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5865A -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5865A
CN111065865A CN201880057558.XA CN201880057558A CN111065865A CN 111065865 A CN111065865 A CN 111065865A CN 201880057558 A CN201880057558 A CN 201880057558A CN 111065865 A CN111065865 A CN 111065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liquid
phase refrigerant
compressor
separa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75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野文纪
田村朋一郎
丸桥伊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4265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11690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065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58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 F25B1/0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of turbin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jet type, e.g. using liquid under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1Tim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5Refrigerant lev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3Pump speed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9Economiser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蒸发器、第1压缩机、第2压缩机、冷凝器、气液分离罐、第1循环通路和第2循环通路。在将储存于气液分离罐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之后,启动第1压缩机和第2压缩机。可以设有将储存于气液分离罐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的外部引导的排出通路。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构成为使制冷剂以两个阶段膨胀的制冷循环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6示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如图6所示,CO2制冷循环装置100由将CO2制冷剂压缩至超临界区域的压缩机103、将被压缩了的CO2制冷剂冷却的冷却器104、将被冷却了的CO2制冷剂减压至两相状态的减压装置106、107、以及使被减压了的CO2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102构成。CO2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减压装置106、107包括第1段减压装置106和第2段减压装置107。
在第1段减压装置106与第2段减压装置107之间设有气液分离器105。压缩机103是螺杆压缩机103。在气液分离器105的气相部105a与螺杆压缩机103的密闭空间之间设有吸入回路108。第2段减压装置107与气液分离器105的液相部105b连接。
专利文献1记载的运行方法中,将被第1段减压装置106减压了的两相状态的CO2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105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导入螺杆压缩机103的密闭空间,并且将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导入第2段减压装置107,进行稳定运行。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22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的技术构成中,由于压缩机103是螺杆压缩机,因此无论压缩机的吸入口与吐出口之间的压力比如何,都能够使压缩机103的转速增加至预定的转速。也就是说,能够启动制冷循环装置。
但是,在使用多个涡轮压缩机作为压缩手段的情况下,有时在使多个涡轮压缩机的转速上升的过程中,低压级压力比会大大超过通常运行时的低压级压力比。其结果,有时在低压级的压缩机中会发生喘振,从而无法启动制冷循环装置。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防止喘振发生并启动制冷循环装置的技术。
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是驱动制冷循环装置的方法,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的蒸发器;
将所述蒸发器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1压缩机;
将从所述第1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2压缩机;
使从所述第2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冷凝而生成液相制冷剂的冷凝器;以及
储存由所述冷凝器生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使所述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向所述第2压缩机供给所述气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罐,
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分别是速度型压缩机,
所述方法包括在将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之后,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防止喘振发生并启动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1B是变形例1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为启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而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3B是变形例2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3C是变形例3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5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停止时的状态的图。
图5C是变形例4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5D是变形例5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5E是变形例6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见解)
在以放置于高温下(例如30℃)的状态启动制冷循环装置的情况下,储存于蒸发器的液相制冷剂的温度会由于液相制冷剂自身的蒸发而逐渐降低。蒸发器内部的压力会伴随液相制冷剂的温度降低而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储存于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维持高温状态,中间压力高的状态得以持续。这是由于中间压力取决于气液分离器中储存的液相制冷剂的温度。在压缩机是容积型压缩机的情况下,无论中间压力如何,都能够启动制冷循环装置。
但是,在通过多个涡轮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的情况下,有时在使涡轮压缩机的转速上升的过程中,低压级压力比会大大超过通常运行时的低压级压力比。其结果,有时在低压级的压缩机中会发生喘振,从而无法启动制冷循环装置。为了防止喘振,抑制低压级压力比的扩大是有效的。
“低压级压力比”是指中间压力相对于蒸发器内部的压力之比。中间压力是气液分离器内部的压力。
(本公开涉及的技术方案的概要)
本公开的第1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是驱动制冷循环装置的方法,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的蒸发器;
将所述蒸发器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1压缩机;
将从所述第1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2压缩机;
使从所述第2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冷凝而生成液相制冷剂的冷凝器;以及
储存由所述冷凝器生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使所述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向所述第2压缩机供给所述气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罐,
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分别是速度型压缩机,
所述方法包括在将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之后,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根据第1技术方案,防止低压级压力比(中间压力/蒸发器内的压力)大大超过通常运行时的低压级压力比,由此即使是放置于高温下的状态,也能够不发生喘振地启动制冷循环装置。
