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7472U - 电动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97472U
CN210297472U CN201921615753.8U CN201921615753U CN210297472U CN 210297472 U CN210297472 U CN 210297472U CN 201921615753 U CN201921615753 U CN 201921615753U CN 210297472 U CN210297472 U CN 2102974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motor
pump device
axial direction
electric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1575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喜幸
坂本仁
坂田智洋
関口知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442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15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974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974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17/00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 F04B17/03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53/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23/00 or F04B39/00 - F04B47/00
    • F04B53/16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liners o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8Mechanical details of the pump control un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装置包括:马达;逆变器基板,与马达电连接;壳体,收纳马达和逆变器基板;以及泵部,由马达的动力驱动。壳体具有:马达壳体部,收纳马达;以及逆变器壳体部,收纳逆变器基板。马达壳体部具有在逆变器壳体部的内部延伸并与逆变器基板相固定的支柱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泵装置,其能够提升逆变器基板的减振性,并且能够提高将线圈端部和逆变器基板固定的焊料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电动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泵装置。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2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85800号而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电动泵装置具备马达、基板、壳体(housing)、以及泵。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压缩机中,基座(base)部件固定于马达壳体,在基座部件的以从平坦部向驱动装置收纳部内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底座上固定有多层基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1818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基板的固定结构中,在抑制基板振动方面有改善的余地。若基板的减振性低,则有时会影响将马达的线圈端部和基板接合的焊料的耐久性等。
鉴于所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泵装置,其能够提升逆变器 (inverter)基板的减振性,并且能够提高将线圈端部和逆变器基板固定的焊料的耐久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马达;逆变器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壳体,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基板;以及泵部,由所述马达的动力驱动,且所述壳体具有:马达壳体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逆变器壳体部,收纳所述逆变器基板,所述马达壳体部具有在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内部延伸并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相固定的支柱部。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支柱部设置有多个,且在俯视所述逆变器基板时,多个所述支柱部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外周部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马达壳体部是金属制。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马达壳体部由单一部件构成。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具有:第一部件,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相向;以及第二部件,与所述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相向。且所述第二部件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部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所述支柱部贯穿所述第二部件。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供所述支柱部插入的贯穿孔。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第二部件具有树脂制的部分,并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部。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具有沿中心轴延伸的轴;以及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向,且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基板沿轴向排列,所述支柱部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底壁部,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另一个板面相向;以及筒状周壁部,从所述底壁部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延伸。所述支柱部从轴向观看时配置在所述周壁部的内部,所述支柱部从径向观看时比所述周壁部更向轴向一侧突出。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马达壳体部还收纳所述泵部。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具有沿中心轴延伸的轴;以及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向,且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基板沿轴向排列。所述马达壳体部具有:收纳筒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凸缘部,从所述收纳筒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所述支柱部配置在所述凸缘部,并从所述凸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具有:第一部件,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相向;以及第二部件,与所述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相向。且所述第二部件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部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所述第二部件固定于所述凸缘部。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凸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轴部,且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另一个板面相向的底壁部。所述底壁部具有:嵌合筒部,从所述底壁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并嵌合在所述收纳筒部内;以及插入孔,从所述底壁部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轴向一侧凹陷,并供所述轴部插入。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马达具有将所述轴旋转自如地支撑的多个轴承,且所述底壁部具有对所述多个轴承中的至少一个轴承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器。
在上述电动泵装置中,所述逆变器基板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定位孔部,且所述底壁部具有从所述底壁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并插入至所述定位孔部的销部。从轴向观看时,所述轴部与所述销部重叠配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泵装置,能够提升逆变器基板的减振性,并且能够提高将线圈端部和逆变器基板固定的焊料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III-III剖面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后视图(平面图),且表示从装置上拆下逆变器壳体部的第一部件等之后的状态。
图5是表示图4的V-V剖面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VI-VI剖面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后视图,且表示从装置上拆下逆变器壳体部和逆变器基板等之后的状态。
图8是表示图7的VIII-VIII剖面的纵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线圈的第一端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热传导片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泵装置的纵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2:电动泵装置
11:壳体
12:马达壳体部
12a:收纳筒部
12b:凸缘部
12g:支柱部
13:逆变器壳体部
16:第一部件
17:第二部件
17a:底壁部(轴承保持壁部)
17b:周壁部
17c:轴承保持器
17d:嵌合筒部
17e:贯穿孔
17k:插入孔
19:固定螺钉
20:马达
21:转子
22:轴
26:定子
33:轴部
35、36:轴承
40:逆变器基板
43:定位孔部
47:电容器(电子零件)
55、56:轴承保持壁部
55a、56a:壁部贯穿孔
55b:凹部
71:销部
80:线圈支撑件
85c:窗部
90:泵部
J: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以及具备所述马达单元10 的电动泵装置1进行说明。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马达单元10 以及电动泵装置1具备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马达20具有中心轴J,中心轴J沿Z轴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中心轴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马达20的轴向位置和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位置互不相同。即,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沿轴向排列。在轴向中,将从马达20朝向逆变器基板40的方向称为轴向一侧(+Z侧),将从逆变器基板40朝向马达20的方向称为轴向另一侧(-Z侧)。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在径向中,将靠近中心轴J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J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即中心轴J的轴周围简称为“圆周方向”。再者,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的方向”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装置1例如吸入并喷出油等流体。电动泵装置1例如具有使流体在流路中循环的功能。在流体是油的情况下,电动泵装置1也可以称为电动油泵装置。虽然未特别图示,但电动泵装置1例如设置于车辆的驱动装置等。即,电动泵装置1搭载于车辆。
