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4205B - 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用的模具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用的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14205B
CN111114205B CN201910840366.2A CN201910840366A CN111114205B CN 111114205 B CN111114205 B CN 111114205B CN 201910840366 A CN201910840366 A CN 201910840366A CN 111114205 B CN111114205 B CN 1111142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pneumatic tire
sidewall
tir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403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14205A (zh
Inventor
山副彰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14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4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14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4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3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idewall curv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2Seating or securing beads on rims
    • B60C15/024Bead contour, e.g. lips,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5/00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292Carcass ply curv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用的模具,不用增加橡胶的厚度便可抑制在胎侧部产生裸露。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2)中,胎侧部(26)的外表面(28)的轮廓具有作为直线或圆弧的第一区段以及与该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的作为直线或圆弧的第二区段。上述胎侧部(26)的外表面的轮廓(28)以上述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的连接点为弯曲点(34)向外侧弯曲。优选上述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是直线。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用的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轮胎的制造中,生胎的外表面被压靠在模具的型腔面上。此时,当存在于生胎与型腔面之间的空气、残存于生胎内的空气没有被充分排出时,在轮胎上会产生裸露(bare)。在轮胎的胎侧部产生的裸露容易显眼。为了维持轮胎的较高的外观品质,抑制胎侧部产生裸露变得重要。
为了抑制裸露的产生,存在增加轮胎的橡胶的厚度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增加生胎的橡胶的量,使橡胶遍布到型腔面的各个角落。由此,抑制了空气的残留。
为了抑制裸露的产生,存在在模具设置通风孔(vent hole)、锯切口(saw cut)或通气件(vent piece)的方法。生胎与型腔面之间的空气通过这些部件而排出。在日本特开2018-30279公报中报告了与抑制空气的残留的模具相关的研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30279公报
当轮胎的橡胶的厚度增加时,轮胎质量增大。另外,这会成为产生厚度不均的原因。在模具设置通风孔、锯切口或通气件的方法中,将在与设置有这些部件的场所分开的场所中残留的空气有效地排出,成为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用增加橡胶的厚度便可抑制在胎侧部产生裸露的充气轮胎。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胎侧部的外表面的轮廓具有作为直线或圆弧的第一区段以及与该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的作为直线或圆弧的第二区段。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的轮廓以上述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外侧弯曲。
优选上述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是直线。
优选上述轮廓包含2个以上且15个以下的上述弯曲点。
优选上述弯曲点的数量为4个以下。
优选相邻的上述弯曲点间的半径方向距离为轮胎的截面高度的0.2倍以下。
优选在上述弯曲点处,上述轮廓具有突起。
优选在半径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述弯曲点比该轮胎的最大宽度位置靠外侧。
该轮胎具有胎体及一对胎圈,上述胎体具有架设在两个胎圈上的胎体帘布层,上述胎体帘布层在各个胎圈的周围从内侧向外侧折返,由此使胎体帘布层形成有主部和折返部,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弯曲点中的至少一个弯曲点在半径方向上位于上述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
