的按动力,前文所示的各弹性部件25被压缩。而且,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当壳体间的嵌合状态成为完全嵌合状态时,阳壳体120被各个弹性部件25的伸长方向上的弹力经由内壳体20B而推回,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被卡定。也就是说,在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第一连接器1的弹性部件25对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作用有朝向各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弹力,利用该弹力使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成为卡定状态,并使其嵌合状态保持在完全嵌合状态。
在该保持结构60中,在将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之间的能够卡定的状态或卡定状态解除时,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向副外壁面20Ab按动操作。由此,在该保持结构60中,以支点部76与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之间的接触点为支点,卡定解除臂部75进行翘板动作,在第二正交方向上对第一卡定保持部61施加从第二卡定保持部62脱离的脱离方向的力。由此,在该保持结构60中,第二卡定保持部61在第二正交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抬起并脱离,第一卡定保持部61与第二卡定保持部62之间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的对置配置状态被解除。换言之,在该嵌合连接器中,通过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该第二卡定保持部62在脱离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基于保持结构60而实现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的完全嵌合状态稳固。
因此,在该嵌合连接器中设置有保证部件80,该保证部件80在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在脱离方向上移动,并保证该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图1至图5)。保证部件80通过限制该第一卡定保持部61在脱离方向上移动,并且保持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的能够卡定的状态,从而保证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
保证部件80是能够相对于阴壳体20向连接器插拔方向相对移动的部件。该保证部件80作为能够在正式卡定位置和临时卡定位置之间相对移动的部件组装在阴壳体20,该正式卡定位置为在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的脱离方向移动的位置,该临时卡定位置为在该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不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的脱离方向移动的位置。该示例的保证部件80以能够相对于外壳体20A向连接器插拔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
正式卡定位置是指如下位置:在保证部件80相对于阴壳体20的相对的位置中的、下述位置限制部81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移动的位置(图1和图2)。保证部件80在正式卡定位置时通过将卡定保持体70的第一卡定保持部61侧卡定,从而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上的移动。该示例的保证部件80在正式卡定位置时使位置限制部81将卡定保持体70的被卡定部77卡定,从而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的移动(图5)。该被卡定部77是从第一保持部61的第一正交方向上的两端向着第一正交方向比卡定解除臂部75更靠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该被卡定部77针对每个卡定解除臂部75而设置。该示例的被卡定部77被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且以其板厚方向朝向第二正交方向的方式配置。
另一方面,临时卡定位置是指在保证部件80相对于阴壳体20的相对位置中的、位置限制部81不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移动的位置(图10和图11)。该示例的保证部件80在临时卡定位置时,不使位置限制部81对卡定保持体70的被卡定部77进行卡定,从而不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移动(图11)。
保证部件80具有:位置限制部81,其在正式卡定位置时对卡定保持体70中的第一卡定保持部侧的被卡定部77进行卡定,并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移动;操作部82,其在使保证部件80相对于阴壳体20向连接器插拔方向相对移动时被操作;以及悬臂的位置限制臂部83,其配置在位置限制臂部81和操作部82之间(图1至图7)并且将该位置限制部81设置在位置限制臂部83的自由端。在该示例的保证部件80中,在比位置限制部81更靠连接器拔出方向侧配置操作部82。
具体地,该位置限制部81形成为在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且保证部件80相对于阴壳体20的相对位置为正式卡定位置时,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的移动。该示例的位置限制部81通过将与第一卡定保持部61一体地移动的被卡定部77卡定,从而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的移动(图5)。另一方面,该位置限制部81形成为在壳体间的嵌合状不是完全嵌合状态时、或者该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且保证部件80相对于阴壳体20的相对位置是临时卡定位置时,不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的移动。该示例的位置限制部81由于未卡定被卡定部77,所以不限制第一卡定保持部61相对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的移动(图11)。
该示例的位置限制部81形成为当保证部件80位于卡定位置时,在第一卡定保持部61的脱离方向侧与被卡定部77对置配置,另一方面,在壳体间的嵌合状态不是完全嵌合状态时、或者保证部件8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不进行在第一卡定保持部61的脱离方向侧与被卡定部77对置配置。另外,该示例的位置限制部81形成为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在比被卡定部77更靠连接器插入方向侧也相对于被卡定部77对置配置。该位置限制部81针对每个被卡定部77而设置。
操作部82形成为在保证部件8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被配置在比卡定保持体70更靠连接器拔出方向侧。另一方面,该操作部82可以形成为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被配置在比卡定保持体70更靠连接器拔出方向侧,也可以被形成为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对被按动操作的卡定解除操作部72进行卡定。
该示例的保证部件80形成为在正式卡定位置时进入到卡定保持体70的比支点部76更靠卡定解除操作部72侧的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进行的按动操作方向侧,并且在该卡定解除操作部72已被按动操作时,对卡定保持体70中的比支点部76更靠卡定解除操作部72侧进行卡定。也就是说,使该示例的保证部件80将卡定保持体70中的比支点部76更靠卡定解除操作部72侧的部分卡定,从而在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伴随该按动操作的力也不会传递到第一卡定保持部61。此处,在保证部件80在正式卡定位置时,使操作部82进入卡定解除操作部72与副外壁面20Ab之间,从而使操作部82限制伴随按动操作而来的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移动(图1至图4)。由此,在该示例的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也能够防止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的能够卡定的状态或卡定状态被解除。
保证部件80具有悬臂的位置限制臂部83,该位置限制臂部83配置在位置限制部81和操作部82之间,且在其自由端设置该位置限制部81(图1至图7)。该位置限制臂部83针对每个位置限制部81而设置,并在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位置限制臂部83将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的一端设为自由端,将连接器拔出方向侧的另一端设为固定端,并将该固定端连接到操作部82。各个位置限制臂部83与保证部件80相对于阴壳体20的相对位置无关,而以在第一正交方向将2条卡定解除臂部75从外侧夹入的方式配置。一个位置限制臂部83相对于一个卡定解除臂部75在第一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另一个位置限制臂部83相对于另一个卡定解除臂部75在第一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