如图1~图9所示,马达单元10具备:壳体11、紧固螺钉18、固定螺钉19、马达20、逆变器基板40、配线部件50、螺钉部件60、及线圈支撑件80。电动泵装置1具备:马达单元10、泵部90、及泵盖95。即,电动泵装置1具备:壳体11、紧固螺钉18、固定螺钉19、马达20、逆变器基板40、配线部件50、螺钉部件60、线圈支撑件80、泵部90、及泵盖95。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朝向轴向。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朝向轴向一侧。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朝向轴向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看时”和“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含义相同。
壳体11收纳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壳体11具有:马达壳体部12、油封32、轴部33、逆变器壳体部13、及通气器(breather)部14。马达壳体部12收纳马达20。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12还收纳泵部90。即,壳体11还收纳泵部90。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20和泵部90收纳于马达壳体部12,因此能够简化电动泵装置1的结构。电动泵装置1的组装变得容易。
马达壳体部12是金属制。马达壳体部12由单一部件构成。马达壳体部12具有:收纳筒部12a、凸缘部12b、泵收纳壁部12c、轴承保持筒部12d、及支柱部12g。
收纳筒部12a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本实施方式中,收纳筒部12a是圆筒状。在收纳筒部 12a收纳有马达20。凸缘部12b从收纳筒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 12b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看时,凸缘部12b的外形是大致多边形形状。
凸缘部12b具有:通气器安装孔12i、通气器收纳凹部12j、爪部支撑面12k、外围面12l、及轴部安装孔12m(参照图5及图6)。通气器安装孔12i沿轴向贯穿凸缘部12b。通气器安装孔12i具有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内径变大的锥孔状的部分。通气器安装孔12i从轴向观看时与后述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重叠。
通气器收纳凹部12j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轴向一侧凹陷。从轴向观看时,通气器收纳凹部12j为圆形环状。通气器收纳凹部12j的内径比通气器安装孔12i的内径大。通气器收纳凹部12j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底面与通气器安装孔12i的内周面连接。
爪部支撑面12k配置在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上。本实施方式中,爪部支撑面 12k是与中心轴J垂直的平面。爪部支撑面12k从轴向观看时是大致环状,从外侧包围通气器安装孔12i(参照图7)。爪部支撑面12k的内周部与通气器安装孔12i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部)连接。
外围面12l配置在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上。外围面12l从轴向观看时是大致C 字状。外围面12l从轴向观看时从通气器径向的外侧包围爪部支撑面12k。再者,所谓通气器径向,如后所述,是以通气器中心轴C为中心的径向。外围面12l相较于爪部支撑面12k而位于轴向另一侧。即,外围面12l的轴向位置比爪部支撑面12k的轴向位置更靠轴向另一侧。
轴部安装孔12m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朝轴向另一侧凹陷。轴部安装孔12m 沿轴向延伸。轴部安装孔12m是圆孔状。
泵收纳壁部12c配置在收纳筒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泵收纳壁部12c配置在收纳筒部12a内。泵收纳壁部12c堵塞收纳筒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泵收纳壁部12c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本实施方式中,泵收纳壁部12c是大致圆板状。泵收纳壁部12c收纳泵部90。泵收纳壁部12c具有泵收纳孔12f和多个减轻孔(省略图示)。
泵收纳孔12f从泵收纳壁部12c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朝轴向一侧凹陷。本实施方式中,泵收纳孔12f是圆孔状。泵收纳孔12f从轴向观看时配置在泵收纳壁部12c的中央部。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多个减轻孔从泵收纳壁部12c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朝轴向另一侧凹陷,并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多个减轻孔配置在泵收纳孔12f的径向外侧。
轴承保持筒部12d是从泵收纳壁部12c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轴承保持筒部12d从泵收纳壁部12c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朝轴向一侧突出。轴承保持筒部12d保持马达20的后述第一轴承35。第一轴承35是在马达20中,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轴承35、轴承36中的位于后述转子铁芯(rotor core)23的轴向另一侧的轴承。第一轴承35嵌合在轴承保持筒部12d内。
支柱部12g沿轴向延伸。支柱部12g配置在凸缘部12b,从凸缘部12b向轴向一侧延伸。支柱部12g从凸缘部12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朝轴向一侧突出。支柱部12g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柱部12g从轴向观看时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详细来说,从轴向观看时,即,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支柱部12g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与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部重叠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支柱部12g是大致圆筒状。支柱部12g的外径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变小。支柱部12g的外周面是锥状。支柱部12g在支柱部12g内周面具有阴螺纹部。支柱部12g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是与中心轴J垂直的平面状。支柱部12g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接触。
支柱部12g配置在逆变器壳体部13内。支柱部12g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延伸。将支柱部12g与逆变器基板40相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基板40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支柱部12g,因此能够提高逆变器基板40相对于壳体11的安装刚性,并能够提升逆变器基板40的减振性。能够抑制通过热压配合(shrink-fit)等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后述定子26与逆变器基板40的相对振动。因此,能够提高将定子26的后述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和逆变器基板40固定的焊料30的耐久性。另外,将配线部件50的后述端子(terminal)51和逆变器基板40固定的焊料31的耐久性也得到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柱部12g从相较于收纳筒部12a而位于径向外侧的凸缘部12b 沿轴向延伸,并支撑逆变器基板40。因此,即使逆变器基板40比收纳筒部12a的外形大,也能够利用支柱部12g稳定地支撑逆变器基板4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利用多个支柱部12g更稳定地支撑逆变器基板40。另外,由于支柱部12g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部,因此可抑制对逆变器基板40的配线图案的自由度的影响。另外,由于马达壳体部12是金属制,因此,通过刚性高的马达壳体部12,能够进一步提升逆变器基板40的减振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柱部12g是由单一部件构成的马达壳体部12的一部分,即支柱部12g与马达壳体部12设置为一体,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支柱部12g周围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抑制水等通过支柱部12g周围从装置外部浸入至马达壳体部12和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关于支柱部12g的所述以外的构成和作用效果,与逆变器壳体部13的说明一起另行在后文叙述。
油封32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环状。油封32配置在轴承保持筒部12d内,并相较于第一轴承35而位于轴向另一侧。轴部33是沿轴向延伸的销(pin)部件。轴部33嵌合在轴部安装孔12m内。轴部33从凸缘部12b向轴向一侧突出。
逆变器壳体部13收纳逆变器基板40。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壳体部13还收纳线圈支撑件80。即,壳体11还收纳线圈支撑件80。逆变器壳体部13配置在凸缘部12b的轴向一侧,从轴向观看时与凸缘部12b重叠。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第一部件16、第二部件17、及热传导片13c。另外,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和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
第一部件16也可以改称为逆变器壳体部13的盖部件。第一部件16是金属制。第一部件 16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一侧,并从轴向一侧覆盖逆变器基板40。第一部件16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相向。第一部件16在轴向上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轴向一侧的一个板面隔开间隔相向。第一部件16是有顶筒状。
第一部件16具有:顶壁16a、周壁16b、及法兰(flange)16c。顶壁16a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个板面相向。周壁16b是从顶壁16a的外周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周壁16b从径向观看时与逆变器基板40重叠配置。法兰16c从周壁16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第二部件17也可以改称为逆变器壳体部13的主体部件。第二部件17在轴向上位于马达壳体部12和第一部件16之间。即,第二部件17配置在马达壳体部12和第一部件16之间。第二部件17固定于凸缘部12b。第二部件17在轴向上夹在凸缘部12b和法兰16c之间,并通过紧固螺钉18加以固定。紧固螺钉18设置有多个。多个紧固螺钉18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部件17固定于凸缘部12b,因此能够确保将逆变器壳体部 13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区域宽广,能够将逆变器壳体部13稳定地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另外,能够在确保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容积的同时,使逆变器壳体部13在轴向上小型化。
