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3389A - 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3389A
CN110993389A CN201910932532.1A CN201910932532A CN110993389A CN 110993389 A CN110993389 A CN 110993389A CN 201910932532 A CN201910932532 A CN 201910932532A CN 110993389 A CN110993389 A CN 110993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lever
main body
engaging
body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25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3389B (zh
Inventor
宫瀬泰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eo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93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33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3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33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4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operation by a part of the human body other than the hand, e.g. by fo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4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braking action or preparation for braking, e.g. by detection of the foot approaching the brake pedal
    • B60Q1/441Electric switches operable by the driver's ped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ower brake system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8/00, B60T13/00 or B60T15/00, or presenting othe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 B60T17/18Safety devices; Monitoring
    • B60T17/22Devices for monitoring or checking brake systems; Sign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4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by electrical means, e.g. using travel or forc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6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operation by a part of the human body other than the hand, e.g. by fo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8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6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for a door switch, a limit switch, a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3/161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for a door switch, a limit switch, a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for actuation by moving a closing member, e.g. door, cover or li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38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spring or other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50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with indexing or locating means, e.g. indexing by ball and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2220/00Monitoring, detecting driver behaviour; Signalling thereof; Counteracting thereof
    • B60T2220/04Pedal travel sensor, stroke sensor; Sensing brake reques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6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for a door switch, a limit switch, a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3/166Self-adjusting mountings, transmissions and the like
    • H01H2003/167Self-adjusting mountings, transmissions and the like with locking of the adjusted parts in the adjusted position by a separate a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58Actuators to avoid tilting or skewing of contact area or actua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26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开关装置1包括锁定保持器5、旋转限制机构(限制槽333、接合肋404)、固定机构(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以及主体壳体10侧的引导槽323)。旋转限制机构限制杆4和主体壳体10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直到杆4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在通过旋转限制机构释放相对旋转的限制之后,当主体壳体10、杆4和锁定保持器5绕轴线X相对旋转预定角度时,固定机构固定主体壳体10与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位置关系。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根据35 USC 119要求于2018年10月0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187653/2018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制动踏板的踩下操作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号4276835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制动踏板的踩下操作的开关装置。
该开关装置包括与制动踏板的操作相关地向前/向后移动的杆(推杆)以及通过组装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而构造的主体壳体。
杆设置成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组装方向上穿过主体壳体的第一壳体,并且在这种状态下,杆沿着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组装方向在轴线方向上被可移动地支撑。
杆和支撑可动触点的可动板通过开关装置内部的锁定机构连接。在该开关装置中,当杆与制动踏板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方向移动时,可动触点与杆一起沿轴线方向移动,以与设置在第二壳体侧的固定触点接触。由此,从开关装置输出接通信号。
为了在能够检测制动踏板的操作的状态下安装开关装置,需要将杆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
因此,在安装开关装置的步骤中,必须使主体壳体中的可动板相对于杆可沿轴线方向移动。在开关装置的安装完成之后,需要将可动板和杆连接成可沿轴线方向一起移动。
锁定机构是可动板的另一部件,并且设置成将杆和支撑可动触点的可动板连接成不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
锁定机构构造有一对锯齿状的锁定元件。锁定元件分别位于杆的外周和锁定机构的内周。
在开关装置中,通过在将杆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之后使杆绕轴线旋转,使杆侧的锁定元件与锁定机构侧的锁定元件接合。结果,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板与杆连接,并且在杆沿轴线方向正确定位的状态下,杆与可动板一起可沿轴线方向移动。
发明内容
开关装置具有用于在杆和可动板之间进行连接的许多部件,并且进一步,在将杆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时,杆侧的锁定元件和锁定机构侧的锁定元件之间的位置对准是必需的。
因此,组装工作变得复杂,导致开关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
因此,需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开关装置。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其可以将杆平稳地推入主体壳体并且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制造。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开关装置包括:
杆,其与制动踏板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主体壳体,其中插入有杆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并且其支撑所述杆以可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可动板,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以可在轴线方向上移位;以及
连接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所述杆和可动板,通过所述杆在轴线方向上的向前/向后移动,所述可动板在轴线方向上移位,以使设置在可动板中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或与之分离,其中,
保持器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以支撑所述杆,从而不能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突出部,其从所述杆的外周径向突出;和
壁部,其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中并且围绕所述杆的外周,构造成使得在将杆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之后,当杆绕轴线旋转时,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上的齿部与位于所述壁部的内周上的齿部啮合,以连接杆和可动板,
在所述主体壳体中,所述保持器相对于主体壳体在从基准位置绕轴线的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并且
当所述保持器位于基准位置时,突出部和周壁部定位成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相移。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当保持器位于基准位置时,突出部和周壁部定位成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相移。通过在该状态下从初始位置将杆推入主体壳体,可以在将杆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的过程中适当地防止突出部和周壁部之间的干涉。
由此,可以顺利地将杆推入主体壳体。
另外,由于在杆和可动板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不存在其他部件,因此与使用其间的另一部件来连接杆和可动板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开关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透视图;
图1B是说明开关装置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F是说明开关装置的安装过程的图;
图3是示出开关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开关装置的截面图;
图5A至图5D是说明杆的图;
图6A至图6E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7A至图7C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8A至图8D是说明移动块的图;
图9A和图9B是说明移动块的图;
图10A至图10C是说明极板的图;
图11A和图11B是说明极板的图;
图12A至图12E是说明盖的图;
图13A至图13E是说明盖的图;
图14A至图14F是说明盖的图;
图15A和图15B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附接到支架时的杆的移动和杆的旋转限制的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透视图;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开关装置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开关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9A至图19D是说明杆的图;
图20A至图20D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22A至图22E是说明盖的图;
图23A至图23E是说明盖的图;
图24A至图24F是说明盖的图;
图25A和图25B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附接到支架时的杆的移动和杆的旋转限制的图;
图2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透视图;
图27A和图27B是示出开关装置的截面图;
图28是示出开关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9A至图29D是说明杆的图;
图30A至图30D是说明凸轮的图;
图31A至图31D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32A和图32B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33A至图33D是说明盖的图;
图34A至图34E是说明盖的图;
图35A和图35B是说明盖的图;
图36A至图36F是说明盖的图;
图37A和图37B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附接到支架时的凸轮的操作的图;
图38A和图38B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附接到支架时的凸轮的操作的图;
图3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透视图;
图40A和图40B是示出开关装置的截面图;
图41是示出开关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2A至图42D是说明杆的图;
图43A至图43D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44A至图44C是说明锁定保持器的图;
图45A至图45D是说明盖的图;
图46A至图46E是说明盖的图;
图47A至图47D是说明极板的图;
图48A至图48G是说明开关装置的安装过程的图;
图49A至图49C是说明开关装置的安装过程的图;以及
图50A至图50D是说明开关装置的安装过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开关装置进行说明。
图1A和图1B是说明开关装置1的图,其中图1A是透视图,图1B是说明开关装置1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F是说明开关装置1的安装过程的图,其中图2A是说明其上附接有开关装置1的支架110的图。图2B是示出将开关装置1中的第二限制部33插入到支架110的附接孔111中的状态的图。图2C是沿着图2B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2D是示出开关装置1中的主体壳体10从图2B和图2C的状态绕轴线X旋转以将开关装置1固定至支架110的状态的图。图2E是沿图2D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2F是沿图2E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开关装置1的分解透视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开关装置1的截面图。图4A是通过在图1A中的平面A上切割开关装置1的截面图。图4B是通过在图1A的平面B上切割开关装置1的截面图。
如图1A、1B和图2A至2F所示,开关装置1包括:主体壳体10,其中组装有极板2和盖3;以及杆4,其与制动踏板100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X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如图3和图4A、4B所示,在主体壳体10中容纳有被插入以包围杆4的外周侧的杆保持器5和与杆4连接的可动板6。
在锁定保持器5与杆4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锁定保持器5在轴线X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杆4。
可动板6具有一对可动触点7、7,并与杆4一起在轴线X方向上向前/向后移动。在开关装置1中,当可动板6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时,由可动板6支撑的一对可动触点7、7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从而,一对可动触点7、7响应于杆4的前后移动而与暴露于极板2中的环形壁部21的内周的固定触点8、8接触或与之分离,以从开关装置1输出开/关信号。
图3示出了从极板2抽出通过模制嵌入极板2中的固定触点8、8的状态。
在下文中,将对开关装置1中的各个部件(极板2、盖3、杆4、锁定保持器5和可动板6)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基于沿极板2和盖3的组装方向的轴线X以及沿杆4的中心轴线的轴线X来说明开关装置1中的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
[杆4]
