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3354B -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3354B
CN111133354B CN201880062052.8A CN201880062052A CN111133354B CN 111133354 B CN111133354 B CN 111133354B CN 201880062052 A CN201880062052 A CN 201880062052A CN 111133354 B CN111133354 B CN 1111333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optical axis
holding fram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20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3354A (zh
Inventor
岸本崇
北野贤一
五味渕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4177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5579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3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3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3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备两个聚焦透镜的轻量的透镜镜筒。透镜镜筒(2)具备保持第1透镜(L5)的第1透镜保持框(50)、使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50)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1驱动部(STM5)、保持第2透镜(L6)的第2透镜保持框(60)、和使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60)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2驱动部(STM6),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50)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60)相比配置于内周侧。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各种具备聚焦透镜且作为聚焦透镜的驱动机构而采用了步进马达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专利文献1的步进马达由于驱动力小而无法使重的聚焦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93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构成为,具备:保持第1透镜的第1透镜保持框;使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1驱动部;保持第2透镜的第2透镜保持框;和使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2驱动部,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相比配置于内周侧。
另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构成为具备上述透镜镜筒。
附图说明
图1是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安装于相机机身而构成的相机1的概念图。
图2是透镜镜筒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从内径侧观察聚焦环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从外径侧观察外固定筒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马达滑动筒及比马达滑动筒靠内径侧的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5组透镜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移动架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侧观察内固定筒、马达滑动筒、5组筒、6组筒及STM5、STM6的径向剖视图。
图9是说明主引导杆在光轴OA方向上的位置的图。
图10是说明5组筒的主引导杆卡合部与主引导杆的卡合长度、以及6组筒的主引导杆卡合部与主引导杆的卡合长度的图。
图11是表示焦距为长焦侧且被拍摄体距离为无限侧时的5组框与6组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焦距为广角侧且被拍摄体距离为极近侧时的5组框50与6组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3是从其他角度表示与图12同样的状态广角极近时的5组框与6组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表示5组框的5组保持部与6组框的6组遮光罩(hood)部接近的状态。
图14是透镜镜筒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4组透镜与5组透镜接近的状态。
图15是4组透镜和5组遮光罩部的局部放大图,表示5组遮光罩部未盖于4组框保持部的状态。
图16是说明透镜镜筒的控制部的初始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说明5组用光遮断器(photo interrupter)在光轴上的位置和6组用光遮断器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将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2安装于相机机身3而构成的相机1的概念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透镜镜筒2的光轴OA方向被拍摄体侧设为前侧,将相机机身3侧设为后侧。将透镜镜筒2的光轴OA方向的移动称为“直进”,将以光轴OA为中心的转动称为“旋转”。另外,在与透镜镜筒2的光轴OA正交的径向上,将从光轴OA远离的一侧称为外径侧,将靠近光轴OA的一侧称为内径侧。
相机1具备相机机身3和透镜镜筒2。透镜镜筒2在后部(基端部)设有透镜安装部LM,通过与相机机身3的机身安装部BM卡合而能够装拆地安装于相机机身3。
相机机身3是具备将光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4、并对由该摄像元件4得到的拍摄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并记录于未图示的记录部中的所谓数码单反相机。需要说明的是,不限定于数码单反相机。也可以是无反相机,还可以是紧凑型数码相机。另外,也可以是双反相机。还可以是内置于智能电话或平板电脑的相机。
在相机机身3设有电源开关(未图示)。电源开关的接通/断开(ON/OFF)信号、表示聚焦和光圈值的信号发送至后述的透镜镜筒2的控制部90。
(1.透镜镜筒2的概要)
透镜镜筒2从前侧起具备1组透镜L1、2组透镜L2、3组透镜L3、4组透镜L4、5组透镜L5、6组透镜L6及7组透镜L7,是焦距能够变更的所谓变焦透镜。需要说明的是,不限定于变焦透镜,也可以是焦距无法变更的单焦点的透镜。
(1-1.各组透镜L1~L7)
1组透镜L1、2组透镜L2、3组透镜L3、4组透镜L4、5组透镜L5、6组透镜L6及7组透镜L7在变焦时移动。另外,5组透镜L5及6组透镜L6是在聚焦时移动的聚焦透镜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2具备两个聚焦透镜组。因此,能够减轻每一个聚焦透镜组的重量,即使是步进马达那样的驱动力小的致动器也能够进行驱动。
另外,能够提高聚焦的性能。
1组透镜L1保持于1组框11,1组滑动筒12从1组框11向后方侧延伸。
2组透镜L2保持于2组框21。
3组透镜L3保持于3组框31。
4组透镜L4保持于4组框41。4组框41具备对4组透镜L4的外周进行保持的4组保持部43、从4组保持部43向外径侧延伸的前壁部44、和从前壁部44的外径侧端部向后侧延伸的筒部45。
