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046A - 电动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046A
CN110971046A CN201910918196.5A CN201910918196A CN110971046A CN 110971046 A CN110971046 A CN 110971046A CN 201910918196 A CN201910918196 A CN 201910918196A CN 110971046 A CN110971046 A CN 110971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coil
axial direction
axial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81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1046B (zh
Inventor
本间和博
坂田智洋
前田晋
青野真乡
服部隆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03019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39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1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1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0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17/00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 F04B17/03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53/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23/00 or F04B39/00 - F04B47/00
    • F04B53/16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liners o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5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bearing-shields or end plates

Abstract

提供电动泵装置,其具有:马达;逆变器基板,其与马达电连接;线圈架,其配置在马达与逆变器基板之间;壳体,其收纳马达、逆变器基板以及线圈架;以及泵部,其被马达的动力驱动。线圈在线圈的导线的两端部具有从线圈拉出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逆变器基板配置在马达的轴向一侧。线圈架具有将多个线圈彼此电连接的中性点汇流条。线圈架具有:第1区域,其配置有与逆变器基板直接连接的第1端部;以及第2区域,其配置有中性点汇流条和与中性点汇流条连接的第2端部。

Description

电动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泵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泵装置具有马达、基板、壳体以及泵。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泵中,电路板与壳体在驱动轴的另一侧相邻配置。在壳体上固定有端子,端子与电路板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71499号公报
在以往的电动泵装置中,针对使装置的轴向的尺寸小型化这一点,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在轴向上小型化的电动泵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电动泵装置,其具有:马达;逆变器基板,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线圈架,其配置在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基板之间;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所述逆变器基板以及所述线圈架;以及泵部,其被所述马达的动力驱动,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轴;以及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所述定子具有多个线圈,所述线圈在所述线圈的导线的两端部具有从所述线圈拉出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逆变器基板配置在所述马达的轴向一侧,所述线圈架具有使所述多个线圈彼此电连接的中性点汇流条,所述线圈架具有:第1区域,其配置有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直接连接的所述第1端部;以及第2区域,其配置有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和与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连接的所述第2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动泵装置,能够在轴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III-III截面的纵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背面图(俯视图),表示将逆变器壳体部的第1部件等从装置卸下的状态。
图5是示出图4的V-V截面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4的VI-VI截面的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背面图,表示将逆变器壳体部和逆变器基板等从装置卸下的状态。
图8是示出图7的VIII-VIII截面的纵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的第1端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导热片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电动泵装置;11:壳体;13:逆变器壳体部;13b:线圈架收纳空间;17a:底壁部;17m:筒部配置孔;20:马达;21:转子;22:轴;26:定子;29:线圈;29a:第1端部;29b:第2端部;29c:第1延伸部;29d:第2延伸部;29e:第3延伸部;36:轴承;40:逆变器基板;80:线圈架;80a:第1区域;80b:第2区域;81:中性点汇流条;85:第1壁部;85a:线圈端插入孔;85b:延伸筒部;85c:窗部;86:第2壁部;90:泵部;J:中心轴线;La、Lb:导线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和具有该马达单元10的电动泵装置1进行说明。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马达单元10和电动泵装置1具有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马达20具有中心轴线J,中心轴线J沿Z轴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马达20的轴向位置与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位置互不同。即,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在轴向上排列。将轴向上的从马达20朝向逆变器基板40的方向称为轴向一侧(+Z侧),将从逆变器基板40朝向马达20的方向称为轴向另一侧(-Z侧)。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径向上的接近中心轴线J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J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的方向”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装置1例如吸入、排出例如油等流体。电动泵装置1例如具有使流体在流路中循环的功能。在流体是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电动泵装置1改称为电动油泵装置。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电动泵装置1例如设置于车辆的驱动装置等。即,电动泵装置1搭载在车辆上。
如图1至图9所示,马达单元10具有壳体11、紧固螺钉18、固定螺钉19、马达20、逆变器基板40、布线部件50、螺钉部件60以及线圈架80。电动泵装置1具有马达单元10、泵部90以及泵罩95。即,电动泵装置1具有壳体11、紧固螺钉18、固定螺钉19、马达20、逆变器基板40、布线部件50、螺钉部件60、线圈架80、泵部90以及泵罩95。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朝向轴向。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朝向轴向一侧。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同义。
壳体11收纳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壳体11具有马达壳体部12、油封32、轴部33、逆变器壳体部13以及通气装置部14。马达壳体部12收纳马达20。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12也收纳泵部90。即,壳体11也收纳泵部90。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20和泵部90被马达壳体部12收纳,因此能够简化电动泵装置1的构造。使电动泵装置1的组装变得容易。
马达壳体部12是金属制的。马达壳体部12由一个部件构成。马达壳体部12具有收纳筒部12a、凸缘部12b、泵收纳壁部12c、轴承保持筒部12d以及支柱部12g。
收纳筒部12a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筒部12a呈圆筒状。在收纳筒部12a中收纳有马达20。凸缘部12b从收纳筒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12b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观察时,凸缘部12b的外形呈大致多边形状。
凸缘部12b具有通气装置安装孔12i、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爪部支承面12k、外围面12l以及轴部安装孔12m(参照图5和图6)。通气装置安装孔12i沿轴向贯通凸缘部12b。通气装置安装孔12i具有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内径变大的锥孔状的部分。通气装置安装孔12i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后述的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重叠。
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在从轴向观察时,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呈圆形环状。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的内径比通气装置安装孔12i的内径大。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底面与通气装置安装孔12i的内周面相连。
爪部支承面12k配置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支承面12k是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在从轴向观察时,爪部支承面12k呈大致环状,从外侧包围通气装置安装孔12i(参照图7)。爪部支承面12k的内周部与通气装置安装孔12i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部)相连。
