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2234B - 碟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碟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2234B
CN111052234B CN201880055193.7A CN201880055193A CN111052234B CN 111052234 B CN111052234 B CN 111052234B CN 201880055193 A CN201880055193 A CN 201880055193A CN 111052234 B CN111052234 B CN 111052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k
support claw
support
claw
arbitr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51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2234A (zh
Inventor
高桥宏
森冈幸生
山崎卓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2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2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2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2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5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herein the disks are transferred from a fixed magazine to a fixed playing unit using a moving carri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13Container ca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6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the magazine having a cylindrical shape with vertical axi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23Containers for magazines or cassett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须设置升降器而能实现更换单元的结构的简化的碟盘装置。具备将多张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将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而供给至驱动单元的碟盘选择器主轴,碟盘选择器主轴具备构成为在收纳于碟盘的中心孔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突出至位于碟盘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支承爪、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第一支承爪构成为独立于第二支承爪和第三支承爪的移动而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支承爪相对于第三支承爪在碟盘的层叠方向上偏移一张碟盘的厚度的量而配置,并且构成为从收纳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的时机与第三支承爪不同。

Description

碟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层叠的多张碟盘(CD、DVD等碟盘状的信息储存介质)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的碟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碟盘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639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图36是示意性地示出以往的碟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以往的碟盘装置具备两个盘盒收容器101、101。两个盘盒收容器101、101在底座111上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6中省略了一个(近前侧)盘盒收容器101的图示。
在各盘盒收容器101中收纳有多个盘盒102。各盘盒102具有收纳多张碟盘的碟盘托盘121和收纳碟盘托盘121的箱状的托盘支架(未图示)。在两个盘盒收容器101、101之间,设置有用于从托盘支架拉出碟盘托盘121并保持该碟盘托盘121的拾取器103。
拾取器103构成为将该保持的碟盘托盘121搬运到在装置后方配置的多个驱动单元104的附近。在拾取器103一体地设置有从碟盘托盘121推出多张碟盘的升降器105。
驱动单元104是对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装置。另外,驱动单元104是使用托盘来装载碟盘的托盘式驱动单元。多个驱动单元104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层叠,在装置后方与各盘盒收容器101、101邻接而配置。在与一个盘盒收容器101邻接而层叠配置的多个驱动单元104和与另一个盘盒收容器101邻接而层叠配置的多个驱动单元104之间,设置有托架106。
托架106构成为将由升降器105推出的多张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在从任意的驱动单元104排出的托盘的上方,从上述保持的多张碟盘分离出最下位的碟盘,将该分离出的碟盘载置于上述托盘。
在比托架106和多个驱动单元104更靠装置后方设置有电路和电源107。在电路和电源107设置有对拾取器103、驱动单元104、托架106等各装置的动作(马达等)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该控制部与例如管理数据的主计算机连接。主计算机基于操作人员的指示,向控制部发送指令,以实施对指定的盘盒102的数据写入或读取等动作。控制部按照该指令,控制拾取器103、驱动单元104、托架106等各装置的动作。以下将具备拾取器103、升降器105以及托架106的各自功能的装置称为“更换单元”。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6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的碟盘装置具备多个驱动单元104,是构成为能够同时记录或再现多张碟盘的大型装置。因此,由更换单元将碟盘从盘盒收容器101搬运至驱动单元104的搬运时间较长。
对此,发明人对如下碟盘装置进行研究:针对一个驱动单元设置一个更换单元,减少收纳于一个装置内的碟盘托盘的数量。根据该碟盘装置,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碟盘的搬运时间的缩短。另外,通过配置多个该碟盘装置,也能够在与以往的碟盘装置相同程度的设置空间中收纳相同程度数量的碟盘托盘。而且,考虑在该碟盘装置中无需向多个驱动单元分别供给碟盘,因此也能够实现更换单元的结构的简化。
另外,在以往的碟盘装置中,升降器105构成为将三个销穿过设置于碟盘托盘121的底壁的三个贯穿孔而插入碟盘托盘121内,将多张碟盘从碟盘托盘121推出。此时,在俯视下,三个销在靠近最下位的碟盘的记录区域的位置相互分离地配置,以使升降器105能够利用三个销稳定地保持多张碟盘。另外,设置于碟盘托盘121的底壁的三个贯穿孔也在俯视下相互分离地配置于靠近最下位的碟盘的记录区域的位置。在该结构中,有可能灰尘等异物穿过三个贯穿孔而侵入碟盘托盘121内,并因该异物对碟盘的记录区域造成损伤。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课题,提供一种无须设置升降器而能够实现更换单元的结构的简化的碟盘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碟盘装置是从层叠的多张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的碟盘装置,
所述碟盘装置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被插入于在多张所述碟盘分别设置的中心孔,对多张所述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将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并供给至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具备:
选择钩,其具有第一支承爪;
放落钩,其具有第二支承爪和第三支承爪,
所述第一支承爪、所述第二支承爪以及所述第三支承爪分别构成为,在俯视下,收纳于所述碟盘的中心孔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突出至位于所述碟盘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一支承爪构成为,独立于所述第二支承爪和所述第三支承爪的移动而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承爪在所述碟盘的层叠方向上偏移一张所述碟盘的厚度的量而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爪构成为从所述收纳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的时机与所述第三支承爪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碟盘装置,无需设置升降器,而能够实现更换单元的结构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存储多个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储存库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图1的储存库拉出了一个抽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抽屉被收纳于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2的抽屉从外壳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2的抽屉从外壳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分解示出收纳于抽屉的一个碟盘装置的图。
图7A是示出图5的碟盘装置所具备的更换单元的结构和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B是示出与图7A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C是示出与图7B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D是示出与图7C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E是示出与图7D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F是示出与图7E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G是示出与图7F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7H是示出与图7G连续的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碟盘托盘以层叠状态收纳有多张碟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托盘的立体图。
图10是碟盘托盘的俯视图。
图11A是从斜上方观察碟盘托盘主轴的立体图。
图11B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托盘主轴的立体图。
图11C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托盘主轴的立体图。
图12A是从下方观察碟盘托盘主轴的安装前的碟盘托盘的立体图。
图12B是图12A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A是示出将碟盘托盘主轴安装于碟盘托盘的圆形孔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3B是示出将碟盘托盘主轴安装于碟盘托盘的圆形孔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3C是示出将碟盘托盘主轴安装于碟盘托盘的圆形孔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托盘托架保持由碟盘选择器搬运的碟盘托盘内的多张碟盘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4B示出托盘托架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对最上位的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