在4组框41的前侧安装有光圈单元42。
5组透镜L5保持于5组框50。5组框50具备覆盖5组透镜L5的外周的5组保持部51、和从5组保持部51向前侧延伸的5组遮光罩部52。5组遮光罩部52也可以向后侧延伸。5组遮光罩部52是为了防止因不需要的光的入射等引起的重影(ghost)而设置的。此外,也可以代替5组遮光罩部52而设为筒部52。
6组透镜L6保持于6组框60。6组框60具备覆盖6组透镜L6的外周的6组保持部61、和从6组保持部61向前侧延伸的6组遮光罩部62。6组遮光罩部62也可以向后侧延伸。6组遮光罩部62是为了防止因不需要的光的入射等导致的重影而设置的。此外,也可以代替6组遮光罩部62而设为筒部62。
5组框50及6组框60配置于马达滑动筒100的内径侧。马达滑动筒100配置于4组框41的筒部45内。马达滑动筒100在变焦时沿光轴OA方向被驱动。另外,在变焦时及聚焦时,5组框50通过固定于马达滑动筒100的后述的5组用马达(例如是步进马达。以下称为STM5)而被沿光轴OA方向驱动,6组框60通过6组用马达(以下称为STM6)而被沿光轴OA方向驱动。需要说明的是,马达不限定于步进马达,也可以是DC马达或音圈马达、超声波马达等。
7组透镜L7保持于7组框70。7组框70具备覆盖7组透镜L7的外周的7组保持部71、和从7组保持部71向前侧延伸的7组遮光罩部72。7组遮光罩部72也可以向后侧延伸。在7组框70的前端安装有7组滑动筒73。7组遮光罩部72是为了防止因不需要的光的入射等导致的重影而设置的。此外,也可以代替7组遮光罩部72而设为筒部72。
1组透镜L1、2组透镜L2、3组透镜L3、4组透镜L4、5组透镜L5、6组透镜L6及7组透镜L7利用通过后述的变焦环(zoom ring)81的旋转而旋转的外凸轮筒82及内凸轮筒83的旋转,从而沿光轴OA方向被驱动。
(1-2.机械构成)
透镜镜筒2具备外固定筒84和内固定筒85。在外固定筒84的外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设有变焦环81和聚焦环86。也可以具备光圈用的环。
在外固定筒84与内固定筒85之间,从外径侧起配置有1组滑动筒12、外凸轮筒82。
在内固定筒85的内径侧配置有2组框21、3组框31、4组框41、马达滑动筒100、7组框70。在马达滑动筒100的内径侧配置有5组框50及6组框60。另外,马达滑动筒100配置于4组框41的内径侧。
4组框41的筒部45的后侧与前侧相比为小径,在其小径部与内固定筒85之间配置有内凸轮筒83。
(1-2-1.外凸轮筒82、内凸轮筒83、外固定筒84、内固定筒85)
第1连结销91从变焦环81向内径侧延伸。
第1连结销91贯穿设于外固定筒84的周槽,与外凸轮筒82连结。若使变焦环81沿周向旋转,则第1连结销91也沿周向旋转移动,外凸轮筒82与变焦环81一起旋转。
第2连结销92从内凸轮筒83向外径侧延伸。第2连结销92贯穿设于内固定筒85的凸轮驱动用的凸轮槽,插入至设于外凸轮筒82的直进槽。若外凸轮筒82沿周向旋转,则第2连结销92也沿周方向旋转,内凸轮筒83旋转及直进。
在外凸轮筒82设有分别对1组滑动筒12、2组框21、3组框31、4组框41进行驱动的4种凸轮槽。
在内凸轮筒83设有对7组滑动筒73进行驱动的凸轮槽和对马达滑动筒100进行驱动的周槽。也就是说,内凸轮筒83的移动量与马达滑动筒100的移动量是相同的。也可以设置对马达滑动筒100进行驱动的凸轮槽并使内凸轮筒83的移动量与马达滑动筒100的移动量不同。
在外固定筒84设有对1组滑动筒12进行直进引导的直进槽。
在内固定筒85设有对2组框21、3组框31、4组框41分别进行直进引导的三种直进槽。另外,设有对7组滑动筒73进行驱动的凸轮槽。另外,如上所述,设有内凸轮筒83的凸轮槽。
4组框41设有对马达滑动筒100进行直进引导的直进槽。
(1-2-2.各透镜组的机械驱动)
1组滑动筒12通过外凸轮筒82的凸轮槽和外固定筒84的直进槽而以不旋转的方式沿光轴OA方向直进移动。
2组框21、3组框31及4组框41通过外凸轮筒82的凸轮槽和内固定筒85的直进槽而以不旋转的方式沿光轴OA方向直进移动。也就是说,通过旋转的外凸轮筒82的凸轮槽而被沿光轴OA方向驱动、且通过内固定筒85的直进槽而被直进引导。
马达滑动筒100通过内凸轮筒83的周槽和4组框41的直进槽而以不旋转的方式沿光轴OA方向直进移动。
7组滑动筒73通过旋转及直进的内凸轮筒83的凸轮槽和内固定筒85的凸轮槽而以不旋转的方式沿光轴OA方向直进移动。
(1-3.聚焦机构部分的构成)
(1-3-1.马达滑动筒100的机械驱动)
图2是透镜镜筒2的局部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各透镜组的位置、角度与图1的状态不同。如图所示,在4组框41(筒部45)的内径侧配置有马达滑动筒100。
如上所述,若变焦环81旋转,则外凸轮筒82通过第1连结销91也旋转。外凸轮筒82和内凸轮筒83通过将内固定筒85的凸轮槽贯穿的第2连结销92而卡合,因此,若外凸轮筒82旋转,则内凸轮筒83一边旋转一边直进。
凸轮销101从马达滑动筒100向外径侧延伸。凸轮销101贯穿设于4组框41的筒部45上的直进槽45a,与设于内凸轮筒83上的周槽83a卡合。
因此,若内凸轮筒83一边旋转一边直进移动,则马达滑动筒100通过凸轮销101,由设于筒部45的直进槽45a直进引导、并且与内凸轮筒83的移动的直进成分一起沿直进方向移动。因此,若变焦环81旋转,则马达滑动筒100以不旋转的方式直进移动,从而5组透镜L5及6组透镜L6直进移动。
另外,在马达滑动筒100固定有STM5及STM6。基于变焦环81或聚焦环86的旋转,STM5将5组透镜L5沿光轴方向驱动、且STM6将6组透镜L6沿光轴方向驱动。也就是说,5组透镜L5(5组框50)和6组透镜L6(6组框60)相对于马达滑动筒100分别沿光轴方向移动。关于基于STM5及STM6进行的透镜驱动将后述。
图5是包含马达滑动筒100及与马达滑动筒100相比靠内径侧的部分的侧视图。在马达滑动筒100上,通过螺钉固定有对5组透镜L5进行驱动的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和对6组透镜L6进行驱动的6组透镜驱动单元600(在图中,螺钉未图示)。图6是表示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的立体图。
在马达滑动筒100安装有: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其包括对作为聚焦透镜的5组透镜L5进行驱动的STM5;和6组透镜驱动单元600,其包括对作为聚焦透镜的6组透镜L6进行驱动的STM6。
(1-3-2.基于透镜驱动单元进行的L5及L6的驱动控制)
图3是从内径侧观察聚焦环86的一部分的图。图4是从外径侧观察外固定筒84的一部分的图。
如图3所示,在聚焦环86的内径侧沿圆周方向安装有反射带86a。在反射带86a上形成有沿光轴OA方向延伸的遮光线条86b。
如图4所示,在处于聚焦环86内周侧的外固定筒84的外径侧,安装有用于对聚焦环86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光遮断器84a。
若使聚焦环86旋转,则反射带86a也旋转。光遮断器84a检测由反射带86a的遮光线条86b生成的遮光脉冲。该遮光脉冲的数量与聚焦环86的旋转量相对应。
如图1所示,在内固定筒85的后侧的端部,通过螺丝安装有主基板88。FPC(未图示)从光遮断器84a向主基板88延伸。主基板88具有控制部90,与聚焦环86的旋转量相对应的遮光脉冲信号从光遮断器84a经由FPC向控制部90输入。通过以上构成,能够检测聚焦环86的旋转量。
若聚焦环86旋转,则光遮断器84a检测其旋转量并向主基板88的控制部90发送信号。另外,通过基于拍摄者的半按快门等进行的聚焦操作,从相机机身3向主基板88的控制部90发送信号。
由此,从控制部90向STM5发送脉冲,STM5被驱动。若STM5驱动,则丝杠502旋转,能够使5组透镜L5移动。此外,6组透镜L6的驱动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变焦环81的内径侧具备对变焦环81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旋转检测部。例如可以列举电位器等。FPC从电位器向主基板88延伸。控制部90能够根据来自电位器的检测值判断变焦环81的旋转量。
若通过电位器检测到变焦环81的旋转,则控制部90以与变焦环81的旋转量相应的驱动量驱动STM5。若STM5被驱动,则5组透镜L5沿光轴OA方向移动。关于6组透镜L6也是同样的。
此外,也可以在聚焦环的旋转检测中使用电位器,也可以在变焦环的旋转检测中使用反射带及光遮断器。还可以使用磁检测等其他的检测手段。
(1-3-3.透镜驱动单元的详情)
