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3608B -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3608B
CN111133608B CN201880061749.3A CN201880061749A CN111133608B CN 111133608 B CN111133608 B CN 111133608B CN 201880061749 A CN201880061749 A CN 201880061749A CN 111133608 B CN111133608 B CN 1111336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torage module
power storage
joining
communication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17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3608A (zh
Inventor
滨冈贤志
井上拓
柘植昭人
小竹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33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3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6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01M10/0418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01G11/28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arranged or disposed on a current collector; Layers or phas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urrent collectors, e.g. adhes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54Electrolytes
    • H01G11/58Liquid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0Gaskets; Sea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G11/86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25Re-sealable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eformable valve members, e.g. elastic or flexible val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66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2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9Bipola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蓄电模块具备:层叠体,其由多个双极电极层叠而成,多个双极电极分别包含电极板、设置于电极板的一个面的正极以及设置于电极板的另一个面的负极;框体,其保持电极板的缘部,并设置有与在层叠体中相邻的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以及压力调整阀,其被连接到开口,压力调整阀具有:第1构件,其设置有经由开口与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第1连通孔,并且被连接到开口;第2构件,其设置有与多个第1连通孔连通的多个第2连通孔,并且被连接到第1构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多个弹性构件,其堵塞多个第2连通孔的与第1构件侧的第1开口端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端;以及第3构件,其将多个弹性构件按压到第2构件。

Description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在集电体的一个面形成有正极,在集电体的另一个面形成有负极的双极电极的双极电池(蓄电模块)(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电池中,在由隔离物、集电体和密封构件划分出的内部空间封入有电解液。双极电极隔着包括浸渍有电解液的隔离物的电解质层而层叠。在电池设置有将密封部贯通的管道(Tube)。管道的一端面向内部空间,另一端面向电池的外部空间。在使用电池的期间,如果内部空间的压力上升,则该管道作为压力调整阀发挥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0-2874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需要对每个内部空间分别装配管道,因此,存在包含作为压力调整阀的管道的双极电池的构成变得复杂这一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其能够简化用于对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进行压力调整的构成。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蓄电模块具备:层叠体,其由多个双极电极层叠而成,多个双极电极分别包含电极板、设置于电极板的一个面的正极以及设置于电极板的另一个面的负极;框体,其保持电极板的缘部,并设置有与在层叠体中相邻的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以及压力调整阀,其被连接到开口,压力调整阀具有:第1构件,其设置有经由开口与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第1连通孔,并且被连接到开口;第2构件,其设置有与多个第1连通孔连通的多个第2连通孔,并且被连接到第1构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多个弹性构件,其堵塞多个第2连通孔的与第1构件侧的第1开口端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端;以及第3构件,其将多个弹性构件按压到第2构件。
在该蓄电模块设置有压力调整阀,压力调整阀具有堵塞分别与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连通孔(第1连通孔和第2连通孔)的出口侧的开口端(第2开口端)的多个弹性构件。即,为了对双极电极的层叠体的多个内部空间进行压力调整,针对该多个内部空间设置有共同化的1个压力调整阀。由此,能够实现用于对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进行压力调整的构成的简化。
也可以是,上述蓄电模块具备多个压力调整阀,在框体设置有供多个压力调整阀连接的多个开口,多个开口与按每个开口相互不同的内部空间连通。通过在框体设置多个开口,从而与仅设置1个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要与1个开口连通的内部空间的数量(即成为由1个压力调整阀进行压力调整的对象的内部空间V的数量、需要在1个压力调整阀设置的连通孔的数量)。由此,能够使压力调整阀的每个连通孔的截面积变大,能够使连通孔内的空气的流通顺畅。
也可以是,多个第1连通孔的开口侧的开口端相对于经过第1构件的开口侧的侧面的中心且与该侧面正交的轴配置为点对称。根据该构成,在相对于上述轴相互处于反转关系的第1构件(压力调整阀)的2个状态(姿势)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多个开口端(第1连通孔的开口侧的开口端)相对于框体的开口的位置关系均相同。因此,在上述2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都能将第1构件正常地连接到开口。其结果是,能容易地进行第1构件向开口的连接。另外,还能够防止诸如以错误的方向将第1构件连接到开口这样的误组装的发生。
也可以是,多个第1连通孔的第2构件侧的开口端、以及多个第2连通孔的第1开口端相对于上述轴配置为点对称。根据该构成,在相对于上述轴相互处于反转关系的第1构件(或第2构件)的2个状态(姿势)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多个第2连通孔的第1开口端相对于多个第1连通孔的第2构件侧的开口端的位置关系均相同。因此,在上述2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都能将第2构件正常地接合到第1构件。其结果是,能容易地进行第2构件向第1构件的接合。另外,还能够防止诸如以错误的方向将第2构件接合到第1构件这样的误组装的发生。
也可以是,弹性构件形成为柱状,第2构件具有分别包围第2开口端并且收纳弹性构件的多个筒状部,弹性构件以在筒状部的内侧面与弹性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方式固定到筒状部。根据该构成,在堵塞与该内部空间连通的第2连通孔的第2开口端的弹性构件响应于内部空间内的压力上升而从该第2开口端远离时,能够使该内部空间内的气体适当地释放到该弹性构件与筒状部之间的间隙。
也可以是,筒状部的第3构件侧的端面与第3构件是分离的。根据该构成,能够适当地使释放到弹性构件与筒状部之间的间隙的气体进一步释放到筒状部的第3构件侧的端面与第3构件之间的空间。
也可以是,第2构件与第3构件以形成收纳多个弹性构件的收纳空间的方式相互连接,在第3构件中,在从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与弹性构件不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将收纳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口。根据该构成,能够将经由第1连通孔和第2连通孔从内部空间放出的气体经由排气口适当地排出到外部空间,而不会滞留在第2构件与第3构件之间的收纳空间。
也可以是,第1构件与第2构件经由分隔壁连接,分隔壁以从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将由多个第1连通孔和多个第2连通孔形成的多个连通路中的每一个连通路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延伸。假如是通过熔接将第1构件的第2构件侧的侧面与第2构件的第1构件侧的侧面进行了面接合的情况,则第1连通孔与第2连通孔的接头部分可能由于熔融的第1构件或第2构件而被封闭。另一方面,根据如上所述经由分隔壁使第1构件与第2构件接合的构成(例如通过热板熔接来进行熔接的构成),能够降低上述接头部分由于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接合而被封闭的可能性。
也可以是,多个第2开口端在从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配置为在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错开。在该构成中,能抑制多个第2开口端彼此的液体接界。
也可以是,在第3构件的第2构件侧的面设置有支撑多个弹性构件的支撑部。在该构成中,能抑制弹性构件在倾斜的状态下被第3构件按压。
也可以是,支撑部具有收纳弹性构件的筒形形状。在该构成中,通过对弹性构件的侧面进行支撑,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弹性构件倾斜。
也可以是,在弹性构件的第3构件侧的面设置有向第2构件侧凹陷的孔,支撑部具有与弹性构件的孔嵌合的凸形形状。在该构成中,能够减小在弹性体被压缩时支撑部从弹性构件接受的负荷。
也可以是,第1构件与框体形成为一体。在该构成中,能够省去将框体与第1构件接合的工序,能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蓄电模块具有多个双极电极,多个双极电极分别包含电极板、设置于电极板的一个面的正极以及设置于电极板的另一个面的负极,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包含:将多个双极电极层叠而得到层叠体的工序;形成框体的工序,框体保持电极板的缘部,并设置有与在层叠体中相邻的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将第1构件连接到开口的工序,第1构件设置有经由开口分别与多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第1连通孔;准备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工序,压力调整阀子模块具有设置有多个第2连通孔的第2构件、堵塞多个第2连通孔的与第1开口端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端的多个弹性构件、以及将多个弹性构件按压到第2构件的第3构件,第1开口端是第2连通孔的与第1连通孔连接的一侧的开口端;以及以使第1连通孔与第2连通孔连通的方式,将第1构件与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第2构件接合的工序。
在该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将压力调整阀子模块与使第1构件连接到层叠体和框体而形成的构件接合,能够针对层叠体的多个内部空间容易地安装共同化的1个压力调整阀。因此,根据上述制造方法,能够简化用于对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进行压力调整的构成,而且能够简化具备该构成的蓄电模块的制造工序。