外围面12l配置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在从轴向观察时,外围面12l呈大致C字状。在从轴向观察时,外围面12l从通气装置径向的外侧包围爪部支承面12k。另外,如后所述,通气装置径向是以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径向。外围面12l位于比爪部支承面12k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即,外围面12l的轴向位置是比爪部支承面12k的轴向位置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轴部安装孔12m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轴部安装孔12m沿轴向延伸。轴部安装孔12m呈圆孔状。
泵收纳壁部12c配置在收纳筒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泵收纳壁部12c配置在收纳筒部12a内。泵收纳壁部12c封闭收纳筒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泵收纳壁部12c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泵收纳壁部12c呈大致圆板状。泵收纳壁部12c收纳泵部90。泵收纳壁部12c具有泵收纳孔12f和多个减重孔(省略图示)。
泵收纳孔12f从泵收纳壁部12c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泵收纳孔12f呈圆孔状。在从轴向观察时,泵收纳孔12f配置在泵收纳壁部12c的中央部。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多个减重孔从泵收纳壁部12c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多个减重孔配置在泵收纳孔12f的径向外侧。
轴承保持筒部12d呈从泵收纳壁部12c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轴承保持筒部12d从泵收纳壁部12c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突出。轴承保持筒部12d对马达20的后述的第一轴承35进行保持。第一轴承35是在马达20中沿轴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轴承35、36中的位于后述的转子铁芯23的轴向另一侧的轴承。第一轴承35嵌合在轴承保持筒部12d内。
支柱部12g沿轴向延伸。支柱部12g配置于凸缘部12b,从凸缘部12b向轴向一侧延伸。支柱部12g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突出。设置多个支柱部12g。多个支柱部12g在从轴向观察时沿周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详细而言,在从轴向观察时(即,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支柱部12g在与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部重叠的位置处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部12g呈大致圆筒状。支柱部12g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外径变小。支柱部12g的外周面呈锥状。支柱部12g在支柱部12g的内周面上具有内螺纹部。支柱部12g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呈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状。支柱部12g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接触。
支柱部12g配置在逆变器壳体部13内。支柱部12g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延伸。支柱部12g与逆变器基板40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基板40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支柱部12g,因此能够提高逆变器基板40的相对于壳体11的安装刚性,从而能够提高逆变器基板40的减振性。能够抑制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在马达壳体部12上的后述的定子26和逆变器基板40的相对振动。因此,能够提高对定子26的后述的线圈29的第1端部29a和逆变器基板40进行固定的的焊料30的耐久性。另外,还提高了对布线部件50的后述的端子51和逆变器基板40进行固定的焊料31的耐久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柱部12g从位于比收纳筒部1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凸缘部12b沿轴向延伸,并对逆变器基板40进行支承。因此,即使是外形比收纳筒部12a大的逆变器基板40,也能够利用支柱部12g稳定地对逆变器基板40进行支承。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使逆变器基板40被多个支柱部12g更稳定地支承。另外,支柱部12g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部,因此能够抑制对逆变器基板40的布线图案的自由度的影响。另外,马达壳体部12是金属制的,因此能够通过刚性较高的马达壳体部12进一步提高逆变器基板40的减振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柱部12g是由一个部件构成的马达壳体部12的一部分,即,支柱部12g与马达壳体部12设置为一体,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支柱部12g周围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抑制水等从装置外部通过支柱部12g周围浸入马达壳体部12和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支柱部12g的上述以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逆变器壳体部13的说明一同在后面另行叙述。
油封3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油封32配置在轴承保持筒部12d内,位于比第一轴承35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轴部33是沿轴向延伸的销部件。轴部33嵌合在轴部安装孔12m内。轴部33从凸缘部12b向轴向一侧突出。
逆变器壳体部13收纳逆变器基板40。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壳体部13还收纳线圈架80。即,壳体11还收纳线圈架80。逆变器壳体部13配置在凸缘部12b的轴向一侧,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凸缘部12b重叠。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第1部件16、第2部件17以及导热片13c。另外,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和线圈架收纳空间13b。
也可以将第1部件16改称为逆变器壳体部13的盖部件。第1部件16是金属制的。第1部件16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一侧,从轴向一侧覆盖逆变器基板40。第1部件16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对置。第1部件16在轴向上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轴向一侧的一侧的板面隔开间隙对置。第1部件16呈有顶筒状。
第1部件16具有顶壁16a、周壁16b以及凸缘16c。顶壁16a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个板面对置。周壁16b呈从顶壁16a的外周部向轴向另外一侧延伸的筒状。周壁16b在从径向观察时配置为与逆变器基板40重叠。凸缘16c从周壁16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也可以将第2部件17改称为逆变器壳体部13的主体部件。第2部件17在轴向上位于马达壳体部12与第1部件16之间。即,第2部件17配置在马达壳体部12与第1部件16之间。第2部件17固定于凸缘部12b。第2部件17在轴向上被夹在凸缘部12b与凸缘16c之间,被紧固螺钉18固定。设置多个紧固螺钉18。多个紧固螺钉18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部件17固定于凸缘部12b,因此能够确保将逆变器壳体部13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区域较宽,从而能够将逆变器壳体部13稳定地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另外,能够确保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容积,并且能够使逆变器壳体部13在轴向上小型化。
第2部件17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另一侧,从轴向另一侧覆盖逆变器基板40。第2部件17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对置。第2部件17在轴向上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另一个板面隔开间隙对置。第2部件17呈有底筒状。
第2部件17具有底壁部17a和周壁部17b。即,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底壁部17a和周壁部17b。底壁部17a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对置。即,底壁部17a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对置。底壁部17a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底壁部17a通过固定螺钉19与凸缘部12b固定。即,第2部件17被固定螺钉19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设置多个固定螺钉19。多个固定螺钉19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直至利用紧固螺钉18使逆变器壳体部13与马达壳体部12紧固的期间,以将第2部件17临时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为目的而使用固定螺钉19。另外,临时固定是指组装上所需要的临时的固定状态。固定螺钉19的数量比紧固螺钉18的数量少。第2部件17通过固定螺钉19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因此逆变器基板40和布线部件50的端子51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容易使端子51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其中,逆变器基板40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支柱部12g,布线部件50被第2部件17的后述的连接器部17i保持。
底壁部17a具有轴承保持架17c、波形垫圈17g、嵌合筒部17d、贯通孔17e、肋部17f、销部71轮毂部17j、插入孔17k、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以及筒部配置孔17m。即,第2部件17具有轴承保持架17c、贯通孔17e以及轮毂部17j。另外,销部71设置于逆变器壳体部13。
轴承保持架17c是金属制的。在注塑成型第2部件17时,将轴承保持架17c与其他的金属部件一同配置在未图示的模具内。通过向该模具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固化,使第2部件17与轴承保持架17c一同嵌件成型。即,第2部件17具有树脂制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部件17具有树脂制的部分,因此第2部件17的形状的自由度增加。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第2部件17设置后述的连接器部17i等。
