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71347B - 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71347B
CN111071347B CN201910890102.8A CN201910890102A CN111071347B CN 111071347 B CN111071347 B CN 111071347B CN 201910890102 A CN201910890102 A CN 201910890102A CN 111071347 B CN111071347 B CN 1110713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rangement
connection
sleeve
shell
receiv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01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71347A (zh
Inventor
西蒙·汶尼克
康斯坦丁·塔塔里诺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filed Critical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071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1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71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1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中的第一管状横梁(101‑1)连接到第二管状横梁(101‑2)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包括第一容纳开口(127‑1)和背离第一容纳开口(127‑1)的第二容纳开口(127‑2),第一容纳开口(127‑1)用于接收沿第一横梁方向(125‑1)延伸的第一管状横梁(101‑1),第二容纳开口(127‑2)用于接收沿第二横梁方向(125‑2)延伸的第二管状横梁(101‑2),其中连接套管装置(103)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第二容纳开口(127‑2)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127‑1)被布置为横向于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并且其中连接套管装置(103)由彼此一体结合的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形成。

Description

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连接车辆中的横梁(cross member)的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用于将车辆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的第一管状横梁连接至第二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背景技术
横梁装置安装在车辆中并且被构造为布置在车辆中的驾驶舱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相应的横梁装置或仪表面板支撑件附接在车辆中的诸如A柱之类的主体部件之间。由于车辆驾驶舱中可用的安装空间有限,相应的横梁装置通常具有弯曲部,这些弯曲部通过连接元件得以补偿。
DE 10 2008 045 914 A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将管装置中的第一管连接到第二管的连接元件。
EP 2 064 108 B1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辆的仪表面板的支撑管。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横梁装置中的稳定且可有利安装的连接元件。
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说明书和附图。
本公开基于以下发现:被构造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连接元件允许包括在连接套管装置中的两个横梁之间的有利的横向偏移,同时特别确保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小的弯曲半径。
此外,本公开基于如下事实:由两个一体结合的半壳制成的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能够实现更小的形状公差,并确保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在车辆碰撞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根据第一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的第一管状横梁连接到第二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其具有第一容纳开口和背离第一容纳开口的第二容纳开口,第一容纳开口用于接收沿第一横梁方向延伸的第一管状横梁,第二容纳开口用于接收沿第二横梁方向延伸的第二管状横梁,其中连接套管装置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并且其中第二容纳开口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布置为横向于第一横梁方向偏移,并且其中连接套管装置由彼此一体结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形成。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可以提供特别稳健的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以实现小的弯曲半径。
特别地,通过第二容纳开口在弯曲连接套管装置内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的横向偏移可以获得与要求轮廓对应的有利的小的弯曲半径。
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被形成为接收在连接套管装置中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
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可以形成为单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其中可接收在相应的容纳开口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方向可以彼此成角度地延伸。
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可以实施为双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S形的连接套管装置,其中可接收在相应的容纳开口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特别是彼此平行。
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和可接收在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位于一个平面中。
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和可接收在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或第二横梁中的其中一个位于一个平面中,而可接收在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或第二横梁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平面成角度地延伸。
通过由两个半壳形成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有利的机械特性可以通过选择半壳的形状和材料来设定。
