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9398B - 线圈装置、脉冲变压器和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脉冲变压器和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9398B
CN111009398B CN201910856861.2A CN201910856861A CN111009398B CN 111009398 B CN111009398 B CN 111009398B CN 201910856861 A CN201910856861 A CN 201910856861A CN 111009398 B CN111009398 B CN 111009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ode
lead
wire
coil devi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568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09398A (zh
Inventor
大井康裕
御子神祐
染谷秀平
木本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09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9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09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9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接合强度和接合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线圈装置包括:具有卷芯部和凸缘部(12)的芯部件(10);卷绕于卷芯部的电线(32);和设置于凸缘部(12)且与电线(32)的引线(32a)连接的端子电极(52),在与引线(32a)连接的端子电极(52)的表面,接合容易化层(70)形成为条纹状(70a)。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70a)作为激光标记(71)形成。线圈装置(1)中,将电线(32)的引线(32a)热压接于端子电极(52)的安装部(65)时可能产生的覆膜残渣(78)通过激光被去除。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脉冲变压器和电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例如脉冲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和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用作脉冲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线圈装置。该现有的线圈装置中,形成线圈的电线的端部通过热压接对于具有安装面的端子电极进行接线。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线圈装置中,包覆电线的覆膜的一部分在热压接时可能作为覆膜残渣残留于端子电极的安装面。其结果,将线圈装置安装于基板时,存在在连接端子电极的安装面与基板的焊锡等连接部件产生空隙等,且从空隙产生裂缝而使连接可靠性降低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热压接的接线时的热的影响,电极端子的安装面上的Sn层熔化而变少,其结果,焊锡等连接部件与端子电极的紧贴性变差,接合强度可能降低。这种不良情况除了线圈装置以外,在具有与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的其它电子部件中也可能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78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状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合强度高,而且接合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脉冲变压器和电子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观点的线圈装置,包括:
具有卷芯部和凸缘部的芯部件;
卷绕于所述卷芯部的电线;和
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且与所述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其中,
在与所述引线连接的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条纹状地形成有接合容易化层。
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在与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的表面条纹状地形成有接合容易化层。接合容易化层是由例如Sn层等构成,是提高与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的最表面层。因此,在将线圈装置安装于基板时,端子电极与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良好,接合强度(固接强度)提高。
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通过激光照射例如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的表面而得到。即,优选所述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作为激光标记显现于端子电极的表面。通过激光照射,将电线的引线热压接于端子电极时产生的覆膜残渣基本上被去除。因此,将线圈装置安装于基板时,难以产生连接端子电极的安装面与基板的焊锡等连接部件产生空隙等,抑制裂缝的产生,连接可靠性提高。
