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4615A -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4615A
CN117944615A CN202311298105.5A CN202311298105A CN117944615A CN 117944615 A CN117944615 A CN 117944615A CN 202311298105 A CN202311298105 A CN 202311298105A CN 117944615 A CN117944615 A CN 117944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hamber
sub
console box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981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重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944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46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所述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包括侧面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包括:主腔室,其设置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并且被构造为向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以及副腔室,其被构造为从所述主腔室的下部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当所述车辆座椅处于在侧视图中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侧部的前端面位于比控制台箱的前面更靠前侧的前侧位置时,所述副腔室能够从所述前侧与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前面接触。

Description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远侧安全气囊的主气囊部朝向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主气囊部的下部插在控制台箱(console box)和乘员的腹部之间,并且副气囊部从主气囊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向控制台箱的上方膨胀并展开(例如,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69729号(JP2014-069729 A))。在该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当由于侧面碰撞的冲击而在惯性作用下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的乘员被主气囊部约束时,副气囊部受到来自控制台箱的上面的反作用力,由此主气囊部经由副气囊部由控制台箱支撑。
发明内容
然而,在如上所述构造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当在侧视图中展开的主气囊部和副气囊部没有与控制台箱充分重叠时,换句话说,当车辆座椅处于其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面位于比控制台箱的前面更靠前侧的前侧位置时,在惯性作用下朝向主气囊部移动的乘员没有经由副气囊部受到来自控制台箱的足够的反作用力,并且乘员可能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侧跌落。
换句话说,在使车辆座椅位于前侧位置的身材矮小的乘员的情况下,在平面图中,展开的主气囊部和副气囊部可能以其后端部作为转动中心,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转动,并且展开的主气囊部和副气囊部可能难以约束乘员。此外,在侧视图中,展开的主气囊部和副气囊部可能以其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后侧转动,使得难以利用展开的主气囊部和副气囊部约束乘员。
以这种方式,即使当车辆座椅处于前侧位置时,在抑制从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朝向乘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转动的行为的构造中,仍有改进的空间。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即使当车辆座椅处于前侧位置时,也能够抑制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向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转动的行为。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该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包括:车辆座椅,其设置在车辆的车厢中,以便能够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控制台箱,其与所述车辆座椅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在所述车厢内部;充气机,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座椅中,并且被构造为当被启动时排出气体;以及侧面安全气囊,包括主腔室,其设置到所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并且被构造为通过供应到所述主腔室的内部的所述气体向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以及副腔室,其被构造为从所述主腔室的下部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当所述车辆座椅处于在侧视图中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侧部的前端面位于比所述控制台箱的前面更靠车辆前侧的前侧位置时,膨胀并展开的所述副腔室能够从所述车辆前侧与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前面接触。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充气机启动,并且从充气机排出的气体供应到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因此,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向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并且侧面安全气囊的副腔室从主腔室的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注意,表述“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不仅包括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还包括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
现在,当坐在车辆座椅(特别是驾驶员座椅)中的乘员是身材矮小的乘员时,在侧视图中,车辆座椅处于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面位于比控制台箱的前面更靠车辆前侧的前侧位置。此时,膨胀并展开的副腔室能够从车辆前侧与控制台箱的前面接触。
