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2055U -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2055U
CN219192055U CN202320045208.XU CN202320045208U CN219192055U CN 219192055 U CN219192055 U CN 219192055U CN 202320045208 U CN202320045208 U CN 202320045208U CN 219192055 U CN219192055 U CN 219192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ing
driving
piece
moving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52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振华
郑希泉
许淑珍
樊君
沈永杰
李迪
田延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452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20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2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2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其中,登车辅助装置包括承载座、移动件、移动驱动组件、登车件以及登车驱动组件,承载座用于布置在车身地板内,承载座包括在端部开口的收容腔;移动件与承载座可移动连接;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第一传动件与移动件相连接;登车件与移动件传动连接,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移动件具有回收位置和展开位置,于展开位置,登车件位于收容腔外,于回收位置,登车件位于收容腔内;登车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第二驱动件设于移动件上,第二传动件与登车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方便使用轮椅的人员乘坐轮椅上下车辆。

Description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登车辅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车型的登车辅助装置,不管手动或是自动,其登车方式多为踏板式在上车时多需要进行抬脚动作进行上车,该种方式对于出行需要使用轮椅的人员十分不友善,人员需要经过他人辅助进入车辆内部,导致使用轮椅的人员上下车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登车辅助装置,旨在方便使用轮椅的人员乘坐轮椅上下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登车辅助装置,应用在车辆上,包括:
承载座,用于布置在车身地板内,所述承载座包括在端部开口的收容腔;
移动件,所述移动件与所述收容腔可移动连接;
移动驱动组件,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移动件相连接;
登车件,所述登车件与所述移动件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移动件具有回收位置和展开位置,于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登车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外,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登车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以及
登车驱动组件,所述登车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件上,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登车件相连接,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转动,以使所述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移动件包括沿所述承载座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架、及沿所述承载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设于所述连接架两端的移动架,所述登车件与所述移动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移动架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收容腔的两侧腔壁上的滑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的滑块,一所述滑块与一所述移动架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带、及夹紧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收容腔并位于两所述滑轨之间,所述传动带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夹紧件设于所述连接架,所述夹紧件与所述传动带的一侧相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件为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丝杆、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的推块、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推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推块可沿所述丝杆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连接杆驱使所述登车件在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回收位置之间转换。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翻板,所述翻板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翻板能靠近所述移动件,或远离所述移动件。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翻板驱动组件,所述翻板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所述翻板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三传动件,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三传动件带动所述翻板相对所述登车件转动,而使所述翻板靠近所述移动件,或者远离所述移动件。