所述接合容易化层的条纹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引线的长边方向可以一致。在该情况下,激光的主扫描方向与引线的长边方向一致,沿引线的长边方向附着的覆膜残渣有效地被去除。另外,所述接合容易化层也可以形成于所述引线的两侧。在该情况下,沿引线的两侧附着的覆膜残渣有效地被去除。
也可以在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露出所述接合容易化层下的基底层的条纹图案。基底层是例如Ni、Ag或Cu的层。在该情况下,将电线的引线热压接于端子电极时产生的覆膜残渣基本上被去除。
另外,本发明的第2观点的线圈装置,包括:
具有卷芯部和凸缘部的芯部件;
卷绕于所述卷芯部的电线;和
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且与所述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其中,
在与所述引线连接的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形成有条纹状的激光标记。
本发明的第2观点的线圈装置中,在与引线连接的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形成有条纹状的激光标记。即,通过激光照射,将电线的引线热压接于端子电极时产生的覆膜残渣基本上被去除。因此,将线圈装置安装于基板时,难以产生连接端子电极的安装面与基板的焊锡等连接部件产生空隙等,抑制裂缝的产生,连接可靠性提高。
另外,激光标记形成为条纹状,所以通过激光未被除去的最表面的Sn层等的接合容易化层条纹状地残留,提高与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因此,在将线圈装置安装于基板时,端子电极与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良好,接合强度(固接强度)提高。
端子电极也可以还具有与安装部连续地形成的设置部。通过将端子电极的设置部固定于凸缘部,端子电极的安装部不需要对于凸缘部进行固定,安装后的线圈装置的耐热冲击特性等提高。另外,通过不将端子电极的安装部粘接固定于凸缘部,能够提高线圈装置的安装面的共面度(平面度)。
优选在端子电极的安装部的卷芯部侧的缘部与凸缘部的卷芯部侧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凸缘部的外周面露出的露出面。还优选所述露出面进行倒角。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电线的端部抵接于接线部的卷芯部侧的缘部的角度,能够降低对于电线的端部的损伤。
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多个所述端子电极内的一个也可以具有比另一端子电极的接线部的宽度宽的宽度的宽度宽接线部,两条以上的电线的端沿所述凸缘部的外周方向排列地连接于该宽度宽接线部。
本发明的脉冲变压器具有所述的任一线圈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部件,包括:
引线引出到外部的元件主体;和
设置于所述元件主体的外表面的端子电极,其中,
在与所述引线连接的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条纹状地形成有接合容易化层。或者,在与引线连接的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形成有条纹状的激光标记。
本发明的电子部件中,在与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的表面条纹状地形成有接合容易化层。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通过激光照射例如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的表面而得到。即,优选所述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作为激光标记显现于端子电极的表面。通过激光照射,将电线的引线热压接于端子电极时产生的覆膜残渣基本上被去除。因此,将线圈装置安装于基板时,难以产生连接端子电极的安装面与基板的焊锡等连接部件产生空隙等,抑制裂缝的产生,连接可靠性提高。
另外,激光标记形成为条纹状,所以通过激光未被除去的最表面的Sn层等的接合容易化层条纹状地残留,提高与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因此,在将线圈装置安装于基板时,端子电极与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良好,接合强度(固接强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的II的部分的局部俯视图,是表示在端子电极配置有电线的引线的状态的图。
图2B是图1的II的部分的局部俯视图,是表示在端子电极热压接了电线的状态的图。
图2C是图1的II的部分的局部俯视图,是表示对热压接了电线的端子电极照射激光的状态的图。
图3A与图2B对应,是表示在端子电极热压接了电线的状态的照片。
图3B与图2C对应,是表示对热压接电线的端子电极照射激光的状态的照片。
附图标记说明
1…线圈装置
10…鼓型芯(芯部件)
11…卷芯部
12…凸缘部
13…内侧面
14…外侧面
20…安装侧面
23a~23c…露出面
30…线圈部
31~34…电线
31a~34a、31b~34b…端部(引线)
32c…不需要部分
51~56…端子电极
65…安装部
66…设置部
67…接线部的缘部
70…最表面层(Sn层)
70a…条纹状的Sn层
71…激光标记
73…基底层
75…芯线暴露部
78…覆膜残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线圈装置1是用作例如脉冲变压器的表面安装型的线圈部件。线圈装置1具有作为鼓型的芯部件的鼓型芯10、线圈部30和端子电极51~56。
图1中,线圈装置1的Z轴方向的上表面成为将线圈装置1安装于基板等时的安装面。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线圈装置1的线圈部30的卷轴平行的轴设为X轴,将与线圈装置1的高度方向平行的轴设为Z轴,将与X轴和Z轴大致垂直的轴设为Y轴。
