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9106A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9106A
CN110979106A CN201910767898.8A CN201910767898A CN110979106A CN 110979106 A CN110979106 A CN 110979106A CN 201910767898 A CN201910767898 A CN 201910767898A CN 110979106 A CN110979106 A CN 110979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occupant
vehicle
seat cushion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678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塚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79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91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 B60N2/42754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of the cushion
    • B60N2/42763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of the cushion with anti-submarining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1/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chairs, beds, or the lik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e.g. upholstery fasteners, mattress protectors, stretching devices for mattress nets
    • A47C31/12Means, e.g. measuring means for adapting chairs, beds or mattresses to the shape or weight of persons
    • A47C31/126Means, e.g. measuring means for adapting chairs, beds or mattresses to the shape or weight of persons for ch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 B60N2/42736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of the whol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02Semi-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e.g. systems applied or removed automatically but not both ; Manual restraint systems
    • B60R22/023Three-point seat belt systems comprising two side lower and one side upper anchor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46Details
    • A44B11/2561Tongu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06Anchoring devices for buck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能够向座椅上下方向升降;带扣,安装于不跟随所述座椅座垫的升降的安装部位,并且至少在所述乘员的腰部穿戴有长条带状的织带的状态下,保持设置于所述织带的舌片;及上升装置,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工作而在比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使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的所述乘员向座椅上侧移动。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存在具备能够相对于车辆的地板向座椅上下方向升降的座椅座垫的车辆用座椅(作为一例,参照日本特开2011-213149号公报)。另一方面,在就座于座椅座垫的乘员的身体上穿戴有安全带装置的织带的状态下,设置于织带的舌片保持于带扣。这样的带扣有时例如在车辆用座椅中安装于不跟随座椅座垫的升降的部位,在这样的带扣中,根据座椅座垫的升降而带扣与乘员的腰部的座椅上下方向的间隔改变。
在座椅座垫从地板起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低的情况等下,织带与乘员的腰部的重叠幅度有时会下降。然而,从在车辆碰撞时等利用织带来约束乘员的腰部这一观点,优选织带与乘员的腰部的重叠幅度的下降较少。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预测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织带与乘员的腰部的重叠幅度的下降的车辆用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能够供乘员就座,能够向座椅上下方向升降;带扣,安装于不跟随所述座椅座垫的升降的安装部位,并且至少在所述乘员的腰部穿戴有长条带状的织带的状态下,保持设置于所述织带的舌片;及上升装置,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预测的情况下工作而在比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使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的所述乘员向座椅上侧移动。
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当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预测的情况下上升装置工作时,就座于座椅座垫的乘员通过上升装置而向座椅上侧移动。上升装置在比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座椅前后方向中央及其附近部分)靠座椅后侧处使乘员向座椅上侧移动,因此通过上升装置的工作而乘员的腰部向车辆上侧移动。
在此,安全带装置的带扣不跟随座椅座垫的升降,因此通过乘员向座椅上侧移动而带扣相对于乘员的身体向车辆下侧相对移动。通过该带扣相对于乘员的身体的相对移动,织带中的约束乘员的腰部的部分相对于乘员的身体要向座椅下侧相对移动。该织带相对于乘员的身体的相对移动以使织带与乘员的腰部的重叠幅度增加的方式发挥作用。
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以第一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为基础,所述上升装置在比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和靠座椅前侧处的双方使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的所述乘员向座椅上侧移动。
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当上升装置工作时,不仅是比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上升装置也在比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处使乘员向座椅上侧移动。由此,就座于座椅座垫的乘员的下肢向座椅上方侧移动。
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以第二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为基础,由所述上升装置实现的比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的所述乘员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比由所述上升装置实现的比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处的所述乘员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小。