接下来,说明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关于6组透镜驱动单元600,由于是与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具备:螺钉紧固于马达滑动筒100的单元框501;固定于单元框501的前端的STM5;从STM5向光轴OA方向后侧延伸、且后端侧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单元框501的丝杠502;和与丝杠502啮合且通过丝杠502的旋转而沿光轴OA方向移动的移动架503。需要说明的是,STM5也可以固定于单元框501的后端。在该情况下,丝杠502从STM5向光轴OA方向前侧延伸。此外,从STM6延伸的丝杠602可以沿与丝杠502相同的方向延伸,也可以沿与丝杠502相反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丝杠502向光轴OA方向后侧延伸的情况下,丝杠602向光轴OA方向后侧延伸。在该情况,能够使STM5的驱动方向与5组透镜L5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和STM6的驱动方向与6组透镜L6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相同。或者,也可以是,在丝杠502向光轴OA方向后侧延伸的情况下,丝杠602向光轴OA方向前侧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光轴方向上使透镜镜筒为薄型。
(单元框501)
单元框501具备:沿光轴OA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单元固定部501a;在单元固定部501a的前端从单元固定部501a向内径方向以大致直角折曲而延伸的STM固定部501b;和在单元固定部501a的后端从单元固定部501a向内径方向以大致直角折曲而延伸的丝杠保持部501c。
单元固定部501a如之前所述的图5所示,配置于马达滑动筒100的外周,且螺钉紧固于马达滑动筒100。
在STM固定部501b固定有STM5,在丝杠保持部501c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有丝杠502的后端侧。
(STM5)
在STM5连接有从主基板88延伸的FPC(未图示)。
(丝杠502)
丝杠502通过STM5的旋转力而旋转驱动。丝杠502的外周被切削出螺纹。
(移动架503)
图7是仅示出了图6中的移动架503的部分的立体图。移动架503具备啮合部504和卡合轴部505。啮合部504的径向截面为U字型,且在供丝杠502穿插的U字部的内表面设有与丝杠502的切削螺纹部啮合的啮合部504。
相对于移动架503中的设有啮合部504的部分,在透镜镜筒2的周向的相反侧设有卡合轴部505。
卡合轴部505是沿光轴OA方向延伸的圆柱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后侧起以后小径部505a、中径部505b、大径部505c、前小径部505d的顺序具有直径不同的部分。
(1-3-4.透镜组框的详情)
如图6等所示,在5组框50设有从将5组透镜L5的外周覆盖的部分的外周向径向外径侧延伸的突出部510。突出部510具备主引导杆卡合部511、遮光部512(在6组框的情况下为遮光部612)、和架卡合部(直进驱动部)513。
此外,突出部510为与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相对应的5组透镜L5驱动用的部分。为了6组透镜L6的驱动也设有同样的突出部610(后述的图8中图示),其是与5组透镜L5驱动用的突出部510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主引导杆卡合部511)
主引导杆卡合部511具备前壁511a、相对于前壁511a以平行间隔关系设置的后壁511b、以及将前壁511a与后壁511b连结的两个侧壁511c、511d。在前壁511a和后壁511b分别设有供后述的主引导杆151能够滑动地贯穿的引导杆穿插孔511e。
图8是从前侧观察内固定筒85、马达滑动筒100、5组保持部51、6组保持部61及STM5、STM6的径向剖视图。
如在上述基于图6所说明那样,设有从5组保持部51的外周向外径侧延伸的突出部510。突出部510具备主引导杆卡合部511。另外,在5组保持部51还设有从外周向径向延伸的副引导杆卡合部552。副引导杆卡合部552相对于突出部510的主引导杆151设于大致180度的位置。
如上所述,主引导杆卡合部511具备彼此处于平行间隔关系的前壁511a和后壁511b,在分别设于前壁511a和后壁511b的引导杆穿插孔511e中穿插有主引导杆151(此外,在后述的说明中,将从该前壁511a的前端到后壁511b的后端为止的距离称为卡合长度)。通过该主引导杆151,5组保持部51被沿光轴OA方向引导。
副引导杆卡合部552是设有外径侧开放的U字槽的部件。在该U字槽中穿插有副引导杆152。这样,由于副引导杆卡合部552的U字槽与副引导杆152卡合,所以以主引导杆151为中心的周向旋转被防止。
此外,针对6组框60也同样地,在透镜保持部中的、相对于设有主引导杆卡合部611的突出部610为大致180度的位置,副引导杆卡合部652向外径侧延伸。
(遮光部512)
遮光部512从侧壁511d向外径侧突出而设置。遮光部512是沿光轴OA方向以规定距离延伸的矩形板状部分。此外,遮光部512也可以设于侧壁511c。遮光部512是用于对设于马达滑动筒的PI5进行遮光的部件。能够通过遮光部512及PI5检测5组透镜L5的位置。
(架卡合部513)
架卡合部513从侧壁511c向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侧延伸。
架卡合部513具备前臂513a、和相对于前臂513a以平行间隔关系设置的后臂513b。后臂513b从后壁511b连续地向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侧延伸,前臂513a从另一方的侧壁511c的、与前壁511a相比靠后壁511b的位置向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侧延伸。
在前臂513a和后臂513b上分别设有贯穿孔513d、513e。前臂513a的贯穿孔513d是圆形的贯穿孔。后臂513b的贯穿孔513e是圆形的贯穿孔,但在贯穿孔的径向上设有切缺。
在前臂513a与后臂513b之间配置有卡合轴部505。
贯穿孔513d、513e与卡合轴部505的两个后小径部505a、前小径部505d相比为大径。另外,贯穿孔513d、513e与卡合轴部505的中径部505b及大径部505c相比为小径。
在前臂513a的贯穿孔513d中插入有卡合轴部505的前小径部505d。在后臂513b的贯穿孔513e中插入有卡合轴部505的后小径部505a。此时,由于在贯穿孔513e设有切缺,所以能够在前臂513a的贯穿孔513d中插入了前小径部505d之后,使后小径部505a从切缺部沿横向进入至贯穿孔513e内。
(螺旋弹簧506)
考虑到以下情况:因制造上的误差、前臂513a和后臂513b的挠曲等,在前臂513a与后臂513b之间配置了卡合轴部505的中径部505b和大径部505c时,在中径部505b的小径部505a侧面及大径部505c的中径部505b侧的侧面、与前臂513a及后臂513b的侧面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卡合轴部505相对于架卡合部513晃动。
因此,在中径部505b的外周配置有螺旋弹簧506。螺旋弹簧506的直径比小径部505a及中径部505b的直径大、且比大径部505c的直径小。螺旋弹簧506配置于后臂513b与大径部505c之间,对后臂513b(即5组框50)向光轴OA方向后侧施力。
若丝杠502通过STM5的驱动而旋转,则通过移动架503的啮合部504与丝杠502的螺纹部的啮合,移动架503沿光轴OA方向(沿着光轴OA的方向)移动。
另外,螺旋弹簧506在周向上也产生作用力,因此能够对5组框50在周向上也施力。
图9是对主引导杆151、161及副引导杆152、162的沿光轴OA延伸的位置进行说明的图。如图所示,在4组框41的后端通过螺丝紧固有引导杆按压部件170。需要说明的是,引导杆按压部件170也可以并非通过螺丝紧固而是与4组框41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引导杆按压部件170也考虑为4组框41的一部分。
5组用的主引导杆151及副引导杆152、6组用的主引导杆161及副引导杆162在4组框41的前壁部44与引导杆按压部件170之间延伸。
此外,副引导杆也可以由5组用和6组用共有。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一根引导杆。另外,也可以使主引导杆由5组用和6组用共有。
(2.透镜驱动单元的位置)
返回到图8,在从光轴OA的一方(在图8中为前方)观察时,主引导杆151比副引导杆152配置得距STM5(或从STM5延伸的丝杠502)近。换言之,STM5(或从STM5延伸的丝杠502)在周向上配置得与副引导杆152相比距主引导杆151近。关于STM6也是同样的。另外,如图8所图示,主引导杆151、副引导杆152、主引导杆161和副引导杆162在从光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同心圆上。