图5A至图5D是说明杆4的图。图5A是说明杆4的透视图,图5B是说明杆4的侧视图,图5C是沿图5B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5D是沿图5B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4B所示,杆4具有圆柱形基部40。
在沿纵向方向基部40的一端部40a侧位于主体壳体10的内部且另一端部40b侧位于主体壳体10的外部的状态下,杆4被主体壳体10支撑为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如图5D所示,在基部4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孔401。容纳孔401通向基部40的一端部40a。容纳孔401沿着基部40的中心线(轴线X)直线状地定位并且靠近基部40的另一端部40b延伸。
容纳孔401通过壁部402在基部40的端部40b侧封闭。直径小于容纳孔401的连通孔402a设置在壁部402的中央,以沿厚度方向(轴线X方向)穿过壁部402。
抵接构件41附接到基部40的端部40b。抵接构件41包括具有大致与基部40对准的外径的盘部410和从盘部410的中央延伸的轴部411。
抵接部件41的轴部411沿轴线X方向插入壁部402的连通孔402a。当抵接构件41位于盘部410抵接在基部40的端部40b上的位置时,轴部411从壁部402突出到容纳孔401中预定长度La。
弹簧Sp2容纳在容纳孔401的内部。弹簧Sp2的一端侧插在抵接构件41的轴部411的外周侧上。
在该状态下,弹簧Sp2的一端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壁部402上,并通过壁部402沿轴线X方向定位。
弹簧Sp2的另一端侧插在插入容纳孔401中的极板2侧的支撑杆24的外周侧上。弹簧Sp2的另一端沿轴线X方向由支撑杆24的台阶部242定位。在开关装置1中,弹簧Sp2在沿轴线X方向被压缩的状态下夹持在杆4侧的壁部402和支撑杆24侧的台阶部242之间。
因此,如图4B所示,在主体壳体10中,沿纵向方向杆4的另一端部40b侧被从弹簧Sp2作用的推压力在从主体壳体10突出的方向(图中的左方向)上推压。
接合部403(参照图4A)和接合肋404(参照图4)设置在位于主体壳体10内的区域中的基部40的外周上。
如图5B所示,在基部40中,接合部403从端部40a到远离端部40b侧(图5B中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接合部403沿着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延伸至端部40b侧,并且沿基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轴线X方向)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L1。
如图5C所示,在垂直于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的截面图中,接合部403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
接合部403包括两个接合部,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布置,并且接合部403、403位于基部40的直径线C1上。
接合部403的外周部分在截面图中形成为弧形,并且多个螺纹槽403a沿轴线X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接合部403的外周部分上。
在截面图中,接合部403在直径线C1上包括一侧的侧表面403b和另一侧的侧表面403c,它们是彼此平行的平坦表面。侧表面403b、403c在直径线C1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
在开关装置1中,在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车辆侧(参照图2A至2F)的支架110时,杆4和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相对旋转。
此时,杆4的接合部403、403与后述的可动板6侧(参照图3)的接合部64、64接合,以将杆4与可动板6连接。
如图5B所示,杆4中的接合肋404、404形成为在基部40的轴线X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L2。接合肋404的长度L2比接合部403的长度L1更短大(L1>L2)。
在基部40中,从轴线X的径向方向观察,接合肋404以与接合部403重叠预定长度ΔL的范围设置。
在截面图中,接合肋404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接合肋404包括两个接合肋,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
接合肋404设置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向接合部403(参照图5C)相移90度。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接合部403和接合肋404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相对彼此90度的间隔而交替设置。
在截面图中,接合部403在直径线C1上包括一侧的侧表面404b和另一侧的侧表面404c,它们是彼此平行的平坦表面。
接合肋404的外周404a是与轴线X平行的平坦表面。在接合肋404中,突出部405设置在接合部403侧的接合肋404的外周上。
突出部405朝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除了突出部405的一部分之外,接合肋404的外周404a形成为具有距基部40的外周40c的预定高度ha。
如图4B所示,锁定保持器5插入杆4中,以围绕位于主体壳体10内的基部40的区域中的基部40的外表面侧。被插入以围绕杆4的外表面侧的锁定保持器5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与杆4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杆4和锁定保持器5构造为可在轴线X方向上相对移动。
[锁定保持器5]
图6A至6E和图7A至7C是说明锁定保持器5的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锁定保持器5的透视图。图6C是通过在图6A中的平面A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的截面图。图6D是沿图6C中的箭头C-C方向示出锁定保持器5的图。图6E是沿图6C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图7A是通过在图6A中的平面B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的截面图。图7B是沿图6C中的线E-E截取的截面图。图7C是说明杆4在锁定保持器5的导轨54、54之间的布置的图。在图7C中,出于描述目的,杆4以虚线示出。
如图6C所示,锁定保持器5包括圆柱形基部50和封闭基部50的一端的壁部51。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基部50设置有彼此平行的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
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是通过沿着图6D所示的虚线Ln、Ln在外周侧切除基部50的一部分的平坦表面。
在此,虚线Ln、Ln是定位成在直径线C2上对称的虚线,其垂直于直径线C1且相互平行。
在基部50中,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形成为延伸至在壁部51的相反侧(图6C的右侧)的端部50a的附近。
在沿着轴线X的方向上定位的接合片52、52设置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外侧。
沿纵向方向接合片52、52的基端在轴线X方向上连接到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外侧的基部50、50的区域(连接部502)。
接合片52、52每个的长度L4比沿轴线X方向的基部50的长度L3更短(L3>L4)。
锁定爪521、521在末端侧设置在接合片52、52的外周上。锁定爪521从接合片52的外周向外突出,并且锁定爪521的外周边缘521a位于基部50的外周边缘502a的外侧。
接合片52由基部50(连接部502)悬臂支撑,并且接合片52的设置有锁定爪521、521的末端侧构造成在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可弹性地移位。
如图6D所示,通孔510a形成在壁部51的中央部分,用于插入杆4的基部40。
键槽540、540设置在通孔510a的周缘部分上。两个键槽540、540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键槽540、540形成为在直径线C2上沿彼此远离的方向凹入。
键槽540、540延伸至后述的导轨54、54(参照图6E)。
如图6D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壁部51在键槽540、540的外侧设置有接合突出部53、53。两个接合突出部53、53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布置。接合突出部53、53在直径线C2上位于键槽540、540的外侧。
如图7A所示,接合突出部53、53在远离壁部51的方向上突出预定的突出高度h2。
预定突出高度h2设定为这样的高度,使得接合突出部53、53在轴线X方向上穿过后述的盖3的弧形槽320a并且接合突出部53、53的末端不与盖3的接合部332接触。
如图6C和6E所示,基部50在沿着轴线X的方向上设置有导轨54、54,用于引导杆4在轴线X方向上的移动。
导轨54的一端54a位于基部50的外侧,另一端54b与基部50侧的壁部51的表面连接。
导轨54、54从壁部51延伸通过基部50的内侧至基部50的外侧。
如图7B所示,加强肋505、506设置在基部50的内侧,以支撑导轨54、54。
加强肋505、505沿着直径线C2设置,并连接导轨54、54和基部50。
加强肋506、506在直径线C1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并且将导轨54、54与基部50的设置有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区域连接。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导轨54、54在轴线X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并且键槽540、540通向导轨54、54的彼此相对的部分。
键槽540、540延伸至上述壁部51,并且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形成在壁部51中的通孔510a位于导轨54、54之间(参照图7B)。
如前所述,锁定保持器5设置成被插入以围绕杆4的外表面侧,并且杆4的基部40构造成穿过锁定保持器5的通孔510a(参照图7C)。
在该状态下,杆4的接合肋404、404位于导轨54、54的键槽540、540中,同时,杆4的接合部403、403位于一对加强肋506、506之间。
在开关装置1中,当杆4和锁定保持器5沿轴线X方向相对彼此移位时,杆4侧的接合肋404、404与键槽540、540之间的接合得以保持。
因此,由于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在轴线X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定位的导轨54、54引导,所以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相对移动可被平稳地执行。
在锁定保持器5中,加强肋506、506(参照图7C)设置成避免与杆4侧的接合部403干涉。因此,由于加强肋506、506与接合部403的干涉,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相对移动未被阻挡。
如图4B所示,锁定保持器5的导轨54、54的一端54a、54a在主体壳体10中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可动板6上。
[可动板6]
图8A至8D和图9A、9B是说明可动板6的图。
图8A、8B是示出可动板6的透视图。图8C是通过在图8A中的平面A上切割可动板6的截面图。图8D是通过在图8A中的平面B上切割可动板6的截面图。
图9A是沿图8C中的线C-C切割可动板6的截面图。图9B是说明杆4的接合部403与可动板6的接合部64之间的接合过程的图。
如图8A所示,可动板6包括环形基部60、一对触点支撑部63、63以及一对接合部64、64,其设置在一对触点支撑部63、63的彼此相对的部分中。
如图8C所示,环形基部60在轴线X方向上的长度L6短于触点支撑部63、63在轴线X方向上的长度L5。环形基部60沿轴线X方向位于触点支撑部63的一端63a侧。
如图9A所示,触点支撑部63、63在轴线X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环形基部60在触点支撑部63、63之间使触点支撑部63、63相互连接。
如图8C所示,在环形基部60中,壁部61在另一端63b侧(图中的左侧)设置在触点支撑部63的端部中。在壁部6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开口61a,开口61a的尺寸形成为能够使杆4的接合部403穿过。
如图8D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可动触点7、7的容纳部631、631在轴线X的相对侧在触点支撑部63、63的外周上敞开。使用触点支撑部63、63的厚度来设置容纳部631、631。
如图8D所示,在容纳部631中,可动触点7的固定片70沿轴线X方向固定在一侧的端部。固定片70是在沿着触点支撑部63的宽度方向的方向上定位的矩形部分,并且设置有沿远离固定片70的方向延伸的接触片71(参照图8A)。接触片71包括定位成在固定片7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的多个接触片。各接触片71由固定片70悬臂支撑,并且设置有弯曲部的末端71a侧位于从容纳部631向外侧突出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接触片71的末端71a侧可以进入或离开容纳部631。
在触点支撑部63、63中,沿轴线X方向在另一端63b侧的区域在轴线X上彼此面对。接合部64、64设置在相对区域的彼此的相对表面上(参照图8D)。
接合部64是在连接杆4和可动板6时与杆4侧的接合部403接合的部分。
接合部64从触点支撑部63向轴线X侧突出,在接合部64的轴线X侧的表面上沿轴线X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有螺纹槽64a。
如图9A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接合部64包括具有沿着与开口61a同心的假想圆ImI的内周的第一接合部641和具有沿直径线C1的内周的第二接合部642。
第二接合部642在假想圆ImI的切线方向上线性地延伸,并且第二接合部642与轴线X的分开距离ra比与第一接合部641的分开距离更长。
在可动板6中,接合部64、64各自设置在轴线X上的一侧和另一侧。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一侧的接合部64和另一侧的接合部64以沿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旋转180度的位置关系设置。
在图9A中,第一接合部641和第二接合部642沿绕轴线X的逆时针方向在一侧的接合部64和另一侧的接合部64的每个中按此顺序排列。
如图4A所示,在开关装置1的主体壳体10中,可动板6的接合部64、64连接至杆4侧的接合部403、403。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支架110,在将杆4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之后,当使主体壳体10绕轴线X旋转时,接合部64接合到接合部403。
如图9B所示,在将杆4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的状态下,杆4侧的接合部403、403位于在轴线X上相对的接合部64、64之间。
当主体壳体10从该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板6也与主体壳体10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然后,随着主体壳体10的旋转,杆4侧的接合部403、403逐渐与可动板6侧的接合部64的第二接合部642接合。最后,杆4侧的403、403与可动板6侧的第一接合部641、641接合,从而杆4与可动板6连接。结果,杆4和可动板6连接成可在轴线X方向上一起移动。
在可动板6的壁部61中,如图4A所示,由极板2支撑的弹簧Sp1的一端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可动板6的壁部61的围绕中央开口61a的区域上。
在该状态下,可动板6通过弹簧Sp1的推压力被推向锁定保持器5侧(图中的左侧)。当踩下制动踏板100时,杆4的另一端部40b侧根据制动踏板100的操作量而向主体壳体10的外侧突出。
[极板2]
图10A至10C和图11A、11B是说明极板2的图。
图10A是示出极板2的透视图,图10B是通过在图10A中的平面A上切割极板2的截面图,图10C是通过在图10A中的平面B上切割极板2的截面图。图11A是通过沿图10B中的线C-C切割极板2的截面图。图11B是说明位于环形壁部21中的可动板6的布置的图。
如图10B所示,极板2包括板状基部20和在整个外周上围绕板状基部20的外周边缘的环形壁部21a。
固定触点8、8的一部分嵌入基部20和环形壁部21,固定触点8的从基部20突出的区域被与基部20一体形成的壁部23围绕。
在开关装置1中,固定触点8的从基部20突出的区域和围绕该区域的壁部23是到外部连接端子的连接部(连接器部)。
极板2的各个构成元件(基部20、环形壁部21、壁部23、固定接点8、8)通过模制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如图11A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基部20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沿与轴线X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位。
杆4的支撑杆24设置在基部20的中央。支撑杆24是在沿着轴线X的方向上定位的柱状构件,并且与基部20一体形成。
如图10C所示,支撑杆24在轴线X上沿远离基部20的方向线性地延伸,并且外径小于支撑杆24的小直径部241设置在支撑杆24的末端部。
弹簧Sp2的一端侧插入以在轴线X方向上围绕小直径部241的外表面侧。弹簧Sp2的一端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作为小直径部241与支撑杆24之间的边界的台阶部242上。在该状态下,弹簧Sp2的一端通过形成在支撑杆24中的台阶部242而沿轴线X方向定位。
支撑杆24沿轴线X方向的长度L7设置为这样的长度,使得小直径部241的末端不从环形壁部21向外侧突出(参照图10B)。
弹簧Sp1的支撑部25设置在基部20的设置有支撑杆24的表面上。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支撑部25以预定间隔形成为围绕支撑杆24的环形形状,并且弹簧Sp1的一端插入以围绕支撑部25的外周从而沿轴线X方向定位(参照图10C)。
如图11A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环形壁部21包括一对第一壁部210、210以及将一对第一壁部210、210的端部相互连接的一对第二壁部211、211。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环形壁部21由一对第一壁部210、210和一对第二壁部211、211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
固定触点8、8暴露在一对第一壁部210、210中彼此相对的表面210a、210a上(参照图10C)。
如图11A、11B所示,在第二壁部211、211的每个内周面211a、211a的长边中央设置有突出部214或凹入部213。
在组装开关装置1的状态下,可动板6的突出部602、601抵接在突出部214和凹入部213上(参照图11B)。
突出部214和凹入部213位于直径线C1上,并且引导壁212、212设置在第二壁部211、211中的突出部214和凹入部213(直径线C1)上的两侧。
引导壁212、212的位于直径线C1的相对侧的表面是与直径线C1平行的平坦表面212a、212a。引导壁212、212沿轴线X方向设置在第二壁部211、211的整个长度上(参照图10C)。
可动板6的突出部630、630构造成在组装开关装置1组装的状态下抵接在平坦表面212a、212a上(参照图11B)。
因此,当可动板6沿轴线X方向移动时,可动板6侧的突出部630、630在平坦表面212a、212a上滑动,可动板6侧的突出部602、601在突出部214和凹入部213上滑动,由此引导可动板6在轴线X方向上的移动。
接合爪215、215设置在第一壁部210、210的外周上。
如图4A、4B所示,锁定保持器5位于主体壳体10中的盖3的第一限制部32的内部,在主体壳体10中,盖3被组装到极板2。