在该轮胎是供具有胎面的两轮车辆用的情况下,优选上述弯曲点中的至少一个弯曲点在半径方向上位于上述胎面的根部的附近的该根部的内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用的模具具有与生胎的胎侧部的外表面抵接的胎侧型腔面。上述胎侧型腔面的轮廓具有作为直线或圆弧的第一区段以及与该第一区段连续的作为直线或圆弧的第二区段。上述胎侧型腔面的轮廓以上述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内侧弯曲。在上述胎侧型腔面的上述弯曲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残留在生胎与胎侧型腔面之间的空气排出的孔的开口或槽。
优选上述模具的第一区段及第二区段是直线。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胎侧部的外表面的轮廓以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外侧弯曲。在制造该轮胎的模具中,与该胎侧部的外表面接触的型腔面的轮廓与胎侧部的外表面的形状对应地向内侧弯曲。型腔面与生胎之间的空气容易集中在向该内侧弯曲的部分。在该轮胎中,能够确定胎侧部中的空气容易残留的部分。通过在模具的该弯曲的部分设置通风孔、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中,可抑制在胎侧部产生裸露。在该轮胎中,不需要为了抑制裸露的产生而增加轮胎的橡胶的厚度。在该轮胎中,不用增加橡胶的厚度便可抑制在胎侧部产生裸露。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剖视图。
图2是将图1的胎侧部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胎侧部被放入到模具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2:轮胎;4:胎面;6:胎侧;8:胎圈;10:胎体;12:内衬层;14:胎面表面;16:芯;18:三角胶;20:胎体帘布层;22:第一帘布层;24:第二帘布层;26:胎侧部;28:胎侧面;30:圆弧;32:胎侧面的内侧端;34:向外弯曲点;36:突起;38:生胎;40:模具;42:胎侧型腔面;44:向内弯曲点;46:凹陷部;48:通风孔;49:胎侧型腔面的内侧端;50:折返部的外侧端;52:胎面的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中示出了充气轮胎2。在图1中,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半径方向,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与纸面垂直的垂直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在图1中,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除了胎面花纹之外,该轮胎2的形状相对于赤道面是对称的。在图1中,实线BBL是胎圈基线。胎圈基线BBL沿轴向延伸。
该轮胎2具有胎面4、一对胎侧6、一对胎圈8、胎体10以及内衬层12。虽然在图1中未示出,但该轮胎2还具有一对胎圈包布和冠带。该轮胎2是无内胎型。该轮胎2安装在两轮车辆上。
胎面4呈向半径方向外侧凸起的形状。胎面4形成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14。虽然未图示,但在胎面4上形成有槽。通过该槽来形成胎面花纹。胎面4由交联橡胶构成。对于该胎面4的交联橡胶,考虑了耐磨损性、耐热性及抓地性。
各个胎侧6从胎面4的端部大致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该胎侧6由耐切割性和耐候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该胎侧6防止胎体10的损伤。
各个胎圈8比胎侧6靠半径方向内侧。胎圈8具有芯16和三角胶18。芯16为环状,包含卷绕的非伸缩性线。线的典型的材质是钢。三角胶18从芯16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三角胶18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变细。三角胶18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构成。
胎体10具有胎体帘布层20。在该实施方式中,胎体10由第一帘布层22和第二帘布层24这两片胎体帘布层20构成。第一帘布层22和第二帘布层24沿着胎面4和胎侧6架设在两侧的胎圈8之间。第一帘布层22在芯16的周围从内侧朝向外侧折返。通过该折返,使第一帘布层22形成有主部22a和折返部22b。第二帘布层24在芯16的周围从内侧朝向外侧折返。通过该折返,使第二帘布层24形成有主部24a和折返部24b。第一帘布层22的折返部22b的端部在半径方向上比第二帘布层24的折返部24b的端部靠外侧。
虽然未图示,但第一帘布层22和第二帘布层24分别具有排列的多个帘线和顶覆橡胶。各个帘线相对于赤道面所呈的角度的绝对值是75°到90°。换言之,该胎体10具有径向构造。帘线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例示了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人造丝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族聚酰胺纤维。胎体10也可以由1片帘布层形成。
内衬层12位于胎体10的内侧。内衬层12接合在胎体10的内表面。内衬层12由空气遮蔽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内衬层12的典型的基材橡胶是丁基橡胶或卤化丁基橡胶。内衬层12保持轮胎2的内压。
图2是将图1的轮胎2的胎侧部26放大而示出的。该轮胎2具有一对胎侧部26。图2示出了其中的一个胎侧部26。该胎侧部26的外表面被称为胎侧面28。在该说明书中,胎侧面28的半径方向外侧端是胎面表面14的端部。如图2所示,胎圈8的部分的外侧面的轮廓具有与轮辋的凸缘抵接的向轴向内侧凸起的圆弧30。在该说明书中,胎侧面28的半径方向内侧端是该圆弧30的半径方向外侧端32。
如图2所示,胎侧面28的轮廓具有直线和圆弧。在该说明书中,构成胎侧面28的轮廓的直线和圆弧一起被称为区段。胎侧面28的轮廓具有多个区段。