第二部件17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另一侧,并从轴向另一侧覆盖逆变器基板40。第二部件17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相向。第二部件17在轴向上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另一个板面隔开间隙相向。第二部件17是有底筒状。
第二部件17具有底壁部17a和周壁部17b。即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底壁部17a和周壁部17b。底壁部17a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相向。即,底壁部17a与逆变器基板40的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相向。底壁部17a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底壁部17a通过固定螺钉19而与凸缘部12b相固定。即,第二部件17通过固定螺钉19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固定螺钉19设置有多个。多个固定螺钉19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固定螺钉19用于在直至利用紧固螺钉18将逆变器壳体部13和马达壳体部12紧固为止的期间,将第二部件 17临时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再者,所谓临时固定,是指组装上需要的临时的固定状态。固定螺钉19的数量比紧固螺钉18的数量少。由于第二部件17通过固定螺钉19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因此,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支柱部12g的逆变器基板40和保持于第二部件17的后述连接器部17i的配线部件50的端子51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容易将端子51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
底壁部17a具有:轴承保持器17c、波形垫圈(wave washer)17g、嵌合筒部17d、贯穿孔17e、肋部17f、销部71、凸台(boss)部17j、插入孔17k、通气器收纳壁部17l、及筒部配置孔17m。即,第二部件17具有:轴承保持器17c、贯穿孔17e及凸台部17j。另外,销部 71设置于逆变器壳体部13。
轴承保持器17c是金属制。当对第二部件17进行射出成形时,轴承保持器17c与其他金属零件一起配置在未图示的模具内。通过向此模具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使其固化,从而将第二部件17与轴承保持器17c一起嵌入成形。即,第二部件17具有树脂制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部件17具有树脂制的部分,因此第二部件17的形状的自由度增加。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后述连接器部17i等设置于第二部件17。
轴承保持器17c是有顶筒状。轴承保持器17c对马达20的后述多个轴承35、轴承36中的至少一个轴承36进行保持。轴承保持器17c保持第二轴承36。第二轴承36是多个轴承35、轴承36中位于后述转子铁芯23的轴向一侧的轴承。第二轴承36嵌合在轴承保持器17c内。即,底壁部17a保持至少一个轴承36。底壁部17a也可以改称为轴承保持壁部55。即,壳体11具有轴承保持壁部55。轴承保持壁部55配置在定子26的轴向一侧,且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另一侧。轴承保持壁部55在轴向上位于定子26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轴承保持壁部55具有沿轴向贯穿轴承保持壁部55的壁部贯穿孔55a。也可以在轴承保持壁部55设置有多个壁部贯穿孔55a。
波形垫圈17g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环状。波形垫圈17g配置在轴承保持器17c内,并在轴向上位于轴承保持器17c的顶壁部和第二轴承36之间。波形垫圈17g在轴向上与轴承保持器17c的顶壁部和第二轴承36接触。波形垫圈17g在轴承保持器17c和第二轴承36之间朝使它们在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
嵌合筒部17d是从底壁部17a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嵌合筒部17d嵌合在收纳筒部 12a内。本实施方式中,嵌合筒部17d是圆筒状,嵌合在收纳筒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部)的内侧。根据本实施方式,底壁部17a的嵌合筒部17d嵌合在马达壳体部12的收纳筒部12a内,由此,将底壁部17a的轴承保持器17c所保持的轴承36与轴22的中心轴J同轴对准。因此,马达20的性能稳定。
贯穿孔17e沿轴向贯穿底壁部17a。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17e是圆孔状。贯穿孔17e设置有多个。多个贯穿孔17e从轴向观看时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详细来说,从轴向观看时,即,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贯穿孔17e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与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部重叠的位置。各贯穿孔17e中分别插入有支柱部12g。即,贯穿孔17e中插入有支柱部12g。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支柱部12g穿过第二部件17的贯穿孔17e,能够容易地在逆变器壳体部13和马达壳体部12之间确保密封性。另外,能够进行逆变器壳体部13与马达壳体部12的粗略对准,从而组装性提升。
在此,对支柱部12g进行说明。支柱部12g贯穿第二部件17。支柱部12g沿轴向贯穿第二部件17的底壁部17a。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将支柱部12g配置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而且,能够利用支柱部12g来支撑逆变器基板40。支柱部12g从轴向观看时配置在周壁部17b的内部。支柱部12g从径向观看时比周壁部17b更向轴向一侧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撑于支柱部12g前端的逆变器基板40相较于第二部件17的周壁部17b而配置在轴向一侧。即,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相较于周壁部17b而位于轴向一侧。因此,当将后述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或端子51焊接于逆变器基板40时,能够通过从径向的目视容易地确认焊料30、焊料31是否适当地绕入至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为止、即是否良好地进行了焊接。
肋部17f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朝轴向一侧突出,并沿着与中心轴J垂直的未图示的虚拟平面延伸。肋部17f设置有多个。多个肋部17f以中心轴J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肋部17f具有沿径向延伸的肋部17f、以及从轴向观看时沿径向以外的方向延伸的肋部17f。多个肋部17f相互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肋部17f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周壁部17b连接。肋部17f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相较于周壁部17b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而位于轴向另一侧。
销部71沿轴向延伸。销部71从底壁部17a向轴向一侧延伸。本实施方式中,销部71与多个肋部17f中的一个肋部17f设置为一体。即,销部71和一个肋部17f是单一部件的一部分。销部71位于一个肋部17f的径向内端部与径向外端部之间。
销部71被插入至逆变器基板40的后述定位孔部43。销部71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被插入至定位孔部43。销部7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比支柱部12g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更向轴向一侧突出。销部71从轴向观看时与多个支柱部12g中的至少一个支柱部12g隔开间隙相向。即,销部71 从轴向观看时与至少一个支柱部12g隔开间隙靠近配置。销部71的外径随着从底壁部17a朝向轴向一侧而逐渐减小。根据本实施方式,销部71被插入至逆变器基板40的定位孔部43,由此能够将逆变器基板40与逆变器壳体部13对准。另外,当利用螺钉部件60将逆变器基板 40固定于支柱部12g时,能够抑制逆变器基板40与螺钉部件60共旋转,从而能够抑制逆变器基板40相对于逆变器壳体部13转动。
凸台部17j从底壁部17a向轴向一侧突出。凸台部17j沿轴向延伸。凸台部17j是筒状或柱状。本实施方式中,凸台部17j是圆筒状。关于凸台部17j,凸台部17j的朝向轴向一侧的前端面是与中心轴J垂直的平面状。凸台部17j的前端面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接触或隔开间隙相向。凸台部17j能够支撑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凸台部17j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中央部。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轴承保持器17c和凸台部17j重叠配置。
插入孔17k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轴向一侧凹陷。插入孔17k沿轴向延伸。插入孔17k从轴向观看时与轴部安装孔12m及轴部33重叠。插入孔17k中插入有轴部33。根据本实施方式,嵌合筒部17d嵌合在收纳筒部12a内,由此,第二部件17相对于马达壳体部12而在径向上被定位。另外,轴部33被插入至插入孔17k,由此,第二部件17相对于马达壳体部12而在圆周方向上被定位。由此,马达壳体部12与逆变器壳体部13的相对位置稳定地确定,从而容易将后述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或端子51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另外,从轴向观看时,轴部33和销部71重叠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轴部33和销部71同轴配置,因此能够使利用这些部件的对准结构节省空间。
通气器收纳壁部17l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轴向一侧凹陷。通气器收纳壁部17l是有顶筒状。通气器收纳壁部17l具有周壁和顶壁。通气器收纳壁部17l的周壁从底壁部17a向轴向一侧延伸。通气器收纳壁部17l的顶壁堵塞通气器收纳壁部17l的周壁的轴向一侧的开口。通气器收纳壁部17l从轴向观看时与通气器安装孔12i重叠。筒部配置孔17m沿轴向贯穿底壁部17a。在筒部配置孔17m的内部配置有线圈支撑件80的后述延伸筒部85b。
周壁部17b是从底壁部17a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17b 是大致多边形筒状。周壁部17b具有间隔件17h和连接器部17i。即,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连接器部17i。
间隔件17h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件17h是圆筒状。间隔件17h设置于周壁部17b,并沿轴向贯穿第二部件17。间隔件17h设置有多个。多个间隔件17h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各间隔件17h内分别插入有紧固螺钉18。间隔件17h是金属制。当对第二部件17进行射出成形时,间隔件17h与其他金属零件一起配置在未图示的模具内。通过向此模具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使其固化,从而将第二部件17与间隔件17h一起嵌入成形。