若STM5驱动而丝杠502旋转,则突出部510也伴随着移动架503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而沿光轴方向移动。此时,主引导杆卡合部511由主引导杆151引导而移动并在光轴OA方向上被定位。
通过将主引导杆151与STM5的丝杠502接近地配置,能够抑制主引导杆151与丝杠502之间的部件的晃动或挠曲。
此外,关于6组也是,在以主引导杆161和副引导杆162的与光轴OA正交的面观察情况下,主引导杆161比副引导杆162配置得距STM6近。
另外,图8所示的附图标记42a表示对光圈单元42进行驱动的光圈用STM42a的位置。STM5、STM6、光圈用STM42a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如图所示,在从光轴OA的一方(在图8中为前方)观察时,5组用的STM5和6组用的STM6配置于与光圈用STM42a相互不重叠的位置(不干涉的位置)。换言之,在周向上按照STM5、STM6、光圈用STM42a的顺序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即使STM5、STM6或光圈用STM42a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也不会相互碰撞。需要说明的是,STM5、STM6、STM42a也可以等间隔地隔开间隔配置。在该情况下,重量分配能够分散。
(3.5组框50、6组框60的形状、配置)
(3-1.与引导杆的卡合)
图10是说明5组保持部51的主引导杆卡合部511与主引导杆151的卡合长度、以及6组框60的主引导杆卡合部622与主引导杆151的卡合长度的图。主引导杆卡合部511如上所述具备相互以规定距离隔开间隔的前壁511a和后壁511b,在分别设于前壁511a和后壁511b的圆形的引导杆穿插孔511e中穿插有主引导杆151。此外,也可以是前壁511a与后壁511b相连的结构。也就是说,主引导杆卡合部511也可以是设有一个引导杆穿插孔511e的结构。
在说明书中,卡合长度是指引导杆、和与该引导杆卡合的卡合部相卡合的长度。如上所述,5组保持部51的主引导杆卡合部511与主引导杆151的卡合长度是从前壁511a的前端到后壁511b的后端为止的长度(EL5)。6组框60的主引导杆卡合部611与主引导杆161的卡合长度是从前壁611a的前端到后壁611b的后端为止的长度(EL6)。
能够通过主引导杆卡合部511相对于主引导杆151的卡合而防止5组透镜L5的倾斜。卡合长度EL5为以下范围,即,在5组透镜L5移动了时,主引导杆卡合部511的前壁511a不会碰到4组框41的前壁部44的后表面,且主引导杆卡合部511的后壁511b不会碰到引导杆按压部件170的前表面。即,能够根据5组透镜L5的移动量来限制卡合长度EL5,在5组透镜L5的移动量大时使卡合长度EL5变短,在5组透镜L5的移动量小时使卡合长度EL5变长。卡合长度EL5只要是能够防止5组透镜L5的倾斜的长度即可。此外,关于卡合长度EL6也是同样的。
在通过STM6而移动的6组透镜L6的移动量比通过STM5而移动的5组透镜L5的移动量少的情况下(换言之,在通过STM5而移动的5组透镜L5的移动量比通过STM6而移动的6组透镜L6的移动量大的情况下),能够使卡合长度EL6比卡合长度EL5长。也就是说,能够使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少的6组框60与主引导杆的卡合长度EL6比5组框50与主引导杆的卡合长度EL5长。由此,能够减少作为聚焦透镜组的5组透镜L5、6组透镜L6相对于光轴OA的倾斜。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必须使卡合长度EL6比卡合长度EL5长。只要各透镜组相对于光轴OA的倾斜足够小,则卡合长度可以是任意的长度。
(3-2.切缺)
图11是表示焦距为长焦侧且被拍摄体距离为无限侧时的5组框50与6组框6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是5组框50的5组保持部51与6组框60的6组遮光罩部62比较远离的状态。图12是焦距为广角侧且被拍摄体距离为极近侧时的5组框50与6组框6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是5组框50的5组保持部51与6组框60的6组遮光罩部62比较接近的状态。图13是从其他角度表示与图12同样的状态下的5组框50与6组框6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表示5组框50的5组保持部51与6组框60的6组遮光罩部62接近的状态。如图所示,5组框50配置于6组框60的内周侧。也就是说,在5组框50或6组框60沿光轴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存在在从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径向)观察时5组框50与6组框60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状况。具体而言,在图13所示那样的状态下,5组框50和6组框60在从与光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如图所示,在5组保持部51设有上述的突出部510(图11、图12)、副引导杆卡合部552(图13)、其他的突起物560等、向外径侧延伸的多个突起物。其他的突起物560例如是在将5组透镜L5安装并铆接于5组保持部51之际使用的组装时所需的突起物,如图8所示,配置于周向的三处。换言之,突出部、突起物是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径向)突出或隆起的凸部(突部)。
在此,在实施方式中,在6组框60的6组遮光罩部62的光轴OA方向端部,与5组保持部51的突起物(突出部510、突起物560、副引导杆卡合部552等)对应地设有切缺65。
因此,如图12、图13所示,即使在5组框50与6组框60接近的状态下,也不会因5组保持部51的突起物(突出部510、突起物560、副引导杆卡合部552等)妨碍6组框60的移动。也就是说,5组框50与6组框60不会碰撞。
也就是说,在5组框50与6组框60接近了的情况下,5组保持部51的突起物(突出部510、突起物560、副引导杆卡合部552等)进入至6组框60的切缺65。换言之,在5组框50与6组框60的距离小的情况(例如5组框50与6组框60最接近的情况、5组框50与6组框60的距离最小的情况)下,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周向上,5组保持部51的突起物(突出部510、突起物560、副引导杆卡合部552等)与6组框60的切缺65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避免5组框50与6组框60的碰撞。能够使5组透镜L5与6组透镜L6的距离更接近。能够实现作为透镜镜筒2整体的更紧凑化。
另外,由于5组框50与6组框60不会互相干涉,所以能够增大5组框50与6组框60在光轴OA方向上的相对的移动量,透镜组的设计自由度更加提高。
(3-3.5组框50的配置)
如图14等所示,从光轴方向按顺序以STM5或STM6(关于STM6的位置,参照图5)、5组透镜L5、6组透镜L6的顺序配置。也就是说,5组透镜L5配置于STM6与6组透镜L6之间。由此,与从光轴方向按顺序以5组透镜L5、STM6、6组透镜L6的顺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镜筒在光轴方向上变薄。
(4.遮光罩)
图14是透镜镜筒2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4组透镜L4与5组透镜L5接近的状态。在4组透镜L4与5组透镜L5接近的状态下,5组框50(或5组遮光罩部52)盖于4组框41(或4组透镜L4、4组保持部43)。换言之,在4组透镜L4与5组透镜L5最接近的状况下,4组框41(或4组透镜L4、4组保持部43)与5组框50(或5组遮光罩部52)在沿以光轴为中心的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也就是说,4组框41与5组框50在光轴上至少一部分重叠。5组遮光罩部52的直径大于4组透镜L4的直径。
图15是4组透镜L4和5组遮光罩部52的局部放大图,表示5组遮光罩部52未盖于4组框41的状态。也就是说,表示4组框41与5组框50在径向上不重叠的状态。
同样地,6组框60及7组框70也具备6组遮光罩部62及7组遮光罩部72。
具体而言,在5组透镜L5与6组透镜L6接近的状态下,6组框60(或6组遮光罩部62)盖于5组框50(或5组透镜L5、5组保持部51)。换言之,在5组透镜L5与6组透镜L6最接近的状况下,5组框50与6组框60在沿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也就是说,5组框50与6组框60在光轴上至少一部分重叠。6组遮光罩部62的直径大于5组透镜L5的直径。