在这种情况下,半壳可以特别地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特别是由钢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半壳可以具有相同的壁厚或不同的壁厚。通过半壳之间的一体结合的连接可以确保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有效、稳定的连接。
特别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沿连接套管装置的纵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包括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第一容纳开口形成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中,同时连接套管装置包括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第二容纳开口形成在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中,其中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通过直的套管区域连接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其中,特别地,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和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相对于直的套管区域沿不同的曲率方向弯曲。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通过连接到直的套管区域的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可以确保有利的曲率设定。特别地,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和/或第二套管区域可各自包括弯曲的区域和直的区域。特别地,相应的直的区域的长度与相应的横梁的插入深度相对应。特别地,相应的直的区域的长度在3mm和10mm之间。
如果第一弯曲套管区域和第二弯曲套管区域是弯曲的,特别是在相对于直的套管区域的相应的不同曲率方向上,则可以确保第二容纳开口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的有利的横向偏移。特别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的曲率量是相同的,其中,特别地,可接收在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第一横梁方向和第二横梁方向邻近彼此延伸,特别是彼此平行延伸。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直的套管区域沿延伸轴线延伸,其中延伸轴线与第一横梁方向围成第一曲率角,其中延伸轴线与第二横梁方向围成第二曲率角,其中,特别地,第一曲率角和第二曲率角可以具有相等或不同的尺寸。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基于相应的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的弯曲路径的曲率角确保了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内的有利的横向偏移。如果第一曲率角和第二曲率角特别地具有相等的尺寸,则第一横梁方向和第二横梁方向彼此邻近延伸,特别是彼此平行延伸。如果第一曲率角和第二曲率角特别地具有不同的尺寸,则第一横梁方向和第二横梁方向彼此成角度地延伸。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包括第一容纳部分,其从第一容纳开口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第一管状横梁,其中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包括第二容纳部分,其从第二容纳开口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第二管状横梁。
这实现了以下技术优点:相应的容纳部分确保有效地接收通过相应的容纳开口引入到连接套管装置中的横梁。特别地,可被接收在第一容纳开口中的第一管状横梁可以通过一体结合(特别是焊接)连接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地,可被接收在第二容纳开口中的第二管状横梁可以连接(特别是焊接)到连接套管装置。
特别地,第一容纳部分和/或第二容纳部分被构造为第一弯曲套管区域和/或第二弯曲套管区域的直的区域。特别地,相应的容纳部分的长度对应于相应的横梁端部的插入深度。特别地,相应的容纳部分的长度在3mm和10mm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分和/或第二容纳部分各自具有止挡件,以便限制可被接收在相应的容纳部分中的相应的管状横梁的引入运动。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相应的止挡件确保相应的横梁在连接套管装置中的有效定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的上侧由第一半壳形成,而连接套管装置的下侧由第二半壳形成。
这实现了获得稳定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技术优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各自沿连接套管装置的纵向延伸,其中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各自特别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直的套管区域和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中延伸。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两个半壳提供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有利曲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可以具有相同的壁厚或不同的壁厚,和/或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可以通过调节壁厚和/或通过选择材料来提供连接套管装置的有利稳定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纳开口具有第一内直径,而第二容纳开口具有第二内直径,其中第一内直径和第二内直径具有相等或不同的尺寸,以用于接收具有相同或不同尺寸的外直径的管状横梁。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可以实现连接套管装置的内直径匹配管状横梁的外直径的有利适应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元件,其特别布置在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上,并且其中第一支撑元件可以被紧固到车身上,特别是被紧固到车辆的底板上,并且其中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包括第一紧固开口,其用于将第一支撑元件紧固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紧固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
这实现了以下技术优点:第一支撑元件被支撑在车身上,特别是被支撑在车辆的底板上,以便确保连接套管装置的有效稳定性并因此确保横梁装置的有效稳定性。特别地,第一支撑元件以一体结合的、形状配合的和/或摩擦连接的方式连接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被构造为单件式支架,其从连接套管装置延伸到车身。