[盖3]
图12A至12E到图14A至14F是说明盖3的图。
图12A、12B是示出盖3的透视图。图12C是通过在图12A中的平面A上切割盖3的截面图。图12D是沿图12C中的箭头C-C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12E是通过在图12A中的平面B上切割盖3的横截面。
图13A是示出沿图12E中的箭头D-D方向观察时的盖3的图。图13B是沿图12E中的箭头E-E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13C是沿图12E中的箭头F-F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13D是沿图12E中的箭头G-G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14A至14F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支架110(参照图2C、2E)的过程中盖3(主体壳体10)的旋转的图。
在图14A至14F中,说明了在盖3(主体壳体10)旋转的过程中在锁定保持器5侧的接合片52、52的锁定爪521、521的位置的移位和在锁定保持器5侧的接合突出部53的位置的移位。
如图4A所示,盖3包括被插入以围绕极部2的环形壁部21的外周侧的外周壁31、限定盖3中的锁定保持器5的旋转范围的第一限制部32、以及第二限制部33,其限制杆4和盖3之间的相对旋转,直到杆4到达可与可动板6接合的位置。
如图12B、12C所示,外周壁31包括沿宽度方向在中央具有接合孔311a、311a的第一壁部311、311以及使第一壁部311、311彼此的端部连接的第二壁部312、312。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外周壁31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形成的形状为被插入以大致围绕极板2侧的环形壁部21的外周侧而没有间隙。
第一壁部311、311的接合孔311a、311a位于与设置在极板2侧的环形壁部21上的接合爪215、215(参照图4A)对应的位置。在沿轴线X方向组装盖3和极板2时,极板2侧的接合爪215、215与盖3侧的接合孔311a、311a接合,从而限制盖3从极板2脱落。
如图12C所示,外周壁31沿轴线X方向的一端被垂直于轴线X的壁部310封闭,并且第一限制部32设置在壁部310的中央部分。
第一限制部32包括管状周壁部321和封闭周壁部321的一端的壁部320。壁部310的与周壁部321重叠的区域敞开,周壁部321的内部的柱状空间325与环形壁部21的内部的矩形空间315彼此连通。
如图13D所示,周壁部321设置有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
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设置成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周壁部321。
定位槽322位于周壁部321的穿过轴线X的直径线C2上,并且定位成在围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移180度。
引导槽323是通过从与直径线C1重叠的位置沿更靠近定位槽322的方向(图13D中的顺时针方向CW)在预定范围内切割周壁部321而形成的。
引导槽323沿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的一端部323a和另一端部323b位于直径线C1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彼此并列设置。
图13D和图14A示出了在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车辆侧(参照图2C、2D)的支架110之前的状态下锁定保持器5的锁定爪521与引导槽323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14A所示,杆4和锁定保持器5的旋转受到限制,并且在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支架110时,主体壳体10从图14A的状态绕轴线X(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
然后,引导槽323侧的端部323b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与锁定爪521接触。如前所述,由于锁定爪521可向轴线X侧(内径侧)弹性地移位,当锁定爪521被端部323b的倾斜表面推出以向内径侧移位时,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的旋转继续(参照图14B)。
当锁定爪521越过端部323b时,锁定爪521接合到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以限制主体壳体10与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各自在轴线X方向上以相同的宽度W1形成(参照图12C)。
如图12C所示,在第一限制部32的周壁部321中,周壁部322沿轴线X方向的一端被垂直于轴线X的壁部320封闭,且柱状第二限制部33设置在壁部320的中央。
如图13A、13C所示,壁部320沿着第二限制部33的外表面设置有弧形槽320a、320a。
弧形槽320a沿着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设置在轴线X中心处的假想圆Im上。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弧形槽320a、320a以通过在轴线X上彼此相移180度的位置关系定位。
如前所述,锁定保持器5的接合突出部53、53构造成沿轴线X方向插入弧形槽320a、320a(参照图7A)。
这里,在将杆4推向制动踏板100侧的支架110的状态下,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车辆侧(参照图1B)的支架110。
在该状态下,由于杆4(锁定保持器5)绕轴线X的旋转受到限制,所以主体壳体10绕轴线X旋转。
弧形槽320a、320a使锁定保持器5和主体壳体10能够绕轴线X相对旋转,并且设置成限定其旋转范围。
因此,将弧形槽320a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的角度范围设定为能够确保在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支架110时主体壳体10所需的旋转范围。
如图13B所示,杆4的通孔330a设置在第二限制部33的中央部分。通孔330a沿轴线X方向穿过第二限制部33的限制壁330,并且使第二限制部33的外部与第一限制部32的内部的空间325连通(参照图12C)。
如图13B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第二限制部33设置有通向通孔330a的多个限制槽333。
限制槽333形成为凹入到轴线X的径向外侧,并且包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90度的间隔隔开的四个限制槽,并且如图12C所示,每个限制槽333在轴线X方向上通向第二限制部33的内部的空间325。
如图13B、13C所示,杆4的接合肋404、404可与位于限制槽333中的共同直径线C1、C2上的两个限制槽333、333接合。
图13E示出了杆4的接合肋404、404与位于直径线C2上的两个限制槽333、333接合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绕轴线X的杆4与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
如图15B所示,在第二限制部33中,围绕通孔330a的限制壁330设置在限制槽333中的极板2的相对侧(图中的左侧)。
如图15A所示,由弹簧Sp2的推压力推动的杆4的接合肋404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限制壁330上。
限制壁330和接合肋404用作限制杆4从主体壳体10脱落的止动件。
如图12E所示,接合部332、332设置在限制壁330侧的第二限制部33的外周上,以突出到径向外侧。
如图13A、13B所示,接合部332、332在直径线C1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接合部332、332位于相同的直径线C2上,并且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
如图12E所示,第二限制部33的设置有接合部332、332的区域的外径D2大于第二限制部33的未设置有接合部332、332的区域的外径D1。
如图13A、13B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如前所述,将接合部332、332的外径D2设定为延伸至第一限制部32侧的弧形槽320a的外周的直径。
在开关装置1中,第一限制部32的接合部332、332锁定在支架110的附接孔111的周缘中,以将支架110夹持在接合部332、332与第一限制部32之间(参照图2B)。
在下文中,将对开关装置1组装到支架110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支架110设置有具有与主体壳体10中的第二限制部33的外径对准的内径的附接孔111以及接合部332、332可以穿过的凹入槽112、112。
首先,在开关装置1中,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杆4和主体壳体10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锁定保持器5的接合突出部53隐藏在接合部332、332的背面(参照图2B、2C)。
在该状态下,将开关装置1中的第二限制部33插入支架110的附接孔111,以将第一限制部32沿厚度方向定位到支架110的一侧,并且将接合部332、332沿厚度方向定位到支架110的另一侧。
在该状态下,使杆4的抵接构件抵接在制动踏板100(参照图1B)的支架101上,以通过从制动踏板100侧作用的推压力将杆4插入到主体壳体10中。
然后,将杆4从接合肋404抵接在主体壳体10中的第二限制部33的限制壁330上的基准位置(参照图15A)推入主体壳体10。
如前所述,在杆4的接合肋404位于第二限制部33的限制槽333中的状态下,杆4与主体壳体10之间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参考图13E)。
因此,如图15A、15B所示,在将杆4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并且接合肋404到达限制槽333的外侧时,杆4与主体壳体10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的状态继续。因此,可以防止杆4在轴线方向上定位在错误位置,直到将杆4推入主体壳体10中预定长度Lx。
如图15B所示,当将杆4插入主体壳体10直到接合肋404到达限制槽333的外侧时,允许杆4与主体壳体10之间的围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
在该状态下,为了完成将开关装置1组装到支架110,主体壳体10绕轴线X旋转。
然后,主体壳体10从图14A的状态绕轴线X(图中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以使引导槽323侧的端部323b沿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与锁定爪521接触(参照图14B)。
如前所述,由于锁定爪521可向轴线X侧(内径侧)弹性地移位,因此锁定爪521被端部323b的倾斜表面推动以向内径侧移位,从而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的旋转继续(参照图14B)。
当锁定爪521越过端部323b时,锁定爪521接合到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以限制主体壳体10与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相对旋转(参照图14C)。
在主体壳体10从图14A的状态旋转到图14C的状态的过程中,主体壳体10侧的接合部332、332从隐藏锁定保持器5的接合突出部53的位置移位,并最终到达接合部332和接合突出部53绕轴线X以90度的间隔交替设置的位置(参照图14D至图14E至图14F以及图2D、2E)。
如图2D、2E所示,主体壳体10侧的接合部332、332位于支架110的凹入槽112之外的角度位置,并且第二限制部33的接合部332、332锁定在支架110的附接孔111的周缘中。在该状态下,支架110夹持在接合部332、332和第一限制部32(参照图2E)之间,以完成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支架110。
此时,旋转的主体壳体10中的可动板6与主体壳体10一起旋转(参照图9B)。
由此,在与主体壳体10一起旋转的可动板6侧的接合部64、64与杆4的接合部403、403接合,从而将杆4与可动板6连接。
以这种方式,在开关装置1中,用于将开关装置1附接到支架110的主体壳体10的旋转受到限制,直到将杆4推入主体壳体10中预定长度Lx。因此,可以防止杆4沿轴线方向定位在错误位置,直到将杆4推入主体壳体10中预定长度Lx。
因此,在将杆4可靠地插入主体壳体10预定量Lx之后,可以将杆4和可动板6连接。在杆沿轴线方向正确定位的状态下,杆可与可动板一起沿轴线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具有以下构造。
(1)开关装置1包括:
杆4,其与制动踏板100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主体壳体10,其中插入有杆4沿纵向方向的一端40a侧并且其支撑杆4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可动板6,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及
连接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杆4和可动板6。
在开关装置1中,通过杆4在轴线X方向上的向前/向后移动,可动板6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使设置在可动板6中的可动触点7与固定触点8接触或与之分离。
在开关装置1中,锁定保持器5(保持器)设置在主体壳体中,以支撑杆,从而不能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连接机构包括:
突出部403(突出部),其从杆4的外周径向突出;和
接合部64(壁部),其设置在可动板6中并且以小于接合部403的突出高度的间隔围绕杆4的外周。
连接机构构造成使得在将杆4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之后,当杆4和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相对旋转时,位于接合部403的外周上的螺纹槽403a与位于接合部64的内周上的螺纹槽64a啮合,以连接杆4和可动板6。
在主体壳体10中,锁定保持器5相对于主体壳体10在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的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当锁定保持器5位于基准位置时,接合部403(螺纹槽403a)和接合部64(螺纹槽64a)定位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相移。
当锁定保持器5位于基准位置时,接合部403和接合部64定位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相移。在通过在该状态下将杆4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从而将杆4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防止接合部403与接合部64之间的干涉。
由此,可以将杆4顺利地推入主体壳体10。
另外,由于在杆4和可动板6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不存在其他部件,因此与使用其间的另一部件来连接杆和可动板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开关装置1的制造成本。
开关装置1具有以下构造。
(2)开关装置1具有固定机构,其构造成在将锁定保持器5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旋转预定角度范围时固定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位置关系。
由于杆4由锁定保持器5支撑而不能相对于其旋转,因此当固定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杆4与主体壳体10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被固定。
由此,在杆4侧的接合部403(螺纹槽403a)与可动板6侧的接合部64(螺纹槽64a)啮合后,可以防止接合部403与接合部64之间的连接释放。
开关装置1具有以下构造。
(3)固定机构包括:
接合片52,其悬臂支撑在锁定保持器5的外周上并且其末端侧在径向上可弹性地移位,该末端侧在外周上设置有锁定爪521(接合爪),和
接合槽(定位槽322、引导槽323),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的围绕锁定保持器5的外周的周壁部321上,且锁定爪521与该接合槽接合。
接合槽包括:
引导槽323(第一接合槽),其允许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和
定位槽322(第二接合槽),其阻止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
引导槽323和定位槽322彼此相邻以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开。
利用这种构造,当主体壳体10以及杆4和锁定保持器5绕轴线X相对地旋转预定角度时,使锁定爪521接合至引导槽323的接合片52可向内径侧弹性地移位,并且锁定爪521越过引导槽323与定位槽322之间的区域以与定位槽322接合。
由此,主体壳体10与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位置关系被固定。
开关装置1具有以下构造。
(4)开关装置1具有旋转限制机构,其构造成限制杆4和主体壳体10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直到杆4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
利用这种构造,可以防止杆4和主体壳体10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以使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直到杆4从初始位置(参照图15A)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参照图15B)。
由此,杆4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并且对杆4与主体壳体10之间的相对旋转的限制被释放,然后,主体壳体10与杆4和锁定保持器5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被固定。
开关装置1具有以下构造。
(5)旋转限制机构包括:
接合肋404(肋),其从杆4的外周突出到径向外侧,和
限制槽333(键槽),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并且与接合肋404接合。
限制槽333在轴线X方向上以预定长度形成,并且在接合肋404位于限制槽333中的同时限制杆4与主体壳体10之间的相对旋转。
利用这种构造,杆4和主体壳体10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直到杆4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
由此,调节杆4的位置,然后,杆4和主体壳体10相对于彼此旋转,使得可以固定开关装置1。
[第二实施例]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A的透视图。
图17A、17B是示出开关装置1A的截面图。图17A是通过在图16中的平面A上切割开关装置1A的截面图。图17B是通过在图16中的平面B上切割开关装置1A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开关装置1A的分解透视图。
开关装置1A的盖3A、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中的每个的形状与如前所述的开关装置1不同。
[杆4A]
图19A至图19D是说明杆4A的图。
图19A是示出杆4A的透视图,图19B是示出杆4A的侧视图,图19C是沿图19B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19D是沿图19B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杆4A与杆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接合部403和接合肋404之间设置了移位限制肋406。