连接器部17i连接有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器部17i是筒状。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 17i是四边形筒状。连接器部17i从轴向观看时从周壁部17b向周壁部17b的外侧延伸。连接器部17i沿着与中心轴J垂直的未图示的虚拟平面从周壁部17b向外侧突出。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连接器部17i从周壁部17b突出的方向称为突出方向。连接器部17i的突出方向是+X 侧。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是-X侧。另外,有时将从轴向观看时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宽度方向是Y轴方向。连接器部17i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中心轴J不同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将从中心轴J朝向连接器部17i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一侧(+Y侧),将从连接器部17i朝向中心轴J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另一侧(-Y侧)。
连接器部17i和周壁部17b是单一部件的一部分。在连接器部17i的内部配置有配线部件 50的一部分。将连接器部17i与配线部件50相固定。连接器部17i保持配线部件50。
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是在逆变器壳体部13中配置配线部件50的空间。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空间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在突出方向上位于中心轴J与连接器部17i之间。即,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从轴向观看时位于中心轴J与连接器部17i之间。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相较于中心轴J而位于突出方向(+X侧),并且相较于连接器部17i而位于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X侧)。
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配置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收纳线圈支撑件80。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是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空间中配置线圈支撑件 80的空间。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环状。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 从轴向观看时与定子26重叠。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位于嵌合筒部17d的径向内侧。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是从底壁部17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轴向一侧凹陷并沿圆周方向延伸的槽状空间。
热传导片13c是板状,且一对板面朝向轴向。热传导片13c是具有弹性的片部件。热传导片13c例如是四边形板状。热传导片13c配置在第一部件16或第二部件17与逆变器基板40 之间,并与第一部件16或第二部件17及逆变器基板40接触。本实施方式中,热传导片13c配置在第一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并与第一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具体来说,热传导片13c配置在顶壁16a和逆变器基板40的一个板面之间,并与顶壁16a和逆变器基板40的一个板面接触。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在热传导片13c被配置在第二部件17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并与第二部件17及逆变器基板40接触的情况下,热传导片13c配置在底壁部 17a所具有的未图示的金属部分(金属部件)等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之间,并与底壁部17a的金属部分等及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接触。热传导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 的后述发热元件46热连接。热传导片13c具有通过热传导使发热元件46的热移动至其他部件而将发热元件46冷却的功能。关于热传导片13c的所述以外的构成和作用效果,与逆变器基板40的说明一起另行在后文叙述。
通气器部14连通壳体11的内部和外部。通气器部14设置于马达壳体部12的凸缘部12b,并朝向轴向另一侧从壳体11露出在装置外部。即,通气器部14配置于凸缘部12b。凸缘部 12b由逆变器壳体部13从轴向一侧覆盖,并朝向轴向另一侧、即固定电动泵装置1的未图示的车辆的部件侧。因此,凸缘部12b在轴向上由逆变器壳体部13和车辆的部件包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因车辆行驶等而飞散的水滴等直接接触通气器部14。因此,壳体11内的部件不易与水等接触,从而良好地维持逆变器基板40或马达20等的功能。
通气器部14从轴向观看时配置在不与泵盖95的后述脚部97重叠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器部14在轴向上不与脚部97重叠,因此,例如容易从通气器部14的安装部位、即凸缘部12b的通气器安装孔12i来进行壳体11的密封功能的检查。即,容易将未图示的检查装置的夹具等安装于通气器安装孔12i,并且容易将其拆下。另外,在检查后,容易将通气器部14安装于通气器安装孔12i。
通气器部14从轴向观看时配置在凸缘部12b中与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重叠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器部14在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中相较于中心轴J而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侧(-Y侧)。再者,通气器部14也可以在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中相较于中心轴J而配置在宽度方向一侧(+Y侧)。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收纳配线部件50,因此容易确保空间宽广。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器部14从轴向观看时配置在凸缘部12b中与配线部件配置区域13a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壳体11的空闲空间,使装置的构成部件的配置最优化,从而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小型化。
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在电动泵装置1被安装于车辆的部件的状态下,通气器部14相对于电动泵装置1的中心而配置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因此,能够抑制通气器部14的淹没。另外,能够容易地将壳体11内的高温空气通过通气器部14释放至装置外部。关于通气器部14相较于电动泵装置1的中心而被配置在铅垂方向的上侧,也能够使用泵盖95的后述流入口96a与流出口96b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进行说明。关于此说明,与泵盖95的说明一起在后文叙述。
通气器部14具有:通气器主体14a、通气器筒部14b、爪部14c、及通气器密封部件14e。通气器主体14a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圆板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气器主体14a的中心轴称为通气器中心轴C。通气器中心轴C与中心轴J平行地延伸,即沿轴向延伸。将以通气器中心轴C为中心的径向称为通气器径向。在通气器径向中,将靠近通气器中心轴C的方向称为通气器径向的内侧,将远离通气器中心轴C的方向称为通气器径向的外侧。将以通气器中心轴 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即通气器中心轴C的轴周围称为通气器圆周方向。
通气器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与通气器收纳凹部12j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底面在轴向上隔开间隙相向。通气器主体14a的外周面与通气器收纳凹部12j的内周面在通气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向。通气器主体14a具有收纳在通气器收纳凹部12j内的部分。
通气器主体14a具有呼吸孔14d。呼吸孔14d与壳体11的外部连通。呼吸孔14d与通气器主体14a的内部空间连通。呼吸孔14d在通气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呼吸孔14d具有沿通气器径向延伸的呼吸孔14d、以及沿轴向延伸的呼吸孔14d。多个呼吸孔14d具有在通气器主体14a的外周面开口的呼吸孔14d、以及在通气器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上开口的呼吸孔14d。
通气器筒部14b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通气器筒部14b连接于通气器主体14a。通气器筒部14b与通气器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连接,从通气器主体14a向轴向一侧延伸。通气器筒部14b插入至通气器安装孔12i。通气器筒部14b穿过通气器主体14a的内部空间而与呼吸孔14d连通。即,通气器筒部14b与呼吸孔14d连通。通气器筒部14b穿过底壁部17a的贯穿孔17e等而与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连通。即,通气器筒部14b与壳体11的内部连通。
爪部14c从通气器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通气器径向的外侧突出。爪部14c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爪部14c从轴向一侧与凸缘部12b接触。爪部14c从轴向一侧与凸缘部12b的爪部支撑面12k接触。即,爪部14c与爪部支撑面12k接触。爪部14c通过卡扣配合(snap-fit)结构等钩挂在爪部支撑面12k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爪部支撑面12k相较于外围面12l而配置在轴向一侧,因此能够利用切削工具等容易地对爪部支撑面12k进行加工。由此确保爪部支撑面12k的轴向位置或加工面的精度。而且,能够将爪部14c稳定地钩挂在爪部支撑面12k上。另外,通气器部14相对于凸缘部12b的固定状态更稳定。
在此,通气器收纳壁部17l收纳通气器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爪部14c,并从轴向一侧覆盖通气器筒部14b。通气器收纳壁部17l的顶壁从轴向一侧与通气器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爪部14c隔开间隙相向。通气器收纳壁部17l的周壁从通气器径向的外侧与通气器筒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爪部14c隔开间隙相向。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水等从装置外部穿过通气器部14浸入至壳体11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通气器收纳壁部17l来抑制水等直接接触壳体11内的电子零件等。
通气器密封部件14e例如是O形环等。通气器密封部件14e与通气器筒部14b的外周面、通气器主体14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以及通气器安装孔12i的内周面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通气器密封部件14e可抑制水等在通气器筒部14b与通气器安装孔12i之间穿过并浸入至壳体11内。另外,通气器部14相对于凸缘部12b的安装状态更稳定。
马达20具有:转子21;定子26;以及多个轴承35、轴承36。转子21具有:轴22、转子铁芯23、磁体24、及磁体保持器25。
轴22沿中心轴J延伸。轴22以中心轴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2以中心轴J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2由多个轴承35、轴承36旋转自如地支撑为绕中心轴J旋转。即,多个轴承35、轴承36将轴22旋转自如地支撑。多个轴承35、轴承36例如是滚珠轴承等。多个轴承35、轴承36中的第一轴承35对轴22的相较于转子铁芯23而位于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进行支撑。多个轴承35、轴承36中的第二轴承36对轴22的相较于转子铁芯23而位于轴向一侧的部分进行支撑。
转子铁芯23固定于轴22的外周面。转子铁芯23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转子铁芯23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转子铁芯23例如是将多个电磁钢板在轴向上层叠而构成的钢板层叠体。