这实现了确保连接套管装置的有效支撑的技术优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包括第二支撑元件,其特别布置在直的套管区域上,并且其中第二支撑元件可以被紧固到车辆的车身上,或者其中仪表可被紧固到第二支撑元件,并且其中,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直的套管区域包括第二紧固开口,其用于将第二支撑元件紧固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紧固到直的套管区域。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通过附接到车身的第二支撑元件确保连接套管装置的有效稳定性以及因此确保横梁装置的有效稳定性。特别地,第二支撑元件以一体结合的、形状配合的和/或摩擦连接的方式连接到直的套管区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一紧固区域,其被紧固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被紧固到直的套管区域,特别是以一体结合的、形状配合的和/或摩擦连接的方式被紧固,其中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用于将第二支撑元件紧固到车辆的车身的第二紧固区域,其中第二紧固区域特别布置为与第一紧固区域成角度。
这实现了确保连接套管装置或横梁装置的有效稳定性的技术优点。特别地,第二支撑元件的与第一紧固区域成角度地延伸的第二紧固区域被构造为叉形的第二紧固区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包括第三支撑元件,其特别布置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上,其中第三支撑元件可以被紧固到车辆的仪表面板上,并且其中,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具有第三紧固开口,其用于将第三支撑元件紧固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紧固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仪表面板可以有利地连接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地,第三支撑元件以一体结合的、形状配合的和/或摩擦连接的方式连接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支撑元件包括第一紧固部分,其被紧固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被紧固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特别是以一体结合的、形状配合的和/或摩擦连接的方式被紧固,其中第三支撑元件包括用于将第三支撑元件紧固到车辆仪表面板的第二紧固部分,其中第三支撑元件包括用于连接第一紧固部分和第二紧固部分的连接部分,其中特别地,第二紧固部分、连接部分和第一紧固部分可以彼此成角度地布置。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通过第三支撑元件的设计确保将仪表面板有利地紧固到横梁装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容纳开口与第一容纳开口相反布置为横向于第一横梁方向偏移,其中横向偏移量大于第一管状横梁的第一外直径和/或横向偏移量大于第二管状横梁的第二外直径。
这实现了可以提供有利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技术优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半壳的横截面形成为至少部分弧形并且第一半壳包括两个纵向边缘,同时第二半壳的横截面形成为至少部分弧形并且第二半壳包括两个纵向边缘,其中特别地,半壳以它们的指向彼此的纵向边缘至少部分地重叠。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可以提供特别稳定地形成的连接套管装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半壳中的至少一个在纵向边缘和横截面为弧形的部分之间具有横截面为阶梯状的构造。
这实现了可以提供连接套管装置的有效稳定性的技术优点。
根据第二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仪表面板支撑件的横梁装置,其具有根据第一方面的连接套管装置、第一管状横梁和第二管状横梁,其中第一管状横梁被接收在连接套管装置的第一容纳开口中并且连接到连接套管装置,并且其中第二管状横梁被接收在连接套管装置的第二容纳开口中并且连接到连接套管装置。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通过连接套管装置确保横梁装置内的两个管状横梁之间的有效且稳定的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状横梁和第二管状横梁在连接套管装置内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当将横梁定位在连接套管装置中时可以进行公差补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在第一容纳开口中的第一管状横梁和接收在第二容纳开口中的第二管状横梁各自一体结合(特别是焊接)到连接套管装置的内壁。
这实现了确保稳定的横梁装置的技术优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状横梁相对于第二管状横梁具有不同的壁厚和/或不同的抗拉强度和/或不同的外周长,其中特别地,第一管状横梁的壁厚、抗拉强度和/或外周长大于第二管状横梁的壁厚、抗拉强度和/或外周长。
这实现了确保具有不同横梁的稳定的横梁装置的技术优点。
关于第一方面公开的实施例也被认为是根据第二方面的主题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描述进一步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横梁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横梁装置的连接套管装置的透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2所示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横梁装置的连接套管装置的另一透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横梁装置的连接套管装置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连接套管装置在支撑元件的区域中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横梁装置的立体图。
横梁装置安装在车辆中并且特别地被构造为布置在车辆驾驶舱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相应的横梁装置或仪表面板支撑件可以附接在车辆的主体部件(例如A柱)之间。相应的横梁装置或仪表面板支撑件不仅支撑布置在仪表面板上的仪表面板,而且还用于安装车辆的转向柱、可能存在的气囊模块或任何存在的空调系统。横梁装置的另一个功能是吸收和传递侧面冲击力。
由于车辆的驾驶舱中可用的安装空间,横梁装置具有弯曲部,其设计例如通过弯曲半径和所使用的材料来确定。
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的横梁装置100、特别是仪表面板支撑件包括第一管状横梁101-1和第二管状横梁101-2,它们通过连接套管装置103相互连接。
第一横梁101-1的第一横梁端部105通过连接元件107连接到紧固元件109,其中紧固元件109被配置用于将横梁装置100紧固到车辆的车身部件(图1中未示出),特别是第一A柱。
第二横梁101-2的第二横梁端部11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三横梁101-3连接到另一个紧固元件113,其中该另一个紧固元件113被配置用于将横梁装置100紧固到车辆的另一个车身部件(图1中未示出),特别是位于与第一A柱相对的A柱。该另一个紧固元件113也可以是第二横梁101-2的横梁端部111的整体部件,例如,以一个或多个通道开口的形式。第二横梁101-2还可以被构造为一直通到另一个紧固元件113的单件,或者被构造为所谓的“裁焊板(tailored welded blank)”,从而不需要连接到第三横梁101-3。
车身安装元件117布置在第三横梁101-3上以将横梁装置100紧固到车辆的车身。
用于保持车辆的转向柱(图1中未示出)的转向架119也布置在第三横梁101-3上,其中特别地,转向架119连接至车身紧固元件117。