图14C示出托盘托架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对六张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
图14D示出托盘托架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对全部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
图15是碟盘选择器主轴的立体图。
图16是碟盘选择器主轴所具备的选择钩和放落钩的立体图。
图17是碟盘选择器主轴的俯视图。
图18是碟盘选择器主轴的仰视图。
图19是从斜上方观察碟盘选择器的立体图。
图20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选择器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驱动碟盘选择器主轴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从背面方向观察图21的驱动机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23A是示出通过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的驱动而能够获得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3B是示出通过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的驱动而能够获得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3C是示出通过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的驱动而能够获得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3D是示出通过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的驱动而能够获得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3E是示出通过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的驱动而能够获得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3F是示出通过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的驱动而能够获得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4A是示出初始位置处的选择凸轮齿轮、选择钩的卡合销以及连杆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4B是示出使选择马达驱动了时的选择凸轮齿轮、选择钩的卡合销以及连杆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4C是示出使选择马达进一步驱动了时的选择凸轮齿轮、选择钩的卡合销以及连杆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5A是示出初始位置处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5B是示出使选择马达驱动了时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5C是示出使选择马达进一步驱动了时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6A是示出初始位置处的分离凸轮齿轮与放落钩的卡合销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6B是示出使分离马达驱动了时的分离凸轮齿轮与放落钩的卡合销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6C是示出使分离马达进一步驱动了时的分离凸轮齿轮与放落钩的卡合销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7A是示出初始位置处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7B是示出使分离马达驱动了时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7C是使分离马达进一步驱动了时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8A是示出初始位置处的下压凸轮与放落钩的接触销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8B是示出使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驱动了时的下压凸轮与放落钩的接触销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8C是示出使选择马达进一步驱动了时的下压凸轮与放落钩的接触销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9A是示出使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驱动了时的下压凸轮与放落钩的接触销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29B是示出使选择马达进一步驱动了时的下压凸轮与放落钩的接触销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30A是示出使选择马达和分离马达驱动了时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0B是示出使选择马达进一步驱动了时的选择钩的第一支承爪、放落钩的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1A是示意性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从碟盘托盘对多张碟盘进行保持的碟盘保持动作的剖视图。
图31B是示出与图31A连续的碟盘保持动作的剖视图。
图31C是示出与图31B连续的碟盘保持动作的剖视图。
图31D是示出与图31C连续的碟盘保持动作的剖视图。
图31E是示出与图31D连续的碟盘保持动作的剖视图。
图31F是示出与图31E连续的碟盘保持动作的剖视图。
图32A是利用局部剖面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从碟盘托盘对多张碟盘进行保持的碟盘保持动作的立体图。
图32B是利用局部剖面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从碟盘托盘保持多张碟盘的碟盘保持动作的立体图。
图33A是示意性地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将所保持的多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的托盘的碟盘供给动作的剖视图。
图33B是示出与图33A连续的碟盘供给动作的剖视图。
图33C是示出与图33B连续的碟盘供给动作的剖视图。
图33D是示出与图33C连续的碟盘供给动作的剖视图。
图33E是示出与图33D连续的碟盘供给动作的剖视图。
图33F是示出与图33E连续的碟盘供给动作的剖视图。
图34A是示意性地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将驱动单元的托盘上的碟盘回收并返还至碟盘托盘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图34B是示出与图34A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图34C是示出与图34B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图34D是示出与图34C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图34E是示出与图34D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图34F是示出与图34E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图34G是示出与图34F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图35A是利用局部剖面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回收驱动单元的托盘上的碟盘并返还至碟盘托盘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5B是利用局部剖面示出与图35A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立体图。
图35C是利用局部剖面示出与图35B连续的碟盘返还动作的立体图。
图36是示意性地示出以往的碟盘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认知)
发明者们为了消除设置升降器的必要性从而实现更换单元的结构的简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得到以下认知。
在以往的碟盘装置中,构成为通过使升降器所具备的三个销以及一个圆筒状的碟盘选择器主轴所具备的第一支承爪和第二支承爪进行进退移动,从而保持多张碟盘,并且使之相互分离。
对此,发明者们发现,通过将碟盘选择器主轴分割为多个并采用能够贯穿碟盘托盘的形状,控制第一支承爪、第二支承爪以及第三支承爪的移动时机,能够实现消除设置升降器的必要性,并使更换单元的结构简化。基于该新的认知,作出了以下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从层叠的多张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的碟盘装置,
所述碟盘装置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被插入于在多张所述碟盘分别设置的中心孔,对多张所述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将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并供给至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具备:
选择钩,其具有第一支承爪;
放落钩,其具有第二支承爪和第三支承爪,
所述第一支承爪、所述第二支承爪以及所述第三支承爪分别构成为,在俯视下,收纳于所述碟盘的中心孔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突出至位于所述碟盘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一支承爪构成为,独立于所述第二支承爪和所述第三支承爪的移动而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承爪在所述碟盘的层叠方向上偏移一张所述碟盘的厚度的量而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爪构成为从所述收纳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的时机与所述第三支承爪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选择钩具备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部,
所述第一支承爪构成为与所述第一轴部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放落钩具备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部,
所述第二支承爪和所述第三支承爪构成为与所述第二轴部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选择钩和所述放落钩构成为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相对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
在被插入于多张所述碟盘的各自的中心孔时,使所述第一支承爪、所述第二支承爪以及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移动至任意的碟盘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任意的碟盘向上方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对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进行保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四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保持有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或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任意的碟盘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使比所述任意的碟盘靠下方的碟盘从所述任意的碟盘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保持有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并且使所述第三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
