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0588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0588A
CN111540588A CN202010080518.6A CN202010080518A CN111540588A CN 111540588 A CN111540588 A CN 111540588A CN 202010080518 A CN202010080518 A CN 202010080518A CN 111540588 A CN111540588 A CN 1115405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metal terminal
outer end
coil component
en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05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五十岚启雄
五十岚勇治
宫本贵雄
石田卓也
大西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40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05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3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在安装于安装基板的状态下被施以的热循环也不易产生金属端子与鼓状芯之间的粘合部分的剥离的线圈部件。在与金属端子(16)的立起部(23)和鼓状芯(2)的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2b)双方接触的状态下形成粘合剂层(26a)。立起部(23)的与外侧端面(12b)对置的面成为相对于外侧端面(12b)形成角度的倾斜面(29),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部分位于倾斜面(29)与外侧端面(12b)之间的间隔更大的一侧。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部分的厚度T成为13μm以上。由热循环作用于粘合剂层(26a)的应力容易在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部分处沿厚度方向分散,因此不易产生粘合部分的剥离。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具有在鼓状芯上安装有由金属板构成的金属端子的构造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所感兴趣的技术,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5-3547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有具有在鼓状芯上安装有由金属板构成的多个金属端子的构造的线圈部件。图10是从专利文献1中引用的附图,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图1。
图10所示的线圈部件61构成共模扼流线圈,具备例如由铁氧体构成的鼓状芯62、以及第1线材63和第2线材64。鼓状芯62具备供第1、第2线材63、64在周面上卷绕的卷芯部(线材63、64之下被遮挡而未图示),并且,鼓状芯62具备:分别在卷芯部的在轴线方向上互为反向的端部设置的第1凸缘部65和第2凸缘部66。
在第1凸缘部65安装有由金属板构成的2个金属端子67、69。在第2凸缘部66安装有由金属板构成的2个金属端子68、70。此外,针对金属端子70,它被第2凸缘部66遮挡而没有图示。
第1线材63的第1端与在第1凸缘部65设置的第1金属端子67连接,第1线材63的与第1端反向的第2端与在第2凸缘部66设置的第2金属端子68连接。另外,第2线材64的第1端与在第1凸缘部65设置的第3金属端子69连接,第2线材64的与第1端反向的第2端与在第2凸缘部66设置的未图示的第4金属端子70连接。
对金属端子67~70分别以怎样的状态分别安装于凸缘部65、66进行说明。
凸缘部65、66分别具有: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71、朝向卷芯部侧并且位于卷芯部各端部的内侧端面72、以及朝向内侧端面72相反侧的外侧的外侧端面73。
另一方面,金属端子67~70分别具有:在凸缘部65、66各自底面71侧配置的基底部74、从基底部74起经由覆盖使底面71和外侧端面73交叉的棱线部分的弯曲部75而延伸并被配置在凸缘部65、66各自外侧端面73侧的立起部76。
为了分别将金属端子67~70分别固定于凸缘部65、66,使用粘合剂。将粘合剂被提供给金属端子67~70各自立起部76与凸缘部65、66各自外侧端面73相对置的部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547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构造中,通常,维持将立起部76朝向外侧端面73按压着的状态,令粘合剂固化,因此粘合剂形成具有较薄且均匀的厚度的粘合剂层,实现稳固的粘合状态。
如上述那样,若在将具有使由金属板构成的第1~第4金属端子67~70经由粘合剂安装于鼓状芯62的构造的线圈部件61,通过焊接等安装于印刷基板那样的安装基板的状态下,接受热循环,则有时第1~第4金属端子67~70中至少一个金属端子与鼓状芯62相粘合的粘合部分剥离。
这是由于在安装基板与由铁氧体构成的鼓状芯62之间,热循环时的膨胀量和收缩量间有比较大的不同。即,所存在的问题是,在接受热循环时,由铁氧体构成的鼓状芯62几乎不膨胀和收缩,但安装基板比上述鼓状芯62大幅膨胀和收缩。而且,第1~第4金属端子67~70欲追随安装基板的行为,因此安装于第1凸缘部65侧的第1金属端子67和第3金属端子69、与安装于第2凸缘部66侧的第2金属端子68和第4金属端子70之间的间隔比较大幅地变化。作为其结果,在将金属端子67~70和鼓状芯62粘合的粘合剂层处产生龟裂,有时因该龟裂而使粘合部分剥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能够不易由于在安装于安装基板的状态下施以的热循环而产生金属端子与鼓状芯粘合间的粘合部分的剥离。
