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5747B - 车辆用倾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倾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5747B
CN111055747B CN201910982844.3A CN201910982844A CN111055747B CN 111055747 B CN111055747 B CN 111055747B CN 201910982844 A CN201910982844 A CN 201910982844A CN 111055747 B CN111055747 B CN 1110557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member
guide rail
end portion
slider
recli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28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5747A (zh
Inventor
佐藤栄亮
日高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663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089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5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5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5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57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1/00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 B60P1/43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using a loading ramp mounted on the vehicle
    • B60P1/431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using a loading ramp mounted on the vehicle the ramp being stored under the loading floor when not in u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3/00Arrangements of steps or ladders facilitating access to or on the vehicle, e.g. running-boards
    • B60R3/02Retractable steps or ladders, e.g. movable under sho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3/00Ambulance aspects of vehicles; Vehicle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transpor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r their personal conveyances, e.g.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of, or for loading, wheelchairs
    • A61G3/02Loading or unloading personal conveyances; Facilitating access of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or exit from, vehicles
    • A61G3/06Transfer using ramps, lifts or the like
    • A61G3/061Transfer using ramps, lifts or the like using r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3/00Arrangements of steps or ladders facilitating access to or on the vehicle, e.g. running-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的位置配置倾斜板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倾斜装置(11)构成为在保持连杆部件(25)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倾斜板(10)与驱动滑块(22)连动地在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另外,在通过使倾斜板的后端部(10r)向导轨的前端部(20f)移动而使该倾斜板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在该第一连结点(X1)与第二连结点(X2)之间形成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Px)。而且,基于驱动滑块从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的移动,该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与第二连结点的间隔发生变化。并且,倾斜装置由此构成为,该连杆部件转动,将倾斜板的后端部抬起。

Description

车辆用倾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将收纳于车辆地板下方的倾斜板在门开口部的下端展开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倾斜装置具备在收纳该倾斜板的收纳箱内沿进深方向、即展开及收纳方向移动的移动体。另外,该移动体经由连杆部件与倾斜板连接。而且,该连杆部件在比相对于该移动体的连结点靠后方侧(收纳方向)的位置具备与形成于收纳箱的侧壁部的导向部(引导部)卡合的卡合部(导向体)。并且,由此,能够基于设定于导向部的斜面形状来变更倾斜板的倾斜角度,并且与该移动体的动作连动地将倾斜板从收纳箱向车外展开,以及再次收纳于收纳箱内。
即,通过将相对于倾斜板的第一连结点与相对于移动体的第二连结点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长,从而即使基于设置于导向部的斜面形状的卡合部的上下方向位移较小,也能够使经由该连杆部件与移动体连结的倾斜板大幅倾动。并且,上述现有技术的倾斜装置由此构成为,抑制上下方向的收纳空间而实现相对于车辆的搭载性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257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中,难以使在门开口部的下端展开的倾斜板的后端部接近车辆地板。并且,由此,例如存在需要收纳箱的盖部件等架设在其倾斜板的后端部与车辆地板之间的附加的延长部件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的位置配置倾斜板的车辆用倾斜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具备:姿势保持机构,该姿势保持机构具备在门开口部的下端展开的倾斜板、在所述倾斜板的展开及收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滑块、以及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连结的第一连结点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驱动滑块连结的第二连结点的连杆部件,并且,该姿势保持机构构成为,基于所述连杆部件相对于所述导轨的卡合状态,在保持所述连杆部件的姿势的状态下与所述驱动滑块连动地使所述倾斜板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以及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构成为,在通过使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移动而使该倾斜板在所述门开口部展开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连结点与所述第二连结点之间形成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并且,基于所述驱动滑块从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的移动使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转动支点与所述第二连结点的间隔变化,由此使所述连杆部件转动,使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抬起。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将倾斜板在门开口部展开的动作连续地,基于从该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移动的驱动滑块的驱动力,使连杆部件向抬起倾斜板的后端部的方向转动。而且,根据该情况下的连杆部件的转动量及该连杆部件的长度,能够任意地设定该后端部的抬起位置。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的位置配置倾斜板。
另外,能够有效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特别是,形成有在倾斜板在门开口部展开的状态下连杆部件转动并且基于驱动滑块的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的移动使该连杆部件转动的提升机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其上下方向的厚度薄型化。并且,由此,能够提高对车辆的搭载性。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从动滑块,该从动滑块通过在所述第一连结点与所述第二连结点之间的位置与所述连杆部件连结,从而与该连杆部件一体地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所述提升机构构成为,使所述连杆部件以所述从动滑块相对于所述连杆部件连结的第三连结点作为所述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驱动滑块及从动滑块稳定地支承该连杆部件。并且,通过将从动滑块形成的第三连结点作为转动支点,能够稳定地使该连杆部件转动。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连结点是相对于设置于所述从动滑块及所述连杆部件的一方侧的长孔将设置于所述从动滑块及所述连杆部件的另一方侧的轴状部插通而成的,并且,所述提升机构具备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从动滑块抵接而限制所述从动滑块朝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的移动的止动部。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从动滑块抵接于止动部之后,在连杆部件相对于该从动滑块的连结部,在外观上轴状部也在长孔内移动,由此驱动滑块继续容许从该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的移动。并且,由此,连杆部件以插通于该长孔内的轴状部为支点进行转动。即,在从动滑块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驱动滑块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移动,由此,该延伸方向上的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与相对于驱动滑块的第二连结点的间隔发生变化。并且,由此,能够使经由该驱动滑块及从动滑块与导轨卡合的连杆部件稳定地转动。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导轨设置有从动导向部,该从动导向部通过与所述从动滑块卡合而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引导该从动滑块,并且所述提升机构在所述从动导向部形成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从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向上方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在处于倾斜板在门开口部展开的状态的情况下,从动滑块在该导轨的前端部由设置于从动导向部的弯曲部引导,从而伴随着上下方向的位移,与驱动滑块连动地沿导轨的延伸方向移动。而且,伴随于此,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连杆部件的第三连结点与第二连结点的间隔发生变化。并且,由此,基于驱动滑块从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的移动,能够以该第三连结点为转动支点,使连杆部件向将倾斜板的后端部向上方抬起的方向转动。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机构具备抵接部件,该抵接部件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朝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的所述连杆部件抵接,由此在该连杆部件的抵接部形成所述转动支点。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连杆部件与抵接部件抵接的状态下向导轨的前端部侧移动,连杆部件相对于该抵接部件的抵接位置也移动。而且,伴随于此,导轨延伸方向上的连杆部件相对于抵接部件的抵接部与相对于驱动滑块的第二连结点的间隔发生变化。并且,由此,能够基于驱动滑块从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的移动,以连杆部件相对于该抵接部件的抵接部为转动支点,使连杆部件向将倾斜板的后端部向上方抬起的方向转动。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机构具备返回支点形成部,该返回支点形成部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驱动滑块连动地使所述连杆部件朝向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移动,从而与所述连杆部件抵接而在该连杆部件形成第二转动支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基于驱动滑块朝向导轨的后端部侧的移动,稳定地使连杆部件向下拉该倾斜板的后端部的方向转动。并且,能够与该下拉动作连续地,使倾斜板与该连杆部件一体地向收纳方向移动。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机构具备位置保持机构,该位置保持机构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转动支点的形成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直接地将驱动滑块的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转换为该连杆部件的转动。并且,由此,能够更顺畅地基于驱动滑块朝向导轨的前端部侧的移动,抬起倾斜板的后端部,并且能够基于驱动滑块朝向导轨的后端部侧的移动,将该抬起到上方的倾斜板的后端部下拉。
即,通过保持转动支点的形成位置,即使在使驱动滑块的移动方向反转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沿该导轨的延伸方向移动的驱动滑块和与该驱动滑块连动地转动的连杆部件的同步。并且,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该抬起动作以及下拉动作的切换。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机构具备位置保持机构,该位置保持机构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转动支点的形成位置,成为所述转动支点的所述第三连结点是相对于设置于所述连杆部件的长孔将设置于所述从动滑块的轴状部插通而成的,所述位置保持机构具备:止动部,该止动部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从动滑块抵接而限制所述从动滑块朝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的移动;以及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从动滑块卡合而限制所述从动滑块朝向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不论驱动滑块的移动方向如何均能够保持该从动滑块的轴状部的转动支点的形成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合部件在支承于所述导轨的状态下与设置于所述驱动滑块的凸轮面滑动接触,由此基于所述驱动滑块沿着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而与所述从动滑块卡合或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通过驱动滑块的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而将倾斜板的后端部抬起或下拉的连杆部件的动作连动地使卡合部件相对于该从动滑块卡合或脱离。并且,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在适当的时机限制从动滑块朝向该导轨的后端部侧的移动,并且能够解除该限制。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机构构成为,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使所述第一连结点向比所述转动支点靠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在门开口部展开倾斜板的方向、即该门开口部向车外开口的方向,使该倾斜板的后端部接近面向该门开口部的车辆地板的缘部。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的位置配置倾斜板。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而被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与面向所述门开口部的车辆地板的缘部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车辆地板支承倾斜板的载荷。并且,由此,能够减轻该提升机构的负载而确保较高的可靠性及耐久性。