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胎侧面28的轮廓具有直线S1和S2。该胎侧面28的轮廓具有两条直线。直线S1和直线S2是连续的。直线S2相对于直线S1倾斜。即,在该位置处,胎侧面28的轮廓是弯曲的。胎侧面28的轮廓以这些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外侧弯曲。在该说明书中,直线S1和直线S2所呈的角度被称为弯曲角度。图2的标号θ1表示该弯曲角度。如图2所示,在胎侧部26的内侧部分测量弯曲角度θ1。
另外,有时经由小圆弧将两条直线连接起来。在该情况下,这些直线也被称为“是连续的”。具体来说,在存在于两条直线的圆弧的曲率半径为1mm以下的情况下,这两条直线被称为是连续的。在该情况下,两条直线的连接点被定义为没有该圆弧。
如图2所示,该胎侧面28的轮廓具有圆弧S3。直线S2和圆弧S3是连续的。直线S2和圆弧S3不相切。在这些连接点处,圆弧S3的切线相对于直线S2倾斜。即,在该位置处,胎侧面28的轮廓是弯曲的。胎侧面28的轮廓以这些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外侧弯曲。该情况下的弯曲角度是直线S2与圆弧S3的切线所呈的角度。图2的标号θ2表示该弯曲角度。
虽然未图示,但胎侧面28的轮廓也可以以两个连续的圆弧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外侧弯曲。即,在这些连接点处,这些圆弧不相切。在这些连接点处,一个圆弧的切线相对于另一个圆弧的切线倾斜。该情况下的弯曲角度是这些圆弧的切线彼此所呈的角度。
在该说明书中,在胎侧面28中,在连续的两个区段以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外侧弯曲的情况下,该弯曲点被称为“向外弯曲点”。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在胎侧面28的轮廓上存在两个向外弯曲点34。
如图2所示,胎侧面28的轮廓在各个向外弯曲点34处具有突起36。突起36在向外弯曲点34处位于连续的两个区段中的一个区段的端部的外侧,或者跨过连续的两个区段的双方而位于它们的外侧。突起36沿周向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胎侧面28的半径方向内侧端,胎侧面28的轮廓也具有突起36。
在该轮胎2的制造中,胎体10、胎圈8、胎侧6等构成部件围绕鼓或刚性芯进行组合而形成生胎。生胎被放入到模具中。在图3中示出了放入到模具40中的生胎38的胎侧部26。在该图中,胎侧部26仅示出了轮廓。生胎38的外表面被压靠在模具40的型腔面上。模具40的供生胎38的胎侧面28抵接的面被称为胎侧型腔面42。
如图3所示,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与胎侧面28的轮廓相对应地具有直线和圆弧。构成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的直线和圆弧一起被称为区段。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具有多个区段。
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具有与构成胎侧面28的轮廓的直线S1和直线S2对应的直线SM1和直线SM2。直线SM1和直线SM2是连续的。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以这些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内侧弯曲。
如图3所示,该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具有与构成胎侧面28的轮廓的圆弧S3对应的圆弧SM3。直线SM2和圆弧SM3是连续的。直线SM2和圆弧SM3不相切。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以这些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内侧弯曲。
虽然未图示,但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也可以以两个连续的圆弧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内侧弯曲。
在该说明书中,在胎侧型腔面42的连续的两个区段以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内侧弯曲的情况下,该弯曲点被称为“向内弯曲点44”。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在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上存在两个向内弯曲点44。
如图3所示,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在各个向内弯曲点44处具有凹陷部46。凹陷部46位于在向内弯曲点44连续的两个区段中的一个区段的端部的内侧,或者跨过连续的两个区段的双方而位于它们的内侧。凹陷部46沿周向延伸。该凹陷部46与胎侧面28的向外弯曲点34的突起36对应。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胎侧型腔面42的半径方向内侧端49,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也具有凹陷部46。
如图3所示,该模具40具有用于将残留于生胎38与胎侧型腔面42之间的空气排出的孔48(通风孔48)。在该模具40中存在多个通风孔48。各个通风孔48的开口设置在胎侧型腔面42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也可以代替通风孔48而在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用于将空气排出的槽(锯切口)或通气件的孔的开口。