本公开的第2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可以还具备将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引导的排出通路,可以经由所述排出通路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所述液相制冷剂。如果能够向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液相制冷剂,则能够防止喘振。
本公开的第3技术方案,例如在第2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中,所述排出通路可以连接所述气液分离罐和所述蒸发器,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可以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蒸发器流动。在排出通路的连接目标是冷凝器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设置用于保存气液分离罐的液相制冷剂的罐。
本公开的第4技术方案,例如在第3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可以停止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蒸发器供给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这样能够切实地防止喘振。
本公开的第5技术方案,例如在第2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中,所述排出通路可以连接所述气液分离罐和所述冷凝器,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可以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冷凝器流动。在排出通路的连接目标是冷凝器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设置用于保存气液分离罐的液相制冷剂的罐。
本公开的第6技术方案,例如在第5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可以停止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冷凝器供给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这样能够切实地防止喘振。
本公开的第7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第6技术方案中任一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可以还包括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之后,使所述气液分离罐中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由此,无需进行温度控制就能够形成预定的中间压力的两相状态。
本公开的第8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第7技术方案中任一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在将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面到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底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1,并将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停止时的从所述设置面到所述蒸发器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可以满足h1≥h2。这样无需借助泵的帮助就能够从气液分离罐中将液相制冷剂完全排出。也可以省去专用的排出通路。
本公开的第9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的蒸发器;
将所述蒸发器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1压缩机,所述第1压缩机是速度型压缩机;
将从所述第1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2压缩机,所述第2压缩机是速度型压缩机;
使从所述第2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冷凝而生成液相制冷剂的冷凝器;
将由所述冷凝器生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向所述第2压缩机供给所述气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罐,
将所述冷凝器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引导的第1循环通路;
将所述气液分离罐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蒸发器引导的第2循环通路;以及
将所述液相制冷剂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蒸发器引导、或者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冷凝器引导的排出通路,所述排出通路是与所述第1循环通路和所述第2循环通路不同的路径。
根据第9技术方案,可得到与第1技术方案相同的效果。根据第9技术方案,第1循环通路和第2循环通路受到的制约少,能够通过考虑到通常运行时的效率的最佳设计构成第1循环通路和第2循环通路。
本公开的第10技术方案,例如在第9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还具备配置于所述排出通路的泵。这样通过泵的作用,无论蒸发器与气液分离罐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将液相制冷剂切实地向蒸发器排出。同样,通过泵的作用,无论冷凝器与气液分离罐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将液相制冷剂切实地向冷凝器排出。
本公开的第11技术方案,例如在第9或第10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还具备控制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的驱动的控制电路,可以在经由所述排出通路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内向所述蒸发器或所述冷凝器排出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排出所述液相制冷剂之后,所述控制电路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这样能够切实地防止喘振。
本公开的第12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0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在所述气液分离罐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成为预定水平以下的情况下,停止所述泵并且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这样能够切实地防止喘振。
本公开的第13技术方案,例如在第9~第12技术方案中任一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在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之后,使所述气液分离罐中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由此,无需进行温度控制就能够形成预定的中间压力的两相状态。
本公开的第14技术方案,例如在第9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还具备:吸热用热交换器;以及配置在将所述气液分离罐与所述吸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路径上的泵。这样能够减少所需的泵的数量。
本公开的第15技术方案,例如在第9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还具备:放热用热交换器;以及配置在将所述气液分离罐与所述放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路径上的泵。这样能够减少所需的泵的数量。
本公开的第16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的蒸发器;
将由所述蒸发器生成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1压缩机;
将从所述第1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2压缩机;
使从所述第2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冷凝而生成液相制冷剂的冷凝器;
储存由所述冷凝器生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使所述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向所述第2压缩机供给所述气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罐;
与所述气液分离罐连接并且将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引导的排出通路;以及
控制所述第1压缩机和第2压缩机的驱动的控制电路,
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分别是速度型压缩机,
在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排出路径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之后,所述控制电路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根据第16技术方案,可得到与第1技术方案相同的效果。
本公开的第17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6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在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之后,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气液分离罐中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由此,无需进行温度控制就能够形成预定的中间压力的两相状态。