也可以是,上述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在连接的工序之后并且在接合的工序之前,还包含经由多个第1连通孔向多个内部空间注入电解液的工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设置于第1构件的多个第1连通孔,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解液向层叠体的各内部空间的注入。
也可以是,上述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在准备的工序之后并且在接合的工序之前,还包含通过从第2连通孔的第1开口端向第2连通孔内送入空气来对压力调整阀子模块所包含的多个弹性构件的开阀压力进行检查的工序,在接合的工序中,将第1构件与检查完的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第2构件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压力调整阀子模块接合到第1构件之前,通过利用设置于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多个第2连通孔,能够对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动作(例如各弹性构件的开阀压力等)进行检查。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最终制造出的蓄电模块的成品率。
也可以是,在上述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中,在第1构件的与第2构件连接的一侧的侧面设置有第1接合用突起部,第1接合用突起部以从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将多个第1连通孔中的每一个第1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延伸,在第2构件的与第1构件连接的一侧的侧面以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对应的方式设置有第2接合用突起部,第2接合用突起部以从连接方向观看时将多个第2连通孔中的每一个第2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延伸,在接合的工序中,对第1接合用突起部的端部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的端部进行热板熔接,从而将第1构件与第2构件接合。通过这种突起部彼此的热板熔接,能够在将第1构件与第2构件接合时降低第1连通孔与第2连通孔的接头部分被封闭的可能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能提供一种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其能够简化用于对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进行压力调整的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蓄电模块的蓄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截面图。
图2是示出构成图1的蓄电装置的蓄电模块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示出图2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与框体的开口连接的压力调整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框体的各开口的概略图。
图6是示出压力调整阀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7是示出基体(Base)构件的(A)框体开口侧的侧面、以及(B)壳体构件侧的侧面的图。
图8是示出壳体构件的基体构件侧的侧面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壳体构件的(A)基体构件侧的侧面、以及(B)罩构件侧的侧面的图。
图10是概略性地示出接合工序中的次序的图。
图11是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压力调整阀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构成图11的压力调整阀的罩构件的壳体构件侧的侧面的图。
图13是示出又一实施方式的压力调整阀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又一实施方式的压力调整阀的构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例子。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同等的要素使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示出XYZ正交坐标系。
[蓄电装置的构成]
图1是示出具备蓄电模块的蓄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截面图。该图所示的蓄电装置10例如被用作叉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各种车辆的电池。蓄电装置10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蓄电模块12,但是也可以具备单个蓄电模块12。蓄电模块12例如为双极电池。蓄电模块12例如是镍氢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但是也可以是双电层电容器。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镍氢二次电池。
多个蓄电模块12例如能隔着金属板等导电板14层叠。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蓄电模块12和导电板14例如具有矩形形状。各蓄电模块12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导电板14也分别配置于在蓄电模块12的层叠方向D1(Z方向)上位于两端的蓄电模块12的外侧。导电板14与相邻的蓄电模块12电连接。由此,多个蓄电模块12在层叠方向D1上串联连接。在层叠方向D1上,正极端子24连接到位于一端的导电板14,负极端子26连接到位于另一端的导电板14。正极端子24也可以与所连接的导电板14为一体。负极端子26也可以与所连接的导电板14为一体。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6沿与层叠方向D1交叉的方向(X方向)延伸。能利用这些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6实施蓄电装置10的充放电。
导电板14也能作为用于将在蓄电模块12中产生的热放出的散热板发挥功能。空气等制冷剂通过设置在导电板14的内部的多个空隙14a,由此能够将来自蓄电模块12的热高效地放出到外部。各空隙14a例如沿与层叠方向D1交叉的方向(Y方向)延伸。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导电板14比蓄电模块12小,但是也可以与蓄电模块12相同或者比它大。
蓄电装置10能具备在层叠方向D1上对交替层叠的蓄电模块12和导电板14进行约束的约束构件16。约束构件16具备一对约束板16A、16B和将约束板16A、16B彼此连结的连结构件(螺栓18和螺母20)。在各约束板16A、16B与导电板14之间例如配置有树脂膜等绝缘膜22。各约束板16A、16B例如包括铁等金属。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各约束板16A、16B和绝缘膜22例如具有矩形形状。绝缘膜22比导电板14大,各约束板16A、16B比蓄电模块12大。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在约束板16A的缘部,在比蓄电模块12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使螺栓18的轴部插通的插通孔H1。同样地,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在约束板16B的缘部,在比蓄电模块12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使螺栓18的轴部插通的插通孔H2。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各约束板16A、16B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下,插通孔H1和插通孔H2位于约束板16A、16B的角部。
一方约束板16A隔着绝缘膜22抵靠于连接到负极端子26的导电板14,另一方约束板16B隔着绝缘膜22抵靠于连接到正极端子24的导电板14。螺栓18例如从一方约束板16A侧向另一方约束板16B侧穿过插通孔H1,螺母20螺合于从另一方约束板16B突出的螺栓18的顶端。由此,绝缘膜22、导电板14和蓄电模块12被夹持而被单元化,并且在层叠方向D1上被附加约束载荷。
图2是示出构成图1的蓄电装置的蓄电模块的概略截面图。该图所示的蓄电模块12具备层叠有多个双极电极(电极)32的层叠体30。从双极电极32的层叠方向D1观看时,层叠体30具有例如矩形形状。在相邻的双极电极32间能配置隔离物40。双极电极32包含:电极板34;设置于电极板34的一个面的正极36;以及设置于电极板34的另一个面的负极38。在层叠体30中,一个双极电极32的正极36隔着隔离物40与在层叠方向D1上相邻的一方双极电极32的负极38相对,一个双极电极32的负极38隔着隔离物40与在层叠方向D1上相邻的另一方双极电极32的正极36相对。在层叠方向D1上,在层叠体30的一端配置有在内侧面配置了负极38的电极板34(负极侧终端电极),在层叠体30的另一端配置有在内侧面配置了正极36的电极板34(正极侧终端电极)。负极侧终端电极的负极38隔着隔离物40与最上层的双极电极32的正极36相对。正极侧终端电极的正极36隔着隔离物40与最下层的双极电极32的负极38相对。这些终端电极的电极板34分别连接到相邻的导电板14(参照图1)。
蓄电模块12在沿层叠方向D1延伸的层叠体30的侧面30a处具备保持电极板34的缘部34a的框体50。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框体50设置在层叠体30的周围。即,框体50构成为包围层叠体30的侧面30a。框体50能具备保持电极板34的缘部34a的第1树脂部52、以及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设置在第1树脂部52的周围的第2树脂部54。
构成框体50的内壁的第1树脂部52设置为从各双极电极32的电极板34的一个面(形成正极36的面)到缘部34a处的电极板34的端面。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各第1树脂部52设置在各双极电极32的电极板34的缘部34a的整周上。相邻的第1树脂部52彼此在向各双极电极32的电极板34的另一个面(形成负极38的面)的外侧延伸的面中抵接。其结果是,各双极电极32的电极板34的缘部34a埋没于第1树脂部52而被保持。与各双极电极32的电极板34的缘部34a同样,配置于层叠体30的两端的电极板34的缘部34a也以埋没于第1树脂部52的状态被保持。由此,在层叠方向D1上相邻的电极板34、34间形成有被该电极板34、34和第1树脂部52气密地分隔开的内部空间V。在该内部空间V收纳有包括例如氢氧化钾水溶液等碱性溶液的电解液(未图示)。
构成框体50的外壁的第2树脂部54是以层叠方向D1为轴向而延伸的筒状部。在层叠方向D1上,第2树脂部54在层叠体30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第2树脂部54覆盖沿层叠方向D1延伸的第1树脂部52的外侧面。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第2树脂部54在内侧熔接于第1树脂部52。
电极板34例如是包括镍的矩形的金属箔。电极板34的缘部34a为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未涂敷区域,该未涂敷区域是埋没于构成框体50的内壁的第1树脂部52而被保持的区域。作为构成正极36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氢氧化镍。作为构成负极38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储氢合金。电极板34的另一个面中的负极38的形成区域比电极板34的一个面中的正极36的形成区域大一圈。
隔离物40例如形成为片状。作为形成隔离物40的材料,可例示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系树脂的多孔质膜、包括聚丙烯等的织布或者无纺布等。另外,隔离物40也可以是由偏氟乙烯树脂化合物等进行了强化的隔离物。此外,隔离物40不限于片状,也可以使用袋状的隔离物。
框体50(第1树脂部52和第2树脂部54)例如通过使用了绝缘性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型而形成为矩形的筒状。作为构成框体50的树脂材料,可举出例如聚丙烯(PP)、聚苯硫醚(PPS)或者改性聚苯醚(改性PPE)等。
图3是示出图2的蓄电模块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与框体50的开口50a连接的压力调整阀6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和图4所示,蓄电模块12的框体50具有沿层叠方向D1延伸的侧面50s。侧面50s是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位于外侧的面。因而,第2树脂部54具有框体50的侧面50s。
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在形成框体50的一边的一个侧面50s(在此为朝向框体50的长边方向(X方向)的一个侧面50s)设置有多个(在此为4个)开口50a(开口50a1~50a4)。各开口50a作为用于向各内部空间V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口发挥功能,并且在注入电解液后,作为压力调整阀60的连接口发挥功能。