轴承保持架17c呈有顶筒状。轴承保持架17c对马达20的后述的多个轴承35、36中的至少一个轴承36进行保持。轴承保持架17c对第2轴承36进行保持。第2轴承36是多个轴承35、36中的位于后述的转子铁芯23的轴向一侧的轴承。第2轴承36嵌合在轴承保持架17c内。
波形垫圈17g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波形垫圈17g配置在轴承保持架17c内,在轴向上位于轴承保持架17c的顶壁部与第2轴承36之间。波形垫圈17g在轴向上与轴承保持架17c的顶壁部和第2轴承36接触。波形垫圈17g在轴承保持架17c与第2轴承36之间向使该轴承保持架17c和该第2轴承36相互在轴向上远离的朝向施力。
嵌合筒部17d呈从底壁部17a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嵌合筒部17d嵌合在收纳筒部12a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筒部17d呈圆筒状,嵌合于收纳筒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部)的内侧。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底壁部17a的嵌合筒部17d嵌合在马达壳体部12的收纳筒部12a内,而使底壁部17a的轴承保持架17c所保持的轴承36与轴22的中心轴线J以同轴的方式对位。因此,马达20的性能稳定。
贯通孔17e在轴向上贯通底壁部17a。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7e呈圆孔状。设置多个贯通孔17e。多个贯通孔17e在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详细而言,在从轴向观察时(即,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贯通孔17e在与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部重叠的位置处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各贯通孔17e分别供支柱部12g插入。即,贯通孔17e供支柱部12g插入。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支柱部12g通过第2部件17的贯通孔17e,能够容易地在逆变器壳体部13与马达壳体部12之间确保密封性。另外,能够进行逆变器壳体部13与马达壳体部12的大致的对位,提高组装性。
这里,对支柱部12g进行说明。支柱部12g贯通第2部件17。支柱部12g沿轴向贯通第2部件17的底壁部17a。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支柱部12g配置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而且,能够利用支柱部12g对逆变器基板40进行支承。在从轴向观察时,支柱部12g配置在周壁部17b的内部。在从径向观察时,支柱部12g比周壁部17b向轴向一侧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被支柱部12g的前端支承的逆变器基板40配置在比第2部件17的周壁部17b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即,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位于比周壁部17b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因此,在将后述的线圈29的第1端部29a和端子51焊接在逆变器基板40上时,能够通过从径向的目视容易地确认焊料30、31是否适当地迂回至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上(即,焊接是否良好地进行)。
肋部17f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突出,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未图示的假想的平面延伸。设置多个肋部17f。多个肋部17f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肋部17f具有沿径向延伸的肋部17f和在从轴向观察时沿径向以外的方向延伸的肋部17f。多个肋部17f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肋部17f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周壁部17b连接。肋部17f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位于比周壁部17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销部71沿轴向延伸。销部71从底壁部17a向轴向一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销部71与多个肋部17f中的一个肋部17f设置为一体。即,销部71和一个肋部17f是一个部件的一部分。销部71位于一个肋部17f的径向内端部与径向外端部之间。
销部71插入于逆变器基板40的后述的定位孔部43。销部71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插入于定位孔部43。销部7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比支柱部12g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突出。在从轴向观察时,销部71与多个支柱部12g中的至少一个支柱部12g隔开间隙对置。即,在从轴向观察时,销部71配置为与至少一个支柱部12g隔开间隙接近。销部71随着从底壁部17a朝向轴向一侧而外径呈阶梯状变小。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销部71插入于逆变器基板40的定位孔部43,能够使逆变器基板40与逆变器壳体部13对位。另外,在利用螺钉部件60将逆变器基板40固定于支柱部12g时,能够抑制逆变器基板40与螺钉部件60一同旋转,从而能够抑制逆变器基板40相对于逆变器壳体部13转动。
凸起部17j从底壁部17a朝向轴向一侧突出。凸起部17j沿轴向延伸。凸起部17j呈筒状或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部17j呈圆筒状。凸起部17j的朝向凸起部17j的轴向一侧的前端面呈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状。凸起部17j的前端面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接触或隔开间隙地对置。凸起部17j能够对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进行支承。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凸起部17j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中央部。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轴承保持架17c配置为与凸起部17j重叠。
插入孔17k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插入孔17k沿轴向延伸。插入孔17k在从轴向观察时与轴部安装孔12m和轴部33重叠。插入孔17k供轴部33插入。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嵌合筒部17d嵌合在收纳筒部12a内,而使第2部件17相对于马达壳体部12在径向上被定位。另外,通过将轴部33插入于插入孔17k,而使第2部件17相对于马达壳体部12在周向上被定位。由此,稳定地确定马达壳体部12与逆变器壳体部13的相对位置,容易地将后述的线圈29的第1端部29a和端子51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另外,在从轴向观察时,轴部33配置为与销部71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轴部33与销部71配置在同轴上,因此能够使使用了该轴部33和该销部71的对位构造省空间化。
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呈有顶筒状。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具有周壁和顶壁。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的周壁从底壁部17a朝向轴向一侧延伸。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的顶壁封闭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的周壁的轴向一侧的开口。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在从轴向观察时与通气装置安装孔12i重叠。筒部配置孔17m沿轴向贯通底壁部17a。在筒部配置孔17m的内部配置有线圈架80的后述的延伸筒部85b。
周壁部17b呈从底壁部17a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17b呈大致多边形筒状。周壁部17b具有垫圈17h和连接器部17i。即,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连接器部17i。
垫圈17h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17h呈圆筒状。垫圈17h设置于周壁部17b,沿轴向贯通第2部件17。设置多个垫圈17h。多个垫圈17h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各垫圈17h内分别插入有紧固螺钉18。垫圈17h是金属制的。在注塑成型第2部件17时,将垫圈17h与其他金属部件一同配置在未图示的模具内。通过向该模具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固化,使第2部件17与垫圈17h一同嵌件成型。
连接器部17i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连接器部17i呈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17i呈四边形筒状。在从轴向观察时,连接器部17i从周壁部17b朝向周壁部17b的外侧延伸。连接器部17i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未图示的假想平面从周壁部17b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连接器部17i从周壁部17b突出的方向称为突出方向。连接器部17i的突出方向是+X侧。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是-X侧。另外,有时将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宽度方向是Y轴方向。连接器部17i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中心轴线J不同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将从中心轴线J朝向连接器部17i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一侧(+Y侧),将从连接器部17i朝向中心轴线J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另一侧(-Y侧)。
连接器部17i与周壁部17b是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连接器部17i的内部配置有布线部件50的一部分。连接器部17i与布线部件50固定。连接器部17i对布线部件50进行保持。
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是在逆变器壳体部13中配置有布线部件50的空间。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在突出方向上,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位于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空间中的中心轴线J与连接器部17i之间。即,在从轴向观察时,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位于中心轴线J与连接器部17i之间。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突出方向(+X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连接器部17i靠突出方向的相反侧(-X侧)的位置。