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在设置有所述第二连结点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二端部设置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通过该连杆部件的转动使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被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从上侧与设置于所述导轨的底板部抵接,由此限制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规定该连杆部件的转动量。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的位置配置倾斜板。此外,能够通过与该转动限制部抵接的导轨的底板部支承施加于连杆部件的载荷。并且,由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可靠性及耐久性。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与所述驱动滑块连结的驱动线缆、沿着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滑动路径、以及使所述驱动线缆沿着所述滑动路径滑动的促动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使该驱动滑块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有效利用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小型化,能够提高对车辆的搭载性。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防脱落部件,该防脱落部件在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倾斜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点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中的比所述第一连结点靠前端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连结点并被保持在所述倾斜板的侧端部,所述防脱落部件构成为,通过使所述连杆部件向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抬起的方向转动,从而所述防脱落部件向所述倾斜板的上表面侧抬起。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与倾斜板的上表面相比被抬起到上方的防脱落部件形成侧壁部,在该倾斜板上移动的物体难以从该倾斜板脱落。而且,在倾斜板的收纳时,保持于其侧端部的防脱落部件不会从倾斜板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或者能够抑制其突出量。并且,由此,能够实现对车辆的搭载性的提高。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第二连杆部件,该第二连杆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倾斜板转动地与所述倾斜板连结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防脱落部件转动地与所述防脱落部件连结,由此与具有相对于所述倾斜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点以及与所述防脱落部件的所述转动连结点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一起形成平行连杆。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维持防脱落部件的姿势的状态下抬起该防脱落部件。并且,由此,能够提高作为该防脱落用的侧壁部的功能,并且能够确保其较高的外观性。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与所述防脱落部件的所述转动连结点位于相对于所述倾斜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点的上方。
根据上述结构,在连杆部件向抬起倾斜板的后端部的方向转动时,难以在与该防脱落部件的转动连结点产生钩挂。并且,由此,能够基于该连杆部件的转动,更顺畅地抬起保持于倾斜板的侧端部的防脱落部件。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倾斜板设置有在该倾斜板的上表面开口的所述防脱落部件的收容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保护防脱落部件,并且实现外观性的提高。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倾斜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向所述防脱落部件抬起的方向对该防脱落部件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基于连杆部件的转动,更顺畅地将在该倾斜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防脱落部件向上方抬起。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的位置配置倾斜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于门开口部的下方的倾斜装置的立体图(收纳状态)。
图2是设置在门开口部下方的倾斜装置的立体图(展开状态)。
图3(a)、(b)是设置在门开口部的下方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a:收纳状态,b:展开状态)。
图4是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倾斜装置的剖视图(图3(a)中的V-V剖面)。
图6是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a)、(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a:展开及收纳动作时,b:展开状态)。
图8是倾斜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驱动线缆及促动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转动支点形成)。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连杆部件转动)。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最上位置)。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后方移动位置)。
图14(a)~(c)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a:第二转动支点形成,b、c:连杆部件转动)。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剖视图(转动支点形成前)。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剖视图(转动支点形成以及连杆部件转动)。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剖视图(最上位置)。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剖视图(后方移动位置)。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转动支点形成)。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连杆部件转动)。
图21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最上位置)。
图22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后方移动位置)。
图23是设置有防脱落部件的倾斜板的立体图(抬起状态)。
图24是设置有防脱落部件的倾斜板的侧视图(抬起状态)。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抬起前)。
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抬起中)。
图27(a)、(b)是设置有防脱落部件的倾斜板的剖视图。
图28是连接倾斜板与防脱落部件的第二连杆部件与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一起形成的平行连杆的说明图。
图29是示出设置于倾斜板的侧端部的防脱落部件的收容凹部的立体图。
图30(a)、(b)是设置有防脱落部件的收容凹部的倾斜板的侧端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31(a)~(c)是夹在倾斜板与防脱落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的说明图。
图32是其他例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
图33(a)、(b)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
图34是设置于导轨的杆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35是设置于导轨的杆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36是设置于导轨的杆部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7是设置于导轨的杆部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8(a)、(b)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
图39(a)、(b)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车辆、2…车身、3…门开口部、10…倾斜板、10f…前端部、10r…后端部、10s…下表面、11…倾斜装置、12…收纳箱、12a…开口部、20(20R、20L)…导轨、20f…前端部、20r…后端部、22(22R、22L)…驱动滑块、22a…轴状部、22b…卡合部、25(25R、25L)…连杆部件、25a…第一端部、25b…第二端部、31、32…贯通孔、35…连结部件、35a…轴状部、35b…固定部、37…连杆导向部、37b…底面、37s…侧壁面、38…驱动导向部、38a…内侧驱动导向部、38b…外侧驱动导向部、40…从动滑块、40a…轴状部、40b…卡合部、43…长孔、43a、43b…端部、45…从动导向部、46…顶板部、46f…前端、46s…下表面、48…倾斜支承部、48a…辊、50…姿势保持机构、51(51R、51L)…驱动线缆、51a…连接端、51b…自由端、52…促动器、52m…马达、53…托架、55(55R、55L)、56(56R、56L)…壳体管、58…滑动路径、60…齿条带、61…小齿轮、61x…旋转轴、64…止动部、65…端块、66…底板部、66f…前端、70…提升机构、71…车辆地板、71e…缘部、72…卡合部、74…转动限制部、75…平坦面、77…支点形成部、X1…第一连结点、X2…第二连结点、X3…第三连结点、Px…转动支点、d…间隔、Py…第二转动支点、11B…倾斜装置、20B…导轨、25B…连杆部件、40B…从动滑块、45B…从动导向部、50B…姿势保持机构、70B…提升机构、80…弯曲部、11C…倾斜装置、20C…导轨、25C…连杆部件、25x…抵接部、40C…从动滑块、45C…从动导向部、70C…提升机构、81…上方开口部、82…抵接部件、10D、10E、10F、10G…倾斜板、10a…上表面、11D、11E、11G…倾斜装置、25D、25G…连杆部件、70D、70G…提升机构、100、100E…侧端部、101、101G…防脱落部件、101r…后端部、105、105F…第二连杆部件、110…平行连杆、111~113…轴状部件、120…侧壁部、130…收容凹部、130b…底面、140…施力部件、141…螺旋弹簧、141a…第一端部、141b…第二端部、142、143…卡合部、11H…倾斜装置、20H…导轨、22H…驱动滑块、25H…连杆部件、38H…驱动导向部、40H…从动滑块、45H…从动导向部、64H…止动部、70H…提升机构、200…滑块主体、200f…前端部、200r…后端部、201…滑块主体、201f…前端部、201r…后端部、202…嵌合部件、210…卡合部件、220…位置保持机构、221…杆部件、221a…前端部、221b…基端部、222…凸轮面、223…收容凹部、223b…底部、224…转动轴、225…滑动接触突部、226…上方突部、226s…上表面、227…嵌合部件、230…副滑块、θ1、θ2…倾斜角、H0、H1…高度、N1、N2…线段、W0…厚度、W1…上下宽度、Xa…转动连结点、Xb…板侧连结点、Xc…壁侧连结点、Z…形成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车辆用的倾斜装置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及图3(a)、(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在设置于车身2的门开口部3的下端设置有展开倾斜板10的倾斜装置11。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该倾斜装置11设置在设置于门开口部3的下方的收纳箱12内。具体而言,该收纳箱12在与该门开口部3相同的方向(在图3中为左侧)具有开口部12a。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构成为,通过经由该开口部12a,将收纳于该收纳箱12的倾斜板10向车外展开,以及将该展开后的倾斜板10再次收纳于收纳箱12内。
此外,作为设置该倾斜装置11的门开口部3,例如设想车辆1的后方开口部(后门)、或者由滑动门、所谓滑移门开闭的侧方开口部(侧门)。并且,通过利用在这样的门开口部3展开的倾斜板10,例如能够容易地将车椅子、自行车等装载于车室。
详细而言,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以从该收纳箱12向车外推出的形式在门开口部3的下端展开的倾斜板10的展开及收纳方向、即在该收纳箱12内的进深方向(在图3中为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导轨20、20(参照图1及图2)。另外,该倾斜装置11具备在与这些各导轨20卡合的状态下分别以能够沿着该卡合的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的一对驱动滑块22、2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一对连杆部件25、25,该一对连杆部件25、25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以其前端部10f为前排从所述收纳箱12向车外推出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连结,并且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各驱动滑块22连结。
如图1、图2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导轨20以从其后端部10r侧拉回的形式夹着收纳于收纳箱12内的倾斜板1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方式大致平行地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这些各导轨20经由固定部件27、28而相互连结。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构成为,由此将该各导轨20、20的离开距离保持固定。
另外,如图4、图5及图7(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连杆部件25具有长条的大致平板状的外形。而且,这些各连杆部件25分别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具备沿厚度方向(在图5中为左右方向,在图7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贯通这些各连杆部件25的贯通孔31、3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驱动滑块22具备轴状部22a,该轴状部22a插通于在该连杆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设置的贯通孔3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一对连结部件35、35,该一对连结部件35、35具有插通于在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设置的贯通孔31的轴状部35a。并且,在这些各连结部件35、35设置有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固定部35b。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以这些各连结部件35的轴状部35a为支轴,形成各连杆部件25相对于倾斜板10的第一连结点X1。并且,构成为以各驱动滑块22的轴状部22a为支轴,形成各连杆部件25相对于该各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导轨20具备槽状的连杆导向部37,该连杆导向部37在第一端部25a从其上端部分突出的状态下在内侧配置连杆部件25。而且,各导轨20在该连杆导向部37的侧壁面37s具有开口部,具备与该连杆导向部37一起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在图7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槽状的驱动导向部38、38。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驱动滑块22分别具备相对于设置于其对应的各导轨20的驱动导向部38的卡合部22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这些各驱动滑块22的卡合部22b分别与设置于该各导轨20的所述各驱动导向部38、38中的、朝向倾斜板10的展开方向位于右侧(在图5中为右侧)的驱动导向部38卡合。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驱动滑块22构成为,通过由这些各驱动导向部38引导,从而在其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沿着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在所述第一连结点X1与第二连结点X2之间的位置,分别具备以能够相对于各连杆部件25转动的方式与各连杆部件25连结的一对从动滑块40、40。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各连杆部件25在第一端部25a与第二端部25b之间的位置具备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43。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从动滑块40具备插通于该长孔43的轴状部40a和设置于该轴状部40a的轴端部的卡合部40b。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导轨20与上述驱动导向部38同样地,具备在该连杆导向部37的侧壁面37s(在图5中为左侧的侧壁面)具有开口部并沿延伸方向(在图7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槽状的从动导向部45。本实施方式的从动导向部45设置于所述各驱动导向部38的上方。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各从动滑块40成为其卡合部40b分别与该从动导向部45卡合的结构。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构成为,与各驱动滑块22连动,与这些各驱动滑块22以及各连杆部件25一体地使该各从动滑块40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沿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
