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2235A - 碟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碟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2235A
CN111052235A CN201880055239.5A CN201880055239A CN111052235A CN 111052235 A CN111052235 A CN 111052235A CN 201880055239 A CN201880055239 A CN 201880055239A CN 111052235 A CN111052235 A CN 111052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k
disks
thickness
tray
se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52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2235B (zh
Inventor
高桥宏
森冈幸生
鹤田博人
山崎卓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2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2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2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2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23Containers for magazines or cassettes
    • G11B23/0236Containers for several casset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6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the magazine having a cylindrical shape with vertical axi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1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or on records, e.g. diameter end mar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2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rigid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 G11B33/04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modified to store record carriers
    • G11B33/0405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modified to store record carriers for storing discs
    • G11B33/0461Disc storage racks
    • G11B33/0472Disc storage racks for discs without cartridge
    • G11B33/0477Disc storage racks for discs without cartridge comprising centre hole lock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驱动单元的维护性的碟盘装置。碟盘装置具备:碟盘托盘和从层叠于碟盘托盘的多张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的碟盘选择器,碟盘选择器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其对多张碟盘进行支承;碟盘按压件,其供支承于碟盘选择器主轴的多张碟盘中的最上位的碟盘的上表面抵接;移位量检测机构,其对根据所支承的多张碟盘的厚度进行移位的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进行检测;以及厚度检测部,其基于所检测出的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对多张碟盘各自的厚度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碟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层叠的多张碟盘(CD、DVD等碟盘状的信息储存介质)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的碟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碟盘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639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图25是示意性地示出以往的碟盘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以往的碟盘装置具备两个盘盒收容器101、101。两个盘盒收容器101、101在底座111上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5中省略了一个(近前侧)盘盒收容器101的图示。
在各盘盒收容器101中收纳有多个盘盒102。各盘盒102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碟盘托盘121。在两个盘盒收容器101、101之间设置有托盘托架103。
托盘托架103构成为,从选自多个盘盒102的一个盘盒102拉出碟盘托盘121,并将该碟盘托盘121搬运至在装置后方配置的多个驱动单元104的附近。
驱动单元104是对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装置。多个驱动单元104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在装置后方与各盘盒收容器101、101邻接而配置。在与一个盘盒收容器101邻接而层叠配置的多个驱动单元104和与另一个盘盒收容器101邻接而层叠配置的多个驱动单元104之间,设置有碟盘选择器105。
碟盘选择器105构成为将收纳于碟盘托盘121的多张碟盘一张一张地供给至多个驱动单元104。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6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碟盘选择器105从多张碟盘收纳于碟盘托盘121的状态起,将所收纳的全部碟盘暂时提升后,选择所需的碟盘。但是,为了缩短选择碟盘的时间,希望一开始就选择所需的碟盘。此时就需要事先正确地知晓碟盘的厚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碟盘厚度检测机构的碟盘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碟盘装置具备:碟盘托盘,其对层叠的多张碟盘进行收纳;托盘托架,其对所述碟盘托盘进行搬运;以及碟盘选择器,其从层叠于所述碟盘托盘的多张所述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其中,
所述碟盘选择器具备:
碟盘选择器主轴,其对多张所述碟盘进行支承;
碟盘按压件,其供支承于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的多张所述碟盘的最上位的碟盘的上表面抵接;
移位量检测机构,其对根据所支承的多张碟盘的厚度进行移位的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进行检测;以及
厚度检测部,其基于检测出的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对多张所述碟盘各自的厚度进行检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碟盘装置,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碟盘厚度的检测精度的碟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存储多个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储存库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图1的储存库拉出了一个抽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抽屉被收纳于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2的抽屉从外壳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2的抽屉从外壳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分解示出收纳于抽屉的一个碟盘装置的图。