线圈架收纳空间13b配置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线圈架收纳空间13b收纳线圈架80。线圈架收纳空间13b是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空间中的配置有线圈架80的空间。线圈架收纳空间13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线圈架收纳空间13b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定子26重叠。线圈架收纳空间13b位于嵌合筒部17d的径向内侧。线圈架收纳空间13b是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并沿周向延伸的槽状的空间。
导热片13c呈板状,一对板面朝向轴向。导热片13c是具有弹性的片部件。导热片13c例如呈四边形板状。导热片13c配置在第1部件16或第2部件17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与第1部件16或第2部件17以及逆变器基板40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片13c配置在第1部件16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与第1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具体而言,导热片13c配置在顶壁16a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个板面之间,与顶壁16a和逆变器基板40的一个板面接触。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当导热片13c配置在第2部件17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而与第2部件17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的情况下,导热片13c配置在底壁部17a所具有的未图示的金属部分(金属部件)等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之间,与底壁部17a的金属部分等和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接触。导热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的后述的发热元件46热连接。导热片13c具有通过热传导使发热元件46的热量向其他部件移动而对发热元件46进行冷却的功能。导热片13c的上述以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逆变器基板40的说明一同在后面另行叙述。
通气装置部14使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通气装置部14设置于马达壳体部12的凸缘部12b,朝向轴向另一侧从壳体11向装置外部露出。即,通气装置部14配置于凸缘部12b。凸缘部12b被逆变器壳体部13从轴向一侧覆盖,朝向轴向另一侧(即,固定有电动泵装置1的未图示的车辆的部件侧)。因此,凸缘部12b在轴向上被逆变器壳体部13和车辆的部件包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车辆的行驶等所产生的飞散的水滴等直接溅在通气装置部14。因此,壳体11内的部件不容易与水等接触,从而良好地维持了逆变器基板40和马达20等的功能。
通气装置部14在从轴向观察时配置在不与泵罩95的后述的腿部97重叠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装置部14在轴向上不与腿部97重叠,因此例如容易从通气装置部14的安装部位(即,凸缘部12b的通气装置安装孔12i)对壳体11的密封功能进行检查。即,容易将未图示的检查装置的夹具等安装于通气装置安装孔12i,并且容易拆卸。另外,在检查后,容易将通气装置部14安装于通气装置安装孔12i。
在从轴向观察时,通气装置部14配置在凸缘部12b中的与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装置部14配置在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中的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另一侧(-Y侧)的位置。另外,通气装置部14也可以配置在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中的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一侧(+Y侧)的位置。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收纳布线部件50,因此容易确保空间较大。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轴向观察时,通气装置部14配置在凸缘部12b中的与布线部件配置区域13a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壳体11的空余空间,使装置的结构部件的配置最佳化,从而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小型化。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使电动泵装置1安装在车辆的部件上的状态下,通气装置部14相对于电动泵装置1的中心配置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因此,能够抑制通气装置部14被水淹没。另外,能够容易地使壳体11内的高温的空气通过通气装置部14向装置外部排出。也能够使用泵罩95的后述的流入口96a与流出口96b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说明通气装置部14配置在比电动泵装置1的中心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该说明与泵罩95的说明一同在后面进行叙述。
通气装置部14具有通气装置主体14a、通气装置筒部14b、爪部14c以及通气装置密封部件14e。通气装置主体14a呈具有内部空间的圆板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气装置主体14a的中心轴线称为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与中心轴线J平行地延伸(即,沿轴向延伸)。将以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径向称为通气装置径向。将通气装置径向中的接近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的方向称为通气装置径向的内侧,将远离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的方向称为通气装置径向的外侧。将以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通气装置中心轴线C的方向)称为通气装置周向。
通气装置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与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底面在轴向上隔开间隙对置。通气装置主体14a的外周面与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的内周面在通气装置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通气装置主体14a具有被收纳在通气装置收纳凹部12j内的部分。
通气装置主体14a具有呼吸孔14d。呼吸孔14d与壳体11的外部连通。呼吸孔14d与通气装置主体14a的内部空间连通。在通气装置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呼吸孔14d。多个呼吸孔14d具有沿通气装置径向延伸的呼吸孔14d和沿轴向延伸的呼吸孔14d。多个呼吸孔14d具有在通气装置主体14a的外周面开口的呼吸孔14d和在通气装置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上开口的呼吸孔14d。
通气装置筒部14b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通气装置筒部14b与通气装置主体14a连接。通气装置筒部14b与通气装置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连接,从通气装置主体14a朝向轴向一侧延伸。通气装置筒部14b插入于通气装置安装孔12i。通气装置筒部14b通过通气装置主体14a的内部空间并与呼吸孔14d连通。即,通气装置筒部14b与呼吸孔14d连通。通气装置筒部14b通过底壁部17a的贯通孔17e等并与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连通。即,通气装置筒部14b与壳体11的内部连通。
爪部14c从通气装置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通气装置径向的外侧突出。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爪部14c。爪部14c从轴向一侧与凸缘部12b接触。爪部14c从轴向一侧与凸缘部12b的爪部支承面12k接触。即,爪部14c与爪部支承面12k接触。爪部14c通过卡扣配合构造等钩挂于爪部支承面12k。根据本实施方式,爪部支承面12k配置在比外围面12l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切削工具等容易地加工爪部支承面12k。由此,确保爪部支承面12k的轴向位置和加工面的精度。而且,能够使爪部14c稳定地钩挂于爪部支承面12k。另外,使通气装置部14的相对于凸缘部12b的固定状态更稳定。
这里,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收纳通气装置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爪部14c,从轴向一侧覆盖通气装置筒部14b。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的顶壁与通气装置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爪部14c从轴向一侧隔开间隙对置。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的周壁与通气装置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爪部14c从通气装置径向的外侧隔开间隙对置。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水等从装置外部通过通气装置部14浸入壳体11内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通气装置收纳壁部17l抑制水等直接溅在壳体11内的电子部件等上。
通气装置密封部件14e例如是O型环等。通气装置密封部件14e与通气装置筒部14b的外周面、通气装置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以及通气装置安装孔12i的内周面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装置密封部件14e抑制水等通过通气装置筒部14b与通气装置安装孔12i之间并浸入壳体11内。另外,使通气装置部14的相对于凸缘部12b的安装状态更稳定。
马达20具有转子21、定子26以及多个轴承35、36。转子21具有轴22、转子铁芯23、磁铁24以及磁铁保持架25。
轴22沿中心轴线J延伸。轴22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2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2被多个轴承35、36支承为绕中心轴线J旋转自如。即,多个轴承35、36将轴22支承为旋转自如。多个轴承35、36例如是球轴承等。多个轴承35、36中的第一轴承35对轴22的位于比转子铁芯23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进行支承。多个轴承35、36中的第2轴承36对轴22的位于比转子铁芯23靠轴向一侧的部分进行支承。