以下,对本发明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2中,胎侧部26的外表面的轮廓以直线S1与直线S2的连接点及直线S2与圆弧S3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外侧弯曲。制造该轮胎2的模具40的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也对应地以直线SM1与直线SM2的连接点及直线SM2与圆弧SM3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内侧弯曲。型腔面与生胎38之间的空气容易聚集在这些向内弯曲点44的部分。在该轮胎2中,能够确定胎侧部26中的空气容易残留的部分。通过在模具40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在该轮胎2中,不需要为了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而增加轮胎2的橡胶的厚度。在该轮胎2中,不用增加橡胶的厚度便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在图1中,双箭头H表示该轮胎2的截面高度。在图2中,双箭头DR表示相邻的向外弯曲点34之间的半径方向间隔。距离DR优选为截面高度H的0.2倍以下。这样的话,弯曲点之间的距离不会过大。胎侧面28与胎侧型腔面42之间的空气可有效地聚集在与这些向外弯曲点34对应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通过在这些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或锯切口等,能够有效地排出空气。另外,这样的话,该胎侧部26能够灵活地挠曲。在该轮胎2中,维持了良好的乘坐舒适性。进而,通过使胎侧部26灵活地挠曲,抑制了胎侧部26处的变形集中。这有助于轮胎2的耐久性。在该轮胎2中,维持了良好的耐久性。
在图2中,双箭头H1表示直线S1的半径方向高度。双箭头H2表示直线S2的半径方向高度。在该轮胎2中,直线的半径方向高度优选为截面高度H的0.2倍以下。即,比(H1/H)和比(H2/H)均优选为0.2以下。这样的话,该胎侧部26能够灵活地挠曲。在该轮胎2中,维持了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另外,通过使胎侧部26灵活地挠曲,抑制了胎侧部26处的变形集中。这有助于轮胎2的耐久性。在该轮胎2中,维持了良好的耐久性。
优选向外弯曲点34的数量为两个以上。通过将向外弯曲点34的数量设为两个以上,向外弯曲点34间的距离不会过远。胎侧面28与胎侧型腔面42之间的空气可有效地聚集在与这些向外弯曲点34对应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通过在这些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排出空气。从该观点来看,向外弯曲点34的数量更优选为3个以上。
胎侧面28的向外弯曲点34处的弯曲角度θ相对于180°越小,胎侧面28与胎侧型腔面42之间的空气越有效地聚集在与这些向外弯曲点34对应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当向外弯曲点34的数量过多时,胎侧面28的形状在整体上接近为圆弧。即,弯曲角度θ接近180°。
向外弯曲点34的数量优选为15个以下。通过将向外弯曲点34的数量设为15个以下,这些向外弯曲点34处的弯曲角度θ可以减小到足以使空气有效地聚集的程度。通过在与向外弯曲点34对应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向外弯曲点34处的弯曲角度θ优选为175°以下。通过将弯曲角度θ设为175°以下,空气可有效地聚集在与向外弯曲点34对应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通过在该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从该观点来看,弯曲角度θ优选为170°以下,更优选为165°以下。
如上述那样,优选胎侧面28的轮廓在向外弯曲点34处具有突起36。胎侧型腔面42的轮廓在对应的向内弯曲点44处具有与该突起36对应的凹陷部46。空气能够更有效地聚集在该凹陷部46。通过在该凹陷部46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在图2中,双箭头Hp表示突起36的高度。高度Hp是在设置有突起36的区段的法线方向上测量的、区段与突起36的上端(区段的相反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高度Hp优选为1.0mm以下。高度Hp为1.0mm以下的突起36可减小对外观带来的影响。在该轮胎2中,维持了优异的外观。从该观点来看,高度Hp更优选为0.8mm以下。高度Hp优选为0.5mm以上。空气能够更有效地聚集在与高度Hp为0.5mm以上的突起36对应的胎侧型腔面42的凹陷部46。通过在该凹陷部46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从该观点来看,高度Hp更优选为0.6mm以上。
在图2中,双箭头Wp表示突起36的宽度。宽度Wp是沿着区段测量的、突起36的根部处的突起36的宽度。宽度Wp优选为1.0mm以下。宽度Wp为1.0mm以下的突起36可减小对外观带来的影响。在该轮胎2中,维持了优异的外观。从该观点来看,宽度Wp更优选为0.8mm以下。宽度Wp优选为0.5mm以上。空气能够更有效地聚集在与宽度Wp为0.5mm以上的突起36对应的胎侧型腔面42的凹陷部46。通过在该凹陷部46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从该观点来看,宽度Wp更优选为0.6mm以上。
在图2中,标号P是该轮胎2的外表面上的位置。该位置处的轮胎2的宽度最大。该位置P是最大宽度位置。虽然未图示,但优选至少一个向外弯曲点34位于最大宽度位置P的半径方向外侧。在最大宽度位置P的半径方向外侧,在硫化时容易出现橡胶流动。因此,容易因橡胶不足而出现空气的残留。通过使向外弯曲点位于最大宽度位置P的半径方向外侧,并且在与向外弯曲点对应的模具40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如图2所示,在该轮胎2中,向外弯曲点34在半径方向上位于第一帘布层22的折返部22b的端部50的附近。这样,优选至少一个向外弯曲点34位于折返部22b的端部50的附近。在折返部22b的端部50的附近,容易在胎侧面28上形成凹凸。在该部分中,空气容易残留。通过使向外弯曲点34位于折返部22b的端部50的附近,并且在与其对应的模具40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使向外弯曲点34在半径方向上位于胎体帘布层20的折返部22b的端部50的附近,从该观点来看,折返部22b的端部50与向外弯曲点34的半径方向距离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
如图2的轮胎2那样,在胎体10具有多个胎体帘布层20的情况下,向外弯曲点34更优选位于处于轴向外侧的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并且向外弯曲点34进一步优选位于所有的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