磁体24配置在转子铁芯23的径向外侧面。磁体24设置有多个。多个磁体24相互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转子铁芯23的径向外侧面上。再者,磁体24例如也可以是一个圆筒状的环形磁体。
磁体保持器25设置于转子铁芯23,并保持磁体24。磁体保持器25将磁体24相对于转子铁芯23进行固定。磁体保持器25配置在转子铁芯23的径向外侧面以及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上。磁体保持器25从径向外侧以及轴向另一侧按压磁体24。磁体保持器25具有:位于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磁体24彼此之间并沿轴向延伸的部分;以及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环状的位于磁体24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
定子26配置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与转子21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向。即,定子26与转子21在径向上相向。定子26遍及圆周方向的整周而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定子26具有:定子铁芯27、绝缘体28、及多个线圈29。
定子铁芯27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27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定子铁芯27配置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与转子21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向。定子铁芯27例如是将多个电磁钢板在轴向上层叠而构成的钢板层叠体。
定子铁芯27具有铁芯背部(core back)27a和多个齿(teeth)27b。铁芯背部27a是以中心轴为中心的环状。铁芯背部27a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将铁芯背部27a的径向外侧面与收纳筒部12a的内周面相固定。齿27b从铁芯背部27a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27b 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铁芯背部27a的径向内侧面上。齿27b的径向内侧面从径向外侧与磁体24的径向外侧面隔开间隙相向。
绝缘体28装配于定子铁芯27。绝缘体28具有将多个齿27b覆盖的部分。绝缘体28的材料例如是树脂等绝缘材料。线圈29安装于定子铁芯27。线圈29经由绝缘体28而装配于定子铁芯27。多个线圈29是分别通过经由绝缘体28将导线卷绕于各齿27b而构成。
虽然未特别示出,但多个线圈29具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具有第一导线。第二线圈具有与第一导线不同的第二导线。即,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相(phase)彼此不同。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0是三相马达。所谓三相,是U相、V相及W相。在三相马达的情况下,构成U相、V相及W相的各线圈29的导线彼此互不相同。即,U相线圈29的导线、V 相线圈29的导线、及W相线圈29的导线互不相同。例如,当第一线圈是U相时,第二线圈是V相及W相中的任一者。当第二线圈是U相时,第一线圈是V相及W相中的任一者。
线圈29在线圈29的导线的两端部具有从线圈29引出的一对端部。一对端部是第一端部 29a和第二端部29b。线圈29的导线的端部29a、端部29b也可以改称为线圈29的引出部。第一端部29a直接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第二端部29b连接于线圈支撑件80的后述中性点汇流排(neutral point busbar)81。
第一端部29a具有:第一延伸部29c、第二延伸部29d、及第三延伸部29e(参照图9)。第一延伸部29c从线圈29向轴向一侧延伸。第二延伸部29d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并沿轴向延伸。第二延伸部29d使用焊料30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第三延伸部29e将第一延伸部29c 的轴向一端和第二延伸部29d的轴向另一端连接,并沿着与中心轴J交叉的方向延伸。即,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具有多个弯曲部29f、弯曲部29g。具体来说,第一端部 29a具有:位于第一延伸部29c与第三延伸部29e的连接部分的弯曲部29f、以及位于第二延伸部29d与第三延伸部29e的连接部分的弯曲部29g。因此,当来自装置外部或内部的振动传递至第一延伸部29c时,在从第一延伸部29c经由第三延伸部29e而到达第二延伸部29d的过程中,振动被衰减。具体来说,减小了振动中的至少轴向成分的振幅并传递至逆变器基板40。由此,对将第二延伸部29d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的焊料30的负荷减少,从而焊料30的耐久性提升。
关于第一端部29a,第三延伸部29e的导线长度Lb比逆变器基板40和第三延伸部29e之间的第二延伸部29d的导线长度La长。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进一步提高了使振动衰减的效果。将第一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的焊料30的耐久性进一步提升。
图9所示的两个第一端部29a是第一线圈的第一端部29a和第二线圈的第一端部29a。即,图9所示的两个第一端部29a的相彼此不同。从轴向观看时,第一线圈的第三延伸部29e和第二线圈的第三延伸部29e相互重叠,并且第一线圈的第三延伸部29e和第二线圈的第三延伸部 29e在轴向上相互分开设置。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轴向观看时,两个第三延伸部29e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将在与中心轴J交叉的方向上引导各第一端部29a的长度抑制得短,并且能够抑制相彼此不同的第一端部29a彼此在轴向上相互接触。由此良好地维持马达20的性能。
逆变器基板40配置在马达20的轴向一侧。逆变器基板40经由配线部件50而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电连接。逆变器基板40与马达20电连接。逆变器基板40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供给于马达20的定子26。逆变器基板40控制向马达20供给的电流。
逆变器基板40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是多边形形状,具有多个角部45a、角部45b、……。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基板40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是大致五边形形状,逆变器基板40具有5个角部45a、角部45b、……。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角部45a、角部45b、……中,将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位于逆变器基板40的宽度方向一侧(+Y侧)且突出方向(+X侧)的角部称为第一角部45a。第一角部45a相较于中心轴J而位于宽度方向一侧且突出方向。另外,第二角部45b是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位于逆变器基板4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Y侧)且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X侧)的角部。第二角部45b相较于中心轴J而位于宽度方向另一侧且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第三角部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相较于中心轴J而位于宽度方向另一侧且突出方向。第四角部和第五角部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相较于中心轴J而位于宽度方向一侧且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
逆变器基板40具有:多个发热元件46、电容器47、引出部插入孔48、端子插入孔41、螺钉插入孔42、及定位孔部43。另外,逆变器基板40具有线圈连接区域40a和端子连接区域40b。多个发热元件46安装于逆变器基板40,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发热元件46例如是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预驱动器(pre-driver)以及低损耗型线性调节器(低压差线性调节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等。本实施方式中,发热元件46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上。
在此,对热传导片13c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热传导片13c。即,逆变器壳体部13具有多个热传导片13c。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多个热传导片13c单独地配置在与多个发热元件46重叠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各热传导片13c与一个发热元件46重叠。即,一个热传导片13c与一个发热元件46重叠配置。从轴向观看时,热传导片13c与发热元件46一一重叠。
例如,与不同于本实施方式,使面积大的一片热传导片与所有发热元件46接触的构成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传导片13c和逆变器基板40的接触部位被分散,并且接触面积减小。由此,减小了热传导片13c的反作用力,从而抑制了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而且,安装于逆变器基板40的例如陶瓷电容器等电子零件的性能等得到良好维持。另外,将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和逆变器基板40接合的焊料30的耐久性进一步提升。将逆变器基板40和配线部件 50的后述端子51固定的焊料31的耐久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此,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传导片13c的变形例。此变形例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 40时,各热传导片13c与两个发热元件46重叠。即,一个热传导片13c与两个发热元件46 重叠配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热传导片13c和逆变器基板40的接触部位被分散,并且接触面积减小,因此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得到抑制。
多个热传导片13c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第一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并与第一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热传导片13c全部配置在第一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并与第一部件16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将第二部件17安装于马达壳体部12并将第一部件16安装于第二部件17时,即,当逆变器壳体部13的组装结束时,热传导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接触。当热传导片13c与逆变器基板40接触时,由于能够在第一部件16和第二部件17之间从轴向两侧支撑逆变器基板40,因此,更容易抑制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将第一部件16安装于第二部件17,且热传导片13c挤压逆变器基板 40的一个板面时,凸台部17j支撑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因此,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进一步得到抑制。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凸台部17j由金属制的轴承保持器17c从轴向支撑。因此,逆变器基板40由凸台部17j稳定地支撑,逆变器基板40的变形进一步得到抑制。
再者,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多个热传导片13c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配置在第二部件17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并与第二部件17和逆变器基板40接触。