更详细而言,如图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基于各连杆部件25经由上述那样的各驱动滑块22及各从动滑块40相对于各导轨20的卡合状态,保持这些各连杆部件25的姿势。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各连杆部件25保持为将相对于该倾斜板10的第一连结点X1配置在比相对于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靠上方的位置,并将该第一连结点X1配置在比第二连结点X2靠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即倾斜板10的展开方向(在图7中为左侧)的位置的姿势(前倾姿势)。
另外,如图4、图5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导轨20在将保持为这样的前倾姿势的各连杆部件25配置于内侧的所述连杆导向部37的上方,具备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顶板部46。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构成为,设置有相对于该倾斜板10的第一连结点X1的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相对于设置于这些各导轨20的顶板部46的下表面46s滑动接触。
即,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通过各驱动滑块22在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从而经由与这些各驱动滑块22连结的各连杆部件25,将该倾斜板10以从收纳箱12推出的形式向车外展开,并以拉回的形式收纳于收纳箱12内。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连杆部件25通过插通于该长孔43内的各从动滑块40的轴状部40a位于该长孔43中的第一端部25a侧的端部43a,从而成为上述那样的前倾姿势。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在此时,这些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与设置于各导轨20的顶板部46(的下表面46s)滑动接触(卡合),从而限制了基于插通于该长孔43的轴状部40a的位置变化的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由此,形成有姿势保持机构50,该姿势保持机构50基于各连杆部件25相对于各导轨20的卡合状态,在保持这些各连杆部件25的前倾姿势的状态下,与各驱动滑块22连动地使该倾斜板10沿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5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倾斜支承部48,该倾斜支承部48具有在这样的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与各导轨20的顶板部46卡合的状态下作为与该倾斜板10的下表面10s抵接的旋转部件的辊48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由此构成为,以大致水平的稳定的姿势,该倾斜板10与各驱动滑块22连动地在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另外,如图7(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各驱动滑块22从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向前端部20f侧(在图7中为从右侧向左侧)移动,由此,在该各导轨20的前端部20f中,该倾斜板10的下表面10s成为不与所述辊48a抵接的状态。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构成为,在容许以设置于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的第一连结点X1为支点的倾斜板10的倾动的状态下,将该倾斜板10向门开口部3的下端展开。
更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沿着各导轨20(20R、20L)的延伸方向布线的一对驱动线缆51(51R、51L)。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这些各驱动线缆51的一端侧(连接端51a)分别与设置于该各导轨20(20R、20L)的驱动导向部38卡合的各驱动滑块22(22R、22L)连接。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促动器52,该促动器52以马达52m为驱动源,使这些各驱动线缆51沿着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滑动。
即,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基于经由各驱动线缆51传递的促动器52的驱动力,使各驱动滑块22在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并且,由此,构成为经由该各连杆部件25(25R、25L)使与各驱动滑块22连结的倾斜板10向展开及收纳方向移动。
如图6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有托架53,该托架53具有沿倾斜板10的宽度方向(在图8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与各导轨20(20R、20L)的后端部20r连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52固定于该托架53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将该促动器52与各导轨20的内侧驱动导向部38a之间连接的壳体管55(55R、55L)、以及将该促动器52与各导轨20的外侧驱动导向部38b之间连接的壳体管56(56R、56L)。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驱动线缆51构成为分别将这些各壳体管55、56及各驱动导向部38(38a、38b)作为滑动路径58而由该促动器52驱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一方的驱动线缆51L通过经由壳体管55R、55L而在各导轨20(20R、20L)的内侧驱动导向部38a内布线。另外,另一方的驱动线缆51R经由壳体管56R、56L而在各导轨20(20R、20L)的外侧驱动导向部38b内布线。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构成为,一方的驱动线缆51R的连接端51a与卡合于右侧的导轨20R的驱动滑块22R连接,并且另一方的驱动线缆51L的连接端51a与卡合于左侧的导轨20L的驱动滑块22L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各驱动线缆51(51R、51L)分别在插入的驱动导向部38内,其连接端51a、51a与各驱动滑块22(22R、22L)的卡合部22b连接。并且,这些各驱动线缆51(51R、51L)的自由端51b、51b构成为分别与布设有其连接端51a、51a的一侧的各导轨20、20左右相反的各导轨20、20中布设在该驱动导向部38内。
另外,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驱动线缆51(51R、51L)具有作为直齿式的齿条带60的结构。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52具备以与这两个驱动线缆51(51R、51L)啮合的状态旋转的小齿轮61。
即,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52构成为,在夹着小齿轮61的旋转轴61x的两个位置(在图9中为上下方向位置),各驱动线缆51(51R、51L)与该小齿轮61啮合。然后,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构成为,基于由该促动器52驱动的各驱动线缆51(51R、51L)的滑动使各驱动滑块22(22R、22L)相互同步,朝向该各导轨20(20R、20L)的前端部20f侧或后端部20r侧移动。
(提升机构)
接着,对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的提升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导轨20通过使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这些各导轨20的前端部20f移动,从而构成为在该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该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从各导轨20的顶板部46脱离。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各导轨20中,顶板部46的前端46f设定在比形成所述连杆导向部37的底面37b的底板部66的前端66f靠该导轨的后端部20r侧(在图10中为右侧)的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导轨20由此构成为,在各驱动滑块22移动到其前端部20f时,在这些各驱动滑块22与驱动导向部38卡合的状态下,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从各导轨20的顶板部46脱离。
另外,如图10~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止动部64,该止动部64在如上述那样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各从动滑块40抵接,从而限制各从动滑块40朝向各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由此形成提升机构70,该提升机构70基于各连杆部件25相对于各导轨20的卡合状态,与从该导轨的后端部20r侧向前端部20f侧移动的各驱动滑块22连动地将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
详细而言,如图4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具备固定于各导轨20的前端部20f的一对端块65、65。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止动部64与这些各端块65一体地设置。
另外,如图10~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如上所述,各连杆部件25通过第一端部25a从各导轨20的顶板部46脱离,从而容许以插通于该长孔43内的从动滑块40的轴状部40a为支点的转动(转动支点Px)。而且,此时,在外观上,轴状部40a在该长孔43内移动,由此,相对于这些长孔43以及轴状部40a形成的各从动滑块40的第三连结点X3与相对于各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之间的离开距离发生变化。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即使在如上述那样各从动滑块40与各止动部64抵接之后,各驱动滑块22也能够继续从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朝向前端部20f(在各图中为从右侧朝向左侧)移动。
即,通过在各从动滑块40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各驱动滑块22沿着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三连结点X3与第二连结点X2的间隔、即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支点Px与相对于各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的间隔(距离)d变化。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构成为,通过伴随于此使经由该各驱动滑块22及各从动滑块40与各导轨20卡合的各连杆部件25转动,从而与这些各连杆部件25连结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
具体而言,通过在各从动滑块40与各止动部64抵接的状态下各驱动滑块22向各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从而插入到各连杆部件25的长孔43内的从动滑块40的轴状部40a的位置在外观上从第一端部25a侧的端部43a朝向第二端部25b侧的端部43b移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构成为,使各连杆部件25向将设置有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的第一端部25a抬起的方向(在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使该各驱动滑块22以超越与各止动部64抵接的各从动滑块40的形式向各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由此,各连杆部件25的第二连结点X2超过构成这些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支点Px的第三连结点X3而向各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提升机构70由此构成为,通过使各连杆部件25进一步转动,从而使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与该转动支点Px相比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在各驱动滑块22沿着各导轨20的延伸方向的移动位置与构成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支点Px的第三连结点X3相等的位置,将与该第一端部25a连结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抬起到最上方的位置。并且,如图13所示,通过各连杆部件25从该状态进一步转动,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一边使由该各连杆部件25抬起的位置缓慢下降,一边朝向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在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设置有卡合部72,该卡合部72在通过上述那样的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而被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与面向该门开口部3的车辆地板71卡合。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构成为,如上述那样基于与各连杆部件25连结的后端部10r平缓地下降并且朝向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的倾斜板10的动作,使设置在该后端部10r的卡合部72从上侧与该车辆地板71的缘部71e卡合。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由此构成为该倾斜板10的载荷由车辆地板71支承。
另外,在设置有相对于各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的各连杆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分别设置有转动限制部74,该转动限制部74通过分别在各连杆部件25向抬起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方向转动的状态下从上侧与导轨20的底板部66抵接而限制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各连杆部件25在其第二端部25b具有平坦面75。而且,如上所述,各连杆部件25构成为,在成为设置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卡合部72与面向门开口部3的车辆地板71的缘部71e卡合的转动位置的情况下,使该平坦面75从上侧与将这些各连杆部件25配置在内侧的连杆导向部37的底面37b抵接。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构成为,将该平坦面75作为转动限制部74来限制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在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
另外,如图14(a)~(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构成为,通过在各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使各连杆部件25与各驱动滑块22连动地向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从而使该各连杆部件25与顶板部46的前端46f抵接。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在该状态下,通过各驱动滑块22进一步向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从而各连杆部件25以与该顶板部46的前端46f抵接的部分为第二转动支点Py进行转动(在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由此构成为,将向上方抬起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下拉,并且使倾斜板10与朝向该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的各驱动滑块22连动地在收纳方向上移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该顶板部46的前端46f作为在各连杆部件25形成第二转动支点Py的返回支点形成部77发挥功能。另外,各连杆部件25相对于该顶板部46的前端46f的抵接位置通过这些各连杆部件25一边与各驱动滑块22连动地转动一边向各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从而逐渐向设置有相对于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的第一端部25a侧移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连杆部件25构成为,通过该第二转动支点Py的移动,其第一端部25a成为分别与对应的顶板部46的下表面46s滑动接触的状态。