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当上升装置工作时,乘员的腰部及乘员的下肢向座椅上侧移动。在此,上升装置工作时的比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的乘员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小于比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处的乘员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因此,当上升装置工作时,乘员的下肢与乘员的腰部相比向车辆上侧大幅移动。
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以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为基础,在所述乘员的身材小于规定的大小的情况下,与所述乘员的身材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相比,所述上升装置减小由所述上升装置实现的比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的所述乘员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
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乘员的身材小于规定的大小的情况下,与乘员的身材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相比,由上升装置实现的比座椅座垫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的乘员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小。因而,在乘员的身材小于规定的大小的情况下,与乘员的身材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相比,乘员的腰部向车辆上侧的移动量少。
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以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为基础,所述上升装置具备:气体发生装置,通过工作而产生气体;及袋体,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内侧,通过被供给到内侧的所述气体的压力而膨胀从而将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上侧的座面部向座椅上侧顶起。
根据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当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预测的情况下上升装置的气体发生装置工作时,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气体。该气体被向设置于座椅座垫的内侧的袋体的内侧供给,袋体通过该气体的压力而膨胀。座椅座垫的座椅上侧的座面部被膨胀的袋体向座椅上侧顶起,乘员的腰部与座椅座垫的座面部一起向座椅上侧移动。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这样,在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由于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预测的情况下约束乘员的腰部的织带部分要以使织带与乘员的腰部的重叠幅度增加的方式相对于乘员的身体相对移动,所以能够抑制织带与乘员的腰部的重叠幅度的下降。
在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由于通过上升装置工作而就座于座椅座垫的乘员的下肢向座椅上方侧移动,所以能够抑制乘员的身体以穿过织带之下方式前滑的现象(“下潜现象”)的发生。
在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由于通过上升装置的工作而乘员的下肢比乘员的腰部向车辆上侧大幅移动,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下潜现象的发生。
在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由于在乘员的身材小于规定的大小的情况下乘员的腰部向车辆上侧的移动少,所以无论乘员的身材如何都能够使乘员的下肢的座椅上下方向的高度为相同程度。
在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能够通过膨胀的袋体而使乘员的腰部与座椅座垫的座面部一起向座椅上侧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一部分以截面示出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看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袋体及第二袋体膨胀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的框图。
图4的(A)是示出座椅座垫下降前的乘员的身体与带扣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B)是示出座椅座垫下降后的状态下的乘员的身体与带扣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5的(A)是示出座椅座垫下降前的乘员的身体与带扣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B)是示出座椅座垫下降后的状态下的乘员的身体与带扣的位置关系及腰带的重叠幅度的变化的侧视图。
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一部分以截面示出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看的侧视图。
图7是将第一袋体及第二袋体膨胀的状态以一部分截面示出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示出的与图6对应的侧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的框图。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袋体膨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微型气体发生器工作的状态的与图10对应的侧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的框图。
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的框图。
图14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升降电动机工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图14的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本车辆用座椅10的前侧(座椅前侧),箭头UP表示座椅上侧,箭头LH表示座椅左侧。
另外,在说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时,关于与在正在说明的实施方式之前出现的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具备构成座部的座椅座垫12,乘员14能够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座椅上侧的面的部分即座面部12A。另外,在座椅座垫12的座椅后侧设置有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16。在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下侧具备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长的轴部,座椅靠背16能够相对于座椅座垫12以轴部为中心向座椅前后方向转动。
另外,车辆用座椅10具备滑动装置18。滑动装置18具备一对导轨20。这些导轨20的长度方向被设为车辆前后方向(图1的箭头FR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这些导轨20在座椅座垫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的座椅下侧固定于车辆24的地板26。另外,滑动装置18具备一对可动轨22。这些可动轨22的长度方向被设为车辆前后方向。这些可动轨22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的座椅下侧。这些可动轨22卡合于导轨20,可动轨22能够由导轨20引导而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
另外,如图3所示,滑动装置18具备滑动电动机28。滑动电动机28例如设置于一对可动轨22之间,可动轨22通过滑动电动机28的驱动力而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滑动电动机28经由滑动电动机驱动器30而与搭载于车辆24的蓄电池电连接,并且与控制装置32电连接。