如图2所示,在该轮胎2中,在胎侧面28的半径方向内侧端32还具有突起36。也可以使折返部的端部在半径方向上位于该胎侧面28的内侧端32的附近。通过使折返部的端部位于胎侧面28的内侧端32的附近,并且在与该内侧端32的突起36对应的模具40的凹陷部46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使折返部的端部在半径方向上位于胎侧面28的内侧端32的附近,从该观点来看,折返部的端部与胎侧面28的内侧端32之间的半径方向距离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
在两轮车辆用的轮胎2中,在胎面4的根部52(胎面橡胶的端部)附近的该根部52的半径方向内侧,硫化时容易出现橡胶流动。因此,容易因橡胶不足而出现空气的残留。虽然未图示,但在两轮车辆用的轮胎2中,优选至少一个向外弯曲点34位于胎面4的根部52附近的该根部52的半径方向内侧。通过在与该向外弯曲点34对应的模具40的向内弯曲点44的位置设置通风孔48、锯切口、通气件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的残留。在该轮胎2中,可抑制在胎侧部26产生裸露。
使向外弯曲点34在半径方向上位于胎面4的根部52的附近,从该观点来看,胎面4的根部52与向外弯曲点34之间的半径方向距离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
在本发明中,轮胎2的各部件的尺寸及角度是在该轮胎2被放入到模具40中的状态下测量的。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明确本发明的效果,但不应基于该实施例的记载来限定地解释本发明。
[实施例1]
得到具有图1所示的构造的实施例1的两轮车辆用轮胎。在该轮胎的制造中,在与向外弯曲点对应的模具的向内弯曲点的位置设置有通风孔。该轮胎的尺寸为80/100-21。在表1中示出了该轮胎的规格。在该轮胎中,如图1所示,胎侧面的轮廓包含两个向外弯曲点。该情况在表1的“弯曲点数量”的栏中表示为“2”。胎侧面的轮廓包含连续的两个直线。该情况在表1的“直线数量”的栏中表示为“2”。在该轮胎中,相邻的向外弯曲点间的距离DR比截面高度H的0.2倍小。该情况在“比(DR/H)<0.2”的栏中表示为“是”。如图1所示,在该轮胎中,向外弯曲点不存在于胎面的根部的附近,而是存在于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该情况在表1的“胎面根部”的栏中表示为“否”,在“折返部的端部”的栏中表示为“是”。在该轮胎中,在所有的向外弯曲点的位置设置有突起。该情况在表1的“突起”的栏中表示为“是”。
[比较例1]
除了胎侧面的轮廓形成为不包括直线而不存在向外弯曲点之外,以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同的方式得到比较例1的轮胎。
[实施例2]
通过在胎面的根部的附近追加向外弯曲点,并且使该向外弯曲点与位于其内侧的向外弯曲点之间为直线,胎侧面的轮廓包含连续的三条直线,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轮胎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2的轮胎。
[实施例3]
在所有的向外弯曲点的位置未设置突起,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3的轮胎。
[实施例4]
通过相对于位于处于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的向外弯曲点的外侧及内侧的连续的两条直线,将位于外侧的直线的外侧端和位于内侧的直线的内侧端连结起来,从而使它们成为一条直线。由此,使得在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不存在向外弯曲点。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4的轮胎。
[实施例5]
使位于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的向外弯曲点的位置向半径方向内侧移动而使折返部的端部的附近不存在向外弯曲点,并且在所有的向外弯曲点的位置不设置突起,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5的轮胎。
[实施例6]
通过将连续的两条直线的、位于外侧的直线的外侧端和位于内侧的直线的内侧端连结起来而使它们成为一条直线,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6的轮胎。
[裸露防止]
针对各个实施例及比较例,制作了10个轮胎。通过目视来确认胎侧面的裸露的产生状况。其结果作为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在表1中表示出。值越大,越能抑制裸露的产生。值越大越好。
[乘坐舒适性]
将上述轮胎安装到标准轮辋(轮辋尺寸=1.60-21)上,并安装到两轮车辆的前轮上。以使其内压为80kPa的方式填充空气。在后轮上安装有市售的轮胎(尺寸:
80/100-21)。使该两轮车辆在平坦路面以及不平坦路面上行驶而通过骑行者进行了感官评价。评价项目是乘坐舒适性。其结果在表1中用指数表示,比较例1的结果为100。数值越大,乘坐舒适性越优异。数值越大越好。
表1评价结果
如表1所示,实施例的轮胎在整体上优于比较例的轮胎。从该评价结果来看,本发明的优点明显。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说明的技术可应用在各种轮胎中。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
该充气轮胎具有包含胎面表面的胎面、胎体和一对胎圈,
该充气轮胎的各胎侧部的外表面的轮廓具有作为直线的第一区段、与该第一区段连续的作为直线的第二区段以及第三区段,
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的轮廓以上述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的连接点为第一弯曲点向外侧弯曲,
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的轮廓还包括第二弯曲点,该第二弯曲点是上述第三区段与上述第二区段的连接点,
上述第一弯曲点和上述第二弯曲点在上述充气轮胎的半径方向上被上述充气轮胎的上述胎面表面覆盖,
上述第一区段与上述第二区段之间朝向上述充气轮胎的内侧开口的角度为165°以下的钝角,并且,
上述胎面的根部与上述第二弯曲点之间的半径方向距离为5mm以下,
上述胎体具有架设在两个胎圈上的胎体帘布层,