如图4所示,1个开口50a包括设置于第1树脂部52的第1开口52a、以及设置于第2树脂部54的第2开口54a。各第1开口52a与相邻的双极电极32间的内部空间V连通。在第1树脂部52设置有多个(在此为6个)第1开口52a,在第2树脂部54设置有以覆盖多个第1开口52a的方式扩展的单个第2开口54a。第1开口52a可以设置于各第1树脂部52,也可以设置于相邻的第1树脂部52之间。各第1开口52a以及第2开口54a的形状例如为矩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开口54a的上部形成有用于供压力调整阀60的基体构件70进入的切口部54b。
图5是示出各开口50a1~50a4的图(从X方向观看的图)。在图5中,省略了第1树脂部52的周围的第2树脂部54的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模块12形成有24个内部空间V,1个开口50a与在层叠方向D1上的高度位置各错开4级的6个内部空间V连通。各内部空间V与4个开口50a1~50a4中的任意1个连通。如图5所示,在1个开口50a处,6个第1开口52a在框体50的短边方向(Y方向)上分为2列配置。在各列中,沿着层叠方向D1(Z方向)配置有3个第1开口52a。
例如,各开口50a中的第1开口52a的配置能构成为将所连通的内部空间V的组(Set)逐个错开一级。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为了识别24个内部空间V,按照从层叠体30的另一端(图2的图示下侧)去往一端(图2的图示上侧)的顺序标记为内部空间V1~V24。
如图5的(A)所示,在开口50a1的第1列(图示左侧的列。以下同样。)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4、V12、V20连通的第1开口52a4、52a12、52a20。在开口50a1的第2列(图示右侧的列。以下同样。)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8、V16、V24连通的第1开口52a8、52a16、52a24。
如图5的(B)所示,在开口50a2的第1列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3、V11、V19连通的第1开口52a3、52a11、52a19。在开口50a2的第2列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7、V15、V23连通的第1开口52a7、52a15、52a23。
如图5的(C)所示,在开口50a3的第1列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2、V10、V18连通的第1开口52a2、52a10、52a18。在开口50a3的第2列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6、V14、V22连通的第1开口52a6、52a14、52a22。
如图5的(D)所示,在开口50a4的第1列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1、V9、V17连通的第1开口52a1、52a9、52a17。在开口50a4的第2列设置有与内部空间V5、V13、V21连通的第1开口52a5、52a13、52a21。
根据上述这样的第1开口52a的配置(即,第1开口52a1~52a24与内部空间V1~V24的对应关系),能实现所有内部空间V连通于相互不同的第1开口52a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6~图9来说明与框体50的开口50a连接的压力调整阀60的构成。图6是示出压力调整阀60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6是包含与内部空间V12对应的连通路(由第1开口52a12、第1连通孔74以及第2连通孔84形成的连通路)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4和图6所示,压力调整阀60具有基体构件70(第1构件)、壳体构件80(第2构件)、多个(在此为6个)阀体90(弹性构件)、以及罩构件100(第3构件)。
基体构件7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例由如聚丙烯(PP)、聚苯硫醚(PPS)、或改性聚苯醚(改性PPE)等形成。基体构件70被连接到开口50a。从X方向观看时,基体构件70的下表面以及两侧面被第2开口54a定位。基体构件70例如通过将侧面71与第1树脂部52的接触部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熔接,从而被固定到开口50a。侧面71与第1树脂部52的熔接例如通过热板熔接、激光透射熔接以及超声波熔接等来进行。
图7的(A)是示出侧面71的俯视图,图7的(B)是示出基体构件70的侧面72(第1侧面)的俯视图。侧面72是与开口50a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与壳体构件80相对。如图6和图7所示,在基体构件70设置有从侧面71贯通到侧面72的多个(在此为6个)第1连通孔73~78。第1连通孔73~78是与第1开口52a4、52a12、52a20、52a24、52a16、52a8连通的连通孔。第1连通孔76~78的构成与第1连通孔73~75的构成是同样的。具体地说,第1连通孔76~78构成为相对于经过侧面71、72的中心并与侧面71、72正交的轴A,与第1连通孔73~75成点对称。因此,以下说明第1连通孔73~75,省略第1连通孔76~78的说明。
位于中间的第1连通孔74形成为沿着X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
位于下方的第1连通孔73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的连通部73b;以及形成为随着沿X方向去往壳体构件80而上下宽度(Z方向的宽度)变大的锥状的锥形部73c。锥形部73c设置为随着沿X方向去往壳体构件80而第1连通孔73、74间的间隔变小。连通部73b形成了从第1连通孔73的开口50a侧的开口端73a到第1连通孔73的中途位置的区间,锥形部73c形成了从该中途位置到第1连通孔73的壳体构件80侧的开口端73d的区间。此外,锥形部73c起到用于使第1连通孔73与设置于壳体构件80的第2连通孔83连通的位置调整的作用。
位于上方的第1连通孔75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的连通部75b;以及形成为随着沿X方向去往壳体构件80而上下宽度(Z方向的宽度)变大的锥状的锥形部75c。锥形部75c设置为随着沿X方向去往壳体构件80而第1连通孔74、75间的间隔变小。连通部75b形成了从第1连通孔75的开口50a侧的开口端75a到第1连通孔75的中途位置的区间,锥形部75c形成了从该中途位置到第1连通孔75的壳体构件80侧的开口端75d的区间。此外,锥形部75c起到用于使第1连通孔75与设置于壳体构件80的第2连通孔85连通的位置调整的作用。
从X方向观看时,第1连通孔73~75的开口端73a~75a形成为包含第1开口52a4、52a12、52a20的大小。开口端73a~75a的上下宽度d1均是相同的。
开口50a1~50a4中的6个第1开口52a的配置如上所述是逐个错开1级的。因此,要想对所有开口50a1~50a4使用同一规格(共同形状)的压力调整阀60,不论压力调整阀60的基体构件70连接到哪个开口50a1~50a4,第1连通孔73~78都需要与对应的第1开口52a连通。例如,基体构件70的第1连通孔73虽然是连通到第1开口52a4,但当该基体构件70连接到开口50a2时需要与第1开口52a3连通,当该基体构件70连接到开口50a3时需要与第1开口52a2连通,当该基体构件70连接到开口50a4时需要与第1开口52a1连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端73a~75a的上下宽度d1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在层叠体30中重复的1个结构的宽度(即,上述的1级的错开宽度)与开口50a的数量的乘积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体30中重复的1个结构的宽度是将1个电极板34和1个内部空间V加起来的部分在层叠方向D1上的宽度d2(参照图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d1≥d2×4”的关系成立。由此,不论基体构件70连接到哪个开口50a1~50a4,从X方向观看时,对应的第1开口52a都会容纳在各开口端73a~75a的内侧。其结果是,不论对哪个开口50a1~50a4,都能使用相同的基体构件70(即,相同的压力调整阀60)。由此,能够减少所需要的构件的种类。另外,由于不需要按每个开口50a使用不同的规格的压力调整阀60,因此,还能够防止诸如将不适合的规格的压力调整阀60连接到开口50a这样的误组装的发生。
而且,如图7的(A)所示,多个开口端73a~78a相对于经过侧面71的中心并与侧面71正交的轴A配置为点对称。根据该构成,在相对于轴A相互处于反转关系的基体构件70的2个状态(姿势)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多个开口端相对于开口50a的位置关系均相同。因此,在上述2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都能够将基体构件70正常地连接到开口50a。具体地说,即使将基体构件70从图7的(A)所示的状态以轴A为旋转轴进行反转(180度旋转),也能够将该基体构件70连接到开口50a1。例如,与第1开口52a4连通的第1连通孔73在上述反转后的状态下会变为与第1开口52a24连通。其结果是,能容易地进行基体构件70向开口50a的连接。另外,还能够防止诸如以错误的方向将基体构件70连接到开口50a这样的误组装的发生。
如图7的(B)所示,在基体构件70的侧面72设置有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以从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的连接方向D2(即X方向)观看时将多个第1连通孔73~78中的每一个第1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
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具有:4个壁部72A1,其竖立设置于矩形的各开口端73d~75d的沿着Y方向延伸的缘部;以及2个壁部72A2,其竖立设置于各开口端73d~75d的沿着Z方向延伸的缘部。同样地,第1接合用突起部72B具有:4个壁部72B1,其竖立设置于矩形的各开口端76d~78d的沿着Y方向延伸的缘部;以及2个壁部72B2,其竖立设置于各开口端76d~78d的沿着Z方向延伸的缘部。
另外,在侧面72的四个角设置有沿连接方向D2延伸的柱状的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以不与后述的壳体构件80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及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发生干扰的方式设置。即,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设置在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及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不重叠的位置。
壳体构件80是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的箱状构件,例如由聚丙烯(PP)、聚苯硫醚(PPS)、或改性聚苯醚(改性PPE)等形成。壳体构件80在相当于箱的底面的侧面81(第2侧面)处接合到基体构件70的侧面72。图8是示出壳体构件80的侧面81的分解立体图。图9的(A)是示出侧面81的俯视图,图9的(B)是从罩构件100侧观看壳体构件80的俯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壳体构件80设置有从侧面81贯通到内侧面82(形成侧面81的侧板的内侧面)的多个(在此为6个)第2连通孔83~88。第2连通孔83~88形成为圆柱状。各第2连通孔83~88经由对应的第1连通孔73~78分别与1个内部空间V连通。
如图8和图9的(A)所示,在壳体构件80的侧面81设置有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以从连接方向D2(X方向)观看时将多个第2连通孔83~88中的每一个第2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
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具有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对应的形状,设置为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重叠。即,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具有:与4个壁部72A1对应的4个壁部81A1;以及与2个壁部72A2对应的2个壁部81A2。同样地,第2接合用突起部81B具有:与4个壁部72B1对应的4个壁部81B1;以及与2个壁部72B2对应的2个壁部81B2。
另外,在侧面81的四个角设置有沿连接方向D2延伸的柱状的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以不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及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发生干扰的方式设置。即,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设置在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以及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不重叠的位置。