该保证部件80通过在临时卡定位置时将操作部82向连接器插入方向侧按动,从而相对于阴壳体20向连接器插入方向侧相对移动到正式卡定位置。该保证部件80具有在相对于阴壳体20相对移动时被引导的被引导部84(图7)。而且,阴壳体20的外壳体20A具有在使该保证部件80相对移动时对被引导部84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8(图1、图3至图5以及图7)。在该示例的保证部件80中,使矩形的片部从操作部82和位置限制臂部83的第一正交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突出,将该各个片部用作被引导部84。各个被引导部84形成为其板厚方向为第二正交方向。引导部28是沿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的槽部,并针对每个被引导部84而设置。该引导部28一边利用在第二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的2个壁面对被引导部84的各个平面进行卡定,一边将该被引导部84沿连接器插拔方向引导。
该保证部件80具有前文所示的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图2至图4以及图7)。在该保证部件80中,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不会因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而与支点部76接触,但是在保证部件8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利用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而与支点部76接触。该示例的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设置在位置限制臂部83。此处,针对每个位置限制臂部83而设置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
该示例的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为突出部,该突出部在第一正交方向上比位置限制臂部83更向内侧(即卡定解除臂部75侧)地从位置限制臂部83在第二正交方向上突出到卡定解除臂部75与端子容纳部121的外壁面之间。此处,将解除操作部85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且配置成其板厚方向朝向第二正交方向。
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存在于与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相伴随的支点部76的轨迹上(图12)。也就是说,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当保证部件8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一旦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则支点部76和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接触,形成保持结构60中的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之间的卡定解除操作所需要的支点。因此,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当保证部件80在临时卡定位置时,通过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进行按动操作,从而能够将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的能够卡定的状态或卡定状态解除,所以能够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彼此拉出。在该示例中,当保证部件8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与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的有无无关地,使支点部76和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接触。
与之相对,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不存在于与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相伴随的支点部76的轨迹上(图4)。也就是说,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当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由于支点部76和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不接触,所以未形成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操作所需要的支点。因此,在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第一卡定保持部61和第二卡定保持部62的能够卡定的状态或卡定状态也不会被解除。
例如,对于该嵌合连接器,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进行了误操作,也能够防止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功能的动作。另外,对于该嵌合连接器,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从周边部件等按动操作、或者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振动等外部输入施加到卡定解除操作部72,也能够防止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功能的动作。另外,对于该嵌合连接器,即使产生了经年变化等,由于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支点部76和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不接触,所以能够防止保持结构60中的卡定解除功能的动作。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不能够进行保持结构60中的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的动作。
特别是,该示例的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使操作部82进入到卡定解除操作部72与副外壁面20Ab之间,所以与此相辅相成地,能够双重防止保持结构60中的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的动作。
另一方面,该嵌合连接器即使不使操作部82进入到卡定解除操作部72和副外壁面20Ab之间,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也能够不进行保持结构60中的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的动作。因此,对于保证部件80,由于可以使操作部82不具有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卡定功能,所以能够小型化。而且,随之而来地,在嵌合连接器中,也能够实现体型的小型化。该情况下,阴壳体20优选为具有空间部S0,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由于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卡定保持体70中的比第一卡定保持部61更靠卡定解除操作部72侧的部分进入到该空间部S0(图4)。
例如,该空间部S0形成为如下形式即可:在对卡定接触部72的按动操作中,卡定保持体70中的比第一卡定保持部61更靠卡定解除操作部72侧的部分不被卡定。由此,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当保证部件80在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不仅是支点部76和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之间不形成支点,在卡定解除臂部75和其周边部件之间也不形成支点。由此,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的动作。
另外,空间部S0也可以形成为在进行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时,首先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相对于其周边部件卡定。也就是说,该空间部S0形成为在进行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时,即使卡定保持体70中的比第一卡定保持部61更靠卡定解除操作部72侧的部分被其周边部件卡定,但是也首先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卡定。换言之,该空间部S0形成为即使对该卡定后的卡定解除操作部72继续按动操作,也不能进一步按动该卡定解除操作部72。由此,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即使卡定解除操作部72被按动操作,从第二卡定保持部62向脱离方向的力也不会作用在第一卡定保持部61。由此,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的动作。