杆4A的圆柱形基部40在基部40的位于主体壳体10内部的区域中的外周上设置有接合部403(参照图17A),接合肋404(参照图17B)和接合肋406(参照图17A)。
如图19B所示,在基部40中,接合部403从基部40的一个端部40a设置到远离另一端部40b侧(图19B中的左侧)的位置。接合部403沿着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延伸至端部40b侧,并且沿基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轴线X方向)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L1A。
如图19C所示,在垂直于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的截面图中,接合部403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
接合部403包括两个接合部,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并且接合部403、403位于基部40的直径线C1上。
接合部403的外周部在截面图中形成为弧形,并且多个螺纹槽403a沿轴线X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接合部403的外周部上。
在截面图中,接合部403在直径线C1上包括一侧的侧表面403b和另一侧的侧表面403c,它们是彼此平行的平坦表面。侧表面403b、403c在直径线C1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
如图19B所示,在杆4A中,接合肋404、404形成为在基部40的轴线X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L2A。
移位限制肋406形成在接合肋404和接合部403之间,以在轴线X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L8。
移位限制肋406设置成与接合部403重叠预定长度ΔL’的范围,并且与接合肋404重叠预定长度ΔL”的范围。
如图19C所示,移位限制肋406、406设置在与接合部403、403相同的直径线C1上。移位限制肋406的外周406a定位成与接合部403的外周相比稍微更靠近外侧。
在截面图中,接合肋404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接合肋404包括两个接合肋,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
接合肋404设置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向接合部403和移位限制肋406相移90度。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接合部403和移位限制肋406以及接合肋404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90度的间隔交替设置。
[锁定保持器5A]
图20A至20D和图21A、21B是说明锁定保持器5A的图。
图20A和图20B是示出锁定保持器5A的透视图。图20C是通过在图20A中的平面A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A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A的截面图。图20D是沿图20C中的箭头C-C方向示出锁定保持器5A的图。图21A是通过沿图20C中的线D-D切割锁定保持器5A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A的截面图。图21B是通过在图20A中的平面B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A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A的截面图。
如图20C所示,锁定保持器5A包括圆柱形基部50和封闭基部50的一端的壁部51。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基部50设置有彼此平行的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参照图21A)。
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是通过沿着图21A所示的虚线Ln、Ln在外周侧切除基部50的一部分的平坦表面。
在此,虚线Ln、Ln是定位成在直径线C2上对称的虚线,其垂直于直径线C1且相互平行。
在沿着轴线X的方向上定位的接合片52、52设置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外侧。
从轴线X的径向外侧观察,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在与接合片52、52重叠的区域上设置有切口508、508(参照图21A、21B)。
切口508、508沿轴线X方向设置在基部50的整个长度上(参照图21B)。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切口508、508也通向壁部51的外周部(参照图20D)。
壁部51侧的接合片52、52的一端在轴线X方向上连接到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外侧的基部50、50的区域(连接部502)。
锁定爪521、521在末端侧设置在接合片52、52的外周上。锁定爪521从接合片52的外周向外突出。
接合片52的设置有锁定爪521的末端侧构造成在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可弹性地移位。
突出部523设置在末端侧的接合片52的内周上。突出部523从接合片52的内周沿轴线X方向(向内径侧)突出,并且位于形成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中的切口508内。
在开关装置1A中,如前所述,杆4A侧的移位限制肋406位于平坦部上的宽度501中的切口508内。
因此,锁定保持器5A中的接合片52的突出部523和移位限制肋406定位成在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彼此靠近(参照图21A)。
[盖3A]
图22A至22E到图24A至24F是说明盖3A的图。
图22A、22B是示出盖3A的透视图。图22C是通过在图22A中的平面A上切割盖3A的截面图。图22D是沿图22C中的箭头C-C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22E是通过在图22A中的平面B上切割盖3A的截面图。
图23A是示出从图22E中的箭头D-D方向观察的盖3A的图。图23B是沿图22E中的箭头E-E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23C是沿图22E中的箭头F-F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23D是沿图22E中的箭头G-G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23E是示出杆4A与图23B中的盖3A一起的截面图。
图24A至24F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参照图2C、2E)的过程中盖3A(主体壳体10)的旋转的图。
在图24A至24F中,说明了在盖3A(主体壳体10)旋转的过程中在锁定保持器5A侧的接合片52、52的锁定爪521、521的位置的移位和在锁定保持器5A侧的接合突出部53的位置的移位。
如图22A所示,盖3A包括被插入以围绕极部2的环形壁部21的外周侧的外周壁31、限制盖3A中的锁定保持器5A的旋转范围的第一限制部32、以及第二限制部33,其将杆4A和盖3A之间的相对旋转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直到杆4A到达可与可动板6接合的位置。
盖3A在第二限制部33中的槽(限制槽334)的布置不同于前述盖3的限制槽333。
如图23B所示,杆4A的通孔330a设置在第二限制部33的中央部分。一对限制槽334、334在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通向通孔330a。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沿着通孔330a的外周在直径线C1和直径线C2上桥接的范围内设置有限制槽334、334,并且沿轴线X观察时,它们形成为大致扇形。
如图23E所示,杆4A的接合肋404、404插入限制槽334、334中。杆4A绕轴线X的旋转被允许在限制槽334、334中。杆4A和盖3A可在扇形限制槽334、334的范围内绕轴线X相对于彼此旋转。
设置在盖3A中的第一限制部32的周壁部321中的弧形槽320a(参考图23A)、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参考图23D)具有与盖3相同的构造。
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图23D和图24A示出了在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车辆侧(参照图2C、2D)的支架110之前的状态下锁定保持器5A的锁定爪521与引导槽323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24A所示,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的旋转受到限制,并且在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时,主体壳体10从图24A的状态绕轴线X(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
然后,引导槽323侧的端部323b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与锁定爪521接触。如前所述,由于锁定爪521可向轴线X侧(内径侧)弹性地移位,当锁定爪521被端部323b的倾斜表面推出以向内径侧移位时,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的旋转继续(参照图24B)。
当锁定爪521越过端部323b时,锁定爪521接合到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以限制主体壳体10与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之间的相对旋转。
这里,将根据以下过程来执行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车辆侧的支架110(参考图1B)。
(a)在推动杆4A以抵接在制动踏板100侧的支架110上的状态下,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
(b)通过使主体壳体10绕轴线X旋转来连接杆4A和可动板6,从而使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绕轴线X相对地旋转。由此,杆4A与可动板一起在轴线方向上正确定位的状态下可沿轴线方向移动。
在将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之前的状态下,杆4A的接合肋404、404被插入盖3A的第二限制部33中的扇形限制槽334、334(参照图23E)。
如前所述,杆4A绕轴线X的旋转被允许在限制槽334、334中,并且杆4A和盖3A可在扇形限制槽334、334的范围内绕轴线X相对于彼此旋转。
这里,在图25A的状态下,杆4A的移位限制肋406位于锁定保持器5A的接合片52(突出部523)的内径侧,并且移位限制肋406将移位限制到锁定保持器5A的接合片52的内径侧(参照图25A)。
因此,在将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的过程中,即使当主体壳体10以及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绕轴线X相对旋转时,移位限制肋406阻止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向内径侧移动(参照图24B)。
从而,在将杆4A从图25A所示的初始位置插入至图25B所示的预定位置的过程中,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不能接合至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
因此,在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中,主体壳体10与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未到达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至定位槽322以限制相对旋转的位置。
在将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之前,当主体壳体10与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时,杆4A不能在适当的位置连接至可动板6。结果,不能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但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当将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以到达图25B所示的预定位置时,杆4A的移位限制肋406位于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正下方的位置之外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由于允许锁定爪521向轴线X(内径侧)移位,因此主体壳体10与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的相对旋转不受到限制。
结果,锁定保持器5A侧的锁定爪521可以越过端部323b以接合到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从而使开关装置1A和支架110保持处于图2D、2E所示的位置关系。
由此,完成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A具有以下构造。
(6)开关装置1A包括:
杆4A,其与制动踏板100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主体壳体10,其中插入有杆4A沿纵向方向的一端40a侧并且其支撑杆4A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可动板6,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及
连接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杆4A和可动板6。
在开关装置1A中,通过杆4A在轴线X方向上的向前/向后移动,可动板6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使设置在可动板6中的可动触点7与固定触点8接触或与之分离。
在开关装置1A中,锁定保持器5A(保持器)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以支撑杆4A,从而不能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连接机构包括:
接合部403(突出部),其从杆4A的外周径向突出;和
接合部64(壁部),其设置在可动板6中并且以小于接合部403的突出高度的间隔围绕杆4A的外周。
连接机构构造成使得在将杆4A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之后,当杆4A和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相对旋转时,位于接合部403的外周上的螺纹槽403a与位于接合部64的内周上的螺纹槽64a啮合,以连接杆4A和可动板6。
在主体壳体10中,锁定保持器5A相对于主体壳体10在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的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当锁定保持器5A位于基准位置时,接合部403(螺纹槽403a)和接合部64(螺纹槽64a)定位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相移。
利用该构造,当锁定保持器5A位于基准位置时,接合部403和接合部64定位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相移。通过在该状态下将杆4A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可以在将杆4A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的过程中适当地防止接合部403与接合部64之间的干涉。
由此,可以将杆4A顺利地推入主体壳体10。
另外,由于在杆4A和可动板6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不存在其他部件,因此与使用其间的另一部件来连接杆和可动板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开关装置1A的制造成本。
开关装置1A具有以下构造。
(7)开关装置1A具有固定机构,其构造成在将锁定保持器5A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旋转预定角度范围时固定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A之间的位置关系。
固定机构包括:
接合片52,其悬臂支撑在锁定保持器5A的外周上并且其末端侧在径向上可弹性地移位,该末端侧在外周上设置有锁定爪521,和
接合槽(定位槽322、引导槽323),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的围绕锁定保持器5A的外周的周壁部321上,且锁定爪521与该接合槽接合。
接合槽包括:
引导槽323(第一接合槽),其允许绕轴线X的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A之间的相对旋转;和
定位槽322(第二接合槽),其阻止绕轴线X的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A之间的相对旋转。
引导槽323和定位槽322彼此相邻以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开。
杆4A设置有移位限制肋406(肋),其阻止接合片52向内径侧的弹性变形,直到杆4A从初始位置(参照图25A)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参照图25B)。
利用这种构造,即使当在将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的过程中主体壳体10与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绕轴线X相对旋转时,移位限制肋406阻止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向内径侧移动(参照图24B)。
因此,在将杆4A从图25A所示的初始位置插入到图25B所示的预定位置的过程中,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不能接合至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直到将杆4A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
因此,当在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中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时,主体壳体10与杆4A和锁定保持器5A之间的相对旋转在之后受到限制。然后,杆4A不能在适当位置处连接到可动板6。结果,不能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但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开关装置1A具有以下构造。
(8)接合片52在设置有锁定爪521的位置的内周上设置有向内径侧突出的突出部523(突出片)。
移位限制肋406设置在突出部523的内径侧。
利用这种构造,可以适当地防止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直到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
开关装置1A具有以下构造。
(9)开关装置1A包括:
接合肋404(肋),其从杆4A的外周突出到径向外侧;和