本发明面向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备:鼓状芯,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卷芯部和分别在卷芯部的在轴线方向上互为反向的端部设置的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线材,其卷绕于卷芯部;多个金属端子,其由金属板构成,与线材的端部电连接,并且分别安装于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
上述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与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和朝向与卷芯部侧相反方向并且在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外侧端面。另一方面,多个金属端子具有:沿着第1凸缘部或者第2凸缘部的底面延伸的基底部、和沿着第1凸缘部或者第2凸缘部的外侧端面延伸的立起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中,多个金属端子包括第1金属端子和第2金属端子。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还具备:第1粘合剂层,其以与第1金属端子的立起部的至少局部和第1凸缘部的外侧端面的至少局部双方接触的状态设置;和第2粘合剂层,其以与第2金属端子的立起部的至少局部和第2凸缘部的外侧端面的至少局部双方接触的状态设置。而且,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特征在于,第1粘合剂层在上述轴线方向上测定出的厚度中,最厚的部分为13μm以上。
根据本发明,以由于被在安装于安装基板的状态施以的热循环而产生的鼓状芯的尺寸变化的行为、和安装于第1凸缘部的金属端子和安装于第2凸缘部的金属端子之间的间隔变化的行为上的差异为起因的应力作用于粘合剂层内,但该应力被至少具有第1粘合剂层的13μm以上的厚度的比较厚的部分承受,因此粘合剂层内的应力有效地在厚度方向上分散。因此,能够减少粘合剂层内的应力。作为其结果,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能够不易产生金属端子与鼓状芯相粘合的粘合部分的剥离。
此外,粘合剂层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的13μm这样的下限值通过后述的实验而求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A)是从比较靠上的上方观察到的图,(B)是从比较靠下的下方观察到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第1金属端子16向第1凸缘部6安装的安装部分的沿着图1的线A-A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成为求得粘合剂层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的13μm这种下限值的依据的粘合剂层的厚度与热循环试验前后的端子强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用于对第1、第2金属端子16、17向图2所示的第1凸缘部6安装的安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相当于图2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相当于图2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相当于图2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相当于图2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圈部件61的外观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构成例如共模扼流线圈。此外,图1中,省略两根线材的主要部分的图示。
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鼓状芯2具备:用于配置所卷绕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并沿轴线方向D延伸的卷芯部5、以及分别在卷芯部5的在轴线方向D互为反向的端部设置的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鼓状芯2优选由铁氧体构成。此外,除铁氧体以外,鼓状芯2也可以由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氧化铝那样非磁性体或者含有铁氧体粉或金属磁性粉的树脂等构成。
鼓状芯2所具备的卷芯部5以及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形成例如具有四边形截面形状的四棱柱形状。另外,虽未图示,但优选四棱柱形状的卷芯部5以及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各自棱线部分被赋予倒角形状。此外,卷芯部5以及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之外的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也可以是这些形状的组合。
第1凸缘部6具有:与轴线方向D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8、和朝向与底面8相反方向的顶面10。第1凸缘部6还具有:内侧端面12a,其为从底面8立起的面,且分别在与安装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朝向卷芯部5侧;外侧端面12b,其朝向与卷芯部5侧相反的方向;以及第1侧面12c和第2侧面12d,其使内侧端面12a和外侧端面12b之间连结。此处,所谓正交的方向,除了包括严格意义上的与安装基板正交的情况之外,还包括与正交的方向形成一定程度的角度并且延伸的情况。
对于第2凸缘部7,与第1凸缘部6的情况相同,也具有与轴线方向D平行并且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9、和朝向与底面9相反方向的顶面11。第2凸缘部7还具有:内侧端面13a,其为从底面9立起的面,且分别在与安装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朝向卷芯部5侧;外侧端面13b,其朝向与卷芯部5侧相反的方向;以及第1侧面13c和第2侧面13d,其使内侧端面13a和外侧端面13b之间连结。