在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并且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由此利用所述第三支承爪对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进行保持,
在所述第三支承爪保持有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并且使所述第三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并使所述任意的碟盘从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六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并且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或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任意的碟盘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任意的碟盘从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分别具备多个所述选择钩和多个所述放落钩。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八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多个所述选择钩和多个所述放落钩在俯视下在所述碟盘的中心孔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八或第九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多个所述选择钩中的一个选择钩的所述第一支承爪和多个所述放落钩中的一个放落钩的所述第二支承爪之中的至少一方在从所述收纳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时,比其他支承爪先与所述碟盘的内周部接触,对所述碟盘相对于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进行修正。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如下碟盘装置,在第一至第十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碟盘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碟盘装置还具备将多张所述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收纳的碟盘托盘,
在所述碟盘托盘中,在俯视下位于所述碟盘的内径附近的区域具有贯穿孔,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下端部能够穿过所述贯穿孔而移动到突出至所述碟盘托盘的外侧下方的位置。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但是存在省略必要程度以上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存在省略已知事项的详细说明、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便于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发明者们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而提供附图和以下说明,并无意利用这些来限定技术方案中记载的主题。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设想通常使用时的状态,使用“上”、“下”、“右”、“左”、“前”、“斜”等表示方向的术语。然而,这些术语并非意味着限定本发明的碟盘装置的使用状态等。
《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储存多个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碟盘装置的储存库的立体图。
储存库1是例如19英寸机箱。储存库1是长方体的箱状部件,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1A。在储存库1中,进深方向X的长度例如为1000mm,横向Y的长度例如为600mm,上下方向Z的长度例如为2000mm。如图1所示,储存库1具备多个抽屉2。在实施方式中,四个抽屉2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各抽屉2构成为能够通过储存库1的开口部1A出入。各抽屉2构成为能够独立于其他抽屉2而动作,即使在接通储存库1的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在不妨碍其他抽屉2的动作的情况下将抽屉2拉出。但是,在同一机箱内必须以仅能拉出一个抽屉2的方式进行电控制。由此,能够避免因拉出多个抽屉2而导致重心向前方移动,储存库1倾倒。
图2是示出从图1的储存库1拉出了一个抽屉2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抽屉2收纳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碟盘装置(亦称为更换组件)3。在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抽屉2沿进深方向X收纳有四个碟盘装置3。在抽屉2的前壁设置有把手部2A。通过将把手部2A在进深方向X上推或拉,能够使抽屉2相对于储存库1容易地出入。
图3是示出抽屉2被收纳于外壳4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抽屉2位于储存库1内时,如图3所示那样收纳于外壳4内。由此,能够抑制灰尘等侵入在抽屉2内收纳的各碟盘装置3内。外壳4是长方体的箱状部件,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4A(参见图4)。外壳4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固定于储存库1内。在实施方式中,四个外壳4在上下方向Z上层叠。
另外,在将抽屉2从储存库1内拉出时,如图4所示那样,将抽屉2通过外壳4的开口部4A从外壳4拉出。在外壳4设置有一对轨道5,以引导抽屉2在进深方向X上的移动。
另外,在抽屉2的前壁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有风扇单元6,风扇单元6吹送冷却各碟盘装置3的冷却风。
图5是碟盘装置3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分解地示出收纳于抽屉2的一个碟盘装置3的图。
碟盘装置3在横向Y上相互对置地设置有两个托盘栈31A、31B。
在托盘栈31A、31B收纳有多个碟盘托盘32。托盘栈31A、31B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保持多个碟盘托盘32。在实施方式中,从抽屉2的前方观察而配置于右侧的托盘栈31A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保持十六个碟盘托盘32。从抽屉2的前方观察而配置于左侧的托盘栈31B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保持十八个碟盘托盘32。
碟盘托盘32构成为能够收纳多张碟盘。在实施方式中,碟盘托盘32构成为能够以层叠状态收纳十二张碟盘。碟盘例如为直径12cm的两面具有记录层的光盘。碟盘的厚度例如为1.38mm。
在托盘栈31A、31B之间设置有搬运碟盘托盘32和碟盘的更换单元33。
驱动单元34是对碟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装置。在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34是使用托盘来装载碟盘的托盘式碟盘驱动器。驱动单元34安装于壳体35。
托盘栈31A、31B和更换单元33储存于壳体35内。托盘栈31A、31B构成为,在如图4所示那样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下,通过在横向Y上推或拉而拆装自如。需要说明的是,托盘栈31A、31B也可以以相对于壳体35容易拆装的方式分割为多个(例如上下两级)。更换单元33构成为,在如图4所示那样抽屉2从外壳4被拉出了的状态下,通过在上下方向Z上推或拉而相对于壳体35拆装自如。
另外,在抽屉2的前壁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控制单元7,该控制单元7对包含各碟盘装置3的碟盘搬运动作在内的各种动作以及风扇单元6的送风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单元7例如通过有线或无线与管理数据的主计算机连接。主计算机基于操作人员的指示,向控制单元7发送指令,以执行向指定碟盘的数据写入或读取等动作。控制单元7按照该指令,控制风扇单元6、更换单元33、驱动单元34等各装置的动作。
另外,在更换单元33,在托盘栈31B的上方安装有连接单元8。连接单元8将后述的更换单元33所具备的托盘托架36和碟盘选择器37与控制单元7电连接。
图7A~图7H是示出更换单元33的结构以及碟盘搬运动作的立体图。
如图7A所示,更换单元33具备托盘托架36和碟盘选择器37。托盘托架36和碟盘选择器37安装于图6所示的机架38。在图7A~图7H中,为了便于观察更换单元33的内部结构而示出拆下了图6所示的机架38的前壁38A的状态。
如图7B~图7D所示,托盘托架36构成为将从多个碟盘托盘32中选择的一个碟盘托盘32搬运至驱动单元34的附近。另外,托盘托架36构成为,将搬运至驱动单元34的附近的碟盘托盘32收纳于原来的位置(托盘栈31A或托盘栈31B)。即,托盘托架36具有与以往的碟盘装置的“拾取器”相同的功能。
在实施方式中,托盘托架36构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另外,托盘托架36构成为能够移动至所希望的碟盘托盘32的位置,并使碟盘托盘32相对于托盘栈31A、31B出入。
碟盘选择器37配置于驱动单元34的附近,构成为从收纳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中将一张碟盘D1供给至驱动单元34。在实施方式中,如图7E所示,碟盘选择器37构成为在驱动单元34的附近对收纳于碟盘托盘32的多张碟盘D1进行保持。当碟盘选择器37保持多张碟盘D1时,托盘托架36下降而与碟盘选择器37分离。之后,如图7F所示,将托盘34A以位于碟盘选择器37的下方的方式从驱动单元34排出。
另外,如图7G所示,碟盘选择器37从上述保持的多张碟盘D1中将一张碟盘D1分离并供给至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之后,如图7H所示,通过将托盘34A搬运至驱动单元34内,从而能够对碟盘D1进行数据的记录或再现。
另外,如图7F所示,碟盘选择器37构成为,对从驱动单元34排出的托盘34A上的碟盘D1进行保持,并通过在碟盘托盘32上解除保持来将该碟盘D1返回碟盘托盘32内。即,碟盘选择器37具有与以往的碟盘装置的“托架”相同的功能。
接下来,更加详细地说明碟盘托盘32的结构。
图8是示出在碟盘托盘32以层叠状态收纳有多张碟盘D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托盘32的立体图。图10是碟盘托盘32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在碟盘托盘32设置有碟盘托盘主轴(亦称为芯棒)321,该碟盘托盘主轴321贯穿于在多张碟盘D1分别设置的中心孔D1A,限制各碟盘D1的面方向(X1方向和Y1方向)上的移动。
碟盘托盘主轴321由聚缩醛(POM)等耐磨性、滑动性高的材料构成。另外,碟盘托盘主轴321构成为相对于各碟盘D1的内周部D1B以三个点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碟盘托盘主轴321与各碟盘D1接触并且它们中的至少一方被磨削而产生异物(磨削粉末)。另外,还能够在稳定地支承各碟盘D1的内周部D1B的同时将滑动阻力抑制得较低。其结果是,能够更加可靠地从碟盘托盘32抽出多张碟盘D1。
在实施方式中,碟盘托盘主轴321具备:中心轴322,其在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上延伸;和三个侧板部323,它们与中心轴322连接,并分别与各碟盘D1的内周部D1B接触。在实施方式中,中心轴322形成为圆柱状。各侧板部323形成为平板状,并沿中心轴322的侧面连接。
如图9和图10所示,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三个侧板部323以中心轴322为中心,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或等角度间隔配置。具体而言,三个侧板部323以中心轴322为中心,以120度间隔配置。碟盘托盘主轴321通过三个侧板部323的顶端部与碟盘D1的内周部D1B以三个点接触。
图11A是从斜上方观察碟盘托盘主轴321的立体图。图11B和图11C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托盘主轴321的立体图。
如图11A~图11C所示,碟盘托盘主轴321具备与三个侧板部323的各自的下端部连接的底板部324。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底板部324在夹设于三个侧板部323中的任意两个侧板部323的三个区域分别具有贯穿孔325。