图7A是示出图5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更换单元的结构和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B是示出与图7A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C是示出与图7B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D是示出与图7C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E是示出与图7D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F是示出与图7E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G是示出与图7F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H是示出与图7G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碟盘托盘以层叠状态收纳有多张碟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托盘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托盘托架保持由碟盘选择器搬运的碟盘托盘内的多张碟盘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0B是示出托盘托架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对最上位的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C是示出托盘托架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对六张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D是示出托盘托架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对全部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碟盘选择器主轴的立体图。
图12是从斜上方观察碟盘选择器的立体图。
图13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选择器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上方观察碟盘选择器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片材与编码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6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0A的碟盘选择器的移位量检测机构的立体图。
图17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6的碟盘按压件被抬起了的碟盘选择器的移位量检测机构的立体图。
图18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0D的碟盘选择器的移位量检测机构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碟盘厚度测量流程的流程图。
图20A是示出初始位置上的碟盘托盘和碟盘选择器的侧视图。
图20B是初始位置上的省略了碟盘托盘的碟盘和碟盘选择器的侧视图。
图21A是最上位的碟盘的上表面与碟盘按压件接触时的省略了碟盘托盘的碟盘和碟盘选择器的侧视图。
图21B是最上位的碟盘的上表面与碟盘按压件接触时的省略了碟盘托盘的碟盘和碟盘选择器的剖视图。
图22A是碟盘选择器主轴的第一支承爪位于比最下位的碟盘靠下方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B是碟盘选择器主轴的第一支承爪位于比最下位的碟盘靠下方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3是碟盘选择器主轴的第一支承爪在最下位的碟盘的下方突出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24是示出碟盘选择流程的流程图。
图25是示意性地示出以往的碟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碟盘装置,具备:碟盘托盘,其对层叠的多张碟盘进行收纳;托盘托架,其对所述碟盘托盘进行搬运;以及碟盘选择器,其从层叠于所述碟盘托盘的多张所述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碟盘选择器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其对多张所述碟盘进行支承;碟盘按压件,其供支承于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的多张所述碟盘的最上位的碟盘的上表面抵接;移位量检测机构,其对根据所支承的多张碟盘的厚度进行移位的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进行检测;以及厚度检测部,其基于检测出的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对多张所述碟盘各自的厚度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移位量检测机构具备:柱部,其与所述碟盘按压件连接,并在与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位;膜,其安装于所述柱部,具有在相对于所述柱部的移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狭缝;以及编码器,其对与所述碟盘按压件一起在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方向上移位的所述狭缝的数量进行计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二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编码器具有在所述狭缝的间隔的长度以内沿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光学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移位量检测机构具备:轴部,其与所述碟盘按压件连接,并沿所述碟盘选择器的移位方向延伸;以及引导部,其以能够供所述轴部插通的方式引导所述轴部,所述引导部支承于所述碟盘选择器的机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四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移位量检测机构具备圆锥螺旋弹簧,所述圆锥螺旋弹簧在所述碟盘按压件与所述碟盘选择器的所述机架之间向所述碟盘按压件从所述机架分离的方向对所述碟盘按压件施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厚度检测部基于在层叠于所述碟盘托盘的多张所述碟盘全部被支承的状态下由所述编码器检测出的移位量来检测多张所述碟盘各自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六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厚度检测部对层叠的所述碟盘的合计厚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出的碟盘的合计厚度除以层叠的碟盘的张数,由此检测各碟盘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六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厚度检测部基于将支承于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的多个所述碟盘逐张取下时由所述编码器检测出的各移位量来检测各所述碟盘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具备对检测出的各所述碟盘的厚度进行保管的存储部。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但是存在省略必要程度以上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存在省略已知事项的详细说明、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便于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发明者们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而提供附图和以下说明,并无意利用这些来限定技术方案中记载的主题。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设想通常使用时的状态,使用“上”、“下”、“右”、“左”、“前”、“斜”等表示方向的术语。然而,这些术语并非意味着限定本发明的碟盘装置的使用状态等。
(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储存多个一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的储存库的立体图。
储存库1是例如19英寸机箱。储存库1是长方体的箱状部件,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1A。在储存库1中,进深方向X的长度例如为1000mm,横向Y的长度例如为600mm,上下方向Z的长度例如为2000mm。如图1所示,储存库1具备多个抽屉2。在实施方式中,四个抽屉2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各抽屉2构成为能够通过储存库1的开口部1A出入。各抽屉2构成为能够独立于其他抽屉2而动作,即使在接通储存库1的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在不妨碍其他抽屉2的动作的情况下将抽屉2拉出。但是,在同一机箱内必须以仅能拉出一个抽屉2的方式进行电控制。由此,能够避免因拉出多个抽屉2而导致重心向前方移动,储存库1倾倒。