即,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中,由此,基于各连杆部件25相对于该各导轨20的卡合状态的姿势保持机构50再次发挥功能。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构成为,通过使倾斜板10与这些各连杆部件25以及各驱动滑块22一体地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从而以将在该车外展开的倾斜板10拉入的形式收纳于收纳箱12内。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倾斜装置11具备:在倾斜板10的展开及收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20、在该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滑块22、以及具有以能够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转动的方式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连结的第一连结点X1及以能够相对于驱动滑块22转动的方式与驱动滑块22连结的第二连结点X2的连杆部件25。另外,倾斜装置11具备姿势保持机构50,该姿势保持机构50构成为,基于连杆部件25相对于导轨20的卡合状态,在保持连杆部件25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倾斜板10与驱动滑块22连动地在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移动。而且,在该倾斜装置11中,在通过使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移动而使该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在第一连结点X1与第二连结点X2之间形成连杆部件25的转动支点Px。并且,倾斜装置11具备提升机构70,该提升机构70通过基于驱动滑块22从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朝向前端部20f侧的移动,使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的转动支点Px与第二连结点X2的间隔d变化,从而使连杆部件25转动,将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抬起。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将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动作连续地,基于从该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向前端部20f侧移动的驱动滑块22的驱动力,使连杆部件25向抬起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方向转动。而且,基于该情况下的连杆部件25的转动量以及该连杆部件25的长度,能够任意地设定其后端部10r的抬起位置。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71的位置配置倾斜板10。
另外,能够有效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特别是,形成有提升机构70,该提升机构70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使连杆部件25转动,并且基于驱动滑块22沿着导轨20的延伸方向的移动,使该连杆部件25转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其上下方向的厚度薄型化。并且,由此,能够提高对车辆1的搭载性。
例如,能够搭载于低地板车辆。另外,由此,能够使该倾斜板10的倾斜平缓。其结果是,能够确保更优异的乘降性。
(2)倾斜装置11具备从动滑块40,该从动滑动40通过在第一连结点X1与第二连结点X2之间的位置与连杆部件25连结,从而与该连杆部件25一体地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提升机构70构成为,使连杆部件25以相对于该连杆部件25连结有从动滑块40的第三连结点X3为转动支点Px而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驱动滑块22及从动滑块40稳定地支承该连杆部件25。并且,通过将从动滑块40形成的第三连结点X3设为转动支点Px,能够稳定地使该连杆部件25转动。
(3)第三连结点X3是通过将从动滑块40的轴状部40a插通于设置于连杆部件25的长孔43而形成的。并且,提升机构70具备止动部64,该止动部64通过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与该从动滑块40抵接,从而限制从动滑块40朝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
即,连杆部件25以插通于该长孔43内的从动滑块40的轴状部40a为支点转动。而且,在外观上,轴状部40a在该长孔43内移动,由此,相对于这些长孔43以及轴状部40a形成的从动滑块40的第三连结点X3与相对于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之间的离开距离变化。因此,即使在从动滑块40与止动部64抵接之后,驱动滑块22也继续容许从该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朝向前端部20f侧的移动。即,通过在从动滑块40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使驱动滑块22沿着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该延伸方向上的连杆部件25的转动支点Px与相对于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的间隔d发生变化。并且,由此能够使经由该驱动滑块22及从动滑块40与导轨20卡合的连杆部件25稳定地转动。
(4)提升机构70构成为,通过连杆部件25的转动,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与该转动支点Px相比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从在门开口部3展开倾斜板10的方向、即该门开口部3向车外开口的方向向面向该门开口部3的车辆地板71的缘部71e接近。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71的位置配置倾斜板10。
(5)倾斜装置11构成为:基于驱动滑块22朝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使连杆部件25相对于该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超过其转动支点Px而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稳定地使连杆部件25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向比该转动支点Px靠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
(6)在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设置卡合部72,该卡合部72在通过连杆部件25的转动而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与面向门开口部3的车辆地板71的缘部71e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车辆地板71支承倾斜板10的载荷。并且,由此,能够减轻该提升机构70的负载而确保较高的可靠性及耐久性。
特别是,通过与上述(4)、(5)的结构的组合,通过该连杆部件25的转动而被抬起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一边缓慢下降一边接近车辆地板71的缘部71e。并且,由此,能够确保相对于该车辆地板71的良好的卡合状态。
(7)在设置有第二连结点X2的连杆部件25的第二端部25b,设置有转动限制部74,该转动限制部74通过在通过该连杆部件25的转动而使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从上侧与设置于导轨20的底板部66抵接而限制该连杆部件25的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规定该连杆部件25的转动量。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71的位置配置倾斜板10。此外,能够通过与该转动限制部74抵接的导轨20的底板部66来支承施加于连杆部件25的载荷。并且,由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可靠性及耐久性。
(8)提升机构70具备返回支点形成部77,该返回支点形成部77通过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使连杆部件25与驱动滑块22连动地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从而与该连杆部件25抵接而在该连杆部件25形成第二转动支点Py。
根据上述结构,基于驱动滑块22朝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能够稳定地使连杆部件25向将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下拉的方向转动。并且,能够与该下拉动作连续地,使倾斜板10与该连杆部件25一体地在收纳方向上移动。
(9)倾斜装置11具备与驱动滑块22连结的驱动线缆51、沿着导轨2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滑动路径58、以及沿着该滑动路径58使驱动线缆51滑动的促动器52。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使该驱动滑块22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有效利用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小型化,能够提高对车辆1的搭载性。
(10)姿势保持机构50将连杆部件25保持为将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配置在比相对于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倾斜板10的展开方向上的姿势。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将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动作连续地,迅速地基于驱动滑块22的朝向该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在第一连结点X1与第二连结点X2之间形成转动支点Px,使连杆部件25向抬起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方向转动。
(11)导轨20具备通过与驱动滑块22卡合而在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引导该驱动滑块22的驱动导向部38、和通过与从动滑块40卡合而在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引导该从动滑块40的从动导向部45。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稳定地使该驱动滑块22及从动滑块40沿导轨1620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通过使连杆部件25经由这些驱动滑块22及从动滑块40与导轨20卡合,能够使该连杆部件25的姿势稳定。
(12)导轨20在驱动导向部38及从动导向部45的上方具备沿该导轨2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顶板部46。并且,姿势保持机构50在设置有该第一连结点X1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与顶板部46的下表面46s滑动接触的状态下保持该连杆部件25的姿势。
即,通过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与顶板部46的下表面46s滑动接触,能够限制连杆部件25在与该第一端部25a连结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抬起的方向上的转动。并且,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保持该连杆部件25的姿势。
(13)导轨20构成为,通过驱动滑块22向该导轨20的前端部20f移动,在该驱动滑块22与驱动导向部38卡合的状态下使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从顶板部46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导轨20的前端部20f从收纳箱12突出的长度,并且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使该连杆部件大幅转动。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71的位置配置倾斜板10。
(14)导轨20构成为,通过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使连杆部件25与驱动滑块22连动地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从而连杆部件25与该顶板部46的前端46f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顶板部46的前端46f作为在该连杆部件25形成第二转动支点Py的返回支点形成部77发挥功能。而且,连杆部件25一边与驱动滑块22连动地转动一边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由此,相对于该顶板部46的前端46f的抵接位置向第一端部25a侧移动。并且,由此,该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成为与顶板部46的下表面46s滑动接触的状态,由此,基于连杆部件25相对于该导轨20的卡合状态的姿势保持机构50再次发挥功能。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顺畅地使倾斜板10与其后端部10r的下拉动作连续地在收纳方向上移动。
(15)倾斜装置11具备倾斜支承部48,该倾斜支承部48具有在倾斜板10与驱动滑块22连动地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与该倾斜板10的下表面10s抵接的作为旋转部件的辊48a。由此,能够以稳定的姿势使该倾斜板10向展开及收纳方向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车辆用的倾斜装置具体化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11相比,其姿势保持机构50B(50)以及提升机构70B(70)的结构不同。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B中,各从动滑块40B形成为在厚度方向(在各图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贯通该连杆部件25B的轴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连杆部件25B构成为设定在该第一连结点X1与第二连结点X2之间的相对于各从动滑块40B的第三连结点X3的配置不会变化。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B中,该各从动滑块40B的轴端部与各导轨20B的从动导向部45B卡合。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各从动滑块40B分别构成为以由这些各从动导向部45B引导的形式沿着该各导轨20B的延伸方向移动。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各从动导向部45B在使倾斜板10与各驱动滑块22一体地沿着各导轨20B的延伸方向移动的展开以及收纳动作区域中(参照图15,为比后述的弯曲部80靠后端部20r侧的区域),与对这些各驱动滑块22进行引导的各驱动导向部38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B由此构成为,规定各驱动滑块22以及各从动滑块40B的相对位置并限制各连杆部件25B的转动,从而形成该姿势保持机构50B。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从动导向部45B在其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各导轨20B的前端部20f具备从该各导轨20B的后端部20r侧朝向前端部20f侧向上方延伸的弯曲部8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B中,由此形成该提升机构70B。