此外,凸缘部6、7的沿着外侧端面12b、13b各自上边沿突出的形状的台阶部不是本质上的特征,也可以没有形成。
第1金属端子16和第3金属端子18相互隔开间隔地安装于第1凸缘部6。第2金属端子17和第4金属端子19相互隔开间隔地安装于第2凸缘部7。第1~第4金属端子16~19通常通过对例如由磷青铜、精炼铜等铜系合金构成的金属板进行加工来制造。成为第1~第4金属端子16~19的材料的金属板优选实施镀锡。金属板为例如0.10mm以上且0.15mm以下的厚度。
如图1所示那样,第1金属端子16和第3金属端子18分别具有:基底部20,其沿着第1凸缘部6的底面8延伸;和立起部23,其经由覆盖第1凸缘部6的底面8与外侧端面12b相交叉的棱线部分21的弯曲部22而与基底部20连结,并沿着第1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2b延伸。在第1金属端子16和第3金属端子18分别还形成有从基底部20延伸出的连接片24。
此外,图1中,只图示出第2金属端子17和第4金属端子19各自局部,上述的第1金属端子16和第4金属端子19为互为相同的形状,第2金属端子17和上述的第3金属端子18为互为相同的形状。因此,为了分别表示上述的第1金属端子16和第3金属端子18的基底部、弯曲部、立起部和连接片而使用的附图标记20、22、23和24也根据需要而使用在为了分别表示第2金属端子17和第4金属端子19中的对应的部分。
第1线材3的第1端与第1金属端子16的连接片24电连接。第1线材3的同第1端反向的第2端与第2金属端子17的连接片24电连接。第2线材4的第1端与第3金属端子18的连接片24电连接。第2线材4的同第1端相反的第2端与第4金属端子19的连接片24电连接。它们的电连接应用例如激光焊接。图1图示出通过激光焊接形成的以半球状隆起的焊接块部25。
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通常为截面圆形,且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和覆盖中心导体周面的由电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被膜。中心导体的直径例如为28μm以上且50μm以下。另外,绝缘被膜的厚度例如为3μm以上且6μm以下。中心导体例如由铜、银、金等良性导电金属构成。绝缘被膜由例如聚酰胺酰亚胺、酰亚胺改性聚氨酯那样的至少包括酰亚胺键的树脂构成。
在图1中省略图示,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沿相同方向以螺旋状卷绕于卷芯部5。更具体而言,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也可以是如使任一者为内层侧、使任另一者为外层侧那样成为双层卷绕,也可以成为在卷芯部5的轴线方向上各个匝交替排列并且彼此沿相同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卷绕的双线绕线。
第1和第3金属端子16、18通过粘合剂安装于第1凸缘部6,第2和第4金属端子17、19通过粘合剂安装于第2凸缘部7。以下参照表示沿着图1的线A-A的截面的图2对这些安装部分的详情进行说明。图2中,图示出第1金属端子16向第1凸缘部6安装的安装部分。对于第2~第4金属端子17~19的安装部分,与第1金属端子16的安装部分实质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那样,上述由粘合剂构成的第1粘合剂层26a在与第1金属端子16的立起部23和第1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2b双方接触的状态下形成。此外,分别与第2金属端子17、第3金属端子18和第4金属端子19建立关联地设置的第2粘合剂层26b、第3粘合剂层26c和第4粘合剂层26d,也具有与第1粘合剂层26a相同的形式。这些粘合剂层26b~26d中的仅第2粘合剂层26b在后述的图4中图示,第3粘合剂层26c和第4粘合剂层26d在附图中均未图示,但为了方便被给予了26c、26d的附图标记。作为构成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粘合剂,使用例如环氧类粘合剂。环氧类粘合剂也可以包括二氧化硅粒子等填料。这样,粘合剂包括二氧化硅粒子等较硬且粒径大的粒子,从而能够确保粘合剂层的厚度。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凸缘部6的底面8与外侧端面12b正交,第1金属端子16的立起部23为平板状。立起部23的与外侧端面12b对置的面形成相对于外侧端面12b形成角度的倾斜面29。更详细而言,第1金属端子16的基底部20和立起部23经由覆盖第1凸缘部6的底面8和外侧端面12b交叉的棱线部分21的弯曲部22连结,立起部23的与外侧端面12b对置的面整体成为倾斜面29。
基底部20与立起部23在弯曲部22处所成的内角为锐角,更具体而言,为70度以上且不足90度。因此,第1粘合剂层26a在立起部23的更接近弯曲部22一侧、即倾斜面29与外侧端面12b之间的间隔更大的一侧形成最厚的部分。该第1粘合剂层26a的在轴线方向D上测定出的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T成为13μm以上,更优选为19μm以上。这些厚度T的下限值根据后述的图3所示的数据来求得。此外,实际上,弯曲部22有时也根据制造上的不一致或者品质不同而没有具有恒定的角度地弯曲,例如也存在曲线的部分、一部分角度不同的部分。
可知的是,在以往的线圈部件中存在以下现象,即,热循环数越多,则成为在安装于安装基板的状态下的由热循环引起的粘合部分的剥离的起因的龟裂越是发展,而且龟裂在从立起部的顶端侧朝向基底部的方向上行进。
相对于后者的现象,根据该实施方式,第1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部分位于更接近基底部20的位置,因此在龟裂进行完的最终阶段,作用给第1粘合剂层26a的应力被有效地分散。因此,能够防止龟裂在第1粘合剂层26a完全进行完,因此,能够防止粘合力成为零。
另外,如该实施方式那样,在与第1~第4金属端子16~19的立起部23的至少局部与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各自外侧端面12b、13b的至少局部双方接触的状态下设置有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情况下,因热循环,对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作用剥离方向的力。这种剥离方向的力作用于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方向。因此,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越厚,对于剥离方向的力的耐受性越是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可以推测,厚度方向尺寸相对小,立起部23的顶端23a侧的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有助于粘合强度的提高。