图2是示出从图1的储存库1拉出了一个抽屉2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抽屉2收纳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碟盘装置(亦称为更换组件)3。在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抽屉2沿进深方向X收纳有四个碟盘装置3。在抽屉2的前壁设置有把手部2A。通过将把手部2A在进深方向X上推或拉,能够使抽屉2相对于储存库1容易地出入。
图3是示出抽屉2被收纳于外壳4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抽屉2位于储存库1内时,如图3所示那样收纳于外壳4内。由此,能够抑制灰尘等侵入在抽屉2内收纳的各碟盘装置3内。外壳4是长方体的箱状部件,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4A(参见图4)。外壳4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固定于储存库1内。在实施方式中,四个外壳4在上下方向Z上层叠。
另外,在将抽屉2从储存库1内拉出时,如图4所示那样,将抽屉2通过外壳4的开口部4A从外壳4拉出。在外壳4设置有一对轨道5,以引导抽屉2在进深方向X上的移动。
另外,在抽屉2的前壁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有风扇单元6,风扇单元6吹送冷却各碟盘装置3的冷却风。
图5是碟盘装置3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分解地示出收纳于抽屉2的一个碟盘装置3的图。
碟盘装置3在横向Y上相互对置地设置有两个托盘栈31A、31B。
在托盘栈31A、31B收纳有多个碟盘托盘32。托盘栈31A、31B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保持多个碟盘托盘32。在实施方式中,从抽屉2的前方观察而配置于右侧的托盘栈31A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保持十六个碟盘托盘32。从抽屉2的前方观察而配置于左侧的托盘栈31B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保持十八个碟盘托盘32。
碟盘托盘32构成为能够收纳多张碟盘。在实施方式中,碟盘托盘32构成为能够以层叠状态收纳十二张碟盘。碟盘例如为直径12cm的两面具有记录层的光盘。碟盘的厚度例如为1.38mm。
在托盘栈31A、31B之间设置有搬运碟盘托盘32和碟盘的更换单元33。
驱动单元34是对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装置。在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34是使用托盘来装载碟盘的托盘式碟盘驱动器。驱动单元34安装于壳体35。
托盘栈31A、31B和更换单元33储存于壳体35内。托盘栈31A、31B构成为,在如图4所示那样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下,通过在横向Y上推或拉而拆装自如。需要说明的是,托盘栈31A、31B也可以以相对于壳体35容易拆装的方式分割为多个(例如上下两级)。更换单元33构成为,在如图4所示那样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下,通过在上下方向Z上推或拉而相对于壳体35拆装自如。
另外,如图6所示,在抽屉2的前壁的内侧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控制单元7,该控制单元7对包含各碟盘装置3的碟盘搬运动作在内的各种动作以及风扇单元6的送风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单元7例如通过有线或无线与管理数据的主计算机连接。主计算机基于操作人员的指示,向控制单元7发送指令,以执行向指定碟盘的数据写入或读取等动作。控制单元7按照该指令,控制风扇单元6、更换单元33、驱动单元34等各装置的动作。控制单元7具有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的数据处理部7A和保管各种数据的存储部7B。数据处理部7A可以由例如多个CPU、微处理器、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构成,也可以由一个CPU、微处理器、或FPGA构成。另外,存储部7B可以由多个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构成,也可以由一个存储器、硬盘、或SSD构成。
另外,在更换单元33,在托盘栈31B的上方安装有连接单元8(参见图7)。如图5所示,在更换单元33的机架38的上表面设置有剖面U字状的把手部39。在图5中,更换单元33构成为,通过将把手部39从凹部38B抬起,并使之相对于壳体35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而能够自如拆装。在壳体35设置有引导部(无图示),以对更换单元33的上下方向Z的移动进行引导。当用户松开把手部39时,把手部39收纳于在机架38的上表面设置的U字状的凹部38B内。
图7A~图7H是示出更换单元33的结构以及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如图7A所示,更换单元33具备托盘托架36和碟盘选择器37。托盘托架36和碟盘选择器37安装于图6所示的机架38。在图7A~图7H中,为了便于观察更换单元33的内部结构而示出拆下了图6所示的机架38的前壁38A的状态。
如图7B~图7D所示,托盘托架36构成为将从多个碟盘托盘32中选择的一个碟盘托盘32搬运至驱动单元34的附近。另外,托盘托架36构成为,将搬运至驱动单元34的附近的碟盘托盘32收纳于原来的位置(托盘栈31A或托盘栈31B)。
在实施方式中,托盘托架36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另外,托盘托架36构成为能够移动至所希望的碟盘托盘32的位置,并使碟盘托盘32相对于托盘栈31A、31B出入。
碟盘选择器37配置于驱动单元34的附近,构成为从收纳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中将一张碟盘D1供给至驱动单元34。在实施方式中,如图7E所示,碟盘选择器37构成为在驱动单元34的附近对收纳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进行保持。当碟盘选择器37保持多张碟盘D1时,托盘托架36下降而与碟盘选择器37分离。之后,如图7F所示,将托盘34A以位于碟盘选择器37的下方的方式从驱动单元34排出。
另外,如图7G所示,碟盘选择器37从上述保持的多张碟盘D1中将一张碟盘D1分离并供给至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之后,如图7H所示,通过将托盘34A搬运至驱动单元34内,从而能够对碟盘D1进行数据的记录或再现。
另外,如图7F所示,碟盘选择器37构成为,对从驱动单元34排出的托盘34A上的碟盘D1进行保持,并通过在碟盘托盘32上解除保持来将该碟盘D1返回碟盘托盘32内。
接下来,更加详细地说明碟盘托盘32的结构。
图8是示出在碟盘托盘32以层叠状态收纳有多张碟盘D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托盘32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在碟盘托盘32设置有碟盘托盘主轴(亦称为芯棒)321,该碟盘托盘主轴321贯穿于在多张碟盘D1分别设置的中心孔D1A,限制各碟盘D1的面方向(X1方向和Y1方向)上的移动。
碟盘托盘主轴321由聚缩醛(POM)等耐磨性、滑动性高的材料构成。另外,碟盘托盘主轴321构成为相对于各碟盘D1的内周部D1B以三个点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碟盘托盘主轴321与各碟盘D1接触并且它们中的至少一方被磨削而产生异物(磨削粉末)。另外,还能够在稳定地支承各碟盘D1的内周部D1B的同时将滑动阻力抑制得较低。其结果是,能够更加可靠地从碟盘托盘32抽出多张碟盘D1。
在实施方式中,碟盘托盘主轴321具备:中心轴322,其在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上延伸;和三个侧板部323,它们与中心轴322连接,并分别与各碟盘D1的内周部D1B接触。在实施方式中,中心轴322形成为圆柱状。各侧板部323形成为平板状,并沿中心轴322的侧面连接。
如图9所示,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三个侧板部323以中心轴322为中心,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或等角度间隔配置。具体而言,三个侧板部323以中心轴322为中心,以120度间隔配置。碟盘托盘主轴321通过三个侧板部323的顶端部与碟盘D1的内周部D1B以三个点接触。
在碟盘托盘32的底板部324,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底板部324在夹设于三个侧板部323中的任意两个侧板部323的三个区域分别具有贯穿孔325。