可选地,所述第三驱动件为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登车件朝向所述承载座的一侧,所述第三传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翻板转轴、及一端与所述翻板转轴相固定的翻板拉杆,所述翻板拉杆的另一端设有轨道槽,所述翻板上对应所述轨道槽设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可滑动置于所述轨道槽内,在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滑动凸起在所述轨道槽内移动,而使所述翻板靠近所述移动件,或者远离所述移动件。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端板能靠近所述登车件,或者远离所述登车件。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转动驱动组件及连接机构,所述端板与所述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驱动组件包括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四传动件,所述第四传动件与所述端板传动连接,在所述第四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四传动件带动所述端板相转动,而使所述端板靠近所述登车件并与所述登车件相并行,或者远离所述登车件并与所述登车件相交。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移动驱动组件,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五驱动件、与所述第五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五传动件,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导轨、与所述导轨相配合的移动块,所述导轨设于所述登车件朝向所述承载座的一侧,所述移动块与所述端板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五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五传动件带动所述移动块移动,而使所述移动块远离所述登车件的自由端,或者靠近所述登车件的自由端。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踏板开启传感器和踏板关闭传感器,所述踏板开启传感器设于展开位置,所述踏板关闭传感器设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踏板开启传感器和所述踏板关闭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翻板止位传感器,所述翻板止位传感器设于所述登车件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所述翻板止位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登车件远离所述开口一侧的端板旋转开启传感器和端板旋转关闭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可选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登车件远离所述开口一侧的端板滑动开启传感器和端板滑动开启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或所述第二传动件上设有用于降低晃动的平衡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登车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承载座、移动件、登车件以及登车驱动组件,承载座用于布置在车身地板内,所述承载座包括在端部开口的收容腔;所述移动件与所述收容腔可移动连接;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移动件相连接,所述登车件与所述移动件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移动件具有回收位置和展开位置,于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登车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外,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登车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登车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件上,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登车件相连接,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转动,以使所述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倾斜设置。登车辅助装置可作为车体地板的一部分安装,也可分开安装,将承载座布置在车身内,相比目前市场的外装踏步,一方面不会占用车内空间,另一方面外观整体性也好。通过移动驱动组件控制平移和登车驱动组件控制转动的方式,登车件的启动更顺畅,控制也更精确,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转动,使得登车件的一端朝向车轮处的底面,另一端朝向车身内,相当于在车身和底面的高度差之间构建过道,提升乘车人员人上下车方便性,驾乘人员可以以步行姿态上下车辆,对于老幼乘员,避免其因抬腿高度不够导致上下车辆引起的不便,对于行动不便人士,方便乘坐轮椅上下车辆。另外,相较于现有阶梯的登车辅助装置,本申请还能提升装卸重物上下车方便性,避免人员搬运造成的不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登车辅助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去除登车件部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3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SMS_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国内外车型的登车辅助装置,在上车时多需要进行抬脚动作进行上车,该种方式一方面对于出行需要使用轮椅的人员十分不友善,人员需要经过他人辅助进入车辆内部,导致使用轮椅的人员上下车极为不便。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登车辅助装置,可以方便使用轮椅的人员乘坐轮椅上下车辆。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登车辅助装置100包括承载座20、移动件10、登车件40以及登车驱动组件,承载座20用于布置在车身地板内,所述承载座20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在端部开口22的收容腔21,在侧开门的车型中,承载座20沿车辆的Y方向延伸,即沿图中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后开门的车型中,承载座20沿车辆的X方向延伸,即沿图中的长度方向延伸,承载座20一般为矩形,当然承载座20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正方形等不便于确定长度方向,以布置在车辆时,收容腔21的开口22朝向车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不难理解,登车件40在伸出承载座20时,需要降低车门和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便于人员通过登车件40从车门进入到车辆内。将承载座20布置在车身内,相比目前市场的外装踏步,一方面不会占用车内空间,另一方面外观整体性也好。
所述移动件10与所述承载座20可移动连接,如滑动连接,收容腔21的两腔壁设置滑槽,移动件10的两侧置于滑槽内滑动、亦或设置齿轮导轨81、滑轨31等方式;又如滚动连接,如通过滚珠或滚轮与滑槽的配合等。
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移动件10相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移动件10具有回收位置和展开位置,于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登车件40位于所述收容腔21外,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登车件40位于所述收容腔21内第一驱动件作为驱动源,其可是液压、气压、电机等方式,如此,移动件10无需手动移动,提高自动化和便捷性,第一驱动件的设置位置多样,如可设置在移动件10上,或者设置在收容腔21的底壁或者侧壁等,如在一方案中,第一移动件10配置为与第一驱动件相连接的齿条84和设置在收容腔21的齿轮,第一驱动件布置在移动件10上,通过齿轮和齿条84的配合实现移动件10在收容腔21内移动。如在一方案中,第一移动件10配置为滚轮,第一驱动件驱动滚轮转动,收容腔21内设置有滚槽,过滚轮和滚槽的配合实现移动件10在收容腔21内移动。移动件10的形状可以为板、框架等等,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移动件10靠近所述开口22的一侧与所述登车件40转动连接;在一方案中,登车件40和移动件10可以是通过自身形成转轴和转槽相转动连接,在另一方案中,登车件40和移动件10可以是通过外部转动件进行转动连接。