控制装置32与滑动开关34电连接。当滑动开关34被操作时,从滑动开关34输出作为电信号的滑动操作信号,滑动操作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当滑动操作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后,作为基于滑动操作信号的电信号的滑动驱动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32输出。从控制装置32输出后的滑动驱动控制信号向滑动电动机驱动器30输入,滑动电动机驱动器30基于输入的滑动驱动控制信号来控制滑动电动机28的驱动。
另外,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备升降装置36。升降装置36具备一对杆38。这一对杆38的一方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垫框架40的座椅后侧,另一方的杆38设置于座垫框架40的座椅前侧。这些杆38的长度方向被设为座椅宽度方向,各杆3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支撑于座垫框架40。
另外,升降装置36具备作为升降构件的驱动连杆42和3个从动连杆44。驱动连杆42设置于座垫框架40的座椅左后侧,驱动连杆42的长度方向一方的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于座椅后侧的杆38。另外,3个从动连杆44中的1个设置于座垫框架40的座椅左前侧,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于座椅前侧的杆38。这些驱动连杆42及座椅左侧的从动连杆44各自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连结于一对可动轨22中的座椅左侧的可动轨22,能够相对于座椅左侧的可动轨22绕着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转动。
另一方面,3个从动连杆44中的另外2个分别设置于座垫框架40的座椅右后侧及座椅右前侧。座垫框架40的座椅右后侧的从动连杆4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于座椅后侧的杆38,座垫框架40的座椅右前侧的从动连杆4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于座椅前侧的杆38。这些座椅右侧的从动连杆44各自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连结于一对可动轨22中的座椅右侧的可动轨22,能够相对于座椅右侧的可动轨22绕着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转动。
另外,在上述的驱动连杆42形成有扇形齿轮46。在扇形齿轮46的座椅前侧的端部形成有外齿,扇形齿轮46被设为与座椅后侧的杆38同轴的外齿正齿轮的一部分。在该扇形齿轮46上啮合有小齿轮48,当小齿轮48的旋转向扇形齿轮46传递时,驱动连杆42以驱动连杆42与可动轨22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转动。通过该驱动连杆42的转动,座椅后侧的杆38在座椅上下方向上转动,进而座椅座垫12的座垫框架40以在座椅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升降。而且,伴随于这样的座垫框架40的升降,上述的3个从动连杆44以从动的方式以与转动的可动轨22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转动。
上述的小齿轮48经由减速齿轮列等减速装置或驱动力传递装置而连结于升降电动机50的输出轴,小齿轮48通过升降电动机50的驱动力而旋转。
另外,如图3所示,升降电动机50经由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而与控制装置32电连接。控制装置32与升降开关53电连接。当升降开关53被操作时,从升降开关53输出作为电信号的升降操作信号,升降操作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当升降操作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后,作为基于升降操作信号的电信号的升降驱动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32输出。从控制装置32输出后的升降驱动控制信号向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输入,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基于输入的升降驱动控制信号来控制升降电动机50的驱动。
另一方面,搭载有车辆用座椅10的车辆24具备安全带装置54。安全带装置54具备卷收器56。卷收器56在车辆24的中央柱58的车辆下侧(图1的箭头UP相反方向侧)固定于车身。卷收器56具备卷取轴,在卷取轴上卡定有长条带状的织带60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并且织带60从长度方向基端侧卷取。
织带60的长度方向顶端侧沿着中央柱58被向车辆上侧引出,而且通过设置于卷收器56的车辆上侧的贯穿式锚定件的缝孔而向车辆下侧折返。织带60的长度方向顶端部卡定于锚定构件62(参照图10),锚定构件62固定于座椅右侧的可动轨22。在织带60中的上述的贯穿式锚定件与锚定构件6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舌片64。
另外,安全带装置54具备带扣66。带扣66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椅左侧,安装于座椅左侧的可动轨2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左侧的可动轨22成为了带扣66的安装部位)。因而,即使通过升降装置36使座椅座垫12升降,带扣66也不升降。上述的舌片64能够与带扣66卡合,当舌片64与带扣66卡合时,舌片64由带扣66保持。通过在乘员14的身体上挂绕有织带60的状态下舌片64保持于带扣66,乘员14的身体成为由织带60约束的约束状态。
在该约束状态下,织带60中的上述的贯穿式锚定件与舌片64之间的部分被设为肩带60A,乘员14的身体中的从车宽方向外侧的肩部到胸部附近的部分由肩带60A约束。另一方面,在约束状态下,织带60中的上述的舌片64与锚定构件62之间的部分被设为腰带60B。腰带60B从车辆前上侧约束乘员14的身体中的腰部(骨盘14A,参照图5(A))。
另一方面,车辆用座椅10具备作为上升装置的气囊装置68。气囊装置68具备各自作为袋体的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这些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设置于在座椅座垫12的座垫件74的内侧形成的袋体配置部76的内侧。第一袋体70配置于比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及其附近)靠座椅后侧处,该第一袋体70的配置位置例如成为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员14的腰部的座椅下侧。相对于此,第二袋体72配置于比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处,该第二袋体72的配置位置例如成为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员14的大腿部(下肢)的座椅下侧。
另外,气囊装置68具备各自作为气体发生装置的第一充气机78及第二充气机80。第一充气机78是“盘式的充气机”,以第一充气机78的一部分(座椅上侧的部分)进入到第一袋体70的内侧的状态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内侧。在第一充气机78设置有气体发生剂和用于使气体发生剂燃烧的第一点火装置82(参照图3)等。当第一点火装置82工作时,气体发生剂燃烧。气体发生剂通过燃烧而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
通过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气体向第一袋体70的内侧供给,折叠状态的第一袋体70通过气体的压力而膨胀。膨胀后的第一袋体70将袋体配置部76的座椅上侧的部分向座椅上侧顶起(参照图2)。由此,在比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座椅座垫12中的比袋体配置部76靠座椅上侧的部分带着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的部分而向座椅上侧移动。
由第一袋体70的膨胀引起的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例如被设定为与由升降装置36实现的座椅座垫12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行程相同的大小。
另一方面,第二充气机80是“盘式的充气机”,以第二充气机80的一部分(座椅上侧的部分)进入到第二袋体72的内侧的状态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内侧。在第二充气机80设置有气体发生剂和用于使气体发生剂燃烧的第二点火装置84(参照图3)等。当第二点火装置84工作时,气体发生剂燃烧。气体发生剂通过燃烧而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