本公开的第18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6或第17技术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所述排出通路可以与所述蒸发器或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可以还具备设置在所述排出通路上的泵。这样通过泵的作用,无论蒸发器与气液分离罐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将液相制冷剂切实地向蒸发器排出。同样,通过泵的作用,无论冷凝器与气液分离罐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将液相制冷剂切实地向冷凝器排出。
本公开的第19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6~第18技术方案中任一方案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将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面到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底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1,并将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停止时的从所述设置面到所述蒸发器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可以满足h1≥h2。无需借助泵的帮助就能够从气液分离罐中将液相制冷剂完全排出。也可以省去专用的排出通路。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公开。
(实施方式1)
图1A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图1B示出变形例1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2的结构。
图1A中,制冷循环装置200具备蒸发器2、多个压缩机3、冷凝器4、气液分离罐5、第1循环通路6、第2循环通路7、排出通路8a、泵9。
制冷循环装置200填充有单一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循环装置200中填充的制冷剂,可以使用HCFC(氢氯氟烃;hydrochlorofluorocarbon)和HFC(氢氟烃;hydrofluorocarbon)等氟利昂系制冷剂、HFO-1234yf等全球变暖系数低的制冷剂、以及CO2和水等自然制冷剂。在使用水等低压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循环的压力比增大,压缩机容易引起喘振,因此能够通过本公开改善启动特性的领域变大。
制冷循环装置200可以填充包含常温下的饱和蒸气压为负压的物质作为主成分的制冷剂。作为这样的制冷剂,可举出包含水、醇或醚为主成分的制冷剂。“主成分”是指以质量比计包含最多的成分。“负压”是指以绝对压力计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常温”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Z8703),是指20℃±15℃的范围内的温度。
蒸发器2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容器构成。蒸发器2储存液相制冷剂,并且通过吸收从外部获得的热而使制冷剂在内部蒸发。蒸发器2中储存的液相制冷剂的温度以及由蒸发器2生成的气相制冷剂的温度例如为5℃。另外,蒸发器2可以是像管壳热交换器那样使液相制冷剂与其它热介质间接热交换的间接型热交换器,也可以是喷雾式或填充材料式那样的直接接触型热交换器。
多个压缩机3至少包含两个叶轮,将由蒸发器2生成的气相制冷剂吸入并压缩。在气相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多个压缩机3具备前段的第1压缩机3a和后段的第2压缩机3b。在前段的第1压缩机3a与后段的第2压缩机3b之间配置有将第1压缩机3a的吐出口与第2压缩机3b的吸入口连接的压缩机路径20。
多个压缩机3例如是速度型压缩机,通过至少两个叶轮将制冷剂压缩并吐出。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多段的叶轮将制冷剂压缩。多段的叶轮的结构可以通过将多个速度型压缩机串联而实现,也可以通过具备返回通道的多段压缩机而实现。也就是说,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叶轮。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可以具有共通的旋转轴。以离心压缩机为例,在旋转轴的一端安装的叶轮作为第1压缩机3a发挥作用,在旋转轴的另一端安装的叶轮作为第2压缩机3b发挥作用。速度型压缩机是指对气相制冷剂赋予运动量,然后使其减速,由此使气相制冷剂的压力上升的压缩机。作为速度型压缩机(涡轮压缩机),可举出离心压缩机、混流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等。多个压缩机3可以具备由变频器驱动的电机等用于使转速变化的机构。第2压缩机3b的吐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例如为100℃~150℃。
冷凝器4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容器构成。冷凝器4储存液相制冷剂,并且向外部放热,由此使气相制冷剂在内部冷凝。导入冷凝器4的气相制冷剂的温度例如为100℃~150℃。由冷凝器4冷凝了的液相制冷剂的温度例如为35℃。另外,冷凝器4可以是像管壳热交换器那样使制冷剂与其它热介质间接热交换的间接型热交换器,也可以是喷雾式或填充材料式那样的直接接触型热交换器。
气液分离罐5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容器构成。气液分离罐5的下部储存液相制冷剂。气液分离罐5将从冷凝器4供给的两相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气液分离罐5在重力方向上从所储存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以下的位置向第2循环通路7供给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气液分离罐5在重力方向上从比所储存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靠上的位置向压缩机路径20供给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气液分离罐5作为使制冷循环装置200的COP(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提高的节能器发挥作用。“重力方向”是指与重力平行的方向。
从气液分离罐5向第2压缩机3b供给气相制冷剂的路径上,可以配置用于抑制液相制冷剂的液滴伴随气相制冷剂的除雾器。
第1循环通路6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配管构成。第1循环通路6将冷凝器4与气液分离罐5连接。第1循环通路6是将冷凝器4内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5引导的制冷剂流路,是使冷凝器4内的液相制冷剂迅速膨胀的制冷剂流路。第1循环通路6中可以配置使液相制冷剂迅速膨胀的膨胀阀或流量控制阀。
第2循环通路7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配管构成。第2循环通路7将气液分离罐5与蒸发器2连接。第2循环通路7是将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引导的制冷剂流路。
排出通路8a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配管构成。排出通路8a将气液分离罐5与冷凝器4连接,用于将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向冷凝器4排出。在排出通路8a的连接目标是冷凝器4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设置用于保存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的罐。
如图1B所示,制冷循环装置202具备排出通路8b来代替排出通路8a。排出通路8b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配管构成。制冷循环装置202中,排出通路8b将气液分离罐5与蒸发器2连接,用于将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向蒸发器2排出。在排出通路8a的连接目标是冷凝器4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设置用于保存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的罐。
排出通路8a是在制冷循环装置200通常运行时不使用的流路。在制冷循环装置200通常运行时,制冷剂经由第1循环通路6和第2循环通路7从冷凝器4向蒸发器2移动。排出通路8a是与第1循环通路6和第2循环通路7不同的路径。通过这样的结构,第1循环通路6和第2循环通路7受到的制约少,能够通过考虑到通常运行时的效率的最佳设计构成第1循环通路6和第2循环通路7。这关于排出通路8b也是同样的。
图1A所示的排出通路8a与图1B所示的排出通路8b相比更加有利。通过将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向冷凝器4排出,能够避免蒸发器2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其结果,能够使蒸发器2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温度迅速降低,并且也能够节约多个压缩机3的动力。
排出通路8a和8b只要是将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排出的空间就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使排出通路8a和排出通路8b同时存在。
泵9配置于排出通路8a或8b。泵9经由排出通路8a或8b将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排出。泵9例如是速度型泵。速度型泵是指对液相制冷剂赋予运动量,然后使其减速,由此使液相制冷剂的压力上升的泵。作为速度型泵(涡轮泵),可举出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等。泵9可以具备由变频器驱动的电机等用于使转速变化的机构。
通过泵9的工作,无论蒸发器2与气液分离罐5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将液相制冷剂切实地向蒸发器2排出。同样地,通过泵9的工作,无论冷凝器4与气液分离罐5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将液相制冷剂切实地向冷凝器4排出。