特别地,图1中所示的转向座(steering mount)119被构造为向上开口的转向座119,其具有U形轮廓的横截面,并且包括两个纵向支架119-1,它们通过横向支架119-2连接。螺纹元件和转向柱(图1中未示出)可以被紧固到转向座119。特别地,两个纵向支架119-1被构造为向上开口的U形轮廓并且通过具有U形轮廓横截面的向下开口的横向支架119-2连接,其中用于紧固转向柱的螺纹元件特别地布置在支架119-1、119-2的重叠区域中。
第一支撑元件121-1、特别是附接至车辆底板的隧道支撑件(tunnel support)布置在连接套管装置103上。附接至车辆的车身的第二支撑元件121-2布置在连接套管装置103上。第三支撑元件121-3布置在连接套管装置103上,车辆的仪表面板紧固至第三支撑元件121-3。
另一个支撑元件121-4、特别是隧道支撑件布置在第三横梁101-3上,其中该另一个支撑元件121-4附接至车辆的底板。
附接至第三横梁101-3的该另一支撑元件121-4通过横向支架123连接到第一支撑元件121-1,第一支撑元件121-1紧固到连接套管装置103。
图2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横梁装置的连接套管装置的透视图。
横梁装置100的连接套管装置103被配置用于将第一管状横梁101-1连接到第二管状横梁101-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管状横梁101-1沿第一横梁方向125-1延伸,而第二管状横梁101-2沿第二横梁方向125-2延伸。
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容纳开口127-1以用于接收第一横梁101-1,并包括背离第一容纳开口127-1的第二容纳开口127-2以接收第二横梁101-2。
如图2所示,连接套管装置103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容纳开口127-2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127-1布置为横向于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其中特别地,第二容纳开口127-2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127-1被布置为横向于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了横向偏移量129。
特别地,横向偏移129大于第一管状横梁101-1的第一外直径130-1和/或横向偏移129大于第二管状横梁100-2的第二外直径130-2。
连接套管装置103由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构成,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彼此一体结合。特别地,这里是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上侧133-1构造为第一半壳131-1,并且特别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下侧133-2(在图2中仅示意性地示出)被构造为第二半壳131-2。
特别地,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具有相同的壁厚,和/或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
特别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以及直的套管区域135-3,第一容纳开口127-1形成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中,第二容纳开口127-2形成在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中,直的套管区域135-3将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连接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
这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135-1和第二套管区域135-2在相应的容纳开口127-1、127-2的区域中具有弯曲的区域和直的区域。特别地,相应的直的区域的长度与相应的横梁端部的插入深度相对应。特别地,相应的直的区域的长度在3mm和10mm之间。
特别地,第一弯曲的套管部分135-1和第二弯曲的套管部分135-2相对于直的套管区域135-3在不同的曲率方向上弯曲。特别地,在不同的曲率方向上弯曲的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的第一曲率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部分135-2的第二曲率是相等的,从而第一管状横梁101-1和第二管状横梁101-2邻近彼此延伸,特别是平行于彼此延伸,并且彼此偏移了横向偏移量129。
特别地,直的套管区域135-3沿延伸轴线137延伸,其中延伸轴线137与被接收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中的第一横梁101-1的第一横梁轴线125-1围成第一曲率角139-1,并且延伸轴线137与接收在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中135-2中的第二横梁101-2的第二横梁轴线125-2围成第二曲率角139-2。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曲率角139-1和第二曲率角139-2特别具有相等或不同的尺寸。
接收在第一容纳开口127-1中的第一横梁101-1和接收在第二容纳开口127-2中的第二横梁101-2一体地结合(特别是焊接)到连接套管装置103。特别地,第一横梁101-1和第二横梁101-2一体地结合、特别是焊接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内壁141。
特别地,连接套管装置103,特别是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包括第一容纳部分143-1,其从第一容纳开口127-1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第一管状横梁101-1。
特别地,连接套管装置103,特别是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包括第二容纳部分143-2,其从第二容纳开口127-2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第二管状横梁101-2。
特别地,第一容纳部分143-1和第二容纳部分143-2被构造为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和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的直的区域。特别地,相应的容纳部分143-1、143-2的长度与相应的横梁端部的插入深度相对应。特别地,相应的容纳部分143-1、143-2的长度在3mm和10mm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容纳部分143-1和/或第二容纳部分143-2特别包括图2中未示出的止挡件,以便限制相应的管状横梁101-1、101-2的插入运动。
特别地,第一管状横梁101-1和第二管状横梁101-2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在连接套管装置103内。
第一容纳开口127-1具有第一内直径145-1,而第二容纳开口127-2具有第二内直径145-2,其中第一内直径145-1和第二内直径145-2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尺寸,以便接收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外直径130-1、130-2的管状横梁101-1、101-2。
特别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多个紧固开口147以用于紧固连接套管装置103的支撑元件(图2中未示出)。
图3示出了根据图2所示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横梁装置的连接套管装置的另一透视图。关于此的进一步细节,参考关于图2的陈述。