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当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没有与控制台箱充分重叠时,副腔室也被控制台箱从车辆后侧支撑,并且因此抑制了以侧面安全气囊的后端部作为平面图中的转动中心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转动的行为。也就是说,即使当车辆座椅位于前侧位置时,也抑制了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朝向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转动的行为。
此外,在上述方面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控制台箱的盖部可以设置有悬伸部,所述悬伸部比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前面更朝向所述车辆前侧突出。
根据上述方面的发明,控制台箱的盖部形成有悬伸部,悬伸部比所述控制台箱的正面更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与控制台箱没有充分重叠,副腔室的后端部的上侧被悬伸部钩住并从车辆上侧按压,并且因此抑制了以侧面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车辆后侧转动的行为。
此外,在上述方面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在侧视图中,副腔室的上面可以位于与悬伸部的下面相同的位置或低于悬伸部的下面的位置。
根据上述方面的发明,在侧视图中,副腔室的上面位于与悬伸部的下面相同的位置或低于所述悬伸部的下面的位置。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没有与控制台箱充分重叠,副腔室的后端部的上侧容易被悬伸部钩住并以更可靠的方式被从车辆上侧按压,并且因此能够以更可靠的方式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车辆后侧转动的行为。
此外,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在侧视图中,所述副腔室的后端部的高度可以与所述控制台箱的前面的高度相同或低于所述控制台箱的前面的高度。
此外,在上述方面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在侧视图中,台阶部可以设置在膨胀并展开的所述副腔室的所述后端部的上侧上。
根据上述方面的发明,在侧视图中,副腔室的后端部的高度形成为与所述控制台箱的前面的高度相同的高度或低于所述控制台箱的前面的高度。因此,即使在侧面图中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没有与控制台箱充分重叠,副腔室的后端部的上侧容易被悬伸部钩住并以更可靠的方式被从车辆上侧按压,并且因此能够以更可靠的方式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车辆后侧转动的行为。
此外,在上述方面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控制台箱可以包括盖部,所述盖部被构造为与所述车辆座椅向所述车辆前侧的移动相协调地向所述车辆前侧移动,并且所述副腔室能够与被移动的所述盖部的下面接触。
根据上述方面的发明,控制台箱具有盖部,盖部与车辆座椅向车辆前侧的移动相协调地向车辆前侧移动。此外,副腔室能够与被移动的盖部的下面接触。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没有与控制台箱充分重叠,副腔室也会被移动的盖部从车辆上侧按压,因此,能够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车辆后侧转动的行为。
此外,在上述方面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副腔室可以经由形成在所述主腔室的所述下部中的连通孔被供应气体,并且可以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主腔室延迟膨胀并展开。
根据上述方面的发明,副腔室通过形成在主腔室的下部中的连通孔供应气体,并且相对于主腔室延迟膨胀并展开。现在,当坐在车辆座椅(特别是驾驶员座椅)中的乘员是身材较大的乘员时,在侧视图中,车辆座椅处于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面位于比控制台箱的前面更靠车辆后侧的后侧位置。也就是说,在侧视图中,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与控制台箱充分重叠,并且控制台箱与乘员之间的间隙狭窄。然而,如上所述,副腔室相对于主腔室延迟膨胀并展开,并且因此即使当间隙狭窄时,具有副腔室的侧面安全气囊(主腔室)也能够膨胀并展开。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所述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包括:车辆座椅,其设置在车辆的车厢中,以便能够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控制台箱,其与所述车辆座椅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在所述车厢内部,并且包括盖部,所述盖部被构造为与所述车辆座椅向车辆前侧的移动相协调地向所述车辆前侧移动;充气机,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座椅中,并且被构造为当被启动时排出气体;以及侧面安全气囊,包括主腔室,其设置到所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并且被构造为通过供应到所述主腔室的内部的所述气体向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以及副腔室,其被构造为从所述主腔室的下部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所述副腔室能够与被移动的所述盖部的下面接触。
根据上述方面的发明,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充气机启动,并且从充气机排出的气体供应到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因此,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向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并且侧面安全气囊的副腔室从主腔室的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注意,表述“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不仅包括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还包括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
现在,控制台箱具有盖部,盖部与车辆座椅朝向车辆前侧的移动相协调地朝向车辆前侧移动。此外,副腔室能够与被移动的盖部的下面接触。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没有与控制台箱充分重叠,副腔室也会被移动的盖部从车辆上侧按压,因此能够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车辆后侧转动的行为。也就是说,即使当车辆座椅处于前侧位置时,也抑制了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朝向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转动的行为。
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当车辆座椅处于前侧位置时,也能够抑制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朝向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转动的行为。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当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的车辆座椅位于前侧位置时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并展开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示出当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的车辆座椅位于前侧位置时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并展开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以局部截面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的示意性放大侧视图;