制冷循环装置200还具备控制第1压缩机3a、第2压缩机3b和泵9的驱动的控制电路21。控制电路21可以是包含A/D转换电路、输入输出电路、运算电路、存储装置等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控制电路21可以存储有用于使制冷循环装置200适当运行的程序。
利用图2,对如以上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运行进行说明。图2的流程图示出为了启动制冷循环装置200而执行的处理。图2详细地示出了由控制电路21执行的处理。
在制冷循环装置200放置一定期间(例如夜间)的情况下,制冷循环装置200内部温度大致与周围温度均衡,制冷循环装置200内部压力与特定的压力均衡。例如周围温度为30℃时,制冷循环装置200内部温度也均衡为30℃。
首先启动泵9(步骤S101)。通过启动泵9,经由排出通路8a或8b将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排出(步骤S102)。
接着,一边通过泵9排出液相制冷剂,一边判断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是否成为预定水平以下(步骤S103)。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制冷剂直到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成为预定水平以下。预定水平可以是液相制冷剂几乎不存在的状态的水平。也就是说,预定水平可以是从气液分离罐5的底面起0mm的高度。步骤S103可以是判断气液分离罐5是否空了的步骤。
制冷循环装置200可以具备用于确定气液分离罐5中的液相制冷剂液面位置的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气液分离罐5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气液分离罐5的外部。作为液位传感器,可举出浮球式液位传感器、超声波式液位传感器、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激光式液位传感器等。
另外,泵9启动后经过预定时间时,可以判断为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成为预定水平以下。“预定时间”可以是预先通过实验调查确定的充分的时间。
在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成为预定水平以下的情况下,停止泵9(步骤S104)。
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步骤S105)。
根据气液分离罐5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水平,判断应该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的定时,由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喘振。
通过停止泵9而停止从气液分离罐5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供给液相制冷剂,并且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详细而言,停止从气液分离罐5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供给液相制冷剂后,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这样能够切实地防止喘振。
也可以在即将停止泵9之前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也就是说,并不是必须按顺序执行步骤S104的处理和步骤S105的处理。例如,可以在泵9的转速降低过程中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即使在泵9完全停止之前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也并不一定会立即引起喘振。该情况下,即使泵9的停止定时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的启动定制之后,也能够防止喘振。
如果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启动,则蒸发器2内的压力逐渐降低。制冷剂吸收外部气体的热,由此在蒸发器2中生成气相制冷剂。
在蒸发器2内生成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第1压缩机3a,通过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而被压缩,并从第2压缩机3b吐出。从第2压缩机3b吐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被导入冷凝器4,向外部气体放热,由此冷凝而成为液相制冷剂。储存于冷凝器4的液相制冷剂经由第1循环通路6一边快速膨胀一边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制冷剂在气液分离罐5中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气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多个压缩机3的多段叶轮之间的空间供给。本实施方式中,气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压缩机路径20供给,被第2压缩机3b吸入。液相制冷剂经由第2循环通路7一边快速膨胀一边从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供给。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将储存于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5的外部排出之后,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也就是说,驱动制冷循环装置200。这样,气液分离罐5内的压力取决于冷凝器4的压力和蒸发器2的压力。因此,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的各压力比成为彼此相等的压力比。
“各压力比”包括低压级压力比(中间压力/蒸发器内的压力)和高压级压力比(冷凝器内的压力/中间压力)。低压级压力比是第1压缩机3a的压力比。高压级压力比是第2压缩机3b的压力比。
通过防止低压级压力比(中间压力/蒸发器内的压力)大大超过通常运行时的低压级压力比,即使是放置于高温下的状态,也能够不发生喘振地启动制冷循环装置200。中间压力是压缩机路径20的压力,是气液分离罐5的内部存在的气相制冷剂的压力。
在启动完成后,将冷凝器4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使其快速膨胀。换言之,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之后,使气液分离罐5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由此,无需进行温度控制就能够形成预定的中间压力的两相状态。并且,能够使从冷凝器4向蒸发器2循环的液相制冷剂以两个阶段膨胀,该两个阶段包括从冷凝器4向气液分离罐5的阶段和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的阶段。其结果,能够在正常运行时提高COP。
本说明书中,“启动(activate)”是指使压缩机的转速从0rpm增加至预定的转速。例如,在压缩机的运行开始,转速增加的过程中时,压缩机处于启动中。当转速达到预定的转速,判断为压缩机的启动完成。“启动制冷循环装置”是指启动压缩机。“预定的转速”可以是为了得到期望的制冷能力而由控制电路21确定的转速。
本说明书中,“停止”是指泵或压缩机的转速为零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压缩机3的数量不特别限定。压缩机3的数量可以为3个以上。
以下,对另外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实施方式1与其它实施方式之间共通的要素附带相同的参照标记,有时会省略其说明。各实施方式涉及的说明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就可以相互应用。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各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方式2)
图3A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4的结构。
如图3A所示,制冷循环装置204除了制冷循环装置202的结构以外,还具备切断阀10和吸热用热交换器11。
在将气液分离罐5与吸热用热交换器11连接的路径上配置有泵9。详细而言,制冷循环装置204还具备吸热路径15。吸热路径15是在蒸发器2与吸热用热交换器11之间使制冷剂循环的环状的循环通路。本实施方式中,在合流点P1,排出通路8b与吸热路径15连接。在吸热路径15中,在合流点P1与吸热用热交换器11的入口之间配置有泵9。
切断阀10例如是球阀等流路切断阀,配置在与气液分离罐5和泵9的吸入口连接的排出通路8b中。详细而言,在排出通路8b中,在气液分离罐5与合流点P1之间配置有切断阀10。通过使泵9工作并且打开切断阀10,气液分离罐5内存储的液相制冷剂向蒸发器2内排出。通过关闭切断阀10,停止液相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8b排出。
吸热用热交换器11例如是板式热交换器,配置在吸热路径15上。吸热用热交换器11例如构成为使空调用的低温热介质与蒸发器2内的液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在蒸发器2内生成的低温的液相制冷剂,将空调用的低温热介质冷却。
控制切断阀10、多个压缩机3和泵9的驱动的控制电路21设置于制冷循环装置204。
关于如以上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204,由控制电路21执行的处理除了添加切断阀10的控制以外,如参照图2说明的那样。
首先,在切断阀10关闭的状态下启动泵9。其结果,蒸发器2内的液相制冷剂在吸热用热交换器11与蒸发器2之间循环。
然后,打开切断阀10。其结果,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被泵9吸入,由此经由排出通路8b和吸热用热交换器11向蒸发器2排出。
然后,在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水平成为0mm左右的情况下,关闭切断阀10,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其结果,蒸发器2内的压力降低,通过从外部气体吸热而生成气相制冷剂。