限制槽334(键槽),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的盖3A中并且与接合肋404接合。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限制槽334形成为在绕轴线X的引导槽323(第一接合槽)的角度范围以下的角度范围内。
限制槽334在轴线X方向上以预定长度形成,并且在接合肋404位于限制槽334中的同时,将锁定保持器5A与主体壳体10之间的相对旋转限制在引导槽323(第一接合槽)的角度范围内。
利用该构造,可以适当地防止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与定位槽322接合,直到杆4A插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
[第三实施例]
图26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B的透视图。
图27A、27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B的截面图。图27A是通过在图26中的平面A上切割开关装置1B的截面图。图27B是通过在图26中的平面B上切割开关装置1B的截面图。
图28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B的分解透视图。
开关装置1B的盖3B、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中的每个的形状与如前所述的开关装置1不同。
[杆4B]
图29A至29D是说明杆4B的图。
图29A是示出杆4B的透视图,图29B是示出杆4B的侧视图,图29C是沿图29B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29D是沿图29B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杆4B与杆4的不同之处在于,凸轮附接部407设置在接合部403和接合肋404之间。
杆4B的圆柱形基部40在基部40的位于主体壳体10内部的区域中的外周上设置有接合部403(参照图27A)、接合肋404(参照图27B)和凸轮附接部407(参照图27A)。
如图29B所示,在基部40中,接合部403从基部40的一个端部40a设置到远离端部40b侧(图29B中的左侧)的位置。接合部403沿着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延伸至端部40b侧,并且沿基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轴线X方向)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L1B。
如图29C所示,在垂直于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的截面图中,接合部403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
接合部403包括两个接合部,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并且接合部403、403位于基部40的直径线C1上。
接合部403的外周部在截面图中形成为弧形,并且多个螺纹槽403a沿轴线X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接合部403的外周部上。
凸轮附接部407与接合部403一起设置在接合肋404侧(图29B中的左侧)的接合部403的端部上。
凸轮附接部407是形成为在轴线X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L9的板状构件,并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接合凹入部407a。
凸轮附接部407还包括两个凸轮附接部,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并且凸轮附接部407、407位于基部40的直径线C1上。后述的凸轮45构造成附接在凸轮附接部407、407上。
如图29B所示,杆4B中的接合肋404形成为在基部40的轴线X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L2B。
接合肋404设置成与凸轮附接部407间隔开。
在截面图中,接合肋404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接合肋404包括两个接合肋,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
接合肋404设置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向接合部403和凸轮附接部407相移90度。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接合部403和凸轮附接部407以及接合肋404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90度的间隔交替设置。
[凸轮45]
图30A至30D是说明凸轮45的图。
图30A是示出凸轮45的正视图,图30B是示出凸轮45的透视图,图30C是示出凸轮45的侧视图,图30D是示出凸轮45的仰视图。在图30A中,用虚线示出了附接有凸轮45的杆4B侧的凸轮附接部407。
凸轮45包括彼此平行定位以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壁部452、452、将壁部452、452的上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451以及设置在壁部452、452的相对侧的连接部451的表面上的接合部454。
接合部454沿宽度方向(图30A中的左右方向)设置在连接部451的中央部分,并向壁部452的相对侧突出。
如图30C所示,在侧表面视图中,接合部454沿轴线X方向(图30C中的左右方向)在靠近一侧的位置具有接合突出部454a。
倾斜表面454b、454c沿轴线X方向设置在接合突出部454a的一侧和另一侧,以在每个倾斜表面454b、454c距连接部451的高度比与接合突出部454a分开时较低的方向上倾斜。
倾斜表面454b侧的接合突出部454a的端表面454a1是与轴线X垂直的平坦表面。
壁部452、452在轴线X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并且在壁部分452、452的彼此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半球形突出部452a、452a。凸轮45使突出部452a、452a与凸轮45侧的凸轮附接部407的接合凹入部407a、407a(参照图29B)接合以附接到杆4B。
凸轮45与杆4B一起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并且当轴线X方向上的载荷作用在凸轮45上时,凸轮45附接到凸轮附接部407,从而从杆4B的凸轮附接部407脱落。
引导件453、453设置在从壁部452、452的倾斜表面454c侧的壁部452、452的端部上。
如图30D所示,引导件453、453在与壁部452、452分开的方向上线性地延伸。引导件453、453在轴线X上彼此平行地且以间隔W2设置,以能够在其中沿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插入凸轮附接部407。
[锁定保持器5B]
图31A至31D和图32A、32B是说明锁定保持器5B的图。
图31A和图31B是示出锁定保持器5B的透视图。图31C是通过在图31A中的平面A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B而示出切割锁定保持器5B的截面图。图31D是沿图31C中的箭头C-C方向示出锁定保持器5B的图。图32A是通过沿图31C中的线D-D切割锁定保持器5B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B的截面图。图32B是通过在图31A中的平面B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B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B的截面图。
如图31C所示,锁定保持器5B包括圆柱形基部50和封闭基部50的一端的壁部51。
沿轴线X观察时,基部50设置有彼此平行的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参照图32A)。
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是通过沿着图32A所示的虚线Ln、Ln在外周侧切除基部50的一部分的平坦表面。
在此,虚线Ln、Ln是定位成在直径线C2上对称的虚线,其垂直于直径线C1且相互平行。
在沿着轴线X的方向上定位的接合片52、52设置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外侧。
从轴线X的径向外侧观察,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在与接合片52、52重叠的区域上设置有切口508、508(参照图31C)。
切口508、508沿轴线X方向设置在基部50的整个长度上(参照图31C)。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切口508、508也通向壁部51的外周部(参照图31D)。
接合片52、52沿纵向方向的中间位置由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通过支撑部522、522被支撑。
锁定爪521、521在一端侧(在壁部51侧)设置在接合片52、52的外周上。锁定爪521从接合片52的外周向外突出。
接合片52的设置有锁定爪521的末端侧构造成在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可弹性地移位。
突出部523设置在另一端侧的接合片52的内周上。突出部523从接合片52的内周沿轴线X方向突出,并且位于形成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中的切口508内。
在开关装置1B中,如前所述的凸轮45的接合突出部454a位于平坦部上的宽度501中的切口508内。
因此,锁定保持器5B中的接合片52的突出部523和凸轮45的接合突出部454a在轴线X上彼此接合(参照图31C)。
[盖3B]
图33A至33D到图35A和35B是说明盖3B的图。
图33A、33B是示出盖3B的透视图。图33C是通过在图33A中的平面A上切割盖3B的截面图。图33D是沿图33C中的箭头C-C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34A是在图33A中的平面B上切割盖3B的截面图。图34B是示出沿图34A中的箭头A-A方向观察的盖3B的图。图34C是沿图34A中的箭头B-B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34D是沿图34A中的箭头C-C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34E是与杆4B一起的沿图34A中的箭头B-B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35A是沿图34A中的箭头D-D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35B是沿图34A中的箭头E-E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36A至36F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中(参照图2C、2E)随着盖3B的旋转而在锁定保持器5B侧的接合片52、52的锁定爪521、521的位置的位移以及在凸轮45的位置的位移的图。
图37A、37B和图38A、38B是说明在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支架110时的凸轮45的操作的图。
如图33A所示,盖3B包括被插入以围绕极部2的环形壁部21的外周侧的外周壁31、限定盖3B中的锁定保持器5B的旋转范围的第一限制部32、以及第二限制部33,其限制杆4B和盖3B之间的相对旋转,直到杆4B到达可与可动板6接合的位置。
盖3B与上述盖3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限制部32中的槽(定位槽322、引导槽323、保持槽324)的布置。
如图33C所示,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以及保持槽324定位成在第一限制部32的周壁部321中在沿轴线X方向的位置错开。
如图34A所示,保持槽324形成在与外周壁31侧(图中的右侧)分开距引导槽323预定距离的位置。
如图35B所示,保持槽324位于周壁部321的直径线C1上,并且定位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移180度。
在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支架110之前,将在锁定保持器5B侧的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到保持槽324,由此限制了锁定保持器5B和盖3B之间的沿轴线X方向的相对移动。
如图35A所示,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设置成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周壁部321。
定位槽322位于穿过轴线X的周壁部321的直径线C2上,并且定位成在围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移180度。
引导槽323通过从与直径线C1重叠的位置沿更靠近定位槽322的方向(图35A中的顺时针方向CW)在预定范围内切割周壁部321而形成。
引导槽323沿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的一端部323a和另一端部323b位于直径线C1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相互平行地设置。
如图33C所示,杆4B的通孔330a设置在第二限制部33的中央部分。通孔330a在轴线X方向上穿过第二限制部33。
如图34C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第二限制部33设置有通向通孔330a的多个限制槽333。
限制槽333形成为凹入到轴线X的径向外侧,并且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包括以90度的间隔的四个限制槽。
杆4B的接合肋404、404可与位于四个限制槽333中的公共直径线C2上的两个限制槽333、333接合。
图34E示出了杆4B的接合肋404、404与位于直径线C2上的两个限制槽333、333接合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
如图34A所示,接合部332、332设置在限制壁330侧的第二限制部33的外周上以突出到径向外侧。
如图34D所示,接合部332、332在直径线C1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接合部332、332位于相同的直径线C2上,并且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
如图34A所示,第二限制部33的设置有接合部332、332的区域的外径D2大于第二限制部33的未设置有接合部332、332的区域的外径D1。
在下文中,将对开关装置1B附接到车辆侧的支架110进行说明(参照图1B)。
开关装置1B附接到车辆侧的支架110(参照图1B)是在使杆4B被推动成抵接在制动踏板100侧的支架101上的状态下进行的。
图35B和图37A示出了在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车辆侧的支架110之前的状态下锁定保持器5B的锁定爪521与保持槽324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了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支架110,限制了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的旋转,并且将杆4B从图37A所示的基准位置移动到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距离Lx的凸轮释放位置。
此时,由于锁定爪521与盖3B侧的保持槽324接合,因此在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与盖3B之间的绕轴线X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将杆4B插入主体壳体10(参照图37B)。
在将杆4B插入主体壳体10的过程中,即使当使杆4B和主体壳体10绕轴线X旋转的力起作用时,由于凸轮45限制接合片52移位至内径侧,锁定爪521不会从保持槽324脱落。
当将杆4B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以到达凸轮释放位置时,附接到杆4B的凸轮附接部407的凸轮45被锁定到锁定保持器5B的突出部523以从凸轮附接部407脱落(参照图38B)。
然后,通过弹簧的推压力推动锁定保持器5B以在与极板2分开的方向上移动。
此时,由于不限制向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侧的内径侧移位,因此锁定爪521越过保持槽324与引导槽323的边界以移动到引导槽323中。
此外,锁定保持器5B的接合突出部53从盖3B的弧形槽320a突出以在锁定保持器5B沿轴线X方向移动之后插入围绕支架110的附接孔111的凹入槽112、112中。
结果,在使得主体壳体10与支架110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成为可能的状态下,即使得能够将开关装置1B组装到支架110上。
在该状态下,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与盖3B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不受限制。
因此,为了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支架110,主体壳体10(盖3B)从图36A的状态绕轴线X(图中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
然后,引导槽323侧的端部323b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与锁定爪521接触。如前所述,由于锁定爪521可向轴线X侧(内径侧)弹性地移位,当锁定爪521被端部323b的倾斜表面推出以向内径侧移位时,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的旋转继续(参照图36B)。
当锁定爪521越过端部323b时,锁定爪521与邻近引导槽323的定位槽322接合,以限制主体壳体10与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相对旋转(参考图36C)。
与此同时,设置在杆4B的接合部403的外周上的螺纹槽403a与设置在可动板6的接合部64的内周上的螺纹槽64a啮合,以连接杆4B与可动板6。由此,杆4B在沿轴线X方向正确定位的状态下与可动板6一起可沿轴线X方向移动。
由于直到杆4B插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才将杆4B和可动板6连接,所以可以防止杆4B沿轴线X方向上定位在错误位置。
在主体壳体10从图36A的状态旋转到图36C的状态的过程中,主体壳体10侧的接合部332、332从隐藏锁定保持器5B的接合突出部53的位置移位,最后到达接合部332和接合突出部53绕轴线X以90度的间隔交替定位的位置(参照图36D至图36E到图36F和图2D、2E)。
然后,如图2D、2E所示,主体壳体10侧的接合部332、332位于支架110的凹入槽112之外的角度位置,并且第二限制部33的接合部332、332锁定在支架110的附接孔111的周缘中。在该状态下,支架110夹持在接合部332、332与第一限制部32(参照图2E)之间,以完成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支架110。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B具有以下构造。
(10)开关装置1B包括:
杆4B,其与制动踏板100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X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主体壳体10,其中插入有杆4B沿纵向方向的一端40a侧并且其支撑杆4B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可动板6,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及
连接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杆4B和可动板6。
在开关装置1B中,通过杆4B在轴线X方向上的向前/向后移动,可动板6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使设置在可动板6中的可动触点7与固定触点8接触或与之分离。