通过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气体向第二袋体72的内侧供给,折叠状态的第二袋体72通过气体的压力而膨胀。膨胀后的第二袋体72将袋体配置部76的座椅上侧的部分向座椅上侧顶起(参照图2)。由此,在比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处,座椅座垫12中的比袋体配置部76靠座椅上侧的部分带着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而向座椅上侧移动。
在此,第二袋体72与第一袋体70相比向座椅上侧的膨胀量大。因而,由第二袋体72膨胀实现的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中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向车辆上侧的移动量比由第一袋体70膨胀实现的的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中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的部分向车辆上侧的移动量大。
另外,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32与座椅高度检测装置86电连接。座椅高度检测装置86例如被设为检测升降电动机50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的旋转编码器。如上所述,升降电动机50的驱动力向驱动连杆42传递,通过驱动连杆42转动而座椅座垫12升降。因此,通过检测升降电动机50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能够间接地检测座椅座垫12的座椅上下方向的位置(高度)。
从座椅高度检测装置86输出作为与升降电动机50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即,座椅座垫12的高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座椅高度检测信号。从座椅高度检测检测装置86输出后的座椅高度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
而且,控制装置32与碰撞检测传感器88电连接。碰撞检测传感器88例如设置于车辆的车辆前侧端部,检测车辆24与障碍物碰撞时的车辆24的加速度(减速度)。当碰撞检测传感器88检测到由车辆24的正面碰撞等碰撞引起的加速度的变化时,作为电信号的碰撞检测信号从碰撞检测传感器88输出。
当从碰撞检测传感器88输出后的碰撞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时,控制装置32输出用于使第一充气机78的第一点火装置82工作的第一点火信号及用于使第二充气机80的第二点火装置84工作的第二点火信号。由此,在车辆碰撞时第一充气机78及第二充气机80工作,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分别膨胀。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车辆用座椅10中,当由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员14操作了升降开关53时,从升降开关53输出后的升降操作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控制装置32输出基于输入的升降操作信号的升降驱动控制信号,该升降驱动控制信号向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输入。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基于升降驱动控制信号来驱动升降电动机50,由此,座椅座垫12向车辆上下方向升降。
另外,与该状态的座椅座垫12的高度对应的座椅高度检测信号从座椅高度检测装置86输出。该座椅高度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在控制装置32中,基于座椅高度检测信号的信号电平(例如,电压)来判定座椅座垫12是否到达了由升降装置36实现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下限。当控制装置32判定为座椅座垫12到达了由升降装置36实现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下限时,在控制装置32中,满足作为充气机工作条件之一的座椅高度条件。
另一方面,当车辆24与障碍物正面碰撞时,与此时的车辆24的加速度(减速度)对应的碰撞检测信号从碰撞检测传感器88输出并向控制装置32输入。控制装置32基于此时的碰撞检测信号而判定为车辆24发生了正面碰撞,在该状态下,若满足上述的作为充气机工作条件之一的座椅高度条件,则从控制装置32输出用于使第一充气机78的第一点火装置82工作的第一点火信号及用于使第二充气机80的第二点火装置84工作的第二点火信号。
当从控制装置32输出的第一点火信号向第一充气机78的第一点火装置82输入时,第一点火装置82工作,由此,设置于第一充气机78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当第一充气机78的气体发生剂燃烧而大量的气体瞬时在第一充气机78中产生后,该气体向第一袋体70的内侧供给。第一袋体70在供给到内侧的气体的压力下膨胀。在形成于座椅座垫12的座垫件74的内侧的袋体配置部76中的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与第一袋体70对向的部分中,通过膨胀的第一袋体70而袋体配置部76的座椅上侧的部分被顶起。
由此,如图2所示,在比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处,座椅座垫12中的比袋体配置部76靠座椅上侧的部分带着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的部分而向座椅上侧移动。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的部分位于乘员14的座椅下侧。因而,通过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的部分向座椅上侧移动,乘员14的腰部向座椅上侧移动。
在此,保持设置于织带60的舌片64的带扣66安装于构成滑动装置18的座椅左侧的可动轨22。升降装置36的驱动连杆42通过以与座椅左侧的可动轨22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转动而相对于可动轨22使座椅座垫12的座垫框架40升降。因此,如上所述,即使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内侧的第一袋体70膨胀而乘员14的身体与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一起向车辆上侧移动,带扣66也不上升。因而,当通过第一袋体70的膨胀而乘员14的身体向座椅上侧移动时,带扣66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地向座椅下侧移动。
另外,相对于图4(A),如图4(B)所示,当座椅座垫12大幅下降而带扣66相对于座椅座垫12相对地大幅上升时,舌片64处的织带折返位置相对于乘员14的腰部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变近,或者,舌片64处的织带折返位置位于比乘员14的腰部靠座椅上侧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在乘员14的身体的座椅左侧(相对于乘员14的带扣66的配置位置侧)腰带60B的座椅左侧的部分有时会从乘员14的腰部浮起(位于座椅上侧)。在这样的状态下,腰带60B对乘员14的身体的约束性有可能变低。
另外,相对于图5(A),如图5(B)所示,当舌片64处的织带折返位置相对于乘员14的腰部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变近或者舌片64处的织带折返位置位于比乘员14的腰部靠座椅上侧处时,乘员14的腰部与腰带60B的重叠幅度OL有时会变小。
在此,如上所述,当带扣66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地向座椅下侧移动时,腰带60B沿着乘员14的身体而要向座椅下侧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地移动。当腰带60B这样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移动时,腰带60B与乘员14的腰部的重叠幅度OL增加(即,通过腰带60B的相对移动而从图5(B)所示的状态变为图5(A)所示的状态)。
这样,在本车辆用座椅10中,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抑制腰带60B相对于乘员14的腰部的重叠幅度OL的下降,能够抑制车辆碰撞时的腰带60B对乘员14的腰部的约束性的下降。