转子铁芯23固定于轴22的外周面。转子铁芯2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延伸的环状。转子铁芯23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转子铁芯23例如是由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钢板层叠体。
磁铁24配置于转子铁芯23的径向外侧面。设置多个磁铁24。多个磁铁24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于转子铁芯23的径向外侧面。另外,磁铁24例如也可以是一个圆筒状的环形磁铁。
磁铁保持架25设置于转子铁芯23,对磁铁24进行保持。磁铁保持架25相对于转子铁芯23固定磁铁24。磁体保持架25配置于转子铁芯23的朝向径向外侧面和轴向另一侧的面。磁铁保持架25从径向外侧和轴向另一侧按压磁铁24。磁铁保持架25具有: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磁铁24彼此之间并沿轴向延伸的部分;以及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呈环状并且位于磁铁24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
定子26配置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与转子21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即,定子26与转子21在径向上对置。定子26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定子26具有定子铁芯27、绝缘件28以及多个线圈29。
定子铁芯2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27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定子铁芯27配置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与转子21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定子铁芯27例如是由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钢板层叠体。
定子铁芯27具有铁芯背部27a和多个齿27b。铁芯背部27a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铁芯背部27a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铁芯背部27a的径向外侧面与收纳筒部12a的内周面固定。齿27b从铁芯背部27a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27b沿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于铁芯背部27a的径向内侧面。齿27b的径向内侧面从径向外侧与磁铁24的径向外侧面隔开间隙地对置。
绝缘件28安装于定子铁芯27。绝缘件28具有覆盖多个齿27b的部分。绝缘件28的材料例如是树脂等绝缘材料。线圈29安装于定子铁芯27。线圈29经由绝缘件28安装于定子铁芯27。将导线隔着绝缘件28卷绕在各齿27b上而分别构成多个线圈29。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多个线圈29具有第1线圈和第2线圈。第1线圈具有第1导线。第2线圈具有与第1导线不同的第2导线。即,第1线圈和第2线圈的相位相互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0是三相马达。3相是U相、V相以及W相。在三相马达的情况下,构成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线圈29的导线彼此相互不同。即,U相的线圈29的导线、V相的线圈29的导线以及W相的线圈29的导线相互不同。例如,在第1线圈是U相的情况下,第2线圈是V相和W相中的任意相。在第2线圈是U相的情况下,第1线圈是V相和W相中的相。
线圈29在线圈29的导线的两端部具有从线圈29拉出的一对端部。一对端部是第1端部29a和第2端部29b。也可以将线圈29的导线的端部29a、29b改称为线圈29的拉出部。第1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直接连接。第2端部29b与线圈架80的后述的中性点汇流条81连接。
第1端部29a具有第1延伸部29c、第2延伸部29d以及第3延伸部29e(参照图9)。第1延伸部29c从线圈29向轴向一侧延伸。第2延伸部29d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沿轴向延伸。第2延伸部29d使用焊料30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第3延伸部29e将第1延伸部29c的轴向一端与第2延伸部29d的轴向另一端相连,沿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9的第1端部29a具有多个屈曲部29f、29g。具体而言,第1端部29a具有:屈曲部29f,其位于第1延伸部29c与第3延伸部29e的连接部分;以及屈曲部29g,其位于第2延伸部29d与第3延伸部29e的连接部分。因此,在来自装置外部或内部的振动传递至第1延伸部29c时,在从第1延伸部29c经由第3延伸部29e到达第2延伸部29d的过程中,使振动衰减。具体而言,能够使振动中的至少轴向成分的振幅减小而传递至逆变器基板40。由此,降低了对使第2延伸部29d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的焊料30的负荷,提高了焊料30的耐久性。
在第1端部29a中,第3延伸部29e的导线的长度Lb比逆变器基板40与第3延伸部29e之间的第2延伸部29d的导线的长度La长。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线圈29的第1端部29a中,进一步提高振动衰减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使第1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的焊料30的耐久性。
图9所示的2个第1端部29a是第1线圈的第1端部29a和第2线圈的第1端部29a。即,图9所示的2个第1端部29a的相位相互不同。在从轴向观察时,第1线圈的第3延伸部29e与第2线圈的第3延伸部29e相互重叠,并且配置为第1线圈的第3延伸部29e与第2线圈的第3延伸部29e在轴向上相互远离。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轴向观察时,2个第3延伸部29e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将各第1端部29a的向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拉回的长度抑制得较短,并且能够抑制相位相互不同的第1端部29a彼此在轴向上相互接触。由此,良好地维持马达20的性能。
逆变器基板40配置在马达20的轴向一侧。逆变器基板40经由布线部件50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电连接。逆变器基板40与马达20电连接。逆变器基板40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力提供至马达20的定子26。逆变器基板40对向马达20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
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逆变器基板40呈多边形状,并具有多个角部45a、45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逆变器基板40呈大致五边形,逆变器基板40具有5个角部45a、45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将多个角部45a、45b、…中的位于逆变器基板40的宽度方向一侧(+Y侧)并且位于突出方向(+X侧)的角部称为第1角部45a。第1角部45a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一侧并且靠突出方向的位置。另外,第2角部45b是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位于逆变器基板4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Y侧)并且位于突出方向的相反侧(-X侧)的角部。第2角部45b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另一侧并且靠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第3角部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另一侧并且靠突出方向的位置。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第4角部和第5角部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一侧并且靠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
逆变器基板40具有:多个发热元件46、电容器47、拉出部插入孔48、端子插入孔41、螺钉插入孔42以及定位孔部43。另外,逆变器基板40具有线圈连接区域40a和端子连接区域40b。多个发热元件46安装于逆变器基板40,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发热元件46例如是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预驱动器以及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regulator,LDO)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元件46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
这里,对导热片13c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多个导热片13c。即,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多个导热片13c。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导热片13c分别配置在与多个发热元件46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各导热片13c与一个发热元件46重叠。即,配置为一个导热片13c与一个发热元件46重叠。在从轴向观察时,导热片13c与发热元件46一对一重叠。
例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相比于使面积较大的一张导热片与所有的发热元件46接触的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导热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的接触部位分散,并且使接触面积减小。由此,减小导热片13c的反作用力,从而抑制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而且,良好地维持安装在逆变器基板40上的例如陶瓷电容器等电子部件的性能等。另外,进一步提高使线圈29的第1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的焊料30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对逆变器基板40和布线部件50的后述的端子51进行固定的焊料31的耐久性。
这里,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导热片13c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各导热片13c与2个发热元件46重叠。即,1个导热片13c配置为与2个发热元件46重叠。即使在该情况下,使导热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的接触部位分散并且使接触面积减小,因此抑制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