所述登车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件10上,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登车件40相连接,第二驱动件作为驱动源,其可是液压、气压、电机等方式,如此,登车件40无需手动操作,便于自动化和操作便捷性,实现转动的方式可以是齿轮链条、伸缩杆、拉杆等等。
在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下,当所述移动件10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登车件40相对所述移动件10转动,以使所述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倾斜,具体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登车件40相对所述移动件10转动,以使所述登车件40相对所述移动件10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登车件40与移动件10之间形成有夹角,或者说,登车件40的延长线与所述移动件10的延长线相交呈角度。
具体地,当所述移动件10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登车件40相对所述移动件10转动,以使所述登车件4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登车件40与所述移动件10相交,且所述登车件40远离所述移动件10的端部朝向地面;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登车件40与所述移动件10相并行,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移动件10运动至所述回收位置。
在第二状态时,登车件40与移动件10相并行,移动件10处于往回收位置运动的状态,当移动件10带动登车件40往收容腔21运动,登车件40外露部分逐渐隐藏在车身底板内,当移动件10移动到回收位置时,登车件40全部位于收容腔21内;在第一状态时,即移动件10带动登车件40往开口22方向移动,可供登车件40从车身底板和承载座20之间进行转动的位置,此时,登车辅助装置100处于第一状态,可供人员沿登车件40上下车辆;具体地,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移动件10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登车件40位于所述收容腔21外并与所述移动件10相交,且所述登车件40靠近所述移动件10的端部朝向所述地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承载座20、移动件10、登车件40以及登车驱动组件,承载座20用于布置在车身地板内,所述承载座20包括在端部开口22的收容腔21;所述移动件10与所述收容腔21可移动连接;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移动件10相连接,所述登车件40与所述移动件10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移动件10具有回收位置和展开位置,于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登车件40位于所述收容腔21外,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登车件40位于所述收容腔21内,所述登车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件10上,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登车件40相连接,当所述移动件10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登车件40相对所述移动件10转动,以使所述登车件4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登车件40与所述移动件10相交,且所述登车件40远离所述移动件10的端部朝向地面;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登车件40与所述移动件10相并行,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移动件10运动至所述回收位置。登车辅助装置100可作为车体地板的一部分安装,也可分开安装,将承载座20布置在车身内,相比目前市场的外装踏步,一方面不会占用车内空间,另一方面外观整体性也好。通过移动驱动组件控制平移和登车驱动组件控制转动的方式,登车件40的启动更顺畅,控制也更精确,登车件40一端朝向车轮处的底面,另一端朝向车身内,相当于在车身和底面的高度差之间构建过道,提升乘车人员人上下车方便性,驾乘人员可以以步行姿态上下车辆,对于老幼乘员,避免其因抬腿高度不够导致上下车辆引起的不便,对于行动不便人士,方便乘坐轮椅上下车辆。另外,相较于现有阶梯的登车辅助装置100,本申请还能提升装卸重物上下车方便性,避免人员搬运造成的不便。
另外,第一驱动件控制移动件10的移动距离和/或第二驱动件控制登车件40的转动角度可以通过控制动力源的动力大小实现。
参照图1至图3,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的方案,为了结构紧凑和驱动的效果,所述移动件10包括沿所述承载座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架11、及沿所述承载座2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设于所述连接架11两端的移动架12,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架12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收容腔21,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连接架11相连接。
连接架11和移动架12组成框架结构,一方面能降低整体的重量,另一方面能降低成本便于组装和加工。
在一实施例中,移动件10的滑动方式为,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收容腔21的两侧腔壁上的滑轨31、与所述滑轨31滑动连接的滑块32,一所述滑块32与一所述移动架12相连接。
不难理解,设于两侧腔壁可以将移动架12更好地限位,滑块32嵌入滑轨31能避免移动架12的滑脱,当然滑轨31也可以设置在收容腔21的底壁的两侧,通过重力、滑块32和滑轨31的配合也能避免移动架12的滑脱。
在另一实施例中,移动件10的滑动方式也能是通过齿轮和导轨81,移动更精确,如滚轮导轨81和齿轮齿条84。
具体地,第一驱动件设置在收容腔21,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连接架11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第一驱动电机51,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带52、及夹紧件53,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1设于所述收容腔21并位于两所述滑轨31之间,所述传动带52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1传动连接,所述夹紧件53设于所述连接架11,所述夹紧件53与所述传动带52的一侧相固定。采用传动带52更换方便,磨损不影响传动主体,维修成本低,在收容腔21的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51,另一端设置有转轮,传动带52套设在二者上,在第一驱动电机51的驱动下来回转动,第一驱动电机51可以选择为控制用电动机,如步进电机或者伺服电机,当然也能是异步电动机或直流电机,移动架12设置在收容腔21的两侧,连接架11与收容腔21的底壁具有一定空间便于传动带52通过,或者是连接架11在传动带52之间。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也可以是链条。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为第一驱动电机51,第一传动件设置在收容腔21配置为齿条84,第一驱动电机51的驱动轴设置齿轮,也能实现带动移动架12移动。