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各贯穿孔325设置于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例如比φ17.75mm靠内侧的区域)。碟盘D1的记录区域是例如距碟盘D1的中心40mm~118.5mm的范围的用于记录数据的区域。
接下来,更加详细地说明碟盘选择器37的结构。
图10A~图10D是示出碟盘选择器37保持由托盘托架36搬运的碟盘托盘32内的多张碟盘D1的样子的立体图。
如图10A~图10D所示,碟盘选择器37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被插入于在多张碟盘D1分别设置的中心孔D1A。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构成为,对多张碟盘D1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将所保持的碟盘中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并供给至驱动单元34。
在实施方式中,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构成为,能够保持多张碟盘D1中的任意张数的碟盘。图10B示出托盘托架36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对最上位的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图10C示出托盘托架36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对六张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图10D示出托盘托架36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对全部(十二张)碟盘保持的位置的状态。
在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周围安装有圆碟盘状的碟盘按压件372,圆碟盘状的碟盘按压件372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碟盘按压件372被圆锥螺旋弹簧377(参见图20A)向下方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A~图10D中,省略圆锥螺旋弹簧377进行图示。圆锥螺旋弹簧377是例如10圈的圆锥形状的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线径φ例如为0.6mm。圆锥螺旋弹簧377的外周侧保持于碟盘按压件372,圆锥螺旋弹簧377的内周侧保持于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在圆锥螺旋弹簧377在上下方向Z上最大程度被压缩了的状态下,能够收缩至圆锥螺旋弹簧377的线径φ。在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被插入于各碟盘D1的中心孔D1A时,碟盘按压件372与碟盘D1的内周部的非记录区域接触,借助圆锥螺旋弹簧377的作用力将碟盘D1按压于碟盘托盘32。由此,抑制各碟盘D1的晃动,从而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更加可靠地被插入于各碟盘D1的中心孔D1A。
另外,碟盘选择器37具备对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9、对与碟盘D1的保持相伴随的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进行检测的移位量检测机构11A、以及保持驱动机构9和移位量检测机构11A的机架373。
图11是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立体图。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具备多个选择钩374和多个放落钩375。在实施方式中,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具备三个选择钩374和三个放落钩375。
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安装为贯穿固定板376。固定板376是中心角约为120度的扇形的板状部件,借助小螺钉等紧固部件固定于机架373。在机架373,三个固定板376被安装为圆板状。在一个固定板376安装有一个选择钩374和一个放落钩375。也就是说,三个选择钩374和三个放落钩375在俯视下在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
安装于各固定板376的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构成为能够穿过碟盘托盘32的贯穿孔325。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构成为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
选择钩374具备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第一轴部374A、安装于第一轴部374A的下端部的第一支承爪374B以及安装于第一轴部374A的上端部的选择杆374C。
第一轴部374A是圆柱状的部件,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板376绕轴旋转的方式安装。
第一支承爪374B构成为,在俯视下在其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其突出至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爪374B构成为与第一轴部374A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另外,第一支承爪374B构成为能够在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碟盘托盘32的贯穿孔325。
选择杆374C具备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固定销374D和卡合销374E以及将固定销374D和卡合销374E连结起来的连结杆374F。固定销374D和卡合销374E是直径大于第一轴部374A的圆柱状的部件。固定销374D相对于第一轴部374A同轴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4F向上方突出。卡合销374E配置于相对于第一轴部374A向侧方偏移了的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4F向上方突出。
放落钩375具备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第二轴部375A、安装于第二轴部375A的下端部的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以及安装于第二轴部375A的上端部的分离杆375D。
第二轴部375A是圆柱状的部件,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板376绕轴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固定板376。
第二支承爪375B构成为,在俯视下在其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其突出至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在俯视下在其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其突出至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在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与第二轴部375A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分别在一个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另外,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相互独立地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在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爪375B配置为,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相对于第三支承爪375C向上方偏移一张碟盘D1的厚度。
另外,第二支承爪375B构成为从收纳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的时机与第三支承爪375C不同。在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Z观察,第二支承爪375B设置于相对于第三支承爪375C偏移了规定角度(例如90度)的位置。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在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碟盘托盘32的贯穿孔325的凹部325A。
分离杆375D具备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圆柱状的接触销375E和卡合销375F、以及将接触销375E和卡合销375F连结起来的连结杆375G。接触销375E相对于第二轴部375A同轴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5G向上方和下方突出。卡合销375F配置于相对于第二轴部375A向侧方偏移了的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5G向上方突出。