另外,在6组透镜L6与7组透镜L7接近的状态下,7组框70(或7组遮光罩部72)盖于6组框60(或6组透镜L6、6组保持部61)。换言之,在6组透镜L6与7组透镜L7最接近的状况下,6组框60与7组框70在沿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也就是说,6组框60与7组框70在光轴上至少一部分重叠。7组遮光罩部72的直径大于6组透镜L6的直径。
如图所示,5组遮光罩部52·6组遮光罩部62·7组遮光罩部72分别从5组透镜L5·6组透镜L6·7组透镜L7向前侧延伸,由此,防止因杂散光等产生的重影。此外,各遮光罩部也可以向后侧延伸。
马达滑动筒100如图5所示覆盖5组透镜L5和6组透镜L6的外周。然而,在马达滑动筒100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光遮断器、STM5、STM6等的孔等。另外,设有多个安装这些光遮断器、STM5、STM6等的螺钉紧固用的孔等。
由于像这样在马达滑动筒100上设有多个孔,所以存在以下可能性,即被拍摄体光泄露而向马达滑动筒100的外部进入,或者光从孔进入成为杂散光而与被拍摄体光混合,使拍摄图像劣化。
例如,与固定于马达滑动筒100的STM为一个的情况相比,在固定于马达滑动筒100的STM为两个的情况下,安装STM的孔等变多,重影等拍摄图像劣化的可能性增加。
然而,通过设置5组遮光罩部52、6组遮光罩部62、7组遮光罩部72,能够防止因杂散光导致拍摄图像劣化。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以5组遮光罩部52与5组保持部51分体、6组遮光罩部62与6组保持部61为一体、7组遮光罩部72与7组保持部71为一体而进行了图示,但不限于此,遮光罩与透镜框既可以是一体也可以是分体。
5组遮光罩部52、6组遮光罩部62、7组遮光罩部72在透镜组沿光轴OA方向移动了时,通过后方的透镜组的遮光罩包围光轴OA方向前侧的透镜组的周围。
如图14所示,直径按照5组遮光罩部52、6组遮光罩部62、7组遮光罩部72的顺序变大。
而且,在存在向位于内径侧的遮光罩部的外径侧突出的突部的情况下,在外径侧的遮光罩部设置用于避开突部的凹陷(回避部)。例如,在4组保持部43的外周设有图15所示那样的突部43a,在外径侧的5组遮光罩部52设有与该突部53a对应的凹陷(槽)52b。由于能够利用凹陷52b避开突部53a,所以能够防止4组保持部43与5组遮光罩部52的碰撞。另外,能够利用5组遮光罩部52覆盖4组保持部43,能够防止因被拍摄体光的泄露或杂散光等的影响而导致的拍摄图像的劣化。同样地,在5组保持框50的外径侧存在突部的情况下,可以在6组遮光罩部62设置凹陷。在6组框60的外径侧存在突部的情况下,可以在7组遮光罩部72设置凹陷。需要说明的是,不限定于凹陷(槽),也可以是例如切入部。另外无需使全部遮光罩部都具备凹陷(槽)。
另外,凹陷(槽、回避部)52b可以在周向上位于全周,也可以位于周向的一部分。
另外,在5组遮光罩部52、6组遮光罩部62、7组遮光罩部72的内表面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遮光性(遮光线52a、62a、72a)。遮光线可以是槽或者层差。
此外,可以在5组遮光罩部52、6组遮光罩部62、7组遮光罩部72的全部设置遮光线,也可以具有未设置遮光线的遮光罩。
另外,根据图14等可知,从光轴方向被拍摄体侧以STM5或STM6(关于STM6的位置,参照图5)、5组透镜L5、6组透镜L6的顺序配置。如图所示,5组透镜L5与6组透镜L6相比为小径。即,在实施方式中,按照STM、小径透镜(5组透镜L5)、大径透镜(6组透镜L6)的顺序从光轴方向被拍摄体侧配置。因此,6组遮光罩部62的直径大于5组透镜L5的直径。
如上所述,5组遮光罩部52从5组透镜L5向前侧延伸,6组遮光罩部62从6组透镜L6向前侧延伸。若5组透镜L5、6组透镜L6沿光轴OA方向移动,则5组遮光罩部52、6组遮光罩部62也移动。
在如图14所示5组透镜L5与STM5(或STM6)接近时,存在5组遮光罩部52配置于STM5(或STM6)的内径侧的情况。
此时,由于5组透镜L5的直径较小,所以即使考虑5组遮光罩部52配置于STM5(或STM6)的内径侧的状况,也可以不使作为透镜镜筒2整体的外径增大。
另外,STM5(或STM6)配置于与5组透镜L5相比配置在更前方的4组透镜L4的外周。4组透镜L4与5组透镜L5相比更加小径,4组保持部43的外径与5组遮光罩部52相比更小。也就是说,5组遮光罩部52的直径大于4组透镜L4的直径。
即,在光轴OA方向上配置有直径按顺序变大的多个透镜组,STM5(或STM6)配置于其中最小透镜组即4组透镜L4的外周。
由此,能够在作为最小透镜组的4组透镜L4的外径侧配置STM5(或STM6),在4组透镜L4与STM5之间的间隙配置与4组透镜L4相比为大径的5组遮光罩部52。因此,能够使4组透镜L4与5组透镜L5之间的距离接近,从而能够实现光轴OA方向或径向的紧凑化。
另外,在光圈单元42的后方配置有4组透镜L4。位于光圈单元42之后的透镜组比其他透镜组小的情况较多。因此,按照光圈单元42、最小径透镜(4组透镜L4)、小径透镜(5组透镜L5)、大径透镜(6组透镜L6)的顺序从光轴方向被拍摄体侧配置,在最小径透镜(4组透镜L4)的外径侧配置STM5(或STM6),由此,能够谋求透镜镜筒2的紧凑化。
此外,也可以是5组框50、6组框60、7组框70的全部均不具备遮光罩部。也可以是5组框50、6组框60、7组框70中的某一个或两个框具备遮光罩部。
此外,设为了在前后的透镜组最接近的状况下后方的透镜组的遮光罩与前方的透镜组重叠,但不限于此。只要是防止拍摄图像的劣化所需的长度即可,并非必须重叠。
(5.光遮断器)
如图5所示,在马达滑动筒100安装有5组用光遮断器PI5和6组用光遮断器PI6(在图5中仅示出5组用)。以下,说明5组用光遮断器PI5。6组用光遮断器PI6的说明与5组用光遮断器PI5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6等所示,关于5组用光遮断器PI5,在5组透镜驱动单元500对5组透镜L5的驱动时,遮光部512配置于能够从5组用光遮断器PI5的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通过的位置。
遮光部512为了进行位置检测而配置于光轴OA上的5组透镜L5的外径侧。
此外,相机机身3的电源接通(ON)时的透镜组的位置取决于电源断开(OFF)时的状态,因此并不确定。因此,相机机身3的电源接通时的各透镜组的位置不确定,是不清楚位于何处的状态。
因此,若以5组透镜L5为例进行说明,则首先,根据来自主基板88的控制部90的驱动指示驱动STM5使5组框50移动。然后,使设于5组保持部51的遮光部512从5组用光遮断器PI5的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通过,由此对5组透镜L5进行检测。以遮光部512从PI5通过(遮光)时的5组透镜L5的位置为基准位置,使5组透镜L5移动。也就是说,5组用光遮断器PI5配置于5组透镜L5的基准位置。以后,将5组透镜L5的基准位置称为5组原点位置。6组也是同样的。
5组透镜L5在移动到基准位置(原点位置)后向初始位置移动。初始位置设为所设定的焦距的无限侧(例如无限端)的位置。若将初始位置设为无限侧,则能够显示模糊少的实时图像。另外,在将聚焦位置(拍摄距离)设为无限侧进行拍摄的情况下,用户在初始动作之后无需进行拍摄距离的变更操作。
图16是说明透镜镜筒2的控制部90的初始动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在用户将相机机身3的电源接通时开始。
在S01中,控制部90检测到相机机身3的电源接通并进入S02。
在S02中,控制部90驱动STM6使6组框60(6组透镜L6)沿光轴方向移动,并进入S03。
在S03中,控制部90判断6组透镜L6是否已移动到6组原点位置。如上所述,控制部90能够通过利用遮光部612检测PI6是否被遮光来进行判断。在控制部90判断为6组透镜L6已移动到6组原点位置的情况下,进入S04。在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返回S02,重复S02及S03直到判断为6组透镜L6已移动到6组原点位置。
在S04中,控制部90驱动STM5使5组框50(5组透镜L5)沿光轴方向移动。进入S05。
在S05中,控制部90判断5组透镜L5是否已移动到5组原点位置。如上所述,控制部90能够通过利用遮光部512检测PI5是否被遮光来进行判断。在控制部90判断为5组透镜L5已移动到5组原点位置的情况下,进入S06。在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返回S04,重复S04及S05直到判断为5组透镜L5已移动到5组原点位置。
在S06中,控制部90驱动STM6使6组框60(6组透镜L6)移动到6组初始位置。如上所述,6组初始位置设为所设定的焦距中的无限端的位置。例如,在通过变焦环81使L1~L4、马达滑动筒100及L7的位置成为广角端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90驱动STM6以使6组透镜L6移动到广角端的无限端位置(W∞)。进入S07。