多个导热片13c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第1部件16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与第1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导热片13c的全部配置在第1部件16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与第1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将第2部件17安装于马达壳体部12并将第1部件16安装于第2部件17时(即,当逆变器壳体部13的组装结束时),导热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接触。在导热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接触时,能够在第1部件16与第2部件17之间从轴向的两侧对逆变器基板40进行支承,因此更容易抑制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将第1部件16安装于第2部件17并使导热片13c按压逆变器基板40的一个板面时,凸起部17j对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进行支承。因此,进一步抑制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台部17j被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17c从轴向支承。因此,逆变器基板40被凸起部17j稳定地支承,从而进一步抑制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也可以为,多个导热片13c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第2部件17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与第2部件17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
电容器47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电容器47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多个电容器47。在从轴向观察时,电容器47配置为与线圈架80重叠。
拉出部插入孔48沿逆变器基板40的板厚方向(轴向)贯通逆变器基板40。即,拉出部插入孔48贯通逆变器基板40。设置多个拉出部插入孔4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拉出部插入孔48呈直线状排列。多个拉出部插入孔48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沿突出方向排列。线圈29的第1端部29a分别插入于各拉出部插入孔48。线圈29的第1端部29a通过焊料30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
端子插入孔41沿逆变器基板40的板厚方向贯通逆变器基板40。即,端子插入孔41贯通逆变器基板40。设置多个端子插入孔4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端子插入孔41呈直线状排列。多个端子插入孔41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突出方向(+X侧)的端部,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端子插入孔41配置于第1角部45a。换言之,逆变器基板40的多个角部45a、45b、…中的端子插入孔41所位于的角部是第1角部45a。布线部件50的后述的端子51分别插入于各端子插入孔41。端子51通过焊料31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
螺钉插入孔42沿逆变器基板40的板厚方向贯通逆变器基板40。即,螺钉插入孔42贯通逆变器基板40。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即,在从轴向观察时),螺钉插入孔42配置为与支柱部12g的内螺纹部重叠。在逆变器基板40上设置多个螺钉插入孔42。在从轴向观察时,各螺钉插入孔42配置为与各支柱部12g的内螺纹部重叠。
螺钉插入孔42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多个角部45a、45b、…。多个螺钉插入孔42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第1角部45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角部45a上配置有2个螺钉插入孔42。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在第1角部45a的2个螺钉插入孔42彼此之间配置有端子插入孔41。端子插入孔41在宽度方向上位于2个螺钉插入孔42之间。
定位孔部43沿逆变器基板40的板厚方向贯通逆变器基板40。即,定位孔部43沿轴向贯通逆变器基板4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逆变器基板40上设置有一个定位孔部43。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定位孔部43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角部。定位孔部43配置于第1角部45a。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定位孔部43配置在端子插入孔41与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端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孔部43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端子插入孔41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宽度方向一侧的外周端面之间。
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定位孔部43与第1角部45a的2个螺钉插入孔42中的位于比端子插入孔41靠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的一个螺钉插入孔42在突出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即,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第1角部45a的螺钉插入孔42与定位孔部43隔开间隙对置。
线圈连接区域40a是多个线圈29的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线圈连接区域40a配置在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另一侧(-Y侧)的位置。在线圈连接区域40a中配置多个发热元件46。具体而言,在线圈连接区域40a中例如配置有多个FET等发热元件。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的多个线圈29的端部29a和多个发热元件46接近配置,因此能够缩短逆变器基板40布线图案。而且,能够利用各导热片13c分别高效地对各发热元件46进行冷却。
端子连接区域40b是布线部件50的后述的端子51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端子连接区域40b配置在比中心轴线J靠宽度方向一侧(+Y侧)并且靠突出方向(+X侧)的位置。端子连接区域40b位于第1角部45a。在端子连接区域40b中至少配置有一个发热元件4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连接区域40b中配置有多个发热元件46。具体而言,在端子连接区域40b中例如配置有逆连接保护用FET或LDO等发热元件。根据本实施方式,使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的端子51和发热元件46接近配置,因此能够缩短逆变器基板40的布线图案。而且,能够利用导热片13c分别高效地对发热元件46进行冷却。
布线部件50通过连接器部17i并在第2部件17的外部和内部的范围内延伸。即,布线部件50在壳体11的外部和内部的范围内延伸。布线部件50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电连接。布线部件50与逆变器基板4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部件50是金属制的,呈细长板状。也可以将布线部件50改称为汇流条。设置多个布线部件50。
布线部件50具有位于布线部件50的端部的端子51。端子51分别设置于各布线部件50。即,设置多个端子51。端子51位于布线部件50的两端部中的配置在壳体11的内部的一个端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部件50是一个部件,端子51构成布线部件50的一部分。端子51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沿轴向延伸。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端子51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0的第1角部45a。端子51插入于端子插入孔41。端子51使用焊料31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
设置多个螺钉部件60。螺钉部件60插入于螺钉插入孔42。螺钉部件60具有外螺纹部。插入于螺钉插入孔42的螺钉部件60的外螺纹部与支柱部12g的内螺纹部螺纹固定。即,螺钉部件60插入于螺钉插入孔42,并被固定于支柱部12g。螺钉部件60将逆变器基板40相对于壳体11固定。
多个螺钉部件60中的至少2个螺钉部件60配置在端子连接区域40b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端子51位于2个螺钉部件60之间。具体而言,在宽度方向上,在2个螺钉部件60彼此之间配置有端子51。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逆变器基板40和端子51的由热变形或振动等引起的相对移动,从而能够提高对逆变器基板40和端子51进行固定的焊料31的耐久性。
线圈架80在轴向上位于马达20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即,线圈架80配置在马达20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线圈架80在马达20与逆变器基板40之间对线圈29的第1端部29a进行支承。线圈架80将线圈29的第1端部29a朝向逆变器基板40沿轴向引导。另外,线圈架80对线圈29的第2端部29b进行支承。线圈架80通过后述的中性点汇流条81对第2端部29b进行支承。线圈架80通过中性点汇流条81使多个线圈29的第2端部29b彼此电连接。即,中性点汇流条81使多个线圈29彼此电连接。
线圈架80被收纳于线圈架收纳空间13b。配置为,线圈架收纳空间13b、线圈架80以及轴承36在从径向观察时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进一步小型化。线圈架80呈有顶的双层筒状。线圈架80具有内筒、外筒以及顶壁。内筒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外筒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从径向外侧包围内筒。顶壁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顶壁呈大致圆环板状。顶壁的内周部与内筒连接。顶壁的外周部与外筒连接。在从轴向观察时,线圈架80配置为与定子26重叠。在从轴向观察时,线圈架80配置为与多个线圈29重叠。
中性点汇流条81是金属制的。在注塑成型线圈架80时,中性点汇流条81配置在未图示的模具内。通过向该模具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固化,而使线圈架80与中性点汇流条81一同嵌入成型。即,线圈架80具有树脂制的部分。
中性点汇流条81具有线圈端保持部81a和保持部连接杆81b。线圈端保持部81a对线圈29的第2端部29b进行保持。在从轴向观察时,线圈端保持部81a呈V字状。设置多个线圈端保持部81a。多个线圈端保持部81a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线圈端保持部81a在径向上配置在线圈架80的内筒与外筒之间。保持部连结杆81b埋入于线圈架80的内筒。保持部连结杆81b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沿周向延伸。保持部连接杆81b与多个线圈端保持部81a连接。保持部连结杆81b使多个线圈端保持部81a彼此电连接。