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各贯穿孔325设置于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碟盘D1的记录区域是例如距碟盘D1的中心40mm~118.5mm的范围的用于记录数据的区域。在图10中,碟盘D1的记录区域是位于比由单点划线围起的区域靠外侧处的区域。在实施方式中,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在碟盘D1的记录区域附近没有设置贯穿孔。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碟盘托盘32内对碟盘D1的记录区域造成损伤。
从碟盘托盘32的厚度方向Z1观察,各贯穿孔325设置于与碟盘D1的中心孔D1A重叠的区域(在图10中由虚线围起的区域)的整体或大致整体。另外,各贯穿孔325形成为,局部侵入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在图10中由虚线围起的区域和由双点划线围起的区域(例如距碟盘D1的中心17.75mm处的区域)之间的区域)。在实施方式中,各贯穿孔325分别具有两个凹部325A,该两个凹部325A侵入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各凹部325A为仿照后述的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中的至少一个的形状且形成为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在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的尺寸。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第三支承爪375C形成为形状和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由此,尽可能地减小开口面积,提高碟盘托盘主轴321的强度。
另外,碟盘托盘主轴321通过底板部324的外周部与形成在碟盘托盘32的底壁设置的圆形孔的壁卡扣结合而安装。
图12A是从下方观察碟盘托盘主轴321的安装前的碟盘托盘32的立体图,图12B是其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12A所示,在碟盘托盘32的底壁326的中心部分形成有圆形孔327。如图12B所示,在形成圆形孔327的壁形成有卡扣突起327A。另外,如图11B所示,在碟盘托盘主轴321的底板部324形成有与卡扣突起327A对应的卡扣槽324A。
图13A~图13C是示出将碟盘托盘主轴321安装于碟盘托盘32的圆形孔327的样子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将碟盘托盘主轴321的底板部324插入圆形孔327。
接下来,如图13C所示,使碟盘托盘主轴321以中心轴322为中心旋转,由此使卡扣突起327A与卡扣槽324A结合。
这样一来,通过使碟盘托盘主轴321与碟盘托盘32的圆形孔327卡扣结合,能够消除另外设置小螺钉等紧固部件的必要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抑制碟盘托盘32的厚度的增加。
接下来,更加详细地说明碟盘选择器37的结构。
图14A~图14D是示出碟盘选择器37保持由托盘托架36搬运的碟盘托盘32内的多张碟盘D1的样子的立体图。
如图14A~图14D所示,碟盘选择器37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被插入于在多张碟盘D1分别设置的中心孔D1A。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构成为,对多张碟盘D1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将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并供给至驱动单元34。
在实施方式中,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构成为,能够保持多张碟盘D1中的任意张数的碟盘。图14B示出托盘托架36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对最上位的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图14C示出托盘托架36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对六张碟盘进行保持的位置的状态。图14D示出托盘托架36上升至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对全部(十二张)碟盘保持的位置的状态。
在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周围安装有圆碟盘状的碟盘按压件372,圆碟盘状的碟盘按压件372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碟盘按压件372被圆锥螺旋弹簧(未图示)向下方施力。在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被插入各碟盘D1的中心孔D1A时,碟盘按压件372与碟盘D1的内周部的非记录区域接触,借助圆锥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将碟盘D1按压于碟盘托盘32。由此,抑制各碟盘D1的晃动,从而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更加可靠地被插入于各碟盘D1的中心孔D1A。
另外,碟盘选择器37具备驱动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驱动机构9和保持驱动机构9的机架373。
图15是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立体图。图16是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所具备的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的立体图。图17是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俯视图。图18是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仰视图。
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具备多个选择钩374和多个放落钩375。在实施方式中,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具备三个选择钩374和三个放落钩375。
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安装为贯穿固定板376。如图17和图18所示,固定板376是中心角约为120度的扇形的板状部件,借助小螺钉等紧固部件固定于机架373。在机架373,三个固定板376被安装为圆板状。在一个固定板376安装有一个选择钩374和一个放落钩375。也就是说,三个选择钩374和三个放落钩375在俯视下在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
安装于各固定板376的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构成为能够穿过碟盘托盘32的贯穿孔325。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构成为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
选择钩374具备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第一轴部374A、安装于第一轴部374A的下端部的第一支承爪374B以及安装于第一轴部374A的上端部的选择杆374C。
第一轴部374A是圆柱状的部件,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板376绕轴旋转的方式安装。
第一支承爪374B构成为,在俯视下在其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例如参见图31A)与其突出至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例如参见图31C)之间移动。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爪374B构成为与第一轴部374A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另外,第一支承爪374B构成为能够在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碟盘托盘32的贯穿孔325的凹部325A。
选择杆374C具备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固定销374D和卡合销374E以及将固定销374D和卡合销374E连结起来的连结杆374F。固定销374D和卡合销374E是直径大于第一轴部374A的圆柱状的部件。固定销374D相对于第一轴部374A同轴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4F向上方突出。卡合销374E配置于相对于第一轴部374A向侧方偏移了的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4F向上方突出。
如图16所示,在第一轴部374A的周围设置有螺旋弹簧374G。螺旋弹簧374G以向机架373的上方对选择杆374C施力的方式,配置于机架373与选择杆374C之间。
放落钩375具备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第二轴部375A、安装于第二轴部375A的下端部的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以及安装于第二轴部375A的上端部的分离杆375D。
第二轴部375A是圆柱状的部件,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板376绕轴旋转的方式安装。
第二支承爪375B构成为,在俯视下在其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例如参见图31A)与其突出至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例如参见图31C)之间移动。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在俯视下在其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例如参见图31A)与其突出至位于碟盘D1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例如参见图33B)之间移动。在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与第二轴部375A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分别在一个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另外,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相互独立地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支承爪375B配置为相对于第三支承爪375C在碟盘D1的层叠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偏移一张碟盘D1的厚度的量。在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爪375B配置为相对于第三支承爪375C向上方偏移一张碟盘D1的厚度的量。
另外,第二支承爪375B构成为从收纳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的时机与第三支承爪375C不同。在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Z观察,第二支承爪375B设置于相对于第三支承爪375C偏移了规定角度(例如90度)的位置。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构成为,在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碟盘托盘32的贯穿孔325的凹部325A。
分离杆375D具备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圆柱状的接触销375E和卡合销375F、以及将接触销375E和卡合销375F连结起来的连结杆375G。接触销375E相对于第二轴部375A同轴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5G向上方和下方突出。卡合销375F配置于相对于第二轴部375A向侧方偏移了的位置,形成为从连结杆375G向上方突出。
如图16所示,在第二轴部375A的周围设置有螺旋弹簧375H。螺旋弹簧375H以向机架373的上方对分离杆375D施力的方式,配置于机架373与分离杆375D之间。
图19是从斜上方观察碟盘选择器37的立体图。图20是从斜下方观察碟盘选择器37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对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9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从背面方向观察图21的驱动机构9的组装立体图。