另一方面,当从控制装置32输出后的第二点火信号向第二充气机80的第二点火装置84输入时,第二点火装置84工作,由此,设置于第二充气机80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当第二充气机80的气体发生剂燃烧而大量的气体瞬时在第二充气机80中产生后,该气体向第二袋体72的内侧供给。第二袋体72在供给到内侧的气体的压力下膨胀。在形成于座椅座垫12的座垫件74的内侧的袋体配置部76中的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与第二袋体72对向的部分中,通过膨胀的第二袋体72而袋体配置部76的座椅上侧的部分被顶起。
由此,如图2所示,在比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处,座椅座垫12中的比袋体配置部76靠座椅上侧的部分带着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而向座椅上侧移动。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位于乘员14的座椅下侧。因而,通过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向座椅上侧移动,乘员14的下肢向座椅上侧移动。
当乘员14的下肢这样向座椅上侧移动时,乘员14中的主要下肢的由惯性引起的向座椅前侧的移动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乘员14钻过腰带60B的座椅下侧而向座椅前侧移动的“下潜现象”的发生,能够利用腰带60B有效地约束乘员14的身体(腰部)。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取代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充气机78而具备2个第一充气机78A和第一充气机78B。这些第一充气机78A、78B各自是“盘式的充气机”,以第一充气机78A、78B各自的一部分(座椅上侧的部分)进入到第一袋体70的内侧的状态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内侧。在这些第一充气机78A、78B各自设置有气体发生剂。而且,在第一充气机78A设置有用于使气体发生剂燃烧的第一点火装置82A(参照图8)等,在第一充气机78B设置有用于使气体发生剂燃烧的第一点火装置82B(参照图8)等。
在此,第一充气机78A、78B各自的输出(各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了气体时的气体的量)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充气机78的输出小。例如,以使第一充气机78A的输出与第一充气机78B的输出之和成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充气机78的输出相同的程度的方式设定了第一充气机78A、78B各自的输出。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具备身材检测装置92。身材检测装置92例如构成为包括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内侧的载荷传感器,检测从车辆上侧作用于座椅座垫12的载荷。从身材检测装置92输出基于作用于座椅座垫12的载荷的大小的载荷检测信号。从身材检测装置92输出后的载荷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在控制装置32预先设定有与输入的载荷检测信号进行比较的基准值。基准值例如被设为与在使第五百分位的成人女性相当(身高145cm,体重45kg)的假人(AF05)就座于座椅座垫12时从身材检测装置92输出的载荷检测信号相等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身材检测装置92应用了载荷传感器的结构。然而,例如,身材检测装置92也可以设为基于搭载于车辆室内的相机的图像来检测乘员14的身材的结构。另外,身材检测装置92也可以设为检测车辆用座椅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并基于该检测结果来近似地判定乘员14的身材的结构,还可以设为基于织带60从卷收器56的引出量来近似地判定乘员14的身材的结构。即,身材检测装置只要是能够检测乘员14的身材的结构即可,不限于特定的方式。
在控制装置32中将基准值与输入的载荷检测信号比较的结果是输入的载荷检测信号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在车辆24的正面碰撞时,控制装置32使第一充气机78A的第一点火装置82A及第一充气机78B的第一点火装置82B双方工作。相对于此,在输入的载荷检测信号小于基准值的情况下,在车辆24的正面碰撞时,控制装置32使第一充气机78A的第一点火装置82A工作,但不使第一充气机78B的第一点火装置82B工作。
在此,如上所述,第一充气机78A的输出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充气机78的输出小。因而,在仅第一充气机78A工作的情况下从第一充气机78A向第一袋体70内供给的气体的量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充气机78工作的情况下从第一充气机78向第一袋体70内供给的气体的量少。
因而,仅第一充气机78A工作的情况下的第一袋体70的膨胀比第一充气机78工作的情况下的第一袋体70的膨胀小,因此,如图7所示,仅第一充气机78A工作的情况下的比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的座面部12A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即乘员14的腰部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比第一充气机78工作的情况下的乘员14的腰部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少。
这样,在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员14的身材小于规定的大小的情况下,即,在乘员14身材矮小的情况下,能够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减小乘员14的腰部向座椅上侧的移动量。因而,能够无论乘员14的身材如何都使乘员14的下肢的座椅上下方向的高度为相同程度。由此,能够相对于搭载于车辆24的仪表盘、膝盖气囊装置使乘员14的下肢(膝盖)位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
<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具备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具备1个袋体102。该袋体102在座椅座垫12内的座椅前后方向的设置范围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的设置范围相等。
如图9所示,相对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具备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本实施方式具备1个袋体102。该袋体102在座椅座垫12内的座椅前后方向的设置范围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的设置范围相等。因而,袋体102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后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袋体70同样地位于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员14的腰部的座椅下侧。相对于此,袋体102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袋体72同样地位于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员14的下肢的座椅下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备1个充气机104。充气机104是“盘式的充气机”,以充气机104的一部分(座椅上侧的部分)进入到袋体102的内侧的状态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内侧。上述的袋体102通过1个充气机104工作而膨胀。另外,在袋体102的内侧设置有系绳等膨胀形状限制构件。袋体102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向座椅上侧的膨胀量通过膨胀形状限制构件而比袋体102的比座椅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前侧的部分小。