为了结构更紧凑和登车件40的转动效果更好,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架12上。
在一实施例中,两所述移动架12上均设有所述登车驱动组件,保证登车件40转动过程的受力均衡,转动更为平稳。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在其中一侧或者在移动架12中间在设置一个安装架进行安装。
具体地,为了驱动效果更好,所述第二驱动件为第二驱动电机61,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61传动连接的丝杆62、与所述丝杆62传动连接的推块63、及连接杆64,所述连接杆64的一端与所述推块6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登车件40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61的驱动下,所述推块63可沿所述丝杆62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连接杆64驱使所述登车件40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参照图4至图5,为了保证丝杆62转动的稳定,丝杆62的两端做光杆处理,中间设有螺纹与推块63螺纹连接,丝杆62的两端光杆部分安装有平衡块90,以保证丝杆62转动的稳定,避免晃动,平衡块90与移动架12滑动配合,如此滑块32能沿丝杆62来回移动,平稳块避免传动路径过长引起的晃动,滑块32的一端通过转轴等方式转动于连接杆64的一端,连接杆64的另一端通过相同方式与登车件40的骨架转动连接,从而利用推块63在丝杆62的移动带动登车件40相对移动架12的转动。
参照图1至图6,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的方案,为了通用性更高,与不同车辆的适配性更好,降低开发的成本,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翻板70,所述翻板70与所述登车件40转动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翻板70能靠近所述移动件,或远离所述移动件。
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翻板70与登车件40通过转轴转动连接,通过手动翻转方式进行开启,遮挡登车件40和车身之间的间隙,登车件40还可设置固定结构,将翻板70在不需要开启时锁定在登车件40上。
参照图4至图6,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自动控制,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翻板驱动组件,所述翻板70与所述登车件40转动连接,所述翻板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三传动件,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三传动件带动所述翻板70相对所述登车件40转动,而使所述翻板70靠近所述移动件10,或者远离所述移动件10。
翻板70在开启之后位于登车件40和车身底板的上方,乘员在上车过程中从踏上登车件40,再踏上翻板70进入车内,在登车辅助装置100装配在不同的车型上,或者因为加工或装配的误差等因素,登车件40和车身之间可能存在距离不等的间隙,翻板70一方便遮挡登车件40和车身之间间隙,保证美观也能避免间隙产生不好影响,如卡脚或者卡轮或者物件掉落等等,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在登车件40和车身底板之间的受力,保证结构的稳定。
具体地,为了驱动效果更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件为第三驱动电机71,所述第三驱动电机71设于所述登车件40朝向所述承载座20的一侧,所述第三传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71传动连接的翻板转轴72、及一端与所述翻板转轴72相固定的翻板拉杆73,所述翻板拉杆73的另一端设有轨道槽731,所述翻板70上对应所述轨道槽731设有滑动凸起74,所述滑动凸起74可滑动置于所述轨道槽731内。翻板70丝杆62上或者拉杆上设置有滑动件。
第三驱动电机71布置在登车件40的中间位置,翻板转轴72沿两侧延伸,翻板转轴72的中间与第三驱动电机71的驱动轴的齿轮相啮合,翻板转轴72的两端也设有平衡块90保证转动的稳定,翻板转轴72的一端的端部或者两端的端部固定连接翻板拉杆73,翻板拉杆73呈反曲设置,也可为直线设置,翻板拉杆73跟随翻板转轴72转动,如顺时针转动时,翻板拉杆73靠近移动架12,翻板拉杆73的轨道槽731使滑动凸起74移动,而驱使翻板70靠近登车件40,反之,翻板70远离登车件40。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能通过带轮传动或,实现登车件40朝移动架12的转动。
参照图1至图3并结合图7和图8,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的方案,为了安装在车辆时的整体性,通用性更高,与不同车辆的适配性更好,降低开发的成本,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端板80,所述端板80与所述登车件40转动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端板80能靠近所述登车件40,或者远离所述登车件40。
在一实施例中,端板80可通过手动方式开启,不需开启时,通过自身卡接或另设可能固定方式与登车件40进行锁定固定,需要开启时解锁,转动端板80,遮挡收容腔21的开口22.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自动化控制,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转动驱动组件及连接机构,所述端板80与所述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驱动组件包括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四传动件,所述第四传动件与所述端板80传动连接,在所述第四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四传动件带动所述端板80相转动,而使所述端板80靠近所述登车件40并与所述登车件40相并行,或者远离所述登车件40并与所述登车件40相交。
端板80在登车件40关闭收纳在收容腔21时,翻转遮挡开口22,一方面保证登车辅助装置100与车辆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能对内部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端板80和翻板70设置同一表面的两端,端板80和翻板70的开闭状态相反,登车件40开启后,翻板70打开,端板80收起;登车件40关闭时,翻板70收起,端板80打开。
在另一实施例中,端板80与翻板70设置在不同侧的表面,具体地,端板80设置在登车件40靠近收容腔21一侧,便于隐藏翻板70和遮蔽效果更好,翻板70设置在另一侧,便于翻板70的翻转,结构更紧凑。
根据端板70和翻板80的作用,不难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翻板70和翻板80可以是转动安装车身底板上,端板可另外设置通过缓冲机构进行缓冲,如复位弹簧等。
参照图7和图8,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的方案,为了避免干涉,保证登车件40的运行的稳定,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移动驱动组件,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五驱动件、与所述第五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五传动件、及与所述第五传动件齿轮啮合的齿条84,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导轨81、与所述导轨81相配合的移动块82,所述导轨81和所述齿条84设于所述登车件40朝向所述承载座20的一侧,所述齿条84与所述导轨81相间隔,所述移动块82与所述端板80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五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五传动件在所述齿条84上移动而带动所述移动块82移动,而使所述移动块82远离所述登车件40的自由端,或者靠近所述登车件40的自由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移动的顺畅和稳定,第五传动件包括第五驱动电机86传动连接的传动杆83和齿条84,传动杆83上设有两个传动齿轮,并且为了转动平稳在传动杆83上设有平衡块90,齿条84设于登车件40的两端,第四传动件包括转动轴87,端板80通过第四传动件与登车件40相连接,转动轴87的两端转动穿过移动块82,端板80与转动轴87相连接,当第五电机转动时,传动齿轮在齿条84上移动,而带动移动块82移动,在靠近登车件40的自由端后,第四驱动电机85驱动转动轴87转动,而使得端板80翻转。