即,如图16~图18所示,在各从动滑块40B与各从动导向部45B的弯曲部80卡合的各导轨20B的前端部20f,通过由该弯曲部80引导,从而各从动滑块40B一边伴随上下方向的位移,一边与各驱动滑块22连动地在各导轨20B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然而,此时,由于第三连结点X3相对于设置于各连杆部件25B的各从动滑块40B的位置不会变化,因此连结该第三连结点X3与相对于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的直线距离固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B中,通过在倾斜板10展开的状态下各驱动滑块22移动,从而各导轨20B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三连结点X3与第二连结点X2的间隔d也发生变化,由此各连杆部件25B以该第三连结点X3为转动支点Px进行转动(在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提升机构70B由此构成为,基于驱动滑块22从该导轨20B的后端部20r侧朝向前端部20f侧的移动,将与各连杆部件25B的第一端部25a连结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姿势保持机构50B基于各连杆部件25B经由该各驱动滑块22及各从动滑块40B相对于各导轨20B的卡合状态,保持这些各连杆部件25B的姿势。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在稳定地保持该各连杆部件25B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倾斜板10与该各连杆部件25B一体地在展开及收纳方向上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车辆用的倾斜装置具体化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9~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11、11B相比,其提升机构70C(70、70B)的结构不同。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中,在各导轨20C的延伸方向整个区域,各从动导向部45C与该各驱动导向部38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从动导向部45C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各导轨20C的前端部20f具有向其上方(在各图中为上侧)开口的上方开口部81。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由此构成为,以各从动滑块40C经由该上方开口部81从各从动导向部45C向上方脱离的形式,容许在该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的各连杆部件25C的转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各从动滑块40C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从动滑块40B相同的结构。并且,各从动导向部45C除了形成有该上方开口部81的部分之外,还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从动导向部45B相同的槽形状(除了弯曲部80以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具备一对抵接部件82、82,该一对抵接部件82、82通过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使各连杆部件25C与各驱动滑块22一体地从各导轨20C的后端部20r侧向前端部20f侧移动,从而与这些各连杆部件25C抵接。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各抵接部件82构成为,在相对于倾斜板10的第一连结点X1与相对于各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之间的位置,与该各连杆部件25C抵接。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构成为,通过在该状态下各连杆部件25C向各导轨20C的前端部20f侧移动,在相对于该各抵接部件82的抵接部25x形成各连杆部件25C的转动支点Px。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中,由此形成有提升机构70C,该提升机构70C基于朝向各导轨20C的前端部20f侧移动的各驱动滑块22的驱动力,将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中,通过在各连杆部件25C与各抵接部件82抵接的状态下向各导轨20C的前端部20f侧移动,其延伸方向上的各连杆部件25相对于各抵接部件82的抵接部25x与相对于各驱动滑块22的第二连结点X2的间隔d发生变化。具体而言,随着驱动滑块22朝向各导轨20B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各连杆部件25C相对于各抵接部件82的抵接部25x向设置有第二连结点X2的第二端部25b侧移动,由此该第二连结点X2与相对于各抵接部件82的抵接部25x的间隔d缩小。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由此构成为,以相对于该各抵接部件82的抵接部25x为转动支点Px,将各连杆部件25C向抬起与该第一端部25a连结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方向转动(在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
此外,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中,在第二连结点X2超过连杆部件25C的转动支点Px而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之前,第一连结点X1与该转动支点Px相比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C构成为,在该状态下,设置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卡合部72与面向门开口部3的车辆地板71的缘部71e卡合。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利用该简单的结构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车辆用的倾斜装置具体化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3及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在倾斜板10D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部100具备保持于该倾斜板10D的侧方的一对防脱落部件101、101。
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这些各防脱落部件101具有长条的大致平板状的外形。另外,这些各防脱落部件101分别在使其板厚方向朝向倾斜板10D的宽度方向(在图24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在该倾斜板10D的长度方向上从该后端部10r朝向前端部10f侧(在图24中为从右侧向左侧)延伸。而且,这些各防脱落部件101在通过提升机构70D的工作而使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以从其上表面10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配置于该倾斜板10D的侧方。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由此构成为,在展开于该门开口部3的下端的倾斜板10D上移动的物体难以从该倾斜板10D脱落。
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各防脱落部件101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构成该提升机构70D的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连结。具体而言,在将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作为该各连杆部件25D的前端的情况下,这些各防脱落部件101分别在比相对于设置于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的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靠前端侧的位置,具有与该连杆部件25D的转动连结点Xa。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在比该连杆部件25D与防脱落部件101之间的转动连结点Xa靠倾斜板10D的前端部10f侧的位置,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该倾斜板10D以及防脱落部件101连结的第二连杆部件10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这样的第二连杆部件105包括防脱落部件101的长度方向、未图示的倾斜板10D的前端部10f侧在内地设置在多个部位。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这些第二连杆部件105与具有相对于该倾斜板10D的第一连结点X1及与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的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一起形成平行连杆110。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由此构成为,通过抬起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的各连杆部件25D的转动,保持在该倾斜板10D的侧方的各防脱落部件101向倾斜板10D的上表面10a侧抬起。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杆部件105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外形。另外,相对于该倾斜板10D的板侧连结点Xb及相对于防脱落部件101的壁侧连结点Xc通过在第二连杆部件10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配置成为转动轴的轴状部件111、112而形成。并且,防脱落部件101与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的转动连结点Xa也通过在防脱落部件101的后端部101r配置成为其转动轴的轴状部件113而形成。
即,如图25及图26所示,各连杆部件25D向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抬起的方向转动,由此,这些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在外观上以相对于该倾斜板10D的第一连结点X1为中心,使设置有与该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的前端部分转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由此将与这些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连结的各防脱落部件101的后端部101r向该倾斜板10D的上方抬起。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与该各连杆部件25D的转动连动地,与这些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一起形成平行连杆110的第二连杆部件105以相对于该倾斜板10D的板侧连结点Xb为中心,与各连杆部件25D同样地向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由此构成为,将各防脱落部件101在维持相对于该倾斜板10D平行的姿势的状态下向倾斜板10D的上方抬起。
另外,在收纳倾斜板10D时,通过使各连杆部件25D向下拉该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的方向转动(在各图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与这些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连结的各防脱落部件101的后端部101r也向下方被拉下。而且,与该各连杆部件25D的转动连动地,第二连杆部件105同样地向各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各防脱落部件101在维持相对于倾斜板10D平行的姿势的状态下向该倾斜板10D的侧方被下拉。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由此构成为,在这些各防脱落部件101与倾斜板10D的侧端部100一体化的状态下,将保持为该大致水平的姿势的倾斜板10D引入到设置于车身2的收纳箱12内。
具体而言,如图27(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该防脱落部件101的上下宽度W1被设定为与倾斜板10D的厚度W0大致相等。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在这些倾斜板10D以及各防脱落部件101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向展开及收纳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以保持于倾斜板10D的侧方的各防脱落部件101不从该倾斜板10D的上表面10a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由此,通过将在设置于该车身2的收纳箱12内配置的各导轨20的高度H1设为倾斜板10D的收纳时的装置整体的高度H0,从而实现对该车辆1的搭载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27(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在通过构成该提升机构70D的各连杆部件25D的转动而使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处于向上方抬起的状态的情况下,各防脱落部件101的大部分以从该倾斜板10D的上表面10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配置。并且,由此,这些各防脱落部件101构成为有效地作为该防脱落用的侧壁部120发挥功能。
更详细而言,如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与各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同样配置在比相对于设置于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的倾斜板10D的第一连结点X1靠上方的位置。即,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由此构成为,在各连杆部件25向抬起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的方向转动时,难以在与该各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发生钩挂。其结果是,通过这些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能够顺畅地将保持在该倾斜板10D的侧方的各防脱落部件101向上方抬起。
此外,图28示出该转动连结点Xa配置于最下方的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位置,即,将倾斜板10D向上方抬起前的转动连结点Xa及第一连结点X1的位置关系。另外,在与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一起形成平行连杆110的第二连杆部件105中,将相对于该倾斜板10D的板侧连结点Xb与相对于各防脱落部件101的壁侧连结点Xc连结的线段N2的长度成为与将设置于各连杆部件25的转动连结点Xa与第一连结点X1连结的线段N1的长度大致相等的值。而且,相对于倾斜板10D以及各防脱落部件101的长度方向,这些各线段N1、N2所成的倾斜角θ1、θ2也成为彼此大致相等的角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中,在第二连杆部件105中,与相对于该倾斜板10D的板侧连结点Xb相比,相对于防脱落部件101的壁侧连结点Xc配置在上方。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D由此不会在这些板侧连结点Xb及壁侧连结点Xc产生钩挂,通过该第二连杆部件105的转动,能够顺畅地在维持相对于倾斜板10D的平行的姿势的状态下将各防脱落部件101向上方抬起。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倾斜装置11D具备保持于倾斜板10D的侧端部100的防脱落部件101。另外,该防脱落部件101在比相对于设置于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的倾斜板10D的第一连结点X1靠前端侧的位置具有与该连杆部件25D的转动连结点Xa。并且,该防脱落部件101由此构成为,通过连杆部件25D在该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抬起的方向上转动而向倾斜板10D的上表面10a侧抬起。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与倾斜板10D的上表面10a相比被抬起到上方的防脱落部件101形成侧壁部120,从而在该倾斜板10D上移动的物体难以从该倾斜板10D脱落。而且,在倾斜板10D的收纳时,能够将保持于其侧端部100的防脱落部件101设定为与倾斜板10D的上表面10a相比不向上方突出。并且,由此,能够实现对车辆1的搭载性的提高。
(2)倾斜装置11D具备第二连杆部件105,该第二连杆部件105在比该连杆部件25D与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靠倾斜板10D的前端部10f侧的位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该倾斜板10D及防脱落部件101连结。并且,该第二连杆部件105与具有相对于该倾斜板10D的第一连结点X1及与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的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一起形成平行连杆110。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维持防脱落部件101的姿势的状态下抬起该防脱落部件101。并且,由此,能够提高作为该防脱落用的侧壁部120的功能,并且能够确保其较高的外观性。
(3)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与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同样位于比相对于设置于各连杆部件25的第一端部25a的倾斜板10D的第一连通点X1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连杆部件25向抬起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的方向转动时,难以在与该防脱落部件101的转动连结点Xa发生钩挂。并且,由此,能够基于该连杆部件25的转动,更顺畅地抬起保持于倾斜板10D的侧端部100的防脱落部件101。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车辆用的倾斜装置具体化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33(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装置11相比,其提升机构70H的结构不同。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驱动滑块22H具备沿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长条的大致平板状的滑块主体200。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滑块22H构成为,将该滑块主体200作为相对于设置在导轨20H的驱动导向部38H的卡合部22b,向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即倾斜板10的展开及收纳方向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滑块22H在该滑块主体200的前端部200f具备能够相对于连杆部件25H转动地连结的轴状部22a。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也构成为,以该轴状部22a为支轴,形成连杆部件25H相对于该驱动滑块22H的第二连结点X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从动滑块40H也具有沿导轨20H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长条大致棒状的滑块主体20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从动滑块40H在该滑块主体201的前端部201f具备轴状部40a,该轴状部40a通过插通于在该连杆部件25H设置的长孔43而形成与该连杆部件25H的第三连结点X3。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从动滑块40H也构成为,将该滑块主体201作为从动滑块40H相对于设置于导轨20H的从动导向部45H的卡合部40b在导轨20H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从动滑块40H具有嵌合部件202,该嵌合部件202嵌装于具有该四角大致棒状的外形的滑块主体201的外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从动滑块40H中,该嵌合部件202具有大致四方筒状的外形。而且,该嵌合部件202设置在滑块主体20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间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构成为,通过该嵌合部件202与设置于导轨20H的前端部20f的止动部64H抵接,从而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该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止动部64H具有能够供朝向该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移动的从动滑块40H的滑块主体201插通的大致四方筒形状。并且,倾斜装置11H由此构成为,设置于该从动滑块40H的滑块主体201的嵌合部件202与该止动部64H的轴向端面抵接。