图12是从斜上方观察碟盘选择器37的立体图。图13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选择器37的立体图。图14是从上方观察碟盘选择器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驱动机构9安装于机架373的上表面。驱动机构9具备选择钩驱动部91、放落钩驱动部92以及凸轮机构93。
选择钩驱动部91由选择马达91A和齿轮构成。选择钩374与选择马达91A的旋转相对应地进行旋转。选择马达91A的驱动由控制单元7控制。
放落钩驱动部92由分离马达92A和齿轮构成。放落钩375与分离马达92A的旋转相对应地旋转。分离马达92A的驱动由控制单元7控制。
如图14~图16所示,厚度检测部11由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和厚度检测部11B(参见图6)构成,所述移位量检测机构11A根据支承于碟盘选择器37的多张碟盘D1的厚度对移位的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进行检测,所述厚度检测部11B基于检测出的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对多张碟盘D1的各自的厚度进行检测。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具备:片材43,其具有以等间隔形成的狭缝;编码器45,其对形成于片材43的狭缝的数量进行计数;以及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和第二碟盘按压件轴49,它们与碟盘按压件372连接。另外,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具备对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进行引导的主引导件51和对第二碟盘按压件轴49进行引导的副引导件53。另外,控制单元7作为厚度检测部11B发挥功能。
作为膜的片材43沿长度方向上的侧部安装于从碟盘按压件372的上表面向上方(Z方向)垂直延伸的柱部55。因此,片材43随着碟盘按压件372的上下移动而上下移位。如图15所示那样,在片材43沿铅垂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狭缝43A。相邻狭缝43A间的间隔例如为0.07mm。片材43为树脂制,例如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编码器45通过对上下移动的片材43的狭缝43A的数量进行计数来检测片材43的移位量。编码器45具备两个光学元件45A、45B,各光学元件45A、45B在上下方向Z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例如,光学元件45A、45B是分别具备发光元件(发光二极管)和受光元件(光电晶体管)的光遮断器。由于具备两个光学元件45A、45B,从而能够使狭缝43A的检测信号的相位错开,能够检测狭缝43A的移动方向。另外,也能够以狭缝间隔的2倍的分辨率检测片材43的移位量。
编码器45被支承于编码器支承板57。编码器支承板57被支承于机架373。另外,如图13所示,碟盘按压件372具有供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插通的贯穿孔372C。另外,在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碟盘D1的内周部的非记录区域的上表面接触、且向下方突出的凸部372D。在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形成有例如三个凸部372D,各凸部372D在贯穿孔372C的周围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或等角度间隔配置。
图16是示出图10A的碟盘选择器37的移位量检测机构11A的立体图。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和柱部55与从碟盘按压件372的外周向外侧延伸突出的矩形的第一延出部372A连接。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与柱部55平行地且相对于碟盘按压件372垂直地向上方延伸。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插通于在上下方向Z上形成有孔的圆筒状的主引导件51。
另外,第二碟盘按压件轴49与从碟盘按压件372的外周向外侧延伸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状的第二延出部372B连接。第二碟盘按压件轴49与柱部55平行地且相对于碟盘按压件372垂直地向上方延伸。第二碟盘按压件轴49插通于在上下方向Z上形成有孔的圆筒状的副引导件53。作为引导部的主引导件51和副引导件53被支承于机架373。
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和柱部55配置于彼此附近,因此能够减小片材43的上下移动的晃动,能够提高狭缝43A的检测精度。
图16示出多张碟盘D1的最上表面与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抵接前的状态。将该状态作为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为零的初始位置。另外,初始位置处的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Z0为0。另外,将初始位置处的片材43相对于光学元件45B的读取位置的高度设为h0。另外,在初始位置,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的上表面与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处于同一高度。
当碟盘托盘32相对于碟盘选择器37上升时,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碟盘D1中的最上位的碟盘D1的上表面与碟盘选择器37的碟盘按压件372抵接。当碟盘托盘32进一步上升时,如图17所示,碟盘按压件372被最上位的碟盘D1抬起而上升。从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到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Za与由编码器45检测的从初始位置的高度h0起算的移位量Za相同。
图18是示出图10D的碟盘选择器37的移位量检测机构11A的立体图。在图18中没有示出碟盘D1,但选择钩374处于悬吊有全部十二张碟盘D1的状态。检测此时的从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到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Z12,作为由编码器45检测的从初始位置的高度h0起算的移位量Z12。将此时的片材43相对于光学元件45B的读取位置的高度设为h12
接下来,参照图19,对碟盘D1的厚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碟盘D1的厚度测量流程的流程图。碟盘D1的厚度的测量在碟盘装置3出厂时或在碟盘装置3安装了新的碟盘托盘32时进行。当操作人员对碟盘装置3指示碟盘D1的测量开始时,控制单元7开始进行对分别收纳于托盘栈31A、31B中的各碟盘托盘32的碟盘D1的厚度的测量。
在步骤S1中,在碟盘托盘32相对于碟盘选择器37尚未上升时,根据在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的最上表面未与碟盘按压件372接触的状态(碟盘选择器37的初始位置)下的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对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相对于碟盘按压件372的高度进行测量。此时,在移位量Z0不为零值的情况下,将编码器45的计数值初始化为0。图20A是碟盘托盘32和初始位置处的碟盘选择器37的侧视图。图20B是省略了碟盘托盘32的碟盘和初始位置处的碟盘选择器37的侧视图。在没有碟盘的状态下测量了第一支承爪374B的高度后,控制单元7指示托盘托架36将碟盘托盘32搬运至碟盘选择器37。
接下来,在步骤S2中,托盘托架36使碟盘托盘32上升直至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通过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中的最下位的碟盘D1。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当碟盘托盘32上升时,在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中的最上位的碟盘D1的上表面与形成于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的凸部372D接触,且碟盘按压件372向上方移动。图21A是最上位的碟盘D1的上表面与碟盘按压件372接触时的省略了碟盘托盘32的碟盘和碟盘选择器37的侧视图。图21B是最上位的碟盘D1的上表面与碟盘按压件372接触时的省略了碟盘托盘32的碟盘和碟盘选择器37的剖视图。
随着碟盘按压件372的移动,片材43也移动,因此编码器45对向上方通过的狭缝43A的数量进行计数。从对狭缝43A的数量进行计数起至达到预先决定的计数数量为止,使碟盘托盘32上升。预先决定的计数数量是与对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的整体厚度加上例如1mm所得的距离相对应的数量。此时的多张碟盘D1的整体厚度使用例如碟盘D1的最大厚度进行设定。