在S07中,控制部90驱动STM5使5组框50(5组透镜L5)移动到5组初始位置。5组初始位置也设为所设定的焦距中的无限的位置。
若执行了S07,则控制部90使初始动作结束。
此外,初始位置设为了所设定的焦距中的无限端的位置,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所设定的焦距中的极近侧(例如极近端)的位置,还可以是无限端与极近端之间的位置。
在此,能够通过变更PI的位置(原点位置),来使图16所示的初始动作所需的时间缩短、平均化。
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7是说明5组用光遮断器PI5在光轴OA上的位置和6组用光遮断器PI6的位置的图。以下,将5组和6组汇总进行说明。在图17中,5组透镜L5的长焦端的极近端(TN)位置和6组透镜L6的长焦端的极近端(TN)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示于同位置,但实际上不同。5组透镜L5的TN位置与6组透镜L6的TN位置相比在光轴方向上位于前侧(被拍摄体侧、物体侧)。
当在焦距为长焦端的状态下变更了拍摄距离时,L5及L6在长焦端的极近端(TN)位置与长焦端的无限端(T∞)位置之间移动。当在焦距为广角端的状态下变更了拍摄距离时,L5及L6在广角端的极近端(WN)位置与广角端的无限端(W∞)位置之间移动。
因此,在图16的S1中电源接通时,L5及L6配置于从TN到W∞之间的某一位置。
因而,若在从TN到W∞中的5组框50(或6组框60)的移动范围内的任意位置配置光遮断器PI5(或PI6),则能够使初始动作所需的时间缩短或平均化。此外,在图17中示出了极近端与无限端相比存在于被拍摄体侧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无限端与极近端相比位于被拍摄体侧。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从T∞到WN中的5组框50(或6组框60)的移动范围内的任意位置配置光遮断器PI5(或PI6)即可。
以下,关于光遮断器PI5或PI6位置,说明不同的三处的形态。
在图17中的(1)所示的位置配置光遮断器。
即,将光遮断器PI5或PI6配置于长焦端的无限端(T∞)位置与广角端的无限端(W∞)位置之间。换言之,当在拍摄距离为无限远的状态下变更了焦距时,PI5(或PI6)配置于5组透镜L5(或6组透镜L6)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检测5组框50(或6组框60)。由此,能够缩短从原点位置向初始位置的移动所需的时间。另外,也可以将光遮断器PI5或PI6配置于T∞与W∞的中央部。换言之,当在拍摄距离为无限远的状态下变更了焦距时,PI5(或PI6)配置于第5透镜L5(或6组透镜L6)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中央部,检测5组框50。中央部可以并非严密的中央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后错开。例如,只要配置于将从T∞到W∞三等分时的正中范围内即可。或者,只要配置于从中央部向前后包括规定长度(例如向前3mm、向后3mm)的范围内即可。
在该情况下,能够与所设定的焦距无关地将使L5或L6从原点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时间平均化。
此外,在图17中示出了极近端与无限端相比存在于被拍摄体侧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无限端与极近端相比位于被拍摄体侧。
(2)在图17的(2)所示的位置配置光遮断器。
即,将光遮断器PI5或PI6配置于长焦端的无限端(T∞)位置附近(近旁)。换言之,在拍摄距离为无限端且焦距为长焦端的状态下的5组框50(或6组框60)所配置的位置附近配置PI5(或PI6)。T∞附近可以并非严密的T∞位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后错开。例如,只要配置于从T∞位置向前后包含规定长度(例如向前3mm、向后3mm)的范围内即可。
例如,若是焦距为长焦端时的透镜镜筒的长度最短的透镜镜筒,则认为拍摄者未进行拍摄时(例如电源断开时)为了使透镜镜筒2缩短而设为长焦端的状态的情况较多。该情况可以认为是在长焦端的状态下接通电源,因此初始位置位于T∞的可能性高。因此,若在(2)所示的位置(T∞)配置PI5或PI6,则原点位置与初始位置成为相同位置,因此能够缩短使L5或L6从原点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时间。另外,若电源接通时的透镜镜筒2的状态即使并非长焦端也是长焦侧,则原点位置与初始位置接近,因此能够缩短使L5或L6从原点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时间。其结果是,能够缩短作为整体的相机1的初始动作的时间。
另外,相机机身3的电源接通时的L5或L6的位置(图16的S01中的L5或L6的位置)是L5或L6能够移动的范围(以图17为例是从TN到W∞之间)的某一位置。也就是说,若电源接通,则控制部90必须使L5或L6从L5或L6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某一位置移动到光遮断器PI5或PI6的位置(原点位置)。因此,若在(2)所示的位置配置PI5或PI6,则能够使从电源接通到原点位置检测所需的时间平均化或缩短。此外,在L6那样的具有能够移动的范围的透镜的情况下,也可以并非在T∞近旁、而是在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央部配置光遮断器。与上述同样地,中央部可以并非严密的中央部。
此外,在图17中示出了极近端与无限端相比存在于被拍摄体侧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无限端与极近端相比位于被拍摄体侧。在该情况下,可以将光遮断器PI5或PI6配置于长焦端的极近端(TN)位置。
(3)在图17的(3)所示的位置配置光遮断器。
即,将光遮断器PI5或PI6配置于广角端的无限端(W∞)位置附近。换言之,在拍摄距离为无限端且焦距为广角端的状态下5组框50(或6组框60)所配置的位置配置PI5(或PI6)。W∞附近可以并非严密的W∞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后错开。例如,只要配置于从W∞位置向前后包含规定长度(例如向前3mm、向后3mm)的范围内即可。
例如,若是焦距为广角端时的透镜镜筒的长度最短的透镜镜筒,则认为在拍摄者未进行拍摄时(例如电源断开时),为了缩短透镜镜筒2而设为广角端的状态的情况较多。该情况可以认为是在广角端的状态下接通电源,因此初始位置为W∞的可能性高。因此,若在(3)所示的位置(W∞)配置PI5或PI6,则原点位置与初始位置成为相同位置,因此能够缩短使L5或L6从原点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时间。另外,若电源接通时的透镜镜筒2的状态即使并非广角端也是广角侧,则原点位置与初始位置接近,因此,能够缩短使L5或L6从原点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时间。其结果是,作为整体的相机1的初始动作的时间缩短。
此外,可以将PI5及PI6双方配置于上述(1)至(3),也可以将任一方配置于上述(1)至(3)。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将所设定的焦距中的无限端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极近端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该情况下,可以考虑(1A)在TN与WN之间配置PI,更具体而言,在TN与WN的中央范围配置PI;(2A)在TN附近配置PI;(3A)在WN附近配置PI等。
另外,如在上述(2)中也说明那样,可以在能够对透镜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配置PI。换言之,PI5(或PI6)检测在第5透镜L5(或6组透镜L6)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原点位置)配置有5组透镜L5(或6组透镜L6)这一情况。例如,任意位置可以考虑5组透镜L5(或6组透镜L6)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中央部等。与上述同样地,可以并非严密的中央。
此外,在图17中示出了极近端与无限端相比存在于被拍摄体侧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无限端与极近端相比位于被拍摄体侧。该情况下,5组透镜L5或6组透镜L6能够移动的范围从广角端的极近变为长焦端的无限。