在其他实施例中,端板80的转动方式可以通过齿轮链条和传动轴,或者同步带轮和传动轴,或者齿轮传动和传动轴等方式实现转动。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的方案,为了提高控制精准性和产品的智能化,便于整车集成控制,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踏板开启传感器和踏板关闭传感器,所述踏板开启传感器设于展开位置,所述踏板关闭传感器设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踏板开启传感器和所述踏板关闭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进一步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翻板70止位传感器,所述翻板70止位传感器设于所述登车件40远离所述开口22的一侧,所述翻板70止位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进一步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登车件40远离所述开口22一侧的端板80旋转开启传感器和端板80旋转关闭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进一步地,所述登车辅助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登车件40远离所述开口22一侧的端板80滑动开启传感器和端板80滑动关闭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登车辅助装置100,该车辆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在一实施例中,登车辅助装置100可以通过与车辆上的中控面板电连接,通过车辆进行登车辅助装置100的开启和关闭。
例如,车辆的后门侧设置有登车辅助装置100,在未启动登车辅助装置100时,端板80遮挡收容腔21的开口22,通过端板80与车身喷漆,进一步保证车辆的整体性,外观上突兀感较小。
开启时,登车件40设置端板80的一端从收容腔21伸出,在移动件10触发端板80滑动开启传感器传递信号后,移动件10停止移动,此时登车件40整体位于收容口外,端板80转动到登车件40另一侧,端板80旋转关闭传感器触发后,端板80开始移动,触发端板80滑动关闭传感器后停止,端板80回收过程可以跟登车件40移动同步进行,即当移动件10停止移动后,端板80回收完成;登车件40进行转动,当登车件40止位传感器触发时登车件40停止转动;翻板70的转动可随登车件40同步进行或者在登车件40转动完成之后进行,当翻板70止位传感器触发时,翻板70停止转动,翻板70搭接在车身底板表面,登车件40另一端设置接触地面,端板80被遮挡不可见,登车件40可以方便使用轮椅的人员乘坐轮椅上下车辆。
回收时,翻板70进行转动,接触到登车件40表面时,翻板70停止转动,登车件40进行转动,登车件40转动与移动件10相平行时,停止转动,移动件10开始移动,带动登车件40进入收容腔21内,所述踏板关闭传感器触发时,移动件10停止移动,此时登车件40位于收容内,端板80旋转开启传感器触发,端板80遮挡收容腔21的开口2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登车辅助装置,应用在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座,用于布置在车身地板内,所述承载座包括在端部开口的收容腔;
移动件,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承载座可移动连接;
移动驱动组件,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移动件相连接;
登车件,所述登车件与所述移动件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移动件具有回收位置和展开位置,于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登车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外,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登车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以及
登车驱动组件,所述登车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件上,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登车件相连接,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转动,以使所述登车件相对所述移动件倾斜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包括沿所述承载座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架、及沿所述承载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设于所述连接架两端的移动架,所述登车件与所述移动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移动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移动架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收容腔的两侧腔壁上的滑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的滑块,一所述滑块与一所述移动架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带、及夹紧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收容腔并位于两所述滑轨之间,所述传动带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夹紧件设于所述连接架,所述夹紧件与所述传动带的一侧相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为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丝杆、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的推块、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推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推块可沿所述丝杆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连接杆驱使所述登车件在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回收位置之间转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翻板,所述翻板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翻板能靠近所述移动件,或远离所述移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翻板驱动组件,所述翻板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所述翻板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三传动件,