图4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横梁装置的连接套管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中所示的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由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构成,它们彼此一体地结合。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上侧133-1这里特别被构造为第一半壳131-1,而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下侧133-2这里特别被构造为第二半壳131-2。如图3所示,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在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而半壳连接件149形成在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之间。半壳连接件特别被构造为焊缝,优选地被构造为点线焊缝(stitch seam weld)。
特别地,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具有相同的壁厚或不同的壁厚,和/或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
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以及直的套管区域135-3。关于这方面的进一步细节,参考有关图2和图3的陈述。
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支撑元件121-1,该第一支撑元件121-1特别布置在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上。第一支撑元件121-1可以被紧固至底盘(chassis),特别是紧固在车辆的底板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撑元件121-1特别被构造为单件式支架,其从连接套管装置103延伸到车身(图4中未示出)。
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二支撑元件121-2,该第二支撑元件121-2特别布置在直的套管区域135-3上。第二支撑元件121-2可以被紧固到车辆的底盘。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套管装置103特别包括直的套管区域135-3、用于将第二支撑元件121-2紧固到连接套管装置103上(特别是直的套管区域135-3上)的紧固开口147。
第二支撑元件121-2包括第一紧固区域151-1,其被紧固在连接套管装置103上,特别地被紧固在直的套管区域135-3上,特别是以一体结合的、形状配合的和/或摩擦连接的方式紧固。第二支撑元件121-2包括第二紧固区域151-2以用于将第二支撑元件121-2紧固到车辆的车身,其中第二紧固区域151-2特别被布置为与第一紧固区域151-1成角度。
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三支撑元件121-3,该第三支撑元件121-3特别被布置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上。第三支撑元件121-3可以被紧固到车辆的仪表面板上。
第三支撑元件121-3包括第一紧固部分153-1,该第一紧固部分153-1被紧固在连接套管装置103上,特别是被紧固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上,特别是以一体结合的、形状配合的和/或摩擦连接的方式被紧固。第三支撑元件121-3包括第二紧固部分153-2,以用于将第三支撑元件121-3紧固到车辆的仪表面板。第三支撑元件121-3包括用于连接第一紧固部分153-1和第二紧固部分153-2的连接部分153-3,其中第二紧固部分153-2、连接部分153-3和第一紧固部分153-1特别被布置为彼此成角度。
可以通过第一支撑元件121-1、第二支撑元件121-2和第三支撑元件121-3确保横梁装置100-1在车辆的主体上的有效稳定性。
图5示出了连接套管装置在支撑元件的区域中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特别地,图5示出了连接套管装置103的直的套管区域135-3的横截面。
连接套管装置103由彼此一体结合的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形成。
如图5所示,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各自在横截面上形成为至少部分弧形,并且各自包括两个纵向边缘155。特别地,第一半壳131-1的两个纵向边缘155与第二半壳131-2的两个纵向边缘155重叠。
特别地,阶梯状的构造159设置在相应的半壳131-1、131-2的纵向边缘155和横截面为弧形的部分157之间。
如图5所示,第二支撑元件121-2、特别是第二支撑元件121-2的第一紧固区域151-1被紧固在连接套管装置103上,特别是被紧固在连接套管装置103的直的套管部分135-3上。
附图标记
100 横梁装置
101-1 第一管状横梁
101-2 第二管状横梁
101-3 第三管状横梁
103 连接套管装置
105 第一管状横梁的第一横梁端部
107 连接元件
109 紧固元件
111 第二横梁的第二横梁端部
113 另一个紧固元件
117 车身紧固元件
119 转向座
119-1 转向座的纵向支架
119-2 转向座的横向支架
121-1 第一支撑元件
121-2 第二支撑元件
121-3 第三支撑元件
121-4 另一个支撑元件
123 横向支架
125-1 第一横梁方向
125-2 第二横梁方向
127-1 第一容纳开口
127-2 第二容纳开口
129 横向偏移
130-1 第一管状横梁的第一外直径
130-2 第二管状横梁的第二外直径
131-1 第一半壳
131-2 第二半壳
133-1 连接套管装置的上侧
133-2 连接套管装置的下侧
135-1 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
135-2 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
135-3 直的套管区域
137 延伸轴线
139-1 第一曲率角
139-2 第二曲率角
141 内壁
143-1 第一容纳部分
143-2 第二容纳部分
145-1 第一内直径
145-2 第二内直径
147 紧固开口
149 半壳连接件
151-1 第二支撑元件的第一紧固区域
151-2 第二支撑元件的第二紧固区域
153-1 第三支撑元件的第一紧固部分
153-2 第三支撑元件的第二紧固部分
153-3 第三支撑元件的连接部分
155 半壳的纵向边缘
157 相应的半壳的弧形横截面部分
159 阶梯状的构造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将车辆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的第一管状横梁(101-1)连接至第二管状横梁(101-2)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
第一容纳开口(127-1),其用于接收沿第一横梁方向(125-1)延伸的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
背离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的第二容纳开口(127-2),其用于接收沿第二横梁方向(125-2)延伸的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
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相对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被布置为横向于所述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并且
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由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形成,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彼此一体结合,
