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967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2967A
CN110962967A CN201910914241.XA CN201910914241A CN110962967A CN 110962967 A CN110962967 A CN 110962967A CN 201910914241 A CN201910914241 A CN 201910914241A CN 110962967 A CN110962967 A CN 110962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surface portion
vehicle
bracke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42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2967B (zh
Inventor
鴫原崇
宫崎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7/00Luggage carriers
    • B62J7/02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 B62J7/04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arranged above or behind th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28Other additional equipment, e.g. back-rests for childr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针对跨骑型车辆提高挂物部的视觉辨识性的机动二轮车。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座椅(8),其供乘客就座;后托架(40),其处于座椅(8)的后方且配置于车辆(1)的上表面部;以及挂物部(43、44),其设置于后托架(40)且向下方突出,在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设置有具有镜面状的表面的镜面状表面部(50)。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以日本特许申请2018-184417(申请日2018年09月28日)为基础,根据该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乘客就座的座椅的后方具备可供乘客把持的后把手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286399号)。
另外,大多情况下,后把手作为在其下表面具有挂物部的后托架发挥功能,该挂物部用于挂上挂物用的钩(例如,在用于捆绑物品的橡胶绳的终端设置的钩)。由于挂物部处于后托架的下表面,因此有时难以确认在挂物部是否挂有钩。因此,期望提高后托架中的挂物部的视觉辨识性。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跨骑型车辆提高挂物部的视觉辨识性。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座椅,其供乘客就座;后托架,其处于所述座椅的后方且配置于车辆的上表面部;以及挂物部,其设置于所述后托架且向下方突出,在所述后托架的下方的车辆上表面部设置有具有镜面状的表面的镜面状表面部。
(2)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镜面状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挂物部靠前方的位置。
(3)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该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主体罩,其覆盖所述座椅的下方的部位;以及尾灯,其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后部,所述镜面状表面部与所述主体罩及所述尾灯分别相邻地配置。
(4)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镜面状表面部形成为左右一体。
根据上述(1)的方案,在后托架的下方的车辆上表面部设置有具有镜面状的表面的镜面状表面部,由此实现以下的效果。利用镜面状表面部的镜面反射(反射的法则),通过观察镜面状表面部从而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识挂物部。因此,能够提高挂物部的视觉辨识性。
根据上述(2)的方案,镜面状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挂物部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实现以下的效果。在就座于座椅的状态下、或者相对于座椅上下的情况下,通过从前方观察镜面状表面部从而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识挂物部。因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处于后方的挂物部的视觉辨识性。
根据上述(3)的方案,镜面状表面部与覆盖座椅的下方的部位的主体罩相邻地配置,并且与安装于车辆的后部的尾灯相邻地配置,由此实现以下的效果。能够以较大的范围将从主体罩的轮廓线向上方的区域和从尾灯的轮廓线向前方的区域设为镜面状的区域。此外,无需在镜面状表面部和尾灯之间另外设定主体罩,因此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根据上述(4)的方案,镜面状表面部形成为左右一体,由此实现以下的效果。与镜面状表面部形成为左右彼此独立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只要没有特殊记载就是与以下进行说明的对于车辆而言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及表示车身的左右中心(车宽方向中心)的车身左右中心线CL。
<车辆整体>
图1示出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1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前轮3和后轮4。前轮3借助车把2进行转向。后轮4由包括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摆动单元)驱动。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有供就座于座椅8的乘客放脚的踏板9。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
包括车把2及前轮3的转向系部件被车架11的前端的头管12支承成能够转向。车架11的外周被车身罩20覆盖。在图1中,附图标记6表示前又,附图标记7表示后缓冲器。
在左右前叉6的上部架设置有桥接件15。在桥接件15的车宽方向中央立起设置有转向柱管16。转向柱管16能够转向地嵌合支承于头管12。由此,前叉6能够转向地支承于头管12。在转向柱管16的上部安装有可由驾驶员(乘客)把持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把2。
车架11是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接合为一体而形成的。车架11具备头管12、主框架13及后框架14。
头管12配置于车辆的前部。在侧视时,头管12倾斜成头管12的上端位于后方且头管12的下端位于前方。头管12位于车架11的前端部。