图3和表1示出,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和线圈部件1的在热循环试验后的相对于安装基板而言的端子强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此外,“端子强度”是在焊接于安装基板的状态下将部件沿与基板平行的方向推压时测定的强度。作为构成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粘合剂,使用环氧类粘合剂。在热循环试验中,应用了在-55℃~150℃的温度范围中重复1000次循环的环境条件。端子强度的变化率,是以热循环试验前的端子强度为基准,求得出热循环试验后的端子强度的降低率。此外,对于相对于安装基板而言的端子强度的降低而言,作为现象,与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部分处产生剥离对应。
表1
粘合剂层的厚度(μm) 端子强度的变化率(%) 评价
10.0 -42 ×
10.8 -43 ×
11.2 -42 ×
12.4 -47 ×
12.8 -37
13.1 -29
13.8 -33
18.5 -30
18.8 -27
19.0 -26
25.7 -26
26.3 -27
26.6 -32
40.1 -30
40.9 -23
参照图3和表1,具有的趋势为,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越是增加,则端子强度的变化率的绝对值越是变小,但如表1的“评价”栏中标记了“○”那样,在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为13μm以上时,开始出现端子强度的变化率的绝对值为40%以下的样本,开始出现显著抑制端子强度的降低的效果。并且,在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成为19μm以上时,端子强度的变化率的绝对值较大地超过30%的样本消失,因此可靠地抑制端子强度的降低。
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果,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T如前述那样成为13μm以上,更优选为19μm以上。
此外,从能够无障碍地实施常规的粘合工序方面出发,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的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T的上限值为100μm,更优选为70μm。
如图2所示,在第1凸缘部6的底面8与第1金属端子16的基底部20之间未被赋予粘合剂,但也可以对此处赋予粘合剂。这也适用于后面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若在第1凸缘部6的底面8与第1金属端子16的基底部20之间赋予粘合剂,则在热循环时对形成于此处的粘合剂层带来剪切方向的力。这样,对于有剪切方向的力施加的粘合剂层而言,其厚度也可以不足13μm。
为了得到图2所示的构造,作为实施粘合工序前的第1~第4金属端子16~19,优选准备基底部20与立起部23所成的内角为锐角、更具体而言为70度以上且不足90度的部件。图4中以剖视图示出形成了用于成为第1金属端子16和第2金属端子17的部分的由金属板构成的卷料37的局部。图4中,用于成为第3金属端子18和第4金属端子19的部分被遮挡于用于成为第1金属端子16和第2金属端子17的部分的背后而未图示。卷料37在与图4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其长边方向。
在由卷料37保持的用于成为第1~第4金属端子16~19的部分各自的立起部23的规定区域涂覆有例如环氧类粘合剂,接着,将鼓状芯2配置于第1金属端子16与第2金属端子17之间且第3金属端子18与第4金属端子19之间。上述的环氧类粘合剂用于成为在第1~第4金属端子16~19各自与鼓状芯2之间设置的粘合剂层26a~26d。鼓状芯2被由夹着它的第1、第3金属端子16、18和第2、第4金属端子17、19形成的弹力保持。另外,在该状态下,将用于成为第1~第4金属端子16~19的部分的基底部20与立起部23所成的内角保持为70度以上且不足90度。
虽未图示,但在上述的卷料37上,沿着其长边方向以等间隔分布的状态保持多个鼓状芯2。接下来,针对每个保持差不多20个的鼓状芯2的长度,将这样的卷料37切断。
接下来,切断了的状态的卷料37被放入烤炉,以例如130℃以上且170℃以下的温度加热30分钟以上且60分钟以下的时间,将粘合剂固化。由此,形成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
其后,为了从卷料37上切去用于成为第1~第4金属端子16~19的部分,且与鼓状芯2一起被取出。而且,实施第1、第2线材3、4向卷芯部5卷绕的卷绕工序、以及将第1、第2线材3、4与第1~第4金属端子16~19各自连接片24(参照图1)连接的连接工序。
这样,得到图1所示那样的构造的线圈部件1。
此外,以往,为了形成具有较薄且均匀的厚度的粘合剂层,实现更稳固的粘合状态,在粘合工序中,将金属端子的立起部比较强力地朝向凸缘部的外侧端面按压,维持该状态而将粘合剂固化,但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使第1~第4金属端子16~19的立起部23与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的外侧端面12b、13b接触的情况下,维持基底部20与立起部23所成的内角成为70度以上且110度以下的状态。因此,若维持该状态,则也可以将第1~第4金属端子16~19的立起部23向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的外侧端面12b、13b按压,而且也可以仅按压立起部23的顶端23a。
如图1所示那样,线圈部件1也可以还具备架设于第1凸缘部6的顶面10和第2凸缘部7的顶面11之间的板状芯42。与鼓状芯2的情况相同,针对板状芯42,也优选由铁氧体构成。另外,板状芯42也可以由除铁氧体以外的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氧化铝那样的非磁性体、或者含有铁氧体粉或金属磁性粉的树脂等构成。