接下来,在步骤S3中,如图22A、图22B以及图23所示,在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位于比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中的最下位的碟盘靠下方的状态下,选择钩驱动部91(参见图12)使第一支承爪374B旋转而突出。
接下来,在步骤S4中,使碟盘托盘32下降,并将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全部载置于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
接下来,在步骤S5中,数据处理部7A根据十二张碟盘D1全部载置于第一支承爪374B的状态下的编码器45的计数值,检测移位量Z12(参见图23)。移位量Z12是碟盘选择器37悬吊有收纳于碟盘托盘32的全部碟盘D1时的碟盘按压件372的从初始位置起算的移位量。基于检测出的移位量Z12来检测第一支承爪374B相对于碟盘按压件372的高度。
接下来,在步骤S6中,由选择钩驱动部91和放落钩驱动部92使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分别交替地旋转,由此仅取下最下位的碟盘D1,在碟盘托盘32收纳一张碟盘D1。此时,碟盘按压件372下降一张碟盘的厚度的量,因此片材43也一起下降。此时,在第一支承爪374B载置有十一张碟盘D1。
接下来,在步骤S7中,编码器45对载置于第一支承爪374B的碟盘的张数减少了一张的状态下的计数值进行检测,数据处理部7A根据该计数值检测距离(移位量)Z11。从距离Z12中减去距离Z11所得的距离DH12为最下位的(从上数第十二个)碟盘D1的厚度。这样,碟盘厚度也包含层叠的各碟盘D1的内周部的间距距离。另外,基于检测出的距离Z11来检测第一支承爪374B相对于碟盘按压件372的高度。
接下来,在步骤S8中,数据处理部7A对载置于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的碟盘D1是否全数被取下进行判别。数据处理部对取下的碟盘D1的张数进行计数,并基于该计数数量计算碟盘选择器37所悬吊着的碟盘D1的张数。其结果是,当在第一支承爪374B还载置有碟盘的情况下(步骤S8的否),返回步骤S6。这样,依次检测十二张碟盘D1的各自的厚度DH12、DH11、DH10、……、DH1,各厚度以查找表的形式保管于存储部7B。需要说明的是,保管碟盘D1的内周部的下表面至碟盘按压件372的下表面为止的距离作为最上位的碟盘D1的厚度DH1。针对每个碟盘托盘32准备查找表,分别对在托盘栈31A以及31B保管着的全部碟盘D1的厚度进行记录。
在步骤S8中,当判别为碟盘D1从第一支承爪374B全部被取下了时(步骤S8的是),碟盘厚度的测量结束。
这些从步骤S1到步骤S8的作业只要在碟盘装置3出厂时、设置碟盘装置3时的装配时实施即可,因此在实际选择碟盘D1时不会在碟盘厚度测量上花费时间。
接下来,参照图24,对从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直接选择目的碟盘D1的顺序进行说明。图24是示出碟盘选择流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1中,与步骤S1相同,在碟盘托盘32相对于碟盘选择器37未上升时,对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的最上表面未与碟盘按压件接触的状态(初始位置)下的片材43的高度h0和第一支承爪374B相对于碟盘按压件372的高度进行测量。高度h0是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为0的位置。
在步骤S12中,基于在存储部7B的查找表中保管的各碟盘厚度,对到目标碟盘为止的移位量Z2进行计算。例如,对于移位量Z2,可以通过对到目标碟盘为止的各碟盘的碟盘厚度加上0.365mm来计算出至目标碟盘与目标碟盘的下一张碟盘之间的间隙的中间位置为止的距离。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使碟盘托盘32上升所计算出的移位量Z2的量。在根据编码器45的计数值,移位量变为Z2的时刻,使碟盘托盘32停止。
接下来,在步骤S14中,选择钩驱动部91对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第一支承爪374B突出至目标碟盘D1的内周面的下表面。然后,碟盘托盘32下降,由此成为目标碟盘D1悬吊于碟盘托盘主轴321的最下位的状态。这样,能够从将目标碟盘D1收纳于碟盘托盘32的状态直接进行选择,因此能够缩短碟盘选择的时间。
接下来,对使用激光移位计的碟盘厚度测量方法与实施方式的碟盘厚度测量方法的区别进行说明。作为检测碟盘D1的厚度的方法,也可以考虑使用激光移位计的方法。但是,在使用激光移位计的情况下,必须使激光在碟盘上表面反射,因此无法在透明的碟盘D1测量距离。因此需要使用带颜色的碟盘D1或者将带颜色的伪碟盘载置于层叠的碟盘D1的最上位。另外,激光移位计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为大约60mm的尺寸,并且从激光移位计起相对于碟盘面需要20mm左右的间隔。因此需要从最上位的碟盘D1的上表面起80mm左右的空间。
采用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3,碟盘选择器37具备:碟盘托盘主轴321,其支承多张碟盘D1;碟盘按压件372,其供支承于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多张碟盘D1中的最上位的碟盘D1的上表面抵接;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其对根据被支承的多张碟盘D1的厚度进行移位的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进行检测;以及厚度检测部11B,其基于所检测出的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对多张碟盘D1各自的厚度进行检测。由于不使用激光移位计,而基于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来检测碟盘D1的厚度,因此移位量检测机构11A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仅需要为层叠的碟盘D1的总张数的厚度和碟盘按压件372的厚度的量的高度。碟盘D1的层叠张数例如为十二张的情况下,可以在从最上位的碟盘D1的上表面起25mm左右的高度对碟盘D1的厚度进行检测。这样,采用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3,能够实现小空间的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另外,由于基于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来对碟盘D1的厚度进行检测,所以能够提高碟盘D1的厚度的检测精度。
另外,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具备:柱部55,其与碟盘按压件372连接,并向与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方向相同的方向移位;片材43,其被安装于柱部55,并具有在相对于柱部55的移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狭缝43A;以及编码器45,其对在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方向上与碟盘按压件372一起移位的狭缝43A的数量进行计数。由于在与碟盘按压件372一起移位的柱部55安装有片材43,所以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与片材43的移位量相同。由于形成于片材43的多个狭缝43A也移位,因此通过对移位的狭缝43A的个数进行计数,能够检测片材43的移位量。由此,能够以简易的构造高精度地检测碟盘D1的厚度。
编码器45具有多个光学元件45A、45B,该多个光学元件45A、45B在狭缝43A的间隔的长度以内沿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由此,能够以比狭缝43A的间隔小的分辨率检测片材43的移位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碟盘D1的厚度的检测精度。
另外,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具备: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其与碟盘按压件372连接并沿碟盘选择器37的移位方向延伸;和主引导件51,其以能供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插通的方式引导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主引导件51支承于碟盘选择器37的机架373。由此,能够减少在碟盘按压件372的移动中产生的倾斜,因此能够提高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的检测精度。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碟盘D1的厚度。
另外,通过第一碟盘按压件轴47与主引导件51的组合、第二碟盘按压件轴49与副引导件53的组合、以及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与碟盘按压件372的开口的组合这三部分构成,能够进一步减小碟盘按压件372的倾斜。