如图19所示,驱动机构9安装于机架373的上表面。如图21和图22所示,驱动机构9具备选择钩驱动部91、放落钩驱动部92、选择凸轮齿轮93、连杆94、下压凸轮95、分离凸轮齿轮96、驱动杆97以及固定螺钉98。
选择钩驱动部91具备选择马达91A、马达齿轮91B、减速齿轮91C以及中继齿轮91D。
选择马达91A是产生使选择凸轮齿轮93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马达齿轮91B固定于选择马达91A的输出轴,与减速齿轮91C啮合。减速齿轮91C与中继齿轮91D啮合。中继齿轮91D与选择凸轮齿轮93啮合。从选择马达91A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马达齿轮91B、减速齿轮91C、中继齿轮91D传递至选择凸轮齿轮93,由此选择凸轮齿轮93旋转。选择马达91A的驱动由控制单元7控制。
放落钩驱动部92具备分离马达92A、马达齿轮92B、减速齿轮92C以及中继齿轮92D。
分离马达92A是产生使分离凸轮齿轮96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马达齿轮92B固定于分离马达92A的输出轴,与减速齿轮92C啮合。减速齿轮92C与中继齿轮92D啮合。中继齿轮92D与分离凸轮齿轮96啮合。从分离马达92A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马达齿轮92B、减速齿轮92C、中继齿轮92D传递至分离凸轮齿轮96,由此分离凸轮齿轮96旋转。分离马达92A的驱动由控制单元7控制。
在选择凸轮齿轮93的中心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Z上贯穿的中心孔93A。在选择凸轮齿轮93的中心孔93A的周围设置有能够供选择钩374的卡合销374E卡合的三个凸轮槽93B。各凸轮槽93B以沿选择凸轮齿轮93的大体周向的方式形成。选择凸轮齿轮93借助选择马达91A的驱动而旋转,由此各卡合销374E沿对应的凸轮槽93B相对移动。
另外,在选择凸轮齿轮93设置有能够供设置于连杆94的卡合销94A卡合的凸轮槽93C。如图19所示,连杆94具备圆筒形的轴承部94B,该轴承部94B被插入于在选择凸轮齿轮93的侧方从机架37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圆柱形的轴部373A。通过使轴承部94B插入于轴部373A,连杆94以能够以轴部373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机架373。选择凸轮齿轮93借助选择马达91A的驱动而旋转,由此卡合销94A沿凸轮槽93C相对移动。另外,通过在卡合销94A到达了凸轮槽93C的端部的状态下选择凸轮齿轮93进一步旋转,由此连杆94以轴部373A为中心旋转。
另外,连杆94具备下连结板94C和上连结板94D,下连结板94C和上连结板94D从轴承部94B的侧面向侧方延伸。下连结板94C和上连结板94D形成为隔着分离凸轮齿轮96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对置。卡合销94A设置为从下连结板94C的顶端部向下方突出。另外,在上连结板94D的顶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钩部94E。
下压凸轮95设置于选择凸轮齿轮93的中心孔93A内。在下压凸轮95的中心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Z上贯穿的中心孔95A。在下压凸轮95的下表面形成有倾斜部95B,倾斜部95B在以中心孔95A为中心旋转时,能够与放落钩375的接触销375E接触,并使放落钩375上下运动。倾斜部95B形成为随着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趋向下游侧而向下方倾斜。在下压凸轮95的上表面,在隔着中心孔95A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凸起95C,该一对凸起95C向上方突出。
在分离凸轮齿轮96的中心孔96A的周围设置有能够供放落钩375的卡合销375F卡合的三个凸轮槽96B。各凸轮槽96B以沿分离凸轮齿轮96的大体径向的方式形成。分离凸轮齿轮96借助分离马达92A的驱动而旋转,由此各卡合销375F沿对应的凸轮槽96B相对移动。
驱动杆97以与下压凸轮95一体地旋转的方式,穿过分离凸轮齿轮96的中心孔96A而安装于下压凸轮95。在驱动杆97的中心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中心孔97A。在中心孔97A和中心孔95A拧入固定螺钉98。另外,在驱动杆97设置有供下压凸轮95的一对凸起95C嵌合的嵌合孔97B。由此,驱动杆97和下压凸轮95一体旋转。
驱动杆97具备向侧方突出的突出板部97C。在突出板部97C形成有供连杆94的钩部94E卡合的凸轮槽97D。在连杆94以轴部373A为中心旋转时,钩部94E在凸轮槽97D内滑动,驱动杆97以中心孔97A为中心向与连杆94相反的方向旋转。
图23A~图23F是示出通过选择马达91A和分离马达92A的驱动而能够获得的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如图23A~图23F所示,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能够通过选择马达91A和分离马达92A的驱动而获得至少6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以下将对此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4A~图24C是示出使选择马达91A驱动了时的选择凸轮齿轮93、选择钩374的卡合销374E、以及连杆94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25A~图25C是示出使选择马达91A驱动了时的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如图24A所示,在初始位置,选择钩374的各卡合销374E位于选择凸轮齿轮93的对应的凸轮槽93B的一端部。另外,连杆94的卡合销94A位于凸轮槽93C的一端部。另外,如图25A和图23A所示,在初始位置,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位于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
当选择马达91A从图24A所示的状态起被驱动时,如图24B所示,选择凸轮齿轮93向反方向(在图24B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选择钩374的各卡合销374E从选择凸轮齿轮93的对应的凸轮槽93B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移动。此时,选择钩374的选择杆374C以固定销374D为中心,向反方向(在图24B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固定销374D所连接的第一轴部374A(参见图16)绕轴旋转。与该第一轴部374A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如图25B和图23B所示,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移动至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外侧的突出位置。
另外,如图24B所示,当选择凸轮齿轮93向正方向旋转时,连杆94的卡合销94A从凸轮槽93C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凸轮槽93C形成为在此时不使连杆94旋转。
当从图24B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驱动选择马达91A时,如图24C所示,选择凸轮齿轮93进一步向正方向旋转。由此,选择钩374的各卡合销374E向选择凸轮齿轮93所对应的凸轮槽93B的另一端部移动。此时,选择钩374的选择杆374C不旋转,如图25C和图23B所示,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维持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
另外,如图24C所示,当选择凸轮齿轮93进一步向正方向旋转时,连杆94向凸轮槽93C的另一端部移动,并以轴部373A为中心,向正方向旋转。随着该连杆94的旋转,如后所述,驱动杆97和下压凸轮95向反方向旋转,放落钩375克服螺旋弹簧375H的作用力而被下压。
图26A~图26C是示出使分离马达92A驱动了时的分离凸轮齿轮96与放落钩375的卡合销375F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27A~图27C是示出使分离马达92A驱动了时的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如图26A所示,在初始位置,放落钩375的各卡合销375F位于分离凸轮齿轮96所对应的凸轮槽96B的中间部。另外,如图27A和图23A所示,在初始位置,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位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
当从图26A所示的状态起驱动分离马达92A时,如图26B所示,分离凸轮齿轮96向反方向(在图26B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放落钩375的各卡合销375F向分离凸轮齿轮96所对应的凸轮槽96B的外侧端部移动。此时,放落钩375的分离杆375D以接触销375E为中心,向反方向(在图26B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接触销375E所连接的第二轴部375A(参见图16)绕轴旋转。与该第二轴部375A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如图27B和图23F所示,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移动至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外侧的突出位置。
当从图26B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驱动分离马达92A时,如图26C所示,分离凸轮齿轮96进一步向反方向旋转。由此,放落钩375的各卡合销375F向分离凸轮齿轮96的对应的凸轮槽96B的内侧端部移动。此时,放落钩375的分离杆375D以接触销375E为中心,进一步向反方向旋转,接触销375E所连接的第二轴部375A(参见图16)进一步绕轴旋转。与该第二轴部375A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如图27C所示,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移动至收纳位置并且放落钩375的第三支承爪375C移动至突出位置。
图28A~图28C是示出使选择马达91A和分离马达92A驱动了时的下压凸轮95与放落钩375的接触销375E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29A和图29B是示出使选择马达91A和分离马达92A驱动了时的下压凸轮95与放落钩375的接触销375E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30A和图30B是示出使选择马达91A和分离马达92A驱动了时的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8A~图28C中,为了便于观察下压凸轮95与放落钩375的接触销375E的位置关系,示出了将分离凸轮齿轮96拆下的状态。
如图28A所示,在初始位置,选择钩374的各卡合销374E位于选择凸轮齿轮93的对应的凸轮槽93B的一端部。另外,连杆94的卡合销94A位于凸轮槽93C的一端部。另外,如图23A和图24A所示,在该初始位置,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位于收纳于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内侧的收纳位置。
当从图28A所示的状态起驱动选择马达91A和分离马达92A时,选择凸轮齿轮93和分离凸轮齿轮96向反方向旋转。由此,如图30A和图23C所示,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和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移动至突出位置。
当从图28B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仅驱动选择马达91A时,选择凸轮齿轮93进一步向反方向旋转。由此,如图28C和图29B所示,连杆94以轴部373A为中心向正方向旋转,连杆94的钩部94E沿凸轮槽97D从外侧端部向内侧端部移动。随着该移动,驱动杆97和下压凸轮95向反方向旋转,放落钩375克服螺旋弹簧375H的作用力而被下压凸轮95的倾斜部95B下压(例如2mm左右)。其结果是,如图30B和图23D所示,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在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向下方移动。
接下来,对碟盘选择器主轴371从碟盘托盘32对多张碟盘D1进行保持的碟盘保持动作进行说明。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的移动和碟盘托盘32的移动在控制单元7的控制下进行。另外,这里,设定为任意的碟盘为从上数第六张碟盘,并且设为碟盘选择器主轴371从碟盘托盘32对十二张碟盘D1中的六张碟盘进行保持来进行说明。