板状芯42由未图示的粘合剂粘合于第1凸缘部6的顶面10和第2凸缘部7的顶面11。由此,板状芯42能够与鼓状芯2一起地形成闭合磁路。作为粘合剂,例如使用由环氧类树脂构成的材料、或者在其中含有二氧化硅填料的材料。此外,为了使板状芯42与第1、第2凸缘部6、7之间的间隙尽可能窄,优选使用不含有填料的粘合剂。
以下,参照图5~图8,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图8是与图2对应的图,图示出第1金属端子16的向第1凸缘部6安装的安装部分。针对第2~第4金属端子17~19的安装部分,与第1金属端子16的安装部分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5~图8中,对与图2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1金属端子16的立起部23中,在与第1粘合剂层26a接触的面的局部,更具体而言,在与第1粘合剂层26a接触的面的基底部20侧,设置有凹部27。因此,第1粘合剂层26a的具有最厚的厚度T的部分位于凹部27内。这样,若存在凹部27,则能够容易地形成第1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厚度T的部分。
此处,如前述那样,第1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T成为13μm以上,更优选为19μm以上。另外,从能够无障碍地实施通常的粘合工序这方面出发,第1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T的上限值成为100μm,更优选为70μm。
在以下的说明中,厚度T是指满足所有上述的条件的厚度。
针对上述的立起部23的凹部27的形成能够通过使立起部23的局部成为薄壁例如通过压印加工来实现。另外,凹部27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将立起部23的局部压出例如通过压花加工而实现。
在图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第1粘合剂层26a的厚壁部分与薄壁部分的位置关系同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反,第1粘合剂层26a使最厚的厚度T的部分位于距基底部20更远的位置即位于立起部23的顶端23a侧。
更详细而言,第1凸缘部6的底面8与外侧端面12b正交,第1金属端子16的立起部23为平板状。立起部23中的与外侧端面12b对置的面整体成为相对于外侧端面12b形成斜度的倾斜面30。基底部20与立起部23在弯曲部22处所成的内角为钝角更具体而言超过90度且110度以下。因此,第1粘合剂层26a在立起部23的更接近顶端23a的一侧形成具有厚度T的最厚的部分。此外,与前述的情况相同,弯曲部22实际上也有时由于制造上的不一致或者品质上的不同而不具有恒定的角度弯曲,例如也存在曲线的部分、局部角度不同的部分。
相对于成为焊接于安装基板的状态下的因热循环引起的粘合部分的剥离的起因的龟裂,在从立起部23的顶端23a侧朝向基底部20的方向上进行这样的前述的现象,根据该实施方式,最厚的厚度T的部分位于距基底部20更远的位置,即位于立起部23的顶端23a侧,因此在欲产生龟裂的初始阶段,作用给第1粘合剂层26a的应力被有效地分散。因此,能够使第1粘合剂层26a不易产生龟裂、并且龟裂不易发展。
另外,对于第1粘合剂层26a的更接近基底部20的部分而言,厚度方向尺寸相对小,因此推测为有助于粘合强度的提高。
在图7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1金属端子16的立起部23中,在与第1粘合剂层26a接触的面的局部,更具体而言,在与第1粘合剂层26a接触的面中的靠立起部23的顶端23a侧,设置有凹部28。因此,第1粘合剂层26a的具有最厚的厚度T的部分位于凹部28内。这样,若存在凹部28,则能够容易地形成第1粘合剂层26a的最厚的厚度T的部分。
针对在上述的立起部23上形成凹部28,与图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能够通过使立起部23的局部成为薄壁例如通过压印加工而实现。凹部28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压出立起部23的局部例如通过压花加工来实现。
在图8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中,第1金属端子16的立起部23中的与第1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2b对置的面,与外侧端面12b平行地延伸,第1粘合剂层26a具有均匀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第1粘合剂层26a的几乎全域具有最厚的厚度T。
接下来,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进行说明。线圈部件1a例如构成共模扼流线圈,但省略两根线材的图示和线材的端部的焊接后的状态的图示。图9中,对与图1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6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第1金属端子16和第3金属端子18分别具有:基底部20,其沿着第1凸缘部6的底面8延伸;和立起部23,其经由覆盖第1凸缘部6的底面8与外侧端面12b相交叉的棱线部分21的弯曲部22,而与从基底部20连结,并沿着第1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2b延伸。在第1金属端子16和第3金属端子18分别还形成有从基底部20开始延伸的连接片24。
对于第1和第3金属端子16、18而言,立起部23中的与第1凸缘部6的外侧端面12b对置的面的局部成为倾斜面31。更详细而言,第1、第3金属端子16、18在立起部23处具有在与卷芯部5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与基底部20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伸出的伸出部32。伸出部32在相对于立起部23的剩余的部分稍微弯曲的方向上延伸。倾斜面31在该伸出部32中的与外侧端面12b对置的面侧形成。
在图9中未图示,粘合剂层以与伸出部32的倾斜面31和外侧端面12b双方接触的状态形成。粘合剂层在更接近伸出部32的顶端的一侧形成最厚的部分,其厚度为13μm以上。