在开关装置1B中,锁定保持器5B(保持器)设置在主体壳体10中,以支撑杆4B,从而不能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连接机构包括:
接合部403(突出部),其从杆4B的外周径向突出;和
接合部64(壁部),其设置在可动板6中并且以小于接合部403的突出高度的间隔围绕杆4B的外周。
连接机构构造成使得在将杆4B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之后,当杆4B和主体壳体10绕轴线X相对旋转时,位于接合部403的外周上的螺纹槽403a与位于接合部64的内周上的螺纹槽64a啮合,以连接杆4B和可动板6。
在主体壳体10中,锁定保持器5B相对于主体壳体10在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的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当锁定保持器5B位于基准位置时,接合部403(螺纹槽403a)和接合部64(螺纹槽64a)定位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相移。
开关装置1B具有固定机构,其构造成在将锁定保持器5B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旋转预定角度范围时固定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位置关系。
固定机构包括:
接合片52,其悬臂支撑在锁定保持器5B的外周上并且其末端侧在径向上可弹性地移位,该末端侧在外周上设置有锁定爪(接合爪)521。
围绕主体壳体10中的锁定保持器5B的外周的周壁部321设置有保持槽324(接合孔),其与锁定爪521(接合爪)接合直到杆4B从初始位置(参照图38A)被推入主体壳体10(参照图38B)预定长度Lx,以阻止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以及接合槽(定位槽322、引导槽323),其在杆4B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时与锁定爪521(接合爪)接合,以允许主体壳体10和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
保持槽324和接合槽设置成在轴线X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杆4B设置有凸轮45,其阻止接合片52向内径侧的弹性变形,直到杆4B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
利用这种构造,即使在将杆4B插入主体壳体10的过程中,当使杆4B和主体壳体10绕轴线X旋转的力起作用时,由于通过凸轮45限制了接合片52向内径侧移位,因此锁定爪521不会从保持槽324脱落。
因此,在将杆4B从初始位置(参照图15A)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的过程中,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的接合目的地不切换到与保持槽324相邻的引导槽323。
当将锁定爪521的接合目的地切换到引导槽323时,使得能够在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B之间绕轴线X进行相对旋转。
然后,有可能通过在将杆4B插入主体壳体10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对旋转而将锁定爪521的接合目的地从引导槽323切换到定位槽322。
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开关装置1B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中,限制了主体壳体10与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相对旋转。结果,不能通过将杆4B插入主体壳体10而将开关装置1A附接到支架110,但是该构造可以适当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上所述,开关装置1B具有以下构造。
(11)接合槽包括:
引导槽323(第一接合槽),其允许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和
定位槽322(第二接合槽),其阻止主体壳体10与锁定保持器5B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
引导槽323和定位槽322彼此相邻以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开。
杆4B设置有移位限制肋406(肋),其阻止接合片52向内径侧的弹性变形,直到杆4B从初始位置(参照图38A)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参照图38B)。
利用这种构造,在通过旋转限制机构(限制槽333、接合肋404)释放相对旋转的限制之后,当主体壳体10、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绕轴线X相对旋转预定角度时,使锁定爪521接合到引导槽323的接合片52向内径侧弹性地移位,且锁定爪521越过引导槽323与定位槽322之间的区域以接合至定位槽322。
由此,仅通过使主体壳体10与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绕轴线X相对旋转预定角度来固定主体壳体10与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的位置关系。
如上所述,开关装置1B具有以下构造。
(12)杆4B设置有凸轮45可移除地附接到的凸轮附接部407(附接部)。
锁定保持器5B设置有突出部523,以锁定在接合片52的内周上的凸轮45中。在将杆4B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时,凸轮45通过突出部523(锁定部)从凸轮附接部407脱落。
利用这种构造,当凸轮45从凸轮附接部407脱落时,能够快速地将锁定爪521的接合目的地从保持槽324切换到接合槽324(定位槽322、引导槽323)。
由此,可以使主体壳体10与杆4B和锁定保持器5B处于在将杆4B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时可相对旋转的状态。
[第四实施例]
图39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C的透视图。
图40A、40B是示出开关装置1C的截面图。图40A是通过在图39中的平面A上切割开关装置1C的截面图。图40B是在图39中的平面B上切割开关装置1C的截面图。
图41是示出开关装置1C的分解透视图。
开关装置1C与前述开关装置1的主要不同在于盖3C、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中的每个的形状。
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与开关装置1中不同的部分,并且将根据需要说明其他部分。
[杆4C]
图42A至图42D是说明杆4C的图。图42A是示出杆4C的透视图,图42B是示出杆4C的侧视图,图42C是沿着图42B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图42D是沿着图42B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杆4C与杆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接合部403和接合肋404(参考图5A)之外,还提供了移位限制肋408。
如图40A、40B所示,圆柱形基部40在基部40的位于主体壳体10内的区域中设置有接合部403、接合肋404和移位限制肋408。
如图42B所示,在基部40中,接合部403沿着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在纵向方向上从一个端部40a延伸到另一端部40b侧(图42B中的左侧),并且沿基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轴线X方向)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L1C。
如图42D所示,在垂直于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的截面图中,接合部403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
接合部403包括两个接合部,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并且接合部403、403位于基部40的直径线C1上。
接合部403的外周部在截面图中形成为弧形,并且多个螺纹槽403a沿轴线X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接合部403的外周部上。
在接合肋404侧(图42B中的左侧)的接合部403的端部与接合部403一起设置有移位限制肋408。
移位限制肋408还包括两个移位限制肋,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
移位限制肋408沿着轴线X位于接合部403的延伸部上。
沿基部40的中心轴线(轴线X)的径向观察时,接合部403和移位限制肋408连续地位于轴线X上,并且移位限制肋408也位于在基部40的直径线C1上(参照图42C)。
如图42C所示,移位限制肋408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使得在绕轴线X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外周侧进展而变窄,并且移位限制肋408的外周端408P位于直径线C1上。
在开关装置1C中,后述的接合片52的移位限制片524在开关装置1C组装到支架110上完成之前沿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与移位限制肋408的外周端408P接合。
如图42B所示,移位限制肋408形成为在轴线X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L9C。
接合肋404形成为在轴线X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L2C。
接合肋404比移位限制肋408更向基部40的端部40b侧突出预定长度Lc。
在截面图中,接合肋404从基部40的外周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突出。接合肋404包括两个接合肋,它们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接合肋404、404位于基部40的直径线C2上。
接合肋404设置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向接合部403和移位限制肋408相移90度。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接合部403和移位限制肋408以及接合肋404在绕轴线X的的圆周方向上以90度的间隔交替设置。
如图42D所示,在截面图中,接合肋404在直径线C1的方向上包括一侧的侧表面404b和另一侧的侧表面404c,它们是彼此平行的平坦表面。
突出部405设置在接合肋404的在如前所述的接合部403侧的外周上。
[锁定保持器5C]
图43A至43D以及图44A至44C是说明锁定保持器5C的图。
图43A和图43B是示出锁定保持器5C的透视图。图43C是通过在图43A中的平面B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C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C的截面图。图43D是通过在图43A中的平面A上切割锁定保持器5C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C的截面图。
图44A是示出沿图43C中的箭头C-C方向观察的锁定保持器5C的截面图。图44B是通过沿图43C中的线D-D切割锁定保持器5C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C的截面图。图44C是通过沿图43C中的线E-E切割锁定保持器5C而示出锁定保持器5C的截面图。
如图43C、43D所示,锁定保持器5C包括圆柱形基部50和封闭基部50的一端的壁部51。
如图44A所示,沿轴线X观察时,基部50设置有彼此平行的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
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是通过沿着图44A所示的虚线Ln、Ln在外周侧切除基部50的一部分的平坦表面。
在此,虚线Ln、Ln是定位成在直径线C2上对称的虚线,其垂直于直径线C1且相互平行。
如图43C所示,在沿着轴线X的方向上定位的接合片52、52设置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外侧。
接合片52、52沿纵向方向的一端在轴线X方向上连接到在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的外侧的基部50、50的区域(连接部502)。
锁定爪521、521在另一端侧设置在接合片52、52的外周上。锁定爪521从接合片52的外周向外突出。
接合片52的设置有锁定爪521的末端侧构造成在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可弹性地移位。
如图40A所示,在盖3C中,锁定保持器5C使锁定爪521、521锁定在盖3C侧的引导槽323、323中。如图40B所示,由弹簧Sp1推压的可动板6C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锁定保持器5C上,并且锁定保持器5C容纳在盖3C的内部。
如图43C所示,移位限制片524、524在另一端侧设置在接合片52、52的内周上。移位限制片524、524向轴线X侧延伸。因此,在基部50的平坦部上的宽度501、501在壁部51侧(图43C中的左侧)的区域上设置有用于避免与移位限制片524、524干涉的切口503、503。
如图44A所示,移位限制片524、524位于与轴线X垂直的方向上,并且其在轴线X侧的端部设置有凹入部524a、524a。
在开关装置1C中,移位限制片524、524的凹入部524a、524a,沿轴线X方向(参照图40A)弹性地接合到杆4C的移位限制肋408,然后完成将开关装置1C组装到支架110(参照图48A至48G)。
如图42C和图44A所示,移位限制肋408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使得随着朝向外周侧进展在绕轴线X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变窄。在本实施例中,移位限制片524的凹入部524a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使得随着朝向移位限制肋408进展在直径线C2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变宽。
因此,当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在轴线X方向上相对彼此移动时,移位限制片524的凹入部524a和移位限制肋408用作引导件。
[盖3C]
图45A至45D到图46A至46E是说明盖3C的图。图45A和45B是示出盖3C的透视图。图45C是通过在图36A中的平面A上切割盖3C的截面图。图45D是沿图45C中的箭头C-C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46A是通过在图45A中的平面B上切割盖3C的截面图。
图46B是示出沿图46A中的箭头A-A方向观察的盖3C的图。图46C是沿图46A中的箭头B-B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46D是沿图46A中的箭头C-C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46E是沿图46A中的箭头D-D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45A所示,盖3C包括被插入以围绕极部2C的环形壁部21的外周侧的外周壁31(参照图41)、限定锁定保持器5C的旋转范围的第一限制部32、以及限制杆4C从盖3C脱落的第二限制部33。
如图45B、45D所示,外周壁31包括沿宽度方向在中央具有接合部311a、311a的第一壁部311、311以及将第一壁部311、311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二壁部312、312。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外周壁31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形成为被插入以围绕极板2C侧的环形壁部21的外周侧而没有间隙的形状(参照图40A、40B)。
第一壁部311、311的接合孔311a、311a位于与设置在极板2C侧的环形壁部21上的接合爪215、215(参照图41A)对应的位置。在沿轴线X方向组装盖3C和极板2C时,极板2C侧的接合爪215、215与盖3C侧的接合孔311a、311a接合,从而盖3C被限制从极板2C脱落。
如图45C所示,外周壁31沿轴线X方向的一端被垂直于轴线X的壁部310封闭,并且第一限制部32设置在壁部310的中央部分。
第一限制部32包括管状周壁部321以及在周壁部321的端部封闭的壁部320。壁部310的与周壁部321重叠的区域敞开,周壁部321内的柱状空间325与外周壁31内的矩形空间315彼此连通。
如图46E所示,周壁部321设置有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
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设置成沿厚度方向穿过周壁部321。
定位槽322位于周壁部321的穿过轴线X的直径线C2上,并且定位成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移180度。
引导槽323通过从与直径线C1重叠的位置沿更靠近定位槽322的方向(图46E中的顺时针方向CW)在预定范围内切割周壁部321而形成。
引导槽323沿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的一端部323a和另一端部323b位于直径线C1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相互平行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322和引导槽323在轴线X方向上分别具有相同的宽度W1(参照图45C)。
如图45C所示,在第一限制部32的周壁部321中,周壁部321沿轴线X方向的一端被与轴线X垂直的壁部320封闭,并且柱状第二限制部33设置在壁部320的中央部分。
抵接部326、326设置在壁部320的外周上,以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46B所示,抵接部326、326在直径线C2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定位。抵接部326、326位于相同的直径线C1上,并且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定位。
如图46B、46D所示,壁部320设置有弧形槽320a、320a。弧形槽320a沿着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在轴线X的中心处设置在假想圆Im上。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弧形槽320a、320a以在轴线X上相移180度的位置关系定位。
锁定保持器5C的接合突出部53、53构造成沿轴线X方向插入弧形槽320a、320a(参照图40B)。
弧形槽320a、320a使得能够在锁定保持器5C与主体壳体10(盖3C)之间绕轴线X相对旋转,并且设置成限定其旋转范围。
如图46D所示,杆4(基部40)的通孔330a设置在壁部320的中央部分。通孔330a沿轴线X方向穿过壁部320,并且使第二限制部33的内部与第一限制部32内的空间325连通。
如图40B所示,第二限制部33的周壁部331形成具有的内径r1大于杆4C的接合肋404的外径。
与开关装置1不同的是,第二限制部33的周壁部321未设置有与接合肋404接合的限制槽333(参照图13B)。
因此,在开关装置1C中,当杆4C的接合肋404位于第二限制部33的内径侧时,允许杆4C绕轴线X旋转。
如图45C所示,第二限制部33设置有围绕通孔330a的限制壁330。
如图40B所示,被弹簧Sp2的推压力推动的杆4C的接合肋404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限制壁330上。
第二限制部33的限制壁330用作限制杆4C从主体壳体10C脱落的止动件。
如图46B所示,接合部332、332设置在限制壁330侧的第二限制部33的外周上以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46B所示,接合部332、332在直径线C1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接合部332、332位于相同的直径线C2上,并且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设置。