电容器47是搭载于逆变器基板40的多个电子零件之一。电容器47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 的另一个板面。电容器47从逆变器基板40的另一个板面朝轴向另一侧延伸。电容器47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47设置有多个。从轴向观看时,电容器47与线圈支撑件80重叠配置。电容器47也可以改称为电子零件47。即,逆变器基板40具有电子零件47。电子零件47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朝轴向另一侧突出。
引出部插入孔48将逆变器基板40在其板厚方向上(轴向上)贯穿。即,引出部插入孔 48贯穿逆变器基板40。引出部插入孔48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出部插入孔48 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呈直线状排列。多个引出部插入孔48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并沿突出方向排列。各引出部插入孔48中分别插入有线圈29的第一端部 29a。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通过焊料30而与逆变器基板40接合。
端子插入孔41将逆变器基板40在其板厚方向上贯穿。即,端子插入孔41贯穿逆变器基板40。端子插入孔41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端子插入孔41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 时呈直线状排列。多个端子插入孔41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突出方向(+X侧)的端部,并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端子插入孔41配置在第一角部45a。换句话说,在逆变器基板40的多个角部45a、角部45b、……中,端子插入孔41所处的角部是第一角部45a。各端子插入孔41中分别插入有配线部件50的后述端子51。端子51通过焊料31而与逆变器基板 40接合。
螺钉插入孔42将逆变器基板40在其板厚方向上贯穿。即,螺钉插入孔42贯穿逆变器基板40。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即从轴向观看时,螺钉插入孔42与支柱部12g的阴螺纹部重叠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上设置有多个螺钉插入孔42。从轴向观看时,各螺钉插入孔42与各支柱部12g的阴螺纹部重叠配置。
螺钉插入孔42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多个角部45a、角部45b、……。多个螺钉插入孔 42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第一角部45a。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角部45a配置有两个螺钉插入孔 42。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在第一角部45a的两个螺钉插入孔42彼此之间配置有端子插入孔41。端子插入孔41在宽度方向上位于两个螺钉插入孔42之间。
定位孔部43将逆变器基板40在其板厚方向上贯穿。即,定位孔部43沿轴向贯穿逆变器基板40。本实施方式中,在逆变器基板40上设置有一个定位孔部43。定位孔部43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角部。定位孔部43配置在第一角部45a。定位孔部43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配置在端子插入孔41与逆变器基板40的外周端面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孔部43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端子插入孔41与逆变器基板40的朝向宽度方向一侧的外周端面之间。
定位孔部43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与第一角部45a的两个螺钉插入孔42中的相较于端子插入孔41而位于宽度方向一侧的一个螺钉插入孔42在突出方向上隔开间隙相向。即,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第一角部45a的螺钉插入孔42和定位孔部43隔开间隙相向。
线圈连接区域40a是多个线圈29的端部29a被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的区域。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线圈连接区域40a相较于中心轴J而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侧(-Y 侧)。在线圈连接区域40a配置有多个发热元件46。具体来说,在线圈连接区域40a配置有多个例如FET等发热元件。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的多个线圈29的端部29a 和多个发热元件46靠近配置,因此能够缩短逆变器基板40的配线图案。而且,能够利用各热传导片13c将各发热元件46单独高效地冷却。
端子连接区域40b是配线部件50的后述端子51被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的区域。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端子连接区域40b相较于中心轴J而配置在宽度方向一侧 (+Y侧)且突出方向(+X侧)。端子连接区域40b位于第一角部45a。在端子连接区域40b配置有至少一个发热元件46。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连接区域40b配置有多个发热元件46。具体来说,在端子连接区域40b配置有例如反接保护用FET或LDO等发热元件。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的端子51和发热元件46靠近配置,因此能够缩短逆变器基板40 的配线图案。而且,能够利用热传导片13c将发热元件46单独高效地冷却。
配线部件50穿过连接器部17i并遍及第二部件17的外部和内部而延伸。即,配线部件 50遍及壳体11的外部和内部而延伸。配线部件50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电连接。配线部件50 与逆变器基板4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配线部件50是金属制的细长板状。配线部件50也可以改称为汇流排。配线部件50设置有多个。
配线部件50具有位于配线部件50端部的端子51。端子51分别设置于各配线部件50。即,端子51设置有多个。端子51位于配线部件50的两端部中的位于壳体11内部的一个端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部件50是单一部件,端子51构成配线部件50的一部分。端子51 在逆变器壳体部13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端子51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 的第一角部45a。端子51插入至端子插入孔41中。端子51使用焊料31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
螺钉部件60设置有多个。螺钉部件60插入至螺钉插入孔42中。螺钉部件60具有阳螺纹部。插入至螺钉插入孔42中的螺钉部件60的阳螺纹部螺固于支柱部12g的阴螺纹部。即,螺钉部件60插入至螺钉插入孔42中并固定于支柱部12g。螺钉部件60将逆变器基板40相对于壳体11进行固定。
在多个螺钉部件60中,至少两个螺钉部件60配置在端子连接区域40b。在俯视逆变器基板40时,端子51位于两个螺钉部件60之间。具体来说,在宽度方向上,端子51配置在两个螺钉部件60之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由逆变器基板40和端子51的热变形或振动等引起的相对移动,从而提高将逆变器基板40与端子51固定的焊料31的耐久性。
线圈支撑件80在轴向上位于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即,线圈支撑件80配置在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撑件80在轴向上位于底壁部17a即轴承保持壁部55与定子26之间。线圈支撑件80在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之间支撑线圈29 的第一端部29a。线圈支撑件80将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朝逆变器基板40沿轴向引导。另外,线圈支撑件80支撑线圈29的第二端部29b。线圈支撑件80利用后述中性点汇流排81来支撑第二端部29b。线圈支撑件80利用中性点汇流排81将多个线圈29的第二端部29b彼此电连接。即,中性点汇流排81将多个线圈29彼此电连接。
线圈支撑件80收纳在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中。线圈支撑件收纳空间13b、线圈支撑件80及轴承36从径向观看时重叠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更小型化。线圈支撑件80是有顶的双重筒状。线圈支撑件80具有内筒、外筒及顶壁。内筒是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外筒是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从径向外侧包围内筒。顶壁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顶壁是大致圆环板状。顶壁的内周部与内筒连接。顶壁的外周部与外筒连接。线圈支撑件80从轴向观看时与定子26重叠配置。线圈支撑件80从轴向观看时与多个线圈29重叠配置。
中性点汇流排81是金属制。当对线圈支撑件80进行射出成形时,中性点汇流排81配置在未图示的模具内。通过向此模具内填充熔融的树脂并使其固化,从而将线圈支撑件80与中性点汇流排81一起嵌入成形。即,线圈支撑件80具有树脂制的部分。
中性点汇流排81具有线圈端保持部81a和保持部连结杆81b。线圈端保持部81a保持线圈29的第二端部29b。线圈端保持部81a从轴向观看时是V字状。线圈端保持部81a设置有多个。多个线圈端保持部81a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线圈端保持部81a在径向上配置在线圈支撑件80的内筒和外筒之间。保持部连结杆81b埋入至线圈支撑件80的内筒中。保持部连结杆81b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并沿圆周方向延伸。保持部连结杆81b与多个线圈端保持部81a连接。保持部连结杆81b将多个线圈端保持部81a彼此电连接。
线圈支撑件80具有第一区域80a和第二区域80b。从轴向观看时,第一区域80a和第二区域80b分别是半圆状的区域(参照图7)。第一区域80a配置有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第二区域80b配置有线圈29的第二端部29b和中性点汇流排81。根据本实施方式,配置在线圈支撑件80的第一区域80a的第一端部29a与逆变器基板40直接连接。即,不像以往那样使用将线圈端部与逆变器基板连接的汇流排部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马达20和逆变器基板40在轴向上更靠近来配置。因此,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另外,能够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削减制造成本。
线圈支撑件80具有第一壁部85和第二壁部86。第一壁部85和第二壁部86分别构成线圈支撑件80的顶壁的一部分。第一壁部85配置在第一区域80a。第一壁部85的板面朝向轴向。第一壁部85具有线圈端插入孔85a、延伸筒部85b及窗部85c。
线圈端插入孔85a沿轴向贯穿第一壁部85。线圈端插入孔85a是圆孔状。线圈端插入孔 85a中插入有第一端部29a。线圈端插入孔85a设置有多个。多个线圈端插入孔85a在第一壁部85沿突出方向(X轴方向)排列。延伸筒部85b是从第一壁部85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朝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延伸筒部85b的内部设为线圈端插入孔85a的一部分。延伸筒部85b设置有多个。多个延伸筒部85b在第一壁部85沿突出方向排列。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彼此相邻的一对延伸筒部85b,各延伸筒部85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彼此相互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延伸筒部85b在轴向一侧延长线圈端插入孔85a。因此,线圈端插入孔85a能够将线圈29的第一端部29a引导至更靠近逆变器基板40为止。因此,第一端部29a容易与逆变器基板40连接。另外,线圈端插入孔85a引导第一端部29a的轴向距离变长,相应地,容易确保第一端部29a的绝缘性。另外,延伸筒部85b配置在底壁部17a的筒部配置孔17m的内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更小型化。