线圈架80具有第1区域80a和第2区域80b。在从轴向观察时,第1区域80a和第2区域80b分别是半圆状的区域(参照图7)。第1区域80a配置有线圈29的第1端部29a。第2区域80b配置有线圈29的第2端部29b和中性点汇流条81。根据本实施方式,配置在线圈架80的第1区域80a中的第1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直接连接。即,不像以往那样使用使线圈的端部与逆变器基板相连的汇流条部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马达20与逆变器基板40在轴向上更靠近地配置。因此,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另外,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线圈架80具有第1壁部85和第2壁部86。第1壁部85和第2壁部86分别构成线圈架80的顶壁的一部分。第1壁部85配置于第1区域80a。第1壁部85的板面朝向轴向。第1壁部85具有线圈端插入孔85a、延伸筒部85b以及窗部85c。
线圈端插入孔85a沿轴向贯通第1壁部85。线圈端插入孔85a呈圆孔状。线圈端插入孔85a供第1端部29a插入。设置多个线圈端插入孔85a。多个线圈端插入孔85a在第1壁部85上沿突出方向(X轴方向)排列。延伸筒部85b呈从第1壁部85的朝向轴向一个板面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延伸筒部85b的内部是线圈端插入孔85a的一部分。设置多个延伸筒部85b。多个延伸筒部85b在第1壁部85上沿突出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互相邻的一对延伸筒部85b中,各延伸筒部85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彼此相互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延伸筒部85b使线圈端插入孔85a在轴向一侧较长。因此,线圈端插入孔85a能够将线圈29的第1端部29a引导至更接近逆变器基板40的位置。因此,使第1端部29a容易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另外,使线圈端插入孔85a对第1端部29a进行引导的轴向的距离变长,容易确保第1端部29a的绝缘性。另外,延伸筒部85b配置在底壁部17a的筒部配置孔17m的内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进一步小型化。
窗部85c沿轴向贯通第1壁部85。在从轴向观察时,窗部85c与第1端部29a中的位于第1壁部85的轴向另一侧的拖拽部重叠。拖拽部例如是第3延伸部29e。设置多个窗部85c。针对多个窗部85c中的至少一个,在从轴向观察时,多个线圈29的各拖拽部彼此在窗部85c内相互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窗部85c视认在第1壁部85的轴向另一侧拖拽的第1端部29a的拖拽部。因此,稳定地对第1端部29a进行拖拽。
第2壁部86配置于第2区域80b。第2壁部86的板面朝向轴向。第2壁部86具有线圈端拉出孔86a。线圈端拉出孔86a沿轴向贯通第2壁部86。第2端部29b通过线圈端拉出孔86a。即,第2端部29b通过线圈端拉出孔86a,并向轴向一侧拉出。设置多个线圈端拉出孔86a。多个线圈端拉出孔86a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线圈端拉出孔86a与线圈端保持部81a相互重叠。第2壁部86位于比线圈端保持部81a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第1壁部85的轴向位置比第2壁部86的轴向位置靠轴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壁部85通过线圈端插入孔85a和延伸筒部85b对第1端部29a进行支承。配置为,第1壁部85比第2壁部86在轴向上更接近逆变器基板40,因此能够使第1壁部85所支承的第1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稳定地连接。
中性点汇流条81与第2端部29b的连接部分、即线圈端保持部81a配置在比第1壁部85的朝向轴向一个板面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比第2壁部86的朝向轴向一个板面靠轴向一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线圈架80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
泵部90被马达20的动力驱动。泵部90吸入、排出油等流体。泵部90配置在马达20的轴向另一侧。泵部90位于电动泵装置1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泵部90与设置于车辆的驱动装置等的油等流体的流路相连。因此,在电动泵装置1中,泵部90所位于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被固定于车辆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泵部90具有余摆线泵构造。泵部90具有内转子91和外转子92。内转子91和外转子92分别具有摆线齿形。内转子91固定于轴2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另外,针对内转子91和轴22,也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允许绕中心轴线J的相对转动。外转子92配置在内转子91的径向外侧。外转子92从径向外侧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包围内转子91。
泵罩95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泵部90。即,泵罩95固定于壳体11,并覆盖泵部90。泵罩95与未图示的车辆的部件固定。泵罩95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与车辆的部件接触。泵罩95具有罩部96和腿部97。
在从轴向观察时,罩部96配置为与泵部90重叠,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泵部90。即,罩部96覆盖泵部90。罩部96具有流入口96a和流出口96b。流入口96a和流出口96b分别与泵部90相连。流入口96a由沿轴向贯通罩部96的贯通孔构成。流入口96a使流体流入泵部90。即,泵部90使流体通过流入口96a而从装置外部吸入流体。流出口96b由沿轴向贯通罩部96的贯通孔构成。流出口96b使流体从泵部90流出。即,泵部90使流体通过流出口96b而使流体向装置外部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观察时,流入口96a和流出口96b沿突出方向排列。
在从轴向观察时,将从流入口96a朝向流出口96b的方向设为流体输送方向。在从轴向观察时,通气装置部14配置于比中心轴线J靠流体输送方向的位置(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输送方向为+X侧,是与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可以将突出方向(+X侧)改称为流体输送方向,也可以将突出方向的相反侧(-X侧)改称为流体输送方向的相反侧。当将电动泵装置1搭载于车辆时,流入口96a例如以不产生流体的吸空气蚀等的方式配置在比流体的液面靠铅垂方向的下侧的位置。流出口96b配置在比流入口96a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即,流体输送方向为包含铅垂方向的上侧的方向。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装置部14配置在比电动泵装置1的中心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水淹没通气装置部14。另外,能够容易地使壳体11内的热空气通过通气装置部14并排出至装置外部。
腿部97与罩部96连接,配置在罩部96的径向外侧。腿部97比收纳筒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多个腿部97,多个腿部97沿周向排列。在从轴向观察时,通气装置部14配置在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腿部97彼此之间。在各腿部97的径向外端部分别设置有螺栓插入孔97a。螺栓插入孔97a沿轴向贯通腿部97。使用插入于螺栓插入孔97a的未图示的螺栓部件将电动泵装置1固定于车辆的部件。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像下面说明的那样,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未图示的假想平面的方向上,规定了突出方向和宽度方向,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与连接器部17i从周壁部17b突出的方向无关,将与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1方向”。即,第1方向是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假想的平面的方向中的规定的方向。在该情况下,第1方向的一侧(+X侧)相当于突出方向,第1方向的另一侧(-X侧)相当于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另外,也可以将宽度方向改称为“第2方向”。即,第2方向是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假想的平面的方向中的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在该情况下,第2方向的一侧(+Y侧)相当于宽度方向一侧,第2方向的另一侧(-Y侧)相当于宽度方向另一侧。同样,也可以将流体输送方向改换为“第1方向”。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在说明书中等所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另外,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定,仅受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电动泵装置,其具有:
马达;
逆变器基板,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
线圈架,其配置在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基板之间;
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所述逆变器基板以及所述线圈架;以及
泵部,其被所述马达的动力驱动,
所述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轴;以及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定子具有多个线圈,
所述线圈在所述线圈的导线的两端部具有从所述线圈拉出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
所述逆变器基板配置在所述马达的轴向一侧,
所述线圈架具有使所述多个线圈彼此电连接的中性点汇流条,
所述线圈架具有:
第1区域,其配置有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直接连接的所述第1端部;以及
第2区域,其配置有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和与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连接的所述第2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架具有:
第1壁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区域,板面朝向轴向;以及
第2壁部,其配置在所述第2区域,板面朝向轴向,
所述第1壁部具有线圈端插入孔,该线圈端插入孔沿轴向贯通所述第1壁部,该线圈端插入孔供所述第1端部插入,