即,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在形成连杆部件25H的第三连结点X3的从动滑块40H的轴状部40a相比导轨20H的前端部20f向前方(在图33中为左侧)移动的状态下,使该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的下端展开。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此时,形成连杆部件25H的第二连结点X2的驱动滑块22H的轴状部22a也成为相比导轨20H的前端部20f向前方移动的状态。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也由此形成有提升机构70H,该提升机构70H不会与导轨20H的前端部20f干涉,通过该连杆部件25H的转动,能够将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具备卡合部件210,该卡合部件210通过在像这样使从动滑块40H的嵌合部件202与止动部64H抵接的状态下与该从动滑块40H的滑块主体201卡合,从而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由此形成有位置保持机构220,该位置保持机构220在倾斜板10展开的状态下,保持插入该连杆部件25H的长孔43的轴状部40a的位置、即该连杆部件25H的转动支点Px的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上的形成位置Z。
详细而言,如图34~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具备在沿导轨20H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该导轨20H的杆部件22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在该驱动滑块22H的滑块主体200设置有凸轮面222,该凸轮面222通过该滑块主体200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附近移动而与杆部件221滑动接触。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杆部件221由该凸轮面222按压而转动,从而与该从动滑块40H的滑块主体201卡合。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由此构成为,使该杆部件221作为构成该位置保持机构220的卡合部件210发挥功能。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导轨20H中,与该驱动滑块22H的滑块主体200卡合的驱动导向部38H以及与从动滑块40H的滑块主体201卡合的从动导向部45H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而且,该导轨20H具有在这些驱动导向部38H以及从动导向部45H双方开口的收容凹部223。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杆部件221在沿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收纳于该收容凹部223内。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杆部件221在其基端部221b具有转动轴224。另外,该杆部件221通过该转动轴224被轴支承,从而其前端部221a以朝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延伸的状态收容于收容凹部223内。而且,该杆部件221具有从其前端部221a向下方突出的滑动接触突部225。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由此构成为,配置在收容凹部223内的杆部件221相对于在其下方移动的驱动滑块22H的滑块主体200滑动接触。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滑块22H具有设置于该滑块主体200的后端部200r的上方突部226。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构成为,将该上方突部226的上表面226s作为凸轮面222,使杆部件221相对于该驱动滑块22H滑动接触。
即,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构成为,在倾斜板10向门开口部3的下方展开的状态下,使杆部件221的滑动接触突部225与在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滑块22H的凸轮面222滑动接触。另外,此时,杆部件221以与该凸轮面222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突部225被向上方上推的方式转动。而且,通过该转动,该杆部件221的前端部221a向位于上方的从动导向部45H内突出。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由此构成为,其杆部件221的前端部221a与从动滑块40H卡合。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从动滑块40H具有设置于该滑块主体201的后端部201r的嵌合部件227。在本实施方式的从动滑块40H中,该嵌合部件227具有与设置于该滑块主体20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嵌合部件227同样的大致四方筒形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以由该驱动滑块22H的凸轮面222上推的形式转动的杆部件221的前端部221a从该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与设置有该嵌合部件227的从动滑块40H的滑块主体201卡合。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由此构成为,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该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
即,如图38(a)、(b)及图39(a)、(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在通过相对于止动部64H的抵接而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的状态下,容许驱动滑块22H沿着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的移动。另外,此时,随着该驱动滑块22H的移动,构成导轨20H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三连结点X3的从动滑块40H的轴状部40a与构成第二连结点X2的驱动滑块22H的轴状部22a的间隔d发生变化,由此连杆部件25H转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也由此形成有提升机构70H,该提升机构70H能够基于朝向该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移动的驱动滑块22H的驱动力,将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向上方抬起。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通过在从动滑块40H与这样的止动部64H抵接的状态下设置于导轨20H的作为卡合部件210的杆部件221与从动滑块40H卡合,从而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该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因此,即使在驱动滑块22H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移动的情况下,从动滑块40H也保持沿着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的移动位置。并且,由此,从动滑块40H的轴状部40a所形成的连杆部件25H的转动支点Px也保持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上的形成位置Z。
即,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的下方展开的状态下,即使在驱动滑块22H朝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移动的情况下,连杆部件25H也以插入到该长孔43内的从动滑块40H的轴状部40a为转动支点Px而转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提升机构70H由此能够将被抬起到其上方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下拉。
即,本实施方式的提升机构70H通过其位置保持机构220保持转动支点Px的形成位置Z,能够更直接地将沿着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的驱动滑块22H的移动转换为该连杆部件25H的转动。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能够更顺畅地基于驱动滑块22H朝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抬起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并且能够基于驱动滑块22H朝向该后端部20r侧的移动,下拉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
另外,特别是在向下拉动作切换时,通过向上方抬起的倾斜板10的重量,产生使形成连杆部件25H的转动支点Px的从动滑块40H沿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移动的力。并且,由此,在与该驱动滑块22H的同步被破坏的状态、即连杆部件25H不伴随驱动滑块22H的位置变化而转动的情况下,与该连杆部件25H连结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有可能急剧地下降。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由通过该抵接来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的止动部64H和通过该卡合来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的卡合部件210,形成位置保持机构220。因此,与驱动滑块22H的移动方向无关地保持基于该从动滑块40H的轴状部40a的转动支点Px的形成位置Z。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由此通过维持在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滑块22H和与该驱动滑块22H连动地转动的连杆部件25H的同步,能够顺畅地进行向该下拉动作的切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通过与倾斜板10的下拉动作连续地使该驱动滑块22H朝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从而设置于该驱动滑块22H的滑块主体200的凸轮面222从设置于该杆部件221的前端部221a的滑动接触突部225脱离。而且,由此,通过杆部件221转动,该杆部件221的前端部221a从从动滑块40H的滑块主体201、详细而言设置有成为该卡合部的嵌合部件227的滑块主体201的后端部201r脱离。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由此构成为,通过连杆部件25H以及从动滑块40H与驱动滑块22H一体地移动,从而与该连杆部件25H连结的倾斜板10在保持大致水平的姿势的状态下朝向作为该收纳方向的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移动。
此外,如图36及图3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中,杆部件221的具有向其下方突出的滑动接触突部225的前端部221a的截面形状呈大致T字状。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杆部件221构成为即使在基于其截面形状使驱动滑块22H的滑块主体200从该杆部件221的下方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之后,通过与收容凹部223的底部223b卡合,其前端部221a也不会脱落到驱动导向部38H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滑块22H具备具有与滑块主体200同样的长条的大致平板状的外形并沿着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移动的副滑块230。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滑块22H通过这些滑块主体200以及副滑块230支承构成连杆部件25H相对于该驱动滑块22H的第二连结点X2的轴状部22a的两端。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H由此能够更稳定地经由与该轴状部22a连结的连杆部件25H支承倾斜板1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提升机构70H具备位置保持机构220,该位置保持机构220在倾斜板10展开的状态下保持形成导轨20H的延伸方向上的连杆部件25H的转动支点Px的从动滑块40H的轴状部40a的位置、即保持该转动支点Px的形成位置Z。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直接地将驱动滑块22H沿着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转换为该连杆部件25H的转动。并且,由此,能够更顺畅地基于驱动滑块22H朝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抬起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并且能够基于驱动滑块22H朝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将抬起到其上方的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下拉。
即,通过保持转动支点Px的形成位置Z,即使在使驱动滑块22H的移动方向反转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沿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移动的驱动滑块22H和与该驱动滑块22H连动地转动的连杆部件25H的同步。并且,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该抬起动作以及下拉动作的切换。
(2)倾斜装置11H具备止动部64H,该止动部64H通过在倾斜板10展开的状态下与从动滑块40H抵接,从而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该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另外,倾斜装置11H具备卡合部件210,该卡合部件210通过在倾斜板10展开的状态下与从动滑块40H卡合,从而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该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并且,通过这些止动部64H以及卡合部件210形成该位置保持机构220。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不论驱动滑块22H的移动方向如何均能够保持基于该从动滑块40H的轴状部40a的转动支点Px的形成位置Z的位置保持机构220。
(3)卡合部件210通过在支承于导轨20H的状态下与设置于驱动滑块22H的凸轮面222滑动接触,从而基于驱动滑块22H沿着该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而与从动滑块40H卡合或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驱动滑块22H沿着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的移动,与抬起或下拉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连杆部件25H的动作连动地使卡合部件210相对于该从动滑块40H卡合或脱离。并且,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在适当的时机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该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并且能够解除该限制。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变更并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设置于连杆部件25的长孔43插通从动滑块40的轴状部40a,形成连杆部件25相对于从动滑块40的第三连结点X3。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设置在连杆部件25侧的轴状部插入到形成于从动滑块40侧的长孔27中,形成该第三连结点X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驱动线缆51具有作为直齿式的齿条带60的结构,但驱动线缆51的形状以及促动器52的驱动形式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另外,也可以是像现有技术那样是基于通过马达驱动而旋转的丝杠轴与跟该丝杠轴螺合的螺母部件之间的啮合关系(丝杠对偶)来使驱动滑块22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结构。并且,也不排除基于马达驱动以外的驱动机构、例如弹性部件(压缩弹簧等)的作用力使该驱动滑块22从倾斜板10的展开方向、即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向前端部20f侧移动的结构。