主框架13具备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13a和从下方延伸部13a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13b。下方延伸部13a及后方延伸部13b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后框架14设置有左右一对。后框架14从主框架13的后端弯曲并向斜后上方延伸。在左右后框架14的适当部位以跨左右后框架14的车宽方向之间的方式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未图示)。
动力单元10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30和将发动机30的旋转动力向后轮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35。
发动机30具备曲轴箱31和与曲轴箱31结合并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32。
例如,动力传递机构35包括带式的无级变速机构。发动机30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5适当减速并向后轮4传递。
动力单元10经由在曲轴箱31的前下端部设置的连杆构件36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部与后框架14的后部之间夹装有使动力单元10的摆动衰减的后缓冲器7。在动力单元10的上部设置有空气滤清器37等吸气系部件。
车身罩20具备主体罩21、腿部挡风板22及车把罩23。例如,车身罩20是树脂制。
主体罩21从以大致水平状态配置的踏板9的后部延伸并覆盖车身后部。在主体罩21的上方设置有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8。主体罩21覆盖座椅8的下方的部位。在主体罩21的后方设置有安装于车辆的后部的尾灯24。在尾灯24的上方设置有后上罩25。在主体罩21的后部设置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后挡泥板27。在前轮3的上方设置有前挡泥板17。前挡泥板17固定于桥接件15。
腿部挡风板22从踏板9的前端部立起设置成从前方覆盖就座于座椅8的驾驶员的腿。腿部挡风板22覆盖头管12等的整周。腿部挡风板22具备位于前侧且形成腿部挡风板22的前表面部的前罩22a和位于前罩22a的后侧且形成腿部挡风板22的后表面部的内罩22b。
车把罩23设置于腿部挡风板22的上方。车把罩23以供驾驶员把持的车把把手及操作杆(例如,制动杆)露出的方式覆盖车把2的车宽方向中央附近。
<车身后部构造>
如图2所示,在座椅8的后方设置有后托架40。后托架40配置于车辆的上表面部。后托架40具备作为载置物品等的载物台发挥功能的托架主体41和能够由同乘者(乘客)把持的乘客把手42(后把手)。乘客把手42设置有左右一对。托架主体41及左右乘客把手42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在侧视时,托架主体41倾斜成托架主体41的前端位于下方且托架主体41的后端位于上方。在托架主体41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挂物部43、44。挂物部43、44设置有多个。多个挂物部43、44包含位于托架主体41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侧突起43和位于托架主体41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侧突起44。在侧视时,前侧突起43朝向后上罩25地进行指向。在侧视时,后侧突起44位于后上罩25的后方。
图3中比车身左右中心线CL靠左侧的部分表示安装有后托架40的状态。另一方面,比车身左右中心线CL靠右侧的部分表示拆下后托架40的状态。图3中的附图标记29表示配置于车辆右侧部的消声器。
在俯视时,托架主体41配置于比座椅8靠后方的位置。在俯视时,托架主体41具有托架主体41的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托架主体41的后端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外形。
在俯视时,托架主体41的前缘具有以沿着座椅8的后缘的方式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
在俯视时,托架主体41的后缘具有以沿着后上罩25的后缘的方式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在俯视时,托架主体41的后缘配置在后上罩25的后方且是后挡泥板27的后端的前方。
在俯视时,托架主体41的车宽方向外缘以沿着后挡泥板27的车宽方向外缘的方式倾斜。
在俯视时,在托架主体41的前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圆形状的贯通孔41a。在俯视时,在托架主体4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矩形形状的贯通孔41b。在俯视时,在托架主体4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设置有梯形形状的贯通孔41c。
如图2所示,乘客把手42具备从托架主体41的前部向斜前上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5、从第一延伸部45的前端向斜前下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6、以及从第二延伸部46的前端向斜前下方延伸的把手安装部47。第一延伸部45、第二延伸部46及把手安装部47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在侧视时,在乘客把手42(第一延伸部45及第二延伸部46)和后上罩25(车辆上表面部)之间形成有握入用的空间39。在侧视时,第一延伸部45与第二延伸部46的连结部具有向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在俯视时,能够经由空间39视觉辨识镜面状表面部50(参照图3)。
如图3所示,第一延伸部45从托架主体41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在俯视时,第一延伸部45倾斜成第一延伸部45的车宽方向外端位于前方且第一延伸部45的车宽方向内端位于后方。
在俯视时,第二延伸部46从第一延伸部45的前端向前方延伸。
第二延伸部46比第一延伸部45细。
在俯视时,在把手安装部47的车宽方向内侧部设置有圆形状的贯通孔47a。
在俯视时,在乘客把手42(第一延伸部45及第二延伸部46)与座椅8后部之间形成有握入用的空间39。在俯视时,第一延伸部45与第二延伸部46的连结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形状。
如图3所示,后托架40在多部位(例如在实施方式中是3个部位)安装于车架11。例如,通过使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穿过托架主体41前部的贯通孔41a,由此后托架40紧固于车架11(例如未图示的横梁)。例如,通过使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穿过把手安装部47的贯通孔47a,由此后托架40紧固于车架11(例如后框架14)。
如图2所示,后托架40的下方的车辆上表面部49(以下也称为“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倾斜成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的前端位于下方且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的后端位于上方。在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设置有具有镜面状的表面的镜面状表面部50。镜面状表面部50通过被实施涂装、镀敷、镜面精加工等,由此构成为能够反射外部光等的反射面。例如,镜面状表面部50是被实施了镀铬的表面处理的装饰件。