线圈装置1的外形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X轴长度为2.0~6.0mm,Y轴宽度为2.0~6.0mm,Z轴高度为1.0~4.0mm。
鼓型芯10具有卷绕线圈部30的卷芯部11(图1中位于线圈部30的内部的棒状部分)和设置于卷芯部11的X轴方向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12、12。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11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四边形,但也可以是其它的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没有特别限定。如图1所示,两个凸缘部12、12的外形形状均为相同形状的大致长方体,但它们的形状或尺寸相互不同。
鼓型芯10由磁性体构成,例如包含导磁率较高的磁性材料、例如Ni-Zn系铁氧体或Mn-Zn系铁氧体、或金属磁性体等的磁性粉体。
两个凸缘部12、12以沿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且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卷芯部11的X轴方向的两端连接于一对凸缘部12、12的相对的内侧面13、13的各Y轴方向的中央部。凸缘部12、12的安装侧面20、20构成为没有凹凸的平坦的面。
凸缘部12、12各自中,在一个凸缘部12的安装侧面20形成有3个第1~第3端子电极51~53,在另一个凸缘部12的安装侧面20配置有3个第4~第6端子电极54~56。
在鼓型芯10的卷芯部11形成有线圈部30。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30由卷绕于卷芯部11的4条电线31~34构成,第1电线31和第2电线32构成作为脉冲变压器的一次线圈,第3电线33和第4电线34构成二次线圈。形成一次线圈的第1电线31和第2电线32按照相反方向卷绕,形成二次线圈的第3电线33和第4电线34按照相反方向卷绕。
这样卷绕的4条电线31~34的各端部31a~34a、31b~34b分别通过热压接接线到配置于鼓型芯10的凸缘部12、12的端子电极51~56。
具体而言,第1电线31的一个端部31a接线于第1端子电极51,第2电线32的一个端部32a接线于第2端子电极52,第3电线33和第4电线34的一个端部33a、34a均接线于第3端子电极53。
另外,第1电线31和第2电线32的另一个端部31b、32b均接线于第6端子电极56,第3电线33的另一个端部33b接线于第5端子电极55,第4电线34的另一个端部34b接线于第4端子电极54。
通过将电线31~34以这种结构卷绕,并接线于端子电极51~56,第1端子电极51和第2端子电极52成为一次线圈侧端子(输入侧端子),第4端子电极54和第5端子电极55成为二次线圈侧端子(输出侧端子)。另外,第3端子电极53和第6端子电极56分别成为一次线圈侧(输入侧)和二次线圈侧(输出侧)的中间抽头。
关于端子电极54~56,如图1所示,在端子电极51~56的卷芯部11侧的缘部67与凸缘部12的卷芯部11侧的内侧面13之间形成有凸缘部12的外周面露出的露出面23a~23c,露出面23a~23c进行倒角。通过这样构成,电线31~34的端部能够增大抵接于安装部65的卷芯部11侧的缘部67的角度,并能够降低相对于电线31~34的引出端部(引线)损伤。
各电线31~34利用包覆导线构成,例如将由铜(Cu)等的良导体构成的芯材利用由酰亚胺改性聚氨酯等构成的绝缘材料包覆,进一步将最表面利用聚酯等较薄的树脂膜包覆。但是,电线31~34的芯材和覆膜材料的材质不限于此。
另外,各电线31~34的线径、卷绕数、卷绕方法、线圈部30中的卷绕的电线的层数等也可以根据要求的线圈装置1的特性按每个电线决定。本实施方式中,各电线31~34的线径和卷绕数相同,卷绕于按照相同方向卷绕的一对的每个电线31和33(或32和34),线圈部30中,例如4条电线卷绕成两层。
端子电极51~56分别将金属板状的端子部件通过折弯成形而一体地成形。端子部件利用例如铜、铜合金等的金属、或其它的导电板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电极51~56分别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且各自具有安装部65和设置部66。但是,两个电线的端部分别连接的端子电极53和56的安装部65也可以比其它的端子电极51、52、54、55的安装部65增大Y轴方向的宽度。
设置部66在安装部65的X轴方向的一侧,以从安装部65的端部向Z轴的下方折弯的方式连续地形成。
设置部66的Z轴方向的高度z1优选与鼓形芯10的凸缘部12的Z轴方向的高度z0相等或比其短,z1/z0优选为0.2~1。本实施方式中,设置部66的Y轴方向的宽度与安装部65的轴方向的宽度相同,但也可以比安装部65的轴方向的宽度大,也可以小。
安装部65的X轴方向长度x1通过与鼓型芯10的凸缘部12的X轴方向的宽度x0的关系决定。即,在端子电极的安装部65的卷芯部侧的缘部67与凸缘部12的卷芯部侧的内侧面13之间,以形成安装侧面20的一部分(凸缘部1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面23a~23c的方式,决定安装部65的X轴方向长度x1。
因此,安装部65的X轴方向长度x1优选为与鼓型芯10的凸缘部12的安装侧面20的X轴方向宽度x0相等以下,x1/x0优选为1/3~10/10,进一步优选为7/10~9.5/10。构成端子电极51~56的端子部件的板厚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50~100μm。构成端子电极51~56的端子部件的设置部66分别通过粘接等方式接合于凸缘部12、12的外侧面14、14。
端子部件的安装部65优选相对于凸缘部12的Z轴方向的上表面即安装侧面20不粘接而可自由地移动。通过不将安装部65粘接固定于凸缘部12、12的安装侧面20、20,能够提高线圈装置1的安装面的共面度(平面度)。另外,能够提高相对于将线圈装置1安装于基板等时的基板的变形和振动等的耐性,并提高安装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65紧贴地配置于安装侧面20上。后工序中向安装部65热压接电线31~34的端部31a~34a、31b~34b,所以优选安装部65紧贴于安装侧面20,但也可以稍微具有间隙。通过在安装部65与安装侧面20之间具有间隙,安装部65的弹性变形范围变大,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线圈装置1安装至基板等后的耐热冲击特性等。另外,通过具有间隙,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装置1的安装面的共面度(平面度)。