而且,在该嵌合连接器中,保证部件80在正式卡定位置与临时卡定位置之间的相对移动量为以下大小即可:在正式卡定位置时,使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存在于与对卡定解除操作部72的按动操作相伴随的支点部76的轨迹上,在临时卡定位置时,解除操作力承受部85从该支点部76的轨迹上偏离。换言之,该相对移动量为现有的保证部件的在正式卡定位置和临时卡定位置之间的相对移动量就足够。因此,该嵌合连接器中,即使将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操作所需要的支点的功能设置在保证部件80,由于能够抑制正式卡定位置和临时卡定位置之间的相对移动量的增加,所以也能够抑制体型的大型化。
而且,该嵌合连接器由于是仅将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操作所需要的支点的功能设置在保证部件80的简单结构,所以不仅能够提高保持结构60、保证部件80的设计自由度,而且例如如前文那样,通过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使操作部82不进入到卡定解除操作部72和副外壁面20Ab之间,从而还能够提高保持结构60、保证部件80的设计自由度。
如以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在保证部件80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能够不进行保持结构60中的卡定解除功能的意外的动作。另一方面,该嵌合连接器仅通过将保证部件80移动到临时卡定位置,就能够成为能够使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功能动作的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能够提高使保持结构60的卡定解除功能动作时的操作性。

Claims (9)

1.一种嵌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
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备端子以及保持所述端子的壳体;
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配对侧端子和保持所述配对侧端子的配对侧壳体,在随着所述壳体和所述配对侧壳体之间的插入嵌合而使相互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使所述端子与所述配对侧端子电连接;
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具备:第一卡定保持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及第二卡定保持部,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被设置在所述配对侧壳体,所述保持结构在所述嵌合状态为所述完全嵌合状态时能够使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成为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卡定的状态,并使所述嵌合状态保持在所述完全嵌合状态;以及
保证部件,所述保证部件作为能够在正式卡定位置和临时卡定位置之间相对移动的部件而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是所述嵌合状态为所述完全嵌合状态时限制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向脱离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所述临时卡定位置是所述嵌合状态为所述完全嵌合状态时不限制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向所述脱离方向的移动的位置,
所述壳体具备卡定保持体,所述卡定保持体具有:第一卡定保持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设置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一端;卡定解除操作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设置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另一端;悬臂的卡定臂部,所述卡定臂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设置在其自由端;及支点部,所述支点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之间,并且在作为着力点的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所述支点部以所述支点部与解除操作力承受部的接触点作为支点而对作为作用点的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施加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脱离的脱离方向的力,
所述解除操作力承受部设置在所述保证部件并且配置在以下位置:在所述保证部件位于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不会因对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而与所述支点部接触,而且,在所述保证部件位于所述临时卡定位置时,由于对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而与所述支点部接触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空间部,在所述保证部件位于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由于对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按动操作,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的部分进入所述空间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保持体具有使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和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连结的卡定解除臂部,并将所述支点部设置在所述卡定解除臂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证部件具有:位置限制部,所述位置限制部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将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一侧卡定,并且限制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向所述脱离方向的移动;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在使所述保证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移动时被操作;以及悬臂的位置限制臂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将所述位置限制部设置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的自由端而配置在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间,所述保证部件将所述解除操作力承受部设置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证部件具有:位置限制部,所述位置限制部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将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一侧卡定,并且限制所述第一卡定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定保持部向所述脱离方向的移动;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在使所述保证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移动时被操作;以及悬臂的位置限制臂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将所述位置限制部设置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的自由端而配置在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间,所述保证部件将所述解除操作力承受部设置在所述位置限制臂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证部件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进入到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的对所述解除操作部进行的按动操作方向侧,并且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对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进行卡定。