安装于第2凸缘部7的第2金属端子17和第4金属端子19在图9中只图示出局部,但上述的第1金属端子16与第4金属端子19为互为相同的形状,第2金属端子17与上述的第3金属端子18为互为相同的形状。因此,针对第2金属端子17和第4金属端子19,也形成与上述的第1金属端子16和第3金属端子18的情况相同的粘合剂层。
根据这样的第6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第1~第9实施方式中,“粘合剂层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3μm以上,更优选为19μm以上”这样的结构在分别与第1金属端子16~19相关的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中全部采用,但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不是在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中全部采用,而且在第1~第4粘合剂层26a~26d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中采用。
另外,在图2和图6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凸缘部6、7的外侧端面12b、13b相对于底面8、9正交的形式、和金属端子16~19各自立起部23相对于基底部20以不正交状态相交的形式,实现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3μm以上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于此,通过凸缘部6、7的外侧端面12b、13b相对于底面8、9以不正交状态相交的形式、和金属端子16~19各自立起部23相对于基底部20正交的形式,实现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3μm以上的结构。并且,也可以通过凸缘部6、7的外侧端面12b、13b相对于底面8、9以非正交状态相交的形式、和金属端子16~19各自立起部23相对于基底部20以不正交状态相交的形式双方,实现粘合剂层26a~26d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3μm以上结构。在任一个情况下,均能够起到与图2和图6所示的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基于与更具体的共模扼流线圈相关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是例示的,能够成为其他各种变形例。因此,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材的根数和线材的卷绕方向、以及金属端子的个数等能够根据线圈部件的功能而变更。
另外,本说明书所述的各实施方式是例示的,能够在不同实施方式间进行结构的局部的置换或者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1a...线圈部件;2...鼓状芯;3、4...线材;5...卷芯部;6、7...凸缘部;8、9...底面;10、11...顶面;12b、13b...外侧端面;16~19...金属端子;20...基底部;21...棱线部分;22...弯曲部;23...立起部;26a、26b...粘合剂层;27、28...凹部;29、30、31...倾斜面;32...伸出部;D...轴线方向;T...最厚的部分处的厚度。

Claims (12)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鼓状芯,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卷芯部和分别在所述卷芯部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互为反向的端部设置的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
线材,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以及
多个金属端子,其由金属板构成,且与所述线材的端部电连接,并且分别安装于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
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与所述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和朝向与所述卷芯部侧相反方向并且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外侧端面,
所述多个金属端子具有:沿着所述第1凸缘部或者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底面延伸的基底部、和沿着所述第1凸缘部或者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外侧端面延伸的立起部,
所述多个金属端子包括第1金属端子和第2金属端子,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备:
第1粘合剂层,其以与所述第1金属端子的所述立起部的至少局部和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外侧端面的至少局部双方接触的状态设置;和
第2粘合剂层,其以与所述第2金属端子的所述立起部的至少局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外侧端面的至少局部双方接触的状态设置,