另外,移位量检测机构11A具备圆锥螺旋弹簧377,该圆锥螺旋弹簧377在碟盘按压件372与碟盘选择器37的机架373之间在碟盘按压件372与机架373分离的方向对碟盘按压件372施力。碟盘按压件372被圆锥螺旋弹簧377均衡施力,因此能够减小在碟盘按压件372的移动中发生的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碟盘按压件372的移位量的检测精度,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碟盘D1的厚度。
另外,厚度检测部11B基于在层叠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全部被支承的状态下由编码器45检测出的移位量来对多张碟盘D1的各自的厚度进行检测。
另外,厚度检测部11B基于逐张地将支撑于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多张碟盘D1取下时的由编码器45检测的各移位量,对各碟盘D1的厚度进行检测。由此,能够个别测量碟盘D1的各自的厚度。
另外,碟盘装置3具备存储部7B,该存储部7B对所检测出的各碟盘D1的厚度进行保管。由于各碟盘D1的厚度被保管于存储部7B,因此只要实施一次碟盘D1的厚度测量即可。因此,在对碟盘D1的信息进行读取、写入时,可以不实施碟盘D1的厚度测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进行变形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逐张地测量了碟盘D1的各自的厚度,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碟盘D1的厚度的偏差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对层叠的碟盘D1的整体厚度进行测量,并对该测量结果除以碟盘D1的张数,由此计算碟盘D1的平均厚度。如图23所示,第一支承爪374B的上表面与碟盘D1的内周部D1B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对将从最下位的碟盘D1的内周部D1B的下表面到碟盘D1的下端为止的厚度Zh加上距离Z12所得的距离Z12a进行计算。厚度Zh是预先决定的值,例如为0.365mm。将该距离Z12a除以层叠的碟盘张数即12,由此能够计算出碟盘D1的平均厚度。这样,厚度检测部11B能够通过对层叠的碟盘D1的合计厚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出的碟盘的合计厚度除以层叠的碟盘的张数来检测各碟盘的厚度。
如上所述,作为本发明的技术的示例,说明了实施方式。为此提供了附图和详细的说明。因此,在附图和详细的说明中记载的构成要素中,不仅包含解决课题所必需的构成要素,为了例示上述技术,还可能包含解决课题所不必需的构成要素。因此,不应因这些非必需的构成要素记载于附图、详细说明中就直接认定为这些非必需的构成要素是必需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例示本发明的技术,因此能够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或其同等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碟盘装置能够缩短碟盘选择所需的时间,因此尤其对数据中心等处理大量数据的设施所使用的碟盘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存储库
1A 开口部
2 抽屉
2A 把手部
3 碟盘装置(更换组件)
4 外壳
4A 开口部
5 轨道
6 风扇单元
7 控制单元
7A 数据处理部
7B 存储部
9 驱动机构
11 厚度检测部
11A 移位量检测机构
11B 厚度检测部
31A 托盘栈
31B 托盘栈
32 碟盘托盘
33 更换单元
34 驱动单元
34A 托盘
35 壳体
35A 连接器
35B 锁杆
35C 内侧壁
35D 掌粁
36 托盘托架
37 碟盘选择器
38 机架
39 把手部
43 片材
43A 狭缝
45 编码器
45A 光学元件
45B 光学元件
47 第一碟盘按压件轴
49 第二碟盘按压件轴
51 主引导件
53 副引导件
55 柱部
57 编码器支承板
91 选择钩驱动部
91A 选择马达
92 放落钩驱动部
92A 分离马达
93 凸轮机构
321 碟盘托盘主轴
322 中心轴
323 侧板部
371 碟盘选择器主轴
372 碟盘按压件
372A 第一延出部
372B 第二延出部
373 机架
374 选择钩
374A 第一轴部
374B 第一支承爪
374C 选择杆
374D 固定销
374E 卡合销
374F 连结杆
374G 螺旋弹簧
375 放落钩
375A 第二轴部
375B 第二支承爪
375C 第三支承爪
375D 分离杆
376 固定板
377 圆锥螺旋弹簧
D1 碟盘
D1A 中心孔
D1B 内周部。

Claims (9)

1.一种碟盘装置,具备:碟盘托盘,其对层叠的多张碟盘进行收纳;托盘托架,其对所述碟盘托盘进行搬运;以及碟盘选择器,其从层叠于所述碟盘托盘的多张所述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其中,
所述碟盘选择器具备:
碟盘选择器主轴,其对多张所述碟盘进行支承;
碟盘按压件,其供支承于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的多张所述碟盘的最上位的碟盘的上表面抵接;
移位量检测机构,其对根据所支承的多张碟盘的厚度进行移位的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进行检测;以及
厚度检测部,其基于检测出的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量,对多张所述碟盘各自的厚度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量检测机构具备:
柱部,其与所述碟盘按压件连接,并在与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位;
膜,其安装于所述柱部,具有在相对于所述柱部的移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狭缝;以及
编码器,其对与所述碟盘按压件一起在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方向上移位的所述狭缝的数量进行计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编码器具有在所述狭缝的间隔的长度以内沿所述碟盘按压件的移位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光学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量检测机构具备:
轴部,其与所述碟盘按压件连接,并沿所述碟盘选择器的移位方向延伸;以及
引导部,其以能够供所述轴部插通的方式引导所述轴部,
所述引导部支承于所述碟盘选择器的机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量检测机构具备圆锥螺旋弹簧,所述圆锥螺旋弹簧在所述碟盘按压件与所述碟盘选择器的所述机架之间向所述碟盘按压件从所述机架分离的方向对所述碟盘按压件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厚度检测部基于在层叠于所述碟盘托盘的多张所述碟盘全部被支承的状态下由所述编码器检测出的移位量来检测多张所述碟盘各自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厚度检测部对层叠的所述碟盘的合计厚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出的碟盘的合计厚度除以层叠的碟盘的张数,由此检测各碟盘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厚度检测部基于将支承于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的多个所述碟盘逐张取下时由所述编码器检测出的各移位量来检测各所述碟盘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装置具备对检测出的各所述碟盘的厚度进行保管的存储部。
CN201880055239.5A 2017-12-07 2018-10-12 碟盘装置 Active CN111052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5498 2017-12-07
JP2017235498 2017-12-07
PCT/JP2018/038113 WO2019111533A1 (ja) 2017-12-07 2018-10-12 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2235A true CN111052235A (zh) 2020-04-21
CN111052235B CN111052235B (zh) 2021-10-22

Family

ID=66749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5239.5A Active CN111052235B (zh) 2017-12-07 2018-10-12 碟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6720B2 (zh)
JP (1) JP7117665B2 (zh)
CN (1) CN111052235B (zh)
WO (1) WO20191115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9812B2 (ja) * 2019-12-11 2021-11-24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ジライブラリ装置及びストレージライブラリ装置における媒体搬送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703A (zh) * 1996-07-31 1998-02-18 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能够有选择地读取多个光盘的光拾取系统