在蒸发器2内生成的气相制冷剂被第1压缩机3a吸入,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中被压缩,并从第2压缩机3b吐出。
从第2压缩机3b吐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被导入冷凝器4,向外部气体放热,由此冷凝而成为液相制冷剂。冷凝器4储存的液相制冷剂经由第1循环通路6一边快速膨胀一边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制冷剂在气液分离罐5中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气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多个压缩机3的多段叶轮之间的空间供给。本实施方式中,气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压缩机路径20供给,被第2压缩机3b吸入。液相制冷剂经由第2循环通路7一边快速膨胀一边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供给。
启动完成后,将冷凝器4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使其快速膨胀。换言之,在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之后,使气液分离罐5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由此,无需进行温度控制就能够形成预定的中间压力的两相状态。并且,能够使从冷凝器4向蒸发器2循环的液相制冷剂以两个阶段膨胀,该两个阶段包括从冷凝器4向气液分离罐5的阶段和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的阶段。其结果,能够在正常运行时提高COP。
根据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理由相同的理由,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不发生喘振地启动制冷循环装置202。
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从气液分离罐5排出液相制冷剂的泵9,兼作用于使液相制冷剂在蒸发器2与吸热用热交换器11之间循环的泵。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削减所需的泵的台数。
(变形例2)
图3B示出变形例2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6的结构。
如图3B所示,制冷循环装置206除了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切断阀10和放热用热交换器12。
在将气液分离罐5与放热用热交换器12连接的路径上配置有泵9。详细而言,制冷循环装置206还具备放热路径16。放热路径16是使制冷剂在冷凝器4与放热用热交换器12之间循环的环状的循环通路。本变形例中,在合流点P2,排出通路8a与放热路径16连接。在放热路径16中,在合流点P2与放热用热交换器12的入口之间配置有泵9。
切断阀10例如是球阀等流路切断阀,配置在与气液分离罐5和泵9的吸入口连接的排出通路8a中。详细而言,在排出通路8a中,在气液分离罐5与合流点P2之间配置有切断阀10。通过使泵9工作并且打开切断阀10,气液分离罐5内储存的液相制冷剂向冷凝器4内排出。通过关闭切断阀10,停止液相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8a排出。
放热用热交换器12例如是板式热交换器,配置在放热路径16上。放热用热交换器12例如被构成为用于将通过制冷循环而汲取的热向大气放出的热介质与冷凝器4内的液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通过在冷凝器4内生成的高温的液相制冷剂来加热热介质。
冷凝器4例如是采用填充材料或喷雾方式的直接型冷凝器。
关于如以上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206,由控制电路21执行的处理除了添加切断阀10的控制以外,如参照图2说明的那样。
首先,在切断阀10关闭的状态下启动泵9。其结果,冷凝器4内的液相制冷剂在放热用热交换器12与冷凝器4之间循环。
然后,打开切断阀10。其结果,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被泵9吸入,由此经由排出通路8a和放热用热交换器12向冷凝器4排出。
然后,关闭切断阀10,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其结果,蒸发器2内的压力降低,从外部气体吸热,由此生成气相制冷剂。
在蒸发器2内生成的气相制冷剂被第1压缩机3a吸入,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中被压缩,从第2压缩机3b吐出。从第2压缩机3b吐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被导入冷凝器4,向外部气体放热,由此冷凝而成为液相制冷剂。储存于冷凝器4的液相制冷剂,经由第1循环通路6一边快速膨胀一边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制冷剂在气液分离罐5中被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气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多个压缩机3的多段叶轮之间的空间供给。本变形例中,气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压缩机路径20供给,被第2压缩机3b吸入。液相制冷剂经由第2循环通路7一边快速膨胀一边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供给。
启动完成后,将冷凝器4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使其快速膨胀。换言之,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之后,使气液分离罐5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由此,无需进行温度控制就能够形成预定的中间压力的两相状态。并且,能够使从冷凝器4向蒸发器2循环的液相制冷剂以两个阶段膨胀,该两个阶段包括从冷凝器4向气液分离罐5的阶段和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的阶段。其结果,能够在正常运行时提高COP。
根据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理由相同的理由,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不产生喘振地启动制冷循环装置206。
本变形例中,用于从气液分离罐5排出液相制冷剂的泵9,兼作用于使液相制冷剂在冷凝器4与放热用热交换器12之间循环的泵。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削减所需的泵的台数。
(变形例3)
图3C示出变形例3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8的结构。
如图3C所示,制冷循环装置208除了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切断阀10和放热用热交换器12。另外,本变形例中,冷凝器4被替换为冷凝喷射器13和缓冲罐14。也就是说,本变形例是通过将变形例2中的冷凝器4替换为冷凝喷射器13和缓冲罐14而得到的。
在将气液分离罐5与吸热用热交换器11连接的路径上配置有泵9。详细而言,制冷循环装置208还具备放热路径16。放热路径16是使制冷剂在缓冲罐14、放热用热交换器12和冷凝喷射器13之间循环的环状的循环通路。本变形例中,在合流点P2,排出通路8a与放热路径16连接。在放热路径16中,泵9配置于合流点P2与放热用热交换器12的入口之间。
切断阀10例如是球阀等流路切断阀,配置在与气液分离罐5和泵9的吸入口连接的排出通路8a上。详细而言,在排出通路8a中,切断阀10配置于气液分离罐5与合流点P2之间。通过使泵9工作并且打开切断阀10,储存在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向缓冲罐14内排出。通过关闭切断阀10,经由排出通路8b的液相制冷剂的排出停止。
放热用热交换器12的结构如之前说明的那样。
冷凝喷射器13是将液相制冷剂作为驱动流,将气相制冷剂作为吸引流,将吸引到的气相制冷剂升压的设备。冷凝喷射器13由喷雾喷嘴、蒸气流入通路和混合室构成,该喷雾喷嘴将液相制冷剂微粒化并喷射,该蒸气流入通路吸引蒸气,该混合室将微粒化了的液相制冷剂和吸引到的气相制冷剂混合并使压力上升。喷雾喷嘴由黄铜等金属材料构成。混合室和蒸气流入通路由不锈钢、铁等金属材料构成。
缓冲罐14例如由具有隔热性和耐压性的容器构成。缓冲罐14将从冷凝喷射器13吐出的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并储存。储存的制冷剂的温度例如为35℃。
控制切断阀10、多个压缩机3和泵9的驱动的控制电路21设置于制冷循环装置208。
关于如以上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208,由控制电路21执行的处理除了添加切断阀10的控制以外,如参照图2说明的那样。
如果在切断阀10关闭的状态下启动泵9,则缓冲罐14内的液相制冷剂在放热用热交换器12与缓冲罐14之间循环。然后,通过打开切断阀10,气液分离罐5内的液相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8a、放热用热交换器12和冷凝喷射器13向缓冲罐14排出。
然后,如果关闭切断阀10,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则蒸发器2内的压力降低,从外部气体吸热,由此生成气相制冷剂。在蒸发器2内生成的气相制冷剂被第1压缩机3a吸入,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中被压缩,从第2压缩机3b吐出。从第2压缩机3b吐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被冷凝喷射器13吸入。被冷凝喷射器13吸入的气相制冷剂与经由放热用热交换器12向冷凝喷射器13供给的液相制冷剂合流而成为两相状态。通过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气相制冷剂冷凝。液相制冷剂向缓冲罐14供给并储存。储存在缓冲罐14内的液相制冷剂在放热用热交换器12中放热,并再次向冷凝喷射器13供给。另外,缓冲罐14内的液相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1循环通路6一边快速膨胀一边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在气液分离罐5内被气液分离了的气相制冷剂,向多个压缩机3的多段叶轮之间的空间供给。