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是通过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端部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端部进行热板熔接,从而相互接合的。由此,基体构件70的侧面72与壳体构件80的侧面81经由分隔壁W连接,分隔壁W以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将由多个第1连通孔73~78和多个第2连通孔83~88形成的多个连通路中的每一个连通路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分隔壁W是通过对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进行热板熔接而以将侧面72与侧面81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壁部。
此外,在上述热板熔接中,以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端部平行的方式将热板压靠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端部。此时,热板也同样地被压靠于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的端部,从而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的端部在通过上述热板熔接而熔融后变为凝固的状态。同样地,在上述热板熔接中,以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端部平行的方式将热板压靠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端部。此时,热板也同样地被压靠于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的端部,从而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的端部在通过上述热板熔接而熔融后变为凝固的状态。
如图7的(B)和图9的(A)所示,设置于基体构件70的侧面72的多个开口端73d~78d、以及设置于壳体构件80的侧面81的多个开口端83a~88a(第1开口端)均相对于轴A配置为点对称。另外,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以及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也相对于轴A配置为点对称。另一方面,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与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配置为相对于轴A相互不成点对称。如图7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在侧面72的四个角处设置在沿着Z轴方向的缘部(短边侧)。另一方面,如图9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在侧面81的四个角处设置在沿着Y轴方向的缘部(长边侧)。这样,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与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配置为:即使将壳体构件80相对于基体构件70上下反转(绕轴A旋转180度),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也不会相互重叠。
根据上述构成,在相对于轴A相互处于反转关系的基体构件70(或壳体构件80)的2个状态(姿势)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多个开口端83a~88a相对于多个开口端73d~78d的位置关系均相同。另外,即使将壳体构件80相对于基体构件70绕轴A反转,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在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也会相互重叠。因此,在上述2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状态下,都能够将壳体构件80正常地接合到基体构件70。具体地说,即使将壳体构件80相对于基体构件70上下反转(绕轴A旋转180度),也能够将壳体构件80正常地接合到基体构件70。其结果是,能容易地进行壳体构件80向基体构件70的接合。另外,还能够防止诸如以错误的方向将壳体构件80接合到基体构件70这样的误组装的发生。另一方面,即使将壳体构件80相对于基体构件70绕轴A反转,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与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在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也不会相互重叠。即,不论将壳体构件80以相互处于反转关系的哪一个方向接合到基体构件70,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与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都不会相互干扰。因此,基于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和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的长度,能够确认是否适当地进行了热板熔接。
如图4和图9的(B)所示,在壳体构件80的内侧设置有筒状部89,筒状部89分别包围第2连通孔83~88的内侧的开口端83b~88b(与开口端83a~88a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端),并且收纳用于堵塞各开口端83b~88b的阀体90。阀体90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为圆柱状。阀体90在收纳于筒状部89的状态下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筒状部89与阀体90的形状相适应地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多个开口端83b~88b分别对应的多个筒状部89是相互连结的(使一部分与其它筒状部89共有),但也可以是相互分开的。
收纳于各筒状部89的阀体90配置为堵塞各开口端83b~88b。具体地说,各开口端83b~88b呈向阀体90侧隆起的隆起形状。通过将阀体90压靠于具有这种隆起形状的各开口端83b~88b,从而各开口端83b~88b被堵塞。
筒状部89的内径被设为比阀体90的直径大。另外,在筒状部89的内侧面形成有多个突起部89a,多个突起部89a与阀体90的侧面90a抵接,用于将阀体90固定到筒状部89。各突起部89a沿着X方向延伸。另外,多个(在此为6个)突起部89a在从X方向观看时设置为等间隔(绕筒状部89的中心轴成60度间隔)。阀体90的侧面90a由6个突起部89a支撑,从而得以在阀体90的侧面90a与筒状部89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与突起部89a的大小相应的间隙G(参照图6)。
罩构件100是以堵塞壳体构件80的开口80a的方式接合到壳体构件80的端部80b的板状构件。壳体构件80与罩构件100以形成收纳多个阀体90的收纳空间S的方式相互连接。罩构件100还作为按压构件发挥功能,以将多个阀体90压靠于各开口端83b~88b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将多个阀体90按压到壳体构件80。罩构件100例如由聚丙烯(PP)、聚苯硫醚(PPS)、或改性聚苯醚(改性PPE)等形成。将罩构件100接合到壳体构件80的端部80b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使用激光熔接、热板熔接以及使用了螺栓等紧固构件的紧固等。例如,在使用激光熔接的情况下,通过由激光透射性树脂形成罩构件100,并且由激光吸收性树脂形成壳体构件80,从罩构件100侧照射激光,从而能够使壳体构件80中的与罩构件100的边界部分熔融来进行接合。
由罩构件100按压到壳体构件80的状态下的阀体90的压缩率例如被预先调整为使得在第2连通孔83~88内的压力(即,与第2连通孔83~88连通的各内部空间V内的压力)变为了预定的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阀体90对开口端83b~88b的封闭被解除。
接下来,说明内部空间V的压力调整的机制。在此,着眼于图6所示的开口端84b,就对应的内部空间V12的压力调整的机制进行说明。第2连通孔84经由第1连通孔74和第1开口52a12与对应的内部空间V12连通。因此,阀体90的堵塞开口端83b的部分会被施加与内部空间V12同等的压力。如上所述,阀体90的压缩率被规定为使得在所对应的内部空间V12内的压力变为了预定的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会进行阀体90对开口端84b的封闭的解除。因此,在对应的内部空间V12内的压力不到设定值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会维持开口端84b被阀体90堵塞的闭阀状态。
另一方面,在内部空间V12内的压力上升并变为了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阀体90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堵塞开口端84b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以从开口端84b分离的方式发生变形,成为开口端84b的封闭被解除的开阀状态。其结果是,内部空间V12内的气体从封闭被解除的开口端84b放出。之后,在内部空间V12内的压力变为了不到设定值的情况下,阀体90返回到原来的状态,从而该开口端84b再次成为闭阀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通过以上的开闭动作,压力调整阀60能够适当地调整内部空间V12内的压力。与其它开口端83b、85b~88b对应的内部空间V的压力调整的机制也与上述的机制是同样的。
如上所述,阀体90以在筒状部89的内侧面与阀体90之间设置有间隙G的方式固定到筒状部89。由此,在堵塞第2连通孔84的开口端84b的阀体90响应于内部空间V(在此,作为一个例子是内部空间V12)内的压力上升而从开口端84b远离时,能够适当地使内部空间V12内的气体释放到阀体90与筒状部89之间的间隙G。
另外,筒状部89的罩构件100侧的端面89b与罩构件100是分离的。由此,在上述的开阀状态下,能够适当地使释放到阀体90与筒状部89之间的间隙G的气体进一步释放到筒状部89的端面89b与罩构件100之间的收纳空间S。
另外,在罩构件100中,在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与多个阀体90不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将收纳空间S与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口100a(在图4的例子中为2个排气口100a)。由此,能够使经由第1连通孔73~78以及第2连通孔83~88从内部空间V放出的气体经由排气口100a适当地排出到外部空间,而不会滞留在收纳空间S。特别是,由于在罩构件100设置有排气口100a,从而能够使收纳空间S内的气体(温度比较高的气体)向尽可能远离蓄电模块12主体的方向(沿着连接方向D2的方向)排出。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压力调整阀60排出的气体给蓄电模块12带来不良影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2具备:层叠体30,其层叠有双极电极32,双极电极32包含电极板34、设置于电极板34的一个面的正极36、以及设置于电极板34的另一个面的负极38;框体50,其保持电极板34的缘部34a,并设置有与在层叠体30中相邻的双极电极32间的多个内部空间V连通的开口50a;以及压力调整阀60,其被连接到开口50a。压力调整阀60具有:基体构件70,其设置有经由开口50a与多个内部空间V连通的多个第1连通孔73~78,并且被连接到开口50a;壳体构件80,其设置有与多个第1连通孔73~78连通的多个第2连通孔83~88,并且与基体构件70的侧面72接合;多个阀体90,其堵塞多个第2连通孔83~88的开口端83b~88b;以及罩构件100,其以将多个阀体90压靠于多个开口端83b~88b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将多个阀体90按压到壳体构件80。
在该蓄电模块12设置有压力调整阀60,压力调整阀60具有多个阀体90,多个阀体90堵塞分别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内部空间V连通的多个连通孔(第1连通孔73~78和第2连通孔83~88)的出口侧的开口端83b~88b。即,为了对双极电极32的层叠体30的多个内部空间V进行压力调整,针对该多个内部空间V设置有共同化的1个压力调整阀60。由此,能够实现用于对双极电极32间的多个内部空间V进行压力调整的构成的简化。
另外,蓄电模块12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压力调整阀60。在框体50设置有供多个压力调整阀60连接的多个(4个)开口50a(50a1~50a4)。多个开口50a与按每个开口50a相互不同的内部空间V连通。这样,通过在框体50设置多个开口50a,从而与仅设置1个开口50a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要与1个开口50a连通的内部空间V的数量(即成为由1个压力调整阀60进行压力调整的对象的内部空间V的数量、需要在1个压力调整阀60设置的连通孔的数量)。由此,能够使压力调整阀60的1个第1连通孔的截面积及1个第2连通孔的截面积变大,能够使这些连通孔内的空气的流通顺畅。