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的袋体102的膨胀状态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袋体70及第二袋体72双方膨胀的状态大致同样。因而,本实施方式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由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所以能够使成本低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第一~第三的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充气机78、78A、78B、第二充气机80、充气机104各自被设为盘式。然而,这些第一充气机78、78A、78B、第二充气机80、充气机104也可以是“缸式”。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三的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充气机78、78A、78B、第二充气机80、充气机104各自以其一部分进入到第一袋体70、第二袋体72、袋体102的内侧的状态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内侧。然而,第一充气机78、78A、78B、第二充气机80、充气机104各自也可以是全部设置于第一袋体70、第二袋体72、袋体102的内侧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中,升降装置36被设为上升装置。升降装置36具备紧急驱动连杆112。紧急驱动连杆112取代座椅右侧的导轨20的座椅后侧的从动连杆44而设置。在紧急驱动连杆112形成有扇形齿轮114。在扇形齿轮114的座椅前侧的端部形成有外齿,扇形齿轮114被设为与座椅后侧的杆38同轴的外齿正齿轮的一部分。
在该扇形齿轮114的座椅前侧设置有小齿轮116。小齿轮116支撑于座椅座垫12的座垫框架40,在绕着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的方向上旋转自如。在比小齿轮116的轴向中间部靠座椅宽度方向右侧的部分处,紧急驱动连杆112的扇形齿轮114啮合于小齿轮116。
另外,升降装置36具备紧急驱动装置120。紧急驱动装置120具备缸122。缸122设置于小齿轮116的座椅前侧,保持于座椅座垫12的座垫框架40。缸122的轴向大体被设为座椅前后方向,缸122的座椅后侧的端部开口。
在缸122的内侧设置有活塞。在活塞的座椅前侧形成有齿条124。在紧急驱动装置120工作前的状态下,齿条124的齿向比小齿轮116靠座椅前侧处分离而配置,在该状态下,齿条124的齿未啮合于小齿轮116。若齿条124向座椅后侧移动,则齿条124的齿与小齿轮116啮合,若在该状态下齿条124进一步向座椅后侧移动,则小齿轮116旋转。
另一方面,在缸122的座椅前侧的端部设置有微型气体发生器126(以下,将微型气体发生器126简称作“MGG126”)。MGG126具备气体发生剂和用于使气体发生剂燃烧的点火装置128(参照图12)等。当点火装置128工作时气体发生剂燃烧。气体发生剂通过燃烧而瞬时产生气体。这样产生的气体向缸122的内侧的比活塞靠座椅前侧处供给,由此,活塞进而齿条124向座椅后侧移动。
MGG126的点火装置128电连接于控制装置32。当从碰撞检测传感器88输出后的碰撞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32输入时,用于使点火装置128工作的点火信号从控制装置32输出。当该点火信号向点火装置128输入时,点火装置128工作,MGG126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当通过供给到缸122内侧的气体的压力而活塞及齿条124向座椅后侧移动时,齿条124的齿与小齿轮116的外齿啮合,小齿轮116旋转。当该小齿轮116的旋转向紧急驱动连杆112的扇形齿轮114传递时,紧急驱动连杆112以使座椅座垫12的座垫框架40向座椅前上侧上升的方式使座垫框架40转动。
当通过座垫框架40这样上升而乘员14的身体向座椅上侧移动时,带扣66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地向座椅下侧移动。由此,腰带60B沿着乘员14的身体而要向座椅下侧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地移动。当腰带60B这样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移动时,腰带60B与乘员14的腰部的重叠幅度OL(参照图5(A)等)增加。
这样,在本车辆用座椅10中,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抑制腰带60B相对于乘员14的腰部的重叠幅度OL的下降,能够抑制车辆碰撞时的腰带60B对乘员14的腰部的约束性的下降。
另外,通过座垫框架40上升而乘员14的下肢向座椅上侧移动,乘员14中的主下肢的由惯性引起的向座椅前侧的移动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乘员14钻过腰带60B的座椅下侧而向座椅前侧移动的“下潜现象”的发生,能够利用腰带60B有效地约束乘员14的身体(腰部)。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的控制装置32电连接于碰撞预测装置132。碰撞预测装置132例如具备设置于车辆24的前端部的毫米波雷达装置。毫米波雷达装置将毫米波向车辆24的车辆前侧照射,接受由车辆24的车辆前侧的障碍物(包括车辆24的车辆前侧的其他车辆)反射回的反射波。碰撞预测装置132基于从毫米波雷达装置照射出的毫米波被障碍物反射且毫米波雷达装置接受到该反射波为止的时间来测定距障碍物的距离。
对控制装置32输入从碰撞预测装置132输出后的碰撞预测信号。当控制装置32基于输入到控制装置32的碰撞预测信号而判定为距障碍物的距离小于一定值时,从控制装置32输出用于使升降电动机50驱动的升降操作信号。当该升降操作信号向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输入,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以使座椅座垫12上升的方式使升降电动机50驱动。
这样,如图14所示,当通过座垫框架40上升而乘员14的身体向座椅上侧移动时,带扣66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地向座椅下侧移动。由此,腰带60B沿着乘员14的身体而要向座椅下侧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地移动。当腰带60B这样相对于乘员14的身体相对移动时,腰带60B与乘员14的腰部的重叠幅度OL(参照图5(A)等)增加。
这样,在本车辆用座椅10中,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抑制腰带60B相对于乘员14的腰部的重叠幅度OL的下降,能够抑制车辆碰撞时的腰带60B对乘员14的腰部的约束性的下降。
另外,通过座垫框架40上升而乘员14的下肢向座椅上侧移动,乘员14中的主要下肢的由惯性引起的向座椅前侧的移动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乘员14钻过腰带60B的座椅下侧而向座椅前侧移动的“下潜现象”的发生,能够利用腰带60B有效地约束乘员14的身体(腰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36被设为上升装置,在车辆24距车辆前侧的障碍物的距离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通过升降电动机50的驱动力使座椅座垫12上升。因而,在避免了车辆24与障碍物的碰撞的情况下,能够反复进行同样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基于碰撞预测信号而控制装置32使升降电动机50驱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车辆24的正面碰撞时控制装置32使升降电动机50驱动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以外的各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并用。作为一例,在将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并用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在车辆24距车辆前侧的障碍物的距离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通过升降电动机50的驱动力使座椅座垫12上升一定量,而且,在车辆24与障碍物碰撞时,使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袋体70、第二袋体72膨胀而使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进一步上升。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使第一袋体70、第二袋体72的膨胀开始时,座椅座垫12已经上升了一定量。因而,即使第一袋体70、第二袋体72的膨胀量小,也能够在车辆24的正面碰撞时使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充分上升。因而,能够缩短座椅座垫12的座面部12A充分上升为止的时间。而且,能够减小用于使第一袋体70膨胀的的第一充气机78、用于使第二袋体72膨胀的第二充气机80的输出,例如,能够实现第一充气机78、第二充气机80的小型化。
作为一例,如图15所示,控制装置32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201、一次存储部202、二次存储部203及外部接口204。CPU201是作为硬件的处理器的一例。CPU201、一次存储部202、二次存储部203及外部接口204经由总线209而相互连接。