启动完成后,将冷凝器4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5供给并使其快速膨胀。换言之,在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之后,使气液分离罐5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由此,无需进行温度控制就能够形成预定的中间压力的两相状态。并且,能够使从冷凝器4向蒸发器2循环的液相制冷剂以两个阶段膨胀,该两个阶段包括从冷凝器4向气液分离罐5的阶段和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的阶段。其结果,能够在正常运行时提高COP。
本变形例中,用于将液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排出的泵9,兼作用于向冷凝喷射器13供给液相制冷剂的泵。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削减所需的泵的台数。
(实施方式3)
图4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10的结构。
制冷循环装置210在不具备与第1循环通路6和第2循环通路7不同的排出通路这一点上,不同于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在制冷循环装置210中,用于从气液分离罐5排出液相制冷剂的泵9配置于第2循环通路7。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第2循环通路7也承担排出通路的作用。
通过执行参照图2说明的流程图的各处理,能够启动制冷循环装置210。但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图2的步骤S104的处理,执行调节泵9的转速的处理。典型地,使泵9的转速降低。在制冷循环装置210的启动后,泵9以所需的转速运行。
像本实施方式这样,无需使用专用的排出通路,就能够从气液分离罐5排出液相制冷剂。
(实施方式4)
图5A示出实施方式4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12的结构。图5B示出制冷循环装置212停止时的状态。图5C示出变形例4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14的结构。
在制冷循环装置212不具备与第1循环通路6和第2循环通路7不同的排出通路这一点上,不同于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第2循环通路7也承担排出通路的作用。另外,在制冷循环装置212不具备用于从气液分离罐5排出液相制冷剂的泵这一点上,不同于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制冷循环装置212停止时液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从气液分离罐5排出的方式,确定气液分离罐5与蒸发器2的位置关系。
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在将从制冷循环装置212的设置面到气液分离罐5的底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1,并将制冷循环装置212停止时的从设置面到蒸发器2内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满足h1≥h2。本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罐5全部位于比蒸发器2靠上方。在重力方向上,气液分离罐5的底部(下端)位于比蒸发器2的上端靠上。“设置面”可以是实际设置制冷循环装置212的板面,也可以是穿过重力方向上的蒸发器2和第2循环通路7的最低点的假想的水平面。“气液分离罐5的底部(下端)”表示重力方向上的气液分离罐5的最下点的位置。“蒸发器2的上端”表示重力方向上的蒸发器2的最高点的位置。
在制冷循环装置212停止后,伴随制冷循环装置212的内部压力逐渐均衡,液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缓缓排出。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无需借助泵的帮助就能够从气液分离罐5中将液相制冷剂完全排出。也可以省去专用的排出通路。
由于气液分离罐5中不存在液相制冷剂,因此如果控制电路21接收到启动制冷循环装置212的指示,则控制电路21立即启动第1压缩机3a和第2压缩机3b。也就是说,能够缩短启动时间。
另外,冷凝器4与气液分离罐5的位置关系也和蒸发器2与气液分离罐5的位置关系同样地确定。在将制冷循环装置212停止时的从设置面到冷凝器4内的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满足h1≥h2。换言之,气液分离罐5全部位于比冷凝器4靠上方。在重力方向上,气液分离罐5的底部(下端)位于比冷凝器4的上端靠上。“冷凝器4的上端”表示重力方向上的冷凝器4的最高点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2循环通路7被设计成在通常运行时将液相制冷剂储存于气液分离罐5。第2循环通路7例如可以配置不需要控制的毛细管。由此,能够在通常运行时将液相制冷剂储存于气液分离罐5。
或者,可以如图5C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14那样,在第2循环通路7中配置能够改变开度的流量调整阀18。流量调整阀18由控制电路21控制。在第2循环通路7配置有流量调整阀18的情况下,在使制冷循环装置212停止时,流量调整阀18的开度例如可以调节为最大开度。由此,能够从气液分离罐5向蒸发器2顺利地排出液相制冷剂。
(变形例5和变形例6)
图5D示出变形例5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16的结构。图5E示出变形例6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18的结构。
图5D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16,除了参照图5A和图5B说明的制冷循环装置212的结构以外,还具备排出通路8a和切断阀10。排出通路8a的结构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切断阀10配置于排出通路8a。切断阀10的结构如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那样。
图5E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18,除了参照图5A和图5B说明的制冷循环装置212的结构以外,还具备排出通路8b和切断阀10。排出通路8b的结构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切断阀10配置于排出通路8b。切断阀10的结构如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那样。
在制冷循环装置216或218的通常运行时,切断阀10关闭。在使制冷循环装置216或218停止时,切断阀10打开。由此,能够从气液分离罐5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顺利地排出液相制冷剂。切断阀10可以在制冷循环装置216或218的停止后开放。切断阀10可以在即将使制冷循环装置216或218启动之前打开。参照图2说明的流程图的步骤S101中,打开切断阀10来代替启动泵。在步骤S104中,关闭切断阀10来代替停止泵。
例如,在第2循环通路7配置有毛细管、流量调整阀等的情况下,为了使液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罐5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移动、将气液分离罐5变空,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此相对,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从气液分离罐5向冷凝器4或蒸发器2迅速地排出液相制冷剂。还具有不必须设置泵这样的优点。
(其它变形例)
本公开中,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应排出的空间不限定于蒸发器2和冷凝器4。例如也可以通过排出通路将气液分离罐5与多个压缩机3连接,以使得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启动时,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向多个压缩机3的轴承供给。另外,可以设置与蒸发器2和冷凝器4不同的预备罐。可以通过排出通路将气液分离罐5与预备罐连接,以使得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启动时,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暂时存储于预备罐。排出通路可以是将储存于气液分离罐5的液相制冷剂向气液分离罐5的外部引导的流路。只要能够向气液分离罐5的外部排出液相制冷剂就能够防止喘振,因此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排出目的地不特别限定。
产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无论系统内的初期温度和初期压力如何,都能够切实且安全地启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用于空气调节装置、制冷机、蓄热装置等。本说明书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是能够用于建筑物的中央空调、工艺冷却用的制冷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2 蒸发器
3 压缩机
3a 第1压缩机
3b 第2压缩机
4 冷凝器
5 气液分离罐
6 第1循环通路
7 第2循环通路
8a、8b 排出通路
9 泵
10 切断阀
11 吸热用热交换器
12 放热用热交换器
13 冷凝喷射器
14 缓冲罐
15 吸热路径
16 放热路径
18 流量调整阀
21 控制电路
200、202、204、206、208、210、212、214、216、218 制冷循环装置

Claims (19)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是驱动制冷循环装置的方法,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的蒸发器;
将所述蒸发器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1压缩机;
将从所述第1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2压缩机;
使从所述第2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冷凝而生成液相制冷剂的冷凝器;以及