图31A~图31F是示意性地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371从碟盘托盘32对多张碟盘D1进行保持的碟盘保持动作的剖视图。图32A和图32B是以局部剖面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371从碟盘托盘32对多张碟盘D1进行保持的碟盘保持动作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31A所示,使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分别位于收纳位置(参见图23A)。
接下来,如图31B和图32A所示,碟盘托盘32上升,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被插入于多张碟盘D1的各自的中心孔D1A。
接下来,如图31C所示,在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移动至从上数第六张碟盘的下方时,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从收纳位置移动至突出位置(参见图23B和图23C)。
接下来,如图31D所示,在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使碟盘托盘32下降。即,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相对于从上数第七张碟盘向上方相对移动。由此,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对第六张碟盘和比该第六张碟盘靠上方的碟盘进行保持。此时,第七张碟盘有可能与第六张碟盘紧贴而不与第六张碟盘分离。
接下来,如图31E所示,在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保持了六张碟盘的状态下,使第二支承爪375B相对于第六张碟盘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使紧贴于第六张碟盘的第七张碟盘与第六张碟盘分离。
接下来,如图31F所示,使第二支承爪375B相对于第七张碟盘向上方相对移动,如图32B所示,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再次保持六张碟盘。由此,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能够将所保持的六张碟盘稳定地搬运至驱动单元34。
接下来,对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将所保持的多张碟盘D1中最下位的碟盘供给至(载置于)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的碟盘供给动作进行说明。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的移动在控制单元7的控制下进行。另外,这里,设定为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将所保持的六张碟盘中最下位的碟盘作为任意的碟盘供给至托盘34A来进行说明。
图33A~图33F是示意性地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将所保持的多张碟盘D1供给至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的碟盘供给动作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33A所示,使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位于保持六张碟盘的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下方。此时,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分别位于突出位置(参见图23C)并对六张碟盘进行保持。
接下来,如图33B所示,使第二支承爪375B从突出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并且使第三支承爪375C从收纳位置移动至突出位置(参见图23E)。
接下来,如图33C所示,使第一支承爪374B从突出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参见图23F)。由此,六张碟盘因自重而下落至第三支承爪375C上而被第三支承爪375C保持。
接下来,如图33D所示,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从收纳位置移动至突出位置,并且使第三支承爪375C从突出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参见图23C)。此时,最下位的碟盘有可能紧贴于第五张碟盘而不与第五张碟盘分离。
接下来,如图33E所示,在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保持了五张碟盘的状态下,使第二支承爪375B相对于最下位的碟盘向下方相对移动(参见图23D)。由此,使最下位的碟盘与第五张碟盘分离。该分离的最下位的碟盘因自重而下落至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上,被供给至(载置于)托盘34A。
接下来,如图33F所示,使第二支承爪375B相对于最下位的碟盘向上方相对移动,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保持五张碟盘。由此,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能够将所保持的六张碟盘中最下位的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
接下来,对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将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上的碟盘回收并返还至碟盘托盘32的碟盘返还动作进行说明。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的移动和碟盘托盘32的移动在控制单元7的控制下进行。另外,这里设定为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在保持了五张碟盘的状态下将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上的碟盘回收并返还至碟盘托盘32来进行说明。
图34A~图34G是示意性地示出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将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上的碟盘回收并返还至碟盘托盘32的碟盘返还动作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34A所示,使载置有一张碟盘的托盘34A位于保持五张碟盘的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下方。此时,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分别位于突出位置(参见图23C)并对五张碟盘进行保持。
接下来,如图34B所示,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从突出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参见图23A)。由此,五张碟盘因自重而下落至托盘34A上,从而六张碟盘载置于托盘34A上。
接下来,如图34C所示,以使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第三支承爪375C中的任一个通过托盘34A的中心孔而位于托盘34A的下方的方式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相对移动。另外,此时,使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第三支承爪375C中的任一个从收纳位置移动至突出位置(参见图23F)。
接下来,如图34D所示,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向托盘34A的上方相对移动。由此,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第三支承爪375C中的任一个回收托盘34A上的碟盘并对六张碟盘进行保持。
接下来,如图34E所示,使收纳有六张碟盘的碟盘托盘32位于保持六张碟盘的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下方。之后,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和碟盘托盘32以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对移动。
接下来,如图34F所示,在碟盘托盘32的上方,使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第三支承爪375C中的任一个从突出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将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所保持的六张碟盘层叠于在碟盘托盘32中收纳的六张碟盘之上。
接下来,如图34G所示,使碟盘托盘32下降,碟盘选择器主轴371从十二张碟盘D1的中心孔D1A脱出。由此,碟盘选择器主轴371能够将托盘34A上的碟盘返还至碟盘托盘32。
根据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具备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该选择钩374具有第一支承爪374B,该放落钩375具有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采用该结构,通过使第一支承爪374B、第二支承爪375B以及第三支承爪375C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将多张碟盘D1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另外,能够将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并供给至驱动单元34。其结果是,消除了设置升降器的必要性,从而能够实现更换单元的结构的简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中,分别需要驱动选择钩374的驱动源和驱动放落钩375的驱动源。但是,由于无需驱动升降器的驱动源,所以能够抑制驱动源的数量增加。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分别具备多个选择钩374和多个放落钩375。采用该结构,使多个选择钩374和多个放落钩375与最下位的碟盘的内周部的多个部位接触,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多张碟盘。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碟盘装置,多个选择钩374和多个放落钩375在俯视下,在碟盘D1的中心孔D1A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采用该结构,使多个选择钩374和多个放落钩375与最下位的碟盘的内周部的多个部位更加均衡地接触,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多张碟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而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中,第一支承爪374B构成为与第一轴部374A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支承爪374B只要构成为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即可。同样地,第二支承爪375B和第三支承爪375C也只要构成为在收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即可。
另外,在上述中,如使用图31E和图33E进行说明的那样,构成为通过使第二支承爪375B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使相邻的碟盘彼此分离,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第一支承爪374B向下方相对移动来使相邻的碟盘彼此分离。
另外,在上述中,构成为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相邻的碟盘彼此紧贴而不分离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不必构成为选择钩374和放落钩375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另外,也无需实施使用图31E和图33E说明的动作。