所述第1粘合剂层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测定出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3μ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粘合剂层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测定出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3μ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粘合剂层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测定出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9μ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粘合剂层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测定出的厚度最厚的部分为19μ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粘合剂层和所述第2粘合剂层包括环氧类粘合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1金属端子,所述立起部中的与所述外侧端面对置的面的至少局部成为相对于所述外侧端面形成角度的倾斜面,所述第1粘合剂层的最厚的部分位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外侧端面之间的间隔更大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1金属端子,所述基底部与所述立起部经由覆盖所述底面与所述外侧端面相交叉的棱线部分的弯曲部连结,所述立起部中的与所述外侧端面对置的面整体成为所述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1金属端子,所述基底部与所述立起部在所述弯曲部处所形成的内角为70度以上且不足90度,所述第1粘合剂层的最厚的部分位于所述立起部中的更接近所述弯曲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1金属端子,所述基底部与所述立起部在所述弯曲部处所形成的内角为超过90度且110度以下,所述第1粘合剂层的最厚的部分位于所述立起部中的更远离所述弯曲部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1金属端子,所述立起部中的与所述外侧端面对置的面的局部成为所述倾斜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1金属端子,所述倾斜面在所述立起部中沿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与所述基底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伸出的部分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1金属端子,在所述立起面中的与所述外侧端面对置的面的局部设置有凹部,所述第1粘合剂层的最厚的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
CN202010080518.6A 2019-02-07 2020-02-05 线圈部件 Pending CN1115405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0882A JP7103254B2 (ja) 2019-02-07 2019-02-07 コイル部品
JP2019-020882 2019-0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0588A true CN111540588A (zh) 2020-08-14

Family

ID=71739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0518.6A Pending CN111540588A (zh) 2019-02-07 2020-02-05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0602B2 (zh)
JP (1) JP7103254B2 (zh)
CN (1) CN111540588A (zh)
DE (1) DE1020202015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1257B2 (ja) * 2019-08-30 2023-11-1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電子機器、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USD1033357S1 (en) * 2020-09-09 2024-07-02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133A (ja) * 1997-06-16 1999-01-12 Tokyo Parts Ind Co Ltd 面実装コイル
JPH11283847A (ja) * 1998-03-31 1999-10-15 Taiyo Yuden Co Ltd 面実装型コイル
JP2005072038A (ja) * 2003-08-22 2005-03-17 Tdk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用コア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5228827A (ja) * 2004-02-10 2005-08-25 Tdk Corp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317577A (ja) * 2004-04-27 2005-11-10 Tdk Corp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2016149499A (ja) * 2015-02-13 2016-08-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17092349A (ja) * 2015-11-13 2017-05-2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CN107342149A (zh) * 2016-04-28 2017-11-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08091488A (zh) * 2016-11-22 2018-05-29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58899B2 (en) * 2003-03-20 2005-10-25 Tdk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JP3996145B2 (ja) 2004-05-28 