储存由所述冷凝器生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使所述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向所述第2压缩机供给所述气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罐,
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分别是速度型压缩机,
所述方法包括在将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之后,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将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引导的排出通路,
经由所述排出通路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所述液相制冷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所述排出通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罐和所述蒸发器,
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蒸发器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停止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蒸发器供给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所述排出通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罐和所述冷凝器,
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冷凝器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停止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冷凝器供给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还包括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之后,使所述气液分离罐中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在将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面到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底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1,并将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停止时的从所述设置面到所述蒸发器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满足h1≥h2。
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的蒸发器;
将所述蒸发器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1压缩机,所述第1压缩机是速度型压缩机;
将从所述第1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2压缩机,所述第2压缩机是速度型压缩机;
使从所述第2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冷凝而生成液相制冷剂的冷凝器;
将由所述冷凝器生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向所述第2压缩机供给所述气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罐,
将所述冷凝器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引导的第1循环通路;
将所述气液分离罐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蒸发器引导的第2循环通路;以及
将所述液相制冷剂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蒸发器引导、或者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向所述冷凝器引导的排出通路,所述排出通路是与所述第1循环通路和所述第2循环通路不同的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排出通路的泵。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控制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的驱动的控制电路,
在经由所述排出通路从所述气液分离罐内向所述蒸发器或所述冷凝器排出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排出所述液相制冷剂之后,所述控制电路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所述气液分离罐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成为预定水平以下的情况下,停止所述泵并且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之后,使所述气液分离罐中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吸热用热交换器;以及
配置在将所述气液分离罐与所述吸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路径上的泵。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放热用热交换器;以及
配置在将所述气液分离罐与所述放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路径上的泵。
16.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的蒸发器;
将由所述蒸发器生成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1压缩机;
将从所述第1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压缩并吐出的第2压缩机;
使从所述第2压缩机吐出的所述气相制冷剂冷凝而生成液相制冷剂的冷凝器;
储存由所述冷凝器生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并且使所述液相制冷剂蒸发而生成气相制冷剂,向所述第2压缩机供给所述气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罐;
与所述气液分离罐连接并且将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引导的排出通路;以及
控制所述第1压缩机和第2压缩机的驱动的控制电路,
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分别是速度型压缩机,
在储存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排出路径向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部排出之后,所述控制电路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启动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之后,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气液分离罐中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上升。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所述排出通路与所述蒸发器或所述冷凝器连接,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设置在所述排出通路上的泵。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将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面到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底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1,并将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停止时的从所述设置面到所述蒸发器内的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液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满足h1≥h2。
CN201880057558.XA 2017-12-04 2018-11-19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Pending CN1110658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2231 2017-12-04
JP2017232231 2017-12-04
JP2018-206481 2018-11-01
JP2018206481A JP2019100695A (ja) 2017-12-04 2018-11-01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駆動方法
PCT/JP2018/042651 WO2019111690A1 (ja) 2017-12-04 2018-11-19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駆動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5865A true CN111065865A (zh) 2020-04-24

Family

ID=66976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7558.XA Pending CN111065865A (zh) 2017-12-04 2018-11-19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722702A4 (zh)
JP (1) JP2019100695A (zh)