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上侧(133-1)由所述第一半壳(131-1)形成,并且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下侧(133-2)由所述第二半壳(131-2)形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各自沿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纵向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各自在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135-1)、直的套管区域(135-3)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135-2)中延伸,
其中,所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为双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135-1),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形成在所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135-1)中,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135-2),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形成在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135-2)中,其中,所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135-1)通过直的套管区域(135-3)连接至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13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直的套管区域(135-3)沿延伸轴线(137)延伸,其中,所述延伸轴线(137)与所述第一横梁方向(125-1)围成第一曲率角(139-1),其中,所述延伸轴线(137)与所述第二横梁方向(125-2)围成第二曲率角(139-2),其中,所述第一曲率角(139-1)和所述第二曲率角(139-2)具有相等的尺寸。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容纳部分(143-1),其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二容纳部分(143-2),其从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具有第一内直径(145-1),其中,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具有第二内直径(145-2),其中,所述第一内直径(145-1)和所述第二内直径(145-2)具有相等或不同的尺寸以接收具有相同或不同尺寸的外直径(130-1,130-2)的管状横梁(101-1,101-2)。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支撑元件(121-1),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21-1)被紧固至车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21-1)被构造为单件式支架,其从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延伸到所述车身。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二支撑元件(121-2),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支撑元件(121-2)能够被紧固到所述车辆的车身,或者其中,仪表能够被紧固到所述第二支撑元件(121-2)。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三支撑元件(121-3),并且其中,所述第三支撑元件(121-3)能够被紧固到所述车辆的仪表面板,并且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具有第三紧固开口,所述第三紧固开口用于将所述第三支撑元件(121-3)紧固至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三支撑元件(121-3)具有第一紧固部分(153-1),其被紧固至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三支撑元件(121-3)包括第二紧固部分(153-2),所述第二紧固部分(153-2)用于将所述第三支撑元件(121-3)紧固至所述车辆的所述仪表面板,其中,所述第三支撑元件(121-3)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紧固部分(153-1)和所述第二紧固部分(153-2)的连接部分(153-3 )。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相对地布置为横向于所述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了横向偏移量(129),其中,所述横向偏移量(129)大于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的第一外直径(130-1)和/或其中,所述横向偏移量(129)大于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的第二外直径(130-2)。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一半壳(131-1)形成为在横截面上至少部分为弧形,并且包括两个纵向边缘(155),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半壳(131-2)形成为在横截面上至少部分为弧形,并且包括两个纵向边缘(155)。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在纵向边缘(155)和横截面为弧形的部分(157)之间,所述半壳(131-1,131-2)中的至少一个在横截面上具有阶梯状的形式(159)。
14.一种仪表面板支撑件的横梁装置(100),其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第一管状横梁(101-1)和第二管状横梁(101-2),其中,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被接收在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中并且连接到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被接收在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中并且连接到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
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上侧(133-1)由所述第一半壳(131-1)形成,并且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下侧(133-2)由所述第二半壳(131-2)形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各自沿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纵向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各自在所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所述直的套管区域(135-3)和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中延伸,