另外,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经由分隔壁W连接,分隔壁W以将由多个第1连通孔73~78和多个第2连通孔83~88形成的多个连通路中的每一个连通路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假如是通过熔接将基体构件70的侧面71与壳体构件80的侧面81进行了面接合的情况,则第1连通孔73~78与第2连通孔83~88的接头部分可能会被熔融的基体构件70或壳体构件80封闭。另一方面,根据如上所述经由分隔壁W使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接合的构成(例如通过热板熔接来进行熔接的构成),能够降低上述接头部分由于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的接合而被封闭的可能性。
另外,在侧面72设置有以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将多个第1连通孔73~78中的每一个第1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的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以及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的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在侧面81以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对应的方式设置有以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将多个第2连通孔83~88中的每一个第2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并且设置有以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与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不重叠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的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通过热板熔接而被接合。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的端部和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的端部在通过上述热板熔接而熔融之后变成凝固的状态。
在该构成中,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与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设置为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相互不重叠。因此,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c等于与热板接触而端部熔融后的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相互抵靠并压入之前的长度)。同样地,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d等于与热板接触而端部熔融后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相互抵靠并压入之前的长度)。因此,根据该蓄电模块12,基于热板熔接前的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在连接方向上的长度a、热板熔接前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在连接方向上的长度b、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的上述长度c、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的上述长度d、以及侧面72与侧面81在连接方向D2上的间隔e,能够算出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熔融量(=a-c)、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熔融量(=b-d)、以及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之间的压入量(=c+d-e)。由此,在具备压力调整阀60且压力调整阀60具有通过热板熔接而相互接合的基体构件70和壳体构件80的构成中,基于如上述这样算出的各部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和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熔融量及压入量,能够容易地确认是否适当地进行了热板熔接。
另外,在侧面72设置有多个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设置于侧面72的四个角。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多个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有无差别以及差别的程度等,能够确认在使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以及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接触热板时的热板与侧面72的平行度。即,能够确认热板是否以适当的姿势(与侧面72平行的姿势)被压靠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以及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
另外,在侧面81设置有多个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设置于侧面81的四个角。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多个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有无差别以及差别的程度等,能够确认在使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以及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接触热板时的热板与侧面81的平行度。即,能够确认热板是否以适当的姿势(与侧面81平行的姿势)被压靠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以及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
另外,多个开口端83b~88b在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配置为在与层叠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相互错开。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考虑以层叠方向D1为上下方向(竖直方向)的方式配置蓄电装置10。在这种情况下,在压力调整阀开阀时,电解液能与内部的气体一起从开口端83b~88b排出。此时,如果多个开口端彼此沿着层叠方向D1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则同时从配置于上侧的开口端、以及配置于下侧的开口端排出的电解液可能彼此相连而发生液体接界。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开口端83b~88b在Y方向上相互错开地配置。即,多个开口端83b~88b不是沿着层叠方向D1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开口端83b~88b彼此的液体接界被抑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包围开口端83b~88b并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的多个筒状部89也在Y方向上相互错开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从开口端83b~88b排出的电解液例如能从筒状部89的端部滴入到壳体构件80内,因此开口端83b~88b彼此的液体接界进一步被抑制。
[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以下,说明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包含蓄电模块12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
(层叠工序)
首先,例如隔着隔离物40将双极电极32层叠,从而得到层叠体3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工序前,在各双极电极32的电极板34的缘部34a例如通过注射模塑成型等形成有第1树脂部52。通过层叠工序,能得到图2所示的构成中的除第2树脂部54以外的构成。
(框体形成工序)
接着,例如通过注射模塑成型来形成第2树脂部54。其结果是,如图2和图3所示,形成具有第1树脂部52和第2树脂部54的框体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层叠工序前形成作为框体50的一部分的第1树脂部52,在层叠工序后形成作为框体50的其余部分的第2树脂部54,但也可以在层叠工序后形成作为框体50的一部分的第1树脂部52。
(基体构件连接工序)
接着,将基体构件70连接到开口50a。如上所述,例如通过将基体构件70的侧面71与第1树脂部52的接触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熔接,从而将基体构件70固定到开口50a。侧面71与第1树脂部52的熔接例如通过热板熔接、激光透射熔接、以及超声波熔接等来进行。由此,基体构件70被固定到开口50a。
(电解液注入工序)
接着,经由设置于基体构件70的多个第1连通孔73~78,向多个内部空间V(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连接有该基体构件70的开口50a连通的6个内部空间V)分别注入电解液。通过一边按每个第1连通孔73~78管理液量一边进行注液,能够管理每个内部空间V的液量。另外,在注入电解液之前,为了检查蓄电模块12内的各内部空间V已被可靠地密封,也可以经由多个第1连通孔73~78对各内部空间V实施抽真空(抽出空气的作业)。由此,能在电解液的注液前检查各内部空间V的气密性。此外,经由基体构件70的电解液的注入也可以使用专用的夹具等来进行。
(准备工序)
接着,准备作为包括壳体构件80、多个阀体90以及罩构件100的单元(Unit)的压力调整阀子模块(参照图8)。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是通过使阀体90收纳于设置在壳体构件80的内侧的各筒状部89之后,将罩构件100组装到壳体构件80而形成的。
(检查工序)
接下来,检查在准备工序中准备的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由此,能够事先确认是否会正常地发挥作为压力调整阀60的功能。具体地说,从设置于壳体构件80的各第2连通孔83~88的开口端83a~88a向各第2连通孔83~88内送入空气,由此对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的动作进行检查。更具体地说,检查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所包含的多个阀体90的开阀压力是否正常。从各开口端83a~88a向各第2连通孔83~88内送入空气的操作也可以使用例如专用的夹具等来进行。在检查工序中,按每个第2连通孔83~88来确认阀体90对开口端83b~88b的封闭被解除时的压力值。然后,将该压力值与预先设定的压力值进行比较。例如,如果该压力值与预先设定的压力值的误差为允许误差以下,则判定为阀体90的开阀压力正常。另一方面,在上述误差大于允许误差的情况下,判定为阀体90的开阀压力异常。在通过上述检查,针对所有的第2连通孔83~88均判定为阀体90的开阀压力正常的情况下,判定为所检查的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正常。另一方面,在针对至少一个第2连通孔83~88判定为阀体90的开阀压力为异常的情况下,判定为所检查的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异常。
(接合工序)
接着,以使得多个第1连通孔73~78与多个第2连通孔83~88相互连通的方式,将基体构件70与在检查工序中判定为正常的检查完的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的壳体构件80接合。如上所述,该接合是通过设置于基体构件70的侧面72的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设置于壳体构件80的侧面81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热板熔接来进行的。