CN (1) CN11106586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27011A1 (de) * 2022-10-14 2024-04-25 Lübbers FTS GmbH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zum energieeffizienten Erzeugen einer Prozesswärme, Trocknervorrichtung zum Trocknen eines zu trocknenden Gutes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0246A (en) * 1956-09-26 1958-08-20 York Corp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eat pump systems
EP0935106A2 (en) * 1998-02-06 1999-08-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Multi-stage compressing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refrigerator using the device
JPH11344265A (ja) * 1998-06-02 1999-12-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多段圧縮式ターボ冷凍機
CN1692263A (zh) * 2003-01-10 2005-1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冷冻装置的制冷剂量检测方法
JP2007155230A (ja) * 2005-12-06 2007-06-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CN101310154A (zh) * 2005-11-14 2008-11-19 日冷工业株式会社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气液分离器的冷冻装置
CN101493275A (zh) * 2008-01-23 2009-07-29 日冷工业株式会社 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气液分离装置的冷冻装置
JP2011002186A (ja) * 2009-06-19 2011-01-06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Systems Co Ltd ターボ冷凍機
CN101952670A (zh) * 2008-04-18 2011-01-19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KR20120053381A (ko) * 2010-11-17 2012-05-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WO2013140819A1 (ja) * 2012-03-22 2013-09-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遠心圧縮機
CN205332433U (zh) * 2016-01-29 2016-06-22 王恒 一种风冷型空调系统
CN106225280A (zh) * 2016-08-25 2016-12-14 赵向辉 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以及一种压缩冷凝机组
CN108533490A (zh) * 2018-06-22 2018-09-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2545331T3 (da) * 2010-03-08 2017-11-27 Carrier Corp Afrimning og anordning til et transportkølesystem
JP5787792B2 (ja) * 2012-02-29 2015-09-3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システムの台数制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熱源システム
US10234175B2 (en) * 2013-06-04 2019-03-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Turbo refrigerator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0246A (en) * 1956-09-26 1958-08-20 York Corp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eat pump systems
EP0935106A2 (en) * 1998-02-06 1999-08-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Multi-stage compressing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refrigerator using the device
JPH11344265A (ja) * 1998-06-02 1999-12-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多段圧縮式ターボ冷凍機
CN1692263A (zh) * 2003-01-10 2005-1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冷冻装置的制冷剂量检测方法
CN101310154A (zh) * 2005-11-14 2008-11-19 日冷工业株式会社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气液分离器的冷冻装置
JP2007155230A (ja) * 2005-12-06 2007-06-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CN101493275A (zh) * 2008-01-23 2009-07-29 日冷工业株式会社 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气液分离装置的冷冻装置
CN101952670A (zh) * 2008-04-18 2011-01-19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JP2011002186A (ja) * 2009-06-19 2011-01-06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Systems Co Ltd ターボ冷凍機
KR20120053381A (ko) * 2010-11-17 2012-05-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WO2013140819A1 (ja) * 2012-03-22 2013-09-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遠心圧縮機
CN205332433U (zh) * 2016-01-29 2016-06-22 王恒 一种风冷型空调系统
CN106225280A (zh) * 2016-08-25 2016-12-14 赵向辉 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以及一种压缩冷凝机组
CN108533490A (zh) * 2018-06-22 2018-09-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2702A1 (en) 2020-10-14
EP3722702A4 (en) 2021-01-06
JP2019100695A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39352B2 (en) Compressor bearing cooling via purge unit
JP6150140B2 (ja) 熱交換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10274233B2 (en) Refrigerant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system with refrigerant source access from an evaporator
JP6736357B2 (ja) ターボ冷凍機及びその起動制御方法
WO201504501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1220741B1 (ko) 냉동장치
JP2004309029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759076B2 (ja) 冷凍装置
KR101332478B1 (ko) 냉동장치
JP2017003252A (ja) 熱交換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1065865A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的驱动方法
JP201711613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11681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11169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駆動方法
US11391495B2 (en) Turbo refrigerator and startup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6295121B2 (ja) ターボ冷凍機
US11885548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that injects refrigerant into compressor during low load operation
JP2014066381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0450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200731563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612579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0920819B1 (ko) 공기조화기용 기액분리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JPH11337197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6583701A (zh) 制冷机
JP2021135020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