其中,所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为双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横梁装置(100),其中,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和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在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内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横梁装置(100),其中,接收在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中的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和接收在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中的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各自一体结合至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内壁(147)。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横梁装置(100),其中,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相比于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具有不同的壁厚和/或不同的抗拉强度和/或不同的外周长。
CN201910890102.8A 2018-10-19 2019-09-20 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Active CN111071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126040.7A DE102018126040B4 (de) 2018-10-19 2018-10-19 Verbindungshülsenanordnung zum Verbinden von rohrförmigen Querträgern in einem Fahrzeug
DE102018126040.7 2018-10-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71347A CN111071347A (zh) 2020-04-28
CN111071347B true CN111071347B (zh) 2022-04-01

Family

ID=7028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0102.8A Active CN111071347B (zh) 2018-10-19 2019-09-20 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8047B2 (zh)
CN (1) CN111071347B (zh)
DE (1) DE102018126040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5253B2 (ja) * 2017-03-28 2020-08-2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構造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70282B2 (ja) * 2018-09-21 2022-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KR102598560B1 (ko) * 2019-07-05 2023-11-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카울 크로스 바
DE102020125791A1 (de) 2020-10-02 2022-04-07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Trägerstruktur für einen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sowie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mit einer solchen Trägerstruktur
DE102022105629A1 (de) 2022-03-10 2023-09-14 Linde + Wiemann SE & Co. KG Verbindungselement zum Verbinden eines ersten Rohres mit einem zweiten Rohr eines Querträgers, Querträger für ein Fahrzeug,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von zwei Rohren eines Querträgers
CN115320724B (zh) * 2022-07-20 2024-04-16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仪表板安装结构以及车辆
DE102023108497A1 (de) 2023-04-03 2024-10-10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Aus zumindest zwei Komponenten zusammengesetzter Querträger für ein Fahrzeu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4522A1 (de) * 2006-09-22 2008-03-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Tragrohr einer instrumententafel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01186221A (zh) * 2006-11-24 2008-05-28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横梁,尤其是座舱横梁
CN202413441U (zh) * 2011-12-15 2012-09-05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
CN104340069A (zh) * 2013-08-01 2015-02-11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仪表板支架
CN105539601A (zh) * 2015-12-29 2016-05-04 郑州比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的新型仪表板横梁总成
KR101691965B1 (ko) * 2015-11-26 2017-01-03 덕양산업 주식회사 카울크로스맴버
CN107310634A (zh) * 2016-04-26 2017-11-03 德韧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模块化混合式仪表板横梁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1002A (en) * 1970-08-13 1972-06-20 Detroit Edison Co Triple arrestor mount
US3839605A (en) * 1973-05-09 1974-10-01 Bell Northern Research Ltd Mounting for telephone dials
US4757653A (en) * 1987-01-23 1988-07-19 Grant Anderholm Stair bracket system
US5292009A (en) * 1992-12-24 1994-03-08 Smith Terrance R Bicycle rack
US6152204A (en) * 1998-10-09 2000-11-28 Santoro; Jennifer K. Decorative cornice
US7159930B2 (en) * 2004-03-31 2007-01-09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Power slide device for vehicle sliding door
US7651133B2 (en) * 2007-04-30 2010-01-26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Frame extender
DE102008045914B4 (de) * 2008-08-28 2018-01-11 Progress-Werk Oberkirch Ag Quer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GB2488137B (en) * 2011-02-17 2015-10-07 Bentley Motors Ltd Mounting structure