参照图10来说明接合工序。图10是概略性地示出接合工序中的次序的图。首先,准备热板HP(图10的(A))。接下来,使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以及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各自的端部与热板HP接触(图10的(B))。由此,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以及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各自的端部变为熔融的状态。另外,各突起部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变短的量是各突起部的端部熔融的量。此外,在接触热板HP之前的状态下,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a相等。同样地,在使热板HP接触之前的状态下,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b相等。
接下来,通过使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熔融的端部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熔融的端部相互抵靠,从而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接合。这样,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被热板熔接,从而形成将侧面72与侧面81连接的分隔壁W(图10的(C))。
之后,如图1所示,隔着导电板14将多个蓄电模块12层叠。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6已分别预先连接到位于层叠方向D1的两端的导电板14。之后,在层叠方向D1的两端隔着绝缘膜22分别配置一对约束板16A、16B。之后,将螺栓18的轴部插入到约束板16A的插通孔H1,并插入到约束板16B的插通孔H2。之后,将螺母20螺合于从约束板16B突出的螺栓18的顶端。这样制造出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1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包含层叠工序、框体形成工序、基体构件连接工序、准备工序以及接合工序。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将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接合到对层叠体30和框体5连接基体构件70而成的构件,能够针对层叠体30的多个内部空间V容易地安装共同化的1个压力调整阀60。因此,根据上述制造方法,能够简化用于对双极电极32间的多个内部空间V进行压力调整的构成,而且能够简化具备该构成的蓄电模块12的制造工序。
另外,上述制造方法在连接工序之后并且在接合工序之前,还包含经由多个第1连通孔73~78向多个内部空间V注入电解液的电解液注入工序。在电解液注入工序中,通过利用设置于基体构件70的多个第1连通孔73~78,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解液向层叠体30的各内部空间V的注入。
另外,上述制造方法在准备工序之后并且在接合工序之前,还包含通过从第2连通孔83~88的开口端83a~88a向第2连通孔83~88内送入空气来对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的动作进行检查的检查工序。然后,在接合工序中,使基体构件70与检查完的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的壳体构件80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接合到基体构件70之前,通过利用设置于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的多个第2连通孔83~88,能够对压力调整阀子模块SM的动作(例如各阀体90的开阀压力等)进行检查。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最终制造出的蓄电模块12的成品率。
另外,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接合工序中,通过对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端部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端部进行热板熔接,从而将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接合。通过这种突起部彼此的热板熔接,能够在将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接合时降低第1连通孔73~78与第2连通孔83~88的接头部分被封闭的可能性。
另外,上述接合工序包含:使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以及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各自的端部接触热板的工序(参照图10的(B));以及通过使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熔融的端部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熔融的端部相互抵靠,从而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接合的工序(参照图10的(C))。在该制造方法中,具有设置为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相互不重叠的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和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的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通过热板熔接而被接合。由此,热板熔接后的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c等于与热板接触而端部熔融后的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相互抵靠并压入之前的长度)。另外,热板熔接后的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d等于与热板接触而端部熔融后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与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相互抵靠并压入之前的长度)。因此,根据该蓄电模块12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如下的蓄电模块12:基于热板熔接前的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a、热板熔接前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在连接方向D2上的长度b、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的长度c、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的长度d、以及侧面72与侧面81在连接方向D2上的间隔e,能算出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的熔融量(=a-c)、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熔融量(=b-d)、以及基体构件70与壳体构件80之间的压入量(=c+d-e)。由此,在具备压力调整阀60且压力调整阀60具有通过热板熔接而相互接合的基体构件70和壳体构件80的构成中,基于如上述那样算出的各部分(第1接合用突起部72A、72B和第2接合用突起部81A、81B)的熔融量及压入量,能够容易地确认是否适当地进行了热板熔接。
以上,虽然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压力调整阀60中,也可以省略第1测量用突起部72C和第2测量用突起部81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为1个阀体90堵塞1个开口端(开口端83b~88b中的任意一个)的构成,但例如也可以使用板状的阀体并使1个阀体堵塞多个开口端的构成(即,针对多个开口端共同使用1个阀体的构成)。
另外,虽然例示了形成有排气口100a的板状的罩构件100作为堵塞壳体构件80的开口80a的构件,但不限于此。以下,说明堵塞壳体构件80的开口80a的构件的其它例子。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构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1是示出另一方式的压力调整阀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11是包含与内部空间V12对应的连通路(由第1开口52a12、第1连通孔74以及第2连通孔84形成的连通路)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压力调整阀260具有基体构件70、壳体构件80、多个阀体90、以及罩构件200(第3构件)。
罩构件200与罩构件100同样,是与壳体构件80接合的构件。壳体构件80与罩构件200以形成收纳多个阀体90的收纳空间S的方式相互连接。罩构件200还作为按压构件发挥功能,以将多个阀体90压靠于各开口端83b~88b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将多个阀体90按压到壳体构件80。
图12是示出罩构件的壳体构件侧的侧面的图。罩构件200具有呈板状的主体部201。在主体部201中,在从X方向观看时与多个阀体90不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将主体部201贯通的排气口100a。另外,在主体部201的壳体构件80侧的侧面设置有分别支撑多个阀体90的多个支撑部205。多个支撑部205形成在分别与多个筒状部89相对的位置。阀体90由筒状部89和支撑部205支撑。支撑部205与阀体90的形状相适应地形成为筒形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大致圆筒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撑部205是相互连结的(使一部分与在Y方向上相邻的另一支撑部共有),但也可以是相互分开的。
支撑部205的内径大于阀体90的直径。另外,在支撑部205的内侧面形成有多个突起部205a,多个突起部205a与阀体90的侧面90a抵接,用于将阀体90固定到支撑部205。各突起部205a沿着X方向延伸。另外,多个(在此为6个)突起部205a在从X方向观看时设置为等间隔(绕支撑部205的中心轴成60度间隔)。阀体90的侧面90a由6个突起部205a支撑,从而能在阀体90的侧面90a与支撑部205的内侧面之间设置与突起部205a的大小相应的间隙。
例如,在制造压力调整阀时,如果阀体在相对于X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被组装,则可能会以与所设定的开阀压力不同的压力开阀。在图11、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由于在罩构件200形成有支撑阀体90的支撑部205,因此能抑制阀体90在相对于X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被罩构件200按压。由此,能抑制以与所设定的开阀压力不同的压力开阀。另外,在该构成中,支撑部205在整周上支撑阀体90的侧面90a,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阀体90倾斜。
图13是示出又一方式的压力调整阀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13是包含与内部空间V12对应的连通路(由第1开口52a12、第1连通孔74以及第2连通孔84形成的连通路)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13所示,压力调整阀360具有基体构件70、壳体构件80、多个阀体390(弹性构件)、以及罩构件300(第3构件)。
阀体390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为大致圆柱状。阀体390在收纳于筒状部89的状态下,沿着连接方向D2延伸。收纳于各筒状部89的阀体390以堵塞各开口端83b~88b的方式配置。在阀体390的罩构件300侧的面390b形成有向壳体构件80的开口端84b侧凹陷的孔390c。孔390c呈沿着X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孔390c形成在面390b的中心。
阀体390的直径小于筒状部89的内径。在阀体390收纳于筒状部89的状态下,阀体390的侧面390a与筒状部89的突起部89a抵接。阀体390的侧面390a由6个突起部89a支撑,从而得以在阀体390的侧面390a与筒状部89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与突起部89a的大小相应的间隙G。
罩构件300与罩构件100同样,是与壳体构件80接合的构件。壳体构件80与罩构件300以形成收纳多个阀体390的收纳空间S的方式相互连接。罩构件300还作为按压构件发挥功能,以将多个阀体390压靠于各开口端83b~88b的方式,沿着连接方向D2将多个阀体390按压到壳体构件80。罩构件300具有呈板状的主体部301。在主体部301中,在从连接方向D2观看时与多个阀体390不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将主体部301贯通的排气口(在图13中未图示)。另外,在主体部301的壳体构件80侧的侧面设置有支撑多个阀体390的多个支撑部300a。多个支撑部300a具有与孔390c嵌合的凸形形状,形成在分别与多个筒状部89相对的位置。支撑部300a例如呈沿着X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具有与孔390c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支撑于筒状部89的阀体390中的孔390c相对的位置形成有支撑部300a。