上述胎体帘布层在各个胎圈的周围从内侧向外侧折返,由此使胎体帘布层形成有主部和折返部,
上述充气轮胎的外表面的在上述胎圈的轴向外侧处的轮廓具有向轴向内侧凸起的圆弧,上述圆弧的半径方向外侧端与上述第一区段的半径方向内侧端连接,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的半径方向内侧端是上述第一区段的半径方向内侧端,
上述折返部的端部与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的内侧端之间的半径方向距离为5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上述轮廓包含2个以上且15个以下的上述弯曲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上述弯曲点的数量为4个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相邻的上述弯曲点间的半径方向距离为轮胎的截面高度的0.2倍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上述弯曲点处,上述轮廓具有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半径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述弯曲点比该充气轮胎的最大宽度位置靠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至少上述第二弯曲点在半径方向上位于上述胎面的根部的附近且位于该根部的内侧,
该充气轮胎被用于两轮车辆。
8.一种充气轮胎用的模具,该模具用于制造上述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该模具具有与生胎的胎侧部的外表面抵接的胎侧型腔面,
上述胎侧型腔面的轮廓具有作为直线的第一区段以及与该第一区段连续的作为直线的第二区段,
上述胎侧型腔面的轮廓以上述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的连接点为弯曲点向内侧弯曲,
在上述胎侧型腔面的上述弯曲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残留在生胎与胎侧型腔面之间的空气排出的孔的开口或槽。
CN201910840366.2A 2018-10-31 2019-09-06 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用的模具 Active CN111114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4602 2018-10-31
JP2018204602A JP7243131B2 (ja) 2018-10-31 2018-10-3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4205A CN111114205A (zh) 2020-05-08
CN111114205B true CN111114205B (zh) 2023-10-27

Family

ID=68104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40366.2A Active CN111114205B (zh) 2018-10-31 2019-09-06 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用的模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97241B2 (zh)
EP (1) EP3647079B1 (zh)
JP (1) JP7243131B2 (zh)
CN (1) CN11111420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9355B1 (en) * 1999-05-27 2003-09-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having white sidewall rubber layer disposed between black sidewall rubber layers and wing rubber layer
CN101898490A (zh) * 2009-05-27 2010-12-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209130A (ja) * 2014-04-25 2015-11-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6787B1 (zh) * 1964-06-26 1976-12-10
JPS5854241Y2 (ja) * 1979-05-08 1983-12-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荒れ地走行用タイヤ車輪
JPS59179406A (ja) * 1983-03-30 1984-10-1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二輪自動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S6028503U (ja) * 1983-08-03 1985-02-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サイドウオ−ルに平坦な環状面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S6313715A (ja) * 1986-07-04 1988-01-2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タイヤ加硫成形用金型
US4947913A (en) * 1988-08-29 1990-08-1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radial tire profile