如图46C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如前所述,接合部332形成具有的外径延伸至第一限制部32侧的弧形槽320a的外周。
在开关装置1C中,第一限制部32的接合部332、332锁定在支架110的附接孔111的周缘中,以将支架110夹持在接合部332、332与第一限制部32之间(参照图48C)。
此时,在开关装置1C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限制部32中的抵接部326、326在接合部332、332的相反侧与支架110的表面抵接,从而用支架110牢固地支撑开关装置1C。
[可动板6C]
图47A至47D是说明可动板6C的图。
图47A是示出可动板6c的透视图。图47B是通过在图47A中的平面A上切割可动板6C的截面图。图47C是通过在图47A中的平面B上切割可动板6C的截面图。图47D是示出沿图47C中的箭头C-C方向观察的可动板6C的图。
在图47A中,出于描述目的,省略了片材表面的近侧上的可动触点7的图示。
如图47A所示,可动板6C包括环形基部60、一对触点支撑部63、63以及一对接合部64、64,其设置在一对触点支撑部63、63的彼此相对的部分中。
如图47C所示,环形基部60在轴线X方向上的长度L6短于触点支撑部63、63在轴线X方向上的长度L5。环形基部60沿轴线X方向位于触点支撑部63的一端63a侧。
如图47C所示,触点支撑部63、63在轴线X上以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环形基部60在触点支撑部63、63之间使触点支撑部63、63相互连接。
如图47A、47C所示,可动触点7、7固定在轴线X的相反侧的触点支撑部63、63的外周。
如图47A、47D所示,触点支撑部63、63沿宽度方向在中央部分设置有加强肋632、632。
触点支撑部63、63的沿轴线X方向位于另一端63b侧的区域在轴线X上彼此相对。接合部64、64设置在相对区域的彼此相对表面上(参照图47C)。
接合部64是在连接杆4C与可动板6C时与杆4C侧的接合部403接合的部分。
接合部64从触点支撑部63向轴线X侧突出,并且接合部64沿轴线X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在轴线X侧的接合部64的表面上。
如图47D所示,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接合部64包括具有沿着以轴线X为中心的假想圆ImI的内周的第一接合部641和具有沿直径线C1的内周的第二接合部642。
第二接合部642在假想圆ImI的切线方向上线性地延伸,并且第二接合部642与轴线X的分开距离ra比与第一接合部641的分开距离更大。
在可动板6C中,接合部64、64各自设置在轴线X上的一侧和另一侧。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一侧的接合部64和另一侧的接合部64以沿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旋转180度的位置关系设置。
在图47D中,第一接合部641和第二接合部642沿绕轴线X的逆时针方向在一侧的接合部64和另一侧的接合部64的每个中按此顺序排列。
加强肋632、632各组形成为在轴线X上具有延伸至接合部64、64的后侧的长度L7,并且接合部64、64的周围的强度通过肋632、623增强。
在开关装置1C中,如图49C所示,可动板6C的接合部64、64最终连接到杆4C侧的接合部403、403。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在将杆4C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后,使主体壳体10C绕轴线X旋转。在锁定保持器5C的锁定爪521与盖3C(主体壳体10C)侧的定位槽322弹性地接合时,接合部64与接合部403接合。
如图49A所示,在将杆4C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的状态下,杆4C侧的接合部403、403位于在轴线X上相对的接合部64、64之间。
当主体壳体10C从该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板6C也与主体壳体10C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然后,随着主体壳体10C的旋转,杆4C侧的接合部403、403逐渐与可动板6C侧的接合部64的第二接合部642接合。最后,将杆4C侧的接合部403、403与可动板6C侧的第一接合部641、641接合,从而连接杆4C与可动板6C。结果,杆4C和可动板6C连接成可沿轴线X方向一起移动。
如图40A所示,在可动板6C的壁部61中,由极板2C支撑的弹簧Sp1的一端沿轴线X方向抵接在可动板6C的壁部61的围绕中心开口61a的区域上。
在该状态下,可动板6C通过弹簧Sp1的推压力被推向锁定保持器5C侧(图中的左侧)。当踩下制动踏板100时,根据制动踏板100的操作量,杆4C的另一端部40b侧向主体壳体10C的外侧突出。
在下文中,说明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
图48A至图48G是说明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的图。
图48A是说明附接有开关装置1C的支架110的图。图48B是说明将开关装置1C的第二限制部33插入支架110的附接孔111中的状态的图。图48C是通过沿图48B中的线A-A切割支架110的图。图48D是示出开关装置1C的主体壳体10C从图48B、图48C的状态绕轴线X旋转以将开关装置1C固定至支架110的状态的图。图48E是通过沿图48B中的线C-C切割支架110的图。图48F是沿图48C中的箭头B-B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48G是沿图48E中的箭头D-D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49A至图49C是说明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的图。图49A是说明将杆4C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9B是沿图49A中的箭头A-A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49C是示出主体壳体10C从图49B中的角度位置沿箭头方向旋转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0A至图50D是说明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的图。
图50A是说明将杆4C推入到主体壳体10C中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0B是说明将杆4C推入到主体壳体10C中预定长度Lx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0C是说明主体壳体10C绕轴线X旋转的过程中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0D是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的组装完成时的截面图。
如图48A所示,支架110设置有具有与主体壳体10C中的第二限制部33的外径对准的内径的附接孔111以及接合部332、332可以穿过的凹入槽112、112。
为了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首先,开关装置1C中的杆4C与主体壳体10C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将锁定保持器5c的接合突出部53隐藏在接合部332、332的背面,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参照图48B、48C)。
在该状态下,将开关装置1C中的第二限制部33插入支架110的附接孔111,以将第一限制部32沿厚度方向定位到支架110的一侧,并且将接合部332、332沿厚度方向定位到支架110的另一侧(参照图48C)。
然后,作为第一限制部32和第二限制部33之间的边界的抵接部326沿厚度方向抵接在支架110的一侧,以防止开关装置1C相对于支架110倾斜。
随后,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以定位制动踏板100(参照图1B)。
在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之前的状态下,杆4C位于图40B所示的基准位置。
在该基准位置,杆4C的接合肋404通过弹簧Sp2的推压力抵接在第二限制部33的限制壁330上。
在该状态下,移位限制肋408位于移位限制片524的内径侧,以防止移位限制片524向内径侧移位。
杆4C的接合肋404接合到锁定保持器5C的键槽540,以限制杆4C与具有键槽540的锁定保持器5C之间的相对旋转。
此外,将移位限制肋408的锥形外周端408P插入移位限制片524的凹部524a中,以限制移位限制片524在沿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图50A中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移动。
在图50A的状态下,锁定保持器5C的锁定爪521锁定到盖3C侧的引导槽323。由于引导槽323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有预定长度,因此即使在限制锁定保持器5C向移位限制片524的内径(轴线X)侧移位时,锁定保持器5C也可相对于盖3C(主体壳体10C)在恒定角度范围内移动。
具体地,在图50A中,锁定保持器5C在角度范围θc内可相对旋转,其中锁定保持器5C的锁定爪521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与引导槽323的一端部323a和另一端部323b接触。
在开关装置1C中,如图49B所示,当将杆4C推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时,移位限制肋408位于移位限制片524的内径侧之外的位置(在其右侧之外的位置)以允许移位限制片524向内径侧移位。
图50B示出了移位限制肋408比移位限制片524更位于片材表面的深度侧并且具有移位限制片524的接合片52可向轴线X侧移位的状态。
因此,在图50B的状态下,当主体壳体10从图50B的状态绕轴线X(图中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时,如图50C所示,引导槽323侧的端部323b沿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与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触(参照图50C)。
具有锁定爪521的接合片52可向轴线X侧(内径侧)弹性地移位。因此,当主体壳体10C进一步旋转时,锁定爪521在端部323b的倾斜表面上滑动以向内径侧移位,从而接合片52的设置有锁定爪521的末端侧向轴线X侧(内径侧)移位。
由此,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与盖3C(主体壳体10C)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继续而不被阻止。
接合片52由锁定保持器5C中的基部50的外周的连接部502悬臂支撑,并且接合片52的设置有锁紧爪521的末端侧可在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移位。
因此,当锁定片521越过端部323b的倾斜表面到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侧时,锁定爪521弹性地接合到定位槽322(参照图50D)。
在盖3C(主体壳体10C)从图50A的状态旋转到图50C的状态的过程中,主体壳体10C侧的接合部332、332从隐藏锁定保持器5C的接合突出部53的位置移位,最后到达接合部332和接合突出部53绕轴线X以90度的间隔交替定位的位置(参照图48F至图48G以及图49B至图49C)。
然后,如图48D、图48E所示,主体壳体10C侧的接合部332、332位于支架110的凹入槽112之外的角度位置,并且第二限制部33的接合部332、332锁定在支架110的附接孔111的周缘中。
在该状态下,支架110夹持在接合部332、332与第一限制部32和抵接部326之间,以完成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
此时,旋转的主体壳体10C中的可动板6C与主体壳体10C一起旋转(参照图49B、图49C)。
从而,与主体壳体10C一起旋转的可动板6C侧的接合部64、64与杆4C的接合部403、403接合,以连接杆4C和可动板6C。
以这种方式,在开关装置1中,主体壳体10C从锁定保持器5C的锁定爪521接合到引导槽323的角度位置至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的角度位置的旋转被限制,直到杆4C被推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因此,可以防止杆4C在轴线方向上定位在错误位置,直到杆4C被推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
在杆4C牢固地插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时,接合片52的设置有锁定爪521的末端侧可向轴线X侧(内径侧)弹性移位。
结果,锁定爪521向内径侧移位并且越过引导槽323的端部323b,从而使得能够与邻近引导槽323的定位槽322接合。由此,主体壳体10C使锁定保持器5C的锁定爪521能够绕轴线X旋转至与定位槽322接合的角度位置。
以这种方式,在将杆4C牢固地插入到主体壳体10C预定量长度Lx之后,主体壳体10C相对于杆4C旋转,使得可以将杆4C与可动板6C连接。由此,在杆4C沿轴线方向正确定位的状态下,杆4C能够与可动板6C一起沿轴线X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C具有以下构造。
(10)开关装置1C包括:
杆4C,其与制动踏板100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主体壳体10C,其中插入有杆4C沿纵向方向的一端40a侧并且其支撑杆4C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可动板6C,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C中,以可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及
连接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杆4C和可动板6C。
在开关装置1C中,通过杆4C在轴线X方向上的向前/向后移动,可动板6C在轴线X方向上移位,以使设置在可动板6C中的可动触点7与固定触点8接触或与之分离。
在开关装置1C中,锁定保持器5(保持器)设置在主体壳体10C中,以支撑杆4C,从而不能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
连接机构包括:
突出部403(突出部),其从杆4C的外周径向突出;和
接合部64(壁部),其设置在可动板6C中并且以小于接合部403的突出高度的间隔围绕杆4C的外周。
连接机构构造成使得在将杆4C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之后,当杆4C和主体壳体10C绕轴线X相对旋转时,位于接合部403的外周上的螺纹槽403a与位于接合部64的内周上的螺纹槽64a啮合,以连接杆4C和可动板6C。
在主体壳体10C中,锁定保持器5C相对于主体壳体10C在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的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当锁定保持器5C位于基准位置时,接合部403(螺纹槽403a)和接合部64(螺纹槽64a)定位成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相移。
开关装置1C具有固定机构,其构造成在将锁定保持器5C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旋转预定角度范围时固定主体壳体10C与锁定保持器5C之间的位置关系。
固定机构包括:
接合片52,其悬臂支撑在锁定保持器5C的外周上并且其末端侧可弹性地移位,该末端侧在外周上设置有锁定爪521(接合爪);和
接合槽(定位槽322、引导槽323),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C中的围绕锁定保持器5C的外周的周壁部321上,且锁定爪521与该接合槽接合。
接合槽包括:
引导槽323(第一接合槽),其允许主体壳体10C与锁定保持器5C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和
定位槽322(第二接合槽),其阻止主体壳体10C与锁定保持器5C之间的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
引导槽323和定位槽322彼此相邻以在绕轴线X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开。
杆4C设置有移位限制肋408(肋),其阻止接合片52向内径侧的弹性变形,直到杆4C从初始位置(参照图40A、40B)被推入主体壳体10预定长度Lx(参照图49A、49B)。
利用该构造,由于在杆4C和可动板6C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不存在其他部件,因此与使用其间的另一部件来连接杆和可动板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开关装置1C的制造成本。
即使当在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的过程中主体壳体10C、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绕轴线X相对旋转时,移位限制肋408阻止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向内径侧移动(参照图50A)。
因此,在将杆4C从图40A、40B所示的初始位置插入到图49A、49B所示的预定位置的过程中,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不能接合至与引导槽323相邻的定位槽322。
也就是说,在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的过程中,允许主体壳体10C与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之间的相对旋转,直到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但是可能的相对旋转范围被限制在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与引导槽323接合的范围内。
在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时,主体壳体10C与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构造成可相对旋转,直到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
当将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时,主体壳体10C与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不能相对旋转,由此完成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
与此同时,位于接合部403的外周上的螺纹槽403a与位于接合部64的内周上的螺纹槽64a啮合,从而连接杆4C和可动板6C。
由于直到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时杆4C和可动板6C才被连接,所以开关装置1C构造成不被附接在错误位置。
这样,在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之前,即使当主体壳体10C与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相对旋转时,也不能进行旋转,直到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以使其不能相对旋转。
即,直到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附接才完成。
开关装置1C具有以下构造。
(13)接合片52在设置有锁定爪521的位置的内周上设置有向内径侧突出的移位限制片524(突出片),并且移位限制肋408设置在移位限制片524的内径侧。
利用该构造,可以适当地防止接合片52的锁定爪521接合到定位槽322,直到将杆4C插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
开关装置1C具有以下构造。
(14)在移位限制片524的内径侧的端部设置有与移位限制肋408的外周端408P(上端)接合的凹入部524a。