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使形成于罩构件300的支撑部300a嵌合到形成于阀体390的孔390c,从而罩构件300能支撑阀体390。由此,能抑制阀体390在相对于X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被罩构件300按压。另外,在该构成中,相比于将阀体90的侧面90a包围来对其进行支撑的方式,能够减小在阀体90被压缩时支撑部300a从阀体90接受的负荷。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压力调整阀60的基体构件70被接合到形成于框体50的作为连接部的开口50a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基体构件(第1构件)也可以与框体形成为一体。即,基体构件也可以包括框体的一部分。以下,说明基体构件与框体形成为一体的例子。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构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4是示出构成压力调整阀的基体构件与框体形成为一体的例子。图14是一部分由截面示出的蓄电模块和压力调整阀的立体图。在图14所示的蓄电模块12中,由第1树脂部52和第2树脂部470来构成框体450。在本变形例中,由构成框体450的第2树脂部470、壳体构件480、阀体90以及罩构件490来构成压力调整阀401。框体450是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体50的构件。第2树脂部470具备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2树脂部54的功能和基体构件70的功能这两个功能。壳体构件480是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壳体构件80的构件。罩构件490是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罩构件100的构件。
如上所述,在第1树脂部52设置有与相邻的双极电极32间的内部空间V连通的第1开口52a。在第2树脂部470设置有第1连通孔473~478。第1连通孔473~478在X方向上将第2树脂部470贯通。第1连通孔473~478分别连接到对应的第1开口52a。第1连通孔473~478经由第1开口52a与对应的内部空间V连通。
第1连通孔473~478的中的每一个第1连通孔在从Z方向观看时具有向第2树脂部470的外侧的侧面470a开口的开口端461。开口端461作为用于向内部空间V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口发挥功能。开口端461还作为在将壳体构件480装配到第2树脂部470的情况下的、与壳体构件480的连接口发挥功能。多个第1连通孔的开口端461的形状例如相互一致。在第1连通孔473~478形成有Z方向上的长度随着去往开口端461而变长的锥形部462。开口端461在层叠方向上的宽度d3比内部空间V在层叠方向上的宽度d2(参照图2)长。
第2树脂部470具备设置于侧面470a的多个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多个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与第2树脂部470形成为一体。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在侧面470a中沿着开口端461设置为框状。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包围开口端461。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将蓄电模块12与壳体构件480接合。
壳体构件480例如由PP、PPS、改性PPE等树脂形成。壳体构件480具有相当于箱子的底部的壁部486。在壁部486设置有向罩构件490侧贯通的多个(在此为6个)第2连通孔487。这些第2连通孔487分别与对应的第1连通孔473~478连通。第2连通孔487在沿着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中呈圆形形状。
在壳体构件480的壁部486分别设置有框状的第2接合用突起部488。第2连通孔487形成在由第2接合用突起部488包围的区域的内侧。第2接合用突起部488通过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接合,从而将蓄电模块12与壳体构件480接合。第2接合用突起部488例如通过热板熔接、激光透射熔接、超声波熔接等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接合。第2接合用突起部488具有与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对应的形状和尺寸。在这种情况下,锥形部462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锥形部73c等同样,发挥用于使第1连通孔473~478与设置于壳体构件480的第2连通孔487连通的位置调整的作用。
如图14所示,壳体构件480具有内壁部484,内壁部484形成收纳阀体90的多个(在此为6个)筒状部484a。内壁部484与壁部486一体化。筒状部484a在沿着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中呈圆形形状。筒状部484a能与第2连通孔487连通。阀体90以堵塞第2连通孔487的方式收纳于筒状部484a。阀体90使第2连通孔487打开关闭。在阀体90的侧面与内壁部484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G。
罩构件490是堵塞壳体构件480的开口的板状构件。罩构件490例如由PP、PPS或改性PPE等树脂形成。罩构件490通过热熔接接合到壳体构件480的开口端面。罩构件490还作为将多个阀体90按压到壳体构件480的壁部486的按压构件发挥功能。在壳体构件480的内壁部484与罩构件490之间设置有与筒状部484a连通的收纳空间S。另外,在罩构件490设置有多个(在此为2个)排气口490a。排气口490a与收纳空间S连通。
在本变形例中,壳体构件480的第2连通孔487通过第2树脂部470的第1连通孔473~478以及第1树脂部52的开口52a与蓄电模块12的内部空间V连通。在内部空间V的压力低于设定压力时,会维持第2连通孔487被阀体90堵塞的闭阀状态。当内部空间V的压力上升而变为设定压力以上时,阀体90会以从壁部486分离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变为第2连通孔487的封闭被解除的开阀状态。其结果是,来自内部空间V的气体通过阀体90的外侧面与内壁部484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G和收纳空间S从排气口490a排出。
在本变形例中,具有相当于基体构件70的功能的第1连通孔473~478及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是与构成框体450的第2树脂部形成为一体的。因此,能够省去将框体与基体构件接合的工序,能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即,在本变形例中,在框体形成工序中,例如在通过注射模塑成型形成第2树脂部470时,会形成第1连通孔473~478和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作为第2树脂部470的结构。由于该第1连通孔473~478和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相当于基体构件70,因此,无需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体构件连接工序。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各个示例中,只要没有特别的矛盾、问题,能够相互挪用或追加构成。例如,在图14所例示的压力调整阀401中,可以采用壳体构件80来代替壳体构件380,以适合于壳体构件80的方式变更第1连通孔473~478和第1接合用突起部472的形状。另外,也可以采用阀体390来代替阀体90,还可以采用罩构件200或罩构件300来代替罩构件490。
附图标记说明
12…蓄电模块,30…层叠体,30a…侧面,32…双极电极,34…电极板,34a…缘部,36…正极,38…负极,50…框体,50a、50a1、50a2、50a3、50a4…开口,50s…侧面,52…第1树脂部,52a…第1开口,54…第2树脂部,54a…第2开口,60…压力调整阀,70…基体构件(第1构件),72…侧面(第1侧面),72A、72B…第1接合用突起部,72C…第1测量用突起部,73~78…第1连通孔,80…壳体构件(第2构件),81…侧面(第2侧面),81A、81B…第2接合用突起部,81C…第2测量用突起部,83~88…第2连通孔,83a~88a…开口端(第1开口端),83b~88b…开口端(第2开口端),89…筒状部,90…阀体(弹性构件),100…罩构件(第3构件),100a…排气口,A…轴,D1…层叠方向,D2…连接方向,S…收纳空间,V、V1~V24…内部空间。

Claims (17)

1.一种蓄电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层叠体,其由多个双极电极层叠而成,上述多个双极电极分别包含电极板、设置于上述电极板的一个面的正极以及设置于上述电极板的另一个面的负极;
框体,其保持上述电极板的缘部,并设置有与在上述层叠体中相邻的上述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以及
压力调整阀,其被装配到上述框体,
上述压力调整阀具有:
第1构件,其设置有经由上述开口分别与多个上述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第1连通孔,并且被装配到上述框体;
第2构件,其设置有分别与多个上述第1连通孔连通的多个第2连通孔,并且被连接到上述第1构件的与上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
多个弹性构件,其堵塞多个上述第2连通孔的与上述第1构件侧的第1开口端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端;以及
第3构件,其将多个上述弹性构件按压到上述第2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
具备多个上述压力调整阀,
在上述框体设置有供多个上述压力调整阀连接的多个上述开口,
多个上述开口与按每个上述开口相互不同的上述内部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模块,
多个上述第1连通孔的上述开口侧的开口端相对于经过上述第1构件的上述开口侧的侧面的中心且与该侧面正交的轴配置为点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模块,
多个上述第1连通孔的上述第2构件侧的开口端、以及多个上述第2连通孔的上述第1开口端相对于上述轴配置为点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
上述弹性构件形成为柱状,
上述第2构件具有分别包围上述第2开口端并且收纳上述弹性构件的多个筒状部,
上述弹性构件以在上述筒状部的内侧面与上述弹性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方式固定到上述筒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
上述筒状部的上述第3构件侧的端面与上述第3构件是分离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模块,
上述第2构件与上述第3构件以形成收纳多个上述弹性构件的收纳空间的方式相互连接,
在上述第3构件中,在从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与上述弹性构件不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将上述收纳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
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第2构件经由分隔壁连接,上述分隔壁以从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将由多个上述第1连通孔和多个上述第2连通孔形成的多个连通路中的每一个连通路分隔开的方式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
多个上述第2开口端在从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配置为在与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错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
在上述第3构件的上述第2构件侧的面设置有支撑多个上述弹性构件的支撑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模块,
上述支撑部具有收纳上述弹性构件的筒形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模块,
在上述弹性构件的上述第3构件侧的面设置有向上述第2构件侧凹陷的孔,
上述支撑部具有与上述弹性构件的上述孔嵌合的凸形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
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框体形成为一体。