窗部85c沿轴向贯穿第一壁部85。即,线圈支撑件80具有沿轴向贯穿线圈支撑件80的窗部85c。窗部85c从轴向观看时与第一端部29a中的位于第一壁部85的轴向另一侧的引导部重叠。引导部例如是第三延伸部29e。窗部85c设置有多个。关于多个窗部85c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线圈29的各引导部彼此从轴向观看时在窗部85c内相互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窗部85c来视觉辨认被引导至第一壁部85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一端部29a的引导部。因此,能够稳定地引导第一端部29a。另外,多个窗部85c中的至少一个从轴向观看时与壁部贯穿孔55a重叠。即,壁部贯穿孔55a和窗部85c从轴向观看时重叠配置。壁部贯穿孔55a和窗部85c在轴向上邻接配置。
在此,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进行说明。近年来,谋求一种提高了马达和泵部的旋转精度及旋转输出的电动泵装置。伴随与此,存在搭载于逆变器基板的电子零件大型化、电动泵装置的外形大型化的问题。鉴于所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提高马达和泵部的旋转精度及旋转输出的同时使外形小型化的电动泵装置。
电子零件47插入至壁部贯穿孔55a和窗部85c中的至少任一者。电子零件47具有位于壁部贯穿孔55a内的部分和位于窗部85c内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者。本实施方式中,电子零件 47插入至壁部贯穿孔55a和窗部85c。即,电子零件47具有位于壁部贯穿孔55a内的部分和位于窗部85c内的部分。电子零件47与壁部贯穿孔55a以及窗部85c从径向观看时重叠。电子零件47与壁部贯穿孔55a以及窗部85c从圆周方向观看时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子零件47被插入至壁部贯穿孔55a以及窗部85c中的至少任一者,由此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的外形在轴向上小型化。
第二壁部86配置在第二区域80b。第二壁部86的板面朝向轴向。第二壁部86具有线圈端引出孔86a。线圈端引出孔86a沿轴向贯穿第二壁部86。使第二端部29b穿过线圈端引出孔86a。即,第二端部29b穿过线圈端引出孔86a而被朝轴向一侧引出。线圈端引出孔86a设置有多个。多个线圈端引出孔86a在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从轴向观看时,线圈端引出孔86a和线圈端保持部81a相互重叠。第二壁部86相较于线圈端保持部81a而位于轴向另一侧。
第一壁部85的轴向位置比第二壁部86的轴向位置更靠轴向一侧。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85通过线圈端插入孔85a和延伸筒部85b来支撑第一端部29a。由于第一壁部85被配置成比第二壁部86在轴向上更靠近逆变器基板40,因此能够将第一壁部85所支撑的第一端部 29a稳定地连接于逆变器基板40。
中性点汇流排81和第二端部29b的连接部分、即线圈端保持部81a相较于第一壁部85 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而配置在轴向另一侧,并且相较于第二壁部86的朝向轴向一侧的板面而配置在轴向一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线圈支撑件80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
泵部90由马达20的动力驱动。泵部90吸入并喷出油等流体。泵部90配置在马达20的轴向另一侧。泵部90位于电动泵装置1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泵部90与设置于车辆的驱动装置等的油等流体的流路连接。因此,电动泵装置1中,泵部90所位于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被固定于车辆的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泵部90具有余摆线泵(trochoid pump)结构。泵部90具有内转子91和外转子92。内转子91和外转子92分别具有余摆线齿形。内转子91被固定在轴2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再者,也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允许内转子91和轴22的绕中心轴J的相对转动。外转子92配置在内转子91的径向外侧。外转子92从径向外侧遍及圆周方向的整周来包围内转子91。
泵盖95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并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泵部90。即,泵盖95固定于壳体11并覆盖泵部90。将泵盖95与未图示的车辆的部件相固定。泵盖95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与车辆的部件接触。泵盖95具有盖部96和脚部97。
盖部96从轴向观看时与泵部90重叠配置,并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泵部90。即,盖部96覆盖泵部90。盖部96具有流入口96a和流出口96b。流入口96a和流出口96b分别与泵部90 连接。流入口96a包括沿轴向贯穿盖部96的贯穿孔。流入口96a使流体流入至泵部90。即,泵部90通过流入口96a从装置外部吸入流体。流出口96b包括沿轴向贯穿盖部96的贯穿孔。流出口96b使流体从泵部90流出。即,泵部90通过流出口96b向装置外部喷出流体。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看时,流入口96a和流出口96b沿突出方向排列。
从轴向观看时,将从流入口96a朝向流出口96b的方向设为流体输送方向。通气器部14 从轴向观看时相较于中心轴J而配置在流体输送方向上(参照图2)。本实施方式中,流体输送方向是+X侧,且是与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也可以将突出方向(+X侧)改称为流体输送方向,也可以将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X侧)改称为与流体输送方向相反的一侧。当将电动泵装置1搭载于车辆时,为了不产生例如流体的空气混入等,将流入口96a相较于流体的液面而配置在铅垂方向的下侧。将流出口96b相较于流入口96a而配置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即,流体输送方向成为包括铅垂方向的上侧的方向。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器部14相较于电动泵装置1的中心而配置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因此能够抑制通气器部14的淹没。另外,能够容易地将壳体11内的热空气通过通气器部14释放至装置外部。
脚部97连接于盖部96,并配置在盖部96的径向外侧。脚部97比收纳筒部12a更向径向外侧突出。脚部97在圆周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通气器部14从轴向观看时配置于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脚部97彼此之间。在各脚部97的径向外端部分别设置有螺栓插入孔97a。螺栓插入孔97a沿轴向贯穿脚部97。利用插入至螺栓插入孔97a中的未图示的螺栓部件将电动泵装置1固定于车辆的部件。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0和电动泵装置1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在第一变形例中,电子零件47被插入至壁部贯穿孔55a和窗部85c中的任一者。在图示的例子中,电子零件47被插入至壁部贯穿孔55a中。即,电子零件47具有位于壁部贯穿孔55a内的部分。电子零件47与壁部贯穿孔55a从径向观看时重叠。电子零件47与壁部贯穿孔55a从圆周方向观看时重叠。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0和电动泵装置1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在第二变形例中,底壁部17a即轴承保持壁部55具有从轴承保持壁部55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朝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55b。凹部55b是有底孔,例如是沿轴向延伸的圆孔等。电子零件47被插入至凹部55b内。电子零件47具有位于凹部55b内的部分。电子零件47与凹部55b从径向观看时重叠。电子零件47与凹部55b从圆周方向观看时重叠。根据第二变形例,电子零件47被插入至凹部55b内,由此能够使电动泵装置1的外形在轴向上小型化。再者,在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线圈支撑件80。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装置2进行说明。再者,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装置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动泵装置1的壳体11等的构成不同。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12的轴向一侧的开口部与第一部件16的外周部直接接触。紧固螺钉18将马达壳体部12与第一部件16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具有轴承保持壁部56。轴承保持壁部56是金属制。轴承保持壁部56由单一部件构成。轴承保持壁部56配置在定子26的轴向一侧且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0的轴向另一侧,并对至少一个轴承36进行保持。轴承保持壁部56也可以改称为轴承保持器。轴承保持壁部56的外周部通过螺钉部件等固定在马达壳体部12的轴向一侧的开口部内。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壁部56的刚性得到提高,轴承36所支撑的轴22与嵌合在马达壳体部12内的定子26的同轴度得到确保,从而马达20的性能稳定。另外,轴承保持壁部56的结构得以简化。
轴承保持壁部56具有沿轴向贯穿轴承保持壁部56的壁部贯穿孔56a。在轴承保持壁部 56设置有多个壁部贯穿孔56a。多个壁部贯穿孔56a中的至少一个从轴向观看时与窗部85c 重叠。即,壁部贯穿孔56a和窗部85c从轴向观看时重叠配置。电子零件47被插入至壁部贯穿孔56a和窗部85c中的至少任一者。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子零件47被插入至壁部贯穿孔56a 和窗部85c中的至少任一者,由此能够使电动泵装置2的外形在轴向上小型化。
再者,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以下所说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构成的变更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与中心轴J垂直的未图示的虚拟平面的方向上规定了突出方向和宽度方向,但不限于此。例如,与连接器部17i从周壁部17b突出的方向无关,也可以将与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改称为“第一方向”。即,第一方向是沿着与中心轴J垂直的虚拟平面的方向中的既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方向的一侧(+X侧)相当于突出方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X侧)相当于与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另外,也可以将宽度方向改称为“第二方向”。即,第二方向是沿着与中心轴J垂直的虚拟平面的方向中的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方向的一侧(+Y侧)相当于宽度方向一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Y侧)相当于宽度方向另一侧。对于流体输送方向而言,也同样地可以改称为“第一方向”。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零件47,举出电容器47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电子零件47也可以是电容器47以外的电子零件。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在所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注释等中说明的各构成(构成要素)加以组合,另外,能够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由所述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
逆变器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
壳体,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基板;以及
泵部,由所述马达的动力驱动,且
所述壳体具有:
马达壳体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逆变器壳体部,收纳所述逆变器基板,