所述第1壁部的轴向位置比所述第2壁部的轴向位置靠轴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与所述第2端部的连接部分配置在比所述第1壁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比所述第2壁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第1壁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第1壁部的窗部,
所述窗部在从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端部中的位于所述第1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拖拽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线圈的各所述拖拽部彼此在从轴向观察时在所述窗部内相互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第1端部具有:
第1延伸部,其从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
第2延伸部,其与所述逆变器基板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以及
第3延伸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将所述第1延伸部的轴向一端与所述第2延伸部的轴向另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第3延伸部的导线的长度比所述逆变器基板与所述第3延伸部之间的所述第2延伸部的导线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线圈具有:
第1线圈,其具有第1导线;以及
第2线圈,其具有与所述第1导线不同的第2导线,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1线圈的所述第3延伸部与所述第2线圈的所述第3延伸部相互重叠,并且所述第1线圈的所述第3延伸部与所述第2线圈的所述第3延伸部在轴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
所述壳体具有收纳所述逆变器基板的逆变器壳体部,
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具有收纳所述线圈架的线圈架收纳空间,
所述线圈架配置于所述线圈架收纳空间,
所述线圈架收纳空间、所述线圈架以及所述轴承配置为在从径向观察时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架具有第1壁部,该第1壁部配置于所述第1区域,板面朝向轴向,
所述第1壁部具有:
线圈端插入孔,其沿轴向贯通所述第1壁部,供所述第1端部插入;以及
延伸筒部,其呈从所述第1壁部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内部是所述线圈端插入孔的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收纳所述逆变器基板的逆变器壳体部,
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具有底壁部,该底壁部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对置,
所述底壁部具有筒部配置孔,该筒部配置孔沿轴向贯通所述底壁部,该筒部配置孔在内部配置有所述延伸筒部。
CN201910918196.5A 2018-09-28 2019-09-26 电动泵装置 Active CN1109710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30192.5A CN114243983A (zh) 2018-09-28 2019-09-26 马达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851A JP2020056336A (ja) 2018-09-28 2018-09-28 電動ポンプ装置
JP2018-185851 2018-09-2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0192.5A Division CN114243983A (zh) 2018-09-28 2019-09-26 马达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046A true CN110971046A (zh) 2020-04-07
CN110971046B CN110971046B (zh) 2022-02-01

Family

ID=697812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8196.5A Active CN110971046B (zh) 2018-09-28 2019-09-26 电动泵装置
CN202210030192.5A Withdrawn CN114243983A (zh) 2018-09-28 2019-09-26 马达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0192.5A Withdrawn CN114243983A (zh) 2018-09-28 2019-09-26 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5302B2 (zh)
JP (1) JP2020056336A (zh)
CN (2) CN110971046B (zh)
DE (1) DE1020192149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56335A (ja) * 2018-09-28 2020-04-09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装置
KR102488606B1 (ko) * 2020-07-21 2023-01-1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WO2023285391A1 (en) * 2021-07-12 2023-01-19 Power Packer North America, Inc. High voltage motor-pump unit
NL2028698B1 (en) * 2021-07-12 2023-01-17 Power Packer North America Inc High voltage motor-pump uni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7237A (zh) * 2007-03-01 2008-09-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3206374A (zh) * 2012-01-17 2013-07-17 阿斯莫有限公司 电动泵
WO2013111365A1 (ja) * 2012-01-25 2013-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236455A (ja) * 2012-05-08 2013-11-21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CN10574328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EP3079233A1 (en) * 2013-12-03 2016-10-12 Hitachi Metals, Ltd. Electric power collection/distribution ring and electric motor
US10128720B2 (en) * 2012-12-28 2018-11-13 Mitsuba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pump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3436B2 (ja) * 2003-02-18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交流モータ
JP2012223030A (ja) * 2011-04-13 2012-11-12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
JP6561592B2 (ja) * 2015-05-29 2019-08-2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1355326B (zh) * 2015-10-09 2022-07-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6844540B2 (ja) * 2015-11-06 2021-03-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8071499A (ja) 2016-11-02 2018-05-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
CN109964389B (zh) * 2017-03-14 2021-08-2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485486B2 (ja) * 2017-04-26 2019-03-2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三相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7237A (zh) * 2007-03-01 2008-09-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3206374A (zh) * 2012-01-17 2013-07-17 阿斯莫有限公司 电动泵
WO2013111365A1 (ja) * 2012-01-25 2013-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236455A (ja) * 2012-05-08 2013-11-21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US10128720B2 (en) * 2012-12-28 2018-11-13 Mitsuba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pump
EP3079233A1 (en) * 2013-12-03 2016-10-12 Hitachi Metals, Ltd. Electric power collection/distribution ring and electric motor
CN10574328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45302B2 (en) 2022-02-08
US20200106321A1 (en) 2020-04-02
CN110971046B (zh) 2022-02-01
CN114243983A (zh) 2022-03-25
DE102019214928A1 (de) 2020-04-02
JP2020056336A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71046B (zh) 电动泵装置
CN210297472U (zh) 电动泵装置
JP2015154673A (ja) 回転電機
US20200106331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CN210564941U (zh) 电动泵装置
CN210578154U (zh) 电动泵装置
US20200309118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JP2014183615A (ja) 回転電機
CN111033977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20200309130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JP7363257B2 (ja) モータ機械装置
CN210565068U (zh) 电动泵装置
CN210297479U (zh) 马达单元以及电动泵装置
US11462963B2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device
US20220170457A1 (en) Electric pump
US11920591B2 (en) Electric oil pump
JP7275434B2 (ja) 電動ポンプ装置および電動ポンプ装置の取付構造
CN216981649U (zh) 马达
JP2022151926A (ja) 電動ポンプ
CN113472147A (zh) 马达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