沿轴线X方向观察时,凹入部524a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使得随着朝向内径侧进展在绕轴线X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变宽。
沿轴线方向观察时,移位限制肋408的外周端408P形成为锥形,使得随着朝向外周侧进展在绕轴线X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变窄。
利用该构造,当杆4C和锁定保持器5C沿轴线X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时,移位限制片524的凹入部524a和移位限制肋408用作引导件。
切换装置1C具有以下构造。
(15)在相对于引导槽323(第一接合槽)的角度范围θc(参照图50A)内,允许锁定保持器5C与主体壳体10C(盖3C)之间的相对旋转,直到将杆4C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10C预定长度Lx。
利用该构造,在将开关装置1C附接到支架110时,与杆和锁定保持器与主体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被完全限制的情况相比,作用在主体壳体10C的周边上的载荷(扭转方向上的载荷)进一步减小。
尽管仅选择了所选定的实施例和变型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根据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和变型例的前述描述仅用于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
附图标记列表
1、1A、1B、1C 开关装置
2、2C 极板
20 基部
21 环形壁部
210 第一壁部
211 第二壁部
212 引导壁
213 凹入部
214 突出部
215 接合爪
23 壁部
24 支撑杆
241 小直径部
242 台阶部
25 支撑部
3、3A、3B、3C 盖
31 外周壁
310 壁部
311 第一壁部
312 第二壁部
315 空间
32 第一限制部
320 壁部
320a 弧形槽
321 周壁部
322 定位槽
323 引导槽
324 保持槽
325 空间
326 抵接部
33 第二限制部
330 限制壁
330a 通孔
331 周壁部
332 接合部
333 限制槽
334 限制槽
4、4A、4B、4C 杆
40 基部
401 容纳孔
402 壁部
402a 连通孔
403 接合部
403a 螺纹槽
403b 侧表面
403C 侧表面
404 接合肋
404a 外周
404b 侧表面
404C 侧表面
405 突出部
406 移位限制肋
406a 外周
407 凸轮附接部
407a 接合凹入部
408 移位限制肋
408P 外周端
41 抵接构件
410 盘部
411 轴部
45 凸轮
451 连接部
452 壁部
452a 突出部
453 引导件
454 接合部
454a 接合突出部
453 引导件
454 接合部
454a 接合突出部
454a1 端面
454b 倾斜表面
454c 倾斜表面
5、5A、5B、5C 锁定保持器
50 基部
501 平坦部上的宽度
502 连接部
502a 外周边缘
503 切口
505 加强肋
506 加强肋
508 切口
51 壁部
510a 通孔
52 接合片
521 锁定爪
521a 外周边缘
522 支撑部
523 突出部
524 移位限制片
524a 凹入部
53 接合突出部
54 导轨
540 键槽
6、6C 可动板
60 环形基部
601 突出部
602 突出部
61 壁部
63 触点支撑部
630 突出部
631 容纳部
632 肋
64 接合部
64a 螺纹槽
641 第一接合部
642 第二接合部
7 可动触点
8 固定触点
10、10C 主体壳体
100 制动踏板
101、110 支架
111 附接孔
112 凹入槽
C1、C2 直径线
Lx 预定距离
Sp1、Sp2 弹簧
X 轴线

Claims (14)

1.一种开关装置,包括:
杆,其与制动踏板的操作相关地沿轴线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主体壳体,其中插入有杆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并且其支撑所述杆以可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可动板,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以可在轴线方向上移位;以及
连接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所述杆和可动板,
通过所述杆在轴线方向上的向前/向后移动,所述可动板在轴线方向上移位,以使设置在可动板中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或与之分离,其中,
保持器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以支撑所述杆,从而不能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突出部,其从所述杆的外周径向突出;和
壁部,其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中并且围绕所述杆的外周,构造成使得在将杆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之后,当杆绕轴线旋转时,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上的齿部与位于所述壁部的内周上的齿部啮合,以连接杆和可动板,
在所述主体壳体中,所述保持器相对于主体壳体在从基准位置绕轴线的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并且
当所述保持器位于基准位置时,突出部和周壁部定位成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相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包括:
固定机构,其构造成在将所述保持器从基准位置绕轴线X旋转预定角度范围时固定所述主体壳体与保持器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
接合片,其悬臂支撑在所述保持器的外周上并且其末端侧径向上可弹性地移位,该末端侧在外周上设置有接合爪;和
接合槽,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的围绕保持器的外周的周壁部上,且所述接合爪与该接合槽接合,并且
所述接合槽包括:
第一接合槽,其允许主体壳体与保持器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和
第二接合槽,其阻止主体壳体与保持器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所述第一接合槽和第二接合槽彼此相邻以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包括:
旋转限制机构,其构造成限制所述杆和主体壳体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直到杆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限制机构包括:
肋,其从所述杆的外周突出到径向外侧;和
键槽,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并且与所述肋接合,所述键槽在轴线方向上以预定长度形成,并且在肋位于键槽中的同时限制杆与主体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杆设置有移位限制肋,其阻止所述接合片向内径侧的弹性变形,直到杆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接合片在设置有所述锁定爪的位置的内周上设置有向内径侧突出的突出片,所述移位限制肋设置在该突出片的内径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包括:
肋,其从所述杆的外周突出到径向外侧;和
键槽,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并且与所述肋接合,其中,
沿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键槽形成为在绕轴线的第一接合槽的角度范围以下的角度范围内,并且
所述键槽在轴线方向上以预定长度形成,并且在所述肋位于键槽中的同时,将所述保持器与主体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限制在所述第一接合槽的角度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片在内径侧的端部设置有凹入部,其与所述移位限制肋的上端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沿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凹入部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使得随着朝向内径侧进展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变宽,并且
沿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移位限制肋形成为锥形,使得随着朝向外周侧进展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变窄。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器和主体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被允许在第一接合槽的角度范围内,直到所述杆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
接合片,其悬臂支撑在所述保持器的外周上并且其末端侧在径向上可弹性地移位,该末端侧在外周上设置有接合爪,
接合孔,其设置在围绕主体壳体10中的保持器的外周的周壁部上,所述接合爪与该接合孔接合,直到所述杆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以阻止主体壳体与保持器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以及设置有接合槽,其在杆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时与接合爪接合,以允许主体壳体与保持器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
所述接合槽和接合槽设置成在轴线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以及
所述杆设置有凸轮,其阻止接合片向内径侧的弹性变形,直到杆从初始位置被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接合槽包括:
第一接合槽,其允许所述主体壳体与保持器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和
第二接合槽,其阻止所述主体壳体与保持器之间的绕轴线的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接合槽和第二接合槽彼此相邻以在绕轴线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杆设置有附接部,所述凸轮可移除地附接到该附接部,并且
所述保持器设置有锁定部以锁定在凸轮中,
在将杆从初始位置推入主体壳体预定长度时,凸轮通过所述锁定部从附接部脱落。
CN201910932532.1A 2018-10-02 2019-09-29 开关装置 Active CN1109933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7653 2018-10-02
JP2018187653A JP7132064B2 (ja) 2018-10-02 2018-10-02 スイ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3389A true CN110993389A (zh) 2020-04-10
CN110993389B CN110993389B (zh) 2023-10-20

Family

ID=68066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2532.1A Active CN110993389B (zh) 2018-10-02 2019-09-29 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1313B2 (zh)
EP (1) EP3644338A3 (zh)
JP (1) JP7132064B2 (zh)
CN (1) CN11099338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3502A (en) * 1988-07-11 1989-08-01 Fasco Controls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brake and/or clutch pedal operated switch mechanism
US5959268A (en) * 1997-05-30 1999-09-28 Leopold Kostal Gmbh & Co. Kg Electrical switch having a pair of engaging actuating elements rotational between switching positions
FR2818792A3 (fr) * 2000-12-22 2002-06-28 Vimercati Spa Interrupteur auto-adaptable, particulierement pour le controle des feux de stop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US20040051377A1 (en) * 2001-01-23 2004-03-18 Stringos Evan B. Switch in particular a brake light switch for a motor car
US20080273921A1 (en) * 2007-05-02 2008-11-06 Donghee Industrial Co., Ltd. Device for fixing pedal switch of vehicle
CN202585217U (zh) * 2011-04-06 2012-12-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型电子部件
CN105513893A (zh) * 2014-10-08 2016-04-20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开关
CN107210155A (zh) * 2015-02-20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CN107706030A (zh) * 2017-10-17 2018-02-16 浙江佳龙电子有限公司 自锁式旋转开关
JP2018077964A (ja) * 2016-11-07 2018-05-1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2639B2 (ja) * 2001-11-15 2006-10-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トップランプ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の装着方法
KR100980936B1 (ko) * 2007-12-15 2010-09-0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브레이크페달 스톱램프 스위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3502A (en) * 1988-07-11 1989-08-01 Fasco Controls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brake and/or clutch pedal operated switch mechanism
US5959268A (en) * 1997-05-30 1999-09-28 Leopold Kostal Gmbh & Co. Kg Electrical switch having a pair of engaging actuating elements rotational between switching positions
FR2818792A3 (fr) * 2000-12-22 2002-06-28 Vimercati Spa Interrupteur auto-adaptable, particulierement pour le controle des feux de stop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US20040051377A1 (en) * 2001-01-23 2004-03-18 Stringos Evan B. Switch in particular a brake light switch for a motor car
US20080273921A1 (en) * 2007-05-02 2008-11-06 Donghee Industrial Co., Ltd. Device for fixing pedal switch of vehicle
CN202585217U (zh) * 2011-04-06 2012-12-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型电子部件
CN105513893A (zh) * 2014-10-08 2016-04-20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开关
CN107210155A (zh) * 2015-02-20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JP2018077964A (ja) * 2016-11-07 2018-05-1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07706030A (zh) * 2017-10-17 2018-02-16 浙江佳龙电子有限公司 自锁式旋转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4338A3 (en) 2020-07-29
US20200105483A1 (en) 2020-04-02
EP3644338A2 (en) 2020-04-29
JP7132064B2 (ja) 2022-09-06
US10971313B2 (en) 2021-04-06
CN110993389B (zh) 2023-10-20
JP2020057532A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9617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WO2018147448A1 (ja)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JPH10275668A (ja) 相対回転部材間継電装置
CN110993389B (zh) 开关装置
EP0326802B1 (en) Instrument for assembling board-shaped bodies
US7541550B2 (en) Turn signal switch device
JP3378168B2 (ja) 相対回転部材間継電装置
JP2008155908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EP0094568A2 (en) A key cylinder unit of a steering lock device
WO2005054691A1 (ja) 簡易締結装置
US11361927B2 (en) Lever switch device
JPWO2018079209A1 (ja) 燃料タンクの内蔵部品の取付構造
JP4277441B2 (ja) 回転レバーの位置保持装置
US6675670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perating lever
WO2019004086A1 (ja) サンバイザー装置
JPH0736338Y2 (ja) カメラのレンズ鏡筒
WO2023276685A1 (ja) コネクタ
JPH10223100A (ja) キーシリンダ用スイッチ装置
WO2021261238A1 (ja) コネクタ部品及び配線部材
JPH10197801A (ja) 光学素子切換機構
CN112977364A (zh) 一种车辆控制踏板的安装组件
US20200313351A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JP3602399B2 (ja) 光コネクタ
JP2023093186A (ja) ペダル位置検出センサ
JP2009016242A (ja) 二部材間の係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