(6.晃动消除)
返回到图2,说明马达滑动筒100的晃动消除。如图所示,在马达滑动筒100的光轴OA方向的后端面与引导杆按压部件170的前端面之间,作为弹性部件而配置有螺旋弹簧171。引导杆按压部件170的前端面可以是平面。此外,也可以代替螺旋弹簧171而使用拉伸弹簧或其他按压部件。另外,在图2中对马达滑动筒100的后端进行弹簧施力,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马达滑动筒100的前端(前表面)与4组框之间配置弹簧或按压部件。
通过利用螺旋弹簧171对马达滑动筒100沿光轴方向施力,能够减轻晃动的影响。由于凸轮销101被向内凸轮筒83的周槽83a的侧面按压而消除晃动,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马达滑动筒100的光轴OA方向上的定位。也就是说,凸轮销101通过螺旋弹簧171而被按压于内凸轮筒83的周槽(凸轮槽)83a的单面,因此能够消除晃动。
另外,如图2所示,凸轮销101和螺旋弹簧171在与光轴平行的面上沿着光轴方向配置。由此,凸轮销101与螺旋弹簧171的周向的位置一致,因此能够高效地施力。此外,凸轮销101和螺旋弹簧171也可以具备多个。例如沿着周向配置有三组。
对5组透镜L5及6组透镜L6通过STM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其他组的透镜通过STM沿光轴方向移动。
对马达滑动筒100与变焦环81机械联动而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备使外凸轮筒82或内凸轮筒83旋转的马达、且在变焦或聚焦时通过马达使外凸轮筒82或内凸轮筒83旋转从而使马达滑动筒100沿光轴方向移动那样的结构。
在马达滑动筒100固定有STM5、STM6、PI5和PI6。通过像这样将用于对作为聚焦透镜的5组透镜L5和6组透镜L6进行驱动的构成部固定于一个筒,难以在5组透镜L5和6组透镜L6产生晃动等的误差。因此,能够进行更高性能的聚焦控制。
另外,由于马达滑动筒100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所以即使不使STM的丝杠变长,也能够使5组透镜L5及6组透镜L6在光轴方向上较长地移动。具体而言,5组透镜L5及6组透镜L6通过马达滑动筒100和STM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与仅通过STM使5组透镜L5及6组透镜L6移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STM的丝杠。因此能够减少因丝杠的倾倒等引起的晃动。
附图标记说明
L1:1组透镜,L2:2组透镜,L3:3组透镜,L4:4组透镜,L5:5组透镜,L6:6组透镜,L7:7组透镜,OA:光轴,PI5:5组用光遮断器,PI6:6组用光遮断器,STM5:5组用马达,STM6:6组用马达,
1:相机,2:透镜镜筒,3:相机机身,4:摄像元件,
11:1组框,12:1组滑动筒,21:2组框,31:3组框,
41:4组框,43:4组保持部,44:前壁部,45:筒部,45a:直进槽,42:光圈单元,42a:光圈用STM,
50:5组框,51:5组保持部,52:5组遮光罩部,52a:遮光线,
60:6组框,61:6组保持部,62:6组遮光罩部,62a:遮光线,65:切缺,
70:7组框,71:7组保持部,72:7组遮光罩部,72a:遮光线,73:7组滑动筒,
81:变焦环,82:外凸轮筒,83:内凸轮筒,83a:周槽,84:外固定筒,84a:光遮断器,85:内固定筒,86:聚焦环,86a:反射带,86b:遮光线条,88:主基板,90:控制部,91:第1连结销,92:第2连结销,
100:马达滑动筒,101:凸轮销,151:主引导杆,152:副引导杆,161:主引导杆,162:副引导杆,170:引导杆按压部件,171:螺旋弹簧,
500:5组透镜驱动单元,501:单元框,501a:单元固定部,501b:固定部,501c:丝杠保持部,502:丝杠,503:移动架,504:啮合部,505:卡合轴部,505a:后小径部,505b:中径部,505c:大径部,505d:前小径部,506:螺旋弹簧,510:突出部,511:主引导杆卡合部,511a:前壁,511b:后壁,511c:侧壁,511d:侧壁,511e:引导杆穿插孔,512:遮光部,513:架卡合部,513a:前臂,513b:后臂,513d:贯穿孔,513e:贯穿孔,552:副引导杆卡合部,560:突起物,
600:6组透镜驱动单元,610:突出部,611:主引导杆卡合部,611a:前壁,611b:后壁,612:遮光部,622:主引导杆卡合部,652:副引导杆卡合部。

Claims (13)

1.一种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第1透镜的第1透镜保持框;
使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1驱动部;
将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沿光轴方向引导的第1引导杆;
保持第2透镜且具有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筒部的第2透镜保持框;和
使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第2驱动部,
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相比配置于内周侧,
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具有向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突出并与所述第1引导杆卡合的突部,
在所述筒部的端部形成有切缺部,在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接近了的情况下,所述突部进入到所述切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具备光圈单元,
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配置于所述光圈单元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透镜与所述第2透镜之间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最接近时,所述突部与所述切缺部在周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1驱动部而移动的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的移动量大于通过所述第2驱动部而移动的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的移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卡合并将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沿光轴方向引导的第2引导杆,
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与所述第2引导杆相卡合的长度比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与所述第1引导杆相卡合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驱动部具有马达和丝杠,
所述第1透镜在光轴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第2透镜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有所述第1驱动部及所述第2驱动部的第1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以光轴为中心旋转的第2筒,
所述第1筒伴随所述第2筒的旋转而沿光轴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透镜保持框与所述第2透镜保持框远离的情况下,所述突部不进入所述切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驱动部或所述第2驱动部是步进马达。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及所述第2透镜是聚焦透镜。
1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