另外,在上述中,如图34G所示,在进行碟盘返还动作时,在将碟盘选择器主轴371所保持的六张碟盘返还至碟盘托盘32后,使碟盘托盘32下降,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35A和图35B所示,在将一张碟盘返还至碟盘托盘32时,该一张碟盘有可能相对于其他碟盘在面方向上偏移而卡挂于碟盘托盘32而进不去。因此,如图35C所示,也可以使碟盘托盘32上升,以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的下端部穿过碟盘托盘32的贯穿孔325并移动直至突出于碟盘托盘32的外侧下方。由此,能够修正各碟盘D1的面方向上的偏移,使各碟盘D1的中心孔D1A在俯视下对齐,从而可靠地将碟盘D1放入碟盘托盘32。
另外,在上述中,通过使碟盘托盘32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而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在多张碟盘D1的中心孔D1A插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而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在多张碟盘D1的中心孔D1A插拔。即,只要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和碟盘托盘32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从而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在多张碟盘D1的中心孔D1A插拔即可。同样地,只要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和驱动单元34的托盘34A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从而使碟盘选择器主轴371在托盘34A上的碟盘D1的中心孔D1A插拔即可。
另外,在上述中,使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侵入相邻的碟盘的间隙,但为此需要高精度地控制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因此,优选设置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第一支承爪374B和第二支承爪375B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由此,能够使第一支承爪374B或第二支承爪375B更加可靠地侵入相邻的碟盘的间隙。
另外,相邻的碟盘的间隙通常非常狭窄。因此,在碟盘相对于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稍微倾斜的情况下,第一支承爪374B或第二支承爪375B有可能无法侵入相邻的碟盘的间隙,而与碟盘的内周部接触。因此,优选构成为,多个选择钩374中的一个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和多个放落钩375中的一个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之中的至少一方在从收纳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时,比其他支承爪先与碟盘D1的内周部接触,从而对碟盘D1相对于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进行修正。例如,优选为一个选择钩374的第一支承爪374B和一个放落钩375的第二支承爪375B之中的至少一方的顶端部形成为锥状(例如参见图31A)。由此,能够使第一支承爪374B或第二支承爪375B更加可靠地侵入相邻的碟盘的间隙。
另外,对碟盘D1的倾斜进行修正的第一支承爪374B或第二支承爪375B优选为在俯视下设置于上述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的附近。在该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对碟盘D1的倾斜进行修正的第一支承爪374B或第二支承爪375B的在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一支承爪374B或第二支承爪375B更加可靠地侵入相邻的碟盘的间隙。
如上所述,作为本发明的技术的示例,说明了实施方式。为此提供了附图和详细的说明。因此,在附图和详细的说明中记载的构成要素中,不仅包含解决课题所必需的构成要素,为了例示上述技术,还可能包含解决课题所不必需的构成要素。因此,不应因这些非必需的构成要素记载于附图、详细说明中就直接认定为这些非必需的构成要素是必需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例示本发明的技术,因此能够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或其同等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碟盘装置无需设置升降器而能够实现更换单元的结构的简化,因此尤其对数据中心等处理大量数据的设施所使用的碟盘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储存库
1A 开口部
2 抽屉
2A 把手部
3 碟盘装置
4 外壳
4A 开口部
5 轨道
6 风扇单元
7 控制单元
8 连接单元
9 驱动机构
31A 托盘栈
31B 托盘栈
32 碟盘托盘
33 更换单元
34 驱动单元
34A 托盘
35 壳体
36 托盘托架
37 碟盘选择器
38 机架
38A 前壁
91 选择钩驱动部
91A 选择马达
91B 马达齿轮
91C 减速齿轮
91D 中继齿轮
92 放落钩驱动部
92A 分离马达
92B 马达齿轮
92C 减速齿轮
92D 中继齿轮
93 选择凸轮齿轮
93A 中心孔
93B 凸轮槽
93C 凸轮槽
94 连杆
94A 卡合销
94B 轴承部
94C 下连结板
94D 上连结板
94E 钩部
95 下压凸轮
95A 中心孔
95B 倾斜部
95C 凸起
96 分离凸轮齿轮
96A 中心孔
96B 凸轮槽
97 驱动杆
97A 中心孔
97B 嵌合孔
97C 突出板部
97D 凸轮槽
98 固定螺钉
321 碟盘托盘主轴
322 中心轴
323 侧板部
324 底板部
324A 卡扣槽
325 贯穿孔
325A 凹部
326 底壁
327 圆形孔
327A 卡扣突起
371 碟盘选择器主轴
372 碟盘按压件
373 机架
373A 轴部
374 选择钩
374A 第一轴部
374B 第一支承爪
374C 选择杆
374D 固定销
374E 卡合销
374F 连结杆
374G 螺旋弹簧
375 放落钩
375A 第二轴部
375B 第二支承爪
375C 第三支承爪
375D 分离杆
375E 接触销
375F 卡合销
375G 连结杆
375H 螺旋弹簧
376 固定板
D1 碟盘
D1A 中心孔
D1B 内周部。

Claims (15)

1.一种碟盘装置,其从层叠的多张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其中,
所述碟盘装置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被插入于在多张所述碟盘分别设置的中心孔,对多张所述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将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并供给至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具备:
选择钩,其具有第一支承爪;
放落钩,其具有第二支承爪和第三支承爪,
所述第一支承爪、所述第二支承爪以及所述第三支承爪分别构成为,在俯视下,在收纳于所述碟盘的中心孔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突出至位于所述碟盘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一支承爪构成为,独立于所述第二支承爪和所述第三支承爪的移动而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承爪在所述碟盘的层叠方向上偏移一张所述碟盘的厚度的量而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爪构成为从所述收纳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的时机与所述第三支承爪不同,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
在被插入于多张所述碟盘的各自的中心孔时,使所述第一支承爪、所述第二支承爪以及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移动至任意的碟盘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任意的碟盘向上方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对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进行保持,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保持有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或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任意的碟盘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使比所述任意的碟盘靠下方的碟盘从所述任意的碟盘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钩具备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部,
所述第一支承爪构成为与所述第一轴部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放落钩具备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部,
所述第二支承爪和所述第三支承爪构成为与所述第二轴部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钩和所述放落钩构成为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相对移动。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保持有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并且使所述第三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
在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并且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由此利用所述第三支承爪对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进行保持,
在所述第三支承爪保持有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并且使所述第三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并使所述任意的碟盘从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并且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或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任意的碟盘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任意的碟盘从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分别具备多个所述选择钩和多个所述放落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选择钩和多个所述放落钩在俯视下在所述碟盘的中心孔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选择钩中的一个选择钩的所述第一支承爪和多个所述放落钩中的一个放落钩的所述第二支承爪之中的至少一方在从所述收纳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时,比其他支承爪先与所述碟盘的内周部接触,对所述碟盘相对于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进行修正。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装置还具备将多张所述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收纳的碟盘托盘,
在所述碟盘托盘中,在俯视下位于所述碟盘的内径附近的区域具有贯穿孔,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下端部能够穿过所述贯穿孔而移动到突出至所述碟盘托盘的外侧下方的位置。
10.一种碟盘装置,其从层叠的多张碟盘中将一张碟盘供给至驱动单元,其中,
所述碟盘装置具备碟盘选择器主轴,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被插入于在多张所述碟盘分别设置的中心孔,对多张所述碟盘以层叠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将位于最下位的碟盘从其他碟盘分离并供给至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具备:
选择钩,其具有第一支承爪;
放落钩,其具有第二支承爪和第三支承爪,