图4是以截面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的示意性放大平面图;
图5A是示出形成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中的连通孔的形状(圆形)的示意性放大侧视图;
图5B是示出形成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主腔室中的连通孔的形状(狭缝形状)的示意性放大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中的副腔室的第一变型的示意性放大侧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中的副腔室的第二变型的示意性放大侧视图;
图8是示出当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的车辆座椅位于后侧位置时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并展开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是示出当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的车辆座椅位于后侧位置时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并展开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控制台箱的盖部与车辆座椅一起移动之前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控制台箱的盖部与车辆座椅一起移动之后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便于描述,图中所示的箭头“上”(UP)、箭头“前”(FR)和箭头“左”(LH)分别适当地指示车辆和车辆座椅的向上方向、车辆和车辆座椅的向前方向以及车辆和车辆座椅的向左方向。因此,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当在下面的描述中使用指示方向的术语时,即上下、前后和左右,这些术语将被理解为相对于车辆和车辆座椅的上下、前后和左右。此外,“左右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和“座椅宽度方向”同义。
例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乘员P”是相当于全球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中AF05(第5百分位美国成年女性)的乘员。例如,图8和图9所示的“乘员P”是相当于World SID中AM95(第95百分位美国成年男性)的乘员。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描述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构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10的车辆座椅12包括乘员P坐在其上(支撑乘员P的臀部Pb和大腿)的座垫14、支撑乘员P的背部的座椅靠背16以及支撑乘员P的头部Ph的头枕18。注意,该车辆座椅12是例如设置在车辆的车厢中的右侧前座椅,并且被构造为能够通过已知的电动机构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侧视图中,座垫1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座椅靠背16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可枢转地连接至座垫14的后端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头枕18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以便能够上下移动。乘员P被座椅安全带装置(从图示中省略)约束在车辆座椅12中。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与车辆座椅12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在车厢的地板11(参见图1)上设置控制台箱20。控制台箱20是矩形中空箱,在平面图中其纵向方向在前后方向上。控制台箱20的前壁22和后壁24分别具有作为平面的前面22A和后面24A,并且控制台箱20的左右侧壁26分别具有作为平面的侧面26R和26L。
控制台箱20的上部是开口的,并且被构造为能够通过具有预定厚度的盖部28打开和关闭。注意,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的前端部形成为悬伸部29,在侧视图中,悬伸部29比前壁22的前面22A更朝向前侧突出预定长度。此外,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的上面28A的高度使得乘员P无需处于不合理的姿势就能够放置他/她的肘部(从图示中省略)。
此外,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0设置在左侧侧部(在下文中称为“左侧部”)上,即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如图3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0包括嵌入座椅靠背16的左侧部的充气机32、用于将从充气机32排出的气体向上侧和向下侧分配的内布34、以及内布34设置在其内部的侧面安全气囊36。
充气机32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圆筒型气体发生装置,并且其轴向是沿着构成座椅靠背16的左右侧部的框架的侧架(从图示中省略)的方向(大致为上下方向)。当检测到或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在下文中称为“侧面碰撞时”),充气机32被启动,并且气体可以经由内布34瞬间供应到侧面安全气囊36的内部。
为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内布34后侧的下端部连接到充气机32的上端部32A。内布34的前侧形成为管状,其轴向大致为上下方向,并且具有上开口34A和下开口34B。因此,内布34能够将从充气机32排出的气体吹出到侧面安全气囊36内部的上侧和下侧。根据该结构,侧面安全气囊36迅速膨胀并展开。
侧面安全气囊36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左侧部,并且具有主腔室38和副腔室40,通过向其中供应气体,主腔室38向坐在车辆座椅12上的乘员P的臀部Pb、腰部Pw、胸部Pc、肩部Ps和头部Ph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副腔室40从主腔室38的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
如图1所示,在侧视图中,主腔室38从头枕18的上端部延伸到座椅靠背16的下端部(到达座垫14),并且其上部形成为向前侧凸出的大致椭圆形,以便能够约束乘员P的头部Ph。主腔室38通过将两片基布的外周边缘缝合在一起而形成为单个袋子的形状。
副腔室40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椭圆形,并且其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处于不从主腔室38伸出的水平。副腔室4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高度)是使得副腔室40的上面40A在侧视图中位于与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的上面28A大致相同的位置的长度(高度)。