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证部件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进入到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的对所述解除操作部进行的按动操作方向侧,并且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对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进行卡定。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证部件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进入到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的对所述解除操作部进行的按动操作方向侧,并且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对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进行卡定。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合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证部件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时进入到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的对所述解除操作部进行的按动操作方向侧,并且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动操作时,对所述卡定保持体中的比所述支点部更靠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一侧进行卡定。
CN201911088277.3A 2018-11-09 2019-11-08 嵌合连接器 Active CN111180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1121 2018-11-09
JP2018211121A JP6793168B2 (ja) 2018-11-09 2018-11-09 嵌合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0938A CN111180938A (zh) 2020-05-19
CN111180938B true CN111180938B (zh) 2021-03-30

Family

ID=68470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8277.3A Active CN111180938B (zh) 2018-11-09 2019-11-08 嵌合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47918B2 (zh)
EP (1) EP3651285B1 (zh)
JP (1) JP6793168B2 (zh)
CN (1) CN1111809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73987A (ja) * 2019-04-11 2020-10-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及び、ロックアームによる係止の解除方法
JP7111770B2 (ja) * 2020-05-29 2022-08-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DE102021121191A1 (de) * 2020-08-19 2022-02-24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Verbinder und Verbinderanordnung
JP7490542B2 (ja) 2020-12-08 2024-05-2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271498B2 (ja) * 2020-12-16 2023-05-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
US11569608B2 (en) * 2021-03-30 2023-01-31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JP1703880S (zh) * 2021-04-02 2022-01-04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9525A (en) 1979-12-21 1981-07-20 Nomura Tokin:Kk Heat treatment drum for film
JP2563323Y2 (ja) * 1990-10-22 1998-02-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5624271A (en) * 1994-10-26 1997-04-29 United Technologies Automotive, Inc. Connector latch interlock plate
US5759058A (en) * 1995-06-06 1998-06-02 Cardell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component
JP3170178B2 (ja) * 1995-06-12 2001-05-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誤結合防止装置
JP3362014B2 (ja) * 1999-06-29 2003-01-07 エヌイーシー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のロック、アンロック構造及びロック、アンロック方法
US6261116B1 (en) * 1999-11-22 2001-07-17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element with lock protection feature
JP2001250636A (ja) * 2000-03-03 2001-09-1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JP3963849B2 (ja) * 2003-02-26 2007-08-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JP5729248B2 (ja) 2011-10-05 2015-06-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60273B2 (ja) * 2017-02-06 2019-08-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嵌合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47918B2 (en) 2020-11-24
US20200153149A1 (en) 2020-05-14
JP2020077563A (ja) 2020-05-21
EP3651285A1 (en) 2020-05-13
CN111180938A (zh) 2020-05-19
JP6793168B2 (ja) 2020-12-02
EP3651285B1 (en) 202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0938B (zh) 嵌合连接器
CN108493715B (zh) 嵌合连接器
CN109390784B (zh) 连接器
JP426793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US10756485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locking portion, an unlocking portion and a fitting assurance member
KR102255636B1 (ko) 슬라이더 파트를 포함하는 커플링 커넥터
CN110350357B (zh) 连接器
CN111193138B (zh) 连接器
US96143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with having a spring-apart function
US6537098B2 (en) Connector fitting construction using resilient force
US6527578B2 (en) Connector fitting structure
CN111162412A (zh) 嵌合连接器
JP2006260920A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
JP3555591B2 (ja) コネクタ
CN111106490B (zh) 嵌合连接器
CN111834820A (zh) 连接器
JP2004006071A (ja) コネクタ
CN112038818B (zh) 连接器
JP2023155644A (ja) コネクタ
JP3598990B2 (ja) コネクタ
JP7239414B2 (ja) コネクタ
WO2023120165A1 (ja) 雄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JP2019033062A (ja) コネクタ
CN115864043A (zh) 分段配合电连接器
CN116191095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