在侧视时,镜面状表面部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挂物部43、44靠前方的位置。在侧视时,镜面状表面部50的全部位于比后侧突起44靠前方的位置。在侧视时,镜面状表面部50的一部分位于比前侧突起43靠前方的位置。镜面状表面部50配置成与主体罩21及尾灯24分别相邻。图中附图标记24a表示尾灯上部,图中附图标记24b表示尾灯下部。
镜面状表面部50具备与主体罩21及后上罩25分别相邻的第一镜面部51、与主体罩21及尾灯上部24a分别相邻的第二镜面部52、以及与尾灯上部24a及尾灯下部24b分别相邻的第三镜面部53。第一镜面部51、第二镜面部52及第三镜面部53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在侧视时,第一镜面部51将主体罩21和后上罩25在前后划分开。第一镜面部51位于比前侧突起43靠前方的位置。第一镜面部51配置于面临握入用的空间39的位置。在侧视时,第一镜面部51配置于比主体罩21的车宽方向外缘部21a靠上侧的位置。
在侧视时,第二镜面部52将尾灯上部24a和主体罩21在上下划分开。在侧视时,第二镜面部52配置于比主体罩21的车宽方向外缘部21a靠下侧的位置。
图4相当于拆下了后托架40的状态的车辆后视图。
如图4所示,第三镜面部53将尾灯上部24a和尾灯下部24b在上下划分开。在后视时,第三镜面部53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后视时,左右的第二镜面部52与第三镜面部53的一体化部分具有以车身左右中心线CL为对称轴呈线对称的U字形状。镜面状表面部50形成为左右一体。镜面状表面部50中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图5相当于与后托架40的下方的车辆上表面(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的上表面)正交的截面。
如图5所示,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具有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形状的车宽方向外缘部49a(以下称为“凸面49a”。)。凸面49a与主体罩21的车宽方向外缘部21a连续(参照图2)。
在剖面观察下,第一镜面部51具有向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在剖面观察下,第一镜面部51比凸面49a的曲率半径大。由此,第一镜面部51以较大范围配置于后托架40的下方的车辆上部,因此,在就座于座椅8(参照图2)的状态下、或者相对于座椅8上下的情况下,容易视觉辨识第一镜面部51。另外,第一镜面部51是凸出的弯曲形状,因此能够视觉辨识更大的范围。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供乘客就座的座椅8、处于座椅8的后方且配置于车辆1的上表面部的后托架40、以及设置于后托架40且向下方突出的挂物部43、44,在托架下方上表面部49设置有具有镜面状的表面的镜面状表面部50。
根据该结构,利用镜面状表面部50的镜面反射(反射的法则),通过观察镜面状表面部50从而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识挂物部43、44。因此,能够提高挂物部43、44的视觉辨识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镜面状表面部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挂物部43、44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实现以下的效果。在就座于座椅8的状态下、或者相对于座椅8上下的情况下,通过从前方观察镜面状表面部50从而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识挂物部43、44。因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处于后方的挂物部43、44的视觉辨识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镜面状表面部50与覆盖座椅8的下方的部位的主体罩21相邻地配置,并且与安装于车辆1的后部的尾灯24相邻地配置,由此实现以下的效果。能够以较大范围将从主体罩21的轮廓线向上方的区域和从尾灯24的轮廓线向前方的区域设为镜面状的区域。此外,无需在镜面状表面部50和尾灯24之间另外设定主体罩,因此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镜面状表面部50形成为左右一体,由此实现以下的效果。与镜面状表面部50形成为左右彼此独立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个数。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镜面状表面部50的一部分位于比前侧突起43靠前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镜面状表面部50的全部位于比前侧突起43靠前方的位置。例如,可以是,镜面状表面部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前侧突起43靠前方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一镜面部51、第二镜面部52及第三镜面部53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镜面部51、第二镜面部52及第三镜面部53形成为彼此独立。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镜面部51、第二镜面部52及第三镜面部53设为彼此背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挂物部,举出与后托架40一体形成的挂物突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挂物部在通过焊接等将棒材组合构成的构造体中是构成外框的部位。挂物部只要是能够挂上挂物用的钩的结构,就能够采用各种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将后托架40适用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后托架40适用于摩托车等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以外的车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还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各种变更。

Claims (4)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该跨骑型车辆具备:
座椅,其供乘客就座;
后托架,其处于所述座椅的后方且配置于车辆的上表面部;以及
挂物部,其设置于所述后托架且向下方突出,
在所述后托架的下方的车辆上表面部设置有具有镜面状的表面的镜面状表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面状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挂物部靠前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该跨骑型车辆还具备:
主体罩,其覆盖所述座椅的下方的部位;以及
尾灯,其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后部,
所述镜面状表面部与所述主体罩及所述尾灯分别相邻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面状表面部形成为左右一体。
CN201910914241.XA 2018-09-28 2019-09-25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0962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4417 2018-09-28