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三传动件带动所述翻板相对所述登车件转动,而使所述翻板靠近所述移动件,或者远离所述移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为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登车件朝向所述承载座的一侧,所述第三传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翻板转轴、及一端与所述翻板转轴相固定的翻板拉杆,所述翻板拉杆的另一端设有轨道槽,所述翻板上对应所述轨道槽设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可滑动置于所述轨道槽内,在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滑动凸起在所述轨道槽内移动,而使所述翻板靠近所述移动件,或者远离所述移动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与所述登车件转动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端板能靠近所述登车件,或者远离所述登车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转动驱动组件及连接机构,所述端板与所述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驱动组件包括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四传动件,所述第四传动件与所述端板传动连接,在所述第四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四传动件带动所述端板相转动,而使所述端板靠近所述登车件并与所述登车件相并行,或者远离所述登车件并与所述登车件相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移动驱动组件,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五驱动件、与所述第五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五传动件,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导轨、与所述导轨相配合的移动块,所述导轨设于所述登车件朝向所述承载座的一侧,所述移动块与所述端板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五驱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五传动件带动所述移动块移动,而使所述移动块远离所述登车件的自由端,或者靠近所述登车件的自由端。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踏板开启传感器和踏板关闭传感器,所述踏板开启传感器设于展开位置,所述踏板关闭传感器设于所述回收位置,所述踏板开启传感器和所述踏板关闭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和/或,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翻板止位传感器,所述翻板止位传感器设于所述登车件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所述翻板止位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和/或,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登车件远离所述开口一侧的端板旋转开启传感器和端板旋转关闭传感器,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递至主控板;
和/或,所述登车辅助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登车件远离所述开口一侧的端板滑动开启传感器和端板滑动开启传感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或所述第二传动件上设有用于降低晃动的平衡块。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登车辅助装置。
CN202320045208.XU 2023-01-06 2023-01-06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91920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5208.XU CN219192055U (zh) 2023-01-06 2023-01-06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5208.XU CN219192055U (zh) 2023-01-06 2023-01-06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2055U true CN219192055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5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5208.XU Active CN219192055U (zh) 2023-01-06 2023-01-06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20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1624A (zh) * 2023-11-01 2023-12-01 浙江飞神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代步车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1624A (zh) * 2023-11-01 2023-12-01 浙江飞神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代步车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92055U (zh) 登车辅助装置和车辆
US7318596B2 (en) Retractable running board
CN111456584A (zh) 一种适用多车型列车的可移动伸缩调节屏蔽门系统
CN203361872U (zh) 带驱动门槛半高安全门
CN110552580B (zh) 一种单电机控制式塞拉门装置
CA2332193A1 (en) Running board powered by a motor
WO2018086166A1 (zh) 一种轨道客车前舱翻转式开闭机构
GB1204941A (en) Door and door mechanism for use in vehicles
US6684567B2 (en) Plug door drive system
CN211397129U (zh) 一种单电机控制式塞拉门装置
CN211144151U (zh) 一种客车大开度前滑滑移门系统
CN104554076B (zh) 一种嵌入式obu模块及汽车设备
CN107642302B (zh) 一种站台半高屏蔽门
CN207328288U (zh) 一种高稳定性电动侧踏
CN207072296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电动侧踏
CN207072297U (zh) 一种高强度电动侧踏
CN112550317A (zh) 用于填补地铁站台缝隙的自动踏板装置及系统
CN210598538U (zh) 应用于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中的中支架
CN107444276A (zh) 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承载性电动侧踏及其工作方法
CN211714929U (zh) 电动滑门系统及移动车辆
CN211844261U (zh) 上下车辅助坡道
CN214164970U (zh) 一种用于填补地铁站台缝隙的自动踏板装置及系统
CN208587046U (zh) 一种用于车辆门系统的塞拉机构
CN217496124U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门联动机构
JPH0327000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