·而且,在展开并收纳倾斜板10时,对于不具有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1(11B、11C)那样的姿势保持机构50(50B)以及提升机构70(70B、70C)的倾斜装置,也可以应用与该倾斜板10连结的驱动滑块22经由驱动线缆51被驱动的结构。并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沿着该导轨2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滑动路径58和沿着该滑动路径58使驱动线缆51滑动的促动器52。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使倾斜板10与该驱动滑块22一体地在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并且,由此,能够有效利用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只要是相对于从动滑块40B的第三连结点X3作为连杆部件25的转动支点Px发挥功能的结构,则连杆部件25B和从动滑块40B也可以不是能够相对转动的结构。即,也可以是在从动滑块40B与从动导向部45B卡合的状态下以该从动滑块40B为转动支点Px使连杆部件25B与该从动滑块40B一体地转动的结构。并且,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该从动滑块40C也可以相对于连杆部件25C以及从动导向部45C中的任一个都不相对转动。
·另外,只要能够基于连杆部件25相对于导轨20的卡合状态来保持该连杆部件25的姿势,则姿势保持机构50的结构也可以任意地变更。例如,关于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导轨20B、20C,也可以采用不具备顶板部46的结构。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导轨20构成为,在倾斜板10在门开口部3展开的状态下,连杆部件25与驱动滑块22连动地朝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由此,连杆部件25与该顶板部46的前端46f抵接。并且,由此,该顶板部46的前端46f作为在连杆部件25形成第二转动支点Py的返回支点形成部77发挥功能。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顶板部46的前端46f以外的结构形成该返回支点形成部77。
·另外,例如,通过倾斜板10的重量等,使下拉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连杆部件25。并且,由此,在下拉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动作中,也可以构成为连杆部件25绕与该抬起动作时相同的转动支点Px转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杆部件25的转动,构成为相对于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的第一连结点X1与该转动支点Px相比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该连杆部件25转动至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被抬起到最上方的位置等基于驱动滑块22朝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的连杆部件25的转动量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连结点X2超过连杆部件25C的转动支点Px而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之前,第一连结点X1与该转动支点Px相比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通过第二连结点X2超过连杆部件25C的转动支点Px而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从而使第一连结点X1与该转动支点Px相比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由此,能够稳定地使该倾斜板10的后端部10r接近面向门开口部3的车辆地板71的缘部71e。并且,关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提升机构70、70B,也例如通过变更连杆部件25的形状等,在第二连结点X2超过连杆部件25C的转动支点Px而向导轨20的前端部20f侧移动之前,第一连结点X1也可以与该转动支点Px相比向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移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连结点X1与第二连结点X2之间形成连杆部件25的转动支点Px的状态下使驱动滑块22从导轨20的后端部20r侧向前端部20f侧移动,从而该连杆部件25转动。并且,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杆部件25D向倾斜板10D的后端部10r抬起的方向转动,从而保持于倾斜板10D的侧端部100的防脱落部件101向该倾斜板10D的上方抬起。但是,不限于此,在将设置有这样的防脱落部件101的倾斜板10D向上方抬起的提升机构70D中,也可以任意地变更使该连杆部件25D转动的结构。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各防脱落部件101在倾斜板10D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部100保持在该倾斜板10D的侧方。但是,不限于此,如图29及图30(a)、(b)所示的倾斜装置11E那样,在倾斜板10E的侧端部100E设置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形式在倾斜板10E的上表面10a开口的槽状的收容凹部130。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收容于该收容凹部130内的防脱落部件101向该倾斜板10E的上表面10a侧抬起。由此,能够保护防脱落部件101,并且实现外观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31(a)~(c)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在防脱落部件101抬起的方向上对该防脱落部件101施力的施力部件140。例如,在该图31所示的例子中,扭转螺旋弹簧141嵌装于形成相对于倾斜板10F的第二连杆部件105F的板侧连结点Xb的轴状部件111。而且,在倾斜板10F,形成有相对于该扭转螺旋弹簧141的第一端部141a的卡合部142,并且在第二连杆部件105F形成有相对于该扭转螺旋弹簧141的第二端部141b的卡合部143。并且,在该图31所示的例子中,基于该扭转螺旋弹簧141的弹力,通过向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对第二连杆部件105F进行转动施力,从而经由该第二连杆部件105F向该防脱落部件101抬起的方向对该防脱落部件101施力。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顺畅地将在该倾斜板10F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防脱落部件101向上方抬起。此外,施力部件140的数量及配置以及其种类也可以任意地变更。例如,也可以将压缩螺旋弹簧或板簧等扭转螺旋弹簧141以外的弹簧部件或者其他的弹性部件用于施力部件140。而且,施力部件140也可以是直接将该防脱落部件101向上方按压的结构。并且,也可以构成为该施力部件140经由第二连杆部件105F以外的按压部件向上方按压防脱落部件101。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倾斜板10D与各防脱落部件101之间,在比相对于该连杆部件25D的第一连结点X1靠倾斜板10的前端部10f侧的位置夹设有多个第二连杆部件105。但是,不限于此,这样的第二连杆部件105的数量及配置也可以任意地变更。并且,该第二连杆部件105也可以是不与各连杆部件25D的第一端部25a形成平行连杆110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如图32所示的倾斜装置11G那样,不设置上述那样的第二连杆部件105,而以各防脱落部件101G成为前倾姿势的形式通过构成该提升机构70G的连杆部件25G的转动使各防脱落部件101G的后端部101r抬起。并且,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可动式的侧壁部120向倾斜板10G的上方展开。
此外,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长孔和与该长孔卡合的轴部件,形成该倾斜板10G与各防脱落部件101G的连结点即可。并且,在倾斜板10G设置有上述其他例那样的收容凹部130的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防脱落部件101G的前端部在该收容凹部130的底面130b滑动。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防脱落部件101具有长条的大致平板状的外形,在该倾斜板10D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通过抬起到倾斜板10D的上表面10a侧而形成防脱落用的侧壁部120,则该防脱落部件101的形状也可以任意地变更。并且,关于形成该防脱落用的侧壁部120的防脱落部件101的长度以及倾斜板10D向上方的突出量,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防脱落部件101的上下宽度W1设定为与倾斜板10D的厚度W0大致相等,但其上下宽度W1也可以任意地变更。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在防脱落部件101与倾斜板10D一起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向展开及收纳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即在倾斜板10D的抬起前的状态下,该防脱落部件101的一部分向倾斜板10D的上方突出。此外,在考虑到对车辆1的搭载性的情况下,优选抬起前的状态下的防脱落部件101向倾斜板10D的上方的突出量更少。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通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导轨20H的杆部件221以由设置于驱动滑块22H的滑块主体200的凸轮面222上推的方式转动,从而与该滑块主体201的后端部201r卡合。并且,由此形成位置保持机构220,该位置保持机构220将该杆部件221作为卡合部件210来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
但是,不限于此,凸轮面222按压杆部件221的方向也可以任意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由该凸轮面222按压的杆部件221从侧方与从动滑块40H卡合。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设置以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支承于导轨20H的卡合部件210,该卡合部件210由凸轮面222按压而与该从动滑块40H卡合。并且,只要能够通过该卡合限制从动滑块40H朝向导轨20H的后端部20r侧的移动,则卡合部件210相对于驱动滑块22H的卡合位置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另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托架等导轨20H以外的部位设置该位置保持机构220的卡合部件210。而且,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用螺线管等电驱动机构,利用上述那样的相对于设置于驱动滑块22H的凸轮面222的滑动接触以外的驱动方法,使该卡合部件210与从动滑块40H卡合。并且,与该从动滑块40卡合的卡合部件210也可以以限制从动滑块40朝向导轨20H的前端部20f侧的移动以及从动滑块40朝向后端部20r侧的移动双方的方式构成该位置保持机构220。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设置于导轨20H的止动部64H及作为卡合部件210的杆部件221来限制从动滑块40H沿着导轨20H的延伸方向的移动,从而形成该位置保持机构22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与连杆部件25一体设置的转动支点Px的构成部件以能够转动地方式与导轨20H卡合等来形成该位置保持机构220。由此,能够扩展可应用的提升机构的结构。
接着,对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进行记载。
(一)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姿势保持机构将所述连杆部件保持为将所述第一连结点配置在比所述第二连结点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倾斜板的展开方向上的姿势。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将倾斜板在门开口部展开的动作连续地,迅速地基于驱动滑块朝向该导轨的前端部侧的移动,在第一连结点与第二连结点之间形成转动支点,使连杆部件向抬起该倾斜板的后端部的方向转动。
(二)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具备通过与所述驱动滑块卡合而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引导该驱动滑块的驱动导向部,和通过与所述从动滑块卡合而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引导该从动滑块的从动导向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稳定地使该驱动滑块和从动滑块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经由这些驱动滑块及从动滑块使连杆部件与导轨卡合,能够使该连杆部件的姿势稳定。
(三)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在所述驱动导向部的上方具备沿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顶板部,所述姿势保持机构在设置有所述第一连结点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下,保持所述连杆部件的姿势。
即,通过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与顶板部的下表面滑动接触,能够限制连杆部件在与该第一端部连结的倾斜板的后端部抬起的方向上的转动。并且,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保持该连杆部件的姿势。
(四)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构成为,通过使所述驱动滑块向该导轨的前端部移动,从而在该驱动滑块与所述驱动导向部卡合的状态下使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从所述顶板部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导轨的前端部从设置于车身的所谓收纳箱等收纳部突出的长度,并且在倾斜板在门开口部展开的状态下,使连杆部件大幅转动。并且,由此,能够在更靠近车辆地板的位置配置倾斜板。
(五)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构成为,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驱动滑块连动地向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移动,从而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顶板部的前端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顶板部的前端作为在该连杆部件形成第二转动支点的返回支点形成部发挥功能。而且,通过连杆部件一边与驱动滑块连动地转动一边向导轨的后端部侧移动,从而相对于该顶板部的前端的抵接位置向第一端部侧移动。并且,由此,通过该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成为与顶板部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从而基于连杆部件相对于该各导轨的卡合状态的姿势保持机构再次发挥功能。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顺畅地使倾斜板与该后端部的下拉动作连续地在收纳方向上移动。
(六)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倾斜支承部,该倾斜支承部具有在所述倾斜板与所述驱动滑块连动地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与所述倾斜板的下表面抵接的旋转部件。由此,能够以稳定的姿势使该倾斜板在展开及收纳方向上移动。
(七)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基于所述从动滑块朝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的移动,使所述第二连结点超过所述转动支点而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移动。由此,能够稳定地使连杆部件相对于倾斜板的后端部的第一连结点与该转动支点相比向导轨的后端部侧移动。
(八)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姿势保持机构基于所述连杆部件经由所述驱动滑块及所述从动滑块相对于所述导轨的卡合状态来保持该连杆部件的姿势。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保持该连杆部件的姿势,使倾斜板与该连杆部件一体地在展开及收纳方向上移动。
(九)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在门开口部的下端展开的倾斜板、在所述倾斜板的展开及收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在与所述倾斜板连结的状态下沿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移动的驱动滑块、与所述驱动滑块连结的驱动线缆、沿着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滑动路径、以及使所述驱动线缆沿着所述滑动路径滑动的促动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使该倾斜板与驱动滑块一体地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有效利用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小型化,能够提高对车辆的搭载性。

Claims (18)

1.一种车辆用倾斜装置,具备:
姿势保持机构,该姿势保持机构具备在门开口部的下端展开的倾斜板、在所述倾斜板的展开及收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滑块、以及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连结的第一连结点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驱动滑块连结的第二连结点的连杆部件,并且,该姿势保持机构构成为,基于所述连杆部件相对于所述导轨的卡合状态,在保持所述连杆部件的姿势的状态下与所述驱动滑块连动地使所述倾斜板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以及
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构成为,在通过使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移动而使该倾斜板在所述门开口部展开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连结点与所述第二连结点之间形成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并且,基于所述驱动滑块从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的移动使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转动支点与所述第二连结点的间隔变化,由此使所述连杆部件转动,使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抬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具备从动滑块,该从动滑块通过在所述第一连结点与所述第二连结点之间的位置与所述连杆部件连结,从而与该连杆部件一体地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所述提升机构构成为,使所述连杆部件以所述从动滑块与所述连杆部件连结的第三连结点作为所述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连结点是相对于设置于所述从动滑块及所述连杆部件的一方侧的长孔将设置于所述从动滑块及所述连杆部件的另一方侧的轴状部插通而成的,并且,
所述提升机构具备止动部,该止动部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从动滑块抵接而限制所述从动滑块朝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在所述导轨设置有从动导向部,该从动导向部通过与所述从动滑块卡合而在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引导该从动滑块,并且,
所述提升机构在所述从动导向部形成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从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向上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所述提升机构具备抵接部件,该抵接部件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朝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的所述连杆部件抵接,由此在该连杆部件的抵接部形成所述转动支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所述提升机构具备返回支点形成部,该返回支点形成部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驱动滑块连动地使所述连杆部件朝向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移动,从而与所述连杆部件抵接而在该连杆部件形成第二转动支点。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所述提升机构具备位置保持机构,该位置保持机构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转动支点的形成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所述提升机构具备位置保持机构,该位置保持机构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转动支点的形成位置,
成为所述转动支点的所述第三连结点是相对于设置于所述连杆部件的长孔将设置于所述从动滑块的轴状部插通而成的,
所述位置保持机构具备:止动部,该止动部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从动滑块抵接而限制所述从动滑块朝向所述导轨的前端部侧的移动;以及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通过在所述倾斜板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从动滑块卡合而限制所述从动滑块朝向所述导轨的后端部侧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部件在支承于所述导轨的状态下与设置于所述驱动滑块的凸轮面滑动接触,由此基于所述驱动滑块沿着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而与所述从动滑块卡合或脱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所述提升机构构成为,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使所述第一连结点向比所述转动支点靠所述导轨的后端部的一侧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在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而被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与面向所述门开口部的车辆地板的缘部卡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在设置有所述第二连结点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二端部设置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通过该连杆部件的转动使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被向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从上侧与设置于所述导轨的底板部抵接,由此限制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具备与所述驱动滑块连结的驱动线缆、沿着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滑动路径、以及使所述驱动线缆沿着所述滑动路径滑动的促动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具备防脱落部件,该防脱落部件在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倾斜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点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中的比所述第一连结点靠前端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连结点,并且该防脱落部件被保持在所述倾斜板的侧端部,
所述防脱落部件构成为,通过使所述连杆部件向所述倾斜板的后端部抬起的方向转动,从而所述防脱落部件向所述倾斜板的上表面侧抬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具备第二连杆部件,该第二连杆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倾斜板转动地与所述倾斜板连结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防脱落部件转动地与所述防脱落部件连结,由此与具有相对于所述倾斜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点以及与所述防脱落部件的所述转动连结点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第一端部一起形成平行连杆。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与所述防脱落部件的所述转动连结点位于相对于所述倾斜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点的上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在所述倾斜板设置有在该倾斜板的上表面开口的所述防脱落部件的收容凹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倾斜装置,其中,
具备向所述防脱落部件抬起的方向对该防脱落部件施力的施力部件。
CN201910982844.3A 2018-10-17 2019-10-16 车辆用倾斜装置 Active CN1110557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6141 2018-10-17
JP2018-196141 2018-10-17
JP2019-060670 2019-03-27
JP2019060670 2019-03-27
JP2019166372A JP7408968B2 (ja) 2018-10-17 2019-09-12 車両用スロープ装置
JP2019-166372 2019-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5747A CN111055747A (zh) 2020-04-24
CN111055747B true CN111055747B (zh) 2023-04-07

Family

ID=70281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2844.3A Active CN111055747B (zh) 2018-10-17 2019-10-16 车辆用倾斜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9098B2 (zh)
CN (1) CN1110557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940850D1 (de) 1998-08-04 2009-06-18 Intuitive Surgical Inc Gelenkvorrichtung zur Positionierung eines Manipulators für Robotik-Chirurgie
US6659939B2 (en) 1998-11-20 2003-12-09 Intuitive Surgical, Inc. Cooperative minimally invasive telesurgical system
EP3542768A1 (en) * 2018-03-21 2019-09-25 Masats, S.A. Retractable ramp assembly for people to access vehicles
JP7259337B2 (ja) * 2019-01-11 2023-04-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JP7339179B2 (ja) * 2020-02-12 2023-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ロープシステム
JP7436230B2 (ja) 2020-02-12 2024-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ロープシステム
JP7396248B2 (ja) * 2020-10-28 2023-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降支援構造
JP7452464B2 (ja) * 2021-02-24 2024-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2023005271A (ja) * 2021-06-28 2023-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N219192055U (zh) * 2023-01-06 2023-06-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46075A1 (de) * 1993-12-22 1995-06-29 Hakansson Sven Erik Vorrichtung zum Abladen/Laden und Verwahren eines Gabelhubwagens auf einem Lastfahrzeug
JPH10976A (ja) * 1996-04-19 1998-01-06 Nishi Nippon Tetsudo Kk 車両の車椅子自動乗降装置
JPH1111217A (ja) * 1997-06-25 1999-01-19 Hino Motors Ltd 乗降用スロープ板付車両
US6203265B1 (en) * 1998-04-15 2001-03-20 Lift-U, Division Of Hogan Mfg., Inc. Ramp assembly with lifting levers
HK1031853A1 (en) * 1998-10-05 2001-06-29 Truck Align Co Ltd Ramp
US6802095B1 (en) * 2002-01-25 2004-10-12 Ricon Corporation Ramp assembly having a lift and lock mechanism
CN1652955A (zh) * 2001-10-16 2005-08-10 美国摩托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可缩回的车辆踏脚
KR20130020711A (ko) * 2013-02-02 2013-02-27 이언호 장애인 차량용 리프트 장치
CN107207016A (zh) * 2014-11-28 2017-09-26 盖伯.伯德有限两合公司 具有提升和斜坡功能的可伸缩台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5232A (en) * 1997-02-14 1998-07-07 Vapor Corporation Bridge plate for a mass transit vehicle
US6186733B1 (en) * 1998-04-15 2001-02-13 Lift-U, Division Of Hogan Mfg., Inc. Low floor vehicle ramp assembly
JP2003112578A (ja) 2001-10-09 2003-04-15 Toshintec Kk 車椅子用の乗降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46075A1 (de) * 1993-12-22 1995-06-29 Hakansson Sven Erik Vorrichtung zum Abladen/Laden und Verwahren eines Gabelhubwagens auf einem Lastfahrzeug
JPH10976A (ja) * 1996-04-19 1998-01-06 Nishi Nippon Tetsudo Kk 車両の車椅子自動乗降装置
JPH1111217A (ja) * 1997-06-25 1999-01-19 Hino Motors Ltd 乗降用スロープ板付車両
US6203265B1 (en) * 1998-04-15 2001-03-20 Lift-U, Division Of Hogan Mfg., Inc. Ramp assembly with lifting levers
HK1031853A1 (en) * 1998-10-05 2001-06-29 Truck Align Co Ltd Ramp
CN1652955A (zh) * 2001-10-16 2005-08-10 美国摩托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可缩回的车辆踏脚
US6802095B1 (en) * 2002-01-25 2004-10-12 Ricon Corporation Ramp assembly having a lift and lock mechanism
KR20130020711A (ko) * 2013-02-02 2013-02-27 이언호 장애인 차량용 리프트 장치
CN107207016A (zh) * 2014-11-28 2017-09-26 盖伯.伯德有限两合公司 具有提升和斜坡功能的可伸缩台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5747A (zh) 2020-04-24
US11299098B2 (en) 2022-04-12
US20200122642A1 (en)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5747B (zh) 车辆用倾斜装置
JP7408968B2 (ja) 車両用スロープ装置
JP4914304B2 (ja)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US7950501B2 (en) Stopper for preventing movement of a bag equipped with casters
US11375788B2 (en) Luggage with support
EP1844976A1 (en) Liftable seat for vehicles
US7393048B2 (en) Sunshade panel apparatus
US20170113575A1 (en) Seat for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seat
JP5671914B2 (ja)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CN115384408A (zh) 车辆用斜坡装置
GB2301621A (en) Window or like stay
CN111373106B (zh) 具有改进的弹簧组件的屋顶窗
JP7331621B2 (ja) 車両用スロープ装置
JP7268401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KR101172138B1 (ko) 콘솔 암레스트 구조
JP6187171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760332B2 (ja) 引出しのラッチ装置
JPH0310526B2 (zh)
JP7230586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WO2023038021A1 (ja) 車両のカップホルダ構造
JP4581935B2 (ja) 自立式昇降スクリーン
JP7299070B2 (ja) 車両用スロープ装置
JP7270911B2 (ja) ウイング扉の係止装置
JP2591265B2 (ja) 引戸の中間停止装置
GB2248260A (en) Loft lad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s Asahi 2 chome 1 GA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s Asahi 2 chome 1 GA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