JP2018184417A JP6966986B2 (ja) 2018-09-28 2018-09-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967A true CN110962967A (zh) 2020-04-07
CN110962967B CN110962967B (zh) 2022-05-13

Family

ID=69995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4241.XA Active CN110962967B (zh) 2018-09-28 2019-09-25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66986B2 (zh)
CN (1) CN11096296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6282A (ja) * 1993-05-07 1994-11-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グリップ装置
JP2005088798A (ja) * 2003-09-18 2005-04-07 Honda Motor Co Ltd キャリア装置
CN201058584Y (zh) * 2007-02-16 2008-05-14 陈人辉 汽车前轮辅助观视装置
JP2010058537A (ja) * 2008-09-01 2010-03-18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ブレム表示装置
KR20100037831A (ko) * 2008-10-02 2010-04-12 최홍석 모터사이클의 보조등받이
CN103895752A (zh) * 2012-12-26 2014-07-02 刘勇 带挂钩的摩托车后货架
CN205168718U (zh) * 2015-09-29 2016-04-20 重庆盛镁镁业有限公司 一种质量轻的摩托车后货架
CN106553719A (zh) * 2015-09-30 2017-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
CN206437111U (zh) * 2017-01-05 2017-08-25 鹤山国机南联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后扶手组件
CN207482069U (zh) * 2017-07-20 2018-06-12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39370A (ja) * 1997-11-12 1999-05-25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ーキャリア装置
ITBO20030245A1 (it) * 2003-04-28 2004-10-29 Falco Srl Vassoio per l'accoppiamento amovibile di un contenitore
JP4734205B2 (ja) * 2006-09-22 2011-07-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通信装置の取付構造
JP5225778B2 (ja) * 2008-07-31 2013-07-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グラブレール取付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6282A (ja) * 1993-05-07 1994-11-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グリップ装置
JP2005088798A (ja) * 2003-09-18 2005-04-07 Honda Motor Co Ltd キャリア装置
CN201058584Y (zh) * 2007-02-16 2008-05-14 陈人辉 汽车前轮辅助观视装置
JP2010058537A (ja) * 2008-09-01 2010-03-18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ブレム表示装置
KR20100037831A (ko) * 2008-10-02 2010-04-12 최홍석 모터사이클의 보조등받이
CN103895752A (zh) * 2012-12-26 2014-07-02 刘勇 带挂钩的摩托车后货架
CN205168718U (zh) * 2015-09-29 2016-04-20 重庆盛镁镁业有限公司 一种质量轻的摩托车后货架
CN106553719A (zh) * 2015-09-30 2017-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
CN206437111U (zh) * 2017-01-05 2017-08-25 鹤山国机南联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后扶手组件
CN207482069U (zh) * 2017-07-20 2018-06-12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967B (zh) 2022-05-13
JP6966986B2 (ja) 2021-11-17
JP2020050308A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9668B2 (en)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US9260151B2 (en)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N111232116B (zh) 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41501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0962967B (zh) 跨骑型车辆
JP590852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JP686166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12086626A1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CN110949579B (zh) 跨骑型车辆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10015363B (zh)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EP2719612B1 (en) Saddle-straddling type motor vehicle
WO2017018309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35117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WO2017018352A1 (ja) 鞍乗型車両
JP73856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20210078659A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11218867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グラブバー構造
CN110191841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罩结构
CN113544050A (zh) 车辆的前覆盖件
WO2013133317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20066408A (ja) 鞍乗型車両
CN112829861A (zh) 后挡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