注意,如图6所示,副腔室4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高度)优选为使得在侧视图中副腔室40的上面40A与悬伸部29的下面29A处于相同位置或者位于悬伸部29的下面29A的下方位置的长度(高度)。换句话说,在侧视图中,副腔室4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至少后端部40B的高度)优选地形成在与控制台箱20的前壁22的前面22A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或者低于其高度。
此外,如图7所示,在侧视图中,在膨胀并展开完成后,可以在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的上侧上形成大致“L”形的台阶部42。在这种情况下,在侧视图中,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直到台阶部4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高度)优选形成为与控制台箱20的前壁22的前面22A的高度相同,或者低于其高度。
此外,如图4所示,副腔室40通过将其外周边缘缝合到主腔室3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基布的下部而形成为袋状形状,并且被构造为从主腔室3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基布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到预定厚度。
此外,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主腔室3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基布的下部中形成连通孔39,以允许主腔室38和副腔室40相互连通。连通孔39例如形成为如图5A所示的圆形或如图5B所示的狭缝形状,由此气体经由连通孔39从主腔室38供应到副腔室40。
注意,当连通孔39具有圆形时,副腔室40的膨胀和展开速度比当连通孔39具有与圆形的直径相同的长度的狭缝形状时更快。此外,当连通孔39形成为狭缝形状时,这不限于图5B所示的竖直长狭缝形状,并且可以是例如横向长狭缝形状,或者可以是对角长狭缝形状。在任何情况下,以这种方式的圆形或狭缝形状的连通孔39允许副腔室40比主腔室38的膨胀并展开延迟膨胀并展开到预定厚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副腔室40中,诸如在乘员P身材矮小的情况下,在侧视图中,当车辆座椅12处于座椅靠背16的侧部的下侧的前端面(位于最前侧的端面)16A位于比控制台箱20的前壁22的前面22A更靠前侧的前侧位置时,膨胀并展开的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能够从前侧与控制台箱20的前壁22的前面22A接触。
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能够接触”是指当至少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以其后端部作为转动中心(以充气机32侧作为枢转点)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后枢转时,膨胀并展开的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从前侧与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接触,如图2所示。因此,在副腔室40膨胀并展开的时间点,后端部40B从前侧与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接触的情况也包括在“能够接触”中。
如图8和图9所示,诸如在乘员P身材较大的情况下,在侧视图中,当车辆座椅12处于座椅靠背16的侧部的下侧的前端面16A位于比控制台箱20的前壁22的前面22A更靠后侧的后侧位置时,主腔室38的下部和副腔室40能够插在控制台箱20的右侧的壁26的侧面26R和乘员P的臀部Pb之间。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副腔室40膨胀并展开到仅填充主腔室38的下部和控制台箱20右侧的侧面26R之间的间隙的程度。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10的操作。
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充气机32启动,从充气机32排出的气体瞬间供应到内布34的内部,并且从内布34的上开口34A和下开口34B供应到侧面安全气囊36(主腔室38)的内部。然后,在由于供应的气体而开始膨胀的侧面安全气囊36的内部压力(膨胀压力)下,表皮在座椅靠背16的左侧部从下端部到上端部破裂。
也就是说,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朝向乘员P的臀部Pb、腰部Pw、胸部Pc、肩部Ps和头部Ph的左侧(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因此,乘员P从头部Ph到臀部Pb的左侧面由主腔室38从左侧覆盖。因此,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P从头部Ph到臀部Pb的左侧面能够被主腔室38约束。
此外,侧面安全气囊36的副腔室40从主腔室38的下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比主腔室38的膨胀并展开延迟地膨胀并展开。这里,如图1所示,当坐在车辆座椅12(特别是驾驶员座椅)中的乘员P是身材矮小的乘员时,在侧视图中,车辆座椅12处于座椅靠背16的侧部的下侧上的前端面16A位于比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更靠前侧的前侧位置。此时,膨胀并展开的副腔室40能够从前侧与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接触。
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当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没有与控制台箱20充分重叠时(即使当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偏向前侧时),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由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从后侧支撑,并且因此能够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36的后端部作为转动中心(以充气机32侧作为枢转点)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后转动的行为。
此外,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的前端部形成有悬伸部29,悬伸部29比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更朝向前侧突出。因此,在侧视图中,尽管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没有与控制台箱20充分重叠,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的上侧被悬伸部29钩住并被从上方按压,并且因此也能够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后侧转动的行为。
因此,即使当车辆座椅12处于前侧位置时,也能够抑制从座椅靠背16的左侧部向乘员P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36转动的行为。因此,能够确保对于坐在处于前侧位置的车辆座椅12中的身材矮小的乘员P的约束性能。
请注意,如图6所示,在侧视图中,副腔室40的上面40A优选位于与悬伸部29的下面29A相同的位置或低于其的位置。换句话说,在侧视图中,副腔室4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至少后端部40B的高度)优选形成在与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或者低于其高度。