2007-10-2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3171315U (ja) 2011-07-25 2011-10-27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JP5673585B2 (ja) 2012-03-13 2015-02-1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6259222B2 (ja) 2013-08-08 2018-01-1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KR101630065B1 (ko) * 2014-09-23 2016-06-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JP6049956B1 (ja) 2015-02-23 2016-12-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コイルモジュール、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JP6642006B2 (ja) 2016-01-05 2020-02-0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JP6743659B2 (ja) * 2016-11-09 2020-08-1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6577970B2 (ja) * 2017-03-31 2019-09-1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回路基板。
JP6965848B2 (ja) 2018-08-25 2021-11-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133A (ja) * 1997-06-16 1999-01-12 Tokyo Parts Ind Co Ltd 面実装コイル
JPH11283847A (ja) * 1998-03-31 1999-10-15 Taiyo Yuden Co Ltd 面実装型コイル
JP2005072038A (ja) * 2003-08-22 2005-03-17 Tdk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用コア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5228827A (ja) * 2004-02-10 2005-08-25 Tdk Corp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317577A (ja) * 2004-04-27 2005-11-10 Tdk Corp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2016149499A (ja) * 2015-02-13 2016-08-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17092349A (ja) * 2015-11-13 2017-05-2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CN107342149A (zh) * 2016-04-28 2017-11-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08091488A (zh) * 2016-11-22 2018-05-29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建清 等: "包装材料学(第二版)", pages: 23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03254B2 (ja) 2022-07-20
DE102020201542A1 (de) 2020-08-13
JP2020129586A (ja) 2020-08-27
US20200258678A1 (en) 2020-08-13
US11430602B2 (en)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65848B2 (ja) コイル部品
US6816056B2 (en) Low-resistance resisto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10249429B2 (en) Coil device
CN108063039A (zh) 线圈装置
CN108573800B (zh) 线圈部件
JP6791068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付き実装基板
CN111540588A (zh) 线圈部件
US11798732B2 (en) Coil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7218831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9029579A (ja) コイル部品
JP7103787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7381257B2 (ja) コイル部品、電子機器、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658682B2 (ja) コイル部品
US20230093320A1 (en) Coil device, pulse transformer,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1869704B2 (en) Coil device
US11610726B2 (en) Coil device and pulse transformer
JP2015084405A (ja) コイル装置
JP7074109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30389B2 (ja)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パルストランス
JP7513005B2 (ja) コイル部品
US20210166862A1 (en) Coi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