JPH02246803A (ja) * 1989-03-17 1990-10-0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3325004B2 (ja) * 1999-10-21 2002-09-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391756B2 (ja) 1999-12-07 2003-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103420A (ja) * 2004-10-01 2006-04-2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956948B2 (ja) * 2005-09-22 2012-06-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75688B2 (ja) * 2007-05-02 2012-11-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188136B2 (ja) * 2007-10-10 2013-04-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385997B2 (ja) * 2012-02-03 2014-01-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US10513154B2 (en) * 2014-02-26 2019-12-2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with specified bead portions
JP6019079B2 (ja) * 2014-09-19 2016-11-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6750397B2 (ja) 2016-08-24 2020-09-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用モールド
JP2018065411A (ja) * 2016-10-18 2018-04-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87050B2 (ja) 2017-05-30 2020-04-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9355B1 (en) * 1999-05-27 2003-09-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having white sidewall rubber layer disposed between black sidewall rubber layers and wing rubber layer
CN101898490A (zh) * 2009-05-27 2010-12-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209130A (ja) * 2014-04-25 2015-11-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7079A1 (en) 2020-05-06
US20200130423A1 (en) 2020-04-30
US11597241B2 (en) 2023-03-07
CN111114205A (zh) 2020-05-08
JP2020069884A (ja) 2020-05-07
JP7243131B2 (ja) 2023-03-22
EP3647079B1 (en) 2021-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6094B1 (ko) 공기 타이어
US8678055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9968918B (zh) 充气轮胎、轮胎用模具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JP7298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20090125708A (ko) 측벽 인서트를 갖는 성능 타이어
CN1572545A (zh) 带有改良的胎面轮廓的子午线乘用车轮胎
JP6649842B2 (ja) タイヤ
JP202103582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タイヤ用モールド、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EP2768682B1 (en) All steel fabric radial construction for agricultural tires
JP627022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23766B2 (ja) 不整地用モータサイク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1114205B (zh) 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用的模具
US20190009619A1 (en) A tire with radial or bias carcass
US20200070593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00016032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21296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172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59178A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用タイヤ
JP2018114781A (ja) 更生タイヤ
CN109982864B (zh) 充气轮胎
JP2021116043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加硫金型
JP42865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529830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rim protector including plurality of recesses
EP3290231B1 (en) Two-wheeled vehicle tire
EP3189986B1 (en) Pneumatic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