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没有与控制台箱20充分重叠,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的上侧在较大范围内容易被悬伸部29钩住并以更可靠的方式被从上方按压,并且因此能够以更可靠的方式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后侧转动的行为。
此外,如图7所示,在侧视图中,可以在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的上侧上形成台阶部42。在这种情况下,在侧视图中,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的高度(直到台阶部42的高度)优选形成为与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的高度相同,或者低于其高度。
因此,与上述方式相同,在侧视图中,即使当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没有与控制台箱20充分重叠时,副腔室40的后端部40B的上侧在较大范围内被悬伸部29钩住并以更可靠的方式被从上方按压,并且因此能够以更可靠的方式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后侧转动的行为。
此外,副腔室40通过形成在主腔室38的下部中的连通孔39供应气体,并且相对于主腔室38延迟膨胀并展开。现在,如图8所示,当坐在车辆座椅12(特别是驾驶员座椅)中的乘员P是身材较大的乘员时,在侧视图中,车辆座椅12处于座椅靠背16的侧部的下侧上的前端面16A位于比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更靠后侧的后侧位置。
也就是说,在侧视图中,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与控制台箱20充分重叠,控制台箱20的右侧上的侧面26R与乘员P的臀部Pb之间的间隙狭窄。然而,如上所述,副腔室40相对于主腔室38延迟膨胀并展开,并且因此即使当间隙狭窄时,具有副腔室40的侧面安全气囊36(主腔室38)也能够容易地膨胀并展开。
此外,连通孔39形成为圆形或狭缝形状。因此,与当连通孔39没有形成为圆形或狭缝形状时相比,副腔室40的展开完成时间可以利用更简单的构造来调节。也就是说,副腔室40的展开完成时间可以通过调节圆的内径或狭缝的长度来容易地调节,以便晚于主腔室38的膨胀并展开完成时间。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例。注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适当地省略其详细描述(包括共同的操作)。
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与车辆座椅12向前侧移动相协调地向前侧移动,并且副腔室40可以与向前侧移动的盖部28的下面28B接触。
为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电动机44和由电动机44旋转驱动的小齿轮46设置在控制台箱20内部的上前侧处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与小齿轮46啮合的齿条48设置在盖部28的下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电动机44还电连接到控制装置(从图示中省略),该控制装置控制移动车辆座椅12的电动机构。
根据这种构造,当车辆座椅12在接收乘员P的开关操作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下通过驱动电动机构向前侧移动时,电动机44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被驱动,并且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通过小齿轮46和齿条48向前侧移动。然后,如上所述,副腔室40可以与向前侧移动的盖部28的下面28B接触。
因此,在侧视图中,即使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没有与控制台箱20充分重叠(即使当向前方偏移时),副腔室40也会被向前侧移动的盖部28从上方按压,因此,能够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下端部作为转动中心朝向后侧转动的行为。
此外,在侧视图中,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与向前侧移动的盖部28充分重叠(作为盖部28的前端部的悬伸部29比主腔室38的下部处的前端面更向前侧突出)。因此,在平面图中,盖部28还能够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36的后端部作为转动中心(以充气机32侧作为枢转点)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后转动的行为。
因此,即使当车辆座椅12处于前侧位置时,能够抑制从座椅靠背16的左侧部朝向乘员P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36的转动的行为。因此,能够确保对于坐在处于前侧位置的车辆座椅12中的身材矮小的乘员P的约束性能。
在这种构造中,副腔室40可以与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的下面28B接触,并且因此盖部28可以有助于稳定副腔室40的膨胀和展开位置。此外,盖部28与侧面安全气囊36的主腔室38充分重叠,并且因此能够有助于向主腔室38施加反作用力。
此外,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向前侧的移动不限于与车辆座椅12向前侧的移动相协调的构造。例如,车辆座椅12可以设置有能够测量体重的测量装置,并且该测量装置可以电连接到控制装置,尽管在图示中省略了该构造。因此,当坐在车辆座椅12中的乘员P的重量轻于预定重量时,控制装置判定乘员P身材矮小,并且能够驱动电动机44以便预先向前侧移动盖部28。
此外,例如,用于拍摄乘员P的图像的相机可以设置在车厢中,并且相机和控制装置可以电连接,尽管在图示中省略了该构造。因此,通过相机拍摄坐在车辆座椅12中的乘员P的图像,并且当乘员P的外形小于预定外形时,控制装置判定乘员P身材矮小,并且能够驱动电动机44以便预先向前侧移动盖部28。
上文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10,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10不限于所示布置,并且其设计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变型。例如,连通孔39的形状不限于图5A所示的圆形,并且可以形成为三角形、矩形等。
此外,悬伸部29不必形成在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上,并且在侧视图中副腔室40的高度可以使得其上面40A的高度为超过控制台箱20的盖部28的上面28A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副腔室40的至少后端部40B由控制台箱20的前面22A从后侧支撑,并且因此在平面图中能够抑制以侧面安全气囊36的后端部作为转动中心(以充气机32侧作为枢转点)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后转动的行为。

Claims (8)

1.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座椅,其设置在车辆的车厢中,以便能够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控制台箱,其与所述车辆座椅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在所述车厢内部;
充气机,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座椅中,并且被构造为当被启动时排出气体;以及
侧面安全气囊,包括
主腔室,其设置到所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并且被构造为通过供应到所述主腔室的内部的所述气体向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以及