一次存储部202例如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的存储器。二次存储部203例如是HDD(Hard DiskDrive:硬盘驱动器)或SSD(Solid 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等非易失性的存储器。
二次存储部203包括程序保存区域203A及数据保存区域203B。程序保存区域203A作为一例而存储进行上述的控制处理的控制程序等程序。数据保存区域203B作为一例而存储在执行控制程序的期间生成的中间数据等。
CPU201从程序保存区域203A读出控制程序并在一次存储部202中展开。CPU201通过将控制程序加载并执行而作为图3、8、12、13的控制装置进行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程序等程序也可以存储于外部服务器,经由网络而在一次存储部202中展开。另外,控制程序等程序也可以存储于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通用光盘)等非暂时性记录介质,经由记录介质读入装置而在一次存储部202中展开。
在外部接口204上连接外部装置,外部接口204掌管外部装置与CPU201之间的各种信息的收发。例如,如图3所例示那样,在外部接口204上也可以连接有升降开关53、滑动开关34、座椅高度检测装置86、碰撞检测装置88、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滑动电动机驱动器30、第一点火装置82、第二点火装置84。例如,如图8所例示那样,在外部接口204上可以连接有升降开关53、滑动开关34、座椅高度检测装置86、碰撞检测装置88、身材检测装置92、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滑动电动机驱动器30、第一点火装置82A、第一点火装置82B、第二点火装置84。例如,如图12所例示那样,在外部接口204上可以连接有升降开关53、滑动开关34、椅高度检测装置86、碰撞检测装置88、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滑动电动机驱动器30、点火装置128。例如,如图13所例示那样,在外部接口204上可以连接有升降开关53、滑动开关34、座椅高度检测装置86、碰撞预测装置132、升降电动机驱动器52、滑动电动机驱动器30。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
座椅座垫(12),能够供乘员就座,且能够向座椅(10)上下方向升降;
带扣(66),安装于不跟随所述座椅座垫(12)的升降的安装部位,并且至少在所述乘员的腰部穿戴有长条带状的织带(60)的状态下,保持设置于所述织带(60)的舌片(64);及
上升装置(68),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预测的情况下工作而在比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10)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10)后侧处使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12)的所述乘员向座椅(10)上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
所述上升装置(68)在比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10)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10)后侧处和靠座椅(10)前侧处的双方使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12)的所述乘员向座椅(10)上侧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
由所述上升装置(68)实现的比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10)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10)后侧处的所述乘员向座椅(10)上侧的移动量比由所述上升装置(68)实现的比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10)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10)前侧处的所述乘员向座椅(10)上侧的移动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
在所述乘员的身材小于规定的大小的情况下,与所述乘员的身材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相比,所述上升装置(68)减小由所述上升装置(68)实现的比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10)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座椅(10)后侧处的所述乘员向座椅(10)上侧的移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
所述上升装置(68)具备:
气体发生装置(78、80),通过工作而产生气体;及
袋体(70、72),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12)的内侧,通过被供给到内侧的所述气体的压力而膨胀从而将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10)上侧的座面部向座椅(10)上侧顶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
所述气体发生装置(78、80)是第一充气机(78)及第二充气机(80),
所述第一充气机(78)以一部分进入到第一袋体(70)的内侧的状态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12)的内侧,
所述第二充气机(80)以一部分进入到第二袋体(80)的内侧的状态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12)的内侧。
CN201910767898.8A 2018-10-03 2019-08-20 车辆用座椅 Pending CN1109791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8561 2018-10-03
JP2018188561A JP2020055481A (ja) 2018-10-03 2018-10-03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9106A true CN110979106A (zh) 2020-04-10

Family

ID=69886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67898.8A Pending CN110979106A (zh) 2018-10-03 2019-08-20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7669B2 (zh)
JP (1) JP2020055481A (zh)
CN (1) CN110979106A (zh)
DE (1) DE1020191220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4230A (zh) * 2020-09-29 2020-12-25 贾宁 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汽车调节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85276A1 (en) * 2016-11-01 2018-05-11 Schroth Safety Products Ll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positioning occupant in a crash ev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6690A (zh) * 2006-11-22 2009-08-26 高田株式会社 安全带装置及安全带的控制方法
CN102233836A (zh) * 2010-04-23 2011-11-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系统
US20140361520A1 (en) * 2013-06-07 2014-12-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with internal cushion airbag apparatus
CN205022520U (zh) * 2014-09-26 2016-02-10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座垫气囊装置
CN105818778A (zh) * 2016-04-19 2016-08-03 卢礼华 一种汽车坐垫安全气囊以及安装有该安全气囊的汽车座椅
US20160288752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rticulating support in a vehicle seat