所述第一支承爪、所述第二支承爪以及所述第三支承爪分别构成为,在俯视下,在收纳于所述碟盘的中心孔的内侧的收纳位置与突出至位于所述碟盘的内径附近的区域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一支承爪构成为,独立于所述第二支承爪和所述第三支承爪的移动而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承爪在所述碟盘的层叠方向上偏移一张所述碟盘的厚度的量而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爪构成为从所述收纳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的时机与所述第三支承爪不同,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构成为,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保持有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并且使所述第三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
在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并且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由此利用所述第三支承爪对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进行保持,
在所述第三支承爪保持有所述任意的碟盘和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突出位置,并且使所述第三支承爪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并使所述任意的碟盘从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分离,
在所述第一支承爪和所述第二支承爪位于所述突出位置并且所述第三支承爪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支承爪或所述第二支承爪相对于所述任意的碟盘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任意的碟盘从比该任意的碟盘靠上方的碟盘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钩具备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部,
所述第一支承爪构成为与所述第一轴部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放落钩具备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部,
所述第二支承爪和所述第三支承爪构成为与所述第二轴部绕轴旋转的动作联动地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钩和所述放落钩构成为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相对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所述碟盘选择器主轴分别具备多个所述选择钩和多个所述放落钩。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选择钩和多个所述放落钩在俯视下在所述碟盘的中心孔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碟盘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选择钩中的一个选择钩的所述第一支承爪和多个所述放落钩中的一个放落钩的所述第二支承爪之中的至少一方在从所述收纳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时,比其他支承爪先与所述碟盘的内周部接触,对所述碟盘相对于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进行修正。
CN201880055193.7A 2017-12-07 2018-10-12 碟盘装置 Active CN1110522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5496 2017-12-07
JP2017-235496 2017-12-07
PCT/JP2018/038103 WO2019111531A1 (ja) 2017-12-07 2018-10-12 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2234A CN111052234A (zh) 2020-04-21
CN111052234B true CN111052234B (zh) 2021-10-08

Family

ID=66749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5193.7A Active CN111052234B (zh) 2017-12-07 2018-10-12 碟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1983B2 (zh)
JP (1) JP7153859B2 (zh)
CN (1) CN111052234B (zh)
WO (1) WO20191115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42004B2 (en) * 2019-11-07 2022-05-24 Quantum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pid replacement of robotic media mover in automated media library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7198A (zh) * 1996-11-19 1999-0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片交换机
CN1209898A (zh) * 1996-11-19 1999-03-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片更换器
JP4105368B2 (ja) * 2000-05-15 2008-06-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KR20110118375A (ko) * 2010-04-23 2011-10-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디스크 척킹 장치, 모터 및 이를 탑재한 디스크 구동 장치
CN103456328A (zh) * 2012-06-04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装置
JP2014017044A (ja) * 2012-06-15 2014-01-30 Panason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CN104205220A (zh) * 2012-03-28 2014-12-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装置
CN104221086A (zh) * 2012-03-28 2014-12-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80927B2 (en) * 2004-03-04 2009-01-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Chucking apparatus
JP2010238326A (ja) 2009-03-31 2010-10-21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搬送方法
JP2011108315A (ja) 2009-11-16 2011-06-02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JP6004229B2 (ja) * 2012-06-22 2016-10-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マガジンボックス
JP2014099220A (ja) 2012-11-13 2014-05-29 Toshiba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JP6152687B2 (ja) * 2013-04-17 2017-06-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CN106716534B (zh) 2014-10-08 2020-07-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盒管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7198A (zh) * 1996-11-19 1999-0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片交换机
CN1209898A (zh) * 1996-11-19 1999-03-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片更换器
JP4105368B2 (ja) * 2000-05-15 2008-06-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KR20110118375A (ko) * 2010-04-23 2011-10-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디스크 척킹 장치, 모터 및 이를 탑재한 디스크 구동 장치
CN104205220A (zh) * 2012-03-28 2014-12-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装置
CN104221086A (zh) * 2012-03-28 2014-12-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
CN103456328A (zh) * 2012-06-04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装置
JP2014017044A (ja) * 2012-06-15 2014-01-30 Panason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53859B2 (ja) 2022-10-17
US20200357440A1 (en) 2020-11-12
CN111052234A (zh) 2020-04-21
JPWO2019111531A1 (ja) 2020-12-17
WO2019111531A1 (ja) 2019-06-13
US10891983B2 (en) 2021-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55143A (en) Data cartridge library system architecture
JP5927537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3867419B2 (ja)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CN111052234B (zh) 碟盘装置
US6310853B1 (en) Recording medium loa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11052235B (zh) 碟盘装置
JPWO2002025655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02376331A (zh) 盘片库装置
JP2021028856A (ja) ディスクトレイ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5942201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WO2019069480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5938694B2 (ja) 挿抜装置
JPWO2002025654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WO2002025661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3208582B2 (ja) ディスクオートチェンジャー
JPWO2002025660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H06290528A (ja) ディスクオートチェンジャー装置
CN115148228A (zh) 光盘装置
JPWO2002025659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H07114059B2 (ja) マルチデイスクプレ−ヤ
JPWO2002025651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WO2002025656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2018125049A (ja) ディスクトレイ
JP2018125050A (ja) ディスクトレイ用フランジ
JPWO2002025650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