所述马达壳体部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相固定并在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内部延伸的支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部设置有多个,且
在俯视所述逆变器基板时,多个所述支柱部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外周部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体部是金属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体部由单一部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具有:
第一部件,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相向;以及
第二部件,与所述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相向,且
所述第二部件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部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
所述支柱部贯穿所述第二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供所述支柱部插入的贯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树脂制的部分,并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转子,具有沿中心轴延伸的轴;以及
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向,且
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基板沿轴向排列,
所述支柱部沿轴向延伸,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
底壁部,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另一个板面相向;以及
筒状周壁部,从所述底壁部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所述支柱部从轴向观看时配置在所述周壁部的内部,
所述支柱部从径向观看时比所述周壁部更向轴向一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体部还收纳所述泵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转子,具有沿中心轴延伸的轴;以及
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向,且
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基板沿轴向排列,
所述马达壳体部具有:
收纳筒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凸缘部,从所述收纳筒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支柱部配置在所述凸缘部,并从所述凸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具有:
第一部件,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相向;以及
第二部件,与所述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相向;且
所述第二部件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部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
所述第二部件固定于所述凸缘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凸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轴部,且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另一个板面相向的底壁部,
所述底壁部具有:
嵌合筒部,从所述底壁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并嵌合在所述收纳筒部内;以及
插入孔,从所述底壁部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轴向一侧凹陷,并供所述轴部插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将所述轴旋转自如地支撑的多个轴承,且
所述底壁部具有对所述多个轴承中的至少一个轴承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基板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逆变器基板的定位孔部,且
所述底壁部具有从所述底壁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并插入至所述定位孔部的销部,
从轴向观看时,所述轴部与所述销部重叠配置。
CN201921615753.8U 2018-09-28 2019-09-26 电动泵装置 Active CN2102974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800 2018-09-28
JP2018185800 2018-09-28
JP2019-144288 2019-08-06
JP2019144288A JP7331541B2 (ja) 2018-09-28 2019-08-06 電動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97472U true CN210297472U (zh) 2020-04-10

Family

ID=6994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15753.8U Active CN210297472U (zh) 2018-09-28 2019-09-26 电动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8762B2 (zh)
CN (1) CN2102974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3672A (zh) * 2020-08-31 2022-03-01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无刷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98762B2 (en) * 2018-09-28 2022-07-26 Nidec Tosok Corporation Electric pump device
FR3113450B1 (fr) * 2020-08-13 2023-10-06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France Sas Ensemble électrique modulaire comprenant un système de refroidissement intégré
US11933318B2 (en) 2022-08-18 2024-03-19 Delphi Technologies Ip Limite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pump section and a fluid pump including the pump s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5205B2 (ja) 2012-12-20 2015-1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圧縮機
KR20150049036A (ko) 2013-10-29 2015-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터 및 스테이터 코일의 권선방법
KR102118028B1 (ko) * 2013-11-19 2020-06-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전동식 펌프
JP6227445B2 (ja) * 2014-03-04 2017-11-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DE102014111721A1 (de) * 2014-08-18 2016-02-18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Fluidbeaufschla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698647B2 (en) 2014-09-25 2017-07-04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Electric machine with magnetic sensor
JP6237607B2 (ja) 2014-12-23 2017-11-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JP6472678B2 (ja) * 2015-02-19 2019-02-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US10208853B2 (en) * 2015-02-27 2019-02-19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uerzburg Motor assembly
CN108995505B (zh) * 2015-03-20 2022-04-12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电动压缩机变频器冷却装置及设有其的变频器组装体
JP6673615B2 (ja) * 2016-10-13 2020-03-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8096710A1 (ja) * 2016-11-23 2018-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33586A (ja) * 2017-08-08 2019-02-2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JP7155518B2 (ja) * 2017-12-21 2022-10-19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20026735A (ja) * 2018-08-09 2020-0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の取付構造
JP7115934B2 (ja) 2018-08-21 2022-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装置
US11398762B2 (en) * 2018-09-28 2022-07-26 Nidec Tosok Corporation Electric pump device
US20200106331A1 (en) 2018-09-28 2020-04-02 Nidec Tosok Corporation Electric pump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3672A (zh) * 2020-08-31 2022-03-01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无刷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06330A1 (en) 2020-04-02
US11398762B2 (en) 202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97472U (zh) 电动泵装置
CN110971046B (zh) 电动泵装置
US10263499B2 (en) Motor
US20200106331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CN210578154U (zh) 电动泵装置
CN210564941U (zh) 电动泵装置
US20200309118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JP2014183615A (ja) 回転電機
CN213243690U (zh) 马达以及电动泵
CN210565068U (zh) 电动泵装置
US20200309130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JP2013138610A (ja) 電動装置
CN210297479U (zh) 马达单元以及电动泵装置
US11462963B2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device
JP7275434B2 (ja) 電動ポンプ装置および電動ポンプ装置の取付構造
CN215292875U (zh) 电动泵
JP5566357B2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22151948A (ja) 電動ポンプ
JP2021180547A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JP2007053288A (ja) 回路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