US8973975B2 (en) * 2011-07-30 2015-03-10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front portion of vehicle body
BR112014014542B1 (pt) * 2011-12-15 2021-10-19 Honda Motor Co., Ltd Montagem de suspensor de direção veicular
EP2749478B1 (en) * 2012-01-16 2016-03-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JP5712952B2 (ja) * 2012-03-01 2015-05-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US9321417B1 (en) * 2013-11-15 2016-04-2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Attachment arrangement for side curtain air bag utilizing rotatable fastener
US9601908B2 (en) * 2015-02-11 2017-03-21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Wire support member for 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CN107635860B (zh) * 2015-06-08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JP2017100692A (ja) * 2015-12-04 2017-06-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物品支持構造
JP6791076B2 (ja) * 2017-09-19 2020-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及び車両用ブラケット
US10843640B2 (en) * 2018-12-14 2020-11-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with locator device configured to maintain outer body panel alignment,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US10914448B2 (en) * 2019-01-07 2021-0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lamp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assembly
JP6845878B2 (ja) * 2019-02-15 2021-03-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ルーフ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4522A1 (de) * 2006-09-22 2008-03-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Tragrohr einer instrumententafel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01186221A (zh) * 2006-11-24 2008-05-28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横梁,尤其是座舱横梁
CN202413441U (zh) * 2011-12-15 2012-09-05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
CN104340069A (zh) * 2013-08-01 2015-02-11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仪表板支架
KR101691965B1 (ko) * 2015-11-26 2017-01-03 덕양산업 주식회사 카울크로스맴버
CN105539601A (zh) * 2015-12-29 2016-05-04 郑州比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的新型仪表板横梁总成
CN107310634A (zh) * 2016-04-26 2017-11-03 德韧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模块化混合式仪表板横梁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08047B2 (en) 2021-05-18
DE102018126040B4 (de) 2022-12-29
DE102018126040A1 (de) 2020-04-23
US20200122778A1 (en) 2020-04-23
CN111071347A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71347B (zh) 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US9296409B2 (en)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structure
KR101439543B1 (ko) 가로 부재, 특히 조종실 가로 부재
US8002064B2 (en) Frame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20020105204A1 (en) Crossmember for a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and a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9162708B2 (en) Steering hanger assembly for vehicle
US9499212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instrument panel reinforcement
US11975763B2 (en) Dashboard support
US6464290B2 (en) Frame structure of a 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EP2982577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JP2013095359A (ja)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WO2014065089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構造用の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構造
CN114340984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仪表板支架
CN110316136B (zh) 车辆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
CN110077450B (zh) 转向部件
CN104210449B (zh) 车辆的保险杠罩固定支架
JP3713703B2 (ja)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
CN108602534B (zh) 车辆用紧固结构体
CN207875773U (zh) 前减震器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3460171B (zh) 车辆中的横向支撑装置
CN112888621B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身和具有车身的机动车
CN116615371A (zh) 用于仪表板支架的支架结构和具有支架结构的仪表板支架
JP2013032124A (ja) 支持構造
CN112203907B (zh) 容纳壳体的安装构造
CN115123395B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