CN108275040A (zh) * 2016-12-27 2018-07-1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CN207902369U (zh) * 2018-01-02 2018-09-25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和具有该座椅的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9696A (en) * 1984-07-12 1986-05-20 Tachikawa Spring Co., Ltd. Adjustment/engagement device in a vehicle seat
JPH0360149U (zh) 1989-10-18 1991-06-13
JP3757743B2 (ja) * 2000-03-28 2006-03-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乗員検出装置
US6578871B2 (en) * 2001-10-09 2003-06-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ehicle occupant weight detection system with occupant position compensation
US7354106B2 (en) * 2004-07-22 2008-04-08 Mjd Innovations, Llc Impact-injury-minimizing seat structure and methodology
EP1800941B1 (en) * 2005-12-01 2010-06-09 Toyoda Gosei Co., Ltd.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JP2008007036A (ja) * 2006-06-30 2008-01-17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8195202A (ja) * 2007-02-13 2008-08-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5313484B2 (ja) 2007-11-07 2013-10-09 難波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シート
JP2011131699A (ja) 2009-12-24 2011-07-07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5499691B2 (ja) 2009-12-24 2014-05-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544982B2 (ja) 2010-03-31 2014-07-0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調整装置
JP2012016970A (ja) * 2010-07-06 2012-01-26 Toyota Motor Corp 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内蔵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5545282B2 (ja) * 2011-09-30 2014-07-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27408B2 (en) * 2015-03-31 2016-1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ployable thigh support in a vehicle seat
JP6958506B2 (ja) * 2018-07-31 2021-11-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6690A (zh) * 2006-11-22 2009-08-26 高田株式会社 安全带装置及安全带的控制方法
CN102233836A (zh) * 2010-04-23 2011-11-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系统
US20140361520A1 (en) * 2013-06-07 2014-12-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with internal cushion airbag apparatus
CN205022520U (zh) * 2014-09-26 2016-02-10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座垫气囊装置
US20160288752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rticulating support in a vehicle seat
CN105818778A (zh) * 2016-04-19 2016-08-03 卢礼华 一种汽车坐垫安全气囊以及安装有该安全气囊的汽车座椅
CN108275040A (zh) * 2016-12-27 2018-07-1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CN207902369U (zh) * 2018-01-02 2018-09-25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和具有该座椅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4230A (zh) * 2020-09-29 2020-12-25 贾宁 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汽车调节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122065A1 (de) 2020-04-09
US20200108748A1 (en) 2020-04-09
US11167669B2 (en) 2021-11-09
JP2020055481A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7110B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9434340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for case of vehicle side collision
JP7394538B2 (ja) 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CN110356299A (zh) 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位置的方法
JP6063238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用アンカープリテンショナー
US11117536B2 (en) Passenger protection apparatus
WO2005102769A1 (en) A vehicle seat with rollover safety features
JP2009056836A (ja) 乗員拘束装置
CN110979106A (zh) 车辆用座椅
WO2007037113A1 (ja) 車両の衝撃低減構造
CN112277863A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11046308A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6537169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71684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11370376B2 (en) Deployable seat armrest
CN116323309A (zh) 座椅内置安全气囊装置
JP696456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EP2394869B1 (en) A motor vehicle safety arrangement for vehicle occupants
CN114379498B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0949198B (zh) 车辆座椅系统
US20230415695A1 (en) Safety restraint system for lower extremities in automated driving
JP2018065502A (ja) シートベルト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JP2007022416A (ja) 車両の助手席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23164170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7944615A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