如图2C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线31~34的引线(端部)31a~34a、31b~34b的任一者分别通过热压接而接合的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的表面显现电线31~34的芯线材料露出的芯线暴露部75。另外,在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的表面形成有条纹状的激光标记71。利用这些激光标记71,端子电极52的最表面层70条纹状地暴露,在安装部65的表面形成有条纹状的Sn层(接合容易化层)70a。
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的表面,作为接合容易化层的Sn层70a的条纹的长边方向与引线31a~34a、31b~34b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另外,在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的表面,条纹状的Sn层70a形成于引线31a~34a、31b~34b的Y轴方向的两侧。另外,也可以在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的表面露出Sn层70a之下的基底层73的条纹图案。基底层是例如Ni、Ag或Cu的层。
激光标记71的Y轴方向的间距(与激光的扫描间距对应)s优选通过与电线31~34的线径d的关系决定,本实施方式中,s/d为1/1/10~3/1,优选为1/3~1/1。电线31~34的线径d优选为30~80μm。
制造这种结构的线圈部件1时,首先,在鼓型芯10设置端子电极51~56。各端子电极51~56通过如下形成,将对应的端子部件的安装部65配置于安装侧面20上,将设置部66利用粘接剂粘接于凸缘部12、12的外侧面14、14。
此外,端子电极51~56的形成方法不限定于设置端子部件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印刷或涂敷的导电膜的烘烤处理、镀敷处理等形成。这种方法中,能够将与本实施方式一样的端子电极形成于安装侧面20、20,并且也能够在安装侧面20、20形成露出面23a~23c。
在鼓型芯10的凸缘部各自装配端子电极51~53和54~56后,接着,将鼓型芯10设置于绕线机,将电线31~34以规定的顺序卷绕于鼓型芯10的卷芯部11。
进行卷绕时,将电线31~34的端部31a~34a和31b~34b通过热压接固定于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例如,第2电线32的端部32a向第2端子电极52的安装部65的接线中,如图2A所示,在利用未图示的绕线机拉开的电线32的中途配置于第2端子电极52的安装部65的状态下,使未图示的加热器从上方压接于电线32和安装部65并加热。
通过热压接,电线32的覆膜材料熔融或剥离,作为导体的电线32的芯材露出,电线32压接于端子电极52的安装部65而电连接。
分别配置3个端子电极51~53或54~56的凸缘部12、12中,也可以对一个凸缘部12分别使用宽度宽的一个加热器进行热压接,也可以利用单一加热器,改变热压接的位置地进行4条电线31~34的热压接。
另外,也能够利用宽度宽的一个加热器,将按照相同方向卷绕的电线32和34的端部同时进行热压接。因此,线圈装置1中,也能够使将电线31~34的端部31a~34a、31b~34b热压接于端子电极51~56的工序容易,并且也能够使制造装置简单。
电线31~34的两端部31a~34a、31b~34b向端子电极51~56的热压接结束后,从电线端部31a~34a、31b~34b的接线部分切断前端的不需要部分。例如,压接于第2端子电极52的第2电线中,如图2A所示,将比电线32的压接部分(端部32a)靠前端的不需要部分32c,利用从上方降下的未图示的剪线钳进行切断排除。
电线31~34(参照图1)的两端部31a~34a、31b~34b的向端子电极51~56的热压接、和不需要部分的切断结束后,相对于端子电极51~56,通过激光进行的表面处理。
在电线31~34的端部(引线)31a~34a、31b~34b连接的端子电极51~56的表面,关于例如接线第2电线32的第2端子电极52,如图2B所示,作为电线32的覆膜材料(绝缘材料)使用的绝缘树脂(聚氨酯等)的覆膜残渣78残留。在残留有覆膜残渣78的部位,端子电极52的最表面层70没有暴露于表面。最表面层70是提高与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的材料的层,即接合容易化层。具体而言,是例如与焊锡的紧贴性优异的Sn层,但本实施方式中不限定于Sn层。
图2B中,在第2端子电极52的安装部65的电线32的引线32a的位置形成有芯线暴露部75。芯线暴露部75是电线32的覆膜材料被熔融或剥离,作为导体的电线32的芯材(本实施方式中Cu)露出的部分。
对端子电极52(51~56)的图2B所示那样的表面照射激光,消除覆膜残渣78,使作为最表面层的Sn层暴露在端子电极52的表面。
激光进行的表面处理通过将激光沿电线32的引线32a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扫描而进行。此外,激光的扫描方向(主扫描方向)也可以是与电线32的引线32a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可以是倾斜方向,但优选为电线32的引线32a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
对端子电极51~56(参照图1)的表面实施激光的表面处理的结果,对于例如接线第2电线32的第2端子电极52,如图2C所示,消除大部分的覆膜残渣78,在端子电极52的表面形成条纹状的激光标记71。通过该激光标记71,端子电极52的最表面层70条纹状地暴露,形成条纹状的Sn层70a。
这样,通过激光进行的端子电极51~56(参照图1)的表面处理,在端子电极51~56条纹状地形成接合容易化层70a。换言之,端子电极51~56的表面中,如图2C所示,作为激光标记71,形成接合容易化层70a。其结果,在表面处理后的端子电极51~56的表面几乎检测不到作为覆膜残渣78的主要的残存成分的碳(C)。