14.一种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上述蓄电模块具有多个双极电极,上述多个双极电极分别包含电极板、设置于上述电极板的一个面的正极以及设置于上述电极板的另一个面的负极,
上述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将多个上述双极电极层叠而得到层叠体的工序;
形成框体的工序,上述框体保持上述电极板的缘部,并设置有与在上述层叠体中相邻的上述双极电极间的多个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个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
将第1构件装配到上述框体的工序,上述第1构件设置有经由上述开口分别与多个上述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第1连通孔;
准备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工序,上述压力调整阀子模块具有设置有多个第2连通孔的第2构件、堵塞多个上述第2连通孔的与第1开口端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端的多个弹性构件、以及将多个上述弹性构件按压到上述第2构件的第3构件,上述第1开口端是上述第2连通孔的与上述第1连通孔连接的一侧的开口端;以及
以使上述第1连通孔与上述第2连通孔连通的方式,将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上述第2构件接合的工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在上述连接的工序之后并且在上述接合的工序之前,还包含经由多个上述第1连通孔向多个上述内部空间注入电解液的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在上述准备的工序之后并且在上述接合的工序之前,还包含通过从上述第2连通孔的上述第1开口端向上述第2连通孔内送入空气来对上述压力调整阀子模块所包含的多个上述弹性构件的开阀压力进行检查的工序,
在上述接合的工序中,将上述第1构件与检查完的上述压力调整阀子模块的上述第2构件接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在上述第1构件的与上述第2构件连接的一侧的侧面设置有第1接合用突起部,上述第1接合用突起部以从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第2构件的连接方向观看时将多个上述第1连通孔中的每一个第1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
在上述第2构件的与上述第1构件连接的一侧的侧面以与上述第1接合用突起部对应的方式设置有第2接合用突起部,上述第2接合用突起部以从上述连接方向观看时将多个上述第2连通孔中的每一个第2连通孔分隔开的方式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
在上述接合的工序中,对上述第1接合用突起部的端部与上述第2接合用突起部的端部进行热板熔接,从而将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第2构件接合。
CN201880061749.3A 2017-09-26 2018-07-19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1336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5126 2017-09-26
JP2017-185126 2017-09-26
JP2018-009599 2018-01-24
JP2018009599 2018-01-24
PCT/JP2018/027151 WO2019064843A1 (ja) 2017-09-26 2018-07-19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3608A CN111133608A (zh) 2020-05-08
CN111133608B true CN111133608B (zh) 2022-07-22

Family

ID=65901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1749.3A Active CN111133608B (zh) 2017-09-26 2018-07-19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5785B2 (zh)
JP (1) JP6897783B2 (zh)
CN (1) CN111133608B (zh)
DE (1) DE112018004337T5 (zh)
WO (1) WO20190648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1784B2 (ja) * 2018-02-01 2021-07-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067301B2 (ja) * 2018-06-19 2022-05-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067300B2 (ja) * 2018-06-19 2022-05-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234908B2 (ja) * 2019-11-26 2023-03-0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力調整弁構造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7226269B2 (ja) * 2019-11-26 2023-02-2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力調整弁構造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DE102020004807A1 (de) 2020-07-16 2022-01-20 Michael Roscher Endplatten für Bipolarbatterien
DE102020209759A1 (de) 2020-08-03 2022-02-0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ochvoltzelle
CN117099252A (zh) 2021-04-28 2023-11-21 Nok株式会社 压力调节阀
WO2023042571A1 (ja) 2021-09-16 2023-03-23 Nok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用圧力調整弁
JPWO2023042569A1 (zh) 2021-09-16 2023-03-23
WO2023042541A1 (ja) 2021-09-16 2023-03-23 Nok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用圧力調整弁
KR20240046561A (ko) 2021-09-16 2024-04-09 엔오케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축전 모듈용 압력조정 밸브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2923A (en) * 1971-08-09 1974-04-09 Union Carbide Corp Resealable vent closure for sealed galvanic dry cell
CN103928646A (zh) * 2014-04-25 2014-07-16 长兴金程橡胶有限公司 可调压型蓄电池用安全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7743A (ja) * 2000-04-12 2001-10-26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密閉形鉛蓄電池
WO2004051767A1 (en) 2002-11-29 2004-06-17 Nilar International Ab A bipolar battery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ipolar battery
US8198253B2 (en) * 2006-07-19 2012-06-12 Isis Pharmaceuticals, Inc. Compositions and their uses directed to HBXIP
WO2008114738A1 (ja) * 2007-03-15 2008-09-25 Gs Yuasa Corporation 鉛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JP5372480B2 (ja) * 2008-12-12 2013-12-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安全弁
JP5487743B2 (ja) 2009-06-12 2014-05-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薄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94843B2 (ja) 2011-04-25 2015-04-01 Jm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5684053B2 (ja) * 2011-06-13 2015-03-11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及び安全弁
JP2013062120A (ja) * 2011-09-13 2013-04-04 Toyota Motor Corp 安全弁を備えた電池
CN105489798A (zh) * 2011-10-24 2016-04-13 高级电池概念有限责任公司 双极电池总成
JP2018060671A (ja) * 2016-10-05 2018-04-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337739B (zh) * 2017-02-28 2022-03-0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模块和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2923A (en) * 1971-08-09 1974-04-09 Union Carbide Corp Resealable vent closure for sealed galvanic dry cell
CN103928646A (zh) * 2014-04-25 2014-07-16 长兴金程橡胶有限公司 可调压型蓄电池用安全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4337T5 (de) 2020-05-07
JP6897783B2 (ja) 2021-07-07
CN111133608A (zh) 2020-05-08
WO2019064843A1 (ja) 2019-04-04
JPWO2019064843A1 (ja) 2020-11-26
US11355785B2 (en) 2022-06-07
US20200243913A1 (en)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3608B (zh)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11164793B (zh) 蓄电模块
CN110337739B (zh) 蓄电模块和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JP2019061850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067300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952005B2 (ja) 圧力調整弁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8185904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2952281B (zh) 压力调整阀结构及蓄电模块
CN112952282B (zh) 压力调整阀结构及蓄电模块
JP7347233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943152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103033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11404742B2 (en) Battery module
CN113875072A (zh) 蓄电装置
JP2020145102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20077534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20102360A (ja) 圧力調整弁、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9169352A (ja) ニッケル水素電池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103278B2 (ja) 入れ子型、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入れ子ブロ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20129525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20053259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