CN1316739A (zh) * 2000-01-18 2001-10-10 索尼公司 盘片传送装置和盘片传送方法
US20020040891A1 (en) * 2000-10-09 2002-04-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c balancing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JP2002230753A (ja) * 2001-01-29 2002-08-16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979656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设备和光学拾取单元
JP2009277313A (ja) * 2008-05-16 2009-11-26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ヘッド位置制御方法、ヘッド位置制御装置および磁気記録評価装置
JP2013206498A (ja) * 2012-03-28 2013-10-07 Panason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CN103456328A (zh) * 2012-06-04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装置
CN10351493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和光盘匣
CN104200821A (zh) * 2014-08-20 2014-12-10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盘库光盘盒的自动快速精准定位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70395D1 (en) * 1983-01-15 1987-04-23 Idn Invention Dev Novelties Storage container for recording media
JPS62225283A (ja) 1986-03-28 1987-10-03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デイスクソ−テイング装置
JPH11296954A (ja) * 1998-04-15 1999-10-29 Shinwa Co Ltd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5635303B2 (ja) 2010-05-14 2014-12-03 日本放送協会 ディスク積層体及び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US8607259B2 (en) 2010-05-14 2013-12-10 Ricoh Company, Ltd. Disk laminate, disk cartridge, disk loading/unloading mechanism, disk conveying device, disk conveying mechanism, and thin disk driving system
CN104221086B (zh) 2012-03-28 2017-05-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
US9741389B1 (en) * 2016-02-17 2017-08-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igh performance robotic optical storag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703A (zh) * 1996-07-31 1998-02-18 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能够有选择地读取多个光盘的光拾取系统
CN1316739A (zh) * 2000-01-18 2001-10-10 索尼公司 盘片传送装置和盘片传送方法
US20020040891A1 (en) * 2000-10-09 2002-04-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c balancing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JP2002230753A (ja) * 2001-01-29 2002-08-16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979656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设备和光学拾取单元
JP2009277313A (ja) * 2008-05-16 2009-11-26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ヘッド位置制御方法、ヘッド位置制御装置および磁気記録評価装置
JP2013206498A (ja) * 2012-03-28 2013-10-07 Panason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CN103456328A (zh) * 2012-06-04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装置
CN10351493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和光盘匣
CN104200821A (zh) * 2014-08-20 2014-12-10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盘库光盘盒的自动快速精准定位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43112A1 (en) 2020-07-30
WO2019111533A1 (ja) 2019-06-13
CN111052235B (zh) 2021-10-22
JP7117665B2 (ja) 2022-08-15
US10796720B2 (en) 2020-10-06
JPWO2019111533A1 (ja) 2020-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1327B2 (en) Mechanism to load disc from cartridge to recording apparatus
EP0645768B1 (en) Disk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5927537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11052235B (zh) 碟盘装置
CN111095407B (zh) 盘片存储装置机架和盘片存档装置
US8699177B2 (en)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properly positioning a magazine media adapted for library storage
US6370105B1 (en) Recording media accommod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playback mechanism that transfers media
JP2005259318A (ja) 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US20100290868A1 (en) System for handling slides
CN111052234B (zh) 碟盘装置
EP1492104B1 (en) Cartridge-handling apparatus for a media storage system
JPH06282918A (ja) 光学ディスクライブラリユニット
CN102376331A (zh) 盘片库装置
JP2002237123A (ja) ディスク作製システム
EP0709841A1 (en) Disk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disk recording medium exchanger
US9190101B2 (en) Archive device
JP2021028856A (ja) ディスクトレイ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5938694B2 (ja) 挿抜装置
JP2005100502A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4066964B2 (ja) ライブラリ装置およびそのマガジン機構
JP2554342B2 (ja) デイスクカートリツジ交換装置
JP2007080391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オートローダー
JP3570002B2 (ja)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装置
KR910008508B1 (ko) 대용량 디스크기억장치
JP2007317267A (ja) ディスクの収納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