另外,如图2C中示例的那样,也可以在端子电极51~56的表面的一部分,暴露、形成条纹状的基底层(基底层的条纹图案)73。基底层73通过镀敷等形成于端子电极51~56的最表面层70(Sn层)与端子电极51~56的基材之间,是Ag、Ni或Cu等的层。
这样,在端子电极51~56,如图2A所示,引线32a配置于安装部65的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且压接于端子电极51~56,如图2C所示,对安装部65的整个面(也包含芯线暴露部75)实施激光的表面处理,在芯线暴露部75的Y方向的两侧形成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70a。
激光的种类和强度(波长,峰值强度,脉冲宽度等)决定为能够消除覆膜残渣78的程度,优选为弱至条纹状地残留端子电极51~56的表面的Sn层70的程度的程度。
图3A与图2B对应,是表示在构成端子电极51~56的端子部件热压接了电线的状态的照片。如图3A所示,向端子部件热压接电线的引线之后,在电线的芯材暴露的芯线暴露部75的周围,残留电线的覆膜材料(绝缘材料)的覆膜残渣78,覆盖端子部件的最表面层的Sn层70。
图3B与图2C对应,是表示将热压接电线之后的端子部件的表面(参照图3A)通过激光进行表面处理后的状态的照片。如图3B所示,端子部件的表面成为覆膜残渣78大致被消除,且形成条纹状的激光标记71,成为该激光标记71的条纹状的Sn层70a的状态。条纹状的Sn层70a也能够通过利用电子显微镜等分析端子电极的表面而进行观察。另外,基底层73的条纹图案也能够通过同样的方法观察。另外,在端子电极的表面几乎不存在碳(覆膜残渣)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同样的方法观察。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中,如图2C所示,在电线32(31~34)的引线32a(31a~34a、31b~34b)连接的端子电极52(51~56)的表面形成有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70a。因此,将线圈装置1(参照图1)安装于电路基板(省略图示)等时,与将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和基板等连接的焊锡等连接部件的紧贴性良好,接合强度(固接强度)提高。
另外,将热压接引线31a~34a、31b~34b之后的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的表面通过激光进行表面处理。因此,如图2C所示,条纹状的接合容易化层70a与激光标记71一起显现于端子电极52(51~56)的安装部65的表面。因此,将电线32(31~34)的引线32a(31a~34a、31b~34b)热压接于端子电极52(51~56)的安装部65时产生的覆膜残渣78通过激光基本上被去除。其结果,将线圈装置1安装于电路基板等时,在连接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面65与基板等的焊锡等连接部件产生空隙等的可能性变少,抑制裂缝的产生,连接可靠性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中,如图2C所示,作为接合容易化层的Sn层70a的条纹的长边方向与引线32a(31a~34a、31b~34b)的长边方向一致。即,激光的主扫描方向与引线32a(31a~34a、31b~34b)的长边方向一致,沿引线32a(31a~34a、31b~34b)的长边方向附着的覆膜残渣有效地被去除。另外,作为接合容易化层的Sn层70a形成于引线32a的Y轴方向的两侧。因此,沿引线32a(31a~34a、31b~34b)的Y轴方向的两侧附着的覆膜残渣有效地被去除。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中,在端子电极51~56的安装部65的卷芯部11侧的缘部67与凸缘部12的卷芯部11侧的内侧面13之间形成有凸缘部12的外周面露出的露出面23a~23c,露出面23a~23c进行倒角。通过这样构成,电线31~34的端部能够增大抵接于安装部65的卷芯部11侧的缘部67的角度,并能够降低相对于电线31~34的引出端部(引线)损伤。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一对凸缘部12、12的安装侧面20的相反侧的面上没有接合将这些凸缘部12、12磁连接的板状的芯,但也可以通过粘接等的方式接合板状的芯。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入侧和输出侧各自的中间抽头形成有第3端子电极53和第6端子电极56,但也可以根据用途省略中间抽头。在该情况下,不需要第3端子电极53和第6端子电极56,并且能够利用两条电线构成线圈装置(脉冲变压器)。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端子电极51~56作为与鼓型芯10不同的金属板部件安装于凸缘部12,但也可以通过电极膏的烘烤、镀敷、蒸镀等的方法,直接形成于凸缘部的外表面。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适合作为经由LAN电缆等的脉冲信号的传送中使用的脉冲变压器的装置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用途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例如共模滤波器等其它的线圈装置,并且能够适用于通过热压接或热压接以外的方法将电线的引线接线于端子电极的所有的电子部件。

Claims (8)

1.一种线圈装置,其包括:具有卷芯部和凸缘部的芯部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的电线;和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且与所述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所述线圈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由金属制板状部件构成,