副腔室,其被构造为从所述主腔室的下部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其中
当所述车辆座椅处于在侧视图中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侧部的前端面位于比所述控制台箱的前面更靠车辆前侧的前侧位置时,膨胀并展开的所述副腔室能够从所述车辆前侧与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前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台箱的盖部设置有悬伸部,所述悬伸部比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前面更朝向所述车辆前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视图中,所述副腔室的上面位于与所述悬伸部的下面相同的位置或低于所述悬伸部的所述下面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视图中,所述副腔室的后端部的高度与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前面的高度相同或低于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前面的所述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视图中,台阶部设置在膨胀并展开的所述副腔室的所述后端部的上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台箱包括盖部,所述盖部被构造为与所述车辆座椅向所述车辆前侧的移动相协调地向所述车辆前侧移动;并且
所述副腔室能够与被移动的所述盖部的下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腔室经由设置在所述主腔室的所述下部中的连通孔被供应所述气体,并且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主腔室延迟膨胀并展开。
8.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座椅,其设置在车辆的车厢中,以便能够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控制台箱,其与所述车辆座椅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在所述车厢内部,并且包括盖部,所述盖部被构造为与所述车辆座椅向车辆前侧的移动相协调地向所述车辆前侧移动;
充气机,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座椅中,并且被构造为当被启动时排出气体;以及
侧面安全气囊,包括
主腔室,其设置到所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并且被构造为通过供应到所述主腔室的内部的所述气体向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以及
副腔室,其被构造为从所述主腔室的下部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膨胀并展开,其中
所述副腔室能够与被移动的所述盖部的下面接触。
CN202311298105.5A 2022-10-31 2023-10-09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Pending CN1179446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5009 2022-10-31
JP2022175009A JP2024065915A (ja) 2022-10-31 2022-10-31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4615A true CN117944615A (zh) 2024-04-30

Family

ID=88197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98105.5A Pending CN117944615A (zh) 2022-10-31 2023-10-09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60963A1 (zh)
JP (1) JP2024065915A (zh)
CN (1) CN11794461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82126B2 (en) * 2010-10-13 2012-10-09 Tk Holdings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5900270B2 (ja) 2012-09-28 2016-04-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5754436B2 (ja) * 2012-12-03 2015-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60963A1 (en) 2024-05-01
JP2024065915A (ja) 202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4876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222331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WO2013157082A1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14157B2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713859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825678B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JP710016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080919A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5747799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06630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73091B2 (ja)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13855B2 (ja) 車両用後席乗員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2660060A (zh) 远侧安全气囊装置
JP2019043482A (ja) 車両用オットマン装置
JPWO2019146382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9123278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8254717A (zh) 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JP6958454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18030555A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6790024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7381772B2 (ja) シート内蔵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4454842B (zh) 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
JP2020147116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513492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CN117944615A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