CN201880062052.8A 2017-09-29 2018-08-07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111333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7768.3A CN114755796A (zh) 2017-09-29 2018-08-07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148 2017-09-29
JP2017191148 2017-09-29
PCT/JP2018/029645 WO2019064942A1 (ja) 2017-09-29 2018-08-07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7768.3A Division CN114755796A (zh) 2017-09-29 2018-08-07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3354A CN111133354A (zh) 2020-05-08
CN111133354B true CN111133354B (zh) 2022-05-10

Family

ID=659015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7768.3A Pending CN114755796A (zh) 2017-09-29 2018-08-07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CN201880062052.8A Active CN111133354B (zh) 2017-09-29 2018-08-07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7768.3A Pending CN114755796A (zh) 2017-09-29 2018-08-07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520116B2 (zh)
JP (3) JP7120244B2 (zh)
CN (2) CN114755796A (zh)
WO (1) WO20190649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3912B2 (ja) 2019-10-18 2022-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7336500B2 (ja) 2019-10-18 2023-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6980735B2 (ja) * 2019-10-18 2021-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CN116055848B (zh) * 2023-03-31 2023-06-13 成都睿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主动式焦平面对焦方法、相机及航摄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52526B2 (en) * 2002-08-27 2005-10-04 Pentax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lens barrel
US7321470B2 (en) * 2002-10-08 2008-01-22 Olympus Corporation Camera
JP2006215394A (ja) * 2005-02-04 2006-08-17 Fujinon Corp レンズ装置
JP4764033B2 (ja) 2005-03-11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JP2008225259A (ja) 2007-03-14 2008-09-25 Fujinon Corp レンズ装置
US20110141340A1 (en) 2007-05-07 2011-06-16 Naoto Yumiki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camera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4820460B2 (ja) * 2009-10-22 2011-11-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システム、交換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639355B2 (ja) * 2009-11-12 2014-12-10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ー
CN103765273B (zh) * 2011-08-25 2016-03-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JP5874960B2 (ja) 2011-10-17 2016-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2014038213A (ja) * 2012-08-16 2014-02-27 Canon Inc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157284B2 (ja) 2013-08-30 2017-07-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と、これを適用する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69519A1 (en) 2023-03-02
CN111133354A (zh) 2020-05-08
US20200225441A1 (en) 2020-07-16
JP7120244B2 (ja) 2022-08-17
US11520116B2 (en) 2022-12-06
JP2022136320A (ja) 2022-09-15
JP2023126679A (ja) 2023-09-07
JPWO2019064942A1 (ja) 2020-11-05
CN114755796A (zh) 2022-07-15
WO2019064942A1 (ja)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3354B (zh)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CN111201463B (zh)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JP6524414B2 (ja) レンズ鏡筒
JP6025418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20046693A (ja) 光学機器
JP4906284B2 (ja) レンズ鏡筒
JP7120245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7099472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7099471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6642638B2 (ja) 交換レンズ
JP6448186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6056534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454510B (zh) 透镜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US11982868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JP7484982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20240085659A1 (en) Lens barrel
JP2018128610A (ja) 光学機器
JP6992979B2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6122067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JP2017161737A (ja) レンズ鏡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