在所述端子电极的除与所述引线连接的位置以外的所述端子电极的安装部的表面,条纹状地形成有接合容易化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条纹状的所述接合容易化层以激光标记的方式显现于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容易化层的条纹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引线的长边方向一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容易化层形成于所述引线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容易化层之下的基底层的条纹图案露出于所述端子电极的表面。
6.一种线圈装置,其包括:具有卷芯部和凸缘部的芯部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的电线;和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且与所述电线的引线连接的端子电极,所述线圈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直接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没有凹凸的平坦的外表面,
在所述端子电极除与所述引线连接的位置以外的所述端子电极的安装部的表面,形成有条纹状的激光标记。
7.一种脉冲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
8.一种电子部件,其包括:引线引出到外部的元件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元件主体的外表面的端子电极,所述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由金属制板状部件构成,
在所述端子电极的除与所述引线连接的位置以外的所述端子电极的安装部的表面,条纹状地形成有接合容易化层。
CN201910856861.2A 2018-10-05 2019-09-11 线圈装置、脉冲变压器和电子部件 Active CN111009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0333 2018-10-05
JP2018190333A JP7286936B2 (ja) 2018-10-05 2018-10-05 コイル装置、パルストランスおよび電子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9398A CN111009398A (zh) 2020-04-14
CN111009398B true CN111009398B (zh) 2023-10-20

Family

ID=70051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56861.2A Active CN111009398B (zh) 2018-10-05 2019-09-11 线圈装置、脉冲变压器和电子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545294B2 (zh)
JP (1) JP7286936B2 (zh)
CN (1) CN1110093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4179B2 (ja) * 2018-12-26 2022-01-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09577A (ja) * 1993-04-26 1996-10-08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巻線材を端子部材に接触させ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2000036427A (ja) * 1998-07-21 2000-02-02 Tdk Corp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7126634A (ja) * 2016-01-13 2017-07-2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N108231377A (zh) * 2016-12-14 2018-06-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陶瓷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73794A (zh) * 2017-03-07 2018-09-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1436B2 (ja) * 2004-09-30 2010-02-24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面実装コイル部品
JP6065122B2 (ja) * 2013-09-27 2017-01-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US9653205B2 (en) * 2014-04-30 2017-05-16 Cyntec Co., Ltd.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ical component using the same and th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9831023B2 (en) * 2014-07-10 2017-11-28 Cyntec Co., Ltd.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ical component using the same and th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10242789B2 (en) * 2015-06-16 2019-03-2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eramic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eramic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17073496A (ja) * 2015-10-08 2017-04-13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配線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42006B2 (ja) * 2016-01-05 2020-02-0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JP2017162897A (ja) * 2016-03-08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072436A (zh) * 2016-04-26 2018-12-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陶瓷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US10861631B2 (en) * 2016-06-15 2020-12-08 Tdk Corporation Coil device
JP6830340B2 (ja) 2016-11-08 2021-02-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627731B2 (ja) * 2016-12-01 2020-01-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及び巻線型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747273B2 (ja) * 2016-12-13 2020-08-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部品
JP6981119B2 (ja) * 2017-09-11 2021-12-1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09577A (ja) * 1993-04-26 1996-10-08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巻線材を端子部材に接触させ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2000036427A (ja) * 1998-07-21 2000-02-02 Tdk Corp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7126634A (ja) * 2016-01-13 2017-07-2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N108231377A (zh) * 2016-12-14 2018-06-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陶瓷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73794A (zh) * 2017-03-07 2018-09-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11601A1 (en) 2020-04-09
JP2020061421A (ja) 2020-04-16
JP7286936B2 (ja) 2023-06-06
US20230093320A1 (en) 2023-03-23
CN111009398A (zh) 2020-04-14
US11545294B2 (en) 2023-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3659B2 (ja) コイル装置
US10170234B2 (en) Coil device capable of performing a wire connection
CN108573800B (zh) 线圈部件
CN108573793B (zh) 线圈部件
CN111627678B (zh) 线圈部件
JP6791068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付き実装基板
US20230093320A1 (en) Coil device, pulse transformer,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0098030B (zh) 线圈部件和电子设备
US20210065967A1 (en) Coil component,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il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6058471A (ja) 巻線型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993284B (zh) 线圈装置和脉冲变压器
CN111128513A (zh) 线圈部件和电子器件
US11657956B2 (en) Coil device and pulse transformer
JP2020123707A (ja) コイル部品、電子機器、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11540588A (zh) 线圈部件
JP2020141077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7336855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6977549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CN218497926U (zh) 线圈部件
JP2023069239A (ja) コイル部品
JP6723690B2 (ja) 被覆リードタイプ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081522A (ja) コイル部品
JP2020161552A (ja) コイル、インダクタ素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